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1 09:14: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循环经济发展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迁安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 年度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工业聚集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3454211D。

【作者简介】郭坤,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迁安市西部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管理;张再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资源管理;谌涛,迁安市西部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企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以“铁迁安”著称的河北省迁安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开发、钢铁冶金、焦化等产业,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以“三高”为特点的经济增长特征,使未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加重,政策制约、市场障碍增多等等问题摆在面前,如何突破上述障碍和瓶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对环境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循环、低碳已然成为发展方式变革的方向。

一、迁安市工业体系及循环经济现状

迁安市因铁资源丰富全国著称,素称“铁迁安”, 已经探明的铁矿石储量达27.2亿吨。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矿山陆续大规模开采,铁精粉产量逐年增长,连续14年居全国县级单位产量首位。迁安市经济因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迅速扩张,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5.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616.7亿元,全部财政收入76.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居民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在河北省县域城市中连续10年居首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评比中位次不断前移,居第23位。

迁安市工业体系以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重工业特别是钢铁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构建以钢铁及其下游行业形成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链条,形成采选—钢铁—焦化—煤化工—建材等相关行业协调发展的循环产业链条。

1.钢铁产业。2013 年全市生铁产量3987 万吨,粗钢3935万吨,钢材2590万吨。主要产品有带钢、高速线材、热轧卷板、合金钢和坯冷轧硅钢等。首钢迁钢公司120万吨冷轧硅钢项目将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硅钢生产线,工艺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方民营企业九江线材公司拥有亚洲单体线材规模最大的高速线材生产线。

2.煤化工业。依托钢铁产业的发展,为钢铁配套的焦化产业在生产焦炭的基础上,产业链逐步向下游煤化工工业方向延伸。围绕中化煤化工、蓝海焦化、宝利源焦化、宏奥焦化等4家焦化企业炼焦副产品资源化,建设了旺百欣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实现了焦化—煤化工的产业链条延伸;建设了润安玻璃、明晶玻璃、耀华超白压花玻璃等项目,实现了焦炉煤气的企业间循环再利用。

3.装备制造业。依托精品钢铁产业的发展,一批服务钢铁生产的设备检修制造企业和以钢铁为原料的矿山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正在逐步成为全市重点延伸发展的产业链条之一。

4.环保建材产业。围绕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钢铁冶炼废渣,已建立了首钢迁钢公司水渣处理、钢渣处理、九江公司水渣磨细粉、迁源达钢渣处理等一批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的环保建材生产项目。

5.现代服务业。依托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进行钢铁原材料集中采购和钢铁产品仓储深加工与配送,为全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钢铁企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生产工艺及工业装备水平稳步提升,能源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加强, 在企业内部基本形成了转炉高炉煤气、LNG、余热余压发电、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循环经济技术方面,推广了钢渣综合利用、新型节能建材、TRT发电等节能减排技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污染物指标逐年下降,2010年万元增加值能耗标准煤4.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9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91万吨。2006~2010年期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总量减排1.59万吨,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0.34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迁安市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实验区”,获得“河北省环保模范城”等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有待提高。全市的钢铁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如铁精粉、生铁、粗钢、钢坯、钢带、线材等,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少。钢铁企业中仅首钢迁钢公司能够生产管线钢、专用板钢、高强钢、电工钢、耐候钢等高端钢铁产品,其他行业也大多数是中低档产品,高端产品少,尤其是缺乏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工业品。大中型骨干企业多位于所属产业链的上游,而与之相适应的中下游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造成了产业链较短。因此,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较大,面临的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升级任务重。

2.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钢铁企业中,首钢迁钢公司主体工装设备由国外引进,整体装备比较精良;生产技术集成了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的先进工艺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封闭式全过程自动化炼钢企业。与此相比,其他钢铁企业虽然高炉、转炉等主体设备达到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规定的下限标准,但在先进技术引进、技术研发创新上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竞争力偏弱。因此钢铁冶金业整体生产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提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产业链条有待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钢铁产业链,但作为骨干企业的钢铁企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而与之相适应的下游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使得其产业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同时作为钢铁行业上游的焦化企业多以配套钢铁企业为主,对于自身产出的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深加工程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

4.循环经济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钢铁、焦化等主导产业企业内部应用成熟生产和节能技术,已形成废气、固体废弃物、废水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小循环。但以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主导的钢铁—环保建材产业的产业链条延伸相对薄弱;以钢铁产品链延伸为基础的钢铁—装备制造产业纵深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规模较小,距离构建多产业密切关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尚未建成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对于循环经济相关资源信息大多仅停留在单个企业内部利用,全市整体资源利用情况统计不完善,从而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不充分。环保方面由于缺乏全域内统一的对废物料协调管理平台,使得产业链中从事高炉渣、钢渣等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环保建材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和再利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5.生态恢复难度大。在长期的发展中,市域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一些采矿坑和尾矿石的堆积都成为今天发展循环经济的绊脚石。实现废弃物循环化再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迁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要牢牢把握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链条,进一步延伸产品链条、能源链条、材料链条。首先是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努力降低消耗、加强对各类废物循环利用。其次,加快培育具有循环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强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功能,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同时,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体系、法律制度等。

1.构建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尽可能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多产业相互关联、相互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体系。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建立精品钢铁、精细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等主导产业间联动循环发展模式。首先是钢铁产业链,要实现钢铁产品精细化、错位化、定向化以及系列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发展工程机械、起重设备、矿山机械、建筑及金属制品等耗钢产业为重点。其次,推动钢铁相关产业链。例如高炉转炉煤气、固体废物等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发电、推进钢铁产业与电力、建材等产业链条的衔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引进先进采选技术,聚焦尾矿砂循环利用,积极拓展其作为原材料,在新型墙体砖、水泥、耐火材料、井下填充材料等产业,实现进一步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煤化工产业链,重点向精细化工产品提升。加强煤焦化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煤焦油深加工、合成氨深加工、甲醇及衍生物三大产业链构建;建材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探索与电力、焦化、钢铁等行业工业固废利用新技术引进和应用,发展特种水泥、微晶玻璃、新型墙材等新型建材,把建材业建设成为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产业。未来循环经济产业共生网络如图1所示。

2.提高产业链内部自循环水平。推进高新技术在精品钢铁、焦化等传统产业中应用,完善企业内部小循环,延伸企业自身产业链条,提高资源节约利用能力和水平。除了积极开展矿渣微粉、高炉水渣的资源化处理,实现固废的零排放外,加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其他资源或原料的利用,逐步实现或完善其内部循环。例如,烧结除尘灰回收作为烧结配料,焦化产生的“三废”在企业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炼铁厂生产的各种除尘灰、含铁泥、氧化铁皮等继续作为烧结原料等。焦炉煤气燃烧产生的废气中有大量的热量,焦炉烟气余热回收项目将会对这些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生产总成本。

3.以新技术为引领,强化节能降耗。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例如: 提高水的循环再利用、煤气再利用、冶炼废渣处理及利用、余热发电等再利用技术,实现工业生产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主要用能产业与产品单位能耗、水耗下降;废水再利用,重点抓好推进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用水大户实现中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

四、政策建议

1.以经济园区模式推进生态循环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工业集约用地,引导工业发展向园区集聚,提高工业项目建设容积率和投资强度要求,实现土地使用效率提升。统筹公共财政资金,集中建设给排水、热网、通讯网、燃气网和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集中供热中心、污染物处理中心、三废集中处理中心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等,实现园区内企业之间三态物质的内部流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加快园区对外交通网路建设,进一步拓展园区的外联通道,构建园区产品对外运输网络。2.推进循环经济管理的组织机制建设。循环经济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协调,才能实现机制、体制、政策的衔接,从而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全面的发展。针对每个行业提出具体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要求,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新建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清洁生产环保论证。要注重清洁生产的监督和考核,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提出严格的整改方案和处罚措施。对相关管理部门的考核加强环境监管的责任,提出管理部门环境监管的考核评价措施。

3.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为企业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平台,储备和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公共统计和信息平台,为资源、产品和废物的开发和利用提出确凿的数据资源和信息通道,促进各行业和企业间的合作发展。

4.建立促进环保导向的财政奖补基金。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根据节能和减排指标给予相应奖励;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建设,根据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情况给予税费减免和优惠等政策;通过财政奖补、贴息等途径,支持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攻关、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参与环保技术标准的制定等。

5.推进循环经济管理和评价的制度化。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与自身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建立项目准入制度,杜绝新建“三高”行业项目,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实施违法惩罚。规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程度和资源能源消耗的行业标准,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再利用“四同时”;建立环境补偿管理机制,实现环境有偿利用。本着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在GDP核算上,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公众的环保宣传和参与权。涉及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行重大项目公示和重要决策听证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冯之浚. 论循环经济[J].中国软科学, 2004,(10).

[4] Zengwei Yuan, Jun Bi, Yuichi Moriguichi, The Circular Economy: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M]. Industrial Ecology inAsia. 2008.8.

篇2

鹤壁因煤立市,因煤兴市,是河南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试点市的机遇,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和新型城市骨架,大力发展集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城市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了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并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如何实现由试点向示范升级,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层次,是鹤壁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1 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做法

近年来,鹤壁市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政策、规划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1)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市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门办事机构;先后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一系列文件,编制了全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试点实施方案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制定了鼓励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突破循环关键链接和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比如研发产业化了玉米芯提取醣清、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鸡血提取生物活性蛋白等一批新技术。

(2)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围绕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重点培育了3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在企业层面,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和原料能源循环高效利用,形成企业小循环。在园区层面,编制了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建设规划,推动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促使企业间耦合共生协调发展。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建设了92个循环经济重点补链和延链项目,总投资达112亿元,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不断突破。通过示范项目、企业和园区的建设,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顺利推进。

(3)综合利用,延伸链条。鹤壁市围绕主导产业,着重强调产业链的补链和延链,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推动产业集聚,共生耦合,重点打造产业间相互衔接、物料近距离转运、“三废”集中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了以煤电化材、金属镁等为主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种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畜牧产品下脚料高值利用、粪便生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煤电化材产业方面,围绕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厂、煤矸石制取无机纤维、煤矸石烧结砖、矿井水综合利用和煤层气发电。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围绕煤炭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利用粉煤灰、废渣等固废做混合材生产水泥,建设粉煤灰蒸氧砖和烧结砖。同时,利用水泥煅烧和烧结砖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建设发电项目。

金属镁产业方面,发展深加工产品,打造金属镁—高纯镁—镁合金—镁合金压铸件—镁合金型材和板材及多种专用产品产业链。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等先进冶炼工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利用金属镁冶炼废渣生产高性能新型陶瓷滤料和新型墙体材料。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型、种养加复合型、畜产品精深加工全利用型、农产品深加工资源最大化利用型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下脚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了利用动物羽毛、内脏、血水、骨头等废弃物生产蛋白酶解生物饲料、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骨素等项目,建设了玉米胚皮综合利用项目。围绕种植业废弃物利用,建设了秸秆生物发电厂,利用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玉米芯生产糠醛、开发新型有机肥。围绕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链。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发电,沼渣沼液集中制肥”农业循环示范项目。

(4)完善功能体系,构建循环城市。积极推进社区回收站点和区域集散市场建设,加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力度,形成了“以社区回收为基础、回收市场为中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循环型社区建设,加快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和分类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污水中水会用率,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利用水泥回转窑焚烧生活垃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不断推进循环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篇3

一、案例分析

白浪河水库是在张友家小水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在白浪河中游,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南,白浪河水库不仅能实现有效的防洪和灌溉,也能建立系统化的运行维度,确保城市工业供水和发展养殖等项目,是当地集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大型水库。白浪河水库的控制流域面积约为350km2,总库容1.35亿m3。主坝长约为500米,东副坝长约为2380米,西副坝长约为3750米。

二、水库库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相关部门认知不足在对水库库区发展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和集中判定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管控措施[1]。相关部门对于循环经济的整体结构缺乏认知,加之整体循环经济宣传力度和运维体系得不到有效落实,且管理者和部门管理宣传不足[2]。另外,库区政府和企业也缺乏节约意识,对于清洁能源的认知较为淡薄,导致整体管理模型和管控机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水库库区发展循环经济结构整体经济利益也得不到有效落实。2.管理机制较宽泛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相关项目管理结构和运行维度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养殖过程和相关项目管理过程,系统性缺失也是较为重要的问题[3]。3.水库库区环境能力缺乏在水库库区环境维护机制建立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项目在驱使价值和财力管理问题,在治理污染问题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库库存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就导致具体管理维度和实际价值之间出现了失衡问题。

三、水库库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化措施分析

1.水库库存借助水源保护机制提升周边经济效益优化在水库库存管理项目中,要积极落实水源保护方案。其一,上游水源保护方案,主要针对坝体上下游水源进行集中保护,结合实际情况,提升管理机制。其二,下游水源保护运行有效的水土管控机制,对河道以及疏通项目进行系统维护,并且对下游无水污染进行系统化处理,减少水土流失对山林造成的影响。要积极践行环境保护责任,按照环保保护的相关法律,结合技术条款进行环境优化。另外,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控条款,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对废渣场、废油等项目进行集中处理和整治。2.水库库存借助区域合作提升周边经济效益优化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进行集中处理,针对不同地域的差异,建构更加科学的区域循环管理机制,有效的统一协调库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政策法规结构得到有效维护,也为技术结构优化以及循环经济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确保库区政府管理层级更加的绿色经济,也能建构更加有效的核算机制。要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综合分析,保证信息交流和市场化处理模型有序开展[4]。3.水库库存借助规范化制度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也要积极落实法规制度,有效强化执法力度,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维度能发挥其最大功效。相关部门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落实法规实施细则,并且强化法规执法力度和整体项目可操作性,建构新型的管理维度,保证相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能发挥其实际价值,从而形成更好的清洁生产结构。另外,水库库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循环经济的综合水平,就要结合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优化运行水平和整体效果,也在执法力度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工作机制,为循环经济的优化发展创设更加优化的运行环境。4.水库库存借助人才培养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只有提高人才培养项目的实际价值,才能真正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相关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系统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并且保证知识结构和技术模型之间的契合度,从内部深度挖掘员工的资本价值,也建构更加有效且合理化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提升整个水库库区整体你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要针对项目运行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仅仅要建立定期检查和培训项目,也要对其责任心以及工作认真度进行集中优化,结合考核项目,提高在整体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效性,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水平过硬的管理团队,实现多元化管理维度的优化升级。5.水库库存借助公众参与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水库库存循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要积极落实管控要求,确保循环经济运维体系中,公众能给予高度重视和参与。第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建构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体制和生态价值观,提升社会管理人员对于发展目标的认同感。第二,要扩大环境信息的公众知情权,引导经济循环和规划项目有序运行。第三,在政策和法规项目建立并落实的过程中,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消费理念,提高经济认知水平,大力宣传示范企业以及示范单位,从而保证水库库区循环经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水库库存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管理模型,在强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构建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确保公众参与意识和体系实现优化升级,也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和交流平台,为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雪峰,熊伟,杨灿芳等.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18(2):405-409.

[2]常国瑞,张中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36(11):63-68.

篇4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解掌握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思想方法和相关的技术方法,逐步培养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面对实际的问题,初步具有分析、判断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技术方法,基本具备清洁生产审核师和循环经济规划师的基本技能。

3.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培养能用全局观念和宏观思考视野,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具有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目前,关于“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书籍,主要分为两大类:绝大部分是分别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另一小部分则是综合性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专著或教材。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为名称的书籍主要有5部,其中奚旦立、金适、曲向荣、彭晓春和谢武明为作者的都可作为教材,而钱易主编是一套论文集,只能作为教学参考用书。目前,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为主题的书籍,在内容体系上也是各有侧重、各分千秋,但都不能完全满足培养“清洁生产审核师”和“循环经济规划师”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由六大知识领域和若干知识单元构成,具体参见已出版的成果。生态文明(EcologicalCivilization)知识领域涵盖的核心知识单元有:EC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EC2(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EC3(生态文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命题),EC4(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意志与学术疆域);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CleanerProductionandCircularEcon-omy)的知识单元有:CP&CE1(环境污染的压力),CP&CE2(资源匮乏的危局),CP&CE3(能源危机的困境),CP&CE4(节能减排的需要),CP&CE5(政策法规的要求);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包括:CP1(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容),CP2(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CP3(典型产业和行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的知识单元有:CE1(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意义),CE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CE3(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CE4(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CE5(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CE6(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清洁生产审核(CleanerProductionAudit)的知识单元有:CPA1(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原理),CPA2(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以七个阶段为核心),CPA3(典型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循环经济规划(CircularEconomyPlanning)的知识单元有:CEP1(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规范),CEP2(典型区域、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案例)。

(三)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首先,清洁生产审核的技术方法。主要是清洁生产审核的七个阶段以及涉及的方法:(1)筹划和组织、(2)预评估、(3)评估、(4)方案产生和筛选、(5)可行性分析、(6)方案实施、(7)持续清洁生产。其次,关于循环经济规划的技术方法。循环经济规划,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遵循法律要求,体现一致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坚持创新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深入调研,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保持协调性。

2.教学难点。第一,清洁生产审核涉及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当前的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控行业,以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七个产能过剩主要行业,是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但涉及的这些不同行业的主要污染源不一、污染物多种多样,环境特点::基于行动导向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学改革研究各异;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八个关键清洁生产的要素也各不相同:如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素质、产品、废弃物等。这些都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了挑战。第二,循环经济规划涉及学科的综合性和能力要求的复合性以及课程本身的应用性。从涉及学科上看,循环经济规划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学科;从要求的能力上讲,需要经济社会环境多要素的综合规划能力;熟练使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各类绘图设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能力;法律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结合能力;规划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图像化呈现,需要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汇合等。

(四)应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篇5

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国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实践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也正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难以取得进展,恰恰相反,农业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何况与一般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

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方法的启发,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国生态农业等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以及经济收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以使农业系统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

从总的来看,在我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2002)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当属陈德敏与王文献(2002)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二、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关于发展模式

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我国其实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不少案例也已总结出来(解振华②,2003)。从现实看,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其中,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实质上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

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③,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则根据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影响因素,也逐步开发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7个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良敏等,2004)。

与此同时,刘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佳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王鲁明等(2005)分别根据陕西及山东青岛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区也发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陈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书民等(2005)则探讨了以畜牧业为核心,实现农作物秸秆三段循环利用与畜禽粪污两段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汪怀建(2005)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大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三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等等。

但以上述各种模式并不代表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而且不论实行什么模式,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就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归类,但黄贤金等(2004)曾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发展循环型农业大体可以采用的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并认为上述每一类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就包括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7]。

(二)关于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一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而后者则为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5]。陈德敏等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并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6]。

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④。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三)关于发展策略

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

篇6

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了解不多,往往是一知半解。因此,作为政府,一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二是要宣传典型案例,教会人们如何去做,用不同类型的典型说话,用事实说话。三是要帮助企业算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账,引导他们转变发展理念。

2、从制定规划入手,体现可持续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工程,很难找到统一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防止不论具体条件一哄而起的形式主义。要根据我们瓜沥的实际,制定好印染、热电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好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节能及排污管网的规划。制定好规划后,有利于我们把握全局,从能做的做起,从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做起,既务求实效,又不急于求成。

3、从污染源头入手,做到综合利用。我们目前主要抓好2家热电企业,11家印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以11家印染企业定型机废气治理,冷却水回用为重点,实现以工业废弃物代替生产中的原燃料,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以粉煤灰为原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这将在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节约能源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节能、降耗、减污“三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从项目建设入手,形成示范推动。具体来讲,就是抓好“三个一批”。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全镇主要行业内选择2-3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促进企业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在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工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抓好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好__热电、__污水处理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重点发展煤渣制砖、污泥制肥。抓好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实施一批节约降耗示范工程,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技术、设备和产品,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厉行节约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5、从强化考核入手,健全推进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健全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这方面,一是要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村、企业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早日形成我镇的循环经济体系。再次,要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对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坚持技术创新的企业,在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扶持,同时,要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让那些污染企业难以生存。

篇7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篇8

2循环经济规划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规划可分为3个阶段:(1)模式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5年)如前所述,循环经济最初是作为污染预防和源头控制的重要抓手发展起来的。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理论探索和试点基础上,了《循环经济规划示范区编制指南》。2003年,贵阳成为我国首个完成循环经济规划的城市,而辽宁、江苏、上海等省市,以及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率先完成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规划。截至2005年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建设的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市有8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7个[5]。(2)全面试点阶段(2006—2012年)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2005年和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启动了2批循环经济试点,共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及省市层面的178家单位参加了试点工作。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1月,《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律明确将循环经济规划作为基本管理制度之一。2009—2010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甘肃省和青海省柴达木的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用以指导各试点单位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工作。(3)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2013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和具体内涵将进一步深化,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深化发展阶段[12]。

3循环经济规划方法综述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一样,其内容涉及现状及问题分析、目标和指标确定、总体设计、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识别、投资效益分析、保障措施分析等方面。其规划方法也遵循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环境规划等所采用的通用方法,如模型预测、空间规划、数学规划、情景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这里仅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对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分析和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3.1物质流分析

物质流分析(MFA)是一种以质量单位追踪物质从自然界开采进入人类经济系统,后流经经济系统各环节,最终回到自然环境的研究方法。MFA可以分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EW-MFA)和特定物质的物质流分析(SFA)。EW-MFA方法可追踪进入国家或者区域经济系统的全部物质流状况,而SFA则是主要追踪特定的某种或者特定的大宗物质流,如针对重金属、碳等特定某种物质或者木材、能源等大宗物质。20世纪90年代初,奥地利、日本和德国首先应用MFA方法进行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流动状况分析,此后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国家层面的EW-MFA。通过EW-MFA,可得到输入指标、输出指标、消耗指标、平衡指标、强度和效率指标、综合指数六大类共10多个物质流分析指标,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指标设定提供量化依据。迄今,国内多位研究者对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13]。鉴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MFA必然成为循环经济规划的重要工具。日本循环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基于物质流分析。国内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中日环境友好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较早利用MFA,开展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14-17]。此外,也有一些聚焦某行业的物质流分析,如分析钢铁生产流程的铁流对铁资源效率的影响[18]。

3.2工业代谢分析

工业代谢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Ayres等提出的,它通过研究物质、元素和能量代谢关系,分析经济运行中物流、能流和环境影响,有助于把握工业系统的整体运行机制,识别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先解决的目标;有助于人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预防环境污染[19]。要针对不同的研究范围(工业系统、区域、流域或整个国家)以及不同的研究对象(如污染物、污染元素、资源、产品等)研究工业代谢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以及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技术途径和政策途径来减少环境影响。段宁等[20]进一步将工业代谢深化为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其中,产品代谢以产品流为主线,即上一个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初级产品作为下一个生产过程的原辅材料,随着产品链延伸产品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增加。产品链采用生态设计方法,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废物代谢以废物流为主线,通过废物流动,将上一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作为原材料输入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再次形成产品和废物。随着废物链不断延伸,初始输入的原材料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废物代谢阶段,即在废物产生之后才考虑再用和循环,而应主动研究和优化产品代谢过程,通过革新现有的产品链,补充和完善产品代谢链网,使废物在产生以前就被减少或消除,或者在产生以后有利于再生利用,这也是强调产品代谢的意义所在[3]。

3.3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LCA)始于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开展的针对包装品的分析和评价。1998年,我国开始全面引进LCA国际标准———ISO14040系列标准,将其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广大学者的推介,LCA成为国内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领域新的研究亮点之一,并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应用[21-22],包括:1)绿色产品的评价,主要应用LCA进行产品环境性能比较和改善评价,如绿色建筑材料评估、产品节能减排绩效评价、面向回收的汽车产品设计[23]等;2)工艺、技术的环境评价,应用于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工艺之间的比较、工艺优化及再循环工艺设计等;3)农业及服务业中的应用,如运用LCA方法,进行沼气生态农业模式、酒店服务业的优化评价;4)废物资源化技术路线评价,如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进行LCA,识别污染特性和判断末端处置工艺的优劣,从源头上消除污染[24]。LCA所需数据种类繁多且处理量大,需要相关软件及数据库系统的支持。国外已形成多种较为成熟的评价软件和数据库。我国在引进国外软件和数据库的同时,也开发了自己的LCA数据库,如四川大学、亿科环境科技公司开发的CLCD,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RCESS,同济大学开发的中国汽车替代燃料生命周期数据库,宝钢开发的baosteelLCA等[22]。

3.4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计算人类的消费、衡量生态可持续性的工具,将生态足迹的现实需求与自然能够提高的生态服务的实际供给两方面进行定量比较,可以反映人类是否生存于自然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1992年,Rees等首次提出生态足迹概念,此后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如欧洲委员会将生态足迹概念纳入区域可持续性评价的共同指标集[25]。国内研究者开展了相关案例研究。如龙爱华等[25]对上海市的研究表明,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上海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不断增大,生态“黑洞”越来越大。当前的城市化必须摒弃过度扩张的发展模式,杜绝奢侈消费,发展循环经济,从而降低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和支撑区域的生态压力。岳强[26]对辽宁省1995—2002年生态足迹的研究表明,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达到最大,化石燃料用地在生态足迹构成中比例很大,生态足迹构成的分布严重不均,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较低。

3.5生态效率分析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的定义,生态效率是“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满足人类需求并保证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同时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一致”。生态效率可以表示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与环境影响之比。生态效率越高,表示能以较少的环境代价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这与循环经济的宗旨一致。周国梅等[27]根据生态效率指标,初步提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诸大建等认为,生态效率的概念揭示了循环经济的减物质化本质,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用生态效率指标来度量,最直接和科学的是2类指标:1)基于GDP与资源投入的资源效率指标,如直接物质投入生产率(GDPDMI)、能源生产率、水生产率、建设用地生产率等;2)基于国内过程输出(DPO)的环境效率指标(GDPDPO),如固体废物产生产出率、废气排放产出率、废水排放产出率等。据案例研究,上海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其生态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生态效率指标还低于国内先进水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28-29]。

3.6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SD)由Forrester于1956年创立,目前已成为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针对实际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充分估计和研究其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特别注重研究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协同以及延迟效应。循环经济系统是涵盖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等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特别适合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江卫[30]从煤炭行业、生态矿区、煤炭企业等3个层面分析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企业生态系统主要变量的反馈控制关系,构建了一个通用的煤炭行业生态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秦钟等[31]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广东省循环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循环经济发展的3种不同情景进行了模拟和比较,指明了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7循环经济规划方法对比

几种循环经济规划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有些还可以在规划实践中同时使用。不同方法在分类上也有些交叉,例如,尽管LCA是一种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工具,但其他各类方法均应遵循生命周期的理念;物质流分析可以看作是工业代谢分析的一种方法;生态足迹是一种广义的物流分析;生态效率方法中的输入、输出的物质量,需要通过物质流分析来获得。相关方法的对比见表1。

3.8循环经济规划指标体系

国际上,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指标体系最为完善,该指标体系乃基于MFA分析而获得。2008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计划》,新计划中使用了2类指标:1)物质流指标,反映循环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物质输入、循环和输出状况,包括3个核心指标(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和2个辅助指标(金属矿物生产率和CO2减排),其中辅助指标为新计划新增;2)措施指数(effortindices),包括表述定量目标的目标指数(废物减量化、公众的意识和行动变化、推进循环型社会商务、具体循环法律和计划的实施)和监控近期变化的监控指数(包括出租业的市场规模和重装商品的出货率、制定循环基本计划的地区数等9个指数)[32]。在国内,不少学者基于MFA、生态效率等方法开展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反映到了政策层面,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1)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国“十二五”期间的18项指标,可分为3类,即资源产出指标(主要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等),资源消耗指标(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比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10]。此外,《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包括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基本上是输入、循环端的指标。(2)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层面两部分,分别有22和14项指标,用于指导全社会、各地以及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该指标体系包括4类指标,分别是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标[33]。与上述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相比,明确包括了废物排放指标,即输出端指标。(3)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环境保护部等三部门为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建设,颁布了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3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分别包括24、19和20项指标,这些指标分属于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以及园区管理4类指标[34]。该指标体系包括了输入、循环、输出端指标和管理指标,突出了环保要求。

4循环经济规划展望

4.1问题分析

篇9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由来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个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的线性而提出的。自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由此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然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物质反复循环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废弃物,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循环经济的原则有: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方式,是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在旅游中的具体实现,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不仅美化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使旅游目的地资源环境贡献消耗比达到最优。它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生态化,无害化,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二、丽江古城概况

1.地理概况

丽江是举世罕见的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典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的地方。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世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境内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灿夺目。

2.古城的价值

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 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三、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旅游循环经济

2003年9月之前,丽江市称为丽江地区,是一个地级行政单位,下辖丽江,永胜,华坪,宁浪四个县,古城在丽江县大研镇内,游客一般从丽江县出发,到周围的各个景点游玩,事实上,古城是游客集散中心。丽江的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旅游业属于外事接待型,1992年初丽江地区成立了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办公室,1992年底,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玉龙雪山为省级旅游开发区,1994年11月,省政府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云南省把旅游开发重点转向滇西北地区,从丽江发展来看,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在GDP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丽江的旅游业已经从外事接待型转向经济产业型。丽江旅游业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业成了丽江的支柱产业。1996年“2.3”大地震恢复重建,1997年12月古城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1999年昆明世博会圆满举办,对丽江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2月省政府召开了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大会,提出实施“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发展思路,极大地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现在旅游产业创造的各种收入已经超过GDP的一半,并成为丽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支撑。如何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在旅游景区资源破坏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式下,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是丽江旅游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已有的成功案例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手段,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达到可持续发展。2003年为了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了禁止使用方便餐具、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的“禁白”行动。古城是丽江发展旅游业的中心,这是丽江旅游形象支撑区和产业核心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滇西北旅游精品线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节点,对于全市旅游业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丽江先后创造了民族文化开发与市场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丽江模式,创造了被誉为2004中国经验的束河古镇保护开发模式。丽江,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优势骨干品牌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丽江同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旅游经营者高强度地开发旅游资源,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环境资源的破坏制约旅游业的发展,与发展综合效益型旅游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现在古城旅游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资源禀赋不可替代,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如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又会延长古城的成熟期,并能对同类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30个,其中文化遗产644个,自然遗产16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4个。中国的世界遗产为33处,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5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可以看出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在世界遗产数量中占的比例较大,因此,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对于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理念是在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是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资源是出售对象的组成部分,因而明确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依据世界遗产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针对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世界遗产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最佳途径,从而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四、发展的途径

1.对旅游企业的管理

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旅游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丽江古城的地理环境优美,各类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但必须维护好,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要通过发展旅游来促进保护,通过保护提高旅游经营的效益。旅游企业应倡导与环境和谐的旅游活动,以旅游企业水的管理为例。水的管理包括净水资源和废水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旅游业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在气候炎热的时候,净水资源的管理主要包括净水水源保护和净水的节约使用。节约用水是许多旅游企业水管理的首要目标,因为节约用水不仅意味着本身的减量,也意味着废水的减排。

2.发动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能为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旅游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监督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加大保护力度。他们能组织和参与各种公共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实施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支持。丽江有一个非政府组织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即美国大自然保护组织驻丽江办事处,该组织的宗旨是:“Save the last great land on the earth”,即“拯救地球上最后一块宝贵的土地”。 TNC作为民间组织,与政府、行政机关的政策引导和决策等形成了呼应的效果,在节约能源、加强当地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也有规划相当好的项目。如TNC实施了替代能源项目,用沼气,太阳能,小水电,节柴灶具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2005年3月,这个项目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十佳案例奖。TNC的替代能源项目和旅游业循环经济有很大关联,因此可以让相关政府部门和TNC共同推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理念。

3.政府引导

绿色招商与实施节能降耗,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进行绿色招商,使旅游产业既符合经济效率的需求,又不危害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动。引导企业,个人的绿色采购机制,在采购原材料产品时,对相同产品实行优先选定环保型产品。监督宾馆、客栈、饭店、酒吧和商铺的绿色采购,工业品材料的绿色采购,游客的绿色消费。

成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酒店和景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旅游局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研究制定我市旅游行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绿色旅游饭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区的方针和标准,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并指定人员分管此项工作。各主要旅游企业要成立相应的责任机构,指定分管领导,企业内部要设有创建分管人员,形成管理网络。各旅游企业应制定推进循环经济的分步方案,明确创建的目标和指标,建立并实施有关节能、环保和倡导绿色消费的规章制度。企业各级管理者要定期检查酒店各部门的运行情况,做到有记录,有整改措施,有成效。各旅游企业应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循环经济和环境意识培训和教育,特别要对资源利用和节约能源等重要岗位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确保该项工作持之以恒。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将推进循环经济的成效作为主要指标列入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绿色旅游酒店和绿色景区评定机构要对“绿色旅游饭店”和“绿色景区”进行严格复核,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取消。要将是否制定推进循环经济措施作为评定酒店星级和星级景区的重要参考。要对推动循环经济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资源浪费严重或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由市旅游行政部门会同市环保等部门根据有关法规、规章进行处罚。开展节约行动,告别“一次性”用品行动。树立一批节水、节电、节能示范企业,在旅游企业中进行宣传推广,促进更多的旅游企业加入到节能降耗行动行列,开展“减废”行动。酒店、酒楼,饭店,客栈倡导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泡沫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台布和毛巾等;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宣传、温馨提示等方法,鼓励星级酒店改良客房“六小件”的供给及客用床单,浴巾,毛巾每天必换制等,减少废水废弃物的排放,创建绿色酒店。旅游者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节水节电,物品要尽可能多次地反复使用,把一次性使用变为多次反复使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缓解资源压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旅游企业通过引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对其产品及设施进行环境资源友好型的设计,并实现废弃物、能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节约资源与实现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旅游企业是循环经济理念最大的受益者,旅游者也可以在旅游过程中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尽量减少自己的旅游行为对资源带来的破坏作用。政府则可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结合遗产地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人人有责,期待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能够给予其他行业足够的启示,同样能够在更多产业身上“循环”。

参考文献:

[1]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2]徐嵩龄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城市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及生产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这一方针在我国在此期间的能源发展方向上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相关能源行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多元发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总的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实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构建现代的能源产业体系。规划纲要中关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本文中,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分析贵州省的能源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二、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循环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被资源化,使经济价值增长,减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生态效益。同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保证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尚不成熟,没有完备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部分经济工业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控制。

(一)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收效较好

贵州省的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如贵阳的开阳磷化工集团、贵州宏福纸业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其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在“三废”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资金,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部分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

一些工业园区的大中型企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方面通过了审核,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据数据统计,这些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生产的水耗、电耗都较以往有所下降,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物也得到了重复利用,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业区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链

贵州省的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地方资源形成工业聚集区,发挥了企业集群效应,合理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再利用的方式。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形成循环城市

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详述了贵州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由桐梓煤化工项目、桐梓火电厂等项目建立的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加工、钛加工、热电、冶金、等产业。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分为华电工业园、蟠龙工业园、娄山彩阳轻工食品工业园、桐梓重庆工业园和渝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除桐梓火电厂这样的工程进展顺利以外,金兰伟明铝业也基本建成。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桐梓县制定了能源产业、铝钛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轻工及副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综合发展,对园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园区产业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宝钛业、火电厂、伟明铝业的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品,铝加工、钛加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节能环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属产业,大力把桐梓发展成黔北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二)构建循环城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形成循环城市的核心内涵。循环城市,是指依照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的概念,以节约资源为方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建设的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使用、重复使用。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当今节能和环保的主题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循环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县,是以日益发展的循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的循环城市的构建还在起步中,而循环城市的形成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结论: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调整并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形成“循环城市”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并以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贵州省中小城县构建资源循环,实现“循环城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吴永贵,安艳玲,毛健全.贵州省主要工业区发展现状与循环经济改造.贵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杨占星.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篇11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