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09:14: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社区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经济增长转向第三产业。“新常态”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更注重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由于物业管理具有社区、人文、环境、服务和管理的综合功能,在改善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拓宽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物业管理还在探索中发展。2010年以来,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果显著,其中物业管理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668个村庄,根据城中村、平原村、山区林地村、特色产业专业村等五种形态,全面实行社区化管理,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多亿元,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等工程。新农村政策的推行,让农民们“上楼”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2014年6月,门头沟军庄镇东杨坨村开始接受北京天合立信物业公司进村管理,村委会则负责协调、监督物业公司的工作。经过几年发展,不仅使当地农村环境清洁有序,农村社区物业使用效率得到提高,邻里物业纠纷也有所缓解,同时还带动农村物业产业的发展。因此,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特色化将成为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2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物业管理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解决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诸多问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社区建设中的许多内容需要依托物业管理服务来进行。很多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由于先天条件不足,起点较低,存在诸多需要解决问题。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识不一致,职责分工不明确,房屋没有专项维修资金、缺少专业队伍管理,全靠村集体经济支撑、村委会代管。村集体贴钱管理小区,村民们颇有微词。如果没有专业管理和资金保障,新型农村社区的很多公共设施,特别是电梯、消防、二次供水等设施持续使用会出问题。北京市政府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农村政企分开、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自治管理分开,各村镇根据不同形态社区采取不同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出台相关政策与临时指导文件,在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城市小区标准配备物业管理用房,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全面实施物业管理。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可以选聘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各镇根据物业服务成本核算进行补贴。物业服务不仅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还能为村民房屋保值增值,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2.2物业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大多来自社区村民,土地流转后,不再种地,部分村民通过招聘参与物业服务,实现了社区村民就近就业,减轻了政府压力,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针对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没有培训和相关证书的情况,北京市农委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意见和办法,一名农民市级财政补贴培训费200元,农民可以免费参加电工、焊工、家政等各类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后就业,避免了一些农民上楼入住新型社区后,收入不见增长而生活成本增加的困扰。物业管理不但有利于解决村民就业,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重要作用。据估算,在房屋七十年的使用过程中,物业管理对公共设备设施维护及房屋修缮的费用与购房费的支出比例为1.3∶1,物业服务管理所创造的经济总值将越来越多,新农村物业的市场价值会越来越显现。
2.3物业管理有利于维护新型农村社区稳定,改善农村治安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推进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流动人口多;社区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矛盾产生纠纷繁多,常引发治安或刑事案件,给社区治安带来一定隐患,影响社区和谐稳定。如大兴区推广实施村庄社区化物业管理以来,村庄刑事发案数与2008—2010年三年同期平均刑事发案数相比下降了25%,群众安全感由原来的48.3%提升到96.5%。物业管理企业对于维护农村治安和社区秩序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协助村干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公安派出所对外来人口登记,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另外,物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安防范体系,落实安保责任,规范安保制度,布置安防系统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值班,定时保安巡视、进出口有门岗值班,规范停车管理,保障和维护好社区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村民安全感和满意度。
2.4物业管理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新常态”下,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社区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企业通过策划新颖的活动项目,运用宣传、教育、娱乐等多种形式,培育村民和流动人口的社区意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引领村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北京怀柔区汤河口镇新地村在村中60多块墙面上建起了文化墙,书写诗词、名人画像、弟子规图画、爱国英雄、尊老爱幼图画等,倡导新农村乡风文明新风尚。色彩缤纷的文化墙也成了新村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3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再提升的建议
从北京市实施物业管理的农村社区反馈看,物业化管理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可大大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也势在必行。
3.1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要提前谋划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物业管理是房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这种理念已不能与时俱进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为提升物业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根据目前物业管理取得显著效果的成熟经验,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提早谋划物业管理工作,提前参与。这对于提升社区物业管理质量、减少物业纠纷、保障村民权益有积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提前参与不同于城市社区物业提前介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请物业管理专业化团队提前参与,对社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做好引导与开发,提前培养专业化团队。2013年被北京市新农村委员会定为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的平谷西古新农村,也是中国养老示范基地。规划四个大区:以道教文化和灯彩艺术为特色的文化区、养老产业区、观光农业区、新民居住宅区。物业管理在规划阶段进入,对产业发展和建成使用都有更长远的意义。另外,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向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会面临很多由农村具体情况引发的新问题,如物业费收缴。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早做准备,有必要通过前期调查,尽可能多地发现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
3.2推行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市场化
新农村物业管理市场化是指突破农村社区自给自足和内部交换为主的物业管理初级阶段模式,经过公开市场过程,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和服务。在选定物业服务企业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物业资质、物业管理方案、投标报价、企业信誉、管理业绩等条件,综合评判,确保最终选定服务收费合理、专业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行为规范、信誉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专业公司。这样,总体服务质量必然有保障,不仅节省村民物业服务费用,也会减少物业管理争议。物业管理收费不是福利,新农村物业管理必须尽快摆脱收费难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受经济来源、传统观念、传统文化、消费习惯的影响,入住后,部分村民不愿意交纳物业费和公摊电费等,影响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营,从而影响社区的生活质量。某种意义上讲,免费、廉价、低值的服务,对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是一种损害,无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在“新常态”下,物业管理消费,是“花钱买服务”、物业保值增值,享受社区建设成果。新常态促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观念更新,通过注重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推行市场化模式,企业化运营,是提高物业管理总体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切实可行,不仅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也是长效管理的必然趋势。
3.3坚持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
在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实践中,也有些物业管理公司前期服务表现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质量越来越差,究其原因,与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尚不规范有关。如何扭转服务质量下降的状况,如何规范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北京市新型农村社区已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其物业管理模式虽不同于城市,但可借鉴城市现代物业管理制度,从长远发展看,提高农村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是农村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主要包括小区文明建设、业主(居民)自治管理和综合服务规范、重要事务决策规定,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和管理,房屋安全管理、治安消防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维护、绿化养护、重要信息公开等。培养农民“自己家园自己管”的意识,建立了包括业主(村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在内的物业管理评价体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逐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必然水到渠成,稳步提升,并能始终如一保持高水准不变样。
3.4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特色化
物业管理服务能力的体现,不只在于提供所谓高档奢华服务,而在于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更加注重以村民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切实可行的特色化的物业管理方案。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相对独立的特点,建立24小时应急服务机制和专项措施。依照“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推出了老人护理、学生学习、儿童看护、送洗衣、代送代收快递等针对性较强的特约服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也逐步形成资产统筹管理增值升值意识。在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中,物业管理公司有着与村民距离近,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建议物业公司拓展资产经营能力,逐步成为村民资产经营的合作伙伴。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适时开展房屋租赁、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多种经营活动。物业管理公司在“保姆”“管家”的位置上的提升,可以与社区村民共赢,农民获得了预期收益,物业服务公司也可取得经济效益。在“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物业管理从城市逐步延伸到农村,也不应仅局限于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对于农村大量存在而且是发展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等农村公共资源,更应该引入物业管理模式,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磊.京郊城镇物业管理一线调查[J].城市开发,2011(5):52-53.
[2]黄文良.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物业管理,2006(10):21-22.
[3]余霜.浅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物业管理的发展和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84.
[4]王洪宇.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J].乡镇经济,2008(4):14-17.
1.市场型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该物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业主组成。这种模式借鉴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宅社区的管理模式,由居民住宅业主委员会公开招聘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管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合同,根据业主的服务标准和要求,全权负责物业的所有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适用于离城市较近、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市场意识较强,居民经济水平承担得起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费用。深圳宝安的“城市保姆”全方位服务模式即为这种模式的代表,在深圳市边缘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目前物业管理覆盖面已达到67.2%。
2.“乡土味”综合型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农村社区的现状和农村生活方式的特点,在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粪便综合处理等)的同时,为农村社区提供环境卫生、绿化、维修、保安等服务。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和村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综合物业管理站,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和聘请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这种模式的代表是河北涿州卢家场村。2006年,卢家场村成为农业部“创建清洁文明工程”的试点,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引入了城市的物业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套把污水、垃圾、粪便综合处理及农村环境整治的新模式,从源头上治理农村“脏乱差”。
3.村民参与、村委会主导的物业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由村委会带头建立管委会,并由村委会聘请大家信任且有一定技能的村民作为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成为物业管理员工。由于这种物业管理机构与基层组织一致,在实施管理时具有权威性,制约力强,因此较容易被村民接纳和认可。虽然管理专业程度不高,但管理费用较低,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群众思想相对保守的农村社区管理。广东韶关市武江西联镇的环卫管理模式即为该种模式的代表,在西联镇,物业管理机构由村委会组建,村委会主任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指定一名村委会成员专门负责,配备4名专职管理人员,选聘26人的卫生保洁队伍,分区包干,全天候保洁。该村把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纳入村规民约,逐步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形成了“户集、村收、环卫转运处置”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实现了卫生长效管理与城市管理的无缝对接。
二、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经费不足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一般有限。面对着农村庞大的物业市场,很多物业设施需要配套建设。如果单靠物业服务企业投资,日后再慢慢回收成本,势必会打击其积极性。目前,已建立的物业管理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政府补助、社会赞助、村民自筹、营业用房收益补贴等。但是当越来越多农村社区实施物业管理时,靠政府补助、社会赞助等途径筹集的资金是很有限的,并且大部分村民对收费存在很强的抵触情绪,村民自筹的办法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2.村民传统意识、生活观念难以改变
农村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村居生活多呈现松散、封闭状态,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很自由,不喜欢被管制约束;而物业管理方式是规范化、全面化、市场化的,因此如何使农民接受物业管理理念,积极配合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3.法律法规困境
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大都以城市为背景,若将其向农村推广,必然会面临现行法规制度“水土不服”的情况。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比较复杂,违规建筑的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法理与本土人情之间如何权衡也是很困难的。农村物业管理该以何种制度为指导、由哪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最有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4.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在一些农村,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村民没有能力长期聘请全职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管理农村社区。有些社区通过培训和宣传,使社区人员具备一些物业管理知识,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考核。随着物业管理工作的深入,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将是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构想
结合我国各地农村实际,管理农村物业应从政府引导、物业指导、村委代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六化”(详见下文)管理机制的渗透,逐步建成基层组织健全、社区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的农村新型社区。
1.规划科学化——合理规划农村社区
合理、科学的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可以使社区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个阶段主要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在决定将几个村子合建为新型社区前,政府要组织专业勘测人员客观、严谨地考察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条件,与专业规划人员一道制定某区域的社区规划。社区建设地点、建筑类型、各项配套设施等都要提前规划好,为农村物业管理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足和腿部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导致感染、残废和截肢。农村社区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足保护知识的缺乏,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故此农村糖尿病足的管理势在必行,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1]
1 宣教管理
1.1一般管理
我院将工作重点转到慢性病管理上,糖尿病为重中之重。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每月做义诊、健康宣传活动、随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营养、运动、心理精神健康;发放健康材料,免费测血糖;举办患者联谊会,起到积极互动作用,并安排每周专家坐诊。
1.2具体管理
针对糖尿病患者知识的缺乏及对并发症认识不够,尤其是糖尿病足的致残性,我区开展多途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处方、电视、广播、宣传画、讲座等宣传,并做到每个工作日、每个患者电话联系。采取通俗易懂的幻灯片、实物展示诺和笔的具体应用,让患者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消除对胰岛素治疗的偏见。从思想上重视,将足部的防护纳入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电脑管理专人负责,定期随访。对有7年以上病史者定期做客观指标检查如肱踝比、下肢血管彩超,需要在神经方面检查的则安排在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全民体检针对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者,电话通知来院免费复查,如属实则生活干预,必要时药物干预,从而减少糖尿病足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糖尿病足少一些、缓一些、轻一些,达到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不发生。
2 治疗护理
2.1药物治疗: 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足的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在口服药物上实时应用胰岛素,选用ACEI和他汀类药物有效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根据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应用营养神经药如弥可保、维康福;改善下肢循环药如凯时、丹参、川芎嗪。[2]
2.2局部护理: 有感染者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刚开始时伤口清创采用蚕食的方法.不宜急于做大面积扩创手术,待全身和局部微循环改善后,炎症控制后再行清创处理。伤口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边缘外5cm用75%酒精消毒2遍后,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不适合覆盖的可应用红外线照射和氧气来促进肉芽生长和局部血液循环。患者不能来院的,可到家中服务指导,室内应保持清洁,开窗通风,有条件的配备紫外线灯。
2.3营养指导: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恐惧高血糖,有的过度限食造成营养不良,故此应给予营养支持。少量多餐,保持糖、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给。促进创面愈合。
2.4心理康复: 糖尿病患者易产生抑郁、孤独、恐惧。甚至自杀的不良心理,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故应加强心理护理。我院护士到患者家中与之交流.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战胜病痛。指导家属与患者多交流,邻居之间互相走动,定期让患者参加联谊活动。并可进行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增加养鸟、书法等业余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情、养心才能养身,凸显心理康复成效。[3]
3指导糖尿病患者足的自我管理保健。
3.1自我护足
(1)糖尿患者的自我监测:告知患者诱发因素常为趾间或足部皮肤瘙痒而搔抓皮肤及烫伤、碰撞伤及新鞋磨伤等导致的皮肤损伤。洗足后仔细检查双足皮肤,特别是趾间、足底、易受压部位有无皮肤皲裂、水泡、割伤、红肿、变色、皮温高等,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感觉是否正常 。(2)指导患者进行足部护理:教育患者做好足部护理教育糖尿病患者每日用温水洗足,水温在30℃左右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尤其冬季进入浴池洗浴,水温多偏高,,不能长时间浸泡,泡足
3.2自我管理: 戒烟:禁止吸烟,吸烟可致血管痉挛,加重下肢和足部缺血,其下肢截肢危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
3.3运动方式: 步行或慢跑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时间安排在早餐、晚餐30 min后。静坐时可做双小腿轮腿运动;轻拍小腿自上而下双手同步:足趾运动:足趾尽量做伸、外展、屈曲动作.反复多次,坚持每天运动3O一60min。以上运动在没有斑块形成前进行,避免远距离持重行走。
4 小结
糖尿病足的管理是多学科的,农村社区护士的工作相当重要,包括健康宣教、组织患者俱乐部、护理保健康复指导。我们的工作还有待发展,随着多学科对糖尿病护理和治疗的共同治疗,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降低糖尿病足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黄人健,贾明艳,吴永浩.社区护士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27―23 1.
【关键词】高血压;农村;社区
高血压是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慢性之一,其临床治疗没有简单有效彻底的方法,需要进行生活习惯改善和药物治疗。本研究选择我市农村地区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市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09年10月到2011年10月,研究人群共为189例,其中男性为113例,女性为76例,年龄分布为64.7±6.4岁,最大年龄为71岁,最小年龄为3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患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类研究显示Ⅰ级高血压为134例,Ⅱ级高血压为37例,Ⅲ级高血压为18例。
1.2 农村社区高血压治疗管理方法 对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管理前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各种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依照患者自身的病情及血压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管理方法,随时进行血压监测服务,及时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血压患者按照要求进行服药。举行定期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实施不定期的家庭随访,制定患者可以改善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举行定期的高血压控制患者交流,介绍自身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心得,为有效的控制血压提供保障。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法变化情况分析:对189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前后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情况分析研究显示,研究人群在干预前后不良生活习惯均明显得到改善,其限盐饮食、加强锻炼、限制吸烟、限制饮酒、体重控制和多食蔬菜等都生活习惯发生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
2 研究人群干预前后血压改变情况分析
研究人群干预前后血压改变情况分析研究显示,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发生变化,均为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P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指在患者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的情况,同时高血压患者常见的情况为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肝肾和视网膜等生理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临床研究显示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存在高血压。随着对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研究深入,部分农村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高于全国的高血压水平[1],说明部分农村地区的高血压应加强足够的重视。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是高盐因素,缺乏锻炼、吸烟饮酒、肥胖和高脂饮食等。部分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2-3]。由于我国现状,对于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研究和认识较少,放松了对其加强管理和控制,故而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应加大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有针对性的社区高血压干预和治疗管理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 状况,有利于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曙.农村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171-172
[2] 袁晓华,马军.血脂异常与相关疾病[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2004,2(2):1281
[3] 童思未.社区契约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效果[S].天津: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7:15
作者单位:324200 浙江省常山县招贤中心卫生院
(上接第381页)
由此而形成的第一印象,[2]良好的首因效应是我们接触此类患者的前提条件,由于此类患者文化程度偏低,普遍缺乏性知识的基础教育,怀孕后,面对周围环境的巨大压力,往往害怕被人发现,表现为自卑、恐惧、敏感。从而对周围环境持敌意,不信任态度,她们通常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语气来判别自己的处境。我们认为“宽容的微笑”是表达美好感情的语言。所以首先用微笑来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隐私权。满足患者的需要,允许患者用假名住院,安排单人病房,避免在患者及家属面前与别人私语,再取得充分信认和有效的护患沟通的基础上,采用个人谈话及口头讲解的方法进行辅导,辅导中,避免简单、粗暴的说教、应将性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贯穿于患者目前最关心的手术及术后保健知识中,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专业知识的辅导又得到心理、伦理道德的辅导。
2.2 性教育内容
2.2.1 性生理教育:介绍性器官的生理知识,了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结构和功能。教授记住何时来月经、月经持续多长时间、周期有多少天。这样便于了解自己的月经类型,也可估计下次来月经的时间及判断排卵期时间,但要说明排卵期并非绝对安全,说明毫无保护措施的性生活将有可能怀孕,教授避孕知识,强调一旦怀孕,应及早正规终止妊娠。进行青春期常见的疾病的防治教育,及性病的防治及教育,并结合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对生殖和妊娠、优生、优育等知识有所了解。
2.2.2 性心理教育: 让患者了解在月经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会出现抑郁或喜怒无常等情绪改变,还可能伴随身体的不适,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能会出现经前期综合征。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产生性冲动、望都是正常的。要学会培养自己性适应的能力,可通过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社交、性幻想等正常途径使性生理能量得到释放,通过转移、代偿、升华等方式削弱和化解性冲击力,加强自身控制能力的训练,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性冲动。鼓励正常的异往,与异往时应表现自尊、大方、稳重,避免性的和诱惑。
2.2.3 性道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性问题不是个人的生活小节,而是严肃的社会问题的组成部份,使之对性问题有正确的法治观念,严肃对待恋爱、婚姻等性问题,在提高性道德认识水平方面,应正确认识两性关系的社会属性。人的性既是一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男女两性的交往和结合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采用一定的社会方式,并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才能进行,所以两性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3]任何一个社会都要通过道德和法律形式,规定两往的社会准则,不能把性看作是男女之间的私事,随心所欲,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
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处理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当前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践和政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转移、资金筹集等各种技术性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笔者通过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从个案出发,发现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试图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期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农村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的一项重要建设事业,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农村社区变迁规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较早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以上定义固然指出了农村社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实际上他们所指和我国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无异,探讨的可以说是农村地区以乡、村为单位的小型农村社会。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得不到学者们的认可,学者们关注的和我们当今社会所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2)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到小城镇,城市落户,农村社区成员从职业流动到地域流动,进入了一个高度流动状态。除此之外,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阶层处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成员同质的明显下降。(3)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4)新型农村社区多以居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现阶段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以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形式进行,便于集中农村社区各种资源,同时有助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也节约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
3.农村社区变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启示
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其变迁途径和过程具有多样性,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总结农村社区建设的变迁规律和变迁趋势,可以归纳出如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1)农村社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理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理性选择。(2)培育农村社区居民“合作”及“集体”意识,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化建设。(3)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机制。(4)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5)明晰和保障居民产权。(6)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要素自由流动。(7)重视农村社区意识形态的培育。一方面,对社区干部、领导加强敬业、奉献、虔诚精神的培育,利用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约束他们行为,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加强“合作”、“互助”、“家族声誉”、“荣辱观”、法制与民主等观念的教育和形成,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正向变迁。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2]姜惠莉 张翠红 王艳霞:当前农村信息需求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4个农村示范社区登记在册的高血压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①问卷,询问患者一般情况、心血管病家族史、体力活动方式、吸烟史和相关疾病史等;②体检,测量身高、体重、血压;③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
1.2.2综合干预方法将1 040例高血压患者(男425例,女615例)的调查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建档。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方案[1],由市高血压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压分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临床疾病分析、危险度分层及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然后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医生,每3个月至少1次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监测,并根据具体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市专业人员负责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1.2.3评估方法对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率、血压水平、药物治疗率等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质量控制
建立了总负责人-督导员-调查员三级现场监督机制;所有调查员进行了严格培训,包括问卷调查的培训,血压、身高、体重测量的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调查。血压计、体重秤等仪器使用前均经计量认证合格。抽取10%的调查表进行复查,数据重复率达95%。调查表使用EpiData 3.02版软件进行平行双录入,并采用区间定值法和逻辑查错法进行错误数据的纠正,保证了资料录入的准确性。
2结果
2.1干预前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干预前高血压患者中,有26.3%的人吸烟,有38.1%的人超重或肥胖,有2.9%的人患有糖尿病,有2.9%的人患有脑卒中,见表1。
2.2干预前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层
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层以中危为主,占42.6%,其次为低危(占23.0%)、高危(占21.5%),很高危最少,仅占12.9%,见表2。
2.3干预前后血压值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别为149.2 mmHg、133.9 mmHg和88.9 mmHg、84.5mmHg,分别降低15.3 mmHg和4.4mmHg。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干预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25.02 和t=13.14 ,P
2.4干预前后血压分级情况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分别为16.4%和69.3%,控制率提高了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48 ,P
2.5干预前后服药情况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分别为65.7%和81.7%,规律服药率提高了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6 ,P
3讨论
国内外研究资料[2,3]表明,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高血压控制率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并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对我市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4年的综合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血压控制率提高了3.2倍,平均血压降低了15.3/4.4mmHg,规律服药率提高了24.4%。说明在农村社区中,面对面广量大的高血压患者,只要认真落实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就能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有效管理,把高血压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有效地进行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成为各地慢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研究价效医学[4],即用最少的钱、最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正是价效医学的具体实践。社区医生与高血压病人接触最早、最多、最广泛,相互之间容易沟通,高血压一级、二级预防的成本效益最佳,这是高血压进行社区防治的一个最大的优势。目前我市农村社区开展高血压的综合防治,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防治经费明显不足,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或技术水平不高,三是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强。为此,我们在启动农村高血压综合防治前,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高血压防治网络,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对高血压患者的分级、分层综合管理,即首先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再对每个患者进行血压分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临床疾病分析,然后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危险度分层及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对中危且血压1级和低危的患者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食含钾的蔬菜及水果、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措施。观察3~6个月后,视具体情况再决定是否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对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须立即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访视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4参考文献
[1]张宇清,刘国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40-144.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日益兴起了广大农村地区拆村并居,建造新型农村社区之风。当传统村落改建为新型农村社区后,必然要求完善的物业管理,否则仍会面临乱差脏、使用低效、纠纷不断等问题。因此,对新农村社区有效的物业管理,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物业管理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村貌村容、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现代的生活习惯,农村社区的发展迫切要求配套的物业管理。
1.物业管理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关键
目前,农村现代化物业管理的推广,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清洁的投入、生产和产出,已成一种必然。新农村建设需要专业化、社会化物业管理,需要构建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服务机制。在农村实施现代物业管理,实现居民与管理者分离,由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专业服务、市场运作。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农民生产和生活成本,减轻负担,还可以回收和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我国民主化管理进程。
2、物业管理是维护好农村社区治安的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社区基础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改善了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但与城市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社区稍显薄弱,尤其是安防系统不到位,短期内若要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达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物业管理肩负重任。真正实现服务于民,确保农村社区业主生命和财产安全,担负起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重任。
3、物业管理负有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
新农村社区人口密度大,邻里街坊串门现象普遍。增进感情的同时,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也容易发生矛盾或纠纷,造成社区的不安定和不和谐。而农村社区的纠纷调解员往往由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兼任,常由于工作人员短缺或不专业等造成调解延误。物业管理的引入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新农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压力,通过与农村社区居委会建立协作机制,发挥其村民调解能力,使一些内部矛盾尽可能在社区内部得以解决。
二、新农村社区中引入的物业管理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实际情况不同,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的物业管理模式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民主选择,探索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
1、以村委会为主成立物业管理公司
此模式是物管机构与农村基层组织进行合作,具有权威性,凸显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各司其职,使农村社区拥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该模式在单一产权(农村公共资源设施)管理中,能充分体现其效果。在多元产权的情况下,这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要避免村委会独揽大权,应充分发挥包括村物业公司在内的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和职责,才能确保此模式长期有效的运行。
2.委托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将农村社区由所有权人(业主)采用招投标或协议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并由业主支付相应的物业管理费。此模式的优点是两权分离,物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由两个独立的法人组成。从长远看,这种模式是农村物管推广的主方向,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良性竞争。该模式符合物业管理企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
3、民营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在农村,田、水、路、林、村、农用机械等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大,它们多规模小、分布广、治理成本高,适宜民营物业管理。因此,在农村物管市场中,民营企业前景广阔,潜力待挖。民营物业公司应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施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4、按现代化企业制度组建物业公司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农村,由于城镇化进程快,物业设施相对丰富,住房相对集中,管理水平较高。加之居民市场意识较强,条件比较充分,可以先从这些地方入手,组建农村的现代化物业管理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运作过程中,先从管理农村公共资源设施等物业开始,然后结合当地特点,规模可由小到大,以点带面,服务项目可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突破一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全面开展。
三、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资金短缺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较为有限。面对未来异军突起的新农村社区,必然需要庞大的物业市场相配套。如果仅凭有限的物业服务企业投资,加上较长期的投资回收期,怕会使各物业投资公司望而却步。目前,已有的筹资渠道主要有政府补助、社会集资、村民自筹、相关收益补贴等。但是随着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模的日益扩大,仅靠政府、社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村民对物业收费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村民自筹的方法亦不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村民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农村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村居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由并且不喜欢被约束的,而物业管理是统一、规范化的方式。因此,如何使农民适应现代化的物业管理理念,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工作是很亟须解决的问题。
3、相关法律法规的困境
现存物业管理制度大多以城市为基础,若要向农村推广,将必然会遭遇与农村现行的风俗习惯相冲突的困境。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错综复杂,违规建筑也相对较多。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如何权衡法理与本土风俗习惯也是很让人头疼的。该如何制定针对农村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哪种制度为基础、由哪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最有效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四、提升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1、落实各乡镇物业管理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
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与物业管理行业对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使得控制力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深入研究怎样推广现代物管制度和如何发挥物管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各乡镇应将各村物管行业划归乡镇政府某一部门统一领导,指派专门负责人与各村联系并筹划物管工作,切实落实新农村建设中现代物管制度。
2、强化物业管理服务意识
目前散布在乡镇的物业管理公司多数资质较低,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而对农村物管市场的开辟工作中,会有大量复杂的工作等待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管理素质要求较高。要想公司在农村物管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各方面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更好的拓展市场,获得村民,即业主的认可。
农村物业管理公司应尽快设立“客户服务中心”,不应仅满足于处理业主投诉的阶段,而应对居住者的潜在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收集分类,大胆尝试对有个别要求的业主采取专项的物业管理服务、特约个性化服务。也可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加强业主、开发商、物业公司三者间的交流与互动,塑造和谐美好的社区文化。
3、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进行培训
应制定专业和持续的员工培训计划,积极组织落实,注重员工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组织专业课程和讲座,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挺高服务管理水平。提升物业管理专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宇.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乡镇经济》.2008-04-25.
[2]王洪宇,唐先锋.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宁波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03-20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新型农村的建设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农村社区化。在农村社区化发展进程中,相应的物业管理措施也应及时跟进,这对于建设更加村民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社区,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比较短暂,各方面的发展还有待完善,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物业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物业管理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物业管理不仅在城市的发展、完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业管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的市场化。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难免会产生出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能够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造成大量的废弃物甚至是垃圾的堆积,不但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从而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再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农村社区化过程中实现物业管理的专门化,不仅能够实现节约资源、降低农业生产、生活成本,还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加强物业管理对于维护社区治安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农村社区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居住水平,但是与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社区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社区安全方面。村民的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社区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等,都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安全问题造成一定威胁,因此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对于促进社区安全作用重大。
最后,加强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也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区。新农村社区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散落的村子中,生活方式比较自由随便,养成了一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例如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随便倒,喜欢大声说笑等等,但是农村社区化之后,社区居民的人口密度比较大,相互之间都是对门或是上下楼,距离比较近。如果还是延续之前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因此,物业管理在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例如不随便倾倒生活垃圾等)方面以及协调邻里之间的纠纷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完善新农村社区建设物业管理的措施
物业管理公司属于微利行业,流动资金有限,于是资金短缺就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村民的传统生活观念短时间内难以转变,长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使得物业公司在统一管理上也遇到一定难度,再加上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村民的法制观念淡薄等等问题,使物业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但是,为了加快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物业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一,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权责明确,为物业管理行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对物业管理的领导不力,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领导,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对物业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因此,明确落实各乡镇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为物业管理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建立完善的新农村建设的现代物业管理制度。物业管理提供的产品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思想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
第二,提升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围绕着“服务”这一特性,物业管理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竞争机制的完善、管理规则的健全、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营运而生的物业管理公司,其员工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却经常遇到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现场解决,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物业公司就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应答村民的好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赢得业主的认可。
第三,做好与村民的沟通工作,降低工作难度。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要为业主和使用人营造“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环境。在社区化进程中,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村零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形成思维定势,则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村民一时难以接受如此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必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开展工作之前,物业管理人员必须对村民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及时与村民做好沟通工作,使村民在思想上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小区用户营造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氛围,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物业工作难度,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加快物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上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物业管理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逐步过渡的阶段,物业管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重视并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儒.住宅小区物业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引言
马克思曾说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公共安全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目前,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转型时期,这会影响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特别是乡村社会的治安管理及其方式的整体性变迁。从金华农村公共安全现状来看,总体态势良好,但一些影响农村公共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文章从重视应急管理、明确工作机制、预防为主三方面解读加拿大等国家应急机制的成功经验,思考其经验对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启示。
一.重视应急管理
世纪60―70年代着手建立应急管理机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考验,加拿大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应急系统。
(一)实行分级管理。加拿大的应急事务管理体制分为联邦,省和市镇(社区)三级,实行分级管理。在联邦一级,专门设置了紧急事务办公室。省和市镇两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因地制宜,单独或合并视情而定。各级应急事务机构负责紧急事件的处理,负责减灾管理和救灾指挥协调工作,监督并检查各部门的应急方案,组织训练并实施救援。各级应急事务管理部门下设紧急事件管理中心,是协调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
(二)加强队伍建设。加拿大组建了专门的应急救援人员队伍,涉及消防救援,水(冰)上救援,建筑物倒塌救援,狭窄空间救援,高空救援及生化救援等。各级政府投入巨资,购置了先进的救灾设备和救援人员防护装备,保证在遇有危急时能及时进行援助。此外加拿大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如安大略省共有525支消防队,其中69%的消防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
二.明确工作机制
(一)统一接警。9.11电话是政府设立的紧急事件接警中心,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平时由警察负责管理。各地的紧急事件管理中心都与9.11电话接警中心相通。当接到报警后,距报警位置最近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从各自的值班位置同时出动去现场,由最先到达现场的人员负责指挥处理。当现场指挥认为事件严重,便会报告紧急事件管理中心,请求上级协助处置或支援。
(二)及时信息。加拿大政府认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政府有责任向公众提供真实灾情。如安大略省紧急情况管理署专门设立了联合信息中心,负责向媒体,公众相关灾害信息,保证公众及时,不间断地获得灾害的各种信息,既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又制止谣言扩散,减少媒体对灾情的不实报道,为把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三.预防为主
(一)广泛宣传。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强化社区民众的应急救灾意识。如:三月的第一周举行紧急预案周活动,散发自助手册,建立信息亭和进行信息交流。政府减灾管理部门或非政府社会团体也经常组织减灾公众教育宣传活动。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公共组织经常对幼儿和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逃生救护教育。
(二)社会动员。动员和吸收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如加拿大灾害损失减轻协会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组织,使命是开展各类预防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并向广大公众和单位提供咨询和教育,懂得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
四. 借鉴加拿大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经验,思考我市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我市建立了对应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但加拿大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一)完善应急制度。加拿大目前形成了以家庭和企业单位自救为核心,市镇,省和联邦政府为后援的应急管理体制,《联邦政府紧急事件法案》把紧急事件分为四类。对于短期事件,要制定24小时、48小时处置计划;对于延续时间较长的紧急事件,要拟定更长时间的计划。各个家庭也有义务在72小时内做好自救工作,并强调受灾人员之间的互援。我市农村也可增设社区紧急事件的机构, 成立社区警务志愿者,对于突发性的事件,采取及时自救,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
(二)完善信息网络中心。各级应急事务管理部门下设紧急事件管理中心,是协调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集成技术,在加拿大形成统一接警。9.11电话是政府设立的紧急事件接警中心,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公路总里程达1.1万公里,其中农村道路占到将近1万公里,占90%。随着农村康庄道路实施,里程还要增长。部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不规范,低等级机动车辆较多、村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据调查,苏孟村目前只设有少量交通红绿灯,电子监控也是寥寥无几。借鉴以上内容,敦促政府制定和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规范,延伸农村地区交通管理触角和网络,创建一个安全的社区。
(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增设非政府组织并参与管理。
加拿大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强化社区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向广大公众和单位提供咨询和教育,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关注对农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注重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问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印发解读简本、开发软件、设置电子触摸显示屏、制订解释性办法等多种方式,为民办事。此外,设立农村社区安全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向基金会捐助资金,使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真正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正如卢梭曾言: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随着信息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要求政府完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应有效借鉴切实可行的加拿大的应急管理的经验,创建安全社区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网络一体化管理,提高社区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以促进农村“安全、健康、和谐”社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杨.中国新刑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P317
[2]刘春元.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l)P45-47.
[3]盛青.国外社区发展对中国社区建设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8(l) P362-363.
[4]王义存.浅谈社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2008(10)
[5]于雷.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01)
[6]杨艺文.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再思考[J].2005(01)
在寒暑假和双休日,有一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活跃在高邮车逻镇社区,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孩子、家长、学校和政府的重视,其协助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举办校外教育辅导站,连续三年为市、县提供观摩现场,受到了原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湛的充分肯定,《新华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推介。从2012年开始,车逻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了《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社区育人”功能》省级课题研究,本文从车逻镇社区角度对加强农村基层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一、明确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管理和组织领导机构
社区教育志愿者必须坚守信念,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必须尽己所能,不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任何盈利性活动,帮助孩子,服务社会。
车逻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关工委、文明办、共青团、妇联倡导,由社区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统一的招募和管理。为方便有效地开展工作,志愿者经批准后进行登记注册,发放《车逻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证书,即成为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志愿者接受社区教育中心的统一安排指挥,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制订一套教育志愿者管理制度和章程
车逻镇社区教育中心制订了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和章程。在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制度和章程中,规定了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注册、分级和注销。明确了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权利义务、日常管理、培训与奖励等内容。
有好教师就有好学校,同样,有好的志愿者就有好的社区教育,就能充分发挥社区育人功能。“专业技能”是志愿者的立身之基。同时,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孩子的期盼,客观上要求志愿者务必勤于学习,不断以新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三、关于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1.凝聚“五老”力量
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艺人,这“五老”队伍是我们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力量,目前共有“五老”82人,其中18人正常参加活动。他们中有省劳模、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陈普山同志,有二胡能手、爱好曲艺的周道元先生,有吹拉弹唱、一专多能的文化站老站长陈德璋同志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老同志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时空优势、亲情优势,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2.动员在职教师、大学生村官等争当志愿者
镇教育中心校从211名在职教师中,推荐26名党员、骨干教师光荣地成为首批志愿者,大多是扬州市、高邮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他们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四、关于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服务内容
车逻镇教育志愿者成立爱心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构筑“德育”课堂,开辟公德育人新天地。开设科技创新辅导,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才能。举办文化学习辅导,提高基本技能技巧。
近三年,车逻镇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志愿者免费办班,开设舞蹈、二胡、笛子、绘画、书法、口语交际、思维体操、自然探索、百树林文学社、电脑十五个兴趣班,吸收学员400多人。
为了检查教育效果,社区教育中心还建立了考核奖励制度,对接受志愿服务的孩子进行考核验收,观看他们的才艺展示和成绩展示,对成绩优秀的学员发给奖状和奖金,对完成任务好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
五、关于阵地建设和经费来源
车逻镇党委政府坚持“科教兴镇”战略,把发展社区教育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镇“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落实齐抓共管、协调共建。明确经费由镇财政承担,专项经费“一事一议”,并逐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搭建服务平台,真正让孩子们感到“学者有其所”“乐者有去处”。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要求“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将“社区管理”的概念引入农村,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积极有益探索。因此,完善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点课题。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三农”格局的快速变革,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民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日益要求多渠道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家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越加要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实现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阶层分化、诉求多元、社会流动和信息流通加速,权利意识觉醒,使得农村维稳形势日趋复杂,农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由于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长期受城乡二元化的影响,公共服务资源偏向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社会建设滞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农村社会改革的新型农村管理和服务形式由此顺应而生。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是深化村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党的十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见,要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和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而言,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凝聚力和认同感。农村社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采用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市场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其特点包括:管理主体多元化。即在公共管理事务中不仅包括政府,还应包括非盈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私人机构和个人等。其中,政府是多元化主体的核心,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服务及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即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管治行政,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公共行政体系内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的引介。即政府可采用合同外包、竞争性招标、凭单制等方式,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采用授权或分权的管理方式,打破公共部门的本位主义,建构网络型组织;采纳企业中常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强调绩效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其实,党的十报告中也蕴含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并为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例如,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部分提出的,“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在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出的,“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可见,从党的十报告精神、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农村社区的内涵可以看出,农村社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乡村民主建设实践的创造性结合,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农村社区管理的探索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发展上各地的农村社区管理实践差距较大。从管辖的区域范围上划分,目前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可初步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模式。其中,“一村一社区”是指将村委会与农村社区合二为一,即一个村委会就是农村社区;“一村多社区”是指在一个村委会内设置多个社区;“多村一社区”指在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域临近的村中,选出一个中心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涵盖附近几个村,非中心村的村民到中心村接受服务。从国家、市场、社会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民间组织型”、“政府、社区互助型”、“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五种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通过服务下乡使其在农村社区管理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山东诸城和胶南即是采用“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主导型”是指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农村社区管理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山东胶南北高家庄即是以珠光科技集团为依托,发展“企业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民间组织型”是指以民间力量自主管理为主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湖北秭归杨林桥村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互助型”是指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模式。江苏太仓市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是指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出社会的协作力量,形成无缝隙管理和服务的农村社区模式。重庆市永川区即是推行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农村社区有效管理实现机制探索
(一)健全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相对广大,对于农村社区的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应根据当地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的作用机制不同,选择不同路径的农村社区管理方式,更好的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具体而言,如果农村当地地域较小、人口比较密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区域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地方,应采用“政府主导”路径。在采用“政府主导”路径的模式下,必须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包括:农业、教育、公安、文化、卫生等),集中各自资源主动将服务延伸到农村,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另外,可以借助共青团、妇联、媒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成果,引导农村社区管理走向党政组织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如果农村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存在一些国家、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并且企业自身已经具有相当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采取企业、政府、村委共建农村社区的路径。在采用“共建”路径的模式下,政府应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正确引导”,通过各种税收减免和项目支持鼓励企业大力对各种公共服务进行投入,大幅提升企业所在地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以企带村 、村企合一”的管理思想,引导企业与社区融为一体,社区居民即企业员工、社区文化即企业文化,让企业清楚的认识社区的明天就是企业的明天,社区居民的未来就是企业的未来,以此调动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公共服务。
(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根据农村居民最核心、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以实际资源为基础,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轻重缓急事项,把直接改善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作为目前工作的重心。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服务项目推向农村。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完善各种便民的服务站、卫生站、文体中心、超市等配套设施,同时设置各种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使得农村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社区居民看病、购物、文体休闲困难的现状。
(三)建立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
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多元化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一方面,明确公共财政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专项支出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明确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对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保障范围,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积极调动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开展村企结对、村校结对,采用合同外包、凭单制等方式,将市场竞争引入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中,以此获得更多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建设和发展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
(四)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监督机制
任何一种良好的管理体系,必须依附于完善的治理监督机制,治理监督机制的实质就在于体系中各主体的权、责、利的分配和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实现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行。结合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监督问题,首先就是尽快完善农村社区内各种规章制度,如社区居民大会制度、各类工作专项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等,将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约束和规范农村社区各部门及社区居民的行为,保证农村社区建设有序进行。其次,实现信息公开,设立专门的农村社区信息公开栏或网站,将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类信息(包括: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等)迅速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暗箱操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内部耗损。要建立起农村社区各管理主体广泛参与为基础的规范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五)推动农村社区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
农村社区管理,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高的农村社区管理队伍,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管理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居民对社区构建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所以,必须将农村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推动农村社区管理的重点工作来实施。首先,必须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岗位来工作,并保障其工作的自主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完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体系,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通过升迁和奖励渠道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农村社区服务。最后,各级党校可针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工作中的技能需求,结合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定期对农村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传授一些管理中实用性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力.中国将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J].村委主任,2010(12)
2.胡维维,吴晓燕.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J].新疆财经,2011(1)
3.晏国政,王圣志.农村治理新局[J].望,2011(10)
4.曲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