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1 09:15: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篇1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使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有利于促进教学的系统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所谓科学,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既切合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思想正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就是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创造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论哪种学科,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 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 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转贴于 (4)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 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教学设计与教案区别

教学设计有别于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编者写形式上。教案(是课时教学计划)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的编写呈现单向、线性状态。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运用、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学过程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形态。它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行进的。

(2)在编写内容上。教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学媒体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则相当关注“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另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容易取得最优教学效果,这一点教案是赶不上的。

篇2

学校教育创新,指以创新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学校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行为来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目标的实现和价值的大小,最终在于是否使学校得到了在新的平台上的发展。其中最核心的应该是:是否使学生得到了新的、更优良的发展。教育创新的归宿,也往往是教育创新的主要依据和评价,即是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积极的、健康的发展。就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发展而言,课堂教学的构建是最基础性的建设,对学校教育创新的实现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也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最终呈现结果。

一、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B•乔伊斯和M•威尔在对自身及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从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了25种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规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二、教学过程及其理论

2.1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由三个最主要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其主要关系如图1

教师

学生

教材

“三要素”说流传很久,影响深远。《教学论》就称:“学生、教师、教材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称其为教学。”日本教育家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写道,“一般认为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三个:教师、儿童和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学习者是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学习而展开的。第二,从学习的依据来说,学习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第三,协助和促进儿童凭借教材进行学习的是教师。”因此可以认为,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

2.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的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2.3教学过程的功能

教学过程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全面的认识和开发教学过程的功能,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递功能。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巧技能。因为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过程,所以它可以发挥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传递功能。

2.发展功能。通过教学过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识兴趣和探究能力等。

3.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增长、能力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也同时受到熏陶、发生变化。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响。

三、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模式类型

3.1奥菲贝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奥菲贝尔认为,教师在教授教材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并能反应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能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奥菲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来自接受性学习,而这里知识又是用语言呈现的。只要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相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的学习动机或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致力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转化,言语接受性才是有效的。可见,奥菲贝尔是在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改造传统的教授教学法,赋予了新的活力。

运用此法的关键是设计好“组织者”。在这里,它使用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教材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使以后的学习更加稳定、清晰。

总之,奥菲贝尔的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演绎教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为传统的教授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较适合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但也容易导致机械式学习。

3.2发现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是:

对假说进行反复验证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况

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

转化成能力

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1)创设发现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假设问题环境,诱导学生从有关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建立假设。

(2)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在发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诱导和学生的议论,对所发现的问题形成假定的说明和解释,使知识由分散、零碎向完整、综合的方向发展。

(3)验证假说。假说有多种,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在认识论上是完成由主观不确定性向客观确定性、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4)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布鲁纳曾举了一个发现教学的例子。在六年级的地理教学中,开始学习北方中央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幅绘有天然特征和天然资源但没有地名的地图上,找出这个地区主要城市的位置。最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假设——一个水运理论,一个矿藏资源理论。布鲁纳说:“这对于过去把城市现象看成想当然的市区儿童来说,这种发现是很有价值的。”

(5)转化为能力。发现教学不仅要求学到知识,而且要求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有四个优点:一是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二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三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四是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但发现法也不是万能的,他要求有专门的教材,并且要求学生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偶尔使用之。

3.3系统教学模式

系统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而有效的掌握书本知识和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的接受、认知、记忆和再现,不利于学生创造才能和动手能力的发挥,亦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被指责为“填鸭式教学”或“注入式教学”。目前,人们正着手改变这种现象,出现了许多系统学习教学模式的变化。

3.4“1+4+1”教学设计模式的提出

北京师范大学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设计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设计过程常常是“目中无人”,这种狭窄的视野很难把握课堂运行的整个系统。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时间、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诸多要素,各要素关系错综复杂又瞬息万变。那么教学设计应从哪些方面人手把握住这些关系?

笔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结合系统论观点把课堂看作有活力的运行系统,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六大要素三大系统,即“目标导控+(资源整合+结构布局+行为优化+信息反馈)+问题驱动”,简称“1+4+1”模式,该模式概括提炼为如2所图示。

目标导控

问题驱动

资源整合

结构布局

行为优化

信息反馈

“导控+运行+动力”三大系统

图2“1+4+1”模式

“1+4+1”教学设计模式以现代教育及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支撑,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情、学情和教学资源,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良好的课堂生态应该是一个自然、开放、平等、各要素共生共长和谐平衡的系统。“1+4+1”教学设计体现了目标引领,从资源整合、结构布局、行为优化、信息反馈等要素进行系统策划,实施有效运作,以“问题”激活思维提供学习的动力,形成导向目标的课堂运行机制,形成互动生成课堂运行系统,使教学效能呈最大化。

教学设计是以追求教学效能最大化为出发点,“1+4+1”教学设计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最优化原则,即教学的有效设计是以较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系统化原则,即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教学过程看成动态交互系统,以目标为导向,综合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各要素间的关系,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问题化原则,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概而言之就是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其过程始终目中有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调动学习者积极有效介入学习为立足点;理论性原则,教学设计是凭借大量感性经验、根据目标任务对教学过程的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3

1.前言

我们国家一直都在倡导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心理学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在智力、性格和动机等方面,更为重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方式,也就是学习风格的不同。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风格及教学设计理论

学习风格涵盖了学习者在感知、认知、概念、情感、心理、社会以及行为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个体在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习风格的特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和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不稳定阶段,所以感知学习风格分类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合适。所谓感知学习风格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知通道参与学习的倾向不同而对学习风格的一种分类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时所使用的感官是不同的。对学习风格作出巨大贡献的外国学者Reid从不同的学习者偏爱不同的感觉获取知识,他把感知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触觉型、合作型和独立型六种类型。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已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是在人们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包含的步骤也不相同。它的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么做。它指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设计,是一种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我们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分为三类,它们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导-主体”模式。

目前,最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是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涵盖了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地支持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可以利用其公共部分和相互跳转特性实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成为了教育者们选择的目标。

4.学习风格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人们对学习风格的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来让他们动用更多的感官来参与学习。这样,才能使不同风格类型的学习者充分地挖掘他们各自的潜力,使学习活动取得更大成效。接下来,本文将从学习风格对教学设计的几个影响方面来进行阐述。

4.1信息加工方式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和学习风格相关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的话,学习效果会更佳;有的学生喜欢观察实际的物体来学习;有的喜欢做大量的练习题,去领会各种定理和不同公式的含义;有的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等等。这些方式都属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方式,其实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过程中的倾向的态度和方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来制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4.2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包括外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者内在的因素,它影响着学习者的注意力以及接收、记忆信息的能力。外在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的光线、温度、教室的布置情况等等。已经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不同的光线和不同的温度下对信息的响应是不相同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了解学生对学习条件的需求,对于选择教学媒体、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设计个别化教学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系统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4.3生理类型

篇4

人类文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教育规律认识不断提高,由一般媒体产生出来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媒体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引起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影响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含义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应具备以教学为目的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能够用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等基本要素。

2.教学媒体特性

教学媒体主要特性有:丰富的呈现能力,即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能力;强大的重现能力,即教学媒体对教学信息的重现能力;广泛的接触面,即教学媒体将教学信息传递到学习者的空间范围;良好的可控性,即指学习者对教学媒体操控的难易程度。教学媒体主要的表现形态有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3.教学媒体分类

教学媒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感官与物理性质分类是常见的两种。按学习者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可分为:听觉型媒体,如口头语言、广播录音等;视觉型媒体,如教科书、板书、板画、挂图、幻灯、投影等;视听型媒体,如电影、电视等;交互型媒体,如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按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等。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内涵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事先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每位教师都要在充分理解教育思想及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各种方式、方法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安排,这样的规划与安排就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模式

由于教学设计实践中所面对的教学系统情况各不相同,如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此而产生出众多的教学设计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它只能是教学设计者相互交流的方式、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的指南及教学设计决策的规则系统。下图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3.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思想是如何处理好学习的结果、过程及环境的关系。影响教学设计效果的要素很多,但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

教学对象即指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学习者)。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出发点,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教学目标即指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及心理价值取向等。教学策略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及管理策略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三、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

教学媒体的形态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它的教学功能及价值可以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它是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信息传递、交流和探索的主要渠道;它是进行教学资源的采集、加工及应用的主要形式;它使人们延伸教学活动、改变教学信息传播形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成为可能。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次,要考虑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如能力基础、知识现状、智力水平、认知风格等。再则,要考虑教学管理及技术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策略、学生反馈、软硬件及媒体维护等。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原则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应考虑到共鸣性、渐进性、重复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所谓共鸣性,主要指所选教学媒体能够引起师生共鸣,这是师生交流的前提与教育传播的关键。如果教学媒体脱离任何一方的经验范围,教学设计都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谓渐进性,是指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所提供的教学信息必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从感性到理性、从一般概括到概念原理等,保持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及渐进性。所谓重复性,是指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要能够实现不同场合的重复使用及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所谓可靠性,是指教学设计中选择与应用的教学媒体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有权威、有信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经济性,是指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条件,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设计要素的作用分析

在一个基于教学媒体应用的传授型教学设计模式中,包括有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需求及教学实践等要素。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诸多要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基于教学媒体应用下的传授型教学活动的若干要素

1.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与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互动

任何一个教学单元、课题及项目目标的实现,靠一种教学媒体都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选择多种形态与功能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及实现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支持;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为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教学目标的实现,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表现方式一定有所不同,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特性的一致性,是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的关键,也是教学媒体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可以为教学内容提供一个切合的情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达,也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目标实现,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媒体的应用能充分尊重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

教学媒体丰富的呈现力、便捷的可控性及友好的交互性等特性,让教学设计更加多样化,以便能够更好地切合学习对象的需求。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主要包括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教学材料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及网络化,使学习者获取更加便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的多样化,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形象及抽象)、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可以充分考虑到知识传递及能力培养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及认知两方面的特点,为有效开展教学设计提供支持。

4.教学媒体的应用能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及教学环境被称为四大要素,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更多关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教学设施,人文环境则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如学习伙伴、学习氛围等。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需求的情境,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5.教学媒体的应用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为既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的策略。教学策略是要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及形式等因素的总体。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媒体的再现力、传播力、参与性等特性,使学生的自主式、控究式及协作式学习成为可能。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反馈更为及时,教学策略因此可以制定得更加多样化与针对性。

6.教学媒体的应用使教学评价更为及时、全面及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按其目的,可以分成教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等。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教学媒体应用,可以设计出互动式、网络化及多媒体式的客观及主观性试题,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有效性、及时性及广泛性。教学评价本身的教学、激励、调控及诊断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要充分体现教学媒体的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这里的效度是指教学媒体能够测得的评价信息的程度,它是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的最重要的条件。这里的信度是指教学媒体在评价前后的一致性程度,它是对教学媒体在专家评价中的可靠性的估计。这里的效率是指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所得到的信息与所需的资源消耗之比。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可获得的教学媒体综合考虑,尽量选择与应用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的教学媒体。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及教学效果评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影响

教学系统中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情景的构建,进而对教学目标及其它要素产生影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与处理中,师生处于一个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状态。如何组织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等,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多元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

教学目标包括多个维度如知识、能力、技能及情感态度等。教学媒体构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让师生可以异时异地开展基于现代教学媒体条件下的教学活动。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策略制定的影响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等特征,选择及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可以实施个别化、合作式及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制定。

————————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盛群力.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知非.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接受一些系统性设计知识。学习的内容有一般为教学设计、教学学科和教学方面的内容。此外,教师要不断付出努力,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对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构成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意义深远。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和行为对教学设计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数学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小学数学知识可以螺旋上升,从而逐渐向着“数学化”方向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前期、对每个单元教学之前等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主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设计过程。站在教学过程上分析,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分成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等等。站在阶段性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分析,可以顺着分析——设计——评价——调整这一顺序进行[1]。对于每个阶段而言,教学设计的能力上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侧重点。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要素

2.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这一学了并不是十分复杂,其内容是介绍数学这种工具性学科的,也就是说小学数学内容十分简单,但教学上比较单一。因此,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而是通过趣味性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充分的了解到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但站在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心底的热爱。因此,开设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对教学进行设计,需要围绕“趣味性”这一因素;第二方面是教学的设计具备相应的“多元性”,通过“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提升,再利用多元性提升学生对学生的喜[2]。其次是对教学的进度进行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12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较为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大的兴趣,可以说新鲜事物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容易丧失对事物的持久喜爱和追求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可以持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需要围绕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生活经验开展。

设计时,将小学数学教材中过于抽象的内容,通过相对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容易,避免学生陷入复杂的数学知识当中。此外,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逻辑相符合。另外,提出的问题需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考虑,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形象化,并且培养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涉及了具象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分析如何让组织的差异性得到扩展,使孩子学习能力被提升,这一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例如,教师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提出的教学设计进行对照并分组实验,按照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掌握学生的需求。最后,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数学和认识数学,这一内容和教学目标还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可以提升孩子快乐程度的任何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提炼,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

2.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设计技能

设计技能主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设计,也就是具备设计方案的前瞻性。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素有学生对课堂作业的不知、遇到问题之后的反应、对课后作业的审批等。这些环节均包含着整个过程当中[3]。此外,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怎样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并且使课堂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如何将相应的情境带入课堂当中等。最后是对教学的媒介进行选择和设计,现有的媒介中有教师、书本和黑板等。教师应当明确如何对这些媒介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如何对这些媒介进行正确理解。此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媒介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也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2.3课后调整和发现教学问题的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课后调整的技能主要有对课后进行科学总结并进行客观性评价。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属于一个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科学重组和调整,进而实现对整体的优化。在课后,教师需要对整堂课进行客观性总结和评价,找出这一设计中缺失的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小学生以及教师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预设,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后的调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后补救,进而结合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接下来课程的设计。与此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或者经常出现的问题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最终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结束语:

以上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可以被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性条件,也就是数学学科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知识;第二类是支撑性条件,也就是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第三类是发展性条件,也就是教师的意识和态度。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实践,才能最终摆脱随意化以及经验化,使教学实践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梅赞.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参加广东省高州市2015年教育技能大赛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5-26.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61-04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且在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如2017年浙江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在高校公布的高考选考科目范围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上榜率排名第三,仅次于物理和化学[1]。信息技术学科出现以后,为追求教学最优化,自然而然产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宗旨,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最终促进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2]目前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经学者、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但在实践中仍突显出如下问题:①许多教学设计案例中没有设置激活旧知这一环节,导致学生已习得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问题。②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泛化,使得任务设计趋于庸俗、简单;随着学习的深入,任务依然很浅显,学习不具挑战性,无法深入。[3]

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戴维・梅瑞尔于2002年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五星教学原理,它倡导以改进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信息呈现、忽视有效教学特征的弊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为宗旨展开教学[2],这一教学原理恰为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并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导线动画”教学为实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五星教学原理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1.五星教学原理

五星教学原理也称首要教学原理,它的主要观点:①当学习者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时,学习得到促进;②当作为新知识基础激活已有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③当向学习者示范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④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学习得到促进;⑤当将新知识整合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图式中时,学习得到促进。[4]梅瑞尔强调,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和环境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与学。五星教学模式结构图不但强调教学过程,同时也注重学习过程,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激活旧知-示范新知-实践应用-整合创新的教学过程,学习则按照知识结构-指导学习-辅导应用-反思创造的进程展开(见图1)。

2.五星教学原理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网络无处不在的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生活的必备技能。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提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最终发展目标,同时给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启示:①将旧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生活实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5]②将复杂任务分解成难度递增的子问题,逐步深入地解决,且教师遵循“从扶到放,扶放有度”的指导原则;③中心问题设计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实践能力和认知特点相和谐。④在激情中创设新悬念,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实现创新使用新知。结合该教学启示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现存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五星教学原理指导思想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

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学活动。五星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正如肯普所说,任何教学系统设计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构成了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6]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应结合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强调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定位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超越学生现有水平,具一定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同时目标的设定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设定的目标太难实现,学生努力学习后仍然达不到目标,将会打击学习激情。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过程循环圈中各环节教学设计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复杂的学习内容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将多种知识技能组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心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旨在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图式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或经验,激活恰当的心理模式提高掌握新知的效率。当学习者不具有相关知识或经验,教师要提供一些真实经验来引领学习者构建相关的基础知识结构,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示范新知

这一阶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二是多媒体的选择。安东尼・贝茨强调,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每一种媒体都存在其长处和短处。教学媒体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等的因素考虑。[8]教师应根据学习结果类型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三是学习辅导的设计。教师以实例的形式将新知的示范过程制作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借助微视频示范新知,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疑难可以独自回顾视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且兼顾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那么在展示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停播视频,适时给予学习指导,例如在学习重难点知识时教师给予指导,使学习得到强化。

3.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指学习者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或任务应同展示阶段时讲解的事例有关,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且问题难度呈递增状态。学习者在解决不同问题过程中,随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减少辅助。

4.归纳总结

经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归纳已学内容的概要,对知识进行抽象化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5.整合创新

这一阶段是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应用新知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阶段。五星教学原理强调,学生只有将已习得知识或技能应用到解决真实完整的任务中,并能灵活应用,实现创新学习,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并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平台,让其在公众面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已习得的新知或技能,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者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

根据以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依托对全国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和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本文尝试总结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用模板(见表1),并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6课“引导线动画”知识点,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五、结束语

本文以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践,该实践围绕一个真实的完整任务展开,将任务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生呈现问题,学生在解决难度逐级递升的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然后让学生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主要探讨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可应用于不同类型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计,如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应用技能、算法与程序。[9] 该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新增“激活旧知、整合创新”环节,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使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促进了有效学习,可应用于多种学科教学,这是笔者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希望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设计参考。

梅瑞尔提出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吸引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促进学习者融会贯通地使用已有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无绝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有其本身的应用价值,无优劣高低之分,紧扣目标施教、操练和评估是每一种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方秀芬.2017年浙江新高考技术变成一匹“黑马”[EB/OL].http:///s?__biz=MzAxMDAwMzU1Nw==&mid=205445258&idx=2&sn=65af07746e932a44ae94f63545b7c961&scene=5#rd, 2015-3-24/2015-4-23.

[2]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82-89.

[3]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31-32.

[4]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50(3): 43-59.

[5]孙文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6]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篇7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流程;教学设计

Key words: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72-01

0引言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现状为入学门槛低,相对逻辑思维较弱,但形象思维活跃。传统教学模式以不适应当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所以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Photoshop CS3平面广告设计》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专业主干课程,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广泛,该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性和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就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Photoshop CS3》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行动导向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项目”着手,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改变传统教学流程,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

2.1 用工作过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情境工作过程的设计必须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坚定学生对专业发展的信心,又能引起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比如,根据《Photoshop CS3平面广告设计》在现实生活的应用,把课本中原章节知识内容改编为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名片设计与制作、报纸广告设计、杂志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宣传页设计、POP广告设计等工作任务。

2.2 积极筹备,精选每一个项目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的选择是关系到整个实施过程的成败。项目确定的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不能施展的他们的才能,但过于复杂,又挫败他们的积极性。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有效衔接,让他们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个好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来贯穿整项教学过程。比如,每年学校都会在四月底招开春季运动会,凭借这一有利时机让每一位同学参与设计运动会的宣传海报,既提高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又锻炼他们的对知识牢固掌握。

3精心编排课程教学设计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采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式教学法。如在《设计琴行海报》这次课上,以下是该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设计琴行海报》

3.1 训练目的①训练学生查阅资料、与人协作交流、合作能力;②训练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通过训练,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设计海报标准尺寸、客户要求、执行步骤、广告策划。

3.2 训练内容让学生学会海报设计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3 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组方式,一般3-4人为一小组,组长负责制。分组的原则主要有两类,一是自愿原则,即教师不干预学生的分组过程,学生自愿组合。第二种是指定原则,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方案,指定某些学生为一组。以上两个原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应注意每组人数不能过多。

3.4 时间:6课时

3.5 训练步骤及要求①查阅资料、收集素材(2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书籍查阅成功海报作品、海报要素、海报素材等。②预备知识学习(1课时)。各小组自学知识要点,包括路径的创建与转换、选区的隐藏和羽化、“加深和减淡”工具、通道与“光照”滤镜的组合,并加以讨论,充分发挥各自的想法、见解。③制作阶段(2课时)。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自己的作品。④学生自评汇报、总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1课时)。各组选配一名学生在班级内利用多媒体汇报、展示作品,说出自己作品的长处、不足。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讨论、评价等交流。⑤学生互评成果。这一环节由其他各组发表意见,指出作品的:a.成果是否与训练计划的目标相一致;b.成果汇报的展示手段是否有利于交流;c.作品的基本要素是否完整,是否能被大多数同学认同。⑥教师评价:苏霍姆林斯说:“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工具,它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因此,要让评价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其起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过程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终点是让他们学有所得,增强职业意思和职业能力。⑦教师总结:对该项目做最后总结,包括各组的所有作品、海报的制作要素、设计过程及用到的各知识点。⑧预留下次课的项目:“篮球鞋的海报”。要求:根据客户的要求,策划海报,及各知识点内容。

4结论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Photoshop CS3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种比较适合Photoshop平面广告设计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将会为今后中职教育打开新局面,值得借鉴和推广。

篇8

1.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网络游戏这个产业已经风靡全球。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随着校校通、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校园等工程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娱乐特性加大了其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透率。新课改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改革理念也步步深入人心,新课改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而此特点恰恰和注重团队精神、激发竞争意识的教育游戏相一致。因此将教育游戏运用到小学生汉字学习课堂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新境界,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汉字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虽然汉字的使用总量很大,但常用的汉字使用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1000个常用汉字己经覆盖了90%的汉字使用情况,2400个汉字已经有99%的覆盖率,这就充分说明常用汉字比较集中,数量也不大。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汉字大约有3200字,因此汉字学习在小学学习阶段的重要性十分重要[2]。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借鉴游戏的悬疑、挑战、自主等有关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而且更加符合小学生生性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使汉字的学习更有效率[3]。

2.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1)教育游戏

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游戏软件本质上是电脑游戏,只是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意义,游戏内容具备趣味性和知识性,玩家在游戏情境中,要运用各种知识来完成任务。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游戏软件本质上是教育软件,其中的内容和任务都是与课程相关的,而且它具备了电脑游戏的某些特征,充分利用电脑游戏的内在动机。本文所探讨的教育游戏软件属于上述的第二种观点,即教育游戏软件是一种教育的软件,它充分利用电脑游戏挑战、目标、情节、竞争、合作等内在动机,把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游戏情景中,让学习者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习得知识,锻炼技能。

(2)汉字学习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那么汉字也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汉字应该起源于“结绳记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汉语得以交流的重要辅助工具,它有形、音、义三要素[4]”。因而,汉字学习“是一项主体(人)和客体(汉字)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活动,不仅要认识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还要建立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为学习它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意义构建、再加工形成自我知识储备的过程[5]。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也是必不可少的四大环节。

(2)情景学习理论

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要清楚自己的目的,然后自觉的进行实践达到自己的目标。感知和自觉地思考、有意识的反思是紧密相连的。与情景创设相关的原则包括学习环境中的语言、群体和个体的活动、文化意义及差异等相关因素的互动。结合本游戏其原则具体包括:情景中的学习原则、积极参与的学习原则等等。

(3)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博士提出的,他描述了人在完全沉浸某种活动时,注意力绝对集中情况下,除此活动外无意识地完全排他现象[6]。一款教育游戏设计的成功与否,不是游戏本身融入多少文化知识,也不是参与玩家的数量可观,而是学习者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干扰,完全沉浸其中,在虚拟的环境里产生现实生活里无法拥有的自由,这样才具有可玩性。

(4)教育游戏理论

教育游戏是集教育和游戏二者于一体的,让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借助互动性和游戏的娱乐性给学习者一种寓教于乐的全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它利用学生天性好奇、爱玩游戏的心理,借助游戏这个互动的沟通平台,达到传递信息和知识的目的[7]。这样新的教学模式完全跳出传统教学的樊笼,给学习者非同一般的感觉,兴趣使他们达到意料之外的学习效果。

3.教育游戏在小学汉字学习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如果再继续延伸要素则增加了教学媒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目前关于教学设计过程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不同理论模式都包括一些基本组成部分,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8]。这几个过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上一步是为下一步作准备,同时也引导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3.2 教育游戏在汉字学习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流程

此设计是根据狄克-柯瑞模式进行设计的,然后根据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的七个基本组成部分设计出汉字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框架

(1)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分析学习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开展后需要达到的目的的整体描述。教育游戏运用的汉字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改变传统枯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需要掌握的汉字。

(2)学生者特征分析。学习者分析包括认知发展分析、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分析等方面。小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坏境的影响。小学生的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能很好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有时会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或者当他们去完成作业时却感觉比较吃力。

(3)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汉字学习的要求,这里探讨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汉字的学习与传授及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分析。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汉字笔划数、偏旁部首和结构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学习。因此教育游戏应该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4)教育游戏的选择。选择一款好的教育游戏对于用教育游戏进行汉字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育游戏必须保持游戏性和教育性的平衡关系。如果只强调教育游戏的游戏性,那么它在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就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相反太过重视教育性,就会使得整个游戏变得死板,缺乏趣味性,也会使学生对游戏产生厌烦的情绪,同样也不能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总之,教师一定要注重教育游戏的游戏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5)教育游戏辅助汉字学习的教学实施过程。教育游戏辅助汉字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阶段,另一个则是在学生进行游戏练习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阶段,此时教师是重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操作,首先是进行游戏的基本操作,教师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然后就是依据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任务,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主要是学生进行具体的游戏的操作,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完成游戏任务。最后就是对游戏进行探索和总结。

(6)评价。评价一般是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评价一般分为两种:课堂中的评价和教育游戏自身带有的评价。利用教育游戏结合汉字学习的方式,那么评价也将会是全方位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如果游戏能够科学地设计,那么它来自于内部的自我评价和系统给予的积极评价有助于游戏者形成正向的自我欣慰感。游戏者从游戏中获得肯定,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些活动,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所以在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游戏内外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一定将有助于学习。

4.结语

教育游戏应用于学习过程,倡导的是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方式。将教育游戏运用于小学汉字学习课堂,更好地实现与现有课堂的有机融合,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实践操作运行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实施方案,适时地调整教育游戏的难易程度,否则学习者将关注玩乐因素而忽视核心内容的学习。

本文提出了在小学汉字学习课堂中运用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流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流程的部分环节缺乏更详细、深入的阐述,此模式尚未接受实践的检验,还需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完善。(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12

[2]邢红兵.现代汉字特征分析与计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3-194.

[3]肖少北.论汉字学习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13-16.

[4]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0-19.

[5]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0,(12):33-50.

篇9

一、关键能力的概念及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一)关键能力的概念

关键能力指具体专业技能与知识以外的能力,强调当职业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还能起作用并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美滕斯认为关键能力有四种基本要素:基本能力,是高于具体专业能力之上的能力,包括逻辑性、计划性和连贯性思维等;水平能力,使一种获得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可迁移的知识原理,如合作精神等;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如计算机知识、外语、历史知识等。[1]

(二)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学习活动是“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活动任务,活动任务最终表现为一系列师生交互行为。[2]活动任务“是学生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它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活动任务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说明他达到了学习目标。”[3]学习活动也是教学系统间共享的基本单位。

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过程及特点

首先,用知识建模技术进行课程内容分析,并形成知识建模图,这张图是活动任务的设计依据。其次,以目标的二维矩阵法来描述学习目标,即说明学习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学习到何种层次,以及通过学习,提高哪些能力。第三,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个体特征,该设计中重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第四,将初步设计的教学过程切分为一系列学习活动。切分学习活动的依据是任何活动都必须为相应的学习目标服务,这些学习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重用的。第五,将学习活动内容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任务包括意义建构和能力生成两大类,意义建构有六种,能力生成可分为四种。切分出来的任务可以是单类型任务,也可以是任务类型的某种组合。无论是哪种情况,需必须说明任务所对应的知识组块(知识点组块)是什么。这时如果知识组块中缺少某些必须的前置知识点,那么则需要按照知识组块的模式,补充知识网络图,使知识网络图更加完整。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有如下特点:

1. 教师的授课应该围绕一个设计良好的学习活动展开。

2. 教学皆可活动化,学习活动是教学系统间共享的基本单位。

3. 基于学习活动设计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如果事先确定策略,将给内容的选择带来不便。

三、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关键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能力是一种超出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跨职业的能力,不容易单凭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来实现,所以把核心能力的内容通过职业课程的各门课程加以渗透和培养。它要求各学科的教师都应树立起培养关键能力意识,在本学科的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各项关键能力融入教学内容。[4]如何有效将一系列的关键能力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意识

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指导行动。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首先要学生拥有关键能力意识,即明白什么是关键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关键能力等。在课程设计之初,充分了解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关键能力对其自身的重要性。

(二)明确关键能力目标

在教学设计的第二步“目标精确化”过程中,将关键能力分解为小的可操作的能力分项,将这些能力纳入课程目标,使这些可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在每次课程开始之前,明确指出本次课的学时目标和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当然,这些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可能是不全面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三)开展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角色扮演、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还是行动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学习活动都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一切教学皆可活动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习活动的切分要以实现学习目标为目的,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是由多个不同的任务来构成的。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化,更趋近于研究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只需要点到为止,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教学问题,鼓励学生找出多种解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完成这些任务尤其是能力生成类的任务来实现各级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

四、小结

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历程,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这就更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努力进行探索并实践,寻找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学生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3):17.

篇10

任职岗位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施工图”。教学起点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教学目标及内容要求等一切设想,均要在教学设计中详尽的体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任职教育理论为牵引,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和自身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以及具体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手段运用,合理安排教学和考核进程的计划过程。课程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岗位职责、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属于既定的法规制度文件,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通常是不允许变更的。

(一)课程教学起点分析

教学起点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为前提的,也就是对学员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习动机状态认真加以分析,准确掌握学员学习现状与学习期望之间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用以帮助确定教学起点。学习需要分析方法包括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内部参照分析可通过座谈会、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等进行数据收集,现象观察、记录分析;外部参照分析可通过跟踪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教学起点分析的一般步骤是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报告。教学起点分析通常要结合影响学员现实发展水平的三大因素来进行:一是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学员已有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技能技巧、知识储备、认知结构和认知风格。二是身心因素。主要包括学员的生理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学习动机状态等。三是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员家庭的文化背景和职业背景、学员间的社会交往、相互关系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确定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课程终结时,学牛应当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是终结性目标。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设计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基本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现役装备实际和课程教学起点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是最基本的依据,而课程目标直指岗位职责要求,所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确定的充分依据。同时现役装备维修保障实际需要又是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不偏离方向的保证。任职岗位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确定因课程性质而别,对于工程技术类的任职岗位课程来说,其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装备理论教学目标、装备使用操作教学目标、装备维护保养教学目标、装备排故修理教学目标、装备动静态管理教学目标等几个分目标。

(三)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要求确定

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要求确定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骨架。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要求的确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必须以主战装备和典型装备为主体,以新装备为发展,兼顾老旧装备,但必须摒弃退役装备的相关内容。确定教学要求时,必须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即每一项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都应当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避免“两张皮”现象。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通常也称作形成性目标要求,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所应当达到的课程教学目标。比如装备理论上学员应当具有哪些知识,装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上学员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技能,装备排故修理上学员应当具备哪些技术,装备管理上应当具备哪些能力等等。

(四)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平台,应当依据培训层次和所选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选用哪些资源,摒弃哪些资源。教学资源分析包括教材分析、装设备分析、设施分析、其他资源(如网络课程、电视教材等)分析等。教材分析是对所选教材的适用性、系统性、完整性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必须选用的补充教材或者参考资料,应当避免“毫无缘由”地罗列一堆教材。装设备分析是对现役装备对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校现有装备对课程教学的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地评价装备的共性、个性,运用或替代运用中应当

注意把握的问题等,应当杜绝以退役装备替代主战装备进行教学。设施分析主要应当根据学员数质量和分组情况,分析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否满足需要以及不满足需要时解决措施等。

(五)教学进程确定

课程教学进程是对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流程规划,教学进程中可以根据学员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手段、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通俗地说教员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但必须与课程标准和前期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一致,不能随意删减。

(六)教学方法手段选择

篇11

翻转课堂独特新颖,学生可以坐在家中或者利用课外时间来观看教师精心创建的视频,来学习各种知识,做好笔记,回到课堂的时候,老师再答疑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消化所学知识,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点,学生可以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翻转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翻转课堂随着教学的深入,也暴露了它自身的一些缺陷,它为教学选取的教学视频促使学生们自主学习,但是怎么能延续视频的目的性、怎么能把现有课程和现有资源有利相结合、怎么能在这种模式下确保教师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微课程所特有的课程属性、资源属性恰恰可以解决翻转课堂自身的弊端,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可以互相弥补自身的不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学习模式的发展。

二、翻转课堂中高职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式

探究高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过程,可以发现该教学设计模式包含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媒体等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的教学要素构建了一个完全的高职语文教育设计模式体系。微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以该文参照以学为主的高职语文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构建主义学习为理论,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设计的原则、等等这些方面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翻转课堂提出一个得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1.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前提,接下来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探究。归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ISM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是教学目标分析的最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对教学目标的深刻分析,可以使教师制作规范的微课程标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和睦相处和交流。

2.高职语文学习者特征

翻转课堂对学习者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计算机技能、网络环境,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能够使微课程更加贴合教学,更能促进翻转课堂的发展。

3.高职语文学习内容

设计和开发微课程要重点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定位学习的难度和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掌握学习方法,选择的内容要有特色,把学习内容微型细化,设计一个内容少但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内容吸收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充分重视选用的媒体类型,这对微课程的设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高职语文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的总和,提高学习的效果,它有三种层次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答理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堂的基础,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翻转课堂的目的,因此,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是学生自动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5.高职语文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翻转课堂迅速发展的前提是要设计和制作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好的微课程的必要元素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主题鲜明要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进行整体设计,质量高的微课程要从选题、时间、教学过程结构、资源、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多方面设计。微课程制作具有难度大、技术高的特点,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体,翻转课堂快速发展的前提要有高质量的微课程。

6.高职语文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和新颖的教学原则,它是和翻转课堂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课程简单易懂,以整体设计和问题设计为原则。

7.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