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加强企业采购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采购;管理;降低成本
采购是企业运营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生产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生产企业采购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70%左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是50%左右。从而看出,我国企业采购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远远高出国外发达国家。有研究数据表明,如果某企业采购成本占其总成本的60%,那采购费用每下降1%,利润上升的幅度却相当于销售额增加12%~18%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采购管理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
1目前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采购制度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购制度的建立不科学、执行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监督。具体表现:缺乏严密的市场调查分析、采购随意性较大、采购论证、评审不到位、假招标、不签订合同或不认真执行合同、采购验收不严、账实不符,收取回扣等等。虽说有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采购制度,但是执行过程中却没有按章办事,从而给采购人员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温床,“有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种现象并存,以上种种,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1.2采购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对于采购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晚,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普遍流于形式化,一部分采购人员对与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制度学习掌握不透彻,对采购政策不敏感,分析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对厂商信誉和物资的质量把握不准,对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不是很熟悉,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与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部门的沟通,不能掌握及时的库存变化,随经验和方便盲目进行采购,甚至存在有些采购人员意志力薄弱,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价格和商品质量上把关不严,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1.3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各部门缺乏整体意识,只关注本部门的眼前工作,生产车间只重视生产是否顺利进行,产量是否提高,销售部则关注产品的销路是否顺畅,销量是否达到要求,而不注重观察库存的变动情况,仓库管理部门只关注库存的收发和保管工作,并不关注采购决策和销售决策,各部门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所以当市场需求发生波动,企业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存货来对应,结果是,不是造成库存的积压,浪费了资源;就是导致库存不足,错失良机。
2企业加强采购管理,降低成本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基础性工作,实行内部审计
企业要制定完备的采购制度,如《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集中采购制度》《采购人员工作守则》等。健全完善的采购制度,为采购部门组织并实施采购工作提供了充分可靠的政策性依据,使采购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采购管理制度一旦确定,不折不扣的执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2.2加强采购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购人员在日常采购工作中往往面临很多诱惑和考验,如:收取好处费、收取回扣或乘采购之机游山玩水等等。采购人员若放松警惕,一时疏忽,就可能不自觉掉入供应商的温柔陷阱而不能自拔。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购员,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毅力,不贪图个人小利,不受对方物质利益的吸引,经得起考验,洁身自爱,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始终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要求采购人员有一个广阔的知识储备。要求采购人员要掌握我国与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价格政策,熟悉掌握本单位的规章制度,需要具备市场经济、招投标、财经、税收、合同,以及计算机和谈判等方面知识,拥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并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采购商品市场的信息,分析市场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二是注重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传统方式是通过“以老带新”方式培训年轻的员工,在日常采购活动中,资深采购人员通过言传身教把丰富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种培养方法是比较经济、实用、可行的,能够使新的采购人员在短时间迅速进入角色,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能积累实践经验。对采购人员的培训还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外包专业化培训的优点是: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当然,外包式培训也会增加企业费用支出,但是,支出和他们未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今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采购人员的培训工作,
2.3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优化利用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是个庞大的系统,有若干部门和车间,任何部门和车间的运转都离不开材料物资的消耗,由于各部门所申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众多,采购的任务愈发变得琐碎和繁重,加之各个车间都配有相应的库房,物资分散存放,容易造成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合理的整合与利用资源,可使闲置和过剩物资得到及时充分利用,加快物资的流转,避免浪费,能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措施如下:首先,标准化生产。各部门使用的物资统一标准和规格后,可使采购同种同规格物资数量的增加,从而采用批量低价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简化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集中采购。就是把企业不同部门需求的物资,按照种类或供应商进行合并,最大限度地整合部门需求,形成规模效应,进行集中采购。再次,仓库电算化管理。将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到管理中,库房管理系统增加部门库房管理数据库,凡是在仓库管理系统的部门,都要及时公布多余的库存信息,进行信息共享,加快了各部门信息沟通,使得闲置物资能够有效利用,减少库存,杜绝浪费,降低采购成本。
2.4建立采购绩效评估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
首先,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客观、有效的、能够充分展现采购绩效、对考核对象有指导作用的指标体系。通过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可以让每个采购人员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肯定优点,改进缺点,促使采购人员不断提自身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起到良好的导向和警戒作用。其次,选择合理的采购绩效评估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而定,常用评估方法有专家评定法、管理人员评定法和同类型企业的横向比较法。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目的都是要确保企业采购绩效考核系统的正确有效实施再次,企业实施奖惩制度,激发采购人员的积极性。奖惩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科学,讲求合理,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公平、公正、诚信地进行考核,使采购人员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做到功有所奖,过有所罚,激励工作积极性,有效减少浪费,减低采购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从而使企业效率大幅度提升。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能坚持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严格执行制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采购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采购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利润,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采购管理方法,能够减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何悦.对加强采购管理降低企业成本的对策思考[J].西部财会,2016,(05):58-60.
[2]李建龙.企业采购绩效评估原则[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01):76-77.
[3]国机集团采购管理研讨会在一拖召开[J].农机市场,2013,(10):61.
[4]刘兴元.浅议如何降低采购成本[J].辽宁经济,2016,(03):94-96.
一、前言
电力行业是国民支柱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电力行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力产值不断攀升。但我们也看到电力行业的利润率一直不高。根据统计,国外电力企业销售利润率大约在8-10%之间,我国电力企业利润率仅仅为0.2%,相差25倍这也是我国电力企业多年一直存在的通病,与电力行业的规模和重要性不成比例。其原因与电力企业成本控制不力有很大关系。成本控制是一项工程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重要条件之一。电力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成本控制要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和竞争对手,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物资采购管理是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主体。物资材料是电力企业的基础,电力行业投资范围广,涉及发电、供热及其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内容,周期长、资金投入多,所需物资材料品种繁多、价值不菲,采购成本控制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一方面物资采购价格决定着成本控制的成效,另一方面物资采购的质量和准确性与电力企业发展有直接关系。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是关乎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尤其在国际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力行业利润日渐微薄、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供大于求,传统的电力企业竞争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电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降低工程成本,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的采购程序增加了采购成本
长期以来,很多电力企业在物资采购中沿袭传统的、固定的采购模式,对所有类型的物资都采取固定的采购流程,标准化的物料和非标准化的产品都采用同样的采购程序。事实上,对于一些标准物资产品,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使用量很大、产品类型丰富、价格比较透明,而且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经常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对于机电设备这种非标产品市场供需基本稳定,材料价格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两类产品价格变化不同、供需规律不同,应该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如果电力企业在采购标准化产品时,也像非标产品采购一样,先提交采购申请计划,等审批后再安排采购,冗长的申请、审批过程造成了企业采购部门过于庞大,浪费了管理资源,降低了采购人员主动采购的积极性,不仅会增加采购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采购准备成本;也丧失了采购时机,不能及时抓住有力的市场时机、以合理的价格迅速采购,从而丧失了采购的主动性,最终将提高产品成本。
2、物资采购人员素质和能力欠缺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的低效率与采购人员素质和能力欠缺有很大关系。电力物资采购是个复杂的工作,对于大型电力企业而言,采购数量多、跨越范围大,甚至跨国采购也很平常。加上采购材料价格变化大、材料的规格和型号都不统一,因此给采购人员暗箱操作提供了诸多机会。再加上电力物资采购属于买方市场,供应商为了获得采购订单,向采购人员行贿等事件也屡见不鲜。物资采购不仅需要责任心高、职业素养强,也是一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作,要完成物资采购工作必须有一支既有高度责任感,又熟悉物资材料性能、具有丰富采购经验的采购队伍。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片面的认为采购工作就是买卖东西而已,为了节省企业运作成本,在物资部门人员和设备配备上都十分简单,一个项目最多设两个物资人员,导致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采购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采购人员素质不高、责任性不强,为了怕麻烦、节省工作时间,在物资采购中舍近求远、随意订货,导致价格低、质量好的物资没有被采购,反而采购了质量次、价格贵的电力物资;部分采购人员不熟悉采购流程,不具备丰富的采购经验,对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以及商品知识不熟悉,对物资采购的政策不熟悉,导致采购过程中不规范的现象经常发生。
3、采购信息化程度低
市场行情的变化是电力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在采购工作中引入了信息化系统,但信息化程度还是不高、不彻底,从用料单位提出用料计划到审批到采购合同的生成到最后领用物资材料,整个过程并不能系统的、完整的在网络上进行,我们经常发现企业用料计划、计划审批、生成采购合同、物料入库后的款项划转、出库单生成等都以书面形式进行提交和审批,审批完成后再由工作人员将相关的信息录入到采购信息系统中。同样,企业的招标采购、议价采购和谈判采购等环节也要事先进行书面申请,审批后才能将信息在网络上,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半电子化的采购流程,并没有完全利用信息办公的快捷、便利的优势。而且这样的采购流程导致很多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共享,大量的采购数据都是采购人员来完成的,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大大折扣,一旦出现差错,查找起来将十分困难,不利于主管部门对采购流程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一些腐败行为时有发生。而且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并没有下降,很多工作都是重复的、无效的付出。
4、供应商管理存在问题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数量多、品种多,供应商数量也多。一是对供应商审批不规范,很多情况下,供应商填写相关的申请表后,经过简单审批就可以加入。而且电力企业审批权下放到各个部门,导致在供应商选择上没有严格、规范的、统一的额标准,缺乏合理的程序,一些实力不强、信誉不高的供应商也会混进来。二是对供应商缺乏有效评价。电力企业在对供应商评价上过多的关注采购价格因素,甚至将其作为评价供应商的唯一标准,对供应商的信誉、物资材料的质量、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没有很好的考核,缺乏一个全面的、统一的认识,结果一些靠低价竞争的小供应商会中标,一些实力强、合作稳定的大供应商放弃了与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三是缺乏对供应商的考核和激励。对供应商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激发供应商的积极性,电力企业要对供应商进行一定的考核和激励,使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供货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但很多情况下,供应商一旦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很少发生更改。由于缺乏激励和惩罚机制,很多供应商在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没有大的提升,使电力企业失去了很多发现好资源、降低成本的机会。
三、加强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措施
1、提高物资采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在信息化社会,加强信息化管理对提升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促进有巨大作用。电力企业对材料供应的及时性要求非常高,一旦材料供应不及时将带来人力、机械设备的延误,带来工程的损失。为此,电力企业要建立采购管理的数据库,对物资采购进行数量和价格的双重控制。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例如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工程项目部可以将数据进行共享,所有业务操作环节公开透明,各部门进行便捷的交流。对于公司总部而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采购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数据对比系统自动生成,通过查询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日常报价信息,了解企业采购的每一笔交易状况,随时了解企业的物资采购状况,通过对分公司内部同类材料不同项目部的价格对比,对采购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人为的提高交易价格和以少报多的情形出现,防止腐败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对物资供应商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了解任何一个供应商的供应情况及累计发生供货额,根据相关交易情况,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具体采购部门而言,使用系统批量询价模式,代替传统的传真、邮箱等询价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业务流程操作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公开、透明。同时也丰富了询价数据库,为以后资料的查询提供了便利。也可以利用数据库系统找到更多的供应商资源,与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询价,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对于采购人员而言,信息化建设给采购人员工作提供了巨大便利,以往采购数据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台账和报表,由专业人员来填写单账、填制报表,工作强度大、重复劳动多,而且数据往往要隔一段时间才能统计出来,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都达不到标准。信息化系统建设后,工作人员一次性完成原始数据的录入,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生成数据报表和台账,查询起来十分方便,方便采购人员及时发现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加强采购人员的素质培养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品种多、专业性高、涉及知识面广,需要物资采购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电力企业采购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要懂得一定的采购策略和技巧,还要懂得投资、环保、合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可见物资采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验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随着采购在电力企业管理地位的攀升,电力企业要招聘更多的专业采购人才,根据分担的职责不同,采购人员分为不同的类型,有普通的采购员、采购主管,也有高级的采购经理和采购总监等。由于外来人才对企业文化、经营特点的陌生,为此,电力企业要加强采购队伍的培训工作。首先是入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让新入职员工了解企业的采购组织架构、采购管理规定、采购流程、岗位职责、企业文化等内容,让新员工可以迅速入手,具备上岗的能力和要求。其次,加强采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名合格的采购人员要对采购的物资材料有详尽的了解,对采购产品的行业发展现状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和供应商谈判时,心中有数、有进有退。在此基础上,采购人员还要不断收集相关物资材料的市场信息,了解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采购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关于采购谈判技巧的培训,采购谈判是一项斗智斗勇的工作,有很多的谈判技巧和策略。采购人员要熟练掌握谈判的技巧和方法,在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供应商的详细信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谈判方案,不能一味的压低价格,最终导致交易无疾而终,给双方带来损失。同时谈判工作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采购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探索和完善新型采购模式
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种类多、数量大,传统的采购模式难以适应采购要求。为此,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完善采购制度和模式,例如集中采购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采购模式,推行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是提升企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之路。集约化管理是时展的趋势。集中采购就是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环节所需采购的物品和服务,统一集中到公司层面管理,以发挥集中采购在价格谈判方面的优势,同时可以减少各业务部门的采购人员,避免重复采购,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也是国外先进电力企业的通行做法。集中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易于发展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减少供应风险。然而,受制于市场主体多、管理跨度大、在建项目多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大型电力企业集团还无法在一个层面实行所有要素集控,但通过因地制宜、分层分步实施,实行区域化物资集中招标,将以往相对分散的局部采购,转变为更加透明、更加广泛的集中采购,从而达到择优选择、批量议价。因此可以成为推进企业集约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实行集中采购是对电力企业传统采购模式的一次改革,打破了原有的采购格局和利益关系,必然会遭受到一定的阻力,还需要公司高层的统一领导将其作为改变管理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在具体执行上,可以由集团总部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采取“集中招标、归口采供、分级管理”运作机制,集团总部只负责招标定价,从源头上把住采购价格关,具体合同签订、采供及日常管理仍由成员企业或项目部执行。
4、加强供应商的管理
大型电力企业供应商众多,产品更是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加强对供应商集中管理,物资供应部门要对提品供应商的技术水平、经营业绩、经营情况、诚信度有充分的了解。为了做好供应商的管理工作。电力企业应组建供应商评价小组,物资供应部门要设立专门的供应商管理岗位统一对供应商进行管理。首先,同类物资的供应商都很多,况且每家供应商的技术水平、经营状况、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各不相同,作为大型电力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的物资必须可靠,供应商的入围应是搞好物资采购的关键环节,为了做好供应商的入围,公司必须成立供应商评审小组,主要对供应商的入围进行管理,对供应商动态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力争把有实力,有诚信的优秀供应商选为合格供应商。结合目前公司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供应商评审小组涉及到公司法律事务部、纪检监察部、电力管理部、采购管理部及各使用单位,小组对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有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以及供应商管理制度。其次,强化供应商管理工作,物资采购部门要不断地对供应商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地取消没有实力,不能及时提供合格产品供应商的供货资格,并要不断地了解供应资源市场,对供应考察,积极吸纳有实力供应商加入供应商队伍。并进一步扩展供应商,不断强化对供应商的考察,积极与有实力的供货商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吸纳为供应商队伍;第三,强化供应商的培养,不断地强化供应商队伍的学习培训,结合物资采购的具体问题不断提出新要求,建立完备的供应商考评体系,定时对供应商进行考评,考核内容应包括质量考核、价格考核、服务考评、资质考评等。
四、结语
总之,物资采购管理对电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电力市场,提高电力企业的营利空间,电力企业必须要转变思路,提高对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探索和创新采购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成效,进而增强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电力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吴恒杰,王卓甫.大型电力集团应采用材料集中采购方式.电力管理现代化,2000(9)
[2]辛展梅.浅谈现代企业物资现代化管理.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5(3)
[3]赵焰.企业物资最佳采购的决策方法.现代企业文化,2010,17
关键词:物资采购;经济效益;管理;措施
引言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有助于规范建设工作,其中物资采购管理是指严格监督和管控物资生产、采购、运输、检测等建设流程。物资费用主要用于电力生产成本以及建设工程投资上,电力生产与消费都是同时展开的,保障供电安全和供电质量对维护社会居民生活稳定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物资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物资管理和监督,保证电力生产安全稳定开展,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引入集中采购的重要性
目前,电力企业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这主要是因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供应,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电力供应,才可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但是电力产品属于特殊产品,其无法实现大量的储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发电、供电和用电之间的均衡同时,电力企业对物资的集中采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组出现故障,将会对电网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这将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此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需要制定有效措施来确保发电、供电和用电之间的均衡电力企业相关部门所采购的设备、材料等物资,直接决定了各个环节能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工作。
因此,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的好坏,将会对电力工程建设、电力生产成本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力企业要想更好的实现规范化运作、商业化运营和法制化管理,就需要加强物资的集中采购和管理正如谚语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提高集中采购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力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不严谨规范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一般采用“集中管理、分级实施”模式,逐步加大集中采购范围,但是基于目前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情况不能将所有物资都涵盖于集中采购模式下,这样可能会出现多级采购的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管理稳定性和有序性,并可能在管理过程中产生许多不规范行为,对电力企业发展起着不利影响。
2.物资采购监管制度不完善
由于电力企业需要采购的物资种类较多,采购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因此无法严格监督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在采购物资过程中需要与供应商保持好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高质量和低成本物资。国内电力资源都是严格按照电力法规进行统一分配的,电力供应商受到统一机制的影响,极其缺乏管理联动模式,因此在供应过程中可能出现不稳定现象。
电力供应商和企业物资采购都只注重眼前利益,在采购过程中也只考虑到自身利益,因此双方无法互相信任且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再加上电力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许多劣质电力物资流入市场,致使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部分电力企业可能会频繁更换供应商,这不仅会增加企业工作量,还会导致物资采购成本升高。那些劣质电力供应商在贸易中获得较高利润,因此会在市场继续进行贸易,而电力企业物资采购风险也不断升高,且采购成本也会相应升高。
3.传统物资采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时代下许多电力企业仍然沿用传统采购模式,这给企业采购管理带来了巨大工作量和损失,电力企业将工作重心放在采购库存管理上,不重视供应商和采购过程的管理,因此可能会导致企业和供应商无法维持长期合作关系,不但耗费企业资金,还无法保障采购物资基本质量。重库存管理轻供应渠道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更有甚者可能会影响公司正常稳定运行。
三、健全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策略
1.制定完善的企业采购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对电力企业采购管理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制定企业采购管理制度时应当始终
坚持“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等基本原则,实际采购中需要明确采购方向和目的,增强对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从而确保物资采购更加规范化,注重物资采购各流程管理,实现各部门和各流程环节相互衔接。采用分级管理模式进行物资采购管理,职责分明并落实责任制度,从而有效提高企业采购效率以及采购质量。
由于电力企业采购物资涵盖的环节和部门都相对较多,所以应当加强各环节和各部门协调统一,增强沟通和合作,确保信息传达的时效性,从而保障电力生产企业物资采购运营更加规范和统一。
2.不断创新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在实际物资采购管理中需要始终坚持创新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市场未来需求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采购管理计划和管理体系,保障企业适应时展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总部在采购物资时可统一购买,和供应商保持长久合作关系,以降低采购成本和保障产品质量,还可使用框架协议采购以及年度招标采购等方面来创新采购管理模式。
对于各基层企业的采购可采取由集团公司构建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将除上级公司集中采购外,由基层企业自助采购的生产物资、零星、应急类等物资纳入到商务平台,便于统一规范管理,增强采购透明度,降低审计风险。借助于商务平台跟供应商构建稳固的长期友好的合作模式,加强竞争,提高供应商积极性。
3.积极汲取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健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受传统采购模式影响较大,在采购管理和企业发展上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电力企业应当积极汲取国外先进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和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从而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物资采购信息管理平台,使得电力采购工作更加便捷。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各项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从而促进物资采购管理更加现代化,保障电力企业稳定运行。逐步推进ERP系统的建立,通过系统将物资、生产、财务等各职能部门有效串起来,采购前期需要制定详细的物资采购规划,从而明确采购方向和采购目的,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如在采购前需要对采购资源和企业需求以及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除此之外还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经济条件来设计采购计划,从而保障电力企业稳定运行。
加强电力企业采购管理就必须要形成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环节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责任,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物资采购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操作,重视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拓宽采购渠道和减少采购成本。增强对合同管理和报表统计的管理归档,以便在后续采购工作中能够及时查询,这对电力企业稳定运行起着积极作用。
4.构建采购价格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制定采购成本考核机制
构建物资采购价格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电力企业采购物资采购技巧很多,同一采购物资在不同渠道和时期里物资报价都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采购过程中很难控制采购成本,对于企业采购管理来说具有很大难度。部分有色金属材料价格变动极为频繁,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物资采购价格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采购价格查询与参照更加便捷,能够有效监督并管理物资采购价格。企业在构建网络管理系统时可以配备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定期对市场价格信息进行调查和总结,根据市场价格来编辑市场价格变动表格并上传至采购价格网络信息管理上,以便于物资采购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到市场采购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推动企业经济发展。
电力企业需要构建采购成本考核制度以加强对采购管理,不断规范物资采购流程。其中采购成本考核的主要内容包含有物资采购基本价格、运输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除此之外还包含有采购产品基本质量、采购时效性。为了加强对采购人员行为管理还可以建立采购成本考核小组,物资采购完成后采购成本考核小组可以将采购费用与市场采购价格以及企业预算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数据来确定物资采购考核基本结果。若是发现企业价格比考核价格低,那么应当给予适当奖励,若是企业采购价格比考核价格高出很多时,则要调查实际情况,若是存在不合理经费运用时则应当予以一定惩罚,对比材料成本费用和采购预算费用,若是费用剩余较多则可以根据比例给予采购人员奖励,若是费用超过预算费用则需要根据差额M行相应的责任追究,并惩罚相关责任人。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要对其物资采购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更好的保证电力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平衡与此同时,将集中采购应用到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之中,
不仅可以对各个环节的采购水平进行提升,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物资的采购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如何加强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75-76.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建设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施工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在于能否以行业领先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为业主建设质量优良的工程。二是在于能否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物资采购的常用采购方式
1、货比三家
采购物资前先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熟悉市场行情,经过再三比对后再进行采购,排除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2、公开招标
常用的招标方法有邀请招标、比价招标以及公开竞争招标,其中公开竞争式招标活动的开展程序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当采购重要设备材料等物资或单项合同估算价超过招投标办法规定时,较适合采用公开竞争的招标;而邀请招标则是通过邀请多个商家进行报价投标,当采购物资比较特殊或需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购任务时,较适合采用邀请招标方法;最后比价招标是由采购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从符合情况的商家中,开展与招标活动类似的活动,当采购的物资具备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时,较适合采用比价招标。公开招标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等优势,但存在着程序环节多、采购周期长、费用较高等不足,而且该方法难以确保投标单位的信誉与背景等。而邀请招标与比价招标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以上不足,而且又能相对充分发挥招标优势,特别是可以从已合作过的单位中邀请其参加投标,可保证投标单位的信誉与背景等。
3、谈判竞争
采购部门通过与多家供货商进行谈判,并从中选取最适合的供货商,此种方法常用于采购数量不大但较常用的物资。
4、建设方参与采购工作
建设方参与到采购工作中,其中包括价格谈判与选择供货商等,并由建设方从工程计量款中代扣支付物资采购资金,适用于物资采购中出现资金短缺、资源渠道不畅或建设方需严格控制采购物资的质量等情况。
二、目前物资采购管理的现状
1、物资采购思想和手段落后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统一供应,统一定价,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供应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物资还十分短缺的背景下,对保证基建项目的物资供应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上个世纪末,物资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态势。部分企业认为:只要有钱什么物资都能买到,企业物资部门可有可无,工程开工时,找几个自己信的过的人管物资就可以了。有的项目部甚至出现了项目经理亲自订购物资,业务员履行手续的逆向操作现象,部分企业纷纷撤销物资机构或者物资专业人员,造成了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不更新、不落实。虽然大多数施工企业经过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蜕变,认识和初步掌握通过市场获取施工任务和资源的能力,但是突出表现的是管理思想和手段不能充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表现在物资管理方面就是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采购方式简单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等。
2、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市场体系还不完备,法治还不够健全,管理也还不到位,导致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不完整,不适宜。许多企业撤掉上级物资采购管理部门,把基建项目物资采购权下放给施工项目部,据说这样能调动项目经理的积极性,减少供应的中间环节,可随用随买,灵活方便,而且还可大量精简物资供应管理人员,减少物资管理费用支出。但这种单纯的现场采购管理体系,一是削弱了物资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作用;二是淡化了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三是使母(子)公司物资管理部门与项目经理部联络不畅、沟通不力,对项目部物资采购监控指导不够。物资采购呈现出多方采购、多方式采购、多渠道采购的趋势。
三、建设施工企业进行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1、制定物资招标采购相应的一套管理办法、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
首先,成立物资招标采购领导小组和物资招标采购办公室,健全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的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物资招标采购的管理工作,应成立由物资分管领导亲自挂帅,预算、技术、物资、财务、质量、监察等专业部门参与的物资招标采购领导小组,负责审定物资招标采购文件与标底,确定中标单位。同时,设立物资招标采购办公室,负责物资招标采购的日常组织和信息管理等工作。
其次,按以下相关内容和原则制定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办法一定要遵循国家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物资招标采购的有关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体现真正选定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交货准时、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投标单位作为物资供应商的评标定标标准。其次,坚持“物资采购五权分离”的原则,形成物资的采购决策、执行采购、物资验收、资金拨付、使用监督等环节和职权相互分离,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制约的运作机制。再者,应体现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的要求,只有加强物资计划管理,才有可能变“多头”采购为“牵头”采购,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变无序采购为计划采购,变零星采购为批整采购。
再次,应组建物资招标采购专家库机构,确保物资招标采购评标工作的科学、公正、有效。
最后,应加强对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的监督检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监督检查是否存在采取化整为零等各种手段想方设法规避招标采购的行为;二是监督检查是否存在招标过程中违反招标采购原则,不按招标采购程序进行规范操作的问题。
2、适应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寻求新的物流组织管理方式
在国有企业开展转机建制的改革中,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取消两级法人的施工管理体制,这就为建立新的物流组织管理方式开拓了改革的思路。比如,施工企业组建物资设备供应中心(简称物流中心),将下属各公司的物资设备管理人员,配套设施以及现有的物资设备资源集中整合到物资设备供应中心,由物资设备供应中心对物资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直接对各施工项目部负责物资采购供应和设备租赁业务,这样的物流组织管理方式有利于对物资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和资源调剂。
3、强化物资询比价采购工作
在当前多变复杂的施工环境条件下,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所有的主要物资都进行招标采购显然有很多的实际困难,那么,对于那些不适合采用招标采购方式和不符合招标条件的物资,最好的管理办法就是执行物资询比价采购审批制度。物资询比价采购是物资招标采购的初级简化阶段,两者在目的和意义上的实质是相同的。把物资招标采购和物资询比价采购结合起来,做到大宗物资通过招标形式进行采购,达不到招标采购条件或者不适合招标的物资,经过询比价审批制度进行采购,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较好选择。
4、加强物资信息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和物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深入渗透到物流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物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非常薄弱,造成物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层次低下、计算机等管理技术应用落后。因此,当前要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还必须加强物资信息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培养一批既掌握基建施工物资管理业务知识,又能熟练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物资专业技术人才。
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久健康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物资采购管理在企业和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健全管理体系,实施科学采购管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45-02
当前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生产任务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会出现库存不足或库存过多的矛盾,采购量的突然变化,常规的审批程序常常被打乱,采购员往往利用机会从中牟利,导致企业采购管理的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企业的销售商,对目标企业的采购员投其所好,有的还不惜使用酒、美女,或以现金形式回扣提成。如何才能保证采购人员身处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中,不为各种诱惑所动,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为一已之私利而损害企业之公利,M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三个方面采取五大措施加强采购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M公司是一家由多个分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成立于1993年,年销售额在3亿元左右,属于一个典型的中小型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机配件的年采购量在两亿元以上。如何才能保证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不吃拿回扣、不以次充好,或者弄虚作假、短斤少两、搞暗箱操作?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一、现金采购业务
这是企业采购业务弊病高发区,公司采购员要么是高管的亲属,或者是有相关能力人员担保。上世纪80年代在广东采购员携款潜逃的案件时有发生,这种案件一般数额都不大,破案也不具有经济性,这样就可能让一些外地的员工具有了犯罪的潜意识。而亲属或有担保的员工,往往在心理上有别于外地员工,他们如果在公司出了经济方面的问题,无论是携款潜逃或是吃拿回扣,一经查实,相关人员将负连带责任,对公司的损失往往要给予赔偿,自已也迫于名声无法在家乡安身,这样做的成本相对大得多,所以这类员工要可靠些,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相对要低得多。现金采购现在是公司采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一块仅占总采购量的20%左右,但往往因为时间紧、批量小、零散,个别商品的采购在长时间内没有重复性而不具可比性,个别商品价格波动大而难以控制,所以只能更多地从采购人员本身素质控制入手。
二、非现金采购
非现金采购有严格的审批流程:销售部接单后上报生产部,生产部核算后向企业管理部上报采购计划,仓库核查上报库存数量,企业管理部根据当前库存数量确定采购数量报主管副总经理审批,然后报送采购部采购、报财务部付款;在实际操作中明确要求确保关联职务的员工在工作中回避。如需求报告人与采购员分离,检验员与采购员分离,采购与验收分离,入账与采购分离;采购人员与仓管分离,这样可以消除过去那种谎报数量、以劣充优、涂改发票单价、仓管采购联手等惯用作弊手法。
三、建立并完善企业的信息化采购控制网络系统
该系统包括:库存偏低报警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货物出入库凭证打印系统、采购审核系统及产品质量及使用情况反馈系统五大部分组成。具体由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仓储部、财务部、企业管理部、质量管理部、车间班组等五大部分。这些部门通过各自的后台账号进入系统,填报相关数据,各部门通过采购信息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车间班组在系统上填写有关原料的使用情况。
当某种原材料库存低于公司设定的经验数值时,系统会通过库存报警系统向仓管员报警,仓管员将实际库存与系统数据进行核实后向采购部发出采购通知单,采购员在系统上对需要采购的商品情况进行查询,特别是供应商以往的报价及交货质量等情况,为后续采购活动提供比较依据。
采购员向系统中的甲级供应商表达采购意向,通过询价、议价后签订采购协议。采购协议书报采购部主管审批,然后送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审核采购价格和数量,核准后报送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签字认可后交财务部付款(多是预付部分货款)。货物到达后,由仓管部门会同采购部(非本商品采购员)认真核对入库的商品生产企业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信息输入系统打印入库详单并签字,质检部门检查货物的品质和实际数量,在入库单上签署本部门意见。入库单共四份,仓库、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采购部各一份。由于都有操作人员的意见和签字,便于查找和处理问题。
企业管理部还要对第一次采购的商品在系统上建立相关档案资料,其中包括生产厂家、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价格等,可用于比较的基本信息,除此还要对该厂的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情况、环境保护情况等建立档案,为今后优化和评估供应商提供相关资料。
企业管理部、财务部每月必须对采购活动安排一次常规检查。财务部主要是对采购通知单、付款报告书及入库单、出库单等凭证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确认,特别是核查采购和仓管联手多报入库或多报出库等作弊行为。企业管理部还要与外部关联企业建立横向联系,准确了解相同商品在某一时间的价格情况。
企业管理部必须深入市场及时掌握采购价格、质量,特别是现金采购的小批量原材料,从基层直接了解,特别是使用某一原料的车间领导和工人,他们对产品质量情况最有说服力,要求认真填写情况调查表。会同财务部门对得到的采购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列出有规律的图表,对有悖常理的情况要求采购部门及采购员必须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发现可疑情况公司将启动调查程序,一查到底。
在公司网站上对入库商品的品种、产地、数量、质量、价格等指标进行公示;让全体员工了解企业采购情况,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也让职工珍爱原材料,不造成浪费。对二次以上出现投诉的卖方企业、对有了问题得不到马上很好解决的卖方企业及相关采购员要高度关注;对一直是由某一个供应商提品或服务的情况要做调查研究,特别是同样采购条件下是否还有更好的企业,对一年以上总依赖单一供应商的采购情况要视为不正常行为,必须核查清楚,看是否为市场因素还是人为所致。其他更优秀的产品的供应商发生抱怨的理由,搞清楚是否为采购员个人有目的的行为导致的。
四、公司的大宗原材料采购
棉花、棉纱是公司的主要采购物品,采购部门协助提供有效的市场报价表,而且大宗商品的报价有专人盯盘,这些产品多数是由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提供,相互之间的谈判要简单得多,产品的质量、交货期、价格、运输及价格都有较好的保证,降低了采购活动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采购漏洞,为相关部门检查落实其他商品的采购活动提供了利便。虽然这样,但由于量大,采购员在运费上还拿过回扣,后被公司联合检查时发现运价偏高而被查出。
五、加强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完善机制
一、注重学习,提高员工素质,增强法纪观念。
从业务知识、规章制度、反腐倡廉教育入手,分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对计划、采购人员侧重本专业知识及国家、部、局、工厂有关法制法规的学习;仓库保管人员侧重学习不同物资的管理方法与发放制度;其他人员重点学习岗位责任制。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教育,员工的素质明显提高。为了巩固教育成果,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规范行为,物资部在全体计划、采购人员中开展了承诺活动,各计划、采购员就严格执行物资部关于采购人员廉洁自律准则进行承诺,并在承诺书上签字,使内部形成了自觉遵章守纪的氛围,为进一步搞好物资采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期轮岗,为从源头防止腐败提供保障。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运作,各种制度的有效执行,政令更加畅通,今年初,对采购组的部分计划、采购员进行了岗位轮换。具体做法由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并在职工大会宣布、及时交接、限期上岗,在较短的时间内接上各项业务工作。岗位轮换有三点好处:首先可以让计划、采购人员熟悉更多的工作岗位,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有益于长效管理;其次,可以避免计划、采购人员在同一业务岗位上长期对外联系,单一交往供应商避免发生不良现象;其三,对一些已发生的失误和问题,便于及时弥补和纠正,避免造成损失。
三、健全制度,逐步完善了采购管理的运行体系。
在贯彻执行国家经贸委九号令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管理制定。重新修改、制定了《积压物资考核办法》、《料差考核办法》、《储备资金考核办法》、《员工绩效考核办法》、《预付款管理办法》、《计划、采购人员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物资招标采购实施细则》等办法、细则。这些办法、细则涵盖了物资采购管理中的信息化运作、集中采购纪律约束,价格管理、储备资金管理,因而形成了采购管理组织领导体系;采购计划管理体系;日常监控约束体系;招、议标采购实施程序体系;价格调查与调整的动态管理体系等等。这对提高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增强约束力均体现了较好的效果。
四、强化信息管理与市场调查,为物资采购提供可靠的依据。
随着网络的发展,企业的采购意识和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能否做好物资采购监督与管理,降低材料成本,对市场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起着很大的作用。物资部要求计划、采购人员采用互联网、电子信箱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及时获得国内各地区同行业材料的价格信息资料,并将其整理和存档,随时对可采购物资实行比价管理;或者查阅相关物资报刊,收集物资价格信息;或通过电话、电传、信函等多种形式,结合现场实地考察和调研,对供方的产品质量、企业资质、信誉、供应能力、售后服务和产品价格等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合格供方及价格信息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为比质比价采购,控制采购成本,择优选定合格供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同时,还要求计划采购人员做到“三勤”:一勤于了解修车进度、物资库存等信息,本着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使用率的原则,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二勤于对供应过程中材料的质量和消耗进行跟踪,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况以及供方的售后服务、供应能力,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供方进行评价,筛选质量高、信誉好的供方作为合格供方,减少物资采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勤于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及物价波动信息,增强各类价格信息的真实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使物资采购奠定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使信息资源得充分利用,从而杜绝盲目采购的漏洞,起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从严治理,加大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监督力度。
1、对招(议)标采购工作的监督。
在物资采购方面逐步推行招(议)标,结合实际,制定了招(议)标采购的规范性文件,并严格执行。每一次招标前,实行招标信息公开,招标程序公开,只要资质审验合格的供应商都有机会参加投标。整个招标过程,在物资部主管和分管领导、企管、审计、监察、质检、使用单位及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进行,对投标单位当场开标、评标、定标、宣布结果,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招(议)标规范了采购行为,健全了制约机制,体现了集体采购,民主决策的优势,避免了工作失误,消除暗箱操作嫌疑。
2、对采购资金分配的监督。
由于企业相互欠款沉淀、流动资金不足等原因,采购资金使用与分配始终困扰采购工作的正常运作,给各方人员带来了不同压力。为合理使用资金,制约作采购计划盲目性,针对这一关键环节,从20__年开始,在偿还部分陈年款账的前提下,物资部一改过去按采购量与工厂安排资金的比例分配采购资金,变为按工厂修车实际消耗量与工厂安排的资金的比例分配采购资金,对供货不足三个月的厂商不予安排资金。同时对计划员安排的每一笔资金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因私人关系或为捞取好处而多次给同一厂家付款的不良行为。如发现不按要求安排资金的,立即取消资金的安排,并对计划员进行批评教育,如连续多次发生这种现象,则调离岗位。特别是对预付款的管理,每一笔预付款需要由主任签字、会计员备案后,方可到工厂财务办理预付款手续,并要求采购员在两个月之内清理预付款,避免因预付款过多而影响工厂资金的周转率。
3、对物资采购实行全过程监督。
从采购计划制订开始,到采购物资的使用结束,包括计划、审批、价格咨询、市场调查、招(议)标、签订合同、验收、付款和发放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但重点是制订采购计划、签订合同、采购价格咨询和调查、质量验收和结算付款几方面的监督。对计划的监督主要是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可信度和准确性,对价格的监督主要是看是否进行了货比多家,是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市场调查,按相关规定对大宗材料进行了招(议)标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对合同的监督主要是其合法性、严密性和公平性,是否定期进行评审;对质量监督主要是确保按招标文件、厂家要求和图纸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技术指标进行验收;对付款监督主要是确保计划人员按规定支付料款,避免凭个人意愿擅自进行支付。总之,将监督贯穿于采购活动的全过程,确保采购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营造一道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的坚实防护墙。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88-02
1 企业并购财务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不对称导致对目标企业的定价战略受阻
确定目标企业后,估算目标企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购买价格是企业并购交易取得成功的关键。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多数并购企业均选择采用预测的方式对并购对象进行价值评估。然而,由于预测通常由专业机构来执行,像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从事企业并购咨询的咨询公司等,故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导致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定价战略受阻。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决定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并购企业不能非常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在定价时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并购企业支付更多的资金进行交易。同时,并购企业很有可能因为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目标企业无法带来预期盈利而面临财务危机。在我国,由于企业并购起步较晚,在资产评估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及成型的规定,缺少公正独立的评估机构,加上政府对资产评估的干预,造成评估价值的不真实性,从而影响了企业并购的成功率。
1.2 融资战略的规划欠缺,使企业担负巨额或超正常水平的债务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按时筹集足额资金,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然而,一些企业在并购时,不能合理地规划融资战略,使企业经常要面对并购融资渠道单一、限制条件多,商业银行参与并购融资的积极性低等一系列的融资问题,造成企业并购融资困难,导致不少公司为了扩展并购的融资渠道而急剧增加它们的债务水平。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在对美国在线实施并购之后债务总额达到了260万美元。偿还债务已经使公司过度的疲劳紧张,需要将公司解体,将公司众多的业务出售出一部分(包括美国在线的互联网资产、有线电视等业务)。
1.3 并购战略成本规划与控制不利,导致并购成本过高
根据企业并购行为的特点,企业并购的成本可分为并购计划阶段成本、实施阶段成本和整合阶段成本。由于计划阶段的成本易于规划与控制,所以,并购战略成本规划与控制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成本进行的。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实施阶段的交易成本时,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目标企业可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对企业进行“包装处理”,虚增企业价值,从而影响了并购价格的合理性。再者,评估机构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对目标企业进行彻底地清查,往往只能采取抽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评估的真实性。这些都可能加大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交易成本。
并购完成后,主并企业进行财务整合时,由于其原先的贷款大部分尚未偿还,要增加新的流动资金贷款就必须付出较高的资金成本。而且,统一双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整合存量资产均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在业务和人员整合过程中,并购后企业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作业流程进行调整,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并且也将承担对接受的目标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所发生的培训费,支付给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以及原企业在岗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保险等费用。这些无疑均增加了企业的并购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负担。2004年9月TCL通讯以5500万欧元现金的代价并购阿尔卡特集团手机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A,TCL通讯与阿尔卡特分享55%和45%股权。不过令TCL没有预想到的是 “整合成本会这么大”,成立不过200天的T&A俨然像个“无底洞”,截至到2005年一季度,亏损额高达3.78亿元之巨。
1.4 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战略选择不当
企业并购必然带来并购双方财务数据的处理,这就涉及会计处理方法的战略选择问题。在实践中,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应用最多的是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法建立在一个公司收购另一个公司的基础上,而权益结合法的基础是两个公司的平等联合。这两种方法的经济影响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合并成本、财务报告,特别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很大。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并购中,就有不少企业因为没能根据并购公司的实际并购方式对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合理的战略选择,使并购后新形成的财务数据可比性差、不够准确,造成企业利润的大大降低,影响企业并购后的正常经营,最终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反之,则可大大加强并购的成功几率。如:被誉为“百联模式”的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重组能够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在并购中根据自己的并购方式合理地选择了会计处理方法。
1.5 并购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不足,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行为结束后,能否将并购的资源与企业原有的资源有效地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决定着企业并购战略的成败。受财务运行过程的影响,我国不少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可能出现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的情况。在资产运营过程中,并购企业本应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原则实施财务整合,以实现企业并购的目标,但由于不确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购企业内部若发生管理失误,则可能造成财务整合不利,使并购企业偏离并购的预期目标,面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不少企业在并购后,由于财务整合规划不足,导致并购后后续资金注入不足。并购资金并不进入目标企业,它是支付给目标企业的所有者;并购后的资金注入,才能对已有存量资产盘活发生作用。许多企业在完成了并购之后,常常忽视了企业并购完成的后续问题。只关注并购时的资金需求,对并购完成后的资金再注入缺少规划与准备。这样做的结果,容易造成企业并购活动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了先期投入的资金,对企业后期改革与发展也留下了隐患。
2 加强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战略管理的思考
面对国际并购市场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我国企业只有从战略高度,以战略管理的眼光来规划、指导并购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能确保并购路径的清晰、并购财务工作的稳健、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和并购扩张的成功。为此,加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战略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做好财务指标分析,保证目标企业定价战略的有效实施
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做好大量细致的财务指标分析,是保证目标企业定价战略有效实施的前提。这就需要主并方在并购前必须加强对目标企业财务数据的审核与评估,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如在评估过程中,要关注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以及长期投资等项目中产生坏账和虚拟资产的可能性,重点分析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等指标。另外,我们在分析目标企业的利润或亏损构成时,还可从市场、客户等渠道广泛搜集目标企业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主要包括:市场状况、行业发展、税收环境等,特别要重视该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指标受其关联方交易的影响程度,从而合理预测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从而保证目标企业定价战略的有效实施。
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利用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决策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日本日立集团实行的FIV指标,即未来驱动价值,用公式表示为:FIV=(税后营业收入+已付利息)-(投资×资本成本率)。在决定公司是否退出现有业务以及投资并购新企业时,FIV即成为做出决策判断的重要依据。要求被评估的业务在规定时间内实现FIV的为正数,即投资的资本回报>资本成本。日立集团正是在FIV指标的牵引下,实施了大量的并购、重组和出售业务,几年之内就把日立的巨额亏损变成了盈利。可见,做好大量细致的财务指标分析是企业进行战略并购的前提。
2.2 合理规划企业融资战略,降低企业负债水平
为了降低企业负债水平,主并企业规划融资战略、筹措资金时,应从并购交易规模、主并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购支付方式等方面加以考虑,合理确定企业融资方式与结构。在对融资结构进行战略规划与选择时,主并方应当分析、预测影响企业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寻求可行的资金来源结构备选方案。评估提出的各种方案与企业并购战略的一致性,选出能够支持企业并购战略的资金来源结构方案。并且进一步运用资金结构理论,以低成本和低风险为标准,对符合企业并购战略要求的方案的资金成本与资金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从可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方案中确定此次并购最佳融资方案。另外,并购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合理规划企业融资战略,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从而减少企业为并购而盲目拓宽融资渠道、承担巨额债务情况的发生。
2.3 加强并购战略成本规划与控制,有效控制并购成本
为加强并购战略成本规划与控制,有效控制并购成本,企业在并购时应详细调查目标企业在并购前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参与企业的并购过程,共同参与重大的价值确定;并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对信息进一步进行核实,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降低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交易成本。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行业特点、财务状况、业务发展、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情况,努力使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达到最低。并购企业还可对目标企业进行终止清算,按企业清算程序,清理企业资产和负债,在收购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后重新注册设立新的企业,这样一来可以解决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效降低企业并购后或有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另外,涉及纳税调整事项和存续企业的额外税负时,应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汇报,努力取得税务部门的认可。
2.4 根据购财务战略,选择适合的会计方法
在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之后,并购企业就应该考虑采用何种会计处理方式,这是整个企业并购操作中的重点,它涉及到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被并购企业的性质、资产及财务状况。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并购的筹资成本以及相应的税收政策。一般来说,并购后采取权益法符合成本会计和持续经营的概念,易于操作,可以确保主并公司和被并公司的财务数据一致,有很好的可比性。并且,以此法处理会计报表有助于改善公司的业绩数据。当然,具体采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仍需企业根据自身并购的性质、财务状况做出战略选择。
2.5 加强财务监督与战略管理,做好财务整合工作
大量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表明:除少部分是因战略目标的定位失误外,大多数都是因为对并购后企业的整合与战略管理不到位,导致并购后不但未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反而使整个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并购完成后必须加强对并购后企业的整合与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来说必须服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总的理财目标。财务整合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将“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为若干“小”的目标,并与财务整合的基本内容相结合,以求对并购财务整合起到一定的目标导向作用。
并购企业进行财务整合时,应对并购后的资产、投资、负债等进行鉴别,尤其是对资产和投资进行鉴别。对于并购后的资产来说,并购企业在整合时需要确定并购后什么资产适合战略发展的目的,具有战略意义;什么资产可以带来短期效益等。从而优化并购后企业的资产质量,保证资产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产收益率。对于并购后的投资来说,并购企业则需要确定某些投资是否影响其财务的稳定性。企业必定有自己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权益结构,进行财务整合时,不仅要保持并购后企业资产、负债的内部协调,而且需要保证它们之间的匹配对称,确保企业经营活动对财务的要求,消除并购双方的不协调,从而提高财务协同效应能力,降低风险,提高市场竞争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是一项风险极高的资本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并购过程中,为了降低风险,减少或规避各种不利影响,并购企业应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以财务战略管理为重要手段,选择好理想的目标公司,有效实施目标企业定价战略,合理规划企业融资战略,加强并购战略成本规划与控制,做好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协同效应,提高经营规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有助于并购成功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明伟,刘德胜.战略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6).
[2]聂新兰.警惕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陷阱[J].财会通讯,2006,(6).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60-02
引言
在业内,企业并购一般包括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两层含义,而兼并与收购是其常用的两种方式。国际上的习惯用语是“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即通常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而在中国,则将这两种行为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企业的并购行为是企业整合优化企业资源以及外部环境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整个企业运营成本以及减少企业的运行管理费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而言,企业并购还可以使得企业将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但在实务中企业并购成功的比率占整个并购业务的比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个普遍的影响因素就是并购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并购企业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企业中财务动机的存在问题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动机并不明确,企业的并购目的性不强,因此并购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受到行政干预过多,企业在并购战略上只是服从外在干预。换而言之,并购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并没有按照企业发展的意图和战略目标去实施并购,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购主体。这样的问题存在往往会导致企业的优势资源得不到进一步的发挥而是预并购下的目标企业绑架了。而除了行政干预的影响因素外,企业自身也存在并购目的不明确的问题。部分企业的并购行为意在依靠自身的资产结构调整给经济带来一定刺激作用或者其他目的,但其并购并不是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优化。由于企业并购的目标不明确,就会造成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停留在较低层次是水平上,从而忽略企业发展战略。如一些企业并购只是为了取得目标企业的土地,或者享受一些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并购企业关于财务杠杆尺度衡量以及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购企业进行的过程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融资形式以及相关的对价支付问题,而其中的交易金额又极其巨大。此外,在并购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一些相关的费用,包括前期费用、并购费用以及后期并购整合费用等。企业并购的前期费用主要在于聘请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公司等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相关事务事务处理和出具报告的费用,而且随着企业并购规模的不断增大,这样的前期费用支付额度也会不断的增大。而并购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则是需要企业准备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整个并购的完成。对于并购后的整合问题,企业的技术改进、管理的整改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完成。而不管前期费用还是并购过程的支出以及并购后的整合,并购企业都会存在一个财务杠杆的问题。企业在整合优化并购过程中如用现金支付相关的费用和并购金额,就会降低企业的整体流动性,从而使得企业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增大。而并购后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杠杆过大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以及持续发展,这就构成潜在的财务风险。此外,由于存在较强势的政府干预行为,整个企业的财务杠杆存在性更加突出,这对企业管理层而言,将会造成更大的财务风险挑战。而在相关制度上也存在缺陷。并购前,双方企业都有各自的会计主体,各自的会计政策计量基础、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告等都是不相同的,而且财务体系也是完全独立。并购之后,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就必须得进行融合,而且是一个较为漫长而困难的融合过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两者企业并购前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发展目的不一致。而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制度方面的缺陷,就会容易造成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失效,优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三)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购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企业并购过程中,企业的财务调查、财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后续的财务评估、财务融资和支付以及其他与财务相关的活动而引起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者其他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风险。目前中国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并购企业的融资风险、支付风险管理以及并购后企业整合风险管理三个方面。第一,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而言,被并购企业价值的估计主要由并购企业对其未来的效益和时间的期望来决定。因此该业务的管理问题就在于并购企业不能够较为合理的对其风险大小进行评估,从而影响到整个被并购企业的估价。并且由于并购双方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企业的估计风险进一步增加。此外,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往往较为容易的选取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和不健全的评估体系,而导致风险大小无法管理,企业价值的估价也不准确。第二,并购企业的融资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管理上的问题。融资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并购企业的融资渠道选择跟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匹配,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显得较为薄弱。即并购企业由于自身的企业声誉、偿债能力以及预期收益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企业在融资风险管理上的力度不强。此外,融资的支付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管理隐患。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并购企业很难选择与企业自身实力相对应的融资支付方式。也由此而导致了融资机构的不合理的风险增加。对于企业的支付风险管理问题,主要体现现金支付的财务风险很大,增加并购方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采用股票支付时,会直接损害股东的价值权益,导致并购企业的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从而引发如换股比例不合理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第三,并购后整合风险的管理问题分析。整合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财务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整合出现不协调,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并购后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冲突,存量资产和负债得不到合理的整合以及由于企业并购而引起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财风险整合不利等现象。
二、并购企业中加强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针对并购企业中财务动机存在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八三中全会已经给企业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那就是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强调市场为主体的经济改革。那么这对于并购企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遇,有了外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那么企业应该从内部财务管理着手改变以外并购动机不明确的不良状态。从企业的战略布局出发,以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并购后的优势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来衡量财务动机。摒弃底层的并购的做法,为企业的长远目的做好铺垫。那么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使得财务工作服务整个并购过程以及并购后的整合过程。而财务管理的目标也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财务动机,所以企业应该适时地调整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财务动机。在并购后,并购企业管理当局首先应该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目的,同时保留被并购企业的优势资源。其次,统一财务管理目标下规范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确保并购后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够高效的运行。最后,注重企业财务价值观的培养,使得并购双方企业有统一的财务价值,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
(二)加强对并购企业财务杠杆尺度的控制力度以及健全相关制度
加强企业并购的财务杠杆尺度,使得企业得益于并购。这要求企业并购不但要兼顾短期的利益,还要兼顾并购后企业的长期利益。包括企业的并购整体运营平稳等。因此,企业应该在并购前、并购过程中以及并购后充分把握企业的财务杠杆尺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并购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并购前后企业的财务杠杆风险,合理设定企业财务杠杆的尺度。包括采用多形式多样化的融资形式和支付手段,确保企业资金的充足性和流动性。而对于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对策,并购企业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备等文件制定并购能够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并购后企业出现财务行为以及提高并购后企业财务员工和其他员工的职业素养。避免因为并购而出现企业后续无力的现象。从管理层的管理意识、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以及税务筹划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并购后的优势,弥补并购过程中出现的损失,防范并购后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实现并购企业财务风险的优化管理对策
基于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为了保证将各种物资提供给企业的供应商得到订单的方式公平公正,为了促使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具有合法性,为了帮助企业获取更好、更多的物资资源而建立的一种渠道,这便是物资招标采购。
公开性是物资招标采购的最显著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广大供应商自己需求的物资,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物资资源,还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选购物资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采购方式中相关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的问题,这也有利于企业采购到品质更好地物资,并在招标过程中增强其采购监管能力;不仅如此,相较于传统的采购方式而言,企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物资采购,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采购成本,因为供应商为了获取企业订单,会在深入了解市场后,充分分析物资成本以及经济效益,致使其所投标价与产品实际价值相差无几。而供应商能否获得企业的订单,并不仅取决于其所投标价,产品的信誉、品质以及售后服务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企业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物资采购,不仅能有效地减少其物资采购成本,保证所采购的物资品质,还可以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效益。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加大对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视度。
二、企业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缺陷
(一)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
我国现阶段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规范物资招标采购的管理流程,导致招标过程中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企业进行物资招标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我国,一般都是省级以上的单位才会对物资招标管理设立服务机构,而省级以下的单位由于服务机构并不完善,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的归口部门。这便导致很多企业由于归口部门的缺失,不得不将采购招标权进行下放,最终致使企业内部无法对物资进行集中采购,只能各负其责,进行分散采购。例如,办公设备、电脑、烟用包装物、地膜、农药以及化肥等物质,就是由企业各个部门分散进行采购。对物资进行分散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快速配置,但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关采购人员都只负责本部门物资的采购,无法实现物资的批量采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领导者对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致使物资的采购成本在整体上大幅度提升。
(二)没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监督机制。这不仅导致企业物资招标采购环节无法合理规范的进行,还产生了工作人员不负责、中饱私囊的现象。相较于企业的生产环节来说,企业的采购环节即使产生了纰漏也不易被发现,基于这种状况,很多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工作人员容易被利益蒙蔽双眼,通过工作职权,在对物资进行采购时,偏重于质量较差、价格较高的物资,从而将企业资金变为自身财富,这样不仅导致自身触犯经济法规,还严重影响了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社会效益。虽然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并建立了内外监管体系,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管制度,致使监督体系过于形式化,无法有效地发挥自身功能。
(三)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并没有对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形成明确的认知,普遍认为物资招标采购只是寻常的商品买卖行为,对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具体专业要求。因此,企业的物资招标采购工作人员就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他们并没有给予物资采购工作足够的重视,无法准确把握物资的采购价格,也无法鉴定物资品质的好坏,根本无法满足物资采购的市场需求。
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制定采购计划、调研市场价格、选择供应商、签订合作合同、交接检验、资金结算以及全程监管。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及时把握物资市场的动向。所以说,企业一定要选拔专业的人员对物资招标采购工作进行管理。
企业的物资招标采购工作会经常进行涉及资金的交易,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与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强化物资招标采购管理措施
(一)遵守物资招标采购的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顺利开展物资招标采购,就要先针对该环节进行一系列的设计规划,制定开展该环节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物资招标采购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其基本原则,并对该原则不断进行充实与完善。一般企业都会设定五个基本原则,即运行原则、范围原则、招投原则、选定原则以及监控原则。
运行原则是指企业在招标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该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企业要做到诚实守信;范围原则是指符合招标条件的,企业一律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物资采购;招投原则是指企业的招标对象应该不受行业、区域的限制,面向全国专业的经销商、企业以及生产厂,并且不设立中间环节,使厂家可以实现物资直购;选定原则即中标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物资具有较好的品质、价格实惠且供应商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送货及时等;监控原则是指在该环节中,不仅是企业的采购管理部门参与其中,监察、业务等部门也要积极参与,从而保障招标的公开性,促使招标更加合理合法。
(二)对物资采购资金进行调控与分析
企业在进行物资招标采购时,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物资的采购行为符合规范要求,招标的操作具有程序化。不仅如此,企业要想完成采购工作,还需要先向供应商支付约定货款,企业不仅要对资金流向进行宏观调控,还要树立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传统的采购工作总会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资金拖欠以及资金匮乏等问题,而出现资金无法正确分配与使用的困扰。因此,企业在进行物资招标采购时,必须加大资金控制力度。企业应先制定采购资金的分配与使用制度,并定期召开例会对其进行研讨。再由企业的财务部门依据例会内容对采购资金进行分配与使用。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对物资采购资金进行调控,不仅能及时满足采购部门对资金的需求,还能有效地减少个人中饱私囊的现象。
(三)严格检验采购物资的品质
企业要想招标采购的物资具有质量保障,首先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选拔,保证投标的供应商的物资质量都是符合企业需求的,并且送货效率高;其次,还要对供应商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要确保供应商的货源来自正规的生产厂;最后,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检验招标采购物资的质检部门,由专业人员进行质量检验。
(四)完善物资招标采购监管制度
国有企业相对于其它一些企业来说必然具备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的存在导致国有企业在采购管理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进而导致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采购管理的质量,其中主要表现在统一性、规范性和考核等三个方面。
1.1统一性差
虽然我国国有企业都具备自身的管理制度,其中对于采购管理来说也具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但是这些制度具体来说都指向了具体的采购操作层次,在一些较高层次的统一性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其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般都是一些较为大型的集团企业,其涉及到了很多的分公司,对于这些子公司之间的采购统一性的规定并不是十分完善,没有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进而影响了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质量;(2)另外一方面则是在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生产部和采购部之间存在着交流不畅等问题影响着采购的合理性,进而导致了采购工作可能出现一些失误影响着企业的采购管理。
1.2规范性差
针对现有的我国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制度来说因为其制定和实施的经验较少,所以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规范性上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完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中对于相关采购过程的具体操作规定不够详尽,而仅仅是对于采购办法进行了泛泛规定,这就导致了具体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在采购管理的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此外,在当前国有企业信息化规范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采购管理的效果,不仅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信息化的优势,还对于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1.3考核办法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份问题就是考核过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国有企业当前对于采购人员进行考核都是采用领导决定制度,一切都是由领导对于采购人员进行评价考核,决定采购人员的工作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是不合理的,甚至会因为对于领导缺少必要的监督导致出现现象,进而影响考核的公平性,最终影响到国有企业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采购管理质量低下,所以说,考核办法问题也是当前困扰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
2.提高国有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现状,我们必须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制定出对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办法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质量,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加强监督。一般说来,国有企业进行采购都是事先制定好相应的采购计划,然后再按照相应的采购计划进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切实保障采购的有效性和质量,我们就必须加强整个环节的监督工作,不仅仅要在采购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加强对于计划制定的监督和控制,确保采购计划的合理性,避免采购过程中的浪费,还应该加强在具体采购过程中对于具体采购人员的监督,对于采购计划中的物品数量、种类等进行详细监管,避免采购人员的失误,加强采购质量。
2.2审查申报价格。在我国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针对采购价格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我们也必须加强对于采购物品申报价格的审查力度,尤其是针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来说,更应该加强对于市场中采购物品的报价审查力度,确保申报价格的合理性,减少国有企业的损失,具体来说,可以针对市场具体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采购物品的具体价格,然后汇总成采购物资审价表以供采购监察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
2.3审查采购合同。合同的签订是国有企业采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为了确保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对于采购合同的监管和审查,加强对于采购合同的管理和审查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并且能够明确采购资金的去向,确保国有企业的采购工作能够有据可查,进而提高了采购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4检查采购物资质量。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针对整个的采购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所以,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于具体采购物资质量的监督和审查,确保采购物资的可用性。具体来说,加强采购物资质量的审查不仅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国有企业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减少因为物资质量问题产生的浪费现象,还能够有效的对于整个的采购过程进行监督,避免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甚至是的现象。
2.5审查采购票据。对于国有企业采购行为的管理应该重点加强对于资金的审查和监管,这是一个核心内容,对于资金的审查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物资报价的审查上,更应该加强对于采购过程中所有票据的审查,这些票据因为内容过于繁杂,所以一般较难进行管理,具体所来,我们需要审查的票据主要包括检验报告单、运费单据、入库单以及购货发票等,只有把这些所有的票据都进行详细的审查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国有企业采购资金的有效利用,进而做好采购管理工作。
2.6审查会计信息。对于采购管理中相关资金的审查还应该包括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审查,会计师是国有企业采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也是和采购资金联系最为紧密的一员,加强对于会计信息的审核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采购资金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加强对于会计信息的审查还能够有效规范整个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转,避免一些相关人员的违规行为出现,保障采购过程总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保障企业所需要的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一种约束管理,对企业采购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企业采购管理在企业生产活动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采购管理能够保障正常的企业物资供应,促进企业生产趋于正常化,降低因缺少物资供应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二方面对于采购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手段的实施,能够保证有效的控制物质生产的成本;三方面企业进行采购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物资库存,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四方面对采购行为、过程的管理能更有效的控制采购物资的质量。五方面企业通过采购流程的管理,能够在企业整体管理上实现企业自身管理结构的重组优化,对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东风集团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采购管理宏观整体规范化程度低
东风集团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0位,年销售额达到三千亿元左右,是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企业。目前东风集团在汽车工业大力发展的政策推动的契机,能够使得采购活动得到“买方市场”的待遇。但是从整体而言,由于科学化的采购管理发展时期较短、经验较少,整体采购管理发展在国内还处在中端的水平,仍需要不断地提高[2]。欠缺的主要方面在于两点,一是宏观上在于采购管理尚不能在规模、服务和水平上形成较有国内影响力的大公司、大企业的形象,因而缺乏市场的采购完全竞争力和市场联动效应,二是微观上采购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当前还存在欠缺,相关的采购平台的建设质量和建设周期还缺乏有力的计划和手段,这间接制约了采购信息化管理的流畅性。同时针对采购物资和采购服务两大管理内容,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对采购管理服务绩效目的性还不明确,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和流程。
2.采购管理创新能力不够且没有制度保障
采购管理对企业的采购计划进行制定和管理,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采购计划和执行路线。虽则东风集团在采购管理整合上均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如果将东风集团采购功能对企业的促进作用量化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效果甚微。针对于企业而言,采购管理创新获得能力、采购管理创新决策能力、采购管理创新共享能力、采购管理创新转化能力、采购管理创新运用能力和采购管理创新管理能力是采购管理环节提升企业工作绩效的基本能力。其关键发展还是在于采购管理发展模式更新和大胆尝试。如果东风集团一味的把采购的目的当做为库存而采购、将质量控制通过事后控制、并缺乏对供应商的有效评价与管理的问题、对采购管理的细节和力度不能把握就丧失了创新发展的机遇。采购管理的方式和管理运作的模式也需要进行探索和总结。另外东风集团在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综合管理的考评上还缺乏相应的综合考虑,没有贴近实际采购管理的情况的总结与研讨,在采购工作管理目标、采购管理系统、采购管理工作内容、标准采购作业程序、标准采购作业细则、公司采购规程、采购工作实施办法均存在欠缺,由此东风集团在采购管理运行的评价上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
3.采购管理手段缺乏核心支撑
采购管理手段来源于众多方面的控制和影响,针对于东风集团而言最主要的还是采购市场、采购供应成本、采购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东风集团采购管理手段整体上呈现弱势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采购管理核心来支撑整个体系的运行:一是采购管理核心框架建立不完善;采购管理产品的结构存在混乱,体现在为了短暂利益而盲目采购行为没有受到约束,没有进行事先的评估和综合的定位,致使采购服务层次结构重复,没有形成高低层次、错落有致的采购管理分类。一方面在零部件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系,对科学化合理采购手段内涵挖掘不够、导致采购混乱、分散采购众多,致使采购产业链没有形成。二方面落后的采购价格管理手段,缺乏相对的综合管理,挖掘不足,没有形成想对应的流畅产业链,缺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三方面定价管理方式落后,只是追求采购短期的利益。四方面关键性环节的欠缺,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分离,影响作业流程的协调性不能进行纵横的相互联系。
4.采购管理资源开发项目不明确
采购资源包括采购计划、采购信息、采购项目、采购统计数据、招投标流程等项目,只有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把握住管理的关键、简化程序、实行高效管理才能够达到规范的采购行为[3]。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缺乏一定市场调研,致使采购方式方法的形式老套,不仅不能形成采购规模效应,也使得企业采购成本加大。采购管理资源主要从供应商管理、专家管理采购、资金管理、系统管理几方面展开。针对供应商管理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如何选择优秀的供应商呢?二是如何与供应商保持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呢?三是如何防范采购过程的风险?针对于专家管理采购需要对专家资源进行采集、分类、加工、入库,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评审专家库管理系统。针对于资金管理、系统管理要着实考虑资金的合理调配、管理的协调两个方面。东风集团采购管理没有能够明确采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并未形成采购高效管理而产生对企业有利的经济价值,使得采购管理存在盲区和漏洞。
二、东风集团采购管理对策
1.加强采购管理规范化的运行
采购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供应、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宏观上不能形成采购管理的规模和采购信息建设的滞后,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东风集团绩效管理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具有核心功能,其目的就是使得供应链的管理成本降低,与此同时不能降低物资供应的品质。这两个方面关系到市场竞争的问题,没有科学化的管理的规模和采购信息建设,就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采购服务和低成本的供应链运行,完全使得采购管理的市场竞争力下降,造成采购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困境。在采购管理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采购人员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做到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内部机制,来保证采购管理的有效性。采购管理管理与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配合和科学化的指导,用市场来进行效果的检验,进行不断的探索。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采购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活力,针对与采购管理而言也是如此。东风集团需要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在采购管理创新获得能力、采购管理创新决策能力、采购管理创新共享能力、采购管理创新转化能力、采购管理创新运用能力和采购管理创新管理能力有所突破。据此建立完善的采购工作管理目标、采购管理系统、采购管理工作内容、标准采购作业程序、标准采购作业细则、公司采购规程、采购工作实施办法,并将将评价机制至始至终融入采购管理当中,形成了评价的有效性和采购管理的完整性,使得服务供应链能够最大化的发生起作用,为采购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采购管理创新的目的。由于采购管理使得采购活动得以规范,满足了企业生产的要求,使得采购管理的正规化程度大大提高,这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增强采购管理手段
企业的需求是采购管理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采购管理要增强采购管理手段,首先要对企业采购的需求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针对于东风集团,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的采购管理方式方法。一方面在零部件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化对采购产业链形成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找出短板并加强整改工作。二方面对采购价格管理充分挖掘,横向比较力求数据的完备性。三方面在定价管理方式上,放弃追求短期采购的利益的做法,积极寻求综合性的定价策略和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不同结构形态的、不同特征的、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的物资商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归类,利用信息整合手段和资源调配以有效手段来进行分析研究和实施,从企业实际出发加以合理的采购安排;对于空间分布、时间分布、运输特征进行详尽的研究和探讨,在此过程当中还需要加入成本精细的考虑。
4.加强采购资源开发管理建设
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说与采购供应和采购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采购行为要从多种途径上进行分析和考虑,既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人密切的关系,也与市场高峰期的要求和低峰期的需求相互挂钩,通过两种不同的需求,来合理的安排采购项目和内容等等方式和手段,达到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其中东风集团应在采购计划、采购信息、采购项目、采购统计数据、招投标流程等项目环节落实好,在集中采购方式的引导下,建立完备的硬件设施和高效率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对数据处理采取集中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包括初步采购预算、采购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内的采购管理创新手段,有效地将整个采购管理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每一个信息的反馈形成通畅的流动系统,这对于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成立、资源的调配、资源的整合完整性有较大的提高和完善,能够将管理作用职能发挥到极致。
三、结语
当前汽车行业产值高、利润率低、行业竞争激烈,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降低成本。东风集团需要针对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问题根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针对东风集团采购管理进行认真的研究,相信会对其采购管理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可以提高采购的效率,增加东风集团的经济效益,增强东风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