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2 08:2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1

一、临床路径概述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常见有3种含义:①临床路径是联系患者与其家属、照顾者和专业小组来共同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种具体的服务方法;②临床路径是一个预计的、对每日服务计划的说明。对某病种,以工作流程表格的形式,由入院到出院,提供有时间性的和有效的照顾。它是多专业人员共同合作来控制品质与费用的一种临床服务模式;③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

二、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2.1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为了谋求发展,必须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中,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并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使用病人版的临床路径,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2、临床路径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

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所应常规进行的诊疗操作,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对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2.3、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理专业职能的拓展

临床路径是管理科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必将促进医院管理机制的转变。实施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为提升医疗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证,并促进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护理。在整个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患者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扮演了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护士清楚地知道患者的整个诊治方案及具体执行时间,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由于它是多专业共制定的最佳护理计划,业务全面,操作规范,主动性较强,所以这种工作方式以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因此护理专业的职能正在从广度上、深度上进行拓展。

三、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3.1组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临床路径发展小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DT)由与实施临床路径有关的行政、医疗、护理及辅助科室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组成。成员包括:管理者(科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

3.2设计临床路径表: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广泛查阅资料,征求专家意见。制订出最佳标准化流程,设计出临床路径表。

3.3选择进入路径的对象:临床路径一般是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变异较少、病源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3.4教育及培训:工作组的成员必须经过临床路径的专业培训。以达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宣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要做到对疾病情况和治疗内容要充分掌握。

3.5执行:①医生在门诊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②各部门工作人员按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流程共同合作完成治疗护理工作。

3.6评价:收集、汇总各项数据并做统计学分析;评价各项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做变异分析,查找变异原因,改进方案。

四、 结束语

临床路径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临床路径一方面符合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符合我国当前的卫生改革政策。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肯定会逐步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受,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97-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历年高校毕业生也随之增加。但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较缓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严峻。众所周知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的满足,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部分,同时教育部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因此,研究社会管理创新下大学生就业协同以及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帮助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下面将从社会管理创新、高校协同作用、高校协同路径三个方面,来研究高校如何协同推动大学生就业。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而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不论从抽象还是具体角度而言,社会管理(Social Management)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现场(Field,F)围绕特定的社会事务(Affair,A)特定的社会实体(Entity,E)之间协同(Coordination,C)的过程。社会管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实体性质、事务状态以及协同作用,社会实体可分为团体、主体、客体、受体和辅体。参与社会事务中,它们理应发挥各自协同作用[1]。

由此可知就业问题就是指在大学生就业现场中围绕如何就业问题不同就业实体间也就是政府、学生、高校、企业和媒体之间开展就业管理和服务的协同过程。基于社会管理创新协同视角,在这个就业协同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牵动力作用,学生应发挥能动力作用,高校应发挥推动力作用,企业应发挥拉动力作用,媒体应发挥助动力作用。同时用就业协同力来评价社会的就业协同能力,反映政府、学生、高校、企业和媒体之间在就业中“协同”的整体水平。用就业推动力,来评价高校的就业协同能力,反映高校的推动力水平。

二、高校协同就业的作用

高校有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同时也是大学生学习理论实践和生活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肩负的责任就是,使大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素质和观念,以及实现与展示自我价值。同时也要维护学校声誉、保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和谐小康社会。这正是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高校推动就业的协同作用所在。在大学生就业协同中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照企业社会需求,改变教育管理观念[1]

麦可思总裁王伯庆说“现在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许多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我们不能要求企业改变自己的要求,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谁能改变?只有高校。”因此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要与时俱进,依照企业的人才标准,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并且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和回访,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全程系统进行就业教育

高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并且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始终。建立“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注重职业的专业化[2]。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的职业目标,不同时期的人才市场需求科学地进行就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服务。并且应该有意识的经常性的将就业意识,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各类社团活动及各类文化活动竞赛演讲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学生就业中得积极作用。

(三)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4]

费佛尔和萨兰奇科资源依赖理论(Preferred Salancik,1978),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联合体“组织为了生存需要资源,而任何组织不可能持有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因而所有组织在某种程度都依赖于外部环境”。因此高校应该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办学,更多地建立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使得学生在实习工作时能够专业对口,从而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四)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就业强大压力面前,除极少数研究型大学外,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要求我国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上必须恰当定位,特别是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深刻的反思,不断推进制度创新[5]。因此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市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专业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推动大学生就业。

(五)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创业中心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建立创业中心聚集各学科专家举办与创业有关的竞赛,开展学术研究同时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业,不仅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高校协同就业的路径

基于社会管理创新协同理念,政府(Government,G)、学生(Student,S)、高校(University,U)、企业(Enterprise,E)和媒体(Media,M)作为大学生就业实体,为推动就业事务在就业现场进行就业协同。为此,构建大学生就业协同模型,简称GUSEM模型[3]。

根据GUSEM模型,高校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协同路径,与实体间协同的维度有直接关系。按照协同维度,高校协同就业的路径,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和五维协同路径,可用不同实体(G、U、S、E、M)的字母组合来刻画不同维度下点线面的就业协同路径。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不同协同的路径下各自拉动就业的方向。

(一)点协同路径

点协同,又称之为一维协同或自协同,是指高校(U)与高校(U)之间的协同。因此,点协同路径可以用U2U表示。

U2U协同路径,必须明确高校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推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应有的责任。所以高校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职能为着力点。注重知识的沉淀、潜能的挖掘和创新思想的培育,努力构建科研转化机制、提升理念、主动把握前瞻信息。同时要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教育学习的交流,建立就业促进项目等。力图给学生更好的教育,为毕业生找工作创造更好条件。从而在大学生就业中积极发挥其推动作用。

(二)线协同路径

线协同,也称为二位协同,是指高校(U)分别与政府(G)、媒体(M)、学生(S)、企业(E)两者之间的就业协同。因此,线协同路径有4条:U2G、U2M、U2S和U2E。

U2G路径,高校不仅要实施执行国家、政府的各种就业活动、竞赛、方针和政策,而且需要共同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一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信息充分,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6]。U2M路径,不仅要及时了解经济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还要宣传学生个性和能力。U2S路径,不仅要进行就业指导与教育,还要了解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并予以大力的支持。U2E路径,不仅需要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招聘提供服务向企业推荐优秀的毕业生。还要了解企业对新招聘的毕业生的薪酬情况,及素质要求。

(三)面协同路径

面协同,包括三维、四维和五维协同,是指高校分别与两个及以上就业实体间的更大的就业协同。根据GUSEM模型图所示,三维协同路径有6条:U2G2S、U2G2E、U2G2M、U2S2E、U2S2M和U2E2M,四维协同路径有4条:U2M2G2S、U2M2G2E、U2M2S2E和U2G2S2E,五维协同路径有1条:U2G2M2S2E。

U2G2S、U2G2E、U2G2M、U2S2E、U2S2M和U2E2M路径,要求高校要分别在“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产业扶持和企业发展”,“政府关注与媒体宣传”,“专业选择与职业匹配”,“学生需求与媒体宣传”,“人才需求与媒体宣传”等六个方面起到推动作用。U2M2G2S、U2M2G2E、U2M2S2E和U2G2S2E路径,要求高校分别从“政府人才培养政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招聘要求”,“学生个性和特色”等方面推动大学生就业。M2G2U2S2E路径更是要求高校从全局高度协同推动,引导大学生就业。

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对于高校来说更是如此。本文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协同模型,勾画就业协同路径,重点阐明高校拉动大学生就业的16条协同路径及其方向。鉴于此,希望高校能协同政府,媒体,学生,企业一起,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周贞云.媒体助推出版行业人才就业的协同作用和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13(4):72-73.

[2]贾得胜.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学生管理思考[J].中国商界,2010(1):66-67.

[3]穆林.美国学校就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青年探索,2007(1):90-93.

[4]莫海滨.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定位的深层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39-40.

篇3

目标设定就是品牌企业具体融资的需求,包括资金需求量、能接受的资金成本(价格)区间、还款来源、增信措施这四个关键点。

简单说,就是需要融资的企业需要多少钱,这些钱用来干啥,用多久,一年还是半年,能接受的资金成本如何,还款如何保证,有什么增信措施。就这么简单。

二、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的意思,就是说,企业实控人要找谁借。信贷内以房产和资产抵押借贷额度满了后,银行就借不到了,弄不好还抽贷。这种情况下,找谁借,就是路径选择。绝大部分(2200万家未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群体)就民间高利贷进行选择。除了自身利润和民间高利贷,现在产业链金融或叫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的路径。新的路径本质上说,属于中小微企业的库存、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的范畴,是传统银行信贷模式不服务的范畴(传统银行信贷就是抵押贷款,看中的是还款能力,没时间研究中小微企业主的还款意愿,还是抵押靠谱些,大概就是这样的思路,这涉及银行的经营成本问题)。随着2018年1月1日《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中小微企业融资得到了法律层面的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促进法》总61条,其中第22条规定:“国家推动保险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分散风险、补偿损失需求的保险产品。”目前,这一块做的比较规范的是中信保,是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小企业促进法》第49条规定:“中小企业的有关行业组织应当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诉求,加强自律管理,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开拓市场等提供服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商业承兑汇票投融资工作委员会在这方面已经和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等的相关中小企业达成了支持行动,河南中信保也进行了政策支持。

三、组织建设

篇4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篇5

1前言

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化建设渐渐加快、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群众在电力方面的需求渐渐加大,电力的供应量也日渐上涨。电力线路作为电力建设中基础且核心的部分,对于电能质量与供应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杆塔科学定位与设计路径合理选择更是电力线路的设计中心内容,不仅决定着电力系统的建设项目成本,而且会影响到电网布局的结构优化,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保证高质量、安全电能正常的供应,需要对杆塔进行科学定位、准确选择电力的设计路径,确保电能供应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电力线路的设计路径选择

在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过程中,主要包含图上选线与野外选线两种类型。同时,进行线路路径选择时,需要充分结合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对电力线路的路径进行设计与规划,再进行实地勘察及收集一些有用的数据,从经济与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一个最优的方案,并将方案上报审批,审批通过以后方可进行施工。其中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输电线路的导线设计选择

在选择输电线路的导线时,需要充分考虑导线电晕、运行电压与电流强度等参数,并针对可听噪声、电晕与无线干扰要求,进行全方面考虑和合理的选择。目前输电线路的导线主要使用钢芯铝绞线。为保证输电线路的导线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要准确判断高压输电线路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导线强度和不同的导线材质。不同的导线类型和分裂形式等对路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需认真考虑,确保高压输电线路路径的设计有效性,从而实现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目标。

2.2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

在电力线路的架设路径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线路工程的施工难度、经济效益及后期的安全维护。线路设计应选择直线进行架设,尽可能减少交叉跨越,选择地质环境良好的地区;要避开障碍区、高大的建筑物、绿化带与住宅区;一些无法避开的障碍物和障碍区,线路设计者需要选择较短路线,尽可能减小环境影响。目前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与规划主要使用海拉瓦定位技术,同时应用GPS系统、卫星图片与航拍图片实行路径规划,该方式的优势是效率比较高,尤其在控制路径的长度方面,路径的设计效率较高。因为海拉瓦数字化的定位技术能够避开野外的操作,不仅能减小高压输电的线路规划设计工作的强度,而且能够节省高压输电的线路设计成本。此外,在电网输电的线路设计中,路径的选择是核心内容,也是输电线路设计的关键,因此,在选择线路的阶段需要把地理资料与地址信息作为前提,减小输电线路的设计成本,避开危险地带,保证电网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在路径选择时还可以设计多套路径的选择计划,经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深入分析与反复讨论线路路径的选择,从而获取最优路径,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3杆塔的定位

定线测绘和断面绘制为线路路径设计中的一部分,把杆塔位置配置于纵断面的图中,这个环节就是定位环节。在设计线路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杆塔定位,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经常会受到杆塔定位质量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维护与运行安全、线路工程造价,所以在线路设计中,需要进行严谨的工作,保证杆塔定位的准确性。

3.1杆塔室内的定位

在杆塔室内的定位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弧垂模板或线路平断面设计软件在平断面图中选择杆塔位置,同时排定杆塔位置。在设计电力系统的线路时,杆塔定位合理性会严重影响到电力线路的施工建设经济性、安全性与可靠性。在杆塔定位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不管什么样的气象环境下,导线的每一点都和地面保持着安全的距离。进行山地或是丘陵定位时,为使导线的地面保持安全的距离,需应用弧垂的模板来定位档距。在结束跨越、转角与终端等杆塔定位以后,要计算出代表档距,以此计算或是查取导线应力,获取K值,并按照K值选取弧垂模板对杆塔进行排杆(亦可用线路平断面设计软件来进行上述工作)。

3.2杆塔室外的定位

当杆塔室内的定位完成以后,杆塔形式和位置基本是已经被确定好,再按照室内杆塔的定位情况对室外杆塔进行定位。但由于野外现场的情况和室内杆塔的定位情况存在差异与冲突,特别是山地和丘陵地区,地质变化比较大、地形较为复杂,而在室内的定位中地形情况和中心线互相顺应呈带状的范围,宽度在2~6m之间,并且平台图比例比较小,这就导致野外杆塔地形的确定难度比较大。因此,将室内的杆塔定位完成以后,需要到野外现场的杆塔位置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和勘测资料对比,在必要的时候按照实际的情况对杆塔位置进行调整。为保证室外杆塔和室内定位的成果进行准确的对比,需要对相关杆塔实施定位补测,然后核对档距高差等;核对线路转角实际度数,对横断面图实施补测,这样以便工作人员补充或是修改室内的定位。线路设计人员需要在确保线路设计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线路工程运行维护、施工条件与经济造价等,制定出最优设计计划,认真做好排杆与定位的工作。此外,当初步排定杆塔位置,拟定好杆塔型式和高度以后,设计人员还要校验与检查电力线路设计条件,保证杆塔锁定的位置在规定设计范围内,确保杆塔线路的设计精确性。在杆塔定位的过程中,要重视以下五种情况:①设计人员应该考虑陡坡上杆塔会不会有被冲刷情况。②设计人员要尽量避免孤立的档距,尤其是一些小档距孤立档。③在山地、丘陵地区定位时,不仅需充分考虑边坡稳固,而且要保证紧线放线、电杆的焊接立杆与排杆、杆塔运输与组塔等具有足够的条件。④在一线重冰区,尽可能避免档距增大,尽可能保证档距的均匀性。⑤使用拉线杆塔时,需要考虑拉线的位置,避免拉线打在路边或是池塘洼地等。

4结语

综上所述,杆塔定位与路径选择对于电力线路设计至关重要,同时会影响电力线路造价与成本。因此,在电力线路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时,相关人员需要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杆塔定位质量与路径选择的精确性。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高电力系统的线路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胡瑞富,武文龙.电力线路设计的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32):196.

[2]倪孟华,周文俊,喻剑辉.基于电流流向判别的交流输电线路闪络塔定位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4,21(03):885~889.

篇6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促使各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下,人流和物流的空间位移模式也悄然发生改变,由公路、铁路和航海运输转变为航空运输。为了便于航空运输。部分产业将其区位选择于机场。促使机场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不断吸引航空物流业、航空服务业、航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其周围聚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已经诞生,相应的临空经济区正逐渐演化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以及l临空经济区与腹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实现相互联系,图1显示临空经济区与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作用机制。在临空经济初创阶段和形成阶段。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由机场依托的城市流向机场及其周边,促进推进型产业不断成长,推进型产业的壮大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使产业集群形成。最终形成临空经济。机场及其周边也就成为临空经济区,此时要素流动的路径为图1中的I。临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力极其强大。扩散效应显著发挥。通过图1中的路径Ⅱ。迫使资本、人才和技术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通过图1中的路径Ⅲ,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向临空经济区提品和服务。临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临空经济区内的高端产品流向周边(通过图1中的路径Ⅳ)。以满足居住于腹地和机场依托城市的居民对高端产品需求。

(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对临空经济区的作用机制

国际临空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机场所在区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才会出现临空经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以为临空经济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即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航空物流业形成、高质量生产要素供给、制度供给。

第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直接促进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不管是为了公务还是私事。人们出行频率将持续提高,出行方式倾向于选择具备快速便捷特点的航空运输。这必将引起越来越多航空公司进驻临空经济区。航线网络向更多区域扩展。促进航空运输业发展;同时,航空运输业兴旺,需要相应航空服务,引致相关航空油料、航材(发动机及飞机零配件)、飞机维修、配餐等行业快速发展,促使这些企业也在机场周边集聚,使机场周边诞生航空服务业。航空运输业和航空服务业发展。为I临空经济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机场依托的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航空物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采取产业链分工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其产品时间约束性很强。一款新产品必须以最快速度到达目标市场,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由航空运输到达下一轮工序或目标市场,这就促使航空物流产业在临空经济区形成。

第三,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为临空经济区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首先。在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进型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推进型产业才能实现自身优先发展,然后,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的主导产业,进而推动与其相关联产业发展,在机场周边形成临空产业集群。最后发展成临空经济,相应地机场周边地区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其次。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航空运输业、航空服务业和航空物流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使临空经济区显现出集聚经济效应,临空指向性产业在基于时间的竞争和集聚经济影响下产生向临空经济区集聚愿望。然而。临空指向性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现代园艺农业和高档服装等产业。这类产业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要求劳动者受过良好教育培训,从而具备较高人力资本,能够提供高质量劳动力,还要求具有较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丰裕资本。因此,这类产业要实现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前提条件是临空经济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而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使要素禀赋变得丰富。提高本城市生产要素质量,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生产要素需求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机场周边产业初步发展提高临空经济区对周边生产要素吸引力,这时临空经济区的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在极化效应作用下,机场所依托的城市中的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向临空经济区,从而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第四,机场依托的城市为临空经济区提供制度供给。制度和资本、人才、技术一样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在现代社会。其越来越成为经济内生增长源泉。一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可以推动生产要素流向该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相反,一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会抑制生产要素活力,阻碍经济发展。在行政管辖上。临空经济区一般归属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因此,临空经济实际上是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区域经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会影响临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区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机场依托的城市制定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规划,对临空经济区来说是一项重大制度供给。此外,机场依托的城市还会针对临空经济发展制定专门规划,实施有利于临空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政策,这些制度安排是临空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要素,推动资本和人才流向临空经济区。

(二)临空经济区对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的作用机制

临空指向性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引致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生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此外,还有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也在临空经济区布局。随之而来的是餐饮、旅馆、商场等生活服务业于临空经济区出现,从而临空经济走向成熟。成熟以后的临空经济区是资本、人才、技术的集聚地,是区域创新的源泉,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此时临空经济区扩散效应占主体地位。在排斥力作用下。将生产要素推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临空经济主要通过5条途径实现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

一是产业转移。临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对土地争夺日趋激烈,引起土地价格大幅度上升,同时,高度集聚引起拥挤效应,产生类似城市病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引致企业收益下降,一些临空指向性不强的产业本

来利润率就不高。当高成本致使其收益微薄甚至亏损时,这类产业会转移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将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带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提高该区域生产要素的丰度,带动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临空经济区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存在关联,例如,企业为临空经济区内的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企业j间合作开发某种新产品或技术攻关等。通过这种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或腹地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资本和技术由临空经济区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其经济发展。

三是非正式交流。临空产业的员工与企业的员工可能是亲戚朋友,在走亲访友过程中,不经意交谈可能将临空经济区内的技术、知识传播到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这种形式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对企业发展极其有利,因为其没有花费任何成本就获得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四是临空高科技产品流动。临空经济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销售给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的企业,促使这些企业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特性研究,从而提升技术水平,同时高科技产品使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

五是工作的转换。由于各种原因,临空产业的技术人员会离开原来工作企业,这些技术人员把临空经济区的创新技术和知识带给新就职的企业。在这种工作转换过程中。实现创新知识、技术向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从而带动这些区域发展。

二、临空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产物,而航空运输是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球化的必备手段,也是临空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临空经济是外向度很高的经济形态,通过机场航空运输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成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一部分。临空经济区内的临空产业通过航空运输与其他临空经济区发生经济联系,形成临空经济区与别的一个或多个临空经济区之间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空港问贸易: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流动。

篇7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1]。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要求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价格。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院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7月~2006年7月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50例。以入院时间的数字排列顺序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组25例。观察组中年龄58~87岁,平均65岁;对照组中年龄55~89岁,平均62岁。排除标准:年龄大于90岁,前列腺大于50 g,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脑梗死病史、术后有并发症者。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直接回病房,且在手术方式、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随机进行健康教育,在治疗、护理、检查、住院天数等方面不作统一规定。观察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路径表进行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预期住院天数为7 d。已执行的用蓝笔打“√”未执行的用红笔打“×”,遇到“×”标志时,当班护士必须在护理记录中记载病情变化,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并登记于“变异”记录中,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3 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每位病人的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后卧床时间是指术后回到病房至第1次下床的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自制评分表,包括与本病有关的治疗、护理、饮食、手术麻醉方式、手术康复锻炼、用药、出院指导等10个项目的内容,每项设掌握、部分掌握、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越好。由专人于手术前1 d对病人进行评分;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从洗漱、进食、入厕、活动4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前3项设完全自理、部分自理、不能自理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活动设床上、床边、室外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12分。术后24 h由专人对病人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自理能力恢复越好;由专人于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其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自理能力评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表1),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7.1统计软件。

由表1可知,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争取医院政策支持与多学科人员协作是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关键

我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是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理组长、护士长根据疾病、手术特点、过去治疗经验共同商讨后为病人所作的日程安排,有时间性和顺序性,内容包括要达到的目标、治疗、护理、药剂、康复训练、检查、饮食、活动、清洁、排泄、健康教育等项目。由于内容涉及面广,因此需要多科人员的有效合作,需要医院政策的支持,使病人每天都可以照常检查、手术;同时科主任支持,医生理解并积极配合。因主管医师负责选择病人,使病人入院即进入临床护理路径,住院医师按临床护理路径的每日进度执行各项医疗活动,病人第1天入院,第2天完成术前检查,第3天手术,第4、5、6、7天观察,第8天出院。手术当日、术后2 d内补液、抗炎、止血治疗。护士向病人或家属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特点,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整个治疗护理流程,明确每天的治疗护理康复内容并积极配合;同时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按进度完成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康复训练、饮食、活动、监测、出院指导等项目。术后监测生命体征1 d,2 h记录1次,并密切观察引流冲洗情况;术后6 h垫枕开始床上活动,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3.2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事先将病人所需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每日应介入的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等具体内容按时间顺序、护理程序思路以工作流程表的形式设计好,使每天的护理工作具体化;护士可主动有计划地按时执行各项护理措施,避免了工作中的遗漏和人为导致的延迟,有利于减少差错并有助于护士长进行质量控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避免了护士因知识不足或经验欠缺而造成的护理效果差异,也可避免一次宣教内容过多病人难以接受等缺陷,因此有利于预期目标实现。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新上岗人员在短期内掌握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处置不当,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3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

未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前,科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护理、康复持不同观点,因此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疗护理措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全体医护人员观点得到统一,对治疗护理计划达成共识,能严格按照路径程序表合理安排各项检查、治疗、护理,从而缩短了手术等待日和术后不必要的住院日,减少了住院天数,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用药等,从而降低了住院费用,为单病种限价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3.4提高了健康宣教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病人从入院即对整个护理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极大地缓解了病人因对疾病、治疗、护理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病人能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主动配合完成各项计划尤其是康复计划,消除了由于担心术后伤口疼痛或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进食、活动的顾虑。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均较理想,病人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术后6 h主动翻身、抬臀、活动四肢,次日即能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增强了病人自信心与自理能力,有助于肠蠕动的恢复和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5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护士能为病人提供及时、优质的标准化服务。路径中健康教育的贯穿,增加了护患沟通,维护了病人的知情权,调动了病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缩短了护患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普遍反映住院期间不仅获得了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的治疗护理,使身心顺利康复,而且还获得了疾病的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

4 小结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病人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缩短了住院天数,增加了科室团队精神与凝聚力。实践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符合人们对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益、低价格的愿望,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会计信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

Key words: accounting information;product quality;control mode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24-02

1 问题的提出

2012年2月13-14日,财政部会计司在江苏镇江组织召开了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要求会计行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群策群力,共同推动中国步入世界会计强国之列。2012云南绿大地、新大地、天能科技、华锐风电、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让会计人、审计人成了做假的代言人,让资本市场谈“信”而色变,要么变得动荡不安,要么长期低迷!已故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先生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会计人、审计人精神,一语道破了会计信息产品质量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

2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当前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状况,李翔、冯峥(2010)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如表1:认为作用非常明显的从数量来看只有5家,仅占6%,表明未获得投资者的普遍认可,说明会计信息产品存在重大质量缺陷。当然,影响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的因素是众多的,对信息产品缺陷治理的措施也很多,时至今日,仍未有一良方能治理该产品的缺陷。笔者将会计信息作为一个“有形产品”而置之于设计、制造、警示等各环节来探讨治理措施,目的是找出治理信息产品质量缺陷的路径。

现有文献研究可以归纳为:①从影响信息产品的缺陷的因素来看,2006-2007年会计准则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是一个研究热点;②从研究方法及论文类型来看,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③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从经济学、审计学、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信息质量治理。已有研究局限在于:基本上都是将会计信息作为“无形产品”来研究,很少将会计信息作为“有形产品”的纳入“生产过程”来研究,导致不能将控制有形产品质量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引进到控制会计信息这种“无形产品”的质量控制中来。本文从“有形产品”质量控制流程视角,分别从设计、制造、警示等环节来探讨这三大缺陷及其完善解决路径。

3 会计信息产品缺陷种类

传统观点认为,会计信息产品是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遵循会计规则的设计,按会计信息产品特定的制造程序最终生产出来被信息使用者使用的一种准公共产品。《产品质量法》规定有设计缺陷、制造缺陷、警示缺陷三种:

3.1 设计缺陷:所谓设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而预先制定的方案。设计缺陷,是指生产者在预先制定产品生产方案时,对产品的结构、配方等问题缺乏全面考虑,致使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对他人人身、财产的不合理危险。

3.2 制造缺陷:所谓制造是指制作、生产。制造缺陷,是指产品的设计没问题,但在产品的生产制造或者品质管理过程中,因原材料、零配件、机器设备等存在缺陷,或者因装配出现错误等导致产品具有不合理的危险。

3.3 警示缺陷:所谓警示是指警告、指示。警示缺陷,是指生产者疏于以适当的方式向消费者说明产品在使用方法及危险防止方面应予注意的事项,因而导致产品具有不合理的危险。

4 会计信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

4.1 提高一重(设计)质量控制水平:在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是会计信息产品生产的设计框架。会计信息产品质量是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遵循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当然,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所以我国还应该在高质量会计准则方面下足功夫,使之符合如下要求:一项高质量的准则必须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的选择和对披露的要求都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正如Authur Levitt所说:“制定确认、记录、计量和披露的标准是为了不使弄虚作假者有所借口,对会计准则提出高质量的严格要求是从源头上堵塞作假的漏洞,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要害,是正本清源之举。”

4.2 完善二重(制造)质量控制:有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后,在会计信息产品的制造环节主要控制“原材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三大因素。笔者认为“原材料”就是会计部门收到各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原始单据或数据,根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会计人员一定要认真审核把关;“零部件”是经过下属三级或二级单位或部门加工、汇总后上报的信息,这样的信息“零部件”会计人员一定要“验收”;“机器设备”主要是“会计人员”,首先是职业道德的教育;其次是专业能力培养;然后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衡;最后是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控与复核。

4.3 推出三重(警示)质量控制:按现行会计信息产品生产流程来看(以年报为例),财务部门编制完成的年报必须委托CPA审计后方可对外披露,也就是说审计人员也是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本文主要探讨经过CPA审计的年报如何向广大的现实或潜在的使用者给予应有的警示。现行的警示标志是四种不同的审计意见类型,笔者认为现有警示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警示不明显;②警示标记模糊;③不同的警示缺乏应有的使用说明。所以,根据上述不足提出如下完善警示缺陷的建议:一是建议最终的年报监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的审计意见分别披露不同颜色的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如:清洁干净的意见披露为“绿色”,保留意见披露为“黄色”;否定或反对意见披露为“红色”,这样让使用者一目了然。二是建议CPA在审计报告后针对不同的意见附一个报告的使用参考说明,以让专业知识不太高的信息使用者能够解读和明白CPA的意见内涵,而不是像目前这种只披露四种“硬邦邦”的意见类型,既体现我们的会计、审计服务的高质量,又让信息使用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论会计信息资源配置机制[J].会计研究,2004.

[2]杜兴强.上市公司信息产权畸形及其解读[J].会计研究,2006.

[3]罗欢平.论上市公司审计基金[J].审计研究,2006.

[4]樊行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转换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

[5]龙小海.审计回扣、审计质量、审计监管[J].会计研究,2004.

[6]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J].会计研究,2003.

[7]崔学刚.公同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4.

篇9

从市场经济发展看来,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决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只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及特征进行简单了解,难以应对复杂的企业经营状况。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通常对投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如图1所描述,其经由融资约束、问题投资机会识别三个路径来作用于投资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再单纯的属于企业自身经营成果,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运行规律及宏观政策。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加工和整理传输等过程,但从实践操作而言,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解程度不同,所要实现的会计目标也有所差别,因而我国在结合了国情后,整理出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可靠性、可比性、谨慎性等8个层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多从会计信息的可预测下、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角度出发的主要原因。投资效率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投资效率是指以现在的资金流出争取将来的资金流入的活动。而狭义的投资效率则是指生产性投资,以取得投资收益为主要目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投资。文章主要对狭义的投资予以探讨,将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项行为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企业这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剖析

会计信息可以向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能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大多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等,这必然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面临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的现状,而如何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才是文章探讨的重点。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投资效率成正比关系,只有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对投资带来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不足

从上文图1可知,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时,外部投资者会认为企业不稳定因素较多,可能随时出现问题,投资时会自然忽视该企业,那么该企业可能面临融资约束(路径I),即使净现值NPV>0,公司也只得放弃投资机会,这种情况被称作投资不足,这就很好的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带来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能为外部投资者展示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使其认识到企业稳定发展的趋势,值得投资者为投资收益而降低对风险水平的估计,则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投资机会,那么外部融资成本会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公司则能摆脱融资约束,适时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过度

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图1路径II所示,在相关利益的驱动下,各股东纷纷对净现值NPV>0的项目进行投资,则会造成投资过度现象,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各股东无法预知公司盈利或亏损情况,难以及时撤资或转换投资方向,投资效率大大降低。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则能将公司的经营亏损及时确认,那么各人为满足自身利益,会从亏损项目及时撤资,转而投资于净现值大于0的项目,减少了非效率投资。此外,会计信息还被作为契约签订的依据,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约束各方行为、平衡各方利益起到关键作用,能有效减少问题,实现投资效率的提升。

三、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成为两个关键因素。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这两个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约束与问题,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不对称对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可避免,公司与投资者两者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处于被动地位,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掌握充分信息的投资者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则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造成市场交易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对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产生重要影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可能导致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的现象。若企业发行的证券实际价格小于发行价格,虽能够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但是这种证券存在较大的风险,外部投资者知晓后会对企业产生反感,进而调整对企业的投资,那么融资约束的产生,会导致投资不足现象。

(二)问题对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之间建立公平友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委托关系便应时而生,纵观现代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无不穿插着契约条款。但市场环境的复杂加之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根本无法完全考虑未来发生的所有可能,即便考虑周全也会造成成本的浪费,因此契约只是对重要条款加以约束,这就导致企业成员因自身利益而危害他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弥补契约的不完备性这一缺陷,现代企业多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之形成委托关系,自然也就产生成本。但是管理者与经营者利益并非总是一致,基于薪酬福利与自身利益考虑,管理者会以投资扩大企业规模,运用多余资金对NPV<0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产生过度投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

纵观经济发展全局,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投资者不能对企业价值做出合理估计;二是管理者以投资者利益换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即是非对称信息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问题。因此必须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赖,才能使管理者与投资者互利共赢。

四、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投资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为了能使会计准则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则会计准则建立健全的基础应为:全面性的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信息管理、评价中,财务分析师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担任着给信息披露、评级的重任。财务分析师们以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依据使用者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的具体需求,根据一套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合理完善的评级机制,对上市公司、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展开具体评级,并进行定期信息披露。通过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有助于反映上市公司、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企业的信息披露,提升投资者鉴别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披露信息的好坏,将对企业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披露好信息,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股价上升;反之则不然。上市公司为了谋取更大利益,会粉饰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在证券市场上很常见。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制度势在必行。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对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惩;二是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相关上市公司负责人要进行严厉处罚;三是提高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操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及个人,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并在行业内部进行通报以示警示;四是注重新闻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氛围。

(三)强化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管理规范

会计信息质量能否提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司内部的会计管理。强化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管理规范,建立健全会计管理机制,有利于保证公司在每个生产经营时期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内部自我评估机制。企业对内部会计工作要严格管理、加强规范,对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二是发挥董事会作用。不断完善董事会内部的独立审计制度,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经营和财务进行独立审计、监督;三是完善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使管理层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相挂钩,促使管理层提升管理能力,加大对财务的重视程度。

篇10

1 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把数字高程用三维模型(DEM)、高精度地理信息航片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后融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形成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勘测设计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相应的应用模块,用于变电站的布点和各电压等级线路进出线走廊规划、线路路径选择、优化、平断面剖切、杆塔优化定位等,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地理信息资料陈旧、外业作业量大、周期长、勘测精度不高等问题。

2 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线路路径及杆塔位置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目前,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主要依靠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陈旧,路径选择优化困难:由于地形图陈旧,地形、地物的反馈不及时,其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传统作业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踏勘,用来弥补地图已经太陈旧的现象;现场踏勘只能看到局部的地物,而不能全局的看整个线路路径,加上勘测、设计人员在现场受到“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进行线路路径的选择和优化。

(2)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有限:除个别特殊地段经认真勘察或测量后并准确设计外,其余大部分地段缺乏有效数据,对杆塔的档距规划、使用数量和呼称高一般靠经验估计,造成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控制困难。

(3)终勘定位时野外勘测工作量大:测量传统的作业模式作业效率低,测量通道的林木砍伐量大、工期长、成本高,且返工量大。当前变电站的规划布点与地方规划矛盾越来越大,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量大,其基础设施、民房、厂房等分布密集,越靠近负荷中心,变电站的选址就越困难。在1∶10000和1∶50000地形图上进行变电站布点和走廊规划因地形图陈旧空间表现能力不足,以及“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合理地进行站址的选择和进出线走廊规划。

3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必须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要求,线路路径要避开重要的水利设施、军用设施、建筑设施,要少跨越林区,避免压覆重要矿产,要尽量少跨越民房等等,应用传统的1∶10000和1∶50000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已无法满足建设“两型三新”坚强电网的规划设计需求。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程航拍等新型勘测手段,由于其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在22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中普及使用。

3.2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随着大规模地形显示和分析算法的出现以及实现三维 GIS 关键技术的突破,三维GIS 技术已逐渐进入应用阶段。近年来,我们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完善,地理信息航片、卫片影像分辨率均有了很大提高。据江西省地理信息中心介绍,地理信息卫片影像分辨率在城区可达1.0米,但山区分辨率只能达到30.0米,分辨率30.0米无法实现山区勘测设计选线要求,因此,本系统开发考虑综合利用卫片和精度为1.0米的地理信息航片数据作为系统的基础数据。

4 GIS勘测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4.1 系统在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4.1.1 可研、初设阶段应用

(1)快速优化选线:充分利用地理数字信息资源使线路设计建立在可靠的数字化模型之上,由于卫片、航片“视野”开阔,所选线路路径能确保可靠性和合理性,可缩短线路长度,加快设计进度,节约投资。

(2)在可研、初设阶段进行施工图深度的设计:在优选的路径上,利用系统的DEM高程数据可实现多个线路走廊断面图自动生成,设计人员可进行预排杆位,比较各路径的优劣,确定最优方案。确定的预排杆位后的路径方案可进行杆塔档距规划设计,从而可提高杆塔的档距利用系数,节约投资。

4.1.2 施工图设计应用

(1)快速准确定线:在GIS勘测设计系统平台上,可以准确定出线路转角点的坐标和角度,结合GPS可以方便进行线路的选线定位工作。利用GIS 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断面图,可以进行预排杆位,提取出预排的塔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或GPS进行现场放样和复核,提高塔位定位放样的效率,并且可实现不通视的放样测量,减少线路勘测中的林木砍伐。

(2)减少线路野外勘测难度:由于已经预排杆位,可以事先分析断面图中对设计有影响的地段进行重点测量,补测杆塔基面、交叉跨越及特殊地形点即可快速完成线路终勘断面测量。对一般地段的断面点可直接利用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减少杆塔平断面定位中断面点测量数量,从而减少测量的工作量和难度,有效减少断面点测量中林木砍伐的数量。

4.1.3 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目前工程评审受环境限制,无法直观展现工程现场环境和有关设计要素,影响工程评审的准确性,应用GIS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和评审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可视化三维技术,实现工程实际环境再现,从而加深设计深度、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

4.1.4 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以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为基础,通过输电线路本体的建模,为线路的运行维护提供一个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有利于线路运行维护中的故障快速定位、故障分析判断、故障抢修方案定制及确定抢修路径等工作。

5 总结

篇11

一是扩大教育的有效供给。“高消耗低效益、高负担低质量、高代价低获得”现象的成因复杂,但根源在于供给端。以问题为导向,反思并纠正管理和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行为。首先,要积极推进教育转型,从升学第一、分数至上的思想,投入驱动、硬件导向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内生力和开放性,关注学生的幸福成长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现服务理念、发展路径和育人方式的转型,尽可能地纠正不适应甚至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和措施。其次,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逐步推广“游考”和“免考”等评价手段;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推动跨校、跨区域的联动教研,不断提高教研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尽可能地减少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练习、考试、评价等行为。最后,提高国际教育水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的协同创新平台,重视互访互学、国际通用课程的使用、职业资格的培训等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世界公民意识、跨文化理解和国际交往能力,努力将高端教育需求留在本地、留在国内,有效遏制我国留学低龄化和扩大化的趋势。

二是改善教育供给质量。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改善教育供给质量,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解决教育领域“供给什么”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全域的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布局调整,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有序完成义务教育“改薄”和现代化学校创建任务。因地制宜地实施“名校+”办学模式,加强区域内和跨县域校际之间的协作交流,搭建名校与弱校、农校、分校、新校之间的管理、研训共建通道。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的均衡差异系数,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面,进一步解决“择校”问题。其次,要积极尝试“行政班+走班”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保障学校的课程设置权、教师的课程开发权、学生的课程选择权为核心,全面推行分层教学、走班选课的教学管理模式,从学科走班、学生兴趣和成绩分层、推行教师行政班和教学班双岗管理等方面出发,逐步实现每人一张课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最后,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新路径。搭建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做好微视频课程、微测试题、导学案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让学生免费使用,打破时空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动教育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建立覆盖全社会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论证、预算、审批、申报、监督、评价等工作的网络化。

三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结构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基于总量调控的教育需求管理已不能“包打天下”。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是解决“怎样供给”问题的重要突破点,重点是在补齐短板上综合施策,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教育供给结构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首先,推动学前教育的优质普惠发展。积极推动第二个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幼儿园布局,进一步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继续开展省优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逐步增加公办编制,加大幼师的岗位培训力度,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和园际之间的资源配置、保教水平的差距。其次,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推进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引进基础研究优秀人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在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科研成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上持续发力。最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调整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稳步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健全以市级开放大学、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居)民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统筹职业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学等方式,为转业军人、现代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提供就业培训,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