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8:24: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技术的缺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心安颗粒;心电图;心肌缺血;大鼠;稳心颗粒
心安颗粒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研制的复方纯中药制剂。药物由苦参、黄芪、麦冬、赤芍等组成。前期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有明显抗病毒、抗药物性心律失常、保护心肌、调节应激、改善心功能、抗炎、抗氧自由基损伤等功效,并且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功能[1~5]。本课题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心安颗粒对实验(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和T波以及P-R间期和QRS时限的影响,旨在为心安颗粒对心肌保护作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1材料
1.1动物及仪器选雄性SD大鼠(4~5月龄)60只,体质量250~300 g,泸州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清洁级别(合格证号:川医动字第20071012)。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HX-300动物呼吸机(成都泰盟仪器厂)。
1.2药品心安颗粒,呈深棕色,10 g/包,每包相当于原生药2.40 g,临用时配成50%的混悬液供试验用,每毫升相当于原生药0.12 g, 由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提供,批号:070326。心安颗粒处方主要由苦参、黄芪、麦冬、赤芍等药组成。造材和配制严格依照《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和《中国药典》(1999版)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稳心颗粒,批号070324,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2方法
2.1分组及给药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心安颗粒高剂量组、心安颗粒中剂量组、心安颗粒低剂量组、假手术组。稳心颗粒组给药剂量4.5 g/(kg ·d),心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0,2.5,1.25 g/(kg ·d),灌胃连续7 d。假手术组未用药。每组动物数为10只。
2.2模型制备[6,7]将实验大鼠以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0.5 ml/100 g),固定,连接BL-420生理记录仪,将针型电极置于四肢皮下,接Ⅱ导联心电图全程作心电记录。术前皮下注射阿托品0.2 mg/只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常规消毒,行气管插管术,连接动物呼吸机,正压呼吸(频率50次/min,吸:呼比为1∶2,压力在5~15 cmH2O之间)。根据呼吸频率及深度调整呼吸参数,潮气量1~1.5 ml/100 g。无菌条件下,于左侧第四肋间开胸,开睑器拉开肋骨,暴露心脏,用止血钳将心包膜剥开,在左心耳于肺动脉圆锥之间可见深红色冠状静脉丛,用止血钳将左心耳轻轻提起,环绕左冠状动脉主干标志处穿线(5/0号医用缝合线),进针深度1.5 mm,跨度可达3~4 mm 。待心电图平稳后相互交叉打双活结扎冠脉时用。结扎冠脉后见心电图即刻或数分钟之内出现ST段抬高大于或等于0.2 mV,局部心肌紫绀(心肌缺血)为结扎成功标志,连续观察20 min。假手术组只穿线而不结扎。
2.3心电图ST段和T波、P-R间期和QRS时限的测定结扎冠脉后,记录并观察即刻0.5,1,3,5,10,20 min不同时间段的ST段和T波抬高值及其超过0.2 mV 的发生率,并测定各组P-R间期和QRS时限。
2.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3结果
3.1心安颗粒对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和T波变化的影响心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稳心颗粒组较模型组ST段抬高最大值和T波抬高最大值均降低(P
3.2心安颗粒对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不同时间段的T波抬高值的影响心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稳心颗粒组较模型组不同时间段的T波抬高均降低(P
3.3心安颗粒对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不同时间段的ST段抬高值的影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前各组间比较ST段抬高无明显差异(P﹥0.05)。结扎后模型组同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模型组心电图出现明显的波形改变,ST段异常抬高(P
3.4心安颗粒对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P-R间期及QRS时限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缺血状态下,其P-R间期和QRS时限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心安颗粒高、中剂量及稳心颗粒有明显稳定P-R间期和QRS时限的作用 (P﹤0.05或P﹤0.01),低剂量虽有此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表4心安颗粒对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变化的影响
4讨论
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血流中断时,冠脉血流量突然下降,冠脉供血与心肌需血之间的供求失衡,导致心肌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而产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这时心电图有关导联上可表现出ST段和T波的改变。利用结扎冠脉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在心电图Ⅱ导联上呈现ST段和T波抬高;而使用扩张冠脉、缓解冠脉痉挛、降低心肌氧耗和改善心肌功能的药物,则会对抗这种缺血改变。
本实验模型组经结扎冠脉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可见ST段明显抬高,T波明显高耸,说明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成功。实验证明心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ST段和T波抬高值均显著减小;ST段和T波抬高超过0.2 mV的动物数减少;高、中剂量组与稳心颗粒组的作用相当;心安颗粒高、中剂量组均能在不同时间段分别使ST段、T波抬高幅度降低;心安颗粒高、中剂量组有明显稳定P-R间期和QRS时限的作用;提示心安颗粒具有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
组方分析:心安颗粒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研制的复方纯中药制剂。组方由苦参、黄芪、麦冬、赤芍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冬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氧耗量,同时又能增加心肌氧供,保护心肌缺血时的心泵功能,减慢心率,以改善改善心肌缺血,对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等[8~10]。黄芪中的黄芪皂苷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减轻梗死心肌损伤以及加强心肌细胞的代谢及补偿能力,提高心肌细胞抗缺氧缺糖的能力[10,11]。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可对抗药物性心律失常作用;苦参碱还可使减轻神经垂体素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改善实验性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以及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均有利于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的产生[8~10]。赤芍具有明显的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作用。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对药物性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明显抑制心电图ST-T段的升高[8~10]。
综上所述,心安颗粒有良好的对抗大鼠冠脉结扎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正性肌力,扩张冠脉,增强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氧耗,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抑制氧自由基产生,调节机体平衡等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陈美娟,肖顺汉,杨思进,等.心安颗粒体内外抗柯萨奇病毒B3的实验研究[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0):1435.
[2]陈美娟,秦大莲,李万平,等.心安颗粒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1):664.
[3]陈美娟,李华,李亮,等.心安颗粒抗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42.
[4]杨思进,尹思源,晏新,等.心安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2,25(5):393.
[5]陈美娟,肖顺汉,李亮,等.心安颗粒抗实验性损伤心肌一氧化氮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6):30.
[6]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52.
[7]高秀梅,王怡,商洪才,等.复方丹参方抗大鼠心肌缺血作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3,2(1):23.
[8]沈映君.中药药理学,第1版[M].北京:人民生卫生出版社,2004:.
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与生活水平的改变,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老龄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冠心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其因起病急、血栓负荷重、病死率高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1]。临床对STEMI的治疗主要是及时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缩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心功能。心电图是当前临床应用较广的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对STEMI患者在入院时心电图表现进行分级,并通过观察心电图变化、并发症及病死率等来研究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缺血分级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发病时间在12 h内的急诊PCI的STEMI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2004年ACC/AHA建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并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缺血性胸痛在30 min以上,且休息或服用含硝酸甘油药物不能缓解;(2)心电图表现有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 mV以上);(3)典型的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序列变化。排除标准:(1)既往病史有心肌梗死;(2)合并其他原因引发的心功能不全;(3)存在束支传导阻滞情况;(4)心电图资料不全。150例患者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29~84岁,平均(54.7±8.1)岁;前壁心肌梗死51例,下壁心肌梗死99例,其中合并后壁心肌梗死或右室心肌梗死33例。
1.2 方法
1.2.1 心电图 采用Birnbaum等[3]提出的对STEMI分级标准:1级缺血:T波对称性高耸但无ST段抬高;2级缺血:ST段出现抬高,但QRS波末端无改变;3级缺血:ST段出现抬高,且QRS波末端扭曲逐步形成伴R波增高与S波消失。根据患者入院心电图表现分为A组(2级缺血组)92例与B组(3级缺血组)58例。
1.2.2 单导联ST段回落率 将TP段作为等电位线,在J点后20 ms处测量患者入院时、PCI术后1~2 h各梗死相关导联ST段高度。将PCI术前后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最高单导联高度的差值除以治疗前该单导联ST段抬高振幅,结果以百分比表示[4]。
1.2.3 RIMI危险评分 (1)年龄65岁以上;(2)合并3项及以上冠心病危险因子;(3)既往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50%;(4)入院时心电图ST段移位;(5)患者一天内至少2次发作心绞痛;(6)1周内服用或使用过阿司匹林;(7)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以上变量符合记1分,不符合0分[5]。
1.2.4 药物治疗 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300 m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236),口服氯吡格雷300~600 mg(波立维,国药准字J20130083)。PCI术前给予普通肝素,术中根据患者血栓负荷情况给予替罗非班。对患者按常规方法对梗死相关血管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6]。所有患者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300 mg,氯吡格雷75 mg,1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休克、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将患者入院期间基线资料、TIMI评分、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作为可能影响或预测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录入Excel软件进行清理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导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将可能影响或预测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卒中、术后TIMI血流3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T段回落率>50%明显高于B组,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Killip分级>1级、ST段回落率、3级缺血为PCI术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因子,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建立在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基础之上的,冠状动脉血供不足或中断,从而导致心肌严重并持续缺血而坏死[7]。梗死范围、面积与心肌缺血程度及时间有关,心电图表现为ST段的抬高,T波倒置[8]。心肌梗死的治疗药物与手段仍然在不断研发,就目前来讲,治疗方法有阿司匹林应用与尿激酶、rtPA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冠状搭桥术等,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塞死亡患者60%以上都是在起病后1.5 h内,因此根据临床指标来判断患者预后显得十分重要[9-10]。
心电图是人心脏电活动在体表的一种综合反映。有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在患者心肌梗死出现后,QRS波终末端出现扭曲是因为缺血区域内兴奋波出现延迟,而背向该区域导联的心电活动则有可能会消融该缺血区导联的QRS波群,从而导致缺血区域导联R波振幅增加,而背向该区域导联的S波减少[11]。已有相关研究表明,PCI术后或者溶栓治疗STEMI患者中,ST段回落率、院内死亡率等均与3级缺血密切相关[12-13]。本次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相似,A组ST段回落率>50%比例明显高于B组,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
参考文献
[1]钟静,黄为,徐标,等.心电图Ⅲ级缺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休克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0):5-8.
[2]关欣亮,艾辉,王春梅,等.对应导联ST段压低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818-821.
[3] Birnbum Y, Herz I, Sclarovsky S,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admission electrocardiogram in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1996,27(5): 1128-1132.
[4]张晓雷,王荣英,田英平,等.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心肌缺血分级的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2,27(12):1018-1020,1024.
[5]梁芳,沈春莲,张伟,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的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2675-2677.
[6]沈珠军,戴淑婷,阿丽娅・吐尔干,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34-137.
[7] Awad H H, Anderson F A Jr, Gore J M, et al. Cardion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sights from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s [J].Am Heart J,2012,163(6):936-971.
[8]马尼什,周淑娴,雷娟,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1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8,2(8):892-899.
[9]韩永生,汪庆童,范西真,等.心电图缺血分级与急诊PCI术后心血管事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22(3):179-182.
[10]杨辉,王邦宁,宋兵,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4):391-394.
[11]王贵松,赵威,郭丽君,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球囊充盈次数对心肌灌注和心肌坏死程度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16(4):197-200.
[12]黄卓山,董睿敏,吴震,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治疗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例[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8):623-627.
[13]曹婷婷,杨旭明.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11-1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210017-01
造成网络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是网络病毒、网络犯罪以及网络黑客等,同时,随着商业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的扩大,这种安全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也在逐渐增大,所以说,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其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给人们的生活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防火墙技术。
1 防火墙屏障简述
防火墙技术是目前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是一种安全保障方式,防火墙的主要工作过程就是对一个网络环境的进出权限进行控制,并尽量让所有相关链接都接受其检查,从而对其所要防护的对象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了保护对象受到非法的破坏和干扰。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防火墙屏障其可以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路由器来实现其防护功能。
防火墙具有一定的安全策略,这种安全策略是防火墙功能的灵魂,在防火墙构造之前,一定要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策略,这种安全防护策略在制定之前一定要进行深入的风险预估、安全分析以及相关的商业分析,这种安全策略能够保证防火墙屏障总体功能的发挥,如果不进行策略研究,那么就会导致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对于不同安全风险防范需求的网络来说,其所需要的计算机防火墙的类型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其安全防范策略会不同,而对于安全策略来说通常情况下有两种主要的制定策略,一种是,对一切没经过允许的信息严禁进入;另一种就是完全允许那些没有经过禁止的信息自由进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第一种的安全性相对要高一些。
2 常用防火墙技术研究
防火墙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但是,目前常用的计算机网络防火墙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包过滤型
这种技术是根据“系统内事先设定的过滤逻辑,通过设备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进行有选择地控制与操作。”这种包过滤技术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通过路由器设备,在其进行路由的选择以及数据的转发过程中对传送过来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其二,把相关的过滤软件应用在工作站中,在工作站中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其三,屏蔽路由设备的启用,这种设备对数据包的过滤功能是通过屏蔽路由上过滤功能的启用而实现的。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通过路由器实现的数据包过滤。数据包的过滤技术的作用主要发挥在数据的传输层和网络层,“以IP包信息为基础,对通过防火墙的IP包的源,目标地址,TCP/UDP端口的标识符等进行检查”。
包过滤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的优点和缺点:首先,表现出来的优点。这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需要对计算机主机上的程序进行更改;对用户的要求较少;该技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在路由器上进行传输数据包的过滤对整个网络的安全运行都是有利的,而且目前所使用的多数路由器都具有这种包过滤技能,所以在使用上的方便性也是其优点之一。其次,表现出来的缺点。缺点主要就是其不支持应用层面协议的过滤,对黑客入侵的防范力度较小,对不不断出现的新安全隐患没有抵御能力。
2.2 型
技术实际上是指型防火墙技术,也就是服务器,这种技术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包过滤技术的安全性要高,更重要的是其正在向着包过滤技术还没有发展到的领域空间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包过滤技术的缺点。型防火墙的安装位置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它能够对内外网之间的直接通信进行彻底隔绝,进而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屏障,所以,此时,相对于客户机,服务器的角色就完全被型防火墙所代替了,防火墙也就成为了一种服务器;与此同时,相对于服务器而言,技术的应用使得防火墙取代了客户机的角色。综上所述,当客户机发出相关的信息使用请求时,其首先是将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情况获得信息之后在传输给客户机。
这种网络安全屏障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安全性明显的提高了,其对病毒的防护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在应用层中。表现出来的缺点是管理上的复杂性增大,要求网络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投入。
2.3 监测型
监测型防火墙技术已经超越了原始防火墙的定义,监测型防火墙主要是对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实时检测,同时,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来自不同层面的不安全因素。一般情况下监测型防火墙的产品还带有探测器,这种探测器是一种分布式的探测器,它能够对内网和外网进行双重的监测,防御外部网络攻击的同时还能够防范内部网络的破坏。因此,监测型防火墙在安安全性上远远超越了传统防火墙,但是当前市面上的价格比较高,应用的资金投入较大。
3 构建计算机安全体系
正是因为现代网络安全性较差,所以,需要我们构建计算机安全体系。计算机专业人员要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尤其是要根据病毒攻击点进病毒防范软件的设计,强化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检测。同时,在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当中还要以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为基础,通过这种技术对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测,并及时报警,管理员根据警报采取相关措施。但是,防火墙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素,要想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就要综合应用各种安全技术,实现技术的完美结合,优势互补,最终目的是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4 结束语
本文简单的从防火墙屏障的基本内容;防火墙技术的类型以及计算机安全体系的构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中分析了各种防火墙技术类型的优缺点,所以,在安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X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5-0049-02
油泥作为一种具有危险的废弃物,对此如若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整体的环境将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油泥进行处理时,运用相关的处理技术和具体的处理方式对此进行处理,由于油泥的成分十分复杂,促使它进行处理时运用的相关处理技术也十分多,但是在这些处理技术中还没有一项处理技术能够完全处理所有类型油泥的最为理想的方法,以及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都需要仰赖于油泥相关处理技术对此进行处理。
1 油泥常规处理方法
对于油泥不进行相关处理技术对此进行处理在一方面会造成总体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在油泥中还含有一定的原油,运用相关的处理技术进行彼此之间的分解,可以此时原油资源的收集,从另一种角度上看这也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方式,还能够促使节能减排,提高原油资源的回收利用。
常规油泥处理技术:
1)焚化处理技术,顾名思义主要是对油泥采取焚化的方式进行分解,这种方式可以运用于油泥处理的全部范围,它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油泥使用的焚化技术的运用时间长久,这项技术的工艺十分的娴熟,并且它的处理能力非常强。对于这种油泥处理方式的的缺点主要是进行消耗的能源耗量巨大,并且在焚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层对于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2)固化处理技术是在油泥中添加固化剂是一种处理技术,将油泥转换成不可流动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油泥处理方式的运用只适用于低含油或是含盐污泥这两种情况,但是这种技术在处理油泥上技术运用还不够成熟,它的主要优点是对于资源的利用增加和进行固化处理后的油泥可以在建筑中进行再次使用。这项油泥处理技术的缺点主要是对环芳烃、杂环类的油泥进行处理最终的效果差,并且产生反应所具备的条件苛刻。
3)生物法处理技术,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对于低含油污泥进行处理,这种油泥处理技术相对于来说比较节能环保,并且这种技术的运用的投资比例小,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二次污染的情况。运用这项油泥处理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对此进行处理发生反应的条件十分的苛刻,并且占用的面积比较大,除此之外这项油泥处理技术在运用上还不够娴熟。
4)溶剂萃取处理技术,主要是运用化学溶剂使两者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以达到对油泥的处理。这种处理技术的运用主要是针对含有大量难以降解的有机物污泥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技术的主要点是普适性强,可以促使油、水、泥之间的可效利用,油相物质能够进行回收进行利用,处理后的泥土含量比较低。其缺点主要是处理的过程复杂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溶剂的使用浪费严重。
5)调制离心处理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运用到全部的油泥处理范围中运用,这项技术运用的优点是脱水的效果比较好,并且这项技术的运用技术十分的娴熟,其缺点主要是进行处理的相关设备不能够通用,进行处理的药剂比例使用不固定,运用成本较高。
6)热化学清洗处理技术,在进行油泥技术处理时这项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全部的范围中使用,运用这种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主要优点是运用成本低,适合在现场进行使用并且对于油泥的处理效果较好。主要缺点是对油泥的选择性较强,药剂的使用量较大,适配能力差,药剂成本消耗过高。
7)热解法处理技术,这项技术的使用主要是运用在含有污泥程度较高油泥进行使用,这项技术的使用具有经济、环保以及在处理的过程中不易生成有毒物质并且有利于对重金属物质的稳定作用的优点。主要缺点是这项技术的运用对于能源的消耗巨大,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所发费的成本较高。
2 新兴油泥处理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有新的油泥处理技术被提出来,这些油泥处理技术不仅仅是完成对油泥的处理,更多的是这些处理技术更加的节能、环保和高效。
2.1 超声波清洗技术
现代运用比较广泛的超声波清洗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利用油泥的化学作用以此来完成对油泥的分离的作用。这项技术运用的主要优点是高效和环保的性质。运用这项技术对油泥处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对油泥进行清洗所产生的震动和声致化学反应,促使应界面的增大和对传质和传热过程的强化,其中声致化学主要是超声波所带动的空化作用所引起的键断裂反应产生的其他自由反应。但是现代对于这项油泥处理技术虽然运用比较广泛但是它也有其自身无法克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此进行处理时处理量小,并且超声作用的条件不易控制,对油泥进行处理的适用范围比较窄等缺陷。
2.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在对油泥进行处理时运用这种技术能够对油泥中的有机质结构进行彻底的破坏。其操作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水作为一种反应介质来达到氧化以此达到分解有机物的目的。进行时运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对此进行高温作为它发生反应的条件,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氧化分解。油泥进行超临界水氧化之后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之后的残渣为无机矿物成分,以此达到对油泥处理无害化的处理要求。这种油泥处理技术的运用主要优点是处理的效率较高,发生反应的速度较快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二次污染,但是抑制其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对油泥处理的量较小和对于设备以及具体操作要求高这些因素的影响。
2.3 回注调剖技术
运用这项技术对油泥进行处理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单独的油泥体系进行,另一种是对于复合型的油泥体系进行处理。第一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含油污泥乳化悬浮体系或者是含有凝胶颗粒性的含油污泥体系进行这种方法的使用,对于第二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对有机凝胶性含油污泥的体系进行处理。这种方法运用于油泥处理中主要的限制部分是进行这项技术的运用对于凝胶行调剖剂在耐温抗剪切性能上比较差,并且进行调剖的成本比较高。
3 结论
本文是基于对新型油泥处理技术展望的研究,这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于油泥处理的常规技术的运用和新型处理技术的运用两者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对比的方式研究。研究表明现展中对于油泥的处理技术的运用,其中无论是常规的处理技术使用或是采用新型的油泥处理技术,它们之间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暂时还不能够完全克服的缺点。其中主要是相关技术的操作条件和相关成本较高以及经济效益低下等这些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具有环保、无害并且经济的油泥处理技术也是未来油泥处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杜金涛.浅谈污油泥处理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29.
[2]李春辉.落地油泥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5(27):78.
DNA是1953年最新在《自然》杂志上被提出的一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是现代的生命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发现,这直接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中分子生物的发展,也成为现代医学和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热点,随着一系列DNA提取技术的出现,我们对于DNA的获取十分方便,DNA鉴定及分析技术的成熟也极大的推动了DNA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其中意义重大的是在法医学物证检测中的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开创了法医物证检测的新方式,极大的加快了法医学的发展及刑事案件的侦办。
1 DNA分析技术的产生
DNA分析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发明之一,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的X线衍射技术的出现以及沃森、克瑞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DNA的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随后人类科学家成功破解了人类DNA所包含的信息,也揭示了人类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DNA在遗传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都使得每个人的基因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2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检测应用的种类
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DNA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在法医学物证检测中的应用也经历了多个过程,从早期的DNA指纹图技术、线粒体DNA测序技术到现在的STR-PCR等技术,DNA分析技术经过了多次的技术革命,现在已经可以对不同的法医物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提高了法医物证检测的准确性、全面性。
2.1 DNA指纹技术
20世纪80年代,遗传学家合成了2个小卫星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得到了一系列高度变异的谱带,这种谱带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就如同人类的指纹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被称为DNA指纹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人类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用限制性酶进行消化时,可以产生长度不同的DN段,这种不同长度片段在群体中具有多态的现象。DNA指纹技术有两类,分为多位点探针和单位点探针,多位点探针可以同时检测多个位点,其特点四鉴别机率高,基本可以达到个人认定的目的,但是其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对法医检材要求较高。而单位点探针只有一个检测位点,鉴别的效率差,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逐渐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2.2 VNTR-PCR分析技术
VNTR又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是科学家在人类DNA文库中发现的重复串联单位,重复单位长度一般在7-60个碱基,重复次数可多达百次。在人类群体中呈现多态性,VNTR位点主要分布在人类的染色体端粒的位置,VNTR技术的使用帮助解决了多位点DNA指纹分析与单位点DNA指纹分析存在的问题,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由于杂合子两条带的产量的差异导致扩增差异性较大,易导致误判。
2.3 STR-PCR分析技术
STR是一种短串联重复序列,是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的一种DNA串联重复序列,STR的核心序列为2-6个碱基,片段长度一般为100-500个碱基左右,具有5-40次的重复次数。STR-PCR技术具有多种优点,首先是这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两条带的扩增产量相等,其次由于STR位点在基因组中广泛分布,所以可以检测部分降解的DNA,对于某些不完整的法医物证来说,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帮助检测分析。但是STR技术也具有一些缺点,由于其的高灵敏性,所以一旦法医物证中混有其他的DNA,即时是微量的,也会造成样本的污染,导致错误判断。但是总体来说,STR-PCR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人的身份鉴别程度,近年来随着PCR扩增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自动测序设备的出现,使得STR的灵敏度和识别率更高。目前STR分析技术在法医学的个人鉴定和亲子鉴定中作为主要方法,而法医学中仅仅可以通过指纹、皮肤碎屑等物证即可进行检测分析,是当今法医学物证检测的主要技术。
2.4 线粒体DNA分析技术
人类的线粒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线粒体DNA是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是人类的第二套基因组DNA,其具有高度可变区域,人类的线粒体DNA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四代之内的所有母系亲属的线粒体序列基本相同,可以用于母子鉴定。随着DNA自动测序设备的出现,线粒体DNA分析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对于毛发、指甲、骨骼等法医物证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的特点,在人类起源、考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
2.5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这种变异可以由单个碱基的变化产生。SNP的分布密度很高,且具有遗传稳定性,因此SNP分析技术可以用于人类的起源进化等科学的研究,也可以用于法医个体识别的鉴定。SNP分析技术的优点是容易进行扩增,没有漏扩等现象,因此可以用于高度腐败、降解的法医物证检测。近年来随着微阵列DNA芯片、高效液相层析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SNP分析技术的检测效率。
3 总结
随着现代话生物技术的发展,法医学物证检测技术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DNA分析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刑事案件侦查、飞机失事的乘客身份鉴定、亲子鉴定、性别鉴定、恶性案件的侦破等,DNA分析的结果也已经广泛的被世界各国的法庭所认同,成为了案件侦破的重要证据。DNA分析技术也随着应用的推广想着标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DNA的分析技术也将会随之不断发展,我们在利用现代化DNA分析技术进行法医物证检测时也要注意分辨其结果的准确性,用多种方法去验证结果,避免造成鉴定错误。
参考文献
[1] 徐振波,DNA分析技术在法科学中的应用及展望,法律与医学杂志,2000.
[2] 胡萌,法医DNA分析技术及其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 王兵,DNA分型技术在法医物证学中的技术应用,生物技术世界,2013.
红外技术又称为红外辐射,属于一种电磁波形式,而根据电磁波波长范围的不同,红外线又能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三种。在纺织工业的应用红外技术是实现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环保低碳无污染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纺织工业必须对红外技术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将红外技术应用在纺织工业的生产实际中。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分析。
1 外技术概述
红外技术又称为红外辐射,主要存在吸收、反射、透射等几种物质作用方式。不同物质红外辐射的物质作用方式也不同,即便是同一物质,若是红外辐射波长范围不同其物质作用方式也会不同。当前,纺织工业应用的红外技术主要为红外辐射加热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红外辐射技术应用在纺织工业生产中非常便捷,无需任何传递介质,也不用提高材料温度,以此加快材料热传导,红外辐射技术就直接以一种电磁波形式传递于纺织材料;二是红外辐射技术具有较好的穿透性能,直接就能加热材料内部,且材料内部加热均匀,烘燥质量优秀;三是红外辐射技术热惯性较小,加热启动与停止十分便捷、省时、易控制;四是红外辐射加热技术有诸多特点,包括干净、环保、节能等等。虽然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缺点,例如辐射能利用不充分;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的穿透性能受距离、能量限制等。
2 红外技术介绍
2.1 红外测湿技术
纺织材料的吸湿性对于纺织材料的最终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对纺织材料的吸湿性进行测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纺织材料吸湿性的测定方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当前,纺织工业在测定纺织材料的吸湿性时,主要采用红外测湿技术,属于直接测湿的方法。红外测湿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利用远红外线进行照射试样,以此快速提高试样温度,烘干试样中的水汽,从而获取试样含湿量。红外测湿技术具有设备简单、耗时少、耗电少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试验结果不稳定、受材料限制较大等[1]。
2.2 红外测温技术
温度在纺织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纺织工业的各工序都必须加强对温度的监控,从而确定正确的工艺参数。测温的方法能分为两种,分别是非接触测温和接触式测温。红外测温技术属于非接触测温,具有响应迅速,且不轻易对被测物体温度场的分布造成干扰的特点。红外测温技术主要依靠红外测温仪器实施,主要用于脱水织物烘干、浆纱烘干、织物热定形和织物后整理等工艺的非接触测温。红外测温仪器的测量结果也受不少因素影响,例如红外辐射对试样的照度;试样的发射率;测量位置等。
3 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与思考
3.1 红外技术在浆纱烘燥中的应用
纺织材料织造前,应对其纱线进行上浆,这样才能确保织造工序的顺利进行与完成。纱线上浆后,应进行烘燥,传统的工艺是采用蒸气烘筒进行烘燥,且蒸气烘筒温度为120摄氏度左右,这种工艺存在烘燥效率低下、耗能大、纱线内部水分蒸发不充分等缺点,极易导致纱线粘结,从而造成纱线在后续工序中出现起毛、断纱情况。采用红外技术进行浆纱烘燥,不仅烘燥效率较高、质量较好且成本低廉。
3.2 红外技术在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
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织物后整理,特别是进行染整工序时,不仅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具有耗能过大的缺点,而采用红外技术进行织物后整理,则具有响应迅速、热辐射均匀、材料中水分蒸发快、产品质量高、低能耗的优点,因此,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生产中,尤其是染整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其相关的应用技术与方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3.3 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几点思考
一是寻找和开发更优秀的红外材料或是红外吸收剂,以此提高红外技术的辐射率;二是不断 改进或创新新的红外材料加工处理技术;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产品评价体系;四是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以此加强红外技术的应用;五是大力开展培训活动,以此培养具备专业红外技术知识及技术水平的人才;六是鉴于红外技术的所具有的诸多优点,还能考虑进行外保温、保健制品的开发[2]。
4 结语
总之,当前,红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工业、军事、医学等,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但是在纺织工业的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对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与思考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65
农业灌溉用水是将水源引入到田地,然后浇灌农作物,目前我国已有的节水灌溉体系包括调配水资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工程、农作物节水技术和节水技术的应用管理。节水灌溉技术工程是节约农业用水的重点,节水灌溉技术工程中还包括防止渗漏技术、喷灌技术、管道运输技术、逐步渗透技术、改进灌溉技术和对抗干旱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是浇灌技术中的重要技术,本文主要对喷灌技术进行分析。
1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利用水泵压力或者不同高度的水流之间形成的水压通过压力管道将灌溉用水输送到田地间,这些水再经过田地间的喷头喷洒出来形成细小的水注,全方位均匀的落在农作物中,实现农作物的浇灌。喷灌方式最大的优势是节约用水,减少人力,该方法适宜各种各样地形土地。这种方法除了有优点外还有容易受风的影响和投资高的缺点。综合该灌溉技术的优缺点,人们认为该技术的优点大于缺点,对水资源的节约有重要意义。
2 喷灌技术的问题
2.1 受外部环境影响大
喷灌技术是通过地面的水龙头旋转喷射将水形成水滴装喷射到土地中,水滴先落在农作物表面或者土壤表面,随着喷灌的水量增多,水分逐渐渗透入土地,实现浇灌的目地。在喷洒过程中水滴重量有限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外部环境的风比较大,可以将水滴吹到其他区域的土壤,甚至吹到更远的地方,浪费水资源。当外部的温度较高时,落在农作物和土壤表面的水滴容易增发,使灌溉的水量不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2 投资大推广困难
喷灌设备的安装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配,当然技术也是需要资金来提供的。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既缺少水资源,又缺少资金,导致喷灌技术实施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经济到这个地方去,促进当地发展的同时节约水资源。
3 喷灌的方式以及适用性
3.1 固定管道式喷灌
固定管道式喷灌是将主要走水的管道埋在地下,水流也直接在地下流动对土地进行灌溉,这种喷灌方式的节水效果不太理想,但是其灌溉效果十分明显。而且这种灌溉方式不经过地上浇灌,受环境的影响小,可以适用于环境温度高,风大的地区进行土地灌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喷灌方式的投入非常高,这种灌溉方式主要节水的环节是在水的运输过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3.2 半移动式管道喷灌
半移动式管道喷灌的主要运水管道固定,分支的喷射管道是可以移动的,在分支处可以将管道拆接,以便于浇灌不同区域的土地。半移动式管道适合浇灌面积大的区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土地干旱程度调整浇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但是半移动式管道有它的缺点,就是需要专业人员定期维护管理,防止分支管道的损坏,减少因管道原因提高的资金花费。
3.3 中心支轴式喷灌
中心支轴式喷灌是将分支管道的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就以固定一端为中点,呈环状喷灌土地。这种灌溉方式的应用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灌溉土地中没有阻碍物存在,能够使水资源分散到足够大的范围,主要适用于平原地区和大范围的农场。但是中心支轴式喷灌面积只是圆形喷灌,一些边边角角的土地无法喷灌,这是这一灌溉方式的一个弊端。为了克服中心支轴式灌溉的弊端,现在科学技术研发了可以采用分支管道进行水平移动浇灌,浇灌面积不仅可以呈圆形,还可以呈矩形,方便了带走边角的土地浇灌。为了使灌溉方便,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土地采用不同类型的灌溉方式。
3.4 纹盘式喷灌
纹盘式喷灌需要应用软水管道,由软水管道来供应喷头喷水,软管和喷头是一个整体,软管呈盘形围绕在喷头周围,在灌溉时可以调节软管的盘曲实现边走边喷。喷头的喷射范围可以进行调节,最大可以喷射到10m。这种喷灌方式适用于投资小喷灌单位范围大的土地。
地热钻井
地热钻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殊技术,它用于地热蒸气和地热水的钻井,是勘探和开采地热流体必须采用的手段之一。地热钻井的深度一般在1000米到3000米之间,大多数是在2000米左右,有少量的超过了3000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地热钻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着。其中井身结构及套管结构、钻井工艺、完井工艺以及洗井工艺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来。
(1)、井身结构及套管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井身结构经历了153/8”+81/2”、171/2”+121/4”+82/2”、171/2”+121/4”+95/8”、171/2”+95/8”、171/2”+121/4”+95/8”+81/2”等几种不同型号的变化,与其配套的套管结构则经历了相应的103/4”+51/2”、133/8”+103/4”+51/2”、133/8”+103/4”+7”、133/8”+7”、133/8”+103/4”+7”+81/2”等几种型号。不得不说由简入精,井身结构及其配套的套管结构已经越来越成熟完善。
(2)、钻井工艺
地热市场的占领在于将石油钻井中先进成熟的工艺和相关的水文、地热等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充分引进各种现代的设备,选用优质的钻头和各种机械参数,提高钻井的工作效率,缩短建井周期。再加上引进现代科学的泥浆工艺,在地热钻井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地层,采取不同的科学泥浆配方,以达到平衡钻井的目的。从70年代至今,钻井工艺也历经了非常大的变化,其变化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地热钻井的施工和完成。
(3)、完井工艺
70年代的地热井的完井工艺主要采用水井式的完井方式,对于水层采用笼式过滤管,入井后采用投填砾料的方式,止水则采用投泥球封隔止水的古老方法。而90年代之后,由于地热井完井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采用水井完井方式的同时还结合了石油完井工艺,针对不同的水层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包网缠丝滤水管、不包网缠丝滤水管完井、裸眼完井等方式都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止水方式上改进了传统的止水方法及装置,改进为混合式装置,又根据地热井多为大段混合开采的特点,在水层顶部设置了伞状防塌装置,确保了水层的稳定和寿命。
(4)、洗井工艺
传统的水井洗井方法就是反复地抽取和吸取。在地热井中则逐步引进了二氧化碳气举、酸化,高能气体压裂,压风机气举洗井以及活塞抽吸、高压喷射冲洗等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不同的地热井的施工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成井技术的分析
成井过程是地热井施工中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由于不同的地热井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热储层岩性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成井方法来实现工程的顺利完成。就目前国内相对比较成熟完善的成井方法而言,先期完成法、后期完成法、裸眼完成法、筛管完成法和射孔完成法这几种成井方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先期完成法
先期完成法适用于井比较深、上部地层比较复杂的地热井,它是在钻井中采用分别排除的方法的一种钻井工艺,完井工艺较为安全。
先期完成法是在钻达到目的层的顶部时,先下入技术套管来固定井壁,再用小尺寸的钻头钻至井深。下技术套管是为了能够封固住非采水段的井壁,隔绝深浅地层水以及满足下部施工的需要。
先期完成法的缺点在上文中也显而易见了,它实施起来较为麻烦,因此造成工期较长,投入相对较大。
后期完成法
后期完成法能够根据钻孔的资料自由地选择取水井段,而且其钻井的工期较短,投入相对较小。
后期完成法和先期完成法的区别在于,它在钻达到目的层的顶部时,先不下技术套管,而是用原有尺寸的小钻头钻至完钻井深,再根据各项资料的显示进一步下入技套或者其他工具来固定井壁。
后期完成法同样具有一些缺点,由其钻井过程可看出,它对钻井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完井下管和固定井壁的工艺也是相当的复杂。
裸眼完成法
裸眼完成法一般适用于井壁比较稳定的地区,比如火成岩类的裂隙型热储层等。它采用的是不下井管的方法,相较于其他需要下井管的方法而言,裸眼完成法的优点在于其出水口的截面积较大、出水量较大、阻力较小并且不易发生堵塞事故以及投资较少等。但是这种方法却不适用与砂泥浆剖面的地热井,因此不得不说此为一大遗憾。
筛管完成法
筛管完成法一般适用于砂泥岩剖面等沉积型的地层。它采用的是在取水段下入筛管的完井方法,此种方法若辅以填沙工艺即可起到防塌和防砂的作用,其优点不言而喻,即较为简单且安全。
射孔完成法
射孔完成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完井方法,它主要是针对水量不足而未取水层段进行取孔以弥补缺点,或者不下滤水管直接在取水段射孔取水。射孔完成法无疑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上述两种或者以上的问题时及时采取的一种完井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井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其技术的成熟和完备。
【结语】成井方法的多样也在暗示着地形构造的多样性,只有掌握住每一种成井方法的优缺点,才能够熟练而不失稳重地把不同地形构造的地热井安全有效地完成,以保障地热井开发过程中必要的人身和设施安全。
每个地区的地形和地层构造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地层构造采取不同的完井方法是地热钻井的重要原则。热能不断地被发掘并且快速地发展,引发地热井开采的同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完井技术,从而推进地热井的安全有效开发和使用,造福于其他人,同样也造福于自己。
参考文献
[1]孔令珍、张新福、王荣生、张宁.地热井成井技术研究[J].地下水.2011年3月(33)、
前言:随着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室内采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所以,在水暖工程施工时,工程需要做得比较细致,因为一旦地暖坏掉,修复比较麻烦。暖气安装也成为眼下装修过程中最受关注的一环。传统的暖气片和空调都是利用热空气对流,调节室内温度,近年来,地热采暖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地板辐射采暖是利用埋入地板下的管道系统向室内辐射热量而使室温逐渐升高。传统的散热器采暖系统主要缺点是耗能大、舒适性差、难于分户计量,而地板式采暖克服了以上缺点,因此,逐渐取代了散热器采暖方式,近几年逐渐流行开来。本文采暖施工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新型采暖建材的使用及地热采暖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1.新型采暖建材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施工材料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笔者以新型采暖建材――电热膜为例,介绍了它的各项特性。在采暖工程施工中,电热膜克服了传统采暖材料的不足,突破了同业电热膜产品衰减快、易老化的问题,凭借其无忧质保期,后期使用几乎没有维护费用的优点成为采暖工程的新宠儿。通常0.24厚度的电热膜已经是国家通用标准,而传统电热膜本身存在着不足,因此我们把电热膜的厚度提升到0.35,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电热膜的缺陷和技术上的核心难题。热量从下至上,符合人体“脚暖头凉”的生理需求;释放远红外线,具有理疗保健功能;环保采暖,空气清新。避免空调、暖气传统采暖方式因对流加热引起的灰尘而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新型电热膜就是凭借上述特点在建筑采暖施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深受广大施工人员青睐。
2.建筑采暖施工前得准备及注意事项
只有科学新型的建筑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在具体施工时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对整个采暖工程质量来说举足轻重。建筑采暖施工与其他施工使分不开的,所以在采暖施工前,需要与其他施工进行协调,保证整个采暖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前保证水电管路施工完毕:地板采暖系统安装前,应保证施工现场水电管路施工完毕,厨房、卫生间应做完闭水试验并经过验收,施工区域地面平整清洁,没有任何影响施工进行的设备、材料、杂物。在建筑施工中,对于100平米左右的平层房屋,地板采暖施工工期一般为三四天,对于控制系统要求较高的跃层户型,工期需要一周左右。在安装地暖前,要对水泥地面逐渐升温,每天增加5℃,直至达到18℃左右的标准为止。手动旋钮式温控器操作方便:地暖系统使用温控系统进行温度调节。平层户型一般在客厅或主卧安装一个温控装置,温控器根据室温和温度设定直接调节锅炉给水温度,运行中各房间温度同升同降。跃层户型多采用分区控制,一般在每个楼层单独设置分水器,调节所在楼层温度,同楼层温度同升同降。温控器有多种,有手动旋钮型的,有可编程数字液晶型的。旋钮式的温控器只能手动拨盘调节温度,地板采暖系统的热稳定性好,发现温度偏高或偏低后,手动调节,需要数小时才能实现室内温度调节,但目前一般都采用这种方式。选用正规产品签订维修保障:目前地暖市场非常不规范,地板采暖产品差别很大,所以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地暖公司和性能优异的产品。地板采暖是一项系统工程,经验丰富的地暖公司 可以根据用户房间的结构、朝向、布局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保温材料和控制系统。用于地暖系统的符合标准的管材,设计寿命都可达到70年,实际寿命为 30-50年。另外一定要注意签订维修保障,因为地暖管道使用3-5年后需要有清理管道中的水垢工程,这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完成的,需要专业公司施工。但目前国内地暖公司设备达不到,在做地暖时不会主动提到保修方面的问题。
3.地热采暖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229-01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化工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同时也推动了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结合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推动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1 电气自动化概述
1.1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技术,涉及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工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1]。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电气设备控制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因此电气自动化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安全可靠、实用性强、经济合理、操作简单的原则,结合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合理选择电气自动化的相应电器配件,满足化工生产的运行要求,确保化工生产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
1.2 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理念
(1)远程监控;远程控制系统具有灵活、可靠、安全的特点,并且可以节省很多的安装费用和安装材料,由于化工生产工艺非常复杂,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对于信息通信的要求较高,但是远程控制所能承受的总通讯量比较有限,并且速度很慢,所以远程控制比较适合应用在化工生产中电气自动化系统中。
(2)集中控制;集中控制系统具有运行便捷、操作简单的特点,便于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进行维护和管理,并且给操作人员提供很多的便利,电气自动化的集中控制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缺点,由于整个化工生产过程的所有信息数据都需要经过集中控制系统来处理,必然会增加集中控制系统中央处理器的工作量,导致处理器的运行速度缓慢。
(3)现场总线监控;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全面控制化工生产的整个运行过程和各个生产环节。化工生产的现场总线监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设备能够独立、灵活的运行,同时确保了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2.1 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
通常化工生产过程都没有规律并且非常复杂,只有首先对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进行科学评估,才能构建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但是原有的控制系统很难满足化工生产的控制要求,因此可以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来全面监控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先进的控制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以判断和预估数学模型,并且结合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构建动态的数学模型,确定不同变量和参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变量[2]。另外,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控制技术,要注意首先处理化工生产过程中对系统的噪声干扰问题,先进控制技术通过变量计算和进行质量指标对比,来处理和收集安全可靠、合理的数据,可以应用在一些多变量的复杂控制系统中,使整个化工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2.2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应用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主要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将电气自动化系统和化工生产现场的设备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整个化工生产现场的全面监控。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代表性技术,同时也推动了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操作性,能够有效控制多点的全数字通信和化工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
另外,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在节约安装费用、生产投资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并且结构简单,设备精简,安装起来方便、快捷、高效,减少了相应设备的安装费用和安装量,减轻了安装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即使在化工生产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进行后期维护时,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也可以为化工企业节约一部分系统的升级改造的成本,如果化工企业想要扩大系统的控制规模,只需要将原来的电缆连接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就可以了。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便于控制系统的管理、控制和掌握,确保控制系统的高效运行。
3 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自动控制、电子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被广泛的应用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化工生产不断朝着现代化开放式、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将化工生产的相关设备和系统和网络一体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分布式的控制系统中,系统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及时某一个系统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了化工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开放式的控制系统依靠网络系统将化工生产的技术系统和外部环境连接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减少了劳动力的数量,从而降低化工生产的生产成本,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化工生产效率,为化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仍然要加大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投入,制定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标准,实现化工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运行。
4 结语
电气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的技术,推动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全球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推动化工企业的优化升级改造,推动我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1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定义
有机农业技术,指主要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农业内部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进行品种改良,施用有机农肥;实行因土种植,合理轮作和间、复、套种;实行农、林、牧结合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由于这种农业技术体系特别重视农业生态平衡,所以又被称为“生态农业”。
无机农业技术,是指主要利用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依靠化石能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工程设施、化学肥料、农用药剂、除草剂、生长刺激素、多维素等。由于这种技术体系,直接间接地依靠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所以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或“高能农业”。
2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
这两种农业技术体系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其所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有机农业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和对农业的物质费用的投资,有利于保持、改善生态平衡和防止环境污染。其缺点是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增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为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小范围内实行多部门配合)。无机农业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且有地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但它却需要消耗较多的化石能源和使用较多的物质费用投资,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它们在经济上所表现的优缺点不同,因而其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差异。有机农业更能适应工业比较落后,化石能源短缺,资金供应比较紧张,而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足,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农、林、牧结合和合理轮作比较不受限制的情况。无机农业则只有工业比较发达,化石能源供应比较充足,而农业的投资又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3 合理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
3.1 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我国在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关系上,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在近期实行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无机农业技术为辅,然后逐步过渡到两种技术体系并重的模式。近期之所以应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是因为:我国主要利用现有的有机农业技术,同时辅之以无机农业技术,就可以保证在近期农业生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根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只要能把现有的农作物良种加以推广普及,并把现有的农肥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就可以使全国的农作物产量提高10%~20%。只要能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的布局,实行因地种植,合理轮作,就可以使全国农作物的产量提高10%;我国农近期尚没有广泛采用无机农业的资金。同时,工业也尚不能为农民采用无机农技术提供数量充足而又物美价廉的农用生资料,特别是农用能源十分短缺;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态已经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迫切需要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来加以扭转。所有这些原因,都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在近期应以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为主,而各种无机农业技术的运用只能量力而行,居于辅助地位。
3.2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在长期来看,我国又必须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3.2.1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农业增产的能力归根到底是受投入农业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制约的。没有来自农业外部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仅靠农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作用,农业增产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今后农业生产将不断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因而包含着大量物质和能量的农产品,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被从农业中取走,而不能返还农业。所以,要使农业持续地较快地增产,就必须把无机农业技术也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来,以补充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损失,并扩大其来源。
3.2.2 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有机农业技术是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长期停留在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大多数农民务农的局面,也不能把饲养役畜所需的大量饲料转用于产品牲畜的发展。这两种原因加在一起交替地严重阻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从而给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造成很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矛盾,也必须把农业生产转以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模式上来。
3.2.3 为运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必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