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2 08:25: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调查研究概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篇1

在“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及学科建设方面,一些社会学家在城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建构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和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这是两部系统性较强的城市社会学著作①,对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吴景超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25年至1928年期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社会学,随派克等学者从事都市社会学原理的研究,必定深得“芝加哥学派”的真传。其192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唐人街:共生与同化》,从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讲起,研究了唐人街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及家庭生活等,同时对唐人街的生活组织、帮会、通婚、同化、边际人等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吴景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博士论文正是他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社会学研究开创者”的奠基之作。1928至1931年,吴景超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间出版《都市社会学》。

该书是中国最早的都市社会学研究著作。全书共计四章84页,篇幅虽小,但内容充实。首先,深刻地探讨了两个关系,一是都市与附庸的关系,都市离不开它的附庸,都市及其附庸构成了都市区域,都市区域是研究都市经济的基本单位。都市繁荣的标志是看它的附庸的富饶程度及工业化水平。都市与附庸的关系不是看两者的远近,而是看两者之间的交通,交通是沟通都市与附庸的“唯一妙法”。吴景超还对居民在都市中的“自觉观念”进行了论述,他指出,“都市居民应该有一种自觉的都市观念,时时刻刻去研究如何发展他们的都市,如何保有他们的附庸,如何发展他们的商业势力到别的都市的附庸中去”。二是都市间是互助与竞争的关系,从互助关系看,都市之间应常通有无、货物流通,这样才能达成“共赢”。从竞争关系看,都市间存在贸易竞争,这种竞争是国际性的也是局部性的。

其次,富有洞见地分析都市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及城市化问题。吴景超认为,都市人口增长的方法有三种:人口的自然增长、移民(人口流入城市)、扩充市区(把附近市镇和乡村划归都市)。可以说,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研究渗透着深刻的城市化理念,他认为,中国有大约75%的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极其低下,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发展工业,“发展中国实业,创造中国的都市,使附庸中可怜的农民,以及一切游手好闲的人,到都市中去寻生活,乃是救济中国人口过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8]。中国人口集中到都市,是大势所趋。第三,提出了都市问题的研究方法。要找出都市病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恰当的对策。寻找都市病态原因的方法是实地调查研究,有“靠得住的事实”作根据,然后才可以谈都市改良,谈都市控制。都市中各区域的环境不同,人们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同,因此,研究都市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暗射地图”,把社会问题的分布情况标注在地图上,然后再根据地图开展实地调查。①研究都市问题的另一个工具是都市区域发展史研究。

此外,芝加哥学派在都市研究中综合统计法、个案法、自传法,以此弥补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最后,强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他认为,都市社会约束人类的力量还比不上乡村社会,这是社会学要关注的问题,因为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便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交往紧密,每个人的行为都受乡村“舆论”的监督,宗族、家族、家庭等因素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而都市社会是一个陌生社会,人们互不相识,“舆论”的约束力较小,个人行为的自由度较大,没有完备的约束手段。除了“舆论的制裁”之外,人们的行为还需“良心的制裁”。都市社会较之乡村社会,以道德律令为根源的“良心的制裁”要明显薄弱许多。因而既要重视道德、宗教、舆论、良心等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也要重视法律等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

应该说,吴景超在《都市社会学》中提出的观点、思想和方法是对现代文明都市发展的深刻思考,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价值,在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中,其意义更加凸显。与吴景超作为知名社会学家的身份不同的是,邱致中虽然获得过社会学博士学位,但更多是以市政规划专家的身份示人。1933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也在上海江南学院讲授“都市社会学”课程,因资料匮乏,故自制讲义,先作《实用都市社会学》,后著《都市社会学原理》。1934年,两本著作相继出版。《实用都市社会学》共15讲,详细论述了都市的形成、意义、公共建筑、工业区域、商业区域、住宅区域、市政交通、卫生、金融机构、文化、人口、政治组织、行政、政党、职业团体、流荡与寄生阶层等。该书仅仅是对都市构成要件的分类概述,在应用社会学视角方面却有所欠缺。《都市社会学原理》恰好对此进行了弥补。

《都市社会学原理》共10章,首先对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都市社会学是阐明都市社会的组织,并科学地论究它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而理论地探寻其构成及进化的内在的必然关系的科学。都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都市的物理形态,更主要的是基于物理形态条件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广义的都市社会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都市社会历史学、都市社会构造学、都市社会政策学。而狭义的都市社会学仅指都市社会构造学,范围包括都市社会经济构造、社会构造、政治构造、文化构造。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的方法和伦理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主要是不带成见地观察事物、收集资料、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方法则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准确而非谬误的解释并作出推论。

其次论述了都市社会的起源、分类、进化、环境、构造、人口、政策、发展趋势等内容。其中论述最为深刻的当属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邱致中先生认为,都市社会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都市社会是从农村社会发展而来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和农村社会相互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物物交换的时代,都市社会附属于农村社会,都市内部还带着农村的性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中,两者的关系从交换形式上,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从交换的性质上看,又是相互对立的。从人口变化来看,都市人口因都市经济的发展而增多,农业的落后使农村人口减少,集中于都市。都市社会吸收农村人口,不仅从数量上吸收,还从质量上吸收,一切农村里的优秀分子都被城市的文化所吸引,离开落后的农村,集中到进步的都市去。再从政治文化看,资本主义一切政治与文化,都支配着整个农村社会。现代农村与都市之间交互影响,或者说是一个矛盾的循环,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这是矛盾的一面;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恐慌和文化畸形,这是矛盾的另一面。

而对于都市社会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儿童问题、妓问题、犯罪问题、卫生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产生的,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因而解决都市社会问题就要找出并改革蕴藏在社会内部的制度性矛盾。最后,作者还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都市社会学史等,即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产生背景、研究旨趣及主要的研究内容;都市社会学的雏形及其发展;都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都市社会学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培养方案 需求状况 社会学专业 课程群 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14-02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与《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落实《湖北民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的总体部署,根据教务处和法学院的工作安排,全面推进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从2011年7月下旬开始对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为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基本依据,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一 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1.发展现状

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拓展的现实条件和需要,2004年9月,湖北民族学院迎来了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新生。如今经过9年的积累与发展,社会学专业的设置符合时展的总体趋势,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已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条件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教学管理规范、专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在积极探索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以谋求社会学专业的较快发展。

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一,就业状况。从整体上说,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状况比较好,其主要就业渠道有公务员、考研、村官、支教、企业等,平均就业率都在85%以上。如2012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6人,有30人找到工作,就业率达82%。

第二,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问到“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有46.60%的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有44.60%的大学生要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还有30.40%的大学生希望“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35.80%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3.人才需求分析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学发展的永久生命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据有关资料预测,社会学专业人才在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深受欢迎的人才,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社会学专业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为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社会学在中国是个新兴专业、紧缺专业,就学科性质而言,其专业性似乎不

是特别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渠道,因而,其社会的认知度也还有待提高。但是,调研表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学学科的综合性等特征,知识涉及面比较广,就业的路子还是比较宽的。据统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公务员、编辑、教师、企业主管、秘书、销售人员、市场调研、政策评估与咨询、人力资源助理、市场信息员、村官等。

第二,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秉承现代教育理念,以“德育为先、能力导向、提升素质”为原则,社会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本科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社会统计学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掌握社会学基础理论与调查研究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党政机关、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胜任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社会管理与规划、社会工作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调研与借鉴情况

1.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专业调研采取网上收集材料及走访相关院校社会学专业的主要就业单位等方式。从收集到的高校培养方案及调研资料分析来看,似乎也没有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或许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上有所不同,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不同,在专业知识面上有差别;也可能在学习氛围等方面有所差异,在学校提供的信息方面有差别,在学校整体环境的熏陶等方面有所不同。具体走访的学校有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电话咨询了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评论意见,网上收集了10余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教师读博和开会交流的机会,收集到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的意见。调研学校时,有意识地考虑学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即东中西部高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学专业。

2.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分析

国外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不便比较,但是方案中体现的思路还是有一些启发意义,一些相关的论文分析对做好修订工作也大有帮助。下面主要以国内高校社会学专业为例来加以分析讨论。

第一,专业的学分数不完全一致(单位:分)。学分数较多的约180,如华中农业大学的173;学分中等的约155,如华东师范大学的160、中山大学的155,150的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到150,如武汉大学社会学的学分只有140。多数高校的学分在150左右。

第二,课程设置的组合方式形式多样,但实质基本相近。即使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可以划分为公共(含通识)基础课、专业课(含选修课)、特色课及实践环节。

三 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民族地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内涵”的原则,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应用、分类培养”的基本思路,着力制订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培养目标及依据

第一,培养目标。社会学本科专业要“立足湖北,着眼民族地区,辐射全国”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具备较扎实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与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等技能,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又可在企业或媒体行业从事市场调查与分析、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工作;又可通过攻读社会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到教育部门从事科研、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基本依据。(1)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学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其实现路径表现为设置“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个性模块课”。(2)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以国家对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基础,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大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通过培育,使社会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素质等,促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课程结构

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设置以课程群为逻辑主线,按课程模块的方式进行构建,其基本思路是: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与个性课程模块四大类来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2971-02

Statistics Teaching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XIN Ming, SUN Jie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statistic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and statistics teaching, discusses simultaneously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cohesion with related courses and practice link,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statistics; teaching research

1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01年学院开始本专业学生招生以来,统计学一直被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作者一直承担本课程的主讲教学工作,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及学生反馈,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试用下述方法解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统计学与信管专业的关系

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据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组织与分析、传播与开发利用的能力。而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解释与预测的科学[1]。信管专业学生要具备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的能力就必须学习统计学的知识。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作者认为,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是构造学生管理知识的基础,统计学中大量统计分析方法也是学生在系统分析中的进行业务建模的基础,因此,统计学在信管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很清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归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2-3]:

首先,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在黑板上种庄稼”,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不好。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数据和计算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讲解难度较大,而且无法连贯下来。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较少结合案例,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很多院校的统计学教学缺少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虽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只会手工运算,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模型,就只能眼高手低,一筹莫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实践,不能利用一些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求解问题。

最后、与相关专业课脱节。很多学校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传统的经管类课程基础上,拼合一些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之间的简单堆砌,缺乏配合,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对策与建议

认真反思统计学教学中的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

4.1改进教学方法[4-5]

(1)加强案例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在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讲完后增加大量案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这样一来就迫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加深。

(2)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可以从展示大量原始数据开始,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同一组资料,并可以方便快捷的生成一些统计图形图表。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方法的应用。另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演示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从以前的概念、公式、方法的死记硬背转换成对方法的理解和对方法应用范围、应用效果的理解。

4.2加强实践环节

统计学作为认识和探索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关系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因此结合信管专业本身特点,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方法的应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

(1)开设实验教学,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EXCEL、Stata、S- PULS、MiniTab、Egret、NCSS for Windows等让学生亲自来处理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一步步演示图表的做法和计算的过程,避免了枯燥的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联系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开展统计学分析方法的计算机编程实现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计算机编程的能力,对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比如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一般在一年级已经完成教学工作,完全可以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后续数据库知识与程序设计知识去实现这个算法。

(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尝试让学生在学校、社会开展一些统计调查,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毕业生考研情况调研活动,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做这些调查研究不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考研与工作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4.3重视统计学与相关专业课的衔接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任何一个课程都不孤立存在的,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为设立依据,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统计学课程也不例外。

(1)统计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6]。在统计学讲授比如说统计的特点、统计指标等知识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还可以利用统计的比如反映社会物质、科技进步的丰富数据焕发起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业精神;最后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例子讲解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导致了分析结论的可信度,进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等。

(2)统计学课程与本专业的经管类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去,利用对营销数据的统计分析对营销群体进行目标定位及策略定价,再比如与电子商务课程相结合,把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建设中,使得开发出来的网站能够提供比手工操作更多更快的商业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信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把统计学课程与经济类、管理类的课程相结合,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3)统计学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要与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使用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比如在数据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实际业务中的数据库,利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及编写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存储过程等。

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入大量案例,使学生知道学有所用,讲解时尽量通俗易懂,注重引导,加强互动,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在实践上通过增加实验掌握统计软件使用和自己动手编程,及大量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后课程讲授中还要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得所学内容能承上启下,不在感觉是一盘散沙。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

[3]易红兵.对我国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各抒己见,2008(1).

篇4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传统理念中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认定,主要包含两方面概念:其中之一认为能够配合思想政治课开展的课外活动如勤工俭学、社区援助等,这些都为实践教学活动。需注意的是,该种观点完全将实践教学概念排除在课堂之外,且对“实践”过多地关注。而另一种观点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活动。如针对某一社会话题的探讨或其他演讲辩论等活动,该观点完全将实践教学重点置于“教学”层面,片面性较为明显。因此,综合这些观念,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质为,在教学理论指导下,要求学生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活动中能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再教育的目标[1]。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各方面都得到改观,但仍存在较多弊病,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看,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与涉及的内容能够得到90%以上学生的认可,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并可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因有较多客观条件限制,如组织安排、资金缺失等,仅能选取部分学生代表参与活动,这就造成学生参与广泛性缺失的现状。第二,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具备连续性特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特点。如因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产生的部分班级可参加实践活动,而另外一部分班级却没机会参加,或表现为前一学期有实践活动,而后半学期缺少实践活动的现象。这种教学实践活动连续性的缺失,成为影响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第三,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但大多参与活动的学生在讲述自身活动感受时,表现得极为茫然,可见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2]。

三、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从师生关系角度来考虑

实践教学在理念上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需充分发挥其“引导者”与“组织者”的功能,做好主题选择、有效监督,管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对实践教学进行总结。而在学生方面,学生可在活动主题选择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且应真正从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感知。从实践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来看,二者更表现在协同方面,只有将学生作用、教师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才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从内容与形式关系角度来考虑

实践教学模式下,内容与形式在逻辑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后者需服从前者,前者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针对实践教学内容,要以、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等为核心,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可将常态化教学实践与假期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其中的常态化教学实践以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等为主,而假期活动表现在社会调查或志愿活动等方面。需注意的是,为提高实践教学连续性,高校自身应加大实践活动保障力度,可在每个学期适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应正视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抓住现行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并注意加大实践活动的保障力度与监督力度,这样才可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篇5

1 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相继成立了经济特区,并大量引进外资,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经济特区就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引进并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的同时,吸纳他们的资金用以加快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利用外资有独资、合资、合作三种不同的形式。在媒体报道和有关讨论中,多把利用外资的企业统称为三资企业。三资企业已成为与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并列的四种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三资企业的经营运作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内部管理也相对封闭。因此,有些外商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置工人的身体健康、合法权益于不顾,如劳动条件恶劣、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限制甚至侵犯员工人身自由,劳资纠纷时常见诸于报端。在三资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职工健康维护及职工体育活动的推展情况都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本课题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拟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体育学的不同视角,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社会调查、数理统计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三资企业职工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

我国学者已经对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体育做过专门的研究,也有学者正在对民营企业职工体育活动作相关调查,而对三资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的研究目前依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认为,对我国三资企业职工:体育现状及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即在研究内容上填补了我国群众体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空白;同时,对三资企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并对推动我国职工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研究的前期,课题组做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查询、收集与整理工作,查阅与群众体育相关的文献资料50余万字,参考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以确保掌握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对三资企业进行以下三种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

对企业管理层的问卷调查:研究我国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三资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为71%。

面向员工进行的问卷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100多家不同类型的三资企业职工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2份,回收率为71.06%;

个案走访调查:对职工体育工作开展较为成功的三资企业,我们对其组织管理方式、运作模式以及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个案调查与研究。

2 我国三资企业职212体育的现状调查

2.1 我国三资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三资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中经网数据中心”2004年5月24日的数据资料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为110776.5亿,其中,三资企业为32459.3亿,占总产值的29.3%。2003年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25639万人,其中,三资企业务类从业人员约为1300多万人。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三资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已越来越大。

2.2 我国三资企业职工的基本情况

2.2.1 三资企业职工的学历层次、工作性质与年龄特征 三资企业职工以高中或中专学历为主,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2.5%;其次是初中、大专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分别占18.2%、17.2%和17.1%;研究生数量较少,只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1%。三资企业职工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29岁,占样本总数的70.3%,他们是三资企业招收员工的主要对象;30~35岁占14.4%,而20~35岁职工累计比例占调查总数的84.7%,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职工是三资企业的主力军。

2.2.2 三资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状况 三资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在500~800元之间占18.5%,801~1000元之间的占18.9%,1001~1200元之间的占14%,1201~1500元之间的占14.4%。从累计百分比数据分析,三资企业职工月收入在1000以下占40.5%;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占69.1%,也就是说,月工资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职工只占30%左右。这个数据说明三资企业基层职工的总体上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收入高的人群很少。由于大部分员工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所以,在衣食住行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与其相适应的生活、工作过程以外的业余时间较少,消费能力较低,各种余暇活动内容的选择,包括体育活动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2.2.3 三资企业职工日常工作时间分析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三资企业员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5%,工作8小时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3,9%;有50%以上的三资企业职工超出法定的上班时间,并有不同程度的加班现象,其中,日常工作时间在8~10h的占29.8%;10~12h占18%;每日工作时间甚至还有超过12h的情况,以上这些还不包括临时性的加班任务。

2.2.4 三资企业职工余暇时间分析 三资企业职工工作日的余暇时间严重不足。调查数据表明,三资企业职工工作日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在3h以上的仅有23.6%;2~3h的占21.3%;1~2h的占33%;1h以下的占15%,其它占7.1%。节假日的余暇时间也较少。我们用累计百分比的方法统计发现,三资企业职工即使在节假日期间,其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在4h以下的占30.7%;余暇时间在8h以下的累积比例占74.6%;因此,真正能够享受节假日全部休闲支配时间的达不到该群体人数比例的25%。

2.3 三资企业职工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2.3.1 三资企业各职层对职工体育活动的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三资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对职工体育活动很重视的为4.8%,比较重视的为20.7%,一般的为46.9%,不太重视的为14.4%,不重视的为11%。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对企业职工体育活动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三资企业领导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职工的体育文化生活,看不到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对促进企业生产,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开不

开展体育活动无关紧要。

三资企业员工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大多是积极的。调查统计显示,员工愿意参加和非常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9.2%,有时愿意参加的人员占22%,不愿参加的只占9%,这说明三资企业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还是很强的。同时,三资企业职工平时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的占37.6%;有时会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的占35.4%,这也说明大多数职工对自身健康还是比较重视的。

2.3.2 三资企业职工所喜欢的体育项目 三资企业职工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顺序依次是跑步(20.6%)、羽毛球(19.4%)、郊游(10.3%)、篮球(9.2%)、健身性走步(8.4%)、游泳(5.1%),其它项目选择的人群相对较少。

在男女职工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男性在选择项中以跑步、篮球、羽毛球、台球、健身性走步、游泳、郊游和足球为前八个选项;女性在选择项中以羽毛球、跑步、郊游、健身性走步、舞蹈、乒乓球、健身体操和游泳为前八个选项。而且,男女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3.3 三资企业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 调查数据显示,三资企业职工中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没有参加体育活动。在职工余暇活动内容的调查中,我们侧面了解到选择体育活动作为余暇活动主要内容的只有481人次,占调查样本数的22.5%;而且在调查三资企业职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数时发现,每周参与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4%,每周参与体育活动3次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16.3%;两者相加,在时间和次数上达到目前体育活动人口标准的合计为22.7%;这与余暇活动中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22.5%基本吻合。这些占三资企业职工近1/4的人口,可以称为现实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人口:

2.3.4 三资企业职工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三资企业职工每次参加体育活动不足10分钟的比例为8.5%,参加体育活动10~20min的为15.0%,20~30min的为28.5%,体育锻炼时间在30min以内的累积百分数占54.8%;而体育锻炼每次活动时间45~60min的为16%,60~90min的为6.2%,90~120min以上占4.8%。

2.3.5 三资企业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 调查数据显示,三资企业职工利用体育活动的场所比较集中,按高低顺序排列分别为:公共场地占22.1%,社区的体育设施占18.8%,家里占15.5%,单位的体育设施占12.2%,公园占10。1%等;而其他的活动场所如街头巷尾、江河湖畔、公司租用的运动场馆的比例极低。

2.3.6 三资企业职工体育消费情况 三资企业职工年体育消费额人均为224.28元,中位数为50元,这些金额基本上花费在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彩票、体育运动附属消费品等方面;用于租用体育场地或购买门票和体育健身培训费的职工比例较低。在调查对象中,消费形式以购买运动服装和体育彩票的居多;但也有984人职工2002年用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消费是0元,占调查人数的46.2%;这部分人群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自身学历层次较低,受工资收入的制约,不但没有经济消费基础,也没有体育消费意识。电有2.6%的职工年体育消费额达1000元以上,但他们主要消费在体育彩票和运动服装方面。

2.4 影响三资企业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影响三资企业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三资企业职工自我健康意识的管理,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对体育运动功能的认识。客观因素主要有:相关法规制度、管理体制、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家人和朋友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余暇时间以及单位运动场地设施的配备情况等方面。

3 我国三资企业职工体育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三资企业职工体育法制建设 国家应健全三资企业职工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应尽快明确颁布有关三资企业职工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和有关三资企业职工体育行政管理条例,使三资企业职工体育工作有法可依。

3.2 转变传统概念,重新审视职工体育的内涵 职工体育不仅是职工的“福利”,更是企业的“福利”。

篇6

一、市场营销学及其宏观与微观研究关系概述

市场营销学属于经营管理学科领域,它研究的基础是生产目的论和价值实现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消费需求引导生产行为,决定着生产的方向和规模,促进了生产和交换发展。作为生产制造企业,我们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客户,以客户的需求、需要为导向、为中心,为顾客提供增值、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营销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总体交换层面;而微观则是个体交换层面,主要是企业组织或个人。微观市场营销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开展的以下工作:预测客户和委托人的需要,引导满足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从公司流转到顾客或委托人。主要流程是:营销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需求,公司以此为依据组织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够满足客户这种需要的产品;之后,进一步分析消费者行为,制定市场销售计划,采取适当的产品价格、分销与促销策略。(见下图)

图 微观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

二、微观市场营销的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在企业中的实践途径

在企业营销运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微观层面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运用,以此提升现代企业营销工作实效,促进企业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1.定价策略的应用路径

产品价格关系着市场和客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公司利润水平,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产品的最高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公司自身的成本、费用直接决定的,这就是市场决定价格。在定价策略方面,作为传统工业性加工企业,为了鼓励顾客及早付清货款,可采取现金折扣。例如,公司的铜管、棒型材等涉铜产品一般占用的资金较大,货款回收周期较长,为了及时催缴应收账款,我们可运用让渡客户价值策略,客户按规定可60天付清货款的,我们为了加速资金回笼,规定如果客户提前1个月付清货款,可给予5‰的销售折让。对于结晶器成品管,采取价格折让,即钢厂把使用过的成品管折价返给我公司,补上与新管的差价款,我公司为钢厂再提供新管,这种方式延伸了服务功能,倍受钢厂欢迎。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一般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按照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加成,确定产品销售价格。公式:p=c(1+r),p是单位产品售价,c是单位产品成本,r是成本加成率。有的企业还直接应用“原材料+加工费”这种方式也广被机械加工业内所采用。

2.分销策略的应用路径

分销渠道指产品或服务在从公司向客户转移过程中,取得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中间商、商、生产者和最终用户,但不包括供应商和辅助商。认真分析并进行产品渠道设计工作后,我们认为,对于公司非标准化设备,因不容易找到中间商,通常由营销员直接销售比较合适;电梯、机床、电液锤、成套设备、塑窗、玻璃钢门窗等需要安装、维修的产品应由制造企业自己负责销售和保养;复合射孔器、民用炸药、工业电雷管、塑料导爆管、导爆管雷管、人工影响天气产品、结晶器等产品应由公司专职营销员进行销售,不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卫生洁具水龙头、浴房等产品,在国内区域、欧美国际市场区域建立销售分公司,并与经销商、品牌商、批发商、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合作,建立分销渠道。要同步完善渠道管理、考核、评估、改进和激励办法,发挥出渠道的应有作用和积极性;要在定期考核评估基础上,及时兑现奖励;对工作成效欠佳的中间商限期整改,否则,取消其中间商资格。

3.促销策略的应用路径

促销策略是四大营销策略之一。促销是促进产品销售的简称,是我们公司通过人员、非人员等方式,与客户沟通信息,引发、刺激客户消费的欲望,让他们产生购买行为的活动。正确制定并合理应用促销策略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产销条件、获取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实际工作之中,我公司应该主要采用人员推销策略、广告策略和公共关系等项策略。通过公司营销员上门推销及参加订货会、交易会、展览会等会议推销方式,充分展示民爆器材、民用铜材、卫生洁具、高速列车缓冲器油缸、重型汽车半轴套管、农场土地资源等。在广告策略上,利用公司内部、外部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主页等媒体,大力宣传、推介企业产品,制作产品宣传样本,更新营销网站主页信息,树立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在公共关系策略上,公司采取加入铜材、气瓶、汽车零部件等有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产品需求动态信息。通过举办报告会,制定社会调查问卷、座谈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信函等形式,深化公司对外交往的层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参加国家重大社会活动,比如为汶川抗震救灾捐款、参加全国安全文化竞赛、金秋助学、企业定点扶贫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和产品品牌,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结束语

篇7

(2)丰富教学内容,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改革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

(4)将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公共管理实务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以教学为研究对象,也提出了关于“学生的学”的问题,但由于文科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畏惧定量方法的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主要针对文科类学生,对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采用“导、学、用”的课程教学模式,这里,“导、学、用”并非独立的行为,而是基于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行为。教学内容以现实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弱化数学推导,强调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分析,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定量分析课程特点,在软件教学中以视频录像讲授软件操作与应用。课后对每一章节配套三层次习题,在强化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能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另外,建立多渠道互动模式,除了传统的沟通方式,例如面对面答疑、电子邮件之外,尝试建立教师博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定量分析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目的是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应用”到最终的师生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对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采用“导、学、用”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及优势;

(2)整理和完善讲义资料,建立软件操作的视频录像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善,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总结和梳理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实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对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在文科类学生中的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5)对定量分析方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改进方案。

二、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及教学效果评价

1教学实践过程根据教学改革方案及目标,已经进行了两个教学年的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改革实践如下: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教学课时数安排的是48课时,并且未能有条件统一安排上机时数和时间,另外,定量分析方法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和“运筹学”两大模块,在外部条件的限制下,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从实用的角度,选择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弱化数学推导,强调方法的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而言:目前主要选择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以下章节:描述统计分析、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评价方法与层次分析法、决策方法与群体决策方法概述等。第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对于软件操作的教学采用视频录像教学法,将软件操作事先录制好,然后在授课过程中直接点击链接,配合操作截图,弥补上机实践课程的缺失,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允许学生把笔记本电脑带到课堂上,现场演练SPSS软件的操作。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授课与板书之外,还可采用实际案例教学法,即将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案例应尽可能趣味化、生活化、真实化。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课堂体验方式、学生设计案例并进行评议、分组进行调查研究等。第三,课程配套练习的改革。对每一章节设计配套习题,但是考虑到本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是大三下学期,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安排非常紧,因此从激发学生兴趣及实用性出发,习题设置从题量角度来看要适度,从题质角度来看要合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很多习题都是通过现状调查,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取数据进行分析。例如,调查大学生的择偶条件学习对于多选项问题的分析;通过调查大学生的月消费使学生掌握单样本假设检验与独立样本假设检验;通过调查大学生的购物渠道使学生掌握列联表分析等。第四,进行教学实验。对某两个章节的内容分别采用截图多媒体教学和视频录像教学方法,运用对比实验法评价视频录像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及学习效率。第五,考核方式改革。将平时作业、实践操作、撰写关于定量方法在实践调查中运用的小论文和闭卷考试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效果评价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三学生为实践对象,通过两个学年的实践教学,采用问卷调查法、面谈法、观察法和网上交流等方法调查教学实践效果,结果如下:第一,能提高文科类学生对定量研究方法学习的兴趣。首先,能够保持较高的出勤率。大三下学期开设的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由于只能安排2个月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每周三次课的安排下,出勤率保持在95%以上。其次,主动携带电脑笔记本,进行课堂软件操作,对于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最后,课堂互动性提高也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兴趣。第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行独立的社会调查,并且能够较熟练地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除了能熟练进行数据基本描述统计分析之外,还能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分析。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做本科毕业论文时,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于论文撰写中。根据统计数据,在未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之前,本专业学生在论文中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比例只有2%左右,但是在进行了教学实践改革之后,本专业学生在论文中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比例达到了10%以上。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在文科类学生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采用的是“导、学、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高校文科类学生学习方法论类的课程,是一种值得推广和使用的教学模式,能为其他讲授定量方法类课程的人文社科学的教师提供实践经验。

篇8

研究性教学概述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教学方法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是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研究性教学法至少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师生互动;四是提供教师、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创新的欲望;五是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必须得出一定的结果,而在于其研究、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与强调知识传授和注重知识蓄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教学模式[1]。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探究性。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讨论分析来验证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2)老师组织的开放性。包括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内容组织上的开放性。形式上,要求老师不要局限于讲台上,而是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探讨和互动。内容上,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设计等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而问题的解决和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依赖教材、学校以外的知识和资源。

(3)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十分强调实践。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进展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常常是学生课堂讨论问题和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提倡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3]。

统计学课程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统计学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量。表现为沿用老教材闭门教学,无视会计、营销、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失去了应用学科的特色。

(2)统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很少给予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而不知根据统计数据作出客观判断;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等。

(3)统计学课程教学与统计软件应用的结合力度不够。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须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eviews、sas等)来实现,所以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与掌握统计理论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统计软件的应用被忽视,导致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处理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即使依葫芦画瓢,把数据置入程序,也不能判断结果的好坏与正误等。

(4)教师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不足。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来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很少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难度,会出现“力不从心”,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应用也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应用,与实际应用差距甚大。

(5)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陈旧。现有考核形式仍采用

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学生往往采取机械性的记忆通过考试,至于如何应用则无心顾及。

基于以上问题考虑,现有的统计学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实施研究性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2.可行性

(1)统计学知识需要探究性学习。统计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统计学“是什么”的知识,如统计学概念,什么是时间数列,统计指数等。这类统计知识,学生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程序,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到学生掌握统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如怎样编制统计指数,如何用时间数列进行动态趋势分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统计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等,后两类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而通过学习者亲自参与探究或实践,能更好地掌握。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统计知识,学生更能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际之中。

(2)统计学课程内容需要开放性教学。统计学老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在学生中来回走动,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地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来向老师提问或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讨论。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都与经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通过目标的制订,引导学生在既定教学框架下面,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而调查及整理的内容自己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爱好进行灵活地选择,只要完成学习目标就算完成任务。

(3)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统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方法论学科,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在生产、生活、学习中无处不用到统计。统计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

研究性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

1.统计学研究性课堂教学实施模式

(1)教师提出研究性学习目标和要求。由教师根据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研究的基本素材,提出研究目标与要求,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有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统计知识,经历更多、更真切的统计体验,提高统计能力。

(2)学生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自主地学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积极地去发现和再创造。问题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分析、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3)老师引导。教师引导在研究式教学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在研究性教学中不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启发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听或记,而是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把所要探讨的问题与教师的提示相结合,主动思考。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4)组讨论。各小组分组讨论,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黑板上列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分析汇总,寻找规律,对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5)社会调研。研究性教学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围绕统计学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扩大思路,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察不能仅仅是实地观察的过程,而应渗透着对现象实质的思考。调查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全班交流,组织答辩,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6)总结、巩固和提高。这一阶段既要对前5个阶段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进行总结,对学生在统计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能力、信念给予确认,对学生在

学习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步的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提炼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思路,体验成功和探索创新,从而提炼和升华思维,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供帮助。

2.统计学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模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自始至终教师只是口头泛泛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会使学生误认为对于平时任务的参与是大锅饭,只要参加了就行,这样,积极参与的学生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而在活动中态度不认真的学生更认为参不参与是无所谓的,结果研究性教学很可能就难以继续。如果在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时,将活动成绩与期末总评挂钩,情况就会大有改观。我们的做法是,统计学原理研究性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表现经过量化纳入期末总评,最终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成绩占40%,学习过程占60%。平时每进行一项内容,教师有相应记录,力求做到尽可能地公开、公正、公平,各项内容教师接受学生异议并负责解释。

篇9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管理模式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79-02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些词汇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随着我国政府提倡并支持创新就业的政策,全民涌向了创业的新浪潮。在目前情况下,通过诸多企业在大学校园进行创业项目的纷纷失败,却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行创业的潮流。一方面有赖于校方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想成就一番事业,有较高的职业诉求比如想成为CEO、职业经理人等;从本质上来讲,对利益或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了最根本的推动力。以下就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展开说明。

1 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1976年,美国柏森商学院提出创业教育理念并辅助实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提出创业教育,之后我国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引入、实践应用。比如,引入两年后,我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大获成功,后来高校试点、普及推广,目前的高校创业项目多如牛毛,国家也设立了相关的基金给予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新。

1.1 创业教育

创业回报率高、风险也大,主要由个人或团体形式开展具体活动。一般情况下,创业指创立事业,其目的在于开发新职业、创造就业岗等。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混乱,也非常多,但其内涵集中在“创造、开端、发明、发现、重组或合理化、冒险、独立”等词汇方面。具体来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利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或原理,进行实践推进,是一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实践落实,是一种从知识到产品的转化过程。通常要求创业主体能够具备勇敢、智慧、自由意识强、思想前卫等品质或特点。最底层的动力源来自于“渴望成名的欲求、开辟新路的雄心”,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即要求创业者“要有梦”。

1.2 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多求诸美国,归纳起来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聚焦模式;第二种是磁石模式;第三种是辐射模式。具w如下。

聚焦模式属于早期模式,在创业管理教育中注重知识为纲,即精选课程,强调系统性、专业化。管理中包括资金、师资力量投入,成立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等,主要是使整体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常态化、细致化,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在此,极大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其结果是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条件。

磁石模式专业化程度较高,重点迁移到培养新生代方面,即通过一些专业化的训练来激发创业者、创造创业者。这方面不仅仅限于高校,而包括社会中有才华的年青人,使其得到优厚的条件,以发挥出自身的才能,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

辐射模式在现代化的新一轮创业中初具模型,它包括高校学生、非高校学生,理论上是如此,但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中,未包括后者,而且存在一些教条化的限制性因素,社会创业属于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属于大学生创业,两者截然分开。这种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一校格局,实现了多所高校间的联合等。

归纳起来讲,我国的高校创业管理教育模式比较混乱,属于多种模式并存,而且,缺少更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至少大部分学校即是如此。所以,应该提高开放程度、向专业化、细致化的阶段深入。

2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2.1 创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培训,大多以企业入驻或者校企联合为主;其次,有了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评估理念,但在实践中缺少对整个过程的追踪、监督、评估。从结果看,大多企业在高校所推动的大学生创业濒临死亡,通过原因分析,不难发现,这与我国教育本身有着巨大的关联,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教育中缺少实验精神,多数学校只停留于理念,而实践是创业的基础,所以,这是基础方面比较差。还有教育中所学内容大多存在过时现象,若是新课程则多理论、少实践。

二是高校学生大多来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多选择留洋,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又想补贴家用、获得生活费,所以,经济条件差的很多学生都通过摆地摊、开网店、做兼职、打网游、在校做等方式获得,对此类实践活动,算不算创业到目前为止还未进行过真正的讨论,但严格来讲,只能算是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之类。

一方面,要理解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情况,要对我国目前的高校创业现状进行一些了解,并且从此类失败经验中认识到创业维艰、创业不合乎规范、对创业理解存在诸多偏颇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正视高校学生创业的真实起因是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2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首先,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校方的评价体系。比如:课程、创业环境间的关系,课程类别如创业者素质、企业化经营管理、创业环境、产业化等。在素质方面,包括资源搜索、信息收集、创意激发、敏锐判断力、领导能力、分析能力与应变能力等;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则包括商机、评估、公司管理与战略部署、产业化运营以及对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下行压力下的资本流向判断,市场风险预估等;在法律层面注重知识产权、企业法等;在创业环境方面,有环境保护、市场机制下的各种运营方式。产品类型的划定、路径的选择、客户需求在市场反馈的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等。

其次,在教学方法层面,以学生为主体。励志与刺激的方法如邀请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模式训练、强化竞争意识、指导社会调查研究等。

最后,对教师资源的转化,比如:教师背景、科研能力、整体素质、论文数量、水准,转化率等,通过多方面的资源转化,不断地提升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水平。

3 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探究

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方面,主要分为硬件指标与软件指标两大方面,以下就分别进行说明。

3.1 硬件指标

在创业环境方面,硬件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指导中心、机构,创业资金、创业比率、创业基地、参与创业的学生等。

首先,是数量方面的评价标,比如:指导中心的数量、创业基地的数量、参与学生的数量,这方面不仅是表面上的数量,而是指有其内容的真正数量,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评价机制的设计,应该是从每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每一个项目必需的类别的指标评估,要求一一对应。数据必须精准,对于中途参与、退出等均应该有所记录,并注明其中的缘由。

其次,评价中需要引入新型的过程评价,克服单一的唯结果论,成功或失败一锤定往往会造成对诸多可能实现的项目流产,所以,为了公正、公平之计,需要注重对整个创业过程的全面评估,分析其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并给予指导。在我国的高校业评价中,可以引入现代电视媒体中的商业团体进行创业项目评估的模式,从创业项目的设立、产品设计、功能、作用、价值、效益评估等多个方向开展具体的指标评价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机会留给创业者,减少过多的干预,而直奔主题,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数量方面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结果方面的最大成就,而营造创业的种种有利条件才是关键所在。

3.2 软件指标

在软件指标方面,具体有创业社团、研讨会、创业大赛、校方态度、校企合作项目、校方的科研机构等。

首先,一般的评价指标来自于数量,再深入一点的评价指标是关注这些大赛、研讨会的成果,并通过对这些赛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意见、建议、成果等进行进一步理解,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创业过程。

其次,现阶段的学校比较支持这些项目,支持的理由在于推动学生就业,拉升学校知名度,引入企业投资,最终使学校从中获得名誉、利益,这是现实的具体情况,而且,学校为了从这些项目中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学生费用,有专门化的创业培训基地或者以专业化学院的方式开展此类项目。因此,在数量上看,支持态度方面分析,均不会有大的问题,重点是应该放在专业化程度、项目落实的资金投入两大方面。

4 结语

总之,在高校中进行学习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即把知识学好,进一步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目前的创业市场中胎死腹中的命中率高达90%以上,在现阶段的创业我国多停留于企业管理的组织层面,而技术方面的创新、创造、创业事项,比较稀缺,虽然通过大学生能够刺激这方面的力量,但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长计议,而且大多创业的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也非常浅v。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严格强化管理方式,透过质量评价、环境评价对一些不成熟、缺少亮点、甚至瞎胡闹的创业项目进行客观、理性的处理,并逐步缩小范围,集中到对一些细微的技术创新之上,提前预防过分透支教育造成未来社会人力资源的贫瘠。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李钊,王剑程,等.基于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创业服务价值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169-174.

[2] 孙凤娥,苏宁,江永宏,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6(6):64-68.

[3] 段炼.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业扶持体系探析――以院校一体化创业扶持体系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24-26.

[4] 余文博.高校阶段创业选择中的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77-79.

[5] 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9):138-139.

篇10

作者简介:冯淑红,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矫正在我国开始于2003年7月,截至到2011年底,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积极开展了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尤其是如笔者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地域、经济和文化特点的限制,在实行中更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及不足的分析,借鉴成的功经验,对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提出合理建议。

一、社区矫正概述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自2003年实行至今,通过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截至2011年9月,社区矫正工作已覆盖全国88%县市区和83%的乡镇(街道),累计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近79万人;累计解除矫正43万多人;现正接受社区矫正的有35万多人,并以每年8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

2004年以来开展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2062名,解除27178名,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14884名,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地域、经济和文化特点的限制,在实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笔者所在地区的社区矫正实施情况及不足的分析,借鉴国内的成功经验,对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提出合理建议。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的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在社区矫正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社区矫正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矫正认知程度低

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宽广、人口分布较松散。地广人稀和少数民族种类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矫正的宣传效果。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当地的社区矫正认知程度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来说更加的低。

1.群众对社区矫正认知程度低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于社区矫正认知程度低,通过调,查,听说和了解“社区矫正”的比例非常小,而愿意协助配合社区矫正的群众则是少之又少。

2.司法人员不乐观。由于没有独立的社区矫正机关,负责社区矫正的司法人员同时还要担负着其他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效果不明显,有些司法人员对于社区矫正的前景持不乐观态度。

3.社区矫正对象不配合。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践中矫正对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区矫正对自己的帮助,常表现出不配合的情况。

(二)缺乏专业的和少数民族社区矫正人员

目前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基本由兼职人员构成,而兼职人员由于自身的工作生活原因,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等,远远不能够达到要求。真正的少数民族或真正熟悉少数民族传统、观念、生活习惯的社区矫正人员又很少,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犯产生抵触心理,无法达到社区矫正的初衷。

三、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区矫正的合理建议

(一)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宣传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制度的认知度的提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得到更多社会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使得社会影响力得到扩大。

1.要加大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社区矫正具体工作的结合,从而使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矫正认知程度得到提高,只有让社区居民能够真正的了解社区矫正的有关知识,才能够从心里上消除社区居民对矫正犯的敌视和排斥。同时,要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要将宣传工作真正的深入到各少数民族,要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其进行宣传,特别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社区。

2.要加强与各种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社区矫正宣传进行普及教育。宣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和少数民族的电视台、电台合作,或者考虑在电视、网络、报纸中增设少数民族专栏,定期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宣传。

3.要转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 使得他们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和固有的做法, 提高自身对社区矫治工作的认识水平, 鼓励他们创新工作方法,寻找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工作模式,适应本地区发展的要求。在工作中,要对少数民族犯一视同仁,不能有民族歧视,对于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要配备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4.要多关心社区矫正犯,利用一切和社区矫正对象接触的机会,给他们培训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和注意事项。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社区矫正的关注和理解,鼓励他们参与到社区矫正实践中来。

5.宣传范围要具有广泛性,宣传海报、宣传媒体、宣传内容尽量要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二)构建适合本地区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社区矫正模式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果只是简单的适用和照搬照抄别的地区的传统的矫正模式是行不通。应该根据各民族特点,建立不同的适合各民族的个性矫正模式。 一是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特殊的专门面向少数民族的矫正机构。少数抿嘴地区如果使用常规的社区矫正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的矫正机构,用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习俗的方式来工作。

二是配备专门面向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的工作队伍。目前,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的主要是司法所,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不会说少数民族的语言,看不懂少数民族的文字,不懂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真正听得懂说得出少数民族语言、熟悉少数民生活习惯、有少数民族工作教育改造经验的工作人员却不多。因此,有必要配备这样的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改造效果。

三是加强建设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队伍,在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犯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或者聘请在当地生活时间比较长、有威望、有权威的少数民族当地人员参与到社区矫正中来。可以考虑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酬劳,对他们进行法制宣传,进行社区教育培训。这样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犯的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在社区矫正中要尊重各民族的习惯,保障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保证民族权利。在社区矫正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一定要先了解各民族的习惯和风俗等,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当地习俗,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三)建立专业的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的矫正队伍

1.专业的社区矫正官。目前,兼职人员完成了大部分的社区矫正工作,但是兼职人员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能把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并且大多数的矫正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应该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官。

首先,应由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根据社区矫正人数和规模来对社区矫正官进行定岗定编。其次,要根据不同犯罪类型的特殊性制定社区矫正人员的任职和考核条件,选拔具备丰富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人员组建社区矫正队伍。再次,要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点,培养一定的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官。

2.社会工作者。可以考虑在矫正队伍中加入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他们的知识和阅历能够激励矫正犯,激励矫正犯积极向上。同时,要保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比例。

3.社会志愿者。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志愿者也是社区矫正制度中主要的矫正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先进城市的志愿者工作也在完备,应该招聘一些志愿者,来协助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制定具体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细则和规定

我国各个省市的情况不同, 在立法出台后, 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适合本地的社区矫正管理办法。例如在2008年4月制定了《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但是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各个盟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根据国家立法和内蒙地区的规定,各盟市根据本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地区的实施细则。从制度上完备各个盟市社区矫正的各项配备机制。

1.危险评估机制。在进行社区矫正前,应先根据犯罪性质、个人特点、社会危害性、犯罪历史、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对犯罪人进行综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根据报告确定矫正犯个性化矫正计划及实施方案。

2.分类矫正机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应严格实行分开管理,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的不同,对矫正机制进行分类。 对于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害性较大的矫正犯,适用一些严格的矫正机制;对于一些犯罪情节不严重、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害性不大的矫正犯,可以使用一些相对而言宽松的矫正机制。在设置分类矫正机制的过程中,也要在详细统计矫正犯具体情况基础上,针对民族不同习惯、传统特点进行分类矫正。

3.配合和监督机制。矫正机构工作需要各有关各部门互相配合,密切配合,不能互相推诿,可以考虑由社区矫正机构对矫正犯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给出是否使用非监禁的书面材料。法院在量刑时考虑调查报告,并在判决之后直接将罪犯移交给相关的矫正机构。

篇11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在《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CSR)分为三层,最内层是为实现经济职能的有效运行而产生的清晰的、基本的责任――产品、工作和经济增长责任;中间层次的责任是企业以敏感地知晓变化的社会价值和期望的方式执行经济职能而产生的相关责任,如环境保护,善待员工等;最外层次的责任包括新出现的以及无形的责任,这些责任是为改善社会环境企业应该更多参与的责任,如贫困问题等等。Carroll(1979)对CSR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形成了CSR金字塔模型,在此模型中,CSR从下到上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觉责任(也称为慈善责任)四个方面。

对于企业为什么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解释主要有四个理论:一是工具理论,即CSR是企业取得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工具;二是政治理论,即因为企业拥有一定的资源,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应该接受社会的一定职责与权利,或参与社会的合作。企业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力量的经济组织,应该负责任地使用其力量;三是一体化理论,即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其存在都取决于社会,所以应该和社会一体化,学者们主要从一般社会事务的管理、公众负责原则、利益相关者管理等方面展开;四是伦理理论,学者们主要从规范性相关者理论、人的一般权利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证。

2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

2.1 实际工资低

据全球最大的工资信息调查研究机构Hay Group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工资上涨幅度将位列全球第一,实际工资增长幅度将超过美国、印度和东欧国家。但是,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待2007年中国工资增幅将列世界第一,因为中国工资增长是在长期低水平上的增长,是在绝对工资额相当低下的基础上的增加。

所谓低工资是指在既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下, 社会工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小, 以至于社会平均工资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在经济学上, 分配率( 即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 的比重) 是一个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越高意味着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 社会分配越公平, 反之, 分配率越低, 社会分配就越不公平。据中国社科院对“全国工资总额”与 GDP 的比例进行的计算, 我国分配率的比重是很低的:1980年为 17.1%, 1998年为11.7%,2004年为10.57%,2005年为1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都在50% 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 。如今的低工资现象, 已经开始从中国最下层的民工蔓延到了所谓的知识阶层。极低的劳动力工资所产生的危害性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会使劳动者家庭生活极为贫困;而且劳动者低水准的生活质量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素质的提高;低工资还会引致社会风气的毒化和败坏,进而衍生出“仇富”、“仇官”仇视和报复社会的情绪;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低工资难以留住的人才,使企业难以形成凝聚力,由此失去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2.2 工作环境恶劣

据山东企业网报道,2006年7月22日晚,一餐馆洗碗工因工作环境恶劣而向经理下跪辞职。“小屋子太憋屈了,我在里边待着头晕。”下跪员工说,洗碗间只有一条容一人通过的小道,她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得在里面待着,“领导不让去大厅……”

类似的报道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特别是制造行业的员工,不仅是劳动强度大,而且工资低,没有法定社会保险;工作环境恶劣,缺少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工伤、职业病等一再发生;工作之余的休息环境更是恶劣,拥挤的空间,破烂的被褥,阴潮的房间等。

同样的,一些白领员工也面临着工作环境的问题。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年造成数百万英镑商业损失的办公室疾病“大楼综合症”,又叫“病态建筑物综合症”,其致病原因是负责人疏于管理,而非以前认为的糟糕的办公环境。这项研究指出,工作时的心理因素、缺乏控制能力导致的压力、工作时间太长以及管理人员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是致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其次原因才是大楼内的办公人员处于无法忍受的高水平二氧化碳、气传真菌和噪音等。

2.3 企业肆意污染环境

企业环境污染是指企业人为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质,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恶化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环境。污染物又能沿着食物链转移、富集而后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较为常见的企业污染环境有以下三种类型:

(1)水污染。有些工业废水中会含有 Pb、Hg、Cr等重金属元素,使水变质,甚至导致水生生物中毒而死亡。有些废水中虽然不含有有毒的物质,但含有大量的N或P的化合物,这些物质排放到水中,使水的营养程度提高,造成过度的富营养化,使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及各种腐食性鞭毛虫、纤毛虫滋生。结果又造成水中氧气不足,不仅鱼虾不能生存,大量生长的蓝藻、红藻和绿藻等藻类物质,也常因氧气的不足而大批死亡、腐烂。结果生机盎然的湖泊就变成了腐败的臭水塘,如淡水中的水花和海洋中的赤潮等。

(2) 热污染。 来自电厂和其他工厂的热水进入水体,使水温升高,水中溶解的氧减少,同时水中的有机物因温度升高而加快了氧化分解的速度,进一步降低了水的含氧量,水生动物也因体温升高,代谢加速,需氧量增加。因此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因窒息而死亡。

(3)大气污染。 工厂排放的废气都会造成大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 CO、SO2、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等,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可相互作用形成二次污染物,再度污染空气。

2.4 企业缺少慈善活动

慈善心是爱心的表达, 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企业享受到很多的社会资源,理应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多做慈善事业。然而,当今中国一些企业家和企业缺少“慈善观”,社会责任感缺失,似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2006胡润百富榜上名列前茅的企业家在慈善榜上的排名却很靠后,有的甚至榜上无名。中华慈善总会统计,中华慈善总会在8年中,筹集的善款近13亿元中,内地捐款只占30%。在这30%中,企业、个人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一项关于上市公司在公益方面捐款的统计表明,年捐赠超过100万元的上市公司,只占上市公司的很小部分,甚至有数百家上市公司公益捐款数为零。 可见,慈善在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中还没有形成风气。

3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3.1 转变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理念大多倡导“企业应该创造利润,回报所有者”, 但却忽视了企业对推动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与担负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要转变企业的文化,首先要让企业的领导改变企业的的经营理念,明白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 并且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社会上会更受欢迎、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其次,要塑造正确的企业文化必须要让员工转换思想, 其中最有效方法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我国企业应在借鉴应西方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自身企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要做到东西文化取长补短, 较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3.2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美国商业杂志《福布斯》杂志宣布,2007年起取消中国富豪慈善排行榜。这是福布斯为中国富豪排名八年来取消的第一份排名。按照福布斯的官方的说法:中国的慈善事业不如国外成熟,很多富豪捐赠方式隐秘;不少企业家保持低调,不愿公开其在慈善领域的贡献,增加了数据调查难度。

关于取消中国富豪慈善排行榜的原因各界众说纷纭,但是取消排行榜并不意味着舆论忽视了企业慈善行为,相反是给中国企业一个更快成长的空间,在有经济力量发展自身的同时担负起社会责任。并且社会舆论还可以以其他新闻报道、私人排行榜、社会调查等方式去强化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 不能只寄希望于企业的道德自觉, 还必须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约束, 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监管制度。

同时,中国还应完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税收政策。根据中国目前的税法规定,企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免除。就是这3%,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只有向事先得到国家批准的少数基金会捐款才能得到减免税收的优惠。四川的一位企业家因为捐赠在向税务部门申请减免税的时候被告知:只有捐钱给国家主办的少数几个慈善机构才能享受到这种减免税待遇,而他直接向贫困山区的捐赠却不在这种减免税可以考虑的捐赠范围之内。导致这位企业家的公益热情大打折扣。

3.4 慈善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慈善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已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更高境界,它能将慈善的效果最大化。思科公司通过建立网络学院培养了大量网络人才,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公司的人力资源储备;壳牌石油每年都会提供大量资金和专业技术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系统和电力设施,进而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IBM通过长期向学校捐助计算机和硬件设备,由此在青年人中间树立自己的品牌,这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扩大了IBM的潜在客户群。 由于这些项目的社会目标与公司的专长紧密联系,所以它能够以较高的成本效益比出现,较之单纯的捐款捐物,提高更大。

4 结语

在全球化迅速蔓延的今天, 要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企业正确的处理好自身的问题,如员工满意度、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等;更需要企业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即企业需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因为这是一种企业对社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做法,也不仅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免因伦理上不可行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还因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优势有可能转换成竞争优势。由于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行为而受到的舆论表扬, 品牌价值的提升, 非顾客的增加等事例足以证实: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