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2 08:25: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

篇1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其中,南师大选取了234名调查对象,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分别为136人和60人。总共430人中,文科类的学生占54.4%,理工科的占45.6%。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为19.3岁,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23岁。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现状,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从大学生身体各项指数直接考察,也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卫生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间接考察。

1.体重偏轻。大学生的体重状况如何,按《华尔街日报》今年2月份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肥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那我们大学生的肥胖率如何,我们采用的是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被测的430同学中,423名同学对此进行了回答。有13.9%的大学生体重过轻(BMI值在18.0以下),82.3%的大学生是正常体重(BMI值在18.0~25.0之间),还有3.5%的大学生超重(BMI值在25.0~30.0之间),还有0.2%的大学生肥胖(BMI大于30.0)。其中男女的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女生体重过轻的比例大于男生,男生体重过轻的只有3.8%,而女生达到10.2%。在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里,男生的比例比女生大,在被调查对象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0%,男生占3.7%,这缘于女生追求以瘦为美,乐于减肥。

2.近视情况严峻。在大学校园里,可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戴着近视眼镜,眼镜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大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被调查的430名学生中,有221名同学戴眼镜,所占百分比为51.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情况的近视,其中轻度近视(屈光度小于300度)30.8%,中度近视(屈光度300~600度之间)为

55.7%,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度以上)为13.6%。综合类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近视情况相当严重,中度近视的比例最大,高度近视的情况也很严重。

3.作息不规律,贪睡和睡眠不足同时存在。在被测的430名大学生中,睡眠在6.5~7.5小时的占60%,有11.2%的学生睡眠为6~6.5小时,5.1%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还有17.0%的学生的睡眠时间在7.5~8小时,6.7%的学生睡眠在8小时以上。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睡眠都有保证,但是有16.3%的学生睡眠不足,还有23.7%的大学生贪睡。

4.缺乏锻炼。对于一周内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这个问题,42.8%的学生是0次,41.4%的大学生参加1~2次,一周内参加3~4次的大学生占10.4%,4次以上的只5.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在对为什么不参加锻炼时,我们给出了十项选择,可以按照重要性依次选择三项,其中57%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是因为没有人陪自己一起锻炼,还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来锻炼”,紧随的是“不喜欢锻炼”,选择这个选项的比例占34.1%。这是主要的三个原因,还有33.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锻炼什么好”,20.1%的学生选择“没有地方锻炼”,还有14.5%的学生选择“想锻炼没人教”,还有10.6%的人选择了“其他”。

5.沉迷游戏。在问到玩游戏的情况时,66.8%的同学每天花在玩游戏的时间不足一小时,24.8%的学生表示每天会用1~2.5小时来玩游戏,还有8.4%的人表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于2.5小时。其中,玩游戏的时间是男女区别明显,玩游戏的时间在一小时之内的,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而在一小时以上的,女生的比例明显少于男生,说明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比女生严重。

6.青春期知识缺乏。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91.5%、94.8%、94.4%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未采用保护措施发生性关系;还有23.2%和19.2%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唾液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的。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通过使用坐便式马桶、肢体接触和一起洗澡传播的,分别所占的比例为7%、2.8%、2.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与艾滋病传播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类似的知识不了解,对于已经是大学生的我们,这些数据很恐怖,值得反思。关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68.1%、59.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上网浏览网页”和“同性同学与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了解的,38.5%、29.8%的学生是通过生物老师的课堂上讲解和生殖及性方面的健康讲座了解的,还有20.1%、19.6%的学生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光碟录像了解的,只有8%的学生是通过与父母沟通获得的,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我们的同学,对与性知识的了解都是“自学成才”,这也是造成了部分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都不知道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

1.缺乏自信。大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在被调查的430名大学生中,又24%的人觉得自己很笨,如果有可能希望变成另一个人;45.9%的大学生绝的自己没有长处,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还有20.5%的大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时,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还有45.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发言时,由于紧张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忘了。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2.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在问到当你最后一个走出教室,有19.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去关灯关窗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当自己参与的团体比赛输掉了,自己不会感到内疚,有8.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符合自己的,还有31.0%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对于成绩差的同学,21.9%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负责辅导,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

3.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公共场合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体现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36.9%的大学生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在陌生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17.0%的大学生适应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有61.6%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其中女生和男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sig=0.000

4.婚恋观。现在大学对于学生的婚恋也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恋爱是什么态度呢?对于恋爱的年龄,男大学生的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1.6岁,女大学生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6.95岁,男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7.5岁,女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6.98岁。只5.3%的大学生希望在24之前结婚,大部分的大学生预期结婚年龄都集中在25-28岁之间,其中28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6.9%。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30岁的男生有11.2%而女生只有4.6%。这个显著性差异和性别有直接关系,按照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她们的最佳结婚年龄要比男生小。关于恋爱到底意味这什么,我们提供了五个选项,有424人对此进行了回答,83.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意味着情感交换,7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牵挂对方,其中,选择“牵挂对方”的男生占31.1%,而女生却占42.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女生的情感依赖要高于男生。6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对对方奉献、还有32.1%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喜悦对方,另外还有8.7%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可以发生性关系,选择此选项的男生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占7.3%,女生占1.4%,男生表现出对性更为冲动和主动。在访谈过程中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婚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但是大学阶段的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切要顺其自然,因为现在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现在的恋爱,多数是情感的寄托,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的恋爱对象和以后的结婚对象,没有必然联系。在和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异性知己最亲密的动作有哪些,我们给出了七个备选答案,被调查者可以任选三个。其中80%的同学的认为,异性知己直接仅限于握手,73.4%的学生认为可以有象征性的拥抱,还有50.7%的学生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在异性知己面前开带荤的玩笑,分别还有15.5%和14.3.%的学生能够接受异性知己同居一室和亲吻;还有12.8%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异性知己的,另外,还有4.6%的学生能够接受和异性知己直接发生性关系,其中男性(3.9%)所占比例突出。由此可知,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都比较开放,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过于开放,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三、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在大学阶段造成,但更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行程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虽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的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力度却不够,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这重要角色,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出生就倾注心血。在访谈的过程中,有83%的学生表示,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父母为其准备的各种辅导补课班。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现在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晚上和双休父母又为他们安排了课外辅导,现在的孩子除了功课还是功课,有做不完的作业,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肥胖率和近视率都在飙升,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的智育发展,完全忽视了孩子自身身心发展,最后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学生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所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长期形成的。另外,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谈性色变传统,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教育更是缺乏,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8%的学生表示,和父母谈论过关于青春期健康的知识,但也是点到即止,学生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十分有限,这也是部分大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不知道的原因。还有现在的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由于过份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造成部分大学生婚恋观的扭曲,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被包养,做小三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学的好不如娶的好的思想,把婚姻做为改变自己生活的筹码。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从孔孟的“学而优则仕”仕途化的教育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再到今天发展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将“应试”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其教育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学生、学校、老师都成了最求升学率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规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一切以“应试”为最终的教育目的的情况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被忽视了,现在很多高中,完全就取消了体育和声乐等课程,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是经常改上文化课,那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健康辅导了,所以,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进入高校以后,高校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院系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的教育倾向。该倾向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使大学职能与责任趋于简单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现代大学的责任是多元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应关注人的社会生存意义。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大学课程中,缺乏以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缺乏引导,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缺乏训练。

(三)社会因素诱导

首先,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诱导了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渗透进人们的心灵,腐蚀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陷入了适应上的困境。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熏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出现了扭曲,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把物质看的太重,17%的大学生表示受不了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交友过程中,有部分同学的思想也不是很纯粹,甚至把物质条件摆在首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业的压力的影响。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的学生涌人大学校园,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社会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相反某些热门行业出现岗位饱和的现象,残酷的社会就业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随之显现出来。出现了对自我的否定,缺乏自信心。行为主义桑代克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提到,“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欲望时,个体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达到满足,就产生了‘阻挠’,这种阻挠可能来自于客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欠缺或个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面对这种阻挠,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严重的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种紧张和焦虑,大学生就必须寻找就业途径。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现在主要忙于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忙着备考公务员,另一个就是忙于考研。在这情况下,他们又陷入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为了考试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饮食无规律,很少做运动,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等等,所以,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教育理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强调智育的同时要兼顾德育,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和能力的培养,把孩子从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充分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在具体来说需要把握的度有以下五个方面:目标上大而不急;环境上宽而不随;生活上爱而不溺;要求上严而不厉;配合上勤而不讳。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孩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各方位的优缺点。看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强加灌输。

(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的做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的培养。通很过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鉴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推动健康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很多高校都有青少年心理课程和健康讲座,我们现在就是完善这些课程。其次,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与指导工作,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原理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就是为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环节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部门的等多方面努力,在这只做简要论述。

参 考 文 献

[1]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出版社,2006:65~72

[2]张青兰,王欣.湖北省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1):64~66

[3]戚兴宇.对大学教育“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冷思考——论科学发展观下的大学职能与责任[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4]代荣荣.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5):117

[5]赵晟.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6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20~321

[7]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6):6~9

[8]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考[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43~44

篇2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器械健身 教学 大学生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更是明确规定要求学校将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德育教育的发展机制,全面实施到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道路上来。器械健身课程教学作为一项在静态环境中追求自我完美和自我塑造的体育运动。它对于改造人体造型、锻炼人体肌肉和器官具有重要的特殊功能,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在器械健身教学中,大学生通过科学合理地健身运动,以此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见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觉悟性以及趣味性

一、器械健身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在器械健身训练过程中,学生在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锻炼时,往往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精神鼓励.方能突破自己的极限重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相互鼓励的支持,是出于彼此之间的精神信赖和心理依托,进而使得彼此之间产生信任感和亲和力。因此,在器械健身训练中,学生之间通过有效地锻炼学习,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使得同学与同学之间能够在共同的锻炼中,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相互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自我群体交往意识中,得到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表现出积极地认同感和对其他同学的心理相容相合性格。与此同时,在器械健身教学中体育教师还可帮助学生了解健身礼仪。学会社交技巧,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来自自身身体内部的积极响应,身体线条的美化、阳刚气质的回归以及自信心的膨胀。健身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项科学工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制定出一套有目的、有计划、有完整的教学方案,进而满足高校健康、教育要求吻合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

二、器械健身课堂教学中终身体育的培养途径

(一)积极构建和完善高校器械健身课程体系

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应注意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对课程学习评价等重要要素,它们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组合体,通过器械健身教学过程产生整体效应。基于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器械健身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以课程目标为教学定位,对器械健身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开发以及教学课程评价等多层次地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器械健身课程体系可以行之有效的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健身方式,它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增强人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健身指导,并为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锻炼方法。至此,高校器械健身课程需满足于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全面实施和开发器械健身运动的健身功能,并将其致力于健身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需求以及生活、学习、工作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将器械健身中的多种规格按照健身原则、健身规律、健身方法进行编制。将健身器械中的各项技术项目的练习目标、练习方向、练习要求、练习难度以及技术结构以大学生整体综合身体素质水平有机的调整。

(二)构建综合性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器械健身教学课程的重中之重。在构建器械健身体育教学评价课程体系时,体育教师往往不再局限于形式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而是更多的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考虑在内,积极发挥评价所具有的激励、引导、鼓舞以及反馈功能。在器械健身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应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应将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做到课内、课外并重,注重健身过程的评价和健身能力的评价。 ・

三、器械健身对大学生心里健康的影响

器械健身训练的负荷随着学生力量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它能有效促进学生机体释放多余能量,可以让学生充

分宣泄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器械健身训练会使人体某些器官、系统的神经紧张水平降低,降低应激反应。因此,器械健身训练可以消除多数学生紧张等主观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焦虑”心理因子的健康发展。

四、器械健身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器械健身运动的实质是为了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然而由于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重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器械健身运动技能;有的重在提高协商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同时还可表现在根据器械健身体育课程的不同结构,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坚持科学合理地健康教学原则,在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器械健身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利于提高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不损害学生身体健康或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内容。

五、结语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针对器械健身运动而言,它不同于其他的运动方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形态和身体体能因地制宜的构建教学体系和实施教学方法等因素有机地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健身运动,从而使得这一教学更加完善,真正地使大学生在机械健健身锻炼中实现运动价值,完善身体生理功能增强体魄,改善体型,锻炼大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以及提高大学生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身心处于旺盛发展的群体。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在知识掌握、需求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身体状况、情绪或情感反应、人际关系等因素而产生挫折感,出现抑郁、焦虑、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使生活、学习的效率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对人生失去信心,出现危及生命的现象,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辅导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大学陈丽云教授提出并开创的,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本土化心理辅导模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心互动理论和养生观念,以道儒佛医为背景,从身体、情绪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全面介入,强调人个体的内在潜力,发掘人的正面能量,通过生理、心理和精神三者相互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

所谓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全人的概念”,是身、心、灵的统合体。我们有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存在,这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有我们意识能体验到的生命存在,这是心的部分;我们还有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或灵性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多层面的存在,在生命教育中引入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才能真正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一、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目标:

1、在身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珍惜生命,爱护身体

如果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则他的一切人生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好像人生突然失去了色彩,甚至走向消亡。保持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我们生存的条件。所以很多人强调,生活首先要“活着”,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正代表着我们不仅要健康的活着,还要有质量、有希望、快乐的生活。在身的层面,我们要进行珍惜生命教育,尊重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个体,生命具有不可逆性,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放弃了生命就放弃了存在的权利。在我们的一生中,除了生命开始的自然历程和身体死亡的最后宿命无法选择,其它时间我们都可以为我们的身体负责任,正如儒家提倡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界的事物以生为心,生命是宝贵的,必须给予重视。因此,关注个人生理与身体的发展成长,是我们生命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珍惜生命,才能对生命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另一方面依据身心灵理念,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有形之体,故老子将“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主张我们观之、修之、爱之,提倡人们珍惜生的状态。因此在生命教育“身”的层面,要提倡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爱护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2、在心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理解生命,和谐统一

生命教育不仅要珍惜生命,而且要使人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的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己;要使人能够自我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一种积极地态度,乐观的看待人生,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使人锻炼意志和品质,自信、坚强的面对生活。因此在“心”的层面的生命教育包括“知”、“情”、“意”三个方向。

首先,在“知”的方向,“知”是对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自己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要增强自我认识,实现自我身心和谐、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和谐,自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情”的方向,“情”是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本身就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态度会影响我们自己内心的存在状态进而对整个生命的存在状态产生影响。我们要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体验情感的满足和自尊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最后,在“意”的方向,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包括人的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的培养。是我们面对各种生命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抉择。生命教育使人树立自信和坚强的品质,不因为失败而气馁,面对挫折和困难,选择坚强面对,不放弃、不逃避,拒绝各种诱惑。

3、在灵的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超越自我,天人合一

个人身心的统合走向灵,灵指向未来,能够指示引导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精神的存在是无限的,生命的发展是无限的。生命教育在灵性层面的目标是激发人的潜能,唤醒人的超越意识,以实现更好的身心生活和生命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资源和体验,一方面这些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往往会引发国人的共鸣,使人深刻感觉到生命为何存在,万物对人的意义,如何各安其位。另一方面,有关中国文化中对善与恶、苦与乐、得与失、生与死的思考,将会引导我们更好地解释生命的过程,这就是人生意义的所在。人都向往一个完整的生命,而灵的作用就在于整合人生,只有发展灵的力量,才能更好的激发创造力,发现生活的美好,不断自我超越,真正实现对生命的尊重。

二、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的应用途径: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辅导方式的目标在于改善身体、心理、精神三个方面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整体的健康。现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了积极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途径。在现有的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应用研究中,针对的都是特定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如大学生贫困生群体、大学生社交焦虑等群体,虽然团体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受益的人数较少,并不能被更广泛的应用。如何将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引入到大学教育之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对身体健康层面的引导:首先,要倡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多与大自然接触。其次,要倡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个人饮食的健康,减少抽烟酗酒的次数。最后,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

(2)在心的层面的引导:首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学会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应对困难和挫折。其次,学校提供大量的与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有关的资源,如专业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量的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等等。最后,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校-院-班-寝),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在灵的层面的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使学生找寻到生活的意义,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其次,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学会爱和感恩。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身心灵的整合,激发自身潜能,激发创造力。

这三个层面的引导,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样的观念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堂、职业规划课堂、成功学课堂、体育课堂、各种专业课堂及各类选修课课堂,包括学生的团活、班会、校园文化生活等等都可以作为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推广的载体,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将会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潜能,提升精神境界,使大学生们更有意义的生活,为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在生命教育中引入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更好地强调了生命的完整性,更容易使人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升心灵的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为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和全人辅导模式的发展应用提供了一个方向,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丽云等,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中国轻工业出报社,2009年1月

篇4

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内涵看.大学生健康理念确立、疾病预防、饮食起居、学习行为等习惯还存在许多欠缺。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近视眼增多、三餐饮食无规律、不懂营养科学、睡眠质量难以保证。大学生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颈椎病、肩周炎等患者增加.不少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对大学环境适应自我评价与认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矛盾和迷惘,面对繁重的学业考研就业、寻求独立和条件不足.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对友谊的渴求不能满足.家庭贫困学生的矛盾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精神萎靡甚、至忧郁、厌世。

本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睡眠、饮食、运动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以下几方面:

2. 饮食方面:在一日三餐方面,除了极少数学生不吃或很少吃早餐外,三餐偶尔有间断与三餐很有规律的学生约各半。约一半学生仅仅偶尔会有所顾忌而不吃,仅约1/8的学生吃得很少,由此可看出垃圾食品是降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运动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平均每天仅锻炼30分钟左右,这与大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还有一定差距。

在调查大学生生病情况方面,约一半学生很少生病,但也有很多的学生是冷空气一来就生病。尽管如此,却仍有大部分的学生健康防护意识很一般。 健康防护意识低下,又进一步使得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降低。

大量的事实表明,不少大学生对健康的意识不强,在不少方面有偏离健康轨道的表现,因此,有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

结论与建议

第一,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设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种有组织、有计划、 有步骤的教学活动,对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可以安排高素质的医生担任健康教育课的任课老师,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卫生保健及性保健知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作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身心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具有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即将步入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一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征的基础上,如何将身心健康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两手同时抓,形成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教育模式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机制

从学院层面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并纳入教学计划,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重点放在高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如压力与挫折、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等,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2成立心理健康社团

在院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自己的团体组织,学生自愿加入,在专业知识方面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社团定期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还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心育赋于受教育者强大、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这无论是对于营造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氛围,还是使工作的触角更深入都十分有益。

1.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网上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或提问,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答疑,开展网上论谈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

1.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心里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关注的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时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构筑起个人、班级、系部、家庭、医院五级心理防护网络,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

2身体健康教育模式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体育课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1身体健康观的灌输与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体育教学是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其坚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最终养成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和,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2.2身体技能的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选项课程,提高运动技能,以达到身体健康、终身体育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区别的情况下,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2.3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仅仅靠每周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抓好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将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让广大学生来参与到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2.4建立体质健康档案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开据运动处方,搭建辅导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有针对性身体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身体健康为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加强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为手段,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升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护的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身体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学生可采取现场健康咨询、网上咨询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通过身体锻炼,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身体健康档案,通过运动处方和个别辅导等形式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高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大学生常见疾病的主要特点

第一,大学生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些大学生偶尔在情绪或者行为上表现有些异常,容易被人们视为大学生个性的一种表现,很难与心理疾病联系到一起,只有在大学生出现特别反常的行为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般很难发现。一些大学生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或者过度气愤、喜悦等情感,引绪失常,造成心理疾病的爆发。有个别大学生会因为长期的情绪失落而造成心理抑郁甚至走向极端的现象出现。第二,大学生体质疾病表现不明显。大学生发生体质疾病的概率很大,除了运动中的磕碰等损伤之外,大多都没有明显的表征,大学生本人不容易及时发现,一般在参加军训活动、激烈的运动项目时容易发病。此时,大学生的体力和耐力等消耗比较多,容易造成大学生病情恶化或者突发状况导致的疾病加重。第三,大学生常见疾病大部分是由于长期累积导致的短期快速发病。从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现状来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负面情绪等没有及时得到纠正,长此以往,多种不良因素叠加起来将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反应异常以及身体健康的威胁,引发身心疾病。心理疾病造成的身体健康受损的情况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自我调节,缓解精神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来自于学业的,二是来自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有一部分大学生所选专业并非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为学生调剂专业提供通道,为学生减少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不善表达,人际关系不好,虚荣心过强,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诱发身心疾病。这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改善性格,减少精神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充分重视情绪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释放内心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减少身心疾病的产生。2.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措施,保证学生作息规律。同时,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尤其是减少在周末和节假日夜晚的活动量,避免狂睡或狂欢的情况,摒弃上网通宵和考试期间通宵学习的不良习惯,按时休息和起床,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3.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安排膳食。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和增强食欲,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压力,辅助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提高抗疲劳能力;还能增强活力和情趣,使自己的内心愉悦。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机会。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健康饮食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以来,人们进一步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追求身体健康。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素质、遗传以及病理是现阶段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几个主要因素。一些大学生习惯于不吃早饭、经常熬夜,存在一些吸烟、酗酒的不良现象,对体育健康锻炼没有明确的计划。一部分人在体态上开始趋向于肥胖,身体的机能、耐力有所下降。一些学生有挑食等不良习惯,导致身体缺乏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了身体的综合健康素质。由于学业繁忙,加上自身惰性等原因,学生的体育锻炼明显不足。因此,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重点关注,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大学生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和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开展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1.提高对大学生健康体育文化的重视。我国的体育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人们对健康体育文化不够重视。这需要大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文化,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规律的运动时间实现身心健康,丰富学校的体育内涵。2.培养大学生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健身计划的制定应该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科目和运动量,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和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将终身受用,培养科学的锻炼习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组合形式,遇到生理变化或者疲劳之后应该及时调整运动内容。另外要注重运动项目的组合,有主要项目,也有次要项目,根据身体的变化来调整。第二,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运动应该做到劳逸结合,肌肉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增强必须需要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效果。适当的运动后应该感到身心愉悦,食欲和睡眠都会很好,轻度疲劳是比较合适的,切不可过度疲劳。第三,做到持之以恒。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坚持的时间。一般来说,大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应该在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要有三天锻炼。意志薄弱是中途放弃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结伴锻炼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有利于长期的进行体育锻炼。3.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共同为大学生营造起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处于健康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的感染,自觉以健康的心态和体魄来要求自己。例如,在校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体能拓展运动,可以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可以参加社会上组织的竞走活动、马拉松比赛等,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素质。4.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造成人们体能运动时间的减少,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健康。因此,学校要促进大学生改变熬夜、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结束语

身体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学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学校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疾病的特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有效的预防。高校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开展和落实,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健康意识、终身健康意识,使学生增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学业良好、身体素质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武晶.大学生门诊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健康教育[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05

[2]郭静,王秀彬.北京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01

篇7

"健康素质"是在世界"健康"新概念提出之后,我国针对小康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要求提出的新理论、新的健康命题,也是新时期对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命题。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进入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正在进行着全面改革,原有的指导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据调查,大学生健康素质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例如体能素质下降,耐力素质、肺活量等指标的下滑都令人堪忧。本研究试图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为大学生健康成才奠定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建筑大学信息学院07级电气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个班分别对学生健康素质,体育的学习动机,心里素质等重组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班有86人(男28人,女58人)控制班89人(男30人,女5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高等教育与体育教学相关信息;有关健康素质、心理等文章10余篇;体育教育方向著作5部。从理论上对本课题进行指导,为本课题的调查设计提供依据。

1.2.2数理统计法。将调研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并用SPSS (11.5)软件对资料和数据进行管理、统计和分析。

1.3实验时间与方法

1.3.1实验时间:

2007.9-2008.9 实验时间为二个学期。

1.3.2实验方法

宏观措施:

1.)建立和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建立学生档案。

2.)开展下午集中制的课余体育活动,建立课余体育活动效果评价和反馈制度。

3.)开展现代体育教育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教师树立整体教育观。

具体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根据学生的健康素质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施教。

2.)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使学生每次课连续活动时间不少于45分钟。

3.)要求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少于2次。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身体形态变化(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试验前后所测的实验班男、女生的身高、质量指数有一些差异,但经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身体形态在实验前是一致的,符合实验要求,经过1年的实践,再测研究对象的指标有一些变化,所测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有一些提高,但经检验, 实验班和控制班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似乎实验前后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身体形态没有什么差别, 但进一步分析则发现, 尽管BMI 身体综合指标数总体上差异不显著, 但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检出的BMI过高和不良人数差异却非常显著, 这说明实验是有效果的。

2.2学生身体机能实验前后的变化(见表2)。

从表2 数据可以看出, 实验前所测的实验班和控制班身体机能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项目基本一致, 经检验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符合实验要求。实验后测的数据显示: 实验班男女学生的肺活量较实验前有长足的提高, 而控制班则变化不大, 经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肺活量体重指数方面, 实验班男生较控制班男生也有显著性差异, 但女生方面则没有检出显著性差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班学生的身体机能较实验前有显著性的变化, 实验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但, 值得注意的是, 女生虽然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加, 但同时伴随体重的增加, 导致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变化不明显。

2.3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形式的选择(见表3)

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排在前位的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和"足球"。男女生在选择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自由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上课时间;自由活动课是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学生自由活动。

2.4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内在联系

体育做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健康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育,在提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进德、益智、促美,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与健康素质教育是培养人具有健康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是一致的,二者的核心是增进和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是提高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施健康素质中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通过大学生对体育形式的选择,更能有效的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发展。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强体质和增进身心健康,如促进身体形态发育、提高身体和心理的机能和素质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素质"的新目标来补充和完善,过去仅仅是提高身体质量的传统目标,把重心放在发挥体育对身体健康的有益促进作用,保持身心无疾病,脱离亚健康状态或使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疾病得到治疗和康复之上。经实验结果显示,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体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学生的身体耐力,从而全面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方面是较为有效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高校体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有着永恒的积极作用。体育的更高境界或追求目标是" 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 "是一个递进发展的关系。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 向着注重完善人格、培养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方向发展, 由单纯" 育体" 向全方位" 育人"转变。在教学中, 体育由服从于学生应试教育的" 配角" , 要向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担负重要作用的" 主角"转变。具体地讲, 就是在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的基础上, 加强对渗透功能的重视程度, 将体育作为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贯穿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改变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和指导方式,它较传统体育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健康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2建议

1.)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增强学生健康的目的。

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创设一种能给学生提供更大自由度、更多自,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教学模式。

3.)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确实改善教学条件,为体育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自觉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将所学知识尽可能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5.)在体育教学中应进一步渗透体育人文学、运动人体学、健康教育学等内容。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增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提高体育课的教育意义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 1 ] 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2 ] 邱远. 开创性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几点认识[J ]. 体育教学,2003 (2) : 16~ 17

[ 3 ] 李明学."健康第一"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 ] . 体育与科学,2000 (4) :58~60.

篇8

中国分类号:G455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不管在哪一个年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一直都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疾病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步上升。在之前出现过的非典、禽流感以及艾滋病等病例中,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也与日俱增。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大学生在是处在一个较为迷茫的阶段,很多知识面的了解比较贫乏,特别是关于健康方面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对于健康这个概念的认知都有些误差,觉得只要不生病,可以正常生活,身体素质就是健康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态,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自如。

1、课余活动

人们在现代的物质生活里享受到经济所带来的福利的时候,也不免会受到健康的影响。大学生活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体育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有很紧密的联系,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在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情况并不是很好。大学阶段在人生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很多生活运动习惯就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对于人的一生都非常的重要。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体育健康并不是很重视,在课余时间都宁愿在宿舍或者网吧里娱乐,而没有利用好这个黄金时间来进行锻炼身体。

2、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人们的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渐渐跟随者时代的步伐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在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理智,经历不同的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很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因为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并且经历的比较少,生活阅历也有限,想法比较简单,考虑事情的时候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且承受能力也很小,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遇到一些他们认为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表现就比较极端,容易因为一些小细节来放大自己的功过,出现一些孤僻或者自负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成长过程就会比较辛苦。

3、性健康教育

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前卫的思想引入我国后在青少年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就有些歪曲,大学生的性成熟年龄都提前了,以至于出现很多大学生发生的事件,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虽然公共卫生教育部门以及一些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一直都在致力于强调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并在找方法解决,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都比较一致,并且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不仅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对于社会风气的建设也很有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思想方面也比较成熟,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很敏感,接受能力比较强,很多时候并没有想到传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现象比较多,同居的也不在少数。

二、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建议

1、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将文化通过教授的方式传承下去,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过分重视,只是一味的看到了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是把学生当是社会建设工程上的一个环节,而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个性。在不断的实践当中,社会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教育的社会需求性渐渐不再减小,而就只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越来越重要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各个教育部门的核心责任就应该是尊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充分的自由空间才能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将教书和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尊重学生个性,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实施个性教育的基础条件。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帮助学生确立在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在不背离法纪、道德和教学基本秩序的原则下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个人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对处于成长过程的学生,思想相对幼稚,知识和能力相对缺乏是兼顾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第一,在教育上,要以一个正面向上的姿态接受自己。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们努力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不满意自己的一部分,接受并学会接受自己。包括增强脑力开发创造潜能,创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的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等。

第二,训练水平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有效地控制了自我。自我控制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的心理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挫折承受力,情绪和情绪调节。在这个层面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进入不同的主题进行培训。

第三,健康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自我塑造,提高自己,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大学的终极目标,提高自我意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健康的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愚昧认知扭曲和误解,解决消极的心理态度,行为技能,以摆脱困难,最终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包括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寻求援助。在这个层面上,一些较为正常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

2、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学院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全民教育,以发展为主的教育。大学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的课外活动,组织网络,调整心态,心理和文化校园建设"方面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第一,积极利用课余活动。人作为社会的人存在,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总是在各种不同性质的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是人们适应生活和发展,缺乏人际交往,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社会和知识社会可以学习,交流思想,利益,通过人际课外活动感受对方,互相帮助,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此,知识的增长,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在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每天在校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大消费,如果不注意营养和食品卫生,就会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它应该是食品卫生,教育,营养方面的问题。

第二,提高大学教育组织网络的心理健康。组织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有一定的社会实体边界的过程和活动和事件系统,有组织的,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系统,科学地展开。应该先建一个立体的,专兼结合,网络系统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具体来说,学生从学校领导到管理,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和部分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工作的组织,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的大学生的协作努力工作,以实现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优化的目的。

第三,是加强大学生对待性问题的健康知识,性教育的基础上为大学生。重视青少年性宣传,坚持性教育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来没有过于敏感的话题,以敏感的话题,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讲授如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数据要使用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对人体无害,呈现生动的文字和照片。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它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让大学生人格在心理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此过程中得以优化。

第五,定期进行体检。现在教育都要求各学校每年对大学生进行体质监测工作,建议体质监测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向上级领导提交测试数据上,而要充分利用体质测试这一手段,让广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状况,并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处方,提高身体锻炼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9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人作为身心统一的整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积极的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众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表明: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倾向者的比例为30% -40%,而其中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0%。并且近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以心理困扰为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新生表现最为突出。目前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入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 

1.2学习压力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增大。学习压力是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精神上的压抑与焦虑不安。 

1.3人际交往问题 

在交往中认知上的偏差、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等常常使大学生面临尴尬、陷入困境,加上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 

1.4恋爱问题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使得恋爱成为其敏感话题。部分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1.5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费和生活费等如同压在其心头的大山。窘迫的家境使其易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冷漠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1.6就业问题 

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当前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下降,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常常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难以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 

1.7网络中的心理问题 

网络积极作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成瘾、网恋、网上暴力等。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2.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则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只重视学术、职业与生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心理卫生工作已迫在眉睫。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2006年,我国健康学者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20% ~23%。对江西省23所高校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测试,发现20% ~3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6. 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在我国高校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的学生总人数的64. 4%,列第一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常见。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团队协作能力差、意志品质较薄弱、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2.3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 

体育学科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它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2.4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促进体能、技能等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同时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紧迫需要同时,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学习领域就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又体现了这门学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3.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条件及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最直接、最自然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它学科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 

最后,大学生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体育运动能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从而把被压抑的情绪和思想释放出来。所以,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手段、方法,使学生敢于面对逆境、困难、挫折、失误和落后的考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面对挫折进行正确思维、判断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体育教学和长期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58页)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雨燕.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改善的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 

篇10

(一)很多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多数流于形式

大多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讲授内容繁多,课时却相对不足,只能开展几次讲座,最后开卷考试草草了事,并没有达到全面普及大学生健康知识的目的。

(二)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选修课可以不认真学习甚至不用学习等思想普遍存在。有些大学生上课迟到,课上聊天睡觉、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课余时间不及时翻阅相关资料温习,认为选修课不重要,考试只要通过就万事大吉,反正找工作也用不上健康教育课程,殊不知掌握一些常见病、急危重症的日常健康保健知识和急救自救知识,将会受益终身。

(三)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现在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多数聚焦在该校毕业生的就?I率上,就业率高就说明这所高校教学质量好,反之就是不好,这样产生的结果多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致使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不高。

二、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需要

健康教育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学生认识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仅仅提供医疗卫生设施并不能保证改善学校卫生状况,需要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们能正确认识健康需要靠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地自我保健意识来维护。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师生健康的保证,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2]。尽管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仍显得不成熟,会存在种种心理问题,但只要略加引导和教导,大学生的自我领悟和开发能力强,定能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积极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踊跃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处理好学业与生活等诸方面的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2.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

进行健康教育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学校的健康教育又是全民健康教育的基础[3]。健康教育可增进大学生的卫生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大学生长期不重视身体锻炼,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别少,因此产生身体素质连连下降。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从根源上着手。一方面是提高身体锻炼的意识,重视身体健康,此乃革命的本钱;另一方面是合理引导大学生安排生活,配置一定的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将大学生从宅男宅女的生活里解脱出来。

篇11

前 言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人类机体的成长代谢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等。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精力充沛、活跃好动、代谢旺盛,加上要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更要注重饮食营养健康。营养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保证身心健康情绪良好,所以高校要重视并采取措施确保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

一、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一) 补充体力,保证学习效率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还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大脑活跃,新陈代谢快速,精力充沛,是学习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补充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消耗的体力,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如果饮食缺少营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1]。调查显示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于提高记忆力有很好效果,这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十分重要。

(二)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产生

健康营养的饮食相当于是一种食补,可以弥补身体气血的亏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产生。食补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营养丰富的饮食滋补身体,辅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饮食调理和要是治疗有机融合,让人们通过享受美食的途径获得强健的身体。和药补相比食补更加健康和深入人心,在日常三餐中增加身体营养,提高学生的抵抗力防病去病。

(三)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常因为年轻气盛遇事急躁冲动,加上学习枯燥压力大也容易心生厌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果饮食健康营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情绪,比如常吃菠菜补充镁元素可以有效放松身心,鸡蛋里的碱可以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吃瓜子可以让心情平静,所以通过营养饮食摄取不同的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2]。

二、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一) 做好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宣传科普饮食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最好能开设相应的公开课或者选修课,培养学生们的营养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身体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且,高校的食堂应该聘请专业的营养师与厨师,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确保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健康,从而保证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精力来应付学习。另外,最好将饮食保健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切实掌握饮食健康知识[3]。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重视饮食营养和健康,改善大学生饮食健康不但利益学生个人,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世界营养专家都一再强调在一天当中早餐是最重要的,早餐应为全天提供30%的能量,并且早餐营养标准也要达到当天的30%。但是调查显示大约10%的大学生根本不吃早餐,很多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吃的简单应付,不重视早餐的营养和健康,早上起晚了随便买点在去教室的路上吃完,长期这样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非常不好。所以,学校应该宣传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并选择健康营养的早餐,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和专注能力[4]。营养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身体特点提供营养早餐配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满足他们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除了早餐还要培养学生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尽量不要吃零食,早餐注重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要清淡少吃。

(三)完善大学生饮食结构

人类食物种类繁多,每种食物拥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母乳是唯一可以提供机体所有营养的食物,此外任何食物也无法做到这点。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平衡饮食结构,广泛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成长代谢的所需营养成分。所以人是杂食动物,必须食用多种食物,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更要摄入丰富营养,平衡饮食结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主要来自于谷物,根据每个个体活动量的不同所需能量多少也不同[5]。如果大学生身体缺少蛋白质将会影响身体成长发育。目前大学生饮食结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奶制品、水产品和果蔬的摄入。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吃水产、奶类和果蔬食品,从而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四)家庭和社会应提高重视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很多商家定准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周围开设了很多网吧、快餐店和其他休闲场所,导致很多大学生经常实用快餐、泡面等垃圾食品,导致体质不断下降。家庭和社会应该提高对大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协调有干部们清理整治高校周边不健康的食品店和快餐店,对于周边快餐店进行定期检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好身体首先是吃出来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确保他们的饮食健康和营养,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极大的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从而推动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千万家庭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就是节约,大学生只有确保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艺敏,陈海萍.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2(14):47-50.

[2]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03(2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