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除了具有一般体育文化的特点之外,更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高品位性的特性。它包括了高校校园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着重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等多方面素质。这些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种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学校体育节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和物质的影响,而且具有精神因素的影响。如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时,她们的拼搏精神,感染了大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心声;举国上下共同申办2008年奥运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广泛的爱国热情;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体育的社会影响与心理活动是内在的、协调一致的。由于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谋求学生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活动,它在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提高文化生活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大学生通过参加自己喜爱和欣赏的体育活动,亲身体验体育运动给予人的全部精神感受,使其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个性心理特征。如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通过经常参加球类运动,有助于机智、勇敢、灵活、顽强和集体精神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爱好长跑的学生,通过长跑锻炼,有助于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这片沃土,高校体育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大学生个性的形成,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即“心理生活空间”。学生在气质、能力、性格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就是对其“心理生活空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折射。高校体育同样占有影响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生活空间,他们的心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将毫无保留、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如果能自觉地利用这一有利因素,通过合理的运动形式和运动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同运动的心理倾向性等几个主要方面,就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对体育与美的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丰富了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的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与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和传播体育美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取胜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运动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括、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融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的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而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不可忽视。
体育运动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认知行为。当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无法超越的任务之后,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高,即从任务中找到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例如,对于早晨没有跑步锻炼习惯的人来说,晨跑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克服身体以及心理的惰性之后,就养成了早起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决定了它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方式,增进人与社会外界的了解与互动。人们以体育运动为媒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交流,能有效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具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3.注意转移。慢跑、游泳等传统项目,以及一些新兴的户外运动都能使参与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忧虑、抑郁的思维会得到有效的转移,使其从烦恼、压抑的情感体验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1.家庭体育的概念
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
2.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一方面,家庭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
(1)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神经系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家庭体育运动有效进行,为家庭成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有助于积极调整心态。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其注意力从枯燥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琐事中分离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在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尽情地释放消极情绪,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家庭体育运动中一些项目具有艰苦、激烈、对抗以及竞争的特点,青少年在参与运动的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4)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来看,有人与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三种,家庭体育也具备这样的参与形式,这体现了家庭体育运动参与者的交往性。
三、开展家庭体育的若干建议
1.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必须带头主动建立起正确的家庭健康观念,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视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
2.营造家庭体育氛围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例如,家长定期收看体育新闻,了解体育时事;给孩子讲一些体育故事,带孩子到运动场所,体验锻炼的氛围等。通过有意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孩子会感到体育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体育,爱上体育,从而自愿参与体育。
3.进行必要的体育投资
自古到今,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体育运动美进行探索。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前苏联马雅可夫斯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对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与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而且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括、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融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但其中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体育美不仅仅有抽象概括,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因此,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予人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的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在绿色思潮的推动下,生物生态学也开始引进体育领域,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眼光来审视体育本身,发起了“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等运动。人类一方面面临着生态系统的外环境危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人类自身健康和道德情感的内环境危机。从人类生命的生态对体育进行审视,对体育的生命意蕴进行学理性的研究。
一、体育运动生成的生态性
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态世界观揭示了人的生态生成性。体育的生态生成也正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在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中,体育运动不但是人类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说,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人的“复归过程”(马克思语)。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改造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一环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心理环境,乃至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体育在不断地、永恒地创造和赋予这一环境新的意义和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论犹太人的问题》)。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
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看,体育活动孕育于高等动物的嬉戏活动中,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艺术创造等其它非物质生产活动一样,乃是人类奔向“自由王国”、争取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直接行动。
二、体育运动的生命表现性和体验性
体育的生命本质主要在实践中展开。通过实践,人的本质得以对象化,从而得到现实的表现。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和确证。但是,人的生命水平不只在于外在的表现,它还依凭于人对自己生命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才是他对自己生命本质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感受。体育运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不仅在运动中表现出人的本质,同时也使人从中得到乐趣和享受。运动行为通过身体技巧达到吸引的目的,借助肢体动作和复杂的运动形式来表现人的体力和体能,展示人的身体力量和形体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但这些外在的动作表现乃至单纯的动作表现,都需要人的思想及贯穿在运动中的情绪,这些都蕴含着对生命的体验——体验自己的生命力量。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显示出体育对生命生态的这种追求。东方体育曾只求在内心体验这种事实上的满足,而西方体育却只追求表现身体的力量和健美等外在表现形式。本世纪东西方体育的交流与融合,互补相待的动向,正是体育的表现性与体验性互济更生的体育生态关联的表现。
三、体育生态分析的切入点——体育需要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出发点。对于人类体育活动来说,直接出发点则是体育需要。在人类形成初期,原始人就花费很大的精力从事体育性活动,如动作技能教育活动、医疗保健活动、祭祀中的竞技活动等,这是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强烈需要。他们需要健体强身,需要宣泄情感,需要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护。体育需要不仅有发生学上的生态根源,其具体内涵也受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而且其本身还有特定的生态结构,在人的生态关联中具有特殊的生态机制。
在人本生态观看来,人类的体育活动是生命体本能的节律感应进行生态调节的生命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通过体育活动的节律感应,人自身的生命节律得到激发和调节,同时也得到生命的体验。这种本源性的生态需要,作为本能和直觉的存在,构成人的重要天性。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这种调节作用一方面变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目的,另一方面又把它有意当作维护和优化生存质量的手段。最早的利用是在劳动和巫术活动中,后来逐步从中分离出来,体育需要也就从中凸现出来。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理论对当今西方体育运动中的动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目标定向理论着眼于对运动员的动机的激励,目标设置训练技术作为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已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标定向理论的构建和推断是来自Maehr、Nicholls和Dweck等人对学业情景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行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差异不一定是动机水平上高低不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更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什么是恰当的目标不认识所造成的。
尼卡尔斯的目标定向理论将个体的目标定向分为两种,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该理论认为不同的目标定向对运动员的行为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以目标定向理论为背景,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学实验,对体育高考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分析,分析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对体育高考生活动行为和成绩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萍乡某中学体育训练队中选出15名队员参与了问卷调查,再根据问卷统计以及成绩比较对该15名队员进行分组实验研究。
2.2问卷简介
该问卷为目标定向的测定,是选用美国学者Duda等人在1992年编制的《体育运动中的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该问卷由13个题目组成,分为两个指标:7个测量任务定向,6个测量自我定向(如: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调查中,以标题――“在体育运动中我最有成功的感觉,每当――”按照标题的提示,要求被试者回答(回答是按照Likert5分标准来进行的)在体育运动中什么时候有最成功的感觉)。
2.3调查过程
所有调查采用集中调查形式,由老师将被试者集中起来进行。在调查之前,事先告诉受试者调查结果保密,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受试者填完问卷之后当场回收。
2.4分组试验研究
通过对回收问卷结果的统计,依据有效问卷统计的结果以及体育成绩将队员分为两组:任务定向组(8)人;自我定向组(7)人;被试者均为男生。
通过对两组教学的队员进行为期6周的训练,比较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对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动机、表现行为以及成绩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组别实验前后运动成绩比较
表1表明通过6周的教学实验,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组同学的各项成绩均有提高,但从成绩的提高幅度上来看,任务定向组的同学成绩要略高于自我定向组的同学。在实验后测得的成绩中,有个别同学的成绩进步幅度较大,还有个别同学的成绩基本处于原先的水平上,这与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就有着差异以及在训练中,个人参与动机以及运动行为表现的不同,致使最后所测得的成绩与预期的效果存在差异。
3.2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者与自我定向者在成就动机行为的表现
文献资料表明目标定向和自我定向最根本的认知差别在于对能力、努力、成绩及其关系的认知。在体育运动中个体目标定向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态度及情绪的不同。同时与其参与活动的行为、情绪、主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个体被认为是任务定向者时,有能力知觉和活动类型所引起的成功感觉是以自己的参照标准的。当个体被认为是一个自我定向者时,其中心是放在显示超常能力的基础上的。我们从表2中可以比较两种目标定向者在运动参与中的行为表现。
4.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任务定向的学生,不论其知觉到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都可能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他们会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更为努力,不畏困难、积极进取,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自我定向的学生当他们有高能力知觉时,也能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但当他们的能力知觉下降时,就会感到焦虑、信心下降,选择过难的任务,以此作为失败的借口,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努力程度降低,活动缺乏坚持性。
目标定向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运动成败的归因,而且,还影响着其随后的情感体验。如在某项训练或比赛中,当赢得比赛时,任务定向的被试者表现出明显的“自信、自豪”的情绪,当比赛失利或训练不顺时,自我定向的被试者则表现出明显的“压抑和无能”的情绪反应。在体育运动中,既强调任务掌握,又强调战胜对手,这两种动机气氛是相互存在的,换而言之,在竞技体育中,既强调任务参与,也强调自我参与,可以把动机气氛分为4种:低任务掌握/低表现、低任务掌握/高表现、高任务掌握/低表现和高任务掌握/高表现,一般认为,强调任务掌握会促进学生运动的动机,强调高表现则会使能力知觉较低的学生产生不适当的行为。
关于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研究在体育心理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标定向是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着重要影响,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目标定向理论培养学生建立有利于体育学习的目标定向,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定向状态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干预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目标定向是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他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学习行为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任务定向的训练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动机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质来创设不同的学习训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机,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
从研究中我们看到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整体差异不是很大,这是否是训练时间所致?若能延长训练时间,差异是否会更显著?此问题还将有待作者日后进一步探讨。
5.结论
5.1整体上看采用任务定向更有利于激励体育高考生运动行为与成绩的提高。
5.2对体育高考生目标定向应根据其个人特点所定。
参考文献:
[1]李茹.体育教学中关于目标定向的研究.淮北煤师院学报.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致趣要素 成就感 畅体验
一、前言
兴趣是一个人掌握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内涵的心理倾向。“致趣”是导致运动者产生兴趣的原因。兴趣与快乐有关,是有效运动的前提,但快乐是运动者于运动中的感觉和体验,它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由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所引起①。据此,对篮球运动中致使参与者产生兴趣,获得乐趣的运动要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研究判定不同致趣要素对篮球运动参与者的影响程度。
二、对篮球致趣要素相关概念的定义解释
(一)致趣要素的解释
致趣要素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所产生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的因子。在本研究中,通过对致趣要素的逻辑分析,将致趣要素的研究指标设计为对抗性要素、流畅感要素、竞争性要素、宣泄性要素、游戏性要素、成功体验要素和团队性要素。
(二)对抗性要素
现代篮球的激烈对抗,赋予了篮球运动旺盛的生命力。在篮球运动中,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有球还是无球,都存在着对抗性。对抗性指运动员在场上所具备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作风、心理、智慧、策略、意识等方面的直接较量,以上各方面的直接较量构成了对抗性。
(三)流畅性要素
在篮球运动中,经过默契配合而完成的一连串有效动作,或连续投篮命中时,往往会感受到心理上的某种愉悦和满足。这种幸福愉悦的心理感受,学术界将这种心里感受称作流畅。
流畅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席克真特米哈伊于1990年发表于对休闲心理学影响深远的专著《流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书中提出流畅(flow)的概念,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最佳的存在的体验”。而概念中所提及的适当的挑战,是指活动的难度与运动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有紧张和焦虑情绪产生;而活动过于容易又会使运动者产生厌烦,都不能达到“畅”的感受。流畅的体验是在工作或休闲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类似于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愉悦心情。
(四)竞争性要素
参与者都是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为目的的,把篮球当做健身方法,把篮球当做娱乐游戏,所以没有纯粹的职业性的竞争,所谓的竞争性要素是指通过篮球运动中的攻防较量看谁能够进更多的球,以致获得胜利,毕竟人们都是具有好胜心理。在较量的过程中,彼此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宣泄性要素
篮球运动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手段。在情绪低落或心情不好时,有很多人同样会选择进行篮球运动,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宣泄体内的不良情绪和亢奋的能量,从而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受。
(六)游戏性要素
篮球运动的本质就是游戏,以游戏为活动形式,集娱乐、健身为一体,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人们通过游戏性的篮球运动,让自己得到快乐。
(七)成功体验要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他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篮球游戏中,因为对手的不同,不能每每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不确定性也给参与者带来无休止追求的激情和动力。
(八)团队性要素
篮球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团体运动项目,团队合作是一支球队胜败的关键。一支完整的篮球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处于和谐稳定状态时,是系统功能发挥的最佳状态。
三、对篮球运动致趣要素的分析
作为游戏,篮球是可以一个人玩的游戏,也可以多人进行的,在篮球运动中对快乐的体验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过篮球比赛在一种攻防的转换中完成,是吸引所有篮球爱好者的魅力所在。在篮球运动中,如篮下的进攻练习,如果没有防守队员,玩起来就会比较枯燥,加上防守,进攻队员就会更好地理解和合理地运用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也会乐在其中。
(一)对业余篮球爱好者的调查分析
在对业余篮球爱好者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在对“游戏性要素”这个趣味性要素选项做兴趣选择时,有85%的学生选择了游戏性,这说明了大多数参与者因其身体条件和专业的不同,在篮球运动中追求着主要是游戏的娱乐性。而对“对抗性要素”这个趣味性要素选项做兴趣选择时,有73%的学生选择了对抗性要素,这反映了在篮球运动中,爱好者们也遵循着篮球运动的本质规律,体验对抗性的快乐。
(二)致趣要素在个体中的异同体现
篮球运动的致趣要素是因人而异的,依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每个人对于篮球运动乐趣和幸福感的追求是有差异性的。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人真正把篮球运动当做一种游戏,尽兴随意的玩耍,不会太注重输赢;有的人在运动中会把输赢看得很重,对这类人来说进更多球,赢得更多才是乐趣。对待成功的体验、对抗性和流畅性等致趣要素的追求是不同的,这就是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也是体育运动倾向性的体现。通过篮球运动获得乐趣,感受快乐,追求幸福,虽然以不同的致趣要素为致趣因子,但目的是相同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游戏性是最重要的致趣因子。因为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由游戏转化而来的,人们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也是为了感受快乐,追求幸福的。
2.不同的致趣要素对人快乐程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体验对抗性,有的人喜欢游戏性,所以,不同的致趣要素对运动快乐的获得也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
(二)建议
1.由于人对快乐的追求受致趣要素影响,所以在篮球运动中,我们要遵循篮球运动的游戏性本质,懂得他人对篮球运动乐趣的体验,以便融入其中,让自己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2.教师在篮球教学中也应把握一定的侧重性,侧重于他们对游戏性的快乐体验,发挥致趣要素的倾向性特点,合理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既提高参与者的学习兴趣,也很好地教授他们篮球运动的动作技巧。
注释:
① 李杰凯,等.论操舞音乐韵律与动作节奏的本能恰和之美――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2011.8.
参考文献:
[1] 李杰凯,包蕊,等.论操舞音乐韵律与动作节奏的本能恰和之美――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2011.8.
体育审美、体育美学、人体美、艺术美欣赏。
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体育运动美进行探索。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客观,他们不仅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还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在重压之下他们的精神存在超负荷现象,导致了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失常症等的产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言语不多、感觉迟钝、想象狭隘、思维缓慢、情绪低落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出现了精神分裂、人生无意义等念头。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高校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发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体育运动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1、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们的各种不良情绪,如忧愁、压抑、紧张等,让人们及时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实现心灵压力释放的效果。首先,体育运动具有抗抑郁的作用。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辅助手段,特别是有氧运动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良好功效,能够让人们忘掉心中的不快,尽情地将不快宣泄出来,实现治疗的目的。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们乐观的心态。通过进行长期的体育活动,能够让人的身体处于愉快、舒适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乐观积极的心态。最后,体育运动能让人们体验到运动愉快的感觉。体育运动之后,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处于舒适的感觉,人们在运动中获得了愉快的感觉,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增强了社会交往,接受了更多的挑战,从而具有较强的自我成就感。
2、确定自我概念
体育运动能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育爱好或特长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能够准确确定自我的身体概念。与运动相关联的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看法,是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人们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有利于增强自己的体质,让自己的体型变得更完美。总之,在体育运动的锻炼下,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身体表象,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消除疲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加,在持续学习和工作的背景下,容易产生疲劳和神经衰弱的状况。通过有规律和适当的体育运动锻炼,人们的疲劳能够得到缓解,精力更加充沛,精神更加集中,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对于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运动能够消除人们的疲劳综合症,对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很大作用。
4、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中包含着一些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只有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和团结协作中,才能顺利完成体育任务。因为在体育锻炼中,往往要克服困难或者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人们就会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了。例如,在跑步、跳远和投掷运动中,人们要拥有坚持不懈和勇敢拼搏的精神才能拥有优秀的成绩,而在球类运动中,要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活得比赛的成功等等。
二、分析高校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是以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的,其次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存在。而高校的体育课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还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计划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技能锻炼缓解了学生的不良情绪。高校的体育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学生可以在锻炼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产生了愉快轻松的情绪,因而在技能锻炼中越来越喜欢运动,越来越火的愉快。第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时候,往往要通过刻苦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才能掌握运动的技能和规则,才能在游戏或是比赛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此时,当目标完成,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得到增强,也就会继续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了。第三,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增加,且在集体协作中实现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产生了亲近之感,形成了较强的集体意识的学生也就成为了互帮互助的朋友,改善了人际关系。
2、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缩影,更是一种作为体育教学的特殊体育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早操、课余活动、运动队选连、运动会、体育讲座、体育表演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首先,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因为其较强的娱乐性,发挥了学生扥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其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能够长久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节和治疗,弥补了体育课程中的短暂教育特点,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人们的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能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培养人们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人们的人际关系。在高校方面,体育运动能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和障碍,有效调节和治疗心理疾病,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萍秀,朱爱民. 论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7(06)
[2] 曹亮,朱君.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8(03)
[3] 贺道远,时立新,柯敏.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5)
[4] 赵伟,赵清波.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目前随着社会上“全民健身”热的出现,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到大学体育院系里产生的由“体育院(系)”到“体育健康学院(系)”、“体育卫生学院(系)”等的更名,由此可见社会及政府对身心健康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需求显得越来越强烈。然而,现代高科技,一方面给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设施,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负性的影响,如运动不足症、亚健康、现代“文明病”等。针对这些负性影响,有些人采用吃药、打针和吃补品等方法,有的人则采用体育健身的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体育运动对情绪的调节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生理性或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我国古代医籍《内经》把人的基本情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七种,即所谓“七情”。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学生应该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学生不但能“说出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而且还要能“观察和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产生愉、转移注意力、释放消极情绪等,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打打球,跑跑步,人的感觉不是更加劳累,而是轻松愉快,体育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锻炼了躯体功能,并能将由各种生活压力所致的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上的疲劳。一般体力疲劳经过休息之后很容易恢复,而心理疲劳则不容易调节。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疲劳后,会随体力疲劳的恢复而恢复。而且,在体育运动中,人的精神专注于运动中,可暂时抛开生活中的各种烦恼。运动的竞争、游戏性质也使其充满乐趣,是调剂心身的好方法。
体育运动对意志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是磨炼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中需要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面临挫折时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比赛场上,观众们不仅把掌声和鲜花给优胜者,而且对遭遇伤病、落后、意外事故等仍能坚持比赛的运动员更加钦佩、赞赏。体育运动可以达到心理训练的效果,使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体育运动中的坚强意志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一定会不怕困难,富有成效,取得成就。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培养良好的性格
体育运动可使人形成开朗活泼,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做事果敢,遇事冷静等优良性格特点,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耐受力和亲和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属于技能范畴。技能是经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技能训练有助于能力培养。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头脑机智、灵活,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使人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有所提高。体育运动可作为一种交往的媒介,促进人际交往,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是需多人共同参与的,其他单人项目也需在别人的比赛和交流中才更有乐趣。因此,喜好运动的人往往会交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体育运动还强调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这有利于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把这种精神运用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反复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由此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否则差生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树立三维健康观
处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体育教育,在保持其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受到了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这种体育教育课程系统教学的过程中,具有自身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双重特征。所以,体育课堂也就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每种活动都包括主客体,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客体包括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种种活动和手段方式。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考虑其社会性特点,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获得基本的体育技能和素养,同时维持一定的仪容仪表,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优秀人才。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将学生与体育活动之间相互融合,可以推动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学生与体育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了中职教育明显的社会特性。
(二)教学内容的运动性
体育教育的一般是通过竞技运动为内容来开展教学的,需要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重复运动。在这种竞技中,不断的重复运动,训练基本功和竞技技巧,是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的主要手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内容项目多,体育锻炼方法丰富的特征,对于学生开展有选择性,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主动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三)教学过程的集体性
体育教育与一般的学习不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独立完成其学习内容,但在体育运动中,教师教学演示、传授训练技巧和规则、学生练习和训练,包括在课堂中进行的游戏与运动竞赛等都需要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和配合,可见体育是一种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在学习和训练中,学生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配合队友,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又要自觉遵守相应的规则,同时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对抗,取得胜利。这种社会性群体活动的环境与气氛可以帮助同学形成协作和集体意识,从而顺利成长成为社会人。
2中职体育教育对中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育中有很多体育运动和游戏是以团队形式存在的,比如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和一些接力的体育游戏。在一个团队当中,团队的胜利和失利会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绪,团队荣誉感会使得每个人都聚集在整体之中,协同合作,拧成一股绳来完成任务。体育教育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了包容、谅解;学会了在危险的时刻首先顾忌他人;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忍让,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锻炼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实践锻炼养成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克服困难和障碍来培养。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还要克服身体上的障碍。例如,体育运动中的长跑可以锻炼学生意志的坚韧性;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斗争的意志品质;体育中的集体项目可以锻炼学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经过长期的体育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让学生在坚持和努力下取得成功。
(三)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一个人处于青少年之时,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释放负面情绪,从而变得开朗和外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存在的负面情绪能够随着运动而得到进一步的宣泄,从而避免负面情绪的压抑和堆积,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有效提高。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竞技体育运动过程中,个人的情绪对于体育运动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双方水平相当的情况之下,影响比赛结果的就是学生的情绪。因此,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理智和认真地处理体育运动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除能体验游戏、运动的乐趣外,还能体验胜败、输赢带来的荣誉感和挫败感。尽管体育活动没有竞技体育的残酷,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也会产生输赢。因而,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荣誉感和挫败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成功不骄傲,对失败不气馁,会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培养出自强、自信的优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