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把设计理解为艺术设计,甚至理解或解释为艺术本身(纯粹艺术)的做法似乎越来越契合人意,因为这反映了人们无上的审美追求。于是,我们逐渐习惯于把人类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冠以“艺术的”“审美的”称谓。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审美活动的拓展与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概念的混淆,使得原本非艺术的活动载负了“艺术”的重担而不堪重负。比如,在设计艺术领域,甚至有人直接呼吁“服装进入艺术已有了独立自足的条件”。①还出现了所谓的“艺术服装”,诸如运用花梨木、玻璃、金属片、塑料、麻绳等作为主要服装材料(面料)进行设计。人们都知道,人都是血肉之躯,它天然地需要软性材质的面料来包裹装饰,而上述硬质材料的“新材料服装”必然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再者,由于概念理解的偏差,设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大美术”观点,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谁都清楚设计和美术是两回事,但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和设计教育家,坚持用列宾画过的素描、永乐宫画师的白描、欧洲静物画的色彩来培训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很明显,仅仅用美术的方法培养设计的造型能力是应该商榷的。本文旨在区分设计、美术及艺术这样一些艺术学的基本学科概念,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内涵,以便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与美术的划分
简要地说,造物活动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一种新的外观,设计就是一种造型计划。当然,这种造型计划区别于一般的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等,因为设计是对抽象的外观形式的规划,是一种艺术化的计划。而作为发展规划的“计划”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主要是以社会物质生活的实际发展为目的。而在设计中,这种艺术化的“计划”需通过抽象的形式因素(点线面等)直接实现在产品之中。再者,设计是对具体日常生活方式的设计,是借助艺术化的手法对日常生活的再计划和重组织,从而使整个造物活动不仅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实现了人们对生活艺术化审美化的需求。
对于美术来说,它属于纯粹的艺术活动,主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如果说设计是一种造型计划,则美术可理解为一种造型艺术。美术史上,传统造型艺术具象为多,基本上是人、物、自然的再现变化。现代造型艺术则增加了抽象,追求目标也由过去的再现的艺术转变为创造的艺术,但都与实际物质生活无关,目标仅仅在于纯粹形式的创造,从而传播知识及情感。而设计则不同,它是以最终服务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为目的的。
二、设计与美术的关系
设计不排斥美术,它利用美术,也利用美术以外的其他艺术。设计除了采用美术的知识技能作品以外,还要用到音乐、戏剧、诗、电影和舞蹈的知识技能和作品,并且一定要研究观赏之外的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觉规律。③在与物质生活的关联上,设计直接与物质生活相关,是直接地为物质生活服务,而美术则为纯粹的精神产品。正是由于二者在与物质生活的关联度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共同具有的形式创造的“造型”活动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无论设计还是美术,在“造型”活动上,都是源于一对矛盾——“刺激和秩序”的指引。但是,这一共同的原动力,在具体造型活动领域是有条件限制的,对于“美术”来说,这种造型活动中其形式创造是不受任何物质生活要求束缚的,因为它本身无关物质生活与要求。但对于“设计”来说,情况有很大区别。设计作为一种规划活动,是通过文化对自然物的人工组合,是一种对人类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合理化设计。这种设计体现在对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形式两方面。这两方面密不可分,不存在一种没有形式的功能,也不存在一种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的起点既在于功能,也在于形式。设计活动中,设计意象的形成是设计师对产品形式构思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产品功能选择的过程,选择了什么样的形式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功能。关键点在于同样的功能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表达。产品的形式自由度只能在技术规定的制约下取得。总之,设计活动是以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为前提,同时要满足多样的精神需要,比造型艺术有着更为复杂的要求。
设计与美术都可谓人类最为重要的审美创造性活动。诚如上文,不仅在“造型”活动本身存在目的上的差异,而且从审美价值上来看,设计与美术存在不同的审美意义。美术活动是纯粹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它展现的是人与世界的精神交流。设计活动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和组织,它展现的是人与产品或环境的关系。设计活动的“造型”效果最终实现在物质生活的产品里,如果说艺术要展现的是人与一个虚体(精神)的精神交流,那么设计要处理的则是人与一个实体(具体物品)的关系。当然,人与产品的关系,也包含有精神上的交流,但在设计中作为人与产品关系中的另一方面——物质实用关系,则更为根本。一般来说,评价一个产品的物质实用功能,实际上已不是对产品自身物质属性的一种认识,而是把它对人自己的意义加了进去,也就是形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从而完成了一种精神交流。
如果说艺术(美术)的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那么设计则是直接地合目的性,它们二者都以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为宗旨。但方式不同,艺术依靠摆脱实用功利的束缚来追求精神的人格自由,而设计则是在不断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使物质不再成为对精神的束缚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实际的自由。
三、什么是艺术
1.艺术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艺术是一部改变着的历史,在《艺术发展史》的最后一节中,贡布里希说:“我们的历史知识永远不会完备,永远有新的事实尚待发现,它们可以改变我们对往昔的认识。”比如,一直以来,艺术史上我们说西斯廷礼拜堂天花板穹隆上的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色彩“柔和适度”。而在20世纪50年代,覆盖在这些画面上的烛烟尘垢清除后,却完全改变了这一惊世之作的原貌。那些色彩响亮刺目,强烈有光。④可以想见,我们对于艺术、艺术史的理解,永远没有尽头。
长期以来,艺术功能在于拉开人脑与理解限度间的距离,开阔人的思想境界。在贡布里希看来:“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准确地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看这个世界。”④在贡布里希看来,艺术是在艺术家“所见”与“所知”的矛盾中发展着的。康定斯基认为:“每件艺术品都是它那个时代的孩子,也是我们感觉的母亲,每个文化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它无法重复,艺术是起源于心灵内在的力量,那种力量像一道道光束透过艺术家的脑手身体又在物质世界呈现了它自己。”⑤这些看法把对艺术的理解还原到艺术活动的底线,即艺术作为一种感觉事实,这是最为直白,却又直指本性的理解。
2.艺术的形式法则与艺术的本性
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之所以能对人产生情感激发作用,是由于对象与主体长期的相互作用,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成果。⑥首先是自然的法则,然后是人处身其中的生活,完成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与模拟,最终是人在理性的作用下,抽象出形式因素、形式法则。比如作为形式法则的“秩序”是指秩序、常态、规则性的循环反复、条理分明。来源于自然界的替换循环的律动,长期地在人类活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即为一种“秩序化”的习惯,长久地和人类交互产生调和的因果关系。我们看重峦叠嶂的井然有序,于是内心就产生一种山峦的秩序美感,使自己在自家的院子里栽花种树时也模仿这种自然的秩序;我们看到四季的春去秋来、夏暖冬寒,而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希望。人类就是在这种律动的环境中跟随自然脉动亦步亦趋,从而悟出自然的秩序之美,而人类理性最终整理出一套形式美的法则。
3.艺术的美学理论与艺术的研究
首先是心理的情感结构与外物的形式结构之间的对应与变化。人心的是最基本的生理,审美的生理与一般的生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占有对象,而是对对象作形式的欣赏。这种生理是指人对声音空气运动空间形状都有一种生理学的界限,有特定的舒适区和不舒适区,这种生理学界限特征表现为一种超文化的恒常性,是人心的基础,但是人又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时空和具体的文化之中,因此,生理总是生成为一种文化。文化建立在生理之上又对生理进行着一种组织建构作用。从审美历史的变迁中,可见生理的恒常性,也可以看到文化的多样性。生理主要是一种要素效应,而文化主要是一种组织效应,色声味空间形状会被文化组织成为一定具体的形式。所谓艺术的美学理论,就主要是对艺术作出形式分析,当然,这种形式分析,不是就形式而形式,而是要从形式中分析出与之对立的人心结构和文化精神。
4.从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看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我们今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挂的绘画和雕像当初大都不是有意作为艺术来展出的,它们是为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目的而制作的。艺术品并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制作的东西,艺术家在着手工作时,经常发愁的是画面是否“合适”。我们从这个字眼可以试图理解艺术家实际追求的是什么。事实上,在日常活动中,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比如我们整理房间,比如可能我们都会有搭配一束花的经验,比如我们给某件衣服配上一条适合的带子,这些日常经验里,我们都力求“合适”,我们甚至可能觉得增一分减一分就会失去平衡,而其中只能是一种相互关系,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所谓的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只不过在事关形状的协调或者颜色的调配时,艺术家永远要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更极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向来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他们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那些情形相比,不知要复杂多少倍,要平衡多少种颜色、外形等。
余论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始于20 世纪初期“废科举,兴学堂”及“五四”的影响。然而,艺术学科地位在我国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97年6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了新修订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才在其中获得了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地位,正式被承认。究其姗姗来迟的原因,既有我们对艺术活动理论研究上的困难,也有艺术活动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在一些基本概念的不确定性,正如艺术本性所倡导的“创造性”一样,一些支撑学科成立的基本概念一直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在艺术实践繁荣的同时,厘清这些基本概念、术语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
①张亚珩,试论服装的审美特征.装饰[J].2002(6)
②③尹定邦,平面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当代艺术的产生,其出发点是对前代艺术的价值观和语言形式进行批判。现在大部分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已经消失,只剩F越来越“私人化”的自我表达,对社会、政治和公共性的批判越来越少,至多是一种中产阶级的无关痛瘁的讽刺。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成了一种有“前卫教养”的艺术,但是很难再找到梵高这样有宗教激情的艺术家,波伊斯这样具批判性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或者培根这样有“肮脏”美学的艺术家。现在“肮脏”的美学也成了一种“新唯美主义”。当代艺术近二十年处于停滞状态和“平庸化”,其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社会模式及关于人的看法没有根本突破。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已经告一段落。全球大部分国家采用了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上吸收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关于社会模式近二十年没有提出新的观念,其核心是让“资本控制国家”,还是“国家控制资本”。中国也走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即如何使用资本主义又能控制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社会变成人类的一个理想模式,但中产阶级文化没有变革的活力。
艺术的本质是关于人的基本概念,但人的基本概念在启蒙主义之后没有大的变化。西方社会近二十年对人的“概念”理解主要是在大众文化领域,如好莱坞半人半机器的“生化机械人”、半人半妖的“人魔”,它们并未像从启蒙主义到那样对“人”的解放有新的定义。马修・巴尼的“人魔”,还有《黑客帝国》,都不是社会解放意义上“人”的定义,而是集中在高科技以及人体基因等关于人的技术观念的一些变异特征。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转贴于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一、装饰行业背景
以前美化居室讲的是装修,这几年说的是装饰,近时期说的是室内设计,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理性飞跃的表现。但国内装饰行业发展极不平衡,良莠不济,制约着装饰行业发展步伐。主要有以下问题:教育教学中理论概念认知存在误区、行业从业素质不高、管理滞后、盲目逐利等。归根到底教育教学中理论概念认知存在误区,要改变这一面貌,必须从教学的根本上引导对装修、装饰、室内设计概概念误区认识。
1、教育现状
装饰行业的教育应追溯到中央工艺美院早期的装潢设计专业,装潢专业也由此在国内拉开了发展的序幕。在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教育界发觉不对,专业名不符实将专业更改为室内设计或艺术设计。至今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如装潢专业,装饰专业、建筑装饰、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名。现在大都叫室内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居多,甚至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自身都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弄清楚装饰、装修、室内设计概念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教学的重点。
2、行业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在该行业上大多的从业人员相对“杂乱”,有的只是初中毕业在培训机构培训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通过关系到公司里面做下手;有的只是在广告公司、图形公司、效果图公司混迹过一段;有的甚至在原公司做文员或是其他改行转做设计,更有甚者是在学习期间经常不好学习的那类;这就造成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给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装饰、装修、室内设计的概念
在装饰这个行业上对“装饰、装修、室内设计”的概念搞不清楚的大有人在。每次在给该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都要注重强调这些基本的东西,避免给他们造成一种学识上的错误。一个字或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弄清他们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1、装修
装修的概念既指对建筑内外的空间进行构造、修理、整复等活动。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包括对室内各个界面、顶棚、墙面、地面、门窗、隔断等“包装”处理的装修施工过程。由此可见装修是指从事建筑室内的施工技术活动,是将设计思想赋诸于室内表面修饰活动的过程。
2、装饰
装饰的概念既指对建筑内外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包装”处理。既“设计打扮”的意思,也有另一种称呼“装璜”。装饰和装璜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现在大都指家居的修饰。装饰是对家居的进一步修饰,是创造美化环境的工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如,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界面的装饰造型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色彩的搭配应用,更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与设计。
3、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的概念既指建筑物内部空间分割的装饰装修设计称为室内设计,这才是对室内设计的全面释然。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说大一点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追求结果,说小一点他是解决室内空间功能的合理分割和利用,它是装修装饰的导综合。包括心理尺度、人性化设计尺度、空间布局与利用、室内风格、视觉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有文化内涵的内容。
三、室内设计的理性认知
1、室内设计认识误区
一个好的设计,离不开室内空间的处理,离不来好的装饰方案,离不开装饰材料的应用,离不开色彩的搭配,离不开室内物理性质的处理,离不开装饰图案的设计,离不开文化环境的营造,更离不开装修质量的保证。现在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室内设计就是装饰设计就是装修,还有人认为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就是简单的画效果图。这个是错误的信息,装饰、装修、室内设计他们之间是不等同的。不能因为简单的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而忽略对装饰行业理性的认识,就好比一个空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人。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都是敷衍了事,简单的完成一个任务,从没去思考室内设计的真正内涵。就好比一部优秀的影片必然有一个优秀的剧本,设计就是编剧本,剧本不好不会有好的电影。
2、室内设计理性认知
室内设计是整合了装饰、装修的“心理尺度、人性化设计尺度、空间布局与利用、室内风格、视觉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装修是装饰的根本保证,装饰是室内设计的体现,室内设计是装饰装修的综合。作为公司和设计人员必须做好这个剧本,当好这个总指挥,这就要按照使用的目的和要求,围绕主题演绎方案。在演绎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给主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装饰与装修的整体组合、空间安排、色彩搭配、饰物搭配等,目的都是更好地整合室内环境体现主人的精神和有效地表现主人审美的理念。室内设计不能单纯于艺术装饰,它需要接近生活,以实用为本,以美化为铺,体现精神文化的追求。所以创造丰富的空间造型,讲究科学,追求平和随意,率真自由的境界更重要,才是室内设计的主要意旨。新风格不断出现并被人们所接受,才使得室内设计多姿多彩。室内设计是装修与装饰的灵魂,是装修与装饰的剧中之本。要想室内装修能以高层次的内涵与境界使生活更美满更愉悦,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室内设计就更重要。
四、结论
在装饰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太多相应规范,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管理不严,投诉居高不下。理性认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而不是把自身置于一个连基本概念都不知道的,对着别人大谈设计的专业人士。只有真正理解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做出好的设计作品,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探讨,对“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有着全新的认识,行业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密不可分,教学中的引领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前景非常好,要改变目前装饰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教学中就必须使装饰专业的学生认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其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等方面改革。从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认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提高进入该行业人才素质,推进行业整体的发展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塑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几多春秋。本文从雕塑艺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来谈艺术家创作雕塑艺术的根本——雕塑语言及感受。
一 雕塑的语言
何谓雕塑语言?雕塑语言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是雕塑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的,虽因人而异,又有着明显的共性。由于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里的造型艺术,其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粘土、油腻、面粉)或可雕刻的(如各种石料、木料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在雕塑这个艺术领域里,雕塑语言自古以来都要强调空间和体积的概念。雕塑家创作雕塑的过程就是选择某一种或多种雕塑材料,制造出占据一定空间的形体,并加以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以达到所想得到的艺术效果。在雕塑家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对雕塑材料的性质越来越熟悉,选择雕塑所擅长表现的物象进行表现,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一代代地相传下来,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雕塑家所特有的“习惯性动作”。这其中包涵了观察方法、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比如,雕塑家观察物象时总要争取能够兼顾几个面,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为了增强其作品的体量感,强调其造型的整体性,在雕刻作品时大刀阔斧;在塑造形体时让轮廓尽可能变得清晰,在空间中借助形体来勾勒出概括凝练的线条,使得雕塑作品的各个块面的关系肯定而有张力,在各个角度观看都可以让雕塑作品的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展;将雕塑的材质和肌理充分的表现,让雕塑变得更有触感……这些“习惯性动作”都是基于雕塑艺术自身的性质形成的,从属于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是最原本的雕塑语言。
二 雕塑语言及感受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
在我1995年的论文《“设计”是一个动词,“设计”是一个名词》(Design is a Verb; Design is a Noun)中,我提到生态与艺术都是人定义的。它们虽然不同,甚至经常处于对立状态中,但是它们也可以和谐共处。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科里,这两者———生态与艺术,经常被视为两个对立的领域。在我看来,“设计……作为一个名词应该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而且不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它应该是一个能被体验和理解的社会交流方式。正如乔治·萨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告诉我们的那样:
'当创作的天才忽视了大众的兴趣,他就很难创作出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作品。想象需要根植在历史、传统和人类的基本信念中,否则它只会漫无边际地生长而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就跟那些微不足道的旋律一样,很快就过时了。'
另一个类似观点出自《圣经·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的注释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具有启示他人的力量。如果一盏明灯无法点燃其他灯的话,它只是一团微弱的火焰。艺术的真谛不仅在于启迪其他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启迪整个人类。'
“空白”,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空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1动画专业的来源的发展
在19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研究动画学术进行研究,在研究后发现,动画学术系统中融会了科学技术和不同的文化思想。动画的学术系统包括了理论系统和学科系统。动画理论系统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电影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利用动画艺术的特色展示出电影的艺术。我国高校动画专业中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动画学科系统,希望能够有所贡献。
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科,包含了漫画、文学意识、音乐、摄影等等很多方面。动画的学科系统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动画艺术专业、动画影视专业、动画美学专业等等。
在全球来看,动画行业发展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非常短。最早动画教育是欧美的动画公司做的内部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画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艺术院校将动画教育引入了学校,在学校开设动画专业。
2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
艺术院校开设动画专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动画专业的综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高校针对动画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设置了动画专业的课程。我国对动画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动画专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促使了高校动画专业课程逐步完善。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基础理论的课程
动画基础理论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在课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背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所不同,不能将高校教育简单的说是职业技能教育,高校教育更加注重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因此,要想在动画行业有所发展,必须先注重动画基础理论课程。动画基础理论课程中涵盖了艺术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戏剧设计的基本概念、中西文化的历史、文学理论等等。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课程,同时,向学生推荐各种书籍或者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空间。
2.2专业理论的课程
动画专业理论教育课程是按照动画专业自身的特点设置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走入这门学科的基本工具。专业理论课程涵盖了动画基本理论、中外动画历史和经典动画作品鉴赏。动画基本理论指的是动画专业的基本常识、动画行业的发展历程等等;中外动画历史指的是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发展历史;经典动画作品鉴赏是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展示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帮助学生进行进行整体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以后创作的实力。
2.3专业基础的课程
动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动画专业的基本技能。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动画速写、影视剧作等等。这部分课程要以实践为主,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功底和动画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是为选择动画专业未来从事的发现。针对设计素描和速写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结构联系,也可以进行自我提升,尝试利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创意性练习。
2.4专业技能的课程
专业技能的课程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分别为专业技能、设计原理和创造方法。专业技能主要指的是插画设计、绘画技巧等等;设计原理指的是针对动画图像进行的整体构造、原理的设计等等;创作方法指的是对剧本进行的设计。
一个好的动画作品呈现出来需要不同的人进行分工合作,动画作品的创作不是个人的产物,是团队齐心协力的产物。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专业有明确的认知,以及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
3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现状
动画行业成为了21世纪的朝阳行业,受到了国家大力的扶持,高校动画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虽然动画专业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1高校动画专业盲目开设和扩招
当前,我国动画专业非常的火爆,很多学校都在开设了动画专业,但是,很多高校不具备开展开设动画专业的能力。动画专业是一门综合能力非常强的专业,需要非常系统和正规的学习。高校这样盲目的开设动画专业,不仅没有培养专业的人才,还会造成很多动漫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造成社会动荡的隐患。高校动画专业盲目的进行扩招,造成学校师资力量的浪费。因此,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严格按照规定,招收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创建自身的品牌。
3.2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定位
高校动画专业应该是培养动画艺术家的摇篮,动画专业的学生是实用性人才。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很多院校误认为,高校就是做学术研究,但是动画专业恰恰相反,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纸上谈兵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动画专业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因此,我国高校应该与世界接轨,着重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4结语
由于我国动画行业正在迅速崛起,高校越来越重视动画教育。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可以去到国外留学深造,提升自我。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和国内知名的动画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活动交流,借鉴一些成熟的经验,促进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只要我国动画人保持着持续学习的心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必将开创出新一代动画历史。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4.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1.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就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即“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2.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3.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三、“空白”的原则
1.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2.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在中职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收到较好效果: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素描产生好感
学生只有对素描感兴趣,才会对素描进行认识并进而去学习、练习。
一是要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把世界上各时期的优秀素描作品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赏析,通过欣赏,学生对素描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并产生好感:想不到素描这些看起来并不太美的作品也能成为世界的名作,真是不可思议,可见素描不简单。二是老师及时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灵感触,对学生进行素描知识的讲解和灌输。
(1)进行素描往往是为创作积累素材打基础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对生活的灵感,可以马上把灵感用笔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既是对生活的记录,又是灵感火花的捕捉。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是画家个性的表现,不同的素描作品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画廊,对欣赏者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可以吸收到不同的艺术营养,对学习者的艺术修养、精神培育、价值取向都将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只有将自己较高水平的素描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可能对老师产生敬佩和崇拜,进而对素描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自己有一个高目标,专业扎实,刻苦训练,以自己较高的专业素质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对素描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以最快速度提高素描修养
一张画是反映创作者作画时思想认识、思维活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这是指导素描写作的第一步。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教师要一开始就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下笔方法,使学生对素描对象既有整体感,又有局部意 识;既要有内在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又要对表面有良好的形象美感,教师要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可以把历史上名人的素描经验和老师自己的素描体会向学生进行推荐,让学生向大师学习。
3.多种训练法促学生掌握正确的素描表现方法
(1)把素描拆开来讲解,让学生对素描的诸多因素有充分认识。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是素描最基本的元素。教师把这些元素逐一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元素的联系和主次地位,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结构是紧密结合的,不可分割的。色调、明暗等因素是因光线而引起的在人们视觉中的主观感受。要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变化重组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方向亮度、物体的位置及移动、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教师可把写生的实物,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摆放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构图的魅力,体会到艺术情趣。
4.多种评价方法激励学生
(1)教师的正能量评价。教师要有赏识育人思想,思想中要有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高度评价,事实证明,表扬对学生的作用是重大的,学生长期在激励下,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投入到素描学习中。这种正面的评价,既是老师教育艺术的表现,又会产生实际的教学好效果,所以老师要广泛使用这种评价。
在中职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收到较好效果: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素描产生好感
学生只有对素描感兴趣,才会对素描进行认识并进而去学习、练习。一是要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把世界上各时期的优秀素描作品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赏析,通过欣赏,学生对素描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并产生好感:想不到素描这些看起来并不太美的作品也能成为世界的名作,真是不可思议,可见素描不简单。二是老师及时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灵感触,对学生进行素描知识的讲解和灌输。
(1)进行素描往往是为创作积累素材打基础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对生活的灵感,可以马上把灵感用笔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既是对生活的记录,又是灵感火花的捕捉。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是画家个性的表现,不同的素描作品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画廊,对欣赏者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可以吸收到不同的艺术营养,对学习者的艺术修养、精神培育、价值取向都将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只有将自己较高水平的素描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可能对老师产生敬佩和崇拜,进而对素描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自己有一个高目标,专业扎实,刻苦训练,以自己较高的专业素质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对素描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以最快速度提高素描修养
一张画是反映创作者作画时思想认识、思维活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这是指导素描写作的第一步。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教师要一开始就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下笔方法,使学生对素描对象既有整体感,又有局部意识;既要有内在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又要对表面有良好的形象美感,教师要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可以把历史上名人的素描经验和老师自己的素描体会向学生进行推荐,让学生向大师学习。
3.多种训练法促学生掌握正确的素描表现方法
(1)把素描拆开来讲解,让学生对素描的诸多因素有充分认识。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是素描最基本的元素。教师把这些元素逐一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元素的联系和主次地位,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结构是紧密结合的,不可分割的。色调、明暗等因素是因光线而引起的在人们视觉中的主观感受。要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变化重组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方向亮度、物体的位置及移动、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教师可把写生的实物,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摆放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构图的魅力,体会到艺术情趣。
4.多种评价方法激励学生
(1)教师的正能量评价。教师要有赏识育人思想,思想中要有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高度评价,事实证明,表扬对学生的作用是重大的,学生长期在激励下,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投入到素描学习中。这种正面的评价,既是老师教育艺术的表现,又会产生实际的教学好效果,所以老师要广泛使用这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