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06
一、引言
词汇教学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传统的词汇教学费时耗力,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索然无趣,师生双方皆苦不堪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以下均指该教材),在每个单元的Reading板块后专设了一个词汇学习板块――“Word Power”,旨在从两个方面推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改革:一是通过介绍和本单元话题有关的分类词汇拓展学生词汇积累的量;二是通过介绍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质。然而,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不够重视,要么把该板块内容作为学生课外自学材料处理,课上仅仅核对答案而已(张烨,2011);要么游离教材,单纯讲解板块中列举的词汇,检测手段单一(吴军,2011)。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对“Word Power”板块设计的理论依据缺乏了解,难以找到一种全面、系统的教学思路来发挥这一板块的强大功能。鉴于此,笔者尝试将语义场理论运用于该板块的教学实践中,力图优化“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来改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二、语义场理论
1. 语义场的概念
场(field)原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特指一个范围。语言学借用“场”的概念来研究语义,就形成了语义场(semantic field)。语义场又称为词汇场(lexical field),它是指归属于同一概念之下、意思上紧密相连的(不论是表共性的还是表差异的)一组词的聚合体。例如,white, black, red, green等词汇构成了一个以color为核心概念的语义场;sadness, happiness, excitement, disappointment等词汇构成了一个以emotion为核心概念的语义场。语义场理论的建立源自于它的创始人德国语言学家J. Trier在1930年提出的一个观点:“...the vocabulary of a given language is not simply a listing of independent items, but is organized into into areas or fields, within which words interrelate or define each other in various ways.”(转引自高红艳,2011),即一种语言的词汇存在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某一个词汇(子)系统;在这个组合系统中,每一个词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根据这一理论,英语词汇的学习并不是无章可循的。Cornu、Henning、Stanovich等人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依据语义场记忆单词;优秀的学生是按照语义链记忆单词的;语义场里的相关词汇一旦被激活,可以被自动地使用(高红艳,2011)。这些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归类的方法构建语义场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这也为“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语义场的类型
语义场可以根据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聚合关系语义场和组合关系语义场。词义的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各个语义成分在对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它可以进一步分为上下义关系(hyponymy)、整体与部分关系(metonymy)、同义关系(synonymy)和反义关系(antonymy)。
(1)上下义关系:指某个词的词义包含在另一个词的词义之中。词义被别的词包含的词为下义词(hyponym),包含别的词的词义的词为上义词(superordinate)。表一列举了部分Word Power板块中的上下义关系语义场。
注:M指模块(Module),U指单元(Unit),下同。
(2)整体与部分关系:指某个词所指的事物是另一个词所指事物的一部分。表示部分的词为组成词,表示整体的词为整体词。表二列举了部分Word Power板块中的整体和部分关系语义场。
(3)同义关系: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联系是通过同义词和近义词来实现的。语言中的完全同义词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构成同义关系的语义场尽管概念意义相近,但在其他意义上有可能不同。教材的Word Power板块对同义关系语义场进行了很细致的区分,以指导学生认识它们的使用区别(详见表三)。
(4)反义关系: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联系主要由使用反义词来实现的。教材中部分Word Power的反义关系语义场列于表四。
语义的组合关系指在语流中各个语义成分通过前后连接而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词与词的搭配关系。词汇之间由于某种语义联系,以组合的形式共现于语言中,就形成了组合关系语义场(郭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构词法的引入也极大地丰富了语义场的构建方式。例如,Word Power(M2U3)通过引入-er, -or, -ant, -ent, -ist, -ian等后缀构建了以jobs为上义词的上下义关系语义场;Word Power(M5U3)通过引入anti-, dis-, in-, im-, il-, ir-等前缀和-less等后缀构建了反义关系语义场;Word Power(M4U3)和Word Power(M5U3)通过引入各种常见的构词法构建了组合关系语义场,即语义相同但词性相异的词汇组合,如interest―interesting―interested等等。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语义场理论为基础,笔者在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设置情境、体验语义场”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下面以模块一第一单元School life的Word Power为例,介绍这种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Word Power板块的首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在Word Power(M1U1)中,教学目标有二:一是让学生熟悉与学校设施(school facilities)有关的目标词汇;二是通过复习指路和问路句型,让学生运用目标词汇。考虑到本单元的话题词汇具有贴近生活、形象直观的特点,笔者采用了“在情境中体验与运用”的设计方案。
2. 教学过程
(1)话题引导,激活语义场
在简短的复习环节之后,笔者开始围绕校园设施和学生展开自由对话(free talk),激活学生脑海中关于校园设施的词汇图式,并形成一定的语义联系,促使他们主动构建语义场。
(2)生词呈现,体验语义场
在自由对话结束之后,笔者开始用课件展示校园里不同建筑的照片,并用目标词汇进行注解,并对全班进行领读。以下为部分课件内容。
[评析]:照片取材真实,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领读目标词汇,做到图、文、声“并茂”,让学生全方位感知语义场。
(3)语境操练,巩固语义场
在让学生充分熟悉目标词汇的基础上,笔者布置学生当堂完成教材中第7页Part C的练习并核对答案,训练的时效性高,效果好。以下为Part C的部分习题及答案。
[评析]:在视觉、听觉充分感知语义场之后,接着以文本练习的形式再次构建目标词汇间的语义联系,既巩固了语义场,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猜测等词汇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语义场理论为Word Power板块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计,努力构建以单元话题为中心的语义场,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有效传递词汇学习策略,从而改进《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Flash二维动画设计》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法得当,教学的过程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可也迅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巧,反之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将计划制作得比较详细,最好能够加入有效的教学创意,创造出于课程内容相切合的实践案例,还要引导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预习,以便熟悉内容配合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集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部分包括案例的引入阶段、案例的讨论阶段、案例的评价和作品展示阶段。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性。由于案例分析方法往往采用一些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辅助教学,所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考注意力,将精力围绕在一个焦点性问题上进行阅读思考分析等的逻辑判断,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问题探讨小组或者实践方案设计团队,建立起具有创意的且完整的思考与实践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综合性。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对案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太过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所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备典型性,这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案例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给讨论和分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延展性。
3.启发性。在案例分析的课程中,不仅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科学的指引教学,而且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审时度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各项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不在于寻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寻求最优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因而深刻的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突出的特征之一。
4.互动性。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强,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也越发激烈,带来的思维与观念领域的变革就十分明显。案例教学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成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概念原理等具体化与形象化,这也逐渐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所选案例的特点来制定探究策略。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够有效推动课程的进展。通常,案例研究都将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这样的案例更具有分析和应用的实际作用。教师所选的研究问题一般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过再次的探究与讨论,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使用实地体验的方式,或者开放型访谈的方式,或者使用观察法对问题或情境仔细深入研究等。
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每一个进行研究的案例,当作一个整体来详细地加以描述与理解。在进行《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准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认知程度,再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到最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进行讨论与分析。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动画的基本形式,作为制作打印机打印过程的动画效果的综合案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案例的引入、探讨、学习评价三个阶段。
在案例的引入环节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描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模拟现实情境,利用实体进行演示等。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或者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交叉运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好各种动画方式的特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案例的引入部分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了解案例的时候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将典型的案例讨论和课程中涉及到的本例问题进行结合研究与讨论,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所给案例中的最难分析的问题,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具体的解决方案,操作完成之后对该方式的评价内容,等等。在Flas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将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将原本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案例分析的学习和评价阶段,主要就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学习方式的反馈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关于学习的评定,一方面是要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语言表述水平等给出合理的评定,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所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评定的过程中,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在“打印机打印文件案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动画的形式的制作原理以及科学的制作方法,还要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只是增强了理性的认知,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进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的《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浅谈如何实现《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张福德.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宁夏教育,2000,(2).
今年是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6年,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转化为反思、总结与提升的新阶段。作为一线教师,从最初的努力理解新课程理念以适应改革,逐步发展为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等现实要求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板块,在高考中约占化学总分四分之一以上,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机化学被分成两个部分,即《化学必修2》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二者在内容设置、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在《必修2》涉及有机化学的单元中,教学内容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在初中学过的常见有机物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限制,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展现有机化学自身内在逻辑体系,没有强调官能团的概念,更没有根据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比较系统分类整理。在这个学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沿着“物质、性质、用途”这样一条思路对所选取的代表物质进行介绍。由于较少涉及有机物类别概念,这种教学流程与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未分科前的高一学生,属于化学课程中的“通识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天然气中的甲烷、白酒中的酒精、食醋中的醋酸等等。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一方面普遍感觉比较简单,入门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削弱了对知识进行有深度的总结等方面的要求,必修部分的知识对于将来选择理科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细碎,知识往往停留在识记层面而难以实现理解基础上的体系化。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是理科生,因此在教学难度、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这种变化对于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新课程的排布顺序,《选修5》的教学时间是高二下学期,即学完《必修2》的一年后。此时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已经将有机化学知识基本遗忘而不得不先组织复习,甚至将必修板块的有关知识重新再讲一遍。这样的现状不仅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学校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选修5》的教学时间提前到高二上学期,与《必修2》直接串联,希望从时间上缩短有机化学知识在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距离。但《选修5》中涉及到化学平衡和价键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需要做必要铺垫准备,否则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有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不只是教学时间的简单调整就可以完成,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验:
1. 贯穿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有机化学板块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强化这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科学的理论平台。
如在《选修5》的“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我们从回忆学生已经学过甲烷、乙烯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入手,推演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归纳同系物在性质上的递变性。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推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2. 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教学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较熟悉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探究实验,以创设认识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知道苯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而在选修阶段学习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推测甲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再通过借鉴苯的相关实验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可以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考虑甲基和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从官能团相互影响的角度加深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3. 利用信息技术,以“慕课”“微课”等形式活化教学衔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学生课余拓展学习的热点。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我校化学教研组着力于开发研究性学习、生活化实验开发和探究实验选修课等多种主题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丰富而具有综合性的课题学习,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化学理论,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与选修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学习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将两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
【参考文献】
所谓达成度,从学科角度来看,包括基础知识的达成度;学生应用知识时阅读、解决问题的思路、答题文字概括等方面规范性的达成度;学习化学基本方法的达成度等。其实初中化学学习与高中有很大差别,初中的知识内容少且难度不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低,通过识记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进入高中后,化学科目的学习内容多,课时少,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如果还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高一刚开始就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平时教学、练习、讲评中逐步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答题技巧等。
2.准确设定教学目标
能否提高教学的达成度,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达成标准的前提。在设定同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时,应在表述上各不相同,具有个性化,但目标设定的指向应该是一致的。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描述为:①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离子反应。②能够根据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反应事实写出离子方程式。③能够说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该如何学习,该掌握些什么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出现指向不一致,这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考纲的理解不够透彻。虽然现在各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不同,所引用的材料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可是大部分教师很难把握其内涵,以至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指向不正确,所以我们不能以教材为依据,那么我们设定教学目标时到底以什么为依据呢?我们应该依据考试说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直指将来的高考,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的达成度。
3.教学过程应重体验轻讲学
在学生的认知中,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每一个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积极性都是很高的,可是到后来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了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不停地对学生强行灌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少体验过程,没能真正领悟,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知识层面上的处理越少越好。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学生只要知道根据电极材料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判断电极即可,偏偏有些教师总结了很多规律,如根据有无气泡,电极质量的增、减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内容多了学生记不住,反而出现规律越多学生运用时存在的问题越多的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体验思维互动越多越好。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中离子反应的认识可以先通过Na2SO4+BaCl2=BaSO4+Na2SO4反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从感官上先认识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为BaSO4,然后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画出反应前后物质在烧杯中的存在形态,进一步体会Ba2+和SO42-结合生成BaSO4沉淀,而Na+、Cl-依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不管是形态还是数目都没有变化。再让学生用文字概括,不仅更深刻地感知离子反应的含义与实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要比教师在那边分析或播放微观粒子运动的视频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是我们教师去告诉他们正确的结论或错在哪,而是在他们需要帮助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并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体会错误原因,这样才有进步,才能实现高达程度。
4.注重达成度的检测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1)在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盐类水解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在全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盐类的水解”安排在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第54页至60页,是全章内容的重点。
2.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
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确立依据:根据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盐类水解是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的综合利用。
教学难点:盐溶液酸碱性分析及盐类水解的实质。
确立依据:与之前所学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有所不同,同时需考虑盐类的水解的本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基本掌握测量溶液pH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树立辨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确立依据: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定相应的三维目标。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
(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启导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法、练习巩固法等。
(2)整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
教学用具的说明:计算机课件演示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得的结论验证、完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我选择和使用教学用具的根据。
2.预期效果分析
(1)预期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如:①引课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突出本节的重点;②采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③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④感性和理性两条探究主线相辅相成,使盐类水解的概念统一在化学平衡的理论体系之中。既达到理论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预期困难之处:在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在研究性学习这个问题上,学生做全面的分析有一定困难。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1.对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高二学生学习表现而作出的。
(1)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平行班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现这些有利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
2.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通过预习,了解所学知识。
(2)探究合作学习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练习巩固法
让学生知道化学重在应用,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制定依据:基于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学会学习。
五、教学评价及设计理念
1.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在分层练习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练习后对学生的思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一、突破高一化学教学的瓶颈
高中化学主要分为两块,一是必修模块,二是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以及基础知识,选修模块则包括国家规定的可以选择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两部分组成了高中化学的主体.理科综合考试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水平,首先要对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以及基础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要想突破高一化学教学的瓶颈,就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化学教学内容,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做到渗析透彻.第二,学生应该主动积极进行探究式化学学习,毕竟化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该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与兴趣.
二、整合高中化学模块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大体包括两个必修模块以及六个选修模块,高中化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模块限制,进行模块组织性教学,对必修与选修模块进行组合教学.因此,化学老师应该首先清晰高中化学各模块之间的关系,认清楚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在各模块中进行重点与难点解析.再次,老师还应该整合高中化学各模块之间的内容.例如,化学老师可以在高一时完成对必修一,以及必修二的教学,高二上学期完成对选修四的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选修二和选修六的内容渗透进去.不管化学教学内容做何种调整,都必须适应化学教学的实际需求,都以提高学化学教学水平与质量为目标.
三、研究新高考下训练题的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程进行改革后,高中化学复习与练习资料也进行了革新,但是尽管市面上的化学练习题多如牛毛,但是普遍存在着重要问题,那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复习与练习资料仍然延续了课改前的老套路,最终会导致高中化学复习与练习资料更新不彻底.因此,作为高中化学老师,应该深入研究高考新方向,寻找新高考化学试题同旧高考化学试题要求的不同,把握新高考化学考试要求,对各种化学考试试题进行合理加工,制作出不同类型的化学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和老师教学和备考的有效性.
四、 重视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同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化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分析与解答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这样理解:自主指的是自主学习,主要是化学拓展和延伸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合作式化学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同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中进行学习;探究式学习则是指对于化学进行研究深入学习,探究式学习是自主、合作化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弄清了三者之间的的关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三种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优劣势进行高效教学.
五、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把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结合到教学中去,也要挖掘教材中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社会生活情境中学化学和用化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科学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或校本活动,针对学生化学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各种尝试,在化学人文教育、化学与社会生活、化学史实、研究性学习、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兴趣小组、学生竞赛辅导活动等方面进行开发,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到培养,特长得到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在当前理科综合考试的新形势下,作为理科之一的化学学科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化学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都能够紧扣教学大纲,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0(2).
一、微型化学实验的简介
微型化学实验,英文名称为micro scale chemical experiment或micro scale laboratory,简写为M.L。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中进行的,其试剂用量为常规用量的1/1000~1/10,用量比对应的常规实验节省90%左右。它最显著两个基本特征是仪器的微型化和药品的微量化。微型化学实验因其具有减少污染、现象明显、快速、节约、安全等优点,并以其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世界各国化学界的高度重视。
二、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微型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而是在以绿色化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在微型化条件下对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大量实践表明,教学中采用微型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污染的形成原理及去除方法,进而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微型化学实验试剂用量少,这样既节约了药品、保证了实验效果,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果我们再在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将节约药品、尾气的吸收、循环利用药品、妥善处理废弃物等思想渗透到实验的每一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节化学课还是一节非常好的环境保护教育课。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枯燥的书本知识难免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微型化学仪器体积小方便携带,可以将整套仪器带入教室而不用再去实验室上化学课,而且可以人手一套仪器自由设计实验方案,不再受书本实验的约束。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实验,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最终提升化学学习兴趣。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限于仪器的数量及组装仪器的复杂性,学生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实验,而且照搬的成分很大。因此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及独立思考方面存在还有欠缺。但是微型化学实验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型实验由于只使用了较少的药品,为了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必须对实验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微型实验的仪器与实验方法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集智慧与创意的艺术。将会给师生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创造欲望,去改良这些仪器与方法,发挥学生与老师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态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是倡导“以学科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变为主动探索式,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人人动手实验、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例如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都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实验,能在实验室、教室、甚至家庭做实验。它拓宽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微型化学实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微型化学实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不足
现行的微型化学仪器主要以塑料制品为主,体现出其方便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塑料仪器不耐高温,塑料本身能与一些化学试剂起反应导致其推广应用受到阻碍。
2.微型化学实验的不足
2、 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础,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尤其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3、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例如氨气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用途: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养成从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及从表象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氨气用途的认识,增强自然科学素养及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
4、弄清楚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特点
(1)知识与技能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只要求“知道”程度,例如:知道C +O2 =CO2 发生氧化反应;H2 + CuO = Cu + H2O发生还原反应。高中阶段要求“理解”程度,包括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氧化性强弱比较,铜锌原电池的原理、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的电解,还有根据氧化还原来配平化学方程式。高二年级拓展型课程[Ⅲ]中的相关要求则更多、更高。由此看来,同一内容随学生年龄和认知心理由低到高的关系递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到知识的连贯性。
(2)过程与方法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基于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课程标准》之“课程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要求: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⑵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及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上述目标的达成一定是以化学实践(包括化学实验、化工生产等)为载体而实现的,教师不太可能脱离化学实践而去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例如:乙醇性质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为: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推理来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本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中主要涵盖:⑴树立科学的基本道德;⑵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⑶培育民族精神;⑷培养社会责任心;⑸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等。其实这些方面都是围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下的。
综上所述,我们以“氨气”为例,进一步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其课程目标的三层次都应得到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从目标要求的维度看,我们还应明确三个目标要求所应达到的水平,即氨气的哪些性质应达到“知道”或“应用”的水平,哪些技能应达到“模仿”或“学会”的水平,哪些体验应达到“感受”或“形成”的水平,达到这些要求的标志是什么,在教学中是如何检测的。从目标性质的维度看,我们既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传承性,如果这样,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为探究性,因为,探究教学需要的时间和场所要求都比较高,且探究也需要知识基础,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应是相互补充。我们还应注意到目标的生成性,需要预留时间和空间,创设氛围,让师生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也能产生思维火花,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书本没有的“新”认识新体验。
课堂,是师生合作,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场所。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心中都要有目标,特别是教师,心中不仅要有目标,还要目标明确。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形成合力,调控教和学的行为向预设的目标努力。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结束,化学课堂中如何制定适当的三维目标,将是化学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高中化学教学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学生获取知识比较呆板,一旦碰到所谓“活、新”的试题就无所适从,严重地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来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那么,如何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角色,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教法等等,总之,要立足于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新课程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明确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目标要求,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做好教学设计
所谓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按新课程的要求统筹安排好“教”和“学”。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合理组织学习内容,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选择与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科学素养。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总之,要打有准备之仗,不上无预设的课。
三、实行新的评价方式,实现课改新突破
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实践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为此我校重点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案,力求使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完善。如我校高二化学备课组对期中评价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质性评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了一些较有效的评价方式,如专题式、集体小组式;在评价策略上,注重挖掘闪光点,设置创见奖;在评价主体上让学生、老师都参与;在评价工具上,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袋为主,辅以教师的质性评语,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的进步。另一部分是定量评定,对命题内容、试卷形式以及考试形式等设计程度不同的两套题供学生选用,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考试。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另一块重要内容,我们备课组充分进行研究,确定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方案,采取“题目公开、自主选择、现场表现、延时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考核。初步实践,学生欢迎;但工作量太大。我们打算与平时实验相结合,由学生决定哪个实验作为评价的对象考核后给予相应的评价。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我们应深刻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以实现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为此,我们所有的化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汪 莹主编《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3-01
高中理科教学中存在很多知识的交织点和思维的共振面,这些知识的交织点和思维的共振面对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科间教师缺少对非本学科教材的了解,以及对共同知识点教学进度的不统一,教师之间缺少合作配合等原因,使本可以在多个学科中融会贯通的知识点缺失了其应有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表示教师能脱离这一建构过程,教师应当合理构建教学情境(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创设智力情境应当利用学生认知发展的同化和顺应机制激活学生思维,而非智力情境则是作用于心向情境及交往情境等。教师应当广泛收集,精心整理素材。在学科间协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来实施,
一、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
在日常的备课活动中,同一学科组备课频率较高,涉及跨学科的备课在高三复习阶段才进行。但是在高一、高二时期教材所涉及的跨学科内容就已经存在,因此,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共有知识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各任课教师对其他科目课本编排并不熟悉、对其他科目教师上课进度不够清楚等原因致使讲解共有知识时不够协调。因此,可以以一学期作为大的时间段,开学时就组织同一班级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找出各自科目中涉及其他科目知识的内容,然后再共同讨论如何实施涵盖各科目的课堂教学,并针对联系点和其他教师讨论讲解的深度。再将一个学期分为几个小的时间段内再次进行协同备课,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现状和对综合知识点讲解进度进行细化。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在化学必修1、生物选修1、物理选修1中都有出现。当然,在备课中要突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而非学科间的主次分别。
二、教师课堂讲解的适度延展
针对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部分,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都要为其他科目教师教学进行知识的铺垫或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本着联系的观点对知识进行迁移,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学生会从这个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大统一,从而达到对现象本真的认识。但是对知识在学科间的延展应该注意尺度,特别是自身学科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其他学科。在涉及一些定义和概念时,学科间的理解不尽相同,此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不能让学生因为知识在各学科间的交叉而将知识混淆,因此,适时的学科间归纳和总结非常有必要。例如,对缩聚反应的理解,高中化学选修5中对缩聚反应的教学主要以酯化反应为桥梁,而生物学中则以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为典型。故而生物科教师在讲解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化学中缩聚反应的定义,告知蛋白质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缩聚反应,这种反应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在有机化学中还会涉及。化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可以以蛋白质的形成为例引出缩聚反应定义。
三、进行理化生综合性实验
我们知道物理、化学、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各科目的实验课内容也相互交叉,因此,可以针对交叉部分进行理化生的综合性实验。比如,高一化学必修2中涉及到对葡萄糖的性质进行的实验,生物上同样有类似的实验,因此可以进行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实验。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葡萄糖性质实验的过程中可适时引入生物学中糖尿病的检验,糖代谢的过程和燃烧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又如,高二化学选修4中涉及电解质溶液与物理必修1-1中第一章第五节《电流和电源》有关,可以开展物理和化学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物理电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理解电解质的导电性,通过电解质让学生体会电化学产物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这些跨学科知识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观,进而达到对这些跨学科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各科目教师要联合进行实验课,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辅导。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练习
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是知识的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积极的引导者。在进行理化生教师协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各科知识的紧密练习,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联系物理电学内容和电化学内容的相应练习,让物理和化学的交集部分在学生的练习中进行巩固,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可以针对物质的合成和物质性质内容设计练习化学和生物相关练习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和化学的相通之处等。
笔者在教研室工作的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都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条件。通过两年的时间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A班和B班均为重点班,学生分科时整体理科成绩相近,以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进行了相关实验:A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6.9分、88.1分、85.4分;B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7.2分、88.4分、85.8分。一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4.1分、70.8分、74.5分;B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1.3分、67.3分、70.4分。两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60.3分、63.5分、66.6分、190.4分;B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56.2分、59.3分、61.5分、177分。
利用spss软件对A班和B班成绩进行分析,高一入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中考成绩分析Z检验值分别为0.202、0.196、0.224,其值分别小于1.96,表明入学时物理、化学、生物成绩差异不明显;对A班和B班2012~2013学年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Z检验值,其中物理、化学、生物Z值分别为2.432、2.821、3.424,其值均大于1.96表明经过一年的协同教学后理科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对A班和B班2013~2014学年期期末理综成绩进行分析,理综成绩平均差距为13.4分,对其Z值进行检验,其值为5.326,5.326>1.96表明此时AB班学生的理综成绩差异明显。
协同教学在提高学生理科综合成绩上有较好的效果,在理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研室考虑将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的开放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