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现经济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议指出,要在历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督查、严明纪律,着力在“简”、“优”、限”上先行先试、先行突破。
一是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对现有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要进行再清理、再审查,摸清审批项目底数;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认真梳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对有上、下限收费标准的项目,要按下限标准收取。要果断精简、放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要根据清理情况予以取消、下放、简化、合并或转变,确定保留的也要优化服务方式。对一些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要变原来的特许制为招投标、招拍挂等市场运作方式。
二是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行政审批服务要严格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要狠抓流程再造,认真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按照“一家受理、转告相关、联动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回复、统一发证,避免交叉审批和重复审批。要进一步扩大联合审批的范围和覆盖面,特别要向工程建设等领域推进。要积极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一、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一核心之举,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项目建设为重心,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三心”思想,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之举,整合全区之力,集中实施攻坚,力争年内取得大的突破。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京津经济圈和晋蒙经济圈步伐。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借助京津的人才、技术、资本和晋蒙的矿产资源优势,以主动求互动,加强联系合作,围绕能源、工业、畜牧业、商贸等领域,研究谋划长期化、高水平的生产加工型项目和畜牧业项目。二是要突出抓好关系全局的大项目。对确定的54个重点项目,由区四大班子领导按人头分包,并一包到底,全程负责,加强协调督办,争取早签约、早建设、早投产。主要抓好下电六期扩建、北新建岩棉三期、星牌岩棉二期、可视电话及换代手机、粉煤灰综合利用、凿岩机出口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建立项目工作责任制和落实机制。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各乡各部门,层层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身上,形成领导、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抓项目工作合力。同时,把项目工作列入对各乡各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去衡量干部、选拔干部和考验干部,从而激发全区干部争抓项目的工作热情。截止5月底,我区引进到位资金257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2万元,新开工建设项目8项,总投资12240万元。
二、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潜力在民营,希望在民营,主体是民营,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提供服务,强化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关于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放宽市场准入行业和领域,特别是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要依法向民营经济开放;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国民平等”待遇,在审批、信贷、土地、水电等方面,将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对待,降低门槛,提供便利,搞好服务。二是坚持抓重点、带全面的发展思路。重点扶持有潜力、有优势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区民营企业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区委、区政府决定,专门拿出100万元对重点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财政贴息,并引导其与区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联合与协作,实现大的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全区民营经济的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年内要加速推进10个重点民营项目,培育30户产值或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民营大企业。一季度,全区民营经济实体营业收入完成13840万元,增加值完成3252万元,上缴税金1527万元,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4%。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城建强区战略,把城市建设摆到活跃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力度,加速发展。继续加快北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把北城区开发建设作为我区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的突破口,在前期开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完成城市绿地工程1.8公顷,种植各种树木3581株;启动了北城区第二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年内竣工1万平米;由外地客商投资1000万元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甲禹娱乐中心,已开工建设;投资250万元的城市广场建设完成土方工程约4万方,年内完成土方、公墓搬迁和地下设施等工程;财政局、农委、民政局、环保局、地税局等一批行政办公中心正在加紧建设,预计10月份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旧城改造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引进江西四方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改造市场街项目,建设新花园步行街,工程于3月底完成拆迁工作,现正在实施土建工程。继续对大东排、后窑子等道路进行硬化改造。同时,大力发展教育、
卫生等社会事业,研究措施,制定政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和外地人口进城条件,吸引周边县区和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实现人口的聚集,以城市人口的扩大推进城市化进程。经过不懈努力,争取早日达到全区人口10万、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的“双十”城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四、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至使全球气候气温逐年上升,呈现出愈演愈列的反弹态势。由此带来的南极冰川溶化问题不容回避。环境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上,也表现在含氟物质的大量排放上,严格控制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已经刻不容缓。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环境保护模 范城市的涌现,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事实依据。通过大量的污染和生态 破坏的教训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认识上取得了两点重要的收获。
首先,我们认识到,环境与经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不是主从关系,而是 并存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对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环境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失去环境的支持,经济就会衰退。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比环境条件差的地方具有经济发 展的优势。保持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的良性循环,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关 键性作用。这个认识提升了环境保护的地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从属关系上升为并列关系。以前人们认为发展是发展,环境是环境,完全是两回事,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对立的。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两者关系密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经开始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距离越来越近。人们甚至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发展要并重
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是一项重大的历史选择。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环境而舍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点,也不能因为只追求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变化带给我们的不利因素。高端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已经势不可挡。所以它也必将荡涤整个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环境问题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众望所归,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革新的问题,能源的优化问题,才能实现当前技术能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遏制温度上升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加强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占用一定的资源,处理不好,会破坏环境。但就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首先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稳定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问题,都需要加强发展。从目前来看,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把环境问题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环保惠民的理念,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环境保护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加以推动,努力让城乡环境更加美好,让人民喝干净的水、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矛盾也日益凸显。我国各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升,积极投身和参与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保障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的政府部门,在处理相关问题方面要坚持把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检验标准,切实为企业解难,为群众排忧,为基层服务,真正体现出服务的宗旨和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环保惠民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四、利用高新技术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一味从自然界索取,必将被大自然所惩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实现高新产品的研发。
能源问题必须摆在首位,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日趋减少,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资源与经济的发展几乎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只有减少开发量,为子孙后代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和资源利用。主要的也是减少人为的气体粉尘排放量,使空气质量维持在良好的标准范围。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正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解决环境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污染,这一点相信只要在这些问题上达到绝对的科技含量是能够解决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等。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能源必将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并用高新技术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一要认真落实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要建立并实施投资项目节能环保评估和审查制度,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加强源头控制。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将落后产能和设备彻底淘汰出局。充分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确保兑现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要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分类指导,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要加强和完善政策机制,强化标准规范,促进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向纵深发展。要修订、制订重点行业能耗、物耗和环保技术标准规范,制订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组织开展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水平达标活动,培育一批行业先进典型。要充分依靠行业协会,组织落实重点行业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三要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水平。要加快研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高用能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用好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开展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70-04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消耗、低质量、低价格、低效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提出了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质量、高价格、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但是,实现这种转变却很困难。这与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又是由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
一、长期以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要加快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低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力,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更多地使用体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大、成本高、质量低、价值低、效益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为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更多地运用智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低消耗、高质量、高价值、高效益。
(二)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根本原因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主要由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未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体力劳动者和较低层次的复杂劳动者来从事。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经济。是由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熟练掌握科技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智力劳动者来从事。
我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普及程度和质量都不高,特别是亿万农民大多数都是未经过职业教育的简单劳动者。当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时,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所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当前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我国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所以在改革后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改革
中创业的民营企业,由于创业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创业的起点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因此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重复投资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如浙商的小商品生产等。另外,从我国消费品出口的角度看,主要生产出口低端的衣、鞋、帽、箱包、玩具等消费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附加值少、价格低、效益低。这种情况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是外商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下的粗放式组装性生产。外资企业的产品是很先进的,但其核心技术部件都在国外生产和开发,在中国建立产品生产流水线,将高端产品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好之后运到中国,用泰罗制生产方式,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无技术的、简单的、单调的流水作业式组装生产,其利润的绝大部分都给外商拿走了,中国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为鼓励和吸引外资,为解决我国过剩的劳动力就业,是必须的,也是迫不得已的,但这种情况再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中央提出了必须要加快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与中央的
主观愿望有很大差距的原因
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国家的劳动力技能水平要高。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能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质量高。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抓手,英国以考证为抓手,德国以“双元制”教育为抓手,形成了职业教育过程中一环扣一环严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职业教育法规颁布、职业教育研究、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职业教材编写、职业培训实训室建设、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考核发证、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社会评价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逻辑严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科研所的职责、行业协会的职责、职业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职业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义务等,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动和制约,从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通力合作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进而为国家实行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条件。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国家的角度讲,没有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国家没有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好,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好,都不太清楚;国家、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各自为政;专业设置不太符合社会需求,技能培养不符合企业要求;重理论轻技能,等等。
总之,我国要想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四、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在怎样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上认识不高,没有一个严谨的逻辑设计,未将社会力量凝聚到一起。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
(一)从上到下要提高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和柱石这一战略性认识
在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德国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原是落后于英国的农业国,二次大战后,德国工业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德国却能赶超英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并在二战废墟上快速振兴,现在领先于欧洲各国,其秘诀在哪里?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联邦德国经济振兴的一个很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职业教育。德国联邦政府也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能够存在的基础”。德国联邦原总理科尔说:“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我国从上到下只重视文凭,不重视技能;只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只重视教人知道什么,而不重视教人会做什么;只关心经济短期的高速增长,而不关心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其表现为重视本科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培训;重用本科以上人才,轻用职业教育人才;重视对GDP增长率的追逐,轻视对职业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投入。认为发展经济是个硬任务,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个软任务,因此,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思考不多,投入不足,抓地不力。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上到下必须转变观念,普及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要认识到这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柱石的高度去认识,下决心普及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教育质量搞上去。
(二)搞好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科学的、环环相扣的、逻辑严谨的、系统的顶层设计,在抓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东一锤西一棒,见效甚微。因此,搞好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现将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想如下:
1.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为重视和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应象德国一样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为重视和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通过计划和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德国职业教育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使政府、企业、工会三股社会力量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经验,梳理一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围绕建立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补缺补差,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我国职业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国家要建立和颁布职业教育标准
职业教育标准是对职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其掌握水平的具体规定和描述,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系统的逻辑起点。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学以致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此国家首先要颁布国家承认的职业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个职业的教育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标准再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全国职业院校和企业编写职业教材和授课计划。使全国职业院校和培训企业及跨企业培训中心明确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毕业合格的考核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因此,国家一定要建立职业教育标准。
3.明确国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分工
在职业教育事业中,参与者有国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工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国家应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法律的制定者、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的颁布者;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是职业能力标准的拟定者;行业协会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技能考核的执行者;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实施者;学生是职业能力的学习者和被考核者;工会是学员权利的保护者;学生家长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这些社会力量如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就能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一定要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职业学校和企业对知识教育与技能实训要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现在我国的企业界游离在职业教育之外,这是违反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企业一定要作为主角承担起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这有赖于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激励机制对涉及的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4.依法明确职业教育师资的从业资格
职业教育的师资一般分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训教师。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专业实训教师,在技能方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的相应要求,使他们在技能方面确实能达到师傅带徒弟的水平,实现良师出高徒的培养目标。为此,今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不能直接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招聘,而应从具有较高职业教育学历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在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师傅也要提出同样的要求。对现有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要分批分期送到有关企业顶岗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取实操经验。
5.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大投入,即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室或培训中心,使职业技能培训具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大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立职业培训中心,与职业学校分工协作,高质量地培训好本企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社会可建立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提供服务;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室为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服务。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投入方面重视本科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必须要尽快改变。
6.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
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使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在强有力的监督下落到实处。现在学生毕业都是学校自己考核,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学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会放松或降低考试标准使毕业生质量下降。为确保毕业生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合格程度,做到零距离就业,教考必须分离,由第三方评价。职业学校和培训单位只管教学和技能实训。学生毕业时,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发证。这样可以制约学校和培训单位按照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努力搞好教学和实训,并促使学生按照职业教育标准去努力学习,在毕业时达到合格标准,以便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在这方面国家要建立奖惩机制,优胜劣汰,奖优罚劣。
7.改变职业院校现行的招生、培养、就业程序
我国现在的职业院校是按照招生、培养、就业的程序进行的,企业需要人才就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难以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的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将职业院校先招生,后培养再就业的程序,改为由企业先招工,企业与徒工之间签订培训合同,然后由企业把招聘的徒工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去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负责对徒工进行技能培训,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工作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结合了,同时也促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角。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22-02
1 贫困县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范畴,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
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县域经济是按照该县的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因此是典型的区域经济。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具有一般经济体系的所有环节,同时涵盖所有产业部门,因此体现出很强的综合性。三是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区域经济,但是完全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在更广泛的空间内与其他地区和部门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网络,来促进自身经济实力的壮大。
2 贫困县县域经济的落后原因
2.1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把生产要素转变为物质财富的最活跃因素,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具有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素质低的人会浪费生产要素,无论是充裕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高明的管理手段,一旦其被低素质的人掌握,均会失去活力。因此,低素质的人群往往是造成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贫困县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二是因为保守势力的打压,即使有部分高素质人才愿意为发展县域经济服务,也受到种种限制,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最终离开;三是因为贫困县的整体人员素质低下还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落后上,对于新生事物接收程度和速度都无法跟上时展进步的步伐。这3个原因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观念陈旧阻止了人类进取,导致人的素质无法提高,也使得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进一步恶化经济发展基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1]。
2.2 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交通设施和通讯设施的落后对工业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山区、高原区、荒漠区等交通条件和通讯设施都极其落后的地区。由于交通和通讯的落后造成物流和信息流动不畅,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与此同时,交通和通讯条件的落后还造成这些地区无法及时接收新信息,对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基础设施,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2.3 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大部分贫困县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观念未能在政府机构以及企业之中建立起来,计划经济的思想残余仍然困扰和束缚着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国家拨款和投资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主要形式,但是国家的资金毕竟有限,并且要统筹照顾大局,无法满足所有贫困县的经济发展需求。贫困县对于国家投资的使用率和回报率也很差,很多贫困县将扶贫资金用于改善办公环境或者填补财政亏空,未充分利用国家贷款发展地区经济。甚至部分企业没有生产出任何的成品就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极大地浪费国家投资。此外,政府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而逐步被淘汰。因此,贫困县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强化市场观念,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市场规律为指导[2]。
3 改变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状况的对策
3.1 加快工业化进程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工业化为主线,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推动力,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都是依靠加快工业化进程逐步实现赶超发达国家,最终实现经济腾飞摆脱贫穷的面貌。工业化同样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对策。发展县域工业覆盖县域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刺激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改变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的现状首先必须重视加快工业化进程。
3.2 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三农”问题是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的首要问题,其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建设可以转移农村人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二是城镇化建设可以加快县域经济中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因为大部分贫困县的第一、第二产业比较分散,要适应现代经济集群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必要通过城镇化建设将县域经济的第一、第二产业集中起来提高其规模经济效应。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的可以进一步促进与工业化的互动,发挥城镇在人才、技术、资源和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作用,以城镇为载体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最终推动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3-4]。
3.3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工业化是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的首要问题,但是受制于国家扶助资金的限制,完全依靠国家的帮助很难实现工业化。因此,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就成为推动贫困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因为私营经济不受国家投资的限制,也不受贷款规模的限制,同时还能够大量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应注意在培养国有企业的同时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作为补充。
3.4 发展特色产业
大多数贫困县并不缺乏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造成其贫困的原因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这些特色资源的作用。因此,贫困县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当地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发展以农业商品化为催化剂的农业牵引型产业;二是创办城乡结合的现代工业催生型产业;三是发展向郊外或农村扩散、延伸的城市辐射型产业;四是以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带动型产业;五是发展旅游开发型产业;六是发掘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促导型产业。
4 促进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4.1 项目拉动模式
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原理,项目就是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项目拉动是促进贫困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不同地区发展项目的基础不尽相同,可利用的资源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其共同点就是要探索项目拉动模式的基本途径和规律。从项目来源角度可以将其分为4个主要门类:一是国家投资项目。贫困县通过项目拉动模式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把握国家投资,这类项目往往投资额大并且由国家政策扶持,项目风险较低。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引进和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创造了机遇。二是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开始,部分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这也是贫困县引进项目的重要来源。三是来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项目。这种类型的项目具有科技含量高、开发成本低的优点,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技术水平,培养人才队伍。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和投资民营经济项目。民营项目目前的发展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其未来潜力巨大。贫困县应根据上述项目的不同特点,多管齐下,在开展一批优质项目的同时还要做好长远发展的战略项目储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三化联动模式
“三化”联动模式指的是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相补充,共同推动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该模式的实施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4.2.1 突出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工业化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工业化可以提高贫困县的技术水平,并且可以集聚大量资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是其他2个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因此,采用“三化”联动发展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4.2.2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充裕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城镇化建设的区位选择指明方向。
4.2.3 加快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有聚集人口、产业和商品三大效应,利用城镇的扩张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该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因为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接合部和交汇点,是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3 优势资源发展模式
优势资源发展模式就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县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打造县域特色经济。因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与资源总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对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利用不善往往是造成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开发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对于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也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优势资源利用模式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的主导方向,而是要在工业化的前提下,探索一条高收益、高回报、低投入、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4 私营经济带动模式
私营经济具有投资规模小、门槛低的特点,特别适合在贫困地区推广,因此以私营经济打开贫困县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发展模式。以浙江省为例,该省在我国经济百强县中占有27个席位,县域经济实力可见一斑。但是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项目和大型企业的数量都没有任何优势,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富,在县域经济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发挥了作用。统计数字显示,浙江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48%,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超过总收入的1/2。私营经济的税收贡献率突破60%,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85%以上。相比之下,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私营经济规模和效益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对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因此,贫困地区在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转变,真正放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5 结语
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困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对策的前提下,提出了“三化”联动、项目拉动、优势资源和私营经济发展4种模式,实际上以上几种模式之间也有交叉和重叠,其根本还是对于贫困县的经济现状、优势和劣势分析,以期为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6 参考文献
[1] 张水康.加速贫困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策略[J].湖南经济,1997(1):34-35.
“一个加快”,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们注重坚持“高端起步、双轮驱动、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做大做优高端制造业,做强做精高新技术产业。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的“三高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境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展现了科学发展、振兴崛起的美好前景。
“一个提升”,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各自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科技优势,取得了发展的主动权。格力电器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自我创业、自有品牌、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2010年科研投入超过30亿元,达到营业收入的6%。总书记、总理考察格力电器时,对格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丽珠医药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奠定竞争优势,积极开展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在生物制药领域异军突起,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两少两有两高”民营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成为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单打冠军”。在3G移动通讯领域,汉胜生产的配套电缆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中标项目几乎覆盖了中国版图。东信和平是国内USIM卡的最大供应商;在智能电网领域,优特公司是国内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首创者,产品国内占有率超过50%;在集成电路领域,欧比特公司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高可靠嵌入式SOC芯片及系统集成的骨干企业,是我国“核高基”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企业之一;在软件产业领域,远光是国内最大的电力行业财务管理软件供应商,金山软件是中国最知名的软件企业之一,中国领先的应用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中国城市经济:珠海已经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方略和蓝图是什么?
钟世坚:“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珠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是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三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形成;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五是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六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七是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中国城市经济:在新的形势和任务前,珠海如何实现率先转型升级?
钟世坚:“率先转型升级”是珠海当前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个核心,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努力打开工作局面。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要实现率先转型升级,首要的要求就是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把我们的发展观念和思路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追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进转变。
二是狠抓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由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向生态文明发展。一方面,要狠抓战略层面的转型升级。要大力实施绿色战略,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大力实施内外需协同拉动战略。另一方面,要狠抓结构层面的转型升级。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进度,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要加快区域结构转型升级,继续推进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提升东部城区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西部中心城区,高水平推进横琴开发,推动东西部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珠港澳合作,着力打造珠中江经济圈,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要加快城乡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狠抓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努力在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创建等方面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在全国和全省作出引领式贡献。
四是狠抓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是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要手段,又是吸引人才、项目、企业、资源等要素聚集,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十二五”期间,珠海将把建设高品位城市作为率先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
中国城市经济:港珠澳大桥和横琴新区的建设倍受各界关注,目前建设进度如何?珠海如何利用这两大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
钟世坚:港珠澳大桥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大桥的人工岛填海工程正加紧建设。横琴新区突出合作、创新、服务主题,把握“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五年成规模”发展节奏,坚持“面向世界、优先港澳、高端起步、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开发原则,着力推进新区开发。去年,市直12个部门向横琴新区授权97项,支持横琴新区行使市一级行政管理权限。横琴通关、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报批取得积极进展,横琴岛6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项目动工,长隆项目顺利推进,实现了“一年有变化”的目标。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香港和珠海直接相连,缩短珠海与香港之间的交通运输时间,有利于珠海市大量引入香港和境外的资金、贸易、技术、运输、管理、经验和市场,将有效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横琴新区作为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主要发展目标是,经过十到十五年努力,建设成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造成畸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金融体系脆弱,等等。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最新的收入分组,人均GDP在900~11000美元左右的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中,900~3500美元左右的国家属于低的中等收入国家,3500~11000美元左右的国家属于高的中等收入国家。200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进入更为艰难复杂的高的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如何在加速发展中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能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2007年已达到0.47。在亚洲,远远高于韩国的0.32和印度的0.36。在世界银行列出的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富分化状况中,中国排在第85位。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造成社会的失衡和动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会导致内需不足和增长乏力。
广大农民工与工业化、城市化脱节。在中等收入国家跨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城市化的加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目前,我国约有2亿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人数虽众,并且参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却不能享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是游离于城乡之间。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失去了一个关键的动力源。
存在金融风险与危机。当一个国家达到较高的中等收入阶段,资本账户便要开放,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成为趋势。资本大进大出可能伴随未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开放,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反复出现的金融危机成为大部分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的国家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而言,一旦这样的危机发生,相当一部分外资会出逃,势必会冲击我国的国际收支,给我国经济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资金倒流将会极大冲击国内的投资规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率。
产业升级困难。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所吸引的大量外资,就是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转移过来的结果。不远的将来,中国也可能会有相当大规模的产业要转移出去。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产业迟迟无法升级,与此同时,出口加工型产业不是转移到内地,而是转移到其他国家,那么中国经济将会遭受双重打击:既不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又无法吸收大量的低技能就业人口。因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既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又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风险。
社会服务滞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是不断增值的人力资本。要从低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至少要提高5倍以上,这是一个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目前来看,我国的大众教育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当一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贫困线也要相应提高。如果按照两美元一天的标准衡量,中国还有3~4亿的贫困人口。从绝对贫困到相对困难,无论是国家和社会的投入还是社会保障的推进,都需要重新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发展方式制约了需求的增长,限制了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是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消费率却常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在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下,国民收入的分配通常有利于投资,劳动者报酬被压到尽可能低的水平,这就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所揭示的基本逻辑。数据显示,2003年以后,在我国GDP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出现较快下降,而营业盈余比重有较快上升,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集中。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财富集中度不断提升。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更多的收入向高收入者集中必然导致整体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现有发展方式不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之所以容易掉入陷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被主导成熟产业、低工资的穷国竞争者和主导技术迅速变化产业、追求创新的富国挤压在中间。持续的高增长如果不能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那么发展陷阱必然会发生。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农业生产技术极为低下,远远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应有的水平;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滞后,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并且严重缺乏技术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服务业及其产品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及其产品比重过低。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现有发展方式的环境代价过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也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行业。因为房地产下游全是高耗能行业,由于其技术进步有限,对下游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强。因此,房地产长期过度发展将会产生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方面使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现象难以抑制,另一方面,将阻碍产业的技术升级。
现有发展方式扭曲了资金、资源的配置。不论是从较早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南美国家的经验看,还是从晚些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经历看,房地产泡沫均难以避免,并成为它们先后陷入金融或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抵挡房地产的诱惑是避免出现金融或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我国现有发展方式无论在资源、资金,还是人才上都倾向于房地产业,这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可能引发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转变发展方式,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根据日本、韩国工业化经验,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分别呈现平缓的“马鞍型”和“倒马鞍型”曲线态势。在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需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加消费,首先取决于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难以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决定居民消费增加的居民收入将主要取决于分配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和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的情况下,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收入差距对增加消费就具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关键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Keywords: energy saving; cleaner production;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一直延席着勤俭节约优良传
统,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口剧增,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忽视了节约,不科学不合理地消耗能源、破坏资源,不用心研究可持续发展,后续生活怎么安排,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所以从现在着手、政府带头、社会参入、政策支持、立法规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严格控制能源消耗,用政策法规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合理地利用能源,在保护的政策下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如国务院总理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体系”。(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三)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矿产资源开发,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其二证件是否齐全,包括资源节约证;三是从区域层面是否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具备上述条件的允许办理和开发,否则办理和开发就要追究有关责任,严肃查处。必须卡住关口,不留后患,其他开发也是如此,把好源头,用科学发展观进行规划管理,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崇尚节约降耗,资源应用最大化的氛围,奖励一批先进的典型,给予一定政策鼓励,可以再多方面、多行业倡导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企事业单位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控制房地产重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达到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
最小化为主线,合理地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其二是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工艺先进化,装置规模大型化,资源消耗循环化,环境污染减量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再利用原则,将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即“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四是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多次或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消费就丢弃。现有的循环经济专家学者提出“再思考原则”,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五是经过上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大化来实现决策系统科学化,开发项目投资和效益通过预算衡量好与差,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三个效益经专家评估来决定项目开发的实际意义。
三、循环经济决定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第八个部分专门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现代化建设决不能走高投入、高消耗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有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必须围绕这条主线不动摇,构建循环模式,创新经济增长点,使循环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实际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⑴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从而促使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部分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七大水系中V类水质占41%,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有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00多万吨,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近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0万吨,全国年排放生活垃圾1.4亿吨,处理率仅占60%左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不足20%。此外,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起经过国家实行三年农村环境整治后大有改观,取得实效。但沉积多年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彻底解决的事情,还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比如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大量事实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消费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产生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废弃物产生的渗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人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四、结论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目标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结合节约经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更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建立硬性的约束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用科学手段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创造优化的制度环境。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
参考文献:
Abstract: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normally have late-development advantages,but whether these advantages could be taken full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resources but also social institutions,technology 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and capital flow. As a less developed county that does not have enough resourc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bout 10 years,Chiping now has become the first“top-100 counties”in the western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Consider Chiping a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bject,by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zation way of Late-development advantage,to attemp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counties that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Key Words:county economic,late-development advantage,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11-0042-05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两大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元,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关键性层次。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茌平县在辖内电力生产过剩、电解铝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营造良好的资金和制度环境等手段,将电解铝行业打造成为辖内主导行业,掘取了第一桶金,并随之延展产业链条,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1993年至2010年,茌平县由山东省典型的欠发达落后县发展成“全国产业发展百强县”、“县域竞争力百强县”。本案例通过分析茌平县域经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式发展的过程,得出了欠发达县域如何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以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启示。
二、后发优势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后发优势理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对欧洲较为落后国家工业化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有先发国家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和先发国家积累的科学技术、较为成熟的计划、生产设备、组织结构、管理经验及各类人才等现代化文明成果可供借鉴,所以,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上比先发国家具有优势,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阿伯拉莫维茨也肯定落后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但他认为这种后发优势一般情况下处于潜在状态,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取决于一定的条件:一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这是经济追赶重要的外在因素,正是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二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模仿和创新制度、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等手段提高发展速度的能力。不同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上述条件差异,才出现了有些后发国家能够成功地赶上先发国家,而大部分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后发优势学说的研究也迅速升温。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郭熙保等从发展经济学出发,对涉及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各种流派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二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陆德明等提出了后发国家的发展动力转换假说,认为通过学习型追赶,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三是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罗荣渠等归纳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表现形式,进而揭示后发优势实质上是由“时间差”而形成的一种“优势”。四是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傅家骥等探讨了作为后发优势重要表现的技术模仿创新问题,从资源积累的角度对模仿创新造就后发优势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
上述关于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归纳后发现:欠发达地区均具有一定形式的后发优势,并且经济相对落后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由此产生的后发优势也是多方位的。其主要类型是:(1)资本的后发优势。后发区域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先发区域。因此,在经济发展的适当时机,构建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间顺畅资本的流通渠道至关重要。(2)技术的后发优势。后发区域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只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把这些科学技术学会并运用于生产之中,极快地缩短了与先发区域的技术差距,使后发区域能够比先发区域发展更快。(3)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有两个体现:一是后发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二是先发区域对后发区域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对先发区域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后发区域能够直接进入知识的较高层次和较新阶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创造人力资本。(4)制度的后发优势。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区域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节约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5)产业结构的后发优势。后发区域产业结构具有以农业为主的特征,其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农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这些后发优势的实现不仅要取决于众多条件的支持,而且还取决于各种要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有效组合。
我们通过对茌平县经济发展的研究,证明了欠发达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后发优势是一个动态的、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茌平县的后发优势发挥
(一)茌平电解铝的上下行延伸
茌平县位于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市,辖区既没有丰富资源,周边也没有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倚重。1993年茌平县人均GDP为1792元,为全省人均GDP的55.6%,在全省91个县(包括县级市)中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76位。
当时茌平县的工业结构极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电力产能过剩,远远超过当地的生产需要。1993年,全县电力生产为2606万千瓦时,而全县仅需要1590万千瓦时,近一半的产能空闲。加之地方电厂上网售电规模受国家电网的限制,电厂发的电也不能全部卖出去。尤其是到了1997年,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对规模较小的地方小火电进行关停并转,茌平热电厂也在关停并转的范围之中,面临着“不转型就灭亡”的生存选择。
为避免被关停的命运,该企业对电力生产及相关的行业进行了考察。当时我国的电解铝市场还属于竞争不充分的市场,行业的毛利率一般在20%以上。同时,电解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不属于专利性技术,不存在技术壁垒限制,比较容易进入。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上马高耗电的电解铝,可以达到“三赢”的目的:一是将电厂转为电解铝的自备电厂,避免被关停的命运;二是电解铝能够消耗电厂过多的产能,提高电厂的效益;三是在自备发电厂的前提下,电价没有上网成本,生产电解铝具有成本优势。但是电解铝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建设一万吨生产能力的电解铝需要投资5000万元,而当时茌平热电厂的资产规模还不到2亿元,每年的利税在300万元左右,积累相对较少,根本无力进行投资建设。
(二)信贷介入与私募融资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该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向商业银行借贷,但是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贷款,一是因为没有接触过电解铝行业,对其生产前景有顾虑;二是因为热电厂的资产较少,自身实力一般,即使上报也难以通过审批。
此时,农村信用社主动提出支持热电厂新上电解铝项目,原因是农村信用社对电解铝行业和热电厂都有一定了解,决定给予4000万元贷款的支持。1998年,热电厂建成了茌平县第一个产能为1万吨的电解铝生产车间。
1万吨电解铝生产项目投产运行后,第2年就产生了600万元的效益,这是原来电厂年收益的2倍多。1999年,茌平热电厂正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信发铝电集团。同年5月,信发集团又新上了7万吨电解铝生产线。在资金的筹集上,由于电解铝较高的收益,采取了贷款加私募股权融资的形式,从公司内部人员开始,很快完成了3亿多元的融资。2000年9月建成投产后,1年后的利税达到了2亿元,这对茌平县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1998年茌平县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7:3.5:1.8,而3年后的2001年,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4.0:4.1:1.9,第二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一产业。
良好的市场前景以及灵活的企业制度加快了电解铝产业的膨胀速度。在当时良好的市场前景下,为了解决资金、技术、原料等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信发集团采取了多种方式的合作、合资方式,建立了多个规模巨大的子公司。随着这些企业的投产,集团的热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电解铝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集团的综合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位。其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渐由2000年32.7%上升到2005年的67.9%。同时合资、合作使集团的生产工艺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吨耗电为全行业最低,2005年进入了电解铝行业的全国十五强。在电解铝产业的带动下,茌平县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速接近20%,2005年在全省排名进入了四十强。
私募融资、加快投产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2001年开始,电解铝行业20%的高毛利率吸引了大量民营企业介入,电解铝投资出现过热现象,过多的电解铝产能导致氧化铝紧缺。为平衡集团的产业链,避免被市场淘汰出局,2004年2月份,集团决定上马氧化铝粉工程,组建信发华宇氧化铝分公司。在融资路径的选择上,由于氧化铝项目属于国家限制产业中的项目,不仅受国家节能、降耗、减排的方面的限制,而且经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无法与银行贷款融资达成一致,更难以达到层次更高的证券融资要求。于是,信发借鉴第一次私募融资成功的经验,进行第二轮融资。这次融资将范围扩大到全部内部职工,很快集齐了一期工程所需的款项共计16亿元,迅速投入项目建设中,保证了项目资金需求。
在项目的建设中,信发集团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边扩建的“四边”办法,在行业限制政策出台前完成了氧化铝项目的建设。2004年8月,在经过一系列资金和手续准备后,信发华宇的“四百”工程开始建设,即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千瓦热电项目、100万吨氧化铝项目、1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水泥项目,短短的7个月后就投产达效。
(三)产业升级与循环经济
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形成县域经济的大循环。随着主导产业的发展,茌平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围绕电解铝行业的发展,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热、电、铝”为核心,开发上下游产品,形成了电解铝、密度板、味精等三大产业链条。各产业之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实现了自我消耗、高效发展的良性循环,不仅促进了集团的跨越发展,而且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形成县域经济的大循环,实现了全县范围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循环。在2005年至2010年完成了工业投入400多亿元,形成了规模以上企业342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达到670亿元和77亿元,实现产值252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13亿元,人均GDP达到42322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7倍,进入了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先进行列。
(四)市场前景与风险因素
节能降耗、环境治理、产业转移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政策环境看,信发铝电集团之所以走上铝电联营的道路,发展电解铝和氧化铝,是当时国家关闭地方电厂等种种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而且确实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信发集团确实又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它的发展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正是国家治理的重点。因此曾经创造财富神话的信发氧化铝项目,未来将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考验。
从市场环境看,氧化铝产业出现明显的下行趋势。2007年以来,由于氧化铝的产能过大,已经出现过剩,氧化铝价格总体趋势是降低。2006年下半年,国内氧化铝价格出现了重大转折,价格从过去的6000元/吨一路下降到了2007年下半年的2400元/吨。较低的氧化铝利润,有可能给信发集团带来经营风险。另外信发集团还面临两大瓶颈:一个是铝矿资源的缺乏;二是资金的约束。实际上,信发集团资金一直不充裕,尽管2005年信发华宇投产收益颇丰,但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再投资。信发集团氧化铝产能有300万吨,电解铝产能有56万吨,这意味着每年将有100万吨左右的氧化铝在集团内部消化。剩余的200万吨氧化铝中,有一部分是其他氧化铝企业买断产能和长单销售,价格相对较低。而随着广西、贵州和新疆等地的新厂投资,信发集团的资金压力将会增大。过去依靠职工入股和集体贷款的资金每年都要分红,如果发生严重的产业衰退,将加大地方金融运行的压力。
对此,信发集团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试图扭转困境:一方面,为改善环境做出了努力和补偿。2006―2010年,信发集团每年拿出上亿元资金对赤泥以及茌平境内的茌中河进行治理;另一方面,在生产技术等方面,也在采用新技术降低能耗,并且探索综合利用赤泥降低污染的有效途径。同时,信发集团已经确定不再扩大茌平的氧化铝规模,而是筹备在广西、贵州、新疆等地建厂,进行产业转移。
四、对茌平模式的分析及评价
(一)对茌平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1. 后发优势转化的阶段性。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和制度创新使后发优势的转化较为明显。从资本因素看,在电解铝行业建立之初,金融业(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是关键因素。茌平县属于资本稀缺地区,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发放了4000万元的贷款,支持信发第一个电解铝机组上马,促进了人们对这一高利润行业的了解,为其随后发展过程中的私募融资、合资等融资做了外部宣传,为企业后来滚动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从制度创新因素看,茌平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在茌平的发展非常明显。第一,企业制度的创新。通过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区域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建立了茌平县较为先进的企业产权制度,从而使企业拥有了充分的决策权和自。第二,融资制度的创新。信发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融资制度的创新,就是采用了私募股权的融资形式筹集了大量的生产经营资金。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形成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制度,节约了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技术和人力资本后发优势的转化非常突出。从技术因素看,茌平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技术引进、技术学习与吸收,开展模仿性技术创新。在2000―2010年,茌平县县域共入驻内外资企业30多家,而且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和电器设备制造业三个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相关行业内、外资企业入驻的强劲势头,扩大了本县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学习的有效集合,便利了县域本土企业的技术后发优势的发挥。从人力资源因素看,茌平县第一产业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并且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这两种因素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而且为县域企业的扩张提供了技术和人力资源。
在经济发展的成熟期,产业结构后发优势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引入电解铝这一行业,充分发挥了区域内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从而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茌平县的产业选择符合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关联基准”,即具有持续高涨的部门增长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生产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在产业结构内涵和规模的扩张中,注重产业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中心,向上、向下不断延续的产业链条,不仅增大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有效对冲市场风险,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实现后发优势转化的替代战略选择。条件缺失与政府替代是理论上关于潜在后发优势得以实现的条件。该理论假设认为,后发优势的发挥一般要具备一些先决条件或初始条件,但是,后发区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缺乏,导致本土企业对外来先进技术、制度学习、吸收、消化能力的弱化,更为重要的是,落后区域缺乏形成这些初始条件的市场机制。这些都是落后区域的后发优势发挥和经济启动的障碍。面对这种障碍,落后区域只有积极实施政府替代。为此,茌平县实施了积极的政府替代战略:(1)首先立足于县域内在的区位、交通、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不断改善县域投资环境,包括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2)支持辖内企业与辖外企业沟通,为辖内外企业实现下游产业的关联合作提供咨询服务,简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项目的行政审批手续,逐步拓展本土企业模仿学习的平台。(3)政府为本士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模仿等创新行为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改善本土企业学习的外部制度环境,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对茌平模式的评价
通过对茌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后发优势的转化,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但茌平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 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和特定的市场环境。茌平县经济快速发展的2001―2010年10年间正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GDP的增长率基本维持在8%左右。这一时期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行业和产业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茌平正是利用了经济上升时期铝及铝制品供需缺口加大,电解铝行业有20%以上的高毛利率的机遇迅速发展壮大的,从而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规模的膨胀发展。
2. 特殊的产业政策环境和特定的发展方式。2000―2010年期间正是国家逐步调控和治理的重要时期,许多的产业政策都是在这一时期出台。而茌平电解铝产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的,它一直“游走”在产业政策限制的边缘,多次赶在政策出台前完成限制性行业的投资,这种发展模式不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3. 特殊的资本积累形成。信发能通过私募筹集大量的资金,在于其高红利,这也增加了企业职工的财富。近几年,随着氧化铝价格的一路下滑,信发的分红比例也不断下降。这种以高红利融资的方式在市场竞争相对充分、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市场环境中是难以持续的。
但是,是否由以上原因就完全否定茌平模式呢?
从茌平模式的起源看,是以市场力量和区域内生力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也是缺乏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区域适合的发展路径。这可以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得到印证:意大利东北的Trention-Alto到中部的Lazio、Marche一带的传统农业地区凭借众多植根于地方文化和社会资本网络的产业集群,以灵活专精和交互合作的方式有效启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发展的飞跃,一举从农业耕作地区跃升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也是在传统的农业基础上,在缺乏资源优势、缺乏国家政策倾斜和外部资本注入时,通过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顺应当地经商的传统,采取许多的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遍及全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同样,茌平模式也是选取了电解铝这一特殊产业与当地具备优势的热电行业相结合,在当地政府提供了特殊的制度供给后,形成了根植于区域经济内部的、遍及全区域的以电解铝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体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茌平模式不仅是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还是一种转型经济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五、启示
从茌平县的实践看,要实现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的增长动能,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后发优势的发挥主要依赖于本地企业。本地企业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非正式制度的支持。
第二,欠发达县域在发挥后发优势作用时,应该注重模仿和创新相结合。从后发优势的内涵和实现机制来看,使欠发达县域后发优势充分发挥作用的模式应是先模仿、后创新。
第三,政府的替代战略是欠发达区域的后发优势发挥和经济启动的保障。欠发达区域只有积极实施政府替代,即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由政府引导市场,做出关键性努力,才能促成后发优势转化条件的形成。
第四,欠发达县域应该强化人力资本的培养。后发优势能否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取决于欠发达县域是否具有向发达地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力资本,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才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迅速模仿、吸收和本土化,使引进的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扬长避短,构建出适合自身需要的制度和发展模式。
1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市场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发展在世界经济环境影响下,我国经济环境不可避免收到了冲击与应用。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彻底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质,以市场经济现代化为目标开展经济体制的完善工作。依靠市场经济特征实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实现健康的市场竞争、市场整合与市场分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满足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战略目标要求。
2以政策引导及国家宣传为基础,促进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针对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快政策的分析与探讨。以政策引导为基础、以宣传工作为中心,提高经济体系内各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的关注。通过国家政策倾斜、引导工作的开展,保障市场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对行业发展、行业法规等进行规范,促进各行各业行业协会的建设,以行业协会为基础,满足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市场经济文化需求的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针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政治、社会会、文化、经济的并列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因素的协调、促进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的关键。针对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文化的需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应对市场经济因素、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借助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文化为依托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导市场经济规律发展。通过协调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内容,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我国经济体系转变与改革的需求。
4以市场经济文化为引导,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引导,以此为基础实现高度综合的社会发展。通过国民经济工业化、知识化以及劳动生产力、国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实现经济的改善,实现国内经济公平环境的建设。根据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明确经济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市场经济文化构建、引导及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目标实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实现。
二、以诚信经济文化为重点,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经验借鉴,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推进,以此实现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应规范企业的经营。以企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遵循、诚信态度及法律法规的遵守,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诚信和规则为基石,以规则文化为重点,建立有法必依、坚决执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以文化强化、经济强国为中心,针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化引导、政策规范等实现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