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4: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篇1

1.前言

教育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支撑着社会的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1]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的家庭教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深入了解拉萨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笔者就拉萨市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的教育观念、习惯养成、身教言教、赏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拉萨市城关区5所小学的465名三至六年级学生及其438名家长。调查结果基本可以描述拉萨市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总体特征。基于呈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拉萨市家庭教育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定参考。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理念有偏颇

调查发现,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颇,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治标不治本。家长们都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各有侧重”等一些正确认识,但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存在理念上的偏差。譬如,“孩子在公众场合无理取闹时”,48.8%的被调查家长会“为了面子,百依百顺,回家再教育”,此理念忽视了原则和面子的本质区别;另外有51.2%的被调查家长认为“孩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此理念注重表象而忽视了本质。教育理念的偏颇往往是家庭教育实践失误的根源。

2.2 习惯养成教育的缺失

调查发现,有75.4%的被调查家长天天早晨叫孩子起床,81.1%的天天或经常监督孩子完成作业,70.5%的要经常给孩子收拾书包。对一个8-10岁的学生来讲,起床、做作业、收拾书包这些简单事情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家长一味的包办替代只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让孩子形成依赖,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及其责任感的养成。

2.3 言教泛滥而身教缺乏

调查发现,91.8%的被调查家长承认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但部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在业余时间支配上,77.9%的被调查家长大多在看电视、打麻将或者上网打游戏等,仅17.5%的在看书、看报或参加文体活动等。家长期望子女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但在生活中自己却很少有这方面的雅趣,因此,家长时常面临“说一套做一套”的尴尬。

2.4 赏识教育的明显不足

调查发现,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指责缺点的几率远远大于表扬优点,家庭教育中赏识教育明显不足。就 “表扬孩子的优点与指责孩子的缺点,您做的比较多的是什么”调查发现,仅42.6%的被调查家长会表扬优点,而54.5%的在指责缺点。充满指责和批评的教育环境犹如没有光明的雨夜,只能让孩子的内心多一些不安,少一些温暖,使家庭教育中情感和爱的体验成为空谈,这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3. 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3.1 缺乏正确理念,教育随波逐流

首先,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理念的形成受家长文化程度的制约,本次被调查家长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的占到了所有被调查家长的71.3%,大专及以上仅有28.7%。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表面问题,如学习成绩;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则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及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他们不仅仅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更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理念的形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思想,这种理念演变至今表现为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重要指标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签。家长对学校教育长期的高度关注酿成了“学习至上”的家庭教育理念,再加上盲目的效仿,导致了教育理念的偏颇。

3.2 溺爱放任过度,家暴打击自信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物质条件不断优越,孩子逐渐成了家庭的重心,盲目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就是溺爱。溺爱是吞噬孩子独立性的恶魔,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天敌。其次,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放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丝毫没有主观能动意识。他们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丝毫没有主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意识。再次,家庭暴力扼杀孩子自信。自信是孩子培养习良好惯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中因为家长缺乏耐心而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系列家庭暴力都严重伤害、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3.3 家长雅趣缺乏,忽视负面影响

首先,家长良好兴趣爱好少。看书、学习、写作、运动等都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很多家长对这些方面兴趣不高,所以只能拿看电视,打牌,打麻等来消磨闲暇时间。其次,家长的自控能力差。很多家长都知道打麻将、赌博、天天上网、打游戏等是不良嗜好,且对孩子的影响极不好,但生活中许多家长自控能力差,经不住诱惑,经常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还为自己找托词。最后,有些家长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不经意间做出了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事。

3.4 轻视心理需球,缺乏赏识教育

首先,家长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儿童身心逐渐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会越来越渴望被认可。此时,家长的肯定、赞美都会鼓励他们持续某种行为,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其次,家长未发现赏识教育的价值。赏识教育可以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家长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还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些秘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再次,家长缺乏赏识教育意识。当下很多家长还在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传统理念,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与赏识教育是相违背的。

4.对拉萨市家庭教育的建议

4.1 端正家庭教育理念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2]可见,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影响深远,健康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因此,必须端正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首先,家长要全力营造充满爱和理解的和睦家庭。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家庭犹如没有阳光的春天,再好的教育也不会开花结果。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简单处理。面对孩子的种种错误,家长应该给孩子讲明道理,采取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对孩子的成长是无益的。再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处处充斥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最优的。最后,家长要通过多种渠道汲取、分享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让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成为和谐社会的共有资源,共同积累,选择吸收。

4.2 注重培养良好习惯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家长应抓住根本,紧握时机,注重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要力求做到“三杜绝”: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溺爱现象,理性教育,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敢于放手;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放任现象,确立家庭教育原则,对于孩子的过错,要让他学会承担责任;杜绝家庭教育中的暴力现象,冷静教育。

4.3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说明家庭教育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言教为家庭教育目标一致性提供保障,身教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营造氛围,而身教需要家长以身作责循循善诱,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言行一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及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凡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孩子好教育,父母更难做,教育孩子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自己的问题,自我身上没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及品质,怎么能要求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呢!父母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完善自己,丰富业余爱好,养成良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让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4.4 乐观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它能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这些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要充分发掘赏识教育的潜在价值,家长必须树立乐观教育的意识。家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对孩子尊重和信任;二是要给孩子合理而及时的赞扬;三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四是要注意给孩子留面子。[4]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人民出版社.2010:9

篇2

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能力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正确科学的民主家庭教育理念能让孩子积极向上。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家长树立其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一)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认识。家长和学生不同,他们没有固定的到校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家长一起参与到学校来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学校首要的任务就该是指导家长树立其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理念正确,那后面的教育都会是事半功倍。学校应该在每一学期的开学初举办家长学校活动,针对学校家长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例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比较多,教师就该针对这一特点,讲一些深入浅出的典型案例,极大地激发家长正确教子的责任感、紧迫感。其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由班主任围绕《苏州家庭教育读本》分别对家长进行培训。这些具有年级特点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很受家长欢迎。(二)进行家访强化,及时沟通交流。家访是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虽然当今处于信息时代,电话、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为传递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登门家访,面对面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商对孩子的教育大计,具有极强的人情味,更容易被家长接受。在家访中,我们更能观察到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判断出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为家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三)约见特殊家长,建立信任情感。我校外地学生占了60%,这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非常缺失,他们大多都是只顾工作,既没时间又没方法考虑子女的学习、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了问题生,指导这些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要多约见这些家长,多交流孩子的长处,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真心想帮助他们,与他们一起畅谈社会的形势,引导他们知晓今后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学问的人才,引导他们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巧用信息平台,创设家长学习机会

当今信息时代,除了家长学校、家访、单独交流等形式之外,电话、手机、网络等为我们家校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要巧用这些平台,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表观点的平台。(一)利用班级QQ群,潜移默化影响家长。因为家长不可能经常集中到校,那么我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QQ群,就该充分利用这班级群,让它成为指导家长家庭教育学习的平台。首先,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班主任通过筛选,可以自建QQ群,让每个家长都能学习到,鼓励家长进行学习交流,家长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引起家长的共鸣。其次,由教育局主编的《苏州家庭教育读本》是非常好的教材,班主任应安排每周一次在QQ群里的学习,家长一起沟通、交流,这也非常有助于家长间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有很多家长会在群里向我咨询教育方法,这时我就会给予认真回复。我也鼓励其他家长交流自己的经验。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更多的家长。(二)及时发现榜样,传播正能量。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除了网上和教材的学习,老师们更要善于发掘身边的真实案例,及时发现班级内家长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信息平台,多树立班级内的榜样家长,传播其正能量。家长可以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但看到榜样人物的长处,更能对比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以他人的长处为榜样,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而被作为榜样示范的家长也可以从中得到鼓励,树立自信,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篇3

家园共育是一种体现了当代幼教新型理念的流行办园模式。传统的幼儿发展与教育主要依赖幼儿教师。幼儿教学环境没有与家园环境相结合。现代的家园共育则直接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双方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互相了解、互相帮助配合,达到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目的。为幼儿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统一的环境,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一、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结合的意义

曾有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状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结合。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是学生面对的主要两大教育环境,两者都对学生的积极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家园教育运用到幼儿实际教育活动中,可以树立家长的威信,也可以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切实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尤其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们也越来越宠爱孩子。加强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的配合,可以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心,也会让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状态。促进形成积极、正确的良性教育。

二、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结合的策略

1.加强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

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家园配合活动,是否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基础条件。为了加强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设定家长开放日,还有坚持传统的家庭采访活动。家长开放日之时,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现场,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学习环境,学习习惯。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育水平与自身素养。平时,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把学生每天在幼儿园的情况发送给家长,也可以时不时地一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常识。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及要求,利于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利于家长建立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一致的教育环境。

2.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幼儿教育理念

部分家长幼儿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偏向于宠溺自家幼儿。为改变这一状况,家长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亲子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培训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动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能够发现幼儿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家庭教育的窘境。提高家长的幼儿教育水平,才能实现家园的有效配合。

家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有关联的教育环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家长需要转变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切实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幼师的联系,了解幼儿的状态。让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篇4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各种教育资源平台不断增多。作为一个小家庭的父母来说,必须充分重视利用这些资源,努力提高婴儿教育的质量。

1.利用社区婴儿活动,提高婴儿家庭教育质量。社区是婴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每一个家长都要学会利用婴儿对外界事物的陌生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使社区的各类文体活动场所成为开展婴儿健康教育的最佳资源。家长将社区的相关资源作为延伸婴儿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婴儿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活动资源,通过社区成员之中各个家庭之间的婴儿共同活动开展,让孩子们在共同的游戏活动交往中得到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心理角色的转变。这种以游戏式为主的社交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婴儿们相互之间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互动协作中形成健康的人际心理与培养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家长也会在与其他婴儿父母的交流中能学习各种婴儿教育知识,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

2.利用父母教育经验,提高婴儿家庭教育质量。现在的婴儿家庭教育,主要靠的是退休了的父母。而这些祖父母往往就成了婴儿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成为事实上最为亲近的人。因此,老一辈的传统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婴儿教育上的种种缺失。如此,年轻的家长就十分有必要与老一辈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机制,通过各方之间的教育信息传递,让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有效结合,形成各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形成有效的婴儿教育合力,力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不当情况。

3.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提高婴儿家庭教育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步入到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互联互通的网络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最大益处就是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专业的婴儿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利用其跨时空、跨领域、操作方便、快捷有效等的特点,不断地加强各个婴儿家庭之间的信息沟通。利用这个婴儿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婴儿父母、幼教专家以及有关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全方位的教育对话,实现婴儿教育的信息共享。不管是年轻的家长还是老一辈的人,都能利用这个良好的平台找到适合自己家婴儿的教育技巧,防止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带来的可能危害。因此,这样的平台无疑对提高婴儿家教质量,促进婴儿健康快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改善措施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在家庭生活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与影响[1]。通俗而言,就是家长依照自身期望借助家庭环境、言语行为、心理氛围等多种方式对子女产生一定影响,子女结合自身表现反作用给家长,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家长要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期望,还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但当前很多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都忽略了这一问题,使得很多家庭教育都步入了误区,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1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0-3岁的幼儿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信息都照单全收,进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智慧、一种人格、一种意志等[2]。加之,0-3岁的幼儿很多时间都是在家庭里,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语行为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为此,当幼儿出生后给家庭和父母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永远的养育与教育责任。家庭,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幼儿一生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基地。只要在家庭里或是跟家长在一起,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一生中极具影响力,在幼儿接受的所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2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2.1家庭教育理念误区。

家庭教育理念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重视分数多于品德。经笔者对所在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调查显示,有30%多的家庭最重视幼儿的分数,其次才是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等,虽说分数对是幼儿以后考取中学、大学等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忽略幼儿的品德却很容易让幼儿的品质走滑坡路,直接影响幼儿的一生。(2)重视学习多于劳动。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很多时候都看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抓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余事情都为孩子一手包办。这对孩子生活能力、毅力、处理事情能力等的培养都是不利的。(3)重视特长多于其他。很多家庭都误认为孩子必须要学有所长才能有出息,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驱使,使得不少家长都不顾孩子喜好和意愿,一味要求孩子学习这学习那。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影响。(4)重视智商多于情商。很多家庭都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希望孩子更聪明,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情商,如孩子的情绪变化、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等很多家庭都不重视[3]。

2.2家庭教育方法误区。

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很多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就是“宠爱”、“溺爱”,幼儿遇到什么问题都帮着解决、幼儿想要什么都直接满足、幼儿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总之,只要是幼儿想要的家里人都会千方百计地想尽各种办法去满足,这样的宠爱和溺爱教育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2)体罚教育。一些家庭对幼儿一但犯错误、不听话的情况就直接是体罚,或棍棒教育,或罚站,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自闭心理,不敢说、不敢做,认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受罚[4]。(3)物资刺激教育。适当的物资刺激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很多家庭都把握不好物资刺激教育的“度”,不管什么事情都跟物资扯上关系,这样很容易让幼儿陷入“利益交换”的误区,认为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物资交换,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幼儿家庭教育的改善措施

3.1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幼儿意愿。

家长们应积极转变幼儿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培养,要知道分数并不是唯一能体现孩子学习成绩的方式,注重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对幼儿成长有积极作用,对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都有促进作用。要注重劳逸结合的教育,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要知道一次的吃苦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一次成长,不能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包办了,这样等到孩子再次遇到同样问题时仍然是不知所云。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很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尊重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当前很多家庭都应做到的,家长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最后就是家庭要注重幼儿情商的培养,多关心和观察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情绪变化或是其他问题就要及时沟通或是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

3.2转变教育方法,科学培养幼儿

3.2.1幼儿家庭教育应把握好“度”。

每个家庭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过分的宠爱就变成溺爱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此,家庭应把握好宠爱的“度”。就拿孩子间小吵小闹或是打架的事情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庭第一反应都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不少家庭不明是非、不论对错,就认为一定是自己孩子受委屈了,这就值得思考了。这就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错误思想:不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有人给自己撑腰。长此以往,很可能让幼儿养成蛮横无理的性格和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是典型的家庭过分宠爱孩子,形成溺爱,最终让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3.2.2摒弃对幼儿的体罚教育。

家长们应该摒弃体罚教育,改变“不打不成才”的家庭教育误区,不能遇到什么事都直接打骂孩子,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例如:在一次离园时,一位奶奶到幼儿园接自己孙子,接到孙子后发现孙子新买的玩具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这位奶奶还没有弄清缘由就当着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面凶自己的孙子,只见那孩子吓得不停掉眼泪,不敢抬头,连哭都不敢哭出声。这件事虽说是在幼儿园发生,但这位奶奶在幼儿园都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这样凶骂自己的孙子,可想而知在家里一旦这个孩子犯了错误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责骂,甚至还可能挨打。而且孩子面对奶奶的责骂连头都不敢抬,哭也不敢哭出声音,不难想象平时在家里这个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果幼儿长期接受这种体罚性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会有很大影响。

3.2.3适当对幼儿进行物质刺激教育。

就当前社会来说,很多家庭的生活虽说不富裕,但也是吃穿无忧,孩子一出生基本上享受的都是最好的,特别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买什么就买什么,即便有些家长不给孩子买,但孩子一哭二闹家长也就没辙了。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自我思想”,认为大家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给自己买。这对幼儿以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我班上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玩具,自己也想要,于是就跟自己妈妈撒娇,希望妈妈也给自己买一个同样的新玩具。但这位妈妈并没有一下答应孩子的要求,但也没有拒绝。这位妈妈只是对孩子说“想要玩具妈妈可以给你买,但不是现在,你要得到大红花,回到家里得到爷爷奶奶的夸奖,妈妈就给你买。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自己去努力,去争取。好吗?”这位孩子听完自己妈妈的话之后,就很高兴的点头答应,还说自己一定会拿到大红花,一定会让爷爷奶奶夸奖自己。虽说这位妈妈与孩子间就简单的几句对话,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很会教育孩子,这位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正确的。这位妈妈懂得如何运用适当的物质刺激教育,激发孩子努力学习,交给孩子正确的做人道理,这是值得很多妈妈、很多家庭学习的。

3.3积极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幼儿。

这里的积极沟通交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家庭与学校以及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家庭与学校以及学校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步入幼儿园后家庭和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全部依靠幼儿园教师,家长们就撒手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家庭应该多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表现,征求教师的意见,在家里应该着重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或是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确保家庭与教师两者间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如在幼儿园教师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相应本领,在家里家长就让孩子自己死记硬背,这显然是不行的。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或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早晨出门时孩子还没醒,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与孩子交流少,对孩子的情况也不了解,很容易不问事情缘由揪着小事情就打骂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跟父母间形成隔阂。而父母多跟孩子的爷爷奶奶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就会知道怎样跟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心和关爱,也就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了。

篇6

>> 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的几点新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谈幼儿教育理念之重建 浅谈幼儿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理念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在管理中的意义和方法 创新幼儿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幼儿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日本幼儿教育的朴素理念 探析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探析幼儿教育新理念 浅谈幼儿教育体会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方法 浅谈幼儿教育教学 浅谈幼儿教育与幼儿幸福 新课改下的人本教育理念 浅谈幼儿教育的环保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与实践 浅谈幼儿教育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理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师丽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分类号】G612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将使幼儿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不可避免的发生改变,虽然当前幼儿教育的方式、内容、以及家长学校的配合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思想的引入,这些问题正在逐渐的得到解决,幼儿教育的完善和提高必然将在未来得以实现。

关键词:新课改;幼儿;教育理念;

前言:新课改要求教育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中这一理念正在被全面的执行和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将以素质教育为主,树立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幼儿教育理念的改变势在必行。 新课改下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教育脱离了幼儿的范畴,家长和老师拔苗助长的行为使得幼儿教育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有三点。 教学内容问题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超出幼儿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范畴,一些幼儿园为了打好义务教育的基础甚至将教学内容提高到了小学水平。这样做就算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压抑了孩子身心的自然发展。而且幼儿好奇心旺盛,提出一些看似幼稚和奇怪的问题是幼儿的特点,也是他们进步和走向成熟不可或缺一步,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教学需要,不许孩子提出与教育内容不相关的问题,这样做不仅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1]。 教育方法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想法和特点,然而一部分幼儿教师为了统一的教学管理,不重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不赞同他们的独特个性,习惯性的以标准化的规范要求孩子去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但磨灭了孩子们的天性,还有可能扼杀了孩子们发现自身天赋的可能。

(三)家校教育脱节问题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有一些家长将孩子放在幼儿园之后就听之任之,将孩子的教育管理任务完全交给学校,这种在幼儿阶段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很可能给幼儿带来负面情绪,甚至是心理问题。 幼儿教育应的策略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

幼儿阶段不仅是孩子们人生的开始,还是他们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2]。孩子们在这一阶段的可塑性非常强,如果在幼儿阶段很好的塑造孩子们的品质和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和学校在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时,应将对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知识的传授放在次要地位,让孩子能够轻松快乐的成长和学习。 家校间的有效沟通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幼儿教育完整体系,二者同样的不可或缺、同样无可取代。当有家长不重视幼儿的家庭教育时,幼儿园应用平等、合作的态度积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引导他们认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这一过程中家长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弥补孩子曾经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受到的影响,为孩子建造完整的教育体系。 幼儿教育应遵守的原则 兴趣第一原则

对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兴趣是最重要的,学习和玩耍在他们心中没有分别。新课改理念强调以新的、差异式的教学方式突出趣味性,教师和学校应该提高对趣味性教学的重视程度,贴近孩子的天性,科学的引导孩子们的兴趣方向,使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像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 肯定性原则

幼儿的内心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他们通常对教师十分依赖,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反馈,不论孩子做什么事,提什么问题,多以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这样有助于塑造他们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发展。 平等原则

新课改中要求师生间应该平等交流、融洽关系。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应学会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与孩子彼此合作、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好朋友、好玩伴的身份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和交流,切身体会每个孩子的品质和性格,让孩子们理解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帮助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结论:近年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眼光也扩大到了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由于现在家长对幼儿学龄前教育的品质越来越看重,在新课改下幼儿教育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各种新的教学策略被应用到幼儿教育里,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增砖添瓦,虽然当前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个别问题,但相信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体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逐渐走向成熟,走向阳光。

参考文献:

篇7

二、社会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开展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迁、价值体系重建对于家庭教育的方向、目标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家庭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1.社会阶层分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方面,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2011年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分配差距逐年增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基尼系数是反映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水平,表明当前国内居民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由于人们占有的资源不均,社会分化出了不同阶层。市场化改革以来,各种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阶层间的间隔越来越明显,阶层间的流动也越来越困难。教育程度影响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实践模式,经济状况也影响家长对教育的投入。虽然并非经济支出越多家庭教育质量就越高,但是,要满足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仍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不同阶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开展。家庭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休闲方式影响着儿童观念的养成。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阶层意识和阶层生活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传承到下一代。阶层作为一种社会身份背景,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开展。2.社会价值体系重建家庭是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规范其道德行为。但是在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正在形成,部分家长对于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一方面,我们有“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当代雷锋”郭明义,但是“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等也折射出了一些人的社会心态,出现了道德滑坡及“远离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现象。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必然会心浮气躁,没有方向。家庭教育应肩负起传承优良传统的重任。传承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核心价值观,是家庭教育的使命。家庭教育中的道德传承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青少年中的恶性事件,深层次的根源在家庭,在于家庭教育。教育学者张春兴指出,不良少年的问题“病因源于家庭,病象显现在学校,社会使病情恶化”。3.人口流动加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城乡之间、城际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和在城市居住时间不断延长的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82.89%。人口流动数量增多导致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时也使家庭教育面临新问题。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已达2200万人。4.家庭自身日益复杂吉登斯说:“家庭是传统和现代性之间斗争的场所。”当代社会变迁激烈迅速,家庭面临许多危机与挑战,家庭特征的变化会给家庭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一方面,家庭的稳定性在下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在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2010年的初离婚率从1979年的0.33‰上升到2.00‰,增加了约6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可能带来的青少年犯罪等问题更是受到了普遍重视。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焦虑也影响着代际沟通和家庭教育。转型期生活风险增多,家庭承受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家庭认知迷惘、家庭功能弱化以及两性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下降等都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心理冲突和精神焦虑,房奴、孩奴现象的出现更是凸显了现代家庭的压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状况也日益复杂,夫妻关系的矛盾,隔代教育的矛盾,都会折射到家庭教育中来,使儿童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成长。

三、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多新挑战和新问题。

1.家庭教育目标偏差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康、快乐和人格健全的儿童,但在现行的制度环境里,实质上仍然是分数导向,应试教育占据主流,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现在家庭和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报酬,能进入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家长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对于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兴趣培养等方面关注较少。究其根源,这与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紧密相关。教育是现代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接受良好的教育,更容易进入报酬较高的行业,实现代际间的向上流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就开始了漫长和焦灼的竞争,愈演愈烈的小升初、择校热正是这种状态的反映。社会底层家长担心孩子接受的教育差,“长大后你就成了我”,社会中上层家长则期望孩子“至少要拥有体面的人生”。在这样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孩子发挥天性和创造力的空间越来越少。社会上各种辅导班爆满,孩子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被这些辅导班占据。辅导班是体现家长焦虑和互相攀比的竞技场。各种兴趣辅导班对于孩子创造力和兴趣的培养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还难下定论。家庭教育应该以儿童为本,应该提供更多机会让孩子去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学习与人相处和自我心理调整,而不是囿于应试教育,过于看重分数,限制孩子自由和天性。

2.家庭教育环境愈加复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家庭教育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从整个社会心态来看,社会焦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家长的这种焦虑和浮躁,很容易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大众传媒对诸如虎妈、狼爸等教育方式的一味吹捧,也会误导家长的教育理念。家庭中的个体千差万别,并没有一个适用所有孩子的家教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及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灵活,更加快捷,孩子接受外界信息很多,但这些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儿童难以甄别。同时更多的人机对话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亲子沟通时间减少,造成孩子情感缺失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亚文化。如四年级小学生编写的“斗妈大全”、儿童间流行的“灰色儿歌”等都表达了孩子们心中的某种情绪,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家长如何保持理性,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家长不断摸索和认真思考。

3.不同家庭教育者之间差距较大

在同一个家庭中,教育者可以是父母、祖辈,也可能是保姆等,但这些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孩子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能处理好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正确的理念,而且需要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不恰当的方法还会造成亲子关系恶化。年轻父母一般有较多的文化知识,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祖辈多是根据以往经验来照看孩子。不同家庭的教育者差别也很大,表现在教育理念、方法和经济水平等方面。如果父母的经济能力强,可以提供的资源相对多一些,营养和智力发展投入较多,孩子成长的环境较为优越。但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父母要面对更多的困境,如贫苦的生活、失业和社会排斥等。底层父母对于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费用都较少,迫于生计的压力还会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态度。“穷二代”“富二代”等话题不断,很多问题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不同的家庭面临不同的问题。此外,父母对看护孩子投入的时间也是重要因素。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是由于父母子女相处时间少导致的。由于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尤其是婴幼儿阶段,不可避免地需要有祖辈来参与孩子的抚养,致使隔代教养产生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祖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父母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对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很不利。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的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4.家庭教育方式多元化带来选择困境

随着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家庭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新奇、吸引眼球的方式,如美国的虎妈和中国的狼爸等。市场上关于的家庭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指导家庭教育的专家也比比皆是。家长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感到迷惘,不知该作何选择。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都要以孩子为本。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在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每个家庭也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家长应该真正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切忌盲目跟风。

篇8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美国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日本的“家长协会”已成为日本家校合作进行儿童教育的有效形式。近年来,家校合作在我国也渐受重视。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外来移民城市,城乡居民原有的家庭基础、背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素质的高低给学生文明素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极其关键的。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家长群体,在原有家长学校等多样性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上,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创新和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全面大力推进家庭教育课程化势在必行。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自2006年起,一直致力于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实践性研究,不断在“融通”上做文章,积极探索现代家校沟通策略,努力实现家庭教育的课程化、均衡化发展。

一、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含义

学校从提高家长科学育人的素质入手,以课程化的方式,对家长进行系列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使家长成为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同时,通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系列化,以健全的制度和校本教材为保障,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构建良好的“三维”一体教育氛围,为家长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打造家庭教育专业化团队,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融通、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实现共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实施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意义

(一)做孩子人生的“航标灯”

如今,苏州教育进入到了以学有优教、善教乐学为特色的发展新阶段,优质教育需要优质的家庭教育,打造苏式教育必须关注具有苏州特点的家庭教育。为此,我们把培养具有儒雅精致吴文化特质的新苏州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充分发挥家长“同盟军”的作用,让家长参与评价,激励孩子不断修正自我,超越自我。

(二)做孩子心灵的“倾听者”

跨塘实验小学有70%以上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很多家长忙于生计,长期以来,对孩子照顾甚少,更忽略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为此学校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幸福慢慢走”的亲子运动会,“心语心愿,幸福相伴”的亲子书信会,“体验孩子学习,分享成长快乐”的亲子阅读,“爸妈教我,我喂爸妈”的劳动实践……一系列亲子互动中,家长用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关注孩子的迫切需求,亲子之间的障碍问题迎刃而解。

(三)做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教育学研究表明,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占据了他们的生活。要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将原来的单轨运行转变到家庭、学校、社会并轨运行的合作方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维”教育网络。本着这一理念,学校的大小活动都有家长、社区、街道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是学生上学、放学路段的安全守护者,也是学校膳食领导小组的成员,更是学生外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监督员,他们为孩子的安全护航,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三、家庭教育课程化方案设计

(一)开设课程学习,构建学习型家庭教育体系

学校将构建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主要涵盖以下板块:①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②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和道德品质指导;③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④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学业指导;⑤家校沟通与融合以及新型家长素养提升等。结合家长学校系列活动,组织授课讲座,家长自主学习,开展亲子阅读、参观体验、校园开放等活动,进行家长沙龙研讨、家长互教互学、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丰富网络资源,为家长提供信息沟通、与辅导等服务。学校将对课程体系的内容建设、资源开发、教材建设、评价制度以及教师培训、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做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学习型家长。

(二)家校共同管理,做孩子校园生活的参与者

当前,跨塘实验小学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在学校的护学岗、膳食小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听证会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家庭教育课程的开设,全面开放学校大门,欢迎家长走进学校,参与更多的活动,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小学生活,如每学期的家长会的策划与组织由班级家委会成员承担,号召家长每学期至少与孩子一起参与一次升旗仪式、班会活动,参与开展一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担任裁判或者后勤服务等。越来越多的家长走进学校,拉近了家校距离,这有利于对孩子的培养。

(三)开发资源优势,打造校外教育的管理者

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学校将全面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参与到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成为指导教师,如烘焙班、编织班、刺绣班等;结合学校吴文化特色教育,挖掘熟知吴文化的家长走进教室,充实现有的吴文化课堂……“妈妈教师”“爸爸教师”的身影将更多地活跃在校园内,以此拓展学校吴文化课程资源。

四、家庭教育课程化在跨塘实验小学的实践

(一)家长参与,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近年来,家长参与编写的校本德育教材(《和谐号动车在前进》《迎着朝阳起飞》)两易其稿,不仅融入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还发挥了家长“同盟军”的作用,让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共同实施,在参与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系列活动中,共同监督、引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但教材的实施还没有形成体系化、常态化,希望通过校本教材这个抓手,进一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二)搭建平台,携手家长亲近孩子

为了让家长真正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学校开展了“书信沟通,幸福相伴”活动,鼓励孩子给家长写一封信,把自己的想法真正传递给家长,学校也相继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幸福慢慢走”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包馄饨,亲子共度阅读时光等,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指导家长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但由于生源绝大部分是新苏州人,地域差异、文化背景差异,造成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需要全方位的引领、激发家庭教育正能量,推动各层面家长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全面提升。

(三)知心玩伴,创新家庭教育理念

近年来,本着创新家庭教育理念的初衷,学校鼓励家长做孩子的知心玩伴,走出校门,与孩子一起学说吴侬软语、带孩子一起逛苏州园林、和孩子一起品尝苏州美食……在多形式的互动、渗透和整合中,孩子进一步理解了“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还存在参与面不广等问题,如果能借助此项目的引领,一定能实现我们创新家庭教育理念的初衷,让更多的新苏州人真正融入苏州的文化。

篇9

一、什么是家长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家长的知识也有两种:一是可用文字表达的,可用系统知识表述的,即家长的显性知识;二是通过身教无声表达的,即家长的缄默知识。笔者认为家长的缄默知识是指通过传承和自我进步,以及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形成的、无须言语表达的行为自律和内心操守。然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往往都注重孩子显性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态度、处事方式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这些不能够完全从书本中学到,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家长榜样示范或具体情形中表现出来的修养和品德的影响。这些缄默知识,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或难以察觉,因而家长难以对其有效加以利用,甚至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教育行为长期受到消极缄默知识的影响,直接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佳,从而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家长具有的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只有认清了自身的缄默知识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更加积极地利用好行为的示范和细节的关注,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才能促进孩子更好成长。那么,家长的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有哪些作用呢?

二、家长缄默知识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教育行为对孩子成长所体现出来的影响。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使孩子学习的内容更趋于合理,从而引导孩子的学习不断深化和提高。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是行为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他帮助个体达到他们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2]。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教育者”角色的家长,必然将自己的孩子当成教育对象,在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掌握着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往往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取决于家长。注重孩子知识掌握和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强化的是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考个好成绩,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是最高理想。认为家长是过来人,孩子听家长的话没错。强化的是孩子顺从家长的意识,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独立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没有了自我,自信心也就随之消失了。

2.选择作用

选择作用表现在家长对家庭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它是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完善人格的特殊场所。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注重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知道家庭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积极进步、科学健康、有益向上的特点,因而,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注重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主动求知、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指导者”角色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还是在处事态度等方面都以“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孩子学什么由家长决定。比如,孩子喜欢看漫画书,家长认为这与考试无关,不能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内容上,不准孩子看。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选择,没有了个性,对事物探索的兴趣也随之消失了。

3.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指家庭教育具有激发孩子行为动机,调动孩子积极性,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激励孩子的责任感以及内在需要和动力的作用。持有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体验成功与失败,克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从而使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持有消极家庭教育理念缄默知识的家长,如认为家长是“权威”角色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愿。当家长的权威受质疑时,家长就没有了民主的思想,不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对话与沟通。当孩子有任何出格的行为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怀疑“权威”的勇气,没有了批判精神,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

三、如何使家长缄默知识对孩子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家长消极的、负面的缄默知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使孩子没有了自信,没有了探索的欲望,没有批判精神,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如何使家长的缄默知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呢?

1.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

由于家长的缄默知识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已经植根于家长的个人意识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在家长的日常生活与家庭教育活动中,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方式简单、态度粗暴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消极缄默知识影响的结果。如今现代的VR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5G技术、物联网等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因此,家长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与现代教育新理念,鼓励孩子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使之朝着目标勇于探索。同时,经常检查与反思自己形成的缄默知识的质量,使用的缄默知识是否有效,时常优化并提升自己的缄默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家长自身教育水平的目的。

2.选择好家庭教育内容

篇10

并隐藏尸体,原因是母亲严厉逼迫他当高考状元。据悉,今年3

月,这名高中学生参加了韩国全国高考模拟考试。在近70万名考生中,他排在4000名左右,于是私自将成绩改成第62名。

事例二:2000年1月17日中午,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17岁的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母亲吴凤仙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

这两个高中生的极度凶残的行为令人震惊,谁是凶手?儿子?母亲?成绩?还是教育制度的悲哀?如果不是母亲把孩子逼成那个样子,如果现在的孩子压力不是那么大,如果孩子在疏导和处理情绪方面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还会做出那样的事情吗?

中国和韩国的教育都存在过于偏重分数的“重智轻德”现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要知道:瘸腿的孩子最容易摔倒!正如徐力等。提醒中国的“狼爸”和“狼妈”,不成才没关系,千万别弄得不成人!这是一个将理念、方法、心理、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方法,反映了对家庭教育客观规律的系统认识和有效的方法,有了它,云遮雾罩的家教难题就有了清晰可见的路径。首要元素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这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理念至少包含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子观。儿童观,即父母对儿童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如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终将独立的人等;亲子观,即父母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等;人才观,即父母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如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作出自己的贡献就是人才等;教子观,即父母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如把人格的培养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等。

第二个元素是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所受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方法至少有四点:(1)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2)教子成功从培养良好习惯做起;(3)父母身教重于言教;(4)让孩子在体验中、群体中长大等等。经常会听到父母们烦恼地说,孩子如何贪恋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就是不愿意做作业,大人说了几百遍也不管用,这就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三个元素是健康的心理,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前提之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由自知而自信而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第四个元素是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这就要涉及家长自身的素养。家长的素养,指的是家长平时的修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化素养。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家长的素养直接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庭教育的方向。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如:父母读书多,孩子也读书多;父母爱运动,孩子也比较喜欢运动;父母整天沉迷于上网、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其子女在学校往往会有不遵守纪律、厌学情绪严重等表现;父母开口闭口都说脏话粗话,其子女在学校往往不可能是一位文明而又有礼貌的学生。可见,家长自身的素养也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摇篮。

篇11

论文摘要: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频繁,韩国音乐、影视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但韩国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却传入甚少,而这些又是许多父母迫切需要了解的。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中国父母从中得到启示。

家庭是孩子受影响最深,受教育最直接的场所。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做支撑,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吸取国内外成功的家教理念和经验,从中提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为己所用。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造就了韩国东西合璧的极具特色的家教理念。而这种独特的家教理念,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一、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

韩国父母非常注意从小对孩子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他们认为要让孩子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伦理道德教育

1.尊老爱幼和感恩教育

韩国的教育一直受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韩国父母会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

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情,让孩子珍惜这份亲情,并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2.宽容教育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能使自己与人和睦相处。

3.诚信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提出: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诚实守信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每个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

韩国人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犯错时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责任意识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得出结论:“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有责任心,要靠家庭教育中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利用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机会培养出来的。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父母就要让孩子的责任心来自于对生命和自由的敬重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二)文明礼仪教育

韩国《道德》书中明确提出,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礼节,以及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

当孩子在用餐时,一旦出现不文明、不注意礼仪的行为,父母都会及时地给予指正。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礼貌常识是最好的时机。

韩国人认为,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修养。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韩国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在公共场所的礼仪教育。

韩国父母习惯让孩子参与待人接客,如果在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文明礼仪的行为,父母可以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引导。

(三)学习教育

韩国一位权威教育专家说过:“善于学习的人,就是能善于培养并且能保持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要使孩子学有所成,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韩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持。他们认为兴趣的保持与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学习都很重要。

此外,韩国父母对待孩子文化课学习的方法是用一种愉快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他们主张尽量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可以快乐自由地发展。

(四)财商教育

韩国父母非常重视引导孩子正确消费,他们主张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金钱,没有善于理财的习惯,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不在于孩子本身的错误,更不在于孩子拥有零花钱的错误。

此外,韩国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储蓄,不让孩子乱花钱;另一方面,又教育孩子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五)心理教育

韩国心理教育专家经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不少青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呈上升趋势。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在情绪失调、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学习出现障碍等方面。因此,韩国教育专家呼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关注。

只要父母有信心、有耐力,认真对待孩子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孩子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很快得到消除。

二、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许多家庭里,父母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出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心态,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屈,孩子犯错误也是得过且过,致使孩子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父母可以参照韩国家庭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从道德、礼仪、学习、财商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注重细节,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农村读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