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09:24: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78-02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重视儿童文学教学贴合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儿童文学不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少年儿童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导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比较贴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成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内涵、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探讨等三方面阐述笔者对小学语文儿童教学策略的思考。
1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
何谓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切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适合 8-13 岁少年儿童阅读与学习的作品多以寓言神话故事,儿童诗歌,童话故事等为主,,与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善良勤劳的秉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养分。儿童文学作品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品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讲授,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兴趣,不断拓展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认识社会,体味生活,做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2.1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较差
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主动学习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也并不感兴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具体的概念及范畴,自己也不熟悉儿童文学发展史,没有掌握系统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不能区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课程的时候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2.2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3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单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生活活泼,充满欢乐与想象,它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纯真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人文素养养成。但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语文一般课文一样的程式的讲解与分析,使得本应是一节充满了快乐童真的儿童文学课变得枯燥单调,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2.4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3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把握儿童文学特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3.1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小学生文学修养的启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全新的儿童文学观、知识观和育人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明确了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无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儿童文学,更好地去指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小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3.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通过描写“我”可爱的外貌,调皮的语言,活泼好动的个性将浓郁的童趣展现出来。教师要仔细品读文中的语句,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绕菜,我也抢过来绕。不过我并不往菜上饶,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感悟其中的童真童趣。第二,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行发体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行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行情过程中将章趣表现得淋滴尽致。第四,儿童情趣还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特殊表现手法,如夸张、幻想、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外形,不与繁花斗艳的朴实,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摇桂花时桂花纷纷扬扬下落的场景比喻成桂花雨,一系列表达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童趣十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划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如“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烂漫无比的春天”。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优美语句,并写下感受,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为人物设计表情、神态、动作等。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4全面指导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一种积极热烈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第一,教师要重视指导阅读儿童文学课外,要精心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等活动;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儿童文学阅读活动进行评价,对小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进行评价,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多领孩子去书店,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亲子比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和孩子共享儿童文学阅读的美好时光。
总之,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品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儿童文学过程中,可以丰富儿童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进而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生语文学生氛围,构建课外课内教学的体系,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入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现代化技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下五千年》课外阅读指导中,先利用旧知进行课前导入,提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学期学习的朝代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语言过渡:就是这样的五千年,演绎出了多少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多少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些历史故事吗?你能回顾这些故事内容,给我们简单讲讲吗?进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向学生介绍《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并简单介绍作者,激l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归纳,提出:“你打算怎样读这本书中呢?”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的读书方法,并提出“序中自有华章在,劝君读书先读序”的读书建议,根据学生汇报的读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共同阅读,指导学生选做读书笔记,学生结合所做的读书笔记汇报读书所得。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实际阅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使学生学会精读文章集中表现思想情感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鉴赏人物形象和赏析表达方式的能力,初步让学生领悟读书笔记的写法,进而实现本节课课外阅读指导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反思,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之外,还要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在实际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得学生在反思中优化思维结构,以课外阅读为重要依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伊索寓言集》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学情,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本节课课外阅读指导目标,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二是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首先,教师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并讲伊索寓言故事,转化课堂教学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教”中,激发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对于自己的书,学生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对于借来的书,要在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并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进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指导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并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做好学习反思,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营造阅读环境,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
二、“断层”产生的原因
通过多次追踪调查发现,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还是在同一学校读书,但实际却变化很大。老师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作息时间更加紧凑,学习方式不同,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同。这些变化让部分孩子无所适从。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1.课堂模式不同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一直追求精彩、灵动。小学语文教材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小学语文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比较感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奥,趣味性明显减弱,中学语文课堂注重理解,比较理性。教师的语言也鲜有激情,中小学课堂模式明显不同。
2.学习要求不同
首先,作息时间有明显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到校时间早,放学时间晚,作业时间也比小学多得多。其次,小学阶段课时多,内容少,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复习巩固。而中学阶段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但课时有限,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作业的难度相应增大,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许多。再次,中学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知识的整理归纳,而小学生则注重按要求学习。
3.中小学“不相往来”
虽然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师生同校相处,但一直以来,由于中小学管理观念、要求的差异,彼此在教学上的联系很少。基本没有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共同切磋教学问题的次数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了解小学生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关心初中的语文教学,或者说,关心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天长日久,中小学语文“断层”越来越大。
三、消除“断层”的紧迫性
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和起点。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小学毕业生快速融入中学生活,必须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和协调,彻底打破中小学“不相往来”的局面,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断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四、有效衔接,“断层”变通途
1.通读课标,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建议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确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增强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在开学初期,中学语文教师不要急于对新课文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特点,然后向学生介绍中学三个年级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中学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更快地掌握中学语文知识。同时,中小学教师定期相互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是做好磨合、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2.夯实基础,注意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特别要教会学生有疑而思,思而发问,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得才轻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升入中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任务重的学习生活。
3.架设桥梁,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升入中学后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过渡期”内,中学教师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帮方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4.平稳过渡,构建自主有效的学习模式
何谓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切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适合8-13岁少年儿童阅读与学习的作品多以寓言神话故事,儿童诗歌,童话故事等为主,,与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善良勤劳的秉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养分。儿童文学作品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品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讲授,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兴趣,不断拓展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认识社会,体味生活,做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2.1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较差
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主动学习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也并不感兴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具体的概念及范畴,自己也不熟悉儿童文学发展史,没有掌握系统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不能区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课程的时候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2.2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3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单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生活活泼,充满欢乐与想象,它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纯真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人文素养养成。但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语文一般课文一样的程式的讲解与分析,使得本应是一节充满了快乐童真的儿童文学课变得枯燥单调,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2.4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3、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把握儿童文学特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3.1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小学生文学修养的启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全新的儿童文学观、知识观和育人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明确了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无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儿童文学,更好地去指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小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3.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4全面指导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一种积极热烈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第一,教师要重视指导阅读儿童文学课外,要精心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等活动;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儿童文学阅读活动进行评价,对小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进行评价,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多领孩子去书店,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亲子比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和孩子共享儿童文学阅读的美好时光。
中国分类号:G633.3
当小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用注重做好六种“常识性”的衔接。这六种“常识性”的衔接指的是――
一、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弥补上有的放矢。
二、重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初一新生“更上一层楼”地喜欢语文呢?下列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好书推介会……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学生深深地爱上初中语文。无形中,就做好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三、做好学习方法培养的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地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利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如何选读、精读、批注;考试后如何正确检查等。
四、帮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使其心理健康“过渡”,使其学习顺利迈上新的台阶呢?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日记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不断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自我调整心态。指导学生写周记,是对初一新生进一步进行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反映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周记,由此架起师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稳的衔接。
五、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小学阶段,小孩子天故事,并且幼稚单纯,表现欲强,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也最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阶段,只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并且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几乎没什么大问题了。所以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一阶段,中学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加强经典诵读的培养,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记读书笔记可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完成词语的积累与赏析,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的衔接
一、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入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且节奏快速的学习。
二、加强中小衔接,形成固定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在六年级下期,要安排到初中观摩、学习
通过了解初中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克服恐惧感。同时,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特点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内在联系。阅读对于写作而言发挥着基础的作用,而写作则能够有效的促进阅读的开展和延伸;此外,写作中包含有阅读的内容而阅读中也有写作的成分,两者是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由于阅读和写作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不同,其教学的侧重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两者而言,阅读更多的起到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对语文课文等的于都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而写作的训练则使学生的语言必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其在语言组织应用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同步提升,以写作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断增加,为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这种教学的开展,使得阅读与写作两者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将读写结合的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教学更为完善,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推进读写结合教学: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材在读写结合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资料,以教材为基础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能够有效的保证其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以及安排上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充分阅读能够发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使其教学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基础的词句出发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词句的阅读和分析中,使小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写法的同时也更好的理解其含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词语学习和积累的好习惯,为其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课文中标点的应用教学。在阅读和写作中,标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于文章中所使用的一些重点的标点符号进行专项教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标点对于语句和文章整体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使其学会标点的应用,为写作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典型段落的分析来提高学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课文中一些比较经典的段落进行重点分析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课堂分析以及学生的仿写等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该典型段落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而对于课文的结尾而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和培养,使其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结合,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结尾的创设,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一定的指导和限定,使其能够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实现其知识储备的增加。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可以引导班级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通过阅读笔记的形式使学生在读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摘抄、总结和写作,使学生通过仿写等形式来锻炼其写作能力,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三,要注重学生读写兴趣的培养。兴趣对于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该种兴趣,使课堂更为活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阅读材料的引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此外,通过情境教学等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为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其更乐于参与到读写教学活动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读写能力。
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读写结合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以更好的提高其综合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寻得读写结合点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创新其教学方法。实践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和激励机制的转变来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使其能够更好的跟随教师的节奏来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并且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得读写教学更具针对性,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立足教材内容寻得两者的结合点,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此外,为了保证读写结合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增加其知识积累并且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中香.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7)
[2]金爱华.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11)
1.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往往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教材写作方法的体悟,阅读的目标仅仅是读懂文章内容,而非通过学习某篇文章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多,放手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时间少,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几乎被教师的“满堂灌”或个别学生“满堂说”挤占,大多数学生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少有静心学习的空间。
3.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外在的自我素质的展示,而内在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引领、指导不深入,学生解读文本也是浅尝辄止,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学习的广度。
4.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段仍然未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进入初中还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等着老师去“管”,等着老师去“灌”,学习主动性缺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教学观。
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的基础,应该承载着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将工作目标定位于教会学生多少生字的任务,教会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评价学生会做几张试卷。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她的内涵从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解说,可以理解为:(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3)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感受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形成学习后的思考。
围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小学高年段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担负以下教学任务:
1.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习教材中的课文,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自然学富五车。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精读一些课文,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带领学生略读一些课文,粗知大意,并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读书看报,使他们学会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书,批判地读书,欣赏地读书,学习成果呈现方式可以是他们的学习笔记,可以是教材旁的自学批注,也可以是读书后的读后感、讨论发言。只有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
2.学习语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在于弄懂几个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教学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应发展他们的思维。比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习表现形式是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一边思考文字表面意思,一边结合上下文体悟内在的涵义,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鼓励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提出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由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学习语文,教给学生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等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指导学生读懂文本,更应重视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习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教学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落实,学习方式上,学生习惯于听命于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而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会终身受益的。因此,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小学高年段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加以重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中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1.自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听讲、复习应做具体要求,并逐渐形成规矩。(1)课前要预习,做到“一看、一查、一问”,即先默读课文一遍,遇到不懂字词会查字典解决,遇到问题先作好准备。(2)课堂上做到认真看、专心听、积极发言、勤于写、敏于思考。(3)课后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再写作业的习惯,并要求家长协助监督。
2.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记课堂听课笔记,需要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的情况记要点,而不能照搬板书。为了落实此项习惯,教师在开始阶段要勤检查,勤督促。
3.自评作业的习惯
自觉学习是初中生必需的一项学习品质,从小学就需要培养。高年级教师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作业,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地反馈出学习的效果。很多教师让孩子准备错题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4.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小学多用字典外,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语文学习中鼓励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无声的老师”能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5.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教师在小学阶段应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供的书目,和学生一道设计每学期阅读名著计划。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例如设计导读阅读卡,召开班级读书会,帮助学生形成与书为友的习惯,使他们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
6.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小学语文教师应一以贯之地对学生的书写提出要求,作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敦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重视书写的正确、规范和美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就应有行楷的练习训练,教师应耐心指导,敦促练习。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8.提问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地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高年段教师在观念上要给学生灌输独立学习的意识,尽力使学生逐步消除依赖心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付出一分辛劳才能有一分收获。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葆有学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能为小学高年段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提供保驾护航的明灯。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何谓“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教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词和句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
上述能力要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的培养,还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多读、多练
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
多读,一是指课文读的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
多练,指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的时间与空间。为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命题,进行练习。
3.整合教学设计,教师的“教”要少
鼓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整合单元的教学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会意兼得,体现阅读、思辨、反思的全过程学习。建议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自主设计丰富多彩、创意独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作用在下面几个环节发挥作用:
(1)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2)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享受语文学习。
(3)导向: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被教师牵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综合性最强的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需要词语运用,谋篇构思等多方面的语文知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因此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较难掌握的一个方面。
长期以来,作文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教师也觉得难教,于是有了这样一句口头禅:“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小学三年级是抽象思维形成的初期,也是作文教学真正的开始。对师生来说,就需要找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在习作中感受到快乐。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知识产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那么,该如何培养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乐中求学,训练形式多样有趣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倾向于趣味性的,一旦他们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尝试完成。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作文是陌生而神秘的,如果不注意方法,他们就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一旦成为了负担就会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我认为,生活的环境是写作素材的源地,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开展生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学生喜而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懂得用笔记录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作业,而且是有趣的活动,写作与活动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二、鼓励创新,允许模仿
作文是否可以模仿?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我首先鼓励学生写作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新意,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对于提笔无字的学生,我建议他们适当仿写,就像练字需要字帖一样,作文同样有个仿写过程。这样先扶后放,可以适当降低作文难度。小学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文章,在品德教育、体裁分类、构思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精心选择读写切合点,把课本中经典的文章和学生写作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仿写时,告诉学生无论是点仿和全仿在写法上不是杂而无序的,而是有规可循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仿写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从读中悟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凡间仙子”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在思维上赋予孩子一对五彩的翅膀,他们可以受邀出席白雪公主举行的森林舞会,可以脚踏飞毯智斗四十大盗,可以和铁壁阿童木一起遨游太空……这时候写作他们一定会觉得快乐,笔下生花。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可以让这股快乐之水流得更多,更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写作中想象越活跃,语言表达随之就越生动,就会进入会写、爱写、愿写的境地。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就会越精彩。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愈发凸显,创造想象也随之日益发展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十分有益。
四、拓宽阅读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作文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作文模式化,缺乏深度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多是在学完一组课文后进行的,在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有一个写作题目,教师很少会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平时的训练,就是考试中的作文题目。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弱,知识积累少,在平时的写作中,由于缺乏有效指导,部分学生在写作时习惯于依赖作文书,作文模式化,缺乏深度。如学生写到有气节的人都会以“文天祥”的事迹为例,写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多是爸爸在深夜背着生病的自己去医院。作文缺乏新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少融入真情实感,使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不愿意上写作课。
2.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弱,写作兴趣低
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少,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语文学习还是刚刚起步,在写作的时候,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话和自己写在作文本上的往往不是同一句话,表达的时候词不达意,学生将这样的作文上交,教师也不会给他们打高分,小学生的心理较脆弱,经受几次挫折后,对写作也就慢慢丧失兴趣了。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展的方向
1.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小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情,当前许多著名的作家之所以蜚声文坛,就是因为他们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写作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虽然不是为了让这些学生在未来成为著名的作家,但是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亦有较大帮助。笔者认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时候,也不能过于急躁,可以从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入手,如安排学生写日记或是写周记,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融入日记中,这样长期坚持能够给学生的写作积累不少素材,在正式的写作课上,学生拿起笔也不至于没有话说,学生的作文也不会经常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2.读写结合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不言而喻,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量,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着较大帮助。
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应当多鼓励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素材。当然,学生的阅读也并非是盲目的,否则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囫囵吞枣,对写作的帮助也不大。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读物《汤姆索亚历险记》《城南旧事》《草房子》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做好阅x笔记,并定时进行检查,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
3.将课文教学与写作内容相结合
笔者在进行写作教学研究的时候发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每一个组课文结束之后的习作要求,与学生所学习的课文内容都有一定联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四组语文教学中,学习的几篇课文分别是《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几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战争与和平。该组课文结束之后的写作教学内容是根据一张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到的小男孩照片,要求学生根据照片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这篇作文的主题与学生之前所学习的课文有一定联系,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从深层内核来看都是一样的。所以说,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课文教学与写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主题的写作要求,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促进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总之,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学会根据当前的教学发展优势,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写作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理念;途径;实践性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一线的语文老师局限于语文教材的教授,而忽略了儿童文学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上更多的是遵照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难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挖掘儿童文学资源,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的素养,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一、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更新知识的群体,并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学以致用,只有读书,才能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专业不断提升,才能使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实、丰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书籍,弄清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地位及历史发展,为自己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多看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佳作赏析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更要多读名家名篇,从名家名篇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儿童文学阅读和语言实践性
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靠课外阅读来共同完成。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线老师竭尽全力地传授课本知识,讲解详细,分析到位,却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拓展,典型的重理论而轻实践。而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阅读实践。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增长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实践证明,凡是阅读、写作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大多是从课外阅读中受益的。应该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让阅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同时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体裁丰富,为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分级阅读
作为一种有效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分级阅读在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目前国内分级阅读教育来看,虽然国内分级阅读图书市场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但分级阅读的图书只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领域,与课堂教育关联不大。这样一来,分级阅读在儿童身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很少能影响到课堂,而教育作为助推分级阅读发展的重要支柱作用也显现不出来,最终使分级阅读流于形式。
指导学生分级阅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推荐合适的儿童文学读物,线下进行分级阅读指导。由于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也会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展,面要广、选要精。
四、利用好评价
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学生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评价信息,并以此为“蓝本”给自己“画像”。合适、有度的教师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的作用,从而使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让学生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在人格上得到逐步的完善。借助“一起阅读”网络平台上的激励功能,结合线下的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抓住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通过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针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以使他们快速地成长。每周评选“读书之星”,即对读书笔记的检查和统计,凡每周阅读字数在一万以上的被评为本周“读书大王”,再将“读书之星”的名单公布到班级光荣榜上,以激励阅读。每学期评选出班级“小书虫”。凡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奖励一张精美的“小书虫”卡,在“小书虫”卡上记录该书的基本信息,再将它张贴在教室的展示栏里,期末由此进行“小书虫”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自己的阅读成果。熟练掌握激励性评价工具及用语,灵活运用,相信学生可以感受到那份鼓励、那种欣赏,从而迸发更强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