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银行发展

商业银行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5: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银行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银行发展

篇1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经济和金融挑战愈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为40.26%,法国兴业银行达到43.62%,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超过20%。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观念不新。银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营观念上只重视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营销和拓展。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主业之一,银行管理者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近年来虽然中间业务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方面的不完善,与国外银行比仍然差距巨大。造成管理者不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大体有:

(1)存贷收益过大,缺少发展中间业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在存贷款利率上各银行缺少真正的竞争,虽然人民银行近年来不断调整利率,但存贷利差并未明显缩小。2007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加息后,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3%,一年期贷款利率6.84%,利差达3.51%,存贷款业务仍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起决定性作用。而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将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同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也会使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由此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收入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损失。

(2)目前我国的融资体制使商业银行暂无近忧。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2.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法规条例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监管,能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空间,尤其限制了中间业务在股票发行与买卖、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销售、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业务领域的发展。

3.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无法可依。

立法上的空白使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而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2001年才公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言,仍有不少空白,而且有关中间业务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使得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缺乏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法律上的空白,造成了较多法律风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时增加了自由裁量权,使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罚均有一定的随意性。各商业银行则无法可依,商业银行和客户的许多行为在法律效力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更是混乱。

4.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中间业务涉及到有关银行、保险、税务、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企业财务、法律、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从事中间业务开发与经营的人员,在具备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求有敏锐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较广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商业银行正缺乏这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企业信用咨询业务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以电子技术、信息通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信息化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近年来,尽管商业银行对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电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系统覆盖面有限,比如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不足,还时常由于故障中断使用,客户服务系统滞后,网上银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受较大限制。

(三)改善发展中间业务的条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股改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17.2%降到6.63%,商业银行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2006年末的100家。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的改善,为商业进行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水平看齐奠定了基础,为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条件。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因此必须从中间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下功夫,各商业银行必须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2.加强中间业务的法律环境建设。

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空间,但须尽快明确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与国际接轨,转化成真正的混业经营,这样才能极大的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真正激发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动力。另外对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具体细节,如收费标准等尽快做出规定,回避中间业务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创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竞争的公平性,解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后顾之忧。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间业务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银行业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拓展需要一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际经验丰富、勇于开拓、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间业务越往深度发展,越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人才的欠缺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加快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专门培训中间业务人才并建立人才备选库,鼓励员工参加资产评估师、工程造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和保险人、证券咨询人员、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各方面的专才,并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训,保证及时满足中间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2006,(2).

篇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起步晚,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品种和收入上都较为落后,目前阶段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未超过20%,最高的为中国银行,2008年半年报统计的为18.7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行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自1980年以后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从1980年的18.8%上升到1996年的36.5%,到2000年达到42.9%。其中,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79.83%,摩根大通银行更是占到83.16%。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9%;日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4%上升到90年代的35.9%,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2002年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个别银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则超过70%。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但与十几年前的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程度不同,品种数目不一,但是,就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和担保类业务品种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占品种总数的绝大部分;承诺类、基金托管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五类业务品种相对较少。

2一般性、传统品种较多,做的较好,理财性、创新品种少。

3部分品种发展较快。如借记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等;但是,贷记卡业务、国内信用证、贷款承诺、银团贷款安排、企业管理顾问、财务顾问等业务品种发展较慢,尚处于摸索或推广阶段。

4部分品种影响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品牌效应显著。

5在市场先发的情况下,个别银行在个别品种上已形成或拥有自己的优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习惯了以存贷款和结售汇等传统业务为主,运用各种手段争夺存款,而中间业务主要是由储蓄和会计等部门完成,相比较存贷业务.中间业务被视为副业。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从银行受益和生存发展的角度,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拓展中间业务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业务需求的需要。要从战略上将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来发展。

(二)品种、功能较为单一

因为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上。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结算、、银行卡三项业务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占中间业务总业务量和总收入的84.1%和74.5%。而咨询理财类、金融衍生工具类等新兴中间业务很少。中间业务发展结构不合理。

(三)中间业务贡献度不高

用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来反映中间业务业务量与中间业务收入的匹配情况。2006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分别为10362:1和9590:1,表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创造1元钱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需要1.04万元和9590元的中间业务业务量。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效益比较低下,单位业务的创收能力较弱。

(四)同业竞争不规范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一种有偿的金融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法规不健全,收费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偏离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以揽存为目的,以牺牲手续费收入为代价,甚至连一些起码的工本费也主动放弃。为了达到抢夺大行业、大客户存款,有的银行不惜血本,投入了大量财力,采取相互压价、提供优惠条件等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吸引客户,在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盲目竞争的态势。部分单位和个人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趁机提出了一些不利于银行经营的条件,增加了银行成本,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

(五)科技服务与人才素质落后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含金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在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之间,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一)理念更新,进一步提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

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理念。首先。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性业务的观念,从发展战略上规划、研发、创新中间业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资产、负债业务资源,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升华服务观念、健全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方式,为发展中间业务打好基础。再次。在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同时,宣传“银行中间服务是一种劳动,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根据不同的服务进行适当收费是合理的”等新观念,营造开展中间业务的良好环境。

(二)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重点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这些业务耗费成本大,而收入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例如,对于咨询类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一般是不收费的,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策略,在这方面的中间业务收人是相当可观的。理财类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侧重的方面,代客理财.不占用自身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银行不用投入大成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类似于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法律环境

篇3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直接运用或很少运用自身货币资金要素,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新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极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银行再造理论的广泛应用,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之一,是新兴的“朝阳”业务。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对服务客户、联系客户及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之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客观必要性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正式结束。随着国务院正式颁布修订后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银行将从这天起,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银行传统存款利差收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增加银行经营效益的。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越大,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知名度就越响,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获得经营效益就越多,而且中间业务是连接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纽带,是完成金融产品营销链的基础,所以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它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在居民投资意识空前觉醒,银行储蓄发生“大搬家”,外资银行大举进军中间业务的现阶段,发展中间业务直接关系到银行能否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乏力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处于垄断地位,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影响较深,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或单纯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工具,而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加以发展。营销乏力,使中间业务尚未全面地渗透到社会公众生活中去,一方面造成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严重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与营销均缺乏总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二)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多为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特色。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达420多种,但从整体看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收付等业务品种为主,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等新兴、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

(三)规模有限,利润贡献低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取代利差收入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这是当今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银行已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基本完成了这种转变。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不过5%~18%,中间业务利润显得捉襟见肘。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有限,市场占比不高,加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多将中间业务视为表内业务的一种附属,作为发展和吸引存贷客户的一种手段,收费低廉,有些甚至是无偿服务,来吸引和得到更多的活期存款,这样就限制了中间业务规模的发展。因此,一些行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代价去竞标某些业务,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的手法,如开展免交保证金和手续费的保函业务等。这样的经营观念不仅降低了银行收益,增加了经营风险,而且不利于中间业务市场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中间业务收益对银行利润贡献低的局面,所以国有银行在推出中间业务的时候总要考虑利润最大值。

(四)管理松散,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领域宽广的特点,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事实上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然而,在中间业务的开展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管理松散而导致各项中间业务之间不能相融,无法形成联动合力,甚至业务操作前后脱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收费偏低,标准不统一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以前,各商业银行各自为政,费率高低不一,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观念上的落后,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出现随意性确定收费率以及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办法》出台后,虽然对中间业务收费问题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但各行由于受短期利益驱使,仍然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少收费或不收费,这不仅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而且为新兴的中间业务正常发展埋下了致命隐患。

(六)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投入。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在解决中间业务科技投入问题上,缺乏持续性、系统性投入。特别是中间业务领域的高素质人员严重不足,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深入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综合对策

在当今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传统业务的优势正在日益削弱,市场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多样化、综合化、电子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把开拓中间业务提升到事关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与振兴的高度,积极着手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框架体系。

(一)整体规划,打造“朝阳”银行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总体思路:一是根据中间业务委托性、中介性、服务性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管,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二是根据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及某种程度上具有的信用特点,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放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直至全能发展,混业经营,使中间业务实现全方位,多功能和综合化经营;三是根据国情、行情及中间业务发展的层次性,依据效益优先,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务实基础,扬长避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稳步推进的原则,谋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构思。

(二)提高档次,做大营销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发的大量中间业务都是照搬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品种,但利润非常有限,很多甚至根本无人问津。这是因为国内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督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要根据中间业务的特点,以及品种不丰富、功能不全、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盈利水平低等国情行情,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要根据客户需求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和细分工作,善于发现、分析和评估市场机会,强化对市场、客户及其需求的反映能力,适时把握目标市场,寻找客户需求的特殊性,加强理念营销及引“潮”而动,并采取“客户延伸”策略,以确保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要根据中间业务新型性的特点,采取创新型策略,不断开发新品种,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要根据中间业务低成本、高盈利、低风险的特点及联合,协作与合作即为优势的原理,按照有市场、有效益、有能力的原则运作,做好产品的研究、开发、营销和售后服务。同时,树立关系营销的经营理念,加强关系营销,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和友好合作的公共关系,以防止客户及其业务流失,如与证券保险、基金社保、企业机关、学校团体、税务工商、新闻邮政、电力交通、等联合与协作;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广大客户的心理需求,按照市场细分原则,做到分层次营销、分品种营销和分阶段营销,使中间业务的品种能够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建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如经济金融专家、咨询专家、调研评估专家及金融理财师,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有了以上的高素质人员可以促进中间业务的衍生、维护和持续发展,高素质的人才还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纽带,是双方信息反馈和集中的平台,是推动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加强管理,激励与约束并举

为了很好地营销中间业务产品,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是对于员工拓展中间业务产品或拓展中间业务依赖性客户,应有一定的奖励给经办人;其次,按照拓展不同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拓展依赖性客户,应按不同的奖励制度处理,但不能出现很大的差异性。

根据有些中间业务高附加值和高收益性、智能性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建立起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并将中间业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整个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强化激励与约束的力度,对已开展和准备开展的中间业务,必须严格防范风险,对目前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品种,必须严格禁止。

【参考文献】

[1]杨明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4

1.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使银行传统业务的生存空间缩小。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存款角度看,储蓄存款增幅滑落,定期存款所占比例下降,期限缩短,到期后转存率偏低,以及存款流动性增强。这一方面与8次降息、征收利息税及储蓄实名制等政策的影响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是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一级和二级市场。另外,一级市场也活跃着大量的认购资金。除了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大量发行对银行存款造成影响外,资本市场上投资基金的发展也削弱了人们在银行存款的需求,今后,将有更多的诸如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基金都会获准加快发展,由于购买基金的投资风险较小,受益较大,将对银行储蓄存款造成强烈冲击。由于这两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越来越多的居民将一部分储蓄用于购买各类保险,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分红也相应的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存款。

一方面,优质客户转向资本市场融资后,对银行的传统业务需求萎缩,银行经营困难加大;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制、规范上市等多种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方式的实行,使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产生新的需求。因此,传统银行业务和新业务产生了激烈的碰撞,银行必须拓宽视野,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并且我国银行业要在金融服务电子化的挑战中得以生存发展,也必须通过开发一些财务顾问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服务产品来缓解技术进步的挑战。

2.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可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传统信贷业务获利空间的缩小、信贷风险的增加使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财务顾问等类中间业务以其以成本低、对银行资本金无要求、风险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可以为银行带来稳定收益而受到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以财务顾问类业务收入为重要构成的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有关资料介绍,从中间业务的收入来看,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其中大约20%~30%是财务顾问等具有高智力含量的业务创造的。例如,早在1992至1993年,瑞士银行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至70%;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可抵补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德国商业银行在1992年通过中间业务获利占总盈利的65%;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中间业务收入也达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在我国,由于信贷市场竞争激烈,提供免费的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服务往往被银行作为争夺信贷客户的手段,造成公众对银行提供服务要收费的接受程度较低。再加上结算、、银行卡等业务由于对设备、网点等硬件的依赖性较强,是一种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或差异性较低的金融产品,因而各个银行所提供的这类产品相互可替代性较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其价格会趋于接近成本甚至低于成本,所以收益不高的这类业务不能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财务顾问类业务由于是智力密集型产品,不同的业务人员为同一企业办理财务顾问业务结果差别会很大,因此,其相互可替代性较低,盈利能力较强。并且财务顾问类业务风险较小,不占用银行的自有资金,万一办理业务出现失误,也不会像贷款一样造成自己的损失;财务顾问类业务也不需要前期大量的设备投入,只需将银行原有的经营网点作为办公场所即可。此外,财务顾问业务涉及的经济领域也较广泛,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业务来源。因此,可以说,发展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3.财务顾问业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和经营效益,密切银企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维护传统业务的稳定,间接推动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的发展。

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在项目前期的介入及对大量企业信息的积累、整理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预知客户的经营风险,较为准确地筛选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企业,为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与资产业务的良性互动。此外,银行开办财务顾问等类中间业务,能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机构网点、人员、设备、信息及商誉,提高银行业务的饱和度,提高一定资产与负债规模的盈利水平,从而达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报酬率和业务经营集约度。

4.加入WTO后,同业竞争的白热化和金融一体化要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

随着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在未来数年内众多的外资银行将与我国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

外资现代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且业务管理规范,科技手段先进,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捆绑打包营销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同时,这些外资银行还与世界上诸多知名企业、跨国垄断集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客户资源相对稳定,而这些知名企业近年来纷纷涉足我国市场,或独资或合资,外资银行不仅会继续与这些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也会用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优势来引导国内的优质客户,对那些合资企业、知名中资企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国际贸易量必将迅速增加,随之带来的结算类(外汇)中间业务、代客衍生工具买卖、财务顾问和咨询等一系列的中间业务量也将会大大增加,外资银行正好可利用其业务优势,抢占业务市场,扩大业务份额。因此,入世后外资银行一定会利用其相对优势,有选择性地进入中国市场,中间业务会首当其冲。

5.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政策的调整,必将为商业银行发展财务顾问等类中间业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当前我国的国企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战略性重组中的企业需要财务顾问提供重组方案,重组完成的企业需要将现有的资产进行整合,需要对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需要将企业的闲置资金投放到效益相对较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中去,这都需要财务顾问的支持。其次,很多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简单、粗放经营的阶段,需要在外部专家的指导下,实现一个彻底的“质变”,进入一个全新的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最后,从企业家的素质看,当前一批高学历、素质好、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员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这些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是具有借助包括财务顾问在内的外部力量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意识的。因此,不论从我国的企业发展状况看,还是企业家的成熟度来说,我国的财务顾问市场已经从萌芽走向发展阶段,业务需求的空间较大,商业银行具备了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潜在客户基础,银行关键是如何发挥能动性,如何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将潜在的客户变成现实的客户。

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使过去企业外源融资主要靠银行的局面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优质客户转向资本市场融资后,对银行的传统业务需求萎缩;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以及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制、规范上市等多种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方式的实行,使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产生新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规律和我国的政策导向,都预示着我国金融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直接金融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增加;资金流向的变化要求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拓宽服务领域。为了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及适应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也必须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我国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为今后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在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如前所述,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泛,品种繁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结算、银行卡等业务由于对设备、网点等硬件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各个银行所提供的这类产品相互可替代性较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其价格会趋于接近成本甚至低于成本,所以收益不会太高。而财务顾问类业务由于是智力密集型产品,风险小、投资少、盈利能力较强,而且涉及经济领域也较广泛,因此可以为银行提供充足的业务来源。可以说,发展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加收入,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商业银行发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真正理解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企业在对银行传统业务需求逐渐萎缩的同时,在并购、租赁、股份合作制、规范上市、资本运作等方面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此外,面对投融资领域复杂的投资风险、多样的融资方式,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外部专业机构在产业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融资方式设计与创新等方面提供专家顾问意见及策划方案。而财务顾问业务是一种低风险的中间业务,这种业务不直接占用银行的资金成本,不产生坏账,对改善银行的收入结构,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财务顾问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是互补互动关系,它还可以加深银企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维护传统业务份额的稳定性,间接推动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发展。因此在目前存贷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金融方式和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金融深化与创新思维,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开展财务顾问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2.制定合理的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和发展战略等总体经营战略,制定以社会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财务顾问业务经营分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客户,强调着眼于未来、满足客户需求、勇于竞争、不断创新以及盈利的指导思想;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为重点客户,细分目标市场,并且将投融资顾问、企业资本运作顾问财务定位为咨询顾问业务的重点发展产品,集中力量力求突破。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的变化使这些领域的财务顾问需求迅速增加,另一方面,这一领域可以发挥银行熟悉各种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及相关要求的优势,扬长避短。

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逐步改革和建立适合财务顾问类中间业务特点的管理体制,为这类业务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要逐步建立与该业务具体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充分体现各方利益的资源有效整合办法。此外,还应具体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收费标准等,引导财务顾问业务规范化发展;建立项目信息库,把一些客户需求介绍给相关分行,做好及时沟通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银行财务顾问业务的市场认知度;做好内控及信息保密工作,防范风险等。

3.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力度,主动营销,引导客户,创造需求。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出有特色、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用国际市场上行之有效的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法,对产品策略、促销策略、目标市场以及价格策略等营销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及时了解财务顾问业务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变化,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行为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自身的优势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财务顾问类金融产品名牌,扩大市场影响。

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来机构设置以产品为主线改变为更加灵活的经营理念。比如将财务顾问业务产品纳入到客户经理的营销工作中,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发现并培养潜在的目标客户,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营销体系和一支高素质的综合营销队伍。通过这种客户经理采集市场需求、后台业务人员提供具体服务、联合组成项目小组的分工与合作机制,实现银行与客户之间快捷、顺畅的信息交流,保证专业、全面、个性化的服务质量,提升银行对客户的服务层次。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90-02

2007年12月13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2007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07中国网上银行成长指数”中,个人网上银行成长指数为62.07,比2006的58.33增长了6.4%,整个市场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企业网上银行成长指数为58.84,比2006年(58.73)略有增长。与此同时,企业用户网上银行使用呈现逐步代替传统银行业务的趋势。其中,58.6%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有26.1%的企业使用网银替代了50%-60%的柜台业务;网银替代90%以上柜台业务的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也超过了5%。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网上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已经日益突出,它为商业银行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效益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与机遇。

发展网上银行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首先,银行业始终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形成了人们较高的安全预期和效率预期,如何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银行成本高、效率低、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这些桎梏只能依赖网上银行的开展才能消除。其次,网上银行是一种虚拟银行,它无需设立分支机构,就能将银行业务铺向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因而能极大地减少管理费用。而这一管理费用通常占银行总支出的三分之一,银行也因此可以充分集中资金,快速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再次,与传统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可以利用ATM机等先进技术设备来处理业务,在账务查询、转账、挂失、代收代缴、金融卡消费、咨询方面,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了无法比拟的便利。另外,网上银行还提供三种新的业务:公共信息服务(包括利率、汇率信息;经济、金融新闻等)、投资理财服务和综合经营服务。其中综合经营服务既包括直接或间接控制网上商店、提供商品交易服务,又包括发行电子货币、提供电子钱包等服务,以及从事或证券、保险业务,提供网上金融超市等。

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网上银行服务。

先看四大国有控股银行。

1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系统从1998年8月开始开发,2000年2月1日起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进行试点,迈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第一步。自2000年11月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分两期推广网上银行业务,并对网上银行系统进行了多次版本升级。所有二级分行均已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系统已成为一个覆盖例行的大行、综合电子银行系统。

自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截至2002年10月底,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笔数累计达7631.1万笔,交易笔数达501.4万笔,交易金额累计达42919.7亿元。在客户数量上,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24400多家,个人客户达到319.43万户。

2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2001-2005年,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还是电子化建设的飞跃,都将为网上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2000年5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启动网上银行项目。2001年1月,在银行卡部设立了网上银行处。

农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全行标准统一、功能强大的网上银行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网上银行经营管理体系,力争赶上或超过同业水平,把网上银行业务建设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农业银行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求一步一步达到最终目标。第一是启动阶段,在2001-2002年,实现传统非现金类主要业务网上交易,初步形成中国农业银行网上银行客户群体,网上银行交易初具规模。第二是成长阶段,在2003-2004年,支持电子商务,实现网上支付,形成以ABChina为品牌的主打网上银行产品,具有中国农业银行特色的网上银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第三是成熟阶段,在2004-2005年,拥有基本稳定的优良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居于前列,收益增加,网上银行利润中心基本建成。

3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在“大公司、大零售并重,以信息科技为依托”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确定了网上银行以发展对公服务产品为重点,大力拓展对公网上银行市场的经营策略,不仅相继投产了“集团查询服务”、“汇划即时通”、“对公账户实时查询”、“报关即时通”等网上产品,实现了从企业客户端到银行端全程无人工干预的资金汇划自动联机处理、账户信息实时查询和海关税费在线缴纳,而且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全国。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以其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等特点,受到诸多大公司客户的广泛青睐,客户数量与业务量都大幅增加。截至2002年底,中国银行网上银行已发展重点集团客户400多家,涉及企业1478家,涉及在中国银行开痒痒的企业账户6000多个。2002年度,中国银行网上资金汇划产品“汇划即时通”的客户交易笔数85316笔,交易金额达223亿元;中国银行查询类网上银行产品更是为稳定和争取重点客户资源、巩固市场份额起到了关键作用。

4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1998年时任行长的周小川首次提出中国建设银行要重视对网上银行的研究开始,短短数十年的发展时间,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从无到有,逐步被广大用户所认可,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业务交易量迅猛增长。这里有一组数据可直观地比较:1999年底开通网上银行的分行仅有8家,累计网络交易额753万元;2000年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分行已达到18家,全年完成累计交易量4626万元;2001年开通网上银行的一级分行已达到26家,遍布全国160多个大中城市,全年完成累计交易量120亿元;2002年网上银行交易突破3000亿元,累计交易额达到3169亿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家国内著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4.1 招商银行

总行设在深圳的招商银行是国内推出网上银行服务产品最多的银行。该银行从1999年9月正式推出网上银行,提供“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招商银行的“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是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公用信息网,使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至招商银行,以实现将银行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办公室或家中的网上银行服务系统。客户全天24小时在世界各地任一地方上网均可通过互联网进入招商银行“一网通”网站,以获得招商银行提供的“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等五大系统组成的比较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

4.2 交通银行

1999年,交通银行在部分分行率先开办了对私网上银行。随着交通银行业务系统平台的逐步统一,为发展全行统一版本的网上银行系统打下了基础。2001年,交通银行结合现有综合业务系统的推广和实施,开发了对公网上银行系统。2002年11月27日,交通银行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始正式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目前,51家分行已全面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交通银行正式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后一个月内,全行对公网上银行的业务交易量约达8.5亿元人民币。

总的来说,网上银行作为虚拟的银行柜台,给广大消费者的金融理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正在逐渐改变银行现有结构,以及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网上银行的目的是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当前的发展契机,从各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规律,总结经验,改正缺点,逐步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推进我国网上银行的稳步发展。

篇6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篇7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篇8

(一)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全能化

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综合性)银行发展.美国是从单一功能银行走向全能式银行的典范.以往美国对商业银行的管制最为严厉,管制的方式包括对银行利率进行限制的《q条例》,限制银行跨地区设置分支机构的《麦克法登法》,以及限制银行经营范围的《格拉斯——斯蒂尔法》等.金融管制的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银行的稳定,但它却是以牺牲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为代价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各国政府为了使本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7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纷纷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美国1999年11月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法案旨在取消商业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混合经营的法律限制,并在事实上允许商业银行进行全能经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将这一趋势推向高峰.合并后成立的花旗集团不仅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投资银行,基金管理,保险等多项业务,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成为类似欧洲全能银行性质的银行.2002年9月大通集团与摩根财团合并.总而言之,凡是客户需要的,商业银行一概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超级市场"或"金融百货公司".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和服务水平与国外银行存在差距,由于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大量开办中间业务起步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慢,规模小,收入少,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7%至8%之间,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品种少,范围窄,科技含量低,主要集中在结算,代收代付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在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的综合化服务水平上与外资银行有差距.

(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规模化

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规模经济的依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认识到,银行的规模对其竞争的成败至关重要.

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巨型合并案不断,超级银行不断产生,大大改变了世界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发达国家中,少数大银行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例如:美国两大金融公司在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合并组成花旗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资产总额达7000亿美元.银行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在世界信用卡市场上名列前茅.再如日本的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后,使其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达到优势互补,其国际业务的收益占所有日本银行的国际业务收益的30%.出现了一批超级商业银行,使银行业正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出现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银行是一种规模效益很强的经济组织.银行规模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安全度越高,在国际化的拓展中更能占据竞争优势.美国银行业正是抓住了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加快金融并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占据有利地位,长久地保持主导地位,扩大美国金融业在全球的影响.而欧洲银行业将在欧元启动的推动下,加快了改革重组,不断扩大银行业的规模和效益.因此,欧美的超级银行将越来越多,银行实力将会更加强大.所以,以银行并购为主线的新一轮金融竞争,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呈现白热化,全球金融时代的新版图将重新绘定,银行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与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小,缺乏竞争力.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虽然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榜上有名,但就国外业务而言,其规模较小.同时,我国新建的商业银行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又与当今世界银行业发展趋于超级化,集团化的趋势不相适应,而且如果商业银行之间不能公平竞争,新设商业银行越多,商业银行的体系效率就越低.难以适应21世纪世界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因此,必须加快我国银行业的结构整合,组建大银行;而大银行来自宽松的金融环境,来自竞争,来自银行业的兼并与合并.

(三)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国际化

随着生产与销售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都希望获得全球化的服务,这在客观上促使金融市场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70年代以来这一发展趋势迅速加强.跨国银行开始大量增设海外分支机构,预计这种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中还将继续.国际大银行海外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银行家》杂志的资料,1998-1999年度排名前十位的全球大银行中,其海外资产所占的比重无一不比上年有明显提高.列居前三位的美国运道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和瑞士银行的海外资产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85.5%,76.6%,76.5%.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刚处于起步阶段,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还普遍缺乏.从总体看,除中国银行外,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跨国经营规模.

(四)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

在最近10多年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金融业成为技术应用最多,效率最高,速度最快,技术最密集,最先实现了信息化的行业.传统业务(资金调拨,办公与会计等)的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使银行能够提供范围更广泛的服务.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在金融体系中广泛应用,使银行业务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由最初用于银行内部发展到票据交换和证券交易,再到国际金融交易及信息传递,以及家庭银行服务业.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以前,支票的支付与结算完全由银行垄断;现在情况改变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银行与其他机构组成了支付结算服务协会.此后,结算变得更加自动化.各种银行卡(信用卡,记账卡,支票保证卡,智能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技术性能大为提高.atm机,pos机广泛应用,家庭和办公室银行业的生产和发展,使得通过个人电脑或其他终端设备与银行计算机联网,客户可以直接在家或办公室接受银行服务.技术创新也导致了大量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大额可转让存单,自动转账服务,等,都很典型.欧洲的网上银行目前所拥有的客户数已达320万之多.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柜台业务,清算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都在实行电子化.但是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多以信息咨询为主,缺少相应的支付手段,而且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多是各自为战,缺小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和技术平台支持,特别在跨区域信息处理和资金支付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五)银行业并购的外部动因

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给国际银行业带来的竞争压力.我国金融服务的开放度已很高。

(六)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过近20年的改革,银行体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开放竞争的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基本格局,并呈现出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新的生长点,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并存的局面.

银行体系

截止到2002年6月底,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761家城市信用社和37261家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在华共有营业机构185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3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近400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近140亿美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80多亿元。到2002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19.3万亿元人民币,银行机构总体经营状况良好,利润水平逐年提高.

银行体制多元机构

首先,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适应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发展需要的经济结构.在我国的金融机构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国有独资形式,其它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均采用股份制形式,其入股资金既有财政资金,也有企业法人资金.我国众多的城乡信用社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有大量的居民个人投资和股份.1996年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主要是由私营企业法人入股投资.已经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居民个人可以通过股票买卖成为其股东.

其次,各类银行机构的市场份额发生了变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曾一度在中国银行业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为了加强银行体系的竞争,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建立了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较小,仍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抗衡,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已有所下降,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打破.2002年6月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0.47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62%;贷款余额7.39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58%.从2002年上半年的存贷款增量来看,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别占56%和49%.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竞争在加剧.

3,中外银行格局形成

在一系列稳健的金融对外开放政策引导下,至2002年6月底,我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85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153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达400亿美元,外资银行发放的外汇贷款占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全部外汇贷款的20%;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33家,在上海和广州,以保费收入计,外资保险的市场份额已升至17%和8%.这显示出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已批准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等6家外资银行办理全面外汇业务,批准比利时联合银行上海分行等4家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使上海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增至27家.外资银行充分发挥熟悉国际市场,业务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重点拓展中间业务,并针对高收入群推出个人金融业务.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的部分优质客户(主要是三资企业)已开始向外资银行转移.3月未,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比年初下降0.1亿元和1.1亿元,同比分别多降2.9亿元和1.2亿元;外汇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下降0.1亿美元和1.1亿美元.而同期外资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3.9亿元,同比多增20.5亿元;本外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3.9亿元,同比多增20.5亿元.随着外资银行逐步享受国民待遇,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4,外资参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外资参股我国金融业的热潮正拉开序幕.

种种迹象显示,有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正在酝酿之中.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系列报告会上表示,加入世贸组织将引发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更深层次的市场变化,为应对挑战,中国金融业将认真遵守对外开放的承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

在这一轮金融业开放的热潮中,银行业首当其冲.事实上,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早已暗流涌动.在我国刚刚正式加入wto的2001年底,国际金融公司(ifc)即与南京市商业银行签定投资协议,以2700万美元代价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期,汇丰银行拟参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拟参股交通银行,ifc增资上海银行等事项均体现出中外资银行对合作的明显意向.

但是,我国的银行改革还不能完全按照商业原则来经营,市场化的改革进展缓慢.如: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层次低;金融机构跨区域性的兼并收购进程慢;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没有发挥好;多元化,集团化的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在风险规避上有一定困难.

二,商业银行整合和购并的动因,目标,基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其整合和购并的动因和目标是多元化,购并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给予支持.

(一)商业银行整合和购并的动因

1,扩大规模,抢占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并购可以使银行自身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张,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作为经营信用的企业,其强大的规模和竞争实力是客户信任的基础,也是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竞争优势,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条件之一.

2,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随着全球银行业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银行信息技术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不少银行在开发新系统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通过并购可增强集团系统开发能力,获得单位成本下降的好处,实现规模经济.

3,实现协同效应的需要.并购活动使银行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获取1+1〉2的经营协同效应.近年来,由于银行传统主营业务利润下降,迫使银行通过并购积极开拓服务区域和品种,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整合和购并的目标

1,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

国外商业银行整合和购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除了的大银行之间的合并,收购和兼并,从而形成巨大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外,商业银行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和拓展业务领域,增加利润来源,也向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机构展开购并.各国政府为了使本国的金融业在21世纪具有竞争力,也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放松了金融管制,并默认和鼓励跨业合并.例如,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的合并,其意义不仅是资产规模上出现了"航空母舰",而是向世人揭示了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壁垒正在消除.目前,商业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购并主要采取商业银行直接经营,设立子公司,设立控股公司,下设各金融子公司或相关金融机构间互相投资等形式.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购并,将导致21世纪金融业经营的综合化时代.

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扩大了银行经营的市场界限,而且使经营风险得到分散,商业银行在整体上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利润收入.我国银行购并实行经营业务多元化,并可推进银行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加业务品种,促进业务创新,使之达到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相接近的水平.

2,获取高新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世界银行业高科技发展中,银行购并成为增强银行技术,投资实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波特兰美国银行公司与西部第一银行公司合并后,即在美国西北部建立了最大规模的自动取款机(atm)联网,有效地分摊了成本;国际荷兰集团收购巴林银行的原因也在于巴林银行具有技术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优势.

我国银行业在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虽有显著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原因之一是资金的投入有限,而且国有银行的亏损面正在扩大,使银行现代化改造的能力相对不足,这使我国银行业在服务质量和速度上都逊于外资银行,因此会造成大量客户的流失.所以,我国银行业应通过银行之间的合并来提高向高科技投资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考虑对电子化程度交稿的外资银行及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进行收购兼并,以获取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另外,可加快银行国际业务开拓,为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更新创造条件.

3,实现高效率扩张,提升实力规模

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自我积累,内部投资而扩大规模;二是通过购并而获得行业内原有的生产能力.从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史来看,银行业持续地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当今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银行合并的步伐更是越来越快.因此,近年来银行购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银行合并成为超级银行.从2001年7月《银行家》杂志1000家大银行排名看,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盈利来看,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的规模都有了较大扩张.前1000家银行的资产总额2000年达到了37.07万亿美元,而1990年是23.1万亿美元,增加了60%,一级资本人9895亿美元增加到17710亿美元,增加了78%,税前盈余从1396亿美元增加到3170亿美元,增加了127%.而重组和购并是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其中前25家银行资产占1000家大银行资产总额的38.7%.前25家银行一级资本总计5864亿美元,占1000家大银行资本总额的33.1%.在前1000家排名中,并购已经成为一个改变排名的重要因素,2000年最新排名前10位的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并购形成的.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国有银行除了与新建商业银行竞争外,还有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面对这一竞争态势,我国银行业必须进行集约化经营,壮大银行规模.因为银行规模大,不仅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抵御更大的风险.所以,四大国有银行之间,新建银行之间及四大国有银行与新建银行之间都可以通过合并,兼并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势互补,组成国际性的大银行,而大银行则有实力进军全球资本市场业务及大力拓展非利息收入.

(三)商业银行整合和购并的基础

西方国家的银行整合和购并是在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主要包括一个健全的市场和市场体系,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和社会保障.这几方面相互依赖,互动发展.我国金融业尽管有了较大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国内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体制不完善,观念上的落后,硬件设施跟不上等原因,在很多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实现"后发优势".

三,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做法,问题及建议

(一)银行购并的主要做法

1,合并

合并是指两家独立的商业银行同时放弃各自的法人地位而实行股权的联合,从而组建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例如:1986年排名世界大银行第一位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便是由日本第一银行和劝业银行合并成立的.

2,现金购买式并购

凡不涉及发行新股的收购,都可以视为现金购买式并购,主要由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银行的资产.并购方通过对被并购银行的所有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并清产核资,协商作价,以现金为购买条件,支付产权转让费,将目标银行的整个产权买下,从而实现银行产权的合理转移.它实际上包括用现金购买资产和用现金购买股票两种方式.现金收购是一种单纯的收购行为,它是由收购者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从而取得被收购银行的所有权,一旦被收购银行的股权股东得到了对所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任何选举权或所有权,这是现金收购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3,股权式并购

股权式并购即投资者不是以现金为媒介对目标银行进行收购,而是增加发行本银行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银行的股票.它实际上也包括两种形式,即以股票购买资产和用股票交换股票.股权式并购区别于现金购买式并购的主要特点是,它不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因而不会影响收购银行的现金状况.同时,并购完成后,被并购银行的股东并不会因此失去他们的所有权,只是这种所有权由被收购银行转移到收购银行,使他们成为该扩大了的银行的新股东.也就是说,并购完成以后,被并购银行被纳入了并购银行,并购银行扩大了规模.扩大后的银行所有者由并购银行的股东和原被并购银行的股东共同组成,但收购银行的原股东,应在经营控制权方面占主导地位.股权式并购的具体实施有三种方法:一是收购全部股权.例如:日本三菱银行先后吞并了森村银行,金原银行.二是控制大部分股权的收购与兼并.例如:德国德意志银行控制50%以上股权的企业就达17家.三是控制少部分股权的并购.股权分散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证,银行也是这样.英国西敏士银行收购了西班牙马奇银行49%的股权做为该行在西班牙的子银行,都是以小制大的成功案例.

4,混合证券式并购

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不仅可以采用现金购买式并购,股权式并购等方法,而且还可以混合证券式并购的方式来进行.所谓混合证券式并购,是指收购银行对目标银行或被收购银行提出收购要约时,其出价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府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可转换债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可转换债券一般会有以下权利:发行可转换债券时事先应确定转换为股票的期限,确定所转换股票属于何种类型和该股票每股的发行价格(即兑换价格)等.投资者对可转换债券看好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债券既具有债券的安全性,又具有作为股票可使本金增值的有利性.而从发行公司来看,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能以比单纯债券更低的利率和较宽松的契约条件出售债券,而且能提供一种比现行价格更高的价格出售股票的方式.认股权证是由上市公司发出的证明文件,赋予持有人一种"权利",即持有人有权在指定的时间内用指定的价格即换股价认购由该公司发出指定数目即换股比例的新股.认股权证本身并不是股票,其持有人也不是股东,因此不能享受股东权益.商业银行在并购目标企业时采取混合证券的方式,既可以避免支付更多的现金,又可以防止控股权的转移.

篇9

第二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改名为“xx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市商业银行”。

第三阶段:尝试跨区域经营。上海银行2005年12月16日宣布,经中国银监会审核,宁波银监局已同意上海银行在宁波筹建分行。中国银监会表示,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于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跨区域经营的尝试。

二、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份额低

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136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1320亿元,2003~2008年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1%,存款余额33928亿元,城商行总体和单体均实现资本达标;全年税后利润407亿元。但是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不能与国有股份银行相比较,其资本在银行体系所占份额较低,所以其影响力比较低。

(二)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沉重

城市商业银行承接了原城市信用社大量不良资产,背负了原城市信用社留下的沉重的资金包袱,先天不足,成为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特征。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均要求,本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否则,将对其经营活动进行限制。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尚未达到8%的最低标准。

(三)市场地位不清

随着规模和业务的扩张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对市场定位和自身优势认志不清,盲目地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夺大企业、大项目,不仅背离了“市民银行”的初衷,也使风险进一步增加。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措施

(一)产权变更

1.通过增资扩股调整原有的产权结构。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增强,必须扩大实收资本,增大资本充足率;同时,调整资本的结构,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持股比例,逐步降低地方财政在其中的持股比例,从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通过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来改善产权结构。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期是比较长的,会所持股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董事会的成员也不再由政府垄断,公司治理将得到改善。

(二)关注中小企业

大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规模较小,在大项目上难以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抗衡,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中却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的企业比较了解,拥有信息的优势,贷款比较容易监管,可以迅速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三)关注市民生活

篇10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5年9月底,中国已建成城市商业银行113家,资产总额达到18833亿元,占所有银行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为5.1%。营业网点数接近6000个,从业人员则超过了1O万人,业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国的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合并而来,所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从诞生之初起就具备了其先天不足的弱势:(1)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比较薄弱;(2)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地方性特征明显;(3)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完善;(4)个别地区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突出。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外资银行的进入势必导致进一步瓜分国内市场的加剧,各家银行将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这对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外资银行先进经营理念的实施,先进管理模式的引入,先进产品和服务的全面展开,先进人力资源战略的运用都将给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城市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资产重组手段进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不良资产比重过大、资本充足率较低是目前压在城市商业银行头上的两座大山,而通过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剥离等手段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的问题。

2.以体制联合与合作形式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做强做大

从当前商业银行的状况看,彼此间加强联合与合作,走联合发展之路是一种必然选择。这不仅是顺应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和银行业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入世”挑战,寻求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客观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结成战略联盟是一种较为紧密的联合形式,成员之间从业务往来、经营战略,对外关系上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首先,联盟成员间业务上加强合作,建立联盟内统一的电子联行系统,开办通存通兑等业务。其次,在经营策略上,联盟成员应协调一致,避免内部过度竞争。这一种做法就是在全国按大经济区组建城市联合商业银行。

3.采取市场并购手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追求成长有两条途径可循,一是寻求内部增长,即在内部追加投资,扩充资产总额和金融产品生产规模;二是追逐向外扩张,通过并购迅速提高资本和资产规模,并借助协同优势提高竞争力。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之间通过收购、兼并等多种途径进行资本和资产的优化和重组势在必行。城市商业银行属于银行业中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除与不利地位,因此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迫切要求通过资本和资产的重组,实现资源的整合。

4.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

长期以来,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不是很明晰,内部治理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优化股权结构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起点,城市商业银行如果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国内外高素质的战略投资人,就可以实现股权的多元化,降低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一股独大”的地位,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另外,如果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上市就可以建立起常态的资本补充机制和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借助外力的推动,通过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城市商业银行至少可以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二是可以引入先进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公司制度;三是学习国外同业产品,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四是补充资本金,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另外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进行行更有效的资本运营,进而更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间的联合以及并购重组。

参考文献:

[1]赖小民.《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材料[R].

[2]王辉民. 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济南金融[J].2006.

篇11

2.投资和咨询类业务。黄金市场向个人投资全面放开后,商业银行可凭借其覆盖各城市的营业网点资源,为个人黄金买卖投资提供平台;商业银行可借助国际黄金市场信息平台,向黄金企业及时提供国际黄金市场动态,依靠国际金融市场信息优势,为企业设计黄金投资品种;商业银行可发挥其专业和信息优势,拓宽中间业务范围和理财产品设计区间,为居民个人提供黄金理财服务。

3.进出口类业务。商业银行可经人民银行授权,在限定额度内直接进行黄金进出口业务,如以寄售方式从国际金商那里进口黄金后,在国内黄金市场销售,以弥补供求缺口,平抑黄金市场供求余缺。

4.金融类业务。一是黄金抵(质)押贷款,贷款企业可以其所有的标准黄金为抵(质)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获得短期资金融通便利;二是黄金租赁,商业银行可以从黄金交易所买入的标准黄金为租赁物,向用金企业提供黄金租赁服务,以帮助用金企业降低原材料库存上的资金占压,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5.避险类业务。商业银行可借助黄金期权、黄金远期、黄金期货等衍生工具,帮助黄金企业规避市场价格风险,以使黄金企业得以锁定成本,稳定收益。

二、促进商业银行发挥黄金市场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1.是完善我国黄金市场体系、提高黄金市场流动性的需要。商业银行将发挥市场中间商的职能,提高黄金市场的流动性。由于黄金交易所成立后,黄金不再由人民银行统一收购,黄金生产企业也必须考虑产品的销售和资金的回收,黄金的贵金属特征仍将会使黄金供需双方在数量结构、期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黄金阶段性的积压。而商业银行凭借其资金实力和信誉可以担负起中间商的职能,对黄金的市场流通起到“蓄水池”和“加速器”的作用。如商业银行可从产金企业买入黄金,将“阶段性剩余”的黄金蓄积起来,又可以直接销售或租赁的方式将所蓄积黄金出售给黄金加工企业,从而既可有效地解决市场开放后产金企业将面临的阶段性积压及货款不能及时返还的问题,又可使加工企业以租赁等方式获得黄金原料,有效地降低占用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

2.可以减少黄金流通成本,降低交易费用。黄金交易除资金清算、结算外,还将涉及黄金实物交割。如遍布全国的产金和用金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黄金都运往交易所进行实物交割,势必大大增加交易成本。而商业银行可发挥其机构网络优势,协助交易所建立和完善黄金仓储和配送网络,实现交易双方“就近提货”,从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3.是建立黄金市场价格发现和价格风险转移机制的需要。黄金市场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黄金市场价格波动对黄金企业成本、收益和生产经营的影响。要规避此类风险,就必须借助于一系列黄金衍生交易工具(如黄金远期、掉期、期权、期货等),而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高技术性及高风险性决定了对它的合理、有效运用并非一般工商企业所能驾驭。而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可资借鉴和移植,如可为黄金市场交易双方提供以价格风险转移为核心的套期保值服务,帮助黄金企业有效地规避市场价格风险。

4.是平抑市场供求和沟通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黄金是国际清算银行认可的一种国际结算工具,且是世界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组成部分。我国对黄金进出口还未全面放开,对用于满足市场缺口、平抑市场需求的黄金进出口实行严格的管制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黄金市场的监管主体,选择由商业银行作为黄金市场供求平抑的操作主体从事黄金进出口将是监管成本最低的一种选择。而且,商业银行可借助黄金进出口及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展,为国际、国内黄金市场的沟通起到桥梁作用,并以其丰富的网络机构、资金、人才及信息资源,为黄金供求双方提供优质服务。

三、商业银行发挥黄金市场主体作用的瓶颈

1.商业银行市场参与度不均衡。金融机构参与黄金市场的数量仍较少,而且存在交易量过度集中的现象。不但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甚至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交总量也相对悬殊,如最早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建设银行,其2004年全年的成交量也不及中国银行的4%。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设计先天不足。一些商业银行敏锐地捕捉到了理财业务的商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黄金理财业务,如工商银行可提取实物的“金行家”,及建设银行的“账户金”、中国银行的“黄金宝”和“汇聚宝”等纸黄金业务。尽管“金行家”在操作银行性质、报价和交易方式、交易成本和投资操作方式上已超越了“纸黄金”的账面虚拟特征,可提取实物,但由于没有解决回购问题,抑制了个人投资意愿,因此仍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实物黄金理财产品。此外,现有的黄金理财产品动辄需要十几万元资金,交易门槛过高,交易操作和风险控制还不适宜中小投资者。

3.商业银行拓展黄金业务缺少法律支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仅批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办包括黄金现货买卖、黄金交易清算、黄金项目融资、黄金交割、黄金拆借、黄金租赁、黄金收购和居民个人黄金投资零售等8项黄金业务,而对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尚有诸多限制,而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未授予商业银行开展黄金

套期保值、黄金寄售、黄金质押贷款等中间业务的经营许可权。

4.商业银行进口黄金缺少相关配套政策。国内黄金供求长期存在着较大的负缺口,且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扩大,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需从国际黄金市场进口黄金以弥补缺口。鉴于黄金的特殊属性,一般性的市场缺口的弥补可由若干家商业银行来进行市场运作,大的市场缺口的平抑应由人民银行进行市场运作,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应授予商业银行黄金进出口权,但根据现行的《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不具备进出口企业资格和对外贸易经营权,无法取得黄金进出口权。

5.商业银行的外汇政策环境需要改善。商业银行向黄金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服务时,需要黄金企业向商业银行交纳风险保证金,而目前黄金企业只能交纳人民币保证金,与商业银行间的套期保值交易只能以人民币清算,但商业银行与国外交易方进行平仓的套期保值交易则需以外币清算,因此商业银行会面临如何解决外汇平衡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购、结汇。

四、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作为黄金市场主体作用的路径选择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培育黄金市场。对与我国在黄金“统购统配”时期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进行清理和废止,按市场经济规律制定黄金流通的原则性法律和秩序性法规,以规范黄金流通秩序,为黄金市场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公平交易的环境,使黄金市场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在黄金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黄金投资品和市场交易还应通过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体现对黄金企业和黄金流通的政策支持,以增强市场吸引力,加快市场培育。

2.扩大个人投资需求,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虽然目前市场交易份额仍以珠宝首饰用金和工业用金为主,但从我国居民储蓄总量和增长势头及平均个人拥有黄金数量来看,个人黄金投资需求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个人投资黄金需求的增长和潜力挖掘是未来个人黄金投资市场长远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黄金投资理财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保证。因此,管理层需要未雨绸缪,在进一步降低个人黄金业务门槛、激发个人投资黄金的需求的同时,培育和引导个人投资者掌握黄金投资基本知识,如影响黄金价格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分析价格走势的技术方法,合理设计盈利预期和资产配置比例,增强其风险承受能力。

3.发展做市商,增强商业银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随着黄金市场投资观念的培育及风险意识的加强,黄金极有可能成为银行机构投资者首选避险工具,其市场交易份额甚至可能大大超过工业用金和个人投资份额。管理层需要在完善有关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前提下,首先在商业银行中积极探索建立做市商制度,使做市商间实现相互对冲、套利保值,或由同一个做市商利用境内两个市场进行套利,以极大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实际从去年开始,各种境外背景的机构投资者作为二级会员单位已开始进入国内黄金市场,加拿大丰业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南非标准银行也已向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会员资格申请,应尽快从中选择首批黄金银行和国际金商,参与交易所报价交易试点,以提升交易所的国际化水平,拓宽与国际黄金市场连接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