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食品工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5: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食品工业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食品工业的发展

篇1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关乎国计民生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改变传统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对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工业的发展生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融资效率的提升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能够有效理解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更加清晰了解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能够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企业转型提供新思路。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方式上,较为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研究还需继续推进。

1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

我国的食品工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下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渐发展成集约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具备了现代食品工业的特征。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用以逐步代替分散于一家一户的食品加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1],也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获得长远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食品工业是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相关行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以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为生产过程的连续而有组织的工业体系[2],是振兴经济的一大支柱[3]。我国食品工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全国食品市场运行良好,并成为支柱性产业[4],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增质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1952—199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82.8亿元增加到136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6倍之多。1991—2001年从2665.1亿元增长到9870.2亿元,2003—2007年食品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超过40%,增长幅度较大。另据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万多家,企业数量平均增长73.2%,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总额7581.4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93%。到了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为11.34万亿,实现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从表1的统计结果分析,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2011—2015年平均以5.35%的速度增加,2011—2014年资产总量平均为54250.75亿元,销售收入2014年已经达到10万亿规模。通过分析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食品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以华东地区为主,其次为华中和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相对较为落后,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在食品工业领域有同样的表现,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改善区域经济失衡方面需要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从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实在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还是实现的利润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表明我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高,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有必要借助互联网金融浪潮进行改革创新,从经营模式和融资模式上进行转变。截止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已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中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源自国外,在国内得到蓬勃发展,业务模式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国内还处在探索当中。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包括互联网平台和金融功能两大要素[5],从融资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属于第三种金融模式[6],是异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一种新模式[7],构成了对传统融资模式的补充。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行业,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开始积极寻求变革之路,也催生出新的金融业务模式。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加速了征信、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月份成交额1238.6亿元,综合利率9.77%,如表3所示。截至到2017年2月底,在运营P2P平台5587家,行业平均利率9.80%,较上年下降了0.37%,下降幅度较低。网络理财方面,2015年年底网络理财用户规模达到3.2亿人,用户规模增长了62.4%,增长规模较上年有所下降,2016年用户规模增长34.7%,超过4.4亿人次,互联网信贷的用户规模从2013年的0.5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1.3亿人。区域分布上,P2P平台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为核心聚集地,其中,2016年广东P2P企业数量占比26.01%,居第一,贷款余额方面以北京最多,2016年达到3003.29亿元,如表4所示。在当前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再次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纷纷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并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加强。例如,互联网金融+农牧业已经逐渐开始成为我国食品工业领域的一大特色,包括农牧业电商平台、农牧业仓储物流、农牧业P2P网贷、农牧业第三方支付等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强大的生产创造能力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3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综合分析国内食品工业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融资模式方面,互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企业提供的新的融资渠道(如金包谷平台),另一方面将传统的融资渠道线上化(如平安银行的橙e网),大大提高了融资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经营模式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食品企业将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如在京东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的企业),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如专注于提供农产品服务的平台以食唯天等)。从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对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了新型模式的兴起,同时促进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实现新的融合。第一,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模式。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源于金融压抑和低效率的国有银行的垄断造成的信贷歧视[8],更有学者直接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归结为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9-11]。由于我国传统的食品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存在较为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融资困境开始成为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障碍[12]。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P2P网贷为代表的融资模式为食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3年的454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983.1亿元,信贷余额从704.4亿元增长到6633.8亿元,如表5所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案例共计174起,168家获得融资企业总的融资金额为610亿元人民币,规模增长较2015年超过337%,单笔投融资额度有明显的大幅度提升。当前是食品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殊时期,需要食品企业顺应潮流,突破行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实现企业融资模式的转变。第二,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营模式。世界食品工业广泛、普遍、不断地采用高新技术,推动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由于我国大部分食品工业企业基本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13],慢慢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竞争力不断下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食品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对传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起来,赋予食品企业新的活力。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工业企业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生态进行了系统性改良,如表6所示案例。从已有的经营模式分析,食品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主要以提供供应链服务和融资服务为主。食品行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具备开展供应链业务的天然基础,同时也为提供供应链融资提供了便利。将供应链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搬到线上则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带动了商贸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前,市场对网贷、互联网理财、颠覆银行业务等反应并不迅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商业思维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的思维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在人们的思维模式、行动模式上都有影响,对传统行业既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又提供了变革的方向。互联网金融思维的出现改变了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对金融的认识,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基础。

4推动食品工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合理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保障国民生命健康,带动农业、旅游、物流运输、电子商贸等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需要找准结合的关键点,采取必要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与发展。第一,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食品工业的发展。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很多源于法律制度上的空缺,对涉及食品生产与经营的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法规监管,能够有效约束企业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落实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助于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发展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在融资和经营变革上提供更多支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可以有效发展更加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推动食品行业的精细化生产。综合而言,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需要规范企业市场行为,通过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约束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律平.论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J].管理世界,1987(4):135-144,217.

[2]张艳,谢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0(5):40-41.

[3]范淑霞.食品工业是振兴山西经济的一大支柱[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9(1):70-71.

[4]杜荷.全国食品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7):14-16.

[5]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7]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6):22-30.

[8]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42-55.

[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10]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11]鲁丹,肖荣华.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篇2

2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不得不指出河北省食品工业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品种单一,结构优化度不高产品结构方面,输出大部分都是初级粗放的低端产品,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太少。产品附加值低,它的价值也就不高。产业结构层次方面,以食品加工业为例,它的结构单一,多年来主要是由饲料加工业、淀粉制造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构成的,急需进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2.2大中型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偏小河北省食品工业缺乏大型深加工企业。河北省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食品工业“十强”,但是河北省是“十强”中规模企业数量最少的,与规模企业数量最多的山东省相去甚远;除了规模企业,龙头企业也是如此,2012年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2700多家,河北省只占35家,而食品行业的只有12个,所占比例太少。全国食品工业及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数2008~2012年变动情况见表3。国家统计局规定,大中型企业指的是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工业法人企业。由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大中型企业最多,这是因为广东省借由改革开放的机遇,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对食品的巨大需求,从而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巨大发展。山东省与河南省是河北省的近邻,拥有相似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是河北省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明显少于两省,大规模的集团或企业偏少,导致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不显著,行业竞争力不强。

2.3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一是技术水平低。河北省食品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中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不明显,究其根本,是因为缺乏技术的支撑。河北省食品工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缺乏食品工业技术的创新,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低。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河北省食品工业企业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只有一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19个,同食品工业强省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明显。山东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8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41个;河南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5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37个。这也说明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

2.4投入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任何一个产业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后续投入,食品工业也不例外。河北省食品工业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项指标占全国比例偏小,说明河北省食品工业增速缓慢,发展后劲不足。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河北省食品工业投资明显不足。上述表2介绍了河北省食品工业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所占全国比例。河北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其占全国的比例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其增速缓慢,投入力度不够。

3促进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调查分析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河北省发展食品工业献计献策。

3.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如果主导产业选择正确,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选择错误,则会事倍功半。所以河北省首先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出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然后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要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食品工业的其他子行业,促进各个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同时,重视食品工业的地区协调性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间的流通,互通有无,引导河北省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

3.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规模效应龙头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政策、资金等的扶持,培养名优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和名牌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促进食品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企业自身也要提高管理水平,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标准化生产,促进规模化经营。要抓好项目

篇3

(一)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21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税合计231.78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4.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1个百分点,而且对于城乡居民就业、农产品产后转化、第三产业发展等农村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8.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21%;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34%。

(二)郊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79%;实现销售收入1278.43亿元,同比增长29.87%;实现利润总额171.51亿元,同比增长50.93%;完成出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分别占郊区规模工业总量的20.85%、18.66%、18.49%、27.19%和26.45%。天津市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建成了155个现代养殖示范园区和21个农业产业园区。粮食、蔬菜、果品、牛奶和水产品等产量质量稳步增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如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2亿元、3.7亿元和1.3亿元,并吸引了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哇哈哈等企业集团投资天津建厂。

全市生猪出栏374万头、肉鸡800万只,可以为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部分原料。2012年,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吉亚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入到全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重点和龙头企业,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天津市腌渍菜及其调味品生产是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和优势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天津市酱菜等腌渍菜产品原料,如大白菜、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主要为天津市特有品种,来源主要立足于本地,同时在市外也建立了原料基地。如天津冬菜,原料为天津特产青麻叶大白菜品种。天津利民调料食品有限公司蒜蓉辣酱产品,年销售额为2亿多元,除本地大蒜基地外,在河北建有5000亩的辣椒等原料基地。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除在天津蓟县建有葡萄基地外,还在山东、新疆等地建有基地。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原料,201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原料来自于新疆基地和番茄初级加工企业。

(二)做大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效果明显

天津市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津洽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交流展示平台,包装和推出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嘉里粮油、中粮北海粮油工业、中纺油脂、中粮肉食、广东温氏、河南众品和雨润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了天津市的产业素质和规模化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2个,其中国家级18个,比2005年分别增加112个和8个。2012年天津市食品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比2011年增加4.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6.65亿元。50强企业中,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3家,20~50亿元的11家,10~20亿元的10家,5~10亿元的13家。50强企业最低销售收入为3亿元。

天津市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提速,在全国领先。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同比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8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排位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三)升级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的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在乳品等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绿色、健康精深加工产品,使天津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总数减少23%的情况下,产值增长了45.53%,利税增长53.8%,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增幅8.27个百分点。

2012年底,全市有55个企业的1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四)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天津市与国家“三院两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科技合作,签订了天津市与“三院两校”面向“十二五”的科技合作协议。近两年,市农委、市科委在天津市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加工技术工程中心等,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天津)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天津)等研发机构,以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有关研究院所共同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天津市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成长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三、基本经验与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非农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都有了政策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超过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达到1000万元。此外,郊区工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继续向农业品加工业倾斜。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形成了求新求变的观念、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争第一的氛围、加快发展的气势。有关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开放,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外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相继上马了多家大项目,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势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农产品初加工的较多,精深加工的较少,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尽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还不尽协调,产加销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督察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区县级以上财政应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财政专项资金,并按照不低于财政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出台引进重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补助与奖励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探索以财政拿一点、企业出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等形式,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或组建担保公司,对加工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税费扶持

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税收扶持政策,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扩大其内涵。对加工企业引进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设备,建议经国家或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关税。应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料流通成本。

(三)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季节性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需求,可在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办理。抓紧研究出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担保办法,允许加工企业以其收购的农产品与经过资产评估的机械设备、地上建筑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问题。要实行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融资机制,发展贴现业务,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利用天津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应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篇4

山楂不仅药用价值高,因其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开胃消食,也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中,山楂果肉酸甜的特殊口感及具有血压、降血脂、柔和血管、促进消化等功能,是动脉硬化、消化不良和缺少胃酸患者的理想食品[12],各种山楂制品深受人们喜爱。山楂的价值很高,市场前景很大。在市场上出售的以山楂为原料的产品有很多,销售的食品类有150余种,如糖葫芦、山楂汁、糖水山楂罐头、山楂酱、山楂果脯等产品。

山楂提取物的保健功能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1强心降脂降压作用

山楂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的作用。山楂黄酮、山楂浸膏、山楂水提物均可对蟾蜍在体、离体、正常及疲劳的心脏有一定程度的强心作用[13]。其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是一种具有较强抗癌作用的药物。山楂提取物对癌细胞体内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山楂不同提取部分对不同动物造成的各种高脂模型均有较肯定的降脂作用。山楂中的乙醇提取物能够降低高血脂、大鼠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升高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14]。王云彩等人以山楂总黄酮做动物实验,通过高脂饲养使大鼠血脂普遍升高,18d后每天灌胃给药1次,给药16d后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总量(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T-C),并计算HDT-C/TC和TC-HDL-C/HDL-C[15]。结果表明,山楂总黄酮无明显降血脂作用,但可降低TC-HDL-C/HDL-C,这说明山楂对大鼠血脂和血脂蛋白胆固醇具有良好调理作用,可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李贵海等人研究表明,山楂中的雄果酸和金丝桃苷具有明显的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和提高血清SOD活性的药效作用,这些作用对于治疗高脂血症、预防血管内皮损伤、阻止血管粥样硬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16]。山楂加糯米制成山楂粥,能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化淤、收敛止痢,适于食积腹胀、消化不良、腹痛泄泻患者食用[17]。

2抗氧化作用

山楂果实中抗氧化作用的物质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和原花青素等[18]。山楂果实中富含天然植物抗氧化物-栎皮酮,属于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19]。金宁等研究表明:山楂原花青素表现出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氧化的能力,在脂质体系中,山楂原花青素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远大于维生素E[20]。山楂水煎剂可提高D-半乳糖致衰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红细胞内SOD的活性及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并能降低脯组织中Ca2+的含量[21]。山楂水煎液组增强正常小鼠小肠运动,说明山楂有机酸部位及水提液可以促进胃肠运动,并对其有单向调节作用[22]。山楂提取物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山楂提取物分别与维生素C和槲皮素复配,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协同作用,且山楂提取物与维生素C的抗氧化协同作用强于山楂提取物与槲皮素[23]。在使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的同时,灌喂山楂叶提取物,大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R)活性增加,LDL-C中维生素E消耗降低,荧光物质的产生减少,说明山楂提取物可对LDL-C的氧化修饰具有抑制作用,增加了抗氧化酶的活力[24]。

3抗菌消炎作用

山楂果实及山楂的叶子均有抗菌消炎作用,其中山楂果中所含的果胶、黄酮类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对于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上表明山楂取鲜品可治疗冻伤感染及溃疡,疗效非常好。山楂果中提取的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麻酸具有较强的消炎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炎症可起到很好的改善症状作用。未处理的山楂果实对多种杆菌和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焦山楂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山楂叶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山楂叶乙醇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有抑制作用,还能减少冰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李刚等用25%山楂提取液作用5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达99.9%以上,该液54℃储存14d对杀菌效果无影响,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25]。

4增强肠胃消化功能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等功效,常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较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26]。山楂果实含有VC、VB、胡萝卜及多种有机酸,日服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增强酶的活性,促进消化。山楂中同时含有胃蛋白酶激动剂,能使蛋白酶活性增强;另外,还含有淀粉酶,能增强胰脂肪酶活性,达到消食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27]。山楂水提取物还能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作用,山楂水提取物在5~20mg.ml-1浓度范围内可增强大鼠正常离体胃、肠平滑肌条的运动,且具有显著剂量依赖性;山楂水提物可加强乙酰胆碱引起的肠平滑肌的强烈收缩[28]。

山楂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及前景

1现代山楂在食品工业的发展

山楂树体抗逆性强,病虫害少,易于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卫生有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山楂能加工成多种产品,并且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山楂加工品也越来越多,其加工制品营养丰富、色泽艳丽、果香浓郁。其中果醋是以水果或果品加工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经过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优良的酸性调味品,它兼有水果和食醋的营养保健功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山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抗自由基活性,是生产天然保健食品较为理想的添加剂。可通过高新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有效成分提取后可采用喷雾干燥或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获得粉状产品。另外,山楂经过预处理后,可通过超微粉碎得到山楂粉,可作为医药、食品工业主料、辅料或添加剂应用。随着酶制剂工业、均质机产品和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水果的加工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水果类加工产品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山楂产品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山楂毒性小,副作用少,有望成为以各种有效成分参与临床治疗的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人们将山楂单味加红糖制成独圣敞,可活血化淤、促进食欲、帮助消化,适用于产后淤血。山楂果核及叶片等都含有丰富的保健成分,目前开发的产品有山楂核淄馏油、山楂叶减肥茶、山楂叶红色素及黄酮针剂等。

篇5

(一)土地资源优势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北纬37°30′至53°20′,东经97°10′至126°02′之间,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草原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东起大兴安岭山地,西至居延海,广袤无垠的草原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总面积达8700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21.76%。这些资源是发展具有特色的草原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2005年底实有耕地面积735.1万公顷。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山脉以南的西辽河平原,嫩江两岸平原,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广大丘陵地区。

(二)原材料优势

从全国范围看,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从产量上看,羊绒产量居世界第一,羊毛、牛奶、牛羊肉的产量在全国也名列第一位。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从东向西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干湿地区,从南到北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个温度带。不同的带区和不同的水热组合,使拥有良好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是全国著名草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畜种资源,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品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丰富的高品质畜种资源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农作物多达25类,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密瓜、黑白瓜籽等,许多具有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生产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三)市场优势

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要结合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还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资源――技术――产品――市场――效益的有效链接。从国内食品消费市场来看,由于人口众多、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以及农村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可以预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虽然在下降,但绝对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断增长,农畜产品的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从国际市场来看,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世界人均农畜产品消费量平均增加了3.46%,到2020年,农畜产品消费都将保持增长的大趋势。如果农畜产品出口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技术投入、注重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完善检疫体制,农畜产品的国际市场有望打开并迅速扩大。以纺织品为例,国际市场上对高档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因此,羊绒及羊绒制品的出口己成为具有特色的第一大出口商品。

二、农畜产品加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一)乳品加工业

2006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301万头,居全国第1位;牛奶产量达880.45万吨,居全国第1位;全区乳制品产量345.76万吨,其中液体奶产量310.1万吨,居全国第1位;实现销售收入224.95亿元。伊利、蒙牛两大企业在同行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两企业全年加工牛奶400万吨以上,日收奶量均超过5000吨,两大企业液态奶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稳居全国同行业前2名。在生产工艺方面,目前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的主打产品超高温灭菌奶和乳酸饮料均采用超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工艺,设备均采用世界两大饮料包装巨头利乐和康美制造的无菌包装机械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伊利、蒙牛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老大,伊利公司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工业二十大著名品牌”称号,其生产的纯牛奶产品获得了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合格产品证书》,是国内乳品行业首家获得此荣誉证书的乳业集团;液态奶产品被批准使用“3・15”标志,成为国内首家使用这一标志的乳品企业。而蒙牛乳业更是以其“火箭速度”获得了极高的品牌信誉,在2006年中国品牌发展年度报告中“蒙牛”位居民营企业品牌价值榜首,与海尔共同入选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同时还在《企业公众形象报告》中摘取“2006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并入选首届亚洲品牌500强。这两业集团成为中国乳业当之无愧的“绝代双雄”。

(二)羊绒加工业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毛线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羊绒产业,是内蒙古农畜产品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良种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和“罕山白绒山羊”3个品种,是内蒙古独特的畜种资源。这3个山羊品种个体产绒量一般在400克左右,比未选育的土种绒山羊及全国平均产绒量提高一倍多,成为内蒙古羊绒产量的主要增长渠道,羊绒纤维细,强度大,匀度好,光泽洁白,导热性小的特点,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2006年,山羊绒产量6792吨,有羊绒加工企业l5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羊毛绒96l7.91吨,羊绒衫1267.66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羊绒制品产量、销售收入、出货值均列全国第一位。

鄂尔多斯鹿王集团作为世界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经济实力最雄厚,也是国内品牌优势最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一直居国际同行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在羊绒新型纺纱、新型印染和自动化编织等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分梳设备,纺纱设备,织造设备以德国和日本电脑自动化编织为主体。2006年,鄂尔多斯集团生产羊毛绒2301吨,羊绒衫636万件,完成出口额12784万美元。鹿王集团生产羊绒衫322万件,完成出口额8006万美元。

(三)肉类加工业

内蒙古的肉类加工业源远流长。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依托草原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加工企业。小肥羊、小尾羊、草原兴发、伊盛公司、科尔沁牛业、塞飞亚、通辽金锣、乌兰察布双汇、临河得利斯等企业成为自治区肉类加工业的主力军。2006年,全区鲜冻冷藏肉46万吨,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9.8亿元。

(四)酒类加工业

制酒工业也在快速发展,已经培育出一批在区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和名牌产品。河套酒业创出了“中国驰名商标”,宁城老窖、蒙古王白酒、金川保健啤酒、海拉尔啤酒等在内蒙古名牌产品中榜上有名,维信、汉森等葡萄酒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五)粮油加工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已经成为内蒙古重要的玉米深加工基地。通辽市玉米深加工发展突出,该市地处中国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玉米种植面积600万亩,玉米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其中淀粉专用玉米达80%以上,专用玉米淀粉含量高达75%,通辽黄玉米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加工转化潜力巨大。

内蒙古河套平原物阜粮丰,盛产优质小麦。我区的商品小麦具有质优、无污染的品质优势,优质小麦粉加工市场潜力巨大。初步形成了以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大公实业总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巴盟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地区优质小麦为原料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原料和产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市场前景看好。

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3条先进的意大利等级面粉生产线,日处理小麦850吨,还有年产2500吨的挂面生产线以及面包、馒头生产线。“河套”面粉因其高品质,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同时,全区在葵花油加工、大豆深加工,番茄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方面也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和杭后工业园区,己经成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三、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一)实施农畜产品全程监控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增强畜禽产品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制定和完善农畜产品生产标准, 搞好畜禽品种的改良,改变畜牧生产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饲养。加大动物防疫力度,有效控制动物疾病,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按照“填平补齐,全面覆盖”的原则,切实建立起依法质量监测、生产监测、市场监测、认证监测相结合的畜牧质量监测体系。

(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

整合资源,建立行业长期发展规划,整顿行业经营秩序,形成行业自律规则,使行业有章可循,是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通过行业协会逐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经营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形成健康有序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防止无序竞争。同时充分利用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其调研、协调、协商、服务等作用,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调,开展有关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获得并保持技术上的竞争优势,才能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所以应有意识地增加科研投入,强化研发环节,抓紧技术渗透,鼓励新产品地研制与开发。

(四)调整结构,活跃市场

篇6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9-02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初级加工的基础上,用现代科技和工业手段将农业初级产品及其在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转化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优质的增值食物组分、促进健康的营养品、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工业材料等,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过程。

一、哈市主要农产品资源及加工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原料。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拥有非常丰富和优质的农产品加工资源,粮食、牛奶、肉类、禽蛋、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绿色、有机农产品更是排在副省级城市的首位,但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着缺少精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竞争力弱、产业链条较短等矛盾和问题。

(一)哈市农产品资源现状

哈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产量高,质量好。2010年,哈市的粮食、奶类、肉类、禽蛋、水产品和蔬菜产量分别为1259万吨、143万吨、75万吨、34.5万吨、11.5万吨和145.4万吨,分列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1、第1、第4、第4、第9和第12位。

“米、稻、豆”三大作物标准化种植推广面积2637.02万亩,占播种面积(2850.6)的92.5%;建设100个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84.4万亩;哈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达3212万亩,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10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3个。

(二)哈市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分布情况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5户,工业总产值757.2亿元,利税9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1户(含省级56户、国家级4户),销售收入209.4亿元,利税18.4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0.96:1,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为642.6亿元,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0.82:1。

1.粮食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粮食加工企业2015户,其中玉米1080户、水稻780户、大豆15户、杂粮140户,全市加工玉米、水稻、大豆分别为468万吨、300万吨、55.8万吨,分别占全市米、稻、豆产量的60.3%、78.2%、68.1%。

2.畜产品加工产业。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00余户,其中较大型加工企业44户,年加工鲜奶140.28万吨、生猪343.9万头、肉牛46.6万头、禽类9331.2万只,分别占产量的98%、86.5%、48.2%、98%。

3.经济作物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经济作物(包括蔬菜、浆果、食用菌等)加工企业62家,其中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万吨,占全市果蔬产能(438.6万吨)的7.9%。

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态势

在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单纯的产品加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综合方向发展;由规模较小的专业型企业向联合型、跨国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科技化、精深加工发展;由传统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农产品发展。

1.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

2.加工原料专用化。随着市场和加工用途的细分化,加工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专用的原料品种,农产品加工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

3.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从食用、饲用、药用和简单工业原料扩展到功能性高附加值保健品,再扩展到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工业材料等更广阔的领域。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为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工程科学等应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得到不断的应用。精深加工能力越来越强,资源综合利用度越来越高。加工设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三、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哈市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科技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低

哈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二)规模化程度低,品牌过多,无法形成集中优势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0.387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2/3。哈市三大主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年加工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0.3%、78.2%、68%,龙头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为6.6万吨/年、6.2万吨/年、5.5万吨/年;浆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9%,龙头企业平均规模为2.88万吨/年。哈市现有各种农产品品牌2080个,其中名牌产品7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黑龙江名牌产品29个、哈尔滨市名牌产品44个),产品名牌率只占3.8%。品牌过多过滥,企业各自为战,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也不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

(三)农产品加工率低,建设现代化农业任重道远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地区都在2~3∶1的水平,我国仅为0.7~0.8∶1,黑龙江省为0.5~0.6∶1,哈市为0.82∶1。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不到80%,哈市也仅为96%。目前,黑龙江省、哈市人均粮食、禽蛋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比较相近,肉类、牛奶相差一倍左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

(四)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连接不强

哈市农业发展上过分强调数量的增长,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投入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优质、专用的加工品种缺乏。2010年,哈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965万亩,涉及农户83.68万户,但由于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多数仍停留在购销关系或较低级的协议关系上,属于松散型关系,造成生产基地难以得到反哺,加工龙头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因而缺乏稳定性和带动力。

(五)投融资体制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需要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工矿企业相比较,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导致现有投融资条件下贷款难、担保难,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周转慢、资金占有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银行贷款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条件不匹配。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门槛过高、审批手续复杂。

四、推进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业总产值3倍的标准,哈市在现有农产品加工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初加工产品、加工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有效带动哈市GDP增长近30%。

(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哈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产品与国际接轨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各类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加强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安全区,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建立世界有关标准动态跟踪制度,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标准,推进地方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篇7

万科集团在客户关注问题上花费了不少的心血.

上海万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爱明先生在总结万科的成绩时说:

我们觉得整个品牌的出发点还是从客户出发这是我们2000年进行的思考,从这里出发,我们觉得品牌的DNA实际上就应该是以客户为本,以生活为本,我们觉得这个计划是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做,说和做如何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是要建立一个传播的途径。我们02年,我们的主题是建筑你的生活从懂得你的生活开始这也是一个说法,我们企业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开始做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我们请了第三方公司,我们进行用户总量的10%的入户调查,做到今年已经做到第五年了,我们有这样的行动。这是从2002年开始的,所以说我们通过这种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我们知道客户关注什么,核心价值在哪里?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这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流程的一部分,我们觉得企业从这一点上开发,会得到进步。

工业用品是指由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机构(如医院或学校)或组织为用于生产、再销售、资本设备、维修或研究与发展所购买的产品与服务,它可分为:原材料、设备、组装件(元器件)、零部件(专用件)、消耗补给品、服务六种。

同样是工业用品的销售,不同的客户在采购、决策、关心内容等方面都各不一样,也许,私人的小老板可以一个人拍板搞定,然而,越是大的企业往往程序方面就非常复杂,几乎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多的是需要很多人来共同决定。根据个人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大客户的研究与分析,我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做参考。

1、大客户对工业用品采购流程不同

工业用品的采购程序因公司的不同而各异,这取决于各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管理侧重点。一般说来,要涉及到以下几种人:申请可能由工程设计部或所属工厂提出,然后交给采购部。如果采购的东西超出了常规,总经理或许会进行干预做最后决定。

在小型企业里,一切重要物资的采购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老板的手里,但在决策过程中老板又或多或少受到手下小人物们的影响。比如公司要购买一台复印机,虽然最终决定权在老板手里,但购买哪个牌子可能文秘是怂恿者,因为这机器是她用得最多,也就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工业用品的销售员通常都面对着一种复杂的局面,往往需要拜见许许多多的人,并考虑这些人所扮演的角色,打通各种关节,最后才能做成生意。

2、大客户对工业用品的购买动机不同

和生活消费品不同的是工业用品更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生活用品消费者更多考虑的可能是商品的形象和等级。价格对于工业用品来说也是很重要,但第一要素肯定是质量。因为企业都有这样的认识,再便宜的东西如果不耐用也是白搭,能够使企业正常工作才是最重要。这也正是工业采购员的责任之所在。

尤其在企业购入生产性设备时,老总最关心就是设备的运行费用、耐久性、可靠性和能否提供便捷的维修服务。如果这几条能满足,企业才会考虑购买。但对于机器设备的问题,应如何处理呢,当面对着的是企业老总时,可以把它当作产生设备来推销,说明其产品是如何的提高生产率,从而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时间及人力成本),加强了企业的社会竞争力。而面对设计部经理时,则更应强调其产品的方便快捷性。

3、大客户购买工业用品一般有预算

以工业用品设备为例,它包括生产性设备和企业管理性设备。工业设备方面的生意有大有小,差别极大,小到手动工具,如手钻、扳手等只值几元钱的东西;大到价值几百万元的重型设备如机床、高炉及货船等。它们一般都计入经营性支出,而且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有的设备是标准化的,可以摆到货架上出售,有的则是特意为顾客设计的。

绝大部分企业都认为把投资用到购买优良的生产性设备上,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生产效率不高,企业就会失败。只要他们明白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即回收期)获取利润,他们通常都愿意下订单。而相对于企业管理性设备则比较难下订单,甚至还这样的认识:购买生产设备,企业可以赚钱;购买办公设备只是让员工更舒服些,对于企业不会有太大好处,因此企业购买管理性设备的审批往往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

4.大客户认为销售工业用品需要长期的关系

有人说在工业用品市场上,只有拥有关系的人才能拥有顾客,此论虽非真理,却充分表明:当顾客已经与竞争对手建立起良好关系时,你能否插足进去,把客户拉到你一边就成了全部工作的关键。从另一方面讲,你一旦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关系,并能不断向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你就像树起一道坚固的围墙,可以阻挡竞争对手的入侵。

有时,工业用品交易的谈判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年之久,新手们往往不可能一跨进大门就立即获得某公司的生意。大部分公司都有契约义务,在旧合同期满前没有购买权。

当然,并非所有的工业用品都需要这么长时间的关系,有时公关活动做得好,高层的互动比较容易获得定单。

5.大客户比较强化谈判协商

在许多情况下,工业用品的价格是可以谈判的,尤其是遇到大买主。在推销特殊原材料、组装件、零部件和某些服务时,价格一般需双方进行协商,通过谈判达成双方接受的价格和条件。

谈判是大客户在买卖之间非常重要的手段,学会谈判,了解并懂得真正的谈判对于大客户的销售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把谈判技巧列在大客户销售培训中的原因。

6.大客户需要备忘录等来强化双方的信任感

工业用品市场,为了减少双方的误解,人们普遍都要采用书面合同(契约)或备忘录等,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的方式也是各不一样,双方往往都需要一些承诺,从一些小小的承诺最后到大大的承诺,然而,承诺的方式就是备忘录等,因为人们往往相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就是结果。

7.大客户对工业用品更需要售后服务

服务已成为当前商家竞争的一大手段。有无良好的服务措施及设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对工业用品尤其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许多情况下,你的快速维修能力可能是你做成生意的主要原因。如果购买了你的复印机,却经常失灵,失灵后又难以找到必要的零件和人力进行即时维修――这种事情最能破坏工业用品买卖双方的关系。

有时,买主为了获得维修工作的及时进行,他们宁愿多出点钱也无所谓,甚至会购买一些维修零件库存备用。由此可见,工业用品的售后报务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工业用品来说,拿到定单只是销售的开始。工业用品销售员的成功与否,取决他随后的服务工作。因此,工业用品销售员应当切切实实地做好善后的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大客户,要特别认真,决不能因小而失大。

8.大客户对工业用品的技术非常关注

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你的公司能够向顾客提供必需的技术咨询和技术交换,他们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与你建立长期关系。尤其是那些并不想制造初级产品的工业公司理是如此。

一个年轻从办了一有小公司,专门向保健品工业出售印好图案的包装盒,但他不是印刷商,对印刷技术也不在行,于是他找到一个可以提供印刷技术服务的公司,根据他的设计拿出成品。这样的客户一旦形成关系不太会被抢走。

9.工业用品对大客户销售要抓住时机成交

篇8

需要样板工程,参观考察等方式是比较适用的,所以,就更加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只要注重产品质量就可以了。

然而,工业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展企业在营销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品牌的问题。

一、目前工业企业在品牌上存在的问题:

1.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越来越低

要想摆脱只能依靠“价格”拼争市场的局面,中国企业必须制造出在技术含量上高人一筹的产品。哈佛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90%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中国企业“价格战”最为激烈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例,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权威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3年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排名前六位的国家依次是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荷兰、英国;在企业申请专利量排名中,前十名中没有中国大陆地区企业的身影。由此可见,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距,使得中国企业很难跻身“高端产品”的行列,只能亦步亦趋跟着国外企业的脚步,进而使用“杀伤力”和“自伤力”都极强的“价格战”去冲击“低端市场”。

国际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在谈及中国工业品制造业时,指出“对于高品质产品进入发达市场时,在质量、价格方面的控制力不大,中国企业需要从品牌上获得30%的利润而不是10%—15%的市场加工费”。无庸置疑,品牌产品可以卖得更高的价格,并且依旧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这就是做品牌的魅力。

2.产品无法长期,唯有品牌可以永恒

以往,我们认为一个产品好,可以维持十年、二十年,典型例子是上海大众“桑塔纳”一直买了20年,这是一个神话,然而,今天我们发现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产品无法长期引导市场,然而,市场却可以用品牌来塑造,今天,我们发现 国内的工业品企业,例如:徐工集团,他的产品是一系列的工程机械,卡特彼勒是世界工程机械的巨头,他是机械产品也是全覆盖的;

3.缺乏品牌,无法成为百年企业

世界著名市场战略家杰克特罗特在分析未来市场品牌的意义时指出:“有两类竞争者是成功的。一类是强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这类公司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谋求利益;另一类是专门化的或定位很好的品牌。这是一些小的竞争者。”应该说,特罗特先生指出了中国工业品企业国际化的必然出路。

4.国内企业品牌塑造公司的事实存在

工业品企业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着力于品牌传播和建设,并提出企业要基于“产品”和“品牌”两个主旋律来经营,如玉柴动力、时风发动机、博世等诸多企业品牌的广告频繁露脸于中央电视台,成为工业品品牌营销的时代先锋。这给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工业品企业开始逐步进入品牌时代。

5、招标中,需要品牌的支撑

工业品在招投标过程中,采购决策越来越理性化、民主化。因为过去市场不够成熟的时候工业品采购可能是一个人就拍板决定了,而现在决策一个采购项目的是团队,也可能要一个部门,或者项目组,其中还有专家参与。打造工业品品牌,可以对采购团队形成一个“综合影响力”,容易在竞争中胜出。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规范化,品牌在工业品购买决策中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6、市场越来越规范,透明度越来越高、理性程度越来越明显

加入WTO后市场越来越开放,导致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入,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随着中国法制越来越健全,给那些利用个人公关等非法手段为主的销售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关系营销偏弱化,理性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市场也会越来越规范,透明度也越来越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意识。所以,品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拥有品牌,可以带来的利益:

1、 品牌有利于树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购买者或使用者获得相关的或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它的成功源于面对竞争能够继续保持这些价值,形成某种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随着工业品的核心产品优势慢慢消失(如专利权到期),不同供应商之间就很少能形成价格差异,在成熟的工业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价格竞争的压力,对于许多供应商来说,防止普通化趋势的营销努力是工业品策略的关键。工业品市场上的产品差异化很难,而对于通用品来说,价格是主导的购买标准,因为供应商提供的商品都基本相同。为了跳出价格恶性竞争的圈子,工业品供应商必须以打造企业整体品牌为突破口,从客户心理、情感、精神的角度树立某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品牌有利于创造整体价值最大化。

2、品牌是关系的建筑师。

过去,市场营销的重点很大部分放在怎样“赢得”客户上,而不是如何长期“拥有”客户上;而关系营销的目的正是在于使服务、质量和营销这三者环环相扣,使赢得客户与保有客户这两方面呼应扣合起来。品牌营销战略的基本原理在于,“如果服务达不到顾客满意,那么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这一朴素思维。其核心可概括为:①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市场和产品;②以顾客为圆心去构建自己的企业及形象;③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你的服务最使人安心舒适;④请顾客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产品开发;⑤千方百计留住老顾客;⑥使顾客充分信任你的企业和产品,在彼此之间建立忠诚友好的氛围;⑦分级授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顾客的服务要求。品牌营销思想就是努力在顾客面前提高自己的企业形象以及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可信度,每一次投入都作为对品牌资产的长期投资,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的偏爱度和忠诚度。

三、发展工业品牌的四种模式:

品牌推广模式之一:人员推销

在工业品营销中,人员推销是指为了达成交易而与一个或多个潜在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达成签单。这个直销模式是最常见的销售过程,也是被认为最重要的促销方式,有的企业甚至只通过人员促销来获取订单。

1、销售人员直销:

这是人员推销的基本方式,销售人员需要引导、教育客户购买产品。工业品市场营销过程中“消费引导”的作用要比消费品更重要、更突出,这是由工业产品的技术性与应用的狭窄性决定的。通过设计人性化、生动化的销售工具,辅助销售人员的地面推广,创造良好的谈判、沟通氛围,促进成交;帮助客户,降低对技术型产品的认知壁垒,提高客户内部不同对象对我方产品的一致认同。

2、服务促进销售:

大型工业产品的特点,一是价格昂贵,许多产品的单机成本超过100万美元,一台施工机械设备或一台重负荷发动机对用户来说都是重要的固定资产;二是销售量比较低,生产的产品是非大众化的,只有特定行业才有这种需求;三是设备运行环境恶劣,常易损坏,发生故障,需要维修和更换零件。如美国卡特彼勒选择当地分销商为其销售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卡特彼勒与所有的分销商都建立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分销商都是独家,不能再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样就能保证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稳定可靠的服务。卡特彼勒选择分销商的标准比较严格,一般都是当地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熟悉当地情况,接近客户,掌握需求状况,能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使停机时间缩短到最低程度。公司承诺,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卡特彼勒产品,都可以在48小时内获得所需的更换零件和维修服务。

3、教育技术人员:

在用户企业中技术人员是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影响者,例如在某些大型复杂仪器的购买过程中,有些时候技术人员其实就是真正的决策者。因此在人员推销的时候,如何赢得技术人员的支持是获得订单的关键,技术人员和技术人员最有共同语言,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应在必要的时刻深入市场一线。实际上很多优秀的工业企业就是这样做的。

4、人员推销:

这是人员推销的基本方式,销售人员需要引导、教育客户购买产品。工业品市场营销过程中“消费引导”的作用要比消费品更重要、更突出,这是由工业产品的技术性与应用的狭窄性决定的。通过设计人性化、生动化的销售工具,辅助销售人员的地面推广,创造良好的谈判、沟通氛围,促进成交;帮助客户,降低对技术型产品的认知壁垒,提高客户内部不同对象对我方产品的一致认同。

5、高层销售:

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的总裁常定期访问大用户,甚至对一些小用户破格接待,企业想对外界传达的是我们是一个真正重视客户,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另外企业的负责人与用户的领导者常常会更容易交流,通过高层的接触,有利于加强双方的信任,利于合同的成交与用户忠诚度的提高。

品牌推广模式之二:销售促进

销售促进是指辅助销售,从而鼓励用户对产品与服务进行尝试的短期激励。例如:包装行业第一品牌瑞典的利乐就直接送设备给蒙牛、伊利等公司,从而拉动终端用户的需求,达成销售促进的目的。销售促进整体有如下的几点:

1、邀请客户到自己公司参观公司先进的生产基地和管理方式

2、样板工程树形象

3、改变付款方式

4、技术交流与培训班

5、会员俱乐部制

6、互惠购买

7、试用与样品赠送

品牌推广模式之三:公关

公关是指为提高或保护公司的形象或产品而设计的各种方案。营销研究表明对于复杂、昂贵、风险大产品的购买企业形象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订单。

1、与行业协会、相关的政府官员、行业媒体和记者、业内权威专家维持良好的关系。

2、参加业内颇有影响力的行业展会

3、让用户进行口碑宣传:

4、企业峰会

5、行业宣言

6、创造新闻

7、公众服务活动

8、服务巡礼

9、拜年活动

品牌推广模式之四 : 广告

广告是指有特定的出资者付费所进行的构思、商品与服务的非人员的展示和促进活动。工业品营销中广告的作用不如消费品那么明显,一般不会出现广告投放量与销售增长关系特别明显的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广告在工业品促销中的作用。正如科特勒所言“有些工业品公司广告支出严重不足,无法提高在用户中的知名度与得到认可。他们低估了公司形象和产品形象在售前争取消费者的能力”。

1、媒体传播--软性文章细无声。

2、行业期刊广告:

3、宣传手册:

企业编订印刷精美的宣传手册者对用户邮寄会直接发放。通过宣传手册传达例如企业是做什么的,产品型号,功能特点等信息。

4、视听材料: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制作多媒体光盘来宣传企业或产品。工业品,尤其是复杂设备的销售,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用户更直接,更清楚的了解企业和产品。

5、网上宣传:

工业品的采购决策做出之前往往会有一个信息收集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利用因特网收集信息。企业通过建网站,做广告等等方式在网上全面宣传自己。

6、标志图形:

篇9

小麦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来,我国小麦年产量均在亿吨以上[1],居世界第一位。但通常人们对小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限于常规的加工方法,如制粉、生产面食等,而对利用小麦发芽产生的变化进行加工则较少见。小麦来源广泛,小麦芽的生产原料易得,生产新型小麦芽食品,不仅可以拓宽小麦的应用范围,还可以提高小麦的产后附加值。对近年来国内外小麦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1小麦芽的主要成分

小麦发芽过程中多种酶活力激增,呈现出谷物萌发所特有的酶类活力的增大,这也是影响小麦芽应用品质的主要因素。小麦经发芽后,还原糖、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含量均大有提高,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1.1小麦芽中的酶类

目前,对小麦芽中酶的研究是小麦芽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发芽小麦中酶的研究主要涉及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和脂肪酶等。小麦芽酶类中,淀粉水解酶是目前食品行业应用研究较多的。小麦发芽后淀粉水解酶含量丰富,可作为一种很好的酶源。目前,在淀粉、制糖及焙烤工业中,小麦芽粉已作为酶来源开始应用。小麦芽中的淀粉水解酶类主要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以及极限糊精酶等,有研究表明,这三种酶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淀粉的彻底降解。目前,在超高麦芽糖浆的生产中已有使用三酶糖化法,即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协同作用进行糖化。在小麦啤酒的生产中,利用小麦芽中三种淀粉水解酶的协同作用,可使淀粉糖化更彻底,从而提高小麦啤酒的质量。小麦芽拉开了酶制剂在焙烤工业中应用的序幕。小麦芽应用于面包中,可以补充面包粉中α-淀粉酶活性的不足,使得面包体积更大,感官质量也得到改善[1]。路茜玉[2]指出,α-淀粉酶只有在小麦发芽时大量产生,正常小麦籽粒中缺少α-淀粉酶。谷芽、麦芽在我国民间是常用的助消化健脾胃的保健药。《本草纲目》记载,谷(麦)芽有“健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之功。据文献记载[3],麦芽助消化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淀粉酶。兰云贤等[4]指出,干燥植物种子中的植酸酶无活性,只有在种子吸收水分开始发芽时才被激活并水解植酸,其研究表明,小麦随着发芽天数增加麦芽中植酸酶活性增加。Bohn等[5]的研究也得出,发芽小麦中植酸酶活性增强。小麦发芽后脂肪酶含量增加也很快,并催化脂肪水解生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导致脂肪酸值升高。吴玮[6]的研究表明,小麦随发芽程度的加深,脂肪酸值升高,这也说明了脂肪酶含量的增加。此外,余江[7]等的研究表明,在小麦发芽过程中,外切蛋白酶活性也逐渐增加。

1.2小麦芽中的糖类

正常小麦淀粉质量分数为66.7%~75%,随着小麦发芽,少部分被水解成糊精和还原糖,属于天然变性淀粉。麦芽糊精就是一种葡萄糖当量值小于20的淀粉轻度水解物,跟原淀粉相比,它的水溶性大大增加,同时具有许多优良的功能特性,它可以做成脂肪模拟品,部分或全部替代脂肪,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小麦芽中淀粉含量逐步减少,路茜玉[2]指出,发芽小麦中淀粉在高活性α-淀粉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低分子糖类,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还原糖含量增加,这与民等[8]的研究一致。

1.3小麦芽中的蛋白质和脂类

发芽后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减少,并随发芽程度加深,蛋白质含量递减。余江[8]等指出,在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同时,在小麦发芽期间,氨基酸含量增加,这可能是蛋白质在小麦发芽过程中被蛋白水解酶分解生成了氨基酸。小麦芽粉中蛋白质含量与干、湿面筋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董召荣等[9]研究表明,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干、湿面筋含量逐渐降低。王丽娜等[10]的研究也表明,随着小麦发芽时间的延长,面团中湿面筋含量明显下降。在小麦发芽过程中,其总体脂含量逐渐降低。不同类型小麦的总体脂含量以不同的速度降低,在总体脂含量减少的速度上,强筋小麦比中筋小麦减少得更快[6]。小麦发芽过程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这是由于脂肪酶含量的增加而引起脂肪水解。

1.4小麦芽中的矿物质

小麦被认为是人类摄入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小麦芽中也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铁、锌、硒、钙等人体极易缺少的元素[4,11],是矿物质的宝库。植酸能与矿物质元素结合,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兰云贤等[4]和Bohn等[5]研究均得出随着小麦发芽进行,植酸酶活性增强,分解植酸,因而发芽提高了小麦中矿物质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小麦芽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矿物质,碱性程度比蔬菜中碱性最高的菠菜高近一倍,是适合酸性体质的最佳食品。

1.5小麦芽中的其他成分

发芽程度较高的小麦芽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小麦芽中的叶绿素与人体内的血液成分很类似,能快速溶入红血球使人恢复活力,也能进入组织中清除残留的药物和毒素,中和不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有清肝、活血、强心脏、降血糖、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所以小麦芽被称为“绿色的血液”。小麦芽中叶酸含量丰富。Hefni等[12]用不同品种的小麦做实验,得出发芽可以使小麦的叶酸含量增加4~6倍,即使随后对发芽小麦进行烘干(50℃)磨粉也不会影响叶酸的含量。因此,可以将发芽小麦作为制作高叶酸含量面包的原料。全谷物中富含多种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如多酚类、γ-氨基丁酸等。张钟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芽小麦籽粒中多酚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因而发芽提高了小麦的抗氧化性。γ-氨基丁酸(GABA)是目前研究较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GABA也是一种胰岛素,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发芽可以增加谷物中GABA的含量,Hung等[14]和Donkor等[15]研究均得出小麦发芽后GABA的含量升高。Liu[16]研究发现食用全谷物中的混合生理活性物质要比单独吸收各种活性物质更有利于健康。因此,可以将发芽小麦用于功能性食品生产。小麦发芽后其膳食纤维含量得到提高[4,12,17],Suhasini等[18]的研究也得出,小麦芽中膳食纤维的含量要比未发芽的小麦高得多。另外,小麦发芽后其维生素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小麦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和E等。

2小麦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发芽使小麦的化学成分有所改变,营养价值和生理活性物含量得以提高,并可形成独特的风味及口感,有的还增加了一些药用成分,有的经发芽处理后可降低或消除有毒、有害或某些抗营养因素,这为发芽小麦的利用提供了思路。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对小麦芽在食品行业中的开发利用做了许多研究。

2.1小麦芽应用于啤酒生产

目前,国内小麦芽主要用于生产小麦啤酒,这主要是由于小麦麦芽富含各种淀粉酶,特别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含量丰富,糖化力高,有利于糖化进行。小麦芽还适合应用于低度啤酒[19]和干啤酒等的生产。河南维雪啤酒集团公司研究生产了小麦芽及全小麦芽啤酒[20]。小麦芽干啤酒是以小麦芽代替传统外加酶制剂糖化法,选用特种酵母,优化发酵条件研制而成,解决了因加入酶制剂使啤酒带有苦涩及小麦蛋白溶解不良造成的啤酒稳定性差的缺点。小麦芽作为啤酒添加剂使用,啤酒原料中添加10%~20%的小麦芽能显著提高啤酒的麦芽香气,使啤酒泡沫如牛奶般洁白细腻。在啤酒酿造中,部分小麦芽替代大麦芽不仅可以弥补大米等辅料的氮源不足,提高麦汁收得率,还可改善啤酒泡沫性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21]。

2.2小麦芽应用于饮料生产

小麦芽可作为制备谷物饮料的重要原料,开发多种饮料新品种,如类咖啡饮料[22]等。张剑等[23]研制了在乳液中添加适量小麦芽粉,进行乳酸菌发酵后生产的具有双重保健功能的麦芽酸奶。国外也有将发芽的谷类、豆类粉碎后进行乳酸菌发酵,制得了风味和营养具佳的酸奶饮料。邹德庆等[24]在复原乳液中添加适量的小麦绿麦芽,并调酸制成了调配型绿麦芽酸奶饮料。笔者也进行了小麦芽乳酸菌发酵乳饮料的研究,利用小麦芽中的α-淀粉水解酶水解自身的淀粉产生单糖和低聚糖,省去生产中的加糖工序[25]。张平安等[26]采用发芽小麦与豆浆混合,利用小麦芽中的酶除去豆浆的豆腥味,麦芽中的α-淀粉酶又促使小麦淀粉糖化,制得麦芽豆浆以及各种富有特色的发酵豆浆饮料。

2.3小麦芽应用于面制品生产

目前,对于发芽小麦粉对面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开展的比较多。武传欣等[27]在实验室发芽小麦,探讨了发芽时间对小麦烘焙品质的影响以及热处理、酶活性豆粉等添加剂对发芽小麦烘焙品质的改良作用。张剑[1]等在面包生产中添加少量的小麦芽粉,结果表明,小麦芽粉补充了面包粉中α-淀粉酶活性的不足,使面包的体积和比容达到较好的指标,同时面包感官质量也得到改善。Fogarasi等[28]研究了小麦芽用于面包生产后对面包和面团特性的影响,当较多的小麦芽粉添加到面包中,会导致面包心发黏并且粗糙,但是可以降低面包在保存期内的老化率,延缓面包心的硬化。张剑等[29]对小麦芽粉的添加量对面包品质及对面团粉质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麦芽面包最佳的生产工艺条件;并按照最佳添加量进行铁、锌、硒的强化实验,结果表明,含铁、含锌与含硒的麦芽粉分别按比例加入面包,面包中有机态的铁、锌、硒含量均大大提高。赵艳丽[30]研究了发芽处理对高筋小麦品质的影响,并探索了发芽小麦粉在面包生产和家常饼中的应用,确定了相应的最佳配方工艺。张剑等[17]向小麦粉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小麦芽粉研究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小麦芽粉的添加,对面条品质影响并不明显,而且还会使面条中的还原糖、膳食纤维、氨基酸、多肽及铁、锌、硒、钙等微量元素得到丰富,面条的营养得到强化。

2.4小麦芽应用于奶制品生产

Szwajgier等[31]研究了小麦芽添加到牛奶甜点后对其流变性能和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发芽后酚酸含量,特别是阿魏酸含量增加,小麦芽可以作为牛奶甜点的有效抗氧化剂;而且对牛奶甜点的硬度和黏附性没有影响,因而可将小麦芽作为牛奶甜点的抗氧化剂的来源。

2.5小麦芽在食品生产其他方面的应用

小麦芽还可加工生产小麦酱,小麦酱[32]是应用小麦芽发酵制成的调味品。高震[33]对小麦等种子进行培育作菜芽,发现这些种子发芽后均味美可食。张平安等[26]研究发现,在豆浆中添加小麦芽粉,可以脱除豆腥味和异味成分,口感较佳。赵萍等[34]研究了小麦对硒的耐受能力富集特点和小麦种子发芽富硒的最佳生产条件,结果表明小麦在发芽过程中可以将80%以上吸收的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这可为生产富硒麦芽产品提供指导。张荣泉等[35]以硒麦芽粉为原料,制备出了具有补充有机硒和增强免疫力的硒麦芽颗粒保健食品。

3展望

综上所述,发芽谷物是一种对健康较好的天然食材。发展小麦芽类食品,使用等量的粮食经简单工艺加工即可获得具有更高营养价值和更高的保健效能的食品,又改进了食物结构,属于应大力发展的项目。将小麦芽用于食品行业作为酶源、功能性食品的原料,或进行小麦芽类食品生产的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而要达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程度,今后还需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未来小麦芽的直接利用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剑,李梦琴,艾志录,等.小麦芽粉的应用对面包品质影响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12):8-9.

[2]路茜玉,金跃军.芽麦蛋白质变化的研究[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2(2):1-10.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4]兰云贤,林鹏,王宝全,等.小麦在发芽过程中植酸酶活性变化探讨[J].饲料工业,2001,22(4):31-32.

[5]BohnL,MeyerAS,RasmussenSK.Phytate:impactonen-vironmentandhumannutrition.Achallengeformolecularbreeding[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2008,9(3):165-191.

[6]吴玮.对芽未突破种皮小麦品质的分析[J].西部粮油科技.1999,24(4):49-50.

[7]余江,管军军.芽麦中酶的研究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J].广东饲料,2010,19(2):28-29.

[8]民,魏雪芹.发芽对小麦及面粉品质的影响[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30(6):39-41.

[9]董召荣,马传喜,姚大年,等.不同发芽状况对小麦烘焙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0,15(3):1-4.

[10]王丽娜,卞科.添加不同阶段的发芽小麦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面制品品质的影响[J].农业机械,2011,20:92-96.

[11]ChenLH,WellsCE,FordhamJR.Germinatedseedsforhumanconsumption[J].JournalofFoodScience,1975,40(6):1290-1294.

[12]HefniM,WitthóftCM.Effectofgerminationandsubsequentov-en-dryingonfolatecontentindifferentwheatandryecultivars[J].JournalofCerealScience,2012,56:374-378.

篇10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改善民生中转方式、调结构,让成效更多地体现在惠民生上,更加坚定不移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不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农业自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肩负着将农业从生产环节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的重任,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同时也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产业。依托我国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其生产的产品有其特殊性。一是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市民购买力增加不大,售价自然降低;二是含水率高,易变质,不易保存;三是返季节生产成本高,且其产品口感差,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即使有意购买,也只是微量,由此带来农户不知种什么好,收入减少,效益降低,无能力,无资金购机用机。所以,加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是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有效途径。

(一)农民迫切需要农副产品加工

近几年,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增产不增收是一个无争的事实。种田积极性下降,农机服务之路越走越窄。按照目前的种植结构,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同一作物产品上市时间基本一致,售价低。例如西瓜,上市时节,每公斤售价不到0.5元,这对市民来说是得到了实惠,但对种植户来讲是绝对亏本经营,不卖又不行,放着会变质烂掉。但此季节一过,西瓜的市场价又会上升到每公斤1元以上,按照农户目前的自身能力是无法保存,只好含泪大甩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使农业有了些起色,但从整体上来讲,效果不明显,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幅不大,如遇天气等方面的影响,其收入还会随之下降。用农民的话来讲,是想调整,也跟着调整,但无收效,单独调整又无能为力,市场不熟,技术、资金又跟不上,即使调整第一年尝到了些甜头,第二年马上有人跟进,该产品又成了滞销品,年年调整,不断调整,实在搞不了。由此,农副产品加工显得尤为重要,农民迫切需要有单位或个人收购他们的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使之种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沉下心来,一门心事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

全民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巳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级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由对最终产品的补贴,转向了对生产过程的补贴,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产品数量上台阶,质量上档次。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转化产业。加工、储藏首当其冲。其一,它可以为农产品找到出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其二,为就业提供基地,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其三,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关系,真正将“三个代表”落实到实处。

(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农副产品加工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种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水稻、棉花等传统作物其加工巳不存在问题,目前重点是进一步对深加工的研究;蔬菜、瓜果等时令产品,目前主要是储存、保鲜,其冷冻技术巳过关,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过程成本,以便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广泛的市场,只要进一步投入力量研究,前途充满希望。

(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是农机自身建设的需要

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机部门责无旁贷,同时,对农机自身建设同样重要。其一,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加工,不仅种植户可以增加收入,公司也可以增加收入;其二,收购农副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上升,为购机用机提供资金支持;其三,随着就业门路拓宽,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必然带来田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速度加快,为农机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四,在基地内,作物种植连片,耕种、管理及各种技术实施(包括农机技术)都可以相对统一进行,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农副产品加工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其组织形式虽然有些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地情况不一样,甚至有些农副产品尽管名称看似差不多,但所含成份可能会千差万别。解决好这些问题无论从技术上,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但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农机扩大服务领域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篇11

辽宁、吉林两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但重工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在经济中曾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近年来,两省立足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十五”、“十一五”实现了快速发展。进入“十二五”后,两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整体快速推进与转变方式相结合、园区聚集与产地加工相结合,在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持续大幅增长,在近两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增长成为突出亮点。目前,两省农产品加工业已具相当规模,并越过了起步阶段,正成长为新兴的产业大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持续快速增长。辽宁省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 32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4%,年均增长20.7%。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41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9.9%;实现增加值2272.3亿元,比2011增长12.6%,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增速(9.5%)和工业增速(9.7%)。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九五”开始起步,“十一五”逐步加速。200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00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2005年销售收入980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多;2010年销售收入25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2011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083亿元,增长20.9%;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3545亿元,增长15%。

2.成长为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辽宁一直以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三大支柱产业闻名于世,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小、地位不突出。200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1年便紧随第一支柱装备制造业之后,发展成为全省第二大支柱产业。2012年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4%,仅次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0.1%),支柱地位更为稳固。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以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为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545亿元,增长15%,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吉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辽宁省的沈阳市、铁岭市和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农产品加工业也已发展成为本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长春的榆树市则已成长为第一大支柱产业。

3.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辽宁吉林两省注重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使农产品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了农产品资源强势。辽宁已经形成了玉米、稻米、油料、乳品、生猪、牛羊、肉禽、果蔬、水产、药材、酒类、纤维面料、服装、饲料、家具等十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吉林以玉米、水稻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大豆为主的油脂加工业,以肉猪、肉牛、禽业、乳业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业,以中药、特产、绿色食品等为主的特产加工业等10大行业规模不断增加,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粮食、畜禽和特色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其中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

4.涌现出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吉林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4000个,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1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76多户;超百亿元的7户,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1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6.4%。农产品综合加工水平由全国的第十二位升到第八位。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量占据世界市场的7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肉鸡加工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500强。辽宁省201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66个,优势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外注册企业已达108家,2012年产值达到139亿元,位列全国饲料行业前10强。辽宁辉山控股集团自营牧场已达52个,存栏奶牛12万头,自有奶牛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5.企业集群化趋势明显。辽宁吉林两省近几年新建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建在了省、市、县三级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并且老企业也积极向园区聚集,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产业集群、示范引领和规模效应正在迅速增强。如辽宁建设形成了沈北辉山农产品加工区、大连庄河水产农产品加工区、海城纺织工业园、本溪中药加工园、铁岭开西农产品加工区、东港海产农产品加工区等一大批高密集度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沈阳市沈北辉山农产品加工区已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28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2012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98亿元。长春市目前已相继建成15个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如长春生物产业园区规划面积61.3平方公里,已建设27个项目,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13个,其中投资10亿元项目1个、100亿元项目1个。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明显成效和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粮食等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快速发育,一方面,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与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方面直接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农户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吉林省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近五年连创历史新高,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668.6亿斤,总产位居全国第五位,亩产实现966.8斤,多年居全国第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畜牧业产值实现1139亿元,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省农委同志讲,吉林近几年农业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最根本的原因是吉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对农业生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是破解了长期困扰主产区卖粮难的难题。辽宁吉林两省特别是吉林省,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农民卖粮难、购销企业储粮难、销售难长期是困扰粮食生产流通的“老大难”问题,成为影响粮食价格、收益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因素。2011年吉林取得加工许可证的企业,稻谷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104万吨,相当于当年水稻产量的1.78倍,实际加工405万吨,相当于水稻产量的65%。全省玉米加工能力2000年只有185万吨,2011年仅深加工能力就增加到1000万吨左右,加工能力增加至当年产量的42.7%。粮食加工业产能迅速增长,一方面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把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改变了库存粮食超负荷状况,克服了仓容(即库存)严重不足、储存条件差的问题,缓解了铁路运输压力,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破解了卖粮难题,粮食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在更高层次上保证了粮食安全。

三是成为农业大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正在改变“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农民穷县”的状况,而且成为农业大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2年长春德惠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35%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就业20万人,辐射40%的农户。长期位居全国产粮大县之首的榆树市,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总数8798户,占全县工业的88.9%;从业人员8.7万人,占全部企业的89.7%;总产值451.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89.8%;实现利税34.3亿元,占全部企业的88.6%。

四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目前,吉林省多数县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县域GDP7400亿元,同比增长16.2%;固定资产投资8711亿,同比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805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并且通过园区等形式实现产业聚集,进而有效推进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城镇化步伐。

各地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战略产业来抓

辽宁吉林两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做大做强,重要原因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一是加大组织推动力度。近些年来,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用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指导,合力推进,研究对策,出台措施,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

二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辽宁省从2010年开始,全力推进10亿元农产品加工大项目建设,每投资建设一个10亿以上项目,省政府给予1亿元奖励资金,目前已有92个特大项目开工建设,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3亿元。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新建私营企业(含农产品加工企业)三年免征所得税政策。省发改委每年拿出2000万元配套支持国家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每年拿出4000万专项资金,开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担保试点,并且给担保企业2%的利息贴息,目前担保资金总额已达到2亿元,一次性分别奖励省级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级名牌产品20万元、 60万元和100万元。吉林省2005年、2009年和2012年分别出台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省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连续七年每年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拉动社会投入300多亿元。

三是政府搭台银企合作着力破解融资瓶颈。吉林省农委与省建设银行、省农村信用社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农业担保机构,开展银企对接,2012年仅建设银行就为涉农企业融资148.75亿元。辽宁省为了帮助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缓解贷款难题,2008年、2010年、2011年举办银企对接活动,解决了1200多个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落实贷款资金38.5亿元。同时,配合10亿元大项目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2011年、2012年两次举办了全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招商峰会,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出席了峰会,招商项目600多个。

四是坚持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各级各地突出强化了农产品加工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建设,把园区作为承接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主要载体,并不断完善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集约发展,有效缓解了生产要素不足的制约和环保治理的压力。榆树市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各乡镇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分散无序,仅五棵树镇就有小酒厂160多家、豆腐作坊140多家。榆树市重点建设了五棵树经济开发区和环城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六通一平,以优惠条件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入两区,新建项目尽可能摆放两区,目前,园区集群和集聚效应以及辐射带动能力已初步显现。

五是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势主体。辽宁吉林两省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辐射带动农民的重要作用,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吉林省近几年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129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辽宁铁岭市实施项目牵动发展战略,把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以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亿元及500万元以上中小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2年新上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22个,固定资产投资45.42亿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70家、超5亿元企业27家、10亿元以上企业8家。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调研中,基层有关部门和企业反映了许多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归纳起来,比较突出和集中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税费负担过重。一是总体税负重。吉林省地税局同志介绍,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税费负担相当于营业收入的17.5%左右;辽宁蒲兴禽业集团反映,总体税费相当于其利润的40%。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微利,不堪负重。二是增值税抵扣不合理。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高征低扣”现象外,税务部门将一些深加工产品视为非农产品加工品,比如将淀粉加工成酒精当作一般工业生产,导致精深加工不能享受农产品加工的相关扶持政策。三是税种不合理。生产酒精除交增值税外,还要征收5%的消费税,但目前酒精除食用外,还用于医药和工业,单纯以食用为依据征收消费税不合理,消费税是导致目前吉林、辽宁酒精行业普遍亏损的重要原因。四是农产品初加工免税目录范围过窄。许多初加工产品不能享受免税扶持。

2.生产要素供给趋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着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矛盾突出,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大。一是资金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喜大厌小,大企业基本不存在融资问题,融资难现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上。中小企业盈利小、风险大、抵押物少,金融部门目前不愿意贷款。二是用地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享受不到用地指标,并且限制过死,种养企业用地不能搞筑路修墙盖房等建设。三是用工紧张。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强度大,年青人不愿意干,铁岭开原市目前企业人员普遍在40以上,30岁以下的青年人很少。四是技术创新落后。目前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没有专门研发人员,缺乏相关研发设备,影响企业的产能扩张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3.企业规模偏小。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上规模企业数量不多,市场占有份额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同时,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能力弱,影响了农业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沈阳市1039家2000万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有60家,比例仅为5.8%。

4.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总体上看,目前两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仍不健全,不适应提高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主要是:生产加工标准数量少,一些标准技术水平低;企业检测检验设备落后,人才不足,体系不完善;部分行业企业污染严重,如猪、牛、鸡等畜禽养殖加工企业的粪便和污水处理滞后,已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而且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费用高,铁岭一家畜禽养殖加工企业反映,每年粪便等污染物处理花费达700万元。

5.效益下滑。近几年,除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外,企业的原料、能源、物流等成本也明显上升,但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大,上挤下压,企业效益普遍下降。辽宁吉林粮食加工企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企业,目前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吉林省粮食局同志介绍,玉米价格2000年0.43元/斤,2012年涨到1.1元/斤,而且由于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的比价效应等原因,玉米价格未来还要上涨。吉林省发改委同志说,2012年淀粉、酒精价格分别为2700元/吨、6100元/吨,同比下降了10%和12%左右。一些企业如果不是为了冬季取暖、维护设备运行和员工开支,恐怕早已停产。

6.出现社保新问题。农产品加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多,特别是临时性、季节性用人集中,并且人员流动性大。劳动保险条例和劳动法规定,企业一旦用人,“五险一金”必须上齐,否则有关部门按违法处理,但由于是临时性用工,务工人员根本不愿意交,这样,企业单方面上交,起不到社保作用,却增加了企业负担。铁岭市嬴得肉禽食品集团公司每年上交“五险一金”500多万元,其中60%左右由于农民流配白白上交。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重点扶持农产品中小加工企业和产地初加工。目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各地也非常关注、给予优惠多,融资条件好,同时大企业讨价还价能力强,获取政策资源的能力也非常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面临的制约因素多、发展的困难更大。建议中央将扶持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对中小企业以及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采取固定资产投资贴息等政策予以扶持。大企业扶持重点应是提高研发能力,建议参照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对大企业购置先进研发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给予一定补贴。

二是实施分行业分区域的差别扶持政策。粮食加工企业扶持重点应是原料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加工企业扶持重点应是污染治理,建议对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原料基地给予用地优惠,将玉米等大型粮食深加工企业纳入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购买国储粮时中央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将目前已有的农村清洁生产、环境治理等政策向畜禽养殖加工企业倾斜,鼓励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发展沼气和发电。比照粮油大县、生猪大县奖励政策,国家对粮油大县、生猪大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专项奖励,同时从国土部下达各地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切一块用地指标专项用于粮油、生猪大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