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5 09:27: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业医学影像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业医学影像技术

篇1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X线摄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超声等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内涵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软硬件不断升级,诸多新业务、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推动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决定了合格的影像技术人才必须具备操作各种影像设备的能力,掌握医学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如各种图像重建技术、手术引导技术等)、信息技术(如PACS、远程放射学等)、综合图像技术(如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CT与MRI、超声与X线影像的融合)等;学生必须具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综合背景知识;具有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和独立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在本学科探索与创新,独立从事科研、教学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善于处理与患者及家属与临床其他学科人员关系;具有不断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要求的能力。结合学校特色及地方卫生事业需求,部分院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医科大学提出了“走理工医结合之路,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1],泰山医学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养体系[2],吉林医药学院强调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天津医科大学构建了“三全”人才培养实施体系[4]。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在医学技术类下增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代码:101003)。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09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同样带来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条件不足。

1.1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基于现代医学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应用、管理及维护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分支学科。在“精准医疗”“大数据”“影像导航”等逐步取代传统医学影像概念的今天,专业要培养的是“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理学学位的现状,临床医学与理学学时配比不合理,医工结合教育出现漏洞,医学与理工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充分协调[5]。

1.2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

课程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途径。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基本要求、办学标准、办学条件有了明确的规定。由于许多院校创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时间较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或基于原有医学影像学专业基础、或基于国家专业标准,应用型、特色性不够明显。

1.3教学形式单一

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从临床医学、解剖学、断层解剖,到医学影像技术和设备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导致教学效率降低。1.4实验条件不足医学影像技术实践载体是价格昂贵的大型影像设备,这些给普通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配置带来很大的困难。全国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论教学、校内仿真模拟,最后借助附属医院开展实践教学,理实分离、校内实践学时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办学现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对高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培养“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解决“医工融合、理实融合、校企医融合”等难题,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三位一体、四早引领、五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医工结合校企医合作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三位一体”指校、企、医三方融合,共同设计具有时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四早引领”指医学影像技术职业生涯早规划、角色早体验、能力早实践、素养早培育,将职业理想浸润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五方贯通”指:理实融合贯通、解剖与影像贯通、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医工融合贯通、人文与专业技术贯通。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条件,完成理实贯通及解剖与影像的贯通融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完成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及医工融合贯通;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现能力递进及人文与专业技术融合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1构建医工融合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重要保障。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实践与人文”并重为课程体系的主要价值取向,以“行业需求”为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重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随着影像设备在医学活动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像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6]。但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针对设备质控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度还不够,影像设备技术人员对高端影像设备的应用能力亟待加强。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对接专业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传统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外,为打造专业特色,结合高端影像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典型医学影像技术设备(CT、MRI、超声、核医学)为载体,进行核心课程的系统化整合,从课程设置、教材、实践等方面强调质量控制与检测的能力培养。具体内容主要有:(1)增加电子基础类学时,增加AI技术的医学应用、智能医学影像等课程的设置。(2)强调医工知识的融合,将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应用课程“复合”,开设“医学影像技术及设备”系列课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养,建设“质量控制与检测”课程体系,建立实践课程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见表1。

3.2推进三结合教学模式

大学作为国家的核心社会机构,人才培养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社会的深入推进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7]。近年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成为了各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热点。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基础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学法、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BL)、微课、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和方法推陈出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被认可。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推进信息化教学,特别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建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和现实相结合、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情境-交互-体验-反思”的深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以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为一体,线上构建课程平台,线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情境”以医学影像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科室场景为要点,构建设备、环境、防护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实训环境,使学生感知影像技师的真实工作场景;“交互”以线上虚拟实训中心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人体解剖虚拟平台、断层成像虚拟平台、医学影像诊断虚拟平台、影像设备原理虚拟平台)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技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体验”以真实的医学影像设备为对象,借助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着重强调学生操作规范及设备质量控制与检测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与评奖,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技能大赛和课程设计等为验证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3.3打造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排在首位。与传统的“学徒式”动手能力培养不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要能融入行业、精通标准、善于应用、熟悉研发,搭建集教学、科研、竞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尤为重要。上海健康医学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领计划项目,开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搭建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医院(企业)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职业标准,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影像虚拟实训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虚拟软件和实体设备为载体,形成沉浸式教学环境,完成实践技能的初步培养;建成由附属医院和知名三甲医院的同质化校外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实施,完成实践技能的提升;全国影像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与,与医院、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现状的“医教联合体”,提升专业教学的时代特征性、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完成实践技能提升成效的检验;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科研与教研的常态化开展,完成实践技能的创新与再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度与信度。

4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教育领域创办时间短、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需要在专业定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明确,以满足社会的高端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阚仁建,刘.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晓艳,车琳琳,等.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9-10.

[3]刘国浩,杨娜,刘虎,等.应用型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张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技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生培养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军,闫乐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132-135.

篇2

0前言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诊疗技术,已是医学诊疗的核心[1]。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影像设备日新月异,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加大人了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技能的比重。因此,如何建设一个体系完备、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是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招生以来,已经为川渝地方培养了上千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得到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201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确定为“四川省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组建建设小组,应对该重点专业规划建设方案,根据现代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改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实验室对高职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3]。按照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方案及任务书要求,本着适用、美观和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检验系大力推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以良好的实验室教学环境为人才人培养服务。

1实验室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加场地有限,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存在以下不足[4]:

1.1各自为阵,管理混乱

学院共有临床医学系、护理系、医学影像检验系3个系部,医学类实验室由三个系共同使用,且由3个系的各个教研室共同管理。然而,对于实验室建设,各个系有各自建设目标和要求,因此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各自为阵,管理分散。

1.2设备陈旧,功能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学院建设经费的不足,实验室资金投入有限,各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功能单一、性能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仪器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先进,但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致使实验设备不能跟上教学的需求,严重阻碍着教学。

1.3人员不足,共同承担

学院共有专职实验人员5人,分别指导着学院3个系5个教研室的所有实验课程,因此导致实验人员人手严重不足和短缺。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多年来,3个医学系的专业课老师肩负起所授课程的实验课,同实验人员共同完成着所有实验课程,使得专职实验人员和专职教师都非常累,最终的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

2实验室新建

2013年学院全面着手于学院新区建设,并在2014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广泛关注。学院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门商讨,并多次论证,最终提出了新建方案和改革措施,取得了显出的效果。

2.1实验室硬件建设

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设置为10个,分别是暗室、DR/CR实训室、X线读片室、X光机模拟实训室、CT检查室、电子电工实训室、心电图检查室、B超检查室、彩超检查室、影像技术模拟操作实训室,总占地700平方米,预计投入250余万元,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已投入53万与达县人民医院共建校外影像教学实训中心,安装和调试运行良好,已顺利通过国资处验收。并积极寻求企业、行业捐赠,与成都众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向学校捐赠和资助仪器设备,该公司已向我校捐赠CT机一台,目前正力争引进企业进入校园,拓宽合作领域,共建校内实训中心。

参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有学生人数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并考虑对校外开放等情况,将实验室建设规模设计为:实验学时800学时/年,同时接纳学生人数为300人。如此,便能保障实验教学的需求。

表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规模

2.2实验室师资建设

篇3

[作者简介]钱春野(1956-),男,江苏盐都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像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基础医学;李仕红(1979-),男,江苏如皋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神经病理;李玉华(1963-),男,江苏建湖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解剖学。(江苏盐城224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影像解剖学’课程综合化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JSJG28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58-01

在医学影像技术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该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已关系到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把知识寓于能力训练之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师由学术型向技术型转变,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这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使模块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沿用传统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完整,一般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构成。但这种课程体系学科界限明显,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2.课程结构随意化。部分高职院校在具体课程设置时未根据培养目标、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只考虑本校的师资、实训条件等,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从而造成课程结构随意化。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欠妥。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关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在学时的构成比例上侧重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技能的能力。

二、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的依据

1.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词在于“高等”和“职业”。“高等”一词使之赋予了与普通职业教育的区别,在教育别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一词使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面向的是学生的职业岗位教育,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谋生教育,更要关注学生毕业后的终生教育,因此,在进行课程模块化结构体系构建时,应该将课程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3.依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结构构建的直接依据。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结构的构建,才能保证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会偏离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瞄准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确立知识结构,结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在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任务、性质以及质量和特色。

1.调查分析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群)。结合本院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必备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我们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组织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专家深入医技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结合调研结果分析、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医学影像技术岗位、放射治疗技术岗位、医学影像设备维护岗位、医学影像设备营销岗位。根据这些不同岗位列出其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分为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一般能力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素质、体育能力、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各种常见影像设备的操作技术能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能力、射线防护能力、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能力、设备的营销与生产技术能力等;关键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科研基本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

2.结合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各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现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形成“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技能拓展”和“技能应用”五模块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养”模块,提升学生的一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模块,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技能拓展”和“技能应用”模块,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以“专业技能”模块为例,将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相应的放射技师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相关的课程中,把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的每一个考核点编入课程标准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相一致,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3.校院合作,情景实训,突出工学结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构建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考核标准体系,即岗位实训技能考核实习准入技能考核实习中期技能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学生在岗位实训、顶岗实习中必须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不合格者需要继续学习,直至通过。

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该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实践检验我们总结出如下特点和优势:(1)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影像岗位(群),拓宽学生的就业面。(2)扩展性好,能很好地应对扩充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要求。(3)实践性应用性强,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岗位、接触临床工作,在日常的训练与综合实训中积累实践经验,有效增强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要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一)研究对象

学生:上海某高职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学生(在校生200人,毕业生180人)。在校生为12级、13级高职学生,毕业生为11级高职毕业学生;

用人单位:上海市医疗机构用人单位35家中抽取35位医学超声、放射科与心电图室的科室负责人

(二)研究方法

1. 测量工具

根据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性,结合文献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和人员访谈等形式分别编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职业素质认知评价量表,该3个量表均为10个条目,4个维度,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整体感知,分别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校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和录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素质认知情况进行测量。量表赋值均LIKERT五分制。

2. 测评方法

测评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①设立职业素质认知评估要素集;②确定职业素质认知评估主要素集和子要素集中各要素的权重;③确定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集;④确定各级指标评分值;⑤确定模糊综合评估值。

3. 调查程序

问卷调查:在某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在校学生中的三个班级中随机抽样200名;在毕业生中随机抽样180名,然后在180名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中随机抽取35个科室负责人,他们均来自被调查单位的超声医学科、放射科或心电图室。在填写前研究人员将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本质介绍给被试,并获得他们的口头同意。每位被试填写每份问卷约需要2-3分钟。

4. 统计软件

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

二、结果

在校生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98.0%;毕业生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167份,回收率92.8%。用人单位发放50份,回收35份,回收率70.0%。其中在校生中,女学生占多数(68.9%),生源地以外省市居多(60.7%),家庭年收入5万以下的占多数(59.7%);毕业生中,女性比例最高(58.7%),年龄在23-27岁最高(49.7%),单位类型以三级公立医院为主(48.2%),其次二级公立医院(33.1%),所在科室为放射科的居多(66.9%),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占多数(42.4%)。在用人单位调查中,被试来自二级公立医院的最多(38.7%),其次为三级医院(29.0%),被试所在部门为放射科室的最多(67.74%)。

(一)三级指标得分

根据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数据分析,得出三者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估的三级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如下表1。

(二)二级指标得分

根据表1各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二级指标的得分,计算结果如下表2。

(三)一级指标得分

再根据表2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计算出在校生、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自评总分和用人单位对其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他评总分,计算公式为:

S职业素质认知=职业理想*0.063+职业能力*0.276+职业道德*0.214+整体感知*0.447

三、讨论与建议

(一)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

根据以上模糊评价测评结果,按照上述确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集(优(4.00-5.00)、良(3.00-4.00)、中(2.00-3.00)、差(1.00-2.00)),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认知的测评结果均为良,三者对职业素质认知的评价基本一致。

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的评价要低于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价。不管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过高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认知评价持乐观态度,尤其是毕业生。原因可能是高职毕业生初涉职场,普遍处于较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一般都感觉自己经过高职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兴奋心态高涨,职业素质认知处于常态乐观状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工作,渐渐可能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形,现实与期望差距会越来越大,逐渐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导致用人单位对其职业素质认知评价过低。

政策建议:首先,对于高职毕业学生来说,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社会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开发自己独特的职业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准备,降低就业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缓解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实现顺利就业。其次,对于学校职能部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多样化要求,了解和掌握变化中的职场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从而实现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素质需求对接。最后,对于学校教育部门,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和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思路和方法,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篇5

关键词: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本文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生专业和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高职生特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浅谈其教学改革。

1存在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且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目的和意义,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1.2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导致其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1.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生学习特点。

2改进措施

2.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简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将课程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然而在实践中,只有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对于高职生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而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应予以删减。

2.2加强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电工电子技术是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专业还不够了解,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同后续课程的联系。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2.3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讲解,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务必使学生掌握。

2.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容的充放电等,若合理巧妙地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实物模型、幻灯片、投影以及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改革形势,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使理论得以验证。比如,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阐述和验证。在讲授需要实验演示的电路时,可利用事先建立的仿真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具有3个优点:(1)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到,借助仿真技术可以方便观察;(2)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再到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3)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2.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但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无法了解具体工作流程。为此,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首先,教师提出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自己动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训练相关技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互,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相关,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教学场所应按照职业环境来布置,突出职业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2.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强调学生能力考核,实现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也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闭卷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方式,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考核形式,如基本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实训技能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操作情况,综合评定实验实训成绩;平时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使学生全程参与,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上来,可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比例,具体为: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改革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部分考核可按照A、B、C、D级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考核反馈,通过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篇6

我国现行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或专科性大学医学影像系培养,所培?B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影像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影像学检查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然而,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表明, 市场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临床实践技能1-2;既熟悉大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操作,又懂得简单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护。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病,一是,重理论, 轻实践;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 仅仅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很差,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3-4。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校院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探索:“2+1+1”校院合作模式

为了解决校院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尝试探索一条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新路径,从健全组织机构、创新育人模式和谋求共同发展等方面入手,构建“2+1+1”校院合作模式,为提升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2.1 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搭建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

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经过认真调研,最终选定了拥有重庆市医学影像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重庆市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专委会、重庆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会员单位、与我校同属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作为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合作单位,经过前期的教学准备,2014年,我校首届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开展了专业教学。同年,经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组织的专家现场评审,批准同意了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成为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为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开创了跨区域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先例,对于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武陵山区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2+1+1”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地方优质卫生资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我校专业办学实际,彰显专业办学特色的“2+1+1”的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是指专业学生第一、二学年教学在校内进行,完成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夯实基础;第一个“1”是指第三学年专业课教学在医院进行;第二个“1”是指第四学年毕业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宗旨,充分利用医院的实践教学设施条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与沟通、交流和协作精神,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3 “2+1+1”校院协作模式的运行及保障机制

篇7

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功能;医学类及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改善民生、提高基层卫生水平的历史使命;高职高专层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重在培养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上重点提升学生的技能成为了培养重心。为此,本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适应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为出发点,建设好和使用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放化、网络化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谈谈体会。

1.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构建背景

1.1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的定义与意义

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是指打破传统实验室的定式,在原有各类专业实验室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共享,融入“以人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新元素,将其建设成为既具职业真实环境的,又围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开放式、多功能、共享性的医学影像专业校内教学实训中心,致力于发展成为服务于区域、行业各类岗前、在岗服务的职业人才培训基地。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专业学生提供发挥、发掘主体性和创造性学习模式的校内学习场所,同时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技能和灵活应对临床操作难题,最终达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高学生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的特点

《医学影像技术学》作为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环境下的模拟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临床实际操作中的方法、原理。多年来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进程中,根据我院所处地域特点及总体办学思路形成了较有特点的办学理念,逐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校内、外实训室,并实现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并且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实训项目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2.建成专业文化氛围深厚的实训室

2.1整合资源,建成“理实一体”的实训室

我们根据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特点,结合学院“工学结合,行校共建”办学理念,将原有各类医学影像实验室与附属医院影像科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建立了各类校内实训室,为专业教学环节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学习与岗位相结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依托学院区域、周边各型医院资源,建立了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校外实训室,以满足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学生见习、实训环节教学需求。

2.2健全管理与使用制度,提升实训室内涵

2.2.1完善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开放

征对实训室教学工作的特点,一方面对实训室设备,仪器分配专人管理,加强了实训室资源的利用率。依据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将实训内容进行删减、优化、有序编排,形成了既与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相结合又以临床影像技术实践技能为主体,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体系。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守则、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使其与时俱进,更加具有可实施性,更好的服务于开放性实训室管理。

2.2.2有计划安排课外开放实训室,提高实训的全面性与效率

校内实训室所承担的不仅是通过实训课程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实训操作技能,而且还通过学生自由支配课外时间自主见习,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由于当前医疗服务形势特殊要求,依托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建成的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须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安排课外见习分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见习方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适时进行临床操作实践。通过课外开放不仅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全面接触临床实际的机会,而且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外见习环节总结、验证理论、实训课教学内容,完成校内学习向临床思维转变;每次见习后要求学生必须上交课外见习心得、实训报告等。通过实训室的全面开放,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选择实训时间、实训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接触设备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实训室利用率,最大限度提高实训室资源的效益。

2.2.3融入专业文化,丰富实训内涵

结合医学影像学发展历程不断提炼专业办学历史、实训室发展历程等专业文化内涵,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对所面向的专业、行业、企业、岗位以及对本专业历史、课程、教师以及专业发展历程、方向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通过专业学习到专业实训环节,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实训教学队伍,长期外聘临床一线专家,设备维修与维护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训教学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不断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同时也实现了专业教师理实互馈的良性循环,实训室运转效率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改变模式,设置项目化实训内容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始终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开放力度,强调开放效果。

3.1设置任务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实训中心本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满足临床岗位需求的宗旨,结合现代影像学发展特点,将原有综合性实验项目进行优化、删减,增设了目的性更强的任务化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强,对临床工作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信心更加充足,目的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开阔。

3.2创新设计性实训项目,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新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在原有实训教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特点,实训室创设了一些具有征对性的实训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创设,协作完成实训环节,抽选同学互评实训效果,最后写出总结报告。通过自主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

4开放“理实一体”实训室初见成效。

4.1构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和谐教学关系

实训室开放后,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常是学而不知其实,随着实训室的开放,逐渐明确了学习目的,懂得了如何对待临床实际问题,为学生进入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想学,教师想教,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篇8

1.1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将现实职业中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医学影像技术的职业模块,并按此模块组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必然需要。

1.2.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亦高度综合,综合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们认识到,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作出理性的“应变”,即使受教育者得到尽可能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充实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高校模块课程正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一种有力尝试。可以说,在人类知识大综合的时代,课程也正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发展,模块课程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一般而言,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是后天教育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任务。职业院校的模块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模块课程改革实质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而提出的。它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接近现实生活,易于达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统一。正因为高校模块课程所形成的结构性的知识体系是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和学科与学习者之间的整合的产物,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体系时,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整合性、变通性及流畅性,有利于思维广度、深度与灵活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内涵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要求。

1.4课程改革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现行课程体系是以学科划分设置的,而知识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为地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学科,首先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离,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化直接导致了高校课程科目的增多。其次形成课程与社会要求的分离,当今社会的复杂化使得诸多社会问题都具有综合性。同时,职业转换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综合性。最后是课程与学习者的分离。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被一度冲突的教育课程割裂,人的发展走向片面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的深度,而且要求知识的综合,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和转型。

1.5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需要

因为原有高职课程结构在培养学生增强人生规划能力、发展个性与形成健全人格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其课程结构按照知识线性结构组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片面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间内容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几乎难以根据学生个性而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简单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使教学目标难以全面得到落实,所以职业教育呼唤模块化教学设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由于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改革课程首先必须从确定培养目标开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临床实用型的医学影像医技人员。由于该目标是医学影像人才的总体目标,比较宏观,为使其具体化,我校开展了培养目标的调研。

2.1调查方法与对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相关学科知识、身心素质、政治素质、一般知识、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12个因素,设计80个子因素测验题,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北京301医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中大医院等9所院校与单位的教师、学生、临床医生、医学教育专家、病人及其家属问卷,发放调查表2256份,有效问卷2158份,有效率95.66%。经SPSS13.0软件包处理,结果见表1。

2.2结论

由表1可见,被试者对培养目标的期望,按重视程度排列,依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临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心理素质、身心素质、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知识是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医学教育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影像技术学生掌握坚实的影像技术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

第二,要加强影像学科间及影像学科与人文社科等课程的交叉渗透,强化人文教育、拓展实践教学,改革训练方法与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养成、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目标的要求。

第三,影像技能目标包括影像检查的基本技能、基本的影像操作和处置技能、诊疗结果的解释、良好的临床思维品质等,可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通、早期接触病人、强化实践训练等得以实现。

第四,医学课程设置在体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应照顾到一般目标,如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等,这些目标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实现。

篇9

一、软件课程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

现在很多高校把三大软件(AUTOCAD、3DMAX、PHOTOSHOP)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教学,而且都给了很多的课时量,却忽略了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接触到专业课开始,基本都用电脑进行设计作业。比如室内设计德教学,我们常见的是学生抛开纸笔直接使用AUTOCAD软件进行室内功能划分、布置平面图,再将图形导入到3DMAX中创建室内模型,赋上材质,打上灯光,最后使用Vray插件进行渲染效果图,最后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排版、出图,然后交上作业。

笔者思考,电脑在取代了原始作图方式的同时,是否失去了什么?软件的快捷与传统的尺规作图相比效率的确提高了很多,但是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是否缺少了一些思考和推敲方案的过程?如果让学生脱离电脑是否同样也能做出一个优秀的方案呢?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捷径,学生在做设计的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搜索一些资料做参考,这种方式能够激发灵感,但是,却不能保证学生每次做设计不去网络上下载一些现成的东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一门软件只是一种便捷的工具,软件使用的好坏,并不代表设计的好坏,复制粘贴谁都会,没有自己的东西则是不行的,电脑效果图画的好坏,也只不过是对设计构思的最终表达。

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会犯同一个错误,他们都比较重视最终图面效果,而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设计过程表述草率,设计构思表达不清。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几年只要把软件学好就行了,也许这对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合适。但笔者认为,掌握了设计软件的学生,只能算是合格的毕业生,离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现在就业竞争的压力,光有这些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二、如何应对软件对于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

例如学生在学习3Dmax软件的时候,尤其在临摹一些优秀作品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学会软件而机械地模仿,把重点全部放在软件各种命令的本身,还有一种就是带着问题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用这种色彩?为什么家具要这样摆放等。前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种机械模仿,而后者却带着问题、想法去学习这种软件,我们当然推崇后者的方法。因此要培养学生懂得学习软件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设计灵感的一种培养,通过临摹范例,学习了除软件本身以外的很多知识,不要做软件的奴隶。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具体建议有如下三点:

1.教学手段灵活化

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讲学――上机”的软件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对于软件技术教学的考评方法不再采用传统考试方式,而是结合设计工程图纸的制作检验学生软件应用的能力(除了把最终图纸成果质量作为评价依据以外,平时学生上机实操过程也应该是考评依据之一)。又如教师可仅仅指定针对某设计过程需要解决的若干软件问题,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寻求解决方案,最终成果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图纸,也可以是调研报告。

2.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化

高校学生处于学习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学习能力强、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涉猎各种专业知识,从而摆脱学生的知识来源仅依靠教师讲学这种的孤立方式,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局面。让学生在学习软件的同时,更加注重设计的重要性,以及由软件学习范例引发更多的有关于设计上的思考。

3.教师知识来源的多样化

软件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其本身的课程,应该发挥其他如建筑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景观、建筑经济等学科专任教师的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中向学生介绍学科相关的应用,这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易于理解记忆。另外校外的多种信息媒介如专题网站、软件讲座和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等均是这些软件知识鲜活的来源。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

长期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以讲授和模拟实践来进行,通过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众所周知的弊端,而目前进行的项目教学改革,正是为了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采用的一种尝试性探索,这种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方法,对老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实,项目教学已经在英美等很多国家普遍应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于20设计80年代,是以来自生产一线公司或企业的实际完成项目为教学任务,围绕这个任务来开展教学,将课程内容融合于其中,从而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立足于学生就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项目教学完全的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任务中,利用真实的工作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往往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进行衔接整合,首先,对整个项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有针对性的提出每个阶段所要进行的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次,针对教材内容,老师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组织和整合其内容,这种组织和整合有可能打破传统教材所给予的秩序性和系统性,而这些内容将依据项目任务为引导进行重新梳理,这种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有效的纠正传统教学教与学相脱节的弊端,使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真正的完成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

(2)在教学模式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教师讲授、自学和相互学习等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理论或实践知识的学习;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主要对主体的学习进行引导和评价等作用,并负责整个学习任务运作过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成果的检验工作;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而小组内部可相互帮助,共同学习。

(3)在成果表现上:与传统的教学成果不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在教学成果上呈现多样性,主要在于项目教学允许各学习小组的个性化体现,这种个性化体现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完成形式上,最终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项目教学有着良好的实践基础,将教学内容融合于社会实际工程项目中,以合作企业为背景,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为平台,围绕着培养目标以完成项目任务的形式展开的开放式项目教学,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体现在开放学习形式与教学方式、过程化的实践管理和学习环境等,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这种主动的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引导着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引导他们不断的追求进步;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项目教学方面,具有其他专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征:其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工程项目适合进行项目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每一个项目可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学生在循序渐进或螺旋上升的模式下学习或巩固所学内容。其二、环艺专业的知识结构具有复杂性,既有陈述性的知识也有程序性的知识,既有理论也有技能,而完成任何一个项目,都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

我们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为例的项目教学改革实践,从中可以看到项目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运行程序。

2013年,我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进行了项目教学改革,教学的对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二的学生,教学项目的来源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售楼中心的设计,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工程制图》、《手绘表现技法》、《室内装饰材料与构造》等前期专业基础的教学内容,后期将进行毕业设计等教学,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为5~6人,在整个《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总共划分为三个课程实施阶段,具体课程设计实施如下:

(1)设计前期:这一阶段主要是明确教学的目的,布置教学任务;在这一单元课程中,首先要介绍和分析项目任务、划分小组以及明确小组内部任务分工;同时,需要明确考核目标和考核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够对任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中,项目分析主要是根据业主的要求,分析项目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和拓展的知识内容;并根据项目任务,制定学习内容和方法。同时,根据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可以使学生掌握招标文件所包含的相关问题,了解行业标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教学项目实施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程设计项目与社会岗位任务相衔接,在设计公司的岗位工作中,设计程序一般按照项目调查、项目概念设计、方案细化、施工图的绘制、项目投标这一过程完成,我们则根据这一程序来组织教学项目内容的实施,具体如下:

①项目前期调查、工地测量、实际项目考察等

在实施的初期阶段的单元课程中,先要对项目任务按照招标文件的内容进行项目前期调查,明确项目任务的基本要求和所给定的条件,从而明确设计的方向。小组同学进行工地测量,确定图纸和现场之间的差距,感受现场的实际情况;同时,可安排同学们对已完成的相关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观摩,从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和学习相应的设计内容。这一阶段学生要学会研究标书、提交调查报告、测量工地等学习内容。

②项目空间平面规划

学习小组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和已知的条件,讨论明确设计的方向,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空间整体的设计内容,如平面规划、色彩与材料方案等。在此前提下,继续进行下面的设计。这一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设计负责人应该学会根据成员的特点安排各自的任务,而小组成员应该注意各自的设计风格等内容不能跨越小组讨论范畴。

③概念设计

在这一单元中,小组成员进行各自分工,每个成员完成一个独立小空间的设计设计意象,要求提交的材料如设计创意、色彩和材料意向图等。这一阶段主要学习设计理论等内容,注意各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的使用。

④设计细化和表现

老师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概念的汇报,在此,老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提出意见,小组成员根据意见来进行设计方案的修改,通过后绘制效果图和施工图。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主要学习的是设计的表现技法及电脑软件的应用技能等。

⑤设计成果汇报

针对设计的完成情况,按照投标模式,组织成果汇报,可与实习基地相联系,安排一线的设计人员作为指导老师进行设计内容的评价,根据招标要求来确定方案的优劣。

(3)综合评价

教师在课程的后期,可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入建筑装饰企业进行调研,扩大校企合作,在社会项目来源稳定的基础上,将学生真实的带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中,并融合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就业的社会竞争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项目教学在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与课程同步的社会工程项目:由于课程安排的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够同社会项目完全的吻合,因而工程项目的来源需要多种渠道;

(2)学生角色转换的适应性: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而开放型项目教学则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参与项目的开发,解决实际问题来完成学习的过程;这种转变在刚开始往往有的学生不知所措,很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情况,个人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3)与项目同步的教学内容的抉择:课程内容按照社会职业岗位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真实的工作环境;这一过程需要整合较多的学习内容,可能会完全打破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注意课程时间安排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入一线企业进行调研,扩大校企合作,在社会项目来源稳定的基础上,将学生真实的带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中,并融合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就业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种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很多高职学校都面临着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高职学校培养出的相关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这就造成了相关人才的缺乏和高职学生就业率的下降等问题。对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过程当中,应当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条件有限

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当前社会中,时代感很强。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却往往难以迅速地融入工作岗位当中,在计算机方面也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现今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较为落后,课程教学较为缺乏,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培训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同时,一些高职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实训软件落后,缺乏实训基地。因此,很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无法长时间的顶岗工作,从而会对其工作业绩、未来发展等造成不良的影响。

1.2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职学校当中,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效果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专业实践、企业实践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实践案例和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因此,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在过去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水平的有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实训条件建设

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当对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创建,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况,对职业技能培训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布置和安排,从而营造专业性较强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实际开发项目实例,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同时,学校应当面对专业学生实时开放实训室和实验室,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具有充足的实践进行实践培训。职业能力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当在校内对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和建立,让学生能够尽早感受和熟悉实际的工作环境。这样,在日后真正投入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由教师带领学生成立相关的工作时,进行软件开发、网页设计、多媒体应用、计算机维修等实践操作,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联合进行招生和培养,从而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良好的学习和与就业,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2.2就业培养模式

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之后,职业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不过,职业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才能够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对于计算机技能职业岗位来说,需要具备良好的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才能够使其在社会中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时展,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高职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企业之间达成人才培养和输送协议,从而帮助学生对实际工作拥有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工作能力对其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应当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从而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计划。高职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将其作为努力和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不断地提高自身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能力,还能够逐渐形成职业素质、社会竞争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从而使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

2.3教学改革措施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当中,教学内容应当满足市场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和定位要根据行业主流技术进行调整。对于已经淘汰的教学课程,应当及时摒弃,从而解决教学内容落后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教学十分重要。在教材当中所设置的内容,往往能够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重点。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开发精品课程,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内容,并且设置相配套的材料和软件,灵活高效地运用教学资源。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来说,应当掌握熟练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使用能力。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建立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多媒体设备和实训软件进行充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