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7: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分类号 G760
1 引言
1994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后即引发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体现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的内涵是指“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能力、个性、兴趣和需要,学校(包括幼儿园)应该接纳所有学生入学,无论身体或智力是否有残疾或者家境困难。
学前全纳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前全纳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引人注目的领域,然而在我国尚处方兴未艾之势。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学前全纳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推广学前全纳教育有何意义?面对学前全纳教育的挑战,幼儿教师是否做好了准备?如何培养学前全纳教育师资,以保证学前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2 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意义
推广学前全纳教育不仅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普通幼儿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2.1 学前全纳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证明,学前期是个体生理、动作、认知、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得到科学、适宜的教育,将会对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样的道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
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全纳教育对各类型的特殊儿童都有积极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儿童以及其他障碍类型的儿童均在全纳教育环境中获得了良好发展。方俊明认为,高质量的学前全纳教育有助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感知运动、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2.2 学前全纳教育对普通幼儿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学前全纳教育对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周念丽认为全纳教育对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三方面的意义:激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儿童的移情能力;促进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徐胜等的研究表明,全纳教育对普通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人格意义,能够促进普通儿童对特殊人群的接纳和关心,激发并深化其善于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培养了成熟感和责任心。
全纳教育不仅有助于普通幼儿心理的发展,而且对其学业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尽管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教师要为特殊儿童提供额外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普通幼儿的关注会因此而减少,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因为被特殊儿童占用更多的精力而忽略普通幼儿的发展。
2.3 学前全纳教育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研究表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态度上,学前全纳教育教师普遍愿意接受特殊幼儿;并且随着教龄的增长,在观念上越来越认同全纳教育的实施是实现儿童基本权利的基本途径,在面对幼儿时更加关注个体的不同需要,表现在不仅关注特殊幼儿的学习需要,也更为理解普通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别需要。
已有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研究结果。杨雪扬总结了其所在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10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全纳教育促进了幼儿教师专业品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在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上,从拒绝或忽视到真诚的接纳;从不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到有意识地学习、进修,工作中开始认真地观察分析特殊儿童;从凭着爱心接特殊儿童,到有目的地制定他们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等,老师们不仅将尊重每一个幼儿落实到了实处,而且针对幼儿的不同需要,有效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学前全纳教育对幼儿教师的挑战
目前,我国只有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发达城市和地区开始了学前全纳教育的试点工作。尽管众多研究表明所有儿童都能从全纳教育中受益,但是在我国推广学前全纳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理念、政策、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调整和转变。其中,幼儿教师是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学前全纳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及实施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学前全纳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对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
教育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创造出优质的教育。目前,我国社会大众普遍认可要尽量为残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不受生活的困扰,而忽视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普通幼儿园的教师认为,招收特殊儿童入园会影响普通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认为会有损幼儿园的名誉,进而影响生源。如周念丽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难以接纳有特殊儿童,还有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并且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减少生源”。这些错误、落后观念在幼儿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因此急需得到转变。
3.2 对幼儿教师教育知识的挑战
全纳教育的对象包括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因此,除了具备普通幼儿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全纳型幼儿教师还应该掌握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这是实施学前全纳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知识普遍缺失。孙玉梅的研究表明学前全纳教育过程中最需解决的困难为师资问题,幼教工作者对特殊幼儿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单位承担了省级骨干幼儿教师培训的任务,在与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教师对全纳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很多教师表示全纳教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而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全纳教育这一术语,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含义。另外,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没有学习过学前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知识,也不了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权利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就无法适应全纳教育的需求。
3.3 对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挑战
在全纳理念下,教师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要面对着更多类型、更大差异的群体或个体,
并要积极而充分地满足这些群体与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细致深入地观察每个学前儿童,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教育评估;能够根据儿童的差异性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具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并能够在实施教育计划后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类似的一面,也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幼儿教师必须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但是我国幼儿教师实施学前全纳教育的教育能力不容乐观。谈秀菁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儿童上普通幼儿园,大多数的一线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学前全纳教育的要求,并对现有教育资源缺乏信心。
总之,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应对全纳教育的挑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全纳型幼儿教师。
4 全纳型幼儿教师的培养
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中没有全纳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也很少接受相关的在职培训,所以,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这样就无法适应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需求。结合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现状,对全纳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4.1 改革职前教育体制,培养合格的全纳型幼儿教师
幼师职前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调整。下面将从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一种特色、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养出适合我国学前全纳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
4.1.1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整合专业优势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二元化的,即我国幼教师资和特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分别主要由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承担,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这种隔离式的教师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与全纳型教师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鉴于这种状况,应该打破传统的二元制度,对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学科的融合和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一方面可以设立一些复合型的培养项目,如果高校已经设有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共享相关课程,突出学前特殊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已有实践的先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开设学院通识课等方式促进学生具备更加综合的学前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相应地根据需求开设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培养具备学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师资,为日益发展的学前全纳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也可以设置相应的硕士课程,鼓励具有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本科学习背景的人员继续深造,提高学前全纳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
4.1.2 创造条件,灵活设置课程
目前我国很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没有特殊教育专业,没有相应的资源可以利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需求。立足我国国情,建议分设核心课程和不同的课程板块,核心课程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板块型课程供学生进行选修。核心课程内包括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板块型课程可以按照障碍类型来区分,如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同时在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要向所有学生渗透全纳教育的理念,重点培养幼儿教师积极接纳每一个特殊儿童,努力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环境,此外注重培养师范生与特殊儿童家庭沟通合作的能力。
调整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幼儿教师培养成为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而是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形成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念,了解各类型特殊幼儿的基本教育需要,能够进行初步的课程设计,了解如何寻求更专业的帮助等等。目前,部分高师范院校在各自的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如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开始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学前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增设相关课程,培养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将成为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4.1.3 实施资格认定制度,保证职前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建立全纳型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是幼师职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纳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不利于全纳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政府要为全纳幼儿教师的资质标准等设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作为统领和指导方针,鼓励各高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关注和发展学前全纳教育人才的培养;而各个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是全纳教育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在全纳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这一方面,着重从职前的教师培养入手。英国教育与科学部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必须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高校的教育学院必须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全纳学校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并获得教师资格证者。这表明,英国在培养全纳教师时,既重视其普通教育能力的培养,也强调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全纳型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证书考核中加入学前全纳教育的板块,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在职培训。
4.2 加强在职培训,促进全纳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持续落实全纳教育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系统中最强有力、最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必须重视全纳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在职培训来提升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
4.2.1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与培训师,保证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全纳教育的理念、特殊儿童的概念及分类,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特殊教育技术,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及教育以及如何开展特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培训师的选择也要慎重,因为以往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任务主要是由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教师来承担。但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对很多学前教育专家来是一个陌生的课题,所以要善于寻求高等院校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民政部门、社会民间组织等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持,以便为在职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全纳教育培训项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殊教育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拥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用教具,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在全纳师资培训中的作用,通过授课、讲座、研讨、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学前全纳教师进行直接培训,必将有很大的收益。
4.2.2 建立教育资源中心,提高培训效益
全纳教育资源包括全纳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手段,全纳教育的课程资源,测量、诊断与鉴别特殊儿童的量表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等。这些资源要及时、有效地提供给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以帮助教师顺利开展全纳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地发展全纳教育能力。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全纳教育师资培训中的作用,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远程培训。远程教育既能满足众多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也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聘请教师到现场教学,而且通过远程教育,受训者可以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典型个案向专家请教,并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师资培训的效益。
4.2.省略/news/2011108/n490610320.html.201l一11―08
12 周念丽.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35―3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2-03
近三年我国幼儿教师的行列迅速扩大,出现了多层次并进的局面,改革优化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旨在通过中外比较对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作出思考。
一、国外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概况
1. 培养机构与层次的设定。国外幼儿教师培养机构若按层次划分,主要有中专(高中)、短期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四种。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逐步取消了中师培养层次,形成了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的局面,比如北美就是以高等院校中的研究生院和大学为主培养。[1]在学习年限上各国都有延长趋势,如土耳其、西班牙、匈牙利、澳大利亚把培养时间从2年延长至3或4年;奥地利把培养时间从4年改为5年。一般而言,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主要通过社区大学或教育学院培养,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幼儿教师主要通过综合性大学及师范学院培养,正在向完全由大学乃至研究生院培养方向发展。若按办学方式可分为独立型与开放型两种。一种是相对独立的师资培养机构,如各类师范院校,其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意大利、爱尔兰、俄罗斯等国家都是以这类为主;另一种是开放型的师资培养机构,包括综合大学或文理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非定向型的高素质复合型幼儿教师,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在20世纪90 年代末,美国已基本形成了由社区学院提供副学士学位、综合性大学或学院的教育院系提供学士学位的幼儿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格局。法国一部分师范学校也已被综合性大学的“师范培训学院”所取代。
2. 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对幼儿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较流行的是通过制订“标准”、“准则”等分层明确。如美国就建立了以“标准”为本的培养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大行业协会颁布各层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或教育指南,2009年由全儿教育协会出台了新《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2010 年该协会又颁布了《初级和优秀幼儿教师专业培养计划的标准》,对原《专业准备标准》作了层次划分,明确了硕士、学士、副学士学位的幼儿教师培养目标。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就业定位也有区别:获得副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一般可在幼儿园、日托机构从事0~4 岁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服务,也可在学前班担任教师助理、保育人员等工作;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一般可在公立学校的 K-3(Kindergarten-Grade3)从事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及其他幼儿教育机构从事保育及管理工作;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主要定位在幼儿园、学前班中的领衔教师、指导教师、幼儿园长或者幼儿保育中心主任,甚至幼儿教育专业发展方面的专家等。[2]
3. 课程结构与教学途径的设置。各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大部分是必修课。各国都重视利用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都较高。如美国的副学士学位课程中的专业/技术课程学分占了70%,学士学位在教师教育阶段一般要安排70~80 学分的专业课程。大多数国家对教学技能的理解比较宽泛,并没有把技能技巧方面的课程单独列出,而是融人教学法等相关专业课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国家建立了对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的认证制度。如美国通常由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和全儿教育协会对幼儿教育计划进行论证;英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举措之一便是对培养教师的课程设置进行审定。各国都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大部分学生实习时间很长,要深入幼儿园学习体验全部工作。如德国社会教育专科学校的学生理论学习2年,专业实习1年。美国的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约占整个教育过程时间的30%,还着眼于建立大学与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构建大学教师、实习生和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各个社区学院都很重视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校内大多设有日托中心与幼儿园。
4. 招生对象与教师入职的要求。国外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入学要求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如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芬兰先是通过分数筛选出一批学生,然后各大学教育学系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通过率为5:1,之后再进行一轮筛选,按约3:1的比例录用,平均录取率约6.4%。法国要求受训者在接受两年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之前必须先修完三年大学课程。[3]美国许多州80年代以来都提高了师范教育专业的录取标准,学生申请教育专业后,学校会考查其学习成绩,一般要求平均成绩在B-以上才被接受。[4]生源质量的提高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从源头上提供了保障。
发达国家幼儿教师的入职起点都比较高,且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美国,各州都要求持有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合格证”,持证者必须具有若干特定教育课程及专业领域的学分数,还必须定期更换新证。有的州要求幼儿教师合格证的持有者必须具备学士学位。在日本取得“幼儿教师许可证”是成为幼儿教师任教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他们主要有专修许可证、一种许可证和二种许可证,其获得资格分别对应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短期大学学历。
二、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国内外现状之比较
我国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一定差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1. 培养机构设置与认证的比较。发达国家设置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走向有两种:一种仍是由较为独立的师资培养机构如师范院校来承担,另一种是开放型或非定向型的培养机构。我国目前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种类较多,初中起点的中职中专、五年一贯制专科,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等同时存在。近年经济较发达地区三级师范已向一、二级师范转型,但其他地区由中职中专培养幼儿教师仍然不少。与国外比较有较大差异:一是办学形式传统,政府包办的独立定向型为主,缺少开放性;二是培养层次偏低,中职中专仍占相当比例;三是机构的设立缺少专业认证。据教育部2009 年统计,全国当年培养的16万幼儿教师中,有近一半是中职院校毕业的。
2. 培养目标定位与层次性的比较。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且要通过权威机构的论证。分层次确定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已成为发展趋势,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就业定位也不同。对比之下,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层次虽然很多,但培养目标却存在同质化倾向,定位不准确,层次与实质边界含糊不清。有的学校中师、大专、本科层次都有,培养目标却无明显区别。因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对本科、专科、中职各层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作出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没有权威的认证,“致使各级院校都盲目面向幼教市场,都一律强调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一线教师”。[5]教育部2011年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但仍缺乏对各个不同层次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与认证。
3. 课程设置与培养途径的比较。发达国家对幼儿教师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需要经过权威性认证,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所占学时与学分比例较高。教育专业课程中十分重视幼儿健康与生活、幼儿观察记录与评价、幼儿教育前沿问题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幼儿为本思想,并将教学技能技巧与各种课程相融合;实践课程通过与幼儿教育机构的深层次合作来实施。相比之下,我国虽然课程结构也有相类似的几块内容,但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死板学分偏多,尤其是初中起点的层次;教育专业课程沿用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体系较多,或者比较僵硬的套用“三学六法”,没有真正转到幼儿的生命成长与现展的前沿问题上,对幼儿教学技能的理解比较狭隘,偏重音乐、美术等一般技能训练,对师幼互动中大量的教育复合技能不够注重,存在技能训练与幼教实际活动脱节的现象。实践教育课时偏少且安排较晚,缺少理论指导与教学反思;各层次的实习“放羊式”现象都较严重。
4. 生源端口与入职标准的比较。如前所述,发达国家对幼儿教师生源端口与入职标准的要求都比较高。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差距较大。生源质量没有保障,目前初中毕业生往往因考不上普高才来报考幼师;高中毕业生实行统考统招,相当部分属调剂志愿,培养机构没有招生自无法进行面试,如此种种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质量先天不足。入职我国也已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并不需要有特定教育课程及专业领域的学分数,社会人员通过自学或中介机构培训就可参加考试拿到证书。但有了教师资格证还必须通过招聘考试,所考内容与考生原来是中职、大专、本科或硕士毕业并无关系,突出了幼儿教师“技术型、操作型”身份定位,给职前培养造成了片面导向。
三、对我国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走向的思考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应在借鉴国内外各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优化。
1. 加强对培养机构的调整与办学形式的论证,坚持高标准。首先,要学习发达国家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层次,逐渐淘汰中职中专层次。调查发现,这类学校普遍生源太差,师资薄弱,毕业生质量不高,所以这层次应该停办或转为培养幼儿园辅助人员。第二,应把“一培到底”的独立培养改为多方合作的开放型培养,比如高师可与条件好的中职合作办五年制专科,还可按照美国等做法让学员先在普通高校学习2年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双向选择与测试进入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再学习2年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三,根据社会效应,重点办好五年制专科与四年制本科,因这两种时限模式能较好地兼顾各个方面,使学术性与师范性得到更好的融合。第四,加强对培养机构的论证,对各类幼儿教师培养机构及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权威性的资格审核与持续评估。总之,要逐步向高层次、开放型转变。
2. 明确幼儿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体现层次性。首先,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社会对行业的要求与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精神,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基本规格要素。第二,采取基本目标与层次目标相结合的设置思路,体现层次性,准确清晰的进行目标定位。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历层次主要有三个,应按照这三个层次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作出服务于幼儿教育机构保教、管理、辅助人员的角色划分。第三,组织专家或权威机构对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设置进行认证,通过认证方可实施。
3. 改进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与复合性。根据教育部颂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类,重点是教师教育课程,它可分为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两类,其中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是核心,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要强调的是:必须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与复合性。实践性: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教育必须不间断地循序进行,应按《课程标准》增加实践教育课时,加强实习指导,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园校合作共同体,以幼儿园为核心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复合性:受学时限制,应合理兼顾各方面内容,通过应用型与实践性课程来整合知识、技能与各种素养的培养,注重课程的整合化、活动化、少课时化,以达成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
4. 提高生源与入职两个端口质量,确保高水平。首先要提高生源质量。从根本上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扶持,落实编制政策、职称政策和培训政策,在此基础上牢牢把住入口关。在幼儿教师暂时紧缺时,不能盲目扩招随意降分,五年制学生入学不仅应面试,还需在“三升四”时再次选拔;高中毕业生应设置面试环节,在通过面试并报第一志愿的考生中录取。同时要改进幼儿教育机构的招聘体制,教师资格证制度应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下要录用有特定教育课程及专业领域学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把已有学历层次与专业学习成绩作为评分重要依据,改变片面强调艺体技能、过度注重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的倾向,全面考察应聘者的教育理论、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与技能技巧,正确看待幼儿教师的主体价值,进而保证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3]曾莉.国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6):93-95.
[2]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http://ucdenver.e-du/academics/colleges/SchoolOfEducation/Academics/MASTERS/ECE/Pages/EarlyChildhoodEducation.Aspx,2012-10-12.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习惯、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作为21世纪对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者,幼儿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除了具有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外,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于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责任就是向儿童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的探索,保持儿童心中的好奇,不能把儿童的这种“科学精神”扼杀在摇篮中。要适时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问题,设计不同提问方式,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比如,在“风的形成”活动中,让幼儿到户外观察风:为什么树叶、小草都会动?为什么会有风?你有办法产生风吗?问题层层递进,加强幼儿对科学的神秘感,激发幼儿探索答案的兴趣。
二、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的起源,常常是因为他们对事物和现象外观的新颖、变化产生好奇或审美体验,进而产生探索欲望的。如七色的彩虹、会变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晶莹的雪花、美丽的贝壳、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只有具备科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能力,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幼儿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宜幼儿“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看中学、议中学、用中学、听中学”的教育环境,尽量让幼儿亲身参加各种单独的或小组的操作、探索活动,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机会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要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要千方百计将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方法具体化,科学过程游戏化,科学态度情感化。及时捕捉并保护幼儿兴趣点,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同时,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三、多途径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其中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
首先要选择生活化的内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引发幼儿探究兴趣、直观地感知和操作。例如,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物之一,每次洗手时,他们都会悄悄地玩水,互相泼着玩,用手弹着玩,洗杯子时他们也总是边洗边玩。不管老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孩子们操作时都会忘乎所以,玩得不亦乐乎。泡泡同样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不论是用香皂洗手,还是妈妈用浴液给洗澡,他们总是很关注泡泡的变化。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内容,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其次要以游戏来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例如吹泡泡一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吹泡泡可以让孩子游戏在其中,快乐在其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些初浅的科学知识。
再次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要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例如,同样是水,可以让小班孩子在水盆或水池中抓水、捧水、用塑料瓶(杯)盛水、倒水进而了解水的一些性质;可以让中班孩子在水中玩木块、塑料、石子、勺子,或者在往水中加入纸、土、白糖、食盐等了解水的密度、浮力、溶解性等科学属性或现象;则可以让大班孩子参与使用不同的方法制冰、融化冰,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变化。在对自我的认识方面,小班幼儿认识自己的五官,中班幼儿便可认识自己的身体,大班幼儿则可认识自己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普遍较低,素质能力较之以往也大打折扣,且思想道德素质较差。因此幼师生的培养教育成了当今教育的一个困惑。笔者认为幼师生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幼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主动适应学习活动、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形成自主内化的知识和实用知识指导工作生活的能力。幼师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大而全的系统工程,它几乎包括教育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它即贯彻于幼师生的整个培养阶段,又涵盖了人的一生的学习。幼儿教师的培养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幼师生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抓好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培养幼师生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幼师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各门课程中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手段。
2.开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专家讲座,利用专家讲座的形式传授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进行学习方法专项能力训练。
3.充分利用班集体管理。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良好的班级风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积极促进作用。
4.合理利用班会、团日活动,班会、团日活动是学生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广阔天地,应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班会、团日活动又使学生组织学习活动能力得到了实际锻炼。
二、提高幼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1.通过学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幼师生的科研活作为机制来建设,支持学生课余开展科研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能力。学校还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弘扬,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使学生在浓郁的科学素质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和锻炼。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幼师生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合理利用幼儿师范学校这一宽松的学习环境,主动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纳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
3.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手段培养幼师生的文化素质;在学校让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汲取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注意利用专题网站、各类媒体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注重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4.完善学校考试制度,利用学校考试制度对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切实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革新传统的考试内容,将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技能考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考查中去。二是要革新考试方法,要在现有考核题型设置上有一定的改进,使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考查得到充分体现,丰富考试形式,采取“任务”设计、虚拟情境提问、对话等多样化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开展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考核。通过全面考核,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起到一种引导作用4、改进学校课程设置,要在学校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使学生受到全方位教育。以此来缓解幼师生偏科现象,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不足的现象。
三、改变幼师生的职业观,提高其生存能力
1.重视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时刻提醒学生居安思危。如今的社会已大不如前,皇帝的儿子不一定是王子了。因而,任何人一生下来能否活下去,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在国外,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相形之下,我国有许多“娃娃”年龄好大还不能自立,有的甚至三十几岁还需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中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制度。比如,实行干部竞选制,这一制度效果不错,就一直延用下来,但又发现有些干部一旦被选上,仿佛是学期终身制。学生一开始把职位视作担子、动力,认为这是一种光荣,应当以身作则;再后来便是羁绊,是包袱,就会想:如果我不是干部就不会受到这样的处罚等。面对现状,我利用晨间活动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主要领导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的事例,讲一些身边的优秀人物,也讲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时刻提醒学生,站在一个位置上,望望下面后继有人,你随时有被超出的可能;望望前面人才济济,不经历一番拼搏难得硕果。学生在一学年的锻炼、竞争、下岗、再上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努力的艰辛、成功的代价,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自身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生存渴望,令其居安思危,勇往直前。
2.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渗透孝敬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如今,这第一任老师一慢慢变成第一任保姆,学生所有的事都一手包揽了,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他。简单的劳动尽管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来说则是无边无际和无比丰富的世界。为了促进这一劳动习惯的养成,我尽量多布置一些琐碎小事,如整理房间、叠被子、打扫房间、倒垃圾等,在日常的小事中锻炼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培养这种勤劳务实的好行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是一种思想过滤器,由此产生的思维因子身上便会刻下“辛苦”二字,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不可或缺。
3.注重群体协作精神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群体中其他个体的活动,单枪匹马闹春秋是不可能的,因而在任何活动中,我在班中总要强调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在一次拔河比赛中,赛前各选手互递眼色,对方心领神会,脚底下仿佛多了一份力,比赛时个个齐使劲,啦啦队喊声宏亮,获得胜利后,同学们欢呼雀跃,下课铃响时,体育委员指挥得有条不紊,整队、搬器材、打扫战场,合作默契,受到老师的赞扬。在班队课上演节目那更是合作精彩,无论多么特殊的情况,他们都变着法儿上好戏、唱好歌。同学间的这种亲密合作,使整个班级更加团结,集体的力量在这里延伸。曾说过一句话是:人多力量大;我要说人多智慧多。集体的力量是每位同学创新潜力的碰撞。所谓创新就是破旧立新,无中生有。挖掘这种潜能就迫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推理,进而能较辩证地分析事物的主客观原因,发挥无穷无尽的潜力作用,成为一名有用于社会的人。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好表现自己,思维也特别活跃,那么这种创新才能就会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因而,协作中的创造是具潜力的。
四、改变幼师生的不良习惯
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组织纪律习惯;幼师生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组织纪律习惯尤其需要改进幼师生的良好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学校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班主任规范的管理方法,以保障和鼓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其次、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管理方法,针对个别学生采用暗示点拨的方法,使其自尊心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改变其自身习惯。
英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是日益在增加,目前在中国不只是大学,同时小学都是相当重视英语教育的。因此,英语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了紧跟时代的节奏,双语幼儿园也应运而生。双语幼儿园的出现就让孩子的英语可以从小时候就抓起了,但是目前英语教师的质量和水平却实在是令人堪忧,因此,幼儿英语教师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1 幼儿英语教师合格的标准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首先,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必须的,这是作为一名幼儿英语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同时还应该有熟练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目前也正提倡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该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幼儿英语老师还得能够将唱、跳、绘画以及制作等运用到课堂中去,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应该要熟练的掌握好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感染力,要是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具有充分的感染力,那么学生们自然会很快的融入进去,这样就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目前幼儿英语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双语幼儿园已经在中国出现很多年了,但是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并不高,那么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经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源、师资以及教材设置这几方面。
2.1 生源问题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可以说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老师的模仿过程。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幼儿的习得英语的过程也就是对老师的模仿过程。但是,由于目前尽管英语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但是最终很多幼教根本就是不符合标准的,暂且不谈专业知识,他们所学的、所教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都只是很适用于初高中学生,所以适合幼儿的教授方法是很欠缺的。另外,由于幼教对老师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因此很多老师的学历相对于来说就很低了,这样就会导致老师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将自己所需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说服力不强、找不到重点等问题。所以,目前尽管老师很多,生源充足,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
2.2 师资问题
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幼儿英语教育的水平,加强师资队伍水平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尽管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一个合格的老师来进行实践,那么最终理论也是无法在实际中实践出来的,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目前国内的幼儿英语教育老师师资力量还是不够强大的,首先就是现在老师普遍偏老年化,年轻的老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不高,还是主要是以年老的老师为主,但是学科中的骨干力量却并不多;其次,老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很多老师都缺乏创新能力以及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德才兼备的老师也比较少,一般的老师在文娱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缺少;最后,那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兼备的老师比较少,老师职业素质不高。
2.3 教材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基本的工具,是在幼儿英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在幼儿的教材选择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材在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乱、杂的问题,现在不同地区的教材都不同,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但是所有的教材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杂乱,因此在教材的选择过程中尽管数量多,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才是最好的,不知道哪本教材才是最适合孩子们的;其次,教材并没有系统的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编排,在教材的编排过程中不注意四者的平衡,同时教材中的插图少、且大多数也不符合小孩子的心理;最后,教材的难易程度也没有充分的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教材是普遍偏难的。
3 师资的培养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已经清楚的了解到了双语幼儿园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了,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现在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块,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必须的。
3.1 提高幼教的专业技能
加强幼教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提高幼教的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其的培养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校方可以专门聘请优秀的幼教或者是专家来对老师们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让其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经验;其次可以将幼师们组织起来进行经验交流,可以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一起研讨,找出最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同时要鼓励创新,培养有创新能力和有创造能力的老师;同时,也可以将非幼教专业的老师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其可以能轻松自如的在教学过程中将英语技能和幼教技巧结合起来,灵活自如的运用。
3.2 规范学历要求
由于目前对幼教的学历要求很低,因此就造成了大部分的幼教的学历并不高的局面,所以由于其实践能力不强,相应的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思维混乱、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幼儿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果想要加强双语幼儿园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那么就必须对幼教的学历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幼教的整体素质,才能确保其在授课过程中的条理性以及针对性。
3.3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要想提高自身的能力,除了自我不断的进行充电外,加强与外界的交流这一点也是最不能忽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与他人进行交流是一个加强自身素质和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其他的双语幼儿园的幼教进行交流,就可以多多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比较好的经验,同时通过交流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的发现自身的问题就能及时的解决,这样就更能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的速度了。另外,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国内双语幼儿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分类号】G613.2
在对阅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一个人最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从三岁就开始了,并且每个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上小学之前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就对阅读能力加以锻炼和培养,那么也能为今后的学习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幼儿园开展故事教学对于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阅读材料的选取,加强幼儿的注意力
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尚小,因此在幼师对孩子进行故事教学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1]。针对这个问题,幼师也要采取一定的办法,比如让孩子之间进行比赛,看谁可以将老师讲的故事复述出来,谁就能得到奖励。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但是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很强的,教师通过这种竞争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进行集中,能够更好的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提高。同时,孩子的表现欲望也比较强烈,为此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故事,之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予以表现,如白雪公主的故事或灰姑娘的故事。总之要从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出发,对幼儿的注意力进行提升。
二、安排专门阅读的教室,让孩子专心进行阅读
在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进行指导,让孩子在更为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故事的阅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幼儿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适当的对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主动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讲述。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在安静的环境下,不断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更多的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对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会有更大的帮助[2]。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孩子在幼儿的发育过程中,由于语言能力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对词汇的掌握比较少,很难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幼儿园故事教育的落实和完善,孩子的阅读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阅读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词汇的掌握和表达也将更加全面,通过在幼儿园的训练,能更好的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完善和提升。
(二)促进幼儿思维及想象力的全面发展
很多大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更别说是独立的思维能力了。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维,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对于自己的想法孩子不能准去的表达。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很单纯的,作为家长或是教师也应该对孩子的思维方式进行尊重,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通过幼儿园故事教学和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也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完善[3]。此外,学龄前儿童一般情况下,想象的过程和方式是我们成年人理解不了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经常将童言无忌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原因。孩子经过不断地阅读和教师有目的性的对孩子进行锻炼,将对孩子的想象力有着更大的影响,对于完善和发展有着更积极地作用,因此在孩子进行想象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适当给予鼓励,帮助孩子建立信心[4]。
(三)加强对幼儿智力的完善
在进行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和想象,在孩子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就是在间接的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完善。同时加强孩子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适当的向孩子提出一些故事中的内容,让孩子主动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对孩子认知能力考验的重要过程,教师对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将对孩子在今后的阅读训练中有更大的帮助作用。
(四)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
在进行故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深入理解故事内涵,进而让孩子树立相应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好人好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如《我和玩具交朋友》、《文明小客人》等,通过讲述这些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让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进而培养良好品质。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教育上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幼儿教育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想更好的对孩子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我们就要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更好的训练和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桂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33(2):70-72.
[2] 杨玲.浅论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6(95):188.
[3] 燕中国.在绘本教学中培B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25(8):36-36.
纵观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人才。由此可见,发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是必要的任务。
我通过参加“生活方式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教研课题研讨,发现自主性探讨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于是,我最近通过系列的自主性探讨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1.创设探讨的教学环境,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创设外部条件
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外部刺激。为了向幼儿提供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环境,我努力从物质环境方面为幼儿提供自主探讨的空间。例如:我在语言区和幼儿用冰霜纸盒制作一个神奇的小物房。有时当作说悄悄话的场所,有时当作演戏的舞台,有时当作电话亭打电话……。
我作为幼儿教师,出好墙刊是吸引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多采用简笔画的特点,简单明了地勾画出与他们有关的人和事,教育他们从生活中学习会生活和学习,促进他们在校内外相互对话,让他们自主探讨人与事的关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提供了教育平台。使幼儿园的幼儿在各类活动中自主、自由、自信、动手,开发幼儿智力,从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发展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
2.激发学习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内部动力因素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力求认知、探究事物的内倾力。根据我最近几年的幼儿教育来看,教师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主体性培养中力求让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在强烈的驱使下形成明确目标和主体主动参与的心理需要。只有这样,长期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才会在快乐的天空中学习、思考,对问题也会有自己的独特的主张,并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在上课组织教育活动时,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像以前的教学模式,以成人的眼光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特点,教师要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就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
这样的探索性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求知欲。让他们高高兴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乐学”的主体性品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自主的探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了内驱力。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幼儿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因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常识,使他们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所以,开展幼儿安全教育,事关每位幼儿的健康和发展,关系到各个家庭的幸福平安。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但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又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烧烫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意外堕落是幼儿阶段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如何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借鉴,相互交流,我们摸索了几点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的安全责任感
在家长工作会议上,安全是必提的,但家长往往记住了其他具体的任务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经常在发生意外之后,针对本次事情进行教育。我园一份问卷调查中发现,100%的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很有必要,也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47%的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教授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可见,教师还要进一步提高家长意识,改变家长观念,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例如,可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我们的研究计划、活动安排,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虚心听取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有通过家园联系栏,开辟“安全、自救、每日一问”的知识园,如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象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的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能力;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通过这些栏目,提高家长们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增强家长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游戏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幼儿的交通规则意识,与孩子一起设置十字路口p斑马线p红路灯p人行道等,让孩子分别扮演司机、行人、警察等角色,模仿马路上的情景,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交通规则。
(1)在日常活动之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航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如:在幼儿洗手时,要求幼儿排好队,不推也不挤,以防摔伤;室内活动时,不要把手指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一推门就会把你的手指夹伤;做手工时,剪刀的尖端应向下,这样可以避免碰伤别人;户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玩攀登架、滑梯、跷跷板等大型玩具的时候,事故很容易发生,我们一定要提前教给孩子正确的玩法,比如,抓紧、扶好玩具,不要拥挤和互相推搡等。
(2)通过学习《安全儿歌》,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为了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简单易记的《安全儿歌》。如幼儿喝水时,为了避免幼儿烫伤,我们就教幼儿学习《喝水歌》;要是口渴倒水喝,小心别被热水烫,万一热水烫着手,快用冷水来冲手。幼儿独自在家时,为了不让坏人闯进家中发生危险,就教孩子学习儿歌《独自在家》:独自在家玩耍时,有人敲门别打开,以防坏人闯进来。这样用儿歌进行教育浅显易懂,幼儿容易接受,既提高了他们兴趣,又注意了安全。
(3)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需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始。习惯在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而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坚持性,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教孩子喝水前吹一吹,避免烫伤;吃东西的时候不嬉笑打闹,避免食物进入气管;走路时不要把手插在兜里,不推别的小朋友;户外活动时,不要猛追猛跑;玩滑梯的时候排好队等等,帮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良好的、安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布罗菲、古德和内德勒为幼儿园环境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有“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因此,相应的物质环境的创设能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如:我们可以将原先是水门汀的活动场地修建铺上了塑胶场地,为幼儿提供了安全的活动场所;我们师生一起设计标志,并把它们贴在适当的位置上;“小心触电”的标志贴在了活动室的电源插座旁,“当心滑倒”的标志挂在了易摔跟头的厕所台阶旁;“上下楼梯靠右走”的标志贴在了每一个楼梯口等等。我们还可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我们还在活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电器上的禁止触摸、窗台上的禁止攀爬、楼道里的下滑危险等标记,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区域里,我们还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自豪感,强化他们保持的决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的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将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幼儿时时刻刻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把安全的金钥匙交到每一名幼儿手中,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
参考文献:
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习惯以自我为主,在特定的场合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必要的礼仪细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对礼仪教育重视起来。礼仪教育要从幼儿开始,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密切相关,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有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礼仪的培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一、礼仪教育活动丰富化
(1) 礼仪教育展示板要光鲜亮丽。礼仪活动的展示板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彰显特色,把礼仪活动中精彩亮丽的画面用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为幼儿礼仪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礼仪活动争取最优化。幼儿礼仪教育活动最好以节日活动等形式为载体,让幼儿从娱乐中学会礼仪教育。不同的年级应制定各自不同的礼仪活动计划,教师要对礼仪策划过程的细节安排有所了解,积累相关资料,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争取每一次礼仪活动都能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所帮助。
(3)礼仪操要分层明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设不同层次的礼仪操,挖掘幼儿亮点,形成独特的班级区域特色,如小班的毛巾操;中班的苏醒操;大班的开肩操等,这些礼仪操都各具特色,幼儿可在特设场景和音乐下领悟礼仪的乐趣。
二、生活中的礼仪教育
(1)晨间活动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学校教育中幼儿的晨间谈话活动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给幼儿和教师提供一个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好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安排特定的老师,在活动室门口面带微笑地拥抱每一个入园的孩子,给幼儿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这就能舒展幼儿的心灵,让家长也更放心。
开展晨检活动,展开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教育,幼儿就会在无意之中体验到礼仪教育。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就能自觉主动地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逐步树立礼仪行为的意识。
早操也是晨间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园的早操活动可以安排得个性化一些,全面促进孩子们的发展。可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礼仪儿歌编排到早操中,如:入园歌、离园歌等。
(2)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礼仪教育,这是幼儿获取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各科教学内容中渗透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地发展。幼儿的思维相对来说是直观的、具体形象的,所以幼儿的礼仪知识可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看录像等形式获得。
(3)家庭中孩子礼仪的培养。家庭中的幼儿礼仪教育要以父母为榜样,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就是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在现实家庭生活中,家庭各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尊重,这样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就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果幼儿父母平时敬老爱幼,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那么幼儿就会受到这种善良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家庭的礼节和规范都不一样,只有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创造出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家长应经常性地让孩子融入社会大课堂中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就能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不乱丢垃圾等。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幼儿的礼仪教育将会更加容易。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育策略多种多样,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落实素质教育,不能错过幼儿礼仪教育培养的关键期。但是,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需要在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养成。只有学校幼儿园和社会家庭共同对幼儿的礼仪行为进行教育,礼仪教育才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我们的爱护似春阳般的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是一种信任
用语言来交流,用汗水来培育 用爱来传递,让孩子感受爱接受爱,正是因为爱仿佛给孩子绘画出了斑斓的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心以及博大的胸怀,那张开的双臂给孩子的是温暖, 是鼓励、是信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怀着炽热的心 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跟他们真心的去做手拉手的好朋友,使他们对自己不在产生距离,感受师生之间的友好,真诚、依赖、这样的教育才会为成功迈出第一步。
回想记得有一次户外活动中,刘雨涵跑过来问我,丁老师,我们一起比赛骑木马吧?我说可以呀!然后王瑞阳跑过来说老师又不是我们的朋友,不能跟我们一起骑!我忙说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呀!王瑞阳就说老师不是朋友,因为老师又没跟我们做过游戏,也没跟我们一起踢球 ,老师不是朋友,然后他们开始轻轻议论 原来老师不是朋友 ...我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当时开始反思自己给孩子平时的互动太少,于是我说其实老师一直都是你们的朋友,在你们开心的时候也老师是最开心的时候,在你们难过的时候也是老师最难过的时候...没跟你们做游戏是因为小朋友也并没有邀请老师参加啊!然后唐子涵跑过来说;老师那我请你跟我一起比赛吧!看着孩子们盼望的目光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然后把马用力的拉在我的面前,我骑了上去,看到孩子们拍着小手大声说加油的时候,我把所有的顾忌都抛在了一旁,当时的我真的感觉很激动也很开心,因为我不在是他们心中那个产生距离的老师了..我变成了他们可以相信的朋友,自那次以后跟他们走的更近了,于是我常常用好朋友的身份平视的告诉他们好朋友之间的友好与团结,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家园共育中学会体谅别人,在每一次的感情交流中萌发了他们对我的依赖和信任。同时也让我感到爱的力量真的是如此巨大,教育的责任至关重大。我用真诚的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孩子们互相帮助,师生们谈笑风生,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让我惊讶的是在让他们感受爱时,他们也回赠给我真诚的爱。记得有一次在户外活动中陪他们踢球的时候,猛的摔倒在地上腿一下流血了,孩子们赶紧跑过来扶我,当时我的泪顺着就流了出来,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我的孩子们这么懂事!孩子赶紧把创可贴过来给我处理伤口,生怕我会摔倒赶紧围着我,孩子们说陈老师我们进教室去休息吧!我们会跟乖的~知道平时调皮的他们竟然会这么懂事,我欣慰的回想这不就收获的爱吗?真的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的确爱是一种交流一种传递,把你的真挚的爱传递给孩子的时候,才会得到孩子给你的爱,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二、爱是一种行动体验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撒种爱心,用爱的行动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当孩子拖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时,我会亲手用纸巾将他擦拭干净;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他,给他温暖给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动表达着我的爱意,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哭闹是常有的事情,看着他们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触动了,每每这时我便走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午睡对于有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们班的牛玉便是如此。中午午睡时,孩子们都躺下了,只有沈子钰眼里含着泪的默默坐在床边,我走过去问道:“宝贝,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没有说话,眼泪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头,没事啊。于是我有耐心的对她说道:“宝贝,是不是想妈妈了?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让我当你的妈妈,看着你睡觉,好吗?” 牛玉抬头看看我,用小小的声音说道:“我想妈妈,睡觉的时候我都搂着妈妈的胳膊,我要妈妈……。”为牛玉擦干眼泪,哄她躺下后,我从她耳边说:“老师就是忆忆的妈妈,你搂着我的胳膊睡好吗?”看着沈子钰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时,我感到了做老师的幸福……以后的日子,每到午睡时,牛玉总是搂着我的胳膊缓缓睡去。一天,牛玉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大声说:“老师像妈妈,老师就是妈妈。”这是全班小朋友也都兴奋了,妈妈,妈妈的叫个不停,听到孩子们甜甜的叫声,我的眼角泛出了泪花,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时教师不仅要用行动爱孩子感染孩子,同时更应用行动榜样影响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通过模仿来认识感知世界,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认识世界。教师正是孩子们的榜样,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正像有人说的“幼儿是一面镜子,是谁的镜子呢?是我们每位老师的镜子。”其实,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所以当你生气想发火时,当你的言行没有为人师表时,请想一想,一面面小镜子正照射着你!”于是,我在孩子们面前非常重视榜样作用。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我都会站在班门口迎接,主动说“小朋友早上好”,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每次在教室里,我要坐下我都会轻轻的移动板凳,轻轻的坐下,这时我也会要求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自己这样做,我也要求孩子们这样做。长期以往,孩子们受教师长期行为影响,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除了自己做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我还在孩子们中间找榜样,谁爱劳动?讲卫生?谁守纪律?谁讲文明?谁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时时关注,时时表扬给予肯定,在每周一次的评选会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并做出评议,由教师执笔整理,最后和孩子的照片一起陈列在荣誉栏中,比如:被子叠的好、吃饭不挑食、有礼貌、对小朋友友好……同时,也会对榜上有名的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的孩子们的习惯好了。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我也不忘时时把爱融进学习里。我把烦琐的管变为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过分的控制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把过于集中的教育教学全分散给孩子们,用他们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记得,在一次“动物过冬”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它们会冷吗?小动物吃什么呀?带着疑问我们分头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去感知这个神秘的世界,也使孩子们多了一份对动物的爱。
三、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当代幼儿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做假戏,他们更喜欢体验“假戏真做”的真实效果。在设计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设置真实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 注重趣味性、真实性与挑战性相结合
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趣味的活动情境时,使他们“身临其境”,在活动气氛中产生兴趣。因为在活动中大量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可感触,富于变化的情境理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开展游戏时,孩子们都喜欢表现自己。我认为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难度与幼儿能力之间是否恰当,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各年龄段的特点,挑战难度要有层层递进性。一旦幼儿失败次数多了,他们就失去信心。当幼儿完成任务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高难度。使幼儿能够有机会迎接新的挑战。这样,孩子们不仅会对活动产生新的激情,使得活动能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而且孩子在活动中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2 强化幼儿兴趣培养的主要途径
2.1 通过环境布置激发幼儿兴趣。这里所讲的环境包括教师、食堂、寝室以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要在环境的布置上积极开动脑筋,对场所中的物品摆放、功能设置、装饰设计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如笔者在班级设立了“卫生角”,在上面悬挂了一个小朋友自觉洗手的图画,幼儿们每当看到这幅图画的时候,就会想到“讲究卫生是一个好孩子”,在小手脏了的时候主动去洗手,孩子的兴趣就被这一幅生动的宣传画激发出来了。
2.2 通过表扬鼓励激发幼儿兴趣。每一个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之中,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教师的表扬与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句表扬的话语,能够让孩子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作用应当被放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表扬激励作为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手工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更加喜爱这门学习活动。然后对有进步的孩子进行表扬,肯定他们在这一节课中的表现,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上进心。最后对其他的幼儿进行鼓励引导,希望并相信他们能够迎头赶上,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项美好的事情,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设置悬念是培养幼儿兴趣的催化剂
3.1 在尝试中培养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天生好奇好动,对于一些新奇事物特别敏感,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对教师准备的活动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跃跃欲试。比如在认识水的沉浮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不同性质的材料,有铁制品、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布制品等许多幼儿常见玩具,让幼儿自由操作、尝试、总结,最后大家一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幼儿在这种活动中,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既没有压抑,又没有限制,通过自己操作尝试,不但解决了本节活动的教学目的,而且效果非常好,同时还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更加激发了幼儿课后还要尝试的欲望。
3.2 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还要考虑为幼儿创设一种使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尝试的环境。比如在教幼儿认识“颜色”的时侯,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发现其他颜色是怎么来的,教师就为幼儿提供滴管、透明的小瓶、三原色、纸等,让幼儿试着把两种原色调和在一起,得出其他颜色。通过多次试验观察,幼儿就会明白,将不同比例的三原色中的任何两种色调和在一起会变出另外的许多颜色。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新问题、新现象。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凡是幼儿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不要把大人的思想强加于幼儿,更不能强迫幼儿做不愿意或不感兴趣的事,我们应当从小就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