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5 09:27: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劳动课的教学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

篇1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3—6年级安排了劳动课程,每周各年级一节,并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按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下面谈谈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

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动课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剪喜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剪字?你见到最多的剪字是什么字?“喜”多用于什么场合?因为有了上述讨论,所以学生们在剪字时极为认真、小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劳动课要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例如:五年级学到《种蕃茄》一课时,老师感到城市学生没见过怎样种蕃茄,并且老师也不熟识这方面的知识,讲起来抽象,有难度。于是老师们经过讨,这节课选择种大蒜的教学内容。老师们找来几个花盆,装上土,提来一桶水,准备一把蒜瓣放在讲坛上。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松软的土壤里动手种蒜瓣,并告诉学生怎样施肥,怎样浇水,保持怎样的密度。接着让学生口述种大蒜的要领,最后让学生分组轮流动手种大蒜,又布置作业,回家在阳台上的花盆里,门前的花园中,菜哇上种大蒜。这样动手动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到简单的劳动知识,也没有照搬课本的内容,而是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了劳动课的教学任务。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对学生来讲,新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工具、材料、任务和要求都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比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创新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比如,加固扫帚,圆形扫帚和扁形扫帚的捆绑,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地提出扫帚的捆绑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索,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思维的成果,他们很兴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筛选经济、简单、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捆绑,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验收和评比,哪个捆得结实?方法是什么?此时学生发言踊跃。这节课,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过教材规定的内容。

四、重视学生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劳动兴趣和认真态度

以往,学生们认为劳动课是副课,应付一下,教师给个成绩就行了。因此,部分学生上劳动课很不认真,劳动成果也很不像样,更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们把劳动课当作一种练习课,其劳动成果也自然是练习品,没什么价值。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要让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作用。我在课后,总想法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起来。比如,用学生做的纸花纸链布置教室,用学生加固的扫帚打扫教室等等。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也注意了劳动成果的质量。

五、课内外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篇2

(一)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合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

(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每上好一节劳动课,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都离不开学生实践所用的材料,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小学劳动课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乡土教材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趋于合理性。

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问难中创新。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荒诞离奇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白圆其说。

(三)在动手操作中创新。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手又动脑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动手操作活动是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而兴趣又是调动学生进行创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环境中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三、落实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在同一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用哪种方法更实用呢?从它的编制特点来看,我认为“实践教学法”才是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法宝。因为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实践是劳动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场所较小,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选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内容。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劳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家务劳动中实践。家庭实践是劳动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劳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确切地说,是不能使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篇3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篇4

利用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动手。如教学《水果拼盘》一课,打开计算机,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拼盘实例,让学生一幅幅的欣赏。

栩栩如生的拼盘令学生无比惊奇,猜想一定出自艺术家之手。在学生不息地赞美声中,我适时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吃;有的说,我真想把它收藏到我的小房间里;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做一盘该多好啊!看到学生议论纷纷,我接着问:"同学们,像这样的拼盘,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做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进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创设氛围,培养兴趣

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质量,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不可忽视的,根据教学内容插放一些优美的乐曲,能达到这个目的。它不仅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使他们由最初的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而且通过优美的音乐陶冶情操,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如:《制作望远镜》一课,当我把制作方法讲完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动手制作。因为整个制作过程需较长的时间,这就使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此时,播放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的创造力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在这"有声有色"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3、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生活与劳动》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形成学习认知的难点,又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大可能通过观看和实践的方法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这时用课件展示学生认知的过程,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对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种蚕豆》一课,因为学生从小不下地干活,对于农活大多一无所知,再加上蚕豆有六个生长环节:⑴选种;⑵浸种;⑶播种;⑷浇水施肥;⑸田间管理;⑹收获等内容多,任务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若照本宣读,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认识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把学生带到田间进行实地观察,也只能看到蚕豆的某一个生长环节,无法形成整体形象。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件,播放蚕豆生长的全过程,学生一边看一边听解说词,短短的几十分钟,把蚕豆的六个生长环节观察了解得清清楚楚,并且使学生记忆深刻。课件的使用,使蚕豆的生长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在限于课堂,学生耳闻目睹,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既可使学生观察到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之实效。

4、化静为动,活跃思维

积极的学习过程,通常以兴趣作为先导。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录像化静为动,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缝制针线包》一课,可先选用这样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邓奶奶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给补睡衣。那绣有红五星的针线包放在身旁的笸萝里,邓奶奶把它随身带着,学生在体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作风的同时,会对针线包获得直观的感受,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学起来就会非常主动积极。

5、拓展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

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具有传信息的特点和功能,使教学手段不断趋向现代化,使教学内容大大超过教材的实际范围,拓宽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劳动教材涉及面广,劳动种类繁多,再加上城乡、地域差别,教材中某些内容虽耳闻却未曾目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认识农业机械,就可发挥录放机、电视机的作用。课前制作录像片,录制各种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如翻土、播种、除草及收获的景象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录像片段。这类录像内容,对城市的学生大开眼界,不仅可以目睹农村丰收的景象,而且还拓展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对农业机械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这类枯燥乏味课的厌学的情绪,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真正理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从小立志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为发展农业做贡献的情感。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72-01

兴趣是学习与求知的内在动力,是课堂良好学习环境形成的基础。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打好基础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讲故事

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对故事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以故事来开题,用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内容。如在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教学中,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青蛙的眼里,天空有多大吗?不知道吧?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青蛙,居住在一口很深的水井里,因为水井很深,这个青蛙从来没有出到井外去,不知道水井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青蛙就和它聊起了天,青蛙问小鸟从什么地方来,小鸟告诉它从一百多里外的地方飞过来,青蛙听了,说小鸟骗它,天不就是一个井口这么大嘛,你哪能飞了一百多里地呢?在青蛙的眼里,原来天只有一个井口那么大。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这个故事,自然地引入教学的内容,这个故事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下面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效而轻松。

在以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的内容必须与课文内容相关。通过故事,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教学上来。关于故事的内容,教师既可以结合课文自己编一下,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二是故事的内容不要过长,故事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要因为说故事而影响了教学安排。

二、猜谜语

猜谜语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介绍动物、景物、事物的课文内容,如青蛙、猴子、鱼、荷叶、白雪、回声现象等,在上这些课文前,我们都可以编一两个谜语,让同学们先猜一猜。如在《松鼠》的教学中,笔者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形状像耗子,爬在树枝上,生活像猴子,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在猜谜语的时候,先抛出谜面,然后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果同学们猜中了,我们可以自然地引入课文;如果猜不出来,我们就把这个疑问带入课文,通过讲解课文,一边让同学们学习和增长知识,一边为同学们揭开谜底。这样以疑问和悬念来展开教学,就能够把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对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十分有效,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兴趣,如“一个土堆上坐着两个人。打一字”“八把刀。打一字”“格外大方。打一字”“既有头,又有尾,中间生了四张嘴。打一字”等。

三、以提问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推进师生互动的关键一环。在新课改中,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事实也证明,师生互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中,笔者向同学们提出三个问题。

1.你寄过信或者看见过信封上的邮票吗?

如今很多农村的同学没有寄过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没有看见过邮票,而且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信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因此,在课前笔者还准备了一枚邮票,在提问第一个问题后,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枚邮票,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

2.邮票上的四周,为什么有一个个的小孔呢?

有的同学回答是为了美观,有的同学回答是容易撕下来等。

3.你知道邮票上的小孔的由来吗?

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自然回答不上来。于是,顺着这个问题,引入课文的教学。

又如在《司马光》这篇课文里,笔者设置的提问是: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司马光不砸缸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增加了同学们对课文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四、以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63-04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校)在50多年特别是在近10年的办学实践中,基于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以一技之长的功利性教育,而是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远教育考量,重点推进“五会”教育,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回答了职业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

一、学会做人:努力争当一品百姓

引导学生做有信仰的人、做正直的人、做诚信的人、做有责任的人、做有能力的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扬州商校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挖掘、营造各种育人元素,精心培育学生成人成才。

营造以文化人的环境。学校从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学生“成人”;弘扬“以墨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才”的两大主题出发,建构以“爱人助人”为内核的“仁”文化体系、以“崇尚劳动”为内核的“能”文化体系、以“勤奋刻苦”为内核的“勤”文化体系、以“据正治校”为内核的“正”文化体系,立体、全方位营造“崇尚卓越,超越自我”的文化氛围。实验实训中心前塑有烹调之圣伊尹的雕像和“扬州三把刀”群雕。矗立墨子像,建设墨子文化长廊,编纂《墨子文化读本》,处处闪烁着墨子文化的光辉:以尚贤、尚能、尚同等来命名校园主干道,提炼出“兼相爱、交相利、行为本”等思想,系统解读墨子文化的精神内核,引导师生效法前贤,崇尚劳动、崇尚技能。校园内开辟雷锋园,塑造雷锋像,开设雷锋宣传栏和雷锋专题网站,引领学生学习雷锋事迹,讲雷锋故事,续写雷锋日记。以“小红帽”志愿者服务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感恩祖国,回馈社会,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开辟成功大道,设置“状元墙”,激发青年学子勤学技能,勇创佳绩。定期开展“学习之星、礼仪之星、文艺之星、创新之星、创业之星、运动之星、服务之星、孝廉之星等“八星”系列活动和“感动商校”人物评选活动,树立身边的典范,激励学生向善向上。开展班级文化名片和宿舍文化名片的设计评比活动,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五维素质教育”培养人。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注重过程管理、注重思想引领、注重行为养成。完善“三全育人”运行管理机制,从“教育认知”和“行为引领”两个层面,推进“课堂教学建构素质、课外活动拓展素质、行为引导规范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等“五维素质教育”活动。坚持“一个理念”:做人优于学艺;增强“二个信心”:成人的信心、成才的信心;围绕“三个重点”:习惯、品德、修养;开展“五项训练”:吃苦耐劳训练、综合才艺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相处能力训练、奉献社会实践训练;实施“八项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建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建构与人文修养提高、职业技能学习的充分结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素质课堂教育人。学校开设礼仪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会坐、会站、会走”;开设文化(诗词、音乐、名画、影视)赏析课,培植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知善恶、懂美丑、明是非;开设劳动课,引导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前期操作性劳动。以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为契机,强化纪律教育;以“行为百分考核”为抓手,引导学生做人。实训课推行“双百分考核”(过程100分+成品100分),如烹饪专业“过程”是指操作流程中的节约、安全、卫生、规范、礼仪等;“成品”是指菜肴的色、香、味、型、器以及营养、创意等因素。

二、学会学习: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学会学习体现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核心技能的提高,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

明确“可望”而又“可及”的学习目标。学校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在校期间阶段性学习目标,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引领学生实现既定的目标。学校从“实用、够用、能用”原则出发,着力提升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明确每一个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和核心技能,构建科学的证书体系,证书体系含基础性证书(普通话、计算机、英语等)、专业技能证书(中级工、高级工等)、素质拓展证书(职业经理人等)。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热情、细致、周到”,核心技能是“带团能力、服务接待能力、沟通能力”,基础性证书是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书法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是导游证、餐饮服务高级工证书、客房服务中级工证书,素质拓展证书是茶艺师证书、插花师证书、调酒师证书。开展专业誓词的提炼和评选活动,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誓词:“我是一名会计专业学生,我志愿学习会计专业,我宣誓坚决做到——认真学习各项会计制度,努力提升各项专业技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勇于承担责任,绝不作假!”并将专业誓词作为学生的晨读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践行;通过“技能竞赛月”的举办、专业技能的展示、专业未来的展望等活动,浓郁学习氛围。

传递“可亲”而又“可感”的学习内容。各专业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参考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课程体系的构建经验,以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研究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模块(公共课模块、专业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公共技能课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人文选修模块)或学年模块(如动漫专业分美基年、软件年、企业年、综合实训年、顶岗实习年)进行编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体现鲜明职业能力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规范早读内容:温习专业誓词,诵读古诗文、英文名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结合专业特色、结合个人实际、结合主题教育。

选择“可行”而又“可用”的教学方法。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主题教学模式”为主导,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建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布置学案,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各种任务,课堂上小组展示交流,在评价中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不足,在评价他人时获得启迪,在教师点评中丰富知识,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延续,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生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五环节,即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多元评价能力生成,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布置作业体现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采用PPT、调研报告等电子作业,在知识巩固的同时,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推出了体现具有职教特色的12种主导教学法,各专业结合课程特点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体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如专业课按照专业特点不同,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烹饪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旅游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推行“情境教学”;电子商务、商务管理专业推行“案例教学”。实践证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效果大为提高,真正做到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三、学会生活:开启幸福人生第一课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训练学生的生活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自食其力、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多年来,学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教育,从班会课、劳动课到技能大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宿舍文明到校园文化,时时处处体现着“学会生活”的教育理念。

培植热爱劳动的情感。学校以劳动课为抓手,培养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感恩劳动的意识,也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每学期都开设劳动课,每个班级每学期必须上一天劳动课,内容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从后勤到行政,从宿舍区到实训室,从公共区域到食堂等。课堂上给每位学生分配劳动任务,进行跟踪考核,最后鉴定表现。劳动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懂得感恩父母,感激老师、回馈社会。学校还提供部分岗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一方面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还在宿舍区开辟跳蚤市场,倡导学生将自己的二手用品低价转让给他人,此举既可使旧物品循环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训练了学生理财能力。节假日,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打工,挣零用钱,既让学生认识了社会,又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营造“创意生活园”。校园内主干道和小路旁、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上、教室内、食堂里……处处可以看到名人名言和温馨的生活提示。在贯穿校园东西的主干道两旁设有状元墙,树立“八星”和“感动商校”人物的典范,宣传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创业园区,学生们自己开公司、开小店,学习创业,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生活的氛围。实训基地呈现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这里有超市,有仓储搬运车间,有学开叉车的练习场地等。学生在这里可以体验超市工作人员(导购、收银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体验仓储搬运工人的辛劳。

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学校充分利用班会课、劳动课和技能大赛等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为了强化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校每学期开学之初规划每周班会课的主题,其中大部分主题与生活有关,如“热爱生活,关注生命”、“做有责任的人”、“讲诚信,争做文明职校生”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探讨生活的真谛。教师也常常通过鲜活的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提升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学校还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以星级宿舍评比和卫生包干区考核为导向,开展“内务整理技能大赛”,使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引导住校生整理内务,学会料理生活,乐观生活,不断提高适应能力。

四、学会合作:生存艺术第一法则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等生活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非常必要。学校以“学会合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并努力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到实训实习的锻炼,都渗透着合作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强化集体观念和凝聚力。

教育活动培养协作意识。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各类团队教育和活动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校内教育。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学习和合作;课堂外,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例如运动会、艺术节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校外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促进学生与社会进行有机的沟通和融合,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训实习强化合作。部分专业按照企业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订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互相配合。如物流实训,搬运、驾驶叉车、卸货、上架等,必须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整个流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影响全部程序。经过训练后,学生深有体会。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必须认同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团队,服从领导安排,接受师傅指导,主动与同事(同学)协作分工,精诚团结,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协同完成工作任务。

“小红帽”志愿者爱心合作。合作是以理解为基础,以真诚为前提的,照顾和维护了别人,别人也会感恩并回报你一份善意。学雷锋“小红帽”志愿者帮助别人,服务社会,是扬州商校50余年来坚持不懈的优良传统。“小红帽”志愿者队伍主体由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义务为普通百姓分忧解难,如修理电器、理发美容、照看孤寡老人等。学生们分工协作,走街串巷,传递爱心,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认识社会、懂得爱护弱势人群。在播种爱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收获了另一种爱,那就是百姓的赞誉,社会的好评。学生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社会才变得美好。实践表明,长期参加“小红帽”志愿者的学生,更善于与人交往,更会与人合作,也更有爱心。

五、学会创新:追求卓越的必备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敢于体验,勇于尝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营造创新氛围。学校通过课堂渗透、讲座、参赛经验介绍、案例剖析、参与省市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使学生学习创新理论,向学生介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潜能。

社团活动显身手。社团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情境,打造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学生根据兴趣,结合专业、依托技能,按照“1+1”、“专业加特长”的原则参加社团活动。目前,学生社团有110个,主要分专业类、兴趣类、服务类等三大类。社团负责人依据自身特长,独立策划、制订方案、组织实施、考核评估,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还引导相关社团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和技能大赛,社团成为“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摇篮。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学校学生面对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学校每年举行各类比赛,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必不可少。学生通过对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仔细分析,对专业发展前景的展望,以及对社会需求的预测,设计出一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认真思考,促进学生面对现实、认识自我进而努力学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园培植创业能力。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这种人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为此,学校从2007年始,组建创业指导委员会,从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等三个维度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组建创业指导团队,教师是“导演”、“教练”,指导学生依托专业资源,选择项目,拟订计划,制订制度,建立团队;学校设立创业基金,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建立准入机制,引进市场管理模式,定期进行经营规范和绩效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学校开辟了营业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目前,入驻园区的学生创业公司有25家,主要从事商务销售、文化制作及传播、餐饮、综合服务等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所有公司都成功实现盈利。其中宅急送分公司与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对接,市场化运作,其业务范围涵盖整个扬子津科教园和周边企业及居民。一些学生在创业园尝试创业后,又租赁社会企业,创办实体,大幅提高了自己的创业能力。

"Five Abilities" Education: An Education Mor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AO Yong-hong&XU Kun

篇7

学困生,对于老师来讲蕴含着熟悉且又具有挑战的含义,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学困生显得格外醒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习惯、智力、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不同层次的学困生。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个人才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关注学困生,重视学困生转化,提高学困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劳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在这工作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深究的问题:如何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转化劳技课中的“学困生”?

一、关爱“学困生”,加强心理辅导

1.忽视类。劳技课,日益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对于一些不了解该门课程的人来说就只是一门纯粹的劳动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装饰课!为此,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操作就认真操作一下,不愿意操作则敷衍一下。转化这种类型的学困生我们首先要从他们的思想意识开始,扭转他们对于劳技课的不恰当理解,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利用课堂的自身优点替自己宣传,给学生开辟自由创意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天地,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2.信心缺乏类。每个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不同的,潜能的发挥也是不同的,作品的诞生都融入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做的都非常优秀是不现实的,总是存在一批所谓的学困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就是觉得自己做的太差,经常不愿意“丢人现眼”,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在与这类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以积极地态度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落后的原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转化“学困生”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意识的科目,其课程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培养劳动的观念和习惯,这个有效性怎样体现在学困生身上?

1.兴趣引路,让学困生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每一个哪怕成绩感觉已经无药可救的学生都有感兴趣的方面。传统的强迫灌输、死记硬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比如有趣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些看似不太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变着法子让学生感兴趣。记得在进行剪纸教学时,如果很枯燥的要求学生剪个动物或人物学生是不会抱有很大热情的,我就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剪个自己的生肖或是剪个班级中的某个同学,当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质疑相伴,让学困生想学。基于学困生“学困”的事实,教师要让他们自觉想学,对学习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决,选择学困生感兴趣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两点:

鼓励学困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他的思维相对活跃,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能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而对于学困生,他们却提不出问题,其实他们不是没有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不敢提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无论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否,都应给与积极评价,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予学困生质疑的时间。由于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学困生无论在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相对来讲都比人慢一拍,教师不能因为上课时间的紧促而剥夺学困生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质疑勇气,每节课都要给与学困生质疑的时间。

3.方法考究,让学困生善学。学困生不善于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是比较重要而且随意性比较大的,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才能达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学困生容易掌握的方法,学困生在一种别致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了乐趣,那么他就会对本学科知识开始感兴趣,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牢牢抓住学困生的胃口,那让他们参与劳动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篇8

要办好一所学校,要搞好学科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从而达到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1.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解脱出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是当前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一个公开的或潜在的不可低估的主要因素。这种“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及其陈规陋习,限制着人们的思想与眼界,成了坚持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思想障碍。为了端正教育思想,搞好劳动技术教育,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树立“三个面向”的教育观念。

2.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现行的劳动教材,根据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和注意力易转移等特点,注意趣味性,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技课教师就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注重在培养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劳动技能与技巧充分地在课外或校外施展出来。我们曾到一所乡村中学参观教育成果展览,栩栩如生的泥塑,形象逼真的根雕,惟妙惟肖的小制作,精巧的图案设计与刺绣,妙趣横生的剪纸和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标本,都从不同的侧面坦露着青少年儿童一颗颗纯洁、善良的心灵,洋溢着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走过这样的展室,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每一个少年儿童都从小打下扎实的劳动技能的基础,那么对他一生的发展就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抓好教学的常规管理

劳技课的常规管理,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抓好四个方面。

1.抓备课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好课就要做到:第一,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重点和难点;第二,学习劳技课的教学大纲,明确目的和要求;第三,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现状,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学科、某些知识查漏补缺;第四,备方法,教学方法要因课、因人、因年级不同而不同;第五,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坚持写详细教案;第六,要备教具。

2.抓讲课

讲好课,是一门了不起的教学艺术,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和内容,要敢于创新教法,不照本宣科,要注意摸索和研究劳技课的课堂结构类型,努力提高劳技课的讲课艺术。

3.抓辅导

劳技课的课上辅导和课下辅导,与其它文化课相比尤为重要。因为劳技课的讲授、演练、实践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种辅导,更多的是在实习的各种基地里进行,教师的辛苦程度是很大的。

篇9

由于美术科目不是考试科目,在一些学校不受重视。美术课经常被“霸占”,上级检查改为劳动课,班级有事改为班会,在年终和升学考试的时候美术老师还得看着学生复习文化课。美术属于小科目,不受重视,可想而知美术老师也不会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师平时备课也不充分,上课随心所欲,美术课堂也就成了学生的“放松课”。

2.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缺乏和资源不足,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

农村中小学虽然也相继建立了美术室和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但是没有真正起到开展美术教育的作用,为的是应付上级的检查。美术用品和图书数量很有限,有些是陈旧的,与时代严重脱节。美术教学用品的严重缺乏,美术教师心有余,力不足。加之学生思想也不重视美术课,所以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准备的一些素材学生也准备不齐,势必影响课堂效果。例如,上剪纸课,让学生准备剪刀、红纸等,学生要么几个人一把剪刀,要么在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就用,这样的剪纸课堂大家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

二、农村美术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1.学习宣传国家素质教育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农村主要文化科目学不好,就感觉孩子没有前途。往往把美术、音乐、体育与技术课和语数外等学科教育分离开来。美术课在课程安排上一般为每周一节,上下午最后一节。在一些家长和领导的眼中得不到肯定和认可。要转变观念必须有家庭到学校,有领导到老师进行一次彻底的观念更新,充分认识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把美术教育在学校中步入正轨。

2.选聘美术专业教师,合理优化教师队伍,“人”“岗”相符

学校应该安排有专业能力的青年美术教师担任美术课程,暂时缺乏专业教师的可以选拔有美术基础的教师担任,也可招聘美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学校要给美术教师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多参加美术教学交流会和书画展览等,也可以定期让美术教师到美术专业院校去进修学习;在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美术工作室,或举办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多订阅一些美术图书和报刊等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激发美术教师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符合新形势教育理念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的发展,美术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不单是能够画画就可以上好美术课。当前既要求教师既要勤练美术专业,又要不断接受新的美术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探索研究课堂教学新模式。高效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现代教学方法,还需要贴近学生生活,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美术课堂,热爱生活,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建立教师评价机制。一个学校的美术教师,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还担负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报出版及学生兴趣小组的辅导等工作,其工作是繁杂的,但是每一项,都需要我们的美术教师去尽心尽力完成好。因此学校应该对美术教师的工作给予肯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美术教师在工作获得成就感,树立勤奋工作的信心。

篇10

二、用功学习。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上,积极争取学习的机会。每次到市里听课参加培训学习,都争取坐个看得清楚的好座位,以便能更好地作记录。本学期共听课26节,在本校上公开课2节。其中《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本学期写论文、教后记、教学反思、评课以及学习摘抄有《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梯形的认识》教学后记、“师道尊严新说”读后感、对李老师“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评课、学习“师德师风”、“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文章内容摘抄等。其中《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送市里参加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教后记:《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协助同事制作课件。我还在课余的时间里,经常到有关教育的网站查找学习的资料,浏览教育同行的优秀教案、课件、论文、教学札记和参与教学论坛的讨论。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用爱育人。

虽然我已经不做班主任,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心中已牢牢扎根。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爱不好,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我时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例如;对学生不愿佩戴校牌的现象,教育学生自觉佩戴校牌是一种爱学校、爱班级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丢人的事。遇到学生因小事打架,我会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要学会关爱他人。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在走道里发现一个废弃的食品袋,我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亲自弯下腰把废弃的食品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学生生病住院,我用自己的钱买水果到医院探望,给予亲切的关怀和问候。我班有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时常没有作业本,家长没时间管,我买作业本给他,让他有本子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我没有放弃他们,时常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爱的榜样。

四、用心教学。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我在上梯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七巧板来拼梯形,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机会探索,并有所发现。学生们拼出了个各种不同的梯形,我再让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学生有独特见解的,我给予恰当的肯定,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用七巧板拼梯形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认知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我上课的第一工作就是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偷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就创设了到商场购物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我把商场快报上的商品图案和价格一一剪下来,当作商品发到四人小组里,然后让学生每人每次购买两件商品,并算出这两件商品应付的钱数,要求在作业本上列出横式、竖式。比一比,谁列的算式最多,算得又对,谁就是大赢家。学生们兴奋起来,把课堂当超市,兴致勃勃地边选购商品,边写算式,非常认真。我看到那积极参与的热烈场面,连平时不爱写作业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43-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志关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培养人的精神的综合性工程,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浙江版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素养和劳动观念,使学生成为“能设计、会动手、爱劳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从以下几点谈谈,关于中学劳技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劳技创新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科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传统的劳技教学中,教学重在传授,以教代学,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立足点和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使学生想学、善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机制,是人积极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劳技课时,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其创新潜能。

三、劳动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坚实的技能基础上,积极动脑、动手,把想到的制作出来,逐步培养这种创新精神。

四、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自尊心,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用赞许的目光、会意的微笑等肢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回答和想法,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激励评价的方式有: 作品展示,口头表扬等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例如:某某同学平时上课表现一般,各种制作作品也不出众,但在学习“插花艺术”时,他用二枝红色的玫瑰花和一枝白色百合花,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老师就及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从此以后,他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在以后几次插花竞赛中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所以,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注意学生评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给以鼓励和肯定,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

五、利用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予实践和运用;只有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才能使学生反复自由地实践,达到开发思维、激发灵感、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例如:中学生大多喜欢航模飞机的制作和放飞,但多数学生缺乏飞行知识和制作技巧,只能做成而不能调准,往往飞不稳和飞不高。就此可以对一些参加过比赛中飞得较好的“小行家”进行培训提高,而后让他们在班中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得到启迪后,在制作中都能注意头尾的轻重比例、两翅的平衡性和对称性等关键,各自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学生在杆升机飞行的成功性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在如何提高飞机的留空时间上,再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征集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应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因为学生的小发明毕竟是不完美、粗糙的,很多都属于一般性的题材制作,有的题材较好,但不能体现其科学性或做工不精巧,应主要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

总之,在劳技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生动、自主、活泼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张森珍,浅谈中学劳技课创新能力的培养,劳动技术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