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5 09:27:54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1

适用性专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理念是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是要围绕地方(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二是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所以,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把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靠经济来支撑,发展经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既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那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要相适应,且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静态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动态上。

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才进人工业化的初期。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同一水平,而是要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高等专业教育通过关注本省范围内务市、县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就基本能确定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从而也就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二、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设置方向

高等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高等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例如,吉林今后10年将重点发展两大产业带:一是标志性产业带,包括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二是成长性产业带,包括交通运输、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吉林的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无论在内向和外向竞争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构成了我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新专业,开拓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型变动;并密切关注两大重点产业带对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知识要求,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技能等,从而为吉林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地方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相一致,设置一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为地方的工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市场开发、贸易扩张培养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

三、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

经济的地方特色决定了该地区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吉林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之一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数量多。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强。之二是民营经济在构成吉林经济强有力的发展生力军的同时,形成了带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块状经济。为适应吉林经济的地方特色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上,一是面向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二是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等院校对学生实行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吉林经济的地方特色,吉林各地块状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营销专业人才,故近年来在吉林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榜上,营销人才的需求排位一直在前列,好的营销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受到广泛欢迎。但营销专业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来开设相关的营销专业课程,而是要结合吉林块状经济的发展来开设相关的行业营销,并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增加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在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营销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后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适应性。

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是提高学生适应吉林的经济发展环境,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区域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比一般的规模经济更具有灵活性和波动性,毕业生就业后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较快地适应不同的行业环境和职业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对现有个体私有经济有一个规范和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许多中小企业进行重新洗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J].职业教育研究,2004,(?).

[2]刘玉玲: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动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税务与经济,2006(1)

[3]王岳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4(3)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2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被界定为文科类专业,偏重于理论。但是,大多数院校高招录取时文理兼收,尤其随着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对理科生的招录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在经济学专业硕博深造中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目前,经济学专业大多以宽口径为主,兼顾窄口径方向的发展。宽口径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以及就业的方向。在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科研侧重点,一方面开设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相对抽象,往往偏冷门;同时也适当开设应用经济学课程像国际贸易、金融、财政、投资等,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不同高校其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把握宽和窄的度的差异。报考宽口径经济学专业,入学后先打基础,培养通才。宽口径经济学专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继续读硕攻博,如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不很强调处理社会关系之类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学校。至于窄口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的明确,专才更有优势。有些高校直接将某些经济学方向直接从经济学专业中细分出来,将经济学专业和金融、财税等专业都分设于众多学院,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如果报考窄口径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什么知识,将来进入什么行业的目的性会相对明确,毕业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就业率高,质量喜多忧少

经济学是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每年的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文科类专业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且这个专业也是通往高薪职位的一道“龙门”。

经济学的就业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侧重,并没有严格的限定。经济学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如金融业(银行、证券为核心)、咨询行业、媒体、公司企业、政府、高校。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0%。

天时、地利、人和

1.学校性质:选择综合性高校还是专业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专业种类较多,资源结构比较完善,有利于同学们多元化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如考不上财经类专业,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话,可能会被分到不想学的非经济学类专业。而对于专业性财经大学,由于专业底蕴厚实,如果遭遇调剂也仍然属于自己喜欢的经济学类专业,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氛围相对综合性院校较为单一。

综合性大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龙头,其他比较有名的院校诸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大都视经济学类专业为他们的重点专业。同时,各省市也均有综合类院校,虽然这些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在招收录取时并没有细化,但专业方向侧重点仍然存在细微差异,如:辽宁大学以政治经济学方向为优势,山东大学的制度经济学方向发展较好,暨南大学的金融学方向更为突出,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方向更有特点。

专业性财经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所有财经类院校中的领跑者,占据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实力不容小觑。同样,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虽“地利”不足,地处中西部,但在“天时”上仍占一定优势,享受国家政策方面的倾斜也较多。至于省属的财经院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等,由合并各种财经干部培养机构发展而来,历史渊源相对无从夸耀,但地域性较强。这些省属财经院校学科实力难于和前面这些高校抗衡,影响力只在本省和邻近省份。

2.地缘因素:选择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的高校

地理位置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出路较为重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经济类人才,而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基础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多。

长三角经济区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经济区域,如广州、厦门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拥有更加优越的地缘优势,更容易把握到经济发展的脉搏和最前沿的发展。而对于中西部的高校,虽然其教学理念紧随东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对滞后。中西部高校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其毕业生对工资、福利、晋升等诉求相对较低,当地的银行、企业以及政府单位对本地生源也较为青睐。因而,中西部高校可以成为同学们今后有意向就近家乡就业的不错选择。

3.个人兴趣:专业,学校,还是兴趣

虽然国内经济学专业划为文科大类,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国外对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工具――数学却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一些领先高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数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往往双修数学和经济学。因而,逻辑思维强的理科生报考重点高校尤其还是名校的经济学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其经济学专业虽然也都开设了经济数学相关课程,但课程完成的要求却较低,因而适合一些数学功底比较差的文科类学生。

报考一个专业,不仅仅在于该专业的诱惑性,同时还应考虑到自身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特色来进行选择: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3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4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 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 门,比2012 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

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5

1对医药院校国贸专业主干课程的分析

29所高校总共开设了144门不同的主干课程,平均每个学校开设21门的主干课程,有些课程的重叠度比较高。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军事课、体育这4门课程是必开的。有10所以上(包括10所)院校均开设的课程表略。综合这29所医药院校,开设最多的主干课程全部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其次是专业方向课,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然后是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统计学等。对于课程设置的第二梯队,主要是5所~9所院校选择的课程,。表2开始体现医药院校的特点,譬如开设药事管理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经济、金融、管理类课程,譬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对于医药和经济、管理结合的课程,这29所院校主要开设有卫生经济学、医药商品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学、药品商务策划、医疗保险学、卫生服务营销学、医药进出口业务、卫生管理统计、医药营销学等。这些课程反映了不同医药院校在不同方向的医药与经济结合的方向,所以开设院校都比较少,从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模块化来看,首要的主干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其次才是医药类课程,而经济管理和医药类相结合的课程,在大部分医药院校开设都比较少,这首先和师资力量有关,大部分教师没有从纯经济或者纯医药专业转变过来;其次和研究水平有关,国内把医药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还停留的实证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无法独立成一门学科;再次和教材编写有关,国内的医药院校还没有实力相对比较强的高校能够真正编写医药和经济高度结合的课程教材。

2医药类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分析

对于大部分医药院校国贸专业(方向),在课程模块化过程中,基本划分为通识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实践课程模块5类。通识基础模块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譬如政治、哲学、计算机、英语、创业教育等;学科基础模块是和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必修课程,譬如高等数学、化学等;专业基础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国际贸易理论、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选修模块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学校师资力量,主要是以选修课程为主。大部分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开设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有一定的实验室,有些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有些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完成。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院校很多,可以把这些院校划分为综合类院校、经济类院校、医药类院校,把医药类高校开设的课程与乔传福等(2009)的研究作对比,(表略)。在总体课程设置方面,医药类高校门数最多,平均共计61门;而经济类高校平均共计58门,综合类高校平均共计51门,与前两者相差很大。提示综合类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医药类高校课程门数多的原因主要是选修课特别多,其它学科建设还不是很规范,目标不明确,来自于经济、管理、医药、法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比较多。而经济类高校就克服了这个弱点,其选修课主要是以经济类课程为主,但是其经济类课程的实力要比综合类高校强一些,学生的选择面宽些。从内部结构来看,选修课模块变化最大,医药类高校选修课最多,其次是经济类高校,最后才是综合类高校。从实践课程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其次是医药类高校,而综合类高校最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类高校的主导专业,实验室齐全,实验设备充足,教师齐备,所以开设实验课程有先天优势。从通识基础模块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而医药类高校最少。这说明经济类高校对于通识类课程,师资力量较强,开设较容易,而医药类高校,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实际上,即使在医药类高校当中,其课程设置也极为不同,反映了医药类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差异性。这种状况在美国多个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上表现也很明显[2]。

3我国医药类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模块化目的不明确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但我国医药类高校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大杂烩现象,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课程联系不紧密。课程模式陈旧,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在这个课程体系下,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课程模块在整个培养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3.2反映经济与医药结合的新课程少真正把医药和经济相结合的课程少,而这些课程真正开设的学校也很少。学生进入医药大学学习国贸专业的目的,肯定与进入经济类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不同,着重差异在经济类课程与医药相结合。这就要求医药类高校在这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编写教材,在具备良好的医药和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以医药为背景学习到很多的经济学知识。

3.3实践课时不够,教师实践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外向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在加强实践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该具备同等地位,这就需要大力减少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要开设一些国际性的课程,尤其是国际商务、贸易函电、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是首先工作要能上手。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进入高校,缺乏在企业相关工作的经历,即使是那些具备国际贸易各种资格证的老师,也是属于考证型,真正在企业实际工作、实际应用的教师占比比较小,所教内容很容易与实践相脱节。

3.4课程安排不合理且缺乏实践教材从选择的教师教材来看,大部分都是理论型教材,缺乏实践性教材。现有的教材是学科、学术型,而非企业任务完成型、项目完成型。教材内容的设计偏重理论,而且对实践细节无法把握,即使是案例分析,仿真程度也不是很高。高校普遍要求一定的理论课程和一定的实践课程相对应,但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来讲,很多实践课程要涉及多个理论课程,比较合理的实践课程方式是实践课程脱离原来的理论课程对照体系,设立几个综合的实践课程。

4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对学分制选修课模块进行了分类,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包括3个方向,分别是医药产业与金融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还有一个共同限选课方向。将选修课程按照毕业方向进行“套餐”化,这样既能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联系性,又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当然并非所有选修课均实行方向组模块化,还有14门课程是共同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当然这种改革会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师利益的分配方式、对原有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的形成挑战。毕竟方向组不同,实验实习的要求也就完全不同。除了选修课程“套餐化”之外,医药院校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多设置学生实训的课程医药类高校经济类实验室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较严,学生无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如果能够在高校里开展一些实训机会让学生参与,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譬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风华国贸,让国贸学生在广州大学城自己筹建商品交易柜,从整个流程上用自己的资金开展真实的商品交易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实践理论,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收入。

4.2做到课程模块多样化课程模块的弹性化,既要考虑学生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多开设选修课,同时要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可以在不同方向设置几个课程组合,学生按方向选修课程,更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解决了课程模块动态化的要求,因为按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同一方向的不同课程可以根据市场、师资、研究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是方向组是比较稳定的。教学计划制定者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对需要修改的少数模块进行修订,不仅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计划的制定周期。同时在方向组里,可以开设一些专题研讨、学者专家讲座,以增加很多科技前沿,以及与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6

安徽财经大学从2005年开始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49人,2009年48人顺利毕业,47人取得理学学士学位,考取硕士研究生14人,考研录取率28.57%,18名同学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006年招收第二届本科生45人,2010年44人顺利毕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考取硕士研究生13人,考研录取率29.55%,13人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除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部分同学以外,大部分同学工作在银行、证券、投资和保险等部门,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是他们的优势和特色。

从2005级和2006级同学的成长以及知识结构来看办学方向是对的。在办学的过程中,对财经类院校开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不断探索,2004年申请并立项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该项目的研究及顺利完成,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依托我校经济、管理专业优势,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方向,我校2009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经济数学方向招生,近两年招生生源明显好转。经济数学方向是充分利用安徽财经大学的学科资源和“数量经济学”硕士点学科的师资力量,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凸显学科交叉的优势,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继续深造攻读经济(尤其是数量经济学等)管理(尤其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迄今为止,全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经济数学方向招生的院校为数不多,经济数学方向也没有现成的培养方案可以照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选择专业趋于“实用化”的今天,在符合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规范》[1]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安徽财经大学的具体特点和学科优势,探讨具有经济数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数学方向的素质要求

针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经济数学方向的培养目标,应具备的专业素质[2],围绕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以下个方面提出要求,以体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济数学方向的特色。

1.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既然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严格坚持标准不降低。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专业必修课包括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数值分析(或计算方法)、数理统计、运筹学、数学建模等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了数学学科的几个分支,其作用和意义是很鲜明的。(1)函数论:包括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等。主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优化分析奠定基础。如一些宏观经济模型的优化的基础是凸分析、微分方程与泛函分析等。(2)代数几何:包括解析几何、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经济学的规律打下基础。如多数经济计量模型与投资决策模型的数学基础是代数学中的二次型等。(3)概率与统计: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主要培养学生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不确定环境下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奠定基础。如金融风险管理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等。(4)应用数学:包括数值计算、运筹学、数学建模等。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用运筹学与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是极为有效的,也是21世纪的主流方法。为了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我们严格把关采取有力措施。教材选用部级规划教材或者部级精品课程的教材;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教师授课。在数学基础的要求上要强于一般师范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更要强于新办本科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更强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

2.奠定经济学基础

为了体现经济数学方向的特色,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些经济类理论和应用的课程。开设如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数学等必修课程,在教学上尽可能达到经济类专业对这些课程的要求;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如保险精算、经济预测方法、数据分析及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管理学、保险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课程。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选修经济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的素养;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经济、管理的知识面,这是其他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可比拟的。

3.加强优化类及应用性强的课程

最优化方法体现在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经济、管理的实际中去,也能很好地体现经济数学的特点。财经类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别是经济数学方向要开设运筹学、数学建模、图论与网络优化、模糊数学等课程,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让学生利用实验室做开放性实验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各个层次的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3]。多年的经验表明:建模能力的培养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4.加强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类课程

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必须解决好计算、模拟等问题,然后才能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模拟等一系列工作必须要用计算机来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编程能力和使用软件的能力。加强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特别是C语言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软件Matlab与Mathematics、优化分析软件Lindo/Lingo等、统计计量软件SPSS与Eviewis和SAS等。许多大公司(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特别青睐熟练掌握Matlab的人才,因此要求该方向的学生要熟练掌握高级语言设计能力和熟练使用数学软件的能力,这是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5.拓展专业面增强就业渠道

对于经济数学方向的同学,如有条件和兴趣可以参加本学校第二学位(如经济类、工商管理类等)的课程学习,拓展专业范围。财经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经济数学方向培养,就是要把学生锻造成具有明显优势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拓宽就业面或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依托并且互相支撑的,其中“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是最重要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济数学方向的灵魂。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我国重视对外关系,与多个国家实现了经济往来,对外贸易成为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我国经济实体的不断壮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型人才极为短缺,为了更好的满足国际经济的需求,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就业前景做好规划。目前,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要采取措施予以完善。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概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大学专业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国际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对象为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流程、政策等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友好的国际贸易关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课程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要求专业人才要具备专业的操作能力和国际贸易的分析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在高职专科、本科都有专业设置,可见教育对国际贸易型人才的重视。

二、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实践操作机会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中,要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是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像商务单证的制作、国际市场的分析等课程内容,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且缺乏实践条件,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占取先机,是教学模式落后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2.对英语教学不重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精力大都集中于对经济类课程上,而忽视了对英语的学习,导致英语水平不高,尤其是商务英语口语。该专业所开展的英语教学,大都以听、读、写为主,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力度小,也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致命伤,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英语商务谈判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迈向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会对未来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必须谨慎选择。为了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其一,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意愿和个人需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的积累专业经验。其二,对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结合职位需求和岗位的特点,充分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应的培养出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保持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行的,且国际经济类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创设情境式教学,模拟相关的国际贸易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能将书本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转变到实际的应用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而言,商务谈判是关键的一环,对整个贸易协定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4]。教师可以设定商务谈判的情境,让学生分别代表中美两国双方谈判代表,针对我国出口服装贸易进行谈判,双方对商品的详情、价格、运输、关税等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从中体会谈判所蕴含的智慧,为学生就业积累经验。

3.建立课程实践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操作平台

为了更好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应建立课程实践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操作平台,做好就业前的国际贸易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的一体化,对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商务谈判、外贸制单、外贸跟单、租船订舱、报关报检是外贸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为未来工作的开展提前预热[5]。

4.加强英语师资力量建设,加大英语课程教学力度

英语是国际贸易开展的重要基础,应重视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加强英语师资力量建设,加大英语课程教学力度。国际交流要具备沟通工具,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与合作伙伴进行正常的口语对话。作为英语教师,应意识到在国际环境中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将英语口语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倡采用小组合作、创设情境等模式开展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将职场英语与商务英语紧密结合,增强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德云,艾莹莹.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3,02:107-110.

[2]崔鸽.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86-188.

[3]张裕晨.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1:94.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8

什么是数学专业

在大学,很多专业并不像我们高中时想的那样。比如数学,一提起来,大部分同学肯定很头疼,觉得就是好多复杂的公式定理的应用和复杂的运算。而大学里有所不同,专业学数学的人关注的是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什么是求导?为什么可以求导?为什么需要求导?什么情况下不能求导?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由一个个严谨的证明组成的。

说得武断一点,让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证明一个复杂的公式或者定理为什么成立,他可能很快就证出了;但是如果让他求解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其中要用到这个公式或定理,那他可能需要好好想一会儿。

一句话概括,数学专业是研究数学这种基本工具的――它的来历、它的适用范围,而其他专业的人只要会使用这种工具就行了。联想高中时期,学物理、学化学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这一点也是不难理解的吧。

为什么学数学

说起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学了数学今后可以做什么。

一种很容易想到的回答是做研究。有些同学天生爱好数学,一心钻研,毕业之后继续深造,然后成为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研究者。其他同学可能会觉得:“我不想一辈子做数学研究,所以我肯定不会报考数学学院。”这种想法是不是合理呢?是不是只有打算在数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才会去报考数学学院呢?答案是否定的。

数学学院毕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数学本身,还学到了另外两样东西:思维方式和一件工具。

思维方式,是指数学专业的学习可以使人锻炼出清晰的逻辑思维,这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非常有用。掌握了清晰逻辑思维的人,很容易在复杂的情况下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

再说说工具。2009年6月1日,法航447航班在飞行三个小时后突然失联。事发一个月,搜救队寻回了50具尸体和640件碎片,但是飞机的黑匣子和其余部分一直未能找到。两年以后,在美国一些科学咨询公司的数学家的帮助下,利用恰当的算法,大大缩小了搜寻范围,终于在接近4000米的海底,找到了黑匣子,确定了事故发生的原因。

同理,当今社会,在经济、金融、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碰到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需要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的。很多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经济、金融、统计、物理等,研究生导师也特别喜欢招逻辑思维强的数学专业出身的学生。

经济就是和钱有关的专业吗

相比数学,经济可能就显得不那么神秘,毕竟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时常提到的话题。这里我主要回答一下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经济就是和钱有关的专业吗?

很多人都觉得学了经济就会经常和钱打交道,其实不然,在经济学院只有个别专业,如金融学,才是直接研究“钱”的专业。经济学本身是一个研究“选择”的专业,是一个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分配的专业。

一个国家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资本(货币工厂机器等),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这些资源,使得国家的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从家庭角度来看,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将家里的资产拿去投资,比如出租房子、用钱购买股票获利等,使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由经济学发展出来的许多专业,例如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都是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各个具体方面而诞生的。

经济学院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吗

四川大学的经济学院在整个学校中就业率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去向多是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这些行业待遇一般不错,但有得必有失,工作也特别辛苦,经常是不分昼夜的。并且,在世界经济或者国内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经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也会最先受到影响。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招生篇

川大数学经济创新班的招生方式有两种,不同的年份使用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在高考填志愿时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经济创新班)”专业供填报。第二种是在大一新生中选拔,新生报到那几天,学校广场会有“数经班”的报名点,无论什么专业的新生都可以报名并参加考试,经选拔后成立班级。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管理模式和课程篇

大一大二的时候,“数经班”学生的一切学习、生活、学生工作都由数学学院负责,和数学学院的同学住在一起,课程也以数学学院的学习为主,与此同时,还要上不少经济类专业课。总的来说,这段时间“数经班”学生的课业量是其他专业学生的一倍多。

到了大三,就会转入经济学院,一切学生事务都由经济学院管理。

这时候,数学方面的专业课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由原先的基础课程转变为金融、统计等应用方向的课程,难度没有降低,但是应用性增强了,从某些方面来说比纯逻辑的基础课程更为有趣。

经济方面的专业课则延续大一大二的节奏,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开设计量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基础课程。在应用方面,则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课,如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供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研究生阶段选择专业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毕业去向篇

从数学经济创新班的创立思路中就可以看出,进入这个专业是为了给今后经济方向的研究打下更好的基础,使学生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在川大“数经班”的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的学生占到了50%。这个比例在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中算是很高的。

在读研的同学中,学数学的约占10%, 其他的可以说是什么方向都有,如金融、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国际贸易、财政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得益于本科阶段扎实的数理、经济学基础。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9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3302

1信息化与全球化引致的“新商业革命”

近代史上的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引发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商业形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流通技术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技术发展的重点已经从信息处理逐步过渡到了信息服务,凭借着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全面精准分析挖掘及呈现共享等技术优势,在诸多领域,“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正在引致颠覆性创新,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而未来,商业领域的竞争,主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2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贸易经济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在全国仅有三十几所高校设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贸易经济专业培养了许多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部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该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及变革:

(1)信息化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

(2)流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流通领域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商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从实践上来说,流通产业正处于一个成长、变化、开放的时期,急骤的变化需要贸易经济学科与之相适应。

(3)由于市场环境/技术条件变化,企业运营模式及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理念/技术手段发生根本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导向/定位及课程设置方面作出调整,以顺应潮流,适应变化。

3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

为应对变化,专业发展定位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需要优化,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是:立足首都流通产业,着眼国内贸易市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五流”融合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院认为该专业应着眼于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以内贸、营销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与设计的思路上,应遵循:人才培养应与市场接轨,打造基于工作的或以就业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该专业社会需求即与贸易经济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培养(技能MKSA),而不是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等毕业了(成品),基于所掌握的技能找工作。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双向反馈互动,两者是相互适应的闭合回路,是一个逐步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为就业环境在动态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思考,做好因社会需求而设专业――招生,因社会需求变动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以及就业指导各环节无缝对接,这样就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强的,可以后续发展的。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我院贸经专业自2002年招生,至2010年共招生9届,应该说经纪人这一方向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自2011级以来,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就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我院实际,本着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以工作为导向的思想,吸收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管理/营销/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新元素,与此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对此概括为两点:

(1)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类型、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服务于哪个地区或行业的问题,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就是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从事商贸物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商业形态变化/贸经领域发展趋势,适应社会需要,也切合我院实际。

(2)课程设置多元一体,有机融合的特色逐步显现。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经过3年来的大胆创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较系统,比较协调,一些课程比较有含金量,比如我们侧重了流通技术创新教学模块;增设了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与国际商务、消费经济与服务经济/服务贸易等模块;遵循物流与贸经的一体的思想,强化了商务谈判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以及新形势下的经纪人模块教学等,更加强调课程间的融合。

5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突出特色

北京工商大学在保留一些传统课程商业/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期货期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商业经营与策划,许多传统课程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造,成为贸易经济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骨干课程、特色课题。我院则:

(1)将“贸易经济专业”更名为“商业经济学专业”,内涵外延更广,突出了“学”。贸易经济的内涵及外延较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被内涵及外延更为宽泛的商业经济或流通经济取代。

(2)核心课程调整。《贸易经济学》与《流通产业经济学》应被《商业经济学》或《商品流通经济学》取代,或取消《贸易经济学》保留《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因为《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商品流通经济学》五者为同一事物或很接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流通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

(3)关于专业方向的设计。贸易经济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商业地产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商业地产设计与开放》、《商业地产投融资管理》、《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二是网络贸易方向,开设的课程有《企业信息化工程》(或《企业ERP》)、《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综合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采购》、《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等。

(4)突出流通领域的创新,突出新商业模式教学模块以及《创业学》,这是趋势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落实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一环;将《客户关系管理》、《现代金融业务》增设为专业必修课,或将某选修课替换掉;实践实训方面增加《模拟公司运作》模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加强与重庆商社集团、新世纪、永辉超市等公司的合作等。努力在实践教学及实验实训等各方面突出特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总结

尽管当前贸经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但也面对更多的机遇,长期趋势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提高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总的感觉是一定要变革,比如: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该院贸经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但2014年又要做进一步调整;上海商学院将原财经学院拆分为财会学院与“流通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将贸经专业改为“商业经济学专业”;还有湖南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都在变革,与时俱进――打造特色。尽管上述几个高校与我们学院在人才培养类型层次方面及服务对象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方向及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总之,我院的人才培养立足我院实际,立足重庆实际,在专业定位及课程开设特色方面要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发展规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升起贸经专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参考文献

[1]司增绰,黄景章,洪涛.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3,(10).

[2]任广见.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3,(20).

[3]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王晓东.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0).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10

一、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间存在矛盾

1、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模式的矛盾。利辛县位于亳州市东南部,是部级贫困县,全县辖23个乡镇,面积2005平方公里,总人口1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74%,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地方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样不如人意,地方经济只处于解决温饱的水平,而且城镇化水平相当低,城乡差距比较大。地方的职业教育就是在这一环境中曲折发展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也是针对性教育,职业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要求而独立存在。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首先要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是瞄准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规格,最后才看职业岗位的技术提升和技能的升级。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仍在沿用着老一套,第一是较多地偏向于"职业教育普教化"现象。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教育模式,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削弱了职业技能的训练,或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没有自己实用的东西,实际上就成了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二是频繁的攀升现象。许多职业学校将学生职对口升学的比例作为自己教学质量和办学成功的标准,片面地追求对口的升入率。其实对口高考只能作为职业学校提高就业率和学生提升自己的一种方法。职业学校需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是既会讲理论,又能动手搞操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2、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毕业生就业意识的影响。通过对本校2011年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中愿意在本地就业的为1%,愿意到外地就业的为11%,愿意参加对口高考的为88%。从数据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发展越弱,越难留住学生,职业教育不能为当地经济服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我们的毕业生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合理评估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与择业观,合理规划职业与未来,给自己创建一条切实可行的人生路。

二、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确定办学定位

人才是靠经济来支持的,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地方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应保持一致性、同步性。

职业学校在确定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时,应尽量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发展和规划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确定学校自身的办学方向,做到定位合理、准确。职业教育应关注不同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规划目标,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保证质量、受社会欢迎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例11

主要课程:《税收学》、《贸易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金融计量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谈判模拟》、《金融会计学》、《精算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证券投资分析》等。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信用、城市经济、电算会计、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航空经济、经济计量、金融与会计、能源经济管理、企业财务会计、金融服务与理财。

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