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5 09:27: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篇1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相关知识,具备制作室内、室外设计效果图及施工图,以及完成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从事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以及室内外环境工程的施工指导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装饰设计或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等各类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可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政府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家居、建筑、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2 建筑/建材/工程;

3 广告;

4 房地产;

5 互联网/电子商务;

6 新能源;

7 家具/家电/玩具/礼品;

8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师、软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室内设计师;

2 软装设计师;

3 设计师助理;

4 平面设计师;

5 景观设计师;

6 设计师;

7 空间设计师;

8 室内设计师助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篇2

主干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热加工工艺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

该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机械学、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运行、试验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设备系统及元件的研究、设计、开发,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营销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机械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2、新能源;

3、机械/设备/重工;

4、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5、汽车及零配件;

6、计算机软件;

7、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8、互联网/电子商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工程师;

2、销售工程师;

3、结构工程师;

4、设备工程师;

5、售后工程师;

6、电子工程师;

7、质量工程师;

8、工艺工程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俗称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也是最有前途的一种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方法,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能承担各类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和开发工作。

篇3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30-02

一、引言

中国大陆最新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专业市场的数量接近十万家。2011年中国年交易额突破一个亿的专业市场共有5075家,整个交易额已突破了8.2316万亿。纵观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经济起飞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拥有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699家,市场经营总面积9172.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55%;市场店铺总数108.41万个,同比增长7.02%;市场经营商户总数93.53万家,同比增长6.49%;市场成交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86%。随着专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产业集聚程度增加,形成洼地效应,从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某种普遍的影响模式,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指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构建东方丝绸市场发展、绍兴轻纺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调整这些因素,来提高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和浙江绍兴轻纺城2001-2011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苏州经济数据来自苏州统计年鉴,绍兴经济数据来自绍兴统计年鉴,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数据来自深圳证劵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二)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的选取,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构建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李雪梅和张素琴(2009)选取了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19个指标,本文认为GDP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指标,其它指标与之的相关性较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因此选取GDP代表区域经济发展。

2.解释变量。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发展的指标选取,贺佼萍(2008)认为准入状况,摊位租金,经营户变化,市场的美誉度,市场的诚信程度,政府的支持力度,市场管理制度等24个指标能反映专业市场竞争力水平;张芳(2008)认为专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有成交额、人力资本状况、服务设施条件、行业协会、利润增长率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本身的特征、指标可量化性以及指标可获得性等因素,最终确立了总资产、股东权益、每股收益、利润总额、营业房出租毛利率、董事平均报酬这6个指标代表东方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相关性分析

从表2、3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GDP与专业市场的各个指标间具有较好相关性,基本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总资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的总资产对苏州区域经济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方丝绸市场的资产规模的扩大,没有对区域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东方丝绸市场的资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其房地产和热电厂的贡献,专业市场的规模没有显著增加,因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绍兴轻纺城的总资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即绍兴轻纺城总资产和区域经济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增长极观点看,公司总资产越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作用越大,这种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集中产生规模效应,使得专业市场发展规模更大,最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股东权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的股东权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股东收益和区域经济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股东收益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中享有的经济利益,现代企业从长远目标是最求股东价值最大,股东价值则体现在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即管理者在以后各个年度为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前景越好,专业市场随着发展,专业市场的发展带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3.每股收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的每股收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东方丝绸市场的系数为负,绍兴轻纺城为正,说明东方丝绸市场的每股收益不但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而起到阻碍作用。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指标之一,通过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计算,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正确运用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对上市公司的收益情况和盈利能力进行评价,进而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轻纺城的公司业绩相对较好,股票价格相对较高,投资者的信心较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而东方丝绸市场整体业绩较差,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

4.利润总额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东方丝绸市场和绍兴轻纺城的利润总额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专业市场的盈利状况是一个市场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专业市场利润增加,是其效益提高的主要体现,专业市场效益提高,就会通过外部规模效益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5.营业房出租毛利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绍兴营业房出租毛利率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均为负,而东方丝绸市场的营业房出租毛利率对区域经济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营业房出租毛利率提高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营业房出租毛利率提高,即其出租费用升高,可能会使潜在租房者不断流失,也可能会使原有租房者停止续租,从而导致专业市场个体商户减少,顾客人流量减少,进而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6.董事平均报酬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薪酬方面看,董事平均报酬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均为正,即董事平均报酬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可知,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是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并参照社会和行业的平均水平确定的,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和业绩奖励相结合的模式。所以采用适当的薪酬激励方法,可以促进公司及专业市场的发展,也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根据文章的结论,我们提出发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规模。一是拓宽业务范围,强化品牌效应,增加新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顾客;二是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个体商户,扩大专业市场现有商铺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对专业市场进行规模升级,扩大专业市场的面积;三是增强专业市场团队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实现更好的赢利模式,从而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规模。

第二,在培育和加强传统有形市场布局和拓展的同时,新型商业业态如电子商务市场的作用也必须重视。为了促进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完善以下配套措施。一是努力改善市场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完善网上资金支付、结算及相关融资配套等金融服务;三是与相关信息平台、媒体平台的有机融合;四是加强专业市场的诚信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信用环境。

第三,在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应当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设置划行规市、纺织服装检测、创意研发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咨询服务、完善配套物流等。同时,在区域分工合作中,重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适当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第四,适当降低营业房的租金,使公司在盈利的条件下,能吸引更多的商户,从而增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客流量,促进区域产业集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五,完善公司薪酬激励制度,根据企业文化、董事个人情况,并做到科学、灵活和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让其在公司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第六,市场辐射区域的各政府也有责任通过一揽子宏观政策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利用共享的专业市场平台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如通过采取来料加工、产业园区等政策接轨市场,主动吸收、承接核心区转移的现代产业,加速区际交通建设等。

参考文献:

篇4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核心

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顺应世界竞争格局新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特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本质上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从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从外向拉动型向内外联合拉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物质化”向“人本化”发展方式转变,从倾斜型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从效率优先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这八个方面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石和动力,它通过不断调整消费预期、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来引领全社会需求结构转变;通过促进要素新组合、增加替代性要素和促进要素流动来推动要素结构转变;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效率和丰富技术形态来改变产业发展生命周期、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2 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急迫性

2.1 经济发展已迈入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5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49.53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从18646元增加到33051元,已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3000美元的社会发展临界线。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工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新起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信号,也标志着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的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知识创造与应用创新驱动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这就要更多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从而驱动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增长。

2.2 产业结构演化亟待跃升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2.6∶49.2∶38.2调整到2011年的9.2∶52.7∶38.1。但相比于美国(目前约为1:20:79)和日本(目前约为1:29:70)等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显示了福建产业结构仍处于经济结构演化的较低层次。福建虽已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但确保方案有效落实的关键核心仍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此,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实现重点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塑造和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有效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全

*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1GXQ4D055)“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0R0001)“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省上下亟待解决的重大发展问题。

2.3 引领未来急需新增长点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和产业演变过程中,新旧产业发生替换,进行新陈代谢,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新兴产业行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然而,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是保证新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要确保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势头,谋求后危机时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选择好、培养好、发展好新经济增长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及长远利益。

3 科技创新驱动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

篇5

【中图分类号】G647.38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12143)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以推动知识创新、传授、应用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其主要特征为应用性、地方性。特别是在我国正在推行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探索的背景下,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框架设计更是缺乏深度认识,在学科建设、研究阐释、思想认识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亟需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6.78万人,算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叠加,毕业生求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较为困难,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另外,在引导高校转型的同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因此,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础上做好河北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的一项教育措施,河北高校不断探索已做出不小成绩,相对东部沿海省份,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且经验不足,尚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有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创业者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教育举措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随着大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创业教育也渐渐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边缘走向中间位置,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目前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数量少,种类仅仅停留在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如创业管理等课程),而目前学生们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期望很高,包括商业知识、创业心理、交流沟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二 )创业教育师资实践经验较少

各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师较少,多数学校都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门教师,其创业教育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和各学院辅导员负责。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依据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做了分类,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类。可见,创业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课程。就目前河北省地方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的现状看来,创业教育缺乏系列课程,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课程。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大部分地方高校所谓的创业教育实际上是脱离正常教学体系的创业指导或创业培训,只是学生可以选择的“第二课堂”或业余活动。

二 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各学校创业教育的开设目的主要集中在:继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河北省高校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时,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高校的创业模式,在学习先进经的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各方面因素,开展适合本校的创业教育,以应对新形势。

(一) 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健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对与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开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拥有众多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我国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却残缺不全。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归属于学校行政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以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为主要创业教育形式。只有部分高校成立创业学院(虚拟学院)或创业园,负责组织、管理学校的创业教育,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经验不足。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国家应出台相应文件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社会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企业、企业家等应该在有富余的情况下赞助学生创业项目,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第一课堂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应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非仅仅以校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同时应加大第一课堂对创业教育知识传授的力度,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课堂是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的平台,高校应积极制造机会,多组织有关创业的课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篇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篇7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既熟练掌握英语又具有一定外贸、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设定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的联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的进出口贸易、工商管理理论基础知识,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水平,掌握进出口贸易、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实践环节,了解国际惯例与规则、国际社交礼仪,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或其他涉外经济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一个高职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英语专业,又不同于国际商务专业,其有着自身的特色。

1.英语能力的实用性

传统的英语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较深的英语语音、语法和英美文化知识,并具备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立足于实用,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用英语从事涉外商务和管理活动。

2.商务知识的够用性

商务英语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需广泛学习外贸、营销、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外贸操作技能、营销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对经贸知识的学习不在于深,而在于广和够用,所学理论能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

3.培养人才的市场性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以服务市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相关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经济发展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例如:当外贸业加速发展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在国家政策鼓励、扶持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时,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管理技能,为涉外企业提供翻译和管理人员。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沿海城市从事外贸类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做营销,有一部分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担任文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有少数学生从事教师、旅游等其他职业。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途径较多,除了少数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企业任职,也有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继续读书或出国。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覆盖面广且培养的学生具有多种技能,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应按照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及时调整其就业岗位群和课程体系。在开展行业调查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都设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相关企业专业人士参加,其主要工作是组织专业建设学术活动以及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不断修订、完善,使得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涉外经济管理领域应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同时还应具备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1.设立人才培养方向的意义

作为一个课程覆盖面广的跨学科专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设立若干培养方向是加强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建立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性机制的需要。

(1)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高职教育应及时进行市场调研,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一些新专业,并淘汰一些与经济发展战略相背离的旧专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社会培养应用英语人才,必须时刻了解国家政策导向,密切注视市场变动趋势,设立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向,使毕业生在企业需求的岗位上实习、就业,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在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的基础上,专业建设委员会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和实训,巩固了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掌握与工作直接有关的理论知识。在设立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模式,使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如: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阿里巴巴企业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阿里巴巴的会员企业从事外贸工作,大大提高了该专业的就业率。

篇8

二、现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专业就业率偏低我国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数相比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十分少,同时我国拥有更多的为劳动与社会保障设立的工作岗位,但是违反常理的是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却并没有优势,同时出现了专业就业率低的现象。当我们仔细研究各大高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定位时发现,各大高校尽管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设定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但是不论是名牌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院校在实际教学与培养中,更加倾向于让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参与到国家公务机关的工作当中,学生在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时也就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为国家公务机关的的工作人员。这样现象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名牌重点大学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的差距是必须要承认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两类学生的就业选择应当差异化,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学生的直接竞争,但是现实是,不论是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与自身位时都希望让自己成为一名公务员。这个现象并不直接制约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但是考虑到我国每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提供的国家机关工作岗位十分有限的事实,这也就不难解释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象了。由于对自我定位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出现了许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不找工作,一心考公务员,一考就是几年的现象。让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更加严峻的事实是几年前我国大学生扩招,各大院校都加大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生源的招生,缺少相关实际调研,盲目招生。

2.专业认可度较差我国从1998年开始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但是从目前的社会反映上看,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同度并不高。当然,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整个专业的职业规划上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导致学生在选择这些专业时并没有认真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选择;其次,在社会上,政府与企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了解十分不足,很多毕业学生在找工作时反应企业与政府在招聘时很少招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一直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实际提供给这些学生的工作岗位又十分有限。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社会上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可度较差。

3.就业方向不明确根据对各大院校的公共信息进行分析,各个大学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生专业方向定位并不相同,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培养选择。第一种是以经济学为主要培养方向,这类大学在培养时偏重劳动经济学方向;第二种是以社会学为主要培养方向,在校期间主要研究包括社会保障学以及劳动法规等课程;第三种以公共管理为主要培养方向的,这类高校重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生组织,协调,领导能力上的培养;第四种主要以工科为主的培养方向,这类培养方向的高校比较少。

4.自身素质不完善当然,专业的培养是一方面,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自身素质上的培养,这里所指的素质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学生在沟通,合作,领导,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校学生能够高质量地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知识,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工作的实践中去,对于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

5.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由于我国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从国外引入,在我国发展时间短,不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成体系,难以使学生在4年学习后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链。课程内容简单和结构不合理、体现创新能力的课程偏少等问题,这样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这既不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入手,找准教学的方向,抓好教学的质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讲求应用,讲究实用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方向应该找准定位,同时又不应该固步自封,学校老师应当积极地予以相关的辅导,让学生打破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只能通过考公务员实现自身价值的旧观念,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就业观。

2.明确专业就业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要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该专业的定位应该在培养应用型的社会服务型管理人才上。除了培养少数专业方向的学术型人才外,更要大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于企业和基层的服务岗位。专业的培养定向应当体现学生的就业能力强,进入工作岗位后上手操作快,站稳岗位牢和发展后劲足。

篇9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起将被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由此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更加紧密,因此相对于国内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更多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清晰认识到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使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着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如果学校不能够在此形势下很好地处理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该专业毕业生将不能够高比例顺利就业或是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本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将会逐步下降。这就需要人们全方位对该专业进行探究。

一、国内外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图书情报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队伍建设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有关文献资料,我国目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共计22万左右,其中7万人从事情报工作。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来,我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学历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具有专科学历的人员就非常少,而目前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非常多,基本上实现了专业以上学历的人员队伍结构。而且这些人员普遍都接受了专业的知识培训,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情报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立足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科技情报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是表现出了很多的缺陷,以下数据就充分说明了该点问题:从事科技情报人员在科技人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还不足1%,同时从事科技情报的人员在年龄上也存在断层的问题。在信息管理人才推动要求下,欧美等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人员教育体系,比如美国就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考虑,有效地为社会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另外其它院校也都设置了关于信息管理的专业,并且开展了信息管理系统课程。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概况及困难情况。通过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是行政,约占13%;管理约占4%;销售约占2%,学生91人,目前就业的只有21人。就业的21人中,行政方向的有12人,管理方向有4人,销售方向有2人,其他的有3人。从2013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还是行政,约占26%;管理约占8%;销售约占4%,学生95人,目前就业的只有43人。就业的43人中,行政方向的有30人,管理方向有5人,销售方向有5人,其他的有3人。从这两届就业生人数上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二)就业困难的基本成因分析。

1.社会方面。大学生属于市场产品,大学生就业属于产品消费过程,因此在市场自由化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能否就业的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认可,评价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是否存在需求的意愿,也就是用人单位是否有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二是大学生是否具有用人单位要求的素质,也就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只有满足以上两点之后,才能实现大学生与市场的双向择业,如果其中存在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不成功。

2.学生方面。学生是社会就业因素的主导,通过对本院系学生的实际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岗位非常迷茫,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结合实际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会选择会计岗位,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明确。

3.教学方面。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区分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掌握内容是不一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力是不一的,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少之又少。

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一)教学模式分析。所学的主干课程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学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管理与重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素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产品营销与策划能力、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

(二)必须掌握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1.统计学是经济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统计学说的通俗点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的方法。基于当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岗位对相关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懂得如何进行绿色GDP核算等,以此适应互联网+战略。当然作为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掌握市场调查技术特别是抽样调查技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技能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调查与分析,因此作为专业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抽样调查技术,能够根据抽样调查掌握全社会科技水平,总结出高质量的数据,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概率论就是通过对数据的研究而发现其中规律的学科,因此作为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该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数据推理与加工能力。

4.掌握统计分析应用软件。为了配合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信息专业学生还应熟练掌握SPSS、SAS、MINTAB、STATISTICA、TSP和马克威等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例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此种软件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软件,尤其是该软件包括了很多方法,具备强大的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各种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因此需要重点学习。

四、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但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应该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致力于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目前本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扬海科技合作,以进行在校培训方式对大三学生进行培训,但力度需加大,应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接触这种培养方式。

篇11

法学(不分方向)

很多学校的法学专业不分方向招生,在培养方面也比较注重宏观。法学专业四年本科时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说话的条理性,树立社会责任感。在理论层面,学生需要学习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在技术层面,律师实务、司法鉴定、法医等技术也要求有所了解与掌握。

必修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就业方向:因为没有进行专业分流,重视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就业范围比较广。随着就业门槛的提高与近年来法律硕士的大规模扩招,许多同学选择攻读法学硕士或者法律硕士,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如果你还想继续充电,读研是最好的选择。此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都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岗位,可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法务专员等相关工作。当然,如果你性格外向,热爱媒体工作,也可以选择与法律相关的媒体工作,如去法制日报社。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就是法律硕士。

推荐院校:开设法学专业的王牌院校有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如果你对冲击这些名校有所顾虑,西北政法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小贴士:如果不爱做学术,研究法理学等理论型专业,那么司法考试是你在法学领域从业的通行证。这个被称为“国内最难考的考试”其实对于认真学习的本专业学生并非高不可攀。对法学跃跃欲试的你,不要因为外界的舆论对自己向往的专业望而却步哦!

法学(卫生法方向)

时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医患纠纷愈演愈烈,卫生系统中专业的法律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此外,该专业对国家医事法律的健全,有着推动作用。因而有规范化教育背景的,既懂医学又知法律的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卫生法专业也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卫生法学是医学与法学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生既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知识,对医学领域有所了解,又要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能从法律层面解决卫生系统存在的问题。因而,该专业的可替代性较弱,一旦学有所成且对口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必修课程:

在法学部分,需要修的课程有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中国法制史、国际经济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在医学部分,需要修的课程有基础医学、病原学概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论、护理学概论、药学概论、公共卫生学导论、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专业特色课程: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医事仲裁与诉讼、药事法学、卫生监督学、医疗纠纷法律实务、外国卫生法学等。

就业方向:除了司法部门、法律服务机构、行政机关,还可以去医院医务科做专兼职法律顾问,去卫生系统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等,在与医疗卫生活动相关的执法监督和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调解等司法工作中有突出优势。

推荐院校:很多医科大学都开设有这个专业,在法学专业下招生,如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也有一些医科大学在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中开设卫生法相关方向,授予管理学学位,如重庆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方向)、南京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与法学方向)。

小贴士:不得不承认,很多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最初都希望学习医学专业,因为成绩原因不得不调剂到法学等文科专业,也因此造成医科大学法学招生难、专业差的误解。事实上,当前法学毕业生众多,而真正能将法学知识运用到医学领域的人并不多,在医事法上术业有专攻地去学习与研究,就业自然不是难事。另外,很多名校招收卫生法、医事法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项目的卫生法方向,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医事法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报考这些热门高校的人数必然众多,而如果你本科就是学习卫生法方向,那么备考自然更加容易,成功率更高。

法学(国际法方向)

国际法是作为国际法律关系主体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这个方向的法学专业主要学习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军事法等内容。在大学四年里,你需要学习国际法基础理论、原理与法律方法,能够运用国际法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这个方向的学生可以算是复合型实用人才。

随着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国际化,现在一些院校的法学专业的本科向国际法方向倾斜。虽然在专业目录上没有体现出来,但通过课程介绍你可以有所了解,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学习该专业,就要多关注那些以外交等专业为强势专业的院校。

必修课程:理学、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律英语等。

推荐院校:这一领域内比较好的院校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就业方向:国际法方向的学生外语要求更高,从事涉外方向的法律工作较多。可在政府机关、司法部门、对外经贸、涉外律师、投资、金融、证券、保险、海事等法律相关部门工作。此外,大型外企的法务专员也更倾向于要这一专业的学生。

小贴士:带“国际”二字的专业一般听起来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专业,所以更多的付出自不用说。这个专业对英语有极高要求,甚至很多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所以填报此专业时需要同学们注意,部分院校会对英语单科有所要求。

法学(经济法方向)

很多年来,高考生对经管类专业追逐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经管类高校成为报考的大热门。一些学校往往也开设法学专业,且都和经济密切相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方向的录取分数水涨船高。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知识,特别要掌握国际经济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并能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国内外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律人才。

必修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外国合同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