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6 09:20: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23-02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和污染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进了自身的发展战略中,通过制定低碳经济的政策、积极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缓解全球污染。而一些国家更是把低碳产业作为了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之一。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能源供给不够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水平也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和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甚至已经不能再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了。在能源机构中,消耗的最多的是煤炭,煤炭占了全部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因此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是因为煤炭有个特点,其密集性太高,因此不但消耗的速度快,而且污染的程度也很深。

1.2 低碳技术偏低

我国的低碳排放量很高,但是技术水平却偏低,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研发出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如太阳能发电、燃料发电等,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仍然是空白。因此,低碳技术得不到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的公共环保意识也很差,公众在低碳、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明显欠缺,国家体系也显得不完整。

1.3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

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随之不断地增加,据调查,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30%。除此之外,工业生产的时候排放出来的气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空气。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把生产地迁入中国,增加了污染量和排放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的压力。如果能够减少这种污染,就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1.4 国家的监管力度不够

国家虽然明确地规定了要减少排放,加大环保的力度,对各个行业的污染进行严格的治理。但很多措施并未被明确的落到实处,很多工厂的污水排放没有经过氨氮的检验,按照政策,应该落实重金属的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如果该地区有被污染的状况,就应该暂停附近所有工厂的生产和建设项目的进行,停止排放污染物。但是目前,这样的政策很少有落到实处的,很多地区即便是停止了生产和建设,也很快地能够恢复。因此,国家的监管力度不够。

1.5 大量的使用高污染能源

到目前为止,高污染的能源仍然未完全的消除,高污染能源又包括了燃煤、核电、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等,这些能源都存在着较高的辐射和污染的危险性。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提高生产率,不惜采用高污染的能源,不但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给生存环境留下了“后遗症”,因此,必须控制高污染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污染和排放量。

2 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一般情况下,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能够使地区免受空气污染,也符合所有居住人口的利益。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如果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将可能限制工业和生产的发展,比如被迫关停一些高耗能的企业,会直接影响到该行业和市场经济。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所消耗的能源占到了世界的30%左右,因此中国面临着两重的压力,第一是因为工业的发展所需而不得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不但污染了环境,还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碍。第二是其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以中国的排放量过多为由,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减少排放量。所以,只有发展了低碳经济,才能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提前做好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因为我国的低碳经济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果强制性的减少排放,就会影响到生产和经济,因此,如何继续履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重要难题。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具体如下:

3.1 制定发展的战略

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遵循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原则,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且还要加大低碳环保的宣传力度,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提倡社会各界人士实行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从而引导大众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对于企业,则需要推行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推出政策鼓励企业和生产商减少排放量。另外,还要积极的组织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协会,或者低碳经济协会。

3.2 优化产业的结构

如今,全球空气污染严重,气候呈现变暖的状态,能源供不应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得到调整。我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并且建立一个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应该改变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结构,从而转变为太阳能、电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这样不但能够节约一部分资源,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的生产需要排放一定的温室气体,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者对减少排放量的企业实施补贴、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首先,国家相关机构要引进低碳生产技术设备,再建立污染责任制,使企业自觉的担负起低碳生产这一重任,这样才能够让低碳生产的模式被众多企业所接纳和采用,并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

3.4 大力推进低碳制度的法律建设

在目前来看,要想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能源进行立法,建立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的合理使用。其措施主要又有: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和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市场;通过法律途径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等。

3.5 实施严格的监管

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高污染的能源进入市场,从而减少污染和排放量。首先要进行质量管理和安全检查,在各个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工业区建立质量监管的技术服务机构,从源头上制止高污染能源进入市场和企业。其次,要采取强制手段限制高碳的排放,最后还要对市场进行调节,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

3.6 倡导全社会实行低碳理念

首先要低碳居住空间,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比如采用太阳能,或者是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此外,在选用制冷系统和取暖系统的时候,要选择节能型的。居住空间也要采用低碳的装饰材料,比如国家大力推行的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其次是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方面,一方面要推荐居民们采用步行或者自行车,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要鼓励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还要限制私家车,减少它的行驶,从而降低排放量。最后要加强和改进森林的建设,积极地进行造林,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因为绿化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效。

大力的提倡低碳理念,让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实现人们向往的环保生活与生态文明。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沿,基本上取决于低碳经济的技术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赵笑梅.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企业导报,2012(21):8.

[2]张治.浅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2(9):204.

[3]刘翠艳.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0):1-3.

篇2

[中图分类号] F12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3-0005-04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引起世人对人类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新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清洁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高为目标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1]。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异常、保障能源安全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取得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认同,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表面上看,这一世界潮流是基于应对全球性气候问题的外源性压力而形成,但本质上却反映了各国面对严峻资源环境压力而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更凸显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危机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仅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而且促进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形成全球范围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增长年均速度达到9.8%,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种已经持续了32年、工业革命以来只有中国做到的创举,能否再延续下去受到举世关注。因为中国发展不可持续的负面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以损害自然资本为代价形成的粗放式增长路径长期难以扭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基于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水平提升缓慢,增长的代价越来越大,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以在中国经济增长居核心地位的工业为例,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1.2%,工业资本存量年均增长9.2%,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和6.3%[2]。中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这种增长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上世纪90年代就着手关闭小煤矿、小火电等节能减排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3年以后针对能耗和排放大幅增长形势,又先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空前重视,并且这几年已经在一些重要环保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很快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随后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的浪潮,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相互契合,引起我国包括政府、企业、经济等各界人士热切关注和激烈争论。与许多现有文献论述方法不同,鉴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将研究视角转换到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由企业的技术选择行为和面临的制度激励出发,从一个微观视角深层剖析这一重要发展问题。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着力点,低碳经济的动力在哪里?低碳经济的内在支撑是什么?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保证?

二、低碳经济的内生基础:企业行为

经济活动中能源投入必不可少,排放温室气体因而不可避免,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减少排放和能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内涵的题中之义。环境污染损害了与其密切相关的人们的健康,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也使得增长的意义失去了方向――人们生活质量因经济增长而下降,这种增长方式因其巨大的趋势惯性形成了路径依赖,使得环境问题一再恶化,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探索。

理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由来,探索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机制和微观基础,应该是我们理解这一重大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其在外部经济环境下进行决策,而宏观经济上的成就是微观上各个经济人最优行为的反映。如果把粗放式增长方式归因于微观经济个体的非理性和缺乏远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经验上都不符合实际。企业和居民甚至包括地方政府都是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决定的生产条件接受者,换而言之,生产环境对于微观主体是外生的,经济当事人在此前提下最优化自己的成本收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经济体按照自己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活动,就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林毅夫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战略,他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路径,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扭曲性结果。而在竞争性经济中,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一般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3]。

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我国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路径是企业基于外部经济环境自身选择的结果。由于过多行政干预,劳动、土地、能源等要素受到歧视,价格水平明显偏低,企业按照这种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源密集型技术来投入生产,就能够实现收益一定下的成本最小化,能耗、排放、污染因而无法控制;地方政府官员在GDP指标考核的激励下弱化环保标准,使得企业进一步降低了环保成本,在这种政策激励下,扩大规模无疑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排放的进一步扩大,环境污染更加恶化;我国能源价格体系不完善,偏低的价格实际上是对生产企业的价格补贴,这种情况下企业形成了对能源更多的需求,却难以产生提高能源效率的内在动力。

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主体,企业的行为转变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企业技术选择、投资方向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础就不牢固[4]。企业行为转变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性地为某行业企业营造一种要素禀赋环境,以发展战略和特殊政策的形式为这类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等要素,虽然能够产生短期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加快等效果,但是这种增长是以整体上其它行业企业得不到潜在的发展为代价,长期内可能产生一系列扭曲性经济后果;另一种是理顺人为政策扭曲的价格体系,完善包括各种能源在内的要素市场,以价格波动反映资源的稀缺和供求状况,从而引导企业根据价格信号进行决策和生产,如果能源稀缺,价格上升,企业或者采用节约技术继续生产或者无法承担成本退出市场,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率提高。同理,如果环保约束是硬约束,地方政府明确了企业的排放成本,那么企业就会根据成本函数的变化重新规划生产投入产出,企业的经济行为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遵循理性人原则,因此低碳经济绩效应以成本最小化为评价标准。不管是技术进步推动还是以要素投入比例变化实现的节能减排,围绕成本最小化原则,就是既符合企业理性又与低碳经济内在要求相容的最优选择。大量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如果违背成本最小原则,人为地追求高、精、尖等技术,强行提升产业结构,不仅受保护产业投入要素成本高昂,经济效益低下,无法形成竞争优势,而且整体上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扭转,可持续发展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三、低碳经济的内在支撑:技术选择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微观主体――企业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后者的改变依赖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价格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低碳产业的发展及它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而这一切需要技术发展的支撑。尽管当前低碳技术面临着成本高昂、市场需求狭小的门槛,但未来的突破和流行不再遥远。因此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选择低碳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战略性问题。

就我国而言,低碳技术的进步来源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通过技术学习、技术模仿掌握技术和资本的使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也包括从其它实施低碳战略掌握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引进,还包括从我国其它地区引进;二是自主创新,从无到有地进行原始创新,这种技术进步投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创新成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政府和企业投入的要求很高。引进技术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项:一是购买成本,新技术受知识产权保护,因而价格很高,发展中国家要付出很大代价;二是应用成本,将得到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成本,技术再先进,如果技术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不适应企业的需要,那么就难以达到与技术输出国一样的绩效,成本上升就是必然趋势。

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经常成为持不同学术观点学者们辩论的焦点。对于低碳技术而言,它更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它位于世界技术前沿,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投入资金雄厚,具备很强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没有时代差距,只有年数上的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具备很强的潜力来挑战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领先地位。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外禀赋结构不同决定的技术结构差异和适宜技术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①,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与其它国家明显不同,应该着重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技术的创新[5];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中国发展的区域性和层次性纳入视野,换而言之,中国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是低碳技术选择的现实背景条件。

发达地区应该抓住机遇,着眼于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实施竞争优势战略,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尽管当前禀赋结构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发达地区禀赋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利用当前全球对低碳经济形成共识的有利形势,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产业竞争力,攫取竞争利润:既可以利用本地区的资本充裕、人力资本发达的优势,开发世界前沿技术,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和保持优势地位;也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大举发展本国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低碳技术设备获取优厚补贴,同时通过实干中学到更多前沿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不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充裕,资本相对稀缺,如果违背本地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前沿低碳技术和新兴产业,成本高昂且可能无法形成长期的竞争力,反而可能产生产业同构、同位竞争的不利局面,应当更多的采用跟随战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或我国发达地区的现有成熟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从而获得比较优势收益,进行资本深化必须的积累,最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制度转型

在驱动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持续发展的解释因素中,人们确信市场体制及一系列其它制度上的变革所提供的激励是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6]。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个人成为追求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企业也还原成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个生产组织。制度提供了经济行为的激励,旧制度的激励产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粗放式增长方式,只有消除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壁垒,破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体制弊端,才能打破过去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激励结构以及其背后的制度结构。政府作为正式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因而成为低碳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责任者。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属性[7],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政府通过建立和保护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市场机制调节排放,以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使得环境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要素市场体制通常是能源价格体制,这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基础。过去一直延续至今的资源价格体系,既不反映资源的稀缺情况又不反映供求关系,企业在这种体系中只能按照成本最小原则决定投入要素结构,难以调动企业采用和发展低碳技术的积极性。能源价格没有实现市场化,过低的成本引导企业以粗放方式进行生产,这是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碳生产率是我国的3倍,日本的碳生产率是我国的10倍,巨大差距的一个来源就是我国能源市场发展滞后,而企业重要素轻效率的生产行为是这种滞后的一个理性反映。因此,要为企业构建一个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尤其是能源价格要能够反映稀缺和供求关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的理才能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最优化。

改变GDP考核指标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这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前提。晋升激励理论强调了地方政府在推动改革和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制度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官员将注意力配置到经济增长单任务目标上[8],越与GDP相关度高的项目越得到重视,这几年工业领域的重化工化的倾向可能是这一考核制度的内在激励下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国有经济系统掌握大量经济资源的背景下,政府对发展战略、技术选择以及增长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弱化GDP考核指标的强激励机制,转向整个包括环境保护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多任务指标,具体说来,政府以碳税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形式内涵的激励和约束机制[9],有效地促使企业转变行为方式,按照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生产率持续提高,碳强度得以下降,低碳经济因得到企业内在力量的驱动而持续发展。

对外经济体制的转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进入打破了我们发展的低水平循环,但是我国大量企业对国际市场形成了强烈依赖,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因此遭受了“锁定”或“俘获”,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缓慢,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构建能力。在碳排放方面,我们长期被锁定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链上的高碳产业或环节,以耗费稀缺能源、排放大量废气为代价实现增长。中国作为高排放产品出口国,制造的大批产品由国外消费,而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②,这种扭曲构成我国国民净福利的损失,这种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已经弊端重重、亟需改革。如果应对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及相关外资政策,切实转向以居民消费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既可以改变上述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不对称的现状,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以实现发展的目的,更为理想的是,驱动企业摆脱跨国公司价值链的俘获和压榨,实现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的跃升,形成自主研发、独立主导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开拓能力,从而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内生式发展。

五、结 语

当前世界上正掀起一股低碳经济浪潮,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一脉相承,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高为本质,是后者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作为追赶发达水平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外在压力,而且还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的内在要求。在这种内外交加的压力下,把视角转向经济发展的企业层面的内在激励机制,从禀赋结构决定下的企业理逻辑出发,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变革路径:我国各地应按照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低碳技术的选择方式,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发挥动态的竞争优势以及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要素(能源)市场价格体系,改变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以及对外经济体制,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正向的激励结构。

[注释]

① 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

② IEA估计,2004年(该年数据比较完整)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数据来源:IEA, 2007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 China and India Insights。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2]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3] 林毅夫,张鹏飞.技术选择,适宜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7):985-1005.

[4]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5]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6] 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格致出版社,2009,10.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4-13.

[8]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3):36-50.

[9] 李殿伟,文桂江.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7):10-13.

Technological Choic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Yongjun

篇3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后,有识之士所作的有关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人类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将对全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不能置身其外。

(一)政治层面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对之持赞同观点,我国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负责任大国,必将扛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旗,顺应国际潮流,然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在资金、技术落后条件下,这无疑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障碍和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上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国内发展问题,“两难权衡”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

(二)外贸、就业和发展差距方面

1.对外贸易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低碳经济”给予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机会,短期内,中国的产品不能达到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水平,这样通过依据商品能耗标准(这些标准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制定的)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就是合乎“道义”的,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就会丢掉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中国出口的减少,改变了原来的贸易形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口减少,众多外贸型企业将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此时,如果国家继续施行传统的扶持政策(例如,出口退税)将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将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转移到国外,实质是外国政府收税,中国政府买单,造成财富的易手。

2.就业

短期内,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国内企业将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形成行业内一段时期的机器更新、改造、升级浪潮,由此带来部分工人的失业;在长期“低碳经济”必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知识、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向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排斥掉更多的就业者;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排挤出来加入到寻求就业群体中来。综合以上三类,我们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的重叠,对于国内就业问题将是严峻而又长期的考验。

3.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在经历了新经济的衰落后,而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能源新战略的实施而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仅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美元之巨,发达经济体(尤以美国为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标准制订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据了先发优势,拉大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篇4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其重要的途径,两者的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的理念基本一致。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减少消耗能源的情况,使污染环境的情况降到最低,低碳经济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与之基本相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加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这样不仅能够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能保证能源的安全,逐渐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结合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第一,低碳经济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这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几年,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低碳经济正好能解决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问题。第三,低碳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方向。低碳经济经过对技术、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能源、环境等。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而低碳经济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能轻松的解决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调整产业的结构。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被建立,而高碳产业又是一定要进行的,所以,一定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第二,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在使用煤炭能源时,经常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提高能源的使用率,还能避免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国际的战略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解决中国的能源危机问题,还能减少碳的排放,能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低

所谓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开发清洁能源、捕捉与埋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有害气体等。在煤炭加工、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废弃物处理以及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等四个领域一共有十四项清洁煤的技术。对生产镍氢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技术有了充分的掌握,太阳能产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虽然中国在低碳经济技术上已经突破了自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开发水平以及核心技术好事有所不足。要想使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至今的距离缩短,必须要经过很长的一个过程,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中国低碳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管是政策方面,还是法律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欠缺。对于一些重要的环节和领域,中国还没有确定相关的法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的得到解决,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形式。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都不够具体,所以,要想使低碳经济发展的更好,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低碳经济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建立低碳研究的体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使低碳技术逐渐增强。由于中国的低碳经济起步比较晚,所以,其低碳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虽然中国可以引进国外的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但是其他国家在技术上还是有所保留,所以,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合作时,一定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中国要努力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温室气体的处理与控制等方面加强技术的研发,建设各方面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再有,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建设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引进外界的新生力量。政府制度的制定与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驱动,也是解决中国高碳问题得重要措施。国外的一些国家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低碳经济法案,比如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低碳经济法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并且还引进了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以及碳税等多种经济的政策。所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使能源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实施。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相关的法规,使能源的排放能够有所缓解。第二,加强鼓励清洁以及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对于可再生能源,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途径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能源清洁的发展。第四,对中国的能源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篇5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时代

关于低碳经济近年来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对现今的社会来讲是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已经成了世界性的行动。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第三,“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致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第四,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第五,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三、可持续发展与发展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上的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公平性。它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二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三是共同性。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对于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在尊重各国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接受的全球性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有可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国际社会为此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2009年的世界气候大会就说明了这一点,参会的国家有一百多个,就证明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尽管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只要参加了,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行动。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低碳经济实质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一场深刻的技术经济革命,它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一,减排压力将与日俱增。目前,我国碳基燃料排放量居全球第一,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总量仍会不断增加,这将使得全世界的目光更多落在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将会面临逐渐严格的排放空间和减排进程。

第二,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不断增长。而就发展方式而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要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则需破解诸多掣肘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制约和比较优势消失。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像我国的煤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传统经济形态中,以煤为主可能有成本优势,成为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但在低碳经济中却会变成了比较劣势,这又将直接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我国能源结构基本国情是既没有完成第一次能源结构转换,也没有完成第二次能源结构转换,同时还要进行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一方面,我国用煤炭替代薪柴没有完成,目前全国还有几亿人口大量使用传统生物质能做饭、取暖。另一方面,我国用油气替代煤炭也没有完成。2006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28.4%、石油天然气为59.5%,而我国分别为70.2%和23.5%。

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加速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另一方面,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这对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而言,无疑是一次良好的契机。

另外,就我国发展现状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也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一是减排空间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调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二是合作前景广。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三是发展空间大。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清洁能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水电、风能、太阳能、氢能和生物质能源空间更为广阔。

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立体式”控制污染排放的节能模式,需要我们全方位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走出一条基于国情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改革路子。

五、我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第一,制定并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取向。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把低碳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紧密结合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升级实际,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制定国家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资源,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有序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四是坚持国家利益,强调生存排放与奢侈排放、累积排放与平均排放、转移排放与虚拟排放的差别,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

篇6

1、引言

在高度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之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环境、社会、区域的种种压力。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减少城市能源消耗与废弃物的排放成为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写入政府白皮书。之后许多城市开始以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尤其是在全球低碳经济大潮中,更需要资源的绿色开采与开发、引导城市产业机构的调整、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采用严格的环保措施。

2、矿业低碳城市的规划方法

2.1 矿业城市规划相关概念

矿业城市规划是指研究矿业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

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矿业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和社会长远计划、区域规划来确定矿业城市性质、未来发展方向,综合部署矿业城市经济、资源、文化、社会、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保证城市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2.2 矿业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方法

在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建立低碳经济模型:

W(CO2)=P×××—F

根据此模型,其中,E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标准统一折算为标准煤;W(CO2)为CO2排放量,系数K为碳排放强度或者碳排放系数。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条件及能源结构的K是不等的。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以K约等于2.45(燃烧1吨标准煤排放CO2约为2.45吨)。在这一公式中,假设K值恒定,低碳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能源利用问题的核算。城市能耗包括家庭能耗E1,交通能耗E2,公共建筑能耗E3,生产性能耗E4。但是我们的城市自由吸收CO2的总量需要减去,一般我国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都采用森林碳汇的形式,1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CO2,温带地区森林每年每公顷吸收2.5—27吨CO2,我们通常按照15吨来计算,取F来代表。

3、低碳经济规划视角下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3.1 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矿业城市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包含四大体系:第一是依托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对主导产业的培育、加强,可以实现矿业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矿业城市经济力量;第二是以矿业城市产业集群体为基础,通过产业中的企业间的技术链、知识链、价值链、信息链和市场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以此来实现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第三是由技术、经济、管理和政策来提高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率及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利用,这是低碳经济体系的保障;第四是矿业城市产业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中的资源、人口、环境和社会作为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产业间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为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宏观的支持。

在此模型基础上,我们基于矿业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可以从产业运行模式中设计出矿业城市典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一,通过核心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入产业链,形成资源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低碳产业链条;二,在矿产资源富集区域,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节能减排示范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基地为主的产业集群;三,通过建立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科技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把资源型企业或科技企业集中在园区内,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要求发展资源—科技型产业集群;四,以产业链为延伸,以资源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产业集群体为核心,建立产业延伸性低碳经济产业集群体系。最终通过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来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规划

3.2.1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系统

低碳技术包含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炭层的勘查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除矿业经济部门以外,还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汽车等众多部门。矿业城市的低碳经济系统是由企业层、产业链层、产业集群层、矿业城市层等不同层面构成的集合体,这意味着,整个低碳经济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企业的技术体系是基础,尤其是企业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技术应用;产业链层和集群层是基于整个产业或资源富集区、园区低碳技术使用;矿业城市层主要是从城市整体,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选择、实施来建立矿业城市低碳经济宏观技术体系。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支撑系统是由高效利用技术、再利用技术、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五大部分构成,它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三维系统。技术系统的手段以此为开源化、再利用、减量化、无害化;作用对象以此为初级矿产品、废弃矿物、新能源、新型可利用矿品;作用领域以此为资源领域、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环境领域。

(1)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高效利用技术体系。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是矿业城市实施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手段,因为它涉及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转型。对于矿业城市来说,只有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生产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矿业城市高效利用开发技术体系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技术;伴生资源、伴生有益组分的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采选冶过程的高回收技术等,通过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产生等途径,实现矿业城市产业运行中的资源高效利用。

(2)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再利用技术体系。再利用技术是矿业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煤矸石、废矿石的再利用技术;尾矿、尾液的综合回收和利用技术;矿坑废水、洗选废水的再利用技术;瓦斯、冶炼烟尘的再利用技术等。通过再利用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的规模和强度,有效的降低系统内产品生产的综合消耗。

(3)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体系。矿业城市的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减碳技术包括烟气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采矿土地复垦及造林技术;旨在提高化石燃料内在使用率的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建筑技术,高效电网传输技术,高效火力天然气发电技术、热电联网技术等。去碳技术目前只要指碳捕捉技术,目前积极采用的是CO2重新注入油井以增强抽油压力,甲烷回收,CO2制成干冰投掷入海,CO2泵入深海等技术。无碳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这些措施都是实现矿业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可以将矿业城市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或者增加城市碳汇。

3.2.2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政策

由于低碳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相关政策体系极不完善,所以,首先,应该制定相对完善的配套政策,如碳税、排放权交易政策;其次,有针对性的扶持低碳技术研发,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第三,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四,通过绿色证书交易、政府采购等措施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第五,加快低碳产业示范区、低碳科技园区的建设,在园区内部给予企业优惠措施;第六,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城市统一规划、规范管理、设立专项基金、集聚人才、整合资源等;第七,推动多元化投资,鼓励风险投资;第八,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矿业城市要大胆走出去,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共享成果,为我国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闫军印.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设计与优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11月.

[2]蔡博峰.低碳城市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3]娄伟.低碳经济规划理论、方法、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

[4]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2月.

篇7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2-02

摘 要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2 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國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國际责任,是中國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 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3.2 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3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篇8

低碳经济的特点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降低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低碳经济是和高碳经济相对应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来,保证各项指标都能够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实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后,可以使资源结构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得到利用,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技术,新产品促使其发展的结果。在全球的环境受到污染的背景下,对经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污染物的排放等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不将这种进行控制的话,那么将会使全球的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所以说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的工业革命,预示着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了大势所趋,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上模式由来已久,并且对于资源的消耗依赖性较大,新的技术和产品应用的不多,工业生产受到能源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说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一直以来中国在工业生产中,都是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为基础的模式上进行的发展,这种生产模式是一种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上的低碳经济正好相反。中国在煤炭和石油的生产效率上比较大,能源储备比较雄厚,所以说一直以来都是以这些高碳、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为生产燃料,并且在不断的市场发展中,对于技术和系统的创新改革也都是建立在这种能源基础之上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路径发展模式,无论怎么发展,都是离不开高碳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碳锁定”的状态。所以说中国要想改变这种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将会是一个漫长并且非常艰辛的过程。

其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到了城市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压力,对于各方面的资源消耗,污染的排放等都是一个问题。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各种大规模的工业化基础性设施建设正在逐步的开展,而在发展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又会有过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源消耗,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的,所以说中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3.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篇9

Abstrac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illar industry,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relationship, influence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policy on the property, real estate profiteering era is over,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conomy in such a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is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the healthy real estate industry c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

Keywords: real estate economy; sustainable;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近几年,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不仅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始终处于上涨状态,各地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房地产对当地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行业,同时也成为最大的暴力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供需矛盾而导致的房价居高不下问题,这一问题引得老百姓叫苦不迭,人们戏称房价、教育、医疗是老百姓“新三座大山”。为遏制房价,中央政府自2010年起不断出台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在低迷一段时间后,反而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价“愈挫愈勇”,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应对呢?

1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发展,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最终达到环境和发展的协调一致。目前房地产经济投资不仅要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还要建设一个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的社会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它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各种房地产品的要求,又要满足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

二是既要保持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又要与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的公平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等。

2 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意义

2.1房地产业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2.2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2.3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3.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3.3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4商品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注重环境保护,使房地产经济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篇10

所谓的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根据需要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简而言之就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从法哲学的角度出发,法的目的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主导法的形成、实现与之相关者,准备依靠制定法律而达到的实际目的,即“动机上的法的目的”;第二,它是需要依法来实现的基本价值和法的基本使命,即作为法的正当与否、合理与否的评价规则和基准。所以说,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所追求的法律目的。环境法就是随着环境不断恶化并对人类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激发人们解决环境问题这一欲望而产生的法律规范。

环境法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不过40余年的时间。因此,对于环境法的目的的探讨,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体制,政策,经济发展,地域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同,学者们对于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也有不同的见解。在环境法学界,通常存在两种观点,即“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即环境法的目的是以保护环境为其唯一宗旨;匈牙利、日本1970年环境法以及美国的环境保护法是“一元论“的典型代表。而主张”二元论“的专家学者则认为,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持这种观点,包括我国目前也是目的”二元论“。

一、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分析

根据我国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的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这个法条从本质上体现了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的二元论,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之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众多污染防治单行法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的二元论――即要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又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元论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了兼顾环境资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法单纯的保护环境或是以人类健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也引发了经济界人士的强烈抵抗。因此,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法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存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现代物质化的社会里,经济发展无疑是统治阶级的重心,而法律的制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统治阶级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环境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环境资源的破坏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损害。另外,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也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的舒适。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概述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也是国际环境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该原则强调环境资源傲虎对人类的重要性的同时,将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包括环境正义、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平等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发展一体化等内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体化是要求制定经济和其他发展计划时要考虑到保护环境的需要,在追求保护环境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即将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原则已经得到了许多国际法律文件的认可,以及许多国家的认可。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我国环境法立法的影响及效果评析

从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的内容来看,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主张的是二元论,既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又要兼顾经济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法律层面上对于我国环境法立法目的的影响,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环境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应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个部门法,所以其关注的范围自然就复杂得多。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来挽救日益被破坏的环境,还要关注代际公平的问题。而经济发展一方面能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回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 ,而一味的追求两者中的某一方又是不合理的,会导致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个冲突中,得到了一致的承认,不仅在国际上,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较少,人均资源占有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多年“以经济发展为重”的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如果再不采取补救措施,后代人的环境利益就会被我们用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可以说的深入人心。

但是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二元目的的环境法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没有真正的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方面。首先,二元的并存,就肯定会有孰先孰后的问题。虽说,二元论提出之初,是要平衡者两方面的问题,使之并重。但在实践环节中,却往往不能够这样,在发生冲突时,通常都是经济发展优先,这就违背了我们环境法立法的本意。

我国现在仍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一味的强调环境保护而限制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企业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今天,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的介入也越来越多,这就使环境法在执行的过程中,与预期所设想的相差甚多,政府部门更倾向于推动经济建设――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给自身带来政绩。而环保局也仅仅是众多政府部门中的一个小分支,即便是能够发挥作用,往往也都以当地大局为重,在这种意义上,也就形同虚设了。

虽然可持续发展这种理论不能够完全应用到实际中,但是它的存在给我们今后的行动进行指导,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统一全面的发展提出要求:切实保护发展经济的生态基础,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也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给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后备力量。因此,二元的立法目的,即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现实意义的。

四、结语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不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是有其缺陷的。尽管二元论存在实践环节上的缺陷,但是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与环境冲突中的产物,充满了各方利益的博弈;不同的利益群体会站在自身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但是最后,肯定会不断弥补缺陷,实现立法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2014页。

[2]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1页。

篇11

Abstract: real estat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ional economic lifeline, so we should from the quick mind to come up on how to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industry, through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cientific planning, build a system of methods and ultimately the industry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房地产经济投资不仅要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还要建设一个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的社会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各种房地产品的要求,又要满足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二是既要保持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又要与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的公平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等。

一、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意义

1.1 房地产业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1.2 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1.3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 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 元的需求;每销售200 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 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 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 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 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 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

房地产存在投资周期长、回收慢、环节多等特点,而且投资规模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呈现相同的趋势性,基本和宏观经济周期同向,但也有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一方面,在两者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可以大力促进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两者无法实现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很可能导致区域经济走向衰退,甚至进入萧条。

首先来看两者协调发展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的正面促进作用,经济必须增长,才能取得发展,才有基本动力,获得进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样地,经济发展了,能回过头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区域经济健康向上,能给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使经济得到协调、持续、稳定增长,带动整个社会向好的方向转变。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一直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必然促进投资扩大,而投资因为需要垫付资金,必须取决于社会总产品增长后的资金转化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成果直接影响投资额度,而投资的增长一般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量水平影响投资总量,投资总量反向推动经济增长,在给定的科技水平和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由投资总量和增长率决定,长期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需求和能力的增长,短期内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增长主要靠扩大政府支出类型的积极财政政策,民间自主型投资缺位,或者增长无力。而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增长一直比较快,其它方面的投资水平较低,所以,在其它类型的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实际上由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决定。

其次,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两种主要影响方式和前进路线,一是在该项投资还没变成现实中的物业前,因房地产投资总量变动而发生的影响,也即投资分配量超出GDP 增长速度,则会造成资金膨胀,比例失衡,引起投资泡沫;二是成为物业后,不同产业部门,直接到其生产能力和平衡发展,如果过于偏重消费类物业,像饭店、宾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宅或商业类物业的建设规模,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均衡。由于国内经济增长一直以来习惯于依靠增加固定投资来拉动,而固定投资属于房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产生投资乘数效应,大幅提高房地产行业对gdp 的贡献度。因此,国内的gdp 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并且几倍于国内经济的增长率,使住房价格不断上扬,吸引大批实业型企业进入该市场,导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不单单是过热,已面临泡沫破灭的巨大风险。

三、房地产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

经济的内部因素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综合性经济的增长,事实上,在正常的社会实践中,资源环境甚至人口的优劣变化都将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但是,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式绝大多数都假定外部环境不变,只从经济内部的运行体制分析和研究经济增长,忽略了外部环境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3.1 首先来看看何谓“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危害到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从传统的数量增长方式改变成有数量、有质量、有效益的广义增长方式。其特征是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效管理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付出尽可能小的自然资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和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关系密切,运行环境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和维持社会政治构架。

3.2 从生产要素看,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资金则是紧缺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房地产投资。但是,人们过去只侧重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忽略了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脱节。

3.3 从生态环境看,房地产投资需要占用大量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稀缺,不可再生,这些资源被占用必然制约其它行业发展,所以要合理配置协调已有资源。房地产投资后,房屋直接改变当地的空间状况,不但大量分割原有环境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还额外创造了房屋的内外空间,消耗大量空间资源。密集的楼群和高层建筑把空间分割得过于细碎,使人与自然互相隔离,产生强烈的窒息感和压抑感,不断侵害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长期以来,这种靠消耗土地、水资源的粗放式发展,忽略了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所以,房地产投资应当把城市规划专家和生态保护专家纳入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使房子与自然生态环境无缝衔接。

3.4 从资金融通看,由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因此,当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严重超出真实需求,或者投资结构根本不适合社会需要,容易积压大量资金,造成金融行业的坏帐,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引起金融危机。所以,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以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应给房地产投资保证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3.5 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的创造。一方面,政府应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房地产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各项明细的实施规则,尽量做到法律、条令、规则之间能相互配套,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依靠市场原则优胜劣汰,提高开发商的

素质,使房地产项目与人口、源、环境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将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减至最低。

四、结束语

总的说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两方面。社会环境是特定范围内人们的生存交往环境,是特殊的社会文化,不单单要适应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安居”和“乐居”,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另外,还要尊重和保护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把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静岩.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J].特区经济.2006(5).

[2] 岳华丽.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