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05:27: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说课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课在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健康评估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程组的教师也组织了多次说课,现将“问诊”说课的设计介绍如下:
1 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次课内容是课程《健康评估》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职高专第二版教材,该教材面向的是高职护生,适合我院的学生要求。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护理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而我所讲述的内容也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包括3个方面:1)问诊的重要性;2)问诊的方法和技巧;3)问诊的注意事项。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问诊收集健康资料,为进一步提出护理诊断,指导临床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本教材其他内容的基础。课时安排为2学时。在一体化教室授课。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开课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大二的学生对专业开始有较清楚的认识和定位,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预期目标,因此上课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理论教学水平“降”到大多数高职学生都能接受的水平,而实践操作的水平要真正升上去,达到师傅带徒弟的程度。
3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3.1 基础知识目标 形成并掌握问诊的概念,理解问诊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
3.2 能力训练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能独立接诊(问诊)病人。
3.3 社会能力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敬业精神。
4 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重点:问诊的方法和技巧是本次课的重点,没有正确的方法,询问病人时难以抓住重点,容易导致健康资料的不真实。难点:问诊的方法和技巧也是本次课的难点。问诊不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而是通过询问获得有诊断价值的健康资料,初学者很难得抓住重点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提问,导致提出了很多问题,病人的回答却没有价值,或者是由于提问方式不对,导致资料错误。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次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5 教学方法
5.1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次课就是以“问”为主。
5.2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教学法 先选取经过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情况的人作为SP;教学时教师先在SP身上示教,然后学生在SP身上练习。将SP引入教学增强了学生职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体验护士角色。
5.3 情境教学法 营造高度模拟仿真的医院职业情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模拟医院工作过程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5.4 教师讲授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对知识点进行重点讲授。
6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引入新课时使用讨论法,解决本次课具体问题时使用自主探究法,能力训练时使用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7 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7.1 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请你来接诊)情境,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说一说:今天我的学习任务是什么?使问题来源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时间安排:5分钟。
7.2 讲授新课 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实例一:患者,女性,38岁,自服农药后意识模糊2小时送入急诊科,护士接诊后没有立即洗胃,而是询问了患者家属几个问题,如:喝的什么农药,喝了多少?但是患者家属却催着护士马上进行抢救,要护士别问那么多。如果是你接诊该患者,你该怎么做?
由实例引出学习任务一:为什么每个病人去医院时,医师护士都要问他很多问题?能不能不问就开始治疗呢?
实例二:患者,女性,19岁,从小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言谈,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因学习压力大导致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心情经常抑郁、沉重,常独自一人哭泣,被家人送入医院。护士询问她时,躲在其母亲后面,一句话也不肯说……如果是你接诊,你该怎么才能让她开口回答呢?
由实例引出学习任务二:怎么问?如询问前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信任护士。怎样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第一个问题时问什么?如何根据患者的回答提出第二个问题等等。
实例三:患者,女性,63岁。有糖尿病史20余年, 3天前恶心呕吐频繁,完全不能进食进水。昨日午后患者开始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今晨昏迷,急诊入院。如果是你接诊,你是该马上抢救呢,还是仔细而全面的询问病史?
由实例引出学习任务三:问诊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比如危重症病人、昏迷病人怎么问诊?医护人员的态度等。
怎么具体解决三个问题呢?
下面把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配一名标准化病人,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每讲解一个问题,给5分钟时间学生尝试,让学生边学边动手,提高学生兴趣。
时间安排:40分钟。
7.3 能力训练 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训练:四个学生一组,每组配标准化病人一名,让学生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训练,一个学生问,三个学生在旁边当评委,问诊结束后,评委对该学生的整个问诊过程进行评分、讨论、总结、归纳,在实训中提高能力。教师在旁边进行观看、指导。
时间安排:30分钟。
7.4 小结 学生训练结束,每个组派一名同学总结反思该组同学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教师还将学生实训中的优点提出来进一步鼓励,使学生在课后能有动力继续学习。
时间安排:5分钟。
说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过去,不少教师教学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说课促使教师为了讲清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去学习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促进教师增强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能知道“这样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教”。说课有利于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由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所以,说课是教师之间的切磋提高的过程,也能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二、说课的基本模式
1.说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平台。说教材内容,要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所要求完成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说清楚教材内容,即说教材内容中的主要语言知识、技能要求和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说清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即要简要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课本以及整个学段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教材应紧密联系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分析是说教材的主要内容,也是对教材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说教材不能偏离“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教学的”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在说教材时要防止教师一味地依附教学参考资料或用现成的教案,要充分体现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研究成果。
2.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就是要宋体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总体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要达到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学习策略目标、跨文化交际目标等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什么.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说教法是说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说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法分析就是要说明怎样教的问题,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听说法、问答法、演绎法、尝试法、演示法、讲解法、谈话法等等。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训练形式及演、唱、画等教学形式,但教学的方法也变化多端,说课者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的方法。
2.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就是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状况,说出如何让学生理解本节课或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或学会一种或若干种学习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从两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发展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自己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会”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有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对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等多种音像设备)。说教学手段的依据,要联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学校设备条件、主要教具的功能、教学场地等方面做出解释。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材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理念的展示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复习热身、新课导人、课文教学、课文操练、巩固练习、实践运用、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等。要说清教学环节的主要设计,尤其是怎样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说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秩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①本课说的是“排尿护理”,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进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说明“做什么”、“怎么做”和 “为什么要这么做”。
1 说教材
1.1 教材简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护理学基础》,它由李晓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启蒙课程和核心课程, 是一门阐述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专科护理前的必修基础课。同时,本门课程也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相关理论、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以及临床诊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本节课内容选自教材第十四章“排泄护理”的第一节“排尿护理”。因排尿是人的基本需要,所以排尿护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护理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下节课的“导尿术”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本节课在教材的作用、地位,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正常尿液的性状和异常排尿情况;能够简述影响排尿的因素;能够叙述排尿异常的护理措施。(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护理评估的方法准确评估正常排尿及异常排尿;能够综合分析归纳排尿异常的护理措施。(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理念,能换位思考。
1.4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及对学生的了解,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异常尿液的观察及排尿异常的护理。难点确定为:如何细致、深入地观察,综合分析归纳异常尿液。
2 说学情
从认知能力来说,本次授课的对象,是护理专业中职的学生。这些学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事物爱思考,喜爱床旁教学(见习)、情景教学、项目训练、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对于形象知识易于接受而缺乏思考,缺少自主学习的持续力及稳定力。同时,他们基础知识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学习主动性差、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综合分析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适于在做中学,学中做。
从知识结构来说,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相关理论及部分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并进行了临床见习。对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及未来护理职业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已熟悉了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护理的操作程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3 说教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本次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由案例引入,辅以多媒体教学。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了实物及图片展示、学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通过实物演示,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4 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前,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学会带着疑问去预习。在课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使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并与生活融合起来,利用已知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以助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 说教学进程
5.1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预习,思考正常尿液和异常尿液的区别在哪里,通过画表格加强印象,做到手脑并用。同时请学生准备新鲜尿液15ml、比重计、PH试纸,2.5L、1.5L及400ml、100ml的空饮料瓶各一个。
5.2 案例导入,激发兴趣,约2min
向学生展示案例:何女士,抱着一岁大的孩子来院就诊,她告知门诊服务台的护士,孩子的尿液一向透明、澄清,呈淡黄色,但近一月来,孩子尿液混浊呈深黄色。请问:如果你是接诊的护士,该如何为其分诊呢?以案例设问,切入什么是正常尿液,什么是异常尿液,使学生对新知识好奇,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5.3 导学结合,讲授新课,约35min
本节内容有:(1)正常尿液的观察,约4min。通过请学生观察新鲜尿液的性状,自己用比重计、PH试纸对尿液进行测定,从而说出新鲜尿液的基本特征。在这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她们动眼看、动手做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脑思考,用嘴表达,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提高。在学生归纳后,教师再给予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2)异常尿液的观察,约12min。本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对多尿、少尿、无尿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向学生展示不同容量的瓶子,使学生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展示真实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和乳糜尿。再通过多媒体进行列表比较,区分正常尿液和异常尿液的区别,使学生易于记忆。(3)影响排尿的因素,约4min。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讲授。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因为紧张而引起尿频;在夏季因大量出汗,可使尿量减少。这些鲜活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4)排尿异常的护理,约15min。通过讲解,向学生解释尿失禁、尿潴留的概念。请学生换位思考,分组讨论:如何对尿失禁、尿潴留的病人进行护理?通过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进合作精神。教师通过学生回答所反馈的信息,有侧重点地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总结。
5.4 知识应用,巩固练习,约4min
通过PPT上选择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题目设置以突出重难点,巩固知识,提高效率为原则。
5.5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约2min
和学生共同归纳: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理清知识脉络,加深记忆。
5.6 布置作业,任务后延,约2min
给学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审视在预习时所作的“正常尿液和异常尿液的区别”的表格,并将表格完善。(2)尿失禁病人的护理措施?尿潴留病人的护理措施?(3)思考:周某,女性,27岁。产后8小时未排尿,主诉下腹胀痛但排尿困难。护士想了很多方法帮助其促进排尿,均无效。请问你将采取什么措施,能解除病人痛苦?根据案例引导学生对下一节内容“导尿术”进行预习。
6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形象、直观、概括为原则。在设计时注意合理布局,串清脉络、层次,体现要点,以便学生易于掌握。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1 情景引入。明确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首先播放几段视频:奥运比赛赛跑、赛车的场景,汽车行驶、飞机起飞、火箭发射的场景。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由此引入课题。
接下来播放百米赛跑视频。第一次在播放过程中当四名运动员跑到中途位置时按下暂停。问学生哪个运动员跑得快?你是如何确定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比较的方法。第二次播放百米赛跑分几组到达终点,显示各组第一名所用的时间。问学生都是第一名,一样快吗?谁快?怎样判断的?同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比较的方法。
2 亲身体验,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教师拿出剪好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问: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哪个下落得较快?引出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1)猜一猜;
(2)做一做;
(3)比一比(比方法);
(4)议一议。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比时间、比路程来比较快慢,那么时间短的一定快吗?路程长的一定快吗?比较时我们要强调什么?需要几个物理量?学生会回答要两个。如果这两个物理量都不一样,怎么比较?如纸锥从不同高度落下如何比较快慢?通过刘翔跑110 m 13 s,王军霞跑10000 m 2000 s,刘翔和王军霞如何比快慢,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的长短,即路程/时间,或者计算出运动相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即时间/路程。但物理学中习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同时说明这个相同的时间我们可以规定为1分钟或1秒钟或1小时等,并称之为单位时间。
3 互动交流,理解速度的概念
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1)意义。(2)定义。(3)公式。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t-时间一秒(s),υ一速度一米/秒(m/s)。
(4)变形公式。
(5)单位
第一个复合单位,读法做规范化训练
(6)物理意义(举课本中各种速度,说人步行速度的物理意义)。
(7)其他单位及换算。
(8)练习巩固单位换算。
4 动手测量。在实践中领悟
利用手边的测量工具,你能测出纸锥下落的速度吗?引出活动。
(1)要测的物理量(哪个物理量难测量,要注意什么?)。
(2)实验器材。
(3)设计表格,测量并记录纸锥下落的速度。
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表格。明确设计表格的要求:表格的物理量栏中要标注单位。
5 例题示范。培养规范意识
视频画面:汽车加速,表盘指针转动,将表盘指针定格,引出课本例题。
通过课本例题,明确解题规范要求。
6 品味奥运,展示中国速度
视频展示:奥运会速度项目中一些中国运动员取得的成绩和录像片段。和学生一起感受奥运精神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7 课堂小结,成果分享
说课是指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以下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以及特色与创新五个方面对物理治疗课程进行设计与探讨。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与地位《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回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能力。它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也是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它以运动学及医学基础课如解剖、生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康复学课程的基础。
1.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康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及运动治疗技术的原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物理因子治疗仪器,能熟练操作神经发育学疗法、运动再学习、关节松动术、平衡、步态、肌力、关节活动度、牵引、牵伸等训练手法。(2)能力目标:能熟练评估相关功能,并根据评定结果选择合适的理疗仪器或运动治疗技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四心”品质(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心),能尊重、关爱残疾人,做到诚实、守信,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稳定的职业情感和态度。
1.3 课程设计理念 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具体如下:(1)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想,由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实践课程分离转变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任务化,组织实施教学;(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3)在学生掌握岗位需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4)课程考核:在教学效果评价中,除通过试卷考核同学对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应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应用。
1.4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物理治疗工作项目设置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同时,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紧跟康复治疗技术行业发展和江浙沪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院人才培养“ICS”模式的特点,体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的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服务。项目设计以完成物理治疗工作任务的运动疗法和理疗内容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做”一体化,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本课程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修教学内容的编排,内容中无“章节”,只有“项目化的工作过程”。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程利用情景教学开展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总学时为200学时,理论132学时,实验68学时。
2.3 课程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根据拟定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手段,难点为如何根据康复评定结果拟定治疗方案。
3 教学资源选用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两本教材。该系列教材深入浅出,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
4 教学实施过程
4.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探索以康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性质,改革物理治疗课程教学模式。以康复治疗师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培养任务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人才。(2)注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首先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导入案例,教师实时示教,最后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实训室全天开放,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时间和机会,强化了实践技能的培养;(3)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人才。(4)教师的指导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目标。(5)教学与临床零距离的教学设计。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 角色扮演法:即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设计。设计教学法有四个重要步骤:创造情景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计划,评价效果。教师首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相应典型病例,在课前一周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病例设计相应的情景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学生完成角色扮演病例及设计治疗方案的过程后,首先学生自评治疗效果,教师再给予点评和系统归纳,促进学生更快更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4.2.2 工作引领法:针对课程实训内容即实际工作任务,首先案例导入,提出工作任务,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实训室相关物品解决工作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最后评估学生实训效果。
4.3课程评价机制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特色与创新(1)利用情景教学开展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2)以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选取、序化教学内容,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四心”品质;(3)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技能任务化,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康复治疗人才。
参考文献
说课是指讲课教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教学课题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打算这样上的教学分析及其理论依据。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下面谈谈口腔护理的说课设计。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口腔护理是四年制中职护理《护理技术》中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该内容不仅是第五章(病人的清洁护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该操作也是二十二项操作中临床应用较广的一项。该节内容包括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及保健指导,一般的口腔清洁法,特殊的口腔护理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掌握口腔护理法。
根据教学大纲及临床实践,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重组:(1)增。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上是根据病人口腔的酸碱度来准备漱口溶液的,所以在课前发给学生口腔“pH”试纸。(2)调整。将教材中“口腔卫生保健指导及协助病人口腔清洁法”作为自学内容,同时给出思考题。(3)突破。对教材内容高度概括,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出条理清楚、将知识点巧妙联系起来的板书,如将口腔护理的目的与常用的漱口溶液有机地结合起来。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及临床需求,设定以下的目标。
1.2.1知识目标
阐述口腔卫生的保健指导;熟悉口腔护理的目的;掌握常用漱口溶液及临床作用;掌握口腔护理注意事项。
1.2.2 技能目标
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正确实施口腔护理。
1.2.3 情感目标
关心和尊重病人,具有“爱伤”观念。
1.3 教学重点、难点
给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需要准备漱口溶液,漱口溶液种类较多且临床作用不同,需要根据病人口腔不同的状况来进行正确选择,这是重点。进行口腔护理时,要求牙齿的每一面、舌面、硬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擦洗,这是难点。结合教学大纲及本节的具体内容把常用漱口溶液及临床作用,正确实施口腔护理作为重点;把口腔护理擦洗顺序作为难点。
1.4 课时安排
该内容共2课时,第1课时,主要以自学、讲授点拨、讨论、示教为主,第2课时,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本说课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的。
1.5 教具准备
口腔护理用物、多媒体课件、VCD教学片、模型人。
2 说学法
我校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厌学、怕学的现象相当普遍,但学生好奇心很强,兴趣比较广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一方面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中等职业教育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也就是说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于课前、课后布置各种思考题、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自学,监督其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更主要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慢慢地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现状及临床需求,综合地运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体上的思路是:“感知――理解――模仿――迁移――运用”。具体讲是采用讲授点拨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等方法,穿插现代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4 说教学程序
4.1 课前安排。
组织学生观看“口腔护理”VCD教学片。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口腔护理操作有一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给出课前思考题:如何做好口腔卫生的保健指导?要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及视野,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学的习惯。
4.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口腔溃疡图片,创设“假如你们面对病人会怎么办”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采取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讨论。
围绕着教学内容给出讨论题:①我们口腔中有没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为什么没有引起我们(健康人)口腔发生炎症、溃疡、口臭?②口腔护理的对象是什么?③口腔护理的目的?这些讨论题层层深入,前一讨论题为后一讨论题作好铺垫。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因能总结出正确的答案而获得乐趣、成就感,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4.4 讲授点拨。
这一程序任务是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第一步围绕着“如何选择漱口溶液”展开讲授点拨,把口腔护理的目的与常用的漱口溶液联系起来。第二步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在临床上,又是如何选择漱口溶液呢?巧妙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请同学把课前发下的“pH”试纸拿出来,通过实验感受口腔内的酸碱度。结论:临床上根据酸碱度选择漱口溶液。上述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步步深入,培养寻找事物之间联系的探究精神。第三步围绕“口腔护理擦洗顺序”来讲授,这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按一定顺序进行操作,避免遗漏。
4.5 讲授演示。
设计一典型案例,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口腔护理。第一步:分解操作;第二步:按操作程序一气呵成。除了注重操作的流程外,护理操作用语及非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在示教中得以充分地体现。这样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第二课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通过教师对模型“安妮”的关心与亲切交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
4.6 板书设计。
设计的目的突出重点、难点,显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4.7 归纳总结。
1 说教材
1.1教材选用
《无机化学》是医药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学生能牢固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医学院张天蓝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第5版,本教材曾为高等教学医药类专业唯一一套统编教材,后来改为规划教材,具有一流的水平和较高的权威性,在国家高等教育医药类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教材分析
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课排1个课时。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分内容,临床上输液、电解质平衡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的处置均涉及到渗透压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是渗透压的产生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1.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渗透、渗透压的概念,掌握渗透压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能说出医学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富有责任心的良好情操。
2 说学生
无机化学是药学、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开设一门重要基础课。虽然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化学的学习及无机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和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验等潜在的资源,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说教学方法
3.1说教法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可综合利用情景设置、多媒体动画、PBL问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学阅读、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信息快速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知识积累是有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要学习的知识,掌握渗透的概念及渗透产生的条件,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 说教学程序
4.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设疑:(1)海水鱼和淡水鱼能交换生活环境吗?(2)农作物施肥后为什么要立即浇水?(3)运动员长跑完为什么要补充盐水?(4)淡水中游泳,为什么眼睛会疼痛?通过对生活常识设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2演示实验,启发学习
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将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半透膜中溶液液面上升的原因,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4.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更直观的演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形状的变化,从而讨论溶液的浓度对渗透压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得出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的关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得出Van’t Hoff定律。
4.4课堂讨论,加深理解
通过设疑“为什么通常输液用5%的氯化钠溶液和0.9%的葡萄糖溶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通过讨论得出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至此将整节课推向,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临床上输液的溶液的浓度”,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进而掌握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4.5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认真完成作业是促进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措施。
5 说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板书设计时只需要将本节课的内容纲要给学生列出即可。另外,为了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在黑板的右边简单地写上本节课的作业内容。
总之,通过将学生的生活知识与课堂知识讲授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辉.《二氧化硫》说课稿.科技创新导报,2011,(05):236.
[2]苏育才.《化学工程》绪论的说课设计.科学教育,2011,(02):68-69.
[3]李学燎.浅谈说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探索,2011,(01),151.
综合英语课程是每一位英语专业学生研读的基础科目,其重在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学习,掌握英语的五项基本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并作好学习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铺垫。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中针对课程的定位、课程性质和该课程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综合英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何种指导意义。
1.定位
在遵循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实现由学生向高级外贸人才转变的铺垫。
2.性质
综合课程,即,精读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启,没有前续课程。为学习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原理与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国际汇兑与结算等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人才培养规格:《综合英语》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和实务相结合,以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
3.作用
就业前景分析――适应外向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能胜任大量需要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的高级文员;外资企业、涉外企业从事外贸洽谈,制单,报关,涉外文秘,翻译;从事英语教学,培训工作。
二、课程内容
教学离不开课程的具体内容,从选材到内容设计、从教学重点、实现目标到课程模块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挥棒作用。
1.教材
所选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大学外语类教材,由于所教专业学生为文科生,所以教材和课程中所相关联的人文知识为主,科技类知识为辅,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
2.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4节/周,共17周,总68课时。导入部分特用来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要达到的目标等,让学生有基本的概念,学初制定计划。课程涉及人文知识以学生讨论为主,较难的科技知识则以练为主,用某一单元专门课堂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3.教学重点
课文为全英文版本;课文与课文的知识体系衔接较为广泛;人文,地理,科技,社会,知识点包罗万象;扩大学生视野;学会运用英文思维。
4.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四六级,专升本,其他考证来检验自己,体现一定的英文水平。
5.课程模块
pre-reading task, review, while-reading task, post-reading task, self-task各部分分别以强调听,说,读,写,译为教学特点,分部突出,整体性强。
三、课程实施
结合当前学生特点,逐步转向交互式学习模式,优化教师资源,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
1.学生特点
学生有学习热情,自主能力强但需督促;所有学生均具备一定英语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对于商务专业知识的需求较大,需要教师作好铺垫工作;对考证热情颇高,需要教师引导。
2.理论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要求,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1)教师在课程中运用讲授式,启发式,任务式方法教导学生学习,但偏重于后两者,培养学生自身能力。
(2)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倡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为主,课下以复习巩固法和英英词典法为辅助手段。
(3)学院另设英文广播电台,英文协会,英文角,英文比赛,为教师发现英文人才和学生展示风采提供了巨大平台。
3.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会从网上搜索一些英文杂志内容,挑选其中的某些部分交由学生进行翻译或写出读后感。教师可在课内时间挑选理解比较正确的一些作业交给学生讨论并讲评。通过讨论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英文影响学生。
4.教学资源
(1)教师团队: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2)面授+多媒体教学,参考西方式讨论教学法,传授方式多样化,扩大学生视野。
(3)实训:口语角、角色扮演、参赛等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发掘学生潜力。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考核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考勤(10%)+课堂表现(25%)+作业(15%)+卷面(50%)。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从全方面提升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要求。
2. 教学评价
通过同行间听课学习,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务培训和进修,自我提升来进行评定,做到有问题及时提出和修正。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了基本的课文讲解、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外,结合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改革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讨论的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技能。
(3)调查实践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调查,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多参与对外活动。
(4)实践模拟法:设定一定情景让学生学有所用。
2.改革手段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本课程正在探索建立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3.改革思路
按照高职教学的特点:职业化、实践性;在更新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先选某些班级作为试点开展教学,然后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对比,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守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唤观念更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程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选用:本次课采用的教材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许丽主编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为第五章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2.主要特点及地位:超敏反应是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是在学习了正常免疫应答理论之后,对其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学好本节课不仅加深了对免疫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和相关护理工作奠定理了论基础。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介绍超敏反应的类型;②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③列举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④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⑵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②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⑵难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
5.教学准备:精心备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以及指导学生充分预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理解力不强,对抽象、复杂的医学理论不感兴趣,但对临床疾病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讲课时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课程内容的展开尽量深入浅出、简单直观。
三、教学策略
1.教法:在整个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点拨启发、任务引领式等教学方法。本课是医学基础课,属系统知识类新课,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应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主导作用。为了解决本课的知识内容抽象、复杂的问题,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图片,并在多媒体上将复杂的文字解说简化成文字流程。
2.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在引入新课时,以先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对本课知识的期待,在随后的课程讲授中获取知识,进而以与学生共同复述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解释临床常见疾病,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按照以下6个环节讲述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依次为课堂导入3′、展示目标1′、提出任务4′、完成任务28′、效果评价7′、小结作业2′,本次课总时间为45′。
1.环节一:导入新课(3′)
以案例导入的方法开始引入新课。一个案例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花粉过敏;另一个案例是临床上常见的例子:青霉素过敏。
2.环节二:展示目标(1′)
展示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并且强调重点、难点。
3.环节三:提出任务(4′)
任务一:探究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任务二:总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反应的特点以及常见疾病。
任务三:讨论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4.环节四:完成任务(28′)
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体现主导作用。
⑴完成任务一(10′):A给予学生3个重要的启发点,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并依次回答问题。B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的文字流程图,使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简洁清晰。C讲解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并辅以板书简图使发病机理更直观易懂。
⑵完成任务二(6′):A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的种类。B通过对发生机制的掌握,学生不难推导出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常见疾病。
⑶完成任务三(1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本节课的理解,由学生模拟Ⅰ型超敏反应患者,根据该“患者”情况,归纳总结防治原则。
5.环节五:教学评价(7′)
播放豚鼠过敏反应视频,提出抢救措施,强化重点。
6.环节六:小结作业(2′)
按教学目标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设计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通过布置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采用动画课件的方式,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恰当的创设情境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当然,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教师不懈地努力探索,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