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0: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13-01
江西省养猪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污染问题,如饮用水源污染、鱼类非正常死亡、良田被毁等,养猪业环境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
1 江西省养猪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1.1 生产规模小,设施简陋,粪水随意排放
据调查,江西省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户有5万户,但出栏量在3 000头以上的只有近1 600户,出栏量小于500头的小养猪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成为养殖主体,这些养猪场的粪水排放很多是放任自流。如樟树市洲上乡某自然村,就被10多家养猪场团团包围,大部分养猪场的粪水都是直接往外排放,走进村庄,最多的感受是臭气熏天和蚊蝇飞舞。许多鱼塘受养猪场污染,出现鱼非正常死亡。
1.2 行业准入门槛低,外省养殖企业大量迁入
近些年,由于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对养猪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大,而江西省养猪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许多养猪场纷纷转移到江西省,不少养猪场既不经过政府机构的审批,又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就选址建厂。一些地方政府缺少对养猪业的产业区域布局、发展规模、地方承养能力等总体规划,导致不少地区的养猪业正处于失控、无序的发展状态[1-3]。
1.3 缺乏科学引导和技术服务
对养猪进行科学引导和技术服务,应该是政府某职能部门履行的职责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工作职责并未被很好地履行,工作人员对养猪场粪乱堆、水乱排的状况不以为然。有的将政府用于改善治理环境污染的沼气池建设项目补贴资金分配下拨后,对排污设备的工艺设计、建设进度等不进行跟踪、督导和验收,导致经费的使用未能产生积极效果。
1.4 养殖业与种植业未能很好结合
畜禽粪便原本是种植业有机肥的很好来源,但在生产实践中,这种原本互利互惠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也是造成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养猪以分散为主,粪水可以被土地自然消化,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猪业与种植业脱节,无足够土地及时消纳粪便,于是猪的粪便被随意堆放或丢弃,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2.1 合理进行养殖场的选址与布局
养猪场在选址、布局时,应做好详细规划,根据其周边所能消纳的粪便数量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并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既可保证养猪生产的需要,又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2 严把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时,需要求养猪场的污染防治设施实行“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在养猪场投入使用前,环保、农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共同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审查,通过验收方可进行养殖。同时,养殖户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放污染物的申请,通过审核批准,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并能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总量排放污染物。
2.3 酌情征收排污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养猪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分类处理。粪水排放符合标准,可以被周边农作物消纳的,可免收排污费。在一定范围超过排放标准的,可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征收排污费。如果排污情节很严重的,责定停产整改,否则予以关闭[4-5]。
2.4 推广循环养殖模式,开拓适合当地特色的治理途径
“种—养—渔”一体是目前很多发达省市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一种循环养殖模式。据报道,“猪—沼—果”模式是在赣南应用比较普遍的循环养殖模式。667 m2果园和1 m3沼气可消化3头猪的排泄物,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当地的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使之既能产生养殖效益,又能兼顾生态效益。同时,全省各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责成职能部门多宣传先进典型,树立开展较好的示范场,使广大养殖户能借鉴各种成功的污染治理经验,开拓出适合当地特色的治理途径[6]。
3 结语
总之,养猪业的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养殖户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同时,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使江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4 参考文献
[1] 曹利荣.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势在必行[J].河北环境科学,2003,11(1):20-22.
[2] 李贤辉.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及治理措施[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5):58-59.
[3] 贾玉霞.规模化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及主要防治问题[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3):25-26.
收稿日期:20120331
作者简介:于治远(1953—),男,辽宁新宾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工作。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1902
1引言
近年来,通化市在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2农村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通化市农村年产生活污水2 000万t,年产生活垃圾约44万t,长久以来,农村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任意泼洒、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对农村水质、大气、土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是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2畜禽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展不相匹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导致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3农药化肥污染
通化市耕地面积269 028hm2,种植品种主要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全市大部分为山区,坡耕地较多,农药化肥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氮利用率在25.3%~628%之间,磷利用率在10.8%~20.8%之间,大部分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随农业退水及降水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施用化肥也导致全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
2.4乡镇企业污染
通化市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医药、食品、木制品加工、建材、造纸、水电等行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2.5水土流失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区,2/3面积是山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侵蚀过程比较缓慢,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速度快、作用强。多年来,人们乱采滥挖、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防治对策
3.1逐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目前,通化市农村仍有部分村庄村民饮用自家打井水,没有必要的水质监测。已采用集中供水的乡镇和村庄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规范,水质监测和保护措拖还不够到位。为确保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加大农村自来水工程的推广力度。要对现有的集中供水水源地加大保护力度,尽早完成水源区划工作,并按照区划做好设立界标、警示牌、护栏,清理整顿污染源等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做好水质例行监测工作,确保让全市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3.2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目前,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抓住机遇,争取资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在做好定点存放,集中收集的基础上,要选择合适的场地修建“三防”式垃圾处理场,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可以选择小型人工湿地进行治理、投资小、见效快、易于管护。
3.3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对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市农村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作物,只有逐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改变种植结构才能有效地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3.4加大监管力度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粗放经营,管理不严,对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应在全市农村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散养改圈养的力度,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畜禽养殖方式。在农村和养殖场大力推广建设“四位一体”(即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厕所一体化)能源生态工程等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成功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监管力度,严把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严禁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新上畜禽养殖项目,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逐步减少畜禽业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实现畜禽养殖业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5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造成蔬菜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大环境的污染,而蔬菜生产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多数来自于工业和生活的“三废”,即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三废”排放而造成的污染,这些有毒的“三废”投入自然大循环后,即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污染蔬菜;其次是农药、肥料、灌溉水等污染,及产品采收后运输、保鲜及加工过程的再度污染等。
2 控防对策
2.1 坚持持续发展战略,重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优良的农业环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针对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已组织实施新的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要求人类在生产上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多利用少排放。纠正过去单纯依靠增加投入、加大消耗,掠夺式发展和破坏环境而增加产出的错误生产方式,要在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协调平衡,确保持续发展。发展蔬菜生产亦是如此,要坚持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此,蔬菜生产基地应严格杜绝工业“三废”排放,新建基地应避免工业污染,老菜地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同时,在发展蔬菜生产过程中,严格注意不破坏环境,减少和防止一切污染,并建设配套的“三废”净化处理设施。
2.2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蔬菜
绿色食品技术是我国于l990年率先倡导的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其中不含对人体有毒的物质,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细菌含量须低于国家规定标准,而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一定量对人体无害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如化肥、非高毒性农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有机食品是以对环境和食品少污染、无污染的安全性要求为目的,生产过程要求应用有机农业技术,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易水溶肥料、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贮藏保鲜剂等,并经IFOAM认可授予有机产品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目前国内和国际食品生产的方向。
2.3 建立专业化基地,实施规模生产
建立规范化的无污染蔬菜生产基地,是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的基础。除对现有菜地的工业污染源依法清理、改造与监控外,还要建设专业化无污染的蔬菜生产基地,或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蔬菜、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基地建设要求选择大气、土壤和水质无污染的地域;位置远离工矿区和住宅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繁衍;地势平坦;灌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等。“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农业生态环境还须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省、市级环境保护监测部门检测,经审核认可后,方可列为“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
2.4 实施标准化生产,重点防止农药与肥料污染
制定无污染蔬菜安全食品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既是产品质量认定的依据、基础与保证,又是食品安全性生产的规范,是控制与防止蔬菜污染的主要措施。除制定无污染蔬菜食品标准外,还应制定配套的生产技术标准。其栽培与管理技术应以减少与防止环境污染为前提,采取相关技术,包括农药、肥料及其他农用物资的使用原则,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使用,最大限度地控制与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严禁用污水灌溉和用污泥作肥,推广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
2.5 严格控制产品流通过程的二次污染
环境污染可分为物质流污染和能量流污染两大类。物质流污染物进入环境使大气、水的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土壤和食品。能量流污染同样会使环境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电磁辐射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流污染。电磁辐射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两大类。现在环境中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人工辐射,天然辐射相对人工电磁辐射可以忽略不计。人工电磁辐射来自广播、电视、雷达发射设施、通信系统、电牵引系统、电器与电子设备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中的应用设备。
1电磁辐射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1.1通信系统
随着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多,移动通信公司必然要建设更多的移动通信发射基站来扩大容量。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要求一定的高度,但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必定是有限的,随着高层建筑物顶部的空间被全部占用,越来越多的基站建在了5、6层高的居民楼顶上。再由于高层空间和选址的限制,有的建筑物上同时建有三家移动通信公司的基站。在泰州市就发现有的建筑物顶上同时建有联通公司、移动通信公司和世纪公司(CDMA)的基站。有的虽然没有建在同一个建筑物上,但是距离也很近,这必然要增加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虽然基站的发射功率并不大,一般只有十几瓦,但是基站的分布密度大,而且是24h连续发射的,有的基站距居民很近,所以移动通信基站对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以泰州市联通移动通信公司为例,泰州市行政区域内共有基站399个,分布在市区的有144个,其中距居民不超过50m的就有38个,据联通公司上报的材料中得知,最近,有的基站就建在居民楼群中,已经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关注。
1.2 声音、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由于接收机(无论是声音还是电视)的数量十分庞大,一个大城市中可能超过千万台。如果采取提高接收机灵敏度(像移动通信那样)的方法保证信号接收,从总体上看是十分不经济的。此外,由于电磁环境中的电磁噪声广泛存在,而声音广播与电视广播的接收带宽又都较宽(如调频广播带宽200kHz,我国PAL―D彩色电视广播带宽6.5MHz),如接收机灵敏度过高,很容易使信噪比降低,影响信号质量。所以在广播中都是采用高发射功率、低接收灵敏度的方案。例如,对于彩色电视接收机,在75Q阻抗输入条件下,图像通道噪波限制灵敏度:VHF频段250IxV,UHF频段350IxV;短波调幅广播接收机为一二百微伏;调频广播接收机为数十微伏(而移动通信接收机的灵敏度高达1IxV左右)。由于以上原因,广播发射机的功率都很大。对于中波、短波声音广播发射台,由于考虑到占地面积大,要求周围无高大建筑,以及电磁环境问题,所以多设置在城市郊区,周围人口密度不大。同时,由于中、短波广播的服务范围很大,也不存在把发射天线设置在市内的需要。由于发射天线所处之地,地广人稀,所以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对电磁环境的污染不是主要问题。同样原因,短波通信发射台也与短波广播发射台情况类似。中波一般不用于干线通信。调频声音广播的频段87.5~108MHz,我国电视广播的频率为共分为5个频段。由于在这些频段里,电磁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呈直线传播,并且受高楼等建筑物的遮挡或反射。所以如要求服务范围较大,并且不偏向城市的某一部分,则必需提高发射天线塔的高度,而且天线塔的位置也应选在城市的较中心地区。这些位置周围往往人口稠密,加上发射功率较大,这使得调频、电视发射塔成为城市居民与电磁环境工作者关心的焦点之一。
1.3高压输(变)电系统
由于现在许多高压输电线路已经采用地缆形式,所以这里主要讨论高压变电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许多以前远离居民区的变电站已经被居民楼包围,再由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基本普及,这必然要造成城市用电量的增加,在城市中就要增加高压变电站的建设。而且随着送电压的增加,所造成的工频电磁场强和电磁干扰也越来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力部门已决定,220kV与110kV变电站将逐渐由城市的郊区转移到市区,以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500kV超高压线路建设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超高压线路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干网络,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和负荷都比较集中的国情,500kV线路进入城市近郊的人口密集区已不可避免。以泰州市为例,今年就要在市区新建220kV变电站5座。在郊区新建500kV变电站2座。高压变电站产生电磁辐射主要有电晕放电、绝缘子放电电磁噪声及其周围产生的工频电场。
2电磁辐射环境的防治对策
为了既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电磁辐射,又能保护环境,人们在产生或伴有电磁辐射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政策,建议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保护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2.1产生或伴有电磁辐射项目建设单位应做好辐射的防护工作。建设单位在达到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的前提下,应遵循“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在建设地点的选择时应考虑尽量远离居民区,在建设工艺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方面尽量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
2.2进行有关电磁辐射基本知识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公众正确对待电磁辐射,既使公众认识到电磁辐射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又使公众能科学、有效地防护电磁辐射,避免公众对电磁辐射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
2.3严格执行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是对各类电磁辐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严格遵守和执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认真履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手续,对污染严重、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与设备,要禁止建设或者购置。
2.4电磁辐射控制技术的应用。应用控制电磁辐射的技术措施是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重要途径。(1)电磁屏蔽技术。电磁屏蔽技术的应用之一就是对高频电磁场的屏蔽,而且在抗干扰辐射方面,屏蔽是最好的措施。(2)高频接地。高频接地的作用是将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3)滤波技术。滤波是抑制电磁干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线路滤波的作用就是要保证有信号通过,并阻截无用信号通过。(4)植物绿化。一些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电磁场区,大面积种植树木,增加电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从而防止人体受电磁辐射的影响。(5)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在建筑、交通、包装、衣着等很多方面,避免使用增强电磁辐射的材料如金属材料,它会增强电磁辐射作用,因此要合理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利用其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或反射特性,可大大衰减电磁场场强。
结束语
伴随着电磁技术带给我们巨大收益的同时,电磁辐射也充斥着我们的空间,破坏了良好的电磁生态环境,构成现代社会新的“隐形杀手”。因此对其研究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the material life level at the same time, in our life environment is also constantl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harm of light pollution, and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ight pollution; harm
中图分类号:[R1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虽然人们对于环保越来越关注,相关理念更新得也很快但对很多人而言“光污染”仍然是个新事物。
一、光污染的分类
目前通常把光污染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一)白亮污染
当今城市许多高楼都采用玻璃幕墙,这些玻璃幕墙时尚亮丽,但是它们的反射光比阳光直接照射更强烈,反射率高达82%~88%。早在2002年厦门就有许多的士司机反映,镶嵌在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反射的刺眼强光经常给他们经过的行驶过程带来麻烦,头晕、烦躁、甚至刹那间看不见路况。而许多城市喜欢建设的大广场,树荫率和地面的植草率往往很低,经常是大面积的水泥地面或石材地面,看起来整洁大气,但是每当晴好天气,地面反射的阳光也经常使行人头昏目眩,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而且受白亮污染损害的人容易产生头晕、失眠、心悸、食欲下降及情绪低落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乃至诱发疾病。
(二)人工白昼
夜幕降临,遍布城市的各式光源照亮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形成了不夜城,这就是所谓的人工白昼。人工白昼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夜晚难以入眠就导致了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扰乱其它生物的生物钟。去年厦门就有报道,路灯边的草莓园,只长茎叶而不开花结果,越靠近路灯情况越明显,这给农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而市民们也经常反映演武桥栏杆上的灯影响了周边居民夜间的睡眠,很多人即便在炎热的夏季也不敢开窗休息。《自然》杂志研究报告指出,让二岁以下幼儿睡在开灯的房间中,将大大地增加日后近视的机会。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幼儿二岁前若是睡在黑暗房间近视比例是10%;二岁前若是睡在小夜灯的房间中,近视比例是34%;二岁前若是睡在开着大灯的房间中,近视比例则高达55%。
(三)彩光污染
彩光污染主要指夜总会和迪吧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污染。但是家庭中普遍采用的照明灯、户外闪烁的各色霓虹灯、广告灯和电视、电脑等带屏幕的家用电器也是彩光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很多厦门的的士司机师傅们就反映疏港路高架桥栏杆上的照明灯高度与开车时眼睛相近刺眼的灯光使他们在夜晚上高架桥行驶特别疲劳。娱乐场所经常使用的黑光灯能产生波长为250-320纳米的紫外线据测定其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影响持续时间甚至长达15-25年。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会损害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要是人们长期处在彩光灯的照射下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倦怠无力、头晕、阳痿、月经不调和神经衰弱等身心方面的病症。
二、光污染的危害
(一)对人生活的影响
光污染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在炎炎夏日,玻璃幕墙等会将强烈阳光反射进附近居民家中,不仅产生耀眼的光线,还会使室内温度平均升高3―4℃,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近年来我国环保部门多次收到关于光污染的投诉信。其中多数为白亮污染导致的纠纷。
(二)对人心理的影响
人在缤纷多彩的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就会感觉到心理和情绪受影响,如果城市“人工白昼”使居住环境夜晚过亮,人们会难以人眠,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物钟,使人白天头晕心烦,食欲下降,情绪低落,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心理压力。科学研究也表明,彩光污染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如过多杂乱的霓虹灯所提供的光照纷乱朦胧,人的视觉会不清晰,长期接触会使人心理环境不平衡,心理健康受损。
(三)对人身体的影响
光污染对人身体的危害和影响就更多了,首先是眼睛,长时间在白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白亮污染会使人头疼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人工白昼会引起人睡眠质量降低、失眠,扰乱人体生物钟。研究发现夜间有开灯睡觉习惯的婴幼儿成人后近视眼发病率比在全黑环境下的高出很多。彩光污染源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远高于太阳光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人的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的脑神经。
(四)对交通安全的危害
烈日下驾车的司机会网玻璃幕墙的反射光而引起突发性暂时失明和视力错觉,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且眼睛长时间受强烈刺激,极易引起视觉疲劳,导致驾驶员出错。由此可见,不合理的玻璃幕墙建筑威胁着城市交通安全。为了保障夜间交通顺畅安全的道路照明系统如果设置不合理,反而会更易发生交通事故。降低交通安全性。夜间的光污染对轮船和航空也有相同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这两种交通方式在夜间对灯塔等灯光导航系统有更高的依赖性,安装得不合理的照明设备会对驾驶员产生误导,机场附近的光污染就多次使驾驶员将公路当跑道 。
(五)对能源利用的影响
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用电极度紧张,对不少居民和工厂采取“拉闸限电”或”限时供电”的措施。另一方面,我国的照明电2/3为火力发电,其中又有3/4是使用燃煤。城市光污染不仅耗电多,消耗能源,加剧城市用电紧张,而且耗费资源,污染自然环境。
(六)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很多动植物的生长同光照有直接的关系,而人工灯光的光点可以传到数千米以外。不少动植物虽然远离光源,但也受光的作用,人工光照破坏了它们的生物周期。生活习惯,它们新陈代谢也受到影响。城市街道两侧树木落叶期推迟,习惯在黑暗中的螗蜍某些品种已经濒临灭绝,由于地面上的光超过月亮和星星,新孵出的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成海洋,因缺水丧命,城市里的鸟因灯光四季不分,人工光常使鸟类在迁徙的时候迷失方向。因此,光污染不仅影响人类,也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危害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物种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光污染对动植物的影响又势必会使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类本身。
三、光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当前大家对光污染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迄今光污染并没有列入环境防治的范畴。在法律上也仅有《物权法》明确写明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对于光的入侵有权予以禁止。但是对于光污染这样一个可测量的东西,却没有测量的标准方法,而且也没有明确级别标准,这就使很多深受光污染危害的人在向有关部门投诉的时候会觉得模棱两可,不知道自己这种情况算不算光污染。这给《物权法》的具体实施带来了困扰,使法律条文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光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很遗憾,目前光污染还没有妥善的防治技术,只能以防为主,从源头上减少由于光污染造成的损伤。建议在技术方面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建立监管机制、完善立法的同时提高监测水平,订立相关标准方法和评价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不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②化学农药(人们习惯称之为农药)是指经过机械粉碎、混合或稀释制成粉状、乳状和水状的化学农药制剂。包括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药,化学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等混合农药制剂。但不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2012—3—29。
③库尔勒英下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种植人员99%为外来汉族务工农民,在当地租种土地修建蔬菜
大棚,种植蔬菜为业。.2012—2—26。
④生物农药有五大优势:一是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二是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三是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四是不易产生抗药性。五是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 (Inergrated pest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http: //baike.
/view/54305.htm.2012—3—29。
参考文献:
[1]孙肖瑜,王静,金永堂.我国水环境农药污染现状及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07): 649—652.
[2][3]唐东民,宗贵仪,唐勇.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及其生态风险[J].四川环境,2011,30(02):115—118.
[4]丁素明,张晓辛.农药使用的污染因素及控制途径[J].中国农机化,2010,227(01):32—37.
[5]宋宁慧,卜元卿,单正军.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01):49—57.
[6]孔朝辉,张慧芳.中药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94—4898.
[7]刘冬梅,李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世界农业,2008,346(02):21—24.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显出来。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需求,也是创造友好环境和节约型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农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镇企业三方面解析农村污染的主要源头,再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建议。
一、污染农村环境的源头
(一)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农药和化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为了增加产量而盲目的使用。第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化肥使用量达到4300万吨,按照播种面积,预计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在400公斤,而我国防止化肥对水资源污染的限定在每公顷225公顷,远远的超过此项标准。此外,由于化肥利用率比较低,导致土地水资源富营养化,减弱土壤净化能力。第二,大量的农药使用之后其内在有毒物质将直接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的物种下降或者灭绝。第三,我国白色污染的垃圾每年有45万吨保留在土壤中,这些垃圾由于分解能力弱,极易破坏土壤内部结构,影响了土壤的呼吸能力,增加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等,再加上铅、汞、锡等重金属原因,土壤遭到严重污染。
(二)畜禽养殖
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比方说,水体污染,畜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大气污染,畜禽业的粪便发酵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破坏生态的同时影响周边居民安全;农田污染,粪便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影响土壤呼吸能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传播病害,养殖场中会寄生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倘若处理不及时,将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三)农村生活
农村生活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比方说,废气的旧电池、农药瓶、丢弃的塑料物品、不穿的旧衣服等,这些垃圾中有丰富的有害物质,据统计,农村生活垃圾每年产量约2.8亿吨,农村生活污水产量约90亿吨,大量的垃圾和污染严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资源。
(四)乡镇工业单位
大多数的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单位使用地方保护,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为降低环境防治成本,认“利”而不认“理”,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提高环境监管,注重农村面源污染
注重测土配方施肥计划,确保生物、农业和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注重病虫的防止工作,增大液态地膜的推广,降低或者少使用白色污染。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科学的方式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采取科学养殖方式,确保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
科学的建设养殖场,注重生产的同时关注排污工作的实施,比方说,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农作物种植的边上可以进行饲养,这样的话养殖业的粪便可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同时,种植的粮食可以直接用来饲养;还可以建设沼气池,沼气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沼液用于农作物。
(三)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设立农村垃圾集中管理中心
推行相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参照环境保护和卫生、农业和畜牧业相关法律,联系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农村长期发展要求的机制,确保所有的部门有法可依,用法律的方式来保护农村环境。还可以多筹集资金,创建乡镇污水处理管道,比方说,设置以中心乡镇为单位的小型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中心;寻找新的垃圾处理工艺和途径,保证所有的当日垃圾不过夜,以免造成再次污染;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降低工足量的同时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四)加强行政管理力度,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乡镇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应该制定和落实环保日行责任,换句话说,应当将环保归结到各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中,只有注重政府决策能力的提高,才能打破原有的行政体制的限制;加强对乡镇工业单位的环保投入,确保在提高GDP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注重农村环境监管系统的设立,加强政府环境监管力,设置环保评估机制,确保所有的地区和单位在排污种类、数量和环节的公开,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或者个人要予以详细的记录,以便永久追究。
(五)众筹资金,注重基础环保设
施创建设立政府、公司、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链,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还需要加强激励资源,充分运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管理相关经济政策。以此为基础,创造多元化激励资源系统,确保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协调环境资源。
(六)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当注重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中,促进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抛弃掉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时刻牢记经济发展不应当以破坏环境来实现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转变,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激引发了农村环境问题,尤其在农村污染和生态平衡上矛盾显著。此外,由于农村环境保护和防治工作相对薄弱,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难度。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就需要注重社会机制、政府行为、企业单位和个人方式的改变,只有注重农村环境的治理和农村环境质量的提高,才能坚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2]王聪,杨丽霞.浅论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和防治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24):112+116.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宁夏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保护治理措施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浅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盐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浅析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整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05-2707.
[3] 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37-142.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11-02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f Domestic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and Research on Legal Issues Regarding Pollution Control
Yao Lihua
(Rudong Coun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Rudong,Jiangsu2264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fast development of the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industry, the pol-lution from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discharge of substantial waste and sewage brought by breedi-ng has seriously damaged and affected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ed to the unceasing occurrence of cases concerning masses’enviro-nmental complaints and pollution disputes. Although China has introduc-ed a range of laws & regulations, policies and standards regarding con-trol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in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situation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nowad-ays, some problems and drawback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solved
desperately can still be found in these laws &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ising from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main reasons for the p-ollution, and legal factors for inadequate control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s to solving the pollution under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environmental pollution;countermeasures;legal research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所带来的大量废物和污水的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并导致群众环境投诉和污染纠纷案件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利用各种手段促进畜禽养殖业规范、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1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在我国传统历史上,农村畜禽养殖业大多数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畜禽排放的废弃物主要用于农田施肥,形成以“养殖-肥料-种植”良性循环为主的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但是,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养殖业与种植业相分离,养殖产生的粪便类废弃物不能及时合理地利用于土地,直接导致了畜禽排放的废弃物被四处堆放或随意排放到河流、沟渠等水体中,对农村水、大气、土壤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1.1 水环境污染
畜禽粪尿、圈舍冲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化学物质,这些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水体发黑发臭,河流或鱼塘丧失其原有的灌溉、渔业功能。此外,畜禽粪便的有毒有害成分还会通过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一旦影响地下水体水质,将很难治理和恢复,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会得到净化。
1.2 大气环境污染
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恶臭气体进入大气层后会不断扩散,破坏空气质量,在通过呼吸道系统进入人体后,还会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危害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影响其正常生活。
1.3 土壤污染
畜禽粪便直接堆放在农田上,畜禽污水渗入土壤表层,会导致原本疏松的土壤空隙堵塞发生板结,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畜禽喂养所用的饲料添加剂中含有的一些重金属物质,若随着畜禽粪便渗入土壤中,还会造成重金属的富集使得土壤无法吸收和消解,导致土壤功能变差。
1.4 传播病菌
畜禽废弃物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等,会使环境中病原菌种种类增多,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当发生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疫情时,还有可能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2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因各地情况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畜禽养殖方式转变
过去畜禽业多为分散经营,畜禽饲养头数少、规模小,畜禽废弃物一般可及时处置,对环境影响不大。但最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起来,养殖模式逐渐由原来的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转变,各地城市近郊和农村纷纷兴建了大量的畜禽养殖场,导致产生污染物往往集中在某一区域,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分散的个体养殖模式也并未消失,仍呈扩张趋势,区域畜禽总数不断扩大。
2.2 养殖技术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普遍采用清水冲刷圈舍、清理畜禽产生的粪便类废弃物,这种干湿不分的养殖和污染物处理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污水、废物产生,不利于粪便的收集与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
2.3 选址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划,更多地是自发地、单纯地面向市场需求自由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行情见好时投入到畜禽养殖中。他们通常利用自留地及宅基地周边建设圈舍进行畜禽养殖,并不考虑场所选址是否符合用地规划和环保要求,其中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远离饮用水源、远离居民和敏感目标等基本环保要求。
2.4 环境意识比较薄弱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损害不仅是眼前的,更是长远的。大批畜禽养殖者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并不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工作,使得大量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而且作为农村工作的主力军,一些镇村干部也存在着重发展、重富民、轻环保的思想,致使环境监管不到位,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
2.5 防污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环保部于2001年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生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及同类别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国务院也于2013年11月11日颁发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但这两部法律法规也仅是针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目前大量存在的非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户还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导致现在大量的非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户的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6 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
当前,大量的非规模化的家庭式畜禽养殖户基本都未建设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绝大多数只有一个简陋的粪便、废水收集池,产生的粪便、废水经简单贮存后就直接排入沟塘或河流,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而言,虽然建有污染防治设施,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也仅限于建设收集池、沼气池等简单的处理设施,防治措施并不能满足环保达标排放的要求。
2.7 环境监管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环境执法一直是环境监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环境监管不力或不到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现在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大,各执法单位还存在法难以责众的心理,而且基本面对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各单位在执法时更会慎之又慎。
3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分析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监管不到位、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下面主要对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3.1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主要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两部专门法律法规和其它零散分布在其他法律中的条款,这些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开展执法监管的最主要的依据。虽然新《环保法》对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但主要针对的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对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却无专门的技术规范和法律规定,导致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环境问题发生时,执法人员准备执法处罚时却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尴尬。
3.2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执法薄弱
当前,国家在对城市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执法监管投入却非常不足,执法力量和资金、技术投入均非常有限。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一般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但在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接触最直接的乡镇,却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人员负责环保工作,根本无法做到对农村大量的畜禽养殖户进行全面、及时的环境监管。
3.3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环境侵权追究不足
近几年来,畜禽养殖污染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渔业养殖、农田种植造成损害的情况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多部法律对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已有规定,比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些法律条文对农民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撑,但是在损害赔偿数额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当农民在追究人身健康、财产损失的同时想进一步追究精神损失、自然生态破坏损失时,却无法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正因为法律制度上的缺陷,环境污染损害范围和赔偿范围的不明确,造成近年来虽畜禽养殖污染纠纷频发,却很少有人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放任了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
4 法制化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步。目前,国家环保部也正在全国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的专项整治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除此之外,该研究者认为可能还需要在法制层面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立法
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该条款规定,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从事畜禽养殖就应当承担对畜禽粪便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有了比较全面的法律规定,但对非规模化畜禽养殖还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将达不到规模养殖标准,但已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也列入法律监管的范围,使得农村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法可依。另外,国务院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畜禽养殖场的具体规模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很多省份至今还未明确具体规模标准,环保部门与农业部门就规模划定标准意见还没能达成一致,政府应做好协调牵头工作,在结合本地养殖规模与污染状况的基础上明确规模标准并颁布实施。
4.2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执法与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究其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为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力量,可在乡镇一级设置由环保部门直接领导的环保执法机构,配备环境监管设备和专门执法人员,在村一级设置一至两名专职或兼职的环保监察员,并保障他们执法经费,安排他们定期对镇村的各类农业污染源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畜禽养殖污染行为时,要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县级环保部门报告,及时处理。另外,还应建立畜禽养殖污染联合执法机制,由农委牵头环保、国土、畜牧兽医站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定期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执法检查。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执法监督机制,除加大对各级政府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督,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维权意识,达到监督农村环境执法的执行力与效率的目的。
4.3 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
当前,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中一般只对直接损失进行赔偿,对潜在的、间接的经济损失,比如精神损失等却赔偿很少或不予赔偿。显然,这一局面不利于公民环境权益的维护。为了使环境污染受害者或民间组织能够通过法律的途径去维护个人环境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促使环境污染者在无法逃避赔偿责任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防止环境污染,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明确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数额等,这不仅会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公平、合理的赔偿,还会促使养殖者在巨大的赔偿数额震慑下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减少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一旦发生畜禽养殖污染损害,在未查明责任之前,可以先由该基金补偿环境受害人,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及时赔偿。
4.4 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环境责任
农村畜禽环境污染防治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与推动,三者缺一不可。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导责任,促使其积极履行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职责,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和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其次,明确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履行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要求其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加强废弃物污染防治,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并承担其因养殖活动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的责任。再次,要进一步明确农民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农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高低间接影响到畜禽养殖者防治污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就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镇村广播等多种途径向农民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环境维权方式与途径等,达到督促畜禽养殖者自觉防治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建设、人们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上升,但人们却忽视了对于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水资源的污染破坏更加突出。加强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治理,遏制水环境破坏行为,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新疆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以荒漠中的绿洲农业为农村生产的基本环境基础。但近年来新疆地区的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峻,需要人们加强对新疆农村的水环境破坏现象的认识,因地制宜地解决水生态环境破坏、退化的问题,为遏制农村环境破坏、水生态环境退化,推进农村、农业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新疆农村水环境退化原因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有关部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推出了《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并由管理部门主导以此为依据对水生态环境进行管理。但纵观此类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都对于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规定,从法律层面还缺少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行为的管理依据,因此有关部门还需要完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关制度、法规。
(二)农业活动与经济活动造成污染
对于新疆地区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更多表现在化肥污染、农药污染、乡镇企业污染、规模化畜禽渔养殖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染等方面。新疆地区的农村农业活动与内地具有相似性,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学肥料,采用污水灌溉,导致地下水被大面积污染。相关的试验检测表明,新疆农村地下水中的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此外一些养殖业也对水体产生污染作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环境日趋恶化。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而且没有指定的堆放垃圾场所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垃圾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由于缺乏资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空白。
二、新疆农村水环境治理和改善对策
(一)加强农村水环境管理法治体系
笔者认为,立足新疆农村水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建立应该坚持下述几点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需要结合农村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民族组成结构、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协调发展。对农村经济建设来说,要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而不能竭泽而渔或以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建设的成果,在已经产生污染的农村区域应该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2、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新疆地区的农村水生态破坏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给环境的变迁带来负面的作用。所以应该加强预防措施的前提下,积极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破坏现象,并继续探索更适应农村区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污染的发展模式。3、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家园,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共同的空间,需要发动全社会的人们来一起努力为环境保护贡献自身的力量。因此,要加强新疆农村水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建立,还需要加强人人参与的意识,大力宣传广大群众提高环保意识。而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过于单薄,加强环保教育的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大措施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农民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问题。
(二)加快研发污水无害化处理技术
农村传统的生产运作方式,对于环境的污染较现代机械化作业污染更少,需要适当增加农业运作方式的转变,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大力研发无害污水净化技术,可以有利于新疆这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
(三)加强生态化农业道路的推广
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第三,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也可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从根本上来讲,农业生产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退田还湖(湿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发展趋势,实现新疆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制建设。采取“台阶式”的经济技术政策和对策,对不同生产水平的乡镇企业,执行不同行业的技术规定和不同等级的技术标准。其次要加强宏观控制,做好市、区的环境保护控制规划。特别要重点保护水源,尤其是地下水源。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加强污水灌溉的研究和管理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应科学、合理规划养殖业规模,建立生态型养殖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三、结语
新疆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正遭受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法规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农民环保教育与宣传,以预防和治理水污染的方式相结合,引进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无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技术,为农村农业生产探索适合自身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要想彻底解决新疆农村水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控问题,还是需要靠农村居民人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因为造成水污染加快的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口密度快速加大,人口素质偏低。因此在全社会加强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教育,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环境、防治水环境污染的良性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刘洪喜.浅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05).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3]。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4~7],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7~14],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2.1.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8,12]。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8~14]。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万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我国已有91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000km2增至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产生的超过2500万t/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近20a来,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1.5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1~4]。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8]。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6]。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助,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5-06-151
[2]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7-09-211
[3]苏杨1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1
[4]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中国环境报,2007-05-211
[5]周生贤1《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中国环境报,2007-08-281
[6]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中国环境报,2007-10-181
[7]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J].河北环境保护,2006,7(2):1-231
[8]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9]杨志新,冯圣东,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38-1411
[10]Liushuqing1EffectsofCdandPbpollutiononsoilenzymaticactivitiesandsoilmicrobiota1Front[J].Agric1China,2007,1(1):85-891
[11]Yangzhixin1Effectofcadium,zineandleadonsoilenzymeactivities[J].JounrnalofEnvirenmentalSciences,2006,18(6):1135-11411
[12]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6):350-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