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0: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要求,以实现区村(居)环卫工作全覆盖、无缝隙管理为目标,建立环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全区人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区村户配合联动。区管委会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负总责,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内环境卫生管理督导工作,各村(居)负责本村(居)范围内环境卫生清扫汇集保洁工作。
(二)集中处理原则。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方式,由户将生活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收集设施,保洁员将垃圾收集至村的垃圾收集点,区定期将各村的垃圾集中运至垃圾中转站或垃圾处理场,市里进行集中处理。
(三)有偿服务原则。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规,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方针,收取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村(居)民一定卫生费,补助到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清扫处理经费中。
三、措施要求
(一)区级
1、负责全区的垃圾清扫收集外运工作,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制,做到日产日清,特别注重做好康城大街、姚前路、凤凰大街、永宁路、永盛街、永兴街等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的垃圾清理和定期外运;负责我区垃圾中转站及处理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2、组织区主要道路沿线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并自觉遵守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按时倾倒存贮生活垃圾,区、村、企业联动,共同维护生产生活环境整洁干净,彻底解决脏乱差状况。
3、市规划控制区内所有道路实施全日保洁责任制,保持地面无暴露垃圾、无堆积污物。
4、集中力量做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2013年4月底前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村(居)覆盖率达到100%。
(二)村级
1、将环卫工作纳入村规民约,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以制度管理环卫,以村规约束村民,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2、在合适的地点设立垃圾筒,原则上按照每20户设立一个垃圾筒,村村都有保洁员,1000人以下的一名,1000人以上的两名,保洁员负责按区域收集本村垃圾至垃圾筒,并对本村的主街主路进行分段管理,做到日产日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定期对本村的沟渠、池塘等进行清理。
3、组织宣传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环境建设,要求村民将自己家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并用袋装好,定时、定点放置到垃圾存放点,禁止在街巷两侧及湾塘乱堆乱放,对家禽、家畜实行圈养。制止乱倒垃圾、污物、污水、粪便和破坏环卫设施等行为。
4、组织专业队伍、集中三天时间对主街主路、背街小巷、沉积多年的“三大堆”进行“大扫除、大清理”活动,要求清理干净、彻底。清理彻底后,经环卫办检查合格,按要求为其配备垃圾筒。
四、经费保障
区管委会全力保障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所需资金。各村(居)、各单位要按照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目标,多渠道筹措、落实资金,确保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区管委会负责承担环卫所的工作经费,承担垃圾场日常维护费用,承担区内垃圾清运所需车辆的购置、维护费用,承担公共场所的垃圾存放设施的购置费用。
2、各村承担本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置费用、村内道路保洁费用、垃圾收集点建设费用及垃圾存放设施的购置费用等,每人每年承担环卫一体化资金30元(其中五保户、低保户及70岁以上老人除外)。
3、推行垃圾处置有偿服务。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规,区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按照“门前三包”的要求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按年度按标准缴纳卫生费,作为垃圾清扫处理经费。
五、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1、4月17日—20日,由村集体组织专业队伍、集中时间对主街主路、背街小巷、沉积多年的“三大堆”进行“大扫除、大清理”活动,要求清理干净、彻底。各企业负责将厂区、门口、墙边垃圾清理干净。
围绕城乡环卫一体化目标,建立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垃圾中转站、村级收集点、环卫队伍,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环卫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
(一)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村人口规模、垃圾产生量,在村级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置垃圾收集池,1000人以下的村建设2个垃圾池,1000-2000人的村建设3-4个垃圾池,2000人以上的村建设4-6个垃圾池(垃圾池的标准为长宽高2:4:1.2或2:3:1.2,垃圾池开口为1米或1.2米,外墙统一刷草绿色涂料);有条件的村可以购买垃圾收集桶。对于各村按照标准建设的垃圾池,镇财政每个给予500元的补助资金;购买垃圾收集桶40个以上(含40个)的,给予1000元的补助。同时,镇政府给每个党总支配备1-2辆垃圾运输车。
(二)加强环卫组织建设。镇政府成立环卫所,各党总支设立环卫一体化工作站,党总支主任兼任工作站站长,负责所辖区环卫日常工作。各村按照人口总数的2‰配备保洁员,具体负责村内环境卫生的保洁、垃圾的收集以及垃圾收集点的卫生清理,实行定人员、定标准、定路段、定责任,做到日产日清,保洁常态化。
三、运作模式
(一)实行环卫有偿服务制度。根据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结合村级实际,由村级负责向每户每月收取8元的环卫服务费,其中4元上交镇环卫所,用于支付各村收集点到镇垃圾中转站的运输、车辆保养等费用;各村自留4元用于支付村级保洁员的工资及管理维护费用,做到专款专用,任何人不能截留、挪用。
(二)建立科学的运作程序。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作程序,建立科学的环卫一体化运作程序。一是村收集:坚持每天一保洁、一天一清理的工作制度,各村保洁员每天定时保洁、定时收集垃圾,并运送到指定的垃圾收集池内。二是镇转运:各环卫工作站定时将所辖村垃圾收集池内的垃圾运至镇垃圾压缩中转站。三是市处理:垃圾经压缩后,由市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建立村民自治长效机制。大力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等不良习惯,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形成人人爱护环境、户户遵守制度的浓厚氛围。各村要把环境卫生工作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对于乱扔垃圾、不按规定上交环卫保洁费的群众,采取相应的村民自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799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十二五”时期,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内,根据“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要求,被忽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问题必须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受到足够的重视,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就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表浅见。
一、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尚未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从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高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武汉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发展显然跟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跟不上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全市尚未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市垃圾收运处理远未实现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环卫设施设备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环卫设施运行环境影响问题突出,环卫作业效率不高,建设运营经费不足。
(二)分层实施的市容环卫行政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武汉市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实际,转变垃圾管理思路。首先是重心前移,尽量避免和减少垃圾的产生量,最大化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其次是从源头的垃圾投放、中间的垃圾收集和运输、末端的垃圾处理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根据“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要求,当前要以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为重点。武汉市城乡将基本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分层实施的市容环卫行政管理体系与有序、有效竞争的作业(服务)市场体系。中心城区垃圾收运处理“十二五”期间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包括:人均垃圾产生量减量比例达到1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率达到60%等。远城区2011年实现全市农村地区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2009年试点;2010年覆盖率达60%,2011覆盖率达100%);2015年建立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布局合理、机制健全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三)源头分类是现阶段生活垃圾分类的首选模式。
根据近年来垃圾成分构成和产生量,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参考试点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采取“大类粗分,因地制宜,厨余垃圾可就地处理”的原则,将垃圾按可回收物、纸类或瓶罐、厨余垃圾、可生化有机垃圾、电池(危险废物)、其它垃圾等不同类别,按居住区、单位办公区、公共场、农村地区等区域属性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类别。2015年,垃圾分类收集目标为分类收集率达到50%,分类收取的可回收垃圾量达到424.35吨,需要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有机垃圾生化处理间、分选回收中心等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主要通过发挥废品回收站和农村社区自治机制的作用来实现。
(四)武汉三镇相对独立的结构及多处垃圾处理设施的现状决定了垃圾收运系统多种方式存在的适宜性。
新老城区、人口分布、道路交通条件的不同,也决定着垃圾收运方式的不同。武汉市垃圾收运系统的发展方向为:(1)垃圾收集方式向分类收集、袋装化、容器化发展;(2)垃圾收集作业向机械化、密闭化发展;(3)垃圾转运站向环保型、压缩化发展,大中型转运站占重要地位;(4)垃圾运输车辆向高吨位、高环保性能方向发展;(5)因地制宜,多种收运方式并存,系统效率高、社会效益显著。首先是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其次是建立中小型转运站与大型分选压缩转运站相结构的垃圾转运系统,满足至2015年需新增中小转运站转运规模为6300吨/天的要求;第三,建立健全远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远城区中心街镇完善垃圾收运系统,按照服务半径1~2公里分散设置中小型封闭式垃圾转运站,逐步淘汰破旧板车等落后垃圾收集车辆,垃圾收集与转运实行密闭式、机械化作业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其他城镇地区居民点、社会单位、道路行人垃圾采用沿路设置垃圾桶综合垃圾收集服务系统,每个城镇集中设置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与转运采用人力交通工具收集、机动车转运的卫生作业方式,实行垃圾收集容器化;建立全覆盖的自然村垃圾收集点和行政村垃圾集中点;第四,完善水上垃圾收捞和清运转运系统。
二、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市原有环卫体制与城市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卫管理体制大多还沿袭了传统模式,管理效率不高。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针对现在武汉市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
推进城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一体化,需要一个健全的工作网络。区、镇两级必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理顺城乡管理体制,实行区、镇、村三位一体的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走村收集、镇中转、区集中处理的一体化之路,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实现长效管理。
(二)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要把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意义,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文艺宣传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谷易懂的形式,进行巡回演出,引导广大群众克服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行为
习惯和生活习俗。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自觉性。
(三)构建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投入保障机制。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经费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各村委会负责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收集清运,各镇负责辖区内垃圾中转站建设,设备、配套车辆以及生活垃圾运到中转站后的清运、处理等运行、维护经费由区级保障。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城乡一体化工作,对建成村级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经验收合格后,区、镇实行以奖代补。二是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城区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建立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保洁管理责任制。乡镇要以村为单位,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不留空白。三是督查考核机制。制订城乡一体化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四)加快完善环卫基础设施。
统筹考虑城乡环卫设施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实际情意,逐步完善区、镇、村环卫基础设施。要大力提高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收集设施上,逐步淘汰简易垃圾堆放点、露天垃圾桶点,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要继续加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大力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设施,提高垃圾收集能力。在处理设施上,加快垃圾焚烧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新扩建工程建设。参照国内最先进的无害化处理标准,按照“一步到位、分期实施”的原则,解决今后较长时期的垃圾处理问题。
(五)稳步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
既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环卫事业改革作为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特殊性,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要求,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转移风险”为目标,按照“监督管理与环卫作业”相分离的原则,逐步把环卫作业服务中经营性和竞争性项目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卫事业,分阶段有序推进环卫体制改革。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考评奖罚体系,防止出现因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公共利益,使“脏、乱、差”现象反弹。其次是合理引入竞争机制,向社会公开招标,以实现环卫保洁的全覆盖。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形成稳定的收入、投入机制,培育垃圾处理市场主体,推动城乡环卫保洁工作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计划项目《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建设研究》(立项号:B201289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了,我们接触到的日常用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因此,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垃圾也正在呈现多样化,也就是说处理这些垃圾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农村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城市,甚至是一些城市直接把垃圾处理向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这就造成了农村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不佳,严重危及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借鉴城市垃圾管理方法,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当前城乡环卫调研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做得并不到位,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尤其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的处理不及时,当前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长期的堆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据以往的调查显示,当前城乡居民对于居住环境不满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垃圾的处理不及时;(2)农村环境卫生自己不足,任何一项公共事务的执行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只是喊喊口号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当前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也正在加大投入进行整治,但是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关注明显不多,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起色并不是很大,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3)当前城市和农村在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另一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收集和运输垃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一般都是采取统一的垃圾车辆进行收集垃圾筒内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转站准备进行后续的处理,而农村则一般是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专门收垃圾的车辆,而是当地居民自发的把垃圾运到村落周围的山沟或者是道路的两旁置之不顾,这就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城乡差距也造成了农村环境问题比城市严重得多。
2 农村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想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2.1 环卫设施硬件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先决问题是基础设施问题,没有基础设施也就是没法进行后续的一些环境管理,更谈不上城乡管理一体化。就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状来看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垃圾桶、垃圾车、垃圾分类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垃圾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除了这些最为基本的设备之外,还应该在后续的管理上增加的就是中转站中的垃圾压缩设备,这一设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往转运站运送垃圾的次数,增大垃圾处理的效率,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水平。
2.2 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编制滞后
除了基础设施欠缺之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明显不足就是管理规划上的无序性,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规划,没有规划也就形不成一个有效的环境卫生编制,没有一个成型的农村环境卫生体系,从而也就不能针对整个农村的环境卫生处理工作做出统一的安排和布置,也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无序性,进而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低下。
2.3 农村环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问题也是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备是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主要现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还管理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而农村自身又不存在自己的领导机构,这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事业无人管理的现状,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明确不了具体的责任,也就做不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全靠农村人民自发的卫生管理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当前有些农村乡镇意识到了这一点招募了一些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管理,但是这些人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等人事,这些人远远承担不起维护一个村庄甚至是乡镇的环境卫生的责任。
2.4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意识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农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很强的话那么也就不存在垃圾污染的问题了,每个人都处理好了自身的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环境问题了,所以当前农村村民的环境卫生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很多村民都只考虑当前自己的便利而忽视了垃圾堆放对于农村长远的影响,所有村民都“自扫门前雪”,这种做法也就影响了整个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
3 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了解了当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尤其是农村的现状之后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逐步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3.1 加强环卫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专门人员的匹配工作,这是进行其它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的操作内容如下:(1)在每个农村街道和主要的人员聚居地都安装垃圾收集装置,最好是安装垃圾桶,落后地区也可以安装简易的垃圾袋代替,然后定期进行统一收集,这样就可以避免垃圾的乱丢现象,此外,还应该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最好每个村庄都能有一辆;(2)设置专门的环卫人员进行垃圾的定期收集和主要地区的垃圾清扫工作,确保农村大部分环境的干净整洁,环卫人员的设置应恰当,不能过少,以目前来看,每个村庄至少应该设置三名专门的人员。
3.2 创新机制,落实责任
其次,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员之后就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建立,在每个乡镇,甚至是村落都设置必要的环卫机构,具体负责各自乡镇和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并且把这些零散的机构和上一级的城市环卫机构联系起来,构建统一的考核管理和升迁机制,这样逐步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同时也就能充分的利用城市先进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3.3 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规划布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正在逐步进行中,新农村的建设更加需要环境卫生事业的配合,同时,进行环境卫生保护工作也可以依托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时可以优先规划好环境卫士保护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场所,为后续的环境卫生工作打下基础,并且还可以以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比如兴建一些沼气池等设施进行垃圾的处理。
3.4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上文中提到资金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三种途径进行资金的补充,一是依靠政府的作用,争取政府在农村环卫上的资金投入;二是村民自行投入,充分调动村民环保的积极性,鼓励村民自发的为环卫工作做贡献,自发的进行资金的捐助;三是在整个社会进行募捐,鼓励当地的企业捐献资金行进周围环境的治理工作。
3.5 加强宣传,营造舆论
除了上文中说到的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农村环卫事业的宣传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其他的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比如利用电视、宣传窗、报纸、网络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努力改变农村居民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发的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每个人都做好了自身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就为整体的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而逐步缩小和城市环卫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极为严重,迫切的需要我们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去整治,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先进体系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逐步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相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务求把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发展低下的现状。
2013年,平邑县城区卫生保洁面积约318万平方米,划分为四大责任区管理,即:城管执法局责任区、平邑街道责任区、经济开发区责任区、园林绿化局责任区。四大责任区每天需清理生活垃圾248吨,由于各责任区相关人员、设备、资金投入及管理经验等各有不同,卫生管理质量参差不齐,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城区整体卫生质量不高。镇(街道)、村的环境卫生质量更是乱象丛生,没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和保洁人员,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不但在全市城市管理中排名靠后,而且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高。为改变这一现象,充分整合利用资源、减少中间环节、节约经费投入、集中人力财力,全面提升环境卫生质量,平邑县积极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管理体制。
二、政府购买环卫服务主要做法
1、高门槛准入,全面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平邑县委县政府坚持“政事分开、管干分离、公开招标、合同管理、以费养事、提高效能”的原则,建立起了“市场化、全覆盖、高标准”的环卫作业运行机制。在充分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确定环卫作业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专业企业负责,采取招标承包、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一是全覆盖招标承包。将全县四个区域和镇(街道)、村的所有道路、街巷小区、绿化带及其配套设施保洁打捆承包,统一由一家专业公司运作,范围明确,职责明晰。二是高标准限定准入。全面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要求竞标企业必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不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环卫专用设备类固定资产不少于500万元,具有环卫行业认定的从业资质、承担过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作业3年以上,并提供连续两年以上为职工办理社保缴纳费用的证明等条件。经过公开招标确定由昌邑康洁环卫公司负责2014-2016年全县环卫工作。三是推行管干分离、职能明晰的作业模式。在合作模式上,优先考虑按照国家目前推行的PPP(公私合作关系)模式进行操作,在作业外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县环境卫生行业的合资合作,即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利用中央和省政策资金支持,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2、高效能作业,全面推进环卫保洁优质化。将全县环卫作业服务全面推向市场,整体招标承包,推行公司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一是强力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以费养事、管干分离,建立定岗、定员、定时、定责、定质、定量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环卫作业新机制,将环卫作业置于市场化规则中运行,实施环卫保洁市场准入制度。二是道路作业实行“机械化清扫+定期冲洗+全天人工保洁”模式,彻底改变了以“人工清扫为主”的传统落后作业方式。在县环卫处原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昌邑康洁环卫公司配备扫地车、冲洗车、洗扫车、洒水车、全密闭垃圾收运车等大型作业车辆,并先后建成20吨生活垃圾中转站22个,配套垃圾方箱、垃圾桶近2万个、小型勾臂车55台、25吨大型专用钩臂运输车7台,配备村级环卫保洁员2716名,提高了道路清扫作业的清扫力度,使环卫保洁作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实行环卫管理一体化。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方式,推行城市道路、街巷小区、绿化带清扫保洁一体化,将多把笤帚变为“一把笤帚”,实行一支专业队伍统一清扫保洁、统一管理运行,从根本上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作业方式统一、作业标准统一和作业质量统一。
3、高标准监管,全面推进环卫考核科学化。实行环卫保洁作业市场化之后,市场监管成为各级环卫部门的主要工作。按照权责统一原则,平邑县城管执法局和各镇(街道)将精力放在对承包方的日常质量监督上,实行严格考评,加强市场监管,推进环卫作业监管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一是强化前置监管。先后出台了《平邑县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实施方案》《平邑县城区环卫作业考核办法》《关于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意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等环卫管理标准规范,明确作业标准和考核细则,搭建了标准化管理平台,做到工作流程化、标准可量化,推进定量定标环卫建设,环卫的市场培育、行业管理、质量监督、产业发展等走上规范化轨道。二是强化过程监管。狠抓环卫管理精细实施,力促工作过程常态长效。制作了道路机械化清扫、人工保洁、绿化带保洁及垃圾桶、果皮箱等环卫设施管养保洁一系列工作流程,细化到每一个部件,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公司实施规范化管理,使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建设车辆GPS卫星定位、对讲机通话定位、有源电子标签自动考核等平台,实现分级考核,提高作业质量。公司对项目部每月一次考核,项目部对管理人员每周一次考核,管理人员对保洁员每天一次考核,确保作业质量。三是强化结果制约。乡镇成立环卫所负责辖区的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和监督;监督考核按照4:4:2的比例由县、镇(街道)、村(社区)对日常管理进行打分,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抽查比例不低于20%的自然村;财政部门根据城管执法局和镇(街道)的考核结果,按月拨付费用。
三、政府购买服务取得成效
1、降低了行政成本。在未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之前,由于各责任区相关人员、设备、资金投入及管理经验等各有不同,管理混乱。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后,环卫工人统一考核、统一着装、统一薪酬,县城管执法局和镇(街道)只对昌邑康洁环卫公司的各项政府服务事项的流程标准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考核,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还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根除了“多头管理”的弊端。
2、提高了环境卫生质量。平邑县环卫作业面临着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清扫保洁人员不足、投入相对不足、作业方式相对落后等诸多困难,环卫作业质量和效果无法保证。在试行城区环卫购买服务一年后,2015年7月份,平邑县将全县1825平方公里、984个自然村和12个镇驻地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整建制交由昌邑康洁环卫公司接管,自8月1日试运行,保障了全县无缝隙、无盲区、无死角的卫生保洁,全面提高了环卫工作效率和清扫保洁水平。
3、实现了管干分离。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后,县环卫处实现政企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离,主要承担行业监督管理、业务指导考核等工作。镇(街道)从原来的组织、实施的工作者转变成单独的监督管理,打破原来管干一体的模式,进一步解放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环卫保洁公共服务优质化、高效化。
4、改善了民生。随着全县环卫市场的全托管,村容村貌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生活卫生习惯进一步转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了乡村文明水平。2015年年初,平邑县以9.14分的成绩一次性通过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首批认定,列全省第40位,成为全省首批被认定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达标率为100%的县区。
四、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购买服务的动力不足。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虽然我县政府非常重视该方式的运用,但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存在思维惯性,习惯于大包大揽,使得政府购买服务的动力不足。
2、购买服务制度规范缺失。虽然平邑县城乡环卫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全县层面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仍没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操作流程尚未形成,政府购买服务整体处于局部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可持续的财政基金保障。
3、社会力量发展不足。在培育和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方面,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服务水平也不够。如环卫市场化操作只能依靠其他市县的环卫公司。
4、购买服务的领域有待拓宽。目前平邑县政府部门在购买服务方面做得较多的是将部分职能转移给相关的社会组织,向社会组织支付一部分经费,而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领域的购买服务有待拓宽。
五、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要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政府要在提供公共服务,履行服务职责上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执政理念。政府购买服务必须重视公益性,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二是要继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出台具体服务领域的实施细则,明确购买范围,规范购买流程,创新购买方式;财政预算中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化、法制化。三是要拓宽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除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及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服务项目外,逐步在公共服务各领域全面推开政府购买服务工作,重点加大向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力度,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要大力扶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那些服务于弱势群体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缩小社会各阶层在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
下一步,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探索编制公共服务清单。结合集中清理“僵尸”事业单位工作,对事业单位的职责进行全面彻底的梳理,立足于解决事业单位职责任务交叉不清、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探索编制公共服务清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做好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的审核。县编办将会同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结合公共服务清单编制,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对政府购买服务主体及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履职所需服务事项,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岗位种类、数量等进行科学合理审核,确保购买服务事项更加规范。
立足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成果,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切入点,拓展领域、规范管理、建章立制、多元投入,努力提升广大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好风气,实现“全民管理、全民参与、全面覆盖”目标,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乡共同奋斗。
二、工作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为加强对“城乡清洁工程”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城乡市容环卫一体化进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指示精神,乡党委、政府决定调整成立乡市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副乡长任副组长,集镇管理办公室、环卫所为市容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全乡范围市容环境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考评,并及时掌握全乡市容管理动态,制订全乡下一步工作计划。
各村(居)、驻乡企事业单位、各相关部门要求按照覆盖式管理模式,继续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城乡清洁工程各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
驻乡企事业单位负责庭院、厂区和经营场所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接受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检查。
(二)考核激励机制
1、建立目标责任制。年初各村(居)与乡党委、政府签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目标责任书,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凡年度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目标考核不达标的村(居),必须向乡党委、政府提交未完成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目标任务的书面情况说明,制订限期整改措施,接受复查。市容环境卫生目标考核60分。
2、推行两级考评管理模式。根据《乡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考核办法》乡对村(居)实行半月一反馈一通报、一月一排位一调度。每月不定期对村(居)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予以在全乡范围内通报。各村要认真落实“三定一包(定地段、定人员、定标准、包责任)”,每月定期进行自评和检查。各村(居)要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的日常巡查和文明劝导。
(三)财政投入机制
经费投入实行分级负担。按照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乡一体化和全覆盖的要求,配齐配足人员设施,每年按照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市容环卫专项经费。环卫所及市容协管队所需经费必须纳入乡年度财政预算。市容环卫工作经费投入应根据经济增长每年适当增加。各行政村、社区工作经费由各行政村、社区负责,乡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行政村的临时清扫保洁人员所需工资经费支出由乡、村按5:5的比例分担。乡、村两级投入由乡政府统筹安排。环卫经费列支标准按照每个新农村建设点1名环卫人员,2个标准垃圾池,每年1万元列支环卫保洁经费,其他自然村按照标准垃圾池设立数量(人口数的0.2%),全年环卫经费每个垃圾池1000元,每个自然村临时保洁清扫员每人4000元,乡村5:5负担工资支出。企业单位和居民收费标准参照上年度下发的《乡集镇管理办法》执行,所有经费来源按照本年度财政预算拨入环卫经费专帐,由环卫所负责安排经费支出。
(四)日常管理机制
1、乡政府对集镇重点区域实行专业化清扫保洁。乡环卫所是乡环卫工作具体责任单位,负责管理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和乡垃圾转运工作,并定期对各村、社区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对于集镇主要道路以及重点区域、地段必须实行每天“两清扫、两保洁”、10小时清扫保洁和垃圾日产日清作业制度,做到“五无”:即无卫生死角、无垃圾污物、无人畜粪便、无渣土堆积、无果皮纸屑。清扫保洁人员按照常住人口(含流动人口)的0.3%配齐。
2、各行政村、社区负责本行政村、社区内道路的清扫保洁和垃圾的收集清运。实行8小时工作制全天候流动保洁,做到垃圾定期清扫,定时保洁,垃圾无积存、无死角。临时清扫保洁人员统一由环卫所聘请;人员配备按常住人口的0.2%配齐。
3、积极充实和完善市容整治专业队伍。乡市容整治办公室配备协管队员8名。采取自荐和推介方式,经乡市容整治领导小组审核后,挂牌上岗,着装统一。
(五)社会参与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鼓励城乡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义务监督工作,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完善控诉举报机制,鼓励群众对我乡市容管理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坚持24小时值班。
(六)应急保障机制
乡政府要以市容整治队伍为基础,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配备专用车辆强化集镇整治力度,防止三乱反弹,对不规范的摆摊设点和流动性大的三乱等影响市容管理的行为要迅速治理。同时及时受理市民服务中心有关举报、投诉,及时办结和回复。确保群众投诉回复率达到100%。
三、工作要求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合力推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实处。
(一)思路创新
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践,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防止和克服盲目性、随意性,要注重长效。二是善于根据属地个性管出特色,管处实效。三是要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群众造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让城乡居民更多地分享实施管理的成果。
(二)精细操作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farmer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amount of garbage generated more and more, more and more types, now basically are piled up at random, so rural garbage landfill, scientific management, centralized collection processing, is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issues and social problems.
Keywords: rural;garbage;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社会主义新居民区建设,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大都进行了“村改居”,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但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环卫设施不配套,逐渐造成了垃圾围城的现象。
一、农村垃圾现状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就能基本维系平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进一步融合,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上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逐渐向市区生活垃圾“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据农业部环境检测部门统计,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现在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以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1/3。据建设部、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农村垃圾无序处理的危害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在街道附近建造了简易的垃圾收集设施,定期用拖拉机等工具将垃圾集中运至附近的山沟,由于未做任何处理,长期堆集,已形成了“垃圾场”;小部分农村处于乱堆乱放状态,未建造垃圾池,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村”内垃圾点很多,沟渠河道垃圾淤塞,路旁堆集“垃圾山”,水库边坡布满垃圾,塑料袋四处乱飞等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在有些村庄看到,河渠、池塘旁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漂浮在水面上,有一段河水和池塘四边的水都已变成了黑绿色,现场的气味特别刺鼻。据统计,某先进地市中心区城郊存在的未做任何处理的“野垃圾场”共40个,面积达60万平方米。
大多城市城郊结合部紧邻河流湖泊等,这些河流湖泊大都是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属沙性土质,地下水源丰富。因此,规模庞大的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害物质还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而且在下雨等因素作用下,垃圾中有害物质和垃圾渗漏液会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和附近的夹河等饮用水源,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极大危害。长期暴露的垃圾堆不仅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而且能产生大量的沼气,如遇明火将能燃烧,不仅燃烧产生大量的二噁英使空气污染严重,如果造成火灾,则后果更加严重。
三、加快推进城郊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处理管理
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和谐靓丽,整洁有序的城郊农村整体形象为目标,按照属地管理,因地制宜,节约高效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街道办和居委会各自责任,加快推进城郊区片生活垃圾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构建城郊区片垃圾一体化清运处理格局。
(一)广泛发动,营造氛围。各级政府、街道办及居委会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居民区建设,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地向居民宣传,目前野垃圾场的危害以及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的好处,提高辖区居民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识到此举是利国利民利将来的一件大好事。
(二)明确责任,强化领导。要以政府红头文件形式,明确城乡一体化责任分工,进度要求和奖惩措施。各街道办事处要专门成立生活垃圾一体化科室,督导协调检查开展的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居委会要组建社区服务队,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三)因地制宜,科学治理
按照“便民、节约、实用、高效”的原则,结合垃圾清运实际情况,根据居委会地理位置及路况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推进一体化工作。以某市区城郊13个街道67个“村改居”居委会实行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处理为例,具体如下:
1、对于距离市垃圾中转站较近,清运成本低,拟采用垃圾压缩车方式作业。具体要求是:政府按人口数量及产生的垃圾数量配备660升垃圾箱;各街道牵头,各居委会配合环卫处规划设计垃圾箱点;各居委会负责生活垃圾收集和垃圾箱点日常保洁工作;环卫部门负责垃圾箱清洗消毒和采用垃圾压缩车统一清运等工作。基本情况及资金预算见下表:
基本情况
2、对于距市区垃圾中转站较远的共18个居委会约2万人,因其距离市垃圾中转站较远(平均运距约14公里),垃圾量较少等实际情况,如延用垃圾压缩车作业,不仅增加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而且增加事故发生率,因此建议采用移动压缩垃圾箱的方式进行作业,这样既能减少成本,还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是一种更加科学、节约、有效的垃圾收集、清运方式,但一次性投入较大,比垃圾压缩车方式要多投入约220万元,据初步测算,运行费用(燃油和人工费)比压缩车方式每年节省约15万元。具体要求如下:
(1)责任分工
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各居委会按每200户居民配备1人的标准,组建社区服务队负责生活垃圾收集,使用环卫部门配备的封闭式三轮车集中运送至垃圾压缩箱,以及垃圾压缩箱日常保洁管理工作。环卫部门在各居委会配合下负责垃圾压缩箱的选址、建设和清洗消毒、统一清运工作,并对社区服务队进行检查考核。
(2)垃圾收集和清运方式
按照便民的原则,由社区服务队上门入户收集垃圾,并使用三轮车集中运送至垃圾压缩箱。环卫部门根据各垃圾箱点实际情况,每2-3天清运一次。
(3)垃圾压缩箱设置
由环卫部门负责,按照每2个社区设置1个15-20立方的垃圾压缩箱,每名保洁员配备一辆三轮车。
基本情况及资金预算见下表:
基本情况
3、对于部分小乡村垃圾处理,可以建设沤肥场进行处理。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的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经过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腐殖物,可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四、对目前“野垃圾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保护水源地,改善城郊区片居民生活环境,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街道办事处牵头负责,环卫部门监督管理,各居委会具体实施,对所属的野垃圾场彻底封场,并按相关规范进行消毒掩埋等无害化处理,以防止污染地下水源等。具体垃圾场封场和无害化处理规范如下:
1、填埋场封场设计应考虑地表水径流、排水防渗、填埋气体的收集、植被类型、填埋场的稳定性及土地利用等因素。
2、填埋场最终覆盖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粘土覆盖结构:排气层应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应大于或等于30cm,防渗粘土层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cm/s,厚度应为20~30cm;排水层宜采用粗粒或多孔材料,厚度应为20~30cm,应与填埋库区四周的排水沟相连;植被层宜采用营养土,厚度应根据种植植物的根系深浅确定,厚度不应小于15cm。
3、填埋场封场顶面坡度不应小于5%。边坡大于10%时宜采用多级台阶进行封场,台阶间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cm。
4、填埋场封场后应继续进行填埋气体、渗沥液处理及环境与安全监测等运行管理,直至填埋堆体稳定。
5、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使用必须符合下列条规定:
(1)填埋作业达到设计封场条件要求时,确需关闭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鉴定、核准;
(2)填埋堆体达到稳定安全期后方可进行土地使用,使用前必须做出场地鉴定和使用规划;
(3)未经环卫、岩土、环保专业技术鉴定之前,填埋场地严禁作为永久性建(构)筑物用地。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实行了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处理,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较多不完善的方面,按照“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堆肥、可以直运、可以转运,杜绝无序乱倒,尽量少设填埋场,同时在新居民区规划中要有环境保护内容,科学合理的配套环卫设施,日常管理中要完善“三级政府,四级网络”,配备基层专业管理人员,实现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长效机制。
Abstract: attempts through the recycling bin, Huangyan garbage collection point, toilet, garbage transfer station, garbage harmless disposal field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facilities management, actively explore the r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layou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ew period.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sanitation,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框架日益拉大,这对黄岩地区环境卫生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积极探索新时期条件下的城乡环卫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建设、管理模式。
黄岩城乡环卫公共设施现状
公共厕所
黄岩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管辖范围内约有公共厕所33座,其中一类4座,二类26座,三类3座,一类厕所仅占12%。城区中还存在三座三类公共厕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街道乡镇区的公共厕所数量分布差异悬殊,部分乡镇镇区范围内没有设置公共厕所,这给外来人员带来了很大不便。乡镇及村公共厕所等级都较低,部分村还存在较多露天粪坑。
1.2垃圾废弃物收集点
城区垃圾收集点多为小型的垃圾房,密闭式,缺少排水系统 [1]。乡镇垃圾收集点数量较少,部分行政村没有集中收集点。市区主干道废物箱设置基本合理,但其它街道及各镇区的一般街道地段设置间距过远或没有设置。另外,大多数镇的废物箱还缺乏必要性日常维护管理,存在质量较差、容易损坏等问题。
垃圾转运站
黄岩主城区共有18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中9座压缩式、4座吊装式、2座拉臂式、3座简易式。11个乡镇中有3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其余各乡镇均没有简易垃圾转运站
环卫工人作息点和环卫工人宿舍
黄岩区仅有环卫工人宿舍3处约200间左右,缺少环卫工人作息场所和工具间。长期以来从事露天流动作业的环卫一线工人严重缺少集中点名、学习、更衣、避雨、停放小型车辆、工具和休息的场所。部分工人利用垃圾转运站或基层环卫机构作为休息更衣场所,大部分工人的小型清扫保洁、清运工具均要班前班后自行携带,遇到风雨或应急事务都没有地方躲避,这给环卫工人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黄岩区卢岙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于2007年9月被建设部评为国家一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总库容261万平方米,填埋场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填埋场库区总容量87.6万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350—400吨,使用年限约8年,于2003年基本填满。二期工程于2012年开始建设,预计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量为400吨,预计使用年限12年。
2 黄岩城乡环卫公共设施规划
2.1公共厕所
黄岩主城区各街道公共厕所配置数量须结合其未来的发展功能及对公共厕所的需求程度进行设置。东城街道是黄岩主城区,远期规划37座,需新建12座,其中一类8座 [2],二类4座。西城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也充分考虑其各自特点,进行公共厕所的配置与规划。同时,在商业区、市场、根据人流量适当增加流动公共厕所,以解决公共厕所紧张问题。
乡镇集镇区公共厕所数量应按公共厕所设置标准的下限配置。新建公共厕所应按二类以上标准建设。各旅游风景区应设置不少于2座公共厕所,等级达到二类标准及以上。在旅游业发达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公共厕所数量并提高公共厕所等级,从而使各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提升黄岩区风景点形象。各中心村(行政村)至少设置二类标准公共厕所2座,可设置在文化中心或集市、候车区等人流集中地。各自然村因人口规模不一,因此可按服务区域进行公共厕所配置。建议逐步取消乡镇及农村的露天粪池。
垃圾回收箱
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回收箱。中心商业街区,回收箱设置间距为80米。在主城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有辅道的快速路如二环东路南延至黄长复线、黄长复线、世纪大道西延、二环南路、劳动路、二环西路、工业大道、北院线、站前大道等近期拟新建道路和主城区已有的主、干道侧箱设置间距宜为150米。在黄岩主城区逐步推行分类收集废物箱,新增加的废物箱以分类收集废物箱为主。
乡镇垃圾回收箱按照上述配置原则根据各乡镇总体规划中道路及广场设置情况进行配置[3]。在主干道、繁华街道两侧宜按80米间距设置,支路宜为300米。生活居住区、商业金融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间距适当调近。
垃圾转运站
东城街道现状有5座小型垃圾转运站,其中有3座转运站因为建设年代已久,为老式的吊装式或拉臂式设备,压缩性能较差且密封性不好,距离周边建筑物较近,没有必要的绿化隔离带,夏季蚊虫孽生、气味难闻,环卫工人清晨就开始作业,人声吵杂,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周围居民对此意见较大,如电大路吊装式转运站,与电大路公共厕所合建,位于居民区内,跟周围居民仅隔一条小通道,每天环卫工人用小三轮车拉入的生活垃圾也经常会出现漏、滴现象,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近期应着手将这些对居民影响较大的老式转运站进行设备更新,转运设备更新为新型压缩式设备,并建设绿化隔离带。拟新建2座小型压缩式转运站,占地面积分别为6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同时,为保证永宁江水面清洁和水面清捞垃圾的及时转运,可考虑将东城街道1号或2号垃圾转运站建设成水上垃圾转运站。对南城街道、西城街道、北城街道的垃圾转运站设置参照具体情况考虑,新建、改造方式基本同东城街道。对新前街道、江口街道、高桥街道原有垃圾转运站进行改造,并规划转运能力,设计为80吨/日。
大件垃圾处理厂
大件垃圾主要指废旧家电和家具,如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电脑显示器、沙发、床等[4]。规划在黄岩区内形成电子垃圾的回收中心,形成对电子垃圾产生、收集、储存、处理以及再利用的全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的科学体系。同时应实现电子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并且,积极发展先进的拆解工艺技术,电子垃圾的拆解是相对于电子产品组装过程的逆过程。可考虑由台州市统一规划在整个市域范围内选择合适地点,征地100亩,建造大件(电子)垃圾处理场,对大件(电子)垃圾进行拆卸、分类处理。
环卫工人作息点和宿舍
在露天、流动作业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工作区域内,必须设置工人作息场所,以供工人休息、更衣、洗浴和停放小型车辆、工具等。根据黄岩区实际情况,环卫工人作息场所设置标准近期取1个/1.2万人,远期取1个/1万人,每座环卫作息点相应的用地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环卫工人作息点一般依托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建设。近期规划新建环卫工人作息点45座,远期新建11座,总数达到56座,规划总数小于公共厕所和转运站规划总数,因此,规划新建的环卫工人作息点与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合建,不再另外选址。
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超过1亿吨,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此外历年的垃圾堆存量已达70亿吨。因此,建议卢岙里生活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以大力发展垃圾综合处理为主,综合处理厂由以下处理线路组成:对进厂原生垃圾进行适当的分选/分类或分流,再采用恰当的技术方法分别进行处理;对垃圾中可利用的物质进行回收加工和重复利用;对无法直接回收利用的有机物进行生物处理或焚烧回收热能;对石块、砖瓦、泥土和焚烧残渣等可用作建筑材料或进行填埋处理。
城乡环卫体系的建设
环卫职工队伍建设
环境卫生队伍层次的高低是做好环境卫生工作的前提,政府要加强对环境卫生队伍的业务指导,逐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素质建设,树立“为人民服务”、“美化城市人人有责”、和“主人翁”的思想;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加强劳动保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适才选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加强管理理念的引导、法制宣传,完善法规,提高社会环境卫生意识。
环卫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进环境卫生作业市场的开放,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盘活现有存量,实行环境卫生有偿服务收费制度。凡委托环境卫生服务单位清扫保洁以及收集、运输和消纳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非公益,应按照政府定价或指导价、协议价缴纳服务费。加快环境卫生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环境卫生实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保洁服务市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市场和生活垃圾处置市场逐步向社会开放,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卫生事业中。
环卫信息系统建设
构建覆盖黄岩主城区及各乡镇环卫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并配备绘图仪、数字化仪等设备,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全面、实用、科学、新颖的环卫管理信息系统,黄岩环卫信息系统规划,包含环卫设施管理系统,道路保洁管理系统,渣土管理系统,垃圾处置管理系统,市容环卫投诉处理系统及综合信息查询与决策系统,并与黄岩区“数字城管”系统接轨。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据分析,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可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并通过对废弃的电池、废塑料等严重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回收及各种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结论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向乡村区域辐射,对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形象、保障城市管理常态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黄岩区城乡环卫公共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管理的思考,希望对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黎明.广州市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二、抓投入,出台政策意见,夯实保障基础。黄岩区通过认真梳理,出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类政策意见。2011年在“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中,全区投入环卫作业运行费用5730万元,河道疏浚800万元,截污工程建设投入6610万元,村庄绿化投资2800万元,交通整治15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黄岩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在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保护环境卫生的宣传力度,建立宣传组、志愿者队伍,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运用农民信箱、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对环境整治进行广泛宣传,开辟了“环境整治”专题专栏,加大对环境死角和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良好的建设氛围。
三、抓管理,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以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黄岩区专门成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清洁家园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并设立环卫所,负责和落实村级环卫保洁的实施。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立了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保洁队伍,招聘专职保洁员1091名。在环境整治工程设施建设方面,从设计到施工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公开招标,择优方案和施工单位,最后组织各部门及专家进行综合验收,做到严格、规范、质量保证。
根据黄岩区农村的特点,突出整治重点,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始终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近8000万元建设两个污水处理厂,铺设一、二级污水管网。推进“清水河道”工程,今年疏浚河道48.8公里,对32条主要河道进行重点督查,建立上下游联动实施河面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河长制试点工作,全流域开展企业、学校、畜禽养殖场、村居小区、餐饮店等的排污治理。全区在农村集中居住区建成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350多座,并积极探索农村分散式生态湿地处理工艺。加强和完善水系规划,大力指导村级实施畅流工程,让有条件的村级建设成“村中河”、“围村河”等生态景观水系。突破整治难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切实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对全区规模化养殖场制定了限期治理方案,建设沼气治理工程。
下阶段,对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资金投入多元化。资金问题是解决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关键,当前,政府投入是环卫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应当逐年增加农村环卫投资,确保农村公益环卫事业财政先行。与此同时,积极推行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建立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投资新体系。鼓励企业与所在农村实施对口帮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与落后村居开展城村互助,帮助村居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或兴办一些环卫基础设施;大力吸引和动员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参与农村环卫建设,积极提倡社会各界以捐赠、资助等形式支持农村环卫事业的发展。
一、贵州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这些垃圾不仅污染环境、破坏了城市景观,而且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我国城镇约80%的城镇生活垃圾采取了处理措施,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有少部分采取焚烧或其他技术,其中发达地区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较大。
目前贵州省内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有82个,在建的有12个,停运的有2个。运行的处理总规模达到11482吨/日,在建的处理规模为6260吨/日。
贵州省内垃圾收运系统仅地州城市及各县城建有垃圾转运站,建成的处理总能力达到13480吨/日,在建的处理规模为800吨/日。
贵州省城镇垃圾各种处理方式所占比例图
二、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总结为经济欠发达,面积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地区适宜于源头分类减量就地消纳,适度集中处理的模式;经济较发达,面积不大地区适宜推进城乡一体化模式。如:四川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治理;山东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70%的县市区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安徽已全省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广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兴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达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目的等。
目前贵州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占全垃圾的45%左右,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基本是空白状态,极少部分得到有效治理。
三、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贵州山地居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因此,农村村寨大多散布于山腰之上或山间平坝中较高的区域。村寨生活垃圾至今无统一规范的处理方法,往往就近抛洒于房前屋后,任由日晒雨淋,一定程度上对下游田地和水源造成了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我省农村生活垃圾占比较大,约占全省垃圾的45%,农村垃圾产量约为13000吨/日,城镇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6000吨/日,而我省现有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仅为17742吨/日,转运能力为14280吨/日,转运设施及处理设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数量庞大,成分日趋复杂。
(3)随意倾倒,难以收集处理。
(4)城市垃圾下乡,加重负担。
(5)危害严重。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大气,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
(6)缺乏有效的环卫机制。农村上一级政府基本没有健全的环卫机构,有的部门虽然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性,但是均停留在设想上、形式上,投入力度及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四、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1、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迫不容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等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由于村庄数量较多,情况繁杂,对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的针对设置治理模式。如把村庄分为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乡镇规划区内的村庄、近城镇的村庄、远城镇的村庄等;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城市生活垃圾一并处理;乡镇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纳入乡镇收运系统进入乡镇转运站一起运至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近城镇村镇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远城镇村庄的生活垃圾采取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等。
2、收集设施的设置
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城市收运系统,无需单独考虑收集设施;乡镇规划区的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后进入乡镇转运站,只需设置移动式垃圾收集箱(2-3m3)和配套的小型垃圾收运车;近城镇村庄垃圾收集需设施移动式收集箱(2-3m3)和配套的小型垃圾收运车,若考虑户定点、分类收集还需根据需要设置收集桶和分类池;远城镇村庄设置收集桶、收集车和简易处理设施。
3、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管理体系
完善垃圾治理的管理体系,指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是落实垃圾有效收集和处理的重要保障措施。建立管理机构,落实责任主体。做到县指导、镇主管、村执行,环卫工人落实,村民配合。层层责任考核,多方位监督。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同时探索收费体制,保证生活垃圾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建议
解决办法: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各街道和村(居)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后代造福。
二、城市环境卫生多头管理,结果造成管理真空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有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有的责任单位放任自流、管理不到位或不尽人意,有的对辖区卫生根本不管、不顾,造成部分区域垃圾遍地,塑料袋满天飞等脏乱现象,给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解决办法: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三、城市繁华地段的卫生保洁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每个城区都有商业区、繁华路段和人员密集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
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四、垃圾容器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环境问题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招商引资和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对于使用的铁制容器及时油漆冲刷,使垃圾设施及收集点面貌一新,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对于垃圾容器数量不足的,及时增设垃圾容器,确保覆盖率,保证日产日清。
五、运输粘带和撒漏问题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造成道路污染的原因有: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另外,夏季垃圾运输车辆的污水撒漏,雨污混合,污水增多,再加上积压车操作压缩后污水排放不及时,运输途中刹车造成大量污水晃出,臭气熏天,造成城区环境二次污染。
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特别是冬季煤炭运输、散装建筑垃圾等要采用封闭的车辆运输,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并及时水洗车胎和冲刷带出的黄泥,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六、加大环境卫生监察管理力度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保洁的不平衡,乱扔乱倒形成的卫生死角,运输的撒漏等方面城市环卫问题时常可见,为了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各级领导对城市环境卫生都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卫管理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这就要求组织专业的环卫监察队伍,对城区进行日查、周查和月查,并及时提交检查汇总报告。
解决办法:环卫监督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考核。每周对城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督促整改和提高。每月对城区考核情况汇总报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还根据工作实际和大市区的发展要求,提出各城区加强环卫管理的局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考核中,监察队伍与城区环卫单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发现的阶段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下发,得到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本着为市民服务、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重点加强对不同内容的监管,冬季对清理积雪、煤灰污染,夏季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撒漏、垃圾箱(桶)污染、垃圾车污水撒漏、雨季流黄等方面的监管,对污水撒漏和垃圾死角、野垃圾场等环境问题及时拍下影像资料,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七、冬季迅速清理积雪,恢复道路交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