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0: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的地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因此,无论做父母的愿意与否,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位教育者,家庭就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同时,父母不仅给予了孩子先天的遗传因素,而且还给孩子创造了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资料和物质资料,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孩子能自然健康的成长。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有益的补充,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教育有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它对学生文学品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然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因此学生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获取和吸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传教和指导,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学习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需求了。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制约性,就使得小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效获取并吸收这些人文知识。然而这些人文知识通常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时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教学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时间也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让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家长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自制力是很难补充教学课堂上内容的缺失的。而小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周末,以及寒假暑假,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就更多,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有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学生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发现、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如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去参观、展览,积极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暑假、寒假的时间很长,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旅游、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家庭是小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补充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也比较有限,这样都会制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是在家庭中,小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家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去公园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这些,还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一些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坐公交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要积极给老人让座等。家长只有积极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尤其儿童的生活更离不开家庭,那么家长首先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协调还是可以做到的,应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环境中。而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具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大分贝音响震耳,给人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相反,有的家庭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和学习的角落;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坐,使孩子的行动极受限制,而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人们常用“孟母三迁”来颂扬母教,这也充分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孩子而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先说说物理环境,也就是所谓“硬”环境。无论家庭居住条件如何,也得为上学的孩子置办一桌、一椅、一书架,最好还有一电脑,供孩子学习使用。设置这一方天地,可以让孩子有一个独享的空间,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这里,孩子是主人,他有支配权、管理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感到很安全、很自在。
我们说的家庭环境,不仅是指物理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这是指家庭的心理氛围。比如,家庭和睦、家长尊重孩子的学习时间、不无故打扰孩子等。
家庭环境很重要,当然也不能否定遗传。心理学指出,不在于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发生,而是先天和后天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所以孩子成长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的孩子是独生子,家长忙于上班,家里安装了防盗门,基本没有人和他一起玩,所以电视成了他寻找快乐、摆脱烦恼的伙伴。我们担心他看电视太多,会受到一些节目的负面影响。
科学研究认为,儿童看电视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家长应注意的是:
首先,教育孩子分清电视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区别,两者之间不可划等号。那些飞来飞去的超人、世界毁灭的情节,在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其次,加强电视节目的控制工作。帮助孩子选择健康有趣的节目,有节制地看电视。
再次,更多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游戏、与孩子共处。
最后,鼓励孩子多参加其他活动。例如,独自全神贯注地看书,心神专一地思考,安安静静地写作,坚持不懈地研究。心静,才能努力学习;心静,才能精雕细刻;心静,才能深入钻研;心静,才能学有所悟。家长要指导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动,不要始终沉浸在七嘴八舌、蹦跳欢闹之中。
俗话说:“好父亲胜过100位教师”。综观大量人才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们创造力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的成功。人才培养的起点,不是幼儿园,不是小学,而是家庭。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称得上是一流的“学府”,适宜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培养人才的源头和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夫妻一方或双方带着子女重新组建家庭的情况越来越多,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也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话题。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如果继父缺乏慈祥、继母缺乏母爱,又都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在离异、单亲或重组家庭中常常会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对子女评价过低而又要求过高。在继父母眼里,总认为孩子已经大了,有很多事他自己应该会做,而且应该做好(实际上有些事不是他那个年龄能做的)。对孩子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超前要求。在这种心态下,虽然有时孩子把事情做得已经很好,但继父母却觉得学没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反而认为应该做得更好。这样,继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成绩和进步评价较低,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而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因失去配偶,特别容易对子女期望过高。
其次,对子女缺少温情。一些继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严重不足,他们很少像亲生父母那样亲吻、搂抱孩子,以为在物质上给孩子以满足就是爱孩子了,其实这种体验和爱是无法用物质的满足来获取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良好的感情交流,情感常常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单亲的父母也容易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
最后,子女易成为继父母或单亲父母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碰到不顺心的事,孩子极微小的过失都可能成为家长发火的原因。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整天提心吊胆,谨小慎微,胆小多疑,缺乏安全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比如不愿回家,甚至产生仇恨、报复心理,还有的孩子会变得暴饮暴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单亲父母还是继父母,同样在法律和道义上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对孩子来说,不能跟着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已经是人生一大缺憾,再不能因为父母离异或重新建立家庭,而给孩子带来新的缺憾。只有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最终孩子会从心里把其当作父母、当做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样,新建或单亲家庭才能和睦,才能稳定,才会有一个健康而充满希望的孩子。
21世纪的到来,要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适应由高新科技不断应用带来的知识更新。它还要求对孩子成长起言传身教作用的家长必须懂得现代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一方面,家长为了促进孩子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身必须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必须虚心地向孩子学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35-03
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境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州总人口287.55万,少数民族人口226.33万,占总人口的78.7%,该地区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保持着本民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湘西自治州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环境优化途径的研究,有利于本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良好养成,促进本民族地区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本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偏差
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地理环境恶劣,与外界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落后,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2011年末全州总人口287.55万,常住人口256.25万,这31万的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的人为外出的农民工,导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孩子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隔代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监护人只是负责把儿女们寄回的钱给孩子们,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有关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关注得更少了。有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过分的宠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十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他们在孩子犯错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制止,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误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父母忙于农活或经营小买卖,无暇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湘西地区还有一部分父母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或有一人外出打工的家庭,这部分家庭多是从事小买卖的商业经营活动或忙于农活。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只是较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只是停留在不偷盗、不打架的层次上,而对于孩子是否自尊自信、是否乐观向上,是否尊师重道,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于学校。有的家长平时忙于挣钱养家,对于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等到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责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却不知这样的结果与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 674元,增长15.8%。其中,工资性收入1 454元,增长27.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 809元,增长10.9%;财产性收入37元,增长28.2%;转移性收入373元,增长0.6%。现在的未成年人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的要求。即便是有的家庭有两个孩子,父母对他们也是十分地疼爱,有的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父母关心儿女是他们自身的强烈愿望,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种疼爱只会让孩子们在成长中遭遇更多的不快乐,不利于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四)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动辄打骂,他们普遍认为受过教训之后,孩子们就会改正错误,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发展,而且他们始终都坚信,孩子是自己的骨肉自己怎么打、怎么骂都可以,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预期效果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功利的思想。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要挣很多的钱或是努力读书将来去做官,而不太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这导致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不一定懂得要与人为善。最后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他们像榜样学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五)父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小学入学率98.7%,小学升学率为90.3%。初中年升学率为65.3%。这说明在湘西州地区还有近35%的初中生没有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他们中有些人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另一些人是由于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有待改变。本地区农村家长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既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同时又受到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认为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可以去外地打工挣钱。这种决定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家庭一时的经济困难,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孩子自身和家庭的长久发展,这种观念不改变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整个湘西州的长期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六)父母自身行为不端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主要指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着不诚实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男性家长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家长的这些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地模仿父母的行为[1] 。 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12~16岁孩子烫染着黄头发,打着耳洞,他们抽烟和喝酒,打电子游戏,整天和女生混在一起,有不少人甚至在网吧沾染上。他们还会在生活中拉帮结派,成天无所事事,敲诈勒索,打架斗殴。这些情况的出现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家长自身做出了不好的行为却经常教育孩子不能那样做,这是不正确的。另外,在农村地区有的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 父母之间往往由于一些小事就开始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会变得很压抑,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我们知道,在教育学中,对孩子的教育身教往往比言传要好得多。
二、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优化
所谓思想品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要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时常树立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不能按照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同时,也可以树立自己在家庭的威信,这样孩子才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接受家长的教育,为以后的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家长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临的困难。现在许多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十分溺爱,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满足,尤其是独生孩子,他们从小就是家里或者整个大家庭的王子或公主,他们做事从来不顾别人感受,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想问题办事情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顾自己的所得所需,认为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是理所当然,这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家长不能一味顺从他们,必须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掌握独自处理困难的能力。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
(三)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外出打工的家长要给家里多打电话,多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不应仅仅依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去评判一个孩子,要鼓励他们学会坚强,独立自主,勤奋刻苦,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注意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同学的情况,并及时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或给出相应的建议。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要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不要总是以长辈的心态去压制孩子,在得到孩子认可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掌握和孩子的交流技巧。
(四)家长要改进教育方法,不能用功利思想教育孩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我们问及中学生他们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说想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中学生哪里知道在一千个想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个能成功。在一千个成功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家公司能上市。在一千家上市公司里面,能做到微软那样的,恐怕还不到一家。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他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要挣很多钱,他的理想是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他做到了,于是他也取得了成功。当学生家长被问及到为什么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后要做官,他们说孩子做官了以后,就能改变生活现状,就能从中获利,就能生活的幸福。很少有父母教育孩子要学会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当我们为别人提供便利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取得一定的成功,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如此。
(五)父母教育孩子必须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国家、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农村地区的家长普遍有一个观念,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孩子的学习、思想情况就是学校的事了,学校应该负主要责任。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很少向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父母则表示,我们也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我们没有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怎样管好孩子。这都是推卸家庭教育责任的表现。其实他们只要真心实意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多想办法、多找方法,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很好。父母必须承担未成年孩子受教育的责任,不仅包括孩子的教育支出,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深入到孩子的教育队伍中。
三、结语
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未成年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是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湘西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关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正确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环境优化方法的阐述,主要是希望能够给家长一些实用的方法,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加的顺利,取得更显著的成果,为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1,(1).
[2] 李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笔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8).
[3] 吴永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21).
[4] 陈玉梅.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8).
[5] 熊孝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6).
[6] 祁炳杰,孟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精神文明导刊,2008,(7).
[7] 张正芳,胡蓉,刘慧.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8,(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0-01
前言:小学生在成长教育方面,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人的一生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因此需要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习行为
1、小学低年级学习的重要性
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将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学校中度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应从孩子自身出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儿童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是学习生涯中重要时间,小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时间段,同时小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段[1]。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儿童早期产生的行为问题,到青春期后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影响着一生的成长。儿童在早期教育中,学校与家庭成为重要的教育群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尤为重要,首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为儿童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儿童成长过程中严禁出现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焦虑现象,家庭的美满与儿童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试验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与儿童心理存在高度相关,同时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建立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也同样重要,因此家庭教育与儿童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关系。
2、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三者关系
儿童刚入小学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小学低年级在入学时,由于年纪的问题仍然存在对家庭的依赖,幼小的心理上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生活,主要体现在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脱离家长的照顾与帮助,入学时儿童往往变现出失落、无助的心理,这种现象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合在一起。
家庭教养在入学时家长有义务为儿童讲解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并让儿童充分了解学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且让儿童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教育在对小学低年级教育方面,首先应从儿童心理入手,不要盲目的进行学习教育,应建立儿童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其次应全面了解儿童的心理想法,并且与儿童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小学低年级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对学习产生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低年级教育中,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起着重要因素。
二、小学低年级学习应为与家庭教育关联
1、家庭教育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情绪问题、品行问题、不良习惯、青春问题五个方面。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是经历不集中、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与儿童进行沟通,及时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问题,学校与家庭及时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儿童在学生期间出现的情绪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因素,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儿童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解决儿童产生的情绪,减轻儿童心理上产生的负担,为儿童提供快乐的成长环境。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品行问题、不良习惯与青春问题应受到家长的格外注意,低年级儿童在生活中已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件,存在好奇心理,并将追求与模仿[3]。低年级儿童较容易出现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如发生其中行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品行发生改变时已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家庭是儿童最为信赖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在品行改变过程中尤为重要。家庭教养模式不应采用家庭暴力解决方式,应采用说服教育模式。
家庭暴力只能使儿童表面表现出更改坏毛病的想法,其实在内心并没有接受家长的教育,因此家长应从根源入手。儿童在产生错误现象时应进行说服性教育,使儿童心理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行为。因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学校生活,家庭教育过程中家中每一位成员应时刻要求自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良好教育作用。
2、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由于性别因素,在形成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儿童行为问题在性别分布、地区分布、年龄或年级分布上的具有一定差异[4]。相关研究人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男童产生问题行为现象将高于女童,可能与社会化过程和社会期望水平等因素对性别的广泛影响,男孩、女孩在家庭与社会待遇和要求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同时男童与女童在问题行为的表现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根据性别因素进行儿童教育。女童低年级教育过程中,对家长与学校教育接受能力较强,并且能积极改正问题行为,而男童在家庭及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家长与学校对男童教育过程中,应按照儿童性格采取相应方式。
参考文献:
[1] 方建移.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学发展[J].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5(01):102-25.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三者构成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在“三育一体”的教育构架中,家庭作为个别化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影响着其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的定义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作了本质上基本一致,但表述上有所不同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1]140顾明远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2]381赵忠心指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3]5根据对以上定义可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施加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影响活动。实际上,现代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促进其人格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科学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知识的教育,也包含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常情况下,家庭教育应发挥这些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在“三育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二、家庭教育错位的表现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的发展和延续中发挥着诸多功能。台湾学者高淑贵在《家庭社会学》中概括为:生物的功能、社会的功能、心理的功能、保护的功能、经济的功能、宗教的功能、娱乐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关系着家庭其他各种功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4]23-24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诸多功能之一,其良好发挥关乎家庭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家庭是儿童自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对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是先于学校教育的,在儿童的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在儿童的教育中属于奠基性教育。但是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构架中,学校教育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家庭教育则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地位的落差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其总体表现形式是学校教育家庭化和家庭教育学校化,具体的表现形式从主观上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自身的教育内容缩小和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变大,从客观上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淡化及教育功能的失调。
(一)家庭教育内容唯智化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等。纵观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知识教育过度而思想教育不足的状况,家庭教育的内容呈现一种课程化的倾向,教育内容从全面的教育逐渐变成单一的知识性教育,没有把握好家庭教育辅助功能的“度”,把本应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一味地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补习,而忽略了德行及其他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逐渐唯智化。
(二)家庭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对儿童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怎样“做人”和“做事”,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优等生”。可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当代社会大转型时期价值观的转变,为了使孩子成为“优等生”,家庭教育变成了学历教育和特长教育,家庭俨然成为“第二学校”和“补课班”。父母热衷于对孩子高额的教育投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孩子选择特长班,而不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理想,家庭教育的目标功利性变得愈加严重。
(三)家庭教育作用边缘化
学校教育源自于统治阶级及上层社会人士对子女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平民百姓子弟受教育至关重要的途径,一定时期内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按年级授课制的教育形式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受教育的程度,教育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专业的教师授课,种种优势使得学校教育逐渐被“神话”,几乎包揽全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能,家庭教育则弃“本职”于不顾而过度依赖于辅助学校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统领天下”的局面,家庭教育慢慢地被“异化”了,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也逐渐被边缘化了。[5]123-125
(四)家庭教育功能缩小化
家长对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是由法律确认并加以保护的,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随着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也逐渐缩小了,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教育功能逐渐扩大,变的无所不能,除了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之外,越俎代庖取代了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保育功能以及包办其他本属于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和父母之间聚少离多缺乏交流,孩子也享受不到家庭中父母的温暖,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缩小。
三、家庭教育错位的原因及危害
(一)家庭教育错位原因解析
1.国家宏观政策的负面效应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缓解了人口众多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数量逐渐增多,家庭教育问题随之产生,因为绝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父母为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家庭教育便像是一个“赌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选拔和培养大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但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应试教育体制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拔人才,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虽然也十分重要,但是,总体而言,家庭教育辅助作用的“度”没有掌握好,家庭教育的内容受应试教育导向逐渐偏于知识化,出现了唯智化倾向。
2.社会变迁的负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都进行着大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变得日益多元化。中国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也吸收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传统式家庭教育的许多弊端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许多利己和拜金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特别是功利主义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平添了许多功利性色彩。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出于功利性的角度考虑,父母为了子女在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下争取“加分项”,家庭教育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学历教育”“特长教育”。随着社会变迁加剧,家庭教育的变迁也在加速,主要指家庭教育的革新和变革。变革要求家长要正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任务,配合学校和社会从而达到教育的一体化作用,但是,家长却对家庭教育变迁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在教育行为上与学校教育亦步亦趋,家庭教育逐渐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两者在追求一致的“高分数”和“高升学率”的目标上不谋而合,使得家庭教育变成了“社会本位教育”。[6]加之社会舆论对学校教育优势地位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边缘化。
3.家长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以及家长角色缺位
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使得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很大的问题,就家庭教育的出发点而言,到底是为国教子还是为己教子之间矛盾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许多家长认为子女是其私有财产,在确立教育目标时一方面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忽视孩子的兴趣把个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即亲子一体化。我国桑标等有关父母意识调查分析表明:中国父母有着较强的亲子一体化意识,在亲子一体化方面,58.7%的父亲和59%的母亲认为“我觉得子女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7]142-143另外,有些父母自身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或者出于经济的压力和谋生的需要,无暇对孩子进行正确和有效的家庭教育,加之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意识比较单薄,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像是送进了“保险箱”,逃避了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三线城市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父母外出务工的数量逐渐增加,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单亲家庭、再建家庭、隔代家庭、寄养家庭等,甚至还有兄弟姐妹独立生活的家庭,父母“被迫”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没有在身体和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关怀和保护,家长角色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是无稽之谈。
(二)家庭教育错位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缺失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家庭教育的唯智化倾向及过多的知识灌输,使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缺乏新鲜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同时忽略儿童自身的兴趣爱好,也容易造成孩子个性上的扭曲。教育界有句名言: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心理不健全是易碎品。这种重智力发展而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品行不端、心理极端、情感淡漠等危机。其次,过高的家庭教育投入,使得家庭教育生活化、平民化变得逐渐贵族化,父母变成了“孩奴”,“学校将家庭化”则为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推卸教育责任提供了契机和途径。最后,家庭教育承担了过度的教育义务,导致学校的教育难度反而加大,大大增加了教育成本。[8]92-94
四、家庭教育错位的对策
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错位的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国家、社会以及家庭教育自身都存在问题,想要解决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制定家庭教育法规及相关政策支持
1.制定家庭教育专项法规
教育权,依法理分为三类: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学校教育和民办教育分别是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代表。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来看,我国已经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保护学校教育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2002年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至今还没有专项法规予以保护。[9]24-28我国约有3~5亿个家庭,为家庭教育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无专门的法律保护,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立法应提上议事议程。我国自古代就有为家庭教育立法的先例,如1903年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和民国时期颁布的《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更是进一步强调“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可见,国家已意识到制定家庭教育法规的重要性。我国人口众多,家庭情况复杂,加之家庭教育的私人性和教育公共性的矛盾,决定我国家庭教育的立法工作只能是一个从下到上,从地方到全国的逐步推动的过程,通过对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调研,进行全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可行性分析。2003年初,我国台湾地区颁布了《家庭教育法》,这些理论和实践也为我国的家庭教育立法起到了奠基和示范作用。家庭教育立法应该更多强调的是家长的责任,通过立法可以约束家长的行为,对未尽家庭教育义务的父母追究法律责任,让家长认识到不能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政府,两者应平摊教育责任,对缺乏正确家庭教育观或缺乏教育能力的家长,可以在立法中制定相关的辅导和帮助的措施。例如要求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强制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杜绝将未满16岁的儿童以各种形式在学校或他人处寄宿等。
2.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应试教育改革
自2014年“两会”后各省尝试推行的“单独二胎”政策将有力地缓解独生子女的“赌注”教育,缓解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儿童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睦。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应该逐步进行改革,改革这种过度的教育导致家长的“过度”家庭教育,减轻学生的压力,减少单纯知识的灌输,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模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家庭教育注重培育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在“育”上,致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人,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体现在“教”上,致力于孩子知识的增长,使其成才,由此可见,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0]114-117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都不要发生分歧。”这就要求一方面家庭教育不要过度地透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辅助学校搞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打破教育广义和狭义的界限,把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事业,建立“家庭教育事业”的概念,树立父母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此外,学校也应解放家庭教育,把属于家庭教育的时间还给家庭,尝试取消书面的家庭作业,布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作业,例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绘制“家庭树”,为父母洗一次脚,和父母同读一本书共同写读后感,等等,不仅发挥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加强了亲子关系。
(三)继续推进家长学校,尝试建立家庭学校
以往的家庭教育仅仅只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很少从家长教育的角度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着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包括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台湾通过的《家庭教育法》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包括父母的亲职教育。亲职教育概念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所倡导的,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美国称之“parentaleduca-tion”,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11]118-121在我国,这种亲职教育的载体便是家长学校,1981年在上海市创办了第一所家长学校,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提高家长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也是教育改革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创举。以色列有一句教育名言: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所以说合格的父母,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则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逐渐重视,父母是否具备家庭教育资格以及教育能力如何变成人们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孩子的出生证并不代表父母具有教育子女的合格证,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的水平通常与家长素质成正比。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获得教育子女的相关技能技巧,重塑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角色,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家庭学校”是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种教育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它是指适龄儿童少年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的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12]103-106“家庭学校”这种教育形式可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推进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因此我们鼓励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父母通过“家庭学校”培养子女。同时,“家庭学校”需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予以保护和支持,还要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并且需要社区教育提供图书馆、宣传栏、健身房等辅助设施。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父母要深刻领会家庭教育的真谛,以正确的心态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针对家庭教育愈加严重的错位现象,要正视并且积极地寻找对策,通过国家、社会以及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让家庭教育回归正常,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高淑贵.家庭社会学[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8.
[5]孙山.关于新时期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新思考[J].文教资料,2007(18).
[6]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张莉.家庭教育中的目标定位[J].文教资料,2012(7).
[8]仇燕.论家庭教育的“过度”问题[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3(4).
[9]徐建,姚建龙.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4(5).
[10]梁炜昊.论家庭教育的责任缺位与理性回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4).
(1)华而不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在我国,多数地区都已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这些家庭指导机构多是依附于当地的学校、托幼机构。据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功能执行方面,仅限于家长会和少有的讲座等,因此,未能全面发挥其指导作用。
(2)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单一
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为较为常规的电话、面谈等,这样的指导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有了一定的丰富,但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零散、陈旧。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指导仍局限在陈旧的科学知识层面,对于个性化和特殊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重视不足,实施不够,对于当代社会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的普及不到位。
2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发展方向
2.1托幼机构
(1)以政府支持为依托,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家庭指导机构建设。
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主要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政策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因此,托幼机构应以政府的支持为依托,全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从形式的层面上,不仅可以保留之前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形式,还可以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聘请专家为家长和幼儿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也可以适当添置多媒体等设备,例如:投影仪,设置放映厅,播放亲子电影;还可以构建亲子心理诊疗室,为家长和孩子提供需要的服务。从内容选择上,除了家园互动常规性的内容,还可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内容,如:如何看待幼儿使用IPAD等。以此,全面建设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停留在书面或者会面的形式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例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时效性,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具有重大作用。托幼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主页,放置儿童平常的信息和活动安排、家庭教育提示等内容,按时更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信息,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
(3)善于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快捷、高效性。
信息化时代,各种聊天交流的工具轰炸式的存在。除了常用的腾讯QQ以外,还出现了微信、微博、易信等聊天软件和各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托幼机构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工具,开设一些公共号,建立班级群和家长群。在群中可以提供一些较好的家庭教育书籍、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感受、帮助家长互助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可以将每日班级活动中幼儿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2.2社区
(1)利用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的投入,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抓机会,在社区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例如,在小区内设置图书角(图书阅览室),放置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供幼儿与家长阅读;再如,建立社区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可以请心理工作者每周坐班或是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家庭教育问题;也可以利用小区的环境创设,设置家庭教育专栏等,宣传家庭教育知识。这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设社区的家庭服务指导机构。
(2)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信息。
一般在社区中,家庭零散、具有极强的个别性,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多局限于宣传栏的宣传和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等。这样的宣传表面上适用于社区家庭的特点,但实质上的作用不大。社区可以转用电子屏,播放家庭教育的短片、公益广告等,吸引家长的注意。也可以通过社区的公共电子信箱等系统,定期地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政策和内容,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机会,组织家长召开家长“周末下午茶”等活动,交流教育感受,分享教育经验。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社区的力量是单薄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社区还应广泛地运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在天津、北京等地区,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托幼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社区主动联系,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开展了“女园长巡回演讲团”“艺术指导沙龙”“亲子大型互动游戏”等等此类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拓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设。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54-0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并有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1〕流动幼儿这一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随之产生。在流动幼儿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重点。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接受全面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流动幼儿家长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随时随地地利用各种家庭教育资源,就能使目前“第二代移民”即流动幼儿群体的教育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一、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教育社会学认为,孩子的家庭背景是家庭提供的一种教育机会,即由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地位和文化水平等共同生成的“代际转让机会”,并且这种“转让机会”是不可加以选择和变更的。〔2〕流动人口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文化上的边缘性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底层次性加剧了其子女在教育上的弱势地位。因此,笔者试图从流动幼儿家庭人力教育资源、财力和物力教育资源、时间教育资源三个方面来分析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流动幼儿家庭人力教育资源方面
1.流动幼儿家长的职业地位
根据布劳和邓肯的研究,父辈职业对子辈的教育有重要影响。父亲的职业与子女教育呈正相关,父亲的职业地位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获得好的教育,也越有可能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3〕目前流动幼儿的家长大多在城市中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其职业多为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流动幼儿家长的底层职业除了给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在其他方面对孩子的帮助是相对较少的,这使他们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处于劣势。
2.流动幼儿家长的文化程度
流动幼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间接决定着其对孩子的成长指导和帮助程度。流动幼儿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即使一些家长希望利用城市的有利条件为孩子打好早期教育基础,然而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大多没有掌握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知识,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所以流动幼儿家长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流动幼儿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类型。〔4〕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往往只养不教,或缺乏正确的教养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其教养方式多属于放任型和专制型。流动幼儿家长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抚养教育孩子,自然不可避免出现某种偏颇。
4.流动幼儿家长的教育期望
大部分流动幼儿家长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处在城市底层与文化知识过少密切相关,因此他们迫切地把改变自身处境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倾向于孩子能多学知识,脱离农村。在学历期望上,大部分流动幼儿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这本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有利方面,然而如果家长期望过高,在家庭教育中违背幼儿成长规律,过多地给幼儿灌输知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5.流动幼儿家庭的文化氛围
流动幼儿家长是“户籍”农民,又是“编外”市民,具有双重身份,边缘性成为其重要特征。边缘化的家庭文化氛围会对流动幼儿产生双重影响。〔5〕流动幼儿家长在逆境中求生存,具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这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不少幼儿在这种氛围下变得早熟、懂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流动幼儿家长平日劳动量较大,加之在城市中属于“编外”市民,没有归属感,休息时通常在家看电视、睡觉、打牌等,很少看书学习充实自己,这显然容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流动幼儿家庭财力、物力教育资源方面
1.流动幼儿家庭的经济收入
流动幼儿家庭的经济收入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流动幼儿在物质教育资源上的占有情况。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结构都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由于流动家庭大多身处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这决定了其用于教育上的投资是比较少的。在城市中,异常火爆的各类早期教育培训班、补习班、特长班里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城市幼儿,然而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流动幼儿家庭往往无法拿出余钱让幼儿参加这些培训班,接受各种培训。
2.流动幼儿家庭的居住环境
流动幼儿家庭迁居城市,生活在一个与农村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城市总体的居住环境、学习环境具有农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流动幼儿在城市中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教育,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但是具体到流动幼儿家庭所处的小环境,则不尽如人意。由于经济收入少,大多流动幼儿家庭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这里人员混杂,治安较差。流动幼儿在社区内容易接触到各种复杂人群,极易沾染不良习气。此外,他们住在租来的简易房或父母搭建的简易棚中,在家里基本上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更没有安静、宽敞的学习、玩耍空间和必要的益智玩具等。
3.流动幼儿家庭的文化商品现状
社会学家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的作用,家庭文化商品拥有量就是其指标之一。〔6〕流动幼儿家庭由于经济原因,用于文化商品上的消费非常有限。现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很少有图书,也很少有玩具、艺体类的学习用具等,而幼儿学习用的磁带、教学碟、歌曲碟等开发智力的学习用具则基本没有。电视机基本上是孩子除幼儿园教育外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唯一渠道。
(三)流动幼儿家庭时间教育资源方面
1.流动幼儿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流动幼儿家长在城市中的职业角色多种多样,但是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的工作时间都很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下的非常少,加之家务、人际交往等琐事的影响,他们回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孩子以及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就少之又少。有的流动幼儿家长因为工作三班倒或者值夜班,甚至基本和孩子碰不上面。由此可见,流动幼儿家庭在时间教育资源方面十分匮乏。
2.流动幼儿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质量
伯恩斯坦的社会语言编码理论假设存在两种语言编码:一种是精致语言编码,其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抽象性和规范性,主要存在于中上层阶级的语言中;另一种是局限语言编码,其特征是特殊性、孤立性、具体性和不规范性,主要存在于下层阶级的语言中。〔7〕目前,幼儿园教学中使用的精致语言编码与中上层阶级子女的生活经验具有同质性,易为他们接受,而与流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具有异质性,不易于被他们接受,流动幼儿在这方面自然也就处于不利地位。
二、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改善对策
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不利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其家庭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并最终促进流动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而流动幼儿的教育问题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须完善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为流动幼儿及其家庭在社会生活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8〕应以国家支持为主,保证流动幼儿能够接受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各类社会组织也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作为国家支持的有力补充;流动幼儿家长不能消极等待救助,而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改变自身的不利境况而奋斗。
(二)社区
流动幼儿家庭生活的社区应充分发挥作用,配合幼儿园、单位,加强对社区内流动人口的教育与管理。针对流动幼儿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和培训,优化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帮助流动幼儿家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保障流动幼儿受教育的权利,使流动幼儿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三)幼儿园
幼儿园要关注流动幼儿这个弱势群体,积极与家长沟通,双方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应该把爱平等地给予每个孩子。幼儿园要鼓励流动幼儿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既能减少流动幼儿受父母弱势地位不良影响的程度,又能使流动幼儿对父母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帮助父母摆脱精神贫困。
(四)流动幼儿家长
对于流动幼儿家长而言,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职业地位所限,他们在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某些方面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只要流动幼儿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条件,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调查与分析,2003,(8).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高飞.农民工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J〕.论点分析,1999,(3).
〔4〕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5〕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J〕.青年研究,2002,(5).
当然,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这就是典型的顺其自然型。具体表现为“家长”的现象,许多家长则把子女全托给自己的父母或亲戚朋友,让他们代行家长职责。由于长辈们对孩子过分的宠爱,使得孩子容易形成缺乏生活经验、自理能力差、责任感不强、自私等不良行为;其次表现为力不从心,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
【关键词】
中美家庭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庭成员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这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威胁。
一、中美背景的差异
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中国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强调孝悌,父母的地位很高,父母有着极大地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因此,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更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或者说是父母价值观的延续。在美国,美国人更强调的是民主和自由。这种文化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家长比较最尊重孩子的想法,把孩子当作能独立思考的个体。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他们更加强调孩子的主导地位。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的养老机制不健全,这促使中国家长形成了一种教育观念——养儿防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份好的职位,可以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养活父母。美国有着健全的养老机制,孩子18岁后经济独立。在工作方面,他们更希望的是孩子可以求得一份可以养活自己、自己喜爱的工作。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比较
家庭教育的目的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决定其总体效果。中美家庭教育存在着本质差别。“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教育目的,中国的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智育。在生活方面,从小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所有的家庭活动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服务的。在经济方面,中国的父母秉持着能支持孩子到什么时候就到什么时候的原则。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讲,孩子上好大学就是他们教育的目的。在美国,情况是很不同的。“美国家庭的育儿观与中国家庭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在生活方面,美国的家长注意锻炼孩子自立的能力。在经济方面,美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零花钱是有限制的,孩子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额度,那么他们就要通过打工来挣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孩子培养成自主独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这也就决定着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美国的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另外,他们从小就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也鼓励他们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动手制造一些小物件。同时美国的家长也鼓励孩子进行社交活动,希望他们可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像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延伸。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偏重的是智力的开发,而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是比较忽视的,孩子只知道学习是最重要的事。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学习好的孩子交朋友,不希望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和一些课外锻炼的机会。这造成现在有一些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是不知道如何和人相处。
3、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
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中美教育的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孩子在计算、记忆等学业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一些中国的孩子移民到美国后,他们的基础知识能力是让美国人很诧异的。但是这种教育的弊端也大。首先在这种“家长制”教育模式下,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动手的能力,成为了高分等能的“人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交际能力差。在家叛逆、不知道感激父母;在外没有社会责任感。这与中国家长只希望孩子考好成绩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的教育很民主,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可能会造成有的孩子被放得太松,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美国孩子优秀的一面。在生活方面,美国的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的意识很强。在经济方面,他们有着独立生活和理财等社会必须技能。他们勇于探索,动手能录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他们自主、独立,他们具备了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技能。
三、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希望中国的家长们可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秀之处,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根据几个方面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议:首先,中国的家长要学会放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教育提出六面“解放大旗”:解放儿童的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发挥创造力。”第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实行民主。不要替孩子包办所有的事;给孩子机会自己做选择,并让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给的应该是鼓励而不是否定。这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不要在物质和生活上溺爱孩子,给他们一定空间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在社会上更好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崔丽俊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