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0: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一、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我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转贴于 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
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
“四维课程”是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语文的课堂教学。
(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又发挥着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要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42-01
利用简单的线条和抽象的图形来描述某一具体事物的绘画方法就是简笔画。从简笔画的图形构成来看,它具备了直观性和形象性的双重特征,这也正好符合基础阶段学生的基本认知心理。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个性,对于新鲜事物的一种渴求,同时对于语文教学本身来说也是极大的促进和补充。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简笔画教学对于语文教育的促进意义,掌握好基本的简笔画教学内容,并最大程度地用于自身的课堂教学当中。
1 简笔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简笔画教学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的灵活和多样化,同时又导致教师向学生灌输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更加生动和便捷。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中增添了简笔画的教学内容,势必会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一些平时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呈现,也会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焕然一新,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的生动和有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也有效集中,减少了厌课情绪的出现。
再次,简笔画的使用也能有效地化解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重难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是难以用语言来解释清楚的,学生在接受时也会觉得吃力。这时如果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将这一内容呈现出来,就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这对教学重难点的攻破也是极为有利的。
最后,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也从侧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形成。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作为指引,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掌握新知识时也会觉得顿时轻松。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插入简笔画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并且这样的印象必将长久留在学生的记忆当中,达到根深蒂固的教学效果。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简笔画教学的具体应用及注意事项
2.1 利用简笔画教学进行汉字的讲授。
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少学生在刚接触汉字的学习时,不免会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对掌握好基本的汉字规律是极为不利的。在简笔画教学的辅助下,教师能够把握好汉字的形象性特征,从字面理解和图形记忆的双重角度来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与识别。汉字的起源正是图形,它由象形字演变而来,反映着事物的具体特征。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要学习的汉字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记住字的意和形,对于字的用法也能有充分的感知。
2.2 对于一些生疏词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简笔画来实现。
语文教学中,不免会碰到一些生僻的词语,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例如:垛子、望口等。这样的生疏词汇教师单凭简单的口头语言表达显然是难以解释清楚的。这就需要一定的教学辅助 工具,像是简笔画教学等。简单几笔的描绘就能将生僻词汇中的含义表述清楚,既解除了学生的疑问,又能免去教师大费周章地来进行语言的组织。
2.3 简笔画的使用也能辅助课文内容的讲解。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存在的一大难题。课文内容中复杂的句型和句意的表达,一时让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教师在讲解起来也觉得尤为吃力。而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课文中的结构一一呈现出来,再加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就图讲解,将课文中的具体情境进行了有效的再现,这不仅辅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使得学生在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时思维也更加地清晰和具体,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4 古诗的学习也需要简笔画的补充讲解。
古诗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就算学生可以流畅地将古诗的内容背诵出来,对于其中描述的具体意象和思想感情也是难以把握的。同时古诗的语言也是最为精辟的,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见,掌握好其中的精髓对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针对古诗抽象的意境和内容,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将重点内容和意象呈现出来,将学生带入作者的创作画面当中,必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作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时,合理恰当地融入简笔画的教学,势必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进行简笔画的辅助教学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①所进行的简笔画教学必须是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本身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合理开发学生思维;②简笔画的内容应做到简洁、形象、生动,熟练掌握简笔画的技巧;③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变抽象思维为具体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④简笔画的使用也应做到适量和适度,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影响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
参考文献
[1] 吴礼强.浅谈简笔画教学[J].华章,2012(17).
一是“于耳” 首先是听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语言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说话大声清晰,停顿恰当,有条有理,让学生能听懂。其次是乐听,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情感。初中生更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语言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初中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是“于脑” 初中阶段,教师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简洁直白,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符合初中生的心智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而是真正通过大脑的思考和分析,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是“于心” 初中语文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课程。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的特征,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把教师要传达的知识和情感铭记于心。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熏陶感染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产生影响,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学生还需要教师教授和引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强。语文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把握,实践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一)立足于教师自身,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就是要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用富有魅力的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课堂导入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导入。在我看来,初中语文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比起小学生更能够专注地学习,但比起高中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又还不够,他们更倾向于对感兴趣和热衷的事物的专注。然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上课就进入课文学习,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没有被吸引,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上课就容易走神,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语言艺术,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上好整堂语文课好做好铺垫。
2.课堂授课中的语言艺术
锤炼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的导言是一堂优秀初中语文课的第一步。除了导言,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好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让课堂散发语言的魅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课文内容的关联性,采取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初中生对知识系统学习、比较学习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示范教学。例如在上新课程的同时,联系旧知识,进行纵向的联系和比较,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更为系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可以采取横向比较法,如相似或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家创作出来,其内容侧重点和艺术风格就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课堂提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3.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不够,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偶尔开小差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提问,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获得其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语文教师锤炼好提问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总结中的语言艺术
初中生的学习概括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的辅导帮助。初中语文课离不开总结这一环节。教师用精练、有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课堂总结,能帮助学生理清整堂课的思路,分清重点难点,有效地进行复习。课堂总结还可以留下思考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经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教师巧设悬念,让学生听完课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学生下堂课的听课兴趣。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当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心强,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有良好的表现欲,情感丰富,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希望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学习习惯不稳定,意志不坚强,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特征。
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乐点,探求乐源。例如,在教学《理解应该是双向的》这篇课文中,我根据他们的自尊心强,需要尊重等特点,在学生学习时,让他们举例说话,除需要家长理解之外,也需要同学、教师的理解,许多学生有感而发,滔滔不绝,乐此不疲地抒发深藏内心的感受,不仅说话能力得到训练,也提高了人生观的认识。
二、联系学生生活,挖掘乐源。
语文学科是最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许多课文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既富有人文性,又富有趣味性。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充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各个领域,积极乐观地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把课外观察感受引入课堂。我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由学生谈童年趣事导入,再和鲁迅在百草园的童年趣事联系对比,许多学生印象深刻。在教学《人类的语言》这篇抽象说明文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谈谈动物有没有语言,并进行模仿,再深入探讨课文,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在上《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课外准备能体现自己母亲性格特征的材料,在课堂交流,再阅读同志的这篇文章,比较母亲之间性格特征的异同。学生的情感得到真实流露,精神高度集中,达到较好的效果。生活之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寻找泉眼,课堂之活水必能源源不断而来。
三、投入教师情感,创设乐源。
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主张课堂上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把丰富的情感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智慧获得启迪,思想得到升华,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如何投入情感呢?首先应该热爱和尊重学生,对教学充满热情。在课堂上,学生感受到课堂平等自由的气氛和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积极发言,才能够激起学习的火花;其次,应该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再次,教师应该保持激动愉快的心情调动学生课堂积极的情感。课堂应是情感场,教师生动的表情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都可以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何愁无乐可寻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86
“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的教室是生气勃勃……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如是说。新一轮课改尤其强调课堂的鲜活的特性,但一线的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花了大量时间,费了很多精力备课,课堂却沉闷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走出这种教学误区呢,我从语文课堂活动入手,在破解语文课堂沉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课前演讲,给语文课堂送去一缕清风
课堂演讲作为一种课堂活动,被广大语文教师广泛运用。两三分钟的课前演讲,运用得好,会激发兴趣,凝聚精神、启发心智、激浊扬清,就像一缕清风,起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近年的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课前演讲的重要性,把安排学生课前演讲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着力准备。总体说来,课前演讲布置应有计划,力戒盲目性,应突出针对性,有的放矢,随着教学变化,适时调整演讲重点。课前演讲的基本条件要求是与课堂内容挂钩,是通向课堂的桥梁;要消除学生课前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点燃课堂激情的火种。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要求学生的课前演讲大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以激发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通过幽默活泼的故事形式宣讲出来,不拘一格,寓教于乐,给语文课堂送去一缕清风,在“逗乐”其他学生的同时,又激发兴趣,开启心智。
二、情境教学,给语文课堂洒上一场新雨
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均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达到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要求。如在古诗词、散文教学中,通过录音和图片,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完美地展示古诗词、散文的艺术魅力,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学生通过声像作用,体味、感受诗文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感的共鸣。小说教学则可充分利用视频,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接受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戏剧教学则可结合所学教材,在熟悉剧本内容,把握剧本思想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演出剧本中的精彩片断,进行角色表演,体验课文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用好情境教学,灵活把握课堂犹生成,真正给语文课堂浇上一场新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语文课活起来。
三、课堂辩论,给语文课堂点燃一份激情
组织课堂辩论,合理选题很关键。针对小型课堂辩论的特点,选题不宜太艰深,因为复杂的选题更适宜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但也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便学生有研究讨论的兴趣。因此,选题最好是跟课本紧密联系,跟课堂教学重点紧密联系,如区别比较人物形象的差异性,对文章感情基调的争鸣等。选题应力戒单调平板,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此外,结论一定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有辩论的可能。
如学习《雷雨》,就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题目可设计为:“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这个辩题,紧扣人物性格特征探究,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针对“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这一辩题,学生提出了“一直有深厚的感情” 、“从来就没有爱情,只是玩弄”和“30年前有爱情,30年后没爱情”等几种观点,矛盾点自然出来,辩论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课堂辩论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引导,以使论辩迭起。辩论这一环节如果组织得好,往往是课堂最精彩的环节,还能为语文课点燃一份激情,将阅读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四、课堂竞赛,给语文课堂灌注一种竞争
语文课堂竞赛无处不在,教师能够利用得好,会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气。如朗诵比赛,提高朗读能力。在学习诗词作品时,我一般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开朗诵比赛,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位,让他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班级比赛,各小组分别给参赛者评分。每个小组为了得高分,精心组织,各显神通。每个学生提高自己朗读能力的积极性高涨,同时通过比赛,学生也学会一些朗读技巧,受益匪浅。如成语接龙,丰富学生词汇。成语接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语文竞赛活动,利用好这一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教师随便说一个成语,让学生用这个字词尾做下一个成语的词头,也可以是谐音。这个游戏用于专项基础知识复习非常好,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记住了生词,丰富了词汇。此外,谜语竞赛,歇后语竞赛等在语文专项复习中都可以引入课堂,给语文课堂灌注一种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生活拓展,给语文课堂增添一份活力
在“传箴言”活动中,我发现其中很多箴言不仅思想性强,艺术性也高,我把它们摘录下来作为语文训练的材料,让学生作仿句练习,把学生写得好的句子选出来,在班上读,成果共享。然后调动集体智慧,将这些句子精改,通过手机、网络推荐这些优秀句子,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
生活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语文材料可以引入课堂,如:对联、广告、短信、解说词、晚会窜词等,很多语言学生在课本上根本学不到,在教学中能将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活学活用,不仅可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认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课堂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展现他们的才华,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语文课堂从此告别沉闷。
二、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
1.发掘课堂上的艺术细胞
小学语文的教材基本上比较简单,课文主要是以示范性和教育性为主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掘出这些课文中的艺术细胞,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要做的,同时这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来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鉴赏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和熏陶。
2.提升语言的功能
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每个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定性。教师语文的学术性是必需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语文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3.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课之外,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和互动,如此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文的具体难度,来制定每节课的提问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内涵意义。学生在了解到了教师提问的重点之后,就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课文的分析和阅读过程中来了。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提升自己鉴赏力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的问题不应该难度系数过大,应该较好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这就是提问的技巧所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18-01
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使之素质化,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关键。近百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两次转变,即从文字转向文字――语言型,又从文字――语言型转向语言――思维型。现在急需的是第三次转型,转向语言――人的发展型!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就应是第三次转变的实施。因此,我们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乃是依照人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标,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则包括教学目标的适性化、教学内容的全面化、教学方法的情感化、教学结构的开放化。
1 教学目标的适性化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一句话,“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践富于人性的‘个性化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每个学生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诸方面也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成为教育教学的基础。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应考虑两方面,一是确定群体的基础培养目标,二是确定个体的培养目标。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素质,并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发展后者。以后者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到人。同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关系,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体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然而全面发展又是在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就变成一句空话。因而,教学既要避免让学生学习不适于自己的水平的知识,又要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2 教学内容的全面化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知识传授、智能训练、情感教育入手,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认知层面与情意层面的关系当前不少语文教师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成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的技艺文学,应试训练”,忽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众所周知,语文学科蕴涵着大量的美的因素,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语文知识结构只是为学习提供前提基础,要让学生掌握,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会创造。个性心理品质与社会品质的关系社会品质就是与人合作,关心别人,以集体利益评判事物等人的群体倾向。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与日俱增,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相互理解、合作。
3 教学方法的情感化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学方法的选用则是完成情感交流的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决定着课堂教学情感化的取向。这种情感化是指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合作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然而目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这不能不说是与语文教学情感的失落有关。
(一)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
具体地说,应提高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1.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体质以及生命体的活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2.心理素质,包括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3.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公民意识、责任感、义务感等。4.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经验、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 5.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
(二)以课堂教学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 :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是素质教育型的教师。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认为,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他在《德国教师指南》中指出:“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素质教育型的教师应当是: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体。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要求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的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具有创造性学习的品质和一定的语文基础,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体。
(三)授知、育德、益身和益心的有机统一: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观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使用语文的技能、解答语文题目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唤醒学生主动、能动、创造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整体人格去“类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行为和知识技能;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去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这就是说,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不只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应该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的培养和熏陶上。因此,语文素质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授知、育德、益身和益心的有机统一。
二、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特怔。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特怔,即为语文“教”的特征和“学”的特征。简言之,就是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
(一)“教”的特征:
1.把授知、育德、益身和益心,纳入“教”的范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规范性和创造性活动。
2.把“教”的外延扩展为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3.一堂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课至少有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和与之对应的学法示范、学法指导和学法训练。
(二)“学”的特征:
1.把课本知识和它的形成过程,即前人观察、想象、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栝这些知识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气质情操、道德观念等,纳入学习与内化的范畴。
2.把教师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宽厚的民主作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科学全面的知识结构、勤奋好学积极钻研的精神、健康的体魄、文明的举止、入格适度协调的妆扮等,视为学习、模仿、追求的榜样。
3.在愿学、想学、会学、善学、乐学的心态和境界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记、思、疑、问、习、用、创等活动。
三、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是我国教育方针、法律、法规中一项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既要使尖子生得到更大的发展,又要使中等生得到优化,更要使后进生得到转化;不仅要给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且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科特长或爱好和技艺。”
(二)全面发展:
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改变课堂教学的习惯做法,突出语文课堂的特点,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文本具有多元性或多向性的特点,而学生的需要和所要培养的能力则具有定向性。如我曾上过一节自定题目的课,叫做《走进苏轼》,即把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时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三首词是苏轼生命历程的情感记录,通过文本感知、交流探讨,师生一起感受、了解、认识这位文化名人,知人论事,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组,密切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集中了文本中苏轼的情感力量,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把握好教案与课堂实施的关系
教案是运用文本并参照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实施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或临时局部生发的过程。任何一节课,一般都包括设想、设计、实施、实现四个环节。这些环节方向大体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事与愿违。
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教育资源和学生心智,还有二者的动态统一,这些因素决定着教学实施的形式。以教材为载体的教育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对形式的选择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设想,设计阶段。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从改革课程内容和结构入手,要变革学习方式,就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和开发教育资源开始,而不是相反,否则会产生新的形式主义。
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语文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初学者的课程。在经过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的对语文学习和了解,相信学生们对语文知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领会,因此,在再继续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初中语文的感官性认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理性思维,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语文更高层次的认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步领会更多的关于语文知识学习上的心理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对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式改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积极的心理素质去学习语文,是当下所要重视和发展的,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的心理态度的因素。
一、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坚持心理特征中知、情、意的统一
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所决定,课堂讲授法仍然是其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在采用课堂讲授法时,要做到以下基本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主体,要确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价值,重视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自身尊严,抛弃“唯师是从”、“听话老实”的传统评判标准;第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教学知识通过实践来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是一门逻辑性紧密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能力的扎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教学知识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握学生需要、动机与态度的转化,转变主客体地位,创新互动式交流
新课程改革下从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出发,全面地去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动机与态度上的心里特征,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发展实际经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学习心理需要,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只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模式,懂得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和动机,拓展语文教学中综合性探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要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实践和理解能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学习氛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教学工程,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交流模式,发展互动式学习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较好的理解语文世界的知识性和丰富性,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素质所要重视和改进的,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学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教学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与理解能力。
三、运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前导心理特征:遵循心理、心理相容和心理互换原则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自我为主的自由发展过程,也是自主和控制、自学与导引的过程。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要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着传统的教学课堂所不能比的优势,那么语文教学更是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渴望,了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展示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多重知识,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知识更生动、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其它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的教学。因此,提高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运用,要避免直观形象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现象,注意视听教学的使用效果,处理好教师教学风格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也是教师素质应该提高的一方面。
结语
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和动机,遵循语文教学的心理导向原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专研和探究,加强语文学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心理基础、心理动力和心理原则的研究,探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基础,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更好的完成学习语文学习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庆安等.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和习惯性思维特点,教会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探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加强启发引导,适时鼓励,使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勇于探索未知问题,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发言专心倾听,增进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培养。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愉快地自主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教师和学生两者构成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充分开发。
二、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在书面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提出见解,有效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培养,这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度思考,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经过精心设置,注重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从重点的句子入手,思考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特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具有什么意义?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表现在哪些地方?接着帮助学生理清多处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的含义,把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和简朴的语言展现出来,由言行的流露、神情的表现和内心世界的活动呈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述,最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题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基础性的问题,又要考虑到能激发学生想象的发散思维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撇开常规传统的观念,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大胆推测,心随课文内容情节的变化,理清文章的重点,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作出判断,得出问题解决的推进过程和形成的结果,逐步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