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生,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1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本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谓”的原则,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土能生金,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益气养肺功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主张动静结合,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动静交替,练习后身心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自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中华血脉的坚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新媒体时代,人人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每天接受和传播的信息非常多且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必然会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一些问题。传统文化具备弘扬传统社会美德的功能,在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价值。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厚重的传统文化。从广义上来讲,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精神文化和传统物质文化;狭义的传统文化指精神文化,本文所指主要是狭义的传统文化即传统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对整个社会具有共同影响的精神、心理状态、价值理念等,具体包括儒释道学说、天文、地理、民俗、行为、制度等多方面的优良传承。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
传统文化既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功效,又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2.1传统文化以德为中心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有时成为负面情绪的发泄窗口,某些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会登录微信或微博,随意散发各种言论,甚至成为专业的键盘侠或者某些评论网站的水军,不顾社会道德规范,诱发道德问题。
传统文化以德为中心,体现了人的群体价值,反对为了金钱和利益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倡导对人的尊重,可以改善现代大学生的道德缺失,重视修身养性,有利于现代大学生以平和的心态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
2.2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提升修养。
新媒体时代,除了公共媒介,还有自媒体,大学生通过电脑或者移动通讯端接受大量信息,且更替速度特别快,难得片刻的安宁和休闲。某些大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平和的心态和钻研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细细品味,可以使学生放下心中的浮躁,追求心`的宁静,放松身心,提升自身的内涵和修养。
2.3传统文化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某些负面新闻和娱乐新闻的过度传播,使某些学生对不正确的价值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附和,缺乏对自身的全面认识,迷失正确的世界观。
经济发展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具有改变社会风气、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2.4传统文化活动是学生构筑友谊的桥梁。
新媒体时代,一些学生每天以网络为中心,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电影等多项活动,同学间人际交往和交流大幅度减少,同学情谊不深,缺少情感依托。
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具备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通过活动准备、观看表演、传统民俗展示,会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2.5传统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文化的交流。
现代教育体系中,文科专业开设了部分通识类课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思政道德素质和礼仪素养,而理科专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则几乎没有,未能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举办传统中华文化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网络中解脱出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高校文化的交流。
3.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推动新媒体时代学生素质养成教育
为了系统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3.1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
为了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发挥作用,学校应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推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3.2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配备专业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应具备较强的文化技能。教学时一方面能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通过自身的学习成果组织文化活动,如书法表演等,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增强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传统文化课程,要侧重体现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养生的角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强调分享;三是强调以礼相待,注重学生的礼仪教育;四是强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传统文化的这些内涵,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3.4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平和的心境。
学校应多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魅力,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待人处世的淡然心理和平和的心境,在浮躁的新媒体时代寻得一片宁静,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功效,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活动的开展。在新媒体时代,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推进高校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4-185.
1.传统体育养生特点
传统体育养生也可称为道生、摄生与保生等,生是指生命、生长及生存之意,而养所指的是调养、保养与补养的意思。传统体育养生作为我国重要民族文化遗产,仅从体育角度对其研究室不科学的,需要由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及民族性等特点,如青海乐都所出土的浮雕彩陶罐中,具有练功站桩之人形,这表明了我国体育养生的悠久历史性。自古以来,养生馆众说纷纭,在《路史》《吕氏春秋》与《诗经》等作品中都有涉及。传统体育养生还具有形神兼备与神为先的特点,也就是将人体五脏六肺机能放于首位,提高人体四肢百骸与肉皮筋脉骨等有关机能方法,重视环境的影响,也注重人情态与身体健康间的关系,并提倡精神愉快及身心合一修养的方法。古代先人经过有意识了解人类生命活动,提出养生理论,并创造具有针对性的体育养生法。传统体育还具有动息相结合,以动助息的方法,其中,息所指的是呼吸,动中求静,气息相随,这需要将动作尽量做到缓慢柔和以及连贯圆活,让人们完成深长均细的腹式呼吸,以平衡人们的脏腑阴阳,并促进经络的气血调和,以体现体育养生。
2.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在长期发展中,通过大量思想及实践,吸取了先秦百家哲学及医学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巫术等实践活动,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并涉及哲学、宗教与科技等学科文化系统,经过调心、调身及调息等运动表现,形成了具有独特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与思维情感等方式的传统体育养生。随着现代高科技发展,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的性情怡养及身体保养带来了挑战,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体育养生重要性,传统体育养生依据自然变化进行生活调理,并同时注重身心,以获得身心长寿与健康,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最后环节,而大学生是体育的参与者,不仅想获得身体健康,还需要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了解一些营养卫生与医学保健方面的知识,而传统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思想,除了具有顺天顺自然思想外,还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张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弥补近代体育自身不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传统体育养生作用
1.传统体育养生有益于传统民族文化弘扬,并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
随着我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产生,传统体育养生有关思想理论及实践被广泛流传,成为我国宝贵文化的组成部分,继承并弘扬传统的体育养生精华,成为民族精神及人们健康延年的服务对象。我国文化传统与武德具有莫大关系,并将涵养道德作为练功成败之关键,在传统的体育养生中具有很多哲学思想,如道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自然养生馆,对现代体育改革就有较大借鉴之意。原来高校体育教育较注重的学生体质的增强,传授的是运动知识、技能与技术,并使其养成体育习惯,而传统体育养生不仅注重体质选练,还将体育作为健康的行为。生活及思维方式向学生传授,高校体育应让学生真正了解人体与健康之意,加强传统体育养生及医学的学习,了解身体活动规律与运行机理,在注重生理健康同时,还要注重心理调节,形成形气意相随感的清洁,在体育教育中,吸收传统养生思想精华,并不断美化心灵,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自我教育力,形成良好健康意识。
2.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及竞争环境日益激励,约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疾病,通过传统养生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大学生在养生知识与健身手段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运用传统养生中预防为主思想,实施养生先养心方法,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心境,并寻找出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这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体育养生在习练中,人的肢体锻炼与精神修养进行紧密结合,并有效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以达到心神的调养,对大学生身心发挥有益的作用。在高校体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锻炼身体,还能加强心理健康发展。
3.有益于高校体育内容的丰富性提高
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导引术是首选。其导引术可将自我按摩、身体与呼吸运动集为一体,风格质朴,方法简单,便于学习锻炼。传统体育演练中,具有增强健康、祛病健美、情操陶冶与修身养性之功用,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缘,其内容简单,民族特点鲜明,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不仅具有竞技性,其趣味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也是很强的,尤其是其丰富内涵与深邃哲理是近代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如太极剑、太极拳与扭秧歌等。在动作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保持姿态美与动作美,还应培养鉴赏美与创造美等审美意识。对目前体育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还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爬绳、跳竹竿与五禽戏等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学项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及水平,切实提高自身健康。
4.有益于终身体育教育观的培养
运用传统的体育养生练习法,可让学生亲自在实践中体会与感悟,经过不断练习获得愉悦享受,感悟出体育意蕴及意境之美。传统体育养生具有丰富内容,受时间、场地与器材等影响比较小,动作过程较为缓慢柔和,且连贯圆活,不易给人疲惫感,更不易出现意外事故与运动损伤。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地点等进行不同练习内容选择。学生毕业之后,所掌握的不仅是门技术,还是自我锻炼的一种技能,为不同生活领域与条件下的人们,提供可靠的身体锻炼方法,并不断坚持锻炼,终身受益,极大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健身锻炼。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广泛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与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与良好人格,还能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育多元目标。尤其是终身体育健康观的形成,让传统体育养生发挥其优势,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一、传统体育养生与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关系
从查阅文献来看,各个学者和专家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综合其内涵,将传统体育养生界定为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健身运动处方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针对人身体状况而制定的运动健身方案,健身运动包括:健身内容和锻炼方法的选择、身体锻炼的负荷强度和运动频率、锻炼时间的把握,以及自我监督等。运动处方对锻炼者的锻炼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上分析,两者达到共性,意义都在于增进健康和调节心理,且传统体育养生在健身的基础上,更注重防治疾病的功效。因此,两者结合相互促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有利于发挥健身运动处方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终身体育观念。传统体育养生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技术动作中的“导引”、“武艺”、“气功”都运用了身体运动,调心、调形、调意,三者合一,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俱养。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以及培养良好锻炼身体习惯的重任。把传统体育养生体育项目融入到健身运动处方中,使传统体育养生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健身的含义和方法,树立科学理性的终身体育思想和养生观,全面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传统养生体育讲究修身养性,精神内守,知足常乐。例如,使练习者的心灵得到荡涤而变得平和、安宁,形成“顺和自然”的养生保健思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端正人生态度,淡泊名利,具有仁慈情怀、博怀,可提高人体抗拒压力的能力,使其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传统体育养生融入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后,可以发挥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之价值。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不仅满足学生的身体需要,使锻炼内容和项目更科学,而且可以使学生摆脱焦虑、烦恼、忧愁、忧郁,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第三,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过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竞技体育项目,如田径项目、篮球以及排球等。近年来,学校逐步引入了体育舞蹈、健身操、形体舞蹈等有氧运动,并运用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开始教学,学生开始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健康状况,教师们也注重自己所教的内容和方法,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对于有先天性或慢性疾病的、体质较弱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显然以上的体育技能对他们来说有些吃不消,且难以掌握,简单易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内容符合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使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主动性。因此,学生学习传统体育养生的过程,是继承、扩大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充实体育教学资源的过程。
二、传统体育养生健身运动处方内容的制定
通过健身运动处方的学习,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几年的体育锻炼和体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能持续关注自己的体质状况,即使在繁忙的职业工作中也会有的放矢,不受场地、设备和时间的限制,也能忙里偷闲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以后工作需要,把传统体育养生的观念注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入一些静养和动养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诸如安排一些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运动量不大、运动形式多样的内容,无论是伏案型专业(如文秘、会计)、站立型专业(如机电、纺织、烹饪、护士等),还是运动型专业(如市场营销、旅游、服装表演),这些内容均适合这些专业的学生。例如,运动型专业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静养内功调解气机,降低基础代谢率,心率等实现健康的目的,而伏案和站立型专业的可选择五禽戏、八段锦等一些“延缓”运动,达到气机畅通,舒筋活络。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兴趣爱好、健康状况、体育潜质,选择一种或两种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终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都要经过以下四个部分的练习,由浅入深:第一部分基础教学部分主要使学生学会呼吸,学会控制意念,做到松静自然;第二部分主要学会动作,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放松身体、调整呼吸、集中注意、排除杂念;第三部分主要使学生在“练会”的基础上,结合“养”,也就是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绵绵,意识虚无的无心自然状态;第四部分主要使学生更加完善其完整动作,使形、意、气合一,也就是练功时的意念活动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表略)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项或两项,科学地选配组合、灵活运用,每隔2周调整一次运动处方,每次练习60~90min运动时间,中等强度。
三、传统体育养生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在预防各种疾病、强身健体、增加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和强盛民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养生主要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心情,以此来改善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让人身体的整个机理都得到运动,以强健身体。传统体育养生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体育养生来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培养他们喜爱运动的习惯和兴趣,是促进现代高校体育健康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的历史能追溯到几千年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形态,我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主要以养生功、五禽戏、保健功、青年拳、24式太极拳、16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太极功夫扇等各种有效的传统养生方法为主,通过人的能力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挖掘出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内在潜能,让人不断地挑战新的自我,通过不断调整姿势和呼吸,运用自已的意念来增强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使人的身心融为一体,最终到达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汲取了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节人的身心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中国的传统养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气息和动作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养生效果的行为规范,能够让人的身心得到释放,身体得到锻炼,使人的身心都能健康地发展。中国的传统养生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医学思想,中国传统的医学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主要研究的是人体各种形态和内在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八卦九宫说,主要围绕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形神关系和动静关系,要求人的身心愉悦、平和,才能延年益寿、百病不侵。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体育教学要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从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要求学生内心的烦恼也能得到很好地释放,并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希望从课堂中学到医学保健和营养卫生知识。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出,体育在慢慢地向科学化发展,与其他科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体育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从而能够运用在实际中,增强身体素质。
2传统体育养生对体育健康教育的作用
2.1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体育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养成喜爱锻炼的好习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定义,只有将心理、生物和社会3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提高生命的质量,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保证健康、幸福地生活,这是现代医学对生命健康模式的诠释。体育锻炼的真正目的不是一种形式教育,而是让学生真正将自身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协调在一起,最终达到通过不断地运动来提高身体的机能,与自身生活的环境协调发展。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主要讲究的是“性命双修”“调身、调息、调息”的观点,现代高校的体育健康教育也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的身心和自然环境相契合,明白健康的真正意义所在,健康不仅是身体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同时更重要的是身心积极、乐观,才能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奠定基础。通过高校体育健康对传统养生的教育,让学生能够了解身体和内心的活动状态和运行的机理,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身心并炼,学会调节心理上的健康,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养成的过程,在养生锻炼中美化心灵、健康向上和培养努力奋斗的进取心,培养追求进步的决心、品德、创造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2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高校的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一般是具有全面、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群体,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处在全面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体育健康意识的最佳时期,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锻炼,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和保持大学生阶段的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加愉快地生活和工作。通过传统养生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健身的含义和内涵,树立一个科学的、理性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每天的锻炼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思维能力与内心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体育养生一般讲究的是顺应万物,内容通常很丰富,受时间、季节的影响比较小,场地和器材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所以学生在自已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小的空暇时间,就能进行传统体育运动,在日常的生活中坚持锻炼,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得学生即使走向社会之后,也能坚持经常锻炼,达到受益终身的目的。
2.3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内容
传统体育养生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人本思想”,表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和谐美德,很多传统的高校体育项目一直沿用到现在,丰富了体育教育的内容。传统体育养生的运动方式比较易学易练,一招一式看似比较简单,但是仔细品味会发现其中展现出了美学的因素,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国也具有较大的拥护群体。像现在比较流行的太极拳、太极剑、扭秧歌等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形式样式比较多,同时还具有竞技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养生运动形式主要是通过慢练习和慢运动来达到全身的血液循环,舒经活络,调节体内的气息,让学生平心静气,改善心浮气躁的不良心态。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具体的还是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挑选。让学生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感受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和精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体育运动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使之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锻炼的需要。
3结语
目前,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地方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结合学生对其学习的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突破原来固有的角度,将传统体育养生和学校体育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宋文利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张国鹏,周小虎.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学校体育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11(5):113-115.
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 传统体育 养生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健康成为绝大多数人高度关注的话题,它是人之一生所永恒追求的。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想要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可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人口多,数量大,平均寿命虽然有所延长,可健康的却没有几个。加上医疗费用的增加,这些问题早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是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此学科中收纳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方法以及养生的功法[1]。在其以人为本,注重人充分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养生的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涉及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与发展等方方面面[1]。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年轻人因外出工作,留下老人独自在家,加上一些老年人的身体不好,患有疾病,做什么事情都力不从心,心理压迫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并且如今很多的老人长期工作,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一旦退休以后,在家闲着无聊,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觉得不再受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因此会产生消极失落自卑的心理等。有的则因为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又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因而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
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常常被不良情w所困扰,表现为持久型和过渡型两种消极情绪,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是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人存活在这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人们得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顺应天地之和,以静为主,进行守神、调息和形体的锻炼,达到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是对心理障碍的影响,心理障碍比不良情绪更为严重,它是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造成的多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常常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事情。对于这种病人,就要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而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以动为主的功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五、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对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
孤独、焦虑、抑郁、自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可以帮助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积极加入到养生运动的团体中去,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国的导引术,每天进行适量的养生运动,可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一些焦虑,这时,我们就要正视它的存在,不能逃避。此时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行气术来帮助心理疏导,走出心情低落的状态。在进行行气术的练习时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心无外物,对意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不仅能使肢体安静,还能使精神宁静,达到精神的放松,进而影响人的心理,达到对情绪的缓和。
对于患有抑郁的人,首先对日常生活要有合理安排,对此类人要计划好每天必须做的事,切不可让他无所事事,这样只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此时可以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锻炼作为他的每天必做之事,促使病人积极完成任务。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把行气术与导引术结合起来,配合呼吸吐纳,对整个身体和精神全面放松,使头脑放空,防治其进行其他无益于身心健康的胡思乱想。意念集中,感受呼吸吐纳给身体及心理带来的美妙感觉。再配于正确引导他的思维,多多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现给他,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有益于对抑郁的缓解,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
自闭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养生的功法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大,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养生来进行改善,比如精神养生、饮食调养和起居作息养生,在有所改善之后,就可以结合养生功法同时治疗。
六、结论
老年人应该经常参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老年人不仅要合理安排养生锻炼,,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爱好,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少胡思乱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以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研究得出传统体育养生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传统体育养生的好处,多多地参与到养生中来,改善我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长寿的目的。鉴于如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体健康,改善心理疾病,还能将我们伟大的养生艺术传承下去!
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据史学研究,中国原始人类是世界上所知道最早利用火的人类。火的使用就表明原始人就已经开始熟食了。这应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我国古代的一些传说,如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等等,都从考古的发掘出得原始人遗迹中找到佐证。
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有关保养生命活动的举措,甲骨文中记载古代的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得吉凶福祸与健康状况不时的问卦,甲骨文还记载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集体卫生(大扫除)之类的记载,这些都表明他们对平安、健康的关注与向往。
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据《周礼》记载,西周已设有专业人员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的伙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登多方面饮食调理工作,提出了饮食与四季要相适应,这说明西周人开始注意卫生,防治疾病保养身体了,将养生作为已成为自觉的行为了。
这种自觉的行为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出现了不同的养生主张和做法,对养生文化的形成以极大的促进,其中对养生影响最大的就算是儒家、道家。
二、中国儒、道家思想对养生思想的影响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他的修身思想侧重于伦理道德,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在强调伦理道德修身的同时,对饮食的起居也提出了在今天看来也受人们认同的一些卫生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言,寝不语”简直就是达到健康的要求。在两千多年的医药卫生条件下,孔子能享有73岁的高寿,应该说是与他的修身养生思想以及对饮食卫生的注意有关。他的以“仁”为核心的精神修养为主,同时注意饮食卫生的养生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养生乃至其他学派起着先导的作用。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养生理论家和养生实践者。老子是“修道而养寿”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在传世的《老子》这本道家经典中,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既反映了老子的处事哲学,也体现了老子的“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一书经西汉河上公的注释,被后世道家和道教养生家为养生修炼的经典,后世的“摄生”、“嘘吹”、“握固”、“长生久视”等养生术语都出自这本书。
三、传统养生思想对现代心理卫生保健的提供思想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跨世纪之初就针对全人类的健康问题,提出了“健康新地平线,从理想到现实”的理念,它要求卫生工作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它的核心观念是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是健康的新概念。
传统养生主要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未病防治”是指在疾病在未发生之前,在养生学的理论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养生锻炼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的目的。“已病防复”是在早期的治疗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在病没严重前,调理精气,防止病情的加重,“病后防复”是疾病初愈,缓解和痊愈时采取的适宜的养生措施,预防疾病的复发
传统养生思想对现代健身观的启示。传统体育养生其目的并不是只为了练习的本身,而是为了个人健康长寿,这样练习者自然不仅关心技术,而且会关注和积累养生保健知识,从而使其养生健身练习更加的科学,有效合理,反过来,练习者掌握了养生知识,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学到了更有效的锻炼方法,练习的积极性会更高,练习的效果会更好,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传统的养生历来重视“天人合一”,认为健身养生不仅是要把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与整个宇宙运转联系起来,把人放在大环境中,与天地运转相应和根据自然规律去开发引导调整自身,适应环境,四季变化,使人充分和谐,进而对确立环保意识,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有利。
传统体育养生也重视“人社合一”,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而通过共同的练习,交流技艺和心得,可以改善练习者的社会心理,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融洽。不仅讲求性命双修而且还讲求道德可以陶冶练习者的情操,遇事不争强斗狠,不走极端。从而更加融洽自己和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达到“人社合一”的目的。传统体育养生一直把道德的修养,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在首位,把涵养道德,与人为善作为修炼养生的技术要素。
传统体育养生还重视“身心合一”,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精神状况。而人的精神活动特别是情志活动,从来就与人的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系统有关,以传统的健身术历来重视养练结合,动静结合,来达到“身心合一,形神共养”的目的。
进行传统体育养生的练习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重视后,不仅树立养生的理念,获得养生的知识,还会自觉的进行养生实践。包括:调养精神、饮食调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食药并举,趋利避害等。
四、结论
(一)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传统的养生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在历经数代人的丰盈中日趋完善。传统养生思想蕴含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和成果,在很多方面给予现代养生观以启示,给现代健身观提供了可借鉴之处。现代养生观可以从中汲取精髓的思想来充实自身的理论。
(二)传统养生哲学思想贵在“体道养生”,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行事,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的自主养生,同时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不仅如此,还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的修养以适应社会变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现代的体育养生观不仅要注意人在生态环境中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注意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注重身心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道德的修养。此外,还要以贵和尚中为前提才能事半功倍。
(三)传统养生思想给现代体育养生观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给现代体育养生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法。对传统养生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势必会给现代体育养生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现代健身观发展的同时,传统养生观自身也得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这样,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也就能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中收获更多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而使带有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为全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元翔,张华.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之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3-5.
[2] 吴京梅.中西方体育养生之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28(6):79-81.
[3] 徐丽娟.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51-52.
[4] 孙玉红,朱小平.试论我国现代体育养生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147-148.
[5] 苏克强.先秦儒、道养生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对现代健身观的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 王言群,赵贵彬.老子思想与传统体育养生[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19-20.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85-03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处理天人关系的重要基本思路。“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我国古代先民的宗教崇拜,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而作为一种明确的命题,则是由北宋的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应用广泛且意义重大,对哲学之外的传统养生学、伦理学、经济学、美学等各个学科都有深刻的影响。钱穆先生曾高度评价“天人合一”思想“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属处”。传统体育养生学,作为传统养生学的分支,自产生之初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天人合一”整体观更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天人合一”一直是一个扑朔迷离但又充满诱惑的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来讨论它的哲学含义,以及传统体育养生视角下的“天人合一”。
1 “天人合一”的九种代表性解读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天道是指对世界的认识,人道则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中国哲学家在思考天道与人道的问题时,大都肯定二者的相通性,至于是如何相通的,则看法不一,遂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天人合一观。
在两千年的思想进程中,对这一命题内涵的不同理解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九种:(1)老子的“天人玄同”说。老子从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论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从现实层面上说,天道与人道是不一致的,天道是自然之天,是公正无私的,而现实中人所实行的社会制度却做不到,存在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从理想层面上说,老子认为人应当取法乎天,求得天人合一,要求人们放弃一切违背天道的行为,进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老子的天人合一观注重天道,包含着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但却忽略了人道的特性,不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一定的消极性。(2)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说。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们做事时必须服从自然之道,但他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庄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老子天人合一观的消极性,具有一些辩证天人合一观的思想萌芽。不过,庄子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道家天人合一观的消极化倾向,他认为一切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是违背天道的,否认主观目的性可以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3)“天人相同”说。这是孟子以及《易传》和《中庸》作者们的看法,表达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和以上道家学说不同,儒家所说的天是义理之天,并且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来理解“人”。从理想层面来说,人是已经做到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体现的人,即我们所说的圣人,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义理准则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人是与义理之天直接合一的,人就是义理的化身;从现实层面来说,人不会都是圣人,现实的人不能充分地体现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但是,现实的人同理想的人在本性上时相通的,现实的人通过修身努力,可以把自己造就成圣人,实现与义理之天的合一。(4)“天人相交”说。这是荀子和唐代哲学家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看法。该学说把天看成自然存在,把人看成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承认天的运行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同时也承认人具有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基于此,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既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又看到人对自然界“制之”、“用之”、“使之”、“化之”的能动作用,比较正确的说明了天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坚持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5)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类乃至万物的祖先,它完全支配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人的形体性情皆取之于天。在他看来,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情感,天是放大了的人,人是缩小了的天,故而天人可以互相感应。他以感性的方式论证天人合一,表现出明显的神学唯心主义倾向。(6)程颢的“天人同体”说。程颢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提出了“天人一本”的命题。该学说把天人合一内在的理论基础定位为儒家一向倡导的“仁”,把天人合一描述为“仁”的道德境界,开辟了宋明道学研究天人关系的新思路。(7)“天人一气”说。这是宋代哲学的创立者张载和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看法。张载将天界定为广大无垠的太虚,漫无边际的苍穹,认为天只是万物的本体,并不具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以天为本体、人为中心是张载天人合一观的显著特征,王夫之继承发展了他得学说,认为天道和人道都是一个生生不息、前后相继的运动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统一起来,达到天人合一。(8)朱熹的“天人一理”说。朱熹把“天理”视为天人合一的内在理论基础,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确立了“理在事先”的基本原则。这个“理”一方面是指物理,即每一种具体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另一方面是指伦理,即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朱熹勾画了一个二重化结构的世界:一层是形而上的、抽象的理世界,另一层是形而下的、由事物组成的具体世界。理世界是具体世界的逻辑前提,具体世界是理世界的实际体现。理以气为中介,构成了具体事物。理一旦体现在具体世界之中,便不再与具体事物相外在,而转化为具体事物的内在规定,即所谓“性”。而人作为万物中的一物,也是理的体现者,故而天人一理。“天人一理”说强调三纲五常,表现出客观唯心主义倾向。(9)“天人一心”说。这是心学派陆九渊和王阳明的看法。陆九渊强调人是宇宙的核心,赋予人心以价值本体的意义,认为天理就是人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他提出要实现“天人一心”,就要向内用功,使“此心澄莹中立”,就可以实现道德价值,达到合一的境界。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学脉,但他更注重“心”的价值本体论意义。陆王心学呈现出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中国学者对“天人合一”的理解都颇有差异,上述每一种代表性观点都沉积着每代人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包含很多合理因素,但是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时代决定了当时的人并不能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发挥足以左右自己生活的作用。我认为,在该语境下各家提出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比较正确的观点。但是,人的主观能力的发挥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的时代,笔者认为,荀子的观点恰好符合了时代的需求,我们既能尊重自然运行规律,更能制天命而用之。
2 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哲学为理论指导,哲学领域中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就是“天人合一”整体观。以“天人合一”为特色的天人观对传统养生思想影响极深。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大体是从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及人与外界自然的和谐性两个“合一”的方面来研究养生之道的。
2.1 小宇宙:人体小环境的协调合一
传统体育养生学认为,人的生命由心和身两大要素构成,心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身是指人体的组织机构,由五脏六腑五体诸窍组成。“小宇宙”的合一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神)和身(形)的合一。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两者相互依赖、互根互用。传统体育养生学强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借以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心理修炼来加强自己的精神意志,从而增强机体的整体机能。借由“内壮”到“外壮”的方式追求人体环境的身心统一,以达到形健神旺的养生目的。(2)“身”的各组成部分的内部合一。每个部分虽都有各自的组织机构和功能,但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特征来看,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并非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对维系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至关重要。它一方面通过阴阳平衡规律,协调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促进人体朝着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协调脏腑相互间任何一个发生的太过或不及,防止其因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和衰弱。另外,还可以通过经络把各脏各腑、四肢百骸、诸窍上下内外沟通,使气血运行到全身各处,通过精、气、血、的充养作用,来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
2.2 大宇宙:人与外界环境的合一
人同时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样离不开物质的社会,因此,古代养生学家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探讨人与外界环境的合一:(1)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共存,不仅仅是后天生存的必要,更是先天本能的决定。人是自然物的一种,人的生命是自然物的精粹,并在不断地获取自然界的精华,人类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学所说的外伤六,充分说明人与自然不适应时,就会使人体发生病变,有损健康。人类活动应该顺应四时,辨识阴阳消长,根据季节气候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根据每天晨昼昏夜时序的消长衰盛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应做调整以适应其变化,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进而起到防病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2)人与社会的合一。人是社会成员之一,只有依靠和融入社会才能提高生活质量。社会上存在着形形的人和事,随时都会出现是与非、善与恶的矛盾和斗争,面对这类社会现象,必然引起心理情绪的变化,如果人的认识深度不够、调心养神的指导思想方法不正确,排除不掉恼、怒、怨、恨、烦、喜、忧、思、惊、悲的情绪波动和骤变,往往会累及五脏,导致疾病。传统养生非常重视人的精神调摄,注重人的心态适应社会的改革,认为人应该明辨是非善恶,并适应社会环境,做到淡化声色名利,待人和睦,达到人与社会的合一。
天人合一,是传统养生思想对待天和人的主要观点,重视“顺乎天道”“顺乎自然”,但也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不仅要主动适应自然与社会,而且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把握阴阳消长,利用自然变化规律,变通社会事理,使生命在自我调控过程中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
运动营养学课程以西方营养学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营养与运动两大健康要素为中心,在介绍营养素、食物营养价值和食品卫生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不同人群进行体育运动时的营养需要特点及其营养补充的要求。[5]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产活动、丰富文化生活需要和在于自然作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结合积极性和娱乐性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点鲜明的强身健体与养生方式,例如现在广为流传的“导引”、“太极”等。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健身与养生的内涵与现代的运动营养学所倡导的科学健康膳食及营养的合理补充有着巨大的融合之处,也是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内容。
营养素融入阴阳学说营养素完全是西方营养学及医学发展的产物,以具体的化学名称与物质结构来说明各种化合物被摄入人体后的功效。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核心理论“阴阳学说”却以哲学思想的“辩证理论”来解释人体的和谐与稳定。两者看似毫无关联的理论结构在最终追求的目的性“健康”方面有着中西文化的交融。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的“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养生观点的哲学思想其实蕴含着体内物质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各种营养素具有鲜明的营养价值与功能,可以用来解释“阴阳平衡”所带来的健康原因。在介绍食物营养价值时,可以增加传统与现代养生食品的理念与组成,尤其对药膳的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法与营养补充营养物质的合理补充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措施。民族传统体育中太极、导引、吐纳、八锦缎、五禽戏等运动项目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早已传播世界各地。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时,增加营养物质的补充,将会有利于运动的开展以及增加运动的效果。民族传统特色的营养配餐不仅能够起到增效的作用,同时也赋予民族养生文化的新内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传统养生饮食配餐研制的教学内容介绍,来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在介绍经典运动营养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图表、知识链接、附表等通俗易懂的形式重点突出民族传统体育营养补充的方式方法与营养配餐等可操作性内容,增加的运动营养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运动营养课程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运动营养学知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任重道远,但将中西方文化融合于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民族养生之道的传播。
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知识的民族性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发掘与强身健体有关的养生之道,挖掘其中的营养学理论,丰富运动营养教材的知识体系。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应形成独特的运动营养学教材,将民族文化内涵深入其中,争取对各种项目都能有科学合理的营养学知识支撑,都能找到现象的科学解析。
师生共同参与运动营养课程教学建设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提前将学生的兴趣点纳入到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让学生参与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合理的安排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潮流。让学生留意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以潜移默化影响其注意力,使其有意识的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的运动专项,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要求,尤其对指导运动实践的营养学知识要求,以便教研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不断的征求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如:知识宽度,难度等。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专项训练运动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运动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烹饪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且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为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于指导实际体育训练,必须以学生日常营养需求与训练实际相结合,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养生案例式教学为主,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尝试让学生主动分析自己所接触的膳食与营养品,运动训练营养补充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学生主动将知识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知技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的根本是思维能力的训练。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很多前沿知识都体现在学科的交叉,运动营养学也不例外,多学科的融合使其发展更为迅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须不断的把握当今生物与医学领域动态,了解运动营养学发展前沿,将交叉点分析给学生,让学生明晰知识融合利用的原理,在学习营养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创新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切认知技能掌握的基础。认知技能是习得规则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使学生掌握运动营养学知识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指导大众在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科学健身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养生营养补充,指导运动员合理的使用营养补剂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一、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三、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3.2身心协调原则。养生,从整体上来说,即撮养身心以保健延年的思想和方法。体育的终极追求也就是通过科学的身体运动进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达到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绿色养生坚持身心协调原则,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健康第一”的大环境和背景中,富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如果增进健康只侧重于运动而偏废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等),或者忽视运动而过于强调其它方面的调节,则势必会造成整体健康的不协调、身心发展的分离,也会导致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丢失。
3.3动静结合原则。动静结合是现代健康活动的基本特色,足绿色养生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动,指运动形体,i骂过身体活动完成;静,指清静心神,经由静养实现。动是生命的特征.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动式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武术、舞蹈、慢跑、散步等,对形体锻炼大有裨益。静可以安定心神,调节精神.各种器官生理活动和谐。有利于祛病、健身和延年。相对于身体的运动来说,养生可谓是以静为主的健康活动,其中导引、吐纳虽是运动.但也是绵缓轻柔之运动动静结合且有度协调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
0.前言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1.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2.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3.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3.2身心协调原则。养生,从整体上来说,即撮养身心以保健延年的思想和方法。体育的终极追求也就是通过科学的身体运动进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达到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绿色养生坚持身心协调原则,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健康第一”的大环境和背景中,富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如果增进健康只侧重于运动而偏废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等),或者忽视运动而过于强调其它方面的调节,则势必会造成整体健康的不协调、身心发展的分离,也会导致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丢失。、
3.3动静结合原则。动静结合是现代健康活动的基本特色,足绿色养生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动,指运动形体,i骂过身体活动完成;静,指清静心神,经由静养实现。动是生命的特征.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动式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武术、舞蹈、慢跑、散步等,对形体锻炼大有裨益。静可以安定心神,调节精神.各种器官生理活动和谐。有利于祛病、健身和延年。相对于身体的运动来说,养生可谓是以静为主的健康活动,其中导引、吐纳虽是运动.但也是绵缓轻柔之运动动静结合且有度协调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