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教育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篇1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促成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1-6年级: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7-9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的独立人格以及对自我、对外界的评价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二)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在全套书1~9册中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安排到各年级,呈螺旋递进式分布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遵循心理特点,突出层次性。本模块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面临的典型问题来编排,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由浅入深。

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内容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本模块内容和活动形式从有利于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学习和活动获得增进自我认识和获得自我调适的能力,

3 教学目标具体,凸显体验性。本模块在编写上体现了教学内容、要求具体化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出发,采用活动、体验、探讨、分享等多种方式学习,促进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4 内容趣味可读,体现反思性。本模块的每一个课题均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激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5 课程资源丰富,强调拓展性。本模块在编写上合理利用了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丰富的信息。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将活动延伸,鼓励将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建议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十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本模块提倡活动型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互助、参与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作用,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照心理、思考问题、矫正行为。

4 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灵活选用和改编教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得经验。

5 关注学生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6 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控制坏脾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 看课件,听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要搬家,两只雁儿拿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俩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口一张开,乌龟摔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2 让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 故事结尾,(投影2)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呵!”

4 教师小结:坏脾气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控制坏脾气》。

5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

1 了解情绪。

(1)了解情绪的类型。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喜、怒、哀、惧。(投影3)

(2)知识拓展。在我国,与情绪有关的词汇有近千个。你能说出哪些来呢?

(3)体验活动。(投影4、5、6,涵盖学习、生活、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①参加英语听力竞赛获得一等奖。你会――

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你会感到――

③亲爱的奶奶生病了,你会感到――

④自己被别人欺骗了――

⑤当我们看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顺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时,会――

(4)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出面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投影7)

(5)故事回顾。我们再来看“坏脾气的乌龟”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气的乌

龟”,它会摔死吗?(投影8)

(6)生活举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乌龟这样的事例,因为脾气不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危害?

2 调控情绪。

(1)问一问。如何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2)说一说。举出你在学习和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的例子。(注意引导正反两面的例子:积极的情绪,让人身心愉快;消极的情绪,容易引发事端)

(3)学一学。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学习课本上介绍的四种常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4)谈一谈。平时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调控情绪的方法中。哪些比较适合我们小学生?

(三)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 议议想想:(投影13出示课本的活动场主题图)你还知道哪些调控情绪的好方法?(开阔心胸、阿Q精神、压力化动力……)

2 读读演演:请学生生动地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情绪。

故事一 一次,富兰克林家中被盗,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答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并不悲伤,因为一是贼偷走的是我的东西而不是我,二是贼偷的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家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奥斯特瓦尔德说:“幸亏我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投影15)

(四)思维冲浪,享受快乐

1 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心灵小使者”。师: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倾听我们的诉说,理解我们的快乐和烦恼。把你每一件快乐和烦恼的事记在小纸条上悄悄交给它。

2 小小阅读王。请同学们阅读“望塔”部分的《钉钉子的故事》,再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荐。

(五)课堂总结,精彩奉送

1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

2 奉送警句:(投影16)

篇2

随着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中职教育已逐渐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平面设计作为中职教育中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平面设计究其根本包括产品内涵和外观的系统设计,而不是纯粹的美工设计,所以心理学贯穿于平面设计的全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中职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健康的心理学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本文针对这一论点,浅析了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心理学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平面设计行业现状及前景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广告业、装饰业、印刷业等众多领域。

平面设计行业基本包括三个层面:低层。比如,微型写真公司等。其主营业务为简单资料设计、商品设计等。中层。比如,专门设计公司。从业人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主要业务为商业宣传相关。高层。多为专业设计公司或企业,其业务素养较高,作品和业务均有很高的认可度。

中职学生可以胜任基本的设计工作,经过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逐渐可以胜任中层设计工作。

2.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要求

目前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且入学门槛不高,所以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第二,中职平面设计教师缺少专业美术基础,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或借调过来的。第三,中职学校资金缺乏,缺少平面设计专业设备,从而给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综合行业发展前景和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和教学的要求是十分复杂的。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设计者缺少审美能力,则很难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导致作品缺少灵魂。其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平面设计大型基础软件有PS和Illustrator。另外,还需要根据差异,补充一些小众软件。最后,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底蕴,其中心理学课程不仅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康、全面的心理结构,对人生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以健康的心理教育,对中职平面设计学生迎接设计行业的机遇,面对行业的挑战是有很大帮

助的。

二、心理学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产生晚于教育学,但是两者中有很多热点和共通的话题,比如,教育学中的教育实质、目的、过程、策略等,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在东西方受到广泛关注。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现代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对平面设计专业有很多启示。下文将分别阐述。

(1)多数平面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创作时,首先进行的是对命题或作品完整形状进行分解,使其视觉感受从常规变陌生,进而产生带有主观立场和自觉的作品。

(2)在完形创作的同时,设计者又会对图形进行自我简化和提炼,从而可以反映出图形的本质。从复杂形态中提炼出简洁本质,是当今平面设计者努力追求的方向。

(3)设计者在对熟知的事物或图像进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其他结构、色彩等进行再次创造,目的是突破横常性,进而使作品与常规形象产生差别,这样才能形成视觉冲击力和强大吸引力。

(4)在平面设计中,为了重点突出某些主要因素,需要采用差异化的背景,比如,表现声音通常需要寂静环境来秤砣。

通过将心理学中的很多规律和平面设计相结合,会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可以从表面形式深入到人们心里。可见心理学和平面设计是互融互惠的。

2.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平面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将其思想、心理通过设计作品视觉化,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共鸣。只有把握观众的心理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只有设计作品把设计学和和心理学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结合设计和教学经验,谈谈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节奏感。平面设计虽然不会像音乐那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但是设计作品通过构图的变化,色彩的浓淡,图形线条的曲直,亦能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比如装饰画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叠加和重复。而设计的节奏感正是心理学中形式感知的体现。

(2)平衡感。正常人都有寻求内心平静的倾向。在平面设计中,水平给人安静感,而垂直则给人傲慢感。就平面设计而言,合理的构图及编排即对水平、垂直的安排,可以给人明确、清新的感受。

(3)冲突感。知觉心理学中阐述过,知觉易受比例限制。冲突的对比是一种有效而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法,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印象。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习惯于寻找创新点和中断点,所以这些冲突能达到很好的共鸣,但是冲突和刺激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知识的框架。

所以,优秀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努力追求美学和心理学的高度契合。

三、心理学教育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学思想的培养十分有效和必要。下面是一些如何加强心理学教育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1.将良好的心理学引入平面设计

教师首先要将良好的心理学思想融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中,才能进一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其人生态度和作品思想进行

把握。

2.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实训和技能教学中,需要良好的引导学生的创作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3.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

中职学生存在年龄小和学习能力不高的情况,而平面设计专业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换言之,平面设计作品是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通过教学和作品,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技之长”,更能让他们成为心态健康的人才。

心理学广泛影响着平面设计,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深入而全面地开展心理学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曾军民.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J].教学实践,2013(12):97.

[2]谢萍.平面设计及其心理学反应.编辑之友,2003(6):69-70.

[3]欧阳崇坤.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科技信息,2012(12):198,202.

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175-02

1教学背景分析

该课采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该讲课内容为其中项目六“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中的第一节内容—整流电路。该次授课对象是轨道交通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具备整流和半波整流电路的知识;会用电子实验箱搭接半波整流电路;对半波整流电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学习中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分析能力不强、计算能力较弱的学习障碍。在行为特征上,他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善于动手实践,喜欢交流经验,并有很强地展现自我的欲望。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理解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2)能力目标:能使用万用表、示波器完成桥式整流电路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波形的测量;会分析桥式整流电路中常见故障对电路的影响;会运用桥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的公式进行计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和爱护设备意识。依据课程标准兼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职教理念确定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立难点和教学关键点。(1)重点: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电流的计算。(2)难点: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

3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化技术,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实训环境:理实一体实训室。教学资源:学习平台、情境视频、任务单、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PPT、无线投影、在线练习题、录像设备等。

4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项目。教师展示半波整流电路的波形图动画并提出问题:半波整流电路的缺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示波器的波形,并参阅教材共同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展示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波形图动画并提问如果现在需要给手机充电,整流电路部分应选择哪一个?学生观察分析后,阐述它们的不同点,从而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同时引入该次课内容。环节二:分组操作实施任务。教师讲解该节课的任务,确认桥式整流电路的实施方案。学生小组合作,接受学习任务,确定实施步骤。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模拟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绘制桥式整流电路图。步骤一:搭接桥式整流电路,该步骤包含两个小活动。活动1:认识电路组成。学生在学习材料和动画中通过彩色图片,逐一将元件展示。二人合作,迅速将电路所需元部件在实验箱面板上找出,在任务单中记录操作时间。活动2:搭接电路。学生借助平台资源“桥式整流电路组成”,搭接电路。此过程中,教师强调电路搭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即时录像学生操作过程,以备评价。步骤二:测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桥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的测量,填写任务单。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强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熟练使用万用表测电路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实录,以备评价。步骤三: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借助平台资源中的示波器教学视频,学生组内合作,用示波器观察电路输入输出波形并记录在任务单上,教师即时录像学生操作过程。步骤四:分析电路,该步骤包含三个小活动。活动1: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学生借助学习平台中的“电路原理”动画,通过动画分析u2正半周、负半周时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并填写学习任务单。活动2:计算输出电压和电流。学生观看学习平台动画并结合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学习成果,理解并记住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计算公式,通过做习题进一步强化计算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该次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活动3:故障分析。学生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观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主要原因。通过典型电路故障的原因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这是该课重点之一。对典型电路故障进行汇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理解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电路分析能力。环节三:展示交流效果评价。整个学习过程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环节四:巩固知识自测练习。学生利用平台资源的自测练习环节,独立完成自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不足,有利于下一轮教学的开展和课改思路的延续及深入进行。环节五:课后调查拓展任务。课后调查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利用微信平台,提供实际电路图。学生从提供的实际电路图中,识读桥式整流电路,使教学过程能做到师生沟通无限、信息及时反馈。该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平台,即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步自主构建,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通过自测系统,使学生能够自主强化知识技能,同时老师通过该系统能快速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能及时做出针对性的辅导。通过课堂即时录像,使学生在组间评价打分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技能的自主梳理和自主内化,同时也促进学生对搭接电路的操作规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目前,随着我国人才培育事业的不断推进,趣味性教学已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掌握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进行游戏环节的设计,从而落实教学任务。因此,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通过总结和分析,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势在必行。

一、心理特征分析

1、喜欢关注新鲜的事物

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对于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面对新鲜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极强的好奇心。然而,由于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会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繁琐的教学氛围和无趣的教学模式产生排斥心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到课堂之外的地方。比如:在课堂前期,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跟上教学节奏。到课堂的中期和后期,往往就会发生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情况。再比如:在小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突发的事件吸引注意力。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够全面,对于新鲜事物的关注,在缺乏合理引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秩序以及教学质量。

2、情绪化较重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心理极其敏感的阶段,情绪化比较严重。在学习中,对于知识的获取难以保持一颗客观的心态。比如:一次考的不如意,可能会导致他们嚎啕大哭,从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甚至,也可能由于在某一次的考试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心生自豪感,觉得洋洋得意,从而对后期的学习产生轻视的态度。小学生因为自身的情绪较敏感,无法客观的进行自我调节,还会导致无法正确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比如:在遇到教学难点时,老师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学生进行严厉的要求甚至是批评。部分小学生就可能误解老师的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游戏设计的相关策略

1、注重游戏的自发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想通过游戏设计来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掌握好以学生自发性为基础原则。在进行数学教学游戏的设计前,需要充分掌握班级同学的整体心理情况,分析该游戏的适用性和参与性。比如:在针对小学数学的“乘法和除法”这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可以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述后,让同学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设计简单的游戏,如四个苹果可以分为两组两个苹果,则4是2的2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2、以小学生认知为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开蒙的阶段,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同与成年人。因此,在针对小学数学的游戏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小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进行科学有效地设计。将小学生常玩的游戏引用到教学中,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正确的认知。比如:积木是很多小学生常玩的游戏,在对几何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助积木进行课堂演练。通过让学生观察积木的外形,从而增强小学生在几何体知识中的立体思维能力,对提升小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再比如: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很多小学生都非常熟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该游戏进行有奖问答。每一排的同学在听到问题后,进行站立式抢答,并对回到正确的同学可以获得一个小苹果。在抢答过后,老师可以邀请同学对自己的胜利果实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增强团队意识,端正小学生的价值观。

3、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是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游戏环节,都不可以脱离真实的教学目的。游戏作为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游戏需要始终以服务教学为目的而进行开展。首先,老师进行在游戏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内容和纬度,进行切合知识点的游戏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游戏教学的目的性和质量。其次,在游戏环节中,老师需要时刻把握好程度,避免游戏过程失控,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影响教学质量。老师要按照游戏的每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从而避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情况。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游戏设计可以考虑学生分组的问题,并结合加减题来完成,即每个小组事先分组,答对一道题可以从别的小组抢一个人过来,答错一道题则必须表演一个节目,对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着极大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小学生逻辑思维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上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游戏进行合理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

参考文献:

篇5

二、拓展教学有利空间,让活动内容更能接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第一、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第二、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第三、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例如:在“篮球、软排、毽球、短绳”教学,明显是一节多项目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项目,每项活动,都有不同锻炼的价值。使学生在一种既主动,又活跃的能动状态下,唤起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了。如“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篇6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投入到练习中,而且在通过多次练习后,学生能喜欢上、能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与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其引导性,不能按部就班,通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展示个性,从而提高体育理论素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引入课程中,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练习,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学会交流、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富实效性与生活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当前,小学体育的教材内容略显单调,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局限化,逐渐对体育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的观念,充实、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情感。如在练习短跑100米时,可以提问“咱们班谁跑得最快”、“100米谁用的时间最少”等问题,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情感。第二,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绳等。

三、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活动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克服困难,最重实现成功;面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对他们提出表扬的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实现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

如在教四年级体育时,其中有个女生在练习仰卧起坐时竟然一个也起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教给她方法,鼓励她再继续尝试,果然,坚持了几次,能够做出好几个。当时我马上就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到学期末,这位女同学仰卧起坐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课也充满了兴趣,上课特别认真。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会给成绩差的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会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在平时练习测试时,我会暂时不给差生定下分数,再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抱有希望,从而激发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创新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师生之间的交往而无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小群体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如:耐力跑教学,让学生在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力互利的前提下,自由组合成5—6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我事先不告诉学生跑的路线,而是在学校自然地形的某个点放上写好的提示,全程设有三到四个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跑完全程。学生带着一种好奇、探究的心情进行练习,效果很好。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本身很盼望上体育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积极性,这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础。可以从创新教学的分组形式开始,使学习小组形式重新组合,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的兴趣。

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全面锻炼学生

篇7

(1)调整实验室管理体系

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本科基础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中心的服务对象从化学类各专业的学生扩展到全校理科、医科、文科所有本科学生,并要求开设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课程。原先按化学二级学科,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设立的教学实验室的建制,已明显不适应新的需求。为此,我们以实验技术特征为脉络,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了化学基本技术实验室、合成技术实验室和仪器技术实验室。中心开出的实验课程与新组建实验室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同一学期内,一个实验室可能与多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有关,而一门实验课的不同的实验内容可能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新组建的实验室承担各实验课的全部教学任务,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组织保证。

(2)调整实验室布局及改造实验室基础设施

为适应新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必须重新调整实验室布局,以方便管理,提高水平及效益,推进教学改革。实验中心设立在50年代建造的老化学楼内,在原来以教研室为建制设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造。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人为本、方便管理、分块实施、稳步到位的改建方针,经过1999-2001年3个夏季的努力,已全部完成。

①调整实验室布局化学操作类、仪器类实验室相对集中;高层安排通风要求较高的合成技术实验室,人流量大的基本技术实验则安排在一、二层楼。整个布局有利于实验室共同设施的安装,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为提高使用效率、改进管理提供了保证。

②全面改建和提升实验大楼内、外设施分期分批投入1000多万元,整修实验大楼,改造了全部学生实验室(2140m2)、实验辅助预备室(76m2)、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办公室(200m2),另有教室、报告厅、会议室等。更新了基础硬件设施,形成了适合现代实验教学的基地。其主要内容有:

a改善教学环境。重新设计了上下水、电、煤气管道、通风、照明系统,学生仪器实验室按需要安装了空调、去湿机等设施,办公室、教室、报告厅、会议室都安装空调,内部环境简洁、明亮、整齐;b更新了实验通用设备。半自动电光天平全部改用电子天平,更新水泵、油泵、烘箱、马弗炉,铁制品如铁架、铁夹、铁台全部改用不锈钢制作;c理顺了公共支持设施。改善了纯水、冰块供应,药品、试剂储存等设施,配备了超声波清洗设备等。

d更新了实验台、柜。按同时能容纳500名学生实验以及常年开设80个实验的要求配备学生实验台。按化学操作实验应每位实验学生配备一套玻璃仪器,以每学期能容纳2000名学生实验的要求配备了不同类型的柜子;e建立实验中心局域网络系统。联通了所有实验室、办公室、教室、会议室、报告厅,为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现代管理提供了接口。

③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争取多方投入,更新、添置仪器设备。目前实验中心的资产总值由1999年前不足80万元上升至2002年的358万元,设备已从244台件上升至493台件。1990年以来购置的设备达90%以上,在教学仪器现代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3)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

实验中心的管理制度建设遵循有利于实验教学、科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原则。实验中心成立以来认真执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定》以及学校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心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若干管理制度,包括:①实验主课教师职责;②实验指导教师岗位职责;③研究生担任实验指导教师执教的规定;④实验室教学辅助人员及技术人员岗位职责;⑤学生实验守则;⑥学生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⑦实验室清洁卫生条例;⑧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⑨实验室仪器设备借用条例;⑩教学辅助人员及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办法,等等。这些管理制度的执行,有力地保证了中心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经过3年多的实践,实验中心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管理的规范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4)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①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教学队伍的组织采取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中心正式编制教师10名(教授1名,副教授6名),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多数还兼有其它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每学期还流动岗位50~70个,吸收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实验教学。特别是研究生“三助”制度的推行,大量研究生作为助教参加了本科实验教学。目前研究生助教与研究生教学实习的工作量已达实验教学工作总量的45~50%。

新形势下,如何组织好实验教学队伍,我们在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包括:鼓励资深教授参与实验教学;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的相结合;设立主课教师制度;为每一位研究生助教指定指导教师;预备实验及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当班人员挂戴胸卡制度。

经过几年实践,这些制度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每学期都有资深教授(包括博导)参与实验教学,这不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关,在保证教学质量上发挥作用,而且也为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助教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又如实验教学人员载胸卡上岗制度,有利于参加教学人员的自律,也有利于相互督促检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②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心现有实验管理技术人员15名,他们是实验室运作的主力。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教学实验实施的辅助工作;协助教师开展实验内容改革等。

随着实验室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对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努力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主要方式有:定期培训和轮岗;通用技术集体培训;新实验的岗前培训。

此外,实验中心主要通过讲评、交流、观摩等方式,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在中心内、校内、校际间相关实验室的参观学习,提高日常管理水平。要求实验室环境随时保持着清洁整齐,始终处在可用状态。

2几点做法

(1)统一布局,分步实施,抓住机遇,争取立项支持实验中心成立后,逐步形成了调整实验室布局、改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方案。但资金来源成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实施的瓶颈。1999年学校投入450万维修基金,对中心所在的化学楼进行了建筑外立面大修。我们抓住机遇选择3间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按总体布局的要求对内部实验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以此为契机争取到学校3年行动计划的项目投入570万(包括随后的追加投入),对实验中心的全部实验室进行全面改造。之后,我们又争取到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450万。从1999年至今,通过立项争取,加上教育部化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投入100万。花费在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及仪器设备更新、添补上的费用达到1120万。这是我校化学实验教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投入。

(2)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上水平

实验室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应高起点、高标准,坚持先进性,以适应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在有限资金的条件下,努力改善实验环境,如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加装了消声装置,以降低噪音;大型通风柜采用大开面的钢化玻璃、铝合金材料构架,以获得良好的照明、通透的视线;又如化学损伤类实验室采用格栅吊顶,不仅隐蔽了管道、布线,室内气流通畅,同时又使实验室保持整齐美观。由于资金并非一次到位,改建工作只能分批进行,并且要不影响教学。因此,改建必须按预定要求,严格执行,定期检查,使实验室保持在随时可进入运作状态。

(3)全员聘任,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在学校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中心实行了岗位聘任制。中心按任务核定了岗位,建立了岗位责任,按岗位要求进行了考核。

实验中心组织了两支队伍。一支是固定岗位的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以实验室系统设立岗位;另一支是实验教学人员,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按课程系统设立岗位,建立若干实验课程组,聘请教授主持课程的总体发展和建设,以吸取当代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充实基础实验教学内容。

在组织队伍过程中,坚持思想先行,讲清任务和职责,同时跟上管理制度。岗位考核规定,化学系在编教师必须至少完成本岗位工作量1/3的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年讲授两门以上的课程,并有计划地执行教授上基础课的规定。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工作经仔细分解后,落实到人,实行坐班签到制,年度考核完成任务情况。从而保证了中心的各项建设管理任务的顺利进行。

(4)处理好建设与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硬件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执行,因此,大规模的实验室建设,安排在暑假进行,并在开学前完工。为此,集中力量一部分一部分地建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实验室的硬件是实验室运作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及时而规范的管理,是达不到我们建设实验室的目标的。因此,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应一起抓,硬件建设一完成,马上就要跟上相应的管理措施。

3建设成效

(1)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实验室的重新布局和修建,充分考虑了不同功能教学实验室的特殊性和通用性,尽可能地增强实验室使用的灵活性。如以滴定操作为主的化学分析实验室,同时也能用于操作小型仪器的实验;在普通化学实验室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小型通风橱窗口也能满足部分有机化学实验操作的需要。

扩大实验室的有效容量,以满足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需求。目前,实验中心可容纳500名学生同时做各种内容的实验;化学操作类的实验室拥有成套玻璃仪器设备,以每人一套设备计,每学期可供2000余名学生登记使用。实验中心每周开放时间已达40小时,年接受实验人时数由中心成立前10万上升至2002年22万;已覆盖全校理科类、医科类全部专业以及文管类部分学生,学生人数由中心成立前的每年1400名发展到2500名。

(2)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受益

基础化实验教学涉及面广,约占全校学生的2/3。学生走进清洁明亮、整齐有序、功能齐全、设施良好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心情舒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出色地完成实验学习。

随着学生实验人数的增加,实验指导教师由过去的40余人增加到70余人,良好的实验条件及办公条件装备,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反映说:这次改建彻底改变了建楼45年来的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由于投入少,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救急学生实验及相关设施。在这次改造中,我们特别注意到教学辅助用房的改造和建设,使工作环境的安排更为合理。同时,也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办公用房,配置了饮水器、微波炉、洗衣机等设施。

(3)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实验室硬件建设的进展,为实验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实验仪器中新技术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技能水平,而且也为压缩学时,充实实验新内容提供了余地。如采用电子天平后,调整了实验的称量操作训练,计算机的采用,使部分实验的数据采集、处理等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此外,还为开出新实验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化学震荡、镍的钝化曲线测定、聚苯胺电化学合成及电变色、多组分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循环伏安法等新实验,就依赖于电化学分析系统、富里叶红外光谱等仪器的配置。

以实验技术为主线建立实验室,克服了以课程为中心建设实验室的缺陷,其优点是有利于实验独立设课,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如为全体理科、医科学生开设的普通化学实验,为医学、生物类学生开设的现代化学基础实验,为文科学生开设的大学化学实验等,这些实验教学是在多个实验室中完成的。

(4)推动了国内大学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

由于我实验中心的建设起步早,立意高,建设的成果和做法引起国内众多同行的关注,得到了同行及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肯定。中心先后接待了国内几十所兄弟院校的参观交流,为推动高等学校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篇8

G642.4

一、引言

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是研究离散结构和离散数量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很多专业课程的先修课,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在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被普遍采用。例如,集合论的概念和方法,代数的概念和方法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人把离散数学称为“计算机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有两个主要用途:一是描述计算机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主要工具,为理论计算机科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为形式描述技术奠定数学基础,而形式描述技g则是描述和验证计算机系统的数学表示方法[1]。因此,学好离散数学对计算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发挥着重的作用。

二、传统教学设计

(一)传统授课过程

①撰写教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参考、教学重难点;

②教学过程的实施:传统授课,板书及多媒体教学辅助;

③课后作业;

④教学反思。

(二)传统教学实施过程的不足

1.教材内容抽象,数学味浓。教学内容是纯数学理论,在习题上的设置也大多是计算或证明,这对学生来讲,理论性太强,不太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形单一枯燥。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的传统理论讲解,利用板书向同学传授数学原理,最多加之幻灯片辅助。定义、定理、计算、证明等教学内容充实了整个课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这样单一的传统教学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无法显现。

3.课程考核传统。离散数学课程考核学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不能很好的体现学习过程的考核,这样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无法真正体现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服务也就无法突显。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创新教学设计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通过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的 3 个要素――教师、学生、任务,利用驱动的理论基础提出 教师经过1:课前准备 2:任务设计 3:任务分配 4:实施任务 5:监督指导 学生经过1:课前预习 2:接受任务 3:明确任务 4:执行任务 5:完成任务 6:共享交流 最后老师学生相互进行反思评价。基于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该模式在任务驱动的主线下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任务为主线贯穿起来,通过任务来驱动教学活动,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递归、抽象、分解、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规划和利用启发式的推理来寻求解答等,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2]。

四、创新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准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预期效果,对任务进行总体策划,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要根据教师的上次课要求进行课前预习,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了解命题公式及分类的基本教学内容。教师结合授课内容,组织授课只是层次模块,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思维[3]。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以命题逻辑为例)

1.学生分组:根据班级规模将班级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

2.问题设计:教师结合问题的应用领域设计相关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教师针对命题逻辑部分内容的教学给出一个理论练习和一个生活中的问题:a)构造真值表判定公式类型;b)“楼梯的灯由上下2个开关控制, 要求按动任何一个都能打开或关闭灯,试设计一个这样的线路。”(此处需同学查找资料,门电路符号,与门、或门和非门)。设p,q为开关的状态,F:灯的状态,打开为1, 关闭为0。不妨设当2个开关都为0时灯是打开的,根答案可得: F=m0∧m3= (x∧y)∨(x∧y)。(解题过程对学生屏蔽)

3.接受任务:小组长代表小组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明确任务,查阅教材及相关的资料。

4.任务执行:小组分工协作,逐项完成任务。小组学习记录任务完成的全过程,真值表和应用题解题过程。

5.小组长集中,教师分别检查各组任务的执行情况,分享过程和心得,小组对各组的任务给出量化评分,这样会激励各组在后期的任务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这种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效率高,效果好。

6.最后10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和教学反思,布置下次课教学任务。

五、结束语

作为一门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每位教师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本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需要长期不断地培养积累和沉淀,但我们要坚定培养目标,在探索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总结,争取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1-10.

篇9

引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小见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但是这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但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将小组讨论直接等同于合作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全程“放手”管理,认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民主性等众多教学误区,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对一个社会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个人未来能独自面对生活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

(一)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科素养自然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识普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使学生真正的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和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情怀是我国教育现状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教养以及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情趣。

(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现阶段教育中出现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知识授予中处于被动状态。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管束相对较少,自制力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教师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学生的认知、经历有限,难以形成对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会欠妥当,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懒惰自私,很难对自己的人生尽心规划,细心筹谋,需要他人从旁引导。

(三)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观点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现代社会淘汰掉的观点,但现实中还大量的存在。学生应当“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对初中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课程的调整与合并。一方面,简略课本中一些单调乏味、空洞的教条化内容,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引例鲜活生动的课题,赋予课本崭新的生命力。以兴趣为引导,使学生用单纯的信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偏颇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德与修养。

(二)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疏导,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注其情感变化,理解宽容其过失,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重视人才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加大对道德败坏,屡教不改的青少年的处罚力度。

三、现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与学习目标相混。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本身并不相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误将二者等同对待,直接从教学大纲或是教辅书中照搬其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预设目标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虽然制定出了具w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仅仅是建立在其想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标,并非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依旧未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形成较好的核心素养。

(二)视小组讨论为合作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小组讨论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小组讨论管理等方面均明显表现不足,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直接让学生与其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则常常千差万别,同时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划分,因此经常导致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在小学讨论当中全程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未能够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度重视课堂活跃度。在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教师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在看其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下,学生并未对讨论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各说各话,并不懂得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论点论据;而教师对于讨论时间也未能进行合理把控,学生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化讨论,此种低质量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其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受教材局限。历史与社会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意识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在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事实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老老实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常常会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单科课程知识,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受到升学考试等影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则更加倾向于将重点教学内容放置在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则稍显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启发。以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为例,譬如说在八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是图书文献等搜集有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方面的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各项相关资料。但为了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未能对其进行细致浏览和深入分析,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就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任务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总结出秦始皇为何要统一的原因、具体的统一过程以及统一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经过小组内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学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学生在积极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的同时也是激发其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学校组织游携手、徒步毅行的活动,教师随行可以讲解的时间、原因、艰难不易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学生经过此次行走,一定获益匪浅。实践活动的增多不是徒劳的,会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动力。

(三)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有意识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综合复习《八下历史人物》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计评选“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推选本小组的“十大人物”,并在纸上写出推选人物的具体成就,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对人物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发挥出的作用等进行简要概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贵品格,对你又有何启示,学生自己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向优秀人物学习靠拢,在层层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和活跃自身思维,在建立一种家国情怀之下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和互动,令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教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活动,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终以书面形式上交感想,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历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推演历史,将历史,地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互相贯通。例如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当今中西思想的交融,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如今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阔眼界,锻炼文笔,进行课前演讲,使学生摒弃懦弱无为的思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承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定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08―06

引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回溯教学设计上百年发展历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初―60年代)是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思想萌芽及早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是以认知主义为核心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以精细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多种学术思想整合而成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展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气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风靡一时[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许多思想仍被广泛采纳;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后现代主义认知理论等认知理论的合理成分也被教学设计所吸收;新知识观、新人才观等观念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中的一些理论养分也正被教学设计所吸取……,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本文将紧扣当前教学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一 信息视野教育原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

信息视野教育原理是以信息为主线认识、改造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理论,当教育具体化为教学时,就衍生为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3],可如图1所示框架图简洁表示(黄景碧,2009)。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原理则可变换为学习原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是主导教学(典型地如教师通过课堂实施集体化主导教学)视角的理论基础。信息视野学习原理是主体学习(典型地如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实施个别化主体学习)视角的理论基础。

二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设计理论分析

图1中所示,“教学工程”要素是教学系统七要素之一,是指为了实现教学信息交互最优化而所需要的过程环节及其相关事务。由于教学是一个过程,所以总是沿着教学工程这一过程相关的要素将其他六个要素联结起来探究教学的最优化。“教学工程”可进一步划分为教学设计(如设计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开发(如依据教学设计环节的课堂教学教案开发课件、教具等)、教学实施(如依据教学设计环节的课堂教学教案,利用教学开发环节开发的课件、教具,实施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如对教案、课件教具、课堂教学实施等进行管理)、教学评价(如对教案、课件教具、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评判)的迭代、螺旋式、循环往复向前发展的五环节,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学工程的首要环节,必须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六要素和后续的教学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四环节,为整个教学系统形成蓝图,而不是简单预测,这正是当前基于设计的教学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逐渐替代预测性教学研究(Predictive Research)[4]的缘由。此时,图1所示教学原理与AECT’94教学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学技术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相吻合的。

由于软件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数字信息化模拟,而教育世界也以信息为主线而探究,所以将教育工程与标准化发展着的软件工程比较研究,是合理的。例如,将软件工程领域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5](如C#、JavaScript)、数据类型、数据结构、UML(统一建模语言)面向对象建模、ER(实体关系)数据建模、设计模式、配置管理、项目管理等理念迁移到教育工程领域,将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工程,促进教育过程或教育产品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之上[6][7],下面以信息技术课“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案例,首先进行教学设计理论分析,然后推导出设计结果概要。如表1所示。

(1)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素

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的意义[8],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处理的手段[9]。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图1中教学内容要素所示,整个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技术、科学、情意、哲学的统一,并可不断迭代深入为各学科直到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止[10]。这和当前提倡的“教育内容必须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统一,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和当前强调学科交融思潮也是吻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则是教学实践方法(一般以教师讲述案例,学生主体实习、实验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技术方法(一般以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科学方法(一般以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情意方法(一般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意交流、谈心共鸣、叙事、故事寓意,教师鼓励学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哲学方法(一般以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学生反思、学生主体建构等为主导方法)的统一,这是因为每个方法对教育都有其自己独到的视角,就如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2009年会上提出,任何重大的教育问题都应该通过不同学科的联合研究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11]。当然,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具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应该根据该教学内容筛选、圈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在表所示案例阐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素分析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内容属于技术、科学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子层次中关于信息安全的内容,但又必须坚持实践、技术、科学、情意、哲学的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所以其教学方法应该以教学科学方法与教学技术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并坚持教学实践方法、教学技术方法、教学科学方法、教学情意方法、教学哲学方法的统一。

 重点:信息安全概念,知识(科学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等为主导方法(教学科学层次方法)。

 重点:信息保护技术,信息保护相关的实现操作(技术、实践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实践层次方法)。

 扩展:计算机犯罪及预防(情意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叙事、教师讲述案例故事等情意交流方法为主导(教育情意层次方法)。

 扩展:信息安全与反信息安全对立统一(哲学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学生反思、学生主体建构等为主导方法(教育哲学层次方法)。

(2) “教学媒体”要素

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的载体[12],习俗上根据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划分媒体,图1中教学媒体要素所示,可划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味觉媒体、嗅觉媒体。其中,视觉媒体根据计算机处理特点可分为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等,可通过媒体工具系统掌握这些媒体,如通过Word、Photoshop、Premiere、Expression Web、Maya、Audition、Cakewalk分别掌握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波形音频、Midi器乐媒体技术,将非常有助于教育者教育能力的提高。

各媒体各有其适用场合和优缺点(例如文本语义精确但抽象,图像形象但可想性大,三维动画最能表达真实世界但制作成本高,等等)[13],某一具体的教学交互时刻,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学媒体。

本案例的“教学媒体”要素分析

综合运用视觉媒体(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听觉媒体、触觉媒体。

 科学归纳、演绎时主要使用文本媒体、听觉媒体,案例故事等主要使用视频动画声音媒体。

 上机实验等使用到触觉媒体。

(3) “教学交互”要素

教学交互指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传播与反馈[14],是包含一个或多个瞬间操作的过程。

图中(教学)交互要素所示,教学信息交互方式可分为:1)集体化面对面(典型地如教师课堂主导教学,该模式一般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教师集体化讲授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具体教育方法实现的教师提问、学生自测等各种交互)。2)集体化非面对面(典型地如学生课堂观看电视主体学习,该模式一般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集体化观摩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观摩学习进程中的具体学习内容选用具体学习方法实现的学生自主建构、学生自测等各种交互)。3)个别化面对面(典型地如家教,该模式一般以教师学生双方自约定的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个别化提问教师解答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学生提问教师指导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具体教学方法实现的学生实训、教师讲授等各种交互)。4)个别化非面对面(典型地如学生登录网络课程主体学习,该模式一般以学生自定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个别化主体建构探究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学生主体建构探究学习进程中的具体学习内容选用具体学习方法实现的学生网络协作交流、学生通过网络向教师提交问题等各种交互)。

各交互方式各有其适用场合和优缺点(例如集体化教学只能依照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进行,难以兼顾平均水平上下的学生;个别化教学能依照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形教学,但难以实现教学的规模性,等等)[15]。教学交互应该是集体化面对面、集体化非面对面、个别化面对面、个别化非面对面方式的统一,当然,某一具体的教学,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学交互方式。

本案例的“教学交互”要素分析

 本案例属于课堂教学,属于教师学生之间一对多面对面、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交互方式。整个教学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过程以教师讲授作为主要交互方法,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等具体方法。如果开发网络课程,以便学生交互式学习自测,辅助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 本案例是课堂教学,属于集体化教学方式,主要针对班级平均水平实施教学,对于超过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和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将尽量争取时机对他们实施个别指导。

 本案例属于课堂教学,然后可迁移到面向其他各种教学交互方式的案例,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网络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实施个别化主体学习)、“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研究性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等等。

(4) “教师”、“学生”要素

教师、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交互的双方(教学须以人为本),教师是信息交互的主导、学生是信息交互的主体,即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对象(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学生各自内部加工、处理、建构、研究创新信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协作交互信息[16],教师、学生各自与环境交互信息。教师、学生要素可继续贯彻信息领域的软、硬件概念,进一步划分为“硬素质”和“软素质”。图1中所示,“硬素质”是“软素质”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素质”扩展“硬素质”而发挥。与教师的“硬素质”相关的有年龄、教龄、地域、性别等子要素,“软素质”相关的要素则是教师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素养。相应地,与学生的“硬素质”相关的有年龄、学龄、地域、性别等子要素,“软素质”相关的要素则就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交互、学习工程素养。对于某次具体的教学,必须根据教师自身的“硬素质”和“软素质”、学生的“硬素质”和“软素质”进行具体教学设计。

本案例的“学生”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学生是广西南宁市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群体。“硬素质”方面,心智发育基本完全。“软素质”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大多生活于省会城市,具备较好的个人信息素养,不过作为中学生,限于社会阅历,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学习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归纳、演绎能力,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辩能力,接受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学习媒体”方面,能使用各种媒体,不过仍然偏好视频、动画等直观媒体,而文本媒体最好作为精确语义需要时使用。“学习交互”方面,喜欢自主探究,热烈的讨论交流,一般不满足课堂上与教师的交互,更期望同学之间交互探讨,容易接受网络远程等交互方式。“学习工程”方面,具备工程组织的愿望和产品开发的兴趣,愿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扩展学习,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自身的学习。

本案例的“教师”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教师是青年男教师。“硬素质”方面,教龄不长,身心状况良好。“软素质”方面,信息素养较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都能具体把握,易于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有较强的教学创新精神。倾向比较轻松、自由、讨论交流式的课堂交互;粗犷大气的肢体媒体形象等。

2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结果概要

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理论分析,可推导出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课堂教学设计(教案)概要如表1所示,主要根据教师、学生的整堂课堂的活动进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要素体现其中。基于该教学设计,然后可进入教学工程的开发(开发课件等)、实施(实施课堂教学等)、管理(课堂管理、教学管理等)、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反思等)四个后续环节,完成一次迭代,不断向前发展。

三 结语

本文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期望为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提供一些借鉴。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七要素不断迭代深入为主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学现实系统与教学软件系统相隐喻地探究教育教学,是各种教学设计的互补与重构,同时也促进教学工程与教学软件工程紧密结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是教育规律美的一次体现。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非常强调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例如寻找量化的参考标准比较二次课堂教学设计、二门网络课程设计的优劣,等等,将在后续工作中结合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展开。

参考文献

[1] 360doc.教学设计研究综述[DB/OL].

[2]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3):34-37.

[3] 黄景碧.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9-19.

[4] Amiel, T,Reeves, T. C.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Agend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8,(4):2940.

[5] 黄景碧.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3-164.

[6] 刘世清,李智晔.教学设计的类型与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技术,2001,(3):20-22.

[7] 林宪生.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4):3-6.

[8] MediaWiki,wikipedia.Content[DB/OL].

[9] MediaWiki,wikipedia. Method [DB/OL].

[10] 黄景碧,彭宁,朱汝葵.试论教育的科学技术原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8,(5):19-23.

[11] Michael J. Feuer. Disciplined Inquiry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Circle of Knowledge [EB/OL].

[12] MediaWiki,wikipedia.Media [DB/OL].

[13] 黄景碧.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7.

篇11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合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