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校园文化德育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篇1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需要遵循的原则

想要更好的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有些具体的原则必须要去遵循。总的来说,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德育功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启发式的教学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处于16岁至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式。可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渴望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一些问题的,并且特别渴望体会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当前的高中学生,他们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单纯的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从而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让他们靠自身的思维方式去领会所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1]。

1.2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进行理解,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高中学生进行足够的尊重,尊重高中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另外,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切入点,例如从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出发,就可以非常有效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他们日常的教学中,从而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处于16岁至1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非常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方案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开展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接受和理解[2]。

2.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2.1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对于深化高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用恰当并且合理的方式在高中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社会认识不够充分,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思想比较叛逆,如果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校园过度的进行宣扬,可能会使得高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整体的效果。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一点一点的建立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配合,通过一些实例内容来对高中学生进行触动。这种方式会比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有效的多[3]。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以及日常生活压力很容易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让高中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教会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卫生进行保护,也是高中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4]。

2.2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目前来看,高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又被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影响的阶段。这也造就了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还处于成长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学习的压力以及生活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在这种时候,老师还在用严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那么就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会失去对于自身未来的希望。另外,高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高中男学生喜欢去网吧打游戏,用吸烟喝酒来显示自己的独特,高中女学生喜欢穿前卫的衣服,喜欢化妆戴首饰,谈恋爱。这是高中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他们这种展示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已经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根本无法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并且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失去了对未来的追求。针对高中学生的这种情况,高中校园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组织课外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课外集体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正面的,教会他们认知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以及对于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热情,那么就会相应的弱化那些肤浅的兴趣和爱好,把精力重新放在学习上。这才是高中校园深化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5]。

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于学校教育新的要求,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各个高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校园文化德育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也使得高中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燕.关于高中和谐宿舍文化建设及其德育功能实现的思考——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1,(30):21-21,29.

[2]熊媛媛.关于高中德育管理制度的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32-32.

[3]缪明浩.浅谈新课改下班主任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718-718.

篇2

加强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教育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德育环境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作为当前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高校德育环境教育的优化发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广大师生通过创造和总结,使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在校园内部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并根据实际的德育教育现状,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和系统管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成立了相关的文化建设部门,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

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创造了条件。校园内部的建筑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体现出了文化建设的内涵,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了持久性的作用。所以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和教学设施,在建筑过程中应该做到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布局,在体现建筑物美感的同时,更要重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途径,发挥德育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增强德育效果

德育教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传播媒介作为载体,否则德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在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式,运用新的载体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往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通常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问题活动来实现。但是随着教育部门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应该坚持与时俱进,运用校园广播和电视媒体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与学校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完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深刻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实践活动。拍摄了关于德育方面的微电影,在德育课程中融合了戏剧表演使学生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在晚会表演中,发掘了一些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使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德育教育当中,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对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完善。例如,学校的教学制度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优化。针对学生的德育现状,开展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融入进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促进德育创新

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对学生各项行为的引导。校园文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活动,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为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有效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了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利用优化校园文化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入其他教育工作当中,促进了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德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引导学生向着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论

因此,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对校园的内部环境进行优化,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创新。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和符合当前社会建设需求的人才,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内部的建设作用,使校园文化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的跨越性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6-01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提高学校的育人效能。以前我们重视科学文化的教育,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适应基础教育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只有重建校园的德育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才能求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加强学校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探索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学校德育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的建设,提高学校育人水平。下面就我校以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为抓手,走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体会。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育德队伍建设

要提高校园德育文化的育人效益,必须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人人育德的观念。首先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因此,在落实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校长或党支书记亲自挂帅,德育处具体负责,形成了上中下层级的德育领导体系。其次是努力构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育人观,每周召开一次行政会,通过学习政策法规、时事政治,提高行政管理者依法从教全员育德的认识。计划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每月召开一次教师会,明确该月育德的主题,每期期末除了有德育工作总结还有德育研究的专题总结。在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把重心往下落,坚持以校本与外出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外,我们还派出教师参加市区级、国家级各种学术报告会和培训会,加强学校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学习,拓展教师们的教育视野,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育德水平,为学校德育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校园美化,提高育人环境

我们坚持"五育"和谐发展的育人方针,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四周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摇篮。春、夏季有紫薇、洋槐、六月雪,秋冬季有桂花、腊梅,校园四季鸟语花香。我们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使每一棵花草树木会言情。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设计校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另外,校园内随处可见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宣传标语,无声地在感召引领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深化德育常规,打造健康向上精神文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健身、健心,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提高审美情趣,完善心理特质等等,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为内容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营造了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校园体育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的封闭性,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

1体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从高校体育文化特点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入手: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体育文化系统内部的求新求全机制,如体育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参与意识和人们求实、创新等科学精神总是紧密相关的,特别是体育的竞争意识最为突出。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宗旨。体育不是单纯的运动场上的竞技,体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科学体系,当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思维科学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是同系的,如体育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就涉及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发挥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提高,这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表现。要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真正的目标,就要求改变把师生只当作接受对象,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要把师生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通过师生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完成。要使教师和学生在各自的活动中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共同指向,光靠一般的号召和个人一时的道德自觉是不够的,最核心的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通过规则引导师生的行为。运用体育的规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趋于理性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和特征所在,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2.1建设有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由于各个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2.2加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3提高学校运动队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2.4组织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是不无裨益的。同时,在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的基础上进行体育知识竞赛,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5运用现代媒体宣传

通过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现代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参考文献

[1]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作者简介:侯林(1983-),河南焦作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文化史研究

高职院校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国家未来产业大军的基地。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忽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长远职业规划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而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而言,更具亲近性、具体性等地缘优势。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型,容易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对他们人文素质培养极为重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足于本地地域文化资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满足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设施等,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物质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环境条件,还能够赋予高职院校以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广大师生产生较为直接的教育引导效果。所以,创设地域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对学生的人文和价值熏陶的非常重要。主要通过学校的建筑、道路、装饰、风景等其他方面都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一是以名人命名校园内外的道路、楼宇、湖泊、花园等。二建造地域文化名人塑像和文化墙等。三在教学楼、寝室、实训楼、图书馆等地方,张贴宣传画,内容可以分地方名人、地方古迹、地方优良传统等板块,宣传画要进行统一布局、设计和制作。通过这些举措构建的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物质文化,将其优秀文化内涵融入到校园中,夯实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让学生们时时刻刻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其激励的作用,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认同和践行地域文化精神。

二、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保障学校一切事物正常的运转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校园地域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的组织架构、校风校纪和规章制度等规范性体系,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形成地域文化的运行机制。首先,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和党政部门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协调工作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盘考虑和统筹谋划,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采用得力的制度安排和经费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其次,建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价值规范体系,量化细化目标要求。第三,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特有的制度和准则体系,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规可依、有矩可循。

三、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集中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独特个性的文化。往往以校训、校歌、学风、师风等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校园文化中发挥核心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对于形成“文以育人、文以化人”的文化育人环境具有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同时,富含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能够扩大地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实现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举办“名家讲坛”,定期邀请地域文化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学习地域文化的价值精髓,增强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以地域文化的人文气息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地域文化的感性了解和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把握和认可。本校团委组织开展了创建“班”活动,还举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题演讲,此外,组织“大运河申遗志愿服务”,开展“淮安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商学院举办“淮安运河商业文化周”,思政部举办“淮安精神与中国梦”专题研讨。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使师生了解并能对地域文化精神形成共识,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议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各学校负责人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二、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加强锻炼、强健身体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各学校也开始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力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具有思想性、学习性的特点,它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既能够增强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速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德育功能突出,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发展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凝聚作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文化的建设,当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的时候,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除此以外,体育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具有激励的效能,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不得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始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实践,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时候,他们会从其他运动者那里感受到喜爱、尊重和信任,除此以外,学生还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忍让和表达情感,这种具有传播导向效能的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实现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深化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全校运动会,这样就既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竞技的乐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总之,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

组织观摩赛有利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观摩赛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精彩的体育竞赛,然后对竞赛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体育宣传,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体育宣传,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让各班级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新闻报纸等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各班级在制作黑板报的时候,他们应当紧紧围绕体育有关的主题,例如优秀运动员的介绍、有趣的竞技项目等,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加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M].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1999.

[2]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郝君,韩超.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分析[J].科技信息,2012(1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44-03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不同之处,除了有历年来师生对学校的总体认知、追求和探索,有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个性外,还有企业文化的渗透,突出行业特点,营造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文化、环境,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特色。对于进入高等教育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长期探索和积累。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发展目标、团队意识、价值观、行为观,会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启迪思想、陶冶心灵的教化作用。一是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灵感,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在各种形态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崇尚理性、展现精神、追求成功的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生发出对理想、高尚、美好的追求,更好地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强调专业性、技能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偏“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和道德水平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加强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职业文化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拓展高职生视野,陶冶其性情,促进人格完善,形成职业道德,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技术型、创造型合格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职工发展意识的需要

人由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有目标的行动是激励性的行动,因此,校园文化的价值目标能激发校园人产生工作行为动力。同时,校园文化能满足校园人诸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比如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又如提供广阔的文化活动背景和施展才华的必要条件等。这种合理需要的满足使校园人的精神有所追求,兴趣获得发展,特长得以展示,从而激励校园人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维持强烈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透视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积淀不够

高职高专教育是近十年的产物。为符合教育评估基本建设要求,各高职院校通常都建有新校区,新校区首先具备的是新教室、新食堂、新宿舍,而且各院校之间建设极其相似。然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发缺乏厚重的文化风格,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校园物质文化,缺乏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使人难以感受校园文化个性,造成文化传承上的断层。同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或在原来中专校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或是套用本科院校模式实行“拿来主义”,真正具备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些规章制度也还未建立完善。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教特色缺失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文化特征。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定位不准,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变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脱离了高职培养目标,没有与职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培育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品位、树立学校品牌、提升核心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职教特色缺失。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虽然在高职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对其理论的研究和规律性的认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文体活动为主的层次上,高质量的活动不多,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往往只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而并不去思考如何通过活动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样就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活动主体往往局限在学院宣传部门及学生干部中,对广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大,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教育缺失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往往机械地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简单地把科技教育等同于理工类专业教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科类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着重强调技术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和社会经验,就业压力较大,为迎合市场需要,表现比较急功近利,不同程度地存在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五)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缺失

文化建设是一所高校各项建设的灵魂,是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许多高职院校忙于大量的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没有系统规划,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校园文化的功能、内容、特性还缺乏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手段,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统一而全面的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对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难以起到推动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难以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有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效果。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真正给予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科学的计划系列,既有为期数年的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远景蓝图,也要有学年时段的中期性的行动纲领;既要有校园文化建设总计划,也要按各部门、各组织制定专项计划,更要有校园文化建设常规计划。通过完整严密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才能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计划在建设活动中的作用,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各院系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绿化、名人塑像等环境文化,也包括教学办公设施、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条件等基础设施文化,还有校徽、校标、校歌、画册、学报、信纸、校园网络都应该具有无声的文化。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好的物质文化能给人精神文化熏陶,能进一步强化师生员工的协同感和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它属于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体现的是用机制管人管事。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师生进行导向、调控、训导,有利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有效性和方向性。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学风教风、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及精神面貌,体现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是文化的最深层次。

这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物质文化是基础,是校园文化的最外在的表现和标志。制度文化是校园人的活动准则,是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三)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展示自己独有的“个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具备充分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职业技能,不仅要学会职业技术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并要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自己,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缩短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走出校门即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定位和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探索,寻求一条校企结合之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

(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1.重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对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往往依托当地经济,生源密集,学生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认知,更热爱当地的文化,以当地的优秀文化和文化名人而自豪。这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对本地文化的热爱成为其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地域特点,不同程度地把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利用网络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要用正确、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增强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3.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校园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它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其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图书馆要适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需求建设馆藏,逐步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展开。

4.建设高层次、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娱乐性校园文化,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拓宽加深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校园文化还要重视多层次建设,让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价值,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潜能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 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255-258.

[2] 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6-77.

[3] 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66-67.

[4] 钱涛,张亚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须彰显职业特色[J].职教论坛,2010,(5):14-15.

[5] 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95-198.

The reflective and reshape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high level vocation school

DOU Hayan

篇8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的范畴,又包含了精神文化的范畴。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深层面,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是一个体现学校个性、富有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良好道德规范的大学文化体系。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优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创建和谐校园,不仅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造就深层次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既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又全面、可持续的和谐社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又要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强化自身内涵式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

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高校发展、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三、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高校的第一要义是培养人才,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和谐理念的人才,因此和谐校园文化从和谐教育理念出发,培养具有和谐理念并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优秀人才。

(二)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主要是强调和谐校园文化的桥梁作用,能以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作导引,使师生确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伦理道德观,掌握合理的行为规范,逐步构建完美的人格,在引领校园多元文化的进程中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

(三)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心理和行为调适功能

调适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学校成员的调整作用,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需求和融洽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对学校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和行为调适。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创造性的挖掘和发挥。

(四)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

和谐校园文化追求一个整体的优势,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可以激发师生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形成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西方不良文化冲击和谐校园文化

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把文化一体化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全球扩张,“西方中心论”者更把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广。校园文化建设在吸收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新鲜血液的同时,难免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强烈冲击。大学生较易接受、移植和内化不良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并造成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冲突与失范。

(二)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部分都是知识型、娱乐型。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化活动也只有少数师生才能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型活动在起点、实效性和计划性上也还有待提高。这种低水平的重复造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趋于弱化,而传统文化中的僵化成分又阻碍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容、形式的更新与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又因时代的变化,而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无法更新而不能很好的继承。

(三)特色文化不够明显、个性不够突出

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建筑风格、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大同小异,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面也日趋同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和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应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在师生员工的生活中发掘,及时归纳总结并加以升华内化。

五、整合多元文化,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一)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是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要建立和谐校园,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一同成长。要把握好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约束人、激励人。本着科学务实的精神。在充分考虑规范性、严肃性、强制性、约束力的基础上,要把师生的民主管理贯穿于制度建设、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中,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及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作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使学校相关制度更具人性化和激励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学校关心老师、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老师支持学校的融洽环境。

(二)坚持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是前提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办学的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源于一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规律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容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以“和谐”为理念的校园文化,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因为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三)发挥深入的思政教育优势是重点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全员上下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强化全员参与的责任感,树立和谐校园建设人人有责的观念,把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要求上来,做到全员参与构建,人人尽职尽责。此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层面的思想问题,发挥协调利益、调节矛盾、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用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建设和谐校园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认识和积极行动,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根本

篇9

有的中职学生因为文化知识薄弱、行为习惯差、缺乏上进的内动力、心理脆弱等特征,而被社会歧视、老师歧视、甚至被父母和自己歧视。面对学生实际,“以生为本”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经多次调查摸底,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从我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一、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大背景,积极实施科研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它是一个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内外大量的成功教育实例业已证明: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原创的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提升到较高品位的首要条件之一。十一五期间我校的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性策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二、发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注重环境文化

依托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催人上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围绕上述思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凸现育人氛围。走入学校后,“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技能”的办学理念,“品德合格,技能过硬”的培养目标在学校显著位置予以明示。关于“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则随处可见,大型壁画“感恩壁”,诗、画结合,其景感人,其情动人;反映二十四孝的故事的大型壁画,平凡真实,温润感人。由学生们自己评选的孝敬父母、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等明星组成的“学生明星长廊”,则时刻提醒着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校园里散布着很多文化石,有勤俭、勤学、勤劳、善言、善行、善德的“观我”石,还有“德馨”石、“修身”石等,真正达到了“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特色,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的目的。

三、更新教育理念,培育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公认的价值观,是教师群体推崇的价值追求。围绕“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技能”的办学理念,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了文化育人的观念。教师文化已经直接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实践中。首先,在解读课程知识时,教师能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根据自身的教学思想、价值取向、伦理观等价值思考,教学技能、教学艺术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资源条件,再造新的知识,重新赋予课程教材新的文化内涵。其次,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在学习上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口号,并摸索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模式。

四、以学生为本,培育感恩文化

学生文化最核心的层面是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学校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树立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情感中的主导作用。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来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第一,思想教育入手。以重大节日为感恩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感恩意识,同时研发“感恩教育读本”,开设感恩课,开展“感恩教育周周做”活动,将感恩教育长效化,达到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目的。

第二,融入学生管理。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结合,坚持知与行相统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第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采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和社会实践。强调实践育人,注重体验教育。通过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专题情感教育课、开通心理情感热线、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等活动,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第四,家庭补上感恩教育课。学校紧密结合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他们帮父母做些家务,算算他们成长所花费的经济账,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学校还可以把家长请到学校,让父母参与感恩教育情景体验,为父母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五、互融互惠,拓展校企合作文化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12-02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的使命,而文化载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因此,在新形势下理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探索载体建设的创新与实践,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举。

“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环境中,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新并共享的,经过较长时期形成的,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内在精神和活动形式等内容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体现学校的一种校园精神,并由此陶冶大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和价值观。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与特征、分类及建设新思路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 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与特征

校园文化载体,现在学术界一致的观点是指:“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它是以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大学文化的媒介体和传播工具,它是大学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多元性和主导性

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各种外国文化的入侵,大众文化的冲击,潮流文化的涌入,使得校园文化载体也表现为多种形态。同时,我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运用多种文化载体,构筑新型的校园文化体系。

2.稳定性和规范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校园精神、传统作风及办学理念,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都有其相对规范性,如校园环境规划、建筑物的设计,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等。

3.时代性和创新性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受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现状。当然,时代在不断进步,改革和创新也是人们的长期追求,只有不断创新和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 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分类

根据校园文化内容的不同,校园文化载体可划分为五大类:

1.物质文化载体

包括校园规划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软硬件设施,如体育场、图书馆、广播台、宿舍、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网上图书馆、校园局域网等软件设施。而校牌、校徽、校旗、校服等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显,更具有自身特色。

2.制度文化载体

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等,它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道德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发展的内在支撑和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

3.精神文化载体

包括校史、校训、校风、校歌及校庆活动等,它是一所高校校园精神的体现,是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4.大众传媒载体

包括学校的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它是学校宣传的窗口,也是展现学生思想、交流心得、展露才华的阵地,通过这些媒介可以更便捷地实现师生互动,更好地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5.各类文体活动载体

包括学术文化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各类征文、演讲、辩论等比赛及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还有大型主题晚会、慰问演出、校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诠释着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它是学生最能接受、参与度最高、最有表现力的校园文化载体。

三 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创新思路

1.建设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营造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

“校园景观建设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环境的建设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因而结合本校的历史渊源、文化名人,增设一些人文景观、名人画像、雕塑等,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如武汉大学刻有“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式校门,校园内李达、闻一多、李四光的雕像均体现了武汉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建造人工湖、假山、绿化角、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可以起到美化校园、增添校园文化气息的作用。

2.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高校的制度体系保障着一切活动的有序进行,因而要完善各项制度,建立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其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大学生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等对实现学校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均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在这里,本文重点提出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并试行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它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与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系列开放性的活动。完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要素括实施方案、拓展内容、创新形式、细化学分的计算方法,以平衡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将学分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效结合起来。第二课堂不仅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更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3.凝炼、培育大学精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加强校风、校史、校歌、校徽等载体建设,培育大学精神。校风包括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大学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体现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传统、理想信念和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精神氛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优良的校风使师生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示。校史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遗产,校史的编纂和展示,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母校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激起学生的爱校热情,也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校歌是一所学校精神的凝炼和师生情感的凝聚,以音乐的形式展现更能让学生喜爱和铭记,尤其是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共同唱响那首熟悉的旋律时,更能触及师生的心灵深处,一种爱校情绪油然而生。校徽是一所大学的名片,其图案和造型体现着学校的历史文化或办学理念,师生佩戴在胸前,既是一种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第二,践行校训精神,构筑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而校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精神的文化象征和符号,是学校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它应该成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并以此熔铸师生的文化人格。

要深入宣传和阐释校训,使全体师生知晓和理解校训内涵。校训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突破口,要深入开展校训的宣传和解读,说明校训的涵义、由来及产生过程,可以编制成册印发给学生,或置于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公寓处,供师生随手翻阅,也可以将校训制成条幅、宣传板置于教室、食堂等学生经常聚集的场所,让校训真正成为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的校园精神。以校训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类文化活动应体现本校的校训精神。

4.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载体传播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传承和认同,而文化的认同需要一种宣传媒介来联络和沟通。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传媒有广播台、校报、校刊、宣传栏和校园网等,其中校园网是一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它的普及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高校应有效利用这一新型载体,建设维护好校园网站,让大学生关注网站信息,参与网上的互动和交流,使其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5.加强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的社团组织是学生按照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体性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它以特有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的社团组织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数量和参与人数都较大。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自身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学校要支持学生社团的组建,丰富社团类别,进一步为学生社团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加强对社团的规范化管理,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包括学术文化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学术文化水平和氛围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直接体现。高校要经常邀请名师大家、文化学者来校讲座,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同时,通过学校的学术讲坛,举办丰富多样的座谈会、报告会、学术讲座及专业技能竞赛,使大学校园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成为和谐的文化环境。文艺体育活动是学生参与度最高、最活跃、最直接的校园文化活动,它能极大地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挖掘和展现学生的才华,体现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仉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创新与实践[J].科协论坛,2009(9)

[2]张萍、戴雁琴.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载体的拓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3]王红峰.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篇11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区域,以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及其特有的生活内涵为基本形式,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基本形态。[1(]P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大学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应当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辉映万古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提供指引并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词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在美学教育方面,传统绘画、中国刺绣、剪纸等文化艺术,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师生审美的能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深层次的目标是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义、仁爱、守信、求大同、厚德载物等思想,是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2]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内的大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而广大的大学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都将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持续力和未来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如很多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古为鉴,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设计、基础设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以物言志;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推崇仁爱精神、和谐原则,致力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高校主导组建的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活动等等,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播。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在校园中体验、感受着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化着师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式、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这都十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系。

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一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空间环境,在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利用教室、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相关区域以及校内楼房、道路、广场等地的布置装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二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

2.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信仰追求,对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有利保障。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并通过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充分展现,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3.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体系。

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播平台。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平台的作用。如可以在校广播电台开设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传统艺术赏析、美文诵读等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校内刊物开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通过学生征文、摄影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在宣传栏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宣传,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其次,高校要大力运用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探索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网络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网络氛围。

4.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二要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三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其次,校园活动的开展应积极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一是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与中华传统活动相关的表演、展览、推广等校园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华传统美术艺术、中华传统体育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鼓励学生组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武术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舞蹈社等等,并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依托学生社团,多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体系。如开展校史教育,系统展现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研讨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知礼、明礼、行礼的文明习惯;开展“亲情校园”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开展“感恩行、献爱心”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使他们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