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化工作管理

信息化工作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化工作管理

篇1

从宏观方面来看,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国内经济迅速发展而产生对能源如电力、石油的强劲需求,同时也面临中国走向WTO中与来自国际石油巨头如壳牌、BP公司的竞争挑战。在机遇和挑战的面前,怎样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是通过信息化实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效益最大化。

省公司已通过企业的内部改革,实现了信息工作的垂直管理。省公司信息管理处作为信息化战略的决策中心,全面布署信息化步骤。市公司作为信息化工作的执行中心,重点在于将来自决策中心的信息化布署进行贯彻和落实。面对直接管理的近百个油站与油品经营部,怎样迅速有效的在基层全面开展实施信息化工作,对市公司的信息中心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首先,油站从原先的纯粹手工报表过渡到计算机联机处理的电子报表系统,其间存在的思想转变、岗位职能的改变是所有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其次,市公司辖区内油站分布分散、面积广、数量多、人员流动性强的固有特性,对公司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考验。这些普遍性和特性共存的特点给基层的信息化工作的执行和实施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困难面前市公司该如何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怎么解决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本人结合多年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同事的集体智慧,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1 提高培训质量,以点带面

通过培训是企业中最有效的提升员工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定期和不定期对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培训,不但可以实现员工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有效的传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需要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对非专业的各岗位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技能培训,也有来自提供服务的IT供应商的工程师对信息人员的专业培训。考察实际培训效果,从结果看问题,我们便不难发现往往培训结束,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不仅浪费了数天的培训时间,也增加了公司的培训成本。可以粗略的估算一次,若1次为期2天的培训中,16个市公司中每个市公司派2人参加,按每人每天200元的食宿费用,每人单程60元交通费用和35元每天的出差补贴标准计算:2×16×(200×2+60×2+35×2)=18,880元

也就是说组织一次这样小型的培训最低成本接近2万元。实际中需经常培训的项目有对各市公司零售片区经理、各油站站长、统计员、计量员及机关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培训,其费用开支可想而知。借鉴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或者保险公司的培训机制与思想,将专业理论和技能简单有效的表达出来,以多种形式来强化人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敏感程度。针对公司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入改进。

2 对培训讲师进行预先培训。

让培训讲师从一个技术人员的身份向一个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讲师身份转变。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培训不是技术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而只是知识的一个转移过程。将学员看成同自己一样进行开发研究的同事显然不适宜,我们需要的是将学员看成一个对即将讲授内容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完成了这种角色的根本转变,才能正确的准备讲义,使其更符合学员需要,讲解过程更加清晰、有条理,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培训效果。

3 对培训效果问卷调查,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真正找出培训障碍的症结所在。

培训课程结束后,对其培训的效果作个基本的调查,可以真实反映出学员的接受能力与讲师的授课水平,从中找出二者的交叉平衡点。这样便可以找出改善培训效果的最好方法。通过提高培训质量,使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人员充实到基层去,对提高员工素质将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4 完善管理制度,有法可依

企业步入信息化轨道后,基于各个企业的特性,很难直接拷贝某一公司现成的信息化模式。而只有在自身特性的前提下,量身定制出合乎自己情况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基层单位中,因为工作重点往往在效益创收上。限于岗位编制、人员短缺的原因,在制订引导信息化执行的管理制度上存在许多空白。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决策到执行过程,每个环节都应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来完善。以制度为根本,才能从管理上理顺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才有了指导信息化工作的依据。(1)根据省公司相关制度,尽快建立完善的油站信息系统巡检制度。从巡检的内容、人员安排、路线选择和巡检结果几个方面来考虑,将巡检工作落实执行,并从巡检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消除隐患,为下一步公司全面实行ERP系统作好铺垫。(2)制订相应的信息系统应急措施与危机处理制度。基层单位一般皆因条件所限,在机房建设、供电线路、设备冗余及实时监控上,存在诸多缺陷及一些可能诱发事故的因素。从各市公司的实际环境出发,制订出相关的应急措施和危机处理制度,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得到有效处理,将损失尽可能的减少到最小程度。在基层的信息工作中,一方面要在努力提升公司全体员工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基础上,专注于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的运行维护中来,对事故处理作出详细的处理流程和方案并加以演习,防患于未然。诸如键盘鼠标的故障、电源插头和接口的松动、电脑重启操作及常用的windows操作、打印机复印机与传真机的卡纸处理及色带的更换,这些属于基本办公应用技能的掌握不应属于信息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忽视了信息人员更重要的基本责任。

5 加强管理监督,有法必依

篇2

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公路系统而言,在新的形势下,加快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密切公路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公路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快公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对此,站领导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工作作为站主要工作之一,提上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对信息化工作提出要求和指导思想。办公室作为具体负责信息化工作的部门,能认真按照市公路处和站领导要求做好工作,为全站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公路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站成立了公路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站长李苏杭兼任,副组长由站党支部副书记孙文清、路政大队副大队长陈晓云兼任,站各股室、大队各股中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站公路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考核。

2、组建公路信息化工作管理网络。站明确办公室为信息化工作的具体牵头部门,并明确了一名网络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员。站各股、大队各股中队为信息化工作的协作部门,各明确一名兼职网络管理员。站网络管理员负责全站局域网硬件维护、系统管理、软件规划、应用推广;系统维护员负责各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各部门兼职网络管理员负责部门内网络应用的维护与管理,协助站网络管理员、系统维护员推广各项具体系统的应用。

三、加强培训教育

1、加强网络管理员技术培训。根据市处信息化主管部门培训安排,站积极组织网络管理员、系统维护员参加市处组织的网络管理、系统维护培训,并鼓励管理员、维护员自学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应用技能。

2、加强职工应用培训。通过举办集中培训班,邀请专职电脑培训教师授课,进一步提高全站、大队干部职工计算机应用技能与水平。加强平时学习与教育,充分利用学习日、现有网络资源开展培训,鼓励干部职工自学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站在ftp站点建立“培训教程”文件夹,提供各类培训教材供下载,在web网站“网络论坛”建立“电脑学习”主题论坛,供大家学习讨论,交流应用技巧、经验。

四、加强推广应用

1、加强市处要求项目的推广与应用。站充分利用现有oa系统资源,发挥网上公文流转优势,逐步改变有纸办公习惯,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充分利用oa系统邮件收发功能,上传下达各类文件资料、沟通信息,实现由传统型办公到数字化办公、无纸化办公的转变。有关业务部门根据市处对口部门规定要求,做好财务软件、养路费征收软件、养护统计软件的应用。

2、加强科研攻关,建立新的应用项目。结合工作实际,站办公室进一步加强ftp站点、web站点、文件服务、电子图册等应用项目的管理,为站各项工作提供保障。ftp站点主要提供办公正常使用软件、培训教程的下载,并与web站点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应用系统。web网站分新闻、文章、图片、论坛等栏目,宣传站两个文明建设,并为站干部职工参加各类讨论提供网上空间。建立文件服务器,按权限访问,为各部门存储重要数据、文件提供可靠空间。建立电子图册,分类管理,方便应用。

3、站各股室、大队各股中队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网络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文字排版、表格统计、工程预算、工程制图、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打造新型的数字化办公平台。

五、加强维护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站制定完善了各项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操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改进技术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制和防范机制,按要求安装防病毒软件,及时做好系统备份。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江苏全省年供、售电量的增长超过15%。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电力建设,如何解决采购订货与库存积压相矛盾、库存与仓库管理相适应以及二级仓库配送与实际需求相衔接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力电子商务网络,实现电力生产建设资源的统筹调配,促进行业资源的共享、优化配置与科学消耗,大力降低电力建设及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是加快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

1 电力企业物流信息化现状分析

目前的电力信息网,只是最基本的信息网络,企业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应用更是比较薄弱,不能充分发挥行业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作用。大多数电力企业使用的物资管理软件都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只实现了物流管理中部分的统计核算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应有的作用,物流成本管理还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随着管理体制的应用和改变,传统的物资管理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变化的需要,给电力企业的生产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电力物流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企业资源统筹调配与共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必然。

2 电力企业物流信息化势在必行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如何提高决策水平、控制经营成本、优化服务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已成为管理者考虑的重要议题,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建立统一的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流信息化的脚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然,电力信息化建设与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为电力物流信息化提供了条件,只有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电力物流必须走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道路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3 电力企业物流信息化价值所在

运用信息技术新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不但使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电子化、自动化,还要让整个物流业务向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1 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充分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这些物流信息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

3.2 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3.3 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这类需求必须要有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有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4 电力企业物流信息化可行性分析

4.1 IT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

IT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电力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可能与保证。各供应商、生产商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所有这些都为建立统一的电力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一套切合国情的物流支持系统,得到了不断完善。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既直接为电力行业物流系统提供物流支持,也为建立单独的电力行业物流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

4.2 电力企业的管理、资金和人才优势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电力生产和营销等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具有各方面的管理技术人才储备,资金实力雄厚,生产建设所需物流量巨大,这一切都为电力行业物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5 电力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5.1 实现电力物流的系统化运作

现代电力物流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现有的电力信息网络资源作用,运用新的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完善的电力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逐步向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5.2 逐步建立完善的电力物流信息化平台

现代电力物流管理必须以完善的物流信息化平台为依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有价值的信息有条件地高度共享。具体到电力企业就是在基层物料使用、成本控制、物料供应与管理等部门之间形成统一的信息流与数据流,打破现有的条块分割模式,简化手续,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生产和供应。

5.3 培养高素质电力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电力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求有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物流管理人员队伍,只有通过电力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培养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才能保证电力物流信息建设的专业化、现代化、科技化。

6 电力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实施方法

一个好的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现代的、科学的物流管理理念的凝结,是合理的业务流程的固化。

6.1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之路。

电力物流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提高对物流本质的认识。电力企业要有适合电力企业特点的运营模式,不能照搬国内外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自身需求,坚持以实用为原则,走具有鲜明特色的局部、分级、分步骤的信息化改造模式,走具有自身特点的电力物流信息化之路。

6.2 选择可行的建设模式。

电力企业由于受到原有体制和经营模式的影响,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存在不足,所以其物流信息化建设宜选择专业化的物流软件公司,走合作开发的道路。电力企业必须选择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根据企业的特殊要求及时进行系统的调整与优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必须坚持“流程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这样不但能保证系统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和方法。

6.3 建立“电力信息集成”的物资系统

江苏省电力公司招投标中心正在开展物资管理系统物资需求计划模块的实用化工作,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实行目标控制和信息交互,以物资计划为龙头,建成招标、采购、配送、验收、结算等信息系统子模块。

通过对供电企业、电力建设与检修企业、各生产设备制造商与供应商,以及涉及交通、铁路运输等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整个行业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的经济效益,如生产、检修、制造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等,所有这些环节协同、协调运转的主要支持就是物流的信息管理,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是电力行业物流平台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

篇4

抓持续系统培训,促人员素质提升。组织集中培训。采取委托高校代培的方式,每年对所有管理员进行一次集中轮训。实施常态化、系统化在线培训。利用远教综合管理系统网络培训和在线考试板块,将管理员每年的培训目标分解成30个课题,每月组织3次网络培训、1次达标检测,抓好管理员业务能力的持续培养提升。实行梯次培养。将管理员专业技能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每名管理员只要修完规定培训学分、通过等级达标测试,便可依次在初、中、高三个等次晋位升级,提高了业务培训的针对性。

篇5

一、高校依靠微博进行学生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是进步的一代,他们不愿被传统的思想观念所束缚,有求新、求变的诉求。当前,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式以“机械说教”“僵硬要求”为主,而“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将被视为一种“反传统”的事物而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在微博大平台上,大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活力。

根据大学生使用微博心理需求分析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活动变化比较强烈,需要宣泄和倾诉。在微博系统中,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而且在微博中,由于用户身份的相对真实,可以给倾诉一种真实感与安全感。因此,很多在现实世界中因害羞、内向等原因不便倾诉的情感和生活问题,得以在微博中提出并得到回应和理解。

二、高校在微博应用上的案例分析

根据多所高校依靠微博进行学生工作管理的情况,按照其发展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高校学生工作微博应用比较成熟的,微博应用正在成长中的以及微博应用刚刚起步的。[1]在这里主要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探究。

1.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新浪微博的运营渐趋成熟,其依靠微博进行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应该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意义。其中,复旦大学社团学生会微博开通数量最多,开通数量为35个,占比32.01%,团系统开通数为23个,占比23.64%。复旦大学大学老师的微博开通数为18个,占比14.69%。[2]可见,复旦大学主要运用微博进行学生工作的效果还是可观的。

复旦大学校园学生工作微博话题内容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以宣传学校为中心,展现学校人文历史、所获荣誉及学生面貌等;二是以服务学生生活学习、关注学生心理为延伸,讲座通告已成为其官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情感励志类占比10.89%,话题内容多为心灵鸡汤及励志类文字。

2.武汉大学

2011年9月,在新浪微博校园的指导下,武汉大学微博协会成立。在武大,即使是老师,也有许多“微博名人”。沈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导及教授,就是“名人”之一。10月28日,他了《第3季度网络舆情报告》,转载量达到了13000次。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的肖珺老师也是一个“微博大红人”,拥有10900多个粉丝。她在自己的课程中为学生布置了“微博作业”。

可见,微博的发展不仅在大学生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乃至于老师也积极适应这种新媒体的运用。

3.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官方微博于2010年7月6日在新浪网微博平台成功注册,并于近期通过新浪认证,正式开通运行。西工大在今年的学生工作微博中逐渐形成了四级架构的微博体系,还形成了各省高校学生工作微博之间、院与院之间以及班与班之间的横向微博群[3],同时各层级还采取向下逐层覆盖的方式构建本层级微博体系。

三、创新策略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实效

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微博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但形式、结构都很单一,没有成熟的应用模式。因此,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微博,提高工作实效便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构建微博教育平台,有效改进学生工作方式

传统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容易使受教育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利用兼具时尚趣味的微博开展高校学生工作,能让微博碎片化的信息零散地环绕在学生的周围。学校可以对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信息,及时更新内容,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等组建“微博群体”

高校可以利用微博组群,经常开展一些主题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讨论,让“微博群”在亲切轻松的氛围中讨论问题,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依托所属院系,根据自身教学、专业、科研等特点组建学习型微群,积极引导课外学习,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研讨群体及人际圈子。

(三)加强建设,提升学生工作者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的工作水平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通过“关注”成为其粉丝,在自己的页面上及时获得关注对象的信息更新,并参与各种话题讨论。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解决只要@一下老师即可,老师既能及时收到,又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可随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声音。这样,学校各部门可以了解不足之处,同时有助于了解学生状态,做到有的放矢。

(四)利用微博,监控并引导大学生群体舆论导向

在微博中,一个不经意的消息就可能在学生中被无限放大,带来深刻的影响。学校可以建立特色微博网络。通过这些微博时尚新颖的议题、轻松活泼的内容,吸引和凝聚大量的同学。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避免给学生留下刻板说教的印象。

有人说微博已经成为社会改革的前沿阵地,虽然这话有点言过其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微博确实已在很多方面改变着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就微博对高校学生工作来说,微博确实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微博的兴起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式,促使高校充分利用机遇,全面开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篇6

一、目前所面临的形势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化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它可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环节更透明,为档案管理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重建档案管理系统和结构。

提到档案管理,不少单位认为把档案资料输入电脑中就标志着企业进入信息化管理了。甚至出于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所限,一些人对于新技术、新流程不去主动学习接受,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人为观念的影响。

二、阻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瓶颈

1.档案软件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信息缺乏共享。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档案室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4.档案管理技术缺乏创新。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5.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三、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

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等优势,大力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完成的档案检索方法和存储模式。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载体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的安全,将归档纸质文件与归档电子文件采用“双轨制”整理方法,两者编为一致的档号和著录信息,利于查阅和管理,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有条件的单位,逐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向各类工作提供大规模、大信息量的分布式数字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1)政府集中优势资源,统一开发档案管理通用的软件系统 。在软件系统的开发上,可以考虑借鉴垂直管理部门如国税系统的经验,由政府集中优势资源开发部分行业通用的业务软件,统一下发给各地档案机构免费使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少各地在软件开发上的重复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业务软件系统的开发水平,同时也为以后各单位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体系的形成减少障碍。

(2)调结构,提素质。在当前形势下,要不断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引进与培养和结合的方式调整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引进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现有管理人才通过培训、在岗自学等方式进行培养,建立一支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能够适应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有效解决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不足等间题。

(3)健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制度,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核心要素。档案信息的安全包括档案管理系统软硬件自身的安全,还包括档案信息传播的安全,即信息不被许可的人知晓、获得。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之后,除了日常的事务外,我们还应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做一定的工作,如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等问题。做好了以上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工作一定会更好。

(4)转变档案管理方式。第一,数据处理在文件处理阶段就可完成,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有机结合,实现文档一体化可以自动完成各类档案资料的统计工作,绘出各类统计报表;第二,档案信息检索与提供利用方式的变革。网络环境下将实现自动分类、自动标引、自动编目及自动检索等工作,多数档案资源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查阅和对外提供服务;第三,档案指导、编研下作从有形实体向虚拟网络转变等。信息技术重建档案管理的运行环境和作业环境,传统档案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趋势,所以有必要从管理理念到组织机构,从业务内容到业务流程进行有效重组,以适应变革的要求。

总之,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源。因此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是档案部门面临的共同新课题。各事业单位尤其是档案管理部门,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以档案管理信息化促进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打破计算机科学以及技术范围,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推动力,随着建筑施工行业全球化发展,在建筑市场中激烈竟争,所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将需要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确保建筑行业发展。

二.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的一般定义,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

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把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时代潮流,是覆盖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在全球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工程施工项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施工的技术难度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各个单位和各个部门之间需要传递的信息量也就不断增多,信息的传递也就变得越来越频繁,由此现代工程施工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可靠性、经济性方面都明显制约了施工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时,对工程施工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进而实现高效的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化的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极强,工程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的增加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都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的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就难以实现管理的高效运行。加强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加大施工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比重,还有更深刻的内涵。首先,信息化管理可以将所有信息进行高效的采集、加工、传递和共享,减少了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作业。其次,信息化管理使监督、检查等需要信息反馈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工程施工的计划性工作和组织流程更加科学化。

四、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工程施工管理实行信息化, 集记录、查询、计算、传送、决策信息等功能于一身, 对施工和工程监理提供了科学、快速、准确的管理方式, 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其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1)缩短施工期限,可优化资源配置和施工网络,减少窝工和返工,缩短建设工期。

(2)节约项目成本,可利用网络招标系统降低采购成本, 通过基建财务管理系统加强投资和成本监控,实现快速工程决算。

(3)自动化收集信息,提高施工效率。现代利用高科感知功能对土壤表层的酸碱度、温度以及土壤实际密度等,并且能够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收集。传统模式是通过现场管理人员对现场亲自测定,对土壤酸碱度、温度以及实际密度的测定都要进行人工开挖,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传统科技发展的落后,检测设备的检测效果相对较差,与现代的信息化检测有很大的出入性。而现代的技术能够对现场检测完毕后,对当时检测的结果在CAD工程制图中进行快速修改,缩短了整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工程施工领域在信息化的引导下,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1)全面数字化。如今我国开始全面普及工程施工发展信息化的程度。施工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相关设备,为工程施工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于是,全面数字化开始深入到企业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以,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全面数字化必定指日可待。

(2) 高效和精确管理施工项目。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发展令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得到强化,而施工企业的管理层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大大地提高企业和施工方的工作效率,无形地令施工项目获得一个高效的管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运营成本开始逐步递减,而且还可以精确监控着企业的支出和成本,这种具备着高效性和精确性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吸引着施工企业的最大亮点。

(3)市场导向性。很多施工企业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上文提及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相关设备,全面发展信息化。所以大部分施工企业都会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

(4)电子商务全面普及。过去,我国的施工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人力的依赖性过强,当施工企业发生人才流失时,许多项目的施工就没有办法如常进行。这时候,信息化的发展令建筑企业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处理,减少人力的参与,加上电子商务这一应用可操作性强、方便等优点,作者认为,电子商务在未来一定会成为施工企业重要的经营手段,为企业的不断发展铺路。

(5)采用适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策略。施工行业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目前市场上也没有一款完全符合施工行业特征的成熟的管理系统,其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复制,不同的企业进行使用时只能进行定制或者进行二次开发,不仅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也大大的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因此,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建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完善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适合企业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策略。

五、结束语

工程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对工程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访, 为项目参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障碍造成的管理失误和决策失误,提高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周茂刚.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J].施工技术,2000,29(11):3-5

[2]何莉.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7):106-108.

[3]刘芳东.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11-01

1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学里并没有一个既定的概念,具体来讲,档案信息化是指将档案信息的采集、传递、查询等网络化,存储数字化,管理标准化,将档案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和查询一体化,四者合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档案的信息库,方便档案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依靠某一个部门或者在某一阶段就可以完成的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全方位的配合,不断对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网络,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不能间断,一定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

2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化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造成了深度影响和改变,在全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国家档案局提出了“以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学校档案管理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

学校是接收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中形成大量的以音频、视频等新媒介为载体的文件,要保存好学校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料,做好档案工作,势必要有储存这些新载体的设备,因此,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容推迟。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可改变学校档案管理模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大多是一种简单的保管工作,极少为公众提供主动的服务。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使档案管理的工作从单纯地保管向综合管理发展,自动、有效、全方位的为学校工作服务,使档案变为为可供学校利用的文献资料。

2.3 档案信息化可以提高学校档案的使用率,使档案更大限度的为学校工作服务

学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使档案手工管理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整体、系统、主动的服务模式,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档案查询更加方便,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行政工作者、抑或是学生,只要有档案管理的访问权限,即可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查询所需资料,更大限度的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3 如何做好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3.1 引起领导重视,取得领导支持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校领导的带动下,学校各方面配合,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开展。

3.2 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基础设施建设做基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设备需要服务器、计算机、摄像机、扫描器等,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软件,办公软件、影像处理软件、格式转换软件必须具备。另外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根据学校的要求构建档案管理的局域网或者INETERNET基础网络。

3.3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建设

(1)对既有档案工作者的人才培养。

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手工管理时有着较大的区别,档案工作者需认清这一转变,尽快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软件工具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基础、数据处理、办公软件等基础知识的考核,建立奖惩制度,以激励工作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档案信息技术,有效应对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的采集、转化、保存等环节上的问题。

(2)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精深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可从校外引进既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又具有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有效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技术人才引进时要慎重选择、严格把关,不但要考虑技术水平的因素还要考虑个人道德素养问题,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队伍。

4 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

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资金有限、设备配置不够、人才不足等问题,所以应当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充分考虑学校的需求和现状,以在扩大资金、配置设备、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时按照规定制度来进行,杜绝工作中出现盲目性、落后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复杂且繁复的过程,各项基础业务工作只有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才能确保工作顺利。

5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中采集、录入、存储工作

采集和存储是档案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两个环节,是以后档案工作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档案采集工作应当全面取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档案采集的内容既全面无遗漏又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档案被学校使用的效率和有效性。所以档案在存储时应分层次、分类别,按关键词、主题等录入,既提高录入效率,又有利于以后对档案资料的检索查询。

档案管理人员应确保档案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加强对重要珍贵的档案资料的保护,按照一定的规律、制度存储资料,确保用户查询时能准确地查到先关资料。

6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将资料转化成电子档案供学校人员查阅会涉及到著作权益问题,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提高对著作权、发表权、网络传播权的维权意识,保护好档案信息的权益。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存在安全隐患,要减少网络化带来的危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上传文件时,确保文件的安全性,没有被病毒感染。

(2)做好访问控制策略,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访问资格和操作权限,避免人为的信息泄密和资料破坏。

(3)网络防火墙建设。严格做好服务器、数据库的安全保护,定期更新防护体系,防止病毒侵袭和黑客侵入。

(4)档案资料备份保护。应定期对档案资料进行备份,包括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

(5)一定要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避免操作不当对文件资料、计算机或者数据库系统造成的破坏。

(6)保证硬件运行在合适的物理环境下,比如温湿度合适,避免电磁强烈干扰,定期对硬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避免硬件损坏造成的数据丢失。

总之,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学校各个方面的配合下才能不断发展、完善,在学校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背景

行政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通过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为公司整个管理添砖加瓦,进一步实现公司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实现更大的价值。从现代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这些思想和方法为基础,减少诸如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公司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同时也是公司整体面对竞争和立足行业的需要。

二、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数据化水平不够高,信息的实时传递做的不够好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中蕴含的是两种侧重点管理工作的融合,这种管理工作需要在依靠企业行政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流程和渠道去管理企业,进而产生一种方法和措施。从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角度来看,其信息化建设需要在信息数据化水平上下一定的工夫。当前,一些公司存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信息数据化水平还不够高,信息的实时传递做得不够好。具体来说,部分公司在推进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活动并没有转换成为电子形式进行储存,仅仅选择部分文字材料转化为信息数据,而其他的行政管理产生的信息还是依靠手工操作,信息数据化所涉及的行政管理工作范围还不够大,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些转换为信息数据的行政管理信息也为受到充分的传递,特别是实时传递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未能发挥其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作用。

(二)流程的设计和完善不能满足公司行政管理当前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公司的行政管理流程的设计和完善不能满足其行政管理当前发展的需要,对于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并未有指导作用,甚至产生了某种制约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流程设计不符合公司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每个过程,脱离了实际,甚至使行政管理工作开展更为复杂,另外一方面,有些公司在建立了流程之后,并未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和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相应的流程并未有完善,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信息化建设整个过程执行不到位,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公司的任何管理工作想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最关键的是抓好落实。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样的,最关键的是执行和落实,只有真正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了,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融入到行政管理的每一事项,才可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着整个过程执行不到位,同时缺少相应定激励机制的情况。一方面是信息化建设方案出台之后,方案的每一个步骤缺少相应的责任人,一些部分缺少专门的部门负责。另外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公司的员工和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整个执行过程效果不好。

三、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加大人员和资金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提高信息数据化水平

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在提高信息数据化水平上也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对于公司来说主要是在人员和资金上进行投入。从局域网发展到广域网,从c/S软件结构发展到c/S和B/S共有的混合软件结构,实现在Internet范围内使用软件和共享信息OA(办公自动化)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邮箱系统等系统纷至沓来,在这一阶段,各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开发和维护人员越来越多,各种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网上办公系统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硬件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集成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方面是公司增加资金在这方面的投入,充分的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拓信息数据的利用程度,使得信息数据能更好地为公司的行政管理发挥作用。通过实现在网络范围内的软件应用,进一步缩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数据化水平,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实时传递,让一个信息数据能有效流通。

(二)深入摸透企业的行政管理流程,逐步完善流程中的信息化

流程是实现公司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是在一个流程上所进行的,流程是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个公司只有把行政管理的流程做好了,整个企业在开展行政管理时才能更加规范、科学、合理。众所周知,信息系统最擅长的是将重复劳动变得简单化,但信息系统也不是万能的,它是在人为设计的功能逻辑中完成指定的指令和操作,这种功能逻辑将包含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先后流程,功能逻辑的设计是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它需要业务管理部门根据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对整个业务管理的流程进行规范和设定,为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业务流程的整理和规范往往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介入,对需要或正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定的单位,可以以此为契机,将业务梳理与流程规范结合起来,也将会达到相辅相成、省时省力的效果。在进行这项流程工作之前,首先公司要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行政管理工作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根据行政管理的不同内容设定大方向的流程。在内容的大方向确定之后,就需要对这些工作内容进行筛选,这种筛选是需要依据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选择日常性强和重复性高的工作进行流程的建立。

(三)有效落实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前文已经提过,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工作对于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落实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工作对于整体公司行政管理工作来说,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公司在编制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之后,要有意识的将每一个信息化建设要点落实到每个部门,进而落实到每个责任人,定期的对这些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监督整个方案的执行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只要在有无线信号的区域,员工就可以进行信息的处理,办公区域被无限的扩展,办公效率也将无限的改善。同时给企业行政管理者带来的巨大改变是办公形式的改变,办公不再仅仅局限于办公室,办公时间也不再是仅仅的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内,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的改变工作地点和工作区域,由此可以满足更多员工个体的需要,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基于此,在员工激励机制的推进之下,员工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他们能明白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自身有何重要性,进而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推动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最终实现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减少行政管理上的资源浪费。

四、启示

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可否认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促使公司管理迈上新台阶的手段。公司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对行政管理中的整个过程完成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需要把好落实,提升信息数据的水平,逐步完善流程中的信息化,进一步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俊鹏.企业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8:35-36.

篇10

1档案信息化的原因

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档案部门最为常见的工作工具和管理手段,网上办公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公布之后,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开始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顺应时展要求,与时俱进,把工作重心转向信息化,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2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纸质和声像等传统介质文件演化成档案信息库。也就是以数据库和网络为主体,把档案信息存储在计算机里,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从而提供更加便捷、丰富、详实、有效的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2)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是指借助于开发的专业档案软件管理系统对存储的的数字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由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向现代档案管理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也就是常说的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国家已经制定公布了《档案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这是制定相应标准的法律依据。档案管理部门应遵循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精神和有关档案著录技术标准,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3)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它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具体讲就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校园网等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的检索查阅功能。信息网络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是否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信息网络化可以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的有效利用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现代化的优质服务的目标。(4)管理观念现代化。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档案管理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管理意识,必然会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现代化,即使有再先进的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备设施,根本无法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知识密集的信息需要信息化的管理观念,信息时代要求将档案信息资源快速转化为社会效益,为社会发展需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档案的价值在于用好用活,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藏轻用”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应有的价值。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需要既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管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学习培训,不断补充、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引进档案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3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观念落后,有待更新

主要是有的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档案管理无非是能够满足基本日常保存查阅功能就足够了。甚至有的把档案室当成安排分流人员的地方,同时有的档案工作人员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保持固有观念。有的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做好做坏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建设。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

3.2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无论是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是档案信息数字化,都需要大量资金。为档案信息化建设设立独立专项经费的高校很少,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预算。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严重滞后,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任然延续传统的手工模式,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硬件管理设备,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化进程。虽然有的高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但由于人员素质较低,不具备信息化所需的专业知识背景,仍然用人工模式进行档案管理,基本没发挥那些设备应有的作用,成了无用的摆设。

3.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电子文档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失密、窃密、病毒感染,保密手段苦难,失窃密危害程度加大等网络安全问题,保密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强。

4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4.1加强宣传,改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对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和研究,遵循认识规律,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宣传手段和方式,使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具体可以通过档案法规宣传,开展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竞赛,举办各类展览等活动,提高教职员工的观念认识,使其以积极主动投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去。

4.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

首要的是,愿意投资于金融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档案的现代软件和硬件的适应。有条件的高校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来强化提高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目前,高校的财政资源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引进资金,加快转型的步伐。同时,高校应积极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进行沟通和协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4.3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信息数据库的安全;而是对电子文档归档的监督和指导,保证电子文档真实有效。这就需要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同时安装必要的网络防火墙,把存储的数据库信息和电子文档的局域网实行物理隔离,对必要的数据进行加密,设置必要的访问权限,进行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总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细致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能力、循序渐进、档案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效的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爱军.档案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6(02).

[2]金光华.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档案信息化定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02).

篇1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社会逐步进入到了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包括小到日常的生活购物和娱乐,大到社会、国家的互通互联,都没有办法完全脱离互联网这个新型媒介的协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之中找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方法。而作为在一个社会中知识输送频率最高、学术气氛最为浓烈、先进技术使用最全面的高校来说,互联网在这里的充分利用也一定是必然的事实。然而在这种互联网充斥校园的趋势中,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在目前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里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充分信息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含义

最近几年,大数据各个词汇被人们用越来越高的频率所提及,但是这个词仍然没有非常官方的释义,可是总之,“大数据”就是被用来形容因为互联网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普及而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的状态下出现的巨大数据的时代的到来。目前,“大数据”这一词汇已经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曾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杂志的主题和封面专栏中,也现身于国内外各大主流新闻网站中,还出现在各类主题会议等等场合。大数据时代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必然是巨大的。其次,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数据存在方式和种类也不断增多,比如说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等。再次,正因为数据量之多,种类之广,就意味着在庞大的数据中仅有少部分信息和数据是拥有一定价值的。打个比方,现代信息数据之庞大可以看成是广阔无边的大海,没有办法数得清数据和信息到底有多少就如同没有办法数得清大海中到底有多少滴海水,有多少粒沙子一样。而真正于我们有用的信息,就好像大海中的一粒沙。最后,数据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由于信息数据的数量之庞大,有效信息比例之小,而信息的更新换代之快,就需要我们提升处理信息和数据的速度,以便能够及时得到为我有用的信息和数据。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管理思想没有跟上时展

目前仍然存在有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和想法,没有办法把握信息时代大数据的特点和要求。尽管有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了信息化的概念,但仍然没有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局面,都是在缺乏理性认知的情况下盲目的,缓慢的摸索,这样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比较缓慢,效果不显著。

(二)学生管理方式老旧,信息化程度低

现在依然有很多高校在学生档案、学籍信息、学生党团资料、奖助学金记录等方面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版加文件夹的存档方式。这种传统的学生基本信息的存储方式随着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快速地暴露出了它的很多弊端。比如随着需要管理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存储的信息数据也就越来越多,而传统纸质版的存储方式会占据大量的办公空间,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传统的存储方式也会随时有学生信息丢失又没有备份的尴尬情况。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议

首先,各个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应该强化自身在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理念。这种理念的树立和提升主要在于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对信息数据拥有灵敏的嗅觉,能做到积极、快速和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比如说,为了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就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分析整理学生们在校园网中登陆网页的情况,通过这一数据得出学生们大多数的关注内容,并利用这一信息帮助有关学校部门开展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其次,高校需要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和我们高校所需要的人才自然是应该具备有信息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的新型人才。通过对青年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教师的集中培训,有条件的也可以直接引进优秀的有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团队。有了新的力量的注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必然会加快步伐。最后,高校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的建立。因为在利用大数据的保存和查询为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数据的安全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说要建立安全保障的制度,是因为保障学生信息的安全和完整不但是需要有一个技术团队的技术,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管理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有力保障。当代高校是为祖国培养优秀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力量的神圣的地方,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今天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安全,也是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社会贡献他们力量的必要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婧.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4.

[2]单耀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