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4: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2演示案例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案例材料创设学习情境,围绕即将学习的重要概念,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指向重要概念的问题,,经师生分析讨论后引出并建构概念。例如,学生对于拓展型课程“酶工程”中“固定化酶”概念是陌生的。教学中笔者先演示呈现了运用固定化酶技术生产高果糖浆的案例材料,在学生已有一些酶的应用知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3个问题: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减少葡萄糖异构酶使用量?如何解决葡萄糖异构酶的回收问题?当学生提出能否将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重复使用时,笔者引出固定化酶概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接受了。呈现的案例材料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生产、科学进展或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事例要鲜明突出,最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与要建构的重要概念联系起来;情景中教师应设置值得学生讨论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建构概念的积极性。
2有效揭示内涵外延,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内涵是指反映概念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部范围。透析概念内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外延就是要清楚概念的适用范围,这也是最终掌握和应用概念的前提。所以在建构概念之后,教师要设法有效揭示内涵外延,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2.1设计问题串,分析概念要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阐明一个概念就要揭示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要素。教学时教师通过一定的事实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概念要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最初的概念重新定义,直到该概念涵盖更多的属性,从而使之更为精确,在此基础上也有效理解了概念的内涵。例如,在“抗体”概念教学时,笔者通过设置与概念要素相关的问题串组织教学,既增进了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促使他们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概念,具体教学过程见表1。教师围绕概念的本质属性,精心设计不断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更好地实现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在设置问题串时,要把握问题串的核心———概念要素展开,形散而神不散,同时合理选取和加工创设问题的素材。
2.2利用对比辨析,突出关键特征辨析的目的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避免类似概念的干扰。此对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它们的关键特征,经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辨析,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的异同点,从而能将它们科学有效地区分,使概念的内涵外延更清晰。例如,在“染色体畸变”一节中“单倍体”概念是从成因来定义的,并且极为抽象,易与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相混淆。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介绍单倍体生物雄蜂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领悟单倍体的实质是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接着从单倍体的具体实例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三个物种体细胞和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与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关系,进而准确建立单倍体概念;然后讨论辨析“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的香蕉与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含3个染色体组的小麦植株能否都称为三倍体”,进一步明确了单倍体的适用范围;最后再利用表2进行比较,突出了单倍体在个体发育起点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等方面的关键特征,有效揭示了其内涵外延,强化了学生的理解。
2.3辨别多种例证,界定概念外延重要概念的形成需要例证的支持,而学生对各种例证的辨别则可使他们更准确地掌握概念。概念的例证包括正例、反例和特例三个方面。概念的正例是指代表某概念所有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或对象,所有正例组成的集合就是该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反例指的是不具有该概念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或对象,即不在这一概念的外延之中。概念的特例是指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之中,但它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呈现一些重要概念的各种例证,让学生来考察辨别从而界定概念的外延。例如,遗传学中“基因重组”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结果使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类型。教学中在基本建立起这一概念后,笔者呈现了4个例证让学生考察辨别是否属于基因重组: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主要原因(正例—加深对概念内涵中“有性生殖”、“基因重新组合”“、性状不同于亲本”的理解)。②百年前首次发现的禽流感现已产生H5N1、H7N7、H9N2和最新的H7N9等多种类型的原因(反例—病毒繁殖不通过有性生殖,也即无基因重组)。③图1中甲和乙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判断甲和乙所表示的变异类型(正例—甲表示同源染色体间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反例—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移接,属于染色体易位)。④转入细菌抗虫基因的抗虫棉花(特例:转基因并不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但在分子水平实现了不同生物的基因重组,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在辨别例证的过程中,正例强化了概念内涵的理解,反例明晰了概念外延的界定,特例则丰富了概念外延的拓展。
3有效设置反馈练习,注重学生对概念的应用
学生在形成新概念后,不能只停留在记忆、理解水平上,而要学会应用,即利用概念去尝试解决问题或解释新现象。注重生命科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不只是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丰富和深化概念,更重要得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发展。
3.1运用变式训练,增强思维的效能从记忆、理解概念向概念应用转化的最重要教学条件是在相似的情境和不同的情境中练习,即变式训练。变式训练的实质是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而适当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如情境、条件性知识等,也就是概念的正例变化,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理解概念,增强思维的效能,提高学生应用概念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例如“,染色体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对此概念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准确判断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理解生物染色体的倍性。教学中笔者从4个方面设计变式训练来帮助学生如何应用“染色体组”概念作出判断。(1)根据同源染色体中染色体数判断。变式1: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及每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目(图2)。(2)根据基因型判断。变式2:图3所示为4个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细胞,请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判断变式3:韭菜的体细胞中有32个染色体,共有8种形态。韭菜应是倍体。(4)根据配子或单倍体的染色体组数来推算。变式4: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水稻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能两两配对联会。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水稻体细胞含有染色体组数是个。
3.2联系生活实例,升华生命的体验生命科学教育中的情感态度有丰富的内涵:情感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态度更关注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命科学教育中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方面的教育价值也是其他学科课程所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某些生命科学概念形成后,教师要拓展应用到真情实感的课外生活中去,使学生对生命的情感、态度体验得以升华。例如,在“突触传递”这一重要概念形成后,笔者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如下反馈练习:反馈练习的设计注重突触传递概念形成的有效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体验到“突触传递知识”在关注健康、珍惜生命等现实生活问题上的价值,这是生命科学概念在更高层次上的应用。
4有效整合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对概念的迁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47-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上的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依据这一理念,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Moodle平台与高中生命科学课堂的融合。
一、Moodle平台及其特点
Moodle 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一个在线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界面简单、易学易用,其模块化的系统结构使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搭配诸如资源、投票、在线测试、聊天室等活动模块[1]。通过模块的有机组合,Moodle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多样的学习活动、完整的交流环境和全面的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2]。
要想充分发挥Moodle平台的优势,如何将其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是关键。本文就以高中生命科学《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这节课为例,尝试基于Moodle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是上海科技版高中生命科学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知识体系来看,它是对第2章和第4章第3节知识的延伸和应用。从学科价值来看,它与学生的日常膳食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是渗透生命教育和提升科学素养的切入点。
鉴于本课内容的特点,结合Moodle平台的优势,笔者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块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建构科学的膳食观念。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活动
本课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人体营养及消化的相关知识,虽说初中生命科学课均已学过,但学生早已遗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势必要占用课堂上的时间先进行简单的梳理,但借助Moodle平台,便可以将此部分教学前移。课前,笔者利用Moodle平台上的资源模块上传了《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过程》两个视频,并设计了相应的在线测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填平”他们的现有发展区,为课堂新知识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2.课堂活动
(1) 导入活动
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恰当的导入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学内容顺利开展[3]。在本课的导入设计时,笔者分析高中学生在饮食和营养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且对与之相关的减肥话题颇为关注。借此创设情景,通过一个投票活动,激发矛盾、发现问题,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信息在人自身认知结构中的不断变化和重组,是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也是一节课中的核心部分[4]。笔者结合本课的导入选择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探究模式,将“投票”模块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方向,如:“糖怎么样给身体提供能量?”、“为什么摄入过多主食或甜食人会发胖?”、“吃肉减肥法是否科学合理?”、“为什么说有氧运动是最能消耗体内脂肪的运动”等。由教师组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与协作学习,在思维的暴露与碰撞中归纳、总结出营养物质各自的转变途径。接下来再将零碎的知识由部分向整体深化,发现三大营养物质共同的代谢途径及相互的转化关系。
(3)知识应用训练活动
学生探究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有再通过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及时巩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课堂练习正是辅助这一过程的有效手段,但从传统的课堂练习中教师难以获得全面的、即时的教学反馈。而依托Moodle平台的测验模块进行练习,教师可以便捷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使教与学都更有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5]。
3.课后拓展学习活动
课后拓展学习是课堂合作互动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后续。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后拓展学习更是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讨论与交流无处不在[6]。例如本节课后,笔者在Moodle平台上开辟了一块“课后讨论区”,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评价自己目前的饮食习惯。在彼此的交流中,既梳理巩固了知识,又提升了运用、迁移的能力,也为下一课时的合理膳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科学的学科价值。
四、教学反思
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堂教学,教师可根据所授知识点的特征,灵活地选择适宜的模块和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突破了课堂的局限,实现学习的前移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时的反馈功能更是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学的效果也更好了。相信随着更多Moodle模块的研究深入,如评价模块等,Moodle平台定会成为促进教学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能力的发展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鹏.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浅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6).
[2]李明.基于Moodle平台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刘小年.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导入艺术[J].广西教育,2002,15,(22).
Nithin Tumma,17,won the top award of $100,000 at the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2012.
“It’s a great honor and it pushes me to do the things I’ve been doing,” Nithin Tumma said. Tumma won the $100,000 prize for research that could lead to more direct,targeted,effective and less debilitating breast cancer treatments.
During the week-long competition in Washington,D.C.,he and his peers defended their work before judges and shared it with the public. President Obama applauded their achievements during a special meeting at the White House. The president was not their only audience in Washington. Wendy Hawkins,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Intel Foundation,which sponsors the event,said it puts a spotlight on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r legislators in Congress.
The projects entered in the Intel competition contribute serious new scientific data and analysis. Jack Li,18,developed a new way to deliver an enzyme① therapy for phenylketonuria②. With the help of men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Li designed a microscopic capsule that seals and protects the therapeutic enzyme as it passes through the digestive system. A drug company has expressed interest in possibly taking Li’s project towar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other finalist,Marian Bechtel,17,engineered a new system for detecting buried landmines. Bechtel’s device is able to scan a field until it finds a resonating sound wave that identifies an object as a likely buried mine and not a rock or other debris. Bechtel hopes to publish her work before she heads off to college in a few months.
While neither Bechtel nor Li won the $100,000 top Intel prize,both were awarded $7,500. But Li said that it’s not about the money and that it’s about the science. “I think the role for us a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merica’s leaders is we need to provoke interest in science among our peers.”Bechtel agreed,calling science her addiction. “Once you get through it and have those breakthroughs,it’s so amazing. You just keep going back to it.”
The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confirmed that an“addiction to science” can be a good thing and that it is driving a new generation of innovators who are helping to address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pressing challenges.
Notes:
①enzyme n. 酶
②phenylketonuria(PKU) n. 苯丙酮尿症
1.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 “provoke” in the fifth paragraph?
A. encourage B. stimulate C. spread D. help
2. Whose innovation is not for illness-treating?
A. Nithin Tumma’s. B. Jack Li’s.
C. Marian Bechtel’s. D. Wendy Hawkins’.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 Nithin Tumma won the top prize of the science competition.
B. Jack Li’s idea has been commercially developed by a drug company.
C. Bechtel and Li also were awarded a sum of money.
D. Marian Bechtel wants to publish her work before she goes to college.
4.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A. Only the three young innovators are keen on science.
B. Jack Li thinks the competition is for science and money,and so does Bechtel.
C. The Intel Company provides money and support for the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D. One important purpose of the competition is to cast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on the young.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President Obama sponsors the competition.
B. Only Nithin Tumma meets President Obama at the White House.
C. Jack Li did his research all by himself.
D. Great inventions can be resulted from young generation’s “addiction to science”.
答案与解析
1.答案为B。结合该词所在句子的句意,可推出provoke interest意为“激发兴趣”。
2.答案为C。从文中第四段第五句可知答案。
3.答案为B。从文中第四段第四句可知答案。
4.答案为D。从全文大意可知答案。
5.答案为D。从文中最后一段可知答案。
模拟练习:
A little boy kept asking his busy father a question,“Daddy,how much do you make an hour?” The annoyed father finally answered 1 ,“If you must know,I make $20 an hour.” “Oh,” the little boy looked up and said,“Daddy,may I please 2 $10?” The father was 3 ,“If you want to borrow some money to buy a silly toy or some other nonsense,then you march yourself straight to your room and go to bed. Think about why you are being so 4 . I work hard every day for such childish behavior.”
The little boy quietly went to his room and shut the door. The man sat down and started to get even angrier about the little boy’s 5 . How dare he ask such questions only to get some money? After about an hour or so,the man had 6 down,and started to think:maybe there was something he really 7 to buy.
The man opened the door of the little boy’s room.“Are you 8 , son?” He asked. “No,Daddy,I’m awake,”replied the boy. “Maybe I was too hard on you earlier,”said the man. “Here’s the $10 you 9 for.” The little boy sat straight up,smiling. “Oh,thank you Daddy!” He yelled. Then,reaching 10 his pillow he pulled out some crumpled up bills. The little boy slowly counted out his money,and then looked up at his father.
“Why do you want more 11 if you already have some?” the father grumbled. “Because I didn’t have enough, but now I do,” the little boy replied. “Daddy,can I buy an hour of your time? Please come home 12 tomorrow. I would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you.”
1. A. impatiently B. patiently
C. impossibly D. possibly
2. A. lend B. borrow C. give D. offer
3. A. bored B. happy C. furious D. tired
4. A. hard B. selfish C. lazy D. clever
5. A. questions B. answers
C. problems D. matters
6. A. wrote B. put C. sat D. calmed
7. A. asked B. hurried
C. needed D. urged
8. A. asleep B. sleep C. awake D. wake
9. A. cried B. asked C. wanted D. required
10. A. up B. on C. under D. out
11. A. pillow B. money C. time D. food
随着这一观点的抛出,全班一下子进入了亢奋的状态。我就索性开展全班大讨论。班级内的观点越来越多,最后都集中到这样两个问题上:(1)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讨论。(2)有关科学发明是双刃剑的观点。尤其是对于第一个问题,班级里似乎出现了两个派别,男生好战派和女生的主和派,两派你来我往,针锋相对。
“我觉得不该有战争,一旦打仗就会有很多人伤亡,他们的家庭就会破灭。”
“我觉得有时战争也不可避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为的就是通过战争让以后没有战争。”
“但是,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是一种杀戮,是对人生命的不尊重。”
“不,有时战争也是维护和平的手段。”
“我们完全可以像原始社会那样,人和人之间平等相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
……
临近下课之前,我作了总结: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不虚度,让自己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意外的论证了和平与战争,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们说和平是人类所向往的,和平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希望大家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今天的课堂讨论远远超出了我的设计和预料,而且今天原本制订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我还是感到很高兴、很有收获。因为,当学生如此积极踊跃地表达观点的时候,如果强压下去,继续我的教学过程,这没有丝毫的问题。但是抹杀这些思维火花和思想观点是非常可惜的,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是我们教师非常希望看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然遇到了,那么应该让它体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很多的观点能从学生口中说出,感觉非常了不起。
历史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生命教育的课堂。对于生命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课堂的教育效果,加强生命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当读到这段文章的时候,不由地使人产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的生命是一切的缘起,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没有生命,自然无教育可言。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任何无视生命、偏离生命、摧残生命的教育都是教育的“异化”,因而也是“反教育”的。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历史,在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势必渗透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如今,面对着“以人为本”的《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历史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生命教育。
在历史课堂彰显生命的价值,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生命化”
在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的例子。教师可以加以利用,正面和反面的案例皆可。
正面的案例有:
1.韩信。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帮助刘邦得天下。那么教师在此基础上应该注意加强总结性的语句,要求学生分析韩信的性格、品质,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2.司马迁。在秦汉文化中,讲起司马迁与《史记》,教师可以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这样一段文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那么这段话其中的重要含义,应该让学生细细地体会,要学习珍惜生命,体会到生命的不易。
3.勾践。在第一章第五节中,讲到吴越争霸,肯定要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饹翟,齐小白饹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反面案例有:
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他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烧杀抢掠,失去民心,最终公元 前202年,垓下被围,四面楚歌,在乌江前自刎。当时他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但他却放弃了并自刎于乌江。
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这些案例,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多一些让学生思考,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就像每当读到这段文章的时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不由地使人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
二、教学方式的“生命化”
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生命的根基上树立人的尊严,体现生命活力。
一、课堂教学,展现生命活力
生命化教育是依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质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自信心、责任感等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营造和谐数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感悟创造的乐趣,从学生生命的角度,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尊重和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绽放生命的美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习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特点,采取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放教学,绽放生命精彩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通过生活实践,让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引用古印度“棋盘放粮”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特点、公式及怎样求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更有价值。这样的案例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激活了数学知识的活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观点思考生活。
三、分层教学,促进生命发展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智能、心理、技能、数学基础、环境等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多维性、自愿性和动态性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准确把握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提问的策略,有难度的问题让优等学生解答,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让给中等学生处理,激活课堂气氛。在课后,教师要分层次选编练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模仿性学习,中等生进行再现学习,优等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多维评价,激励生命成长
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需要教师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发挥激励的导向功能,将全面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还需要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自立、自重、自主的精神,在课堂上对正确的回答要鼓励肯定;对不够完美的回答要及时引导。教师要表扬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更要传播思想、关注人文精神。数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它以理性思维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演绎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是上海大学在已故校长钱伟长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所形成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全学年共分4个学期,其中春、秋、冬三个学期为课堂教学环节,而夏季学期为实践环节。每个课堂教学学期共有12周的时间,除去最后两周用于考试,课程内容的教学则集中在前十周内完成[1]。《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将是学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把握教学进度,有效结合课堂和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激发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结合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进行的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一些总结,希望对同领域中的教学同行们能有启示
作用。
1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探索团队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导论》近年来逐渐在各大高校中被推广成了公共课或基础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功能定位应服务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此课程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较全面的把握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发展中的重要性[2]。所以,这势必就要求课程教授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要区别于科普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了解,而且能掌握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队生命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上述教学要求的实现,传统的单个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一个班级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首先,课程教授对象不再是某些学院或某些专业的学生,而是全校几千名本科学生,因此授课规模较以往有很大的扩展;其次,学生各自以往对生命科学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学生的来源除了全国各省市外还有国际留学生,因此,对课堂知识讲授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第三,作为一门导论课,势必要求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要有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但是,教师个人所掌握或熟悉的内容也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为解决这些困难,将此课程建设好,我们大胆地打破了以往一贯的教学模式,尝试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以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授牵头,从学院各个教研室,科研团队,抽调不同专业背景,从事不同研究方向,具有不同学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囊括了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课程专属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协同授课,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等方式,从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后答疑,试卷命题直到阅卷批改的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之间积极开展学习借鉴、切磋交流、竞争合作等形式的活动,不断把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推向前进。
2 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合理安排
《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宽广。本着钱伟长校长“培养学生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选择和实践教育能力”教学目标[3],结合上海大学自身的教学管理特色,我们对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调整。首先,从学校短学期制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出发,综合国内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相关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背景的分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绪论、生物化学、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生态、遗传、基因工程和食品。每个专题由2-3位相关研究领域具有8-10年教学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对提交教学团队的教学PPT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和模拟讲授,最终形成课程讲授的统一课件内容标准;其次,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特点,开展多人合作授课和一人单独授课的模式相结合;最后,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兴趣点,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其在标准课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和授课形式的变通,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3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编写新教材
鉴于学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特点,国内已有的教材很难完全与之配套;因此,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体会以及他们对学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校的教学沙龙的交流,汲取其他院系在开设公共基础课过程中的经验为我所用,组织团队教师和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邀请知名学者亲身授课,从中把握和提炼出现代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结合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遵循钱伟长校长“大学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4-5],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新教材编写中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知识点的地位,同时结合生命科学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力求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应用性兼顾,适合学校4学期制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
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地区一所211院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完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我们的课堂同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了整个校园甚至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上课内容和课件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利用学校的校内交流平台“乐乎社区”开辟各任课教师的专属在线交流空间,由任课教师每周2次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此外,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中如QQ、MSN、微博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网络交流工具,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能随时随地将他们的问题和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延伸到了他们的寝室、餐桌、运动场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根据需要去查找、学习、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知识的挖掘和
学习。
另外,加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合理安排本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本科教学的教辅工作。公共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课人数覆盖全校本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作业布置、课堂测试或讨论都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十分繁重的课后批改和评阅工作,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生力军,他们平日就活跃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对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把握十分敏锐,由他们协助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评阅以及与学生互动探讨和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建设中去,而且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生动、更具体地和学生进行详细交流,这也有利于建立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互帮互助,言传身教的帮带互动学习模式。与此同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利互补的实践。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如何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特点,这是对我们的又一重大挑战。我们尝试利用学院生命科学中心的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申请,任课老师协调,以及中心平台老师配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以及观摩实验的机会,通过开展“学院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实验室,将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验室中去体会和揣摩。同时,我们还计划结合上海大学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环节,在选课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进行独立创新实验的尝试,让他们能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
5 加强学习,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每门课程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是不同的,学生既有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应和解决。在我们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的各种日常交流手段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外,每学期结束时还实行学生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各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给出的评分和所提出的意见,我们进行汇总,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以及会同学生和其他学院教师共同座谈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次课程的开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此外,选拔若干优秀的教师,通过参加校内的教学竞赛交流以及校外的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以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6 教学效果与待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应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在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被纳入了学校重点建设行列。但在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授课模式?怎样利用学院实验中心平台服务更多的学生,打造教学实验相结合的课程特色?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课程建设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福友.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0(3):93-98.
[2] 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在现代高中教学中,通常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地掌握在这节课当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而造成了成绩上不去,为了让当前的教学工作可以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期间,就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学准备过程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明确这节课主要讲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根据教学过程中预期效果,并且按照具体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且针对在教学当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处理和解决。
1.明确教学目标
提炼重点和难点知识,针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一节课教师对教学目的进行设计,第一是要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炼出来,实现主次分明的教学内容,这节课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神经调节,在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动物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兴奋点传导,高级动物神经中枢调节,神经调节和动物体液调节这些内容特点进行比较,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这些关系进行了教学;第二是动物产生基本生理行为,这个环节主要讲的是激素协调能力和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行为活动等内容。
2.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中生物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之后,要适量地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状况和教学目的的需求,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在高中生物课中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敢于实践,不断的创新。“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个章节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指导学生不断的发现、探索和总结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掌握知识主要内容的最佳效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出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对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引出来,还可以利用教学当中相关的例子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讲述出来。
2.初读
教师通过对要讲课程引出后,学生针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所要学习内容中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就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和了解。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还可以将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都标注出来,进一步地加深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基本练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和初读课本后,对课本当中掌握的知识进行练习。例如,对动物的神经调节和行为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强化,让学生更加坚实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展开简单的练习。例如,“在动物生命调节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还有就是“在反射活动中,中期分析作用的部门是什么?”进一步地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不断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三、教学的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促使教学的方式进一步达到最佳的效果。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也是所有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希望,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我们一定要找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教学的模式和实际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高中政治课的生命化课堂的建设,无疑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环节[1]。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育异化、生命异化现象颇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让教育回归生命进行生命化教育的问题。
生命化教育就是针对人的生命的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基点,在教育过程中依照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努力为生命的成长创造重要条件,引导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生命化教育不仅是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也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在成为教育的主题和原点[2]。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正如张耀灿所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及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规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不是偶然,是有其一定必要的:
(一)时代的呼唤。
中国经济正处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期,社会结构的飞速转变,多元文化的互相撞击,社会现象的日益复杂等,都对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的暴力犯罪率逐渐增高,青少年中出现对生命的漠视,对幸福没体验,对人生失去目标等现象,对高中生的价值观有很大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我们应该借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契机,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协调一致,让生命化教育绽放活力,让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真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此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是社会赋予教育的光荣使命。传统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以说,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及生命化教育的提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自身的呼唤和发展的必然。
(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要求教师树立开放性的新课程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鼓励、赞扬和欣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领学生;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而是文化的传承者、潜能的挖掘者、学习的帮助者和教育的研究者;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评价上,开展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生命自身的发展,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高中政治课堂中实施生命化教育,就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学校教育是向真、善、美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注的也是人的发展。学校教育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他们追求生命的真善美,追求生命的意义所在。在此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关注生命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和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要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介,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二、生命化教育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令人担忧的现状
(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长久以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等因素,强调的是片面的、机械的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完全沦落为知识的传授和反馈,没有生命色彩,看不到生命的活力和灵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忽视学生生命发展。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完整的生命活动被简化为枯燥无味的认知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首要任务;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强调认知,忽视情感;注重共性,忽视个性,考虑社会的需要,忽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教师长期以来总习惯于和擅长于教教材,人们印象中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控制的被动地位,是被改造的对象,很少顾及凸显人的个性和完整的个体生命。
(三)低效评价现象。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对很多教学细节,尤其对教学评价的不重视,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正常开展。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以学生的成绩评论学生的水平,这样低效的教学评价是不利于体现学生生命发展的。
(四)忽视生命化教育的环境。
在传统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引领下,学生的学校生活整体上呈现出知识化的向导,整个精神生活被局限在科学世界和书本知识之中,缺乏生活感,使学校生活呈现出单一化、封闭化和虚假化的缺陷。学校生活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排斥和隔离,忽视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使他们丧失生活原有的完整性和丰富的生命意义,造成生命意义的干枯、生活情感的缺乏、生命自主性的压抑和生命活力的抑制。
三、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课堂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教师应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教师之所以进入教学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能够最终摆脱教师的“教”,从而走向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自由王国[3]。因此,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重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4]。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悄悄诞生了,这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学应较少向学生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对传统师生关系模式的这种改革,并不是贬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促使教师的职能由原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5]。
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要建构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师生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控制和灌输,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而充实,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促、共进。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发展。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随着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特长和思维品质方面的充分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样化的要求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盛行,班级授课制集中性教学形式的缺点已日渐暴露,国内外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正积极探索用“个别化”的教学替代集中性的传统教学。未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
提高教师素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知识量剧增,各学科也在不断分化综合,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和技能,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或“多师型”教师,成为“专才”和“全才”的统一体[6]。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不但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态度、情感的形成等。应该尊重、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多样性,考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生命的多姿多彩。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刻领会到生命的独特、差异性,课堂应当是“百花齐放”的,是充满生命灵性的。
提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现在高中政治课一节课一般是40分钟。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所谓个性化,是指富有自己教学的特色。这里主要指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绽放出来。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尊重、凸显出学生个性,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相当大的,这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提倡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的意见,让政治课堂因学生不同个性的活跃而充满生命灵性。
(二)优化课堂内容。
让课堂内容充满人文意蕴。生命化教学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还应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由于高中政治课内容本身容量很大,不但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新教材里还新增了文化生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内容颇为相似,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着重挖掘教材内容,使得我们的课堂反射出浓浓的生命气息。一是要学会引导学生自己领悟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唤起他们的情感,在体会中尽显情感共鸣,实现价值的超越和情感的升华。二是要把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必须树立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知识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动态生成之中,让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让课堂内容回归生活世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让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丰富课程内容。第二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生活世界是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大环境。让课堂内容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理解、掌握复杂的知识,更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知识就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把教材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个体获得自我发展与成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本是贴合实际生活的,以经济生活为例,在货币、投资理财等有关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据现实生活的经验,启迪学生思维,把相对枯燥的高中政治课堂变成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场所。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用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的评价方式,以生命的价值衡量分数的合理存在性,使评价做到更全面与客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下几种有针对性的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坚持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坚持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优化生命化教育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环境都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环境是一种直观的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生命化教育的有效性,要优化学生的活动化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地将生命化教育链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使得德育与生命化教育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得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http://.cn/Th.
[2]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http:///linkurl=.
[3]赵亚宏.高中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生命教学的几点尝试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0.
[4]陈列.当今国外教学方法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9-02
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1]生命化教学是21世纪教学改革进程中凸显出的重要价值取向,它不仅应当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具有更为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生命化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要求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吸取足够的养料从而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生命价值。优秀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知识储备和发达的头脑和健全的体格,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侧重于其“智”的培养,即知识性的教育。其他“美”“体”的公共课主要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体格健全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教育目标更多是学生“德”的培养。“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排在第一位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个体生命升华的重要表现,然而,“德”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德的培养不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情感认同,才能最终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命化教学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学习理论课的整体状态不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
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第一,高校学生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储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已经在中学或多或少接触到,没有多少新意,学生学习起来如同“炒冷饭”“嚼甘蔗渣”。第二,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无用论”是当前社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使得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种悲观论调。由于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而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冷淡,思维定式甚至生命在场。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说教多于自我思考,灌输多于自主探究,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没有新意和创意,没有乐趣、没有激情、没有生命情感的切身体验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重要原因。可见,要克服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悲观态度,须借助于生命化教学。
(三)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来看,大学生普遍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思想”“无生命在场”“效果不佳”,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迪智慧,促进思想升华的目的,难以对学生的未来和前途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对未来失去远大理想,沉迷于物质生活,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一些大学生思想迷茫、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价值默然。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正是其生命力误入歧途的悲剧后果。这也给我们以教训,游戏网络为什么能将学生的生命力轻而易举地俘获,而我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搭建的教育系统却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这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不无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大精深,既是具有深邃严密的思想内容的科学,又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的艺术。理论课应该具有鼓舞人、震撼人和引导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受大学生的欢迎本来是题中应有之义。[2]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没有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不情愿学习,没有生命投入,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果。
总之,从理论整体教学来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生命化教学正是克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误区的重要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误区和低潮,迈向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理念。
二、生命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贯彻和实施
鉴于以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生命化教学理念非常紧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生命化教学方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要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中体现生命精神、生命活力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崇尚智慧,激发潜能,渴望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理论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19世纪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的杰出代表。哲学是智慧的科学,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走极端。政治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哲学,揭示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远大前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体现人类整体生命价值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更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的生命生存状态。理论的最终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可见,只要我们认真地挖掘理论中的这些体现生命精神的资源,使用恰当的方法运用到对学生智慧的点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上,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不是空洞、虚幻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伟大的实践精神,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和改变自身命运的武器。因此,对理论的学习就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在体验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使之得以自我内化,并最终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实现生命价值。“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3]生命化教学关注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惟一通道。”[4]体验对于大学生追求情感的交融、生命的升华、思想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注重情感体验的实践教学与生命化教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为其创造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生命体验的环境和条件。为此各类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鼓励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对立的,是教学活动不断生成性的体现。它以问题式研究为主线,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帮助和引导学生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不是完全预设的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不是强迫学生去接受一些“死的东西”,而是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问题研究中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些建构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刚刚新生成的,是自己努力探索的结果,因而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是融合了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的知识。因此,这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应当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来。大学生足够的知识储备,已经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开展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这一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心思凝聚,学思结合、全身心投入,实现其“生命的完全在场”,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进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破除“奉教材为圣经,视教师为权威”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大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思考、敢于突破前人,挑战权威的进取精神。同时,大学生作为真正独立的主体能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自我见解,在与教师、学生的对话和合作中,自主地建构自我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价值,完成生命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超越。生命化教学中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一方面意味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另一方面逐步转变高校学生依赖于教,服从于教的习惯定式,从而体现为主动的、独立的、自主的过程。这也必然带来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彻底转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M].高等教育研究,2007(4).
有一位学生曾这样说,所谓名著、经典就是“人人希望自己读过,而又谁都不愿浪费时间读的玩意儿”。该学生的话很能反映当代大部分高中生对待课外文学名著的态度。“雷声大,雨点小”可以说是笔者在实地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高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经过调研,学生对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缺失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学习任务的繁重和学习时间的紧张;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极端的应试功利目的;言情、奇幻、网游、盗墓等浅薄网络小说的冲击;名著的故事事件、文字、人物性格等方面和中学生的阅读取向有落差;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引导不够等等。
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用以下几点来培养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对策1:通过“影视欣赏”,激发阅读兴趣
课内外阅读相衔接,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配合教师的辅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影视阅读”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从而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并写简单的观后感。比如在学习了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的《祝福》、的《雷雨》等名篇后,让学生观看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影视鉴赏,并针对其做了影评,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
对策2: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教师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读书兴趣小组,把喜欢读书的和想读书的组织起来,经常性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课外名著阅读活动的发展。在成立读书兴趣小组的前提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朗诵、演讲、辩论赛、读书征文、编排校园剧、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在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要进行必要的表彰。举办活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对策3:降低学生在阅读名著方面的心理压力,培养阅读兴趣
名著阅读对学生教育意义虽大,但是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相当大,此时,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有位高一新生曾经告诉我:“老师,我看到名著就头痛,又长,又深,又厚……。”相当多学生有类似的心理,他们一看到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第一学期笔者不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文字优美或传奇性、故事性强的小册子导读:如名著导读系列、名家谈红楼等,在 “没有-初步-深入”的阅读宗旨下,一步步地培养他们阅读优秀作品的自觉性。
对策4:与时俱进,以时尚流行促阅读热情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就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让时尚流行为阅读服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时,学生从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了解了相关情况,很感兴趣,教师又借机组织学生观看此类相关节目,使得《三国演义》在班里就热起来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不仅认真阅读,而且热情讨论,同时在读书交流会上群情激昻,各抒己见。其实关注流行时尚和名著阅读并不矛盾,如果引导得当,反而能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时尚追求欲望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旺盛的读书欲,促进他们逐步形成“阅读-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时间和能力欠缺
然而,学生阅读热情被点燃后,很快会遇到以下问题:如果学生过分倾向于短、平、快的缩略、梗概式阅读,那即使接触原著,如《红楼梦》等,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改善此种状况。
对策1:制定计划,合理安排读书时间
从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根据认知水平的差异,各个年级有所侧重;且考虑高一到高三的学习任务日益加重,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高一任务重一些,以中外名著,中长篇小说为主,高二、高三以名人传记、杂文、古典诗词、科普读物为主等。每周安排1—2节阅读,暑假、寒假可读一些中长篇小说,课余时间看一些报刊、杂志等。总之,根据每学年的读书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课外阅读,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
对策2:充分利用媒体优势,促进学生思考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包括名著阅读。如在教学中定期向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到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类新型的教学资源比较生动,而且富于变化,能够拓展学生的读书视野。此外还可以把古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或电视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人物或精彩之处。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党的十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广州城市建设的东进战略,都为本市农村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中学生是未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文明素养水平关系到农村城镇化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作为本市的一间农村中学,深感责任重大。近几年来,本校重视学生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并以《农村中学生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作为研究课题,2012年5月该课题获得了增城市德育研究会的立项批准,两年来,课题组以本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取样对象,同时也参考了本市其它同类学校的相关数据,通过问卷、观察、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实践活动,本文是其中一个研究成果。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文明素养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虽然身居在落后的农村,但他们崇尚文明,向往文明,大部分人具有一定的文明意识和观念,具有初步的文明礼仪常识;有一定的资源环境意识,能爱护校园环境;绝大部分学生具有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能自觉遵纪守法。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后天教育、以及农村旧有生活习俗的影响,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素养存在着多种问题。
1、文明礼貌没有落实到日常的具体行动。表现在:平时遇见老师见面,有30%的人不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在语言文明方面,有12%的人经常讲粗言烂语,甚至用当地农村的土话来骂人;课后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人不到10%。在衣着方面,有17%的人经常不按学校要求穿校服,有12%的人经常穿拖鞋进课室(个别人还有光赤脚的习惯),有6%的人经常穿着奇装异服。
2、卫生意识不强。不注意个人卫生,有5%的人经常穿着脏衣服,有10%的人经常直接饮用水龙头的自来水,少数人有生吃蔬菜(甚至鱼肉片)的习惯。在公共卫生方面,约15%的人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习惯,有少数人在卫生间大便时仍用报纸或废试卷纸来当卫生纸用,个别人还有在室外偏僻的树林、花草丛间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3、缺乏正确的生命观、生态观。不爱护动物植物,有少数男生用自制的弹弓射落树上的小鸟,然后将它们剥毛;看到校园草地花丛间的蝴蝶、青蜓、昆虫等小动物时也要设法将它们弄死;有13%的人经常横穿绿化草地,或在草地上玩耍;搞环境卫生时,有些人习惯将树下的绿化草铲除掉。
4、节约意识和观念不强。每天放学后都有个别课室未关灯或风扇,学校厨房外供学生淘米用的一排水龙头经常流着自来水,在学生宿舍,有20%的卫生间的水龙头经常处在开着状态。有30%的内宿男生每餐都有剩饭的习惯(他们认为这并不浪费,因为吃不完可以拿来喂狗、喂鸡等)。
5、在媒介素养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媒介常识。订阅有报纸、杂志的家庭不到8%,家庭电脑普及率不到20%,而且在这些家庭中,大部分家长都不懂使用电脑,而是任由其子女使用,加上农村地区疏于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大部分学生都是到一些无牌无证的黑网吧上网,上网行为得不到正确的指导。
二、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弊端
造成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总体水平低的原因很多,但作为学校德育主要阵地的思想品德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主要的问题有:
1、考试与评价制度方面的问题。素质教育喊了近二十年,但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这种状况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的中学都普遍存在)。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升学成绩成为上级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学校只看重考试分数,“考到高分就成为三好学生”,“政治成绩好,就成为文明之星”。对学生的操行评价,也以考试成绩来排序,例如,对考试分数高的前20%,一概给予“优秀”。这样,学生只顾记牢知识考好试,而不注意行为表现,不重视道德实践。由于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知”与“行”脱节或“知”而“不行”,出现了“三好学生参与打群架”、“文明之星穿奇装异服”的现象。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背离教育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基于考试压力,将思想品德课变成一门纯政治理论学科来教,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书中的概念、原理,而忽视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忽视情感体验和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单纯的变为“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记、考试测”。而作为第一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完全忽略了。学生死记硬背书中的知识点,死啃其理论逻辑。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从头到尾都在忙于知识的灌输,而“无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这样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思想品德课的目标。
三、在思品课教学中提高农村中学生文明素养的策略
面对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和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1、争取上级和学校的支持,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将水平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重视运用发展性评价学生,将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起来运用。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单纯用纸笔考试考核学生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应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
2、政治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要寓教育于教学之中,通过知识教学的手段达成思想教育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应淡化理论逻辑,不应作过多抽象理论的说教,应重视生活逻辑的构建,根据教学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教学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做到语言文明。在校园内外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不讲粗言烂语,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提示语征集”活动,举行“校园礼貌用语”演讲比赛。教育学生要真诚待人、做到举止文明、仪表端庄,不穿奇装异服,科学制订“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标准,将自我推荐、学生评、教师评三者结合起来。学生制订“文明礼
仪我能行”学习目标和计划,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2)结合七年级第三课“珍爱生命”加强生命观生态观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与世界上其它生命和谐相处,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不踩踏花草。举行“爱我校园”绿化美化活动,建立“爱护野生动植物”学生相互监督机制,自觉同踩踏花草和伤害小动物的行为作斗争。
(3)结合九年级第四、第九课的教学进行环境资源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动。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用电,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在班内开展“节约、环保之星”评选,配合学校开展“节约、环保先进班”评选。
(4)结合九年级第一、二、十课的教学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家里、学校、社会应承担的各种责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教育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每人做一份“我的角色、我的责任”为主题的手抄报,并举办手抄报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