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4: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32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58-03
随着世界对于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企业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加强环境创新、绿色创新,只有不断地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产的绿色化进程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飞速前进。[1]所以近年来,不断有企业自愿实行环境创新,自愿申请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还有部分企业鼓励所有的员工参与环境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个人的隐性知识[2],不断地激励和挖掘员工的个人知识运用到环境创新中,并把员工的个人知识作为企业环境创新的重要来源。例如:某生产地毯等纺织品的企业要求6 300名员工参与环境讨论小组,所有部门或车间的员工都要加入讨论小组,目的就是收集节能减排的方法。这个名为“世界学习”的计划调动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分享意愿,该企业短短5年时间就节约原材料减少浪费8亿元。[3]
由于工作在生产的最前线,员工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很多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累积的问题中寻找出解决的办法。那么员工的个人知识和企业的环境创新有怎么样的关联,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员工的个人知识,对于此类问题,目前还缺少足够的理论分析和成型的框架模型,而在中国背景下的研究更为欠缺。
我们研究的目的有2点:① 通过案例研究知识管理在环境创新中的实际应用; ② 企业如何管理员工个人知识,包括如何收集员工个人知识,怎样编译环境知识管理体系,怎样培训员工学习编撰文件等。文章探讨知识管理与环境创新的相关性,建立一个环境知识管理的框架模型,解释知识管理在环境创新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并针对工业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 研究方法
由于知识管理的中知识隐藏、不便于表达的特殊属性,我们将通过访谈形式和直接观察形式进行案例研究。文章需要论证知识管理和环境创新的相关性所以采用单一案例研究,从企业案例提炼环境知识管理的模型,并论证模型的适用性。
数据收集过程持续1个月, 包括3个阶段:环境考察阶段、初次访谈阶段和二次访谈阶段。这种逐阶段的数据收集流程整合了各类数据来源,以增强对个体、流程和组织背景的理解。
环境考察阶段主要是进入A企业了解其基本的生产运作过程,主要集中在企业现场的观察和组织成员的非正式讨论,查询企业的档案数据,观察企业的特有文化,发觉知识员工的分布。初次访谈阶段对已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员工进行访谈,初步分析知识管理与环境创新的相关性。二次访谈主要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信息,综合文献的研究提出环境知识管理的模型。[4]
为了保证案例研究结论的质量,本论文采取了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建议,以提高案例研究证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例如,提前研究访谈话题的内容[5];研究方法和数据的三角验证[6],从不同的视角把握现象:数据三角验证自企业内不同层级被访者和不同职能部门的数据;方法三角验证则需要多重方法的使用。
2 研究发现
案例分析就是要从实证数据中得出涌现的理论。为了从质化数据中提炼理论,研究从3个层面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内的分布情况;知识管理和环境创新相关性;知识管理和环境创新的模型框架。
2.1 研究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内的分布情况
TIEN模型根据工作独立水平的高低和复杂程度的难易把工作模型分为4个基本类型。如图1所示。
(1) 事务型工作:对应于需要独立操作的常规性工作,主要是日常性的工作,公司只需要对这类工作的员工进行正式的培训,使其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2) 综合型工作:对应于大家合作的常规性作业,这类工作是系统性的重复性工作,它依靠各部门的合作,所以要加强沟通交流,设立正规的工作流程。
(3) 专家型工作:即独立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依靠个人丰富的经验来判断问题,作为企业文化的领军人物影响着企业中的各项工作。
(4) 网络型工作:该模式为即兴的工作形式,主要依靠大批跨越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建立深层次的论坛和灵活的团队合作来探讨工作。
经分析可知,企业的知识员工集中分布在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员工和网络型工作的创新员工中,事务型和综合型员工中也会有少量的知识员工,当然不属于这些分类中的外部员工也会存在知识型员工,所以将知识型员工的范围适当地扩大了。
2.2 知识管理和环境创新相关性
环境管理作为企业日常运作中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近些年得到广泛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环境管理只是其定职能部门的责任,但是全面而又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必须要涉及到参与日常工作的全体员工。因为在一线工作的员工们每天都能接触到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在日积月累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细节的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即形成了员工的环境知识,而这些问题恰恰可能存在于管理者最容易忽略甚至是观察不到的细节上。有些企业将员工具有的隐性环境知识激发出来作为公司的环境策略,这就是隐性知识运用到环境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如图2所示,人们在日常行为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问题,然后经过逻辑思维转化为思想上的认识,将零散的认识碎片整合成为庞大有序的知识群落。环境知识形成要经过不断积累和磨合,文章用纵向的螺旋图来描述从行为中的知识到有序的知识的转化过程,与此同时也将环境管理添加其中,分析环境知识形成的过程。
2.3 知识管理和环境创新的模型框架
纵向的螺旋图便于直观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横向的切面图能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哪些环节是环境知识管理中的重点。为此作者根据SECI模型[7],将点和线对调得到知识形成过程图,再加入环境因素得到环境知识管理切面图,如图3。
环境知识管理切面图中主要分为4个过程:创造、磋商、形成和应用,创造过程就是知识由社会化转化为外部化,在环境管理中主要指的是识别污染源、检测防污和治理污染;磋商过程即为知识从外部化到组合化的转化,将探讨环境管理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并得出结论;形成则是指知识从组合化到内部化的过程,将磋商之后得出的结论整理生成环境管理标准;应用就是从内部化转为社会化的过程,此过程会把形成的环境管理标准贯彻给各部门员工,让他们能依照标准工作,并摩擦碰撞出新的知识。也可以将这4个过程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保留3个阶段,这3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就产生了新的知识。
3 讨 论
3.1 创造过程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使我们不能识别“纯”的隐性知识,但是,经过研究发现隐性知识有可能通过“明晰”的方式被识别出来。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询问一线工作的员工有关环境的议题就可以得到隐藏的潜在的知识,将隐性知识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显化出来。对于环境管理而言,重中之重就是从源头防止污染,尽量将污染程度减小到最低。[8]亲身接触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线员工能够识别污染源,提出预防办法,并能对企业开发的相关管理标准亲身实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妥之处。
企业往往把防污措施看作是环境管理是否有效的指标,而员工的亲身实践和隐性知识得不到重视。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的案例证明了员工是识别污染的重要角色。现如今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员工就如同一个生产工具一样无所不在,只有他们才是各自工作环节上的“专家”,工作经历有可能使他们成为稀少的甚至是唯一的发现问题的人。我们会听到很多环境专家用“看”、“感觉”等词来描述他们发现的环境问题,但是员工才是真正体会到问题的专家。
环境危机管理研究总是在强调员工承认错误的态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却恰恰没有认识到隐性知识在预防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员工不但要迅速逃离污染区域,还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实施补救措施。企业要快速定位污染源,防止污染扩大化靠的就是员工的应急能力。例如,硫化氨泄漏会有刺激的气味,员工能在浓度为10ppm时嗅到泄漏事故,但是警报器只能在浓度达到1 000ppm时才能检测到泄漏。[9]如果员工及时地发现硫化氨泄漏采取措施补救,就可以控制污染的破坏程度。总而言之,员工的知识在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磋商过程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员工的主动参与是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学习型组织为员工们创造了良好的沟通环境、和谐的相处气氛。环境知识管理必须要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环境管理者可以通过倾听员工的讨论发现新的问题,查证这些泄漏或者污染泛滥的问题就必须到工地去,实地考察污染问题,实施防治污染措施。
然而,有些时候管理者说得过多会被误解为控制和剥夺员工的交流权利,最后导致学习型组织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管理者需把握好控制的“度”。
同时,知识的交流不能仅限于员工和管理者之间,还要扩展到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顺畅的沟通才能使信息畅通。
3.3 编译过程
编译是环境知识管理过程中最为必要的步骤,它可以记录和解释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利用过程。这种编撰过程有利于促进环境程序的开发和员工技能的培训,新员工能从前人总结的文件中更快地掌握环境知识。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查阅环保结构的知识框架,员工自由的发挥,激发了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编撰过程是磋商和应用之间的桥梁,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员工们的个人知识能够把污染物的产生和特定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他们提出的建议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也增加了企业的环境效应。在编撰大量新的信息时积累经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有经验的编译者可以把咨询公司的意见和员工的建议结合起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重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10]。ISO14001标准是根据严格的环境管理实践制定的,它促进了相关知识的编撰和保留。它不但可以使用在环境知识中,还能应用在环境管理的计划、目标、责任、绩效测量和审计过程中。
3.4 应用过程
员工既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提供者,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企业编译后形成环境知识体系要贯彻给员工,组织员工学习和实践新的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去环境知识管理的下一个循环。
4 结 论
从上文的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应用在环境管理中,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对于组织结构了解、对于员工知识的挖掘上。环境知识管理得是否有效就取决于管理者能不能不断地激励知识员工追求个人价值,能不能努力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能不能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 Yousef Eiadat,Aidan Kelly,Frank Roche,etc. Green and Competiti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8,43(2):131-145.
[2] [美]彼得·德鲁克. 知识管理[M]. 杨开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Olivier Boiral. Tacit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Long Range Planning,2002,35(2):291-317.
[4] I Nonaka,H Takeuchi.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 Kathleen M Eisenhardt. Making Fast Strategic Decisions in High- velocity Environments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32(3): 543- 576.
[6] [美]罗伯特·K·殷. 案例研究: 设计与方法[M]. 第3 版. 周海涛, 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34-35.
[7] P Quitas,P Lafrere,G Jo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J]. Lang Range Planning,1997,30(3):385-391.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一、前言
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知识的传播途径不断增加,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简析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基本定义要根据行业性质、发展方向、时期特点进行确定。根据美国相关专家分析,知识管理就是在企业或单位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智慧知识,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进企业或单位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根据我国相关学者研究,知识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角度分析,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等无形资产以及各种有形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和管理;从狭义角度分析,知识管理仅仅是对知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内容的创造、获取、存储、应用和传播等方面的管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是知识的重要储藏基地,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费用支配、图书的管理和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分配以及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1]。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为广大读者构建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对知识获取、挖掘、传播和应用,同时实现广泛信息的共享,从而满足不同读者和阅读需求,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受到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认可。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进入知识化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的落后性逐渐凸显出来,难以满足深层次、多元化的知识需求,而知识管理通过将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联系,实现人与知识、信息与知识的良好协调,从而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储存和传播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知识互动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引入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通过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等多种管理手段,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2]。与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同,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基础的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在传统管理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内容;二是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十分单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则形成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图书刊物、知识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三是管理侧重点的创新,在传统管理理念中,图书馆管理仅仅是事务性管理,很难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知识管理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各项任务之间的依赖程度,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了事务模式、集成模式、协作模式、专家模式四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事务模式是对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管理要求;第二,集成模式坚持“整体最优”的原则,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好各项业务的内容,使得各部门间的相互依赖性提高,同时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第三,协作模式主要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调动不同领域和部门的知识和力量来处理好各项复杂事故,复杂程度较高;第四,专家模式将管理重点放在了名人效应上,借助专家的管理经验和智慧,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积极鼓励其提升自身社会价值,促进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发展[2]。
(三)图书馆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了业务、人事、行政等方面管理内容的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以“知识”为主要对象,重组和创新业务流程,将文献采访发展为知识采集,将文献组织发展为知识组织,将文献服务发展为知识服务。
(四)服务工作的创新
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入落实“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可以建立完善的读者意见反馈体系,获得读者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将读者需求与图书信息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群众的阅读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管理理念、模式、内容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提高了服务质量,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晓燕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图书馆
在当下社会,知识经济高速转变,互相依托,这为企业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存在工作人员结构和体系单一、意识尚未转变和档案价值利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比对研究,本文给出了人员调整,理念结合,知识共享,部门协同等创新趋势建议。
一、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现状
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目前中国的企业主要分为国有、集体、民营、合资、外商独资等类别,其中国有和民营企业是主要的企业类别。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企业知识管理是以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以知识为对象,确认和利用企业已有或新获得的知识资本为企业开拓新的机遇,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性要求。基于知识管理和企业档案,学术界对于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念。1.档案的资产属性。由于档案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原始记录,不仅具有鉴证和凭证价值,其存在也是企业知识和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管理层面来说档案也具备知识的资产属性,它具有隐形的实际价值。在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档案资源资产观的概念也被明确提出。有学者认为,企业档案可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无论创新还是扩大再生产,通过利用档案都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这方面来看,档案可以作为一种资产[1]29。客观上讲,企业档案的知识资产观就是对企业价值链和企业知识的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向知识资产转化,以提高企业生产力、响应力、创新力和决策力,从而有效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须面临的变革[2]76。企业档案是企业经历和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仅记录着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历程和问题,同样也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宣传和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是企业显性知识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档案的知识管理属性。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和机制很多是片面地依托档案实体和管理工作来进行的,而知识经济和现代日趋成熟的知识管理理念正在对传统企业档案管理产生冲击,通过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与拓展,新型的环境必将带来新的模式,而新的模式也必将带来新的变革。从知识管理层面上来说,存在着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逐步升迁,知识管理将会在以信息为依托,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知识组织为目的的企业档案工作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档案的工作重心也应从简单的档案信息的收集、累积和实体保管放到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上来。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必将拓展为以编码化模式为主、以人性化模式为辅知识化的、高级的档案管理模式(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3]24。3.档案的知识管理价值。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不仅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修整,也需要对新的环境下的原有工作进行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来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知识管理环境带来的变革。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应结合协同创新思想,档案分类适宜采用内容分类法,同时加强其分类操作的标准版式,如设立内容主题词,也可以加强内容关联性系统的研发与构建[4]52。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也有极大的知识关联,知识管理时代下企业档案工作人员亦应充分掌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以便能够挖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能重心应转变为注重对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5]153。在企业档案的主要发展方向上面,档案管理应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知识资源管理则应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两者互相促进,互为依托。通过对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知识管理环境中对企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档案在企业知识管理环境中的定位研究、面向知识管理环境时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以及知识管理环境中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二、面向知识管理环境时企业档案工作存在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尚未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理念对档案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的先进与否会直接影响企业档案的价值与应用。传统企业档案工作中,档案人员工作重点是对实体档案或电子档案的保管和及时的提供,其工作的关注点往往固化于档案载体,而对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资源关注不足。在知识管理的大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转变思维。档案作为企业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其价值不仅有固化于载体上的凭证价值,同时也具有脱离载体蕴涵于信息资源中的情报价值、文化价值。知识管理的环境中,档案工作人员不应把自身仅定位于档案实体保管者和提供者,同时也应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开发者。基于知识管理背景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档案认识,其次要同步保证档案管理质量与服务需求,最后要明确必要责任主体,以信息资源观的理念和知识开发者的身份定位对待日常的企业档案工作[6]61。2.企业档案价值未被充分利用。在现有企业当中,企业档案一般都重“利用”轻“保管”,往往档案人员对于利用的观念以提供为主,工作人员普遍认为当企业内部有档案需求时,能够及时提供就是合理的利用。这样的观念往往会忽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在知识管理时代,企业档案工作重心依旧是“提供利用”,但此时的“提供利用”不仅仅是及时提供,而应当注重对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利用”不应将思维固化为将档案提供给需求者,而应当转变思维。档案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企业内部的需求,结合企业内部的档案资源,对档案资源进行筛选、精炼,进而形成知识产品并主动提供,这才是知识管理环境中正确的企业档案利用方式。3.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单一。知识管理环境中,企业档案如果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精炼,最终形成档案知识产品,那么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利用各类专业信息技术软件,同时也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而人员结构较为单一的档案部门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企业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构成上一般存在两种情况,国营企业中以档案专业人员为主,民营企业当中一般以办公室人员兼任档案员。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工作人员结构单一。4.管理体系单一化。在面向知识管理的档案工作时,传统档案的管理一般只限于存取,独立的档案管理体系是企业中存在的大多数现象,而在中小型企业中,一般都存在独立的档案室,各类企业中档案部门一般都相对比较独立。与企业中的其他生产、经营、管理、研发部门存在的联系也仅限于存放或者调取档案的环节。知识管理中档案工作人员如果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一方面要了解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其他部门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两方面的因素就要求档案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交流,而不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知识管理的运用将有效地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使以实体管理为主向以人力资本管理、以硬性管理为主向以软性管理、以区域性管理向全方位、网络化管理等转变[7]25。
三、档案知识管理发展创新趋势
1.企业高层引导知识管理理念。在各类企业当中,企业高层的决策、理念往往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甚至说改变一个企业的走向。同时,在企业当中,引导一种思维、一种理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高层开始,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或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引导企业员工理念的形成。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工作理念的改变也应该从企业高层开始转变,并通过企业高层的引导逐步从上到下延伸,最终在档案部门甚至全企业形成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思维。从另一层面上讲,如果高层领导不能重视这个理念的推行或实施,即使档案工作人员有这样的意识,也会因为缺少技术设备支持或相关人员支持无法在企业当中进行知识管理,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应强化知识观念,创建共享的企业文化,同时建设知识资源管理平台[8]93。2.企业档案管理提供利用向知识提取、共享延伸。上文中所提到的在知识管理环境中,企业档案工作者所要做到的“提供利用”不仅仅是提供利用档案实体,同时也应该开发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资源,形成档案产品并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由于档案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档案部门在知识管理中应更注重实现“知识共享”,这些都需要以企业高层的意识为导向。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要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档案知识资源的管理,强化对企业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9]54。这就要求企业档案部门从制度、管理机制入手对现有档案管理流程再造。将提供利用具体化,将原有的对档案实体的提供利用延伸到信息资源开发、知识共享,形成一套“接收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档案实体提供利用—了解各部门需求—知识产品开发、共享”的业务流程。3.企业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专、兼职人员结合。知识管理环境中,档案部门如果要实现信息资源开发、知识产品生成及共享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设备,二是人力。设备问题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解决,但解决人力问题并不是单纯增加人数。首先,对于知识产品的开发、生成来讲,一方面需要了解信息资源开发软件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当前知识领域有相关了解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了解档案的专业工作人员。对于企业来讲,在档案部门配备这么多人力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在这方面为了解决知识管理中人力的问题,可以采用专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方式。专职人员指档案工作人员,兼职人员是企业内部有知识需求部门临时调派的协助人员或者是熟悉信息开发软件的专门外包人员。通过这样专、兼职人员的结合可以使企业在节省资本的情况下解决知识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人力问题。4.企业档案管理吸引其他部门交叉协同工作。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部门如果要实现知识产品的生成及实现,首先需要了解各部门的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管理。同时,在知识产品生成的过程中也需要各部门的参与。企业想发挥档案的价值,从中提取知识、共享知识,企业档案管理应由多个部门协同参与,这样的参与并不是多个部门全程参与档案工作,而是多个部门参与到档案工作的主要阶段,如档案生成、档案内容利用等方面。档案资产是能够为企业、其他有关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属于知识资源的经济资源[10]91。在充分了解了档案作为资产的一面后,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会给档案管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使得各企业之间展开了知识储备竞赛,档案部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研发、管理活动中原始记录的存储地,为知识产品的生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档案部门及工作人员应适应知识经济给企业带来知识管理的需求,适时转变理念、调整管理流程、机制、加强与其余部门的合作,利用好这个平台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世林.企业档案资产和所有权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1(2).
[2]张晓娟,马瑜,左田原,黄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一种知识资产观[J].档案学通讯,2012(4).
[3]徐拥军,周艳华,李刚.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1(2).
[4]陈海静.基于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工作创新[J].兰台世界,2010(6).
[5]高萌萱.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创新[J].许昌学院学报,2010(5).
[6]刘晓红,夏春阳.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7]许桂清.知识管理与档案科技创新[J].档案学研究,2007(3).
[8]秦伟强.浅析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3(3).
如今,知识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一个国家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知识创新。知识的不断创新已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洪湧(2017)指出创新的本质和源头就在于知识的创造和应用,在创新创业的研究中发现,整个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带动双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动机。本文拟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研究的关键词、主题和引文进行挖掘,基于关键词共现和重点关键词剖析,探索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热点聚焦;基于主题结构聚类,探索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重要元素,分析知识管理与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knowledgemanagement”and“innovation”为主题词,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检索时期跨度为2009~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2月16日,得到检索结果共计1236条,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作者、题目、摘要和文献的引文。此外,CiteSpace软件自动将检索文献当作使引文献,将使引文献的参考文献(总计48938篇)列入研究范围,扩展了分析的广度。
二、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将WOS外文数据库中2009~2018年间所有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相关文献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网络节点选择“keyword”,以3年为一节点进行切割,选择TOP50为标准,生成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热点领域关键词图谱,调节阈值到50,最终图片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发现,代表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除知识管理和创新之外,还有绩效、企业、前景、吸收能力、能力、管理竞争、优势、模型等,表明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主要的热点领域包括通过知识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绩效的研究、企业知识创新研究、知识管理创新过程研究、知识管理创新能力研究、企业竞争能力与企业知识创新优势研究、知识管理创新模型研究、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前景研究等几个方面。
三、研究主题分析
明确了研究热点,本文尝试揭示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框架结构。在CiteSpace软件中对知识管理文献进行聚类分析,用重点关键词对聚类做了标注,生成聚类图如图2所示,生成聚类数总计31个,其中主要聚类8个,其聚类模块度ModularityQ=0.69(显著),MeanSihouette=0.3044(考虑到存在23个小聚类会降低总体平均值的问题,作者认为,S值是合理的)。从图2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框架结构存在八个主要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知识管理的聚类,主要聚焦于知识管理策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第二个模块是两面性的聚类,主要聚焦于创新两面性这一转型过程,中小企业开放研发与开放创新,信息技术的采用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等方面。第三个模块是组织学习的聚类,主要聚焦于组织学习能力与组织创造性思维的构建,知识流动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等方面。第四个模块是调查聚类,主要聚焦于方法层面,主要是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探索性分析,譬如,利用问卷调查法探索知识管理在组织文化、结构、策略与组织效能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及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第五个模块是管理创新的聚类,这一聚类与组织绩效密切相关,创新是手段,绩效是企业的目标,具体包括创新、组织学习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开放创新的全球竞争市场中,维持卓越企业绩效所必需的能力的本质和微观基础等的研究。第六个模块是社会资本聚类,这一聚类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源,将人作为重要的企业竞争优势,具体包含探讨知识管理能力在人力资源战略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作用,检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员工知识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绩效等方面。第七个模块是绿色创新绩效的聚类,经分析发现这一聚类所谓的“绿色”,并非单纯传统意义上的环保生态,其研究主要落脚于电子商务和商业智能等运行过程网络化、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元素,着重研究中小企业,包括电子商务的使用通过组织创新对企业绩效的贡献,通过商业智能和知识管理提高创新能力的在线社交网络在创新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等问题。第八个模块是社交媒体聚类,这一聚类与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在知识管理与创新过程中运用社交媒体,促进知识的传播速度与质量以及在线社交网络增强知识管理的方式等的问题。
四、结语
1.2企业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是技术创新,对于许多人来说,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创新,即针对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主要是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既是企业将市场需求与科技进步进行集合,创造企业效益的行为。技术创新是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到产品中使得顾客满意的过程,也是产生知识、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积累,技术积累的过程不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技术输入,而是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活动。任何技术的创新都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从旧知识中提炼升华出新知识。因此,企业的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能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对员工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为增加企业创新活动中员工的知识积累,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系统的知识积累过程。
1.3知识管理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管理使企业创新更加有序,企业的创新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通过知识管理能实现对知识的分类整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无序的知识信息变得有序化,使得企业的创新过程更加的有序合理;二是知识管理使得企业创新更为有效,其主要是通过建立知识的管理机构,帮助员工更加方便高效的获取知识信息,快速准确的做出相关决策,为企业创新奠定知识基础;三是知识管理是的企业创新风险降低,知识管理是将知识进行收集和整合,通过知识信息的积累,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众多不确定因素,降低了企业创新的风险。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2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方法
2.1实现知识管理的制度化,实现知识积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企业拥有众多的知识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知识积累,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积累制度,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实现企业知识积累制度化是指将技术创新的规范、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合理有效。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手段,企业通过挖掘使得原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可存储利用的显性知识,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使得组织知识实现固定和积累,知识信息的共享实现了人与知识的有机结合。知识管理的制度化具体实施手段是建立知识库,将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知识库中实现最大的可视化,使知识以物质形态长期保存,达到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佳结合效果。此外,还应协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接口,使知识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的过程更加方便流畅,例如:设置部门协调制度、部门和岗位职责、相关流程、标准等,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
2.2实现创新活动流程化,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企业的创新活动涉及到企业的众多部门,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每个企业都拥有各自的企业创新流程,通过实现了创新活动流程的电子化,大大提高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创新人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企业通过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不仅保留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有助于指导企业的新员工进行企业创新活动。知识管理的过程不单单是对知识的分类整理,而是将知识与企业的业务活动相结合,使企业创新活动流程化,方便企业员工迅速掌握和了解相关创新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创新阶段的成果进行评价检验和反馈,根据外界创新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创新技术流程,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2.3实现创新能力组织化,提升创新体系能力企业进行创新技术活动往往是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即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合作完成,而且创新技术活动的进行需要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理论知识、完善的设计方案、具体的实施计划、高效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审查监督制度等,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创新的体系能力水平。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有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但是人才和团队的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人才素质和水平。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知识资源的整合、传播、利用的过程,企业员工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团队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能力的加总,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要实现创新能力的组织化,合理有效的创新能力组织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障。创新能力的组织化,是指企业的创新团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在组织化的创新团队中能发挥到最大水平,个人创新能力在团队中能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持续的提高,在企业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
1理念创新
图书馆管理指的是合理利用当前管理学办法,以计划、协调等方式,对图书馆资源实施充分的利用与配置,使其发挥出最大化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图书馆管理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很大层面上推动了图书馆管理的不断发展。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所有类型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不同,其中,图书馆管理侧重管理学,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知识管理;
(2)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为图书管系统,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为知识管理系统;
(3)关注点不同,虽然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思想为以人为本,将读者放在中心的位置,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实现了这一目标,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事务性管理上,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这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而言,是极为契合的。
2管理内容创新
依靠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创新管理,将“知识”本身作为核心概念,对体系及理论实施更新;
(2)应用管理,图书馆有义务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中心,为不同的用户需求开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短期内需要实现复合型的目标;
(3)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推动只是寻求者和知识原之间的快速匹配与传送;
(4)服务管理,图书馆应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他们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达到图书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5)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倾向于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管理人才;
(6)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积极研究基于当前大网络环境的产权保护问题,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3管理职能创新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管理本身具有六项基本职能,分别为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职能相对固定。图书馆知识管理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外化职能,通过外部贮藏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结合分类框架进行有效的组织;
(2)内化职能,设法找到和特定需求对应的知识框架。内化时,从数据库当中抽取部分知识,同时采取最适用的方法进行重新布局,再采取过滤等方法找到和用户息息相关的知识;
(3)中介职能,联系某个领域的所有知识与人员,并对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确定,从而完成相应知识的快速传送;
(4)共享职能,协助用户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5)学习职能,协助用户处理学习上的难题,促使图使馆成为具有学习型特征的组织;
(6)认知职能,该职能主要建立在外化与内化基础上的,属于知识创造过程。
4管理原则创新
在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中,人们通常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为系统性原则、集中统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动力性原则与效益性原则。自图书馆知识管理出现以后,实现了固定原则框架的突破:
(1)开放性原则,创建一个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管理平台,使所有人都能将知识增添至平台中,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吸收与利用,以不断丰富知识库;
(2)共享性原则,如果图书馆成员之间的知识可以实现共享,那么知识的总体存量将大幅提升,对知识进行转让的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的损失。此外,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过程,需要转让者与接受者同时参与,所以在转让知识的同时还能使成员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3)激励性原则,通过激励系统的闯进,针对不同员工采用相对应的激励方法,以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
(4)发掘性原则,必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5)协作性原则,将共享性作为基础,使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更加协调、有效;
(6)增值性原则,知识本身具备收益递增的属性,员工能借助共享措施将个人收获的经验进行分享,缩短团队用于学习的时间,进一步放大知识的重要价值;
(7)层次性原则,其一为信息管理,对各类信息实施收集与整理;其二为知识管理,将收集到的知识进行产品化处理;其三为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以及知识产权资本等;
绪论
在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扮演者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带动一个国家、地区和部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设计周期以及使用周期都变得越来越短。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使许多企业的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企业的竞争只是纯粹技术上的竞争,靠产品模仿的生存是有限的,除非在这个行业绝对领先。而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这种优势,真正长期的优势应是企业的人才优势。因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1]。
知识型员工是中小企业的核心资源,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管理不仅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需要,而且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需求。因而,本问文意图基于中小企业及其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通过其培训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问题分析、战略重点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促进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的理论体系的完善。
1.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
1)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的深切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知识与信息。人的智能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人力资源的获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财富。因此,企业员工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的生产要投入设备、土地、人力等。但最重要、最能决定产品价值的是知识。企业能力的根源在于企业拥有的知识。但在一个组织内部,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的,并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企业要顺利实施生产,就需创建并维护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
2)知识资产的深切关注。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2],把当今的经济增长归于知识的增长,认为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从非独立的因素变成独立因素,并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优势体现的关键因素。知识管理在促进知识能力、工作技能、经验借鉴、组织技术、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实现过程中作用明显。对于企业来说,由于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的信息、知识在通过企业“知识链”之后,实现了知识的增值。增值后的知识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企业积累的知识越多,其边际收益就越大。
3)知识创新的深切关注。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保障。知识创新是集三者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体现于这三种创新之中。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衡量企业成败尺度是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的快速变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企业对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3]不仅是生产知识产品,而且要生产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创新成了企业的灵魂。如何全面地开拓创新,保持一个长久的创新行为,知识管理可以做出明确的回答。
2.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1)国内民营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低。据对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有高达65%的人从未听说知识管理,6%的人以前听说过,5%的人了解知识管理的大体概念,4%的人对知识管理有一定的认识,15%的人比较关注知识管理,只有5%的人对知识管有比较深的理解。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有80%的人了解知识管理,只有14%的人从未听说知识管理,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国外有64%的组织已有知识管理战略,其中英国达61%,美国达59%。比较证明,我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识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能把知识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更是寥若晨星。
2)知识管理的实践应用程度低。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中约74%的人认为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刚刚开始”,整体上只有5.3%的受访对象表示“已经顺利实施”,“相关项目正在进行中”的有17.4%,“处于调研阶段”的占17.7%,而“没有相关计划”的有56.3%之多,有3.3%认为经过调研认为没有必要实施,而真正已经应用评价知识管理的企业只占到被调查企业的不足2%,还有23%的企业表示尚未开始关注知识管理[4]。
3)知识管理推行困难。知识管理推行困难主要是以下原因:有些企业领导虽然对知识管理非常重视,但员工对其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领导虽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对其支持、投入得不够;在知识管理做得较好的企业中,知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也仅局限于同一职能部门内部,跨部门的知识共享程度非常低,涉及的知识面不够深,范围不够广,没有形成“知识共享”的工作环境;信息泛滥和信息不足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使用率低等,这些都阻碍着知识管理的推行。
3.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蒂瓦纳将知识管理活动概括为10个步骤,依次为:分析现有的基础设施;协调知识管理与业务战略;设计知识管理基础;现有知识资产与系统的审计;组织知识管理团队;规划组织管理蓝图;开发组织管理系统;利用结果驱动的方法进行部署;管理变革、文化和奖励机制;评价业绩、测算投资回报率;逐步修订知识管理系统。[5]以这十步步骤为参考,在组织对知识管理认同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可将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分成以下六个步骤:知识审计;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选择;知识共享环境;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的效果评价。
3.1 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是企业为了识别组织核心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分析知识差距和知识流,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知识审计集中回答了如下问题: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已经有了哪些知识、缺乏哪些知识、谁需要这些知识、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等。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存在于新产品研发和营销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技术知识和营销知识的收集和分析,将其文档化,进行归档,通过内部知识管理系统传播和共享。
3.2 建立知识管理团队
虽然是中小企业,但既然要实施知识管理,那么知识管理实施必须要有人负责。没有人负责的知识管理实施永远不可能成功。因此建立知识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团队负责人的最佳人选是具有管理才能的技术专家,因为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容易和知识员工沟通,并且具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该负责人在职位上高于其他部门,直接对总经理负责。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团队的成员除专业的IT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维护外,其他成员可由管理层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指派人员兼任,负责各部门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3 知识管理系统的选择
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选择,企业一般面临着以下几种选择方案:
①自行开发。由企业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系统所面向的终端用户组成工作团队,自建一个知识管理系统。
②购买现成的知识管理系统直接安装。购买现成解决方案,并结合本企业实际加以改造。
③对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加以改造。根据现有系统的特点,加以整合改造以满足企业知识管理的需要。[6]
④将部分外购系统集成于企业已有系统。购买部分系统,和企业已有系统整合。
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共享的保证。数据的不一致会导致企业运行过程的混乱,甚至降低企业运用知识的效率,因此知识管理系统(KMS)应该具有兼容异构性,保证不同信息系统来源数据的一致性,实现转换数据和规范数据的功能。KMS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负责整个知识过程的运营,包括对知识的识别、搜集到知识应用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3.4 知识共享环境
知识管理的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技术资源等,与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效率密切相关。
Delphi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表明,53%的受调查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共享的最大障碍,而技术不成熟仅在其次。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企业的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知识保存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中小企业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将企业知识的培育和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
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柔性的、反应快捷的扁平式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鼓励员工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使知识以最短的距离直接传输给企业的各个层次。所以,为了更好地支持EKM,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环境的要求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确定组织结构的形式。
知识管理的各项活动、过程以及需要的知识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搭建,如文件管理、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在线分析处理、协同工作管理、知识目录及其搜索导航等。
3.5 利用TRIZ方法对企业知识进行技术创新
TRIZ的基本解决思想是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零部件数量来实现同样的功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TRIZ要求产品有用的功能要尽量高,成本要尽量低,除了性价比以外,同时要求无用的功能和副作用要尽量低。如设计一个仪器,过热、废水、废气、光污染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都要最小,然后确定其定位,最后解决问题。明确了问题是什么,通过TRIZ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进行创意和设计,或通过知识库寻找类似的、相近的解决方案,获得启发而解决问题。如果知识库中的知识不够充分,还可以连接到欧、美、日、中国等几大专利知识库在更广泛的范围寻找相关的专利、案例和方案。通过对各类方案进行主观或者客观的评估,确定最终方案,达到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目标。
基于TRIZ的知识管理,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即什么问题?怎样描述?怎样解决?它可以提供企业内部,甚至是业界最优秀的、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对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激活、知识重组或知识整合,同时帮助企业获取外部的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专利、案例和知识,在前人的智慧与创意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更有效率,更为成功。
参考文献:
[1]许方球,刘洪德,喻登科.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知识管理障碍关系诊断[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2]陈美娜,秦燕.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06).
[3]岳秀红.民营企业知识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7(26).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07-02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需要更好的加以组织和管理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图书馆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提高自身服务和竞争力,都是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的理论和实践均来自企业管理领域,但其成功经验已被社会多个领域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图书馆自诞生之时就具有“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知识,因此,当企业界兴起知识管理的热潮后,很快就在图书馆界引起共鸣。但是由于企业和图书馆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所以它们的知识管理是具有不同的指向的: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创新,最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其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组织,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支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文化层次较高、信息意识较强的师生员工,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组织提炼,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是他们可以直接便利的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和核心理念也正是提供知识服务,可以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促进知识创新。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个围绕着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的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基础上,以人为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具体管理活动为实现知识服务和创新的目标所体现出来的管理过程。这种管理一方面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传统文献的管理,即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传统文献信息,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即对图书馆员数据、经验、技巧、见解等意会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让它们可以为读者所利用。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就是对拥有图书馆专业技能的人的管理,这也是图书馆实践知识管理理论的切入点和重点所在。
二、知识服务
(一)知识服务的基本内涵
知识服务是一信息知识的搜集、分析、重组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根据读者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直接融入读者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供能够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是存在与信息之中的,而知识服务是一种目标驱动的、面向用户的、面向解决方案的,贯穿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从以前仅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文献信息资料,或简单的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转变为直接为用户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提供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共同目标都是知识创新,而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以支持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而知识服务又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表现方式,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知识管理才得以实践。知识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实现知识服务的前提,知识服务又促进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知识管理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才能为用户在需要的时间提供其所需要的优质服务,实现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
(三)知识服务的内容。
1、知识挖掘
知识挖掘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研究要求,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来发现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揭示其中的规律性。网络信息数量庞大,良莠不齐,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用智能化手段挖掘隐藏于大量信息中的知识,从而得到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专业细化的知识、面向课题的知识和所需知识相关的知识等等。
2、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是在信息获取和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智能检索、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的揭示,即使之有序化。
3、知识开发
知识开发是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要求和图书馆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图书馆员的智力劳动对所需知识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用户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方案或适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品,如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工具、应用软件等。这是一种导向性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对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开发,更包含了图书馆员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使得知识产品产生了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64-02
一、引言
在传统工业社会的企业中,人们普遍认为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技能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员工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进而也会要求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企业的这个核心资源展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到了后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新科技革命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知识爆炸使企业信息半径急剧扩张,进而人们认为信息和知识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最重要资源;本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知识创造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企业价值创造不仅仅是来源于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必须通过知识和信息的整合、交叉学科碰撞,使知识转化成智力和智能即完成知识创新,这样知识才能形成价值创造的首要资源。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要求企业通过知识创新以形成他人无法复制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了打造这一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提出了组织学习理论,即通过组织学习以使信息与知识整合成企业智能。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企业管理围绕的核心资源发生了变化即劳动技能―信息知识―知识智能,这势必要求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培训也做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知识管理下新型培训模式的功能创新
工业革命以来,企业依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将管理也运用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上:依照大机器生产的科学和技术(工艺和工序),制定了标准操作法,简化了工人的操作步骤,提高员工劳动技能与熟练程度,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时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将培训目标直接指向员工个人技能、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跨入信息化管理时代以后,ERP、MRP等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得企业在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时期,由于对信息和知识的高度重视,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不单单针对员工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员工新知识的灌输和知识半径的扩展。由于企业对系统性知识的需求,一大批咨询培训公司应运而生,其提供的统一标准化的外聘讲师培训成为企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持续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因此,新型的培训模式首先要更多地关注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平台,进而提供知识信息碰撞机会,实现了企业的知识创新。其次,通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提高企业智能。第三,随着各种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现代企业已经具备开展以高科技媒介为辅助工具的新型培训方式的条件,因此,现代企业培训要突破传统培训模式中相对单一的培训方式,实现企业培训在地点、时间、内容和考核方面的多样化和柔性化,针对知识特性展开,提高企业培训效能。第四,面对着知识信息的几何增长速度,单纯的知识灌输型培训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企业培训职能应由提供知识产品转移到提供学习服务上来。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的整合模式
在当前的企业实践中,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基本上处于脱节状态。企业知识管理的引入,并没有带来培训方面的响应转变,下面本文主要从组织结构与制度、战略和观念四个方面对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的总体整合进行系统的分析。
现代企业将更多地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来组织和运作,因此,传统的按产品或市场划分的直线制、职能制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应当建立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全息网络制”组织结构,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决策部门的及时沟通,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观念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构建学习型组织,就要建立起“知识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组织学习氛围,使得员工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拓思维。在制度方面,企业要创建学习与知识激励机制,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前提之下,传统企业所建立的职位晋升机制已经没有生存的组织环境,因此,新型的激励机制应该着重针对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从薪酬和自我实现方面来设计。在企业战略方面,企业的培训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企业培训部门的任务应该在于帮助企业预测执行企业战略所需要的技能,并确定合适的时间和方法帮助企业构建所需要的技能,做到公司的人才培养和岗位配置都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
四、企业智能培训模式实施与运行
企业智能培训要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系统所获取、储存、生产以及共享的知识来扩充企业培训资源库,同时运用系统所具有的知识获取路径功能,来更好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只有在充分挖掘企业内部隐性和显性知识的同时,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搜寻外部的有价值的信息,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对一系列知识进行整合创新,才能达到企业整体智能的提高。
1.将非正式学习融入到企业培训体系中
面对海量增长的信息,正规的企业培训难以满足知识的几何增长速度,而非正式学习的产生满足了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渴求。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一切合适的条件进行的具有明确目的指向,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员工的非正式学习植根于企业日常工作、企业项目运作、企业研发等情境之中,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互动来达到工作与学习的双赢。
研究表明,当人们认识到可以立刻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掌握的知识也最有效。首先,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情景嵌入式学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组织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其次,员工学习自主性更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安排学习。因此,企业应当创设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完善企业网络平台,重视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同时淡化企业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实现企业培训效能的大幅提高。
2.利用新技术进行传统培训方式的升级
与传统企业的培训相比,知识经济下,企业面临的知识来源范围无限扩大,员工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明显提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传统单调的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员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培训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搜索引擎、blog、podcasting、web2.0的应用都将被应用到企业培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满足了员工对于企业外部知识的搜索,便于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及时对企业知识进行更新;另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利于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因此,随之而兴起的实践社区、试听培训、E-learning、虚拟现实、虚拟教室技术等培训方式相比于传统培训更好地满足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培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完成了培训部门由提供知识产品向提供学习服务的职能转变。
3.提升培训单位的战略地位,创办“企业大学”
目前,很多公司都建立了专门的知识管理中心,而大部分企业的培训中心还没有独立出来,而是下属于人力资源部。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培训中心的设立和知识管理中心的设立同等重要。企业需要提升培训中心的战略地位,做到培训中心与企业战略决策层、业务执行层之间的直接沟通,从而使培训方案的制定,能够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同时及时补充业务执行中出现的技能或知识短缺。
企业大学是目前很多卓越企业培训员工的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集员工学习、知识交流和教育培训于一体,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型人才。其出发点主要是强化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能力,推广企业的经营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研究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通过所设计的多样化培训方式使员工学习并掌握沟通和合作、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过程是一个高效、高质量的员工学习过程,与企业发展、个人职业发展和学习过程相一致。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 社会 ,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 发展 具有潜力,但是 目前 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 分析 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 科学 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 研究 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 企业 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
2 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 目前 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 企业 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 时代 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 网络 。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 理论 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 经济 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 科学 研究 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 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一、引言
在传统工业社会的企业中,人们普遍认为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技能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员工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进而也会要求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企业的这个核心资源展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人到了后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新科技革命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知识爆炸使企业信息半径急剧扩张,进而人们认为信息和知识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最重要资源;本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知识创造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企业价值创造不仅仅是来源于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必须通过知识和信息的整合、交叉学科碰撞,使知识转化成智力和智能即完成知识创新,这样知识才能形成价值创造的首要资源。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要求企业通过知识创新以形成他人无法复制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了打造这一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提出了组织学习理论,即通过组织学习以使信息与知识整合成企业智能。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企业管理围绕的核心资源发生了变化即劳动技能一信息知识一知识智能,这势必要求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培训也做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知识管理下新型培训模式的功能创新
工业革命以来,企业依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将管理也运用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上:依照大机器生产的科学和技术(工艺和工序),制定了标准操作法,简化了工人的操作步骤,提高员工劳动技能与熟练程度,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时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将培训目标直接指向员工个人技能、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跨入信息化管理时代以后,ERP,MRP等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得企业在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时期,由于对信息和知识的高度重视,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不单单针对员工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员工新知识的灌输和知识半径的扩展。由于企业对系统性知识的需求,一大批咨询培训公司应运而生,其提供的统一标准化的外聘讲师培训成为企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持续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因此,新型的培训模式首先要更多地关注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平台,进而提供知识信息碰撞机会,实现了企业的知识创新。其次,通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提高企业智能。第三,随着各种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现代企业已经具备开展以高科技媒介为辅助工具的新型培创“方式的条件,因此,现代企业培训要突破传统培训模式中相对单一的培训方式,实现企业培训在地点、时间、内容和考核方面的多样化和柔性化,针对知识特性展开,提高企业培训效能。第四,面对着知识信息的几何增长速度,单纯的知识灌输型培训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企业培训职能应由提供知识产品转移到提供学习服务上来。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的整合模式
在当前的企业实践中,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基本上处于脱节状态。企业知识管理的引人,并没有带来培训方面的响应转变,下面本文主要从组织结构与制度、战略和观念四个方面对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的总体整合进行系统的分析。
现代企业将更多地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来组织和运作,因此,传统的按产品或市场划分的直线制、职能制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应当建立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全息网络制”组织结构,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决策部门的及时沟通,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观念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构建学习型组织,就要建立起“知识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组织学习氛围,使得员工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拓思维。在制度方面,企业要创建学习与知识激励机制,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前提之下,传统企业所建立的职位晋升机制己经没有生存的组织环境,因此,新型的激励机制应该着重针对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从薪酬和自我实现方面来设计。在企业战略方面,企业的培训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企业培训部门的任务应该在于帮助企业预测执行企业战略所需要的技能,并确定合适的时间和方法帮助企业构建所需要的技能,做到公司的人才培养和岗位配置都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
四、企业智能培训模式实施与运行
企业智能培训要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系统所获取、储存、生产以及共享的知识来扩充企业培训资源库,同时运用系统所具有的知识获取路径功能,来更好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只有在充分挖掘企业内部隐性和显性知识的同时,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搜寻外部的有价值的信息,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对一系列知识进行整合创新,才一能达到企业整体智能的提高。
1.将非正式学习融人到企业培训体系中
面对海量增长的信息,正规的企业培训难以满足知识的几何增长速度,而非正式学习的产生满足了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渴求。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一切合适的条件进行的具有明确目的指向,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员工的非正式学习植根于企业日常工作、企业项目运作、企业研发等情境之中,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互动来达到工作与学习的双赢。
研究表明,当人们认识到可以立刻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掌握的知识也最有效。首先,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情景嵌人式学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组织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其次,员工学习自主性更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安排学习。因此,企业应当创设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完善企业网络平台,重视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同时淡化企业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实现企业培训效能的大幅提高。
2.利用新技术进行传统培训方式的升级
与传统企业的培训相比,知识经济下,企业面临的知识来源范围无限扩大,员工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明显提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传统单调的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员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培训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搜索引擎、blog .podcasting, web2.0的应用都将被应用到企业培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满足了员工对于企业外部知识的搜索,便于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及时对企业知识进行更新;另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利于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因此,随之而兴起的实践社区、试听培训、E-learning、虚拟现实、虚拟教室技术等培训方式相比于传统培训更好地满足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培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完成了培训部门由提供知识产品向提供学习服务的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