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20:11: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比比皆是,也总结出许多优秀并值得推广借鉴的教学经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了多方面:对问题的预设能力、观察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在研究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观察力与实验能力比较受重视,有很多相关的经验与案例,分析、综合能力的研究较少,以专题形式作研究则更少。此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肯定,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也是刚起步。此前,我们开始研究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手段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研究还没有先例。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创造的,是目前认为帮助大脑记忆及促进思维发散的有效的思维训练工具,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地运用,也在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些能力获取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由于分析、综合能力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它属于内隐的知识,发展过程与结果不容易体现,因此在小学科学研究中少有重视。但分析与综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它是逻辑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先行条件。小学科学探究要向深层次发展,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生就必须具备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选题意义:
本课题选立科学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目的是:
1)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科学思维得到发展。
2)探索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3)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老师获得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5)促使科学教学方法多元化。
3、学术思想及立论根据:
依据有效教学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科学课堂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天堂,科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过程。使用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经常要运用分析能力来解读数据,作比较,运用综合能力来找规律,下定义。分析、综合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探究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些能力获取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可见,分析、综合能力是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掌握科学规律的必要能力,它为深一层的科学探究做准备,促进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同时在认知心理学中也认为,儿童时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具备分类、排序、思维“可逆性”等能力,可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过在操作的时候还必须借助表象、符号等信息。因此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借用图形等具体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思维加工模型,对加速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实践意义。
4、特色与创新:
1)寻求促进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提高与发展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2)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为小学科学教学科研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例;
4)引发小学科学对分析、综合能力研究的重视,掀起此项研究的热潮;
5)促使学生科学探究向深层次发展,在探究中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5、主要参考文献:
[1] 【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州:东教育出版社,20xx
[3]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LindaCampbell等著.王成全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3
[5]傅道乔著.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山版社,20xx
[6]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8〕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科学课,湖北:湖北教育报刊社:
[9〕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研究内容:
以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教学方法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以思维导图为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探讨科学课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走向社会后,在犯罪率频出的青少年中,也有不少是来自单亲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入学门槛低等原因,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怎样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以为只有真诚地关怀这些问题学生,走近他们,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才可能进行有用的教学,才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成长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我校高一年级、二年级的单亲学生案例展开。另外也会寻求其他职校教师的帮助,提供调查数据及典型个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试图通过对单亲家庭孩子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探索作为教师教育这类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以期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关爱。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班级中单亲的学生较普通中学高很多。准备以问卷调查、走访、谈心等多种形式了解我校单亲学生的成长情况。
第一阶段:案例搜集。包括两步:第一步,对高一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式问卷调查;第二步,将符合研究对象的学生和已调查到的高二学生进行第二次细致问卷。
第二阶段:确定典型个案。对第二次问卷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案例分析做准备。具体地,拟从单亲原因、成长经历、抚养情况、自我性格评价,自我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类。发现不同单亲情况对子女成长影响的规律。
第三阶段:研究引导和教育不同家庭单亲学生的方法与策略。
第四阶段:通过对分门别类的案例的分析研究(包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研究),撰写出单进家庭教育策略的总结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结题报告:《谈谈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教育策略》
教师随笔:《致单亲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北城学校冯俊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将我的小课题实施方案面对面地向诸位前辈、同行作出汇报,也诚恳地邀请大家对我的开题报告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对我的开题报告做出阐述和汇报。
第一,介绍小课题成员(略)
第二,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在很多公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利用电化教具来组织活动,许多教师从而产生了误区,电化教具就比过去的教具要好,既省时又方便。其实不然,因为有的电化教具并不是太直观,它不能随手拿着来回在学生中间走动给学生一种科幻的感觉,上课就像看电视,容易走神。电化教具比起以往的教具,具有图声并茂、直观形象、操作灵活、感染力强等优点。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电化教具,更不能滥用电化教具,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具,也可将多种手段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教具的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我平时的教具准备中,我经常使用现成的挂图,或者根据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或者自己绘画图片、制作教具。学生感觉很兴奋,但这样的教学缺少系统性。因为我相信,只有适合的教具,没有规定的教具。
3、学生缺少创新精神
第三,从“我遇到的问题”提炼课题名称
我将研究的课题:自制教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第四,我们将具体研究哪些问题
研究规划的规划如下:
1、通过网上、书籍及其他途径,收集资料。
2、课题研究的范围拓展。
3、将初三化学科目中教师和学生做好的教具,学具进行汇总拍,评价及改进。
4、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制教具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第五,我将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解决问题
1、行动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经验交流法
4、资料收集法
第六,我将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三篇研究论文(论文、教学叙事)。
3、优秀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word形式)。
4、自制教具汇总巡展。
成果形式:成果专辑与物化资料 。
二、关键概念界定: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
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教育。四、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调查法:
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品德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德育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领悟情况,并及时记录。
行动研究法:
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经验总结法:
在文献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途径。
五、研究计划或步骤:
本课程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8)对课题进行规划,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XX.9—XX.3)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研究需要的资料,并及时地做好记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邓艺君: 《小学音乐欣赏认知途径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音乐想像力的研究》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唱游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使教研组的成员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校的反思课、汇智课、平台课、擂台课中显示了明显的成果评价良好。课题论文也曾在片级范围内进行过交流得到良好反映。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人是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便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时间保证: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物资准备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2月。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XX年3月至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4、最终完成时间:
XX年6月份。
4、资料设备:
本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低年级教育课程化的实施阶段,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肯定需要落实到课程,课题组成员将一起积极出力,向有关部门请示,完善解决。
七、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
《》课题于2018年月 日申报,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已于2018年 月日获准立项,被确定为隆回县 课题,立项编号为,现已签订合同。
本课题组在杨俊鹏校长的领导下,为开题工作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1.对课题的反复推敲。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课题内涵、意义进行讨论研究,并特邀专家指导工作,等也对此课题给予宝贵意见。我们对课题已做立项查新,并已拟好实施方案。
2.进一步强化研究队伍。本课题组对研究成员进行严格筛选,明确分工,“”三个子课题部分都有相关人员领导负责;同时,我们意识到本课题是一项涉及全校教职员工、关系全校组织建设的大工程,因此我们将以校本教研等方式吸纳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参与。
3.确保研究经费落实到位。本课题组对开展研究的必要开支进行仔细预算,并在学校行政会议上决议通过将研究经费纳入学校年度总经费预算开支项目之列。
4.大力做好前期宣传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在校园中形成氛围,我校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杨俊鹏校长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强调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将 等理念纳入我校办学思想中。
按进程,我课题组认为现开题时机成熟,特此提出开题申请,恳望批准。
我课题组建议:
开题时间:年月日;
开题地点:会议室;
参与领导专家:。
具体联系人:校长,电话:
恳请贵方研究定夺,批复指示。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形成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长期主动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要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发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又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在2009年3月确立了“如何提高开卷考试科目的课堂效益”这一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的研究。
2.研究目的
2.1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真正落实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提高开卷考试的课堂教学效益”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效益就是生命”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2 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但还缺乏系统而深层次地探索,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此课题,并由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3 研究“提高开卷考试的课堂教学效益”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而且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3.研究内容
3.1 常规教学方法地探索。主要是指教师课堂中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探究.如听.说.读.写.审.检.预习.复习.的方法。
3.2 培养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3.3 培养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索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3.4 培养课外活动的开展.自信心是创造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革命歌曲演唱,历史课本剧的表演,历史手抄报的制作,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史地课堂教学的特点,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4.研究方法与过程
4.1 进行开卷考试学科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我校对四个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课外阅读,交往爱好等,通过认真分析综合,掌握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习惯,为课题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4.2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堂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学校有关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书籍,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的理论经验;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兄弟团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4.3 寻找差下生的闪光点,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特别是差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全体获得发展,使差下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在途径合方法上,侧重于对差下生个别辅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差下身,寻找其闪光点,进行激励,激发其学习兴趣。
4.4 重点尝试“开卷考试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卷考试学科,在初中有政、史、地,我校根据教学大纲每周各开设两节课。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历史故事比赛、模拟导游。使开卷考试学科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把新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等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将终生受益。
4.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学,进行课前预习,加强课前预习目标检查,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生为主体,走进学生,关心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对症下药。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次,常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多给学生讲“考重点、考名校、考内搞”的好处。
4.6 将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活动得以掌握,针对学科特点,我们设立了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二课活动,如:政治模拟法庭,地理导游,历史故事演讲,课本剧表演,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总结。
5.课题研究的成果
5.1 学生喜学、善学、会学: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同学们不断努力,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清楚、规范、美观;记好听课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能熟练使用工具书(地理地图,填充图,历史地图等)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养成朗读的习惯,能有感情的诵读文章,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开展二课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武断偏激,能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5.2 教师会学、善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校是一所边疆农牧团场学校,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验班学科成绩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在近年的教学评估中,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各类活动都名列全师前茅,甚至超过一些城市学校。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型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6.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炼一套“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在此,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
一、江苏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与问题
首先,对于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来说,数据显示仅有5所开展了体育保健课程。显然其占所调查的院校不到一半的比例。可见,江苏省各个高校对于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全面,在课程开设之中,基本忽视了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因此,高校体育康复保健程的保健与完善,显然已经迫在眉睫了。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个高校对其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能满足其课程开设的需求。
其次,通过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现状来看,其开设程度不够完整。与其他体育教学课程相比较而言,在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之中,其教学时间一般仅仅为八课时左右。在教学之中也无法做到与一般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往往是学分修够了就可以结束课程。
再次,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现状来看,在课程的讲授之中,教师没有突破以往体育保健课程的约束,仅仅以教育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保健课程的需求。在开设之中,忽视课堂的趣味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成果。
二、江苏省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首先,在思想上引起对于体育保健课程的重视。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对象使得很多体育教师不能在思想上对其产生重视,想要提高江苏省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任课教师的这种思维习惯,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绩效考核。
其次,提高体育保健课程在体育总体教学中的比重。一般来说体育保健课程,在教学之中无法真正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原因是其课程时间较短,课程学分数量较低。所以应针对性地提高课程学分数,增加课程占有比重。只有老师学生都对课程产生了重视度,才能提高课程的教授效率与功效。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