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内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素养内涵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15-02

一、引言

当前,信息爆炸对人的综合素质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国民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素养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其信息素养是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从信息素养定义、特征,到信息素养理论与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结合,再到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都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总的说来,对信息素养自身理论研究关注得较多,而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等研究较少,而且理论研究成果尚待澄清。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内涵的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

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1974)最先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Kalthau(1987)认为,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Doyle(1992)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3]。Bruce(1994)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的七个关键特征:独立学习能力;完成信息过程能力;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能力;促进信息利用内在化价值;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批判性地处理信息;具有个人信息风格[4]。余玲(2004)则把信息素养理解为信息文化,更多地强调文化的理念[5]。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

(二)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从知识的角度看,大学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要求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具有前沿性的知识。大学教育传授的内容很多是属于未定论的前沿性的知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授课老师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老师不可能像高中或初中的教师那样一本教材连续讲授几年,必须依据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所授知识的内容。

2.要求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具有实践性的知识。大学教育要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能完全是理论知识。所以大学教师必须结合专业要求,制定大量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3.要求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复合性的知识。大学教育不仅要求传授知识,还要使大学生获得相应的工作能力。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迫使大学传授复合型知识。对于一个大学教师而言,仅仅传授刻板的教材,不能使学生增长实践技能;仅仅传授实践技能,又不能使学生获得具有一定高度的知识体系,这将限制其未来发展,所以大学教育要传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从信息素养基本概念和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内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图所示)。

1.信息素养是指把被动信息获取式教育观念转变为主动信息探究式教育观念的一种个人能力,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整合教育方式,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

2.信息素养既是个体查找、检索、分析信息的信息认识能力,也是个体整合、利用、处理、创造信息的信息使用能力。

3.信息认识能力体现为信息意识,信息使用能力体现为信息能力。所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两个方面。

由图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

图 大学生信息素养内涵示意图信息意识是在信息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性技能,属于底层技能;信息能力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层技能。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又会对信息使用与信息处理过程具有反馈作用。信息使用和信息处理依赖于信息源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在社会能够提供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个体在对信息的使用与处理过程中形成了信息素养。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利用学校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从学校教育的形式看,主要包括课堂教育和图书馆教育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可以形成具有前沿性的大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如果高校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位置及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信息技术的内容,那么大学生信息素养会得到逐渐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2.通过图书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具备足够的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和指导,并进行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介绍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动力;通过组织信息检索、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技能。

(二)利用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提高社会信息化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社会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处于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环境中,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范围、信息环境、硬件设施上都会有优越的条件,自然容易形成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2.通过强化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强调人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底蕴、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能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要从全社会考虑,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通过健全公众网络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互联网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接受信息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网络,使大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

(三)利用大学生自身特点完成信息素养培养

1.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信念,提高自控能力。自我学习的时候,自我教育者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因厌倦而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等。所以自我学习者一定要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强化自控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习惯。

2.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使之能够从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庞大信息的同时,也承受着大量垃圾信息的干扰。很多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信息资源更新缓慢。这就需要自我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鉴别出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准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3.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准确判定信息的价值,提高对垃圾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受信息过载现象的干扰。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提高对信息的批判能力,准确把握信息的内核,防止和解决信息迷航和信息过载现象。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在主观上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被无关信息干扰,学会合理分配自身有效的注意力资源,明晰自身需要哪些信息,调整学习步调,合理思考与消化信息,做信息的主动鉴别者、吸收者,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P. Zurkowski.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S]. 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

[2]Dr Ilene Rockman. Selected quotat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R].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2003, November.

篇2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建议,追求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者。

一、信息素养内涵及构成

(一)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不仅包含信息的定义、本质、信息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一些常识、计算机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识,通过信息进行检索的能力、图书分类管理以及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等。信息知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指人们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增强信息交流频率所产生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从大量复杂而烦琐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对网络上复杂多变并且真实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和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归纳整理后,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本和知识的思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媒介或者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探讨,推进教25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采集、使用、传播、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高职教师的信息道德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信息,包括信息的对与错、真与伪,能分辨信息中的负面与正面道德要素,并对信息内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从事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虚拟信息技术等优秀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最具行业影响力和价值的智能核心领域,在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发展潜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的技术为依托,教育面临着不断改革与重构。高职教师要重点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从整个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验证、调整“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方式,设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规律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客观准确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式呈现出有趣的教学课堂和精准的教学评价[3]。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内容的整体变革。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信息化要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整体政策的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三,要在教育领域进行各方面深入探讨,不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第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第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谋划以达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个: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三是根据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4]。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养是国家对高职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提倡大量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教育进步,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在其他的规划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大方向,要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颁布明确的纲要和政策以外,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改进教学设备以及环境的过程中,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设施,实现学校全面的教育宽带网络覆盖设备的改进;提高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建设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基地也是学校建设目标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数字化控制室、网络媒体培育中心以及远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时代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只是基础;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并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布局,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居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教师的课堂传授,还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自由选择[5]。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还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方式的改变和更新,以及教学场景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关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育化时代中,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被弱化,面对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方式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断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达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在人口红利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但从世界角度来看,缺乏创新型人才,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度也不及发达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才的发展与成长,只有经过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在如今国际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国人之心,使我们进一步面对残酷的现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得全国人民开始思考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信息素养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传统枯燥的刻板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互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中,创新型人才已经关乎国家人才的发展以及产业未来的希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林牧渔以及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基础教学活动中,年龄层次在20—50岁之间,64%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56%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知识相结合之后的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的搜索和整理,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及时沟通,制作相关课件。在此活动中,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资源的运用在课堂上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师有意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希望在培训中优化自己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设计中[6]。有许多教师愿意自主学习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制作技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从这些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在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整体信息化技能的水平还不足、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有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的教学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转化度,而其他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更有效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意识相对滞后,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发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认知以及固有的思想进行改变,让教师从根本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培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职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和教学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在信息社会,我们要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可以45举办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大赛、教学软件培训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会等,让教师亲自去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发展的变化,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职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意识,具有这样的教学和信息意识,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学生问题解决方面。

(二)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在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其培训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在此层次中,教师只需要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二是在技术知识层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熟练地运用常规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基本功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时了解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对计算机运用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制作演示,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和媒介进行资源的检索与处理,收发相关邮件信息,浏览相关的网上图书馆,获取教学资源;三是在实践知识层次,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和课程设计的整合能力中,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目标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和安排。2.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目标。高职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教育工作前进行教师专业的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职后培训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目前,职后培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短期培训,它主要是在各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中心等进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例如,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头的一些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校本培训,是指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该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自由灵活,可以是专题讲座和教学规模形式,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效果更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师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行研究的一种互动[7]。例如,闲暇时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书刊的阅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以及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及参与信息技术教研活动。3.建立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笔试或论文等形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教师的综合培训结果。这种方式只重视培训结果,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能力,在教师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培训过程灵感的迸发等方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此,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形成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培训结果机制。让教师对自己整体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从记录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自主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篇3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实质上是信息化战争,加速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军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势必成为军队院校培养合格军事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军队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军事人才素质结构问题,加大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和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结构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笔者认为信息素质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质反映的是人们获取、甄别、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质则反映了人们面对浩瀚信息海洋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也就是信息修养。

(一)高敏度的信息捕获意识

军事人才必须具有高敏度的信息捕获意识,具有善于把握住稍纵即逝的信息灵感、先机捕获信息的冲动和欲望。这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积淀,并能够前瞻先觉,高度关切国际形势、世界格局、军事领域和学科前沿动态以及潜在的信息源,在变幻复杂的动态变化中理出头绪,抓住重点,从中捕获信息。

(二)全方位的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的获取是信息工作的先决条件。军事人才必须具备阅读、访问、检索等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获取能力;要具有超越性的认知能力,能够根据自己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从各类信息资源中去发现信息。

(三)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

信息的甄别是运用正确信息的保障。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现代战争中,真假信息并存,如果没有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就会造成信息迷航。因此,军事人才要能够区分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关键信息与一般信息,权衡轻重、去伪存真,为军事决策提供精准的信息保障。

(四)透彻灵活的信息分析和运用能力

对有用的军事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判断、分类、存储和应用是军事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军事人才要具有深入透彻地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和本质。要具有信息的预判力和想象力,具有高超的信息驾驭知识和技术,能够对现有信息进行再创造,生成新的信息。

二、军校学员培养信息素质的必要性

(一)适应未来信息化空中作战的需要

当前,我军正在推进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积极培养信息化人才十分重要。未来的信息化战争要求军队指挥员既要有指挥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斗的能力,还要有驾驭新型信息化装备的能力,这就要求院校培养的学员应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决策和创新能力,既精通作战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因此,着眼于军事斗争准备和打赢信息化空战的需要,军队院校培养学员信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利用知识和信息。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岗位创新,都必须了解和掌握当前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分不开的。信息素质是创新必备的基础素质,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军队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应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要求和军队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军事人才。

(三)增强学员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大学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的知识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因此,只靠在校学习的“一次教育”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终身教育”。所以,增强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是军校学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军校学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四)突出个性,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

培养军校学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军队院校开展现代化教学的宗旨。培养学员信息素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军事专业特色和军队建设特点,充分考虑学员的个性特征,要把学员信息素质的生成和转化与学员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习的潜能解放出来。

三、军队院校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要加速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学科体系,推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高素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把信息素质作为现代军事人才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修订军队院校专业目录和规范,及时开设信息战等新专业,加强信息战专门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制定新的信息化课程标准,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要强化数学、外语、电子、计算机、文献检索等信息基础课程教学,打牢学员的信息化知识基础,提高学员的信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检索能力。加强数据分析、情报处理、通信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突出学员信息获取、甄别、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创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篇4

[分类号]G252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 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 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篇5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篇6

1.1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爆炸式增长,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40多年来,信息的载体、传播途径、获取终端以及社会信息环境等因素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由早期的信息检索技能,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有机体系。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信息素养四要素说,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与法律四个层面的内容。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认知水平及对所需信息的敏感程度,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度、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有了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了解自身的需求,告别迷茫,有的放矢地去寻找所需信息。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学、文献学信息传播等学科基础知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判断与评价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升华成为知识,进而创新地运用以解决问题,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所在。信息道德与法律,是在从事各种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相应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不散布虚假信息,不侵犯他人隐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严格遵守相关法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意识,教会他们信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之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并形成强烈的信息道德与法律意识,以便更好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

1.2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次,为大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条件。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资源不断增长,信息载体形式、使用方法也不断发生变化,个人要在社会长久立足就必须不断自我充电,主动获取新知,信息素养教育正是通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讲解,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掌握足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以便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第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帮助需求者有效地评价、选择信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并提炼出新的知识。第四,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2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

2.1国内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大高校以及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初步确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相关课程在高校逐步开展起来。但是各大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缺乏统一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也没有统一标准,各高校课程设计随意性很大。由于没有规范的教学体系和明确的对口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一直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游离在整体教学活动之外,一般以选修课形式开展,严重影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由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随着社会信息化速度的加快,各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信息素养教育也必须实施革新。

2.2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国内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是由早期的文献资源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从早期的文献信息检索,到后来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查询,发展到近年来内涵丰富的信息素养体系,无不与图书馆密切相关,所以,高校信息素养课程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当前,“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已经被列为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优势明显。首先,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现代高校图书馆一般是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文化中心进行建设的,拥有的信息资源包含纸本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等,同时拥有各种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图书馆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随着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一大批专业的学科馆员在日积月累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过程中形成了敏锐的信息意识,并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2.3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瓶颈

①课程设置不合理,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但是多以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专题讲座或者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受众面窄。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都没有设置明确的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并且没能与中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实现良好的过渡与衔接。因而很少得到教务部门的重视,多以限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②教学内容随意性大,重理论忽视实践与创新。目前的信息素养课程由信息检索课程发展而来,二者的区别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学校换汤不换药,仍以信息检索方法、学校采购的数据库资源及其使用方法讲解作为主要内容,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人文方面内容,对知识创新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不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也没有长足进展,缺乏权威教材和相关教学工具。③资源投入不足,缺乏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施设备。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依托图书馆的资源和设备进行。图书馆自身经费有限,且要紧紧围绕资源建设目标进行,与信息时展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要求投入前沿的信息利用终端和信息挖掘工具,二者是一对矛盾。

3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对策

社会信息化发展越是迅速,越能体现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引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指针,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是图书馆、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需要密切关注并积极实践的重要问题。①全面解读内涵,丰富教学内容。信息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课程进行之前,要求信息素养教研组和任课教师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加强高校间教育合作,互通有无,把各个方面都融入课程中来。传统课程在提升学生信息知识和培养信息能力方面已经下足了功夫,但是技术只是信息素养的保证,培养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才是信息素养教学的目的所在。今后要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信息需求上再努力,增强学生信息批判能力,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上来。②嵌入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在信息素养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开展嵌入式教学,将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内容融入到全校普及甚至一些专业课程中。将信息意识融入到新生的入馆教育和专题讲座中,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信息能力的内容,在法律基础课、思想政治课和知识产权等课程中嵌入信息道德法律,这样既能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进而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信息素养课程是一个以思维创新为主线的有机体系,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成立信息素养教研小组,加强交流合作形成自身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实现课程的价值。③改革教学方式,扩大受众范围。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方式革新提供了极大方便,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和要求。这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实践、空间的限制,提供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和设备,教师讲授配以相应的网络在线教程,提供用户指导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在授课对象上,改变以往以新生教育为主的现状,加强对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建立一个由浅入深,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提升知识挖掘能力,为学习与科研做好工作。④加大资源投入,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信息素养应该与时代信息发展相适应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即时交互性传播,信息利用终端也新意百出。因此,要高屋建瓴,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来思考信息素养课程的发展,加大资源设备投入力度,用新媒体思维审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篇7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际操作性、探究性。当前,在初中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对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素养内涵思考得不够深入,导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仅停留在操作的浅层面之上,极少涉及信息技术内涵层面以及可持续性的层面上。实际与目标脱节,不仅导致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产生误区,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质认识不到位,导致他们轻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极其不利,因此,亟须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信息素养内涵进行再认识。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归纳为下面的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信息特征、概念以及其发展与应用。

(2)基本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并且了解、掌握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基本操作。

(3)可根据实际需要,应用常用信息技术根据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以及交流。

2.过程和方法

(1)具备从日常生活、学习中觉察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2)具备发现问题之余能运用合理的信息加工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如完成信息作品、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

(3)具备使用适当工具及方式对信息、观点、实现进行表达,并展开合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与保持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对信息技术主动学习、信息活动参与的主动态度。

(2)能够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发展、日常生活、科学进步和学习的影响,养成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与促进学习的意识及态度。

(3)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的行为习惯,能遵守和信息技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

此三大维度目标互相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及使用信息技术,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信息活动过程中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协调发展,绝不可人为分裂三者关系或是通过孤立的活动分别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值得提出的是信息技术并不等同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其内涵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历史也更加悠久,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而且信息素养早已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信息素养的内涵在于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并且接受信息技术文化性对人脑智能及思维模型带来的变革,深入挖掘学生的想法、直觉、灵感以及智慧。其本质上为一种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力,可以细分为技术、知识、人际互动、评价调控、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六大组成部分。

三、信息技术培养目标与信息素养内涵的联系

尽管初中信息技术培养目标核心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工作及精力均注重于对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分析、加工及利用,并侧重于对此类操作层面上显性知识的传授。但是,信息素养内涵则为此类显性知识的灵魂及支柱,为隐性知识,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加的深刻及广泛,能够更为持久。

学生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及利用的能力和具备信息素养内涵间不一定是等同的,而是应变的,其主要取决学生们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及利用能力的深入程度。

实际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显性知识进行传授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略隐性知识――信息素养内涵的存在与优先性,仅关注及理解脱离学生经验的信息技术操作层面是不符合教学需求的,是缺乏实际意义的。只有共同地关注及发挥两者的效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初中信息技术培养目标,为社会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才。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只有对其培养目标及信息素养的内涵具有深刻的认识,并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姜良动,张 鑫.新课标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

篇8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信息素养即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利用分析技能将问题表达陈述出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能批判性地评价实验性结论;其次,在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尽可能多的手段;最后,一旦明确目标,锁定答案,就一定可以完成。信息素养概念的本质在于对计算机、书本、政府机构、电影、谈话、海报等众多信息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相对而言,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信息素养的概念由国外引入国内,如:皮介郑反对过于广泛的信息素养观,即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而包含太多内容,这样反而遮盖了自己独有的内涵,使概念趋于模糊和虚化,尤其是将一些在所有人类行为活动中都需要或涉及的共同因素包含进来。他认为这些共同的因素应交给相应的学科,如心理学等去解决,学者应集中关注信息素养所特有的内涵。他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概念自产生以来,人们就分别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教育的现状

结合有关信息素质状况的统计数据,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意识差。从学生调查表中发现,学生中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核心期刊的占65%以上,他们的科研意识和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检索技能掌握不足。

2.信息资源的开发手段落后,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素质偏低,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低下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3.师资队伍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校至今没有专职从事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对文献检索课教师既不重视,又不进行培训。

由此可见,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三、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1.信息技能方面

标准一:具备高效并且准确获取和存储信息的能力;

标准二:具备批判性的、审慎的评价信息的能力;

标准三:具备准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2.独立学习方面

标准四:能够通过对于信息的探求丰富个人兴趣;

标准五:能够尊重信息文化,理解并欣赏其创造性的表述方式;

标准六:追求在信息获取与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高质、高效。

3.社会责任方面

标准七:能够充分认识信息对于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能够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及法律规范;

标准九:积极组织和参与团队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开发和创新。

四、信息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终身教育的前提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越来越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很快落后、过时,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应对措施。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一旦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由于没有继续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应有的信息素质,便适应不了变化的社会和时代。相反,如果受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学生就能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进行知识的突破,使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五、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信息素质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创设广泛的信息素养培育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信息流始终贯穿整个网络。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信息文化的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程度,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信息素养的地位,在强化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进一步完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主观认知、信息情感的塑造激励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网络文化、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很难想象大学生会获得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让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功能强大的配套硬件设施,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信息技术基础,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的积极性。

3.无论是培养信息意识,还是信息能力,最终标准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并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全面地、评价性地评估信息,能够准确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理解文献,以及对信息进行其他形式的创建性的表达,能够在信息查寻与知识创新中力争最优。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者的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彭运石,燕良轼.心理学原理教育[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常思亮.学校管理概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闫淑萍,魏爱国,马跃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篇9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与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起,构成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知识创新的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对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体系产生反思。多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本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与实施

1.国外信息素养的标准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是直接相关的。信息素养标准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个人信息素养能力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

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设计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制定了初步的信息素养标准,确定了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2000年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2001年该标准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认可。被称为高等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

美国的信息素养标准从抽象笼统到具体实现包含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多级指标。各类信息素养标准基本设置了二到三级指标,包括标准大类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又可分为表现指标和成果指标二个级别。标准大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总体要求描述,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而每个标准大类细分若干个概括性的表现指标,在表现指标中用明确、清晰、具体的语言对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描述,如“能选择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标准既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根据这些指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制定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的评估方法。

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法律、传播学、计算机网络、e-Learning等各学科。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设立了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考试,分15个工作任务来考察学生信息能力。

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确定、规范教育内容,其它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原则、标准。1999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学会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SCONUL)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提出信息素养七柱模型。在2000年10月的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通过并修改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把它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又正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年,升级为《框架》2004年版,作为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标准与实践方案,规定了信息素养课程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据对国外前20所高校信息素养的统计发现,有70%的高校设有信息素养教育平台,60%的大学图书馆提供课程下载,30%的高校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和信息共享空间,40%的高校拥有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目前国外采取多样化、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许多国外高校都设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立了E-Learning学习环境。许多网络课程都是问答通关式的测试。其具体做法有课程学习(Instruction:structu -redclasses);自助学习(Kiosks:“Help Hub”);个人咨询(Individual Consultation);网上教程(Tutorials online)。还有IL效果评诂-标准化信息素养技能评诂系统(SaiLS系统)。引导学生在基于web2.0共享共用的CC(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openaccess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加强学生对信息检索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及其对信息分类的认识等等。同时将在线与传统的、多样化的讲座、课程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各学科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中。

国外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都不是采用单一的组织进行,而是广泛合作的方式。图书馆普遍有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课程培育学生的信息素质。另外,信息素养教育也不断地结合新技术。如德国的教育在线项目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网络导航中,可有效识别各种教育信息的语义关系,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信息素养项目,可有效增强用户视图和克服语言障碍。此外,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国家信息素养论坛。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二、国外信息素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素养被看作是数字时代个人在社会立足、生存的必备条件。

篇10

一、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与实施

1.国外信息素养的标准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是直接相关的。信息素养标准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个人信息素养能力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

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设计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制定了初步的信息素养标准,确定了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2000年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2001年该标准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认可。被称为高等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

美国的信息素养标准从抽象笼统到具体实现包含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多级指标。各类信息素养标准基本设置了二到三级指标,包括标准大类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又可分为表现指标和成果指标二个级别。标准大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总体要求描述,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而每个标准大类细分若干个概括性的表现指标,在表现指标中用明确、清晰、具体的语言对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描述,如“能选择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取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标准既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根据这些指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制定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的评估方法。

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法律、传播学、计算机网络、e-Learning等各学科。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设立了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考试,分15个工作任务来考察学生信息能力。

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确定、规范教育内容,其它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原则、标准。1999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学会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SCONUL)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提出信息素养七柱模型。在2000年10月的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通过并修改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把它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又正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年,升级为《框架》2004年版,作为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标准与实践方案,规定了信息素养课程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据对国外前20所高校信息素养的统计发现,有70%的高校设有信息素养教育平台,60%的大学图书馆提供课程下载,30%的高校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和信息共享空间,40%的高校拥有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目前国外采取多样化、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许多国外高校都设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立了E-Learning学习环境。许多网络课程都是问答通关式的测试。其具体做法有课程学习(Instruction:structu-redclasses);自助学习(Kiosks:“HelpHub”);个人咨询(IndividualConsultation);网上教程(Tutorialsonline)。还有IL效果评诂-标准化信息素养技能评诂系统(SaiLS系统)。引导学生在基于web2.0共享共用的CC(CreativeCommons)(知识共享)、openaccess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加强学生对信息检索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及其对信息分类的认识等等。同时将在线与传统的、多样化的讲座、课程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各学科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中。

国外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都不是采用单一的组织进行,而是广泛合作的方式。图书馆普遍有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课程培育学生的信息素质。另外,信息素养教育也不断地结合新技术。如德国的教育在线项目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网络导航中,可有效识别各种教育信息的语义关系,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信息素养项目,可有效增强用户视图和克服语言障碍。此外,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国家信息素养论坛。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二、国外信息素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素养被看作是数字时代个人在社会立足、生存的必备条件。

2.重视规范化与标准化。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在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情况下在原理、评价标准、实践项目三方面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指导。

3.重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多层次地进行普及与推广。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标准的重要组成,将信息素养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文化、道德、法律、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并把上述几方面都纳入信息素养的研究范畴。

4.教育主体和领域多元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性。在开展主体方面,信息素养教育涉及政府、图书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出版机构、企业实体、信息生产和提供商、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包括学习指导、工具使用、网络导航、科研合作、在线研讨和学术交流等都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范畴。

5.服务平台多样、与学科服务结合,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资源、机构资源(IR)、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和用户学习工具等构建起集用户学习、教育和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平台环境。信息素养教育也呈现出向学科纵深、专业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态势。

6.注意信息素养教育重点的转移。随着互联网检索技术服务的不断升级,网上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分析服务,如:各种智能(intelligentagency)系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从教会人们使用某种检索工具查找信息转移到IL内涵中的其他方面,如信息意识和批判性思考;信息鉴别与评价(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信息解码和封装;信息展示与传递等。

三、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由于受“重技术轻素养”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远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亦有很大差距。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者及各协会组织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亦成为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0.3%和6.9%;2003年中美两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上升至1.98%和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3年,由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起的《中国(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2005年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作为地区性的评价体系。2008年4月我国图工委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这为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价人才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指标和依据。这些信息素养标准基本上是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而编制的。目前为止,高等教育尚未出台国家权威性的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标准的缺失制约了信息素养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通过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来完成,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少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具体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这些已远远无法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丰富、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模式下的通识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2basedlearning)”并且能够适应“信息过载”。广泛多样的信息资源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和多样化的需求,教学内容应包括有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及其服务。如信息资源的分布、传播渠道、媒体形式、类型及评价等主要方面。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机构发展动态,掌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85-02

前言

作为我国当前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素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中信息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培养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大批懂技术、用技术的警察生力军,他们尤其需要具备足够扎实的信息素质。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和文化形势,研究和探讨如何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能够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懂得如何借助图书馆资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先阐释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而分析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若干促使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素质和文献检索技能逐渐发展而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Paul Zurkowski提出这一词。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做出明确解释,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懂得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搜集、分析、整理、利用所需信息的基本能力。1987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布里维克认为“信息素质”就是一种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解读,我们可以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比如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行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为了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其次要培养起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再次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加强信息鉴别能力。最后要让信息为自己所用,发挥信息应有的价值。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监狱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第三篇职业常识中,将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做了明确规定:信息素养就是要懂得利用信息要素,而信息要素就是警察主体的信息形态,包括社会情况、治安情况、犯罪大案、警察科技情报、境内外警察组织的交流信息等。如果不懂得掌握信息要素,警察工作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公安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公安院校图书馆是主要信息机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具体而言,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公安院校图书馆传递着世界上较为前沿的科技信息。优质的馆藏图书,大量的中外文期刊,传达最新信息的报纸,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灰色文献等纸质资源,是公安院校最基本的文献保障。从目前来看,公安院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完整性与连续性都很强,这是其他社会信息机构所无法企及的。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还有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公安网专业阅览室,以数据库为主导的海量数字资源及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都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公安院校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创造了契机。

(二)提供良好的信息获取环境

与综合性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图书馆的规模较小,历史较短。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朝着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是公安院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公安院校图书馆已经实施全新的服务格局,不仅有着可供借阅的传统书库和阅览室,还有着可供检索和查阅网络信息的电子阅览室,可检索和查阅公安专业信息的公安网专业阅览室。浓郁的文化氛围、安静的借阅环境,可以使得大学生充分放松身心,进行信息搜索和整理。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搜索信息,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

(三)提供现代化的信息获取设备

公安院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实现信息获取提供了各种设备,不仅有优良的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还有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的图书馆正逐步实现自动化管理。与其他综合类高等院校一样,公安院校图书馆也有数字图书馆、多功能检索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设备,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如今,公安院校图书馆不仅是收藏、整理图书资料,以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场所了,它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整个公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安院校图书馆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为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应有的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机结合

计算机课程是公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计算机已经成为警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也与日俱增。所以,公安院校要加强计算机教学,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为公安工作服务。公安院校图书馆要想发挥自身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将自身工作与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与计算机授课教师加强联系,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融进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作用。同时,图书馆要和计算机教师紧密配合,模拟相关公安业务情境,让学生通过综合信息研判获取犯罪信息和情报,为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做好铺垫。

(二)与公安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首先,公安院校图书馆要与教学部门加强联系,根据专业课教学的需要,采集教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尤其是本学科的最新信息,以及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信息,使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其次,图书馆要及时跟进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专业课题,为学生查找信息提供相关指导。以侦查专业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模拟现场勘查,学生就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帮助自己完成模拟作业,这个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发挥所长,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尽快获得信息资料。再次,图书馆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公安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信息资料体系,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大事。总之,图书馆要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起信息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三)借用校园网开展读书活动

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借助校园网的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首先,开展专题性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及时掌握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我国在相关国际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其次,开辟网络论坛,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开展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比如针对我国当前的社区警务建设问题,讨论我国社区警务与外国警务的异同点,得出实施社区警务建设的相关建议。再次,开展有公安特色的网上专题读书活动。以刑事专家的传记为切入点,对其中的案例展开深层次讨论,促使学生开启智慧,主动搜集相关信息,提高见解,发展能力。其次,公安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相关征文活动,让学生针对社会最新发生的公安事件,利用信息资源写成征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

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馆员作用的发挥。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图书馆馆员只是文献信息的看守员,但是在新形势下,馆员应该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领航员。试想一下,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人员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他如何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认识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为此,公安院校图书馆的馆员不仅要能够从事鉴别、整理、分析、评价信息等工作,还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必要指导和帮助。公安院校要对图书馆馆员展开相关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馆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馆员充分发挥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公安院校就是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民警察。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为内涵的信息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已成为影响公安队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公安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工作实际及队伍建设,是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为实现公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小丽.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2):46-48.

[2]陈雅沙.再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J].晋图学刊,2009(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