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2: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8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92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公司创立伊始,依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生产单位(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致力于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研究,在已经部分具备“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基础上,努力打造集团公司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持平台和创新驱动引擎。近年来,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科研管理新方法,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建立了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1 国有科技型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与科技的创新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多的成功,如何提高科学研究效率,成为科研项目管理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又有项目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如下五个主要问题:(1)层次管理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2)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目标管理机制;(3)项目经费拨款落后于计划;(4)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中的责、权、利结合还不紧密,三者有些脱节;(5)评估、考核机制还不够合理。
在项目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愿打破常规管理的模式;(2)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缺少有效的交流与沟通;(3)一些科研管理人员对相关技术发展了解不够全面,知识面太窄;(4)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比较缺乏。
2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
2.1 责任制原则
所谓科研项目责任制是指:由具体的职能部室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成立科研项目组,设立项目组负责人,由项目组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和项目成员的管理工作;项目组在项目实施初期制定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时间,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自身特点配置工作量,并将其责任制化,做到研究工作谁承担,质量、时间、进度、经费谁负责的机制,并根据个人的具体工作量,分享项目成功实施后的相关奖励,实现“活、我负责、我收获”的管理体制。
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方法使项目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均承担一部分责任,从而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同时该方法不同于常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单一性和教条性的局限,该方法将项目组效益与员工工作量相结合,促使员工在工作之初即开始从管理方法、专业技术以及资源运用等多个方面集思广益,将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到项目研究之中确保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2.2 责、权、利平衡配置原则
责、权、利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科研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技术创新的程度。重责任、轻权利,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技术创新也会受到限制。重权利、轻责任,会使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目标能否实现满不在乎,可能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必须强调责、权、利的平衡配置,给相应的权利,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赋予相应的责任,必须要给予恰当的权利,合理的配置才会产生激励
作用。
3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结构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应由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组成,并建立行政决策、职能部门执行、项目组实施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3.1 科研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实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战略研究综合论证立项申请专家论证立项实施与检查阶段评审目标调整成果验收结题,从十个环节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3.2 考评机制
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首要条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将直接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在制定考核评价要素和各要素的权重等标准时,应提交科研人员充分掌握需要考核评价的标准,使其在工作中按照考核评价的标准去努力。
3.3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建立激励的原则;其次是激励要与考核评价结果相一致;最后是要建立激励的基金制度。
4 科研项目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实践
4.1 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规章体系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制定了《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指标(报表、关键业绩指标等)、进度控制、经费使用情况、报表报送情况以及协作情况、《专业部室关键业绩指标百分制考核办法》《专业部室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制度配套执行,考核按100分制执行,在实际考核中科研项目的完成率占60%权重,日常管理占40%权重。
科研人员――除执行项目责任制考核奖励外,根据科研项目和一般技术工作比重,考核结果占个人绩效考核的50%~100%,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
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责任制考核情况享受相应奖励。
专业部室――执行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与组织承担科研项目责任制考核的综合考核。
4.2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和奖励标准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对在科研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科研工作有重大创新的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设立了奖励激励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上级奖励和政府奖励,其中80%将用于科研项目组奖励。
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是科研项目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之一,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与工程实践时,根据其产生的价值提取效益奖励,并对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进行一定奖励。
4.3 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能够有效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1)建立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定期培养制度,使科研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了解相关技术发展信息;(2)着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3)要给科研人员压担子,使其感到工作中有压力,使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迫使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4)将科研管理效益与科研人员利益挂钩,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 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公司组建以来,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承担黄河公司委托科研项目29项;承担政府、集团公司科研项目9项;配合生产单位完成科技项目5项;完成集团公司《光伏产品技术标准编制》7项,《高纯多晶硅清洁生产标准编制》5项,产业类标准4项,行业类标准4项;完成科技成果认定3项,申报国家专利36项,其中10项已授权,26项已受理,发表科技论文24篇,产生经济效益2703.36万元。
今后,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将依托黄河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光伏发电系统实证科研平台、光伏产业技术中心科研平台作用,着力开展新技术创新、开发、储备、应用,有效提升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优势,努力在光伏产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玉志,康力平,钱成文,等.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探讨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3,(2).
[2] 王宝峰.论企业科研项目的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4,(1).
[3] 卜文杰.论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湖南有色金属,2010,(5).
在我国多数集团性质的关联公司具有规模庞大、发展平稳、抵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由此也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但是,集团客户的复杂组织结构以及隐蔽的内部交易活动所埋藏的潜在风险却日渐凸显,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新的考验。比如,在授信业务和银行债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与防控水平。眼下,如何有效的识别评估和监管集团客户风险,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中,实现目标导向管理与流程导向管理是需要逐步探索的。
一、项目管理在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中应用概述
(一)集团客户授信概念
商业银行所指的集团客户通常是具有关联关系的多个单一客户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多数的企业集团是通过建立和调整基础的股权关系来进行资本和产业布局,并通过关联交易转移集团内部的资源和资金,它包含了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和其他成员。以母公司净资产为起点进行对外融资,集团企业的信用被无限放大,一旦超出集团的承受能力将会导致信用风险,也因此商业银行会对其进行授信管理,商业及信用风险。
(二)在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的意义
集团企业的多层次性以及复杂的关联关系特性,使得其企业规模与资金管理承担着巨大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考虑该集团股权控制程度、股权结构以及产权关系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质判断,在集团公司的资金链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中。如此,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为了能够帮助客户有效规避风险需要一目标为导向,加强贷前审批、贷中检查以及贷后处理等过程管理,在细节中做好监管,以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服务于客户。这样的过程管理与项目管理中注重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基本吻合。同时,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借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手段实现集团客户信贷项目的监管与控制。
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集团客户分类不明
尽管在2007年的《金融行业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办法》中针对有关商业银行的集团客户有了相关的规定,为商业银行划分集团客户提供的依据。但是,现实是集团公司的关联性关系在其内部可以采用以参股形式实现直接或是间接的控制来判定,而商业银行对其进行判定却是将公允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等模式一同采纳。因此,导致了对集团客户划分的依据与标准不明,草率地将集团客户视为优质客户,又或者对其集团客户中的母公司、子公司的法律责任及法律风险认识不足。
(二)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陈旧
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活动基本就是贷款,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各种中间业务的不断增加,诸如同业拆借、银行卡透支、、保险等,现有的信贷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集团客户的各类风险管理需求。其中,不乏没有设计有效的手段与程序对集团客户进行判断,没有采用动态的信贷管理去关注集团客户的新的特性,以及授信风险管理制度不统一等等问题。此外,在集团客户授信限额方面,我国现有的制度缺乏相关的法规,银行本身也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尤其在金融业发达的地区,缺少针对性的衡量指标情况下,很难对集团客户进行风险把控。
(三)缺乏综合技能人才
由于集团客户地域与行业不同的关系,对其复杂的关联关系进行判断时,需要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具备专门的财务技术,牢靠的法律基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能够准确识别潜在的信贷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从业人员在实践能力和先关理论知识方面尚且不能满足集团授信客户的需求。客户经理的市场意识、营销意识等薄弱,导致金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较差。
三、在集团客户授信中引入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对集团客户差别化管理
集团客户日渐增加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对客户管理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区分出优劣质客户,也是增强商业银行成本收益,推进信贷业务发展的必要过程。首先,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有效利用集团客户管理的积极因素,规避消极因素,针对细分的集团客户采用不同的授信政策。
比如,针对技术领先、实力强劲的国际上知名企业集团在国内成立的独资集团提升授信额度,也是重点的优质客户;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后建立的集团企业,考虑其垄断地位,经营绩效等因素逐步除名,限制授信额度。
(二)不断完善授信制度
首先,结合商业银行业务特性和集团客户的地域特征,在授信业务上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比如采用“整体授信、加总额度”的授信模式,实行“管理行主办行协办行”的管理模式等;其次,采用适合的信用评级,明确担保的标准,依据这样的标准,将业务的审批规范化、流程化,制作出精细化的管理操作准则,增强信贷管理的可操作性;最后,针对集团客户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确保能够对集团客户的信息做到及时、准确、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
(三)组建高素质管理团队
目前,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信贷从业人员短时间内是比较困难的。组建这样的团队,首先是需要适当地放宽权限,让管理团队具有在授信额度内灵活调配额度的权限,以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精准把控集团客户,最终完善金融管理制度;其次,采用矩阵式管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去培养提拔新产品研发经理、法律顾问等,确保这些人员的紧密合作,提升对集团客户管理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信贷管理团队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由管理团队设计制定考核标准,优胜劣汰,保障团队及个人的业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后,可以规避掉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众多问题,逐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制度,为我国金融行业信贷市场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商业银行内部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不断提升完善客户管理水平。当然,有关客户的授信管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流程、产品、管理上的创新。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只有在动态监管下,才能不断降低信贷信贷风险,同时满足客户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林,周宗放.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统一授信额度的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02:3943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本文认为,该定义尚有不足之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节约资源的定义“最大限度”很难确切理解,什么样的节约程度称为最大限度?举例说明,一个没有安装任何电气或者其他用能设备的建筑,能否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首先应当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本文认为“可持续”一词,更能体现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最先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 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未来时代人类的需求的一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又有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的概念,特别是世界各国贫穷者的需要应当被考虑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2)限制的思想由技术的状态和社会组织在环境的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能力上影响。该报告首次清晰的全面的开放的定义了可持续的概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发表了经过讨论认可的在全球范围几乎达成共识的可持续指标(SI)。图1中举例说明了一些典型的广义可持续指标,可以看到可持续指标不光有气候,节能,环保等常规的环境概念,更有生物多样性,贫穷,医疗获得等社会概念。经过对其中和建筑生活有关的指标,可得到粗略的可持续建筑指标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提取可持续建筑指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图1可持续指标SI系统
2.可持续认证系统与LEED认证体系
随着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人们经历了单纯的以节能为目的的节能建筑转向了追求多个可持续指标,提高人们对建筑的不同体验,并减少各类资源使用的全面可持续建筑发展的目标上来。系统的对可持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的界定和目标进行归纳和量化评估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该内容主要由各国的绿色建筑协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完成。在我国可以接触到的有实际案例的,有好几种,本文主要介绍LEED认证体系。
LEED的全称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即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该认证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发起并完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是被誉为LEED之父的罗伯特·瓦松(Robert K. Watson)创建。1998年8月份,LEED v1.0正式问世,标志着第一个系统的分类定义建筑物的可持续指标及其评价目标的认证体系产生,从而令可持续建筑有了系统的,可比较的评价度量工具。
LEED认证体系到2012年已发展为涵盖所有房屋开发和建筑过程,成为美国绿色建筑分级认证最具公信力的标准。
3.基于LEED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增加了各类复杂的可持续指标SI,这些可持续指标大部分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因此有必要调整组织结构为适合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形式。
对于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需要改良。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
图2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以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的任务上和传统项目不同,主要有三点:
1)管理的目标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有工期、费用、质量和安全等控制目标。可持续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目标增加了可持续指标集合(Set of Sustainable Indicators)这一新的目标集合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
2)管理的周期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侧重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是一种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不光关注设计和施工,还包括运营阶段的调试和持续改进。这一点也由于上述项目管理目标的区别。可持续指标如节能等的管理周期跨度远远大传统项目管理的工期范围,在费用上也扩展为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
图3传统的项目管理的阶段分工
3)管理的业务流程不同。传统项目管理分阶段分专业分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管理,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则在任务上高度集成,在传统项目中后期出现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往往在策划阶段就要介入项目,因为影响可持续指标的因素必须在前期完成策划和设计,各专业需要高度协同,以配合跨专业、跨阶段的可持续指标实现。
根据图2和图3,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对可持续项目管理产生诸多问题。由于组织的分散,不同组织在项目管理阶段会产生3个以上的信息移交界面,每个界面都意味着潜在的信息丢失。可持续项目由于加入了许多的可持续指标作为目标,这些可持续指标并非设计、施工单位的常规任务范围,因此很容易在信息转移过程中被忽略或扭曲。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在项目策划阶段和项目运营阶段,虽然都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但实际上这些任务是由建设单位内部不同的单位负责,例如资产投资管理部(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工程管理部(Project Management)和设施管理部(Facility Management)负责,当设施管理部获得项目最后的建造信息时,由于项目信息在界面中的遗失以及项目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变更,其信息甚至不能和最初的项目策划阶段比较。由于不同的目标,周期和业务流程,应当对项目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做一些调整。
传统管理模式中,业主方(运营方)管理组织设计往往以项目建设为导向,导致在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不可能系统性地对运营目标进行分析,往往造成建设目标和运营目标的相互脱节,不可避免地发生两者之间的矛盾;运营方及委托的物业管理咨询单位往往在动用准备阶段甚至项目竣工后才介入项目,其服务是被动性的,不利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为此,何清华等提出的LCIM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1]或许是项目组织的改进方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解决了项目管理短期目标和建筑运营长期可持续目标的平衡。
图4 可持续项目的LCIM管理组织
图5 LCIM管理组织
经过改进,该项目的各阶段管理结构如图3-3所示。建设单位LCIM管理团队的构成见图5。表1说明了各个角色的权利与任务。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有如下优点:
(1)设计,施工等不同的承包商之间不再移交信息产生信息传递界面,作为服务供应商只对项LCIM目管理团队负责,减少了信息的丢失和不同阶段的冲突。
(2)LCIM管理团队不仅仅着眼于短期的工程项目目标,更着眼于长期的运营目标,团队不再只着眼于项目完工,从而增加破坏长期目标的风险。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可持续建筑指标得以在良好的决策环境下实现。
(3)业主项目经理和各专业工程师在同一个团队对整个项目管理流程负责,对设计和施工有总体的规划和把握,减少了由于项目不同阶段产生的设计和施工中的冲突。
(4)可持续目标项目经理的设立,让着眼于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指标有了全程管理的中心,避免了以往由工程项目经理兼管的弱势地位,让顾问公司有了完美的沟通平台,在顾问公司这样的外部资源转化为了LCIM管理团队内部的沟通点。
(5)SC项目管理决策委员会的出现也确保了整个决策体系着眼于长期的全生命周期利益,避免了传统工程项目的短视。
表1 LCIM形式下各角色的权利和任务
角色 工作说明
项目决策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项目团队的最高权利机关,由集团领导,项目管理部领导和工厂领导,投资决策领导等组成。一般仅负责重大项决策。
业主方工程部项目经理
E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项目常规目标即工期、费用和质量的整体控制等任务。
业主方可持续项目经理
S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管理的核心,全面协调各方面资源,关注可持续指标的实现、调试和运营阶段的纠正。直接管理可持续顾问公司,对顾问公司提出的意见协调集团其他资源论证和达成。间接管理业主方工程师团队和设施管理部团队。
业主方设施管理部经理
F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办公室运营阶段的管理工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提出在项目运营阶段的需求,配合工程项目经理和可持续项目经理从运营角度提出建议和要求。是实现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的重要角色。
业主方项目工程师PE 向工程项目经理直接汇报,管理整个项目全过程的设计和施工及运营维护的技术信息,是项目技术信息储存的核心。项目工程师包括土建,暖通,给排水和造价等专业工程师。
设备和维护工程师FE 向设施管理部经理直接汇报,从工厂运营角度对设计和施工信息进行监督,及时反馈。
可持续顾问公司SC 对可持续指标SI的实现提出建议和方案,并且提供顾问支持。
施工总承包单位 G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设计总承包单位 D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4.结论
LEED认证项目管理出现了很多标签建筑, 很多通过LEED认证的项目节能性能甚至还不如一般的传统建筑,或者很多建筑由于申请绿色认证抬高了不少成本,并造成项目管理流程和组织的困扰,影响了正常的建设项目管理进程。平均来说,LEED认证的建筑从每平米能耗指标来说大约比传统副本节能18-39%,但是,28~35%的LEED认证建筑比传统副本能耗更高。因此有必要探索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管理团队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的实现,确保LEED等可持续认证体系所设定的可持续目标的真正达成。本文通过LEED体系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不但为基于LEED认证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更可以令其他类型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借鉴,加快可持续认证建筑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加速可持续建筑项目的实施,让可持续认证项目不仅仅停留在设计认证阶段,实现真正的可持续运营,推动全国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清华, 陈发标.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23(4).
[2] DiSano J.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J].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ThirdEdition,New York, 2007:11-14
[3] 施骞. 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与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世纪中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社会生产力的强劲提升,产业发展对职业工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中职教育已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于是西方国家开办高职教育来培养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并分别设置了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职教育开创发展中,主要学习和引进的西方高职专业教学基本模式有三种:“CBE模式”、“双元制”模式和“MES”模式:
(1)CBE模式
CBE(Competency Ba― 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开发出的一种能力培养教学模式,CBE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人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各自应用。
(2)“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模式的内涵:①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 双元制”教学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
(3)MES模式
MES(Modules Of Employ- able Skills)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MES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MES模式于1987年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引人我国。
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经历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五阶段周期循环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等不同阶段。其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对于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学合作教育源自Cooperative Education,直译为合作教育,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我国早就存在合作教育的形式, 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在我国试验一年三学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被视为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开始的标志。
2.海南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基本矛盾及学生就业压力
纵观国内外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理论扎实、内容丰富。但全面贴切海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研究主题的地域性学术涵盖,几乎没有,同时,各种研究还远未达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改实训环节的行业要求。再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老化带来的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要求标准脱节问题也未能找到解决办法。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积极建设背景下,树立能够真正立足海南本土、切实调整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设置方向,以工学一体、项目导入、行业标准来不断检验,壮大海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储备力量的教育研究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是非常迫切的。
本文以琼台师专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群所倡导的项目教学改革举措为案例,对海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与分析。在总结和提炼一线专家学者有关课程设置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行业需求对海南省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出发,调查海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联系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其他类型院校和国外院校的经验,研究海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
3.职业岗位产业项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的思考是,对于按职业岗位产业项目构建课程体系的教改思考,要求我们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创新课程体系。那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项目课程应该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反向推导出所需要的课程: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课程要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重新组合,均为岗位能力服务,进而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
再者,力图探索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战型艺术设计人才。观察项目课程教学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通过项目教学成绩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分析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情况,为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并力求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职业培养方向现存矛盾,关注行业标准下的项目教学效果和课程组织,以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就业活力、专业技能水准及综合职业素养。这就要求突破沿袭本、专科培养体系的传统专业课程构架,重新解构课程的专业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来确定学时学分、以项目仿真管理来安排教学任务,保留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优势,利用各专业平台横向联合,以项目导入为契机,以项目产出为目的,以项目组为专业教学单元,以商业设计的行业标准来检验、训练、铸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化综合能力。
(1)改革经年不变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念,调整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组织的空乏内容,放大商业设计行业化的实践实训教学比重,以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极为广远的商业设计市场需求为动力,努力拓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
(2)在严峻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下,研究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以项目教学车间课程为结构、以商业设计行业内容为知识体系的项目课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专业教学效果和职业需求来调整课程结构,可以帮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更好把握行业规则以及社会对产业专门人才具体需求。
(3)以专业基础课与项目阶段化设计任务充分融合、以专业必修课与项目产出目标直接对接、以专业拓展课与项目组织协调、综合实践能力统筹规划,将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环节全面渗透进专业教学每个阶段,全时段教学工厂化,全方位工学一体化,基于行业标准的项目研究将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行业能力培养要求实现无缝对接。
(4)在广泛的社会行业专门人才需求驱动下,立足海南国际旅游岛全面建设,商业设计市场高速发展的优质土壤,通过项目研究,为海南乃至全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改和课程优化工程,探索出有行业价值、可操作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改革道路。
4.构建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体系的专业提升及社会意义
在仿真度极高的实践实训环节加大行业标准建设投入,一定能完善项目教学组织流程,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切实抓住专业教学命脉――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通过多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产品的项目教学成果论证,来构建特色教学的项目导入理论系统,来构建丰满的专业整体提升合理构架。
(1)专业教学环节的建设完善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的教育改革是循序渐进的长远计划,每个专业课程建设进步是以更加符合行业要求,符合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符合更为合理课程培养目标为最终追求的。
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群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成功连接校内专业实训工作室、校内创意生产实践基地和校外企业生产实训工厂“三位一体” 教学改革模式的每一个单元局部,也使得在此基础上专业建设深化得以可能。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要求,项目教学仿真实训车间用工厂车间模式组织专业教学,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最接近于实战效果的高仿真前线。
(2)特色教学的项目导入理论系统
琼台师专在海南省高职高专教学系统一直处于排头兵位置,琼台书院也不愧为海南文化百年品牌,但危机意识提醒我们琼台师专办学方向处于师范学院和职业高等学院两难境地,身处夹缝必须深化特色教学这一关键主旨。
美术系一直以“结合行业要求设专业课程、根据岗位能力抓技能培养”,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以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主线包含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过通识必修课程,培养基本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限选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长;通过项目教学职业技能学习,拓宽就业门路;通过项目驱动、顶岗实习、企业考核等途径,突出艺术设计职业技能,完成社会行业所要求人才水平的前瞻性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起来后,再结合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群项目教学改革具体举措,综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和行业美誉度,在海南省内高职高专范围内真正确立属于“琼台品牌”的特色教学成果。
(3)巩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功能及拓展社会服务范围
艺术设计专业群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专业功能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完成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拓展课后,进入社会实践实训环节之前,通过项目导入的不同方式,以企业管理模式、以产出效益为衡量标准、以生产流程分段为教学组织阶段、把专业特色融于行业标准,用统一模块来锻造不同专业毕业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毕业即为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完善后的社会服务能力巨大,实战型专业人才的行业对接能力大幅提升,使得从海南省高职高专乃至海南省社会行业范围、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海南省艺术设计行业高水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从产业生产流程高级技术人才到海南各地高水平的基层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储备,从书本讲台到工厂车间,各种艺术设计行业特色的职业需求,都迫切依赖高职教育改革研究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来实现。可以讲,其成果真正受益范围推广开来,未来成效将不可限量。
(作者单位: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作者简介:张鹰,硕士,单位:海南省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及美术考古研究。
1.基金项目:201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批准号:HNJG2014-76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群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5年4月19日,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包国宪教授主持的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绩效管理研究>开题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研讨会上,包国宪从项目的学术思想与立论基础、研究内容与思路、研究团队与基础、研究思考与问题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项口的基本情况和研究计划,希望与会专家从项目了课题的研究路径、项目组纵、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应用、项目调研和校内外合作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围绕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体系的完善与表达、项目知识创新的路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如何服务与国家需求等宏观方面提出了建议,并就公共价值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公共价值与政府职能的关系、政府绩效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评估等项目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这一项目将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理沦研究、实践推进和学科建设作山突出贡献,并表示将对项日实施给予火力协助,共同高质量完成这一具有高度使命感的研究,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绩效管理研究》由包国宪教授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提出选题建议,并被列入2014年重点项目指南。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包国宪教授带领下经过认真准备,顺利通过初审和终审答辩,项目于2014年获得批准,执行期为2015-2019年。该课题主要研究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社会价值构建和公共价值生成、政府绩效管理组织演化与战略路径、政府绩效治理基础与机制、政府绩效领导与可持续性问题、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信息小对称问题和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范式、政府非营利性投资的绩效管理等。在建立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基础上,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绩效管理研究>足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也是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的获批允分体现了兰州大学在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和学科优势。 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大学、清华人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人学等单位的十余名专家参加了丌题研讨会。研讨会上,王学军将兰州入学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共建的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过去十年的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管理体制、投资规模、建设理念、科目设置、监管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管理方法也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投资,自建自管”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全过程责任制”,即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中心,实行招标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机结合的项目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项目超概、违法、违纪行为的出现。但出资人(国家)与产权使用和所有人(建设单位)异体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出现诸如重投资必要性及投资额度管理、轻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等深层次矛盾。因此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真正用好国家投资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特点
国防科技工业提供的产品主要用于装备部队使用,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和调控,而这也决定了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方法具有特殊的内容。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管理,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比一般行业项目的管理程序更严格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绝大部分使用的是中央财政资金,为保障投资效益和避免腐败滋生,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采取了比一般项目更严格的管理程序。这主要表现在:报批手续自成体制,建设程序执行严格,资金使用多重监管,重要阶段实行专家评审程序等。
(二)项目实行政府监管、两级法人负责制
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在项目的投资管理过程中,负责审批和监管工作。项目建设、使用、管理实行“两级法人负责制”,一级法人单位为主管部门所属或归口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如各军工集团公司),受主管部门委托负责建设项目的管理,对投资结果及投资效益负责;二级法人,即项目建设单位,为一级法人单位所属企事业单位,隶属于一级法人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及使用,在一级法人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项目建设。一级法人对国家负责,二级法人对一级法人负责。
三、国内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主要受各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约束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又因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在发展趋势上具有诸多共同的特点。比较典型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
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联邦政府对其管理也是最复杂、最具典型性。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是国防部,主要力量是私营企业,还有少量政府、军队的科研机构。在国防部提供的采办经费(包括武器装备购置费和必要的科研生产条件建设费)支持下,政府、军队、私营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武器装备的论证、设计、研制、生产。
俄罗斯的管理模式与美国有所不同,其继承了前苏联的主要国防科技工业,且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中。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的政府管理由工业科技部负责,国防部通过军品订购参与管理,而对军工科研生产的管理基本由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实施。
日本对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官、军、民“三位一体”的管理。由于日本二战后不能拥有官办的专门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工厂,其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主要是非军方部门通商产业省负责,因此其武器装备的大部分研制工作和全部的生产工作均在民间企业中进行,这使其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鲜明的“寓军于民”的特点。
Abstract: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the, of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constrain the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reform is imminen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studies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discussed herein, so as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industry further development.
Keywords: civil;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 sugges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猛,在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政策下,土建工程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的土建企业在此政策下将土建工程做大做强,但是土建的项目管理因为受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已不能适应不断扩大的土建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经济模式了。传统的管理体制与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态势越来越是格格不入了,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土建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对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势在必行。
一、土建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管理模式不合理
我国土建工程的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影响很深,尤其在国内的大型土建企业中管理模式仍然采用行政和硬性指令的方法。在工期的制定计划中,不能统筹全局,从而导致计划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主要凭借的是以往的经验,草率的制定工期。在控制体系方面,企业内部往往忽视了控制的重要性,缺少完整的科学的控制体系,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靠经验积累和主观臆断,完全脱离的实际情况。总是事后诸葛,没有对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给予合理的控制。对于材料的采购方面,就当前情况而言土建企业多以大批量集中采购方式为其主要的采购形式。与材料供应商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采购形式缺乏灵活性,采购的不合理性既增加了采购成本又造成场地浪费。
2、管理人员素质低
我国土建企业队伍人员素质的整体水平较低,且人员结构不合理,首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缺乏,主要以大、中专学历者居多。其次,企业内部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够重视,企业多倾向于工程技术人员从而直接导致了项目管理水平的落后。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土建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一线工人的需求量很大,但是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较低,没有合理的管理,工作分配不合理,工人们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而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3、安全管理不规范
针对工程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事故原因是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其中职工的违章操作比重最大,尽管职工们在长期的土建作业中已具备较丰富的安全经验,企业的各个岗位的安全操作规范也日益完善,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引入、新设备的引进、新材料的运用。旧的安全规范和已具备的安全经验已不能完全满足工人们的安全需要,导致了生产与安全脱节的状况。
二、土建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革土建管理模式
改革土建管理模式要从改革管理观念、改革管理技术、改革管理体制这三方面入手,根据我国建立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追求科学发展。企业应采用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观念、创新发展的管理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管理观念的改革,现在的企业经营和管理观念是利润观念,所以企业的管理观念应以盈利为目标,以科学决策、创新发展为特点。观念的转变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管理技术的改革,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技术,从实际的工程项目出发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重视管理控制的运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与企业配套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2,提高人员素质
我国的土建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线的操作工人为其主要的劳动类型,基于一线的操作工人技能水平有限,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迫在眉睫。具体实施办法:土建企业的管理部门应该以专业需求、岗位需求进行人员配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的能力,企业内部还要设定专门的培训机构,对新进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性的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这样的管理人员才能有效的进行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保证工程如期完成。
对于一线工人技能水平较低的情况,土建企业也应设立相应的技能培训机构,对于有特殊技能的工人应分配到与之对应的操作岗位上,使其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公司还应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3、强化安全管理规范
“安全第一、生产第二”这是每个生产企业都必须落实到位的企业文化。安全工作是生产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新技术的引入、新设备的运行、新材料的运用,传统的安全管理规范已不能保证工人的安全问题了,建立一种科学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安全管理体系刻不容缓。针对不同的工作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制定不同的安全施工方案。在硬件设施完备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健全软件设施,企业应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和安全检查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现有的土建项目管理制约了土建的飞速发展,改革土建管理模式、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安全管理规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途径,相关的企业一定要在革新工程技术的同时也要革新管理技术,双管齐下才能促进中国土建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养护改革;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V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公路养护改革的研究
长安大学的刘少伟重点研究了公路养护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在实际分析我国公路养护工作情况以及外国先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养护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一些方案和建议。电子科技大学的刘小刚通过分析现行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问题与挑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亲身经历的实际,在众多研究路径之中选择一种实际有效的,并提出“四川省适应新型公路养护的应然管理体制及对策”和“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关键点”等一些对策建议。兰州大学的李莉认为考虑到甘肃省的实际经济情况,公路养护改革实行“条条”管理的模式会比较好,等到甘肃省经济发展到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的水平时再实行“块块”管理。实践证明“条条”管理的模式至少在近几年内仍会适合于甘肃省这样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最有利于甘肃省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行“条条”管理的同时,我们看到甘肃省公路养护体制存在着诸多的不利于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方面,需要对这些不利于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最终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长安大学的郑娟分析了在目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公路养护供给方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养护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并且探讨了改革的基本问题和路径模式。
2.农村公路养护改革的研究
2005年国务院推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针对农村公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管理与养护滞后的问题,提出了从健全以全县为主要范围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稳定养护资金渠道、推进养护市场化、完善配套措施四个方面推动改革平稳进行。陈莉、何兆益、乔墩结合重庆市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养护技术、养护管理体制和养护资金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委托管理三种模式分析从养护管理体制、养护资金和养护市场化提出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建议。长安大学的安学武采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从新时期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需求、公路发展的国际对比、国外农村发展模式、农村社会的突变型发展因素四个角度揭示了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综合后提出了我国国家层面上农村公路当前发展的六大战略——支持保障工程、通达工程、产业工程、便民工程、品质提升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工程。
3.高速公路养护改革的研究
宋阳军探讨了甘南公路总段临潭公路管理段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和统一管理、分级管理、以条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认为传统的公路养护方式和形式,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一些开展公路养护改革的对策与方法。李平结合河南高速公路的养护模式,深入的探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路况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展开对各种公路病害原因的分析。田野和刘雪松结合国道205线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和滨大高速公路的实际养护情况,简要的介绍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分类及组织形式和相关的养护技术措施。武汉理工大学的刘剑提出了研究高速公路养护走向市场化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的高速公路养护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对国内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展开了比较和分析。系统的阐述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内涵、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作用以及内容和特点。长安大学的穆新华开始便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体制的建立,以及通过对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内涵、本质的分析,从宏观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微观环境这三个方面出发论证了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可行性。其次,对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养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总目标以及相应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的目标模式。
4.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对于公路养护改革的研究是近一段时间在我国早就存在的。但是,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要么从公路、农村公路、高速公路的角度出发独立的去分析应该进行养护改革的原因、现状、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要么从公路养护的某个角度出发来分析公路养护改革,要么从某些地方的实际出发来描述所应进行改革或者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很少将全国范围的公路养护改革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全面系统地研究,更是很少的针对如何对公路养护改革实施更好的管理和推进的角度展开全面深入地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的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来对公路养护改革进行统一的描述与研究,使得在全国推进公路养护改革的进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整体改革的效率不高。
为此,有必要站在项目管理的角度,对公路养护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推进改革的一般模型,使得地方在进行公路养护改革的时候可以变得有型可依,提高改革的效率,有助于公路养护事业的良好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秀平. 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06
[2]李薇,宋焱,杜培磊.关于加强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工程在建设领域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也随之成为了建筑大国。作为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仍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建筑企业为了能达到合同上规定的安全、质量、工期和费用等目标,一定要改变工程的质量不好、成本又高、工期长和经常出现安全事故等不完善的管理现状,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因此,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
1、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在施工中非常复杂,涉及的面非常广,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包括各类房屋建筑以及附属设施的建设以及设备的安装,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房屋建筑物以及附属构筑物设施进行规划、勘察以及设计,然后进行施工和竣工方面的相关操作。建筑工程管理要对整个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包含的所有部分进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要具有完善的控制体系。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能够对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施工问题进行控制,在提高施工工程效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施工工程的效果。施工管理要对施工企业出现的粗放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更正,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好的在建筑行业占据有利的位置。
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2.1、项目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套合理、科学、系统的项目管理体制是保证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基础。项目管理机构也能根据项目施工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来安排人员和物资。但是,现在我国大多数建筑工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往往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节省开支或者撤销管理部门。项目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工程一旦出现问题,难以找到相关负责人,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2.2、工程安全问题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真正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违背国家倡导的文明施工标准。管理中缺乏时效性的安全生产教育,现场人员缺乏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各种违章操作行为,影响到整体工程的正常运转。另外,存在严重的监理失职问题,严重降低了管理的时效性,无法深入处理工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3、工程验收工作缺乏时效性
验收人员忽视了工程验收工作,在工程竣工后,由于检测技术和检测工具存在各种局限性,降低了工程验收工作的时效性。我国大部建筑企业在统计数据缺乏可靠性、完整性,不利于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4、建筑人员管理的问题
建筑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建筑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今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较为迅速,大型建筑也迅速崛起。虽然在资金、人力等方面准备都较为充足,但是建筑人员仍然存在素质底下的问题。尤其是施工现场大多数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在上岗之前虽然要经过培训,但是专业性不强。对于质量标准较高的现代化建筑缺乏专业性的队伍很难达到要求。同时,项目管理团队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各阶段的管理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有个别人员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与培训。
2.5、项目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思想认识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对工程项目合同的拟定和管理不严格,甚至有时不合理。工程项目管理采用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没有遵循工程建设的规律,这样让建筑施工工程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优化生产配置,从而导致利用率低下,成本加大。
3、建筑工程管理之中的相关对策
3.1、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筑企业想要稳定发展,就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管理体制,也是建筑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要想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就要对相关的工程项目管理和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充分发挥管理体制的作用,人员齐全。随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管理制度及人员进行调整,从而更好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
3.2、强化安全管理
对于安全管理的机构、制度、体系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安全管理体系一定要重点加强。只有尽职尽责遵循各个部门以及各人员的安全责任制,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只有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才能进一步保证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实行,才能彻底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保证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基坑支护和降水、脚手架、土方的开挖、模板工程等项目都应该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除此之外,像高大模板工程、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等大型项目安全施工方案还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合格后才可以实施。严格执行“入场三级安全教育”的制度。对于新工人必须经过班组、项目部、公司三级安全的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对于管理人员必须每年按照规定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学习。加强特殊安全技术措施、重要安全设施、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部位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学习。职工伤亡事故以及救援方面的处理承包单位应该制定相关的救援方案,建立急救人员组织和完善配备,根据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完善职工伤亡事故的报告、处理、结案制度的管理。
3.3、做好工程验收管理工作
在工程管理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监理工程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工程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采取再审制度,不断更新检测技术和检测工具,充分应用各种全新的科学技术,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各种工程隐患的存在。工程监理人员在工程交接验收阶段必须严格按照施工以及验收标准,全面掌控施工中涉及的专业资料,为工程后期的使用与维护提供充分的依据。在施工竣工后,相关施工人员必须做好现场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与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各项工程管理整改工作。
3.4、加大人才培养
人才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建筑企业要加强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技能培训,定期对有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还需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开拓其国际视野。对于一线施工人员,首先要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做测评,充分了解其技能程度,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企业也可以制定激励政策和奖罚制度,用有形或者无形的奖惩促使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3.5、建筑成本控制管理
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优劣决定着该企业的经济利益是能够获得最大化的保障之一,建筑工程的工期长、投入量较大,因此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成本控制不到位、就会影响企业的建筑成本,从而将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利润也会随之缩小,建筑预算管理则是建筑成本管理中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因此做好建筑预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建筑预算审核中的问题,通常在项目负责人报送预算后,审核人员只是对报送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审核而未能做到去现场进行审核,导致审核情况未能完全的实行。第二,多数的建筑行业以为,在建筑预算中,执行分析就是对预算的归纳和证明,对其不够重视。其实不然,搞好预算的执行分析能够有效促进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功效。如果预算分析不利,极有可能影响整个预算的正常执行。最后,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现的执行差异没有及时解决,这就会造成后续的工程中出现相似的问题,带来工程成本更大的偏离,造成更大的成本浪费。
3.6、加强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需要建立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质量方针。首先,施工材料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的主要控制点,凡是对计划进场的材料,建设单位都要同施工单位对其生产厂家的资质及质量保证措施予以审核,并对订购的产品样品要求其提供质保书,根据质保书所列项目对其样品的质量进行再检验,样品不符合规范标准的,不能订购其产品。还要不断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起全程监督管理体制,最大限度降低建筑企业的损失。还要增强监督体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严防工程质量管理出现疏漏。
4、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以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效率、保证进度、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应该对施工阶段进行严格划分,实行规范化管理;狠抓质量控制,树立起质量管理意识;加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业涛,李敬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科技传播,2010,21:106.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71-01
1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定义
所谓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指的就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依据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建筑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及全方面的管理,以使建筑工程的质量与生产要素得到全面的提高与优化,从而达到用户对建筑工程的高要求、高标准。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要加强对建筑施工项目各阶段的控制管理,以保障各项目阶段的质量达到标准,从而保证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达到要求。
2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迄今为止,我国对建筑工程实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运行时间还比较短,一切都还在摸索中。因此,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管理队伍也不够齐全、总体素质又偏低。同时,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形式和管理模式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是一味的追求施工进度,而置之施工质量于不顾,从而给建筑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2 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我国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现今采取的是施工责任分级分配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这样就造成项目法人负责制无法落实到位,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责任人和各施工单位的管理责任也模糊不清。另外,监督部门也缺乏一个全面完善的质量监督与责任追朔的系统,监督力度太过薄弱,无法将目标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底。
2.3 施工人员素质能力低
在我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与规范中都有明确且详细的说明建筑施工人员所要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并要求施工人员需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人格素质。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还普度较低,施工技术也不够先进,只能依据积累的经验进行施工,对建筑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与规范更是缺少认识和了解,安全和法律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薄弱。从而导致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性的惘顾施工规范与操作规程,不按照图纸标准及施工顺序胡乱的施工,甚至还偷工减料,进而造成工程质量低劣或质量事故经常发生。
2.4 资源管理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建筑事业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在建筑施工项目的资源管理方面的发展还跟不上步伐,比较薄弱,又没有有效的资源配置措施,这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特为明显,即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机械设备和材料配置不够健全、合理。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够健全、合理主要表现为工程项目组的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因计划配置滞后或全凭主观进行人员配置,而导致个人与岗位不匹配,不是大材小用就是小材大用,从而使单位的人力资源出现短缺或浪费现象,也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刨造性。而机械设备和材料配置不够健全、合理主要表现在项目工地上对使用的机械设备和材料的分配不合理,导致某些工地的机械和材料过剩而造成浪费,而又有一些工地机械和材料供应不足,促使设备超负荷使用和偷工减料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给工程的质量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3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3.1 完善管理体制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制的完善不仅是为了加强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周边环境及人员身心健康的保护。所以,在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时,建筑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体制与国际标准化接轨,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企业管理体系,考虑到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项目施工管理全过程进行的系统的分析、设计、控制,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的完善的管理体制,并编制成企业系列文件,其中包括品质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报告、表单等。另外,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制,并不是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全部都掉,而是在原有的体制标准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因此,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体系的完善需特别注意其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并要进行严格的制定、审核、评审、运行、改进等一系列操作,以便施工项目管理体系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持续有效的循环下去。
3.2 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项目法人负责制没有落实好就容易导致项目施工管理责任模糊不清,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当建筑工程出现事故时出现大家互相推脱,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进度。所以,在项目施工活动开展前就要将管理职能和管理责任在岗位职责和项目任务书中明确的标注清楚,同时还要追加一些事故预防和补救措施,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严谨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便将施工项目中各环节的责任都落实到位,加强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事故处理的及时性及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效率。
3.3 提高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不断的加强对他们进行企业各个方面的培训,熟练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熟悉了解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拥有目标管理、质量检查和施工技术指导等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就是不断培训其对国内外先进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的掌握,提高其对施工质量、施工技术及技术结构的改善能力。施工人员素质提高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其对先进施工技术的学习和熟练,使其拥有精湛的技术技能,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和安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质量保障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高技术水平的施工,从而保证了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3.4 革新资源管理模式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源管理薄弱,人力资源、机械设备和材料的配置经常容易失调,“人不能尽其用,物不能尽其能”的现象在建筑企业中已是屡见不鲜,从而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的资源管理模式必须进行不断的革新,可以实施绩效和技能考核的办法以充分了解企业员工的能力水平,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掌握机械设备最新的性能情况,优化资源的配置,做到物尽所能,确保资源管理合理恰当,如岗位的人员安排合理到位,设备的使用安全高效、材料的供应恰如其分,从而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针对建筑项目管理来讲,只有强化施工质量管理,方能实现最终目标。施工前期阶段首先应对地形环境进行勘察分析,明确项目质量要求标准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案。施工建设人员应认真完成施工以及设计图纸的审阅,针对施工材料质量做严格把关,保证材料整体质量安全。在应用材料进场之后,施工建设人员应按照规章制度领用,划定相应的空间进行安全存放,预防其受到不良污染或是最终破坏。这样一来便可扩充支出成本,场地之中应尽可能的装设全方位监控系统,避免存在死角,合理实施安全排查处理。
1.2优化管理体制以及法规制度
施工方应积极创建建筑项目管理体制,将该项制度同我国法规制度有效融合。施工阶段中应做好定期的员工培训以及评估考核。管理决策层人员应确保技术应用以及安全管理的全面落实到位,通过清晰的奖惩管理体制提升说服力,避免对员工呈现出强硬的态度。应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并接受执行力强的建议,以全面提升实践工作效率以及综合管理水平。另外,应通过合理方式缩减作业成本,全面提升经济效益水平。针对我国法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在建筑项目管理策略中,针对施工单位的专业化能力水平必须进行严格细致的掌控管理。
1.3提升科技创新发展力度
信息时代,各项科学技术快速更新发展,因此建筑项目管理措施也应不断优化,工作人员应积极动脑树立创新意识,强化质量监督管控,对技术创新給予必要的鼓励与激励,增强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始终为建筑单位获取长足发展的核心条件。因此,企业应把握与时俱进的原则,扩充引进优秀的科技设施以及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力求将技术实力发展转变成为经济实力,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管理模式上,建筑单位同样应更新以往粗放管理模式,引入精细化管理手段,确保各环节均在掌控之中,各类政策均能全面有序落实。
1.4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成本管理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始终是劳动力分布较为密集的地点,施工建设阶段中则要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做好人力资源完善配置,成为企业单位缩减成本投入的核心方式。通过最大化的发挥人力资源潜能价值,可有效预防不良浪费现象,使员工提升凝聚力与向心力,强化施工效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施工建设工作中,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建筑工程成本费用涉及到较多层面,例如现场成本、材料、机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为强化成本管理,在选购材料过程中应做到货比三家,优选性价比高的材料,利用缩减机械设备应用周期合理的节约机械成本,并透过提升劳动生产率缩减劳动力成本,进而对建筑项目各环节成本费用实施有效管控。在确保工程项目质量水平的基础上,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实现高效、优质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