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2: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全麻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60-01

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全身麻醉在麻醉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静脉复合麻醉由于安全、可靠、可控性强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全麻复苏期间病人的安全护理,则是保障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本院70例全麻患者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的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 康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29例,女性41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2例,结直肠手术15例,胃切除15例,肠粘连分解术5例,肠套叠松解术5例,脾切除术8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进行打分。

2 护理措施

2.1 临床观察 全身麻醉术后复苏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期,手术结束、麻醉终止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此期病人的保护性反射不足,其潜在的危险性并不亚于麻醉诱导期。因此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情况,以及神志、瞳孔、面色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1]。

2.2呼吸循环的护理 观察、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并妥善固定,防止气管插管扭曲、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听诊双肺呼吸音的情况;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保证氧气的供给。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暖,天气寒冷时应提高室内温度,必要时应用电热毯预热床单。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要保证呼吸机的正常运转;注意呼吸机的各个环节有无漏气;防止呼吸机管道扭曲、呼吸机接头与气管插管脱开;正确设置呼吸机参数;正确处理呼吸机报警;听诊双肺呼吸音有无音,适时吸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且呼吸动度好时及时停用呼吸机。

2.3伤口的护理 观察患者术区伤口的情况,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渗血多时通知医生查找原因,并及时更换。骨科手术病人还应重点观察末梢循环及肢端感觉、运动的情况,及时发现神经、肌腱有无损伤。安置了伤口引流的患者,注意观察引流的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折叠、扭曲、脱落。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如果引流的血性液持续增多,要警惕伤口有活动性出血,需要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2.4 拔除气管插管的护理 ①严格掌握拔除气管插管的指征[2]:意识及肌力恢复,根据指令可睁眼、开口、舌外伸、握手等,且握拳有力,上肢可抬高持续10秒以上;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无呼吸困难的表现;咽喉反射恢复,即吞咽反射存在;鼻腔、口腔及气道内无分泌物;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生命体征稳定。必须严格掌握好拔管指征,否则极易出现呼吸困难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病人意识恢复不理想,又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则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待病人情况稳定后再行拔管。拔管时动作轻柔,拔管后给予氧气面罩供氧,同时还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喉头水肿、声音嘶哑、舌后坠的表现。必要时重新插管。本组8例患者拔管后出现舌后坠,经托下颌或安置口咽通气管道后,呼吸道梗阻症状均得到改善。

②了解术中手术及麻醉用药情况:全麻病人复苏时,应向手术护士及麻醉师了解患者术前有无基础疾病、术中手术情况及麻醉用药情况、麻醉插管的难度等,以确定拔管时机。

③妥善固定:全麻苏醒过程中,绝大部分病人对气管插管的刺激不能耐受,出现呛咳、躁动、挣扎等痛苦表现,有的甚至将气管插管自行拔出。因此应正确使用约束带约束病人的四肢,并加用床档保护,防止病人坠床、自行拔管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2.5 心理护理 根据准确期望理论,向病人提供某种应激医疗手术的真实信息,将会减轻病人由于不了解手术而产生的害怕情绪,使其忍耐性增强[3]。由于肌松剂的残余作用,拔管后自觉不能呼吸,加上环境的改变,内心极度害怕,经过及时向病人提供手术结束的信息,并告知病人所处科室,手术情况,床旁有医生护士守护,同时告知病人正确呼吸的重要性,从而消除了恐惧、害怕心理,使其耐受性增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 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发现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只有积极、及时、有效地采取一系例相应措施,才能综合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及导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76-02

近年来,全身麻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多。全身麻醉可以引起机体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尤其是老年病人各个重要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有部分患者在苏醒后会表现为躁动、意识模糊及轻重不等的不自主运动。因此,做好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工作,对老年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1]。现将我院130例老年病人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岁。ASAⅠ~Ⅲ级,体重45~85kg。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5例,颈部手术8例,开胸手术6例,乳腺手术5例,四肢手术16例。所有手术均为全麻,术前患者均神志清楚,均无精神病史,均无手术禁忌证。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ASA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②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通畅。③保持循环系统稳定。④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预防各种并发症。⑤积极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平复情绪,叮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避免因苏醒期躁动而发生意外。对照组患者仅给于常规的护理,不主动加以任何约束。两组患者待完全清醒后离开麻醉室,由护理人员安全送回病房。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P

3讨论

3.1全麻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在全身麻醉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限制,进而出现意识模糊、肌肉松软、神经反射迟钝等临床表现[2]。在全麻手术结束后,老年全麻患者会在意识恢复阶段出现苏醒期躁动,常常出现轻重不一的烦躁、缺氧等症状,这与手术后麻醉作用消失,手术切口疼痛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认为有46.3%的患者会在苏醒期出现躁动[3]。年龄超过80岁的老年人在麻醉后容易发生低血压,这与老年患者血管功能老化,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有明显的关系,这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苏醒期躁动的一个原因[4]。另外,导尿管及气管插管的刺激和不适感、气道梗阻导致的缺氧、安氟醚等物的残留、术后尿潴留,都是导致躁动发生的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苏醒期躁动是导致老年病人术后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坠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3.2护理措施探讨。为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在这段时期内应加强干预措施。为了提高患者对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的耐受性,护理人员在术前就通过耐心的健康教育,讲述手术方法、手术操作过程,告知观察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对术后的导管刺激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手术切口引起的疼痛是最常见的引起躁动的原因,对手术切口引起或无法耐受的苏醒期躁动,护理人员应根据情况给于止痛药物充分镇痛。苏醒期的时间较长,巡回护士应保持警惕,不要松懈,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并汇报给医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及导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考虑与坠床发生人数较低,样本量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全麻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众多,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钱惠芬.全麻苏醒期老年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205

[2]吴秀领,田珈宁.全麻术后苏醒期病人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2):189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20―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麻醉技术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静吸复合麻醉因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全身麻醉的应用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然而静吸复合麻醉并非绝对安全,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引发患者窒息的病例时有发生[1]。因此,全麻手术病人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对全麻手术患者实施术后防止窒息护理干预59例,做到了痰液的及时有效排出,有效的防止发生窒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施全麻手术59例,所有患者均行防止窒息护理干预,包括男39例,女20例,年龄(45.59±9.49)岁;59例中,4例行颈部手术,47例行腹部手术, 2例行颅脑手术,6例行胸部手术。

1.2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方法

1.2.1心理护理 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前通常会出现情绪波动较大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情况,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不但为患者增加了心理压力,而且还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2]。所以,在术前的护理和干预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护士要耐心开导患者及其家属,要对患者的紧张情绪表示理解,可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有关知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后效果,使患者对术后窒息的防范措施、护理方法及观察要点有所了解,可充分发挥“同病相连”优势,让同类患者相互沟通,相互介绍术后护理配合要点,从而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

1.2.2食管、气管推移训练 对于颈部手术患者,手术时为显露椎体要推移食管及气管至颈前路,气管向非抹侧的长时间拉引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特别是颈部较短且粗的患者,常会导致患者咳嗽、呼吸困难、反复吞咽,从而对手术过程带来较大影响,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痰多、咽痛等因素均易引发窒息[3]。为降低手术风险,临床上常采用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而这种训练方式常会因强烈刺激气管而引发干咳等不良反应,过度的训练甚至会导致咽喉疼痛、水肿等症,再加上手术中的麻醉插管及拉引刺激可引发喉头及气管水肿,使得气管分泌物增加,不及时排出痰液极易引发窒息。所以,要向患者介绍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要点,强调其必要性。患者训练时,取仰卧位,用枕头将肩部垫高,头向后仰,患者用四指将食管及气管持续推向非手术侧,形如训练时用力要适中,循序渐进,逐步将食管及气管推过中线。训练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可休息15min,然后继续训练,直到患者能够完全适应。食管、气管推移训练要在术前的3~5d进行,第1天,每次训练持续15~20min,3次/d,间隔2~3h,此后每天增至20~30min,4次/d,同时确保患者术前能够完全适应。

1.2.3呼吸功能训练 该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肺活量,从而利于痰液排出,防止发生术后窒息。训练方法[4]:①深呼吸训练法 双肩放松用鼻深吸空气,屏气2s后用口将气体缓慢呼出;②吹气球训练法 可采用各种形式(如组织同类患者进行比赛)鼓励患者吹气球,一口气将气球吹到足够大,每吹一个气球间隔5~10s,持续10~15min,3次/d;③咳嗽训练法 深吸一口气,先用较小的力进行咳嗽,当痰液排至咽部(实为支气管口)后再用较大力咳嗽,将其咳出并排出体外。

1.2.4呼吸道的评估和护理 由于手术中气管受到较长时间牵拉,而全麻手术对于喉咙插管造成水肿,影响通气,手术还会对患者的脊髓造成一定刺激,可能会引发脊髓水肿,导致呼吸肌麻痹构成呼吸困难[5]。一般术后的一到两天是水肿形成期,术后的四到五天是水肿高峰期,因此,对患者要加强观察,特别注意呼吸节奏、频率、深浅度以及是否有缺氧现象,观察是否出现胸闷、憋气、唇紫、鼻翼煽动等,尤其要注意夜间观察,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立刻采取抢救。护士要对患者护理工作重点放在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但凡出现异常现象,要立刻汇报主治医师,并采取急救措施,给予吸氧处理。时刻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数据,并及时调节给氧量,和吸氧时间。对于颈前路手术患者,可采用常规雾化治疗三天,2~3次/天,从而消除呼吸道水肿,利于患者排痰,如有需要可采取吸痰措施。

1.2.5切口、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渗血、渗液情况及局部肿胀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勿污染。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松动、受压、漏气及脱出[6]。引流袋须低于切口平面,及时倾倒引流液,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并记录。如24 h出血超过500 mL,应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防切口内积血致局部肿胀、压力增高压迫气管而引起窒息。

1.2.6饮食护理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因牵引刺激咽喉、气管等导致咽喉水肿,进而影响进食,甚至会出现进食过程中误吸现象发生。通常手术后的六小时内禁止进食。待患者清醒后,可少量食用冷流质食品。将患者头部垫高,微斜进食。若有不适,可一两天后改为半流质食物,一周后可食用普通食物。患者进食时要掌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类食物,少食用甜食及辛辣刺激食品。

2结果

本组患者59例,在其围手术期均给予有效的防止窒息护理干预,所有患者无一列发生窒息,提高了治疗效果,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了有效保障。

3讨论

在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引发术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主要原因有:气管拉引、颈椎前路手术及全麻插管均对患者产生较大刺激,导致喉头水肿;患者术后无力,呼吸肌还处于麻痹状态,造成呼吸道内分泌物增多并对患者呼吸产生影响;术后患者伤口出血后,因引流不畅,以及进食不当、气管受血肿压迫造成呛咳窒息,此外,在术后晚期,因肺部感染或不张也会引发呼吸困难和窒息,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全麻手术病人术后防止窒息的护理干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全麻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应当得到调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艳,苑海燕,杨依. 小儿全麻术前术后护理[J]. 吉林医学. 2006(02):197-198

[2] 万淑琴,王淑芳. 手术前后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全麻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J]. 江西医药. 2006(01):264-265

[3] 邱红梅. 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6(07):69-70

篇4

随着口腔颌面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颌面外科所涉及的疾病种类也更加复杂。口腔颌面部是人体功能和外观的重要部位,由于解剖关系复杂、窦腔多、手术难度大、手术范围涉及面广,如涉及颅、脑、眼、耳鼻咽喉等部位,致使手术难度增加及手术时间延长,给颌面外科的术后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认真落实具体的护理措施 ,预防感染 ,防止并发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的通畅是维持人体正常气体交换的基本条件 ,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的术后病人更为重要。保证呼吸道通畅 ,可避免窒息发生 ,是诊疗、护理工作中的关键。通常呼吸道梗阻的时间多发生在24 h内 ,偶见术后30 min内发生喉头水肿的病例。据我科多年来对颌面外科术后临床病例的统计 ,引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1 分泌物堵塞引起的呼吸道梗阻: 全麻术后因患者意识未能完全清醒,不能将口腔分泌物及时吐出,加上口腔术后伤口渗血和全麻术后患者呕吐,易导致吸入性和异物阻塞性窒息,因此全麻术后应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分泌物流出,并及时用吸引器吸出口鼻内分泌物、呕吐物,防止误吸,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1.2分泌物及全麻插管导致的喉头水肿、喉痉挛在患者全麻未清醒前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利于分泌物流出 ,防止呕吐物误吸 ,气管插管的病人拔管后如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并出现三凹症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做紧急气管切开准备 ,及时配合抢救。

1.3 呼吸类型及呼吸频率的改变引发的呼吸困难:临床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类型及呼吸频率的改变 ,对不同类型的呼吸困难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和护理 ,术后疼痛剧烈的病人 ,在给予镇痛药时 ,避免使用吗啡类镇痛药 ,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2 术后创面的观察与护理2.1 术后创面的观察和护理极为重要,它是保证伤口愈合效果的关键。昏迷重症患者未醒时,若患者出现有规律的吞咽动作,应注意口内伤口是否有渗血,面部伤口外敷料是否有渗出。应及时吸出口内的分泌物,同时仔细观察口内伤口的缝合情况,如有伤口渗血迹象时,可用无菌敷料局部压迫止血。

2.2 移植皮瓣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72h内是游离皮瓣最易发生血管危象的时期,皮瓣的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术后皮瓣色泽红润,且无明显出血、渗血现象,轻轻压迫后,色变白,撤去压力后颜色即恢复红润。所谓血管危象,是泛指吻接血管发生血流障碍,主要表现为皮瓣肿胀和颜色变化。静脉栓塞表现为皮瓣温度比邻近正常皮肤低2~3℃,颜色随着栓塞程度加重,而肤色变深,先是发红,继而变为红紫、紫红和紫黑 ,在变黑的过程中表面起水泡,质地变硬。术后患者通常取平卧位, 头正中制动, 切忌头部左右扭转, 以免血管位置改变, 造成牵拉、痉挛、血栓, 甚至断裂。避免口内进食,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鼻饲饮食10周, 以减少吞咽活动和利于术区的制动.

3口腔护理

由于术后口腔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限制,加上术后不能进食,吞咽、咀嚼功能受限,会使大量细菌在口腔内生长繁殖,危害病人健康,因此,口腔护理在颌面外科术后护理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故术后第一天就应开始口腔护理。为了避免口腔护理的盲目性,我们采用pH 试纸测定口腔pH值,然后针对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漱口水。我们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漱口液为病人做口腔护理: (1)pH值在7.0~7.5 时,选用生理盐水或2 %~3 %的硼酸溶液; (2)pH值在3.0~6.0 时,选用1 %~3 %的双氧水或1 %~4 %碳酸氢钠溶液; (3)针对某些个体,必要时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加生理盐水配制特殊漱口溶液。

4饮食护理

口腔颌面外伤术后的病人,常因口内有损伤、疼痛或手术后口腔内、外有伤口以及其它各种病症而引起张口受限,咀嚼功能失调或消失等原因,以至不能正常进食,致使营养摄入不足并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有皮瓣移植的患者不吃过烫和刺激性食物,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质饮食为主,遵医嘱采用不同形式的进食种类和方法。如:普食、半流食、流食等,少量多餐,胃管第一次注入量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混合鼻饲液注入100ml,10min左右注完,避免由于速度过快,量过大导致空虚的胃容积突然大引起胃蠕动加大,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通过科学调配病人的饮食结构,极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为促进伤口的愈合打下良好基础。

5心理护理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72-02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在苏醒期躁动是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表现为兴奋、躁动、恐惧、不按指令行动,严重者可造成意外拔管,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3年3月~2007年10月在我院行心脏直视手术的500例患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26例,风湿性心脏病74例。

1.2方法

观察各种不良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效应及心理护理对躁动的影响。

1.3躁动的程度评价标准

轻度:在强刺激下发生躁动,如吸痰等,一旦刺激停止,躁动停止;中度:无刺激情况下即发生的躁动,但无需制动;重度:不自主运动,需用药物和物理方法制动。

2结果

6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患者,2例发生意外拔管。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率高,有54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2例发生拔管均为小儿先心患者,各种不良刺激为常见原因,详见表1,2,3。

3讨论

3.1外源性刺激引发躁动的表现及护理措施

3.1.1外源性刺激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多年龄较小,在苏醒期时患者意识未完全清醒,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对呼吸机、监护仪及约束带的应用感到恐惧,术后血容量相对不足,出现口渴,胃管、尿管、气管插管、吸痰管及引流管的刺激所引起的不适,可导致躁动,表现为狂躁、咬气管导管,甚至试图拔出气管导管和尿管。

3.1.2护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苏醒期先做心理护理,以消除恐惧感,由于年龄小,对患者给予表扬,鼓励患儿,对于短期不能拔导管者可给予充分镇静,尽可能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对于年龄小但符合拔管条件的患者尽量拔管,不符合者可给予小剂量咪唑地西泮镇静,防止因躁动导致气管导管脱出,造成患者窒息。对于拔管后躁动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和临床表现,对症处理。有的患者表现为尝试坐起来或辗转不安,多因尿管刺激引起,而实际膀胱空虚,拔管后尽可能给予解释这种症状是正常感觉,耐心解释,可减少躁动,告诉病人留置尿管的意义及重要性,安慰病人。对于患者的解释的工作,有人作过比较,对于能理解的应于术前作好解释,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作过解释的患者。对于插管的护理,可用一条扁纱带,系于插管上,于颈后打一死结,松紧度适宜,防止意外拔出。

3.2心理因素引发的躁动及护理措施

3.2.1心理因素对于年幼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在苏醒期时,可发现自已的父母及祖父、祖母不在身边,所看到的都是医护人员,心理产生恐惧感;对于后天性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思虑过多,内心变化较复杂,与亲人的分离,陌生的环境,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否,术后身体能否正常工作,经济情况能否耐受,尤其在看到类似病人手术不成功或看到抢救病人的场面,引起紧张情绪。

3.2.2心理护理患者清醒后,及时告诉患者现在的时间、地点、家属心情、病情好的转变,手术成功,现在仍需患者配合治疗,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使患者紧张的心情放松,解除其恐惧心理。密切观注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出现高度警觉或失眠时应加强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镇静,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上的信息而忽视患者的存在,要认真听取病人倾诉,对待病人要热情、体贴,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发生病情变化时要镇静,并迅速与医生取得联系,不要于病人面前表现出紧张。

3.3手术的原因及术中不适引起的躁动

3.3.1原因心脏直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胸骨被劈开,患者长时间处于被动平卧位,于苏醒期时肢体被约束,导致舒适度的改变,而且术后伤口引起的疼痛,使患者在苏醒期难以忍受。再者由于心脏直视术后体外循环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精神障碍,多以谵妄、躁狂多见[1]。

3.3.2护理心脏直视术后,如果剧烈躁动可产生低心排,导致严重后果,如果导管脱落可引起呼吸受阻,严重者可导致生命安全[2]。成人对疼痛较敏感,对于成人可给予止痛药物,心功能差的患者建议应用自控镇痛泵,可减少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及有无不良反应。对于手术被动时间长,术后又不能正常翻身者,可给予受压部位按摩,减少不适感。

心脏直视手术苏醒躁动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发生躁动的原因也是多样的,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人性化服务,要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发生。熟悉心脏直视手术发生躁动的原因及对病人的危害,对护理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春晖,王德玉,郑静.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原因分析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1025-1026.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要求普遍提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也与日俱增,急症的手术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水平,降低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因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故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感到紧张,甚至恐惧,严重影响饮食和休息。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无论大小,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较强的精神刺激,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在其心理、生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在即将手术的短时间内,这种心理恐惧将达到极致[1]。同时,加上手术室的陌生

1.2 术前指导做好全麻常规准备 如为全麻患者通知患者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术前1d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2]若行组织瓣修复手术,则同时做好手术区和供区的皮肤准备,皮肤应无感染病灶,遵医嘱术前给药。

1.3 接入手术室前护理 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注意有无异常,胃肠道准备:①禁食禁饮: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肠道手术前3天起进少渣饮食,术前1天改流食。②灌肠:除急诊手术病人严禁灌肠外,普通病人于术前晚常规用0.1%-0.2%肥皂水灌肠一次或使用开塞露,肠道手术时需清洁肠腔。③放置胃管或肠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④排便练习。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促进休息和睡眠。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按全麻常规护理,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斜坡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分泌物引流,降低颅内压,减轻头部充血及局部水肿;持续低流量吸氧,常规超声雾化吸入;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做好基础护理[4]。

2.2 病情观察 术后72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体征,重点是瞳孔变化、眼球运动、角膜反射及肢体活动状况[5]。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及颅内出血症状,如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瞳孔的改变,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颅内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术后联合使用抗生素、止血药、脱水剂。应用止血药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脱水剂时,密切观察水、电解质情况,适当补充钾、钠。

2.3 观察切口情况 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在手术后3-4天内最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及切口局部变化。术后初期病人低于38℃的发热,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破坏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渗血吸收后出现的反应,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不需处理。若术后3-4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的发热,应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和硬结或波动感。切口裂开发生于手术后6-9天,腹部切口裂开较常见,多发生于体质差、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切口感染、切口缝合不佳也是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切口并发症的预防: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增加病人的抵御能力。③避免和及时处理术后腹胀、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因素。④肥胖病人可用张力缝线或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继续腹带加压包扎伤口。⑤观察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伤口局部变化,化脓的切口需及早间隔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防止切口裂开[6]。

3 出院指导

3.1 注意休息,不做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3.2 保暖,勿受凉,间歇性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3.3 按时服用出院药物。

3.4 定期复查,出院后与患者保持联系,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5 摄入富有营养的食物,戒烟忌酒,以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放松。

4 小 结

术前有效地沟通是让患者主动配合围手术期治疗、护理及功能康复,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而手术的成功与术前完善准备训练。术后早期有效、科学的功能锻炼,把握锻炼的时机、强度、幅度、循序渐进及个体化指导锻炼的原则,以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指导及跟踪随访,及时指导调整有效的功能锻炼方法,通过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熟练的操作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使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可亲、可信,感到医院安全,有效的消除了患者紧张、恐惧、焦虑及悲观失望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能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尽早恢复到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 董慰慈,张桢光.护理学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3.

[2] 颜霞.沟通技巧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社,2008,33(6):366.

[3] 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9.

篇7

一、临床资料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0-70岁,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复视、眼球移位、面部畸形、鼻塞、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术前全部进行高分辨鼻窦CT扫描,判断骨瘤起源部位和生长范围,是否伴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

二、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鼻内镜下鼻窦骨瘤切除在我国属于一门新型技术,病人了解还不够,多少存在戒备心理,常有恐惧、焦虑、不安,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与其沟通交流,向病人耐心解释,让已做过手术的病人向他们讲术亲身体会,从而消除顾虑,增加病人的信心,得到病人积极配合,顺利渡过手术关。

2.1.2术前健康指导:因为口腔与鼻腔相通,患者大多都有鼻塞症状,呼吸模式发生了改变,时常用口呼吸,因此口腔粘膜干燥,我们要鼓励病人多饮水,同时用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鼻腔清洁,勿挖鼻、擤鼻,注意观察者有无口腔感染,如牙龈炎、口腔溃疡、咽炎等若有应及时处理,告知病人尽量预防感冒,禁烟洒及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手术后伤口修复,预防术后感染。

2.1.3病人准备:术前备皮:我们要彻底清洁鼻腔,减少细菌污染,为患者剪除鼻毛,以避免妨碍手术术野,剪鼻毛时,使光源准确地反射到鼻前庭,充分暴露鼻毛,避免拉拽鼻毛及扎伤鼻黏膜而增加感染机会,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为病人更换病号服,正确配带腕带。

2.1.4各项检查: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如心电图、肝功能、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肺功能、鼻窦CT等,以评估其全身健康状况,了解有无手术禁忌,检查病人有无感冒,鼻黏膜肿胀或炎症,如有炎症待症状消失后再手术,女病人月经期及月经前期禁止手术。

2.1.5个性化护理:护士应熟悉解剖关系,手术方法及并发症,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鼻内镜术虽具有视野清晰,病变清除彻底损伤小,比较安全可靠特点,但由于周围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仍可能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如鼻出血,眶内并发症,颅内并发症等。我们要针对每位患者制定相应,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以保证实现护理目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者应采取有效控制并监测其变化。

2.2术后护理

2.2.1与活动:根据病人麻醉方式,若全麻者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术后第一天可采取半卧位。若局麻者,术后常规采取半卧位,因半卧位有利于鼻腔、鼻窦渗血的流出,有利于病人的呼吸,告知患者口内分泌物不要咽下,避免渗血咽下引起胃部不适及便于观察手术后渗血量,术后恢复期若无头晕及鼻腔出血,鼓励早下床活动,向患者讲解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消肿,利于分泌物排出,促进肠蠕动,避免便秘。

2.2.2饮食护理:全麻者待完全清醒6小时,局麻病人术后2小时可进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食物宜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无刺激。由于病人术后鼻腔填塞,吞咽时前额和鼻腔胀痛,加重,病人拒绝进食时,要鼓励病人,告知术后进食的重要性,适当进食有利于体力恢复,必要时给予5%葡萄糖盐水,及补充能量。

2.2.3舒适的改变:由于病人术后鼻部肿胀不适,麻药过后鼻部的疼痛,再加上伤口有少量渗血,病人会感到烦燥不适,我们应对病人倍加关心,增加巡视病房次数,向病人解释疼痛会随填塞物取出而逐渐减轻,当疼痛、鼻塞、严重影响进食和睡眠时,及时指导并协助患者口服止疼药,告知病人由于术后鼻腔肿胀,鼻塞比术前还严重,在术后48h分次抽出鼻腔填塞物后,可明显改善,不必担心,同时可为病人准备好柔软的纸巾,告诉病人有少量出血很正常,可用纸巾擦拭。嘱病人注意有无血液从后鼻孔流出,口中的“唾液”应及时吐出,若有吞咽动作及反复从口中吐出血凝块或前鼻孔有持续血液滴出,要立即通知医生及时止血。术后24小时内可用冰袋冷敷鼻部。

2.2.4术后术腔的护理:术后一般情况下48小时应抽出鼻腔填塞物,每日用细吸引管连接中心吸痰装置,吸出鼻腔的血凝块,痂皮及分泌物,尽量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在给病人换药前,嘱病人不要空腹。向病人讲解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如何配合,以免引起病人不适:如晕厥、疼痛等。

2.2.5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患者有无眶周淤血、肿胀、突眼、脑脊液鼻漏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2.3出院健康教育指导:嘱患者避免受凉,预防感冒,避免打喷嚏,打喷嚏时可张口深呼吸或用舌头抵住硬腭以制止,勿用力擤鼻,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诊,及时清理术腔,防止术后粘连。

三、讨论

鼻内镜手术安全性高,术中创伤小,出血少,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术腔堵塞范围小,减轻了因填塞引起的反射性头痛。但因鼻腔手术部位深,周围有眼眶,视神经、颈内动脉等许多重要组织,因此加强对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住院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篇8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两者常相伴发生,造成功能障碍,如咀嚼、呼吸、吞咽、语言、表情、消化等及外貌的缺陷,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此类疾病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恢复其功能与外观。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手术方法的改良使手术效果越来越好,然而,手术后良好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1]。现将唇/腭裂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成为国际“微笑列车”项目定点医院以来,3年时间共收治病人450例,其中,年龄4个月-25岁,男253例,女197例,唇裂303例,腭裂147例。

        2  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检查  注意患者的健康情况,做好全面的身体检查,检查口腔、耳、鼻、喉等部位有无炎性疾患,注意有无上呼吸道感染。若有感染病灶先进行治疗,暂缓手术。 

        2.1.2心理护理  由于先天性的缺陷,大多数患者都有自卑心理,常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关心病人,耐心地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先天性唇/腭裂畸形造成容貌缺损及生理功能障碍,通过手术修补方法,可达到功能恢复和形态接近正常。在与患者交往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价值,激励他们重新安排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1.3术前的喂养方法和禁食时间  母乳喂养的患儿,术前3天家属应练习用汤匙或滴管喂食流汁或母乳,以便患儿能在术后适应这种进食方式;全麻患者,术前禁食禁水6~8h,如婴幼儿胃排空时间较快,禁食时间不必过长,可从凌晨2时即开始禁食,术前4h禁饮水。 

        2.1.4术前1天根据患者情况做好备血,做好抗生素的药物过敏试验,注射一定剂量的抗生素,以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用漱口水漱口。 

        2.1.5术前半小时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全麻手术者应铺麻醉床。

 

        2.2术后护理 

篇9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不能仅限于配合手术等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意“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手术全过程护理。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的基层专科医院,为了体现对妇科恶性肿瘤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自2010年对该特殊群体手术病人实施“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的整体护理融入了舒适护理研究[1]。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两组病例共240例,以2009年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年龄为30—67岁,平均年龄46.5岁;宫颈癌80例、子宫内膜癌35例、卵巢状浆液性囊腺癌3例、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模式护理。以2010年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48.3岁;宫颈癌90例,子宫内膜癌24例,卵巢状浆液性囊腺癌4例,卵巢颗粒细胞瘤2例,在传统手术护理模式上实施舒适护理。两组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腹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种分布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2 方法

2.1 对照组以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观察组根据恶性肿瘤的特殊性行“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的模式实施舒适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2.1.1 术前访视

根据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类型与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肿瘤的认识程度进行个性化心理舒适护理。手术前1天下午由巡回护士前往病房进行访视,收集病人资料,了解病情。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病情的接受程度。病人由于得知此病后,往往不愿接受事实,表现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加上病人住院后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产生种种顾虑,如害怕麻醉不满意而致术中疼痛,担心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性生活带来的影响;担心未老先衰及影响夫妻感情以及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效果等。针对这些问题护士应对病人积极鼓励、耐心解释,告诉病人手术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安全,术中无疼痛,手术切除病灶,利于缓解症状,可提高生活质量。保留阴道残端长度对日后性生活会有影响,但较小,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若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术后可根据情况给予替代治疗。对性格改变无较大影响,对提早进入更年期症状可给予对症治疗。介绍手术成功病例相互认识交流,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消除顾虑,同时医务人员以和蔼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

2.1.2 术中护理

2.1.2.1 术中心理舒适护理

术日晨由前1天访视的巡回护士热情迎接患者入手术室。表现出亲切、友善、消除病人入来时的茫然及恐惧心理,同时询问病人的睡眠情况,并鼓励家属在手术室门口的等候区等待,车送病人入手术间途中避免碰撞,注意保暖,主动与病人交谈,这样既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也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1.2.2 环境舒适护理

手术间室温应控制在22—25℃,湿度50—60%左右,光线适宜。灯不直接照身到病人的眼睛。无特殊气味,各种器械仪器摆放整齐有序,室内保持安静,噪音控制在60—65dB,工作人员注意仪表言行,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3]。并播放旋律轻松的音乐,使病人有良好舒适的感官刺激。

2.1.2.3 舒适护理

麻醉结束后安置病人取舒适标准仰卧手术。以自然舒适为度,头部抬高3—5cm,肩部适当抬高,使颈椎处于水平位置。腋下垫软枕,避免手臂受压,双上肢放于插手架上不过度外展,与躯体呈70—80°角为宜,并用布单包裹双上肢,在骶尾部垫入蝶形垫,使骶部悬空,膝关节下垫半圆形软垫,从而避免因手术时间长,平卧时易造成压疮的发生。

2.1.2.4 提供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

由于手术患者所处的低温环境,静脉大量输入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血液,手术时间长、切口大,肠管、腹膜等腹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这些均可引起机体热的散失导致术中低体温发生。有报道研究,约50%患者术中中心体温低于36℃[4]。加上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有研究表明全麻手术中50%以上的患者术中处于低体温状态,其中33%的患者低于35℃[4-5]。术中低体温可致患者寒战,耗氧量增强、代谢异常、凝血障碍;术中出血量增多、心功能异常、心室颤动甚至死亡[6]。因此维持手术中患者的正常体温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针对以上的原因,我院提供保持温暖的环境、术中增强患者身体的覆盖,避免不必要的皮肤暴露,并在手术床上置恒温保温毯,让患者平躺于恒温的保温毯上通过保温毯将热量直接传递到病人背部体表。对静脉输入液体或血液进行加温至36—37℃方可输入病人体内,对腹腔冲洗液或留置腹腔的液体进行加温至36—37℃方可使用。对手术患者常规监测术前、术中、术后体温。确保体温维持在36℃以上,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确保病人安全[7]。

2.1.2.5 术中注意细节护理,使病人舒适、安全

巡回护士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躯体的暴露,以维护病人的尊严,必须暴露时就在麻醉后进行。麻醉前手握病人的手,同时与其交谈一些简单的话题,适当转移注意力,陪伴患者度过麻醉前期最恐惧的时刻。行全麻后,为防止角膜干燥而术后不适,给予眼膏涂上,并用湿纱块遮盖眼睛。手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的范围广、出血多,须注意观察术中的出血情况。正确估计失血量,及时与手术医生、麻醉师联系。保证静脉通道畅通。查看病人尿管是否通畅,是否尿色清,如尿液引流不畅,膀胱充盈,会影响到手术操作,且易引起误伤,术中随时注意台上的操作情况,调节好灯光。对手术过程中清扫的不同部位的淋巴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并妥善保管好,以便送病检。在工作中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术中切除标本送检前给家属看,并在手术其间巡回护士应定时告知家属患者手术中情况,以缓解家属等候中焦燥心理。

洗手护士应做到高效、安全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术中注意手术台上的物品保管,尤其细小物件如自动拉钩上的螺丝、缝针、纱球、纱块等要不定时清点,做到心中有数,并留意医生每一个操作细节,若医生把纱块塞在某一部位止血用时要向巡回护士说明,2人共同把关,引流管需修剪时要注意医生是否将修剪残余部分误带入腹腔。清扫淋巴结时要问清楚组织来自何部位。在环切阴道,经阴道断端堵塞碘伏纱块、钳夹阴道壁等所使用过的剪刀、组织钳、弯钳等器械按污染处理,不可与其他器械混放。为避免肿瘤组织种植转移,冲洗腹腔后所用器械应为未接触肿瘤的器械或已冲洗干净的器械。手术后应提醒医生将阴道堵塞的纱块取出。

2.1.2.6 手术结束时的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时应将冷气关闭或将冷气风叶打向上。为病人轻轻包扎切口,用温盐水擦净皮肤上消毒液及血迹,为其穿好衣裤、盖好被子,在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拔气管导管,待患者清醒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以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在唤醒患者时,同样考虑其年龄、职务及文化背景,时刻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受重视。由于手术时间长,病人肢端麻木,给予轻轻按摩肢端。在搬运病人时应用布单移动法或四人搬运法,将病人平稳地移到平车和病床上,动作轻柔,避免因震动而引起病人疼痛不适。护送患者回病房时告诉家属术中手术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2.1.3 术后随访

术后2—3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访视病人,了解术后疼痛,切口愈合及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饮食、休息、康复锻炼和保持一颗“阳光心态”坦然接受疾病,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诚恳地向家属及病人征求意见,进行满意度调查。

2.2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

①根据患者术前2小时心理状况、麻醉前期舒适度进行评估;

②病人对麻醉效果及术中护理的满意度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2.3 根据术中采用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后两组病人术前2h、全麻后1h及术后2h体温变化(℃)(见表2)。

3 结果(见表1、表2)

表1 2组病人护理效果比较(例)

表2 2组病人术前2h、全麻后1h及术后2h体温变化(℃)

4 讨论

舒适护理包括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社会舒适和灵魂舒适[7]。给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针对手术过程不适因素提供舒适护理并融入“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手术室整体护理。从表1可以看出,良好的服务态度,个性化的心理舒适护理,使病人能以较好心态正确对待手术,环境舒适给病人带来良好的感官感受,并提高病人对手术护理的满意度。从表2可以看出,术中采取舒适系统性保温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减少病人并发症,确保病人的安全。因此工作中每个环节应从细节出发,以患者舒适为原则,在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入舒适护理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护理措施中,一些技术做起来简单,但操作时使病人感觉舒适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操作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灵魂特点的了解。舒适护理的运用,使护理工作从护理理念到每项操作、每句话语都体现护士对病人本身的充分尊重,使其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感觉到亲人的温暖,从而为术后治疗的顺利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了术后疾病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周夕平,胡碧茹,任均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患者术后舒适改变的原因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50—60.

[2] 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7:40—41.

[3] 艾尔民,芳芬.麻醉和监护环境的噪声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学复苏手册,1997,18(3):178.

[4] 赵书娥.围术期低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21.

[5] 蔡常洁,肝移植术中输血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55—157.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29-01

手术可以引起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特别是在非全麻下实施的手术,病人的紧张恐惧情绪尤为严重。在清醒状态下实行局麻手术,因病人对手术本身产生的主观意念反应及恐惧心理,会给病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或升高、头昏、呼吸不畅、大汗淋漓、肌肉震颤,甚至抽搐,并出现感觉异常,以致不能配合手术。为了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手术室护士应全方位地对病人进行从生理到心理的整体化护理,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手术病人。男性50例,女性46例。全麻30例,脊髓麻醉28例,局部38例。

2护理

2.1术前访视

由于手术病人在术前普遍存在着担忧、恐惧心理,他们害怕手术和麻醉,顾虑术后是否会麻醉不醒、术后疼痛、恶心,精神错乱甚至失去控制等。手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应去看望病人,为其讲解必要的手术知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护士首先要仔细阅读病历,对病人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找出问题,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做好术前心理护理。用和蔼的微笑、亲切的语言,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通过以下的行为消除病人恐惧,使之增强信心:安排一个轻松的会面,向病人表达你的关心,表示理解他的恐惧及担忧。告诉病人你会在手术室见到他,如果其他护士在,也会同样关心病人。让病人知道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包括:①术前12 h禁食、4~6 h禁水、进入手术室前要排空膀胱。②估计手术时间。③麻醉前常规应用镇静药的理由,每日治疗用药继续应用。④手术当天所做处置(如动脉置管,常规监测实施,留置导尿等等)。⑤术后恢复可在麻醉治疗室或在ICU得到密切观察。告知在手术室期间有手术室护士陪伴其度过手术室的术前准备工作及整个手术过程。

2.2术中护理

2.2.1适宜的环境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颠簸、碰撞,保持安静的环境。手术室的景象和响声会使病人迷茫并产生不安、不舒适感,护士一定要到病人身旁给予术前心理安抚。近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术中低温对病人的危害,所以要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低体温的发生,如:可以适当提高室温,输入加温的液体。

2.2.2音乐疗法全麻前和局麻病人可给予音乐疗法。协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有节奏地刺激肌肉、神经,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轻松的音乐有稳定血压、心率的作用,特别是对局部麻醉的病人有稳定情绪的作用,消除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

2.2.3舒适护理手术中病人常会因身体暴露感到自己丧失了尊严,因此须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身体暴露,应麻醉后摆放手术及消毒。麻醉好后再插尿管,以减轻病人的疼痛,疼痛不仅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也有一定的负性影响。对待局部麻醉病人,术中在用发出特殊声音的器械时,要及时在病人身边给予解释。术中抚摸病人的肌肤,使病人感到心理舒适。

2.2.4密切观察当病人进入麻醉状态时,巡回护士应给予周到的护理。麻醉后保护性反射消失,容易出现意外,巡回护士不得离开手术间,注意调节室温,防止病人着凉,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静脉输液畅通,备好抢救药品、物品、氧气和吸引管等。

2.3术后护理

当手术结束时,全麻病人在苏醒观察中,常出现躁动或清醒延迟的现象,巡回护士不要先急于术后的清理工作,要守护在病人身边,注意观察神态变化、尿液情况。术毕擦拭干净病人身上的血迹和消毒液,为病人穿好衣服,盖好被子。待病人完全醒后与术者、麻醉师共同护送病人出手术室。

2.4术后访视

访视术后病人,说明术中护士一直守候在其身边,手术成功,病人配合良好等。同时就病人现有的不适反应给予问候和疏导。手术室护士术后的访视使病人感受到住院手术并不可怕,自然产生安全感。每个环节中都有护理人员在关心他,对促进病人术后康复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果

通过整体护理,本组病人在生理状态和心理紧张恐惧上均有改善,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护士进行手术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可见整体护理的运用不仅强化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而且体现了人文关怀,促进了手术室护士临床专科理论和技能的提高。术前访视、术中精心护理、术后回访,让手术室护理人员直接与病人密切接触,详细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提高了护理专科水平。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91-493.

[2]魏革,刘苏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3]张雅君.手术室工作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79-01

麻醉复苏室亦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是现代化医院麻醉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确保病人在麻醉后能顺利清醒,全身麻醉苏醒期与诱导期具有相同的危险性,患者在该期随时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系统、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基于安全考虑,我院规定全麻手术后的病人,必须在麻醉复苏室清醒后,才能送回病房。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对200例患者实施全麻术后麻醉复苏护理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麻复苏病例200例。男108例,女92例,年龄2岁―88岁。其中经静脉麻醉12例,硬麻―气管插管复合麻醉102例,气管插管麻醉86例。麻醉复苏时间最短0.5小时,最长3小时。经过精心护理,190例手术麻醉病人全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10例病人因各种原因送入ICU接受治疗。

2 护理

复苏室环境和用物准备 房间光线充足宽敞,隔音良好,温度22-25°湿度50-60%,麻醉复苏室的设备完善,包括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中心吸引、中心供氧、喉镜、各种规格的气管导管、人工呼吸球囊、深静脉穿刺包等,各种抢救药品齐全。

2.1 专人护理:患者入室即给予氧气吸入,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的情况。将输液装置、各种引流管、负压装置妥善安放,维持静脉输液输血通畅,保证输血输液的顺利进行。将被子盖好,酌情5~10 min测定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

2.2 预防呕吐误吸全身麻醉后患者可出现苏醒延迟,吞咽反射微弱。为了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全麻后患者取侧卧或去枕平卧,头侧向一侧,有呕吐物及时吸出。了解手术前是否饱胃,如果饱胃手术麻醉未清醒时即应插好胃管,排空胃预防呕吐。呕吐是由及手术刺激后引起的,可适当给予止呕药。呕吐时,将病人头偏向一侧立即吸净口腔、咽部气管内的呕吐物及血液,置于俯卧位或侧卧位,给氧,及时通知麻醉医师紧急处理,防止反流与误吸。

2.3 维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患者苏醒前颌关节、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堵塞咽喉气道,出现鼾声时,表明舌体堵塞气道可托起下颌或应用鼻咽通气导管。将病人置于适当,头尽量后仰,同时患者的下颌向前上托起,张开嘴辅以正压通气,可立即缓解。如病人表现为呼吸浅、呈鸡鸣样呼吸,鼻翼煽动、喘鸣及发绀,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提示发生喉痉挛,应及时抢救,去除诱因,充分加压给氧。地塞米松10~20 mg静滴,氨茶碱25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 ml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时可重新插管。

2.4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严密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和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引流物的色、质、量,及时发现异常体征。并且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与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措施排除险情。病人在苏醒期常出现高血压,其原因有: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而致伤口疼痛;病人不能耐受气管插管;术中术后输液过多;低氧、二氧化碳蓄积;术前病人有高血压等。对过高血压如不及时处理,可致心脑血管意外。应严密监测血压波动情况,若出现血压过高,及时通知医师并遵医嘱使用降压药,静脉用降压药应注意控制滴速,以防血压突然降低。高血压、心律失常需要明确诊断,对症处理,直至各项体征稳定。由于手术和麻醉的影响,手术后早期病人可能存在有轻重不一的低氧血症,临床表现多为呼吸频率慢,潮气量低或呼吸浅快可有皮肤黏膜紫绀,氧饱和度下降。诊断主要依据血气分析:PaO245mmHg。复苏期间严密监测呼吸情况及病人面色皮肤黏膜及氧饱和度,一旦发生通气不足征象应立即选择适当的方法给予吸氧,如人工呼吸囊给氧及面罩吸氧等,并及时通知医师,准备好呼吸机,使其处于待机状态,随时准备呼吸支持。

2.5 维持正常体温:由于在麻醉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手术室室温过低,手术切口大面积暴露、补充大量液体可引起体温过低、患者发生寒战。应注意保暖,必要时将水温不超过50 ℃的热水袋用毛巾裹好后帮助患者保暖,并根据病情给予地塞米松5~10 mg静滴。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术后可有高热反应,采用物理降温防止高热抽搐。

2.6 防止意外损伤:使用麻醉剂后患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期、意识模糊,出现躁动、幻觉,相应地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易发生坠床。此时必须有专人守护,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约90%的病人因手术疼痛刺激、或手术时间过长,可以遵医嘱少量静推镇痛药,如曲马多、芬太尼、氟芬合剂等。约10%的病人因未完全代谢所致,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如咪唑安定等。

2.7 管道护理 记录各种引流管流量并做好固定:防止患者因烦燥而自行拔除各种导管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等意外伤害,留置导尿应加固导管,及时清除袋中尿液并记录尿量。

2.8 疼痛治疗: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急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可出现情绪改变、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及出汗,这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协助麻醉医师采用静脉应用镇痛药或者进行镇痛泵处理。

2.9 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对PACU环境陌生,易产生不信任情绪。工作人员说话要诚恳,语气温和,积极主动多询问病人,快速准确为病人排忧解难。

2.10 返房指征:神志清醒,有定向力,能正确同答问题;呼吸平稳,能深呼吸和咳嗽,氧饱和度>95%;血压及脉搏平稳30分钟以上,心电图无严重心律失常和ST-T波改变[1];参考Aldert护理评分,一般达到10分,经麻醉医生认定后,由麻醉医生送回病房并与病房医护人员交班。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或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监护,由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共同送ICU继续监护治疗。

3 护理体会

麻醉复苏期病人通过PACU的严密监护,合理的护理操作,及时发现、处理和预防麻醉后并发症,有效地保障了病人的生命安全。麻醉复苏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时期,也是诸多意外发生时期[2],因此护理工作要认真仔细,不可疏忽大意,作为麻醉复苏室护士应具有丰富的经验,了解麻醉基本知识,掌握气管插管等临床麻醉中的一些常用操作技能,熟悉常用物的用途、用量、不良反应,对病人的一切异常状况能及时发现,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