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管理知识点

社区管理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2: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管理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管理知识点

篇1

这项改革,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刘卫平书记亲自带队调研,提出改革方案,围绕改革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积极予以支持。

**年代,我区南站街道曾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是由于形势和条件尚不成熟,没有继续下去。现在,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区委、区政府决心把改革进一步推进。

总的来看,这项改革,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一致,与基层的呼吁一致,说明是符合潮流的。

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给街道更大的自,推进街区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现在回过头来看前一阶段的工作,我感到,有“三个方面”我们落实的比较好。

第一,坚持了“先行试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在加快进度的同时,坚持统一思想,避免了引发大范围的波动。

第二,坚持了“启动—反馈—完善—推进”的工作步骤。走一步看一步,边实施边整改,在逐步推进中有效解决了一些已经出现或者暴露出苗头的问题。

第三,坚持了“逐项落实、逐条解决、逐步推进”的工作方法。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到人”,什么问题突出就先研究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重要就先解决什么问题。

以今天的挂牌和现场会为标志,我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初步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街办人员大为增加。领导职数由6个增加为8个,工作人员由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国税、工商、地税等垂管部门实现了分局(科室)及相关负责人与相应街道的“一一对应”;街办计生、劳动保障人员编制和经费全部移交街道管理;城建环保、房管、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管理前移,进入街道社会事务受理中心;派出所所长兼任所辖街道、镇的党工委书记;从**城管大队抽调了84名城管队员成立了11个镇、街道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

第二,初步解决了有地方办事的问题。通过调剂,各个街道基本解决了新增机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及人员安置问题;区财政也专门为每个街办拨专款50万元,支持各街道财政所的建设。

第三,初步解决了有条件做事的问题。启动经费的问题,区财政已拨付两个先期试点街道10万元改革试点专项经费;工作用车的问题,区财政拨专款为各街办新成立的行政执法中队配备了微型双排座工作用车,由中队和街道共同使用;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坚持“放权放利”,推行街道“一级准财政”制度,尽可能地为街道做事提供财力保障;

第四,初步解决了有制度管事的问题。从大方面讲,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深入调研,我们制定了《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具体实施改革提供了依据;在工作推进中,我们有每周推进机制、督查机制,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干部在抓,确保项目的逐项推进和落实。对派驻人员管理上,实行“街道评议和主管单位评议相结合,派驻人员工作绩效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街道指挥不灵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各街道对各自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加强和改进当中。这些,都是我们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也是全区上下各级干部辛苦工作的成果。

现在,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开弓没有回头箭”,要么不做,既然做了,我们就要力争做好,为城市管理闯出一条新路,对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一阶段,我们要围绕强化街道社区管理,抓好“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干部管理、社区经营”的“四个完善和深化”。

1、管理体制。要逐步建立起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明确责、权、利。

2、工作机制。要建立社区工作的“准入”机制,完善社区工作的“共建”机制,健全社区工作的“考核”机制,把各个方面的力量拧成社区工作的合力。

3、干部管理。现在各路人马齐聚街道,街道更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统一协调的职权,加强对街道、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业务指导,增强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探索建立一种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

4、社区经营。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坚持无偿和有偿相结合,以无偿低偿为主的原则,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实现以服务养社区,以经营养公益。

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更要切实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与市直等部门联系对接的问题。各街道要主动跑步进市,比如在规划、建设、资金、政策等等方面,要想尽千方百计争取市里职能部门、辖区单位的支持,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要重点督查。

第二,要解决好社会舆论的宣传发动问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营造有利于改革的大环境,为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创造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工作中来,不断创新改革经验。

篇2

1概述

1.1工程概况

觉巴水电站位于澜沧江右岸一级支流登曲中下游河段,坝址位于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曲登乡纳写村上游1.0km处,采用引水式开发,正常蓄水位3228.00m,装机容量30MW,年均电量1.47亿kW•h,电站厂址位于坝址东北方向的澜沧江边竹卡村觉巴组(真达自然村),距离澜沧江干流如美水电站直线距离约10km,距离芒康县城直线距离约27km。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为长引水高水头冲击式水电站,枢纽布置方案为:混凝土闸坝+沉沙池+有压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地面厂房。工程于2013年7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合同工期为开工后38个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开工后40个月内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开工后52个月内完成竣工验收。2014年上半年,业主结合电站开工后工程建设在安全、质量受控的前提下进度不断超前的良好态势,明确提出了2015年底首台机发电的节点目标要求,即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工期调整为30个月。

1.2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简介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单位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单位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按照过程内容可分为EPC模式(设计+采购+施工)、EPCM模式(设计+采购+施工管理)、D-B模式(设计+施工)等。觉巴水电工程采用的是EPC模式,其优势在于可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积极性、优化设计、降低工程成本;可充分利用工程全部资源,均衡生产,推动关键线路工程;对外协调统一,有利于工程顺利推进,同时可减少业主的管理工作。但在该模式下总承包单位为追求利润减少投资,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过度优化,设计质量不高,业主对总承包单位控制力度减弱,必将按照最低成本建造,施工过程中过分盲目追求进度,这些都会导致工程设计质量及实体质量降低。

1.3觉巴水电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选择

觉巴水电工程地处藏东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长期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易引发高原职业病,考虑到工程属四等小(1)型,建设无较大技术难题,为减少业主单位管理成本,同时又能调动施工单位社会资源参与工程协调,通过业主组织招标,对投标方案评选择优,最终确定电站主体工程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

2工程质量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2.1自然环境差,社会环境复杂

芒康县地处、四川、云南三省交界处,受地形、地貌限制,交通运输不便,给施工原材料供给造成影响。工程地处藏东高寒缺氧地区,人员易疲惫,反应迟钝,质量、安全意识下降,设备、机械也降效严重,查阅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7),在海拔3200m地区人工、机械效率理论降低系数分别为1.2、1.45。加之当地社会环境复杂,当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划地为界、强买强卖、垄断地材供应”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带来风险。

2.2高寒地区施工质量管控难度大

藏东地区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混凝土浇筑保温防裂要求高。引水隧洞平均海拔3200m,地质复杂,开挖断面为3.0×3.5m,单工作面掘进长度达2km,大型开挖支护及运输设备难以开展,通风散烟困难,人工及设备降效严重,隧洞开挖及衬砌难度大。压力钢管道边坡高差超过600m,地形坡度较陡且地质条件差,设计、施工难度大;压力管道施工无永久道路,机械、材料及人员通行困难,安全及质量管控难度大;现场施工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输出电压不稳定,压力管道焊接质量难以保证。觉巴水电站为高水头冲击式机组,转速高达750r/min,相应要求机组安装精度高。

3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经验

觉巴水电站主体工程于2013年7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10月11日工程截流,2015年1月29日主关键线路引水隧洞顺利贯通,实际进度较投标总进度合同工期提前约9个月,2015年12月首机发电;截至目前,觉巴水电工程未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件;土建工程优良率为93.5%,金结工程优良率为98.8%,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优良率为100%;荣获“2013~2014年度全国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称号;经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专家组现场质量专项咨询后认为“工程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电站质量管理成绩得到专家认可。

3.1注重管理体系建设,保证体系运行有效

以创一流为目标,结合管理提升和达标投产工作需要,业主按照公司基建项目管理要求建立了业主、监理、总承包单位、地方政府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业主积极组织设计方案评审,有效防止设计过度优化,严控设计产品质量。电站建设施工中,业主编制印发混凝土浇筑一条龙考核办法、样板工程考核评比办法等15项质量管理制度,以工艺、工序为出发点全过程考核奖惩,使现场质量管控体系化、制度化,做到奖罚分明。组织开展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评审,确保技术措施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积极推行“架子队”模式建设,现场全部施工厂队均为“架子队”。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三方检测工作,鉴于压力管道焊接质量及机组安装精度高、难度大的特点,特委托水利部水利机械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压力钢管无损检测、残余应力测试、钢岔管振动时效测试及机组安装过程检测检查、试运行及甩负荷试验等工作,确保压力钢管及机组安装质量。为确保设计及施工质量,特委托水规总院开展了质量专项咨询,委托自治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中心开展了质量监督,保证工程设计及实体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2加强系统专业培训

为确保工程施工满足合同目标,业主主导监理单位及总承包单位开展了质量管理系统培训。业主从各参建单位进场开始,定期组织监理人员、总承包单位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度及达标投产宣贯,狠抓监理人员资质,重注总承包单位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及能力提升,现场从工艺控制入手严格管控施工质量,业主管理得到有效延伸与覆盖。总承包单位每周组织一线队伍进行工艺、工法及作业技能培训,业主对各工种分别编制了试题,随机抽取现场作业人员集中进行闭卷考试,清退不合格人员,考试人员累计覆盖达80%以上;总承包单位每月组织对地方参建藏族群众进行工艺培训,业主安排藏族员工对培训内容进行现场藏语翻译,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参建藏族群众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加深了企地共建中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有效推动了和谐工区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加强现场工艺质量控制,结合工程施工特点,业主编制下发各类施工工法,针对各工种单独进行培训。同时制作各类质量控制牌(卡),并下发至现场一线人员,现场各工种施工过程控制要点均能随身携带及随时查看,质量过程控制显著提高。业主还积极组织“样板工程”考核评比工作,评比前,要求参建单位相关专业队伍进行现场观摩,互相参观学习,通过样板工程的示范作用,带动工地施工质量整体提高。在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觉巴水电站厂房混凝土浇筑质量达到“免装修”水平,得到了质量巡视专家组和政府质检部门的高度评价。业主根据其他工地的实际案例编制幻灯片资料,开展现身说教培训工作,展示国内外水电工地优良的施工效果图片,曝光偷工减料及违规施工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一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质量管控的重要性。为提高管理人员质量意识,业主还不定期组织参建单位管理人员到流域内各典型水电工地参观学习,吸取其他工地的成功经验,总结不足,在本工地施工中做到取长补短,提高施工质量。

3.3严格遵循技术先行原则

按照“提前介入、符合实际、经济可靠、重点管控”原则,业主高度重视技术研究,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设计方案及施工措施评审论证,确保设计方案及施工措施科学合理,避免总承包单位过度优化设计,切实做到技术先行,为工程建设质量保驾护航。通过对坝基防渗、混凝土施工温控防裂、压力钢管道高边坡处理、压力钢管道钢管焊接及外包混凝土、地下隧洞围岩分类及永久衬砌支护施工方案等进行超前咨询研究,明确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技术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其中合理安排工期,避开冬季极端低温施工,春秋季节采取搭设保温棚、室内加热保温、覆盖保温被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因昼夜温差过大的混凝土温控防裂;引水隧洞开挖结束后重新组织围岩分类鉴定,根据围岩分类将隧洞衬砌段调增400余米;压力钢管道结合基础地质情况及运行安全稳定实际,新增钢管镇墩6个,既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又保证了工程施工进度。

3.4以质量为中心,加大过程管控力度

业主以满足施工工艺及质量管控要求的标准时间指导进度计划编排与审核,以质量过程控制及工艺无缝衔接促进进度提升,同时结合藏区自然、交通条件情况,业主要求总承包单位加大资源配置,加强设备保养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特别是关键线路的主要设备要求两倍配置,以确保现场施工连续性。现场监理严格各工序验收,以有效合理的施工工艺流程时间控制施工,业主对进度情况实时跟踪了解“,红、黄”牌制度进行考核纠偏,促使总承包单位配置优质资源,不断提高人员熟练度和机械效率,缩短各工序间隔时间,以质量管控促进进度。截至2015年11月,工程整体工期提前约9个月,为确保顺利实现2015年底首台机组发电目标,兑现华能集团对自治区“十二五”电力承诺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主关键线路引水隧洞于2015年1月29日顺利贯通,较合同工期提前约10个多月,主关键线路1#、2#施工支洞间主洞月平均进尺116m/月,1#施工支洞下游月平均进尺128m/月,最高月进尺达168m/月,与类似工程相比,在施工进度上有明显提高。安全文明施工是保证质量管控的基础,业主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大力度开展标准化设施建设,整治现场作业环境,使作业人员在良好、整洁、有序环境下工作,保证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方面,业主颁布并下发了混凝土浇筑一条龙管理办法,使混凝土施工从源头的原材料加工到最终浇筑成型、质量评定进行全过程考核,使混凝土浇筑质量逐步提高,混凝土质量通病得到有效遏制。机电安装方面,业主根据觉巴电站机电安装特点并借鉴其它电站安装经验制定了《觉巴电站机电安装控制标准》,主导机组安装过程质量管控,对重要设备及金属结构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驻厂监造。现场压力钢管安装焊接人员严格持证上岗,配置稳压器确保柴油发电机输出电压稳定,现场焊缝实行100%无损检测,对焊接质量不合格、技术不过关的焊工及时清退更换,以高于行业标准的工序管控提升了机电安装质量水平。业主还制订了《如美及觉巴水电工程“样板工程”考核评比办法》,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按照相关设计及规范要求精心组织施工,细化工艺过程控制与管理,强化现场检查及工序验收,积极策划创建质量样板工程。业主组织现场择优选评,评定安装间排架柱、副厂房继电保护盘室、1#水轮机配水环管、压力管道支岔管工程等项目“样板工程”。通过样板工程评比,极大提升了现场作业及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了施工工艺与过程管理,为促进提升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3.5严谨细实,切实抓好合同及财务管理工作

业主结合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积极协调处理,切实做好合同工程结算、资金拨付、资金监管、台账建立等工作,使资金用于现场。严格落实设备招投标结果备案登记制,确保招标合规,保障设备到货及质量。积极推进“架子队”建设,有效杜绝工程非法转包,严格把关“架子队”队长及施工管理人员资质,对不合格人员予以清退。持续开展农民工工资及质量奖励资金发放情况检查,有效调动现场一线人员积极性,为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提供了有利保障。

4地区中小水电建设质量管理建议

随着内地水电开发完毕,我国水电开发重点将逐渐向、青海等高海拔地区转移。推进水电清洁能源开发,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觉巴水电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管理取得的成功经验,总承包模式是适用于藏区中小水电开发的,鉴于国家对水电开发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藏区社会环境特殊,结合多年藏区工作探索,对藏区水电开发建设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重在质量控制,尤其在设计质量控制,业主单位必须建立完善总承包管理模式下质量管理办法,避免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为追求效益过度优化,影响工程质量及安全运行。(2)地区高寒缺氧,人员、机械降效严重,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应充分考虑降效因素影响,以满足施工工艺及质量管控要求的标准时间指导编排节点工期,合理资源配置。(3)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管理项目,在招标前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做好项目可研论证工作,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设计变更。(4)藏区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生产、生活条件与内地相比都存在较大差异,参与工程建设的主要劳动力及技术管理人员都从内地引进,当地人力资源缺乏,建议加强与政府沟通,引导吸纳当地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水电工程建设队伍中,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当地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身体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保障水电开发建设及后期运行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5)总承包模式下以联合体形式投标的,在招标评审阶段应重点对联合体章程及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作详细评审并提出明确要求,在实际建设施工时联合体必须委任一名强有力项目经理,能统一协调设计、施工各方,避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总承包单位内部推委、扯皮现象。(6)高海拔地区总承包模式下的招标既要考虑合理的中标价格保障工程建设,又要考虑选取有藏区工程建设经验的单位和队伍承担工程建设。同时为减少公司投资,还应积极研究藏区水电开发政策,争取获得国家政策及财政扶持。

作者:唐宜盛 贺永锋 席隆海 单位: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如美水电工程筹建处

篇3

现行管理模式主要优、缺点

优点:现在的社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都以团队模式为主。一个全科医生配备公卫、护理等医务人员后,可以说是较全面的团队,质量过硬,针对性强。一起开展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协助、分工科学、合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了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团队是社区卫生与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引导患者合理预防、合理治疗和合理康复。医联体的发展促进了卫生资源纵向联合,建立分级诊疗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中心的依从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诊的依从性逐年提高。

缺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以社区中心医务人员为主,全院参与,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传统医患关系思想的存在:传统工作思维存在着“等、靠、要”的特征,习惯了以前群众上门的工作模式,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性与连续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术业有专攻的思维:本来术业有专攻是好的,但在社区卫生转型的今天,全面接受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内容培训的医务人员不多。即使单位内部的培训也是“被迫式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我的专业不是这个,基本公共卫生不是我做的”的思想。③服务面广、量大,人员配备不足:无锡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每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数量庞大。而基层医务人员的配备跟不上,工作人员压力大。④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不能光口头支持,要让坐堂医生走出去,更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约束,包括人事管理、绩效工资、人身保险等都应在相关条例中加以规定。⑤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传统管理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管理针对某一孤立对象,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大多是就事论事,通盘考虑不多,注重结果,缺乏环节和过程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机构职能的改变已经阻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有难度的环节。

构建持续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决策者来说,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行是保证工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而模式的科学性又决定着该模式的生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经多年,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工作标准的知晓率,诸如慢病规范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率、老年人体检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掌握不等于执行,执行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所以在好的管理模式运行的同时一定要进行关键点控制。关键点控制是一个模式的致命点,如果在管理模式设计时不把它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模式的生命力一定不强。关键点控制也是一个模式的镜面点,以此可以看出该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全面、持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几个主要关键控制点的阐述

提高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依从性:现在的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小医院”水平不高,依从性差,对“社区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员”的理念还不是很重视。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要的前提就是居民要信任社区医生,依从性要高,这是一个正反馈。好的依从性可以激发社区医生更大的工作热情和更多的成就感。认识到这点就要求我们努力来转变医患关系双方的思想观念。对居民要提高他们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对社区、医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体制与制度,要让社区医生安心于基层工作,扎根于基层工作,严防基层人才的流失。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建设,加强上级医院对社区医院业务水平的扶持。社区医生水平高了,居民的依从性自然就会提升,签约率自然就会提高。

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离不开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社区医生的绩效工资要逐年提高,收入要能满足他们合理的生活需求。增加基层医务人员数量,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奖励,让社区医生愿意留下来,同时体现多劳多得的工作分配机制。

社区医生对管理模式的运作要掌握:社区医生要掌握本机构的工作运作模式,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何做,规范是怎么定的,标准是什么,向谁汇报,这些一定要清楚。

对整个管理模式中的关键控制点要明白:在掌握服务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就是要找出P键控制点。这个关键控制点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能是工作模式的一个提升点。所以把关键点找出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资源,很重要。

控制点标准的设立:标准是确定关键控制点的评估指标,一般以绩效考核的标准为范围,加以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要全面、规范。它是为进一步规范模式的运行而定的。

关键点考核: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必须要内设一个考核部门。考核人员对管理模式的关键点要非常清楚,并对考核细则熟练掌握。对关键点的考核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对慢性病随访质量的考核,考核人员不能光看随访记录上的表面数据,而是要跟慢性病患者电话联系或上门核实随访情况。还有大处方的问题,考核人员的责任心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对医生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一定要严,工作中要有约束医生言行的措施,提高居民的信任感。

建立管理模式的修正机制:一个模式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的,在日常运作中会经常发现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构建模式的人员经常跟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得到最前沿的信息,找出问题所在,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修正。修正不是对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应对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及时修正可以少走弯路,使该模式更有生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区域中心供电所设置的意义

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公司依然延续原来旧的管理模式,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的服务被监管的越来越严格要求供电企业服务质量,服务速度,供电可靠性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伴随着新能源产业潮流的滚滚而来,供电公司战略如果不能未雨绸缪早做经营战略调整,将会落后于形势的需要发展速度。同时衡量一个公司的发展潜力也取决于它的发展战略能否符合未来5到10年甚至更远的市场变化发展需要。

在国网公司上层领导英明地考虑到公司发展将来可能面临的瓶颈,及早开始公司的管理变革,在整个国网公司系统实施“三集五大”的大环境下,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坚强一流电网。在新的省公司架构和战略下。县级供电企业的上级母公司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发生相应的专变,县域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农民素质的提高。在这些客观的环境变化下,县级供电企业农电服务质量提高,农电低压配网管理都面临新的挑战。在原有供电所组织架构下管理的层级多,管理赘余的步骤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工作指令传递缓慢。

二、区域中心供电所设置的县级公司层面战略分析

1、区域中心供电所机构设置的优势分析

简化单位部门由原来的17个供电所简化为5个区域中心供电所,减少管理层级有原来的三层级管理降低为两层级管理。

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工作指令传递路径,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机率。强化了区域中心供电所的管理职能,使得公司投入和以前同样的管理费用可以把5个区域中心供电所全部建设成国家一流标杆示范供电所。

2、区域中心供电所的办公地点在内黄县南北东西主要交通要道的旁边,办公面积较大,这在将来的新能源行业中公司能够抢占先机起到战略作用。将来公司深挖盈利潜力有力载体。五个区域中心供电所加上供电公司在内黄县城的突出位置优势,将来公司以具有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市场的区域位置垄断优势。为将来公司的盈利创收打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

区域中心供电所的办公场所设置兼顾新能源建设的未来发展需求,办公场所尽量整齐方正便于将来进行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发电和新能源汽车充放电桩的设置。所场地交通便利,便于实施新能源战略中的充电站建设工作。

3、区域中心供电所管理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模式,使得原来供电所所长站位靠等排队等浪费人才的现象少出现,使供电所所长管理引进竞争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使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区域中心供电所,业务能力差的管理管理分支供电所。引入分开管理拉开差距的职位设置模式。

4、区域中心供电所的机构设置使得构建供电区域10分钟缴费圈的设想变的非常简单,区域中心供电所中的营业厅设置及值班规格要高于其他供电所,服务质量要优于其他供电所。

5、响应省公司的县级供电企业专业标准化组织扁平化的管理精神。使得总经理到基层员工主要有三级组成。为创建国家一流供电所建设打好基础,集中优势资源做专做精供电所各项业务。争创多个国家一流示范供电所。打造区域服务中心,服务区内网格化管理的新型服务模式。

三、区域中心供电所机构设置

新机构设置原则:根据专业化管理的方向,现阶段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现阶段人员素质的基本情况。设置公司的组织机构。建议在标准化示范供电所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区域服务协调专责:负责该区域的举报投诉及供电服务问题,设置抄核收分离,营配分开,施行岗位与业务特长结合,岗位与机构设置结合。

四、区域中心供电所业务设置

在原有业务设置的基础上减少,临时性,政工性工作。作为一级执行单位,减少分析性,提炼性业务,明确执行性工作尺度。明确人员岗位作业规范。规范主要工作流程,严格管理主要业务并进行考核。

实行专业化管理模式,抄表核算收费用户计量费用管理模式中实行三分离管理,低压和高压维护分离专业化管理,高压维护工作由公司的正式员工,经过专业化知识的培训后上岗,采用专业的管理工具,实行带电作业和设备的状态管理标准,低压维护工作由采用雇用制度的农电工来进行。农电工业务素质相对与正式员工稍稍略差些,但是他们对于低压农村用户的用电情况熟悉对于农村低压用户的需求非常了解。农电工采用临时用工管理形式,不定期对分批农电工签订劳动雇佣合同。

五、区域中心供电所考核

考核分为人基本考核,业务考核,绩效考核,突出贡献考核。

工作业绩指标(关键业绩指标KPI、工作目标指标GS、工作规范指标SOP)、工作态度指标、工作能力指标、关键事件指标,全员(全岗位)绩效评价结果将运用于绩效薪酬分配、评优评先、培训发展、岗位调整、职业发展等方面。

基本工作态度考核,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工作中是否或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或极坏影响,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被批捕或劳教(如有则定性严重违纪进行降职降岗甚至开除处理)。

工作能力考核;基本业务素质,职称级别,每年岗位业务素质考试。工作中的完好无差错考核。

关键事件指标考核:根据本业务的关键指标分为差中优,日常业务经常出问题不能解决为差,能够熟练运营好本职业务为中,能够改善业务的流程精简业务或做到业务无差错为优等。

全员评价考核:针对员工的上下级及评级单位业务相关人员科室的客观项目的评价,及相关不记名的测评。考核沟通关系的好坏。

六、结束语

篇5

摘 要 本文主要对社区用电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本着以规范社区用电服务流程,提高用电服务质量为目的,提出在社区用电服务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新概念,并根据具体的实际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精”和“细”的理念,力求在管理工作中有新的突破,为下一步油田社区用电服务工作能够更加规范有序的开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规范 服务 质量

胜利油田社区电力专业化改革以来,原社区用电抄、收、维修等业务由新组建用电服务队承担,但由于社区用电工作比较繁杂、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等因素,社区用电管理环节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抄表、核算过程不规范,基础资料不健全,收费台帐不规范,居民户电费回收率低、维修服务不及时等等问题。因此,如何快速有效提升社区用电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可靠的用电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从法制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社区用电服务工作之中

(一)要在用电服务队中营造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氛围

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前引入这一理念,并使其尽快被广大员工理解和认同。因此,一是要组织队内职工学习精细管理理论,让职工能够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决不是将简单的工作复杂化、无谓地增加工作量,而是通过落实责任、量化细节、加强监督等措施,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二是基层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工作核心作用。三是责任制的划分要清晰,职责分工要明确。这是能否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各项管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真正做到“功有奖、过有罚”,只有这样,才能将用电服务队的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二)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融入用电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关于精细化管理,有这样一个等式100-1=0,也就是说,1%的错误往往会导致100%的失败。因此,必须遵循“管理无小事”的原则,做到班前布置、中间控制、事后检查,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渗透到用电服务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使管理责任具体化,实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一是要在安全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重点完善事故预防机制通过对所涉及的各项生产工作的分类,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应急预案,并要通过实践的工作不断去充实和完善。同时,我们还建议在用电服务队开展 “安全提示”活动,即“班组日工作警示法”,用“警示卡”的形式将原有烦琐的“语言监督”变为无声的“自我警示”,从而培养全队职工的慎独、慎微意识。

二是要在服务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本着真诚服务客户的理念, 加大与社会各界主动沟通力度,定期组织召开与客户之间的研讨会,认真听取客户的意见和用电需求,为客户出谋划策,在供电企业与客户之间架起理解、沟通、信任的桥梁,切实保障电力客户的电力权利;其次要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上作文章,应当在实行计划停电事先告知,故障停电后主动说明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推行符合自身生产实际的各种“特色服务”。

三是要在用电监督检查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网损。网损率是用电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其管理水平的综合反应。因此,做好客户的用电检查工作,是有效控制网损主要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区域,责任划分到人,根据区域网损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全面优质地完成管辖客户的周期和专项检查任务,检查和处理客户的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进行用电营业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客户的档案资料并及时更新资料,实行网损月分析例会制度,针对网损高的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检查实施效果,做到有效控制网损。

三、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优质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从而使诚信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优质服务用电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应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制度来保证其规范运行,使优质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还应通过相应的监督机制来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可以通过“接待日”,敞开大门,广泛听取用户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优质服务工作还应制定相应的奖惩考核措施,并跟踪考核,对一些优质服务工作做的好的员工实行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或每季开展“优质服务标兵”评比,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对服务较差的员工,可采取扣发考核工资,通报批评等措施,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提高,使优质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6

切实做好灾区劳动力就地安置和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要点

一、尽快组织各地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意见的通知》(〔1998〕13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到《通知》要求上来。

二、指导受灾地区和非受灾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分别制定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的具体方案,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对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前三个月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督促、指导灾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配合农业生产的恢复、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以及移民建镇等,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结合开展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制定鼓励优先使用灾区农村劳动力、开辟农村就业门路的政策措施,并抓好组织实施。

四、指导劳动力输出地区在做好就地安置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劳动力素质结构和劳动力输入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劳务输出计划,并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劳务协议,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县(区)劳动部门及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服务和政策宣传,防止灾区劳动力盲目外流。

五、指导劳动力输入地区通过制定或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宏观调控;结合年底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和清理整顿,严肃查处私招乱雇行为;把在今冬明春不再招用零散农村劳动力,返乡民工不得携带新民工的要求宣传到用人单位,并要求其严格执行。

六、督促、指导各地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1999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预案,适时做好动员、部署和工作安排,抓好各环节的组织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以往民工流量和交通运输情况,提前确定春运期间的重点监控地区,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客流疏导的应急措施。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22-02

一、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行教学计划中知识点重复现象严重

行政管理的本科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大量存在。在本校授课过程中,囿于教师学科背景和课程安排,这种重复现象尤为突出。《行政学概论》、《公共管理学》从教学内容和等多个方面都是雷同的,很多学校都只是开设一门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校的教学计划中则是将这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并在相邻的两个学期由不同的教师授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考虑到本科教学的特点,无法就某一特定现象做精准而深入的研究,故在重复讲解过程中,学生们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而事实上,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涉猎是其大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公共管理学学科特性使然,也与本校教学计划设计有一定的关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使然没有建立起公共知识平台,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共通之处,导致学科特色不突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没有形成核心理论基础,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维系,学科整合的任务尤为繁重。从上海海洋大学的个性表现来看,本专业的教师以前大多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安排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外,还要兼顾教师的学术背景。

(二)实践教学环节阙如

课程安排中没能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公共管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偏重。行政管理专业需要新的突破,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学生来说需要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学授课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上海海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授课也没有例外。大批量的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没有实践经验,更鲜有政府部门就业经历,授课思路较为老套,照本宣科居多,缺乏为学生的求职就业输送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虽然教学计划安排中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实习,但这种就业前的演练无法替代专业学习中实践课程的传授,毕竟后者是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积累。学生的就业准备如果始于大三,这已经明显滞后了。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实际,多为学生开辟实践教学内容。

二、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现实性

(一)课程群建设的经验积累

课程群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优点,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上海海洋大学也已经开启课程群建设,并由教务处投入经费支持各个学院不断探索和实践。理论基础的夯实和学校政策的支持有利于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工作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

我校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长期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相关经验。本项目群的7门课程中,1项是校级精品课程,1项是校级重点课程,都是本项目成员多年来承担的主干课程。近五年来,项目组成员对教学工作不断钻研,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每年都有教学相关成果发表,累计已达7项。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完全有能力完成此课程群的任务。

三、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梳理课程体系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将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过程,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能够较好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课程群教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为主线,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旨在构建以政府组织为行为主体,梳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衔接,研讨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改进,修改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具体方案。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以组织结构为主线进行梳理,整合与之密切相关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形成整体系列课程。公共部门管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以优质、高效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策过程。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政府组织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该门课程从行政权力、行政组织、行政领导等各个方面诠释了行政管理。以课程群建设中的7门课程中都要囊括的一个知识点,组织结构为例,行政组织是开展行政活动的基础,《公共管理学》中对于行政组织的讲解侧重于行政组织特性的阐释。

(二)整合课程内容

如果在课程群建设中,每门课程只是在各自内部小修小补,则不可能呈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原先隔离、重复甚至矛盾的内容不会改变,庞大而繁琐的框架也将照旧,无法实现课程间的协调和系统化。因此,课程群建设应以单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建设为基础,将重心放在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

单门课程传授中的知识点重复现象饱受诟病,课程群建设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课程内容,优化知识体系。以公共危机管理这一特定的知识点为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关涉到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本课程群建设中其他课程的共同知识点。在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中,传统的授课思路每门课程各行其是,依据教师选取的教材不同进行讲解。课程群建设引入以后,则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由《公共管理学》教师负责传统政府职能和政府能力等内容,再由《公共经济学》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属性予以细化,在这两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既可以从理论层面抽象出现代政府能力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公共危机等热点事件来具体阐释政府能力的加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讲授中则可以就非盈利组织的特性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等展开,最好能结合新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做热点解读。而在整个危机的周期中,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政府的政策,《公共政策学》中从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评估亦可将危机处置作为案例分析,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频率较高,在《城市管理学》中对于如何应对“城市病”,增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同样不能忽视,危机管理中社区组织无法独善其身,《社区管理学》的讲解既可以将公共危机作为现象解读,更可以把我国社区组织的行政化色彩予以延伸。以上所有关于理论建构和模型分析都要运用到管理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技术支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涉及到的电子政务等操作方法和技术流程将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措施和行为主体

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有机结合以上专业课程,使其内容互相衔接渗透,在知识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系列,从而构建一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高水平本科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建设。

(三)加强教师沟通

沟通中的两个70%问题是管理学和领导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育教学中沟通不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个院系的教师,大家很少见面,彼此缺乏交流和沟通,更不要提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构思的共同讨论。

如要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群的建设,就需要加强课程群群内、群际教师的沟通,形成一个好的教学团队。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以组织结构这个授课内容为例,在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采纳这样的思路:基于学生们前期所学的《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组织理论的一般认识和组织结构的初步了解,从共性的角度认知组织,《公共管理学》授课教师可以将行政组织的个性则在此得以淋漓精致地体现。《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技术层面)在定性认识之后,教会学生们做定量分析,从而对政策现象做深入的解读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应坚持每2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并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院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计划,制定本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每学期初还应制定本课程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及时写好课程组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篇8

“社区”一词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的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①。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与社区服务的推进,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②,然而在这支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而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可见,社会工作人才还存在着庞大的缺口,而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尤其缺失。因此,寻找一套适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概述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11年,是嘉兴市首家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至今共招收2011级和2013级两届学生(2012、2014年停招),共有学生77人。该专业有专业教师3名,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双师型”人才,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校内专业兼课教师6人,其中双肩挑教师1人;另外有来自民政局、街道、社区等的领导和社区干部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6名。目前共有1届毕业生,截至今年6月份就业率为95%,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只有2人在社区相关单位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该专业还处于新专业的建设阶段,学生人数不足,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同时专业对口率不高,而造成专业停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职业化渠道还不通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同时培养一批适应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来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认可,才能打开与畅通职业化道路,而其关键就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2 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在这里需区分两个专业,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高职院校,目前大约有60多家,而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本科院校,目前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这两个专业虽然都是适应我国社区发展而开设的,很多学校也把这两个专业混淆,但实际上这两个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价值感和服务精神的,掌握社区工作、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在基层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可见其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社区,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而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是一种帮助他人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帮助的重点在于帮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培养,更加体现服务意识,而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分布于民政、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组织,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是我国的示范专业,前景更加明朗与广阔。

然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这与社区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关。社区在中国起步较晚,处于建设初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中国的行政色彩,我们更多接受的是“管理社区”,对于社区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社区层面。另外,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渠道还不通畅,虽然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台湾,社工是一个高薪职业,但是在中国对社工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帮助人应该无偿进行的状态,所以一方面政府在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嘉兴市在《〈嘉兴市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嘉委办[2011]67号)明确了“115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总目标(即到2015年达1万人,到2020年达1.5万人、中高级社工人才2000人),并提出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需占总量的30%以上,但另一方面这一类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并没有在嘉兴发挥它应有的职业水平。截止2012年2月,嘉兴市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7000余人③,这些人才多数分布在社区居委会中,从事着行政与管理工作,少数分布在社工机构中,更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证的目的只是为了加薪,而忽视了社工本身“助人自助”的职业特点,因此社工在嘉兴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相应的职业渠道也没有健全,在考虑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应运而生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集社工、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在职业选择上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既满足人们对社区的构建,又能向社工灵活转变,是顺应中国社区建设国情的产物。

鉴于此,我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侧重于社区日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事的是对社区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目的是保证社区的正常运转,这类人才的就业渠道可以是社区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街道,也可延伸至企业,而其发展前景一是社区组织中职位的提升,二是将社区作为跳板进入“公务员”行列。另一个方向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从整个国家政策来看,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基本适用于各行各业人们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更加符合社区自治的发展。实际上,从对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调研发现,这两类人才在共同推动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一方面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使社区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工机构派驻到社区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们承担着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3 教学方法探索

说到教学方法,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同样重要,然而在论述侧重点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培养目标的定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培养目标而产生的,纵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哪一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注重专业实用性与技巧性,理由如下:

①从社区的发展来看,社区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迈向了社区治理,更加强调各类社区管理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更多地采用参与、协商、合作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强调持续的互动,因此,相较于管理的强制性与教条性而言,社区治理更加强调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谈判协商、沟通合作、相互认同,而这些技巧是没有固定的理论可以执行的,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②从学生的特点看,更适合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热情、活泼、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他们进行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而更加适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与论证理论知识。

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来看,其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其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称为“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在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描述和总结实务运作过程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形成的;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这种工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与运用。

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以实践引导理论的学习,以适应专业的特点。下面将主要介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性批判,多次实践后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3.1 项目情景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情景角色转换,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项目,以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同时将该项目的知识点逐级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为桂苑社区设计一次中秋节的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将自己转换成桂苑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桂苑社区的背景资料、以往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居民需求等,以中秋节这个特定氛围,从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奖品设置、前期准备、人员分工、经费安排等各个小项目来设计文化活动,随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采用学生分组演讲与点评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总结报告,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感想、建议等进行总结。

3.2 实验模拟教学法。即模拟社区管理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①虚拟居委会。学生分组(6~7人一组)组建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命名,进行职责分工,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考核方式),在课程学习中以之为单位进行合作与学习共勉。②模拟社区活动。即将社区中经常开展的活动缩小到学校层面来开展,比如“组织与召开社区会议”可以通过“组织与召开班级总结会议”或“组织分院会议”来模拟,会前准备、会议进程、主持、拍照、记录、会后清场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来安排。③模拟社区网络。即利用QQ、博客等网络工具来进行专业互动,比如按照嘉兴市桂苑社区的博客,建立班级博客,将日志区分为班级简介、政策学习、专业知识、新闻、日常活动、实践活动、作业布置与答疑、学习交流等板块,进行学习互动与专业信息的共享。

3.3 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①学生自述。由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社区管理相关案例,在课堂上轮流讲述,并作分析总结。②教师导入。由教师引入社区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教授正确的处理方法与知识点。③个案重演。引用个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隐去个人信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处理方法。

3.4 现场训练。即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包括:①专项能力训练。如采用向陌生人问路(设置时间下限)和对居民访谈的方式来训练沟通能力。②班级特色活动训练。如社管131班组建了一个基于传统玩具的团体游戏的搜集、设计与实施的特色项目,收集了陀螺、空竹、沙包、毽子、铁环等传统玩具,由学生设计游戏项目,主办了分院运动会、幼儿园助学活动等多项活动。③小组训练。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开展提高学习能力、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野外拓展训练等的成长小组和教育小组,由学生设计、实施与参与,从而掌握小组工作的特点。

3.5 工学结合。依托社区与社工组织,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社区与社工组织的特点,培养服务意识;其次,在课程中聘请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工作经验,并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再次,利用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加强与社区、社工组织的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社区或社工组织进行长期学习与实践。

4 结论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重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综合采用多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1〕61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2月29日。

②同上。

③万强:嘉兴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浙江在线嘉兴频道(.cn),2012年02月12日。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3.

[2]汪大海主编.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

篇9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编号:A106011401166,A10601150261)

中D分类号:G42

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领域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2008 年开始,Coursera,Udacity 和 edX 三大在线课程网站联合世界知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展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 MOOC“慕课”),提供各类免费课程,与众多在线学习者共享高端前沿知识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型移动学习的需要,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1]。同样,我国教育部也密切关注慕课的发展,积极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鼓励高校和社会参与者兴利避害,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促进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本文选取了《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从而为慕课环境下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慕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建构主义,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MOOC 的主要构成是 10-15 分钟时长的课程视频,是近年来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开始关注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微课程[2]。课程主要由分段式观看教学视频、阶段性小测验和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社区讨论、虚拟实验室等方式组成,并按照学生学习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程。

慕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性和灵活性。MOOC对教育变革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理念: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可以学到任何知识。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等随时随地开展学习。(2)专业性与权威性。MOOC课程由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主讲,“名校+名师+名课”效应更加能吸引学习者。当前MOOC课程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他们精心选择课程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专题,利用最新科技将视频等学习资料发送到互联网上供学习者选择。(3)互动性和实用性。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各类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MOOC吸引了大量在线学习者,这些学生学完了课程并活跃于相关的网络社区中组成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互帮互助。“慕课”教学将传统的大班授课有效转变为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化,有利于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

慕课的发展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慕课日后会成为主流教学平台,校园乃至教师角色将会有很大改变,慕课将取代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也有学者坚信慕课只会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更新,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3]。慕课的出现确确实实影响着当代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每个学科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如何利用慕课更好的开展有效专业教学才是关键。

2.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特征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全面了解酒店管理的基本概况。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内容多样化。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结构多方面,并且其内容之间相关程度不是很高。(2)知识点模块化。以酒店客房清扫服务为例,可分为以下几个流程:卫生间清洁、客房抹尘、中式铺床、吸尘等各个小模块。(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数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都按照“理论 + 技能”的模式。同样酒店管理课程也需要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3.慕课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匹配分析

3.1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开展酒店管理知识点模块化学习。

一方面,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点的模块化,以及具有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特别适合慕课的特点。另一方面,现在无线网络在高校校园也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俨然形成。

3.2实现学生酒店专业知识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作为学生对酒店认知的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均处于模糊阶段。星级酒店管理中的服务氛围和技能无法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微课程将知识点精炼化、片段化,用多种形象的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职业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慕课与市面上的“网校”和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即更关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具有真实的学习环境体验,关注如何使学生从中获益。

3.3为学生搭建交互式学习交流平台

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微课平台除了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外,还有供学习者选择的线上交流机会。同时,平台中存在很多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通过各种交流,可以克服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便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答疑解惑,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员间“互相评分” (peer grading) ,能够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4.酒店管理微课程设计原则

4.1强调资源整合

由于酒店管理课程分为理论类型与技能类型,因此慕课设计也要强调这种专业特色分工。理论类型课程需要突出名校名师的概念,突出理论知识的扎实,可以尝试院校联合开发,打造酒店管理概论专业慕课课程,实现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技能类型强调的是产学研平台,与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合作,进行慕课的开发建设。

4.2强调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程不等于课堂实况录像的一小段切片,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调全过程学习

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可以把慕课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观看视频和做练习,在线下课堂上则把重点放在师生们共同深入的互动交流、探讨,直至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DDIE模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

5.1分析(Analysis)

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工具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这里面特别要注意: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设计。一是结合酒店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二是分析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内容开发。

5.2设计(Design)

内容包括知识点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等。结合酒店管理情景模式,进行微课程知识点设计。比如酒店各部门职能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表现,而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通过服务场景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包。

5.3制作(Develop)

内容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等。微课程的制作不同于PPT等教学工具,专业老师很难掌握这些专门技能。这里的制作需要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与授课团队进行合作,如同拍摄一部微电影一样,进行微课程各种场景、台词等制作。

5.4应用(Implement)

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等。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课堂以外的其余地方,观看网络在线的微课程视频;课堂中,老师围绕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还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深度的知识探索。这里需要注意将传统教学的解析式教学法与“慕课”教学模式的生动性紧密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酒店管理课程的多元性、灵活性。

5.5评价(Evaluate)

内容包括微视频评价、课程组织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基于慕课的微课程教学,将传统教学的两个过程――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正好颠倒,知识传授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由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完成,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同样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转变,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标准来适应微课程。

结束语

MOOC的不断兴起,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毋庸置疑,这一变化打破了学校、国界的大门促使学习成为了人类的基本人权,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 MOOC带给我们的既有希望也有困境,机遇和挑战同行,优势和不足并存。因此如何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开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本文仅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雷明化.基于 MOOC 的高职酒店管理微课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11):121-12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业管理已经从简单的管理车位、维修小区,发展成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业管理也从清洁、打扫、绿化发展到科技化管理,包括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需要有更多的懂技术、懂应用、懂管理的人才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正在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从未进行过相关的培训,多为下岗失业人员兼职,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而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学生,所学的与物业管理行业现实又有很大的差异,根本无法满足上岗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应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和完善物业管理实训体系的建设,为物业管理行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

一 目前物业管理实训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信息,我们在2014年7月,向物业管理相关企业和上海几所物业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以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等形式,对在岗学生的工作情况做了一个调研。内容主要是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和对物业管理教学体系方面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中73%的人认为企业和学校的要求差距太大;15%的人感到缺乏做好日常工作的能力,对一些先进的物业管理设备设施无法操作。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从高职毕业生中招聘的新员工,根本达不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需要用人单位继续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学生进行再次培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通过调查和分析,目前物业管理专业的主要问题包括:

1.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学生对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对学习理论知识毫无兴趣,但对动手操作却有很大兴趣。高职院校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的教学,既不可能把知识点真正地教会学生,也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强调实用技能,重点是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又要区别于职业上岗培训,在强调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也能在日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去。即职业教育既要以就业为目标,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要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积累,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步,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中高级物业管理人才。

2.教学体系配置不合理: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育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和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我们的调研分析来看,73.5%的高职院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超过5∶1。在未超过这个比例的学校中,也有相当多的学校用理论课老师来上实践课,没有相关专业的实训指导老师,更不用说企业一线专家。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却解决不了,导致用人单位录取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第一线工作,却必须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尴尬场面。

3.实训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指导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够,很多学校的实训老师都由理论课程老师兼任。指导教师由于缺乏在一线企业工作的经验,陈旧的实训方法以及技巧早已不能适应最新的岗位要求。部分学校聘请的一线企业人员,本身也不具备授课资质,教学效果不好。

第二,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容量有限,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训学习。更多情况是很多用人单位把实训学生当作最基本的物业管理人员使用,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学习环境。

第三,现场实训环节的效果无法考核,实训老师的工作效果无法监控。整个实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单位的认真程度以及提供的实训条件。而大多的实际情况是学校比较主动,物业管理企业并不热情,整个过程比较松散、混乱,实训过程无法有效地控制。

4.职业资格证书设计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现有的应试制度导致许多学校把拿证当作主要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偏向对相关资格证书的设计,这就导致学生把考证大纲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另外,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仅仅是学生获取该岗位的“敲门砖”,对学生而言,从业资格证书不能很好地支撑企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也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 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参考

美国中美两国高校的物业管理实践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训环境设置、实训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训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对美国高校的物业设施管理专业的调查了解,对比分析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和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的区别,从而借鉴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长处。

1.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与考评

高校物业专业把实训教学模块按照岗位来划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即可进入实训室进行相关的实训,通过实训把知识点更好地融汇进去。老师把实训内容分成几大模块,分组进行实训,并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由实训教师设计,老师有较大的考评权力。

2.实训环境配置

美国高校及社区学院有相当完善的实训设施,实训教室和授课教室融为一体,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教师一讲完知识点,学生可以立即进入实训场所,实训基地仿真度较高,和第一线的环境基本相似。学生穿着工作服,完全融入实训中去,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完全不知道这仅仅是个实训场所。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第一时间能胜任自己的岗位。FSU的建筑学院整体设计非常具有专业特色,楼内是不同颜色的管线与在外的设备与机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线缆、设备是如何布置和运行的,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处处都有知识的熏陶。

3.专业资格考试证书

FM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非是由政府提供的,而是由行业权威机构――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International Faci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来组织考试并发证。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愿参加考试,对于取得的证书有很多种,FMP/CFM/CPM等等,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考试类型和科目。

4.校企合作情况

美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校友回馈大。在FSU,FM专业与很多美国本土知名的企业都有合作关系,如世邦魏理仕CBRE和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公司SAVILLS。每年合作企业会来校进行毕业生招聘,FM的毕业生有进入世邦魏理仕和第一太平戴维斯工作的,也有的进入其他知名企业公司。校友对于学校的贡献是巨大的,除了提供实习的岗位外,还提供大量的设备和工具。一些企业还定期为学校更新设备,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 完善物业管理实训体系的新思路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内容之间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充分发挥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2.实践技能课程体系的重构

应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按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出完整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实践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第一,理论课堂进行实训训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事例的讲解把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自由地讨论,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更好地把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及掌握。

第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企业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验室,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快速得到能适合岗位的人才,把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开来,同时让学校的教师走出去,让企业的有经验的员工走进来。使得企业与学校同步发展,共同承担培训任务。

3.物业管理“仿真实境”模式探索

物业管理仿真实训法是从物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在解析物业企业的运作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模仿物业企业的真实管理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再由指导教师提出其中的不足,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物业管理仿真实训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它完成了高职教育和物业企业人才供求关系的对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实境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1)师生走出教室,进入真实的职场,教学环境非常复杂,教学难度增大;真实的工作情境、现实的工作问题呈现在师生面前,需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进行处理,相对于课堂上情景模拟的问题处理要复杂得多。创新的“实境式”教学有较多的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模式使学生可以直接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用性的体会,积累了一些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技巧。(2)“实境式”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充满快乐的正能量。(3)“实境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提升了职业素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尽早地跨入职业生涯门槛。

参考文献

[1]甘利梅.《物业管理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篇11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1-02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1]。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面对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文化层次低、缺乏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知识,并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干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9-2008.8随机抽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2人,符合2008年WHO的诊断标准。102名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性48人,女性53人, 年龄49-77岁之间,认知能力均正常。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我们随机抽取了102名糖尿病患者,并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比较。将健康教育前设为干预前、健康教育后设为干预后两个组,对同组人群干预前、干预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本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对发放试卷的护士进行培训,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填写细则、问卷上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意义。对随机抽取的11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我们仅对这102份有效问卷的被调查者进行健康教育。

1.2.2 调查工具

本研究调查表共分五个模块,其中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并发症等模块为自设问卷。疾病知识模块是根据“糖尿病控制评价表(CSSD70)[2]”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分别制定了两套“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一)、(二)”,用于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对其知识的掌握情况。健康教育干预前的糖尿病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一),而健康教育干预后的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二)。

1.2.3 统计方法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对收回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总结。102名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9-77岁之间,其中男性48人,女性53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人,中专20人、初中36人、小学26人、文盲8。被调查的102人中有64人吸烟、46人饮酒、90人从不做运动。

2.2 糖尿病疾病知识评价结果

干预前根本不知道470题,干预后根本不知道为87题;干预前十分了解仅有5题,而干预后十分了解则为179题。X2值为780.42,P<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表1 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程度比较表

2.2.1 健康教育前评价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人群严重缺乏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知识,这与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被调查人群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70人,占被调查人群总数的68.6%。

2.2.2 健康教育后评价结果

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了“疾病知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不良生活习惯及自我检测” 等全方位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教育从患者住院开始,从病房延续到社区。教育形式:从病房的一对一教育开始,延续到患者出院后的病房与社区结合,通过集中授课、实景演示、个别辅导及周期性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通过系列的健康教育,被调查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配合,经过5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后的糖尿病知识评价,采用“糖尿病知识评价表(二)”对学习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此次调查结果较前有很大的进步,具体结果见表1。

2.3 健康教育前、后不良生活习惯评价结果

对干预前的102份调查表中吸烟、饮酒及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了统计。在以后的定期家庭访视中进行实地调查,得出干预后的数据,对干预前后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t=9.43, P<0.0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比较表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健康教育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4]。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院功能的扩大,印象中“医院只是照顾病患的地方”的传统观念在逐步发生变化,它除了照顾病患,还肩负着健康教育的重任。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5]。再者,健康教育是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纽带[3]。

3.2 糖尿病知识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陈琼芳[6]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不遵从医嘱的原因:糖尿病知识认识不足,对治疗重视不够;意志力薄弱。我们对102名患者进行了糖尿病知识评价,干预前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程度很低,根本不知道470题。根据现状我们采取了一对一讲解、集中授课与周期性家庭访视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年龄特点采用循环式记忆的方法,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每次家庭访视均对前一次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对于掌握部分进行充分的肯定,对于未能掌握的部分帮助其找出原因,以纠正其学习与认识上的偏差,达到理解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愿改正不良生活方式的目的。经过系列教育,患者无论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生活方式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较干预前的根本不知道470题下降为干预后的87题。通过5个阶段的糖尿病知识学习,我们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干预后的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吸烟、饮酒的人群在缩小,而主动参加运动的人群在扩大。由此可见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患者的认识提高,依从性也会随之提高。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7],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其治疗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着该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采取有效地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对本病引起应有的重视,提高患者健康维护和自我遵医行为[8]。

3.3 防治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关键

本课题对10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的健康教育,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直至病人掌握为止。经过一年的干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程度、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通过糖尿病教育让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重视自己糖尿病治疗情况。目前国际上推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辅导”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最高形式[9]。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面对此病,其生活质量与病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其期望寿命与正常人一样[10]。只有当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相关防治的知识,充分认识其学习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与疾病治疗的之间的关系,并且具备了与糖尿病终身相伴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实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陈再英 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0

[2]阎德文,糖尿病四书之三[M].海天出版社,2007:34-38

[3]黄敬亨,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0:128-130

[4]黄敬亨,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0:5

[5]宋丽萍,宋萍,余梅芳,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78

[6]陈琼芳.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1032-1033

[7]阎德文.糖尿病四书之三[M].海天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