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篇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密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一新特点和新趋势,不仅使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而且对科研工作者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其中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转变就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如果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落后于物质生产,使得实践经验曾掩盖了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的重要性,那么,随着科学发展从积累经验向理论概括过渡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指导作用的加强,使人们愈来愈加深了对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要求人们必须确立新型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历史事实证明,先进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则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科研人员必须重视思维方式的更新和优化,力争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型。

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过去人们的开放意识不强,就科学研究而言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进行封闭式的思考和研究活动。人们只顾自己的身边事,很少考虑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在科研活动中只看到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而看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各个学科以及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只看到本国和本民族的科学成就,而看不到别的国家和其他民族的科学成就;只注意科学本身的发展和理论成果的出现,而忽视科学的实际应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等问题。这是阻碍科学技术正常发展和突破创新的主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要求人们在科研活动中必须摆脱封闭型思维的束缚,逐步转向扩展思维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的开放型思维方式,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汲取先进的、美好的东西,从而加速自身的发展。因此,转变过去那种封闭型的思维方式,进而确立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由静态型转向动态型

静态型思维习惯于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因此,它容易使人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在科学研究中除了“唯上”就“唯书”,往往会导致懒惰和守旧的陈规陋习。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科学研究作为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活动,要求具备节奏快、反应灵敏、高效动态的思想品质。过去那种“静观待变”和单纯“守业”的思维习惯,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们在现实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只有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旧习惯,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保守性的低效静态思维转向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动态思维,才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带动下,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由静态型向动态型的转变。

由单维型转向多维型

单维型思维方式只有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角度,一个逻辑规则和一个评价标准,从而只形成一种思维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的集中表现就是单一化:“一刀切”、“一本经”、“一条道”。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和一个层次,只从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因而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无法达到对事物进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系统,会有许多新事物、新问题,瞬息万变,纷繁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摆脱那种单维型思维方式的局限,不断扩大思维的联想跨度和转换跨度,善于在多样性的统一中进行全方位、多变量的思考和系统比较思考,进而建立起一种多维型的立体化思维方式。否则,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就会显得一筹莫展,无所适从了。与单维型思维方式相比,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它有利于开拓新的认识领域;有助于人们接受真理;有利于增强科学精神等。总之,单维型思维方式使人喜一不喜多,而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反对处理问题上的一刀切,它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用多种方法去认识事物,用多种标准去衡量事物,用多种模式去处理问题。因而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导致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开放。可见,确立多维型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分散孤立型转向群体合作型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不仅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即由过去科学家个人以自由方式进行研究,逐渐转变为多人合作,共同攻关的新局面。当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在采用合作的方式去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难题,这表明了时展的特征。许多重大的科研项目,不仅需要国家组织的合作攻关,甚至采取国际间的合作。如美国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就曾动员了15万名各类学科的科研人员,而全球大气测量则有144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参加。很显然,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强大的动力,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它有助于知识和能力的互补,充分发挥科研主体的潜能;有利于焕发创造热情,在竞争中获胜;有利于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等等。因此,肩负历史重任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有效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从单纯的定性描述转向定性定量的有机结合型

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在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往往以定性描述为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只局限在事物的质的规定上。这对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区别不同事物都是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及其发展都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只有掌握了事物的量,才能具体地认识事物的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把握事物的质,而且要求把握事物的量,并且通过量的规定精确地把握质的规定。在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不是彼此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互相规定和转化的。因此,只有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对精确的定量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论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战略决策、工程项目还是其他许多复杂问题的研究解决,都要求有准确的数量上的分析和计算。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决策、预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正确的决策和预测往往需要有数量化的模型作为前提和依据。所以,定量化的思维方式在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对事物进行数量研究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数学工具以及先进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如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以及高精度分析测试仪、电子计算机等等的出现,对复杂系统进行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有效途径。因此,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

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

篇2

中图分类号:S3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20

植物保护是一门具有多方面研究领域的学科,对于植物的保护需要许多学科领域的汇集。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能够对植物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从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以来,国际范围内的许多新技术与新科技都引入到植物保护领域。目前已经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最佳的防治以及警戒与预测工作,通过绘制不同地区的害虫组成路线图以及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科技的推动作用下,对植物的保护必然会是以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为知识的全新产业,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生物技术成为现代植物保护的主流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涉及到许多科技领域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抵抗各种病虫灾害、除草剂的研发、植物病原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等。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预防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成为新时期的植物保护的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

1.1 转基因抗性作物地位显著上升

经过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控制好农作物防止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培育出新型的植物品种。植物的转基因工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培育农作物抗性品种最有效果、目的性最强的途径之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面积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在预防植物的病虫害的过程中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取得了很大的规模与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上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时至今日,转基因生物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仍没有被发现,转基因食物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危害,所以,在新时期下,转基因生物到时必然会对植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一定会被全方面的推广开来。

1.2 生物工程技术成为微生物农药创新的重点工作

随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重视,开始倡导实行“绿色生态”,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活环境,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农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更期待“绿色食品”的普及,但是由于微生物农药的药效慢、药效期限短、作用也比较小。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带来了传统的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植物的保护。

2 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园林规划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国土面积也十分广阔,拥有着960万km2的国土,这样必然就会面临着我国的城市分布的十分零散,不同的城市也就有着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每个城市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在针对不同的植物利用现代科学加以保护的过程中就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植物的规划与保护。例如:石家庄、北京、郑州这几个城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三面环山,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十分迅速,气候干旱,夏季时炎热多雨,夏季正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阶段,冬季时,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达到了700mm以上。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植物园林规划时就应该以针叶林为主,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落叶阔叶林,这样就符合了根据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现代科学的植物保护规划,达到了理想的植物保护的规划,城市绿化的效果。

3 对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植物保护的新工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植物保护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解决一些植物保护的常见问题,也可以推动着城市的绿化,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对于植物保护在城市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植物加以保护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特点与生长条件,更要考虑到植物的摆放位置与设计。在长期的植物保护的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施工理念落后等一些原因,植物保护的问题矛盾突出。于是,开展了现代科学技术植物保护新工艺的应用到园林艺术工程中,新的植物保护工艺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以及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更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所以,对于植物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新工艺进行探讨十分必要,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植物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植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也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发展,有利于加强我国植物的多样性,对于保护我国的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一)平面广告设计遵循广告的相应原则

平面广告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告效应,从而使广告产品能够大卖,因此,在平面广告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广告的相应原则。首先,平面广告设计需要传递广告产品的特征信息。在平面广告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广告产品的特征信息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使消费者能够明白广告产品的特点和相较于同等产品的优势,这样,在顾客需要相关产品或者需要使用相关功能时,就会首先考虑广告产品,从而提升广告产品的销售额,实现平面广告设计的目的。

其次,平面广告设计需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也是平面广告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够将广告做到消费者的心坎里去,这样,消费者才会买账。

最后,平面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消费者市场和对手的市场进行相应的调查,这样,才能够把握市场这个风向标,才能够使平面广告设计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二)平面广告设计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

平面广告设计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依赖方面。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之下,平面广告设计才能够得以良好的完成其广而告之的目的,实现广告产品销量等的提升。首先,平面广告设计需要先进的设备辅助才能够得以完成。现代平面广告对图片拍摄质量、图片处理质量等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在平面广告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有性能良好的设备来进行拍摄,这样,才能够保证画面整体的质量,同时需要有相应的道具来制作逼真的场景,来辅助拍摄等,这些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之下完成的,只有如此,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才能够完美地实现其拍摄目的。其次,平面广告设计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平面广告设计需要依靠现代的技术进行图片的处理和相应的与广告产品内容相匹配的设计,这些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框架之下进行的。随着现代图片处理技术以及效果渲染技术等的提升,平面广告设计也能够越来越打动消费者的心灵,进而能够实现广告的目的。

二、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性

平面广告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活动。

(一)平面广告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感

美感是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让人们在广告中感受到相应的美,才能够真正地打动人们的心灵,促进人们消费广告产品。首先,平面广告设计需要对整体画面进行艺术处理,使人们能够在观看画面的第一眼就能够感受到美的冲击,这样,人们才能够被吸引到广告之中,才愿意认真阅读广告中包含的产品信息。其次,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色调调配也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此,才能够引起人们对广告内容的好感。如果整体色调调配不当,与广告产品的定位不符,就难以实现广告的目的,有时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得不偿失。最后,平面广告中艺术形象的设计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人们才会产生消费广告产品的欲望,才能够实现平面广告设计的目的。

(二)平面广告中商品形象的塑造也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活动

首先,平面广告中的商品形象并不同商品的实际形象完全契合,而是会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其更具美感,更能够吸引消费者。在平面广告设计中,需要对广告产品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平面广告所传递的广告信息能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告的目的。其次,在一些平面广告中,需要对商品进行一定的艺术抽象,使商品形象艺术化,从而更能够体现商品的优势与特长。对商品的特点与优势进行艺术化抽象,能够使人们对广告产品的印象深刻,这样,人们在需要使用相关功能时,就会首先想起广告产品,如此,便能够实现广告产品销售业绩的提升。

三、平面广告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分析

篇4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7-0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当今时生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以产业革命为后果的空前大变革,它涉及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各学科、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的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着新的技术群、产业群,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对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图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1]。

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应用、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2]。应该指出,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与高校的地位不相称的,因此,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技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比起以往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以及与其相关联系的其它领域中的革命有如下几个特征[3]: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紧密联系综合变革的总和,它使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及各学科向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科学理论趋于统一,技术发展趋于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结合。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的主体因素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人对自然的关系由解释过渡到控制;由分析物质结构和自然过程过渡到有目的地合成物质结构和影响自然过程,甚至合成生命和影响生命的过程。体现了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从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者转变为监督者、调节者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全球性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着同一的科学技术革命。

5.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次使人类劳动智能化的革命,它被用之以代替或增强人的体力,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强化信息科学技术,是普及以自动化系统为结果的智能化。

6.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前导下而实现的现代生产力根本变革,它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二、现代科技革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增强的作用越来越大。哪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面,哪个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科学和技术创新又要靠人才来完成,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拥有大批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发展才有巨大潜力。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型人才,则科技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依靠教育培养和造就的。

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球,呈现出加速化、整体化、物质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顺应科技革命的需要谋求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自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然而,所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大学的培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4]。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5]。

三、高校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成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成功关键所在,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解决人才培养困境,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高校既是知识传播传承,知识创造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推广科学技术理论等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最佳基地,将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融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但是如何很好的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融入结合到高校教育的实际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则是我们高等教育成功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本人觉得在我国高校内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解放思想改变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和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改变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就必须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大力推行创新的精神理念,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着眼于将创新的理念要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各种基础性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否定某些事物或理念,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法方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倡导学生要敢于怀疑的做学问精神,通过怀疑,自己提出发现问题,最后自己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料研究解决问题。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首先,教学内容是培育人才的物质载体,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其次,要使用最新、最适用的教材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追踪学术前沿,增加应用性内容[6]。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如何科学正确利用现有的理论技术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改革单一的讲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将创新的理念渗透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中。

3. 加大高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将创新理念渗透于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家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要进入相关科研生产制造实体企业中,到生产车间中认识了解掌握最新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发现和形成新的科研课题,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加大推广校企合作,建议重视程度应上升到政府主导和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支持配合。

4.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有更深的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容易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更加容易发生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因此大学的实践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到生产实习,科技预研活动和实际科研项目中。开放校内更多的各种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所等实践教育研究场所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自主创新活动。

5. 近年来国家和部分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现象。通过参加此类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学习掌握新技术理论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大科技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奖励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大更多更广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更多的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中。

6. 要倡导高校内部建立院系独立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可以依托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吸收更多的行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到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校企合作基地成为相关行业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中心,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行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在校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掌握到行业内的最近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好奇心更强,求知欲持续时间更长,对新技术理论的认识程度更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

7. 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而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地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他们对创新趋势、信息的掌握程度,生动而又实在的创新工作等不仅直接贡献“实力”,而且蕴藏着教育的潜能。这种优势一旦被补充到大学,那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就可能产生优势互补式的飞跃。

因此,从优势互补考虑,在宏观上让大学、产业和科研三要素,以合作的联结方式组成更大的教育系统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就具有更完备的结构,也就能期待它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 史小俐.现代科技革命与教育体制改革[J].机械高教研究,2002(4):1-3.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3):1-4.

[3] 蒋恕,王华.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S1):168-169.

篇5

2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了数千年,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哺育下,不仅具有多彩的运动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粹。同时,武术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使其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经典代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健身、娱乐等的需求趋向与价值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武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健身、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深受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已经对于本土的武术项目失去了兴趣和热情。现今形势如此之尴尬,需要武术工作者们深思。武术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该如何创新发展?因为中国武术承载的历史使命需要它自身不断发展。现今已是21世纪,武术需要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更多的挑战,来实现在自身的价值。毋庸置疑,现代化发展将是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也将成为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2.1武术现代化释义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代赋予了武术新的属性———体育属性。而且,这种属性已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一个主概念。在社会现代化、体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本土体育项目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协调一致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经典代表,其现代化发展成为时代的内在要求。有学者认为:武术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武术向现代武术转型的竞技武术、健身武术、攻防武术协调发展,以武术国际化、科学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变迁过程[2]。要实现武术的现代化,首先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揉进时代对武术的要求,把武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过程,将是一个武术文化得以复兴的过程;时代对武术的要求,即武术的国际化、科学化与产业化。武术具有体育属性。而体育现代化的特征是在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进而反映现代化的进程。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包含体育领域内的一切内容,并且在不断完善。因此,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其现代化过程必然与体育的现代化过程相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换言之,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武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借鉴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和思想。但是,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它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武术现代化又有别于体育的现代化,其现代化具有特殊性。

2.2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武术现代化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也成为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复杂的社会存在发展体系。它不仅仅是项目自身的一个现代化,而是成为它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武术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众武术现代化、学校武术现代化、竞技武术现代化、武术产业现代化、武术管理现代化、武术传播现代化、武术文化现代化等八个方面(见图1)。但是,武术的现代化并非项目本质的民族意义与民族特色的异化,而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会存在的现代化,是对原有民族意义的填充、更新和丰富,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武术的现代化也不是对武术进行彻底的改造,只是改造和剔除其不被现今社会所接纳或相悖的某些方面,使武术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与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更好的和谐相融,并能相互促进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2.3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先锋

竞技武术是武术向西方竞技体育学习的结果,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有着明显的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特征———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及观赏性等特点。其内容包括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随着竞技武术的产生,这一部分内容得到很快发展,与民间流传的武术区别也越来越大,主要包括武术竞赛与武术训练两个方面。武术竞赛的主角是运动员,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武术运动员队伍,是保持竞技武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体现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武术竞赛的裁判队伍是武术竞赛顺利开展的推动者。建立起一支与其它体育项目相当的国际裁判队伍,将有利于国际武术竞赛的开展。武术能否成为奥运会项目,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武术能否进入奥运会,也直接影响着竞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发展,但入奥并非武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教练员在武术训练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水平高教育的教练员无疑是竞技武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保障。另外,武术训练经费的投入和高水平训练场馆是竞技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对于竞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不仅体现在武术竞技的物质保障上,也体现在武术项目本身的技术体系上,是从内而外的现代化过程。现今看来,竞技武术具备这样的基本要求,而且其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因此,竞技武术是武术实现现代化的先锋。竞技武术的现代化改造之所以成为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具有很大的自身优势与众多有利得主客观条件。所以,竞技武术将成为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3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实社会的面貌,也必将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全球问题就是这一条件下的产物。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兴起了一股未来学思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人类共同面临的涉及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发展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这种思潮对于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戴国斌曾在《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一文中为扬弃武术现代化中的种种异化现象,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个维度对武术现代化进行了一次理论性探索:本质的异化———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散手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对象的异化———“输血”后的武术异化为其它范式的“混血儿”,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支独秀”,竞赛规则异化为“制裁者”;过程的异化———对武术的解释异化为“随心所欲”;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异化为外在于武术的东西;关系的异化———武术系统内不同范式的竞争,其他体育范式与武术的竞争[4]。中国武术的异化现象足以证明现代化发展中科学技术及其科技思想对于中国武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对于武术中这种异化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或是十全十美,武术也不例外。如何来认识这种异化比武术本身的异化现象更为重要,因为当一种指导思想发生错误的时候,那后果将是可怕的。因此,中国武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警惕现代科技思想对武术本质的腐蚀,使得武术的民族特色淡化,精髓内涵出现低俗化。另外,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武术的技术风格,不能只注重西方体育范式的大众、简便的特点,而忽视武术本身技术中的“精气神”之魅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并非仅仅把武术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进行西方体育范式的改造,而是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基本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改进。这个改进不仅仅是内涵思想的丰富,也包括技术的合理创新等等。只有如此,中国武术才会在世界的体育与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有的魅力,也才能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6

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设备的广泛运用,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成熟。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具备新兴表现特征的尖端应用技术,其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广泛引入运用,给世界各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体验过程,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时至今日,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包含平面二维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具体表现类型的媒介技术要素的结合式运用,并且长期处于不间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展开简要阐释。

1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概述

从整体性角度展开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具备鲜明且充分的综合性表现特点,能够实现与多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技术形态之间的结合运用,因而能够长期维持快速有序历史发展趋势。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揭示,我国第一部具备通用性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就是在针对现代通信技术和核物理电子技术等技术形态的结合运用背景之下研制形成的。微电子应用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引入运用,有效提升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物理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表现水平,促进了以光学和激光应用技术、真空电子应用技术,以及超导应用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现代应用技术形态的日渐成熟。而且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为有效提升我国机械工程技术活动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水平,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2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运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实践背景之下,多媒体应用技术借助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充分结合,获取了在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多个具体方面的广泛渗透。在一般性技术分析视角之下,多媒体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在针对平面二维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媒体数据信息要素完成基础性输入和输出技术处理的前提条件之下,能够有效将抽象数据信息要素转化处理为具体数据信息要素。在未来一段是时期之内,借由多媒体应用技术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充分结合,能够保障和促进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切实实现在地质勘探、气象观测、通信工程,以及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化的系统性,或者是功能性应用技术实践领域,获取到稳定且广泛的应用实践活动空间。(2)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升,充分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应用技术支架的相互结合,在较大程度上充分保障和促进了现代半导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发展。在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历史发展阶段之后,半导体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一系列具备更好技术特性的半导体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广泛投入运用。(3)个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个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是一种具备基本性表现特征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形态,其主要的技术性应用功能,在于针对具体面对的各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数字信息要素和数据信息要素展开系统化的计算分析处理。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最基本的功能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功能,就在于针对各种表现类型的数据性信息要素的计算分析处理,且其实际的应用范围覆盖了我国民众日常化生产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4)移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受设备物理技术局限性的影响,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给其广泛性的引入运用造成了显著不良影响。而伴随着个人PC设备和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涌现和普及运用,为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3结束语

针对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本文选取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概述,以及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志珍.浅析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174~176.

[2]王一卓.浅析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20:105.

[3]夏春梅.探讨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4,35:191~192.

篇7

一直以来,我国的采矿工程严重依靠人力。即便是在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今天,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观。但是,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低效的采矿作业已经难以满足工业需求。因此,运用一些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采矿作业效率,便成了当务之急。而从实际情况看,很多现代技术被应用于采矿工程后,发挥出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故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升级采矿技术势在必行。

一、现代爆破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爆破技术是采矿工程非常常用的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爆破技术已经摆脱了黑火药加雷管的技术方式,而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先进爆破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爆破效率和安全性。

(一)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

在爆破采矿技术的应用中,经常出现多个爆破点同时爆破的现象。为消除矿山开采工作的隐患,现代爆破采矿技术普遍采用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即将非电导爆管爆破网路起爆,并呈现炮孔内外结合延时。打个比方,在A、B、C二三个由内到外的爆破点中,在运用无线分段起爆网路技术后,这三个爆破点的起爆时间可以设定延迟,也即A点爆炸后,隔一段安全事件后B点起爆,再隔一段时间C点起爆 这种爆破技术能够运用同一个爆破网路,在充分保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比较好的爆破效果不过,这种爆破技术在应用中必须严格检测爆破网路的安装质量,避免引发恶性安全事故。

(二)激光和光纤起爆技术

激光具有定向性好、可控性强等特点,而光纤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为了进一步提高采矿爆破技术的可控性和安全性,近年来,一种新型爆破技术开始被应用于采矿工程之中,即激光和光纤起爆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激光照射系统,主要提供引爆激光照射:另一部分是光纤母线和分散式分布的光纤线脚,这些线脚与爆炸装置相连,从而实现多点爆破。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引用激光米做雷管起爆的能力,减少了杂散的电流对起爆系统的不良影响,从而减少了因为漏电造成的误爆事故。同时,人群不易受到激光照射的不良影响,同时进行远距离起爆也是这种起爆方法的优点之一。

(三)电子雷管爆破技术

电子雷管与普通雷管的不同在于普通雷管引爆之前是由化学物质燃烧来进行时间延期,而电子雷管是通过自带的微型电子定时电路来控制。也就是说,电子雷管在制造时,就嵌入了特定的电子元件和程序,用于控制雷管的爆炸延时。这种爆破技术与定时炸弹颇有几分类似,极大地保证了爆破技术人员的自身安全。同时,为了保证爆破成功率,在电子雷管生产时,加入了滤波装置,能够有效隔绝外界杂波和电流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电子器件能够正常工作。而从实际应用来看,这种爆破技术安全性、爆破质量均非常好。但是,在安装电子雷管之前,必须进行电子元件性能检测,防止器件内发生短路而诱爆炸药,造成危险。

二、计算机自动绘制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存采矿作业中,采矿罔的制作至关重要。采矿图不仅关系着开采点的设置,采矿机械的配置,还关系着安全系统的设置。而传统的采矿网绘制多采用人工勘测绘制法,不仅绘图效率低,消耗人力资源多,而更严重的是绘图精确度不高,为安全采矿埋下了重重隐患。而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电子计算机强大的功能,来进行采矿工程图的自动化绘制,是再合适不过了。详细来说,利用计算机程序建立起剖面图程序模型,其中包括标尺网、图签、图框、井巷工程、陷落柱、断层以及煤层和地表尺寸和名称。利用相关的绘罔软件,计算机自动绘制过程为:在工程图纸上绘制出标尺网、图签及图框:按照采矿工程平面图采集捕点数据来绘制各种井下生产工程情况:最后,将标尺和名称标注到剖面图上。需要注意的是,实际采矿工程是按照井巷、陷落柱、断层、煤层以及地面等特征条件约束,所以,标尺网、图签和冈框要南这些约束条件决定。

三、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关于矿山安全事故的报道越来越多,矿山安全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因此,人们更加重视矿山测试技术,并在采矿工程中开展了地应力测量、岩层位移监测、爆破振动监测、微震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传统的传感技术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如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腐蚀、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等缺点。同时,还存在传输速度低、信息处理能力差等不足,已经很难再采矿工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这种技术不仅抗干扰能力极佳,而且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相对于传统技术有了成倍的提高。一般情况下,采矿用光纤光栅传感系统主要有光纤光栅解调仪、数据传输和控制总线、数据控制中心以及光栅光纤探测装置等,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对压力、温度、湿度、地应力测量、岩层位移监测、爆破振动监测、微震监测。因此,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四、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采矿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及科学管理,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应用深度和广度也日益增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实现由过去较为枯燥的研究过程到现代可视化的分析研究过程的改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其中,又以可视化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发展尤为迅速。这种技术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探测仪器,直观地将矿体的形态、结构域动态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而且,该技术还能够实时地提供采矿过程中矿体的图像,为采矿作业图的编制提供必要的图像。总而言之,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其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可视化技术的整合也已经完成,即将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篇8

[分类号]G270

1、引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演进历程中形成并留存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致使大量伪误档案混杂其间,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之前必须对其真伪进行考订。我国档案鉴辨工作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两汉、唐宋至明清不断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硕的鉴辨成果,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鉴辨方法。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档案鉴辨在继承传统鉴辨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化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方法及图形图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鉴辨的准确性和普适性。本文主要对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档案鉴辨中的应用历程进行论述,并深入分析其应用特征及功能,以期对今后档案鉴辨技术及鉴辨工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2、科学技术在档案鉴辨中的应用历程

“档案真伪技术鉴辨是借助于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利用一些设备和仪器,凭借鉴辨人员的丰富经验和与档案相关的信息,分析档案制成材料的类型和特征,考证作者,时空定局,由此而确定档案的真伪”。档案鉴辨技术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学囿于史学,因此档案鉴辨技术亦主要蕴含于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具体而言,科学技术在我国档案鉴辨工作中的应用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2.1 “”前的初始阶段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一些科学家,如意大利的Fabroni、德国的戈贝尔(F.Cobel)、法国的达牟(A.Damour)、美国的理查德(T.W.Richards)等就开始应用化学方法分析文物成分。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20世纪上半叶“发射光谱开始用于青铜器成分的分析,开了用科技仪器分析文物的先例”。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人,我国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如20世纪30年代周仁和叶麟趾最早利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中国古陶瓷进行了研究,50年代梁树权等采用重量法对44件殷周青铜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6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建我国c测年实验室,北京大学考古系率先在国内“采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技术进行常规c-14的测年研究,技术简化,工效高,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缩短测量时间,提高测年精度”。此外,金相分析、电子探针检测等科技方法亦开始在出土文物的检测与断代中得到应用,如1964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室采用金相分析法对元大都出土的55件铁器进行了成分检测,1974年又采用电子探针检测了大葆台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中出土的环首刀和铁笄。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主要应用于考古学中的田野挖掘、古迹调查、测年断代等领域,而对于文物特别是档案的应用尚不多见。

2.2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阶段

“”时期,我国各项事业遭受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次引发了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急剧变革,如1990年在参观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览时就曾强调“鉴定文物要利用科学技术,不要净用眼学,这种老传统的办法,要结合科学技术”。近年来,电子显微镜、热分析技术、光谱、色谱、质谱、x射线、碳14测定等现代化仪器及科学技术在考古、文物鉴辨中逐步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如北京大学建成的加速器质谱计(PKUAMS)被大量应用于文物鉴定等研究之中;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文化部门分别使用x光、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对馆藏毛公鼎、陈侯午敦等文物档案的真伪进行了科学鉴辨。同时,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存贮、转换、检索及传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为文献鉴辨注入了新的活力,如1991年杨镰曾利用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坎曼尔诗笺》(以下简称《诗笺》)的真伪进行了科学鉴定。此外,有些学者还利用统计学、数值计算方法等对档案进行了考据。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已被应用于科技考古、档案鉴辨及相关领域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工作体系和研究方法。

3、科学技术在档案鉴辨中的应用特征

根据不同标准,档案可以被划分为多种类型,其鉴辨技术亦互有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档案鉴辨技术既具有一般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3.1 档案鉴辨技术的共性

篇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已迈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为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各行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档案事业也不例外,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档案工作进行观念大转变、工作大转轨、事业大转型。由过去的传统型、封闭型向现代型、开放型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档案工作呈现出了鲜明的文化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特征。显示出了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局面。档案工作要适应和跟上新形势的发展,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工作:

1、档案工作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长期以来,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封闭保守、管理落后、服务意识跟不上、利用率低。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闭门办公,档案(室)馆随处可见“顾客止步、谢绝参观、不得入内”等警示,把个档案部门列入“军事禁区、密秘部门”行列。档案工作处于封闭的环境里,工作人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弄故纸堆”,除了负责接待利用者的同志接待少数几个拿着盖有几个红印章证明的利用者外,其他人员很少甚至没有与外界接触和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给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造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工作只停留在接收档案、整理保管档案、坐等上门提供档案利用上。思维方式非常封闭保守、单一单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档案部门已经走出了这种传统的封闭形式。一是把档案工作由系统内部移向系统外部,由馆内走向馆外,采取多渠道、多方向、全方位的开展档案工作。二是档案价值取向有了突破性的转变,由原来关起门办公,档案资料自我欣赏转向社会、转向市场,档案资料来源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全面。三是加大了档案工作力度,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多途径、多渠道发展档案事业,取得了明显效果。

2、档案工作必须由业务性专业性向社会性方向转变。档案工作确实是一项专业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者不仅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等等。这一切给档案管理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产生了错觉,误认为档案工作就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专业工作,只要管理好本级档案,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档案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是党委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除了要抓好本级档案馆藏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外,还要抓好社会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依法对辖区内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要做好档案工作,让档案工作走向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运用社会性的工作方法来做好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

3、加强现代化档案馆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作为档案灵魂的档案网络信息,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档案部门必须加快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数字化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内容有,档案储存

数字化和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数字化两个方面。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做好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建立建全网络化服务体系,提高档案工

作管理水平,做到更加快捷、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4、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报务社会。随着产业

结构调整,企业产权变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给档案部门服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作为以服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档案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档案部门要在“服务”两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围绕“服务”开展各项工作。一是服务观念要创新。论文大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的运用,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档案工作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抓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而是要把档案工作提高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度来认识。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做到快捷、有效地服务。要利用档案服务工作,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服务内容要创新。档案工作在服务内容上,也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不断调整服务内容,做到广、快、全、准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服务内容有多种形式,在新时期,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属于现代化管理服务内容,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能及时播出、滚动播出,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利用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如通讯卫星、邮电信息网络等,将档案信息出去,让利用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利用档案资料。

篇10

2.现代奥运科技的困境

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奥运就具有两重性。在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之下, 现代奥运越来越辉煌盛大这是科技奥运的积极面孔,同时,科学技术登堂入室, 反客为主, 这是科技奥的的另一副面孔。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广泛地改变着世界。工业革命之后逐步发展壮大的近代工业使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 世界各地的交通与通讯越来越便捷,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人类创造了现代科技, 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却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就奥林匹克运动而言, 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技术异化以及整个社会异化是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动因之一,而令人感到尴尬的是, 现代奥运借助于科技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以克服异化为目标的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也陷于异化的境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科技异化是其发展面临的巨大难题,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对奥运赛场的主宰,比赛中的审美缺失与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精神三个方面。

2.1技术对赛场的主宰

在技术引领的背景之下, 奥林匹克运动也彰显出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对于身体能力的不断超越, 但因为人的生理结构局限,人身体能力总是有限, 而科学技术的出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人的身体能力的超越。如今,决定比赛结果的因素已经不全是人自身,技术越来越成为体育比赛中的主角,日益成为影响比赛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这加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技术化, 使奥林匹克运动对于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体育运动本来是提升人的重要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技术对于体育的主宰已经使体育,使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丧失本真的意义。1992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七次欧洲体育内阁首脑会议通过了新欧洲体育对于现代体育进行了反思, 认为现代体育的行为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和工业生产相类似的某些特征, 即只注重结果。体育比赛应该不断地改善结果, 而当今仅剩下了量化的记录。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着体育的发展,人们把提高运动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运动器材,服装和运动技术改进之上,甚至是借助于基因技术和电脑技术来获得运动成绩提高,人的身体能力没有提高,反而成了一种机器,实际上是人通过体育比赛显示了技术的威力。过度依赖技术的应用,其体现出的不是人的身体的价值而是技术的价值,。这只是技术的胜利。

2.2公平精神的消解

现代科学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运用,自身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如通过先进的仪器准确判定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制定统一的比赛量化规则,精确测量,减少误判,通讯以及摄影技术可以全程跟踪, 增强了比赛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对公平竞争精神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也是无法回避的,过度依赖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问题是体育技术先进的国家与体育技术落后的国家之间的比赛成绩差异拉大,造成一种实际上更大的不公平。因为在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实现技术化的条件下, 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自然是两个方面,即选手内在的身体能力与外在的技术条件,而体育技术落后国家的选手只有靠自身的身体能力进行对抗,这是技术占有上的不公平。发达国家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 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这是落后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这也是奖牌获得者多为欧美国家的运动员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技术, 但是输出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 而且往往会附加很多条件。

2.3审美趣味的缺失

现代体育比赛只重视结果,竞技比赛的评判越来越精确化,标准化。必须满足标准化条件,用各种精确的数据和严格的程序来监督控制, 体育运动是人身体自由的动作。比如艺术体操, 这是以审美感觉为主的比赛项目,但是,为了追求使比赛结果更加客观, 减少评判者的主观感受,动作审美被忽视了。而且最主要一点是由于奥运会已经诞生多年,随着直播的参与,观看奥运的观众对每一个参与国家的优势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项目,因此很多比赛,也可以提前预知答案,没有了体育比赛中应有的对抗性。在现代奥运会中,除了一些个别项目现场观众会进行观看,大部分项目已经没有了兴趣。严格而刻板的技术动作扼杀了灵动而丰富的审美趣味,这无疑是当今体育赛场上的重大遗憾。

3.“科技奥运” 困境的化解

3.1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认识的回归

技术所造成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异化现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所以,科技奥运的困境一直没有被人们清晰地意识到。消除科技奥运的困境,就必须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困境的客观存在,以促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价值上的回归。使人们对人运动本身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正确地评价技术的价值,规范和限定技术应用的合理限度。

3.2坚持人本原则

指导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本思想是其创始人顾拜旦先生确立的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出于这一人本原则, 奥林匹克运动提出体育为大众的思想,倡导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世界和平,环境保护,反对地域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服用兴奋剂。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宗旨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人本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准则, 当然也是科技奥运的最根本原则。科技奥运的发展应该以人本精神为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根本标准,就是要看这一技术是否能够有益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 坚持这样的伦理原则, 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科技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结束语

今天,有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兴风作浪,有奥运商业化运作带来的经济刺激在推波助澜, 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在技术应用方面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日益深入和广泛的技术运用已经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类发展困境。在困境中反思,在悬崖上勒马, 寻求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人间正道, 这无疑需要艰巨的努力和漫长的期待。虽然长路漫漫, 但只要我们坚持人本原则, 积极探索,总会有走出困境的一天。

[参考文献]

[1]范伯元.科技奥运[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8.

篇11

2.改变以往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方式,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效果。由于CAI课件、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造型等内容的学习,和以三维型状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抽象走向直观,学生感觉轻松,提高更快。

3.计算机绘图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中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方便、快捷和高质量,从而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计算机绘图,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开设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的CAD、CAI等现代技术课程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做了知识上的准备。

在此,我谈谈我的想法――采用“四化”的教学手段、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教学的新路。教学,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生不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是徒劳,采用“四化”的教学手段,可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电化教学经常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设备已大量运用于职业技术教学中。模型、示教板、挂图在观察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时,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同一内容往往要多次重复演示。而采用电化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与模型、示教板相结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触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机械制图》中运用电化教学可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录像或幻灯片进行微观和宏观、表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连续过程,更突出表现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细致入微之处、关键转变点充分突现出来。同时对重点、难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留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如三视图的建立与投影规律,投影作图、剖视等都可自制幻灯片用于教学中。

2.实践画图课堂化。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实践画图课堂化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到优化环境的制图室去面对实物画图。教师仅提出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可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三视图书、剖视、剖面、零件图、本专业准件等章节都可进行。画图是《机械制图》特有的实践教学。通过画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应用过程。学生要经常不断地画图,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可促进知识的发展,发生飞跃的认识,培养起创造能力与个性品质,在今后实际生产中进行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