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2: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海绵城市的弊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能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拥有量却非常少。而近年来很多地方也会产生干旱缺水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国开始大力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缓解干旱的问题。然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就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水资源的利用还是存在很大不合理性。当有大量降雨情况时,不能做到对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降低了水源的利用率。同时,在对生活用水、工厂用水等污水的排水设施上,也未能进行合理的净化安排,造成河水、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感染干净水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1.2受到传统的清扫方式的影响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公园绿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进行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时,由于一些细节问题,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那就是,当进行日常的清扫时,传统的清扫模式会有可能将道路中的污垢扫进绿化带,这样就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时所收集的水资源产生污染,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限制了它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公园绿地系统对于海绵城市的辅助成效,所以,看似简单的清扫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块绊脚石。
1.3建设海绵城市的制度规划不够完善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制度才能够使海绵城市的获得更好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于大部分的海绵城市建设都给予重视,但是对于规划制度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而,不完善的规划制度,会大大制约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不利于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的发展。
1.4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海绵城市概念是近些年来新出来的城市建设概念,所以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还是非常短缺的。而人才的短缺,导致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支撑,就不能将海绵城市达到其应具有的成效。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不能深刻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理解,所以间接的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而海绵城市的主要建设人员就是这些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度和积极度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同时,由于人员综合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将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融合,公园绿地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辅助海绵城市的建设。
1.5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不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而进行利用的水资源不能保证其污染程度,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大弊端。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园绿地中的污染物监测力度不够,导致对污染物的数据较少,不能尽量准确的判断出水源的污染程度,从而确保最后所收集的水资源是否干净,能否供认使用。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2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策略
2.1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我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时,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极其重要的[1]。只有科学合理的对水资源予以利用,才能真正缓解缺水问题,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成为海绵城市建立的推动力。
2.2改变清扫道路的模式
由于传统清扫道路的模式会将许多污垢带入绿化带中去,这就会使得在绿地系统的辅助下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2]。如果收集出来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话,就不能供人们进行日常使用,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改变清扫方式,降低污垢进入绿化带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水源被污染,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2.3对海绵城市建设制度的完善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让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度的完善,会让许多看似疑难的问题变得清晰。科学合理的建设制度,不仅能够让工作更好的完成,还能促进工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4定期对员工进行综合培训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性人才相对而言比较稀缺,所以,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大限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4]。所以,应该开展定期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受限于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应对紧急状况的心态等内容。注重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退缩,不畏惧,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添一份力,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2.5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
当污染物污染了水资源后,会使得水资源指标不合格,导致不能供需要的人们进行使用,降低了使用率。如果不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雨水污染指标就可能出现不合格现象。所以,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比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只有加强了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才能确保收集的水资源指标合格,缓解缺水问题,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3结束语
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能够节省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这份事业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完善建设制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监测力度等方法才能使得海绵城市真正为人们所用,成为一项益民的好事。与此同时,还能尽最大的可能,提升我国人均的淡水拥有量,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作者:施岳军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绿化管理所
参考文献:
[1]马韩乾.园林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分析[J].江西建材,2016,05:241.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07(2015)12-006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多个城市遇雨即涝、遇干则旱的问题逐渐受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重视,而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重庆市的这种现象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指在建设城市过程中,通过“源头控制”、“中途转输”、“末端调蓄”措施,让城市能够在雨量大时蓄水,雨量小时排水,从而发挥调蓄作用,减少城市内旱涝现象的发生[1]。随着海绵城市概念不断被我国学者探讨研究,我国政府部门也开始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纳入近年来实践的重点,2014年,重庆市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作为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2-3],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积极探索,为促进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等提供支持。
1重庆市的气候及城市特点
1.1雨季时间较长、降雨量大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中上游地区,该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因此土壤蓄水层较薄,不适宜存水。且重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水量较多,随着近年来重庆地区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水土流失现象逐渐加剧,这都进一步促成了重庆市的降雨量不断增加;有数据表明,2010年以来重庆市每年的降雨量要明显高过2010年以前,这为重庆市内部排涝工作增加了难度。
1.2城市土质变硬、遇雨即涝
重庆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而且随着重庆市城市化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中不透水性路面范围也开始越来越广,城市排水越来越难。虽然部分雨水能够通过地下排水网进行排解,但是部分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经常发生内涝现象,一旦内涝现象发生,不仅严重阻碍了交通,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重庆的山地地形特征,降雨时地表冲刷较大,由此产生的径流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可以说,海绵城市在重庆山地城市建设应用迫在眉睫。
2海绵城市在重庆市建设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技术研究已经开展,且部分技术已在重庆市试点地区应用,下面针对海绵城市在重庆市试点地区建设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介绍
目前来看,重庆市在海绵城市的技术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特细沙源区面源污染控制、复杂地质条件下源区促渗减流技术、大坡度道路径流路肩带渗滤技术、组合模块式大坡度径流控制滤池系统、径流入湖强化侧向流生物滤池净化、道侧绿地径流滞控技术及微型水景滞存技术[4],下面对这七项技术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1)特细沙源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是指在建筑及道路的建设中使用的一种土壤聚合物,通过这种聚合物来让细沙粘性增强,从而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及保证稳固性;并且这项技术还能够有效避免土壤水分渗透不充分的弊端,从而提高地面的渗水性能。(2)复杂地质条件下源区促渗减流技术,是指针对已经建成的硬质地面地表,应该有效利用硬质地面附近的绿地、草坪等设施,来减少地表径流,重庆试点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在绿地中采用植草沟等,在转输过程中逐步减少地表径流。(3)大坡度道路径流路肩带渗滤技术,是指针对城市中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在路肩建设能够承载路面径流的排水渠,并通过排水渠的梯级设计来缓解水流速度,有效缓冲洪峰流量和洪峰时间。(4)组合模块式大坡度径流控制滤池系统,也称之为塘床系统,是指在水流进入排水系统之后,通过在滤池上面铺设的砂砾来对泥水进行分级过滤,从而防止由于雨水过度污染而造成的城市排水不畅。(5)径流入湖强化侧向流生物滤池净化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系来对雨水进行净化,尤其是针对大量流进湖中的雨水,从而让雨水有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为城镇干旱季节的到来储备更加充足的水资源,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6)道侧绿地径流滞控技术,是指利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来让雨水形成滞留,并初步对泥水进行过滤,为下一步的排水及净水工作带来便利,尤其是道路两旁绿地暂时的存水性,能够有效缓解地面排水压力。(7)微型水景滞存技术,是指利用小型的城市绿地景观来对大量降雨时地表的雨水进行暂时的存储,比如花坛、水池等等,并且这项技术还能够有效利用小型景观中的生物对雨水进行净化,有利于后期的水资源利用及城市排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2.2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检验
目前来看,上述七项技术在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已经逐步开始应用,通过利用监控设施对试点地区与普通城市地区的地表雨水排放速度进行比较发现,在同一降雨量的前提下,试点地区的雨水在20min以内就已经排放干净,而普通城市地区在降雨一个小时以后地表仍然有大量存水。其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中的相关规定,对重庆市两江新区的海绵城市试点与普通街道的排水过程进行检测,发现试点城区内的水量排泄非常顺利,而且也几乎没有排水死角,另外还对试点的排水时间进行测试,虽然也有部分地区排水时间与预计时间要长一些,但是并不影响雨水接下来的排放程序。从上述测试中可以看出,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海绵城市在重庆山地城市建设应用带来的启示
通过对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来看,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较好的起到促进城市建设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达到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提高山区城市的蓄水功能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内涝可能性的目的。在对重庆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得到以下启示。
3.1技术创新应持续加强
从上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来看,虽然已经初步研发了几项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成果,但是径流聚散工程过程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水文、土壤侵蚀、水资源研究等相互交错影响,一方面通过降雨时间空间的分布研究,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如GIS、HSPF、SCS、PLOAD及SWMM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分段集蓄利用、优化配置各种径流调控技术措施相结合,不断创新突破,方能较高精度的解决海绵城市的建设遭遇的瓶颈。因此,相关研究院校机构等应针对重庆山地城市的实际需求,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3.2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市政、规划、建设、园林等各个部门之间的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筹协作。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规程》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正在编写的《重庆市海绵城市技术细则》等,政府以及相关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透水铺装区域,合理控制透水地面面积比例等,市政、园林部门应在绿地规划中协调下凹式绿地建设,建设部门应根据用地功能、地质条件等综合考虑技术措施以控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在为海绵城市的政策建设工作提供良好氛围,保证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效果[5-7]。
3.3市政基础数据收集范围应逐步扩大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加大,国内一些城市例如辽宁沈阳市、江苏镇江市、浙江嘉兴市、山东济南市等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应广泛开展经验技术交流,促进海绵城市发展建设。目前来看,我国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主要在长江流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江流域普遍降水量大,该地域土质较硬,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比较迫切的原因导致的;但是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不仅仅在长江流域,同样在东部沿海其他城市有着迫切的需求。另外,不同地域的城市降水情况不同,地形地貌等地质条件不同[8],试点范围的扩大也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大范围的基础数据。
4结语
随着开发建设周期的缩短,海绵城市建设的任务也日益艰巨,海绵城市不是某一项政策提议,而是真正的用实践来证明海绵城市的时效性。这不仅需要新理论、新技术体系、新的开发建设模式的建立,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技术及管理、监控措施,包括新的规范标准的制定,传统规划、设计、观念的改变,政府不同职能管理协作,合理的监测评估等。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长期的系统性的建设工程,重庆典型山地特征对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更要迫切,需要在当前的经验积累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改善生态水环境,为其他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借鉴和支撑,促进社会及经济和谐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S].2014.
[2]刘春雪.重庆两江新区:建“海绵城市”解“城里看海”[N].新华每日电讯,2015-03-31(7).
[3]刘宇斌.建设海绵城市,倡导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5-01-29(4).
[4]张亦筑.“海绵城市”对雨水“吸放自如”[N].重庆日报.2015-04-02(3).
[5]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9):5-7.
[6]车伍,马震,王思思,等.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2):8-12.
1海绵城市策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另外地下水过度开发和回灌不足也对气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例如热岛效应、土地沙漠化等,这些问题是当下城市建设中应当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关于城镇化建设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谈到“海绵城市”快速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已经发展数百年的城市,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现代城市,在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出现的弊端并不能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从城市的水系统方面和建筑设计方面进行一定的技术化改造。而水系统的改造需要更大的经费和精力,有时甚至会妨碍城市交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建筑本身的设计与改造尤为重要。
2“海绵城市”在建筑角度的实施分类
实施海绵城市计划可以综合利用渗透、滞留、蓄在建筑方面实施海绵城市的目标有2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后建筑的方案应该如何设计;二是对海绵城市提出前已经建好的建筑应该如何改造。下面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建筑场地材料、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建筑构造节点的创新方面进行详述。
3新建建筑设计
3.1设置渗水铺装渗水铺装与非渗水铺装相比有以下优势:①自然降水能够较快地渗入地下,适当地保持地下水资源存量。②路面积水量减少,使行人车辆安全出行。③有利于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维持生态平衡。另外,对城市环境来说还有吸收噪音、吸收粉尘的作用。选用渗水铺装时可采用渗水砖、透水混凝土,以及生态铺装等材料。(1)渗水砖具有较高的耐久性、渗水性等特点,可用于人行路、路侧石、围树石、盲道石等,在建筑总平上可提供帮助。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某小区广场(见图1)。另外其色彩丰富也可用于广场、塑模彩砖等。(2)透水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渗水性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园林、广场、景观道路铺装部位。另外其色彩丰富的特点,可以根据环境功能设计图案大型,其构造节点如图2所示。各个省均先后在公园、道路等地方实施。(3)生态铺装指铺装与铺装之间故意留出一定大小的空隙,可以在上面种植植被,优点是可以和植物相结合,主要应用于景观道路及生态停车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地上生态停车场(见图3)。
3.2绿化屋顶绿化屋顶对于雨水一直具有良好的渗透和滞留绿化植物选择的主要原则如下:①选择抗寒性强、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矮灌木。②较低的养护管理要求。③移植耐修剪、容易成活、生长较缓慢的品种。④选择能够吸收污染、抵抗空气污染的品种。⑤选择不易倒伏、耐积水、抗风的植物种类。⑥选耐瘠薄、阳性的浅根植物。如: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与宿根花能力,并且可以配合雨水收集装置设置渗透层实施净化。在南方地区雨季,时常几天连续下雨。通过绿化屋顶的植被会有大量雨水渗透且滞留在土壤之中,并可调节顶层建筑功能用房温度。新建建筑设计可按照正常绿化屋顶建造方法建造,以蓄水种植隔热屋面屋顶为例。卉、藤本植物、绿篱、抗污染树种等。种植层:在设计种植层时,主要对种植层的栽培介质的密度进行控制,其栽培介质的堆积密度不宜大于10kN/m3。滤水层:滤水层可分为根系发达、根系弱两方面。灌木或乔木等根系发达的绿化植物可在粗骨料上铺60~80mm厚细骨料,细骨料按5~20mm粒级配,上粗下细。绿篱、藤本植物等根系弱植物可选用聚酯无纺纱过滤层或玻璃纤维布过滤层,具有重量小特点。蓄水层:蓄水层的处理根据植物的选用不同而有所区分,当选用灌木或乔木等稍微大型的绿化植物时可选用轻质多孔粗骨料蓄积,粗骨料的粒径不应小于25mm,蓄水层(包括骨料和水)的深度不小于60mm。当选用绿篱、藤本植物等小型植物时,可选用80mm厚15~20陶粒,内铺穿孔PVC管,对土壤层保持相对量的水分。防水层:防水层的考虑需根据建筑屋顶的防水等级设置相应的防水方法,二毡三油、SBS防水卷材或复合防水。附加蓄水池部分需要选用等级不低于C25钢筋混凝土材料一次浇筑完成。
3.3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自动系统和普通收集。自动系统是在建设时在屋顶檐沟排水处、地面地漏和明沟暗沟处、绿地低凹处设置集水口,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可以将雨水存储于水箱之中,以用于建筑内的生活用水及绿地的灌溉(见图5)。如果降水量过大,也可以通过收集装置合理规划依次排水,减少出现城市洪涝的几率。普通收集就是指通过简单的方式收集雨水,例如在建筑旁边设置蓄水池、渗透井,造价低,但适用范围有限,需要人力管理。雨水收集系统的造价及后期的维护比较昂贵,建筑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部分实施。而普通方法虽然造价很低,但始终影响整个建筑场地内的气氛。关于雨水收集系统我们可以参考瑞士政府的作法。瑞士政府将这种政策推行到每家每户,在各户居民住宅的屋顶设雨水回收口,利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蓄水池。经过简单的沉淀过滤后可直接利用水泵将雨水输送到房屋的各个部分。如输送到屋顶处,建立屋顶花园,为花园植被提供水分。沉淀后雨水还可以被输送到卫生间和厨房,用于洗涤衣物、冲洗厕所、种花种草、清洁室内等。
3.4提高场地内绿化率除以上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场地内绿化率来实现海绵城市计划。在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气候,建筑更提倡通透性。在建筑设计中可设置下沉式庭院,下沉式绿色花园,也可将首层架空,尽量减少对该地区原有绿地植被的破坏,以及设置绿化停车场等一系列方式来提高场地内的绿地率。也可以在大型的建筑聚落群中设置人造湖,如小区、学校等。人造湖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群起到了一定的蓄水作用,也可促进地下水的回灌,水量的蒸发使建筑群内的小型气候有很大的帮助。如:广西科技大学的积微湖、宗元湖,华林郡邸别墅区观赏湖,以及清华坊的人造湖畔等,大量的这种做法对市区的热岛效应也有一些改善。
4已建建筑改造
对已建建筑改造本文主要探讨普通屋顶改造为绿化屋顶,应该注意以下4个问题:
4.1旧建筑的屋顶是否能够承载住绿化屋顶的荷载原有屋顶一般是普通上人屋顶,均布荷载大约是150kg/m2,规范指出上人屋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加建屋顶花园。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改变均布荷载的情况下,进行改造。
4.2改造后的屋面需要什么样的防水层可以将原结构的防水油毡层改为SBS防水卷材,这样既可以增强屋面的防水性,又可以降低结构的均布荷载,从35kg/m2降到10kg/m2左右。
4.3是否增设过滤层和排蓄水层过滤层可选用聚酯无纺纱过滤层或玻璃纤维布过滤层,重量小,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不妨碍植物毛细管作用,且会保证蓄水能力。排蓄水层大致可以选用80mm厚15~20陶粒,内铺穿孔PVC管,对土壤层保持相对量的水分。既能保持水量充足,又避免植物水分过多而死。
4.4屋顶绿化植物种类对于已建屋顶绿化所选植物应具备耐旱,根系浅且弱,没有穿透屋顶防水层能力、抓地牢不易被风吹起、所需土壤层薄,对屋面荷载小等特点,如佛甲草、爬山虎、牵牛花、凌霄、地锦类、油麻藤、茑萝、木香等植物都具备以上特征。
5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已经刻不容缓,在建筑领域上已通过设置渗水铺装、建造或改造绿化屋顶、雨水的收集,以及建筑场地内绿化率提高等手段切实地贯彻“海绵城市”理论。只有坚持“海绵城市”理论,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效地改善城市气候。
参考文献:
[1]yyx52026.城市环境与旧建筑屋顶绿化改造[Z].[2016-05-12].
[2]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9):65-78.
[3]周迪.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174-175.
[4]李必瑜,魏宏杨,覃琳.建筑构造上册[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31-151.
[5]廖朝轩,詹丽梅,陈家梁,等.城区水文循环机制与改善策略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8,19(1):49-53.
[6]张辰,贺晓红,吕永鹏,等.美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12条原则的启示[A].中国市政工程,2013,(168):14-16.
[7]廖朝轩,江育铨.都市水环境与雨水利用计划[J].台湾环境与土地,2014,2(2):50-59.
[8]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新常态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与挑战
1.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人们常用若塞姆曲线来表达大国城镇化的历程。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城镇化率为3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加速;第二个转折点是7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减速。实际上此曲线是美国地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描绘的,是以新大陆体系国家(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为样本的城市化基本规律形象化。而旧大陆国家(原住民为主的国家)并不是这样,它们的城镇化峰值一般在65%-70%之间,转折点实际上在57%附近。这就意味着中国近几年城镇化速率就要开始转折。同时,根据人口数据分析,中国50岁以上的农民工大部分都存在回乡养老的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际经验显示,中国的城镇化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这意味着每年从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将开始显著减少。
2.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国际经验表明,机动化率达到30%,即每百人拥有30辆车的机动化水平的时候,郊区化趋势就会非常明显。中国2014年每百人拥有机动车20辆, “十三五”末期将接近30辆。目前东南沿海已普遍达到30辆的水平。再加上高速公路总里程将居世界第一位,同时空气污染、高房价等因素都将对大城市人口转移产生巨大影响。香港1974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借助其完善的信息分析,可以揭示南方城市雾霾的主因是城市尾气。北方地区则是因为机动车污染和冬季取暖煤烟的双重污染相叠加。
3.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快速来临。通过模型计算,如果按照现有政策不变的情况,到2050年,中国人口中位数将比美国还要老十岁,这无论是对经济竞争力还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4.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主要有两个数据,一个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中后期,进城人口会逐步减少。二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数据,城市化之后的日本、法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35到40平方米。中国虽然未经住房普查,但是通过抽样,我们基本上可以估算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5平方米。各地的空城、鬼城不断涌现,再加上最近报道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低于日本,一些城市住房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超过10个月,有的甚至达到50个月左右。即使几年不再建设,库存房产都处理不了。
5.碳排放的国际压力空前增大。在2015年的一次国际论坛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惊呼“中国水泥三年消耗量等于美国一个世纪的总量”;我回应他:“在中国解决住房问题必须依靠水泥钢筋,不像美国靠的是木材,水泥消耗量占全球40%属正常,但当前建筑节能工作进展较好,碳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下降。”现在碳排放为什么压力空前巨大?中国不仅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值,同时总量是当前美国、欧盟的总和。尤其是近10年,中国碳排放增速是美国的近5倍。
6.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会持续加剧。根据世界城镇化经验,中国总体上不会出现城镇供水难。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突发性水污染,能源和水资源的局部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将会加剧。许多江南水乡缺水,均属水质性缺水。
7.城市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加剧。先行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候是三大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在北京周边,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违法用地,这些违法用地就像“包饺子”一样把北京包围了,导致传统的风道被封死。国家气象局给出数据:北京市内地面风速每10年就下降10%。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非常大,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往往是排污利润的5倍以上,治理周期非常长。
8.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中国的城市跟国外相比,大城市的光鲜度差不多,而小城镇却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不善、公共品提供不足、生态环境退化、就业岗位减少,十年间,中国小城镇居民人口减少10个百分点,相当于从小城镇流走了一个日本的人口。
9.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当前交通拥堵正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全面扩散,从早晚高峰向全天候全面扩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全面扩散。再加上城市高架桥、大院落都扼杀了绿色交通、步行交通;交通拥堵导致空气污染加剧,又使原本骑车出行的人们转乘私家车,造成了恶性循环。
10.城市特色和历史风貌正在丧失。一大批国外后现代建筑师和具有崇洋思想的决策者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后现代建筑的大型试验场,大量“大、洋、怪”建筑在各处拔地而起。北京有“鸟巢、鸟蛋、鸟腿、鸟嘴”,以致全国都流行,甚至连贫困县都有“鸟巢、鸟蛋、鸟腿”。
11.保障性住房过剩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当前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没人申请而大量空置,前段时间中央台报道,贵阳有五万套保障房空置,同样的问题在许多城市都存在。许多保障房已经搁置了两年,表现出供给侧机制出了大问题。但是大城市住房的投机过盛也正在成为现实的难题,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将可能会遭遇日本式泡沫破裂的悲剧。
12.城市的防灾减灾功能薄弱。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全球600多个大城市中,有450个暴露在同一种灾害之下。中国这个比例更高,因为中国“城市群”众多,地下管道为“城市的良心”,却因“看不见”而被长期忽视。中国城市领导任期又比较短,再加上城市人口越密集,人口规模越大,对城市灾害的放大效应越明显。中国城市属紧凑型城市,城市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将特别巨大。
深度城镇化主要策略
1.要稳妥地开展农村试点。 “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大城市郊区化活力最高的时期。为保证城市的紧凑式发展和节约耕地,首先必须正视和有效克服农村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式改革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并使其服从、服务于健康城镇化。应该明确指出,在机动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防止出现美国式的城市蔓延。如果集体建设用地没有规模控制,城市蔓延的局面将难以收拾。这方面的限制政策已出台,有的正在进行更全面的调整,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有体现。
2.以“韧性”城市规划来统领整个城市各种基础建设,提高防灾性能。国际韧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灾害),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韧性城市应具有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和经济弹性,其中技术弹性是指城市生命线受到外界干扰(灾害)之后,保持其主要功能的那种弹性。这种弹性对城市宜居性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以这种新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基础设施规划再创新。建议把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示范城市、新能源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统筹起来,用城市弹性的理念加以整合,使城市极大提高防灾减灾性能。
3.推行城市交通需求侧管理。在城市交通空间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下,增加道路供给往往不易实现减堵效应,必须实行需求侧改革。过去强调满足私家车出行的供给侧项目,比如说建设高架路、立交桥,盲目拓宽街道,取消和压缩自行车道,这已经形成恶果;而且各种交通工具对雾霾和能耗的贡献完全不一样。应该从需求侧入手调整,大幅提高绿色交通比例、倡导可持续的交通模式。
4.变革保障房建设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如果继续放大房地产泡沫,那可能会出现日本式的经济断崖式下降恶果。应该将中国保障房建设模式及时转向欧盟模式,学习欧盟各国动员低收入群体自发开展合作建房的经验,出台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变政府建、政府管为民众合作建、自己管,政府监管扶持的新模式。战后欧盟形成了住房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中低收入市民自己组织建房的模式。如果市民收入低、无房住、缺房住,才开始合作建设,就不会出现中国保障房供需脱节、工作地和住宅脱节、建设与配套脱节等弊端。
5.全面保护历史街区,恢复城市文脉。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历史街区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只有传统的、历史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城市历史文化才会成为能不断增值的绿色资源。很多北欧、西欧城市是二战以后重建的,完全按照原有面貌重建。尽管这些城市目前很少有工业产业,但其经济收入的80%以上是靠独特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而来。
6.推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中国有约70万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历史上都是先人们精心选址建造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如果错误地把它们整合成小规模城市社区,则我们不仅损失的是文化的软实力,而且损失的是以乡村命名的无数优质农副产品的地理依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把这些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会源源不断增值。
7.编制和落实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雾霾等污染问题不是一个城市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管理机制创新,通过空间规划,城市间协同进行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布局来解决。许多其他城市问题也都需要从“群”的角度来解决。
8.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节能、适老”改造。这类建筑约占城市建筑量的35%。这一批建筑寿命大都已30多年。现在阳台塌下来、结构出现大问题的比比皆是,通过“加固、节能、适老”改造,对这种建筑分批进行统一改造,不仅利国利民、还可以增加有效投资。对于这种改造,大维修基金可以出钱、节能减排国家给补贴、老百姓再出一点资,总体可以形成约十万亿的市场规模。
9.以绿色小城镇为抓手,分批进行人居环境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改造。小城镇最容易融入到“望得见山水”的美景之中,最容易改造成绿色城市。通过调查农民进城意愿,子女教育和就医资源需求排在最前面。浙江省、上海市已经推行新的模式,动员当地三甲医院、名校对口把小城镇的医院、学校改成它的分院、分校,这样当地的医院、学校一下子提高了质量档次,深受老百姓欢迎。
10.以治理“城市病”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现在的“智慧城市”,十有八九是“伪智慧”“白智慧”“空智慧”,不能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智慧城市”必须有三个导向:一是有利于节能减排;二是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绩效;三是有利于解决城市病。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老百姓生活的丰富化,便捷化。若离开了这三大核心公共品的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就如同隔靴搔痒。
小结
1.城市几乎是我们面临的所有社会和环境病症的根源,但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深度城镇化”,正是解决过去“广度城镇化”所带来问题的总抓手。
2.城市是80%的GDP、95%的创新成果、85%的税收和财富的聚集器;更重要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财富隐藏在空间结构中间,若空间结构是引人入胜、是历史传承的,就会是不断增值的,否则就是一堆建筑垃圾。
3.城市“硬件”的改善必须从建筑到基础设施,从小区到城市使其“绿色化”,再加上智慧城市这个“软件”,通过“中西医调治”,才能达到治理“城市病”、扩大内需这样具有双重效应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解析
1.1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一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城市和乡村作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了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状态。也有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1.2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相山区、淮北市乃至中部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地区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下日益尖锐的各种矛盾和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弊端的主要手段。结合地区实际,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挥城乡互补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1.3推进城乡规划由点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
传统的城市规划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以城市(城镇)为对象,以指导城市建设为导向,以城区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主要手段,对于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考虑不足。城乡一体化规划则以区域为对象,以指导城、镇、村建设为导向,以协调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力求实现规划空间由点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
2.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2.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实现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具备如下几个较为成熟的条件:城乡生产力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城镇分布相当密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沿海地区对淮北市的经济辐射很大,可知淮北市具备城乡一体化的初步条件,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2“从城市组团到核心区”的发展定位
规划淮北市为三个城市组团和一个城市“绿心”的布局结构。各城市组团围绕城市绿心发展,组团之间通过多条城市主干道相互连接。规划在相山组团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完善的城市核心,同时积极促进周边各组团中心的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对相山区的发展是要求相山城区成为淮北市主城区的核心区,相山区的发展对全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增长、加快与优化”的发展策略
相山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增长发展的同时,强调内涵的提高和优化,增强实力,加快发展。
淮北市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处于极化阶段,极化阶段的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吸引着周边的人财物向城市集中,改变分散状态,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实行合理撤并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和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带动和组织区域的发展。相山区作为城市的有机部分应顺应城市的极化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4“工业立区、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相山区城乡一体化中的经济战略是“工业立区、多元发展”。在相山区“工业立区”的基础上,要实施“多点突破”战略,突出休闲农业、郊野娱乐项目开发,规划相关发展空间,保证建设用地供应。同时要防止对单一化产业的依赖,在完善与淮北主城的直接联系通道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建立多通道、多方向的交通联系。
3.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配置
3.1 城乡社会一体化战略
根据相山区目前的城乡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良性循环。
3.2 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
城乡一体化规划要重点统筹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城乡空间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其一,要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关系。其二,是要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奠定城镇体系结构化基础。
3.3 公共与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
公共与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应大力完善和优化城乡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化内涵质量。要统筹交通、能源、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效、低水平利用和重复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4 产业一体化布局
城乡产业发展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所在。首先,要加快产业集聚。要按城市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相山区实现集中发展带动战略,继续推进工业区结构调整,并依据乡镇比较优势,整合城乡产业资源,确定主导产业体系,建立以主导产业体系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其次,在发展导向上,注重相邻城乡地区的产业一体化和不同地区的错位竞争,统筹发展寻求共赢。其三,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产业支撑,以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达到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4. 城乡一体化空间利用规划
4.1 空间利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1 从城市发展角度分析
从淮北市发展来看,随着城市战略地位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规模也将快速壮大。而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不大,城市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从现状条件来看,城市空间的拓展将会在各个方向上进行选择。
4.1.2相山区现状分析
(1)现有相山城区建设用地存量不多,土地资源紧张;
(2)总体规划确定的凤凰山工业园区规模较小,工业园区的发展需要空间;
(3)新农村建设需要对居民点进行重新整理,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确定相山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利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空间利用方案,统筹城乡发展。
4.2 城乡空间规划结构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山区将逐步形成“东城西乡”的城乡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将沿凤凰山工业园向西北方向拓展。从空间发展的限制条件来看,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有限,乡村农用地应重在优化。从产业空间布局来分析,逐步形成“农-工-商-居-游”五大板块。
4.3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战略
4.3.1 空间利用分类
区域竞争格局中,利用优势空间抢占先机。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根据相山区自身特点和淮北市发展的要求,对相山区总体空间进行划分,规划形成四类空间。即城镇建设空间、农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储备建设发展空间。
4.3.2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发展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主要的功能区。相山区集中了淮北市主要的商贸资源,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改善环境,调整生态,完善功能,促进发展,使中央商务的职能和地位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围绕现有居住用地,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城市大型居住综合社区。
5.城乡一体化调整机制
5.1 储备建设用地发展空间规划
从城市长远发展考虑,在西部预留城市发展用地;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来看,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有利于公共与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部分村庄应加大拆并力度,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在新城的西部和北部储备用地规划重点发展工业,适当配建居住和商贸。
5.2 农业与生态保护发展空间规划
生态网络规划围绕“生态立区”的思路,对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快都市型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传统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以满足城市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综合产出效益。
5.3设施交通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共享机制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交通的融合是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因素,无论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人们观念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无可质疑地受到交通现代化程度的影响。根据“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体系,规划对相山区现有路网进行整理,向西拓展的道路依然沿用方格网式路网结构,优化乡村路网。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构建快捷畅通、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
结语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必然选择,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则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区域整体发展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山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城镇发展基础,通过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行城乡空间结构重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调整、城乡功能重新定位和合理分工,力图使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体,实现多种要素相互交流,区域内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桥梁工程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拉动内需,可以说非常的重要,在我国各个城市都被广泛地执行着。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我国西部或者是远海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与东部或者是沿海城市有着天差之别。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以及远海地域,由于交通的不发达,运输工具难以真正地贯穿整个地域,使得西部及远海地域的经济发展始终比不过东部以及沿海城市。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的运输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为了能够积极地配合新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省政府以及相关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地建设铁路以及公路还有桥梁。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说一直是整个建设过程中最为高端技术的存在,也是其整个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可以说对于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一直列在首位。可以说混凝土技术发展的缓慢就是路桥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的根本所在,并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混凝土技术被列为核心技术,并不是无的放矢,混凝土技术所拥有的取材面广以及价格低廉和超强的抗压性和维修费用低等等相关的优点就是其成为核心技术的根本所在,而这些因素也是混凝土技术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建设中的根本所在。在正常的环境长期影响下,混凝土会保持盈利不变且其质量也一直趋于稳定的状态,正常来讲,混凝土具有较高的耐久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土会因为水位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其严重地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在路桥建设的过程中,因为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终导致了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在桥梁工程建设时期,由于混凝土技术逐渐地被完善,通过混凝土技术将省与省之间完全的贯穿,将各种资源运输开来,使得桥梁建设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速度上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可以说在桥梁建设的过程中,使用混凝土技术不单单将区域的经济水平有效的提高,还使得其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得到了坚实的基础。一段桥梁的建设,混凝土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在无形中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混凝土施工在桥梁工程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城市的各级别公路以及各种桥梁的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桥梁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例如裂缝或者是渗水等病害的问题,这些弊端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桥梁工程的最终施工质量,尤其是在一些桥梁工程的建设中,由于人为或者是客观环境的因素,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破损或者是坍塌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通的运输,且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通常,混凝土都是由水泥以及砂料和石子还有水进行搅拌混合后形成的,并且经过人工硬化的处理之后形成了混凝土。因砂料和水泥以及其中的碎石其脆性很大,使得混凝土在抗拉能力上较弱,且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当混凝土受到了一定的张拉力或者是弯折力后,由混凝土形成的桥梁就会出现一定的开裂现象。而由于普通的混凝土会出现一定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且其收缩的力度非常大,进而使得路面受到温度的影响最终出现裂缝等现象。普通的混凝土由于并不具备抗冻性,所以在寒冷的天气下,混凝土会膨胀,而且其强度也是不断的下降,最终出现裂缝的现象。而除却上述的这些问题,普通的混凝土抗侵蚀的能力也比较弱,而且对水泥石的抗侵蚀能力也较差,极易出现路面损毁的现象。上文提到过,桥梁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技术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混凝土的种种弊端,使得其由于承受力以及抗压性所引起的各种病状严重地影响了一个桥梁的质量,而且对交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但随着近些年桥梁施工技术以及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些特殊地域如高海拔以及高温或者是低温地域,这些桥梁的建设其混凝土的技术也随着地域的特殊环境持续的完善着。
3混凝土施工技术提高的手段
混凝土技术的优点就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材料可以代替,而由于其缺点,也导致了各式各样的弊端,在桥梁工程的施工中,经常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为了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在没有找到新型可以替代混凝土的材料之前,就需要对这些问题施以有针对性的手段,最终解决这些弊端。
3.1原材料质量的提高
混凝土自身的质量对于一个桥梁工程的质量来讲,有着潜在的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的问题,就需要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提高。桥梁所用的主要材料就是混凝土,混凝土的质量归根结底就是其强度来决定,而强度即指混凝土在硬化后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性能,强度的好坏通常都会表现在桥梁的抗拉以及抗压和抗弯强度上。正常情况来讲,抗压强度最大以及抗拉强度最小就是一项相关的指标。对于桥梁工程来讲,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桥梁建设工程中承受的压力以及支撑的承载物。所以提高混凝土的原料质量把关工作,就是提高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3.2材料配比的完善
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来讲,除却对原材料质量的把关,还需要对材料的配比进行一定的完善,无论是砂料还是水泥和水还有石块等,必须经过严格的计算,对混凝土制作的桥梁其承载力问题进行完善的配比,而除却这些还需要添加一些例如由矿物组成的海绵状玻璃体,铝硅酸盐玻璃微珠就是很好的选择,加入这些材料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这些微珠其表面的光滑以及粒度细等,使得混凝土泥浆的需水量得到一定的缩减,还能将水泥浆中的孔隙进行有效的填充,使得混凝土的紧实度得到一定的提高。而如果在混凝土中再添加一些适量的粉煤灰,还能使得水泥不会再发生颗粒间的粘黏,将消化反应更好的进行,降低用水量提高其密实性能。
这迫使它开始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1月4日,Costa最早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的第一家门店经过重新设计和装修,以全新概念店的形象二次开业。新的装潢风格一改往日木质色彩与红色墙漆配合相成的经典Costa印象,而采用了浅绿色块的方格与颜色更淡的原木材料建构起了新店铺的墙面外观,更具线条和现代感的白色网格状座椅被搬了进来。
“来自英国的地道咖啡,这是我们现在想加以强调的东西。”2014年加入Costa担任亚洲董事总经理的梁玉欢浴兜谝徊凭周刊》说。
原本,Costa和对手有相似的经历。在经营方式上,双方都采取直营这种稳妥的扩张方式,也寻求和本土伙伴的长期合作关系。
进入中国市场早期,Costa和星巴克分别以英式咖啡和美式咖啡的代表品牌自居。在一线城市,除了门店装潢的色彩不同,Costa和星巴克都是舶来的连锁咖啡品牌。在大众消费者的认知中,Costa之于星巴克,有点类似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麦当劳之于肯德基。
随着扩张和策略调整,星巴克已经不再刻意强调自己是美式咖啡,地域属性得以弱化。现在,星巴克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Costa的店员则一直以来都在重复遭遇一段尴尬的对白。当消费者点单时说出“来一杯抹茶拿铁”的时候,他们总是得一遍一遍地纠正“不好意思,我们卖的是绿茶拿铁”。直到近一年前,Costa才悄悄把菜单上的“绿茶”改写成了“抹茶”。
它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来,重新对品牌特性加以更新和强化。
此前,Costa在很多非一线城市的门店LOGO上标注自己的中文公司名字:咖世家―以突出正宗的咖啡传统。这类“用力过猛”的做法多少会模糊Costa的品牌辨识度。
如今,新的Costa概念店被加入大量英国经典咖啡馆的细节元素。 >> 11月4日,Costa最早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的第一家门店经过重新设计和装修,以全新概念店的形象二次开业。
为了重新测试中国市场的潜力,今年2月,Costa第一次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限量饮品。原本的销售计划是两个月,但出乎意料的是几乎两周就全部售罄,甚至一些黄金地段的门店只花费几天时间就卖断了货。这个结果加强了Costa管理层对市场的信心。
3个月后,Costa借助中英文化年的主题,在中国市场特别推出了3款限定饮品。这3款饮品与英国文学相对应,例如从英国学院经典派对鸡尾酒获得灵感调制的康桥特调柠乐,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联想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销售反馈再次超出了Costa的预期。
梁玉桓出的一个判断是,中国市场越来越复杂了。“当市场开始越来越成熟,许多韩国的咖啡品牌也在集中进入,我们在产品口味、服务和创新方面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但一家零售企业必须无条件满足它的消费者。”他说。Costa心意已决。
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更迭不停的喜好,Costa把开发供应新产品的频率加速至每个月调整一次。今年夏天,Costa一共开发了13种新饮品。根据前期的消费者调研和供应商反馈,Costa先形成可以想到的各种不同的产品概念,再花3至10个月时间调整和推出上市。
新产品上市之后,仍要经过两个月的“考验期”,Costa会再根据门店的销售反馈,来决定是不是让它下线,换成另一款新产品。
Costa正在尝试重新定义它的品牌价值。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该产品是不是能让消费者主动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分享给ta的朋友们。
今年4月,Costa推出了改良版的维多利亚海绵蛋糕―维多利亚海绵蛋糕是Costa门店中最受欢迎的甜品之一,保留了原本的英式外观,但在口味的运用上则结合了中国消费者钟爱的草莓和奶油。“英伦传统贵族式的装修环境,配合产品口味的平衡,这种‘混合’是我们正在努力创造的卖点。”梁玉幌颉兜谝徊凭周刊》解释说。
Costa前所未有地开始加大对季节、节日的重视力度。“鸳鸯咖啡”是Costa打算在圣诞节期间力推的一个新饮品,融合了来自英国的咖啡和伯爵茶的双重口味。而夏天,Costa则推出了“Shake Coffee”,模仿调酒师的做法把咖啡放进一只特制的摇罐里,加入冰块,摇出一杯特调咖啡。
为强化消费者品尝咖啡的体验,梁玉缓退的团队为每一款咖啡设定可供搭配的甜点。今年春夏推出的奶油咖啡,就被设定为跟香蕉和草莓口味的甜点相配。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喜好的差异,Costa在不同地区销售的同款产品也有不同口味,例如给同一款三明治配不同的酱汁。针对那些消费者持续热衷的经典核心产品,帕尼尼和提拉米苏等,Costa每过一段时间就更换盛装糕点的杯子,换换形状。
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卖出更多的咖啡―不是甜点,也不是零食。相反,星巴克则售卖能够卖出去的一切,不论它是一只星巴克小熊,一只“装满心机”的圣诞红色杯子,还是一张会员卡。
作为全球炙手可热的“生活方式”公司,星巴克最擅长做的事就是输出一种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好听的名词。
一名老顾客走进他所熟悉的星巴克,刚准备开口点一杯拿铁,店员迅速掐准机会问道,“您要不要试试我们的最新产品馥芮白?”他抬头看向店员身后的黑板,3个中文字下面,是一行对馥芮白的解释说明。
他开始犹豫,要不要试一杯呢?此时店员再次把握时机向他连续抛出几个问题:要不要搭配最新的圣诞芝士蛋糕;如果升杯型的话,两个一起买可以打折;有没有星享卡可以积分。
如果他说没有或没带,对方还不忘提醒他现在有新的会员卡可以购买,或者下载星巴克的App。
没有比星巴克更懂得如何套牢消费者的咖啡店品牌了。它的竞争对手都想成为它,Costa也不例外。
在星巴克推出馥芮白后不久,Costa就给同一个咖啡产品换了名字“醇艺白”,加到了新的菜单上。根据梁玉坏乃捣ǎ接下来Costa也将密集推出会员奖励计划,以及杯子类的衍生产品。
“与其他品牌联合推出食品和饮料也是至关重要的策略,当前的咖啡市场要求咖啡店寻求多变。如果能够提供自己冲调咖啡或举办免费讲座等相关的体验活动,则会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增强黏性。”英国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研究分析师Esther Lau向《第一财经周刊》指出。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目前监测到的公开数据,从2012年至2013年的一整年内,擅长开发衍生产品的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增速达到了45%,而同期Costa的增速则为28.9%。
即便想追赶对手,Costa也不认为有必要做出太多妥协。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于Costa的一大诟病就是等待时间过长。但Costa始终坚持半自动半手工的咖啡制作方式―这是它与星巴克形成差异的关键环节。
“提供高质量的现磨咖啡和定期更新菜单已成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两条标准要求。”Esther Lau说。
根据Costa的财报显示,2014至2015财年亚洲区的销售额达到8570万英镑(约合8.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8.2%。
用半手工的方式调制咖啡意味着,咖啡最终口感的好坏取决于每家门店咖啡师的手艺。倘若一名消费者对咖啡有所研究,他很可能在不同门店喝到同款咖啡的不同口味。
为了在不牺牲口感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时间,Costa内部设立了一个叫做“Costa Operation Excellent”的咖啡制作标准。为此,Costa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咖啡师大赛,以修正及更新这些标准。
从全球每家店铺里挑选一名咖啡师参赛,层层晋级,要求是在30分钟内,按照特定标准,调制出最多的espresso。“咖啡的灵魂就是espresso,一杯好的espresso必须保持完美的黄金圈和油脂,我们对这些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梁玉凰怠H球决赛的冠军则会进入管理部门成为咖啡设计师,带领团队培训,向其他咖啡师传授技巧。
与星巴克标准化的自动咖啡制作过程不同,Costa必须使用大量人力确保各大门店的咖啡调制和口味把控是稳定和到位的。
Costa内部有一个神秘的独立部门,负责全年无休地前往全球各个门店监测咖啡制作水准。
每一天,他们都像米其林品鉴师那样“乔装打扮”,像普通消费者那样若无其事地走进一家门店。店员往往认不出他们来。他们点上一杯咖啡,在一旁默默观察和检测咖啡师的调制技艺,对他如何研磨咖啡豆、冲泡的手法、加了多少牛奶、最终的外观和口感等各个方面评分,再向公司反馈。
有时,他们也会表露身份,直接指导。这些品鉴师往往是拥有更丰富经验的咖啡师,或对咖啡有深入研究的人员。“我们从不提前通知店铺,而全年不间断地突击检查,因为不是机械化的程序,所以这种监测是一切工作的意义所在。”梁玉凰怠
这意味着Costa卖出一杯咖啡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要比它的对手更多。尽管Costa中国官方宣称,到2020年,中国的门店总数要增长至900家左右,但如果Costa继续保持这种独特性,势必会成为这家连锁企业加速扩张过程中的阻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osta一直都在不惜代价地“卖旧”。它的两名意大利创始人在创立Costa之初曾设立目标,借开咖啡店来成立一个小的当地社区群体,然后再推广咖啡文化和体验。你会发现在南京东路的新概念店里,桌与桌之间的拼接是以至少4人为组合的,6人或8人座位也是较为普遍的台面设置。
根据分析师Esther Lau的说法,小型讲座、临时会议、培训等社区性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咖啡店应该顺应这样的潮流,做出改变。不过,弊端则是翻台率下降。相比于星巴克,Costa缺乏一排单人座位。
“星巴克和Costa都需要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明确的差异化印象。在我们的分析中星巴克是快速休闲型导向,而Costa则是商务型导向的咖啡店。”Esther Lau说。
“即使一个地方有100家Costa门店,消费者还是会挑选他们熟悉的一家。这是Costa与其他品牌不一样的地方。”梁玉坏囊馑际牵一家门店的员工能够轻易叫出一个熟客的名字,记住他的喜好,提供口味定制服务,多加奶,或多加糖浆,熟客在购买一杯咖啡时会感到轻松。这也类似于星巴克的伙伴。
但Costa瞄准的目标消费者变了。星巴克主要笼络的是年轻人,可能是学生或35岁以下的公司人。过去,Costa将自己的目标客群定位成比星巴克年长一些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喜欢舒适安静的男性客人。现在,这个范围扩大到对咖啡有更高需求的人,而不是咖啡入门者或初学者。年龄和性别这些因素则被彻底排除在外。Costa对自己经营的业务更加明确了。
现在的Costa有太多工作要做了。从去年开始,Costa仅市场营销部门就已从3人扩充至10多人,其他部门则在不断接收和挖掘餐饮等相关领域的人才。11月底,Costa还准备正式建立专门的周边产品开发部门,建构起一个更加庞大的公司结构。
根据Costa零售市场部门经理张家庆的介绍,从产品开发、周边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店铺装潢设计到广告营销等,全部归于市场部。作为一家消费者导向型公司,拥有不同年龄、兴趣爱好和朋友圈的员工至关重要。每一个新品研发,都是由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一个团队合作完成。
为保证一线门店的反馈能及时到达管理层,梁玉桓门店经理每周召开一次圆桌咖啡会议。从社交媒体到产品更新,主题不断更换。Costa的新店里,每张桌子上都摆放了Costa的自产矿泉水,供免费饮用。这一想法正来自于诸多经理会议中的一次。一名经理告诉梁玉唬“有一个客人买了杯咖啡,我顺手递给他一瓶纯净水,他对我非常感激。”
(一)景观生态学
对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与自然保护所Langer的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viqk(1983)在讨论景观生态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时,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把土地属性作为客体和变量进行研究,包括对人类要控制的关键变量的特珠研究,以景观生态学为桥梁,把关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各门具体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景观利用的最优化。Form an等(1986)认为:景观生态学探讨诸如森林、草原、沼泽、廊道和村庄等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相互作用与变化,从荒野到城市景观,研究的重点是:(1)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2)这些景观要素中的动物、植物、能量、矿物养分和水分的流动;(3)景观镶嵌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由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与动态。
一般地认为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面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与保护(傅伯杰。1991:邬健国2000)。
(二)景观生态规划
广义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im 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ng的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狭义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在这里,景观更明确地被定义为在数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异质的土地嵌合体Land m osaic(Form an and Godron,1986;Form an,995)。本文研究的景观生态规划是指狭义上的理解。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四大战略
(一)战略之一: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
原初生态环境是各类物种最原始的栖息地,物种在千百年的进化演替中,达到了与现有生态环境的和谐与默契。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是要维护原有山水环境的整体格局,维护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大自然演进的过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几乎无所不能,开山辟路,围海造田,筑坝拦河。然而,当人们沉浸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之中时。人类同时也不断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地震、海啸频频发生,沙漠化加重,洪水泛滥等等。这些无不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与破坏引起。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途径。维护原初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与自然和谐的朴素自然观的体现。古代城市的选址遵循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自然格局,城市是一个大穴场,被喻为大自然的“胎息”,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自然的营养。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
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俞孔坚.1998),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Naveh andLiebem an, 1984;Form and Gochrn,1986;Forman,1995)。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Ham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二)战略之二: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
我们往往只注重即将灭绝、稀有珍贵物种生境系统的保护,却忽略了乡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致使在城市化过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中毁掉了曾被认为荒滩野地的许多乡土动植物的栖息地。如野兔、黄鼠狼、獾、山鸡、野猫等往日常见的野生动物,如今已不再多见。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Mosaic,Form an,1995;Hansson and Fahrig, etal,1995),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
我们划定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仅占国土面积的极少一部分,城市公园和绿化系统大多是人工种植,物种单调,整体生态功能不强,这些不足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相反,一些多年形成的、没有人工干预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却是许多乡土生物的极好的也往往是最后的栖息地。
这些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包括:(1)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和或一丛风水树;(2)均质农田上的坟地,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3)村落残址,由于长期免受干扰,加之断墙残壁及水塘构成的庇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4)荒滩、冲沟或低洼湿地,这些地方是多种微生物的栖息场所。
(三)战略之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的血脉,是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中国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人们在河流整治和城市建设中,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犯下了不少错误,包括以下几种:
1.水泥护堤衬底。看似清洁、整齐,实际上破坏了原生的自然环境。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寸草不生。水的自净能力减弱,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河床衬底后透气性降低,与大地的接触减少,原有起伏多变、基质多样的水生环境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
2.裁弯取直。弯曲的水流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机理,是顺应自然过程的结果。古代风水也讲究河流弯曲有致,弯曲的流水是运动的旋律,富有变化和情趣。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Form an,1995)。弯曲自然的河流形态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同时也可以降低河水流速,减少洪水冲击力。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为了争得更多的空间,不惜将自然弯曲的河道填平取直,花费巨大,却破坏了生态环境。
3.高坝蓄水。我国古代非常重视治水,但不是筑坝拦水。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采用疏导的办法来避水害,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用都江堰调节水位,但非筑堰挡水,保证河流的连续性。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在不断地争论中,截断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地血脉。其弊端颇多:一是流水变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丧失了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二是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受阻;三是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四是丧失水的自然形态,降低了河流的天然情趣。
(四)战略之四:恢复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生物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Bolund and H unhammar, 1999 Ton等,1998;Mitsch等,2000吕宪国,1998;刘红玉等,1999;孟宪民,1999;左东启,1999;王瑞山等,2000;余国营,2000;)。这些生态服务包括:
1.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湿地由于其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鸟类300余种,鱼类1040种,其中许多是濒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类群。
2.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碳的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湿地还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控制因子。它还可以调节局部地域的小气候。湿地是多水的自然体,由于湿地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水的热容量大,地表增温困难,而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大消耗热量就越多,导致湿地地区气温降低,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孟宪民,1999)。
3.减缓旱涝灾害: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够发挥调节河川泾流、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作用。
4.净化环境: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以前,由于对湿地认识上的不足,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我国对湿地的利用主要是开垦种地,如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就是湿地的开发利用,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们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可喜的是我国对湿地的保护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语
景观生态规划需要从战略上把握全局,但具体到每一个景观设计项目,还需要我们的景观设计师结合实情实地,认真地做好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