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3: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篇1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促成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1-6年级: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7-9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的独立人格以及对自我、对外界的评价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二)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在全套书1~9册中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安排到各年级,呈螺旋递进式分布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遵循心理特点,突出层次性。本模块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面临的典型问题来编排,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由浅入深。

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内容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本模块内容和活动形式从有利于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学习和活动获得增进自我认识和获得自我调适的能力,

3 教学目标具体,凸显体验性。本模块在编写上体现了教学内容、要求具体化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出发,采用活动、体验、探讨、分享等多种方式学习,促进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4 内容趣味可读,体现反思性。本模块的每一个课题均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激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5 课程资源丰富,强调拓展性。本模块在编写上合理利用了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丰富的信息。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将活动延伸,鼓励将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建议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十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本模块提倡活动型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互助、参与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作用,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照心理、思考问题、矫正行为。

4 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灵活选用和改编教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得经验。

5 关注学生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6 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控制坏脾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 看课件,听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要搬家,两只雁儿拿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俩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口一张开,乌龟摔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2 让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 故事结尾,(投影2)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呵!”

4 教师小结:坏脾气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控制坏脾气》。

5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

1 了解情绪。

(1)了解情绪的类型。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喜、怒、哀、惧。(投影3)

(2)知识拓展。在我国,与情绪有关的词汇有近千个。你能说出哪些来呢?

(3)体验活动。(投影4、5、6,涵盖学习、生活、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①参加英语听力竞赛获得一等奖。你会――

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你会感到――

③亲爱的奶奶生病了,你会感到――

④自己被别人欺骗了――

⑤当我们看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顺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时,会――

(4)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出面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投影7)

(5)故事回顾。我们再来看“坏脾气的乌龟”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气的乌

龟”,它会摔死吗?(投影8)

(6)生活举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乌龟这样的事例,因为脾气不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危害?

2 调控情绪。

(1)问一问。如何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2)说一说。举出你在学习和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的例子。(注意引导正反两面的例子:积极的情绪,让人身心愉快;消极的情绪,容易引发事端)

(3)学一学。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学习课本上介绍的四种常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4)谈一谈。平时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调控情绪的方法中。哪些比较适合我们小学生?

(三)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 议议想想:(投影13出示课本的活动场主题图)你还知道哪些调控情绪的好方法?(开阔心胸、阿Q精神、压力化动力……)

2 读读演演:请学生生动地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情绪。

故事一 一次,富兰克林家中被盗,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答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并不悲伤,因为一是贼偷走的是我的东西而不是我,二是贼偷的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家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奥斯特瓦尔德说:“幸亏我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投影15)

(四)思维冲浪,享受快乐

1 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心灵小使者”。师: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倾听我们的诉说,理解我们的快乐和烦恼。把你每一件快乐和烦恼的事记在小纸条上悄悄交给它。

2 小小阅读王。请同学们阅读“望塔”部分的《钉钉子的故事》,再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荐。

(五)课堂总结,精彩奉送

1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

2 奉送警句:(投影16)

篇2

下面通过介绍一节公开课从前期准备到中期反思改进到最后的呈现整个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如何制定及调整的,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一、课前调查:确定初步辅导主题

2013年底我接到区级公开课的任务,辅导的主题为区里一直在进行的课例研究的主题“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我和一起上课的教师经过文献阅读,共同商议了可选择的两个主题“学习兴趣”和“自我决定”。但是如何从这两个主题中进行选择,我们决定听听学生的声音。

在参考了大量文献之后,我们编制了学习心理调查问卷,包括学习兴趣现状及影响因素和自我决定动机水平。结果发现,学生的平均动机内化水平已达到自我决定理论中所假设的认同调节水平。根据自我决定论的观点,这种形式的动机水平表现为由于个体认识到行为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将其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学生已认可了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并将学习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其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分化,个人因素(努力能取得进步、课代表、基础好、有信心学好、对学科知识真正好奇、适合的学习方法、没压力)和学科因素(趣味性、有用性、课后作业量)在学科兴趣形成与发展阶段影响更大。教师因素(教学方式:游戏、故事、分组比赛;语言魅力:幽默、条理清晰、身体语言;对学生关注:鼓励表扬、给锻炼机会、关心学习常交谈;性格特征;专业知识;公平公正)和学校因素(硬件、学科重视程度、学习氛围、管理严格)在学科兴趣的萌发阶段影响更大。

学科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都普遍反映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培养兴趣的能力,但他们对学生的帮助较多地停留在命令、说教的层面,很少科学地给予操作性的方法指导。

所以我的公开课的辅导主题就初步确定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

在选定课程主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两点启发。

第一,课前调查的范围尽可能全面广泛。初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还比较有限,对于学习并没有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有时候会将不感兴趣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外部原因,对自身可以做的改变缺乏了解。此时就需要听听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对于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情况的了解一定比心理教师要更加透彻,综合多方观点才可能对学生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目标制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前期调查发现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已经达到了认同调节的水平,所以这一部分能够辅导的空间就很有限,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存在的困惑较多,所以公开课最终确定了以学习兴趣为主题。有一句话是“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也就是所谓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海茫茫,可教的内容不计其数,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他们最需要的,突出主要目标,才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点。

二、再次调查:细化教学目标,夯实理论基础

经过初期的调查,辅导目标确定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但是兴趣又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如何从学生需要的小切口入手呢?于是我们对于要上课的班级进行了二次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存在明显的兴趣差异,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太大兴趣或毫无兴趣,进而表现为数学成绩的差异。

个别访谈发现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觉得数学有趣好玩,能开发思维,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很多都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所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价值在个人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并不清楚,对于为什么学习感到很茫然。

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知识的有用性对兴趣产生有正向作用,所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相关度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高。学习内容的价值与兴趣呈线性逐增关系。在兴趣的开始阶段和个体兴趣随着时间深化的阶段,理解任务的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维持兴趣的方法是理解材料的个人实用性(任务价值)。

人与目标交互论认为潜在的个体兴趣主要由情感与价值两部分构成,二者高度相关,并分别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实际兴趣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与重要性,并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等),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兴趣的培养。

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的意义和价值:考试虽然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分数”的重视。只有当学习者体会到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学习兴趣才会持久并且愿意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

据此,本次公开课的设计思路为通过热身活动―引发问题―共同探讨―尝试实践等环节,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好奇心,通过探讨数学学科对个人的价值,建立对数学学科新的认知,激发或维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尝试完成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践任务。教学目标如下:

激感:激发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体验数学之美。

调整认知:增强对于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指导行为:通过寻找学科的个人价值,发现学科之美,激发或维持学习的兴趣。细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两方面的经验。

第一,目标要小切口。一个宽泛的目标往往让人找不到着力点,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找到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目标可以有大方向,但是真正实施教学的时候需要细化在一个点上,小切口入手,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第二,要有文献依据。仅仅有调查的结果是不充分的,需要找到前人的研究结果和理论依据作为教学目标的支撑。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实践成果往往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普适性,而理论基础就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对于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三、实践反思调整教学目标

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确定之后,我们进行了两次实践,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见表1。

可以看出,改动有两处,第一处是调整认知部分,由原来的数学学科价值改变为学科学习价值。这是因为虽然这节课是以数学作为切入学科,但并不是一节数学课,心理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在课上所学到的方法进行适度的迁移。而数学学习价值也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让学生由数学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终点,目标要以小见大。第二处改动是指导行为部分,将原来的寻找价值更改为探索挖掘价值的方法,将一种结果性的目标转化为过程性的目标,寻找到价值只是最终的一种结果呈现,之所以能够找到学科价值,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挖掘学科价值的普遍方法,有了合适的方法,结果就能顺其自然。

四、利用学生反馈评价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不仅要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功课,课后学生的评价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估角度。我们在这次公开课及前期的两次实践中继续沿用了区里的课例评价工具,其中有两道题目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一道题是学生自评“这节课的内容是我所需要的”,考察的是教学内容是不是学生真正所需;另一道题是“这节课我感兴趣”,考察的是教学内容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学习。对于两次实践课及最后的公开课,这两道题的数据分别如下:

篇3

[中图分类号] TU3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69-04

0 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方向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综合性。该课程理论多、概念多、涉及学科较广、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数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砌体结构、单层厂房、大跨度空间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和高层建筑等,不同于单一内容的课程。(2)复杂性。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的破坏过程是十分复杂的。(3)知识更新快,与规范结合紧密。建筑行业常用规范平均10年就做一次大的调整和修订,平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局部变动。鉴于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和兰州交通大学仅设置32课时的现状,结合新版的抗震规范(GB50011-2010),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几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为专业课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内容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如1976年728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人,伤残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震后恢复重建近百亿元;2008年512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死亡人数69227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2011年312日本福岛发生9.0级地震,死亡人数27475人,经济损失2097亿美元[1]。为了减轻震害,结构抗震设计是关键。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要进行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其次是抗震计算,最后为抗震措施。

1.1 抗震设防目标“一条主线、两个分支”的思 维模式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达到什么目标?对此,应让学生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及明确的目标。我国《抗震规范》考虑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目标为“三水准,两阶段”,即要求建筑物应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第二阶段设计:按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在设计中,通过良好的抗震措施使第二水准的要求得到实现。

1.2 重点讲授基本概念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是掌握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前提,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

如在讲授地震作用的概念时,讲清其实质是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即在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地震作用与一般的荷载不同,不仅与地面运动有关,而且与结构自振周期(只随结构的刚度和质量而发生变化,是结构本身的特性)、振型和阻尼等结构动力特性有关。

在介绍反应谱这部分内容时,搞清反应谱是结构抗震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既可以反映地震动的特性,又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要注意讲清楚单个地震动的反应谱与规范中抗震谱曲线的区别与联系。单个地震动的反应谱用作设计是不可靠的,但单个地震动的反应谱是规范抗震设计谱的基础,根据同一类场地所得到的强震记录分别计算的反应谱曲线统计分析而得到抗震设计反应谱,目的是要对建筑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作用进行预估。该法虽然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产生的效应,然而在结构设计中实质仍然把地震惯性力按照静力来对待,所以该法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反应谱理论没有考虑地震动持续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只能给出结构整体的最大反应,不能给出地震过程中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内力和变形状态,无法给出薄弱环节。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抗震设计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初学者非常容易混淆。在讲解这两个概念时,首先阐明各自所涵盖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包含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区别。在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具体哪些属于抗震措施(如梁柱杆件内力调整以及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调整等),哪些内容属于抗震构造措施(如框架梁和柱的尺寸要求、配筋要求、柱轴压比要求等),课后让学生列表、归纳总结,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其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 重视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贯穿于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复杂性,以及结构计算假定与实际结构情况的差异(计算模型、非结构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使得地震时造成建筑破坏的程度很难准确预测。因此,进行精确的抗震计算是比较困难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概念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如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问题,在大震作用下,构造柱和圈梁约束紧箍建筑物裂而不倒,提高墙体的延性,保证居住者有足够的逃生时间,对于结构抗倒塌具有重要意义。如多道设防问题,框架结构中填充墙充当第一道防线,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后,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提高了建筑物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从而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再比如结构的“延性”问题,良好的抗震建筑在满足强度和刚度同时,还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延性好的结构,在地震中通过结构的塑性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从而减轻震害。

1.4 掌握抗震设计基本理论

强调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并非不重视数值计算,而是为了给抗震计算创造有利条件,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地震时结构反应的实际情况。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大致分为三种: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三种方法进行抗震设计的流程图见图1。该部分内容为本课程的重点之一,给学生讲清三种方法的主要内容、各自适用条件、计算步骤和优缺点,让学生能灵活掌握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烈度、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高度的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应采取的相应计算方法。

1.5 增加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内容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要让学生理解隔震、消能减震的思想、基本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搞清与传统抗震的不同。就像大禹治水,一种方法是修筑高高的河堤“围堵”(相当于抗震),另一种方法就是“疏顺导滞”(相当于减隔震),这样一个复杂的专业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方式

2.1 多媒体教学

抗震课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综合性强、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教学势在必行。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加入国内外大地震的震害,通过多个地震灾后情况的对比让学生知道一个国家防震、抗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震后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大小,这些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收看下载的新闻视频,用专业的眼光解读新闻,解释地震术语,如震级、震中、震源、震源深度和地震烈度等,搞清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采用图片和动态提示,生动、形象地课堂讲解,适当结合传统板书,使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增加,既加快了教学进程,增强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书本知识向课堂外延升,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2]。

2.2 参观地震博物馆

组织学生在开课第一周参观兰州地震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89年,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唯一专业地震博物馆。博物馆洞门开在一个非常典型的几百年前的地震断裂带上,洞门上面的山体层面和破碎带清晰可见。学生来到馆门前,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入馆内,在老师带领和讲解下,得知馆内有地震知识壁画馆、实物史料馆、地震泥塑馆、地震仪器馆、音像馆和地震字画馆6个分馆。壁画馆设在主洞道,壁画上面绘制了383个真实的地震故事和1000多个人物;实物史料馆陈列着300多件地震文物和史料;地震泥塑馆再现了公元138年张衡地动仪测出的兰州地震时的情况;字画馆收藏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如万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断层泥珍品,固原大地震铜币“沙板”,我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图,清代山西平陆大地震后钦差大臣手绘地震烈度御览图,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献碑刻等。通过老师风趣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前动物的反应、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地震历史以及一些地震时逃生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鼓励其投身到结构的抗震设计、防震减灾事业中。

2.3 实际参与小型振动台的模拟试验

为了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兰州交通大学购买了WS-Z30小型精密振动台,利用这一现成仪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要求制作多层结构模型,用振动台模拟水平地震作用。振动台输入的地震波可以是实际的强震记录,也可以是人工模拟地震波,并通过等比例调整使峰值加速度放大为1000gal,作为加载所用的基准输入波,考察模型抵抗地震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抗震课程的学习热情。

2.4 课堂教学和自学、讨论相结合

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采用“思考题”形式的自学讲课、课堂讨论做为补充。自学讲课有以下优势:(1)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他们内心有一种渴望,希望知道自己对思考题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是否一样。(2)教师课堂讲解时,有思考题做引导,更能做到条理清楚、目的性强,通过实时提问,可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

设定一个主题,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和讲解,增加大家对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比如图2中的两座建筑在经历不同周期特点的地震作用下,哪座建筑更易破坏?针对这一主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结论为:图2a场地的卓越周期较长,说明场地土较弱,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更容易破坏(图3a);图2b场地的卓越周期较短,场地土较坚硬,在硬土上低层建筑相比于高层建筑受震害影响更大(图3b)。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发生共振,建筑物的震害会加重。经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搞清楚场地条件与建造在上面的建筑周期的关系。在以后的建筑抗震设计中,应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避开场地的卓越周期,以避免发生共振现象,减轻建筑物的震害。

2.5 进行框架结构设计大作业的综合练习

布置一道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题目,从选择结构方案和抗震结构体系入手,然后进行结构布置,初步确定材料强度等级及构件截面尺寸(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唯一性),确定结构计算简图,进行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层间侧移检算,取框架结构的其中一榀典型横向框架计算,选用合适的结构内力分析方法(如D值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并绘制内力图,该榀横向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选择一根梁、一根柱内力组合和内力调整,并进行截面设计和某一中节点设计等。通过大作业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和应用,体会抗震措施在具体工程中是怎样实现的,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为毕业设计以及后续的深造和工作都打下良好基础。

3 考核

在课程结束时为了比较客观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总评成绩采用四六开,即课程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考核占40%。平时考核综合了上课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习题与课后大作业等各项指标。课后安排一定的答疑时间,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辅导,并通过网站答疑和课堂集中讲评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于课程考试,采用部分闭卷和部分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闭卷部分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设计”内容为主,约占50%,题目为选择题、填充题和简答题,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在1小时时间内完成。开卷部分以基本的内力计算和结构构造要求为主,约占50%,题目具有综合性,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内力计算、荷载组合、截面设计或截面校核,考核学生对结构计算的掌握程度,在1小时时间内完成,答题时学生可以查看教科书和相应的设计规范,这与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的模式相匹配。一方面反映学生理解和应用规范的能力,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只重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计算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和构造要求的问题。

4 结束语

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程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参观地震博物馆,大作业的综合训练,独特的考试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近几届学生工作态度严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概念清楚,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基本具备了结构工程师的专业素养。

篇4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合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内容

立定跳远

教学

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学习青蛙跳远,让学生了解到立定跳远的基础技术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使85%的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15%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完成立定跳远;

3、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情境,享受成功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良好的集体主队精神。

教学

重点

重点:摆臂和蹬地的配合,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手臂上摆时迅速有力

教学难点

难点:手脚配合协调,跳起挺胸收腿

场地

操场

器材

小垫子、乒乓球

流程

教学内容

组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热身引入阶段(6分钟)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安全教育

二、热身活动:

1、慢跑:引入情境“快乐蝌蚪游啊游”。

①语言描述,进入情境;

②学生模仿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韵律操:我是一只小青蛙。

组织:

×××××××

×××××××

×××××××

×××××××

要求:快、静、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❶❷

❸❹

×××××××

×××××××

×××××××

×××××××

动作优美、大方

1、教师语言要清晰。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

3、老师:同学们,在一个清激的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生活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3、语言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提示进行各种动作慢跑。

4、指导并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韵律操。

5、指导学生与人交流。

1、学生站4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堂课内容

2、在排头的带领下,学生模仿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创编动作,自由的在规定区域内进行热身慢跑。

3、在音乐节奏的带动下,学生跟着老师做一段简单的韵律操,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

1、提高精、气、神。

2、增强学习兴趣。

4、热身充分预防损伤。

5、学会自动交流

技能学习阶段(8分钟)

一、长成青蛙学本领。

(一)

立定跳远教学:

1、老师进行动作示范并讲解

动作要领:

手臂向上准备好;

往后划手弯腿腰;用力蹬地手上摆;挺胸收腿跳更高。

老师强调动作重点:

①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

②手臂上摆时迅速有力,

③跳起时挺胸收腿。

2、学生练习:

(一)

分解练习:A.原地向上跳,做摆臂与蹬地的协调配合练习5次。

口诀:①手上举;

②往后摆:

③跳起来。

要求:手臂迅速上摆,手肘高于头。

B.原地收腹跳,做跳起后收腿练习5次。

口诀:①手上举;

②往后摆:

③跳起来。

要求:跳起后挺胸收腿。

(二)完整练习:立定向前跳远,强调摆臂迅速有力,超过头顶,跳起时挺胸收腿(8次)

×××××××

×××××××

×××××××

×××××××

认真听,仔细看

×××××××

×××××××

×××××××

×××××××

好好做,努力学

×××××××

×××××××

×××××××

×××××××

1、教师情境引入:小蝌蚪天天锻炼,很快就长成小青蛙了。为了更好的长成一只强壮的青蛙,他们想到要先向老师学习本领,让自己成为跳得最远的青蛙。

2、教师展示立定跳远跳法

3、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为了能更快、更好的学会本领,我们先来做一些辅助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怎样说好口诀。

3、教师巡辅各组,及时纠错。

1、集中起来进行点评。

2、表扬同学们手臂上摆迅速有力且超过头顶、跳起后挺胸收腿两脚同时落地。

3、指出不足:有得小青蛙太往上跳,有的小青蛙太往前扑导致不远。

1、认真听教师的讲话,认真观看示范表演。

2.

学生到场地中练习。

3.

找出合理的跳跃方法。

4、师生共同边表演边归纳口诀。

1、学生边看边听边模仿。

2、积极思考,部分学生能完成动作。

流程

教学内容

组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技能提高阶段(6分钟)

1、跳高度练习:

将两个体操垫重叠作为30cm的高度障碍,进行跳跃角度进行练习。

2、跳远度练习:

将体操垫横放于离起跳线30cm远的地方,进行跳远练习;

3、纠错:

抽取学生展示,表扬学生手臂上摆且迅速有力、挺胸收腿落地远。

再次练习,改正不足。

4、挑战自我:

设置35cm、45cm、55cm距离的三个等级线,分别为“可爱蛙”、“勤奋蛙”、“强壮蛙”,看看自己成长为什么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教师巡视指导。

2、提出要求,各组排好队,一个一个进行。

3、注意安全

1、教师集合同学进行纠错。

2、抽取学生上来展示。

3、进行点评和表扬。

1、教师:同学们,经过了学习,你们想知道自己究竟成长为什么样子的青蛙了吗?

2、教师进行等级讲解,并鼓励。

1、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组站队。

2、尊重同学、排好队伍。

3、注意安全。

4、迅速按老师的口令进行站队。

5、认真看,仔细学。

6、挑战自我,努力完成任务。

1、认真听讲解,尊重老师

2、能够成功完成老师要求的动作。

3、巩固练习。

素质练习阶段(10分钟)

游戏:

大显身手捉害虫:方法:把学生分4组,采用爬的方式过去捉害虫后,按原路采用跑的方式返回把害虫放入桶里,拍击第二位同学手掌,依此类推。最后比比哪组最先捉完害虫,本领最棒。

要求:

1.每次只能捉一只害虫。

2.跑完后站回队伍后面,不影响其他同学比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教师:青蛙战士们,让我们一起帮助农民伯伯消灭掉害虫好不好?

2、将“害虫”和“益虫”一起放进桶内,让学生分清楚再进行捕捉。

3、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4、鼓励加油。

1、遵守规则,排好队形。

2、为同学加油。

1、发展学生上肢力量,提高各方面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促进同学间友谊。

整理放松阶段(5分钟)

得胜归来喜庆功

×××××××

×××××××

×××××××

×××××××

1、师:我们成功地消灭了所有的害虫,同学们真是一群本领高强的捕虫能手。让我们载歌载舞,欢庆我们的胜利。

1、音乐起,学生自行设计动作,随音乐的节奏放松,尽情跳

2、教师点评,表扬大家都成为了一只合格的小青蛙。

1、放松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2、学会回顾学习内容。

3、讲文明、懂礼貌。

心率

150次/分

密度

篇6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篇7

1.在教学理念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理解不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些教师存在着“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小科、副科来进行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设计课程;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强调灌输和说教;还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高兴,因此,追求课堂的娱乐而导致形式化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我们多次进行的“农村中学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定位”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对其课程性质的理解都存在偏颇、误解、肤浅等问题。

2.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并能关注学生的兴趣,但因缺乏整体考虑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能够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发展”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具体操作时就变成了一种单一的口号,更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综合能力的积极培养。这种目标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围绕着“应试”,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设定的,与绝大多数中学生的主观需求不一致,尽管也能考虑学生的兴趣,但是远远脱离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明显忽视了中学生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

3.在教学内容方面,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完成

有些农村中学教师的发展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仍然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明显体现出“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做与升学无关的事情”。特别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因此,选择的内容存在着和目标达成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存在着“学科化”倾向,很多农村中学的心理教师都是采取单一的课程方面的知识传授。例如,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体现在课程上的内容往往是教师去讲解什么是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种以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主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式上的多样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形式化。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生动形象性,大段的教学时间都让学生观赏,事后只是非常简单地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想,很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充分交流;有些教师还“为了活动而活动”,有些课形式上很热闹,但是效果不好,并未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有的教师为了公开课展示成果的需要,精心排练,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在教师编导下的表演课等等。这些看似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动”,除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还明显带有强迫学生接受的成分,由于缺少内在的积极思维、探究活动的支撑而显得空洞和肤浅,没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5.在教学效果方面,重视内容的完成,忽视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与生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学科化”倾向的教师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他们关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获得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增长了哪些方面的见识等。因此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总是把内容安排得满满的,课堂容量很大,然后按照课堂时间把设计的内容一一落实,只注重自身教学进度的完成,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深刻体验。因此,课堂虽热闹,但往往是昙花一现。由于缺乏深刻的体验,学生除了接受,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和体验后的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佳。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相对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学习与研究的动力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大家普遍认为它没有应试学科重要,有些学校领导至今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导致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配备的教师能力不足,甚至仅仅为了应付各级工作检查,临时安排教师做些应付性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明显不足。缺乏真正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制约工作开展的瓶颈,也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2.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人员少,专职人员少,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支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在对长春地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专业人员少,专业构成较为复杂;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而且不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现职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和专业训练。为了开展工作,有些教师参加一些短期培训或者通过自学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但是,这种学习往往很不系统,难以达到专业训练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自己认为都很低,有六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匮乏,有七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较差。多数教师由于自己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工作中常常按照以往的思路教育学生,过去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势还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一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学科课,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

3.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彼此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研讨氛围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太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在身边找不到能够交流和研讨的伙伴;加之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不多,使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缺少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学习,彼此经验交流的机会太少,有“孤军奋战、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从而使工作和学习陷入盲目,专业发展进程变得缓慢。由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县区级督导不到位,在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找不到上一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盲目性较大、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这支队伍兼职人员较多,兼职心理工作的教师往往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心理学领域的学术问题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缓慢,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解决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它有自己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第三,学生本位性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始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学生高度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中心。课程实施必须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他们的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和新的理解的生成。第四,生成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看作是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结构的主动建构过程,主体的发展就体现在建构过程之中,体现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第五,心理健康教育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第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典型活动为主题,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反省来提升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种新型课程,其课程内容并不求文本的知识性、学术性和结构性,而是注重心理生活场景的设计和情境的渲染,旨在呈现具有生活气息的心理空间。

(二)设计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得到学生认可、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解决目标设计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和核心,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有明确和清晰的目标,而且目标要适应时代需要,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目标要具体和有层次,切口要小,并贯穿整节课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得以贯彻和达成。目标设计切忌笼统抽象,如果目标过大过空,就会导致一节课无中心、无主题。如“调适不良情绪”,这句话太含糊,如果改为“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危害,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这样目标就很具体,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在行动上实践。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从集体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磋商可能形成和达到的目标,大家探讨出来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目标,也就更容易主动去达成该目标。

(三)设计有针对性、即时性、有效性的系列教学内容以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教学内容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选择的。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适应性、针对性、即时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适应性是指选材要紧扣主题,要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适合时展的要求;针对性是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即时性是指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现象,选择学生当前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有效性是指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亲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兴趣参与,并且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或能引起学生普遍关注的内容,这样就会活跃思维,讨论热烈,提高实效。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防止学科化倾向和课程化倾向;组合系列内容(围绕着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设计系列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内容的适切性。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求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教学方法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并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和真情表露,但又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只追求设计的形式、步骤和具体环节的丰富多彩,使之越热闹越好、越离奇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究竟选用哪些方法为佳,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活动专题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和班级的条件、时间场所的许可等;初中生对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较感兴趣;高中生对自我测试、理性分析、讨论等较感兴趣。在选择方法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吻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强调全员性参与和体验性学习,体现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让学生在轻松活跃、欢声笑语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得到互助、自助和提高。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要有一定的变化,注意动静相宜和应用灵活,以免学生因单调而感到乏味,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而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握好节奏和手段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制作和选择要恰当,并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此应做到: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超越学生现有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不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不“喧宾夺主”;完善教学环节,突出实效性。

篇8

2010年10月~2014年10月共管理高血压病患者1051例,男711例,女350例,年龄35~75岁,一级高血压290例,二级高血压312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402例,接近正常47例。

2 方法.内容

2.1 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护士必须掌握高血压病的定义.、病因、临床分级、家族、年龄、职业.、环境.、吸烟等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传播者及指导者,只有熟练掌握有关高血压病知识及治疗方法,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才能发挥护士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2 制定健康宣教计划 针对个体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印发成小册子,每人1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3 入院健康教育 要求主班护士热情接待患者,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的姓名,病区环境,设施环境,设施作息时间,并提供科室健康教育资料,简单介绍疾病的一般知识,让患者感觉到温馨和安全。

2.4 以诚相待,解除恐惧.焦虑心理 我们对待患者如亲人般诚恳,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患者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稳定情绪 当患者情绪上受到刺激时,血压则升高;相反,血压则低。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高血压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情绪往往不稳定,但患者情绪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五个环节。患者愉快、乐观,药物易发挥治疗作用;烦躁,不思饮食,难以入睡,不然影响药物疗效,使血压难以下降,甚至更趋升高。要运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宣传情绪调节可以治病的道理。

2.6 环境的调节 建立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床单位的整洁,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环境和自身的调节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7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述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清楚高血压病是终生疾病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8 饮食指导 饮食宜低盐.、低脂。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成正比,过多摄入脂肪,是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成人食盐量不超过5~6g/d,勿暴饮暴食,指导患者少吃或应吃动物内脏、脂肪、脑髓、贝类等,适当补充蛋白质,如:牛奶、鱼类、瘦肉等。多吃粗粮、杂粮及蔬菜水果,食用含钾钙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虾类等。多吃降压、降脂的食物。

2.9 用药指导 大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缺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无症状为血压正常,血压高时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因此在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高血压病其病因复杂,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力又各不相同,各种降压药的性能各异。因此,应纠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误区,指导其进行“个体话”用药。讲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双氢克尿噻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长期服用还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监测,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让患者了解低血压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头昏、心慌、出汗、恶心、呕吐等。不得擅自停药、改药,以免引起血压突变。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除受患者情绪、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外,还因所用药物而波动,掌握合理的服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类型和剂型选择。如短效降压药3次/天,第一次服药时间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应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服用,最后一次应在下午6时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前0.5~1小时给药效果最好。不要在睡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1次/天,应清晨醒后即服用。经研究发现,这种服用方法对防止上午血压升高有重要的意义,既能使白天的血压的到良好的控制,有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小时血压的目的。

2.10 运动指导 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躯体状态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气功、太极拳等有氧活动。尤以简便散步开始为好,随后逐渐增加每次运动的时间,遵从运动的三步骤:即5 ~ 10 min热身运动后开始适当运动;5~10min凉身运动后停止运动(热身及凉身运动是指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每周运动≥3次,30min/次。初开始运动者可以从1次/周做起,15 ~ 20 min/次,适应后在斟酌增加运动次数和时间。

篇9

高血压;社区医院;健康教育;合理用药

作者单位:130052长春市宽城区柳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积极控制高血压,可预防脑卒中及冠心病等事件的发生。社区医院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辖区居民的多发性慢病的筛查和诊疗工作。高血压健康教育是社区医院防治高血压的重要工作之一。高血压治疗,药物的选择是关键。因此,在社区医院高血压健康教育中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1]。

1 社区医院的高血压健康教育

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就是通过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预防新发高血压;对于已经患高血压的患者,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实现对患者和高危对象的心理保健和行为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在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各阶段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社区经常举办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形式有口头教育,宣传材料,健康讲座等。实践表明,普及科学的高血压防治知识,消除一些错误认识,提高健康意识,可以收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 消除高血压用药的认识误区

工作中遇到一些人,他们认为控制高血压的治疗太麻烦而不愿接受治疗。但事实上尽管我们目前还不清楚高血压的确切病因,也没有找到根治它的措施,但我们能够用简单易行,花费不多的治疗方法,将高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状态良好。现今已有各种有效的降压药物,价格合理,副作用小,可供患者选用。一些价格较便宜的药物,如珍菊降压片、复方利血平片和短效钙离子拮抗药硝苯地平片均可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2]。

3 重视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有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认为不需要治疗。例如有一位患者,47岁,血压145/95 mm Hg,不很高,但应接受治疗。可他认为降压药有毒,只要自我感觉不到症状勿需服药而拒绝服用任何药物。4年以后,这位患者的血压已升至155/105 mm Hg,虽然还没有达到发生危险的高度,但他的肾脏已遭受损害,心脏也已扩大。此时,经按时服用适量的利尿剂和B阻滞剂半年以后,他的血压降至正常,心脏开始缩小,肾功能恢复良好。这个病例的教训给我们以启示:所有的高血压患者不管其血压升高如何轻,都应接受治疗。有些人只需减轻体重,消减食盐摄入量并增加体育锻炼,就可使血压维持正常。另外一些人则需根据血压上升的幅度服药治疗,轻度高血压患者每天服1片降压药即可。对一名成年人来说,血压220 mm Hg)是很少见的。这主要是由于在轻度和中度升高阶段,高血压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4 重视高血压合并症患者的药物选择

社区医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非常多见。高血压和糖尿病均被认为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病和心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因此,该类患者降压应更加严格,在选择降压药物时,不仅要考虑降压有效,而且应以不影响糖代谢、不会引起位置性低血压、不降低肾功能为原则。通常应首选以下几种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ACEI),钙通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小剂量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ⅡA)。

在单一药物疗效欠佳时,可采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如采用ACEI与CCB合用,可有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皮素-1(ET-1)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其缩血管作用,可发挥更强的抗AS作用, ACEI有扩张静脉作用,可抵消CCB扩张动脉所致的回流受阻,从而减轻足踝部水肿,在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也优于单用[3]。

此外,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用药也需加以特别关注。

5 重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选择

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常普遍。一般无并发症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首选利尿药。但老年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衰退、多系统功能萎缩等,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而利尿药和受体阻断药均可诱导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因此老年人应避免二者合用,并定期检查血钾、血肌酐。此外,β受体阻断药对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也非常有效,可作为基本用药使用。但要注意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骤然停药可使病情恶化,停止给药时应按医嘱谨慎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医院除了应对高血压患者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外,在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中,还应大力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酒,采取低盐饮食。达到防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篇10

一、指导思想

依据体育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课以《持轻物掷远》(水平二)技术教学为载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反应能力、奔跑能力。采用学校部分体育器材,创设大自然,让学生在“秋游”的情境中轻松地玩耍和游戏,掌握持轻物掷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思维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身体上得到锻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四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文化成绩优异,身体素质普遍较好,该班班风活跃,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强、学生守纪乐学,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重难点就在于逐渐体会和掌握身体协调用力的技术,使身体上肢力量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再进行动作技术指导,提高持轻物掷远的运动能力。

三、教学内容

1、持轻物掷远2、消灭“害虫”

四、重点:肩上屈肘,自燃挥臂

难点:蹬地转体的动作协调、连贯

五、课的安排与特色

本课根据大巴山特色,选取主题式情景教学法,使学生在大巴山自然风景中产生浓厚的兴趣,采用诱导观摩法来揭开课的帷幕,让学生觉得好奇,有趣味地进入课的形式中去,使学生从单一的体育课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参与活动练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围绕教材做各项辅助联系,激发兴趣,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状态中去。全课以“秋游”为核心,运用“钻山洞”——“穿树林”——“爬山”——“草坪活动”——“消灭‘害虫’”——下山返校等情景,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体验乐趣,感受与同伴团结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提高运动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快乐为主题,使学生身体不知不觉地在“秋游”活动的情景中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

本课时紧时松,体、智结合,将体育技术的教学过程和创编故事的情节发展融合贯通,环境紧扣,自然流畅。

六、教学设计

情洒风雨操场、领略迤逦风光、享受秋日暖阳

《持轻物掷远》教学设计

班级:三年级四班人数:40人执教:侯兴明

教学内容

1、持轻物掷远

2、消灭“害虫”

重点:肩上屈肘,自燃挥臂

难点:蹬地转体的动作协调、连贯

1、运动参与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80%的学生能做到肩上屈肘、肘关节向前的正确动作,发展投掷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提要学生的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4、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5、社会适应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关心帮助他人。

课的结构

授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

(3ˊ)

1、整队

2、上课、师生问好

3、安排见习生

4、指定小组长

5、宣布课的内容,布置任务

1、整队

2、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1、整队

2、快、静、齐

3、师生问好

4、精神饱满,一切行动听指挥。

×××××××

×××××××

×××××××

×××××××

(8ˊ)

一、“秋游”路线

“钻山洞”—“穿树林”—“爬山”—“草坪”

1、讲解、示范

2、教育遵守规则

1、一路纵队向目的地出发。

2、队形整齐,步调一致。

二、草坪活动(象形操)

A、企鹅步、鸭步、兔跳

B、打气、射击、扬场、挑担

C、掷手榴弹

1、讲解、示范,提出要求

2、口令指挥,关注全面

3、发现问题,个别指导

一、步骤

1、观察理解

2、模仿练习

3、自我表现

二、要求:

1、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尝试

2、模仿一定象形

(18ˊ)

一、持轻物掷远

动作: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左(右)脚在前,右(左)手握轻物,屈肘于肩上,肘关节向前,眼看前方,接着后脚蹬地,向前自然挥臂,将轻物朝前上方远处掷出。

1、讲解、示范

2、激情提示

3、巡视指导

4、公正评价

1、观察理解

2、徒手练习

3、持轻物练习

4、分组练习

×××××××

×××××××

×××××××

×××××××

(6ˊ)

一、消灭“害虫”

方法: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四组并排站立于害虫标识物对面,第一排队员将沙包投向害虫标识物(害虫),迅速回到最后一排,第二排队员继续投,依次类推。打中害虫标识物多的队获胜。

1、激情提示

2、讲解示范

3、评价

1、观察理解

2、集体练习

要求:发挥想象,大胆尝试,打击目标:稳、准、狠

∏ ×××××××

∏ ×××××××

∏ ×××××××

∏ ×××××××

放松恢复

(5ˊ)

一、舞蹈放松

二、引导下山

三、布置回收器材

四、小结

五、师生再见

1、指导学生随音乐动作放松

2、小结

3、宣布下课

1、学生练习

2、随“歌声与微笑”翩翩起舞

×××××××

×××××××

×××××××

×××××××

器材:篮球场一片、垒球40个、山洞标示、树林标示、“害虫”标示、音响一台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3-0040-01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較多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中,体育教师应全力以赴,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学模式,创新出更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

一、中职学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练习

中职体育课的安排形式是两节课连着上,没有课间休息时间。大多数教师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第二节课则让学生自由练习。而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自主练习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真正练习体育项目,以致于学生锻炼身体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运动量少、体能差

中职学生普遍体质较差,在体育达标测试中不能通过的学生很多,尤其是女生的800米与男生的1000米长跑测试。学生的体质差是因为平常不锻炼,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能够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本就不多,而班上学生人数较多,每个项目进行时间较长,以至于教学进程太慢,教师也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锻炼,学生自身也存在偷懒的心理。

(三)运动技能少

中职学校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而学生的运动兴趣存在差异,运动基础也有不同。教师课堂上只能组织一些简单的锻炼,这不利于有基础的学生提高体育技能。而学校要求每个学期学生至少要学习两种以上的体育项目,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接触两种以上体育项目,只能将每种项目的学习时间缩短,这使学生无法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

二、“1+3”教学体系优势

“1+3”教学体系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符合中职学校的学制设置特点,还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能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得到改善。“1+3”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学到不同的体育技能,在选修课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有助于学校发现体育优秀人才。

三、“1+3”教学体系设计

中职学生在入校以后,有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包括一学期的体育规定项目学习和三学期的体育选择项目学习。

(一)第一学期学习体育规定项目

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属于体育必修科目,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也是规定项目,如田径、身体素质锻炼。短跑、中长跑、立定三级跳等都属于田径类,这些运动项目与校运动会的项目相联系,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跳绳则属于身体素质锻炼的项目。每一个体育项目都应有明确的测试标准,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为主,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

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不同特长,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置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包括第三学期、第四学期,都属于体育选修课。这三学期学生选修的体育项目不能重复,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在室内进行,教师对所有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进行详细介绍,之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体育项目。

(三)组成体育选项班

学校只有一、二年级有体育课,学校应将所有班级的体育课程集中安排,同一时间段内只能安排一个年级的体育课程。每个体育项目的组成人员既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每个项目班级人数最多45人。

(四)设置达标测试月

将每年的九月份设置为达标测试月,九月结束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十月份开始进行体育项目教学。在每年开学之初,教师按照原班级带领学生集中进行测试,在测试之前不进行任何体育项目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练习,在进行项目测试时教师应相互协调,分项测试。

(五)审报学生体育选修项课成绩

测试完毕之后,将学生的成绩单交还给原班级的教师,原班级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并对学生的选项进行标注,以防止下学期学生选择体育项目重复。体育成绩汇总之后,原班级体育教师将其按照原始班级学生人员上报督导。

(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校运动会相联系

将学生的体育项目与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足球颠球、篮球投篮等。

“1+3”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发挥教师的体育特长,还有利于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向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