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3: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信息化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他可以为水利工程的建设采集大量的信息,让决策者更好的决策,让工程建设者更好的建设,让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运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统计计算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
1、水利信息建设的目标
我国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时非常重视的,针对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发展需要,依据中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多明确的目标,沿着这些目标,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水土监测和管理系统,要充分运用3S技术,构建完善的科学的水土信息化的监测系统,全面的一体化的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其次,是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利用建立好的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和地理信息的数据库,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定位系统。第三,建立国家级的防洪救灾的指挥系统,做好监测预报工作、灾情勘测工作、天气预测工作、旱情汛情洪水预报工作等,建设好防洪调度系统,灾情处理系统。第四,建设全国范围的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五,将强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的政务监督和惩处系统。第六,要建立服务社会的全方位的服务系统。第七,做好水利工程的统筹规划。第八,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保证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第九,建设好农村乡镇的水利信息一体化。
2、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力度不够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行的,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起步较晚,导致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薄弱,我国在水利工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中,在80年,90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国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小型的地方的水利工程,迟迟得不到建设,仅仅依赖国家的大型水利工程队伍,工程的建设后的维护和管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很发展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工程,但是有些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统筹规划,出现水利工程的重复建设和投资和现象,导致水利资源的浪费,地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信息化得不到应用。
2.2 发展不平衡,资源不均匀
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没有进行资源的共同的开发利用,没有做到资源的共享。水利信息化建设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地区上的不平衡,工业水平高的地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就快就好,而工业水平不发达甚至没有工业水平的地区发展就严重的落后,这是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普遍问题。其次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专业水平上出现不平衡,由于我国在水利防洪救灾方面投入很多,所以水利防洪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而其他的部门的信息化专业水平发展就存在不足。我国对国家重点的发展对象,如经济开发区、直辖市等的投入很大,导致了很多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跟不上这些地区的脚步,导致系统的不平衡。这些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整体信息化的建设的实现。另外,我国水利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由于我国地区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我国信息化资源应用受阻,服务对象不同,各个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数据量级,各个地方的数据信息不统一,没有办法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2.3 创新滞后,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管理运行老套,人才稀缺的问题。水利信息化建设分为很多部门,这些部门不好好进行配合,各自为政,导致信息化建设资源和网络资源分散,严重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有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科研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仍然是按照以前的程序进行运作,在报奖后,这些课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就搁置一边,没有真正的运用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另一方面,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很缺乏,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多的技术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水利信息建设没有创新和新的管理模式。
3、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基础,加大力度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导致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薄弱,但是我国在水利工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就,这就说明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发挥好这些基础,进步不加强,建立专业的信息化队伍,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得到有效的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管理统筹规划,避免水利工程的重复建设和投资现象,加强地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地方水利信息化的应用。
3.2 平衡发展,资源共享
工业水平高的地区要帮助工业水平低的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国家要为信息化专业水平低的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国家要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平衡重视投入。另外,要实现我国水利资源有效的共同开发和共享,消除这些差异性,克服地理环境的不同,统一各个地区的标准和数据量级,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3.3 加强创新,培养人才
水利信息化的各个系统部门好好进行配合,团结一致,实现共享,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和谐发展,要加强对科研性质的水利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做好完成后的应用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聘用科班出身的人才,国家重点建设相关专业的教育,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进行创新。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利国利民,要想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必须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加大建设的力度,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平衡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水利信息化的创新管理,培养专业化人才,实现真正水利信息化,让水利工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水利行业又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本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1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水情信息汇总和处理展开的。80年代开始信息源的处理。1990年左右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构想加快了进程。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 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稳步加强、业务应用逐步扩展和保障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村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开发应用的信息化软件,通用性和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在应用上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已建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对数据库文档重视不足,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相关信息的价值难以判断,非常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区域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
2.2 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严重不足;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整合难度大,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2.3 投资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建设长期依赖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尚无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规模不足,规划实施效率低,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使得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4 信息化人才匮乏: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始终是主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水利系统内部信息化普及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2 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3 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尽快将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正轨,早日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
[2] 鄂竞平.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11)
[3] 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J].广东水利水电,2002,(4)
水利科技档案是指在水利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应归档保存的水利科技文件材料[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迈进,档案信息化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发挥档案作用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阐述提高认识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搞好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提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供档案界同仁共同探讨。
1、把握水利改革趋势,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将一部分水务管理单位、水利勘察设计单位推向市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水利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档案具有知识储备、依据凭证功能、情报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水利科技文件资料是科研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收集归档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水利档案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科研技术人员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从而提高档案意识,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水平,必须从水利科技工作中入手,牢固树立科技档案工作系统意识、信息意识,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针对科技档案特点,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水利科技档案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专业性,集中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专业性特点是界定水利科技档案整理分类的重要依据,在区分不同门类档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信息化方式。(2)多样性,即种类的多元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在水利机构各个档案门类中,科技档案的种类最为繁多、类型最为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遵循文件的特点,便于查找利用。(3)成套性,是科技档案最鲜明、最基本的特点,围绕一个个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律性地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整体,在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档案材料的成套性,不能人为地割裂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4)现实性,是指科技文件资料在归档后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这种现实需要有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3、分析现实存在问题,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措施
3.1 做好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性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基础工作。首先,要投入资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配置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数码相机,建立数据库、局域网等硬件设施,开发或购置管理软件,这些必备的基础设施是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各项管理标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存储标准,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档案信息安全标准等,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保障。再次,要建立健全档案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水平。
3.2 及时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
目前水务管理活动大量运用了计算机、电脑控制终端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很多科技文件在定稿签发后挂接上系统,并设置阅览权限;对设有条形码的归档图纸,通过图档管理软件挂接上系统。这些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在电子文件收集工作中,必须执行科技档案“同步管理”规定,把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还要遵循归档范围、严格归档时限,做到反映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勘测设计等基础业务工作的科技文件材料按年度、在第二年上半年完成归档工作;各专业项目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重要仪器设备的随机文件材料,在安装调试或开箱验收后一周内完成归档工作;项目鉴定或验收形成的文件材料,在鉴定或验收后一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系统或本单位科技档案分类方案,全面管理电子档案,还应做到整理录音、录像、照片等声像材料时,应注明材料反映的事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及作者等内容,重要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形成相应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并归档。这些电子数据归档后,成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分步骤进行馆(室)藏实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化
馆(室)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将本馆(室)藏档案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及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根据需要到单位局域网,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由于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各级水务机构馆(室)藏量巨大,应区分档案密级、开放时限、利用价值不同,决定数字转化的时间和工作范围。工作实践中,我们首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其次对利用率和利用价值都比较高的定期保管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最后将所有库存档案的目录录入数据库,实现全部科技档案目录的计算机检索。这样既节约了有限的资金,又使档案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中。科技档案数字化工作量大,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的力量必然延长工作周期,可考虑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选择专业水平高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公司,采用数字化外包方式完成历史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3.4 依规范科学保管水利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以后,必须对其进行科学保管。(1)库房管理要落实“七防”标准,保证数字化档案的实体安全。由于数字信息的载体是以光盘或磁盘等磁性物质为主,对温度、湿度保管限制和防光、防尘、防辐射、防污染的要求更高,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强热,并与有害气体隔离;不能挤压、磨擦、摔打;同时还要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避免阳光直射。任何工作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载体上的信息遗失、受损。(2)提高技术控制,保证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为防止人为地修改变造,归档载体首先要做防擦写处理,确保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其次要有数字档案备份。数字资源必须定期复制到新载体,检查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数字信息的遗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信息资源的可使用性,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水利工程。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当中都在应用高新科技。水利设计是一项具有专业化、科学化、艺术化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水利设计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水利设计的水平,更可以提高水利设计服务的范围,将水利设计工作做到全面地提升与深化。应该从水利设计的应用系统建设出发,达到水利设计的设施基础,在坚持水利设计信息化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思想来进行水利设计,提高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
一、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1、应用基础水平低
随着近年水利信息化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前的网络建设仅限于眼前的应用,并没有顾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水利设计信息化的作用十分有限。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仅在水利工程内部就分堤、闸、坝等分项以及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机械电气类等多个专业。以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信息化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影响了信息化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水利设计信息化工作以局域网、数字加工、办公信息化为主要代表,在水利设计工作中办公软件以OFFICE为主,绘图软件以AUTOCAD为主,这些应用软件和系统已经在水利设计中得到广泛而成熟地应用。但是,我们要看到水利设计信息化是一个讲求无缝连接、无障碍沟通的概念,当前的应用系统还存在不同部门、专业之间的相关沟通和连接的问题,这导致,应用系统间不能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阻碍了水利设计速度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3、水利设计基础设施的现状与问题
在现实的水利设计工作中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水利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机,在网络技术上,高速的局域网使水利设计单位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和远程化交流,这有效提高了水利设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特别是水利事业扩展的速度迅猛,这会导致水利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数量需要呈指数性的增长态势,这就产生了基础设施和水利设计发展的矛盾,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巨量的信息需要传输,如果依旧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无疑将会延长水利设计的时间,出现对水利设计效率的影响。数据库缺乏共享通道,存在系统条块分割现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及运管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网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相互之间没有必要的互联通道,因此无法交流沟通,造成不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系统条块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各部门在技术利用、任务分配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割界限,各部门、专业彼此孤立,经常存在信息之间的矛盾和重复现象。
4、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往往独自占有,甚至信息提供方在提供完信息后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信息,形成信息壁垒。
二、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1、 普及专业设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利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渗透到水利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水利设计单位,如果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是按专业分配任务,信息化便无法真正融入水利工程之中,而成为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关系。要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化,就必须在专业的设计人员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信息化需求,然后再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深化和细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到水利设计当中。
2、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水利知识作为水利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对各水利工程知识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能与其深度沟通,进而提出更深的要求并做出合适的方案,从而设计出真正融合信息化的现代水利工程。
3、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要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就必须真正实现信息的共
享。信息共享依赖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因此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和部门的共享网络,在网络中设置分布式数据库,各类信息采用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读取,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硬件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各设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保证信息可用性。
4、推进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起集成化的水利设计应用系统,实现水利设计中办公、管理、技术等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实现彼此间相互的沟通
与共享;要做好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为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效率和质量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建立起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流程管理、分解管理、跟踪管理等各种措施使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做到全面对接和联系,确保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质量。另一方面,当前应该大力实现三维设计在水利设计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实现水利设计信息的共享、优化,达到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目标。
5、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新技术和新网络系统软件对当前的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结合具体需求对无线网络资源进行划分,为局域网高效运行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以适应未来对大量数据流传输的需求。加大对网络信息化硬件系统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各种应用服务器并配置网络数据存储设备,确保数
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再次建立管理数据库、电子文档数据库以及设计规划数据库等,以此为支撑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实现数据共享和再利用提供可靠保障。加大信息安全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配置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软件实时监控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并对不利状态进行实时干预避免内部人员非法应用网络资源的行为给网络管理带来混乱。
6、体现环境保护思想
在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融入到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加大水利设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在设计人员的思想深处,这样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设计是形成水利工程技术功能和使用周期的基础性步骤,也是水利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将高新科技元素全面地应用到水利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使水利设计符合时代和行业的趋势,创新出水利设计的新局面。水利设计信息化就是当前适应发展和趋势的一条捷径,要把握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认识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类问题,通过对水利设计信息化深入地研讨,探寻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方法和措施,维持和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们国家的水利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V2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223-01
一 、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水利部门,加大了对山西水利信息建设的力度。在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会议圆满结束之后,山西省结合本省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动员、部署。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山西省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基础网络建设、系统应用、组织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基础网络建
在2001年,山西省水利厅已经建成了具有320对信息点的局域网。采用了内外网双布线和双网络装备。客户机同时采用隔离卡双硬盘引导系统,办公网与因特网实现了物理隔离。该网络建设实现了和原防汛计算机网络的有机结合,通过卫星、拨号网或因特网与水利厅外网相连接,可采集、处理全省的水雨情信息,并通过X.25专线实现全国水情计算机传输。2005年,又对新建成的厅机关综合楼进行网络布线,新增了170个网络点,进一步扩大厅机关局域网规模,并通过指定IP地址,对网络安全运行管理进行了规范。截止现在,在局域网上运行的网络设施有水利厅门户网站、厅机关电子办公系统、省财政专项支付系统和与省政府网络连接的文件传输系统等。
2.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在防汛抗旱方面,山西省防汛计算机网络从1996年开始初步建设。截止现在,已经建成了省水利厅局域网和各市水利局局域网。在防汛无线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通讯网络。山西64座大中型水库有60座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119个县(市、区)中有79个县、市或区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三级网(县以下)的建设中对部分防汛任务较大的县配备无线通信设备,该网络系统在基层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10月开始,山西省成立的防汛抗旱指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编制出《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2004年又安装了DLP大屏幕投影设备,对省防汛办机房进行了改造和设备更新,为实现全国省级防汛实时会商创造了条件。
3.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
2001年,山西省水利厅建立域名为的网站,并开通了电子邮件功能。2005年12月,对网站进行了一期动态技术改造,并于2006年6月1日开始运行。网站头期技术改造后实现了信息和管理智能化,构建出交互功能框架,并实现应用软件的正版化,增强了服务器端设备的性能,为二期网站实现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奠定了基础。同时厅农村水利处、财务经济处根据工作需要建成了山西省水利厅农水处网上办公系统、山西省水利厅财经信息管理系统。另外山西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建成,并顺利通过了水利部验收。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和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也已完成,实时雨情数据库正式运行,水情信息在因特网上。水利信息化培训工作也同时展开。水利系统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已经培养出一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既熟悉水利业务,又精通信息化相关专业,成为了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水里信息系统顺利的发展同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发展之路上同时也存在的不小的问题。1、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滞后于硬件建设。市水利部门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办公计算机的配备已经很普及。但结合自身工作业务特点而开发的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建设还很少。水利网站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窗口与领头羊的作用,但在建设方面,技术落后,功能单一,新闻多、政务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行业级的集约化开发少。2、水利政务信息化的推进前期费用比较大,经费的来源多样化和数额的不确定性及建设任务量由不同的部门承担,导致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建设进度和实施方案很难按预计的进行,特别是网站的后期维护工作很难达到要求,维护资金很难落实。3、建设力量和信息资源分散造成发展缓慢,在水利信息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热情高、管理弱、协作差的情况,一部分单位对“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认识度不高,强调局部、部门利益严重。对工程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延缓。4、专业信息化队伍不健全,社会协作较少。信息水利化建设,人才是第一要素。现阶段,水利化信息系统干部的职业素养仅普及到计算机应用的简单维护阶段。各单位既懂水利专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另外,社会协作少。往往是有了项目才被动地去寻求合作,没有形成协作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前景
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之路,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和项目。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多需要去改进的地方。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在哪些方面应该着重面对。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1、加强领导,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根据“四个统一”原则,加强整合各方优势,发挥整体效益,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科学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协调发展步伐。统一前进。2.多渠道提供建设资金保障。建立长期的投资渠道,能够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政务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加强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同时,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设置专项维护资金,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3、建立适合山西水利行业特点的信息化综合应用系统。以本地的特色实际出发,以建立高效廉洁的水利行政管理方式为目标,建设以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水利政务信息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网络系统应用平台。4、完善人才政策,加强社会协作。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水利从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一批既精通水利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重视水利信息化软科学研究,发挥一些学会、学院、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作用。用社会力量实现水利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5、建立水利信息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信息安全”,确保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合理发展。建立和逐步完善水利电子政务信任系统,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确保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完善各项安全保密制度和措施,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信息的安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坚定不移的建设水利信息化系统,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坚决避免浪费、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坚决坚持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为山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雁恒.马占旭.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山西水利.2005-5.
[2]丁振华.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水利现代化.2003-3.
Key words: archiv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concept of archiv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是设计、施工、监理、基建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要有序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转换档案管理模式及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加强档案基础工作。二、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特点1. 档案信息载体电子化目前,在水利工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片、声像等都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档案介质正在从纸质向电磁介质转变。从存贮介质看,硬盘、软盘、光盘等系列存储设备具有容量大、占用空间小、便于修改等优点,为电子化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有利存贮条件。现代的存贮设备不仅可以节省库房空间和档案装具,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电子化档案将最终改变档案资料载体形式。2. 档案信息组织形式网络化
传统档案工作的信息组织大多是人工方式进行的,采取的是手工登记、编目、造册的方法,只能按类别、年份进行比较粗的分类。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模式、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利用方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档案现代化管理可以实现归档、编目、查询检索和借阅管理的自动化,便于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存储,有利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3. 档案信息查询检索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把档案中的知识、技术、成果信息及时有效、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传统管理方式下只能根据归档的分类方式,按类进行简单查询,检索条件简单,查询结果比较单一;实现数据库系统管理后,可以根据主题词、关键字进行全文检索,也可以将多种条件组合在一起进行复合条件的查询,让信息技术所包含的科技含量在水利行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三、 档案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1. 档案资料整编混乱由于每个历史时期档案的整理质量要求不同,整理的规格原则不统一,没有按一定的规律科学分类,形成整编、组卷的目的。以至于造成档案资料以齐全为目的,以案卷不丢失为原则,内容庞杂、档案资料繁多、分类不清楚等一系列情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卷不规范,编号方案、形式不统一。不同时期档案资料整编不同:档案资料整编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组成的 ;之后改为档案资料整编按施工前期—施工中期—施工后期组成;再之后更改为施工准备卷—施工进度卷——······——验收卷。(2)在文书档案中存在案卷标题不规范、问题标注含混不清、卷内无文件级检索目录、文件标题不全、责任者不明等现象,以致于部分内容未被案卷标题涵盖,有些文件就很难检索到,从而产生漏检,影响档案利用率。(3)组卷规则不规范、不统一,如有按时间组卷的,也有按职能部门管辖权限组卷的。(4)档案整编工作中对“卷”和“件”概念模糊,对一些文件之间没有互相联系的文件,没有取舍,统一编档入卷。既不方便利用(按“件”检索、借阅、复印等),又不利于档案的信息化处理。四、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1. 加强档案基础管理工作档案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准备。要对档案实体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档案实体的前期处理工作。首先,档号的编制要规范,要统一档号编制方案和档号形式,档号要能正确反映档案的分类和排列次序,以便于保管和查找。其次,档案著录要规范,尽量采用最精确的词语涵盖案卷的内容,使用同一个称谓、同一题名,以确保检索点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以保证检索点的准确性。2. 加快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文档一体化管理是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要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就必须要求单位的文件、档案类目划分和设置要准确、文件转换格式要标准和规范,使各类文件管理系统都能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紧密衔接起来。档案部门应改变传统档案工作模式,在单位网站的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让本单位人员利用本单位的局域网站,足不出户就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五、结束语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电子文件有效安全运行和归档;必须统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参考文献:[1] 赵沈贵.档案信息管理和传统管理。档案学通讯,2006,
目前我国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主要分为水利综合、建设投资和服务业统计3大统计部分,其中水利综合统计又包含水利综合、灌区基本情况、水库基本情况和中国大坝等的统计年报,水利建设投资统计包含年报和月报,水利服务业统计包含年报和季报。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相对完整,较为成熟的统计指标体系。
1.2水利统计信息化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水利统计信息工作开始起步,水利部编制了水利统计软件,并在全国市级以上水利统计部门进行部署,随着10余a的使用和更新,目前软件功能已比较完善,各级水利统计人员也已熟悉软件的操作,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将该软件推广到县级水利统计部门。随着各级部门的硬件和网络环境的完善,2012年水利部又开始部署水利建设投资统计直报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水利统计部门之外,水务系统其它部门也已建立多个专项的直报系统。
在目前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中,水利统计信息化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在许多功能的实现上都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包括:网络即时性的应用、整体工作的流程化、多部门协作、远程即时进度和工作情况监督和管理、数据审核自动化、和统计软件与空间GIS系统的首次对接等等[2]。这为今后统计信息化水平提高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同时也创造了数据基础条件和大好机遇。
2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系统各部门指标体系关系混乱
综合统计与业务部门统计分工不明确,统计管理的不统一造成统计结果存在多样性,几乎每一个业务部门甚至业务项目都有1套独立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而这些统计报表均未经过各级水利综合统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同一指标在多个或多项统计报表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且各个部门均使用本部门制定的数据采集方法和统计口径,严重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的原则要求,造成数据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3]。
2.2指标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经过多年对水利统计指标的添多减少,目前使用的指标名目过于繁多,有些指标已使用20余a,其中不乏已不适应当前水利建设需要、失去统计意义的老化指标;有些指标逻辑关系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指标收集困难或超出水利部门管理范畴,数据质量难以控制,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些指标根据其它相关指标即可推算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统计工作量过大,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数据质量低,可利用信息资源量低等诸多不良后果。
2.3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在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编制、建设过程及竣工投产验收和评估等方面,目前基本没有水利统计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在中小型项目管理中,统计的监督职能严重弱化[4]。
2.4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目前应用的水利统计信息系统及各部门使用的统计软件一般都是单机运行,上下级统计人员、不同部门人员无法共同查看数据,每项统计报表的统计过程独自形成一个串行过程,造成统计周期过长,如水利综合年报和基建投资年报从开始布置到最终的数据公布时间达到半年以上,使统计成果失去了时效性。
信息化建设体制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及普及程度都远远不足,水利系统内没有统筹的信息化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有序地进行全局式的建设,大量信息化软件由各个职能部门独立投入大量资金并行开发,决策者对信息技术把握不足,加之从事具体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相关机构对水利行业情况和信息应用需求理解不深,造成很多软件在开发阶段就已经是落后产品,各个部门间信息系统不兼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还有一些信息化产品易用性和实用性根本无法满足水利统计人员的需求,最终无法推广和应用[5]。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
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异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水利系统内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统计职能未集中到水利统计部门而是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个别项目的水务指标,例如城镇供水相关指标,甚至在水利系统外进行统计。
2.5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水利信息涉及面广、投资大,而长期以来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不足,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十分不足,信息的采集和传输的手段极为落后,在目前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的情况下,水利系统尚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网络信息平台。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维护管理的经费渠道也没有得到保障,致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系统不能得到快速的应用,无法及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6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
行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足,导致水利行业内相关人员的不足,和对信息化知识推广的力度不足。对人员的再教育往往偏重于水利专业和工程建设知识。信息专业的人才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时还往往被冠以“专业不对口”的理由被拒之门外,造成对信息技术认识的恶性循环[6]。
3现状问题症结的分析
通过对水利统计诸多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导致当前水利统计信息化发展整体情况滞后的症结主要有4个方面。
3.1信息化体制缺陷
体制的缺陷是导致信息化建设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机制缺失的根本原因,具体导致了多头重复建设,总体建设水平低和水利统计信息管理职能分散的现状;同时,也是导致系统内信息化人才和资源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
3.2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低直接造成了水利统计数据采集渠道和获取方式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可信度,也造成统计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数据时效性。缺乏时效性和可信度的统计成果必然造成了各设炉灶、数出多门、指标重复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3.3职能分工不明确
水利统计的统计管理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职能在基层水务系统内未能得到充分的明确或落实,造成水利统计人员无法正常参与建设项目尤其是中小型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验收评估,严重弱化了统计的监督职能和统计成果的科学决策功能,对项目建设的科学性、投资效益及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影响。
3.4指标设置不合理
指标设置过于繁琐,大量靠逻辑关系即可推算的、获取来源不可靠的和行业外的指标的加入,使各级水利统计人员工作量与日俱增,忙于应付,无暇开展科学系统的统计调查,更无法顾及其它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统计价值的发挥。
4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
通过分析,总结出目前水利统计工作存在的症结主要是体制、指标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围绕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进行整改,当统计数据具备了真实性和时效性时,水利统计工作将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攀升的轨道[7]。而目前改善统计数据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为水务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议通过以下步骤,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1)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系统整理水利系统统计指标,明确划分指标层次,合理划分部门分工,建立一套完善、精简、高效的指标体系。统一指标的分类标准和代码,并尽可能与其他行业统一。整体的指标设计应按照图1所示结构,达到不重不漏、层次分明。
2)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在指标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分工和对指标进行统一的分类代码原则划分后,即具备了并行建设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条件。覆盖全行业的高效水利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步到位,要在统筹规划下逐步科学推进[8]。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系统作为今后整体信息平台的骨干和核心,应首先着重于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在系统内应向信息的即时共享方向努力。
3)转变水利统计工作重心。随着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统计周期的缩短,能逐步满足水利系统内其它部门的信息需求,进而促使其他部门主动将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水利统计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随着与其它系统的互通,相关数据即可直接进行采集,基层数据采集范围和对数据的审核量逐步减小,将进一步缩短统计周期,实现良性循环,会吸引更多的部门信息系统主动进行通联,最终实现全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水利统计部门的基层数据采集任务全部分解至各项业务职能部门,将水利统计的工作重心从数据收集审核转变为实现水利统计的数据分析、参谋决策、计划执行监督职能上来,真正发挥统计信息价值[9]。
4)转变数据采集方式。数据信息即时性的实现,仅依靠信息系统的完善仍然难以实现,传统数据采集、审核过程依然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需要转变数据采集方式。历史数据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实时监测等现代技术通过GIS系统与部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对接;最新数据则要转变采集模式,从传统的定期采集转变为跟踪采集,形成数据变化备案制度,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即时共享。
5水利统计信息系统的改进思路
按照整体思路,要对本部门目前的水利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价值。目前水利统计信息系统为单机运行,逐级上报、汇总审核,周期过长。要缩短数据信息采集的周期,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减少数据审核时间。在目前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应用的信息系统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水利统计系统的开发中应采用基于工作流模型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软件,具体架构如下:
1)整体架构前端为IE浏览器,不同操作权限的不同用户发送请求,请求通过信息系统的Web服务器进行处理,并与后端SQLServer数据库结合处理数据的存取,完成请求任务,并将结果页面返回给客户端。
2)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分为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审核层和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提供在线录入和数据导入及与其它系统的数据采集接口。
数据审核层按照系统内置的审核模型,将审核意见与相应数据反馈至用户页面,便于用户对数据的修改。审核层针对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审核方式,各级用户都设置有不同的审核功能和不同的审核关系,从不同角度审核统计数据,保障数据质量[10]。
服务层包括支撑应用层的各种服务中间件,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和支持,如工作流管理中间件,是基于工作流模式信息系统的基础,可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制定网上统计报送流程,完成统计网上报送的自动流转。
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开发,实践告诉我们,开发这些系统或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高科技企业担此重任。
1 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产品需要探索新路
水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涉及面宽,专业众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也让许多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颇感头疼。我们知道,专业性应用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应用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专家同样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应用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通用软件,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因此,聪明的软件企业很少有胆量投入此类软件的开发,许多目前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这些软件的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
不理解专业技术的计算机高手或软件公司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条路很难走通,这一点不会有更多的异议。另一条路是专业技术人员与计算机程序员相结合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结合。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合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语言文化习惯思维都各不相同的跨国婚姻,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但失败的也决不在少数。
工程技术人员知道(但计算机程序员并不知道),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一定的 “揉性”,例如在结构稳定性计算中,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物理模型、数学概化、设计原则、计算理论、规则标准、工程经验、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或柔韧性,甚至对某些重大技术问题的把握还很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让程序员很难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则是“刚性”的,在程序编写中错一个字符,计算机就会拒不执行!当然,优秀的程序员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仍然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能够透彻理解。
的确如此,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但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队伍系统地推出公认的拳头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的尴尬。弥补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探索新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为开发专业软件产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许多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主,国内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也多以自己响亮的拳头产品为立足之本。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系列产品,金山有wps、“词霸”和“毒霸”等产品系列;联想则有占足够市场份额的硬件产品系列。这就固定了人们对企业以“产品为主”的习惯概念。
其实,也有完全依赖于“项目”的企业,例如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就不能生存。勘测设计企业也是以“项目”为生存空间的企业。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早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熟悉GIS领域的IT业界人士都知道美国的MapInfo公司,她的MapInfo产品系列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有MapInfo的用户,北大方正的MapInfo事业部即为与该公司共同组建的MapInfo China。而MapInfo最初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以说是项目)。类似的学生级别的课题(项目),后来成为“产品”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还有许多。
“项目”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由许多“项目”所组成,这一“项目”思想,可以使我们逃离专业软件产品的尴尬境地。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先前项目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后续项目,建设中的许多软件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复用性,同时再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相结合,就可以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软件产品,再经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专业软件精品,造就出水利行业真正的专业软件产品供应商,这就是走出科研项目的误区,解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难题,既完成了项目建设又获得了软件精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3 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有别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要求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此重任。这样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甚至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了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我国现有水库大坝8万多座,30万公里堤防,530座城市有防洪任务,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生态用水环境用水问题突出,水质监测,跨流域调水,水管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利可持续发展和跨跃式发展,都对水利信息化寄予厚望并提出很高的要求。中央已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也已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为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
“金水工程”的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数字化图书馆等9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简介: 广西水利部门多年来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运用中也取得了明显实效。总结了过去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做法,并指出建设应用中必须克服的“瓶颈”,为实施广西水利信息化计划提供参考。
关键字:信息化 洪水预警预报 水情遥测 洪水调度 水土保持
推进广西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下载(PDF格式):推进广西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在2011年、2011年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以水、雨、工、旱、灾情以及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相关水利信息化业务系统。系统要求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设任务
2011年的水利信息化主要建设任务有七项,具体为: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1年建设项目
1.工灾情采集系统
××市范围内建设40个工灾情信息采集站,配置相关工灾情采集设备和工灾情数据整理上报软件。
2.智能图像水文采集系统
××市水利数据中心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建设,共建设18个重要报讯站点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
3.××县分会场项目
在视频会商系统主会场项目建成基础上,向下延伸,××县视频分会场系统建设。
4.应用软件二期工程
在软件一期工程基础上,启动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气象产品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地方电力管理系统等软件二期工程。
(二)水文站网建设
建设中洞等7个水文站生产业务用房、雨量观测场、水位流量测验设施,配置雨量、蒸发、水位、流量、含沙量及通讯设备仪器。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
建设33座中型、小(一)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维护21座已成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级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平台。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取水单位取水信息及时汇集;通过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监控、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情况;建成系统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科学、高效的管理。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
建立物资管理数据库,规范物资出入库和调拨流程管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信息化管理。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
××市河道岸线规划管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信息系统。
(七)档案资料信息库
通过研发软件管理系统,将文档、图片、影像等资料分类保存,并根据需要生成档案资料信息库。
三、分解落实责任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1年建设和档案资料信息库项目:××市水利信息化项目办总体牵头负责,防办、局办、××县等相关处室和单位协助。
(二)水文站网建设:××市水文局总体负责。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水管总站总体负责,××县协助。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市水资源管理站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市防办总体负责,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协助。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由河道管理处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四、有关要求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0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开始在各个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有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通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开展历程
二零零九年底,为了全面了解水利信息化项目开展情况,本着总结经验,实现行业内部资源共享,提升系统内相关工作的效率,国家水利部门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评估。通过评估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着力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未来信息化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具体来讲,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通过二级要素的形式进行了开展:首先,第一级要素中包含了项目完成和运行情况、发挥效益情况、资源整合情况、问题和设想等五个方面;其次,对于项目总体建设目标达到情况,建设任务是否按时完成,项目是否按时验收,资金使用是否按审批的概算执行,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已投入使用,项目建设成果目前是否正常运行,项目软硬件详细配置情况,项目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利用情况,项目安全体系成果共享情况,项目运行维护费用落实情况,项目成果应用推广情况,取得的社会和经济及工作效益,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哪些资源得到整合和共享利用,存在的问题,今后的设想等18个第2级要素也参与到了评价体系的构成之中。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其评估主要通过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估以及外部专家组的评估。根据实践经验,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移民管理、城镇乡村水利设施建设、河道保护及开发等,其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通讯、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外部专家在进行评估时,其采取的评估形式多为听取评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实际查看现场、观看信息化建设成果、查看文字材料、专家组内部讨论、专家打分等形式,能够在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下,较为客观的对所调研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作出评价。
二、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过程中更发现的问题
1、基础薄弱,力度欠缺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工业水平较低的起点基础之上,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从最开始的七十年代的水文信息汇总,到八十年代逐步开始的信息初级处理,再到九十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平台的介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因为先天不足的原因,我国目前一些水利信息系统还是依赖于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相关的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保障率较差。但是水利系统同时又是一项需要极高技术水平作为依托的项目,很多地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伴随着重复投资和低水平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行业发展不均衡,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由于我国疆域广阔,经济水平发展情况不均,所以初期的水利基础信息考核中,灵活性欠佳,同时受到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各单位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管理单位与公共服务单位区分不清,信息共享的壁垒一直存在。
三、水利信息化评估对未来项目发展意见与建议
1、加强资金管理,多渠道加大投入
资金投入目前已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要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建设资金与后期系统维护资金通盘考虑进去,并将该部分资金需要纳入水利建设部门的年度预算,确保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使得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2、加快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要认真研究建立树立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集中组织立项,实施一些水利信息化重大工程,改造、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增强水利业务应用的范围和功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3、尽快完成组机制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建立和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保障机制,理顺工作管理思路。同时,尽快落实管理和具体实施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和指导机构,并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各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建立起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力量。运用多种形式,活学活用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水利部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成果评估工作[J]. 水利信息化,2010,02:66.
[2]余婧.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硅谷,2010,18:17.
[3]辛立勤,王爱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研究与实践[J]. 水利信息化,2010,04:11-15.
[4]黄小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为例[J]. 水利经济,2012,05:52-54+77-78.
[5]葛召华,王茜. 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因素思考[J]. 水利信息化,2012,05:58-61.
[6]胡四一. 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水利信息化,2012,06:1-6.
[7]黄毅.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J]. 科技传播,2011,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