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3: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生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带给人类的收益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出现了快速递增的趋势。但是,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在今后的一定时期,环境问题将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难度大并且施工过程复杂,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的研究,探索出降低环境影响的具体方法和应用科学的解决措施,改善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
1、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对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修建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变化,因为气候变化受大气环流控制,而当地在修建水利工程后,陆地就会变成水体,当地的空气就会变得湿润,空气的湿润,就会造成当地降雨量的增加,因为在阳光的作用下,水库周围的水蒸气会增加,空气中的水分会增加,而在水库低温效应的作用下,会造成水库一定距离区域的降水量增加。同时在修建水利工程后,当地的气温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总体看水库对当期的气温具有“调节”、“缓冲”的作用。除此,水利工程的修建会改变原来的地质地貌,造成当地风向的改变等。
1.2对气温及水质的影响
库区的下垫面由路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问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并且有所升高。水库建成以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仅存储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留了非汛期的基流,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周边水位也随之下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湖泊池塘干涸、入海口淤积、海水倒灌等,尤其以发电为主的水库,下泄流量的变化幅度较大,导致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养殖业均有较大影响,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
1.3对水质和土质的影响
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库岸水位上升,容易产生滑坡,易塌方。水库渗漏可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污染。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土地淹没、沼泽化和盐碱化。
1.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河流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受河流梯级开发的影响最大。一些鱼类因环境改变而无法繁殖,另一些鱼类则可能在静水和缓流中大量繁殖而形成数量较大的种群。
2、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物以及噪音等影响周围人们的健康;其次,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当地的水文情势、气候特征等,造成某些病原体的发生,进而传染到人体,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比如在修建水库之后,当地居民的血吸虫病发生率会大大上升,发生的原因是水库修建后,水介疾病的传媒体不再被洪水冲刷。
2.2对人文及生物的影响
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威胁多种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2.3对移民的影响
由于水库的修建会淹没大量的土地,造成大量工厂、企业的搬迁,因此,水利工程的修建还需要当地居民进行搬迁。如果解决不好移民问题,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3、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
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这就给工程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以下任务:
(1)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如大型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
(2)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
(3)施工阶段的任务:
①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
②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③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这方面的教训,在我国时期的兴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
水利水电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又复杂的,探索其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对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迄今为止,人类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无外乎两大类,首先是以蓄水为目的的灌溉水库水利水电工程,其次是以跨流域调水为主的工程。但是就它们的应用而言都是以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不平衡为主要目的的。
1 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们许多影响都具有着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对环境要去越来越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傻、粗等形象也在不断的改善当中,逐渐朝着个生态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生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门崭新科学,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工艺技术和基础。为了解决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我们有必要对其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其具体如下:
1.1 积极影响
1.1.1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逐渐的涌现了出来,如跨流域工程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的威胁,也给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周围的生态容易受到洪水威胁而产生灾害,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进行处理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中,这一现象表现的十分突出,有效的缓解了南北地区差异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1.1.2 水利水电工程既能够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还能为周围区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能,改善周边区域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1.1.3 优化水质,降低污染,减少因为水土流失而引起的河床抬高,进而引发的河流溃堤现象。
1.2 不良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给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众多的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受到地震的影响,使得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给下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威胁,更有甚至更是危及到下有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大量的水量聚集使得库区的地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地质结构的应力发生了改变,为地震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1.2.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输水渠道两岸因为渗漏的原因使得地下水位太高,造成了大面积土壤受到污染和盐碱化影响,从而产生土地沼泽化现象,同时在一些高边坡地区更是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1.2.3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调出的水也会给周边的生态带来不利影响,使得周围的环境大量破坏,森林资源中的需水量减少,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污染和生态危机,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同时,一个工程的施工建设离不开挖、修和加固等环节,因此在开挖的过程中使得原来的土壤植被、地面组成、土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和破话,使得地表严重,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隐患,甚至是引发冲刷、垮塌等现象。
2 采取的对策
2.1 植被保护
植被保护又包括有三个方面:(1)经济林区。河谷是水库淹没区“果园、经济林、人工疏林”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为保护好这一植被类型,并使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拟建立湿润经济林区;(2)营造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养林。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破坏,因此防止水土流失,除了采用工程措施外,恢复水源地区的植被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在水库上游和周围地区建设水源保护林;(3)建设好基本农田。保持水土离不开基本农田建设,在丘陵山地上修建梯田是现在我国农村普遍采用的办法。
2.2 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为主河道两侧的陡坡上人工撒种耐干热和贫瘠的坡柳、马桑;沿江坡面旱地增设绿篱,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紫胶生产寄主树;在冲刷易产生的紫色土区散播山黄麻或用山黄麻袋造林;发展大棚蔬菜,发展饲料材料种植经济作物等。
2.3 大坝枢纽区
主体工程设计中以采用钢筋混凝土衬护、混凝土衬护、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坡面截排水沟及坡体排水、边坡锚固、采空区回填及边坡修整等措施加固岩体,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完全满足防护要求,在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危害。另外,为美化环境,结合景观规划,在左右岸均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框格梁,框格梁内回填客土撒播草种恢复植被。
2.4 道路防治区
挖方型路段在路基两侧均设置有浆砌片石内侧和外侧排水沟,开挖边坡根据边坡坡度、长度及地质等因素采取浆砌石或网格植草或喷植植被护坡。填方型路段两侧边坡控制在1:1.5,外侧边坡坡脚采用浆砌片石护脚墙挡护,两侧边坡均采用干砌石防护。
2.5 石料场区
工程措施包括在边坡坡脚修筑排水型截水沟,与料场周围布置的排水沟相连;同时为了防止平台与平地覆土后发生水土流失危害,在平台、平地外侧干砌块石,修建成石坎梯田;植物设计措施,为恢复植被,解决当地就近搬迁农民的耕地问题,规划对开采形成的平地及平台覆土。平地覆土后由就近迁移的农民耕种;平台覆土后撒播草种,种植当地适生灌丛,恢复植被。
2.6 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
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
结束语
总之,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势必会打破原来的生态平衡,对于这一打破现象在工作中必须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做出具体的分析和配置,而不能够在工作中一概而论。人类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是必要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平衡,使得其从恶性朝着良性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水利水电建设作为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从观念上改变其建设力度对于实现水利水电可持续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08-02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由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和过渡。因此,毕业设计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无论从占用的教学时间,还是所占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省属农业院校在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其特殊性。
一、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农科为优势学科的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工科类专业毕业学生,尤其以工程类为主的专业,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基础实验条件、学术氛围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明显不足,如何提升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与可利用资源有限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工程类工科专业,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湖南农业大学水利学科类专业是1999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批准设置,同年开始招收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并在2003年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连续招生仅11年历史。虽然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质量逐步获得了认可,但是水利行业对我校水利专业建设的直接支持仍然有限,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二)高校连年扩招,师生比例过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导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晋升压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缺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应对高校师生比例增大的问题,高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此类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践锻炼与积累方面重视不够;地方院校待遇不高、人事体制僵化,很难从生产单位引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诸多因素直接导致现有教师工程实践不足,科研能力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四)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扩招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他们在寻找未来出路时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增多。我校毕业设计大都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但是,这时候正是毕业生寻找就业或继续深造机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造成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另外,有些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部分参加考研、考村官、考公务员的学生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笔试、复试等相关事情,毕业设计被搁置拖延。
(五)毕业设计执行程序过于繁杂,过程监控制度僵化
学校管理层为了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的局面,出台了较多管理条例和规定,尤其在高校评估期间相继出台《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选题审批、选题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格式规范、形式要求和时间控制,涉及填写的表格多达7个之多,需教师和学生签字多达7处。这些规定和要求对规范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脱离实际情况,毕业设计一味强调标准化,不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缺少灵活的过程监控体系,毕业设计内涵质量上并未显著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设计题目来源和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好的课题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保障。
1.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工程实践题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借助老师、校友、亲戚朋友关系等多渠道,协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题目来源,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种方式选题针对性强,避免重题现象,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理解题目内容,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毕业设计质量。因学生居住在工地现场,缺少教师面授机会,我们可采用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指导学生收集、消化工程资料;当学生返校后,进一步集中指导和完善。
2.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一系列就业类选拔考试的部分毕业生,指导教师选用一些较成熟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做,或直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其毕业设计。针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我们通常采取间隔固定时间、集中面授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评阅人评价意见表、答辩记录及评分表,并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分别评分,加权平均得到总分,再折算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最后由系答辩委员会审核。这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全方位的评价,最后成绩评定结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所付出的时间相符合。
(三)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1.题型与题目。题型和题目可以反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实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表1显示了近12届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从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可分为设计题型和论文题型两大类;毕业生的设计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生产实际,实践与教学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毕业论文数量在减少,从毕业论文内容看,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大而空的题目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数目增多。
根据12届毕业设计题目来看,毕业设计题目逐步规范,符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专业办学历史延长,毕业生选题的渠道逐步拓宽,来自生产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以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逐步凸显,与国家水利建设行业的投入方向关系密切,也充分证明了近几年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库塘坝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2认识与体会
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的背景下,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提交了参加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在专业认证的整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专业应从微观具体的问题出发,对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通用标准和水利类专业的补充标准查找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工科学生更好地承担未来的实践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5]。以上基本要求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趋势和国际动态,可以归纳为综合性、知识性、能力性和潜在发展性。综合性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懂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知识性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性即学生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性视野,可以进行跨国交流、竞争与合作,这一能力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三峡大学以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为目标,水利与环境学院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大学的定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研究修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知识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增强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水利工程师。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突出“教育产出”特征,以便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水利专业补充标准提出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但是对其中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有特别规定。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构建了课程设置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针对本专业工程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学院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五大部分,共计38.5个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2.1%。毕业设计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的桥梁,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专业多次邀请企业工程师做辅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尽早接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2认识与体会
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的背景下,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提交了参加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在专业认证的整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专业应从微观具体的问题出发,对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通用标准和水利类专业的补充标准查找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工科学生更好地承担未来的实践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以上基本要求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趋势和国际动态,可以归纳为综合性、知识性、能力性和潜在发展性。综合性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懂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知识性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性即学生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性视野,可以进行跨国交流、竞争与合作,这一能力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三峡大学以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为目标,水利与环境学院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大学的定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研究修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知识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增强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水利工程师。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突出“教育产出”特征,以便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水利专业补充标准提出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但是对其中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有特别规定。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构建了课程设置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针对本专业工程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学院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五大部分,共计38.5个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2.1%。毕业设计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的桥梁,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专业多次邀请企业工程师做辅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尽早接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2.3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水利专业补充标准均对师资队伍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强调教师的工程背景。要求从事本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以上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10%以上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经历。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中,75%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约20%具有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来源于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型水电单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69%的专职教师具有企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大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工程实际问题研究,突出了水电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的特色。对于获得博士学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学校和学院也采取多种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工程实际知识,同时了解企业行业需求,起到优化培养目标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双重作用。除此之外,学院从三峡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聘任了多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行业或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
Curriculum system with hydroelectric characteristic for
engineering maste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Qin HonglingFang ZifanQin Xiaoling
【Abstract】Combined with program of engineering maste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e put forward to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mode of “foundation+module” and discuss the measure taken to assure the implement successfull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Curriculum systemMecha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steHydroelectric characteristic
课程体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依据各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培养紧贴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近几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三峡工程,向家坝、龙滩、溪洛渡等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开工或竣工,各水电施工单位也相继屯集了大量相关人才,特别是从1999年到2005年,各单位都招收了大量本专科学生。如何对这些工程建设人才实现再教育,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力军,成为迫切需要。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结合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实践和水电特色学科优势,提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本文,采用“平台+模块”模式,[1] 构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以切实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依赖并服务于培养目标,是落实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工学理论基础和水电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依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在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提出了水电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设备管理、施工设备配备、机电产品开发、金属结构设计制造、输电线路工程六个工程硕士培养方向。可见,“复合型”与“应用型”是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之主要特点所在。
“复合型”的培养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就前者而言,具有水电特色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具有水电工程专业背景和机械工程专业基础,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复合”。就后者而言,该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口径应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来确定。知识虽然是分学科的,但是应用或创新时却是不分学科的,这就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因此,依据研究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应涉及包括机械工程在内的两到三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各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学科见图1所示。但这并不是说将其方向课设计成无所不包的大杂烩,而是要在保持培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这一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开设部分与培养方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必须坚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原则,为此,笔者提出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构建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指机械工程基础平台,主要指必修课。模块则为培养方向专业模块,主要指选修课,它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基础上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是专业方向课程,是实现学生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手段。
“应用型”的培养特点并非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它不要求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有选择地讲授工程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工程硕士是在厂矿企业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的优秀在职人员,经历了从学校到企业又回到学校的过程,他们是带着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入学的,毕业后的去向和发展方向也是明确的。对学校来讲是要让他们进得来,学得下去;对他们自己来讲是要学得好,回得去;对厂矿企业来讲是要留得住,用得上。[3] 因此,在确定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时,应注意将其与本科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区别开来。
二、“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
工程硕士的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则属于“平台”部分,专业方向课则以模块形式存在。学员进校后可以根据他所选定的研究方向来选定所修的课程模块。据具有水电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知识观、课程观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课程设置应将专业培养和通识教育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机械工程理论基础平台,注重专业方向模块设计和特色,拓宽专业知识面,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养的熏陶。应在承认专业的前提下,根据学位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疏密度整合教学资源,大幅提高研讨性、实践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建立综合化的、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课程体系。
1.加强机械工程理论基础平台
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作为“知识核”是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作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其基础仍然是数学、力学、计算机、英语。根据2006年国家教指委下发的《工程硕士培养手册》,工程硕士毕业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7学分,每个学分16学时。过多的学分要求,会加大学生的“工学”矛盾,怎样才能在有限的学时里,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呢?兼顾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我们对一些课程群进行了优化整合:整合数理统计和矩阵论成高等工程数学;整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成高等工程力学;整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成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技术;在基础英语部分加强词汇、听力、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在专业英语部分加强专业文献的翻译和写作训练。为此,设置平台课程如下:科学社会主义,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高等工程力学,高等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
2.注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设计和特色,拓宽专业知识面。
对比工科硕士,工程硕士的培养中专业化、个性化的体现应更为明显。为此,在各模块课程体系设置上把握基础性和前沿性原则,兼顾灵活性和主体性原则增加大量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给学员提供丰富的选课菜单,且鼓励学员跨模块、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体系,制定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机械工程研究进展》、《环保关键技术及装备发展动态》《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讲座深受学员欢迎。这些专题讲座已经用小学分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内容可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随时更新。
3.重视能力的培养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最大区别在于“工程”。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自学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我们开设了《试验优化设计》等选修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工程训练;开设《文献检索与写作》等课程以提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讲座和大部分选修课,最终的考核形式都是以考察代替考试,学生必须阅读完规定数量的中外文献,提交读书笔记,并且对其质和量作了严格的要求,以训练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工程素养的熏陶
所谓工程修养就是一种不懈追求工程完美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应是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工程硕士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水电行业的机械工程师,他们都工作在水电工程建设的第一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者。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将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并最终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高质量的工程,如都江堰,可以使用千年不损坏,造福一代又一代的人。劣质的工程,如彩虹桥,不但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还威胁国民生命安全,影响国家声誉。工程修养除了先天察赋以外,还要通过教育的充分培养,包括观念的灌输和全方位的渗透:开设《技术与人类价值观》、《工程伦理》、《技术哲学》等课程加强工程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开设《工程质量监控与设备管理》等专家讲座,聆听老一辈工程技术工作者的言传身教等等。
三、加强组织领导与管理,保证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
1.优化师资队伍,促进课程计划落实到位。
课程体系最终将体现为课程计划,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不仅是合理课程体系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保障因素,而且,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优秀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因此,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深厚,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是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实施的有力保证。工程硕士生“进校不离岗”,“确定时间,确定地点”上课困难,而且由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对有些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知识需求的选择性也不同,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硕士培养需求。教师需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以形成“自学+小组讨论+讲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4]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跨多个学科,因此,学院需聘请经济与管理类、外国语类、土木工程类与电气类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适当时,还要向工程单位“借人”,聘请知名工程师有针对性的开展讲座类课程。学校还需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研究论文和教学研究奖项的比重,为学院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加大教学投入,大力开展课程建设。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还是一种较新的培养模式,很多学校开设的工程硕士课程并没有与同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区别开来。适合工程硕士的教材还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为此,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自招收工程硕士以来,大力开展工程硕士的课程建设,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重点建设了一批核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更新建设了一批核心课程;引进一批人才,新建一批核心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工程硕士课程建设初具规模,避免了因人开课和随机开课的情况,极大的提高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
3.加强组织领导与管理,构建课程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构建先进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课程体系的领先地位是世界公认的,可要知道,它是历经120多年艰苦卓著的努力,先后掀起四次革命浪潮,坚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拥有各个历史阶段先进而现在仍然领先的头衔。只有目标远大,才能高瞻远瞩,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课程体系关系着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涉及各种教育思想和主张,牵扯着教师个人的教学利害关系。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先进课程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人才质量的深远意义,加强组织领导与管理,构建课程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把注意力转向并更多地集中到设计课程体系这样的实质性的工作上来,避免短期行为和形而上学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前沿性、系统性、科学性。
〖*基金项目:2007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硕士教育研究项目(指导委[2007]9号)〗
参考文献
1 赵复查.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水利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建立针对性强、知识结构完整、课时配置合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与水利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联系,提高所培养研究生在本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优势;同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与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结合,不仅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和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依托校友关系在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建立实践基地有19个,其中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西北大型企业更是与水利水电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投入大笔资金建设实验室及完善实践基地,各大型企业均有配套资金用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行本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学院不仅在硬件上进行改革,在软件配套上同样极为重视。学院秉承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原则,为培养研究生建立了一支校企联合,以名师、专家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培养团队。同时学院还投入大笔资金用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家讲座、学术论坛,进而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多与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并向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每个月发放一定额度生活补助。
同时为确保校外导师培养质量,水利水电学院还制订了严格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要求校外导师需由经单位推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认可的人员担任,同时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极为了解本工程领域前沿发展状况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掌握本专业学位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解决所属专业学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指导硕士生进行实践活动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校外导师负责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检查论文进展情况,作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督促论文工作进度计划的按期完成,保证3次进度报告的考核与检查。双导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负责。
在整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以及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校外导师应经常交流指导情况,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每名校外导师须与我校一名导师合作共同指导,不可独立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果
1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内,已毕业研究生在各自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经理、企业的总工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夏忠,是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端木礼明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总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
2产生学校其他学科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联动效应
继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学校其他专业亦纷纷推出适宜自己专业的校企联合模式,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硕士还被选作为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与西安宝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设立每年10万元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新型模式的推出,在学校内产生了较好影响。
3推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因此,在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改革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理论与方法创新能力。由于本专业用于创新,结合严格、缜密的培养方案,我校水利工程(本、硕、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一步促进提升了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4促进同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2011年11月,召开了由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承办的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全面推进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我校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讨”,与兄弟院校交流综合改革经验,反响较好。
三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体会
1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了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了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西安理工大学在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我们将不断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依托学校学科和企业优势,构筑高水平的办学平台,实施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致力于培养扎根西北、敢为人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四关于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的这次创新性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并进而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了校企双赢。
研究生经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训具有了就业竞争能力,但由于国家近年来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大,因此就业时本校学生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可以考虑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一方面解决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再次有效实现企业双赢。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全日制联合培养学位研究生实践单位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力度,并尽快出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4-77.
[3]崔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15-2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62-02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前包含了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热电厂工程、热力发动机、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方向的大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门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长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能源工业培养了大量的热能动力工程高级人才。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招生和培养“水力机械”本科人才,1986年该专业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3年“热能与动力工程”被批准为四川省品牌专业,在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西华大学在五十余年的人才培养生涯中始终秉承“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坚持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扎实的实际能力,具有奋进的改革精神的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面向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的水电能源开发,培养“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大量的专业教学改革和试点,已基本固化形成了目前具有我校特色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特色的培育。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思路
四川是我国能源大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大水电能源建设基地。大力培养现代水电能源建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实现四川水电事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需要。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四川能源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四川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是: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适应企业需求”的办学思想,坚持以为四川、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立足于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等改造和提升专业,培养新世纪水电能源建设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四川省地方高校中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水电能源建设领域内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形成较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以提供四川省“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人才支持为思路,以实施四川省“工业强省”战略为指南,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建设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热爱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知识相结合、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既能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又能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优化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在师资队伍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和行业所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以建设教育部流体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流体机械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建设校内外的生产实习基地,探索并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二、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在2010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我们首先在调研全国类同我校开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方向的高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自身专业的办学实践以及国家在西南地区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学校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大胆的改革优化,将本科人才4年的培养计划分为五大人才培养模块,即: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研讨与探究课程群,将原来的课程教学计划按照这五大模块进行归类优化,并科学地分配各个模块的学分比例,见表1所示。
我校该专业主要侧重于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始至终贯穿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为主线,注重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互选与知识的融合,建立水力机械及工程设计制造以及水利水电动力工程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从机组的选型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各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如水文、地质、水工建筑、施工以及电站监测等。因此,毕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企业、水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局、各大中小型水电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着重强化两个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进一步突出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系统工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教学环节的五个课程群中分别设置了必修、选修课,在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又分别设置了核心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可相互替换课程供学生选择,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的培养。
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国家级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主要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的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充分利用该专业较好的校内实验室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如下大胆的优化改革与实践。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好,该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实验室始建于1974年的学校水力机械实验室。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创立了今天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该专业的水力机械实验室依托于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流体动力机械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电工程示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等,拥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装备有大型流体机械试验台、B级泵阀试验台、多相流动试验台、三维PIV测试系统、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及粒子动态分析仪系统、三维热线/热膜风速计、高速摄影机、频谱分析仪系统、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智能建筑仿真系统、流体机械虚拟产品开发平台、Fluent流动计算分析软件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本专业的学生可全天候到实验室开展现场参观教学、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的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验室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设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群,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指导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该专业充分利用办学历史较长、有较好的校友资源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余个专业实习基地群,并在实习基地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本专业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如在重庆水轮机厂我们聘请的邱江维副总、高工,宜宾富源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赵爱民副总、高工,东电集团东风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江鸿总经理、高工,东电集团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清华副总、教授级高工、四川华电瓦屋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赵勇副总、厂长等等,有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较好地解决了该专业两个方向的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由于实习基地单位的生产任务普遍较重,很多实习单位均把接待实习变成了一定形式上的参观学习,根本不让学生在现场动手。于是,我们利用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作为学生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成功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同时,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互密切配合,有效提升了校外现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如我们在实习现场进行水泵(叶轮)的木模制作工艺教学时,就邀请企业具有丰富木模制作经验的工人师傅为指导教师,现场给同学们进行制作讲解,同学们再自己动手现场制作,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同学们掌握了有些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的技能,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水电站的实习中,如果没有校外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光有校内指导教师,同学们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水电站机组的开停机操作,以及日常维护检修跟班操作等实习项目。
4.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中,已基本形成了一股好的学风,同学们积极与专业课程教师联系,积极参与到教师们的科研课题组中去,教师们也非常愿意本科生同学参与研究工作。如同学们参与宋文武老师的红岩子水电站协联关系曲线的现场测试工作项目,参与符杰、曾永忠老师的水轮机水泵CFD分析计算等课题,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教师的科研真实题目多了,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课题的题目也多了。
5.积极鼓励本科生与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共同学习。学院为每一位本专业的研究生配有研究学习室,这些研究室均是开放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可以进研究室与研究生一道共同学习。我们还为西华大学西华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研究室提供学习的地方,直接参与到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去,共同学习与讨论。
6.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四川省、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西华杯”、“科技创新月”等竞赛,学院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已经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构建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了国家对热能与动力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尽量体现和彰显我们自身学科专业的优势,合理定位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力求办出自身的专业特色,避免该专业与其他学校同样专业的同质化,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来的该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用武之地,提高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认可度和接收度,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初衷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燕,李庆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D].西华大学2012教研教改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978年,王光谦有幸从59万人中突出重围,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他至今清晰地记得,高考成绩348分,刚刚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两分,与一心向往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后来,他被调剂到武汉水利学院治河系,班级76人,几乎都是像他一样的“调剂生”,他们是“”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第一批学生,入学前他甚至对“治河系”所学所用一无所知。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河史。”初入课堂,老师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王光谦内心的澎湃激情。“当时我们的专业重点就是治理黄河,包括国家其他大江大河的治理。这下我们就高兴了。”二十年后再回忆当时的一幕,沉稳的王光谦脸上仍旧掠过了一抹自豪,正是这种自豪与激情,撑起王光谦和同学们对治河专业最初的信心和热爱,也成为他们日后投身于此的动力源。
“”10年的禁锢,让冲破了知识禁忌的1978级大学生成为最为用功的一批大学生。王光谦和同学们也是如此,每天晚上10点半熄灯后,校园的路灯下、宿舍走廊里都有很多学生用功苦读的身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1958年设立,治河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专业,又经历了10年浩劫,学习资料少得可怜,王光谦的专业教材都是老师自己动手刻腊板、手工油印的。大学期间,老师带着治河系学生参观三门峡水利工程,滔滔黄河水,河边凛冽的夹杂着沙子的大风、寸草不生的沙丘……震惊了这个江汉流域长大的孩子。但是王光谦同时看到了三门峡工程由于泥沙淤积造成的遗患,当时又值长江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工程建设期间,泥沙淤积问题的日益凸显,工程未来的使用价值令人担忧。
“治河”二字的分量在王光谦心中陡然增加,“责任”压上肩头――儿时课本上大禹治水的故事,而今即将成为自己未来投身的事业。
在当时,搞水利是非常艰苦的。三门峡水库施工时,清华大学水利系曾有很多专家和学生常年驻守工地,参与设计施工;在郑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有4万人为黄河治理问题忙碌着。但是王光谦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黄河泥沙准确测量”问题的论述,为此他还特意去了三门峡水库,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听到总工程师讲黄河治理的种种难题,想到自己的理想,王光谦心中不禁豪情翻涌。对于他们这一代新水利人来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都曾在内心里发誓:“一定能够把黄河治理好。”自从王光谦的双脚第一次站在了黄河岸边,就再未离开。
青年人要敢挑担子
1982年,王光谦和同班的另外两名同学一同考上清华大学水利系,攻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水利专家夏震寰、费祥俊。历经曲折的中国水利专业,终于又迎来一批新的接班人。王光谦的专业方向是泥沙运动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是河流动力学。一旦摸清河流泥沙流动规律,就能对各条大江大河的泥沙治理问题给出相应答案。他从心里认定了这个专业。
与自己的老师相比,王光谦他们无疑是幸运的,走进清华园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重视知识的科学的春天。然而,压力也迎面而来,他们站在了水利专业严重断代的横截面上,一边青黄不接,一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全国大江大河水利工程陆续论证、上马,急需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对工程各项基础问题把关。专业老师拼命教,学生们拼命学,但人才还是跟不上。
中国第一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当时已经86岁高龄,还坚持给他们上课。王光谦与这位大师有过相当多的交流,这是一段令王光谦难忘的时光,更是让他倍感压力的日子。“黄先生曾经连续给我们开过七次讲座,给我们传授他的理论体系。”黄万里彼时虽已耄耋之年,上课时仍旧一丝不苟――雪白的西服、红领带,大师风范尽显。王光谦首先从黄万里身上感受到科学的尊严。
王光谦最难忘的,则是黄万里的眼泪。“上课时,讲到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他又无力纠偏时,黄先生总是泪流满面,他不住地自责科学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中国人才还是不够。他一哭,我们就受不了了。”王光谦笑了一下,然后好一会儿沉默不语。
黄万里和前辈大师们心系祖国水利事业,甚至不惜自己的一切,让年轻的王光谦刻骨铭心。他从此牢记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品质,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2年,王光谦博士后出站。
1993年,王光谦出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泥沙研究室主任,时年31岁。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是钱宁院士一手创建的,担任室主任就是接过了老师们的重托。
跨越半个世纪的光阴,在前辈殷切期待与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中,王光谦咬紧牙关告诉自己要顶住压力,扛起担子。
王光谦坦言刚工作的那几年,他很绝望。不但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前辈的保护,一切靠自己判断、摸索,还要带领一支队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水利专业不是一个理论专业,它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将转换成国家政策或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百姓生产生活安全。这个专业的魅力与压力,都在于此。
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是王光谦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工作。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和同事们用了5年时间,成功证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也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他们为三峡工程增加了一道保险锁。
此后10年间,在黄河治理研究之余,王光谦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了三峡大坝截流、南水北调中线调研等重大工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都有王光谦的身影。他也因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及10余项省部级奖励。
由于1998年的大洪水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影响,国家更加重视并加强了与洪水相关的灾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水利学科主任陈式慧的建议下,“江河泥沙灾害形成基理及防治措施”课题得以立项。“这个国家"九五"期间最大的项目,被出乎意料地交由当时还只有30多岁的倪晋仁和王光谦带领一群年轻人来完成。“担子越重我们的团队越有向心力,结果证明,我们没有辜负人们的信任和期望。”王光谦说。
“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有点成就,都是压力压出来的。”王光谦时常回想初出茅庐便要独当一面的压力,黄万里先生的眼泪、国家项目的重要性,都曾让他心生惶恐。走到今天的高度,王光谦颇有感慨:“青年人要敢于挑战,敢挑担子。社会与单位,也要给青年人充分的空间和信任。”
治理黄河是一项系统工程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上曾流行一句新民谚:“圣人出,黄河清”。这其实是百姓对黄河水患根治的一个热切愿望。王光谦还记得同专业的一个学弟就叫黄河清,黄河水患之扰,百姓愿望之强可见一斑。而王光谦所研究的,恰恰是黄河能否澄清的问题。
从攻读博士生开始,王光谦的专业方向就是高含沙水流问题,这是黄河特有的现象。这个问题,王光谦已经坚持研究了20年。20年来,泥沙将他与黄河连在一起。
说起河流泥沙,必然要说起黄河。这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关于黄河洪水灾害,史不绝书。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的问题就是泥沙的问题。”王光谦说,中国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例如黄河三门峡水库因淤积损失库容57%,青铜峡水库78%,大渡河龚嘴水库80%,汾河水库45%,全国水库因淤积总库容损失达40%。因此在多沙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甚至决定着工程的成败。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黄河干流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时以防洪发电为主,没有认识到泥沙淤积的重要影响。水库运行两年后,泥沙在库区大量淤积,潼关高程急剧抬升,使得汇入库区的支流渭河尾闾水位不断抬高、泄水不畅,八百里秦川和古都西安遭受洪水和盐碱化的严重影响,不得不对工程进行大规模改建,增加排沙洞排沙。在水库运用方式上,放弃了“蓄水拦沙”,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保证了水库发挥部分效益。在黄河中,每立方米水中的含沙量最高能达到1600公斤,这是惊人的,造成的后果就是在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在开封,地上河最高超过地面13米,而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度,还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往上增高。“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了泥沙淤积,在过去20年中,黄河还在不断发生着其他变化。王光谦曾经看到的水量充足的黄河,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每年都断流;小浪底水利工程作为缓解上游泥沙进入黄河,并不能长远解决问题……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曾针对黄河问题提出“四不”,即河道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在“四不”要求中,有三项是王光谦研究的领域,而有效做到这三点,黄河的安全就有保证。
河道不断流。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积极参加水量调度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数十次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现在,王光谦带领团队已经为黄河沿途各省取水制定了按比例分配的原则,同时开发了一套软件管理系统,加上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功能,也使黄河水资源更加充沛,基本解决了黄河断流问题,2006年,王光谦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堤防不决口。王光谦带领团队对黄河调水调沙工作进行关注,同时针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特质,摸清黄河河道变化规律,为保持黄河下有百年安澜、减小决口的危险努力贡献。2008年,王光谦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河床不抬高。“黄河泥沙源于黄土高原,但是我们致力于通过一定工程措施减缓泥沙淤积速度。”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王光谦也从而立之年步入不惑,对黄河治理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年意气风发,一心要让黄河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解决,结果往往让自己一筹莫展。”他开始重新品味说的话“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可见,治理黄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他终于明白,其实,治理黄河首先要维护黄河“健康”,科研工作也必须遵循规律一步步推进。
王光谦和同行们已经开始设想把高含沙水中的沙通过河底管道直接输送到海里,同时把水还回黄河中去。“或许等将来科技发展了,这个办法将根治黄河千百年来的水患,但是现阶段条件不具备时,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协助政府,做出正确决策。”从一门心思地“根治”,到能够辩证地看待黄河问题,似乎这些水利人和黄河都有些释然。从“人定胜天”到和谐共生,王光谦做到的不仅是科学研究方法上的改变,更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认识的深化。
泥沙研究就在中国
1989年王光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工资120元人民币。而那时在美国读书的博士研究生,每个月工资就能拿到1500美元。王光谦也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出国,他却从未动心。
“我国河流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500多条。这些河流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二是不少河流,特别是北方河流,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从流域内侵蚀而下,并被输移到河流中,使得河流挟带了大量的泥沙,造成河道和水库的严重淤积抬高,这不仅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也给河道防洪、沿岸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水资源问题相比,泥沙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泥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江河,水利又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在于此,我就应该坚守。”他是这样淡淡地解释自己的理由。他总认为自己和前辈们相比已经不知幸福多少倍了,当年黄万里、钱宁这些老先生到黄河考察,骑着毛驴,走几十天也走不完全程,现在交通便捷,王光谦2007年随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24天穿越黄河流经8个省区对黄河沿岸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黄河本身进行调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几乎走完了黄河全程。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3-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传统的侧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教育部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文件中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这是研究生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西安理工大学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97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现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13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09年招生30人,2010年招收66人,覆盖了7个专业领域。按照学校发展规划,今后将会逐年扩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
我校水利、电气工程领域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10多年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全过程管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证体系。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与中国东方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45个,依托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深圳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地开办教学点19个。
13年来累计招生781人,授予学位600余人,培养的工程硕士在西部装备制造业及水利水电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被评为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有的担任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总指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由我校毕业工程硕士负责承建的汉江城市桥闸工程获2008年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还有的获得“2008陕西建设行业十大新闻人物。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顶得上。
虽然我们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有所不同,[2]其一是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在职工程硕士学制为3~5年;其二学生来源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对企业的了解,在职工程硕士全部来源于企业;其三培养与管理方式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全日制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进校不离岗。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需要在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加强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3]
2010年初我校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目标,组织全校工程硕士授权学科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我校水利工程学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学科课程体系由学位课、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组成,将学科的主要培养方向划分为几个培养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就业方向设置模块必修课,学生入校后根据培养方向进入相应的模块课程,按模块培养,以方便毕业后在相应的领域就业。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为: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11学分,选修课8学分,模块必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改革的基本保障,我校目前工程硕士管理体系分为学校和院系两个层级。学校层面主要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校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与相关的协调工作,学生的日常培养与管理主要依托基层二级学院。具体运行时学校层面由研究生学院统管,学院层面由设立的工程硕士管理机构分管,主管院长全权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日常工作中的一般问题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的管理体系,各院根据各自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运作体系。
为了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改革的需要,在已有机构基础上将成立以下机构:①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②培养质量专家监督小组;③校企联合导师指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保证培养质量,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我校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我们还将陆续制定或修订以下管理制度与规定,如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技术难题攻关科研管理办法等,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
3.加强信息化建设,研发并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提高管理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主研制开发一套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多个数据库,涵盖招生、学籍、培养与学位授予的所有环节,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与即时化。
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有效机制。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成立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指导委员会,企业负责提出人才规划及能力要求,解决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技术难题供学生选题并进行相关企业文化教育。学校负责调整招生规模,建立课程体系,组织课堂教学,指导技术攻关,进行论文考核,培养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双赢。
2.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获取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企业参与复试录取工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在论文研究阶段,结合企业技术难题进行论文选题,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校企导师小组对论文进行指导,培养质量专家指导小组进行过程考核,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经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我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坚定了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信念。但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落实与建设,实践课程的组织与考核,企业导师的聘任与管理,学位论文的评审与把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2011年浙江大学哲学系仅有三名本科生毕业,这就意味着在浙大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出自哲学系的只有三人,而且仅为往年哲学系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武汉某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原计划招生120人,结果只招到16人,堪称2011年高职院校的最冷专业。
点睛:由于考生对专业属性和发展方向不甚了解,很多专业被冷落。但专业的冷或热,与其好或不好没有直接联系。其实冷与热取决于考生的认识角度,不可一味地相信外界所谓的冷与热,要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以及自身的发展意愿来权衡专业与自身的契合度。
台湾高校:首次亮相,即遭冷遇
今年台湾高校首次面向广东、福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六地招生。相关数据显示,共有1500多名大陆学生在网上报考台湾高校,但最终录取的人数为1015人,经确认有200多人放弃。获录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广东,有261人获得录取,但却有79人最终放弃,约占了全部人数的1/3。而在六省市录取的本科生为742人(其中福建省最终录取199人),台湾高校原定录取本科生名额为1613人,最终录取人数不到一半。
点睛:有三个原因“绑住”了学生赴台脚步:一是考生对台湾高校的首次招生缺乏了解,仅是雾里看花,诸多考虑影响了填报意向;二是这些台湾高校招收本科生只限私立高校,公立高校只招收研究生;三是台湾教育部门制定的“三限六不”招生政策,不允许大陆生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提供奖学金等措施,都影响了大陆生赴台的积极性。
艺考:雄赳赳,气昂昂
中国美术学院报考人数约10万人,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计划不足500人却引来2万多人网上报考……艺考持续升温,意味着报考难度也持续加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初试淘汰率将近60%,而表演专业正式录取的淘汰率超过99%。最热门的五大艺术专业中,播音主持居首位,此外还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表演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导演专业。
点睛:多年来各方一直都在指责艺考“虚热”,但艺考热度依然不减。想要艺考的考生,一定要有正确的报考意向,不要为了出名或是模仿明星,忽视自身在艺术表演方面的优势或劣势而盲目报考,或是为了躲避高考而参加艺考。艺考是条艰辛的路,要付出很多辛劳的汗水才会有收获的。
港校:实力+地利=人气
自从向内地考生敞开大门后,香港高校以高额的奖学金和一流的教育水平,对内地高考考生尤其是少数拔尖考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今年港校不仅持续走热,而且竞争更为激烈。逾万内地考生申请香港大学,40名高考状元仅有17人被录取,湖南五个高考第一名就有两个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选择香港大学。今年在京招生的所有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学调档线门槛最高,香港大学还以45万的高额奖学金挖走了广东省的状元。
点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多元化的城市环境、高额的优生入学奖学金等,都是港校在内地抢夺生源的重磅筹码,高分考生竞相追逐也算合情合理。香港高校教学在很多情况下都使用英语,这对内地考生而言是个挑战,且港校的国际学生众多,竞争压力也大,有意报考的考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北上广:依然招得钵满盆满
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珠三角等地的高校生源比较理想,绝大多数高校不仅顺利完成了招生任务,还追加了招生计划。如复旦大学在广东省的文理科计划分别从16名和36名,增加到20名和41名;原本在山西省的招生计划是15名,后来也追加了30名。但地处西北、西南等稍微偏远一点的高校却无人问津,如在山东,贵阳中医学院计划招收理科生6人,遵义师范学院计划招收理科生12人,结果都无人报考,等等。
点睛:北上广等区域因地缘优势一直都人才济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入不断提高,国务院就提出要“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对西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将眼光放宽些,除了北上广,还可以考虑其他地区的高校。如兰州大学,虽然所处的地理位置没有优势,但它拥有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力。
金融、财经专业:光环不减,风采依旧
今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北京招生专业中,其与法国高等兰斯管理学院合作培养的工商管理(中法兰斯)专业最热门,录取的最高分达到653分;理科最热专业为金融工程专业,最高分达到660分。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比例(即考生报考专业的人数比专业计划招录人数)统计情况中,会计(ACCA方向)为9.8:1,金融学(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为9.7:1,金融学(金融数学方向)为6:1,审计学为4.7:1。
点睛:金融财会类专业一直都是高温不降,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基数大,竞争也十分激烈,但这仍然阻止不了考生的报考热情。在填报志愿时,欲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一定要分析自己的分数优势,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冒险,最好服从调剂,因为可能会只因一两分的差距就被拒之门外。
工科专业:备受青睐的“金饭碗”
今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河南依旧最为热门,上线人数和招生计划数比例超过25∶1。在四川一些行业性突出的院校,如航空类、交通类等院校表现强劲,生源相对较好。成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核工程与核技术四个专业一志愿录取率为100%,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录取线高一本线16分。在上海与往年类似,海事类专业、院校依然雄踞二本院校投档线的前列。
点睛:由于行业性质、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应用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石油工程、海事等专业成为报考的热门。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不愁没工作,很多都是单位主动上门要人。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类专业的本科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繁重,实习作业也很多,且毕业后的工作地点大多数是偏远的艰苦地区,若考生吃不了苦,就很难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