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8 11:48: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动画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3-01
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而课程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课程改革与建设首当其冲。专业课程群是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加强课程群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建立课程群评估体系,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课程群的规划原则
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因此,总结和归类企业的岗位需求,并以此为原则,对课程群进行规划,增强课程之间的内在管理,促进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从而,提升毕业生的综合实力。
以我校动漫专业为例,毕业生相关的工作岗位归类有:原画设计师、美工;二维动画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后期特效师等。以此为依据,划分专业课程群如下:
(一)“原画设计师(美工)”课程群
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漫CG插画创作。
(二)“三维动画设计师”课程群
基础模块:动画角色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分镜头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三维动画模块:Maya建模、Maya材质与灯光、Maya角色动画、三维动画项目实践。
(三)“二维动画设计师”课程群
基础模块:动画角色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分镜头设计。
二维动画模块:Flas制作Flas项目实践。
(四)“动画后期特效师”课程群
分镜头设计、Maya建模、Maya材质与灯光、动画合成与特效制作。
二、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施
(一)顺序课程教学实施
在“三维动画设计师”课程群中,有三门课程《Maya建模》、《Maya材质与灯光》、《Maya角色动画》顺序开设,讲解从静态模型到动作设定的三维制作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同一案例贯穿三门课程,在《Maya建模》讲解一个牛仔人物的模型制作,在《Maya材质与灯光》中讲解该人物的材质制作,在《Maya角色动画》中制作该人物的动作视频。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三门课时不同的老师上,但学生还是对教学内容能贯穿理解,同时加深对动画制作过程的掌握。
(二)交叉课程的教学实施
《动画角色设计》这门课程在多个课程群中都出现,这是一门交叉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衔接各类后续课程的需求。为和《动漫CG插画创作》课程衔接,要安排角色比例,服饰的绘制的教学内容;为和《Maya建模》课程衔接,要安排角色的正、侧多面视图的绘制,方便将来在建模课中作为参考图导入。
另外,由于后续课程均在电脑上操作,所以《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中要将手绘板的操作应用融入其中,以适应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纸化操作。
(三)师资培养
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应依托课程群,走“专群”的发展思路,精通一到两个群的所有课程,这样能方便在课程内容的衔接。培养教师应具备企业岗位的能力,并成为这一岗位的专家。通过集团备课,共享资源,即丰富了授课素材,又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尤其是动漫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能在动漫的教学过程中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能使我们的动漫教学体系更加完善,能培养出合格的动漫专业技术性人才,是高职院校动漫专业需要探索的课题,也需要我们所有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希望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漫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为高职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411
[2]王兴胜.浅谈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1):62-63.
[3]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1.
设计(论文)的目的是:
我的设计选题是《一箭双雕》,故事发生于北周时期,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和亲,通过自己高超的武艺赢得了突厥人的尊重,并为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我的论文选题是《试论民族文化在二维动画造型艺术中的体现》,从中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作品及部分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进行阐述,人物造型艺术是与故事所处的时代、地域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
这次毕业设计和论文是一次检验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创作、制作一部动画短片,在此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我希望通过这次设计能达到以下几点:
1.能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制作一部十分钟的动画短片,并使我熟悉动画的制作流程,锻炼自己在各个环节中的控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我了解制作动画片所必需具有的全局观念、生产观念和经济观念,树立专业的设计思维方式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训练自己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4.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如绘图、计算机应用、翻译、查阅文献等)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撰写论文和报告,正确运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5.培养创新意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设计(论文)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
通过设计,我可以从中了解到北周的历史,扩展到大的历史背景来了解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当时的建筑风格,服装特色,文化发展,称谓、语言习惯等等。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了解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今天社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开题报告《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通过论文,我从分析研究中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与了解,对中国各类传统造型艺术作一个归类,并从中吸收营养。通过对国外优秀动画片中造型艺术的分析,总结他们所运用到的民族元素。使我对动画造型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毕业设计和论文是我们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作业,它为我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的机会。毕业设计和论文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等特点,同时也为启发我们的思维以适应新兴动画人才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综合训练和实习机会。
2、设计(论文)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
设计(论文)的任务是:
①前期毕业设计的选题,及毕业论文的选题;
②完成文字剧本、分镜头台本、设计稿
③角色设计、背景设计
④原画、动画;
⑤后期剪辑
⑥加音效对白
⑦片头片尾的制作;
⑧制作展版;
⑨论文打印,最后装订成A4文本。
设计(论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文字剧本的加工创作,需依据历史史实,应有清晰的创作思路,对选题定位、创意特点要充分思考、规划和准备。
分镜头剧本应将故事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来,以整体构思为依据,它是对脚本的再创造。如同未来影片的预览。
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要将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素材加工成为动画形象,它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活中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和提炼加工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根据我选的剧本,我要参考些古代壁画、建筑、服饰及北方的环境特征。
加动画中要考虑力学原理、表情与口型、运动规律等。
片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剧情搜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以便参考筛选。
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是(应具体到哪一周):
第1周: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
第2周:编写剧本,开始文字分镜工作;
第3周:开展角色设计工作,并开始毕业论文选题;
第4-6周:完善角色设计,开始背景设计工作和分镜头台本,并开始毕业论文
的构思及资料收集与准备;
第7周:完成背景设计图稿,开始原画和动画的绘制;
第8-10周:绘制完成原画稿和动画稿,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1-14周:完成后期制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5周:打印和毕业设计展览,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我这段期间所完成的毕业论文
及展版等,准备毕业答辩工作;
二、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众所周知,动画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复合型的特殊专业。在高校本科开设动画专业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因此,动画本科教学是沿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的。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前艺术类专业几个或者十几个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这能保证艺术类学生的质量,而现在很多院校设计、动画专业招生规模太大,上专业课只能实行大班授课甚至几十个学生在一间教室进行专业课学习。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怎么能够保证呢?怎么能够因材施教呢?
1.教学模式单一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中,第一年是素描和色彩基础课训练,学生毫无目的地去练习绘画的基础,不知道画这些能做什么,学习也毫无动力,绘画基础没有和动画专业课很好联系起来,以至于绘画的基础课对将来的专业课起不到作用。通过两年的动画教学,学生跟我说,在上大一学素描色彩的时候,他们觉得很茫然,不知道画这些是为了什么,没有任何动力。还有学生说,这些素描色彩画,在高中的时候他们画过,为什么本科学习还画这些?这说明学生在上基础课的时候,认为这些基础课并没有和他们的专业联系起来,这对后面的动画专业课起不到美术基础的作用。
2.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结合,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公司需求很不相符,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太差。高校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因为和高校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规范有关。本科教学要讲求务实,结合社会实际,公司需求什么就去做什么,因为动画创作是一个集体完成的,一切都要服从制作环节的要求。所以在本科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工作实际的需要,去磨炼学生的性格,去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报考动画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即便是就业前景不乐观。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动画专业的升学考试要求考生的美术基础低于传统绘画专业,文化课的要求也低于其他文理科的考生,这就造成了这些“非艺术”“非文化”的学生报考动画专业。艺术专业的考生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因此,很多学生是为了能考上大学,临时调整改学美术,临时报考辅导班学习素描和色彩,训练时间较短,学习目的也不明确。由于很多考生只是为考大学而盲目选择动画专业,造成所录取的大部分的艺术类考生基本功薄弱,缺乏专业素质,光是混文凭的现象很严重,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四、教师与社会行业缺乏交流,教育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教师长期在校内教学,不与社会相关行业交流,使得其专业技术水平有所下降。企业要求员工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并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动画制作技术,目前高校动画专业学生无法达到要求。院校设置专业大多着眼于理论层面,培养周期长,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相对较少。学校不能像企业一样,能很快得到最新的资讯,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相脱节,专业教师与实践相脱节,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与动漫产业要求相脱节。动漫产业迅速发展,没有人才的积累,大多数动漫师资从相近行业如绘画、设计、计算机行业转到动画专业,都是“半路出家”。又加上高校逐年大规模扩招,动画师资怎能跟得上发展呢?这样的师资,怎能让他们的学生满足动漫产业的高标准要求呢?所以,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五、教学设备更新慢
当今的数字时代,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快了脚步。高校作为传统的教学单位,全部依靠行政投入,所以软硬件设施更新滞后。很多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长期在这样条件下,使用已经陈旧的软硬件,这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动画的兴趣下降,导致他们动手能力跟不上,进入实际工作不适应等问题。这也是高校动画本科教学与产业相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法培养出产业需求的人才。
六、利用社会培训力量帮助学生成才
一个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动画产业教育仅仅在高校完成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高校的动画教育和社会企业需求相脱节,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学生一开始学习动画,就没有商业的意识,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为创作而创作。因此出现了学生毕业后还要另付学费去报培训班学习软件等现象,或者在校学生在学校学着专业,还要再付学费报一些动漫培训班。他们学习动画的情绪很被动,而又面临毕业找工作,对就业觉得很茫然,只能额外报培训班增加就业的自信。据了解,国外有三分之一的课程采用商业化的动画公司的专业人员来授课,这样就把商业动画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很多动画公司将自己的动漫项目带入校园,学生根据自己的申请加入到项目进行部分的设计制作,这样学生就相当于开始工作了,学生的毕业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项目,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实际上就是产业教育。事实上,电影、动画这样的专业,必须要依托产业背景来发展,把培养的人才送到这个产业来发展,让其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一、三维动画设计概述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三维动画软件在计算机中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设计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场景,再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他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模型赋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
三维动画技术模拟真实物体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由于其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的可操作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在影视广告制作方面,这项新技术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受到了众多客户的欢迎。三维动画可以用于广告和电影电视剧的特效制作(如爆炸、烟雾、下雨、光效等)、特技(撞车、变形、虚幻场景或角色等)、广告产品展示、片头飞字等等。
正是由于各个产业的需求,所以各个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才开设有《三维动画设计》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模型制作、灯光与材质、动画设计、特效制作。
二、限制三维动画发展的因素
1.硬件因素:三维设计的软件比较多,而各所高校所教授的主要是Maya和3D Max这两款软件,由于在进行三维设计时,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渲染,以观察最后输出的效果是否达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计算机有比较好的配置,如果配置过低,我们的大量时间都花费在等待上了,那么一半的上课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了,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效果。不过由于现在人们的收入增加,电脑价格的下降,配置一台中等水平的电脑还是可以的,所以这个硬件因素可以排除。
2.软件因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旧教育观念是实践教学的根本障碍。传统的高校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被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活动,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指导。而这门课程是需要很多的时间实践才能掌握的,如果缺乏有效的实践实验,学生就很难掌握好理论知识。
三、《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三维动画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教学课程,它不仅要理解理论部分的知识,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操作,所以我建议课程的设计比例应为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为1:2,既1节理论课,2节实践课。
1.在理论部分。由于这是一门教授软件的课程,我们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软件的每一个菜单命令介绍给学生,而是要把制作的原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去做,如何分析事物的特点,如何利用三维软件把它们制作出来。要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我建议参考以下教学方法授课:①直观法。针对课程的特点,课时应采用一些实物模型、动画短片或电影电视片段等实例演示,分析实例的特点和制作技巧,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悟其技术特点,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②演示法。演示更具有生动、直观的效应,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③归纳法。三维动画设计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学生们不能只会做老师上课教授的实例,要懂得去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懂得对其他实物进行分析,运用所学工具制作出其它模型。④练习法:本门课程是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掌握的课程,学生要对所学知识多加练习才能掌握,在实践中加强练习,提高学生对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
2.实践部分。实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践方式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建议实践部分应分为以下三部分:(1)初期实践。初期实践即为平时的课程上机练习,其主要目的是为通过上机操作,熟悉三维软件的操作技巧,熟练掌握授课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懂得归纳总结,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2)中期实践。中期实践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了解项目的制作流程,在此期间内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其方式为:校内实训或校企合作项目实践。①校内实训:是由课任教师出题,要求学生分组或独自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花费一到两周的时间来完成,在此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个项目的完整制作流程,学会团队合作精神。②校企合作项目:也是由教师带领,参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大型项目,和校内实训一样,不仅有教师的指导,还有企业人员的指导,并能学习到一些企业文化,对今后的实习、就业有很大的帮助。(3)后期实践。后期实践主要是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通过前期的课堂上机和中期的项目实训,已经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毕业设计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毕业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动画片,不能只是停留在模仿别人的水平上,这也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肯定,也为实习就业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保障作用。针对一些新兴的课程,如软件、动漫、广告等,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打破常规,以切合实际的方法去探究符合课程需要的教学改革,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
参考文献:
[1]叶小明.在工学结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真正指导学生选题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引导的是学生的心理状态。这里所说的“心理状态”指的是学生的创作心态问题。按照常规的动画专业本科4年的教学安排,学生在进入最后的毕业创作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多次的创作机会使学生在增长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毕设创作之前往往都有一股蓄势待发、摩拳擦掌的“冲劲”。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大学创作生涯的“收官战”也有着颇高的期待。一方面,他们通过创作确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水平,多次的创作经历也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他们渴望自己的创作作品能够达到一个“迄及梦想”的高度;另一方面,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也期待他们能够借毕业设计制作出一个无比成功的作品。所以指导老师需要注意到学生临近毕业时的心态变化。自身的主观原因与客观环境的压力往往会形成两方面的心理因素,一是急功近利、头脑发热,二则是束手束脚或是小心翼翼。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题材选择。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使学生在创作时倾向一些不切实际的题材,例如战争、魔幻、宗教等。并不是说这类题材不能触碰,而是这类题材往往对制作技术与表现能力以及全局掌控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以往创作积累的自信在毕设这种特定情况下可能成为一种“狂妄”,他们“幻想”通过一个半学期的时间达到好莱坞品质,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动辄就是10多分钟的片长加上规模巨大的工作量。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产生一种屏蔽效应,屏蔽掉他们在以往创作中的困难和失败,而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时冲动而欠缺考虑的决定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困难重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或是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学生往往对一些技术一知半解就贸然使用,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大概、也许会用”,这样就导致他们对于创作的困难估计不足,整个进度被一点因选材不当造成的技术问题卡死,不但影响制作,同时会还消磨、打击学生们的斗志。
动画产业已是重要的文化产业支柱之一,而作为动力源泉的高校动画教育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为何高校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动漫企业的需求?高校动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进行重点解析,首先来了解下动画教育的发展。
1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动画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动画人成为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是从上世纪中期开始,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大师在由颜文梁先生1922年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里开设了动画科,这里成为我国最早培育动画人才的摇篮。至两年后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动画科毕业及肄业学生总计40余人,被分配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工作,众多驰名中外的动画大师与名家们都是出自这里。1952年秋,该科被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动画专业专科班仅招收了两届大专学生,于1963年停办。
期间中国动画停滞十年,此时北京电影学院也只培养了两届动画专业学生,仅仅是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定点培养基地。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动画本科学生,尽管十年间只招收了三届学生,不足50人,但为中国动画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产动画的内容出现低龄、幼稚化的现象,使其普及范围逐步缩小。而进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美、日电视系列动画片蜂拥而至,占据国内播出市场的半壁江山。众多外方独资或中外合资的动画加工厂纷纷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凭借丰厚的酬金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动画专业人才,从事动画制作的中期加工环节,导致本土的原创型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制作的产业结构。从此,动画人才缺失的问题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动画长期处于文化产业的边缘化地位,直至90年代中期,政府与社会各界才开始重视与保护动画产业,随后的十多年中,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限制境外动画、保护本土动画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本国的动画产业。
在我国动画产业落后的背景以及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美好的前景下,教育界清晰的意识到产业需要人才,动画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于是,高等动画教育轰轰烈烈的展开。1996年,北影动画学院正式开始每年招生;1999年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动画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动画学院。此后,动画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艺术类、综合类院校中设立,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兴专业。
2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
2012年,中国动画行业仍在继续蓬勃发展,政府每年都投巨资支持动漫产业基地的建立,全国纯动漫卡通企业(含工作室)约有12500家左右,人才缺口超过80万人。如此大的就业缺口,对于高校来说,确实是喜闻乐见。据不完全统计,至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高校约达1300多所,在校生约60万人,每年将有10多万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步入社会。
然而,如此热门的动画专业却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被评为就业红牌专业,并且是连续三年(2011~2013)获得此“殊荣”。80万的就业需求量,远远超出了10万毕业生,为何动画专业还被挂红牌呢?为何动漫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失业多,而动漫企业却天天叫喊着人才急缺呢?如此井喷式的发展,却造成了人才大缺口的后果。由此可见,高校虽“批量生产”了大规模的动画人员,但并不符合产业与企业的要求。业内专家表示:“高校培养出来的动漫人才不能与动漫企业有效对接,是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才,动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如此,我们就需要分析下高校的动画教育。
大多数高校的动画教育存在诸多通病,可从老师、学生、学校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院等这些办学时间长、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的顶级院校毕竟是少数,由于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开办时间短,大部分的动画专业教师往往是东拼西凑,靠其他相关专业(美术、计算机)转型而来。真正科班出门、对动画创作深入了解的动画老师凤毛麟角。另外,为了要达到教学评估中关于教师学历比例、职称结构等要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将学历、职称作为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核条件之一,只招聘博士研究生,而据了解,目前国内设有动画专业博士生的学校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每年招收的学生只是个位数,根本无法达到高校的招聘需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忽略了该专业的特殊性,动画是一门动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相对于职称、学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真正参与过动画项目制作的人才。
其次,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生源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国进入大学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艺术类考生,在进行美术统招考试时,往往只是考素描与色彩,但动画这门专业格外需要学生的速写、默写、创作等能力,可在美术招生考试中却忽略了这些专业特殊性,以至于最终入学的学生基本功并不扎实。此外,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为了能进入大学混个文凭,往往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二三个月的突击训练,而取得了艺考的通行证。目前,这部分学生并不占少数,但其艺术素养偏低、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于动画专业兴趣也不浓厚,单纯为了文凭,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包括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少数知名学府具有出色的硬件条件,如教学场所宽裕、仪器设备先进、教材资料丰富,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学生的教、学、研的使用;大部分学校虽然配备基本的硬件设施,能满足正常的使用,但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教学场地少、理论教材缺乏等问题;还有部分学校连最基本的线拍、动检、非线编辑设备都没有,单靠几间画室、机房,就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怎么可能进行创作、实践呢?此外,很多高校对于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大同小异,都号称要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原创性”、“复合型”人才,而在现有的生源情况、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基础上,绝大部分学校很难完成这个目标。
3总结与思考
我国高校的动画教育在短短二十年中,不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确实是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人才,这点值得我们肯定。但也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针对本文中谈论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不论是师资、生源、还是学校的专业建设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动画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如:积极展开产学相结合,放低学历职称要求,多引进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也可派遣高校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或者深入到企业内部顶岗实践。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增强有效对接,采取类似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使高校毕业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中国动画产业的需求。
动画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当今世界的动画产业格局呈现出美日韩三足鼎立的态势,我国的动画产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冲击后,一直萎靡不振。但是与我国国情相同的韩国,凭借着新媒体技术独辟蹊径,依靠Flas的成长迅速实现了动画产业的崛起,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启发。因为具有商业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征,动画产业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自2004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动画产业,随着动画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急剧凸显。我国的动画教育机构主要分为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两类。高等院校的动画教育主要有专门从事影视动画教育的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其次是美术类和艺术类院校,这些院校近年来纷纷开设了动画专业;再次就是一些综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开设的如3D MAX、MAYA等计算机动画课程;最后是社会力量办学,也就是独立的二级学院、民办高校等。培训机构多是私人开办,既有独立的动画培训机构,也有动画公司兼办的培训机构,其特点是“短平快”,目的是快速上岗,内容主要是对动画制作技术进行培训,并且以三维动画为主,有些也附带一些艺术美学培训,如手绘、装饰等。从量上来看,动画产业的快速成长使得动画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人才缺口高达40万,而动画专业每年只能输出一万左右的人才;从质上来看,我国动画教育起步晚,缺乏科学的理念和完善的体系,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无法提供有效的生产力。
“行业大课堂”的运行要结合当今国内高校实践教学现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高等院校是动画教育的主体,负责培养兼具理论思维与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短期培训机构重点在于培养中后期制作的技术人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挂牌,各种培训机构齐上马,动画人才培养似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我国的动画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体系,又加上盲目地追求规模,导致众多的教育机构良莠不齐,教学效果令人十分担忧。各高校动画相关课程开课率也较为广泛,但是普遍学生学完课程以后,实习就业时都不能独立完成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原因是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只结合简单的实例教会了学生软件技术的使用,没有很好的将企业商业项目融入课程,导致学生并不了解企业中的工作任务,无法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只能经过培训再上岗。这样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一,没有将课程实践部分与市场接轨,无法向企业提供直接生产力,导致当今动画行业就业比较困难。这些问题也是国内各大院校普遍存的问题。目前省内外高校动画专业教学较多注意到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环节,但这种实践环节的教学远远不能适应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多数高校动画专业院系注意到了在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组织学生进入动画行业的实践活动,但多数也是放任自流。一句话,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软肋”,毕业生远远不能适应动画行业用人的需求。
“行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研究意义
“行业大课堂”首先它是一门课,它要研究如何形成自成体系的教学大纲,而不是一般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其次它拥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场所而非临时选择;同时它研究如何做到教学安排科学合理而非随即施教;最后它要研究如何建设一支去适应“行业大课堂”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梯队。“行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在于使社会实践规范化,并逐步达到“课程化”的目标,因此“行业大课堂”的研究探讨对动画专业教学理念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提高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总结为以下
五点:
(1)“行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认知实践、毕业实践,也区别于一般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单一教学实践,而是面向社会、深化动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可以大大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实践兴趣,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行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整个过程由教师指导,因此对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理想的就业是当前每个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的基本动力和目标,艺术设计毕业生同样也是如此。然而,在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过程中,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从而招不到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员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原因有多方面的,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就业能力的缺乏是主要的。事实上,每个高校都有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毕业设计”无疑是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发现,“毕业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就业的支持作用并不太理想。下文主要就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其关系进行深入地探究。
一、关于“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最后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总结性实践环节,是学生针对课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升华,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设计”一般开设在第八学期,由于各方面原因,企业的招聘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生的应聘也随之开始,而此时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环节还没有开始。显而易见,“毕业设计”落后于毕业生就业进程,自然也就不可能对就业产生支持。
大学四年级下学期“毕业设计”全面展开,但同时也是学生就业选择、考研复试的关键时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产生了冲突,学生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部分高校考虑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落实工作而不惜降低课程要求,“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因而作品质量总体下降,教学大打折扣。指导教师既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负责,也不得不考虑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处于两难境地,指导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这种尴尬局面主要源于学生、管理者和教师等对“毕业设计”没有深入的认识,将其和就业对立起来。
另外,“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过程闭门造车,没有较好地考虑社会需求,从而造成和市场割裂。艺术设计有别于其它专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社会和人们服务的实践活动,需要融于市场之中,因而设计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培养。而当前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数采用虚拟性课题,虽然有些创意新颖、形式完美,但由于忽视了市场具体需求,设计作品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具有商业价值,因而得不到客户的认可,设计成果停留在展板上,也不可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对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没有针对性,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此外,多数高校的设计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并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而多数教师硕士毕业后就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教学停留在理论阶段,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更是难以深化。
二、毕业生就业能力
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掌握知识、技能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身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由于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质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毕业生还应具有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与客户沟通、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甚至业务等多方面的能力。笔者有过公司工作的经历,明显感觉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艺术设计需要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多和客户交流,努力向客户推销自己的创意,反之最好的方案也有可能得不到客户的认可,从而停留在方案阶段。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走到了大众化阶段。艺术教育更是迎来了“”,各类高等院校不顾条件与否都纷纷开设设计专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设计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艺术热”为高校带来可喜发展势头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张,许多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软硬件条件几乎突破了极限,以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整体素质出现滑坡,不能顺利就业。例如,从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发展来看,2003年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达到93家,在校学生7000人左右。2006年达到447家,拥有动漫院系的高校就有230家,在校生总人数达到6万。现在又有多少家,还没有准确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比2006年要多得多。而2004年,我国动画专业的研究生不超过10人。如此庞大的动漫教育机构,师资却极其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处于低层次。2011年,动画更是排在红牌专业(失业率较高,就业率持续下降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首位,动画教育潜藏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给动画行业带来深层次隐患。这是一方面。
二、学科基础薄弱,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动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系统,各个院校对动画的理解不同导致专业的设置也不同,有的动画专业设置在艺术系、计算机系、设计系,也有的属于传媒系或工程系,不同方向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重点不同,但是专业都不够细化,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都存在动画专业的书籍资料杂乱不系统的问题,而且对动画的理论研究流于表层,使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培养方案生搬照抄,学生由于缺乏理论支持,动画基础知识薄弱,实际动手能力也差。学校课程教学内容模糊造成学生不知所云,知识结构混乱,忽视了对学生创作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在毕业后难以应用到工作中。我国目前动画教育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人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学校间要加强合作,多交流,多学习,共同改善教学体系,改进教育模式。
三、动画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存在问题
动画教育是动画产业的依托,如果动画教育做不到引导艺术发展,动画科研无法走在技术前沿,动画人才就不能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不能为动画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就会造成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割裂的情况。我国的动画产业缺乏优秀的原创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精通动画制作和管理的制片人。可是学校教育期间学生得到的创作实践和管理经验非常有限,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良莠不齐、名不副实导致动画就业市场的混乱无序。动画产业和任何产业一样,需要保持合理的人才结构,因此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动画教育体制急需改进。
四、动画学科教育跟不上动画发展趋势
在如今的数字化、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动画已不单单是传统的动画片的概念。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动画逐渐演变为一种工具、技术、媒介,并且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在影视动画、广告、多媒体、网络社交等领域,因此对创新型、全面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但是培养院校的教育模式陈旧,学科技术发展缓慢,对国际动画产业和动画教育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理论基础和技术研发都远远落后于动画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非常有必要使我国的动画教育与国际接轨,积极迎接挑战,提高动画学科教育水准。所以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值得动画教育人员和院校反思。
五、动画专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当前我国的动画教育处于无序发展的局面,看似节节开花,实际问题很多,比如动画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据统计,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东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影视文化消费高,市场前景好,就业机会多,相应的动画专业的院校也比较多。但是动画教育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可被忽略。
六、中国本土动画不发达,缺乏民族动画创作型人才
动画是具有文化形态的产业工程,当年美国创作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影片在中国席卷上千万美元,花木兰、熊猫、功夫哪一个不是我们骄傲的中国元素,可我们却没有把它们发扬光大的动画人才。现在像《宝莲灯》、《大闹天宫》那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寥寥无几,动画艺术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离不开传承中华文化的动画人才,因此,我国的动画教育要在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民族情怀方面加大力气。
影视动画产业是文化产业,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智力和相关技术进行生产,产品消耗能源少,有害副产品少,附加值大,符合我国未来三十年改革开放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动画产业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但与国际动漫产业相比,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出现发展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要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影视动画专业是为影视动画行业供给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教育中的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错位,造成毕业生的能力无法符合岗位实际需求。高职教育中的影视动画专业应如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于江苏影视动画产业。作为为江苏影视动画产业提供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就应针对江苏省影视动画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需求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好地为地区产业服务。
从江苏省高职院校2005―2008年动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中数据看出,近几年以来,该专业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得到迅速发展,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学校猛增,招生数也在短短4年时间内翻了近3倍。
表1 江苏省高职院校动画专业05-08年招生计划汇总表
注:表格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编写的《江苏招生考试》中公布的2005年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招生计划及《2006-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料汇编》
通过从全省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抽样,兼顾公办与民办,特别选取行业内知名度较高的院校,调查省内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现状。从江苏省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开设情况来看,有的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有的寻求对外合作办学,有的围绕市场办学,这些办学模式都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这些专业的建设现状反映了其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同时也折射了专业建设的障碍和人才培养思路与行业需求的差距所在。
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方向是各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从江苏省多所高职院校调研和现状分析来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专业较早,在专业建设上有一定经验,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改革措施得利,成效显著;专业建设还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典型性。现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为例,来看影视动画专业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的措施及成效。
1.寻求改革和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
(1)教育观念定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许多高职教育特有的基本定位尚未明确,造成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趋同或仍然无法走出中职教育的窠臼,阻碍了高职教育科学高效地发展。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习、研讨,全院上下坚定了走职业教育道路的信心;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影视动画专业的根本目标。
(2)服务面向定位。任何高职院校在确定自己的定位时都必须找准自己的行业服务对象和地区服务对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与兄弟学校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学院在信息类企业中有良好的声望,也保证了学校就业渠道畅通。
(3)培养目标定位。找准办学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对影视动画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不断调整培养计划,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4)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才能受社会欢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在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
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坚持影视动画职业教育为地方影视动画产业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为动漫产业服务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和完善学院“一体两翼”的办学布局。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体,一方面大力发展对外合作办学,另一方面扩大专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品牌建设为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整合和优化专业现有资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服务动漫产业;引进、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建设专业品牌和精品课程,提升影视动画专业的综合实力。同时完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行政系统的管理效率,增强服务意识,突出专业教学的中心地位,切实为师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按“德育优先、素质领先”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融合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逐步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2.结合就业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就始终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新生进校时就对其进行专业讲解、就业方向介绍及从事该行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的分析,同时在每学期开学初教研室主任会深入各个班级对学生本学期所学课程进行讲解和介绍,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认识。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安排就业指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企业的管理理论,从事影视动画行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培养立足面向大众,着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强化教师育人责任,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学生时间观念和质量意识等职业规范,并将此明确写入课程教学大纲中去。
3.结合实际教学,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之前大多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依据全日制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参照原来艺术设计类和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即要适应市场需要,要走适合影视动画制作岗位的教学之路,依据岗位的需求来定制课程。通过对动画行业的走访调查,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加入大量的案例教学,尽量简化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
学校按影视动画片的制作流程:项目―剧本―角色设计―角色原画―人物定位―全体人物比例图―动画运动规律―场景设计―画面分镜头―制作动画―特效、剪辑、合成,设置课程:影视剧本―卡通漫画造型设计―动画原理―动画场景创作―画面分镜头―制作软件(如:FLASH、3DS MAX等)―后期制作软件等。影视动画制作的流程和岗位,对应相应的课程设置,基本反映了从接项目到动画制作到完成成片的流程,也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再到整体的过程。通过结合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影视动画的课程体系。
4.校企互动合作,定向培养技能人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互动,互惠多赢,合作培养高职人才”为方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了由企业人员、高校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探讨影视动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调研与毕业生调查结果,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再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
毕业实践采用走出校门,到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进行产学结合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实践中提高技术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同时目前学院正积极与多家用人单位联系项目合作,准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
5.招生联合就业,形成招就良性循环
学生就业直接影响着学院的招生,生源的多少又制约着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由院长亲自分管的“招生就业处”,成立了由院长挂帅,院办、招就处、教务处、学工处、保卫处及各系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招生就业工作委员会,从制度、机构、经费等各个方面对招生就业工作给予保障。学院经常召开各专业用人单位座谈会,邀请企业人事主管及生产经理到校参观,介绍各行业发展动态、单位用人计划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并与学院和各系领导探讨专业建设,促进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了解。
学校就业工作突出,能有效促进学校招生,形成出口顺畅、招生火爆的办学良性循环,为影视动画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因此作为江苏高职院校,只有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自身办学活动、主动适应市场办学的需要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从而为自身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6.结语
江苏省高职教育是培养江苏省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江苏高等职业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折射了专业建设的障碍和人才培养思路与行业需求的差距,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都与本科层次的高校影视动画专业相趋同,缺乏高职教育影视动画专业的自身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影视动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区别于本科层次。
通过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的研究,笔者总结出该校要突破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改革,依托行业办专业,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以做定学,以学定教,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教育成果明显,突出了“以就业为导向”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教育迈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
[2]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3.11.7.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当今中国动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其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动画作品数量和动画时长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国内的动漫市场依然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占据,我们的动漫作品数量很多,但是作品的质量仍与发达国家动漫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动漫要持续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高校动漫专业教育是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动漫人才又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高校动漫专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以产带学,以学促产,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可用之才。[1]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高校需要转变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动画教育普遍偏于理论化,专业课程的结构不适合动画行业的市场需求,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仅限于动画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不了解动画行业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实际上是缺乏在动画市场的实践制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到动画企业工作,需要到社会上进行再次学习。据有关部分统计从2011年起动画专业连续三年登上“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事实表明[2]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创新高校动漫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行业相关的行规和相应的制作技术,提升学生适应动画市场的能力,提高毕业的就业率,为中国动漫产业输送有效的动漫人才。
二、高校动画专业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国内优秀院校下设的动画专业他们根据自己学校动画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不同人才培养计划,为动漫产业输送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为业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他们借助国际交流平台与世界前沿的动画产业接轨,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画创作能力和很好的市场适应能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注重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动漫制作能力,人才培养方向偏向于艺术创作。由于动漫自身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高校动画专业建设要遵循动漫发展的规律,结合自己的办W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分类培养动漫人才,构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达到以产促学,以学促产的双赢局面。
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双方要明确统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合作中做到充分信任对方,制定保障双方利益的条约。在合作体系中高校方面要放开一些手脚,注重社会实践环节,让动画企业项目管理经验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技术和行业行规要求,同时也培养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职业素质;企业方面应该积极与高校参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体系中去,让行业中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学校的实践课堂,分享在动画项目中实际的制作经验,同时,也应吸取高校动画专业中优秀的创作理念,可以增强动画企业的创作能力,帮助把高校动画专业知识理念转化成科研成果。
三、结语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之长期地有效发展下去需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3]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是既要进行一般的人才培养也要进行对行业精英培养,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的艺术理论培养和艺术的创作能力,还要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做到培养动画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动漫教育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解决中国动漫产业原创动力的缺乏,这是当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刘坤.构建产学研合作实践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长春市动漫产业为例[N].吉林日报,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