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39: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音乐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18-001
关于音乐教学设计的提法,基本都围绕建构在音乐学科特点之上,对教师、课程等设计加以界定,并强调音乐教学设计的任务、系统而全面的确立教育者、参与者、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活动中位置与作用。
首先,依据心理学,从国际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一流的教学设计专家,几乎都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的求学背景和学术造诣,而作为以研究者身份展开交叉学科间的研究,已经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更何况教学的设计者与所面对的对象间,构建在尊重、理解、合作的前提之下,完成教与学的活动,研究的科学性才得以实现。
其次,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维果斯基等早期的理论中。它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流行,是和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者对学习理论研究的自觉反思分不开的。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哲学,它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形成了一些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教学技术,已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中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包括探究式学习、支架式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等。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包括关注学生主体感悟力;关注学习者个性差异;关注教学气氛的营造;关注学生探究与创新力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与教学的崭新理论观点,强调“情境”“协作”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使教学设计开始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注重学习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接轨,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实践依据
包含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设计,是为最终教学实践而预先设定的系统、科学的方案,也是宏观教学设计,最终都会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并得到落实,教学设计是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的,也就是教学设计的分类与层次,着眼于不同的类型与层次,具体操作才会有的放矢。
首先,从分类上划分,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宏观教学设计;第二类是中观教学设计;第三类是微观教学设计。宏观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系统设计”,它从改造教育、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肩负创设面向培养新世纪、新人才的教学体制改革。例如,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特教授就曾经提出: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是“时间固定、结果可变”(也就是每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甚至还提出了同样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升学或者毕业,但是并没有达到同样的结果,培养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而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则是“时间可变,结果稳定”(也就是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要量身定制,发挥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中观教学设计就比较普遍,它在课程的目标、性质、类型和结构上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周期是十年。而微观教学设计的面是最广的,主要面对某一门学程开发,中观教学设计,主要在具体学科领域,或者若干互为关系的教学单元的层面上开展。被称之为“学科教学设计”,等同于“课程设计与课科中的单元、模块和课时,还可以包括教学片段设计。应用也最普遍,是教学设计真正用武之地。
其次,根据教学中问题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设计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以课堂为中心;以“系统”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总的教学计划要求,针对教学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来制定方案,通常由任课教师完成;以“系统”为中心,指由教师、学科专家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以产品为中心,即将教学中需要的媒体材料、教具等当作产品进行设计,往往需要确定哪些产品即有广阔市场,又能满足实现特定教学目标需求。
音乐学科在实施音乐教学设计活动中,在艺术性特征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音乐本身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教学设计能够在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艺术性的音乐学习精神家园同时,全面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科优势,同时,音乐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必要学科。音乐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担当的责任一方面是对学生实施的美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提升教学设计与研究效果,加强学科教学在逻辑上的教学系统设计效果,在音乐设计的研究中,遵循设计的一般方法、一般规律。开展能够促进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意识的培养教育。能够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生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也正是从学生的高效学习需要出发的最基本要求,从有限的课时与教材容量中,探寻、研究更科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因为,长久以来忽视音乐教学的局面还很普遍,特别是作为我国课程改革中,实施美育的高中音乐课程,走过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无教材、无资料、无要求的“三无”,到今天以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名正言顺参与,并从理念的推广、制度的建立于落实等,都为教材的研发与使用、教师的培训、学生的广泛参与,制度的明确,都在很大程度上,将高中音乐教学纳入正轨。
美育不仅是教育的必修课,它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情的熏陶,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高中音乐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人的审美能力是靠后天的教育、训练和培养而来的。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高中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震、共学,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着美的创造性的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堂生动的课应充满艺术的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着、感染着、鼓舞着许多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展开。尤其是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二、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情感、思想、意志、性格等等。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高中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那么普通高中就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内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根据高中学生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等越趋成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优势,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音乐学科的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现代物理之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
三、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做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以使问题切中要害。
教师要创立适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方法。教师的任何反馈对学生来讲都是评价的含义。教师如何进行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的反馈应以鼓励为主。
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为最高培养目标。教育不是由教师把关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或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智力操作技能,而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68
在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现阶段高中生面临的生活与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轻松的感觉,以便更好地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体验。
一、播放经典音乐引入新课,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识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然后自己看一下教材,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程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教师应该做好导入阶段教学,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一方面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感;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音乐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逐步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其次在播放完经典音乐之后,教师可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说说自身的感受,包括音乐作品最吸引自己的地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等。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能感受经典曲目的魅力。最后教师还可鼓励高中生在欣赏经典音乐曲目后,根据自身的感想自主进行音乐演奏,通过打击乐器来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二、搜集多种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过程
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没有体现出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这样在现阶段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多样化的音乐知识与内容,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呈现不同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感受这些音乐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增强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让他们参与音乐教学中。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形成音乐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搜集与所要学习的音乐内容有关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情况等,然后鼓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音乐电影,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知识储备。此外,在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仅仅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难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入手,给学生讲述不同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程度。然后教师进一步组织高中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有哪些,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唱出来,可制成音频或者视频,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由于是自主演唱的民族歌曲,学生之间会有一种亲切感,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三、增加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28-01
音乐教学设计与总体教学目标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因此音乐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过程设计应该独具一格,可以充分呈现教材的特色与老师的创意;教学措施的设计应该简单明了、满足学生兴趣;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够展现时代的特色以及显著的音乐文化特点;教学工具的设计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功效。一言以敝之,音乐教学设计应为完成课程标准制定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目标,并利用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实现方法。这了达到这一目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通过教学以及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行为,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开发他们的音乐感知以及鉴赏水平、表现力以及创造力,提升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合理设计教学环境
为确保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感觉到浓厚的音乐氛围,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老师在设计、创新教学环境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创造音乐情境,利用音乐语言、实物演奏、音乐效果渲染、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教学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情景,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教室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场所,室内环境的设计质量,对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它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室的设计必须具备强烈的音乐氛围,音乐设备布置整齐有序,黑板、墙面等绘有和音乐教学相关的乐器图、乐谱表、乐理基本知识等。此外,按照教学任务、内容的要求还应该合理摆放桌椅,最好是安排布置,当然还有圆形、半圆形或者其余的摆放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课桌椅的布置应该符合教学任务、内容以及学生活动的要求,不必苛求一种固定的模式。
二、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三个维度,即情感价值观、教学过程和方法、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具体明确,实现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音乐水平,提升音乐学习层次,同时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衡量和体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设计好音乐课教学过程
音乐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佳状况应该有效发挥音乐独有的魅力,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较为理想的音乐教学过程应该为:感受音乐的魅力兴趣引导音乐融合激发想象艺术审美自我发挥艺术创造。从实践经验来看,该教学过程可行性强,能够充分体现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导作用。
四、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结构
按照音乐课标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音乐课堂教学的结构,是达到教学任务、目标的根本前提。在设计音乐课堂的教学结构过程中,应该注重新旧结合、动静相宜、收放自如。演唱、演奏是音乐课堂的表现形式;而音乐艺术的欣赏、乐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则是吸收行为。以学习歌唱或者器乐演奏为主的课程,应当以歌曲或者乐曲以及相关乐理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艺术欣赏为主的课程,也应当以演唱所欣赏音乐作品的主题或者它的主旋律相结合。
五、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方式
教学设计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备课,而是一种对于教学实施的整体思考,尤其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学生的音乐活动要在教学设计中有充分的体现。在有效性教学的基础之上,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
一、基于有效性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和方式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在特殊的情况下,教学者也会适当地加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使自己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一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本着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原则进行,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上,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选择好的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容易引起共鸣,使学生产生出温馨愉悦的心理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相同题材内容的组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且对教材的延伸也很有帮助,还能够增加作品的对比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爱我中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为学习演唱《爱我中华》,这是一首爱国歌曲,学生的态度并不会十分热烈,因此教学者要将激发学生演唱激情作为教学难点,可以加入同题材的作品,例如《我爱你中国》的欣赏部分,由教师来进行范唱,然后将两首歌曲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认识,并引出相关的两种音乐的形式,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
(3)教学者可以将流行歌曲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因为流行歌曲比较受学生的欢迎。教学者如果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灌输课本中的知识,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懈怠,影响教学效果。
二、基于有效性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者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课程标准是重要的依据之一,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学者要充分了解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的要求,并把握好教学的方向。
(2)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涵盖三维目标,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将这三个目标看作是立体的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平面目标,要全面地进行考虑。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之中确立下教学的目标,所谓的预设是指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期,教学者不能够太过注重预设目标,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超出想象的问题,教师要依靠智慧与经验来聪明地化解。总之,对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要自己进行把握。
(3)教师要正确地叙写教学的目标,确立行为主体,正确地使用行为动词,例如“比较、对比、解决”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学生能……”。
三、基于有效性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
Chuska指出:有效的问题,是能够让学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因此,教师如果利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那么一定要科学地设计问题,保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桑塔露琪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威尼斯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例如城市的名称、主要的交通工具等,引出教学内容和课题。教学者也可以采用诗朗诵的形式来导入课堂,因为音乐本身是非语言性的,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将诗朗诵和音乐教学相结合,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七子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背景音乐中朗诵歌词,并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教学步骤
一般来讲歌曲、乐曲都有一定的意境、情境,只要合适的曲目,我们做老师的应该考虑。要想方设法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视、听感触的环境、氛围,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分享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是语言、绘画、光线、服装、道具等等。更可以借助影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比如我们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时就可以考虑根据歌曲创设情境。可以用一些油画、水彩画、图片、大海的相关视频、电子琴模仿海浪、海鸟的叫声,还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模仿海浪的起伏(一人的多人的)给学生描绘出一个形象、直观的大海,从而更深地体会到那份对故乡、大海、母亲的深情。在此基础上为对歌曲的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进行讲解分析时铺平了道路。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了。
创设情境也是为感受体验服务的。音乐的学习方法和其它的一些学科有所不同,感受体验是正门。没有感受到、体验到,再美的音乐也只能是噪音、浪费时间。有了感受与体验才可以算是真正听懂了音乐。当学生感受体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便自然而然上升为一种审美情趣,即通过审美达到育人。我们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去感受体验。在音响的流动中用我们的心灵去碰撞音乐的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弦。要让学生多倾听。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往往老师讲得多,讲得挺好,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感受,体验不到。
二、探究、合作、创新与评价相结合
课堂气氛、学习兴趣的提高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动中体验感受。凡是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兴趣的内容在做教学设计时都可以考虑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这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上过新课以后的。比如在教《梨园漫步》这一课时,关于京剧这一话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查资料去了解有关京剧的知识、唱段,做好记录,把了解到的内容写到纸上,比死记硬背、灌输式的教学好得多。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进行一些鼓励性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就更好了。
探究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集体探究,去研究解决一个问题。这种探究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集体探究也就是合作。合作教学就是要促进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应该是首席、引导。这样一种平等协作关系能使学生更加自信、自主、自尊、自豪。才能容易做到创新,否则的话要创新谈何容易。
音乐学科的特点本身就具有集体合作性。比如合唱、乐队。合作可以分组、分单位。演唱演奏完了一定要进行评价。评价要以鼓励性为主,可以是老师的,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其它方式的。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合作特点,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合作锻炼。比如器乐演奏、合唱等等。创新可以是创作旋律、节奏等等。这些创新一定要展现给大家,让学生老师进行评价。这样才不是盲目的,才是有意义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加以改进,大有裨益。
三、注重学生全体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关注音乐,享受音乐,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表现音乐。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非浅。但是,在音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强求一致,因为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会应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培养,教育条件的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注重个别学生的学习。让每食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要允许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大大激发教师自己的教学热情。
四、以音乐为主体的人文综合
教材中如果内容有可能的话,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考虑把其他学科综合进来。音乐首先是文化,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舞蹈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影视、借助文学、借助绘画、借助舞蹈来理解感受音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时欣赏一段诗人艾青的诗。我们音乐老师要把音乐作为一种多元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奥尔夫认为从来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
(一)认识“主题”
“主题”即为“内核”,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如何完成应该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不仅是确立教学主题的关键性,更是确立教学主题的重要意义所在,其次,这个“内核”总有扩展性,所谓扩展性即是主题的展开线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一个主题,而后根据某个线索来更好的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可以根据线索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主题结构,遵循主题线索
现阶段我们在教授中学音乐时,大多会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来一一进行,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显得”不够明确,看似我们教了许多东西给学生,学生们也似乎学到了不少有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但所谓“贪多嚼不烂”,对许多作品或者音乐体式的介绍讲解都需要有针对性。
笔者认为,即使是根据教科书的编排来一一教授,也应该遵循一定的主题规律。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的结构编排算是较为新颖的了,第一单元讲述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这一单元则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在音乐情感表现上的基础;第二单元着重是体现出“音乐的风格”,大致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很显然的是,教师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是需要将这三种风格很好的融合之后再讲解给学生们的,千万不能将他们肢解之后再讲解给学生。因为内容太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是无论怎样,确立主题结构,遵循主题线索是相当有必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第四课,也就是“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这一课里,教师们在教授时可以充分安排时间来选取本地区的民歌的欣赏,这样的方式选择就更会使得学生们乐于接受,善于理解。
(三)善于组织主题,开发主题
这个工作显然是对于我们的教师提出来的,原因又要归结到我们的教科书编写体例上面了,虽然现在的教科书无论是涵盖面或者是知识容量等方面都较比先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仍然存在只有教学材料、编者提示、教学目标非常明显而单一的现状。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就要更多更大,善于寻找和研究教学主题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任务。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主题音乐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人文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音乐教育总归是情感教育,这是长期以来人们都愿意达成的共识,但是这只是一个对于教育“结果”的考虑,如果从长远来看,从教育的过程来看,音乐教育则更多的是一种感官教育,尤其是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们是否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多的是他们如何获得知识,而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方法来看,教材内容和主题确认往往会出现冲突,既要尊重教材内容,按照教辅大纲来上课,又要有鲜明的主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件困难的事情。比如有些曲目的设计完全是为了教师可以在一两个课时完成任务来安排的,这难免体现出不科学的一面。人文性和学科性这二者如何达到和谐统一,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二)开放性与集中性的统一
一、何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被引进国内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是针对传统教学而言的一种颠覆性的新颖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知识内化时间与空间之间相互转化。[2]“在家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消化巩固”,这是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思维惯例。正因为其反其道而行,针对传统教学弊端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我国教育界所接纳。当然,“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也是得到了全球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翻转课堂的最早探索者是萨尔曼汗,他一度被称为“美国在线数学改革者”。当时,他是在辅导孩子数学功课,突然想到了录制教学视频的办法,以此让许多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与帮助。十三年前,也就是2006年,他制作了第一个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网站上,一时间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接受。他后来逐渐以此取代了自己的主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视频录制的工作当中。据可靠数据统计,目前他上传到网站已有2300多个教学辅导视频,而且是免费的,大约有5400万的学生因此获益。这种在线教育视频的模式逐渐得到认可。尤其是针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当时美国的一所山区学校,由于其地理环境恶劣,路途不便,学生上学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往返的路途上。而且还存在很多学生缺课的情况。教育令人堪忧。就在那时,学校的几位教师开始利用录制视频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缺课学生补功课。这样一来,学生在家看完教学视频,学会了新知识,就会节省不少时间用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教学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很快,这种在线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传播开来。将新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堂之外,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长来决定自己如何接受新知识,而非只是遵循传统的上课模式。同时,将知识内化的任务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巩固和吸收知识。前几年,翻转课堂被引进到我国教育界。在很多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同时在学前阶段,甚至高等教育阶段,都有所涉猎。目前针对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翻转课堂的优势也是极为明显的。针对我国高中教育的现阶段的情况来说,艺术类学科的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绝对是不二之选。
二、音乐翻转课堂的现状分析
对于目前的音乐教学而言,翻转课堂这种模式的应用仍旧处于探索阶段。[3]翻转课堂目前在我国的实际音乐课堂的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翻转课堂能否成为课堂教学新一轮改革的突破点和切入口,还有待研究。翻转课堂在应用中,如何本土化,如何有效适应当前我国的教育环境呢?其突出的效果和困难,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为教学视频的制作问题、教具问题以及本土化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视频制作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当前很多高中音乐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音乐教学的课例。原创性的教学视频是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鲜有音乐教师自己制作出原创的教学视频。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制作教学视频,不仅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视频制作的软件操作。同时,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深厚的音乐专业的素养和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课件。
(二)教学工具匮乏问题
在音乐综合课上,难免会用到音乐器材,以及用于表演的各类器具。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中学校却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教具无法满足教学所需。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只能自己制作教具以尽量满足教学需要。翻转课堂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我国当前的音乐教学仍然有其自身的传统性、保守性,当先进理念与传统课堂融合时,势必会出现一些落后性的问题。在硬件设施上,已经跟不上翻转课堂的需求了。进行音乐教学的翻转课堂的改革试验,要想真正有效落实下去,学校应当与之匹配所需教具,以满足教学要求。
(三)教育本土化问题
“翻转课堂”是当下西方先行的教育理念,将其引进到中国,必然会出现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在针对高中音乐的教学改革试验时,高中音乐教师应当要立足本国国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方式调整与优化。照搬照抄,完全不顾事实情况,只会导致教学改革的失败,造成南辕北辙的后果[4]。比如我国高中阶段,在升学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音乐教学似乎就承担着一种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任务,以满足学生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音乐教师就应该要侧重关注学生情感的抒发以及心理压力的舒缓等。
三、音乐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践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联教育实践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新课标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国情、学情,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翻转课堂的改革试验,要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平衡课上课下学习等。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首先,在翻转模式下的多维互动教学课堂中,学生成为了课堂中的中活动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5]在翻转课堂中,音乐新知识的学习,是需要通过课后自学获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同时,在课堂上,音乐教师应当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公平地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课后,音乐教师应当要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料,包括视频和音乐素材等,教具的准备、教学设计的撰写都应当在课后独立完成。音乐教师应当要跟学生强调独立与原创的价值与意义,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设计尽可能完善地展示出来。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引导者”,而非“主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只要把握课堂节奏,管控纪律,同时辅以必要的帮助,在课堂最后,给予学生反馈,进行课堂表现的评议,从而提高与改善下一节课的效率与学生表现。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
(二)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
我国很多高中音乐教室的教育理念还比较保守,上课模式还是遵循传统的一套,“一言堂”式的教育方式,依旧在实行着。那么,既然要进行翻转课堂的教育实践,势必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音乐教师应该要与时俱进,积极接受新思想的优点,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思考当前教育的弊端,寻找解决良策,而非“温水煮青蛙”、得过且过、抱残守缺。同时,教学方式也并非只能秉承着以往灌输式的讲授方式,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比如,可以将学生课桌绕着活动室排开一圈,中间留出空间来以开展相关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坐在地上进行上课,这样不仅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还便于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笔者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曾采取即兴表演、问答接龙等方式,要求学生挨个进行创编。在类似这样的课堂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平衡课上课下学习任务
在音乐翻转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后的学习。因为只有成功的、扎实的课后学习的基础,才能为高效的课堂学习提供前提。那么,在课后学习部分,音乐教师就应当要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料,包括优秀的教学视频和音乐资料等,如果可以的话,音乐教师还可以自己录制一些优质的原创性的音乐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观看和学习。根据特定的音乐课程主题,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能够掌握一些基本型的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主题设计音乐主题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呈现与展示。比如根据“诗歌与节奏”这一主题,那么以诗歌为唱词的音乐就是其主要欣赏对象。中国传统的优秀诗歌非常之丰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设计相关的主题音乐活动。完整地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不仅要了解音乐背景,还需要理解音乐的表现形象[6]。初步了解与聆听音乐的功夫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在课堂上,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讨与交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音乐教师应当跟学生强调要独立完成、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类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文化知识,还在音乐中得到了精神的休憩以及独立意识的培养。当然,音乐教师面对高中学生时,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任务过重,做到适量、适时。
共性:音乐作用与欣赏者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
个性:不同体裁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及其服务对象。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通俗音乐,至少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是一个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音乐文化范畴。所以,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本课课题界定在《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更为合适。
【学情分析】
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通俗/流行音乐,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喜爱?是歌词?旋律?风格还是潮流?……面对快餐音乐文化和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他们缺少作为高素质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审美体验与感受,缺少应有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这也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领悟普通高中音乐学习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及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从而达到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知能并进、终生受益这一课程目标,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和引导。
由于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的内容丰富、题材和体裁繁多,如何利用学生对通俗音乐原认知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适时、适度的教学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与目标达成的方法与手段运用】
一、知道什么是通俗音乐(通过聆听、感受、对话、小结等完成);
二、了解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发展的大致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通过视听、感受、听辨、分析、对话、小结等完成);
三、了解并初步懂得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的主要特征(主要由学生完成。通过视听、感受、交流、教师的引导性发言等完成)。
【教学过程安排与实录】
一、导入(约5分钟)
二、问题的提出(约1分钟)
三、什么是通俗音乐?(约5分钟)
四、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约24分钟)
五、中国通俗音乐的主要特征有哪些?——通俗音乐大家谈(约10分钟)
教学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2-01
一、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何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的教育精神为指导,以学科特点为依据,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以课堂数学效果为最终目标。而课堂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规定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宏伟目标是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提出的最高层次目标,而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就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息;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的阶段,例如,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总的说来,教学目标是很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大小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
(二)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目标
具体到小学音乐学科,它的学科总目标就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即将音乐课程的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领域。[1]音乐课从小学开始都会开设,因此,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成熟程度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是音乐学科总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化。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年级到二年级,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的、有表情的歌唱;第二阶段是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2]
二、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一)小学生的自身特征
(1)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进行潜力的挖掘是最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是发现孩子音乐能力可能性最大的阶段。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重点进行音乐潜力的开发。
(2)小学生智力特征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只有制定适合他们智力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千万不要盲目制定高标准、高要求,否则一旦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就会打击学习积极性,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小学生的心理、智力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因此,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们的外显活动,看他们是否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如果不是,就得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专业特长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承担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职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特长,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只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上课制度,将不同的教学板块交给最擅长的教师来教授,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优秀的教育,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的教学水平更加精深。
(三)教材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教师所用的教参都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给予了相应的提示,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三、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目标设计要全面合理
《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学的三大总体目标,是互相关联,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三个维度来全面综合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其它二者,而这恰恰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老师会考虑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多让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并着重培养音乐学习方法。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最难实现的,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不够成熟,在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方面还很欠缺,教师们基本都将其忽略,这种教学设计是非常不恰当的,音乐作为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它能够传达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用语言来说教的时候,用音乐来感染反而更加有效。
(二)目标评价要客观
在设计出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跟踪评价,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于课堂教学之后的评价一定要客观,才能真正反映出实际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呢?这就要将目标表述的非常全面合理,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着清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生们也可以根据目标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结语
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提取与选择,还有教学过程的设计。[3]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制定出符合新课标的优秀教学设计,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制定出优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自从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和以前相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新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要求音乐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小学并没有把这一政策加以落实,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上就要把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的设计与改革。
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关于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主要分为两类,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布鲁姆将人类的目标依据分为三种,即认知,情感,动作。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理论依据就是参照人类目标分类理论所制定的。这三种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另外心理学家马克杰也针对人类目标理论将人类目标理论划分为两种,分别是测量行为目标和观察行为目标。针对马克杰所提出的理论,具有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2.适当的情境与实现条件。3.目标标准。4.动词的表述和应用。
(二)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
小学音乐课程 的教学目标应该依照国家关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来进行设计。在规划教学目标时,要在学生价值观的认知,音乐教学方法与过程,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二、关于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与解析
(一)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和方式的目标设计与解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音乐的美感,所以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要对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内容进行分阶段教学。音乐教师还要认识一点的是,小学生进行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音乐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这也是音乐这门特殊学科的特点凸显。
关于通过对教学过程中课堂方法和过程的改革可以让小学生达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个人情感充分展现的音乐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课堂内容对课堂环境进行创设,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认为学习音乐是一桩乐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音乐课堂情境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创设,不能照搬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技能和知识点目标设计与解析
小学音乐要把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体现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依照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的。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教材中要求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授。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技能。把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学生即兴创作,欣赏音乐的能力加以培养。
(三)小学音乐教学价值观与情感目标设计与解析
文章上文提到,人类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部表现的形式得以展现。同样的,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关于知识的具体活动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加以体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外部表现的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的反应,这也对学生的音乐心理进行了充分的展现。在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参考中都有一定的提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此目标的培养是站在音乐教师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提示内容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上述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的编写,做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出来的音乐教学目标,才能对学生学习音乐有帮助。
三、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一)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教材的选择
音乐能力的培养的黄金年龄段就是学生接受初等教育的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总体来讲有两个特征,分别是:顺序性和阶段性。在关于小学音乐目标设计上应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进行选定,如果制定出了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计划,那么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就很难实施。另外关于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选择。在小学阶段,学生共同的特点就是,爱玩,注意力很难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小学音乐教学有着多层次的特点,这正是符合了小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关于小学音乐教学的综合目标实现,也是依靠教师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所达成的。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正深入了解小学生内心活动,总结出规律,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特长
小学音乐教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小学音乐目标的设计中,音乐教师应结合自身特长,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乐意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够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发挥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教师要谨记一点,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领导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只有做好了引导工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小学教师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制定,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小学教师对其加以充分的利用,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