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39: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物质文化的丰富,没有带来更多精神文化的增加,反而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很严重;原来家庭教育的神圣地位,似乎找不到最初的影子;特别是在农村,基于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更为严重,给儿童成长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稳步推进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健康的发展;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与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个家庭教育都应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基于目前家庭教育缺失较为严重,为此,特撰此文去探析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以更好的做家庭教育建设工作。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1.“父权主义”的影响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父亲一直在家庭占着一个权威的地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活动中,都是听着父亲一个人发号施令来完成;而母亲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真正主事的还是父亲;在当前的农村,妇女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从属的地位,在教育孩子上,依然是父亲起决定性的作用,母亲只是起附属的作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带来母亲教育的缺失。父亲特殊的地位,导致给到孩子教育一般是直线和僵硬型,这样的教育几乎是失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父亲教育的缺失。
2.“放养式”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的面貌有了更大的变化;吃、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农村从事的经济依然还是自然经济,并没有过度到城市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放养的教育方式依然大有存在;他们没有感受到社会环境特e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教育环境增加了额外的教育负担;他们没有教育孩子上的担忧,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压力;基于此,他们不会过多的思考放养式教育的缺失,而不可能会去探究放养式教育的致命性。
3.传统道德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有着特别严谨的家风、家训;也正是这些优秀传统道德,培养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华子民;在以往的农村,传统道德约束着每个个体的行为,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在当前的农村,孩子五花八门的行为随处可见,家长和孩子也没有感到任何的羞耻,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缺失的特别严重。
(二)法律意识缺失的影响
1.不懂法
在许多家庭看来,孩子是自己的,他们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导致在教育孩子上出现很多的随意;因为不懂法,也就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当,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可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缺少惩罚的警示,家长的教育就没有受到约束,也就没有章法,没有章法,家庭教育就缺少束缚,出现乱撞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2.不愿意懂法
不懂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懂法;当前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儿童保护、防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及规定,一些村民学历并不低,他们是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但就是不愿意去了解;一方面,好面子,不愿意去承认错误,怕是去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后,自己是犯了错的,说出去,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些法律不关他们的事,等发生了再说吧,总是持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观念;所以他们会一直坚持当前的教育方式,比如放养式、暴力式等教育方式;不去思考如何可以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三)不同形式“没文化”的影响
1.文化程度偏低
尽管当前的升学率有所提升,但在农村,村民的教育程度还是普遍偏低,沿海的农村及汉区的文化程度偏高一些;但在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程度更低;教育孩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门高大上的技术,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的;加上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孩子的行为几乎是没有受到道德层面的约束;当前放养的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他们几乎是陷入了死胡同,心力都无从下手。
2.错误的认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他们不清楚在孩子教育上,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花了钱,学校就应该把孩子教育好;不清楚所付出经济成本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还需要花时间成本在教育孩子身上,他们也是孩子教育的主体;他们不清楚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注重家校联合;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学校,自己则一身轻;一旦家长持这样的理念,孩子成了学校的孩子,是没家的孩子,没家的孩子自然会严重缺失家庭教育。
3.教育孩子的经济化
当前物欲横冲的时代,一些家庭都以经济目的来建设整个家庭;在开展家庭活动时,都会考虑经济成本;教育孩子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回报又来得慢,以及来得少;这样的经济收益,他们觉得很不值,所以不太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更不可能让孩子受到更高的教育;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教孩子做生意,而关于孩子成长方面的教育,几乎都被忽视了。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提升家庭成员的角色认识
弱化父权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把权利部分地让渡给母亲;让母亲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补充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增加母亲在家庭教育的话语权,弥补父亲直线型教育带来的缺陷,改善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看法;父母双方真正都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可以促进双方在教育问题上的思考,也增加相互的责任感,减少家庭的冲突,可以有效的促进家庭和谐。
(二)提升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基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与家长要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仅仅与家庭谈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好处,他们是很难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特别地与他们谈到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带来的致命影响,比如过度自闭、过度抑郁等不良心理,这样他们,才可能下定决心去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
(三)改善家长对孩子教育主体的错误认识
与家长谈到,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主体时,要特别谈到缺少父母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不利影响,比如缺少父母关爱,孩子会没有完全感,缺乏信任感,可能伴有交往恐惧症,他们在与同学及未来的同事相处,都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另外,学校教育的是有缺失的,学校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做不到的,让家长认清这个事实,需要他们去弥补这个不足,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
1.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识
让家长意识到法律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法律是约束行为的工具,也是培养习惯的工具,法律的作用不在于惩戒,而更在于培养习惯;家长如果了解相关的法律,就会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行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在家庭教育中,能很好的控制好情绪,会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让家庭教育在良性的环境中进行,家庭和孩子自然会从中收益多多。
2.透过多途径的宣传家庭教育中的相关法律
宣传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村委会要发挥村民的所有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宣传法律当中;透过村委会广播、宣传栏、海报及宣传册等方式,在村里广泛的宣传相关法律政策,让村民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法律的重要性,培养村民良好的法律习惯,减少村民其他的暴力行为,为减少和消除家庭暴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善家庭的“文化”程度
1.提升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忽视对孩子教育的村民,一般都是长期待在村里,几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与他们分享外面世界的变化,让他们了解,当前的社会是科技与知识的社会,任何正当挣钱机会都需要有相关的知识;有了知识可能不能马上挣到钱,但没有知识,可能就挣不到钱;知识的缺乏只会增加生存的难度,会大大减少挣钱的机会,或者说知识的缺乏会没钱可挣,瞬间陷入生活的极端困境,透过知识缺乏带来的致命影响,提升他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改善家长急躁的教育观念
很多家长都过于急躁,想急于把孩子教育好;然而越急越糟糕,最后选择忽视或者是放弃;要告知家长孩子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让烦躁的问题,让人很焦心的问题;既然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就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家庭教育工作者要与家长分析在这个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也要告知家长遇到问题时,可求助的相关渠道,以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结语
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很多,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把所有的原因都挖掘出来; 再加上问题是变化和发展的,在一个时间内,是很难做出一个完全准确的分析;但只要坚持家庭教育对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坚持的一颗探究的心,相信未来,可以改善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把家庭教育做好,做善!
参考文献:
[1]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0期
[2]吕林云:《家庭教育缺失背后的真问题》,载《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21期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被看做是母亲的职责,然而,随着两性在经济基础和事实上的平等,以及人们对家庭教育中角色分配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父亲缺位”是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的概括表达。所谓“父亲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父爱缺位”表现在父亲对子女的时间投入上很少,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赚钱养家中,尽管这是一种变相的对子女教育的补偿,但仍然代替不了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与陪伴。
二、父亲缺位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亲角色错位。传统思想观念认为,男人是“一家之主”,是应该供养家庭的人,这就使得父亲的事业心越来越强,而家庭教育的责任感越来越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妻子或者双方的父母,以追求事业为“借口”,错失很多教育子女的良机。
另一方面,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当引导有关系。儿童与母亲有较强的依恋关系,他们大多数时候是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亲密感和安全感的。如果在家中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辛苦,在孩子面前无休止地抱怨丈夫不顾家、不一起进行子女教育,则会在孩子们心中塑造一个负面的父亲的形象,使得父亲更难以融入家庭教育。
三、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重要性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由于工作的外向性和社会性,自身具有更多自信、坚强、果断、独立的品格,会为子女教育带来同母亲不同的方式和效果。具体来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如下重要性。
1.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理解人类行为的男性立场,模仿自己的父亲,从而学会处理挫折、紧张和焦虑。而对于女孩来说,通过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学会正确地与异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羞怯感,并且意识到自己作为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性别角色特征,形成并强化女性意识。
2.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一般是看护者,不时地提醒孩子“别摔着”、“小心点”,这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单独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性格特征。而父亲则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惊喜,和孩子玩得更“疯”,放手让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此外,由于男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勇敢、坚强,若孩子经常与父亲交往,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更开放和融洽,赋予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
四、对“父亲缺位”现象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今“父亲缺位“现象及研究表明的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据了解,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瑞典和挪威的《父亲法》,从法律方面明确规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这不仅仅是一种法律的规定,更能从法律的设置看出国外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决心。
其次,开设一些针对父亲的“父亲课堂”。在国内,针对母亲的“妈妈课堂”或者“育婴课堂”已经逐渐形成规模。然而,笔者还没有听说“父亲课堂”的出现,这一方面说明,广大的父亲们并没有专门学习父教知识的愿望,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父教事业不够重视。
再次,妻子在家庭中应该协调好父子或父女之间的平衡。妻子应该尽可能地理解丈夫,如果丈夫有时不能参与子女教育,作为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应顾全大局,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发牢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要经常创造一些机会,促进丈夫和孩子的亲子互动,让父亲与孩子增加接触和加深了解,发现乐趣,逐渐将丈夫纳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妻子要尽力帮助丈夫树立起参与家庭教育的观念,经常讲一些子女的趣事,与丈夫一起看一些温情的家庭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丈夫的育儿观念。
最后,父亲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不再认为家庭教育是女人的事,而是认识到自己可以给子女更多的东西,并且可以在同子女的感情联系中得到许许多多心理上的满足,在亲子良性互动间寻找快乐。
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父亲投身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弥补“父爱缺位”带来的性格、情感方面的缺憾。很喜欢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句话:“父亲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与大家共悟、共勉。
参考文献:
[1]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夏小林.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由于电影《功夫熊猫1》在中国非常流行,《功夫熊猫2》也登陆中国市场并大获成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功夫熊猫1》不仅反映出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领域的交流,而且使人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针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1.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梦想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由道德准则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道德准则就是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是如此。《功夫熊猫1》中Po的父亲想让他把做面条当做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该影片里Po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缩影,是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父母的梦想就是希望孩子通过科举考取个一官半职。当官被认为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光荣事情。因此,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联的。
而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在宗教及人权主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的文化形态中,人们相信家庭教育应该培养真正的人。正如《中西方文化对比》一书所述,西方文化的历史是西方家庭教育的根源。在中世纪时期,宗教即教堂,在西方社会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受教堂控治,所以西方家庭教育的宗旨是拯救灵魂。这种思想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非常重视以人权主义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他们反对教堂的压迫,提倡人的尊严和自由。父母不应该替孩子们设计梦想,相反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梦想。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加开放民主。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上存在差异。中国孩子的梦想由父母设定,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迫于父母的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实现它。在《功夫熊猫》中,Po不喜欢做面条,然而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默默的努力工作,这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模式。
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崇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想像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梦想。在《功夫熊猫1》中,Po在老师的指导下评估自己的梦想,以正确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梦想。一旦设定了目标,孩子们就会不惜一切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2.责任心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对责任心的意识有所不同。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功夫熊猫1》中,首先Po的父亲告诉Po他的责任是养活这个家,最后,他的老师告诉Po他的责任是要服务社会,正如老师期望的那样,Po拯救了整个城市,这就是西方社会里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家庭是由集体方式组建起来的,尤其在古代。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生活在一起才能克服困难。实质上,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团体。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与社会责任相比,他们更加重视家庭责任,因此中国人的责任意识过于狭窄。
然而,在西方,家庭是以一种松散的方式组建起来的,两代人并不生活在一起。与中国的经济形式不同,西方国家是市场导向型经济,社会环境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他们更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每当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社会,他们视此为己任。
个人主义是指个体最为重要的东西以及独立自主的品质,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功夫熊猫1》充分展示了个人主义。影片开头,Po没有任何自由,但最后,他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西方的家庭教育总是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具有竞争力。因此西方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个人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要自己去适应这个激烈的竞争的社会,竞争意识已经渗透到西方的家庭教育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个人主义还包括尊重个体和自由的权利。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和上层社会,家庭教育不重视个人主义的培养,反映到家庭教育当中就变成了对父母的尊重。从出生孩子就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把孩子当成可以替他们完成梦想的工具,孩子根本没有自由和隐私权。
在日常生活中,Po的父亲没有给他足够的个人空间,而他的老师认识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就引导他去发挥个人空间。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做他们自己的事情,鼓励他们去创新探索,去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去认识赚钱的艰辛,去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
中国的父母只知道保护和娇惯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为孩子订立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而他们却忽略了如何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如何培养孩子具有公民意识,如何培养孩子创新与探索的精神。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更看重社会责任,西方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公民意识。
中国的父母只强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的父母引导孩子成为一个顺从的、不威胁社会的人。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逐渐融合
过去,中国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积累知识而忽略了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集体而忽略了个体的重要性。如今,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个性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的父母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不再只强调共性而接受孩子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给孩子们更多的个人空间。
西方家庭教育开始崇尚儒家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们过分强调独立,因此孩子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卢如凯在《怎样引导孩子》一书中指出,在西方国家,吸毒非暴力不合作的孩子的数量比中国高出百分之五;其次,孩子过于独立而导致早恋,许多青少年女性婚前怀孕,因西方国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所以禁止堕胎,许多非婚生的孤儿被寄养在孤儿院,这些孩子的发展令人担忧。
今天,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怀疑所谓的民主式家庭教育。
1.父母言行对婴幼儿认知世界的导向作用
婴幼儿阶段,即人0~6岁的阶段,属于人类成长的早期阶段。从神经学上看,这一阶段是人发展最迅速、发展潜力最大的时期。人对于世界的初步认知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发展初期都会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正如人类和狼孩虽属于同一物种,但生长环境(人类社会、狼群)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千差万别。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曾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对影响人类成长的三大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因素在人类成长的婴幼儿时期影响程度最高,达到70%(亦有一种说法为80%)。可见在这一时期家庭环境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这一时期,婴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父母是其主要模仿对象。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婴幼儿学会了说话、走路等一系列基本生存技能,同时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意识形态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基础性的,也是完全由父母主导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并且将在孩子脑海中留下较为稳固的印象。
2.父母言行对青少年独立人格形成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经过婴幼儿时期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人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意识形态和基本的生存技能。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人的独立的思维能力逐渐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上文提到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因素对其成长的影响程度为60%左右,依旧是三大环境之首。说明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还是以家庭为主。在这一时期,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向形成独立人格的时期过渡。这一时期,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父母的言行是青少年判别是非善恶的第一标准,因此父母要做好表率,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亲喜爱抽烟酗酒,出于对父亲的崇拜,青春期的儿子觉得这是男子汉的行为,自己也开始学习抽烟喝酒。而父母也没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就听之任之。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表率和示范,青少年抽烟酗酒不符合行为规范要求,也不利于其身体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很容易对家长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若不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孩子的逆反情绪,孩子就有可能就此偏离家庭教育的轨道,甚至误入歧途。
3.家庭教育对父母的反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学习、一同进步的过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是绝对的权威,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作为教育主体,其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为客体提供正确的教育。作为教育客体的孩子,受多方因素影响在认知方面与父母存在一些差异,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不同于父母,其对父母的教育自然存在一些反馈。父母若能及时读取这种反馈,思考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和待人处事方面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但能在教育孩子上取得进步,也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层次。
二、让父母言行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策略
1.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层次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施教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层次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结果的好坏。许多父母受知识水平和精神层级的限制,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仍是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父母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层次的共同作用影响着其一言一行。若父母温文尔雅、明辨是非,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会有相对正确的价值观;若父母语言粗俗、是非不分,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价值观方面恐怕也会有一定的扭曲。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前,要着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层次,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家庭教育打好文化软基础。
2.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行
心理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主要的模仿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时常做出错误的示范,那么孩子就会形成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模仿。一些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容易忽视他们自身的不良习惯和嗜好,认为只要对孩子严加管教就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但孩子在父母的日复一日的“熏陶”下,也比较容易沾染上这些坏的习惯。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正视和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气,从细微之处为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父母言行不一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和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行的形成。笔者随机对某中学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7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父母的言行很难一致,欺骗孩子的时候更多一些。比如,给孩子的许诺不兑现、教育孩子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真诚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父母的言行不一,只会导致孩子阳奉阴违。
作为一名男教师,同时又拥有爸爸的身份,在教育别人孩子和自己孩子的路上,在与男同行和孩子爸爸们的交流中,对于一些爸爸的无奈和退位,表示深深的遗憾。因此,非常想借助男教师俱乐部的力量,将“父性教育”的阳光带给每一位亲爱的孩子。
一、宣讲――转变观念
已有的研究和现状都表明,在孩子的“主要教养人”中,母性为主的较多,而父性为主的较少。北京师范大学陈建翔博士于21世纪初首次提出“父性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随着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人们对“父性教育”的讨论热潮。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里讲“子不教,父之过”,这六个字向我们传达了古人对父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父亲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但是重新审视当下的教育现状,整个社会必须呼吁“父性教育”的回归。
古今中外,父亲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育态度及方式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建构、体格发育、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更是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
鉴于以上父性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性,男教师俱乐部成立了“爸爸讲师团”,致力于父性教育方面的理念宣讲工作。对于父性教育的宣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从观念上认同了父亲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实现有价值的父性教育。目前父性教育的缺失,多表现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在孩子的认知和行动上不予重视,给孩子很少关爱或者自动放弃教育孩子权利等行为。所以宣讲不仅要让父亲们认识到自己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更要让家庭教育中的每一位成员――幼儿妈妈、祖辈等同样认识到这一点,如此,才能在共同育儿的过程中分工合作,互助一致,提高家教的效益。第二,认识发现儿童的重要性。作为父亲的教育,要从理解儿童的需要出发,才能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发展。所以宣讲要将真实的儿童展现给各位父亲,为各位父亲提供观察、发现、解读和支持儿童的有效视角和方法,帮助父亲和孩子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第三,认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好父亲并非只靠天生,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所以,讲师团不仅要改善父性教育的旧观念,不断给父亲们提供新的教育策略,更要激发父亲们内在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并且能够学会辨别来自信息膨胀时代的各种教育理念,汲取有效的教育知识,从而提升父性教育的质量。
二、组织――激发行动
父爱并非都是深沉不尚言笑的,女儿头上歪歪扭扭的小辫子,父子挥汗如雨的狂奔,都是父爱的表_方式。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时代更加呼吁父爱的激情爆棚而非深藏不露。
虽然我们认识到已有观念的不足,拥有了一些正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往往还是难以摆脱知易行难的哲学困境,此时,特别需要借助外力来督促行动产生。为此,男教师俱乐部成立“实践行动队”,组织开展以父亲参与为主的系列亲子活动,带领爸爸们加入到行动教育的大军中。活动开展流程基本如下:男教师俱乐部定期策划活动,公开信息,家长自愿报名带孩子参加活动,活动实施,集体分享反馈体验。在此流程下,男教师俱乐部特别策划了“爸爸去哪儿”系列亲子活动,有亲子足球赛,亲子运动会,亲子远足行,亲子骑行赛,亲子风筝节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勇敢快乐的挑战体验,让每一位爸爸们都感触良多。在一次次活动中,他们看到过孩子仰望自己的眼神,看到过孩子努力奋进的状态,看到过孩子满足的笑容,也看到过孩子受挫时的泪水……在这些活动里,我们看到过父子奋力拼搏的汗水,看到过父子相视一笑的默契,看到过父子温馨相拥的画面……活动过后的分享非常重要,每次活动,我们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要表达一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倾听一下别人的感受。在男教师们的总结引领下,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得以传达,一些活动中的困惑也能找到一丝解答。整个参与过程,将父亲从幕后推到台前,在行动中提高了父亲们的角色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促使“父性教育”正确观念的不断深入和内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希望,借助男教师俱乐部的一次次组织引领,为父子相处之行,为“父性教育”进行一次次的启动,为他们的千里之行奠基,愿他们能从某次的活动中起航,自主前行。
三、内化――唤醒内驱力
奥苏贝尔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内驱力理论,指出人有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要想改变爸爸们被动的跟随行为,让他们主动出击,我们需要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寻找和建立更多行动的动机。
男教师们在引领爸爸们学习理念和实践行动时,也要向对待儿童一样,要从他们的困惑和需要出发,活动组织要符合父性角色的特点,要更加富有“阳刚”气息,增加诸如挑战、冒险、独立、创新等元素,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还要不断地发现爸爸们的兴趣和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在亲子教育中、在家庭中更加大胆地表现自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要经常向他们传达幼儿的进步之处,不断激发他们以更好的表现来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感,启动他们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也要不断地对父亲所做的所有努力予以认可和感谢,不仅男教师们认可,不仅参与行动的孩子们认可,更要尽可能多地传达来自家庭其他成员(妈妈、祖辈等)以及社会的一种广泛认可,让爸爸们获得更多的自尊满足,激发他们的附属内驱力。
经历了思想观念的不断修正和更新,经历了行为的不断催促和努力,我们更希望实现“父性教育”观念的内化,唤醒“父性教育”的自然觉醒,激发爸爸们的内驱力,自主自觉地发挥自己作为父亲的教育责任和性别优势,实现家庭教育的优化整合。
四、释放――提升效益
教育也要讲求成本与效益。父性教育的唤醒,绝不应该仅仅限于幼儿教育阶段,更应该促使爸爸们养成“终生教育”的习惯,从幼儿教育出发,绵延到对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性教育的内化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体,而应该得到更大的群体效益的发挥。
男教师俱乐部不仅要让爸爸们在自己的家庭里释放能量,更要
开拓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能量能释放到整个社会。为此,可启动“父亲俱乐部”这一子部门,吸纳更多有思想、有智慧、有特长、有责任的爸爸们共同加入推广“父性教育”的大部队中。团队对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共同分享经验,提供不同的认知视角,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团队的归属感、凝聚力和一致目标,能督促个人更加长久地坚持向着目标努力,能更好地对抗懒惰和拖延。为此,
“父亲俱乐部”的存在,可以带来两个效益。一是利己,实现父亲角色从“缺失”到“回归”,可以获得更多的亲子活动、父亲座谈会、参观学习、自我成长等优先机会;二是利人,对于父亲角色o法“回位”的家庭,可以充当“父亲替代者”,充分发挥男性教育的价值和个人的独特魅力,帮助更多的儿童弥补“父性教育”,反哺社会。如加入活动策划、爸爸讲师团、爸爸志愿者等团队,在对社会奉献的行动中,激发父亲在教育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稳固的不断壮大的队伍中,互助共成长。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父性教育从缺失到回归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作为有担当的男教师团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影响和发动更多的男性加入到孩子教育的队伍中,一起风雨前行!
【参考文献】
[1]田丽.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缺位与回归――由《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1):5.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身体健康,而且还要心理健康,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既要母亲的教育,也同样需要父亲的教育。父亲的教育在子女的成长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有着母亲不可也不能替代的作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态度,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就是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未来。
我们知道母爱教育阴柔、慈祥、亲切、文静,父爱教育阳刚、果断、强健、刚毅。只有母爱教育和父爱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格。双方缺一不可。从部分男孩子有“女性化”、女孩子“软弱化”的倾向可看出父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家庭中,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威严的,孩子与爸爸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幼儿园的活动一般是孩子的妈妈、爷爷或奶奶参加,爸爸参加幼儿园活动的不多。为唤醒爸爸的护幼之爱、育幼之责,让每位父亲认识到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知道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引导幼儿了解父亲的责任和工作,让幼儿体验到浓浓的亲情,激发幼儿爱的情感,从小让他们懂得饮水思源,尊重、感激别人的劳动,知道回报、关爱他人,我于5月23日开展了“爸爸,我爱您”特色活动,目的是发挥父爱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活动在幼儿配乐诗朗诵《我有一个好爸爸》中拉开序幕,通过亲子表演《爸爸去哪儿》、亲子游戏《抢尾巴》、《蜈蚣竞走》、教师和爸爸们共同交流父爱教育中的重要性、给爸爸们提出在教育中的建议、以及赠送爸爸代表幼儿心意的奖牌并合影留念这些环节拉近亲子关系,提供孩子和爸爸沟通交流的机会。
幼儿配乐诗朗诵《我有一个好爸爸》牢牢吸引爸爸们的身心,爸爸们眼睛湿润了。
亲子表演和亲子游戏活动让孩子亲近爸爸,让爸爸了解孩子,增进了爸爸与孩子间的感情,给孩子和爸爸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本次活动,让爸爸们充分展现出他们可爱、温柔、智慧的一面。
我和爸爸们共同交流父爱教育中的重要性,给爸爸们提出在教育中的建议:
1.用教育理念使爸爸们充分认识到了父爱教育的重要性,并用真实事例感化幼儿的爸爸,激发了爸爸参与的热情,以诚意留住爸爸关注的目光,唤起爸爸的教育意识,激发他们重视自己的独特作用,促使父亲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让爸爸们教育孩子的热情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教育建议的提出让爸爸们知道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但如何参与却大有学问。让爸爸们知道父亲应如何参与教育孩子。为爸爸们设计提供教育交流平台,共同交流育儿心得。教育交流平台是解决交流问题的一大好途径。
3.接着我又给爸爸们推荐了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翔老师的《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这本书,希望爸爸们更进一步了解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孩子的朋友,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
赠送爸爸代表幼儿心意的奖牌并合影留念,再次增进父子(父女)间的感情。
同时,活动培养了幼儿对爸爸的亲近感,使孩子对爸爸保持一种感恩的心情,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父爱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导致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不同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父亲角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历来受到重视。但近些年来,父亲的重要角色渐渐被人们忽视。由此,社会展开了诸如“父亲为何淡出家庭教育”、“怎样做父亲”等热烈讨论。跨入新世纪,终身教育与毕生发展理念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等综合素质,某些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儿童抓起,需要父亲这一特定角色的投入与参与。
一、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父亲的关爱和照顾对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建设意义
父亲在家庭成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能激发儿童对外界的兴趣,能引导儿童观察周围事物。父亲要像母亲一样精细、勤快、有耐心、有爱心,儿童喜欢跟父亲一起相处。在儿童时期,孩子对父亲的接纳反应比母亲更积极。孩子对父亲显现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因为父亲比母亲精力更充沛、更勇敢,能带儿童玩得更忘我、更开心、更过瘾。特别对于一些内向性格的儿童,父亲能帮助孩子学会坚强和勇敢等。
(二)父亲的教育对于儿童心理性别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阶段是孩子心理性别形成的重要时期。许多心理性别出现偏差的人,大多与小时候心理成长过程有关,因此,儿童心理性别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男孩和女孩来说,父亲阳刚的气息和母亲温柔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的带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孩子对于来自父母双方的意识是十分敏感的,只有父母双方共同关注和培育,孩子才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过程)会使儿童将父亲视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做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模仿父亲。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对于女孩,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做异,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从女孩的情感发展来看,她们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往往更强,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认知观点强调儿童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会通过处理大量不同的与性别有关的信息而形成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父母只是信息的来源之一。有研究指出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将会发展出不同也可能更少的传统性别图式,父亲存在家庭中的男孩在很小时候就表现出拥有更多性别类型活动的知识。
专家提示: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男孩子仅仅在母亲的抚养下,性格会女性化而变得缺乏阳刚气;即使是母亲抚养女儿,孩子的性格也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有些妈妈将希望寄托在学校,但实际上,父爱是无法替代的,学校同样不能替代父亲这个角色,学校里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能给予孩子的是母亲的那种温柔的爱和老师的那种理智的爱,而父亲那种阳刚而厚重的爱,孩子们是无法得到的。为了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为人父者谨记尽到责任。
(三)父爱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父亲的知识面要比母亲的宽。例如:大多数父亲都会关注政治、军事问题,而母亲很少关注,大多数父亲会对逻辑性极强的游戏感兴趣,(如侦探游戏、迷宫游戏等),所以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知识面会更宽广,逻辑性思维能力会更强,智力得到发展。很多儿童专家通过观察和研究证明,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孩子智力的影响是有差异的。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大于对男孩子,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更佳,父亲的教育方式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极大地推动孩子的智力发展。
二、父爱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一)主要表现
1.性格缺陷
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产生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害羞胆怯、情绪沮丧、不求上进、沉默寡言、缺乏自信、过于内向、感情冷漠、游离集体、不喜交际、反复无常、害怕失败、自私自利等。
2.心理影响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师针对哈尔滨市855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82人心理有问题,包括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10种。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师们表示,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常被父亲拒绝、否定的孩子,容易焦虑。调查同时发现,父亲暴躁,孩子心理有问题的几率大约是32%。嗜好多的父亲容易沉溺在自己的嗜好中,无暇照顾或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也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父爱、母爱不均衡,导致孩子产生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学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爱饥渴症”,即男孩在青春期,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他盲目地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层的心理需求。男孩与父亲在一起,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个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父爱是帮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点。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指出,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
(二)原因分析
1.时间投入少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通常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父亲通常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状况过问较少。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离婚率不断上升,随之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单亲家庭,而离异家庭的出现造成许多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很少与父亲见面。
专家指出,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因为失业或单位效益不好等原因,有些妈妈索性当起“全职太太”,而大多数父亲忙于事业分身乏术,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了妻子。在教子过程中,妈妈往往更有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家庭教育不能只靠“半边天”,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2.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的教育观念信奉“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很多父亲往往采用隐藏内心真实想法,以训斥、讲规矩为主的方式教育孩子,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导致儿童从小与父亲关系疏远。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不但是严厉的象征,而且逐渐融进了亲情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既是朋友,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孩子的榜样、楷模。很多成功人士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都是经父亲的教育、指点,从而确定了自己所走的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父亲能给予勇气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父亲会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解决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与过失,鼓励身处困境的孩子,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当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迁就时,父亲会充当教育的主角,采取严格乃至严厉的教育方式,最终使孩子接受正确的、健全的教育;当孩子内向、胆小的时候,父亲会以男人的阳刚之气感染孩子,带着孩子亲历山水,到大自然中磨炼孩子的性格,使孩子逐渐形成勇敢坚毅的品质;当孩子在郊游中走得累了,父亲就会背起孩子,这时父亲宽厚的脊背是孩子最好的避风港;在人多拥挤的场所,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却无法看到时,父亲会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扛着他,这时孩子会感到父亲是那样高大。在中国家庭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中国传统和习惯是分不开的。尽管传统的父权在现代社会中的踪迹越来越淡,但是它对于家庭尤其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使得父亲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父亲往往以事业为重,是家庭的供养者,却忽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三、在家庭教育中提倡父爱
(一)明确“文化父爱”的意识
所谓文化父爱,即父亲对孩子的爱应以“文化自觉”奠基,对孩子不仅要具有爱的热烈情感、爱的具体行为,更要具备爱的艺术;既要重视孩子的技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扬、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是父亲的主要职责。教育概念首先应是“道德概念”,家庭教育应该首先是一段成功的道德养成的历程。塑造孩子的人文素质就是提高家庭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实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直接被孩子模仿。要想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父亲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优秀“模特”,还要拿出“滴水穿石”的恒心和耐心,把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作为自己的任务,做好表率,与孩子互相督促。
父亲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如今复杂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不要把孩子控制在自己设置的“小真空”里。上下学不一定要天天接送,但回家后,父亲要每天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快乐和烦恼,做孩子情感的“仓库”。家长可以与孩子谈一谈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一同评论,分析好坏,辨别是非,以此达到锻炼孩子独立适应复杂环境能力的目的。
(二)掌握教育儿童的正确途径
1.给予孩子充足时间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儿童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缺乏父亲的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父亲要抽出足够时间陪孩子,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给予孩子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父亲给孩子的时间越多,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大。父亲应尽量做到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学习,时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儿童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那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收充足的心智发展养分。
2.利用谈话抓住教育机会
利用谈话做儿童的知心人。父亲应经常与孩子进行较深入的谈话交流。通过谈话,父子相互了解,能增进父子或父女感情,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满足其求知欲,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世界,逐步引导孩子走上真善美的人生轨道。
总之,家庭教育是孩子起飞的跑道,父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德国哲学家E・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父亲虽然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引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可见,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重视父亲的培育对孩子今后对社会的认知、处理问题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时代的感召下,我们应深入思考父亲角色的定位,一个“新父亲时代”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张兰馨,季如.父亲应撑起家庭教育半边天[J].家庭与家教,2006(5).
[3]纪成双.父亲不能淡出家庭教育[J].现代家教,2000(8).
一、明确家长学校的任务,发挥家长学校的指导引领作用
幼儿园举办家长学校不是形式花样,所以不能盲目跟风,它是向家长宣传科学家教的窗口,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努力做到超前引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一是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明确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注重幼儿品格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特别是针对大班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知识储备不够的困惑,如家长对幼儿园不教拼音、不开展英语教学的不理解,担心上小学后孩子会和学校衔接不上。我们就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有关法规政策,邀请小学优秀老师来园介绍小学的教育要求,排除家长顾虑。
二是传授和交流家庭科学保教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家庭的教养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6+1式,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因此容易对孩子溺爱,或过高期望,在家教方法上产生偏差和分歧,因此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家长学校就承担起这些方面知识与方法的宣传和指导。
三是加强各种教育渠道的沟通,组织家长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探索家庭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推广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达到资源共享。幼儿园是专门的幼教机构,比较容易获得幼教方面的信息和渠道,我们便利用这些渠道向家长推荐参与。如省家教中心举办的公益性专家讲座、“好孩子”举办的专家指导会等等,我园积极争取家长参与的机会,让家长在社会型的家长学校中获得更多的科学保教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拓展了我园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
二、收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地举办家长学校活动
家长学校活动的举办是根据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有目的地开展。因此,家长学校内容的选择应来源于家庭,且有针对性。
1.了解信息,发现问题。我园要求老师主动与家长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家教背景,注重收集家长在家教中产生的困惑和需求,及时发现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收集到的资料拿到园务会进行分析梳理,为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的举办提供第一手资料。
2.分析问题,对症下药。幼儿园根据班级老师提供的资料,找出共性的问题作为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的内容,邀请相应的专家来园和我们一起有目的地分析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参加学习来解除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如在幼儿园里组织的家园活动中,老师们发现来参加活动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很少参与,导致一些亲子活动不能顺利开展。据了解许多家庭都存在着妈妈承担教养孩子的主要角色。幼儿园根据此现象查阅了一些资料: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健全人格方面也十分有益,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为了让父亲更能体会到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园特举办主题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家长学校活动,邀请了著名父教专家、心理专家东子先生为家长朋友奉献了“父教新概念”讲座。
可以看出此次活动的举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旨在提高家长对父亲在家教中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建立父亲教育的责任意识,为孩子创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注重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吸引家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也是如此,在授课的形式上我们注意生动活泼,如:专题讲座、研讨互动、主题座谈、问卷咨询、参观观摩、实际操作活动指导等,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到家长学校的授课活动中来。
针对共性的问题,我们会专门邀请有权威性的专家来园开展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问题的成因、后果,给家长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部分班级家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召集家长,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家长和大家一起围绕话题,采用研讨互动形式,家长提出困惑,大家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专家解惑,达成共识;我园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家长对家教问题的认识,把好的家教经验展示给家长。
幼儿园组织老师在家长学校课堂上带领家长做一些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实际操作,学习一些亲子活动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一些轻松愉快的亲子活动型的家教方法。
就“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主题教学活动为例,幼儿园在举办此次活动时就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有问卷调查式,会前向家长发放问卷“您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会中将家长的回答列出展示,专家对家长的回答进行点评;有讲座中穿插互动环节,给家长有表述的机会,让家长说出自己急需获得的家教方法,如家长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孩子不喜欢爸爸怎么办?爸爸如何弥补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孩子怕爸爸是为什么?等等。从家长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家长已经认识到父亲教育在家教中的缺失,关注到父亲教育的方法,以及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专家讲座后,开展了亲子指导活动,由老师引导父亲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活动中爸爸们非常投入,主动认真地跟老师学习游戏的方法,放下平日里严肃的态度,俨然像个大顽童和孩子一起游戏,可以看出爸爸们真正体验到了亲子间和谐的快乐。这种多形式的活动显得更直接、更生动、易操作,家长乐于参与。
四、注重规范办学,确保家长学校的活动顺利开展
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是规范的,应做到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有计划、有落实。
我园家长学校是由园长担任校长,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管理,并组成家长学校工作小组,幼儿园给予专项办学经费的支持,确保了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我们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到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之中。授课的老师都是邀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演讲技能,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家,得到家长的认同。如给新生家长举办家长学校授课的老师,我们邀请园内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做讲座;给大班家长做幼小衔接讲座我们邀请小学的优秀老师指导;关于一些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方面的授课,我们邀请医院的儿科保健专家进行指导。
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现象严重
小学生张浩,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监理,常年在外,张浩的父亲说:“现在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不能被家庭牵绊,一心想多接活多挣钱,能使孩子受好的教育,有好的未来。至于孩子,有他妈妈和老人照顾,如果不行,还可以请家教,上培训班,不一定要亲力亲为。”
初一学生李林的爸爸是公司职员,每天正常上下班,但是他说:“我虽然正常上下班,可闲暇时间要参加很多应酬活动,以增进人际关系。因此,孩子的事我很少过问,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是如此,我不想过多干预,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更好。”
孟小洁的父母离婚后,她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爸爸每月来看她一两次。每次来都是给她送些吃喝穿戴类的物品,亲子交流很少。孟小洁的爸爸说:“我们都有新的家庭,交往起来,有诸多不方便。尽管我知道,孩子很无辜,也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但没有办法。”
原因
分工细化等诸多方面
丽丽的爸爸: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男人大多数会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孩子的教育应该归结于母亲。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职场打拼已经让人精疲力竭,哪有心思再关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各负其责,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
白帆的爸爸:我自己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能长期与家人在一起,总不能因为孩子的教育就放弃工作,七十二行,类似于我们这样的,应该大有人在。不是我们不愿意参与孩子教育,是现实如此。而且,生活中,那些离异的、丧父的,比我们不是更不堪吗?
某小学关老师:很多家长,尤其是父亲,不是没有时间,他们宁愿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电脑前,酒桌上,一些并不重要的聚会上,也不愿意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归根结底是没有把孩子教育摆到重要位置,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
后果
父爱缺失遗患重重
白帆上五年级,他的父亲是电建工作者,常年在外,一天他回家哭着跟妈妈说,同学们都叫他“大姑娘”。白帆妈妈给老师打电话,说了情况,老师对她妈妈说:“白帆成绩很好,是个很乖的孩子,可是有点过头了,他特别爱干净,同学们谁碰脏了他的东西,他都会很生气。上体育课,一些剧烈活动他从不参加,现在的女孩子几乎都没有这么腼腆内向,长此下去,恐怕对孩子不利。”
小青是六年级的女孩,她的班主任张老师说:自从她父母离异后,小青一直跟母亲一起生活,由于父母的一些复杂原因,她几乎忘记了父亲是什么样子。小青很上进,既听话又懂事,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同学都喜欢。可是自从上六年级后,她对我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依赖。她眼神里流露出的依恋让我隐隐担忧,我知道孩子想在我身上寻觅父亲的影子,孩子正要走进青春期,这种感觉会很不利,现在我正在与她的家人沟通,以帮助孩子走出这种怪圈。
张利(小学老师):我们班里几个不认真完成作业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爱搞破坏的和特别内向懦弱的学生多半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几个孩子多半是跟着母亲一起生活,虽然母亲能在生活上给予更细致的关爱,但父爱缺失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影响。那种家庭关系特别和谐,注重家教的家庭的孩子,大部分各方面发展均衡,学习态度积极。而且,父亲重视家教的家庭的孩子会更优秀。
赵霞(心理咨询师):父爱缺失会带给孩子很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孩子的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者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暴力等。因这样的孩子极度缺乏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缺乏成长的动力,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与成长。
专家
父亲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成功的基础
张仲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以上专家认为,作为父亲,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父亲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相对更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游戏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外部环境,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进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热情、幽默、勇敢等个性特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亲这个词意味着秩序,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实施人生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51-03
【作者简介】索长清(1985-),男,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研究生:但菲(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9年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其中“80后”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占到总数的60%以上。随着流动人数的增加以及流动人口举家搬迁现象的增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诸多研究与事实都表明,早期教育的质量对孩子一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流动儿童与其他群体相比,其生存条件与教育环境都存在特殊性,了解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状况,对提高流动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选择沈阳市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几所幼儿园,以幼儿家长作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9.2%。
三、调查结果
(一)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1.经济资本
本研究对流动人口经济资本考查的内容包括:从事职业、家庭居住情况、家庭月收入、家庭月支出以及家庭物质资源占有量。通过调查发现,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职业包括:售卖蔬菜或水果、餐饮行业的厨师或服务员、超市工作人员、送水工、小摊贩、废品收购人员等。在家庭居住地点方面,有81.3%的流动人口住在出租房里,8.1%的人住在亲戚家,2.4%的人住在单位宿舍,0.8%的人居住在工棚或简易棚中,仅有5.7%的家庭能够贷款买房。在家庭居住面积方面,63.4%的流动人口家庭的居住面积为30平方米~45平方米,35.0%的家庭居住面积在45平方米~60平方米。关于家庭的月收入,有48.8%的家庭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50.4%家庭的月收入在1500元~3000元之间,有O.8%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4500元之间;在家庭月支出中,89.5%家庭的支出在2000元以下,8.9%的家庭支出在2000元~3000元之间,有1.6%的家庭支出在3000元以上。对家庭物质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97.4%的家庭拥有彩电,有洗衣机的家庭占31.0%,有电冰箱的占19.8%,有电脑的为2.6%。
2.人力资本
本研究将家庭人力资本界定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每天工作时间以及健康状况等。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父亲的教育程度处于初中和高中文化的比例较高,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8.2%和41.5%;母亲的教育程度也是初中和高中学历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9.6%和39.8%。在工作时间方面,72.4%的流动儿童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65.0%的被调查者没有每周固定的休息日,每周休息一天和半天的家长占总数的19.5%和10.6%。所调查的流动人口年龄范围基本在25岁~45岁之间,他们的身体状况较好,其中91.1%的家庭父母双方都较健康,6.5%的家庭中有一方患有轻度疾病。
3.社会资本
本研究的社会资本包括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主要指儿童的父母、监护人、兄弟姐妹等与儿童形成的各种关系情况,也就是指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关系。调查发现,有62.6%的家庭是独生子女核心家庭,11.4%的家庭拥有两个孩子,17.1%的家庭为祖孙三代的主干家庭,还有8.9%的家庭属于父母与孩子的其他长辈亲属组成的家庭。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离乡背井”的迁移过程,因此,与他们在农村原有家庭外社会关系的联系趋于减少;同时由于生活在相对陌生的城市中,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流动人口的家庭外社会资本比较匮乏,与家庭联系的亲友数量较少,与朋友相互联络、相互帮助的频率较低。在被调查者中,有83.4%的人与外界的主要联系对象是同事,64.2%的人的主要联系对象是邻居,只有少部分的人经常与亲戚或朋友保持联系。
(二)流动人口家庭的早期教育状况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父母对儿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流动儿童家长每天除了在吃饭、洗衣、洗漱、大小便、睡觉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照顾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和学习。调查结果显示,22.8%的家长表示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游戏,34.1%的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游戏的时间不到半小时,29.3%的家长达到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而达到“1~2个小时”和“2个小时以上”的家长只占到8.9%和4.9%。
调查还发现,在亲子关系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养任务,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时间明显多于父亲和其他监护人。在每日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中,母亲占63.4%,父亲占16.3%。在遇到问题时,63.4%的孩子会向母亲询问,寻求父亲解答的占18.7%。
2.家庭教养方式
(1)孩子的家庭地位
从对“当孩子和大人一起看电视时,如果想看的节目不一样时,如何决定看哪个电视节目”“挑选零食时,是听孩子的意见还是由家长决定”“买玩具时,是孩子自己挑选还是由大人挑选”三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看,孩子具有决策权的占84.6%、85.4%和87.8%,这反映出孩子普遍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您在决定有关孩子的家庭事宜上是否征求孩子的意见?”的问题上,有13.8%的家长表示“从不征求”,62.6%的家长表示“偶尔征求”,19.5%的家长表示“经求”,只有4.1%的家长表示“总是征求”。
(2)对孩子的奖惩
对于“您在什么情况下表扬孩子较多”的问题,46.3%的家长回答是“学习进步”,选择“听话”“做了好事”和“诚实认错”的分别占到17.1%、17.1%和19.5%。这表明,流动儿童家长较重视和关注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当孩子学知识、技能有进步,或表现出好的行为时”,56.9%的家长选择了“口头表扬他聪明能干”,22.8%的家长认为“不要让孩子骄傲,特别指出他的缺点或者告诉孩子别的小朋友比他做得好”,12.2%的家长会“买他想要的东西以示鼓励”,8.1%的家长选择“明确地表扬他进步或做得好的地方,再告诉他怎样做会更好”。
而当孩子犯错时,72.4%的流动儿童家长表示会严厉说教,偶尔会动手打孩子;20.3%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说说就算了,并且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4.9%的家长则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打骂的时候更多;有2.4%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会生气不理孩子。
3.流动儿童家长的学习观与游戏观
调查发现,16.5%的家长认为游戏对于孩子发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31.1%的家长认为游戏是孩子消磨时间、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您一般会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上,17.9%的家长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36.3%的家长觉得玩游戏不如多看看书、学学算术,2.2%的家长会数落孩子,如“学东西的时候,怎么不见你这么起劲”等;7.2%的家长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也就是傻玩”,或者“他玩起来就不缠着我了,我好忙我的事情”;28.3%的家长觉得孩子玩的高兴就好,愿意给孩子提供玩具,需要时当他的游戏伙伴;只有8.1%的家长会经常注意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认为孩子在游戏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关于游戏伙伴的调查显示,41.5%的流动儿童自己玩的时候较多,25.2%的孩子经常和母亲玩,13.8%的孩子会和父亲一起玩,有13.0%的孩子会选择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四、分析与讨论
(一)流动人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流动儿童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都不太高。在家庭经济资本方面,父母从事的职业多属于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不高;家庭居住条件简陋,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家庭月收入缺乏稳定性,仅能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家庭物质资源占有量较为匮乏,与城市普通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之间有较大差距。在家庭人力资本方面,流动儿童的父母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只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由于受到受教育程度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的限制,流动儿童家长每日工作时间大多高于8小时,且每周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或是假期;流动儿童的父母健康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或残疾,这成为他们进城务工的主要条件和资本。在家庭社会资本方面,流动儿童家庭多为三口之家,由于父母工作时间较长,流动儿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较少;流动人口的家庭外社会资本也比较匮乏,有联系的亲戚和朋友数量少,相互联络、相互帮助的频率较低。
(二)流动儿童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与儿童观
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在流动儿童家长看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源于他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和“起跑线意识”的强化,抑或是出于摆脱“贫穷代际转移”和光耀门楣的功利性目的,他们并没有基于儿童整个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视角或立场去看待儿童及早期教育。因此,流动儿童家长大多鼓励和提倡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轻视孩子的游戏活动,偏重于儿童对于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重视成人式理性的训练而轻视感性情绪情感的释放。
流动儿童家长对于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教育中往往忽视儿童的想法和主体性地位,忽略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差异,要么无视儿童的独特需要和兴趣,站在成人的立场或是未来的视角来审视和设计儿童的生活和未来,以成人的意志和意愿操控儿童的思想和行为;要么就把儿童视为“皇帝”“小祖宗”,过于放任孩子的无理要求和主张,唯孩子的话语和命令是从。
(三)流动儿童家长缺乏民主的教养方式
流动儿童家长由于生存的需要,疲于应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照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常常把子女的教育问题当做生活中的又一压力源。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问题应对方式以及情绪状态也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家长所面I临的压力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流动儿童家长对于自身的教育方式有所认识与反思,但是仍然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经常性和深人性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以简单的放任或是单纯的粗暴为主,甚至还存在打骂和体罚孩子的现象;惩罚、忽视型的教养行为较多,缺乏民主的教养方式。
(四)流动人口家庭为子女提供的学习资源较少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在家长每月对孩子的日常花销中,入园费所占比重最大,用于买图书和文具的比重则最小。通过对“过去一年,给孩子购买的课外书有多少”问题的调查中可知,购买数量在5本以下的家庭占56.1%,6~10本的占32.7%,11~20本的占9.4%,20~30本的占1.8%。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家庭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长对孩子学习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还未真正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提供学习资源的必要性,而是把早期教育单纯地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五、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不可或缺的,这三种资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因此,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不断减弱或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差异,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促使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生活保障和教育条件。同时,还可以采取岗前培训等措施,帮助流动人口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其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条件。
(二)转变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
区妇联的相关人士在当天的记者见面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的主题调查在顺德尚属首次,但区妇联及区家庭教育研究会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无论是从调查的严谨性还是受访对象的代表性,此次调查都有着相当的重视与认真的态度。从调查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与问题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顺德居村家庭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重点和难点。
报告解读:四大误区成居村家庭教育“拦路虎”
调查发现,就当前居村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各式各样,但基本集中在以下四方面。相关人士认为,正确面对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才有可能将家庭教育工作建设得更为理性化和现实化。
突围爆点:三大建言修补居村家庭教育缺口
针对调查总结出来的四大普遍存在的误区,区妇联、区家庭教育研究会人员在经过大量调研及收集相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三项可行方案,以弥补因家长原因造成的居村家庭教育的种种不足。
素质调查1
普遍较低,亟待转变理念及行为
数据统计
学历方面:受访家长中,44.8%的家长学历在初中以下,高中的有37.1%,而大专以上的仅占8.1%。;
意识方面:自认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的只占11.%,而在获取辅导孩子能力、掌握教育方法的意识方面,高达34.6%的家长竟然回答“一点都不希望”,且希望得到帮助的家长不到10%。
■原因透析
一、居村家长学习意识淡薄,难得看书看报,更何况儿童教育、心理辅导之类的书籍;
二、居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家庭教育行为极为欠缺;
三、居村家长自身生活方式的非健康因素干扰太多,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市民声音
北滘的郑一堂是高中生,他自己也承认,工作压力大,没有意识去对孩子的学习和相关教育进行过思考。
记者采访中发现,排除素质的原因,相当多的家长都会用“工作”说事,以此来作为自己缺失家庭教育的借口。
专家评点
顺德区容桂幸福陈占梅小学校长曾宪松:家长素质的高低是相对性的,不可否认居村的家长相对城区的会稍为偏低一些,而且素质偏低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就明显低于素质高的家长,表现出参与教育的意识不强,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完全托管于学校,自己不闻不问。要改变这一点关键要强化家长的参与意识,家庭也是孩子的一所学校,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要认识到教育孩子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意识调查2
缺乏理性,将教育重担交付学校
数据统计
家校互动:有意识与学校保持联系并主动从学校方了解关注孩子状况的只占受访人数的17.8%。
■原因透析
一、认识有误。居村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
二、责
任缺失。在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后,家长只是一味抱怨,甚至指责学校失职。
市民声音
邓刚则是为数不多的大专生之一,尽管如此,他认为作为家长,都有着自己的社会任务,教师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份子,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学校就有成体系地施行。
记者走访中发现,就教育所承担的任务而言,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学校”,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专家评
点顺德区大良凤城中学副校长尧勇: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责任,要是缺少一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一种缺失。比如说道德品质的培养,孩子一出生首先就在家庭里接受教育,要是家庭教育这块缺少了,孩子这一方面的培养就失去了一个正确的观念导向,再把孩子放到学校来,教育就会难免出现一些障碍。所以家长一定要在观念上转变过来。
理念调查3
望子成龙,高压手段得不偿失
数据统计
寄望方面:有43.2%的居村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孩子的思想建设、内心感受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
关注度方面:在校表现的关注占20.5%,能否自觉完成作业占19.5%,而关注品德表现及校园生活感受的只占13%。
对错犯错方面:能采取说服教育为主要方式的占57.3%,而采取“不理他”“关在家里”“罚站”等消极方法的有22.7%。
■原因透析
一、理念失衡。一方面期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另一方面把才能局限于孩子的书本知识或成绩表现;
二、方式失策。基于对孩子的期望,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认为严厉、高压才会对孩子有更大的触动。
市民声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我上班多么辛苦,我都会和我爱人轮流对孩子的作业每天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会打孩子吗?)会,教育过程中肯定有时候对他的表现不满意而采取一些武力,但这也是为他好啊。”梁军如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希望读小学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发展,考上好学校从而有个好工作。罗庆在回答记者关于对孩子的希望时也表达着相似的观点,“每次考试我都要求孩子要进到前五名,否则肯定会有些惩罚。”
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许多居村家长对此并不理解,认为那是一种浪费时间的“玩耍”,还不如将书本的知识再好好学习。
专家评点
珠江少年杂志社主编苏颖:过于关注孩子成绩表现,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中国父母最爱孩子,但这种爱很多时候都只表现在给予孩子好的生活物质,忽略了孩子道德品质上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还有,大多家长都只把孩子看成是自家所有物,无论自家孩子多优秀,都觉得比不上别家孩子。孩子要长大,长大后就成为一个社会人,要服务于社会,要是家长能把孩子放到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责任调查4
分工无据,父亲影响释放有限
数据统计
参与调查方面:有67.6%的问卷完成是由母亲进行的,父亲的参与度不理想。
出席家长会方面:48.6%的家长会是由母亲出席的,而父亲的出席率还不到15%。
■原因透析
一、职责不当。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起主导作用,甚至个别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
二、优势浪费。在调查中,发现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但父亲却游离在教育之外,造成这种优势的浪费。
市民声音
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许多居村父亲家长将孩子的家庭教育视为家庭的“家务事”,全权交给母亲执行。周铮是一家家具厂的木工师傅,尽管自己对技能钻研与学习的意识很强,但那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也从未想过用自己的学习行为来影响孩子。“男人是赚钱的,带孩子当然就是女人的事。”而胡波更是直言,男人在外面打拼本来就够辛苦的了,还要带孩子,那女人们在干嘛?
专家评点
顺德区机关幼儿园园长陆月崧: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家长的机会也多。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的家长应该在农村较多些,现在很多家庭都只一个子女,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了,甚至有些家庭中父亲对子女的重视程度高于母亲,这让人感到很欣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一方面对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孩子智力等方面都比母亲有优势,另一方面父母双方都参与教育,孩子能从父母双方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新闻背景
四大举措助力家庭教育快马当先
事实上,在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顺德区一直都把它当作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XX年年,顺德区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县(市、区)”的光荣称号。超级秘书网
完善制度,确保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