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教学研究

中学教学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39: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教学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教学研究

篇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先进的艺术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西洋唱法”也有其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三、培养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

三 、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四、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秩序渐进。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

五、结语

总之,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便会不自觉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篇2

音乐的需求是人的本能,都说每个人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记得我当我担任一个班的音乐教学法时,在第一堂课我都会问学生:“你们喜欢音乐吗?”学生总是开心地回答:“喜欢!”我又再问:“那你们觉得音乐是怎样的?”学生说“就是唱歌。”那接着我就会请学生自愿上台为大家表演唱一首,可几乎没有学生敢单独上台演唱。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嗓音不好,唱得也不好听。他们大部分所理解的音乐就是唱歌。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之下,音乐课的设置一直都是可有可无,偶尔的音乐课也是让学生随意唱几首歌,场面开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唱,不懂科学用嗓,合理用声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心中没有自信心,主要还是缺乏对声乐学习的认识。为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重点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让学生明白:1.虽然每人人的嗓音好坏有天生的原因,基础存在着差异,但只要经过认真、勤奋地训练,都可以很快地改变原状,并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2.不管自己用的是何种唱法,或者演唱各种不同类型的歌曲,都需要运用正确的声乐技巧和方法,这样才会对自己的演唱提供帮助,使演唱更好听,更完美。3.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这也不是我们音乐课的目标,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声乐课的学习,让你把想唱的歌唱得更动听,把想表达的情绪表达得更到位。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后,学生对声乐课越来越有兴趣,对于有点枯燥的练嗓教学也不觉得无味,每次掌握了一点声乐的技巧,他们都非常开心。后来,我再邀请学生自愿上台表演,大家都争先恐后要求自己单独演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这种浓郁的学习气氛使我的课堂轻松愉快,让我发现声乐基础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从声乐训练的基础抓起,注重听觉、音准训练、培养节奏、感知能力

多数女生在训练的初期,在真假声的过渡上非常困难,存在着明显的真假声,训练中由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常常挤紧喉头喊出高音,这种声音不仅音准偏低,而且音色欠美,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用小声哼鸣,注意音准,并在哼鸣的同时嘴巴做任意咬字动作,而不影响哼唱,把声音由上向下叹唱为好,不脱离呼吸,演唱时在换声上多下工夫,最终解决了真假声混合及音准问题,调整了声音平衡,找到了歌唱的整体感觉。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重要,要多用亲切、生动的形象的语言,这样更能启发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咬字不清晰,就要启发学生注意用舌尖、唇尖、齿尖结合发声。我就说:“你是一只快乐美丽的百灵鸟,请用你灵巧的小嘴唱出来,啊,你的歌声多美呀。”多与学生交流,把声乐教学中的神秘复杂技巧问题以直观、形象简单化的方法教授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持久的保持兴趣,增加信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的朋友,因为歌唱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从不板着脸和学生说话,对于学生的错误也是委婉的指点,让学生始终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使学生知道最好的歌唱状态应该是舒展、自然、优美的。

篇3

口语是语言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的发展要求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有熟练的读写能力,更要具备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学习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低于听、读、写、译等其他能力。因此,怎样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成为英语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一、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导致学习者学习理念的偏差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然而我国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现今中学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大搞题海战术,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没有口语练习的机会。由此学生的学习理念出现偏差:笔试重于口语,在课余时间也极少主动练习。

2.学生主体能力被压制

学生没有练习口语的机会,一旦在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时必然张不开嘴,缺乏自信,因而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伴随产生的是紧张和焦虑。研究发现,焦虑感在外语学习者口头交际时影响最为强烈。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生敢于面对全班同学练习口语,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当众说英语。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做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课堂上一味翻译或者灌输,学生只能听或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

二、改革英语口语教学,活化课堂

1.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定位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口语作为英语应用的窗口,能否成功完成教学任务,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重构主动学习的新观念。教师要放手帮助学生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学生进入积极的语言表达活动状态中。

2.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活化课堂

(1)构建情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降低学习压力带来的情感焦虑,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主动去学,主动去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加快掌握实际交际应用外语的能力。

除了有限的课堂实践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组活动、真实场景模拟、专题辩论会等形式,自己创造彼此熟悉的交流氛围和环境,克服开口讲英语的恐惧,实现口语能力的螺旋式提升。根据学生不同的口语水平,教师可以指导课外小组活动的成员结构,注意内外向性格及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合理搭配。类似的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加强交流,更快提高交际能力。

(2)演讲――鼓励学生唱独角戏

演讲,作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演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传播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自中世纪起,牛津、剑桥大学就已开设此课。在国内,北京大学早期曾在英语专业开设演讲辩论课,尝试将辩论引入口语课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99年相继开设了英语演讲课。然而,目前国内在高中开设专门的英语演讲课却寥寥无几。将英语演讲引入课堂有多方面益处:一方面,英语演讲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另一方面,英语演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学的英语演讲可以循序渐进:最初可以从课堂讨论开始――由教师提前发给大家下节课准备讨论的主题及相关材料,使学生有话可说;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可以由教师命题,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准备;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自由命题自由发表见解。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学生观看英语演讲的录像,通过录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语音和优美的语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强训练。

(3)欣赏英文电影――在视觉享受中提高能力

英文电影实际上是比自拟的情景更生活化的语境,电影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完整,旋律优美,是一种能够把视、听、说结合起来的愉快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英文表达法,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还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了听的能力。

影片选择范围包括:对白较多、语速较慢的影片。这些影片语音、语言纯正,易于模仿;情节简单一些,人物形象生动,打斗以及激战场景少些的影片。这样的影片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方面;国外社会风土人情多一些的影片。这样的影片易引起学生对美好场景的向往,有助于提高对英语的兴趣;经典影片。电影教学应该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最初可以选择一些反映英美人文、社会文化的生活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轻松愉快的幽默短剧,甚至较简单的动画片。等学生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可以逐渐播放一些有难度的电影。教师最好能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看电影前已掌握故事背景并对影片产生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主动创造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和应用的情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巧妙配合,方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玉红.新课程,新思维,新角色――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改.教育教学研究,2010,(43).

[2]文鑫.情感过滤假说与英语口语教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篇4

一、中学地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实验教学很早就进入国外中学地理课堂,国外中学教师提倡学生通过地理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注重野外考察的进行。日本《高中课程标准(理科编)》中《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大自然的事物和现象中,对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历史及宇宙的结构进行观察、实验等,使学生理解原理和规律,培养地学的考察能力。”在此意见的指导下,教材内容中设计了很多涉及观察、实验的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过程,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发展。此外,在自然灾害课程的学习中,日本教师组织“0416号台风对香川县高松市造成的风暴潮灾害调查”,让学生自行组成考察小组,确定实验项目,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实验结果,以利于激发学生对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中对“使用简单的仪器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在室外进行测量,并画出一张精美的剖面图;在室外画一张有注记的地图,记录并说明地形”等也做了要求,尤其重视让学生通过处理地理信息来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为培养能与时俱进、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1994年,美国在《国家地理标准》中,将“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定为培养地理能力的五项核心技能,也确定了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美国不仅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理实验要求,而且在地理教材中也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如美国加州高中教材ERATH SCIENCE每单元导言部分都设计了一些小实验,单元结束后也设计一个小实验,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教材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可见,无论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还是实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都为中学地理教师实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因此,实验教学在国外中学地理教学中已经得到很好地贯彻和实施。

2.国内研究进展。1956年,我国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里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但是这并没有得到中学教师的重视。直到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明确提出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要求,为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然而,在中学地理实践教学中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实验教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倡促进了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不仅在地理教材中增添了部分实验内容,而且在地理实践教学中也引入实验教学方法,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广大教师和学者纷纷意识到实验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优越性,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展开大量研究。据统计分析,从论文数量上看,2000~2010年之间国内学者在三大地理教学杂志上发表

的与地理实验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123篇,其中中学一线教师所著的达106篇,且呈逐年增多趋势,说明近几年来全国地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如图所示)。从研究内容上看,包括地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地理实验的类型、地理实验资源、地理实验方法和模式、地理实验具体操作设计和地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等。中学一线教师主要侧重实验教学实践的研究,而高校在读硕士主要从实验教学意义、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特点等角度进行较为理论性的研究。如熊曳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提出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地理实验教学价值。王培培讨论了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GPDI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高中的使用范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史利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了高中地理中49项必做实验和44项选做实验,建构了演示类、制作类和实践类等三种实验教学模式,并归纳总结了实验教学的5个特点,包括地理性、活动性、探究性、多样性和可行性。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的很多的事物都在进步,当然这也包括人们非常重视的教育。从几千年前开始,我们就开始有了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一直在不停的进步。直到出现了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彻底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很多学科的课堂教学,尤其对于化学这种抽象化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化学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在课堂上绽放光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准备时获得大量的知识呢?这时候计算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我们运用计算机来采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化学教学设计带给自己教育的灵感。在网络中取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化学教学课堂的设计。

2、教学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学生学习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时,需要为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测验中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那仅仅靠老师的形容和讲解,很难让学生们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甚至会使学生对化学感到厌倦和困惑。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像和声音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对这些枯燥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同学们不仅不会枯燥,相反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通过将教学知识与图像、动画、声音相结合,制造出一种愉快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参与进去。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说为主,很难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就算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创设出情境,学生们也不容易融入进去。所以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高科技技术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以一种幽默的表现形式,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结构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创设出一条捷径。

4、帮助总结

计算机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板书简化成一个课件。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如果遇到复习,就会产生大量的板书,这个时候会消耗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的时间来板书复习资料。而且板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现象很难达到清晰明了的要求,学生看着满黑板的知识点,很难有心情参与到复习中。然而多媒体可以将所有的复习资料整合到一起,便于学生整理。也可以制作化学知识的素材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知识分类,提高复习效率。

5、检测反馈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是及时的反馈,及时的改正。计算机的知识储量较大,分析能力较快,利用这个优点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计算机建立中学化学的考试系统,在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建议。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计算机还可以分析学生每次回答试卷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哪个化学反应或对哪个物质的理解有问题,在下次训练时多侧重于学生易错的地方。这样可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大大的提升学生的进步空间。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尽管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的替代了教师的存在。所以在这个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合理的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中学化学的教学中,才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一下两点。

1、多媒体技术不能取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多媒体技术的相互融合,既不能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也不能失去教师的引导。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后,存在部分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只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省去一切的教学步骤。但这样往往使他们丢失了一个作为教师的义务,从教学的引导者变成了旁观者。化学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学生很难从那些琳琅满目的图画中找到哪些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很难使学生得到提高的。

2、不要用信息技术取代实验

信息技术是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很多教学中很难完成的事情,但同时化学又是一门需要实验的课程。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论信息技术多么的强大,都不应该为了方便,简单的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来达到实验的效果。在遇到化学实验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化学反应现象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亲自实验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帮助达到实验效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了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的、正确的处理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萌 杜雪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其实,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天天在做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透视课堂教学,除了对课堂教学理论的探究外,还可以对教师、教材、学习策略、学生心理、交际能力、学生自我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等进行研究,如讨论课文内容时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运用、设置情景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录像资料的使用,讲解语法时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交替使用等等。有些课堂教学研究时间较长些,如学习者策略(learner strategy)、值日报告对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作用、阅读技巧训练对阅读理解的作用等。

有些教师对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存在着疑虑,总在想“我行吗?”其实,他们同时还在考虑其他问题,如:

l. 我的研究能否“击中要害”?

2. 我怎么知道我的研究方法是否恰当?

3. 如何统计和处理各类数据?

4. 我的研究成果会有用处?

好问题──你在搞研究了!研究正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

二、将想法(idea)转变为特殊的问题

仅仅有想法不能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将想法转变为特殊的问题,可使研究者明确问题,为范围较广的课题寻找到切入点。这实质上是一个“聚焦”(focusing)的过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里,“中学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可以研究听、说、读、写、译教学的某个方面。即使是读,还可以讨论阅读速度、阅读正确率、题材、朗读等。“文化”的概念更广,可以结合教材讨论“问候”、“问路”、“禁忌语”、“身势语”等某些话题。

三、确定研究要素,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要研究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种”(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 (bingo)、role play等)和“作用”成为四个要素,而研究的着眼点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定的教学技巧的作用。再如,许多教师了解交际法,也尽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使用这一专教法。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听一些示范课上得很好,却又觉得方法自己都能想得到,而操作时却没办法做得好一点。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在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课堂教中如何使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吻合。此时,最重要的数据便是课堂教学实录(录音或录像),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gaps)到底在哪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去改进教学实践。

四、查阅相关文献,决定研究方案

笔者认为,在选定研究专题或课题前后,查阅相关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是“踏在别人肩膀上”做的。在申报课题时,我们一般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先前研究成果”一栏。订阅一些刊物,阅读一些专著对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大有裨益。语言学的专著、中学英语教育学和教学法专著、科研方法专著、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杂志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科研至关重要。

篇7

现代诗歌的形式比较自由、音律较为灵活、情感较为深厚,主要通过感染力较强的文字形式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对读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虽然能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但是对现代诗歌的知识点却难以了解[1]。本文通过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学魅力,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本文由收集整理赏能力。

2.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2.1了解背景,拓展阅读面。

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进行详细的讲解,还需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寓意等)进行讲述,从而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有关诗歌的影片或者歌曲,来深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通过播放影片《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波涛汹涌、万丈狂澜的景象,并通过欣赏赞歌《黄河颂》来体会当时作者创作时慷慨激昂的情感[2]。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作者歌颂黄河的深意,同时强化爱国精神。

2.2吟诵诗歌,感受情感美。

在初次朗诵现代诗歌时,我们只能简单地掌握其基本音律和表层含义,不懂作者创作的深意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也成了现代诗歌教学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增进对诗歌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诵我国现代诗歌代表人之一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时,初读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首主题为爱情的诗,再次朗读时则可以了解诗歌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具有象征意义诗句的含义,经过反复的朗诵才能了解“橡树“与“木棉”的爱情观念,体会作者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情投意合的爱情观念[3]。在朗诵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3发挥想象,体会意境美。

现代诗歌文字虽然简洁,但却很抽象,存在很多的象征性词句,让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教师在现代诗

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对诗歌中的“山”含义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好像自己就是诗歌中爬山的人,吃力地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山”所体现出来的沉重感。又如《秋天》一文展现的是乡村秋季的景色,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好像看到了乡村的农舍,捕鱼渔船,还有幽静的山谷[4]。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4创新思维,尝试诗歌写作。

篇8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学习和体育观的影响,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是自身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安身立命的技能,而体育学习对于自身工作等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进行体育学习,在课上表现出懒散,学习态度差等现实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因素,也存在着很多自身体育观念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序进行。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梳理,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让其认识到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身体作为保障,工作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影响正常生活和总做的开展。

二、加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均采取了加大实验室设备建设,加大学校实验器材的采购,以更好的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教育部门每一年给学校的经费相对有限,而学校将有限的经费过多的投入到现实的职业设施的建设上面,因此,在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设备相对于一些传统的初高中存在很大缺陷,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学校的发展。陈旧的体育器材,落后的体育场地,在现实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很难激发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走形式,不愿意投身于现实的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展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实状况,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保障现实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职业院校正视当前蓬勃发展的学校体育状况,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与改善现有体育器材,兴建一些相对前卫且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热情的体育锻炼场所,来更好的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锻炼热情的培养。

三、加强职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

如今很多职教中学过于迷恋学生成绩的体育,而忽略了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更加疏于对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体育教师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工作态度不端正,对于体育教学的地位与意义认识不清楚,在授课中存在着不端正、教学不认真等现实状况。在职教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很好的落实在学生身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了解学生对多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学生为中心教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和团队意识的增强,引导学生高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四、革新体育教学评价手段

为更好的促使学生参与到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中,职教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仅仅依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树立的全新体育教学与评价手段对现实的体育教学进行评价,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传统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手段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主要是在学期结束后采用固定的测评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评,使得很多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在现实的测评中占据优势地位,打击了部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相对认真,但天赋相对较差的学生,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更好的培养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师要革新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树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等在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兼顾学生的利益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开展。

五、结语

职教中学的体育教学是职教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与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职教中学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却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职业院校体育学习的开展,为更好促进学校体育学习的有序开展,需采用以下四点措施进行改善,分别为: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加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强职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革新体育教学评价手段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更好的促进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作者: 吕艳信 单位:松山区职教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在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识图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技能,此外地图识别在高考中的比例也较大,是高考常考点,所以探究地理识图能力教学,教会学生掌握识图技巧和方法比单纯的知识讲授要重要和更有意义。

一、 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看地图,是生活必备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识图教育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地理图像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具体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感性把握,增强地理的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此外,在地理学科中,地理教学要借助于地图,知识讲授与地图直观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课堂利用效率。

识图能力教育有利于对地理信息的删选和甄别。所谓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象和图形等的总称。通过识图教育,学生增强了对地理学科的学科认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此外,“通过考察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试卷的最后几题,多以地理知识为切入点,必须进行正确的地图定位或地理知识的解答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历史和政治试题的解答,这突出了地理知识在文科综合中的地位,更体现出识图能力对历史政治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识图能力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随着谋求人地和谐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作为边缘学科的地理学科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角度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图技能,小到天气情况的变化,大到生产建设都要学会看懂地理地图,为学生以后生活、发展创造条件。

二、 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的原则

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过程要注意把握好基本的原则,识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切不可本末倒置,违背了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目的。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育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思想性原则。中学地理教学要坚持四思想导向准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公民意识。地理识图教育则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强化教学过程中地图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二是实效性原则。中学地理识图能力教学目的是通过识图教学形式达到理解知识,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在地理识图教学中如果单纯为了识图而识图,就失去了识图教学的目的,违背了实效性原则,得不偿失。此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感官教学不能冲淡地理理论的深度讲解,更不能取代各种现象背后的理论分析。总之,“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是认识规律原则。中学地理识图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从形象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采取引导、启发,让学生对地理图像有良好的认知,为地理识图教育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地理地图的读图、识图和解图能力。

三,中学地理识图教育的方法

中学地理识图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方法要按照具体教学内容加以区别使用,主要包括多图组合教学、图文结合和填图练习等。

1.多图组合教学法,“在地理的识图教学中各种地图层出不穷,对于同一个地理事物可能有很多的地图来进行描述。在教学中如果用图过于单一,则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读图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脱离教师的引导,学生将不能独立的分析一幅地图。这是地图识图教育的一大难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地理事物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掌握是识图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在地理识图教育中,地理老师要注意渐进式识图教学,即通过简单单一的图形教学后,慢慢尝试多图组合,让学生学会甄别和删选多图中的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对单一图形知识的迁移能力。

2.图文结合教学法,“教材上很多地图旁边都附有文字说明,地理图像‘影射’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描述图像。图像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像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如讲授矿产分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教材图像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地理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图文转换,即把地图上信息转化为文字形式,也能够把文字材料以图形的形式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填图练习,包括读图练习、填图练习和绘图练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识图,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图形训练,加强学生识图技能和基本的图形分类的本领;要充分利用填图册的功能,指导学生填图,在填图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识图能力和观察能力;“虽然在中学的新地理课标,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绘制等高线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对于地图的绘图能力的掌握。但是通过绘图训练可以使学生发现在日常识图学习中的死角,更加精确的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心象地图有利于提高识图能力。”

总之,地理识图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动力,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地图能力教学方法,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地理学科的普及功能,发挥地理学科的专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英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18-01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已经由简单直接的加减运算发展到立体抽象的几何图形,需要融入更多的观察、思维、探究等能力,才能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由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概念、运算规则、定律等和能力的有效组合发展成为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科学构建教学机制,积极改革教学策略,采取以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为重点目标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灵活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科学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

1 强化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效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传统教师一味讲学的教学模式,比如,采用提问模式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其中设计的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教师也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分析数学知识给生活所带来的便捷,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科学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在讲完理论知识后,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训练时间,比如,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列出几道典型的例题,以点名抽查的形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分析,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最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比如对学生普遍认为难度大、掌握不扎实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多安排教学时间,进行再次讲解分析,不能因为追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数学知识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落实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科学引导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随着数学教学难度的增加,发挥重要作用的恰好就是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所有数学难题的核心就是学生敏锐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并做到科学引导、积极强化。首先,教师要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解题技巧,强调数学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很多学生一拿到数学题,就直接按照常规方法入手,而忽视了仔细观察、找准题型规律,运用解题技巧这一重要环节,这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例分析数学能力在解决数学难题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加强自身数学能力发展的迫切性。其次,在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多设计以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并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分析,并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不断的训练、总结和反思,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要仔细观察,在脑子中及时调动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并积极思考,发现其解题的重要关键之处,并让学生体会在运用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难题的愉悦之情。最后,组织学生积极总结和反思,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加强学生的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其它科目及终身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训练深化。

3 积极深化教学难度,强化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积极拓展教学难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深化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初中阶段的教材难度有一定的标准要求,从而也限制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深化教学难度,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试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努力解决数学难题的决心和攻坚克难的毅力。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弥补,是对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师在深化教学难度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度,既不能太简单而使学生掉以轻心,也不能太难而使学生自信心受挫。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墨守成规,勇于突破既定规则,科学探究和创新,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试题中,往往解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简单便捷的解题思路,创新解题方法,总结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知识传递者和引导者,要注意积极深化教学难度,科学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充分落实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

事实上,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学生的解决能力,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表现。教师只有充分明确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实践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数学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细心指导,并加紧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吸取更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乃飞.全面确立主体意识,优创手段促进教学――浅谈初中数学中的主体意识教学问题[J].考试周刊,2011.8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1引言

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下,中W阶段的语文教学要适当地增加互动性,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实现更加全面地共同参与和发展互动。这种重视对话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和激发,同时也是体现对学生尊重的重要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内容,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来开展进行,并且更好地体现新教学理念的特点和需求,满足凸显出人才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另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当前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得到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勇于 表达和表现自我,提高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

2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教”

第一,巧用话题,引入对话。对于话题的引入,是对于课堂对话氛围进行创建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开展基础。对于对话式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保证足够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教师也要转变自身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站在同一位置,一改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的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课堂教学价值。在对话过程中,一些问题和错误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不同方自身的认知存在不同,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很容易出现矛盾。针对于这种矛盾,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揭示,不能进行全盘否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并肯定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学生构建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对话活动的开展具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也可以摆脱身份的枷锁,学生可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走入到所阅读内容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当中。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对于个性化特点进行全面的体现,并且让话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表现意愿和对话的意愿,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逐渐地实现对阅读知识的吸收。在话题的利用上,要合理地进行设计,让话题富有情感,并且让话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可以对于学生的审美和道德品质进行培养。话题的引入上也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体验,并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另外,在话题的利用上,教师也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加强对不同学科与知识间的联系,让话题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质疑和疑惑进行提前预估和准备,提高话题的整体深度与广度。对于整个阅读教学来说,合理的引入话题,也可以制造足够多的兴趣点,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让其在积极地氛围下,更好地参与对话,减少学生的抵触和消极心理。

第二,利用对话,激发潜能。对话的利用,要关注其对话的应用效果,真正的凸显出对话教学的优势和独特性。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下进行沟通和互动,并且相互进行解答和启发,共同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是以“伙伴”的状态存在的,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完成。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变化与互换,在教学中要积极负责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负责的态度来帮助学生进行成长。对话的利用,也要凸显出个性化的特点,让对话内容以不同的特点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激发。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不同,其阅读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对话的利用也要重视这一个性化的特点和需求。阅读的过程,知识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教师要对于这种多元化的客观存在进行重视。对于一些解读中出现的错误和诠释问题,教师要予以必要的指正与引导。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阅读,应该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也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但是,在个性化阅读实现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合理的制约与纠正,让学生处于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上。对话的有效利用,可以让学生自身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并且逐渐产生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同时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第三,深入对话,把握内涵。阅读教学中,对话具有明显的延伸性作用,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深度,教师要对于对话式教学的这一优势进行全面发挥,让整个教学活动的深度更好地得到控制,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富有内涵,学生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更好地感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作品的阅读要先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对于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全面的体现。在遇到一些阅读中的生字、生词时,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查阅词典,并对于文字的意思进行理解。在阅读中,也要注重对于整体内容的感知,并且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感知的深度,在对于文章思路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对于作者的意识情感进行了解,通过不断地进行剖析和感悟,进而获得更多的收获,这样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在阅读中,也要逐渐对于文学韵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文化内涵。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是文学,而对于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逐渐对文化内涵进行领悟的过程。文学作品是语文的精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地欣赏过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更好地受到熏陶。

3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学”

第一,理解意图,获得更深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对于作品的阅读过程,是意图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不仅仅是与教师的对话,其更是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其通过与作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鸣,从而实现了情感上的认同,并且在艺术上活动更加深度的情感体验。这种意图上的理解,让读者获得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且自身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从而进入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状态之下。意图的理解是提高整个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一环,同时也是掌握更多阅读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在意图理解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要适当的“以己度人”,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情感进行相应的揣摩、体会和猜想,仔细品味阅读的内容。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文内涵的感悟,获得更多的语文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对于这一方面意图理解的需求进行明确,并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所选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把握,并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其整个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并且让整个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将一个个文字和符号,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感意识,真正的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和交流。针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教师在展开教学中,可以额外地组织一些课外的参观和调查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与,更好地实现对所阅读作品的理解,更深地进行感悟。

第二,初步地对于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对于文字进行初步的感知,是整个对话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感知的过程中,其程度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并且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知特点。在感知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一些求知的心理活动逐渐发生,并且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更好地对于作品的意蕴进行把握,潜移默化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阅读内容的理念进行进一步的领悟。对话学习的过程中,要从感知阶段进行入手,并且把握不同阅读教材的不同特点,从多方面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于整个阅读的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这种感知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中所较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是整个阅读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三,重视探究意识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如果脱离了思考,那么学习就很容易被一些疑惑所蒙蔽,那么整个学习的效果也就很难得到了保障。思考与学习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很多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疑惑和问题。而疑惑产生的过程,则是提高学生思考深度,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成长的重要前提。对于阅读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学生要勇于进行探究,并且自主的思考,积极地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对于自身的疑惑进行解决。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解读,让学生的思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阅读的节奏和计划,有张有弛地展开整个教学活动。知识的探究过程,在与对话教学模式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去“生产”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究,进而实现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探究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合理的问题解决思路,并且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意识培养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究的重要一环。对话式阅读教学,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积极参与各项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探究和锻炼,围绕自身的弱势和不足,积极地接触新的知识,在课堂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并且让自己真正地扮演学习主角。

第四,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共享和倾听。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自身会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验,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共享的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交流,向其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对他人的思路进行倾听,互相地审视,更好地对自身观点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互助来实现共同提高进步。语文学习的过程,倾听也是必不可少的。倾听,既涵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包括了对相互意见中的倾听。倾听是对于阅读内容价值的重视,同时也是对话形成的关键前提。不同的文章形式本身的结构、风格以及体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在的理念下,我们的阅读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倾听与接纳,更好地提高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效果。

第五,对作品的神韵进行体会,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中,其本身也一直在与作者之间进行不断地沟通和碰撞,并且通过阅读来对于作者的内心情感体验进行体会。透过作品,可以在阅读中对于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并且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进行解读。语文的品味与除按摩的过程中,是心灵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再创造,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的感知。在对于作品进行品味和与揣摩的过程中,要切忌脱离实际和具体的语境,确保“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在不同内容的解读上,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入手,体会出内容中的具体结构、含义以及艺术性特点,并联系具体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情感以及人物形象,τ谧髌返纳裨辖行把握,体会出文章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话式阅读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同提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真正的和学生进行对话,对话不仅要体现在表面上,同时也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情感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真正的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共鸣,这样整个阅读教学的成效才能得到最大化地保障,整个教学过程也能更加地高效,并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能更好地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倩蕾.“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6)

[2]何固佳,吕艳.视域融合文本再生――阅读教学中师生本主体间性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宋晓霞.大学英语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要模式[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4]邓露茜.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常见偏差行为及矫正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