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

篇1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新式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这些都给商业银行的内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中,会计内控风险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探讨风险产生的原因,研究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希望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条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是银行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管理工作、经营效果、人事管理都有良好的制约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条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会计职位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有的银行为了对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没有经过调查就盲目的缩减人员编制,造成员工的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增大了会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也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资金隐患。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是保证商业银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目前,有的银行对业务操作规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内控工作全面落实的根本,而当前在商业银行中,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一旦执行力不足将很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只是在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检查时,才开始加大对会计内控的重视,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会计内控工作比较忽视。另外,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不重视,也造成了会计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导致内控工作出现混乱。银行的业务操作平台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控制力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技术革新较快,有的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业务操作平台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对于银行的全部会计业务没有形成有力的控制,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也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对于短期利益非常重视,没有从会计内控工作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方面更多的只对具体问题进行关注,造成一定的制度缺失现象。另外,有的商业银行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对金融风险的发现能力减弱,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质量对于保证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文论述的商业银行产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由于会计内控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缺乏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造成重效益轻管理的局面。在会计内控工作中,更注重事后处理和检查工作,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和监管。会计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金融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加强,这给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好知识更新工作,会导致员工不能很好的适应银行的业务要求,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

三、商业银行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会计风险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内控体系的工作。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制约体系,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内部监管系统,确保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严格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要确保相关规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同时对于国家出台的新制度要进行关注,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在商业银行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制度至上的观念,在平时的会计活动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业务操作,从而有效防止会计内控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1、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指的是通过明确的责任追究链条,对发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工作。商业银行要确保将员工的利益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问责制度的实现。

2、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更新力度较快,因此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要保证与时俱进,要对具体的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考量,做好对风险重点的防控工作。另外可以对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进行等级的划分,并根据等级采取对应的授权模式,从而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3、建立有效监管机制通过视频和系统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对银行网点进行内控监管时,可以在系统在线监测方面寻求突破,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同时提高柜台的视频监控力度,进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会计内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首先,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会计人员的内控管理理念,提高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业务操作上出现的新方法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化,减少业务操作方面的疏漏。最后,要对会计内控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对出现的重大疏漏要进行追责,最终确保会计内控质量的实现。

(四)健全会计内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工作,对于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奖惩制度来进行。但同时要注意,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考核时,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考核分别要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将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纳入到整体考核评价中来,从而提高各级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风险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对会计内控工作引起重视,从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为银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琪.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4

篇2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篇3

(一)节约能源,发展立体种植。为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着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大力发展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模式和棚室蔬菜间作模式,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积极引导农民通过“错时、错位、错用”,巧做“错”文章,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新路。

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错开集中成熟上市的时间,打好“错时”增收牌。引导农民调整果蔬种植结构,发展大棚果蔬、秋延后果蔬和越冬菜。西付店村民云鸿瞄准市场需求,种植名为“满堂红”的桃,果品口感好,成熟期较晚,避开了其他桃类的上市高峰,年收入近2万元。在果树下套种秋花生、小麦、玉米、小豆、大葱等,甩好“错位”种植牌。东付店村果农陈桂珍利用自家的果林,在果苗的空行里种上小豆、花生、白薯等矮秆作物,既利用了果林空间,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总收入达到6万余元。

(二)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

1、推广沼气池综合利用。当前,农业生产在受到市场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的制约。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综合利用后,是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或方便农民生活的好原料。以往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点火焚烧现象较为普遍,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全区立足自身实际,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倡种植户、养殖户“联姻”等多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变废为宝”,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自2003年以来,共建沼气池776个,其中2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个,分布在北港镇牙子山、西港镇小乐安、东港镇西付店村。

(1)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位于小乐安寨村南养猪场院内,距村约1,500米,为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养殖场投资约35万元,建有4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并配备沼液沼渣运输车、输气管道等。该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7月完工并正常运行,正常运行后,养殖场粪便可以全部入池,既改善了养殖场环境,同时平均每天可产沼气80~100立方米(冬季除外),年产沼液沼渣1,000多吨。沼气除用于养殖场烧水、点灯、给子培室增温外,还可以供应小乐安寨村30多户农户烧水、做饭等;沼液、沼渣供给农户用于给周边的果树、蔬菜及大田施肥,不仅能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而且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沼液还能用于给育肥猪拌饲料,缩短育肥猪出栏时间,年增效达6.5万元。

(2)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位于韩庄村西部福安养殖场院内,养殖场占地面积20多亩,现养母猪200多头。为改善养殖环境,养殖场建设50立方米沼气池4个,对养殖粪便进行处理,现已正常运行,所产沼气除供场区职工烧水、做饭外,还可以给猪舍取暖,沼液沼渣用于院内樱桃树和大棚蔬菜施肥,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3)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蔬菜棚沼液利用示范点。海阳镇鲤畔庄村3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1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所产沼气用于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12个蔬菜棚沼液浇灌,面积30亩,示范作物有西红柿、豆角、青椒等果菜类蔬菜及生菜、香菜、油麦菜等叶菜类蔬菜。果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沼液4次,间隔15~20天,叶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2次。

通过观察对比,菜用沼液浇灌的西红柿与常规施肥的西红柿相比,沼液浇灌的西红柿长势健壮、叶色深绿、果实圆整、着色均匀、鲜艳、光亮、口感好,抗病虫害能力增强,每棚西红柿浇灌一次沼液约省复合肥100斤,同时减少了农药的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增产、增效幅度在20%左右,年增产值约5.5万元。

(4)北港镇魏家沟村户用沼气。建100立方米沼气池1座,基本解决了该户做饭、照明问题,年增产值1万元。

2、制作生物菌肥。海阳镇的鸿腾牧业是比较大型的养牛企业,每天产生达20吨的牛粪,成了令总经理方洪江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利用,不但不会产生任何价值,还会成为污染的源头。他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如何打造成环保型厂区,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方洪江在积极寻求中找到了一条可以集经济、环保、社会效益“三赢”的道路,与北京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合作,把牛粪变成有机肥。并在原有合作成品的基础上又多加入了3种益生菌,让他的“牛粪肥”更加有了“营养”,这种肥料全部由天然成分结合转化而成,有机质含量高,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今后主要销售方向是蔬菜、花卉等种植户。消除了粪污,做到了环保。现在牛粪有机肥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吨1,500~1,800元,净利润能够达500元/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市场前景广阔。

(三)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一是结合工程造林,搞好通道、河流及其可视范围内的绿化,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二是结合荒山开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主的热杂果基地及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三是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大四旁植树力度,搞好村庄周围及乡村道路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40%,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60%,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活环境。将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林业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村庄绿化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绿化档次,加快步伐,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植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周片林合围的景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推广科技,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蔬菜病虫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无公害灭虫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逐步推广诱虫黄板和性诱剂,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海港镇小李庄村引进“频振式”杀虫灯7盏,防虫网1万平方米,诱虫黄板2,400张,性诱剂使用范围达10个棚。东港镇东付店村千亩果品示范园里,引进角额墙蜂,11亩大樱桃,既节省了人工授粉花费,又可繁殖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果树的坐果率提高了20~30%。目前,在东港镇像李铁林一样靠循环种养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力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地块为农民定制“营养餐”,改变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多、农田一年比一年瘦的现状。

(五)完善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管灌渠灌,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1998~2008年间,不断加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实施11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涉及17个村,节水灌溉面积达2.07万亩,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48%,年节水达到400余万立方米。

在“储”和“节”上下工夫。东港镇投资150多万元,修建了2,300多延长米的排灌渠,充分利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解决了3,0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水稻亩产达600公斤,比以往增收30%。东寨村投资40多万元挖建蓄水池11个,可储水1万立方米,解决了100多亩稻田浇灌难题。

(六)源头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在治理河道污染方面,全面排查汤河两岸22家企业排污情况,并对汤河流域的排污口进行定期检查;开展河道治理工程,从城市河道和农村河道两方面入手,每天有13人负责河道保洁捞漂工作。针对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通过规划养殖区域范围,对河道周遍、汤河沿岸等重点地段进行定期检查等手段,确保畜禽养殖业建设远离重点区域,防止畜禽污染事件的发生。对东牛、鸿腾和远朋3个奶牛养殖小区完成了规范整顿。

篇4

1 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

1.1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农民新生活。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沼气建设走在了自治区前列,在沼气国债项目实施过程中,巴彦淖尔市把农村户用沼气建没与养殖示范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农村改水、农村环境卫生建设资金捆绑使用。有利地促进了项目的实施,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质量,还因地制宜推广了“田园五位一体”“农牧六配套”等循环农业模式,截止2011年底,巴彦淖尔市已累计得到国家批复沼气池85000余户。沼气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1.1.1 “一池三改”模式。以杭锦后旗蛮会镇蛮会村十一社为例:该社现有农户25户,人口92人,耕地面积180亩,人均12.8亩。羊存栏数375只,户均15只,奶牛5头,户均0.6头,2003年全社人均纯收入仅为2720元。2007年,所有农户全部建成沼气池,建成高标准圈舍25座,永久性青贮窖池10座,种植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700亩,人均7.6亩,户均基础母羊40只,每只年产羔羊3只,每只纯利160元计算,农民来自种草养羊人均纯收入为5200元;户均养牛6头以上,其中产奶牛在3头以上,每头产奶牛效益按4800元计算,农民来自奶牛养殖的人均纯收入为3900元;另外,农民来自种植业的人均纯收入为1800元;“一池三改”配套后,除为农民提供充足的燃气外,沼气池所产的沼渣、沼液每年可为农民节省化肥1200元,平均每亩可节省化肥30元。

1.1.2 “四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推广应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①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里解决了冬季产气难,池子易冻裂的技术问题。②猪圈建在日光温室里为生猪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缩短了生猪育肥期,同时生猪能为温室农作物提供二氧化碳气肥,农作物光合作用又能增加圈舍内的氧气含量。③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有利于粪便管理,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④沼气是清洁能源,可用于生活用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沼渣、沼液又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高效无污染有机肥,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又节约了生产成本。⑤由于沼液中存留有丰富的氨基酸,各种水解酶,某些植物生长素,对病虫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因此它可以用来养鱼,喂猪,做饲料添加剂,防治农作物的某些病虫害,农作物浸种,果菜叶面肥,无土栽培营养液。

1.1.3 “田园五位一体”模式。“田园五位一体”就是将日光温室、沼气池、太阳能暖圈、厕所、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建设共同配套建设的一种模式。

效益分析:①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可以增加热量传递10~20%,冬季室温保持在20度的条件下,省煤1.5吨。利用太阳灶一年可节煤0.3吨,节能炕连灶可以节煤30~40%,提高热效率15%。利用沼气灯提温增肥,可以使温室暖圈常年温度保持在5度以上,有利于种养业的发展。②在“康尔徕”园区,建设沼气池10立方米、太阳能暖圈30平方米、厕所2平方米、日光温室0.7亩、钢架大棚1.3亩、露天瓜菜地1亩的三元梯次结构,每单元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在畜牧业方面,户均养殖商品猪8头,每头猪纯利230元,每户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可达1860元。共计收入2.18万元。

1.1.4 “农牧六配套”模式。“农牧六配套”就是沼气池、节能架空炕、省柴节煤灶、太阳能暖圈、饲草加工机械和青贮窖相配套的模式。

效益分析:沼气池年可节约炊事用煤2吨,节约照明用电折款约100元,利用沼肥可节约化肥、农药折款约400元,即一个沼气池年节本为1200元(每吨煤350元);节能架空炕和省柴节煤灶年节柴2吨或节煤1吨,节支350元,同时达到室内美观,炕灶好烧;太阳能暖圈冬季增加圈内温度,既可保证沼气池安全越冬,又可缩短育肥猪出栏时间,年可出栏育肥猪10头,年效益3000元;利用太阳灶减少炊事用能,年可节支200元;青贮窖(50立方)青贮饲料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舍饲50个羊单位,年效益可达5000元。“农牧六配套”模式年可节本增效9750元,当年可收回投资(投资约9000元),实现了多能互补,转化增值,综合利用。

1.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1.2.1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巴彦淖尔市是农业大市,全市有耕地1000万亩,其中水浇地850万亩。根据调查结果,巴彦淖尔市2006~2008年达到调查要求的农作物三年平均种植面积、产量如下:小麦种植面积189万亩、产量71.2万吨;玉米种植面积209万亩、产量136.5万吨;向日葵种植面积203万亩、产量43.78万吨;番茄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205.27万吨;脱水菜种植面积5.3万亩、产量21.74万吨;面积合计503.3万亩,产量合计:478.49万吨。根据上述调查结果,计算出被列入调查范围的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小麦秸秆85万吨、玉米秸秆183万吨、向日葵秸秆88万吨、番茄秸秆10万吨、脱水菜秸秆1万吨,理论资源量合计为367万吨。

目前,我市秸秆主要有五种利用方式:①作为饲料,主要以玉米、小麦秸秆为主,平均年用量为187万吨,占总量的51%;②作为家庭生活燃料,主要以向日葵、小麦秸秆为主,平均年用量为70万吨,占总量的19%;③废弃和焚烧的秸秆主要以向日葵、番茄和脱水菜为主,平均年用量为59万吨,占总量的16%;④作为还田的秸秆,主要以小麦为主,平均年用量为48万吨,占总量的13%;⑤造纸等工业用途,主要以小麦为主,年平均年用量为3万吨,占总量的1%。主要农作物秸秆未充分利用,作为生活燃料低值燃烧、田间燃烧浪费等比较严重。

1.2.2 秸秆沼气生态循环模式。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星村建设一处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秸秆沼气工程,总投资51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9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126万元。主要采用秸秆生物厌氧发酵技术制取沼气,实现为400户以上的农户提供秸秆燃气,日产气能力达到600立方米。项目可解决400以上农户的生活燃料,节约标煤181.5吨,节约开支12.7万元。

1.3 推广农家肥,发展“三品”农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近年来,我市大力宣传使用农家肥的好处,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一度被冷落的农家肥又“香”了起来。农家肥的推广使用,在实现土地土壤疏松和保水保肥作用的同时,也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市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89家,无公害农产品248个,其中种植业产品192个;畜产品17个;水产品39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46家,绿色食品产品117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6家,有机食品产品31个。

1.4 覆膜玉米后茬免耕技术的推广。覆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就是覆膜玉米收获后,不进行耕、翻、耙、磨等作业,留板茬地进行秋浇,在第二年春播时,把向日葵按照株行距的要求直接播种在玉米茬中间。它是一项集节水保墒、根茬还田、地膜二次利用等为一身的节本增效技术,同时又有保护土壤耕层结构和农田生态环境的作用。其特点是一膜二作、省工、省时、省肥、增温、保水。据测定:第二年,膜内0~20厘米的土层温度比露地高2~3℃,土壤含水量高5.23%,早出苗4~5天,每亩可节水200立方米左右,土壤有机质对照增加3.4克/公斤,全氮含量增加0.17~0.57克/公斤,速效氮含量增加22毫克/公斤,有效磷含量增加0.3~1毫克/公斤,速效磷含量增加8.8~21.8毫克/公斤。经过进几年的试验,每亩可节约成本80元左右,每亩可增产向日葵30公斤,亩增加效益200元左右。这项技术操作简便,被农民称为“懒汉技术”。该技术既体现了节本持续,又实现了高产高效,其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缺乏技术支持。目前生态循环农业在我市农村发展的实践中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生态循环农业如何规划实施、如何推行落实、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管理和引导,没有统一的操作细则,再加上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即使想搞循环农业,也不知道怎样去搞,这些都使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2.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缺乏资金支持。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文件和奖补标准,投资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资金来源单一、投资效率不高等,使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以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为例, 目前我市已经发展起来的沼气项目多属小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 因为建设大型沼气所需资金数额较大,仅靠农户投资往往不足。

3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

3.1 政府重视,加强技术支持和金扶持。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生态循环农业过渡的关键是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 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不断增加资金投入。随着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政府应该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积极探索增加发展循环农业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农村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3.2 转变观念,增强意识。由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我市还没有形成强烈意识,所以应对广大农民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农业的知识,使他们尽快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来源:沈阳农业大学,2011

2 唐满云.关于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来源:农村经济,2004

3 梁贤.关于加强农业科研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来源:关西农业科

篇5

滨州市在培育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中,围绕高效生态,争取“吃干榨净”,初步形成了富有滨州特色,具有良好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产业模式。

一是农作物秸秆-食用菌-休闲农业-菌渣-生物菌肥-盐碱地改造循环模式。这个模式的工艺流程是,将农作物秸秆经过处理加工,制成食用菌培养基。食用菌采摘后,再将培养基加工成生物菌肥。经测算,每吨秸秆可生产食用菌1000斤,产生生物菌肥1700斤,可实现产值4500多元,实现利润1880元。目前,这种模式在滨州呈普及态势,惠民、邹平、滨城、沾化四县区培育了20个食用菌种植乡镇,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家,年消化秸秆26.3万吨,蘑菇年产量达到23.67万吨,品种涉及香菇、平菇、金针菇、双孢菇、黑木耳等近二十个品种,“魁星阁”、“淄翠”、“菇仙”等食用菌产品先后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品牌农产品,全市食用菌产业年收入近20亿元,并能解决5万多人就业。

二是农作物秸秆-青贮-养殖-沼气-农户集中供气-沼液、沼渣-有机肥-果蔬种植-生态农业观光循环模式。该模式把畜牧养殖与秸秆综合利用融为一个产业,形成“农作物秸秆-青贮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沼气-农户集中供气-沼渣沼液-有机肥-农作物生产-生态农业观光”的循环式产业链条。推行该模式,1亩玉米秸秆可生产青贮饲料1.5吨,生产125斤牛肉,可实现产值2100元,实现利润650元。这个模式启动较早,目前全市六县一区全部为国家级秸杆养畜示范县。截止2011年底,永久青贮池总数达7615个,总容积达到150万立方,可容纳秸杆青贮93万吨,解决近10万劳动力就业。

三是农作物秸秆-沼气-沼渣沼液-有机肥循环模式。滨州市把沼气建设作为解决农村新能源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方式,大力推广秸秆制造沼气模式,每年都建设沼气池5000个以上。在推广方式上,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在蔬菜区重点推广“四位一体”模式,种养结合形成了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条。在果树(苹果、梨、桃、枣)种植区重点推广了“猪-沼-果”生态模式,以果园为依托,为果品生产提供优质无公害肥料。实践证明,一个沼气池可保障农户70%的燃气用量,可省电220度,可生产沼渣、沼液15吨,满足3亩瓜、菜、果的用肥需求,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1500元。

四是农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有机肥循环模式。近两年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成为滨州秸秆还田新的亮点。这种技术是以玉米等作物秸秆和微生物为基料,在一定设施条件下发生链锁式反应,产生巨大的生物能和生物能效应,进而极大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1亩生物反应堆可有效转化秸秆10吨左右,可使农民增收节支2000元。目前全市有生物反应堆5万亩,年可有效转化利用秸秆50万吨。

二、多措并举,努力开创循环型农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引导、科技创新驱动、典型示范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全市循环型农业开始破题上路,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初具规模。

一是党委政府积极推动。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发展。党委政府的重视是关键。近几年,滨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滨州市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意见》、《滨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任务目标、发展路径、扶持政策、工作考核等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为协调推动面上工作,滨州市建立了各农口部门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发展循环型农业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分工,形成了协调的推进机制。

篇6

一、目前景泰县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现状

景泰县属西部贫困地区农业县,全县8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农业和农村。2015年财政收入仅为41108万元,相比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还有很大差距。1995年以前,全县12个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都为手工操作,服务手段的不给力,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景泰县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飞速,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狠抓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使全县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化的发展认识不足

一是在营业网点的建设上,不以提高科技技术为主,而仍以传统经营手段为主,靠增加人员等粗放手段来增加业务。二是电子化发展意识浅薄,主动性不强。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大。近几年来,景泰县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商业银行也迅猛发展,但对电子化的发展投入资金不足10%。

2、职工素质低,技术性人才匮乏

由于西部地区贫苦,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沿用手工作业,电子化发展相比南方沿海城市起步非常晚,技术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短缺。就算进入银行,办实事的人特别少,经验又不足,不足以马上胜任,使电子化的发展缓慢无比。其次,广大职工的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大多建设在农村,山高皇帝远,无法形成有效地管理,使员工为所欲为,增加员工培训难度,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困难更上一层楼。

3、计算机网络建设滞后,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升级

就拿县上的计算机覆盖率来说都无法达到全部覆盖,更别说乡下的那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了。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别的地区的乡村土特产成为网络平台的香馍馍时,我县的农民还在为村里啥时候能用上计算机而苦苦奋斗。二是配置的业务处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硬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系统三大平台应用混乱,导致使用效率较低,如当今的银行的网络银行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在这里还远远未实现通用,不能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

4、安全防护问题

检查和调研中发现,计算机病毒仍然是最大的威胁,大部分的计算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病毒侵扰。当计算机出现错误和存在病毒时,工作人员没有经过安全部门的同意就擅自做主带着带有敏感数据的机器去大街上修理,更是一种不负责任且无法谅解的错误,职工在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中还处在初级水平。

二、对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尽快完成网络化建设

在网络建设上和各大运营商合作,加大资金的投入,尽快地把网络化建设搞上去。在软件平台的选择上要争取一步到位,符合将来电子商务发展要求,让人民真正的感受到电子化发展真正的存在在自己的身边。

(二)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紧迫性

农村商业银行的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作用,在制度和资金等影响电子化发展的地方给予大力的支持,把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创新管理制度,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时代进步而不断调整,要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南方发达地区的管理制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安全防范水平。

(四)加快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业务操作人员要先培训后上岗。既要进行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基础知识的培训,也要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其次,对计算机的管理人才既要重培训,又要注重引进。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起步晚,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引进技术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这样既节省了培训费用,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提高电子化的发展速度。

(五)建议与五大行结成战略联盟

农村商业银行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优势是面向农民,面对人群广。劣势是区域性强,没有全国的结算网络。现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的经营发展已经不局限在当地,为了抓住这些能带来经济发展的大客户,要积极和大银行合作,大银行的结算网络大,只要能和他们合作,大银行铺好的路,农村商业银行就可以借他的路走,借以机会学习他们,发展壮大自己,使自己本身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总结: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产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在对金融领域的渗透过程中,通过加速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变革金融运作机制和模式,提高金融行业的成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对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科技创新、制度的完善,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更贴近百姓,贴近市场的发展需要,为人民带来财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城楼,使农村商业银行从真正意义上变为老百姓心中的“百姓银行”。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S834;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2.007

明清时代,广东“稻田养鸭”技术[1][2][3][4][5]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但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广东“稻田养鸭”进入长达20多年的沉寂期。时光流转,沧海桑田,珠江早已不见水道交织、鸭船往来的景象,东莞、佛山等地一望无垠的广袤沙田也早已旧貌难寻。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的城镇,珠三角各地亦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成为“世界工厂”,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只在偏僻的农村还被零散的农户继续使用。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古野隆雄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推出“稻鸭共生”技术,风靡亚洲[6][7][8][9]。这次技术的革新还伴随着环保意识的倡导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人们试图通过传统智慧和现代方法的结合,寻求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广东也积极回应这一时代潮流,率先进行“稻鸭共生”技术的试验。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多个地区进行实践,大多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的运作模式[10]。

1 广东“稻鸭共生”技术的推行与发展

1.1 广州市

广州的“稻鸭共生”技术不仅一直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还是最先引入此项技术的地方。1992年,古野隆雄与鹿儿岛大学万田教授等农业专家一起访问中国,并专门到广东考察珠江三角洲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随后,中日双方专家学者在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当时负责接待和翻译的陆敬雄先生亦籍此机会首次接触到日本的“稻鸭共生”技术,并产生极大兴趣。此后几年,陆敬雄先生发现“稻鸭共生”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和推广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于是萌生了亲自实践的念头。1998年,陆先生决定在广州郊区进行试验。“稻鸭共生”技术源于“稻田养鸭”技术,但它所标榜的高产高效,无农药无公害却令人难以信服。陆先生在白云区九佛镇凤尾村和亲亲农庄两个地方说服农户,取得4亩稻田进行试验,这就是广东最早的“稻鸭共生”试验项目。试验最终获得成功,陆先生也因此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生态系主任章家恩教授得知陆敬雄这一试验项目后,便邀请陆先生和经济学博士张光辉一起成立“稻鸭共生”生态水稻栽培课题组,并得到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的支持。

2001年,课题组在增城宁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下元村设立了10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此次实地试验以种植优质增城丝苗米为目标,大获成功,单产量达600斤左右。实地试验的同时,课题组也一并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

2002年,课题组日渐成熟,对“稻鸭共生”的实际操作和内在机理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生产更具有效益的鸭肉和稻米,课题组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扩大生产规模,在斯庄村建立了100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此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年,生产基地的稻鸭米正式在市场售卖,一市斤稻米的价格为5―7元。价格虽然比一般大米要贵,但仍有不少人表示愿意高价购买这种无污染无公害的大米。之后,因农业用地的规划问题和政府政策的变动,课题组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华南农业大学的增城试验基地,规模在30亩左右。除斯庄村的生产基地外,2002年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障岗村在广州市农委办的支持下也建立了20亩的生产示范基地。此次试验以障岗村委为主要负责人,由农委拨款支持,陆敬雄先生和张家恩教授提供技术指导,雇人进行专门管理。稻米收成以后也是通过市场渠道进行售卖,价格在每市斤5―7元左右。此次小规模的试验取得了成功,稻米价格也令人满意,但稻米的生长周期长,“稻鸭共生”需要的成本投入和技术支持也远远超越农民的负荷。两相比较,农民更倾向于蔬菜种植,蔬菜生长周期短、成本低,几乎没有特殊的设备要求,资金回笼也较为迅速,所以障岗村“稻鸭共生”实验项目于2005年终止。

2003年,陆敬雄和章家恩共同协助广州市白云区恒丰实业有限公司建立40多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生产基地也座落在钟落潭障岗村,是当地唯一一家运用“稻鸭共生”技术进行稻米生产的企业。该公司采用完全自主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统一租地,统一管理,没有农户的参与。缺乏农户的参与必然影响限制了生产规模,进而影响到效益。但这家企业生产稻鸭米的目的不在于市场销售,而是送礼表人情,所以对生产规模的要求并不高。后来,障岗村空气和水源污染日益严重,不再符合生态农业的环境要求,该公司就将“稻鸭共生”生产基地转移到佛冈。因为试验成功,恒丰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扩大生产基地的规模,已达400亩,还有进一步扩张的打算。该公司的稻鸭米也渐为人知,但限于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的不理想,消费者都是自动上门购买,没形成独立的品牌。恒丰实业有限公司打算进一步完善生产和销售系统,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益。

课题组经过实地试验,积极进行理论探讨,已初步形成学术研究体系。陆敬雄、章家恩和张光辉的“稻鸭共生”课题项目于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市科协列为“广州市星火科技计划项目”,2003年获得“中国生态工程最高成就奖”,2005年被列为“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年被列为“国家973工程”。据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章家恩介绍,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实际操作方面基本没有问题。

广州的“稻鸭共生”技术走在全省的前列,从4亩试验田发展到400多亩的生产基地,从农户零散操作到与企业直接挂钩,从个人研究到与高校合作,成立课题小组,理论与实操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稻鸭生产模式。近年来“稻鸭共生”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还被广东其他地区引入,纷纷在当地进行试验。由于看准此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方政府也加入其中,与高校、企业、农户共同携手,形成广东“稻鸭共生”技术推广与普及的大阵营。

1.2 云浮市

云浮的罗定市是广东省主要粮区之一,素以粮食生产面积大、产量高、基础好而著称。该市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截止2007年,全市粮食面积为94.1万亩,总产量为38.4万吨。近年来,罗定市致力于推广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额不断上升。该市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在筹划中,预计在罗镜、太平、罗平、船步等7个镇进行建设,总面积达10.1万亩,参与基地建设农户达3.4万户。基地将采用绿色食品种植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政府部门推动、农业企业带动的经营模式[11]。其中,一家落户罗定的香港食品生产公司,丰智碧全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02年就引进“稻鸭共生”技术生产无公害大米――亚灿米,成为罗定市生态农业的先锋。该公司的“稻鸭共生”技术由台湾的专家教授提供指导,现已在种植田大规模使用。丰智碧全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拓有机食品的市场,突破国际绿色壁垒,坚持环保、高质量、天然健生的生产宗旨,产品“亚灿米”于2006年取得中国中绿华厦有机认证,2008年更是通过日本有机和自然协会认证的审核,成为华南地区目前唯一取得日本有机认证的有机大米。

罗定市的“稻鸭共生”技术主要由企业倡导和推广,以开拓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为最终目的,但缺乏理论研究和技术更新。

1.3 中山市

中山市在2003年7月开始引进“稻鸭共生”技术,作为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由民进中山市委员会、联合民进广东省委会科工委、华南农业大学总支、市农业局和南朗崖口村委会共同推广。中山市崖口村自然环境良好,水源、土壤、空气基本不受污染,符合“稻鸭共生”技术较高的环境要求。华南农业大学于2003年夏种之前提出在崖口村进行“鸭稻共生”试验的设想,马上得到政府部门各方的支持。经崖口村村委会的应诺,中山市有关部门成立试验小组协助华南农业大学有关水稻专家和中山市委会的相关农业专家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崖口村开辟了200多亩的“稻鸭共生”试验田。夏种的试验成果颇佳,亩产量比传统的水稻耕作约增收400元(试验增加开支约300元),纯收入增加100元/亩。2004年,中山市的“稻鸭共生”获得技术立项,有专门的经费拨款用于试验和示范。同年,经研究,民进省委会把推广“稻鸭共生”技术作为“发挥优势,探索新途径,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纳入计划,并拟“建立相对稳定基地,长期跟踪,做出成效”。此后,民进省科工委、华南农业大学总支、中山市委领导和专家160人次前往崖口村,现场指导种养工作。省科工委主任杨关福教授亦多次代表省、市民进向崖口村赠送国家级优良鸭苗,用于推广试验。

中山市的试验工作主要是由华南农业大学的张建国教授提供技术指导,华南农业大学“稻鸭共生”课题小组提供水稻和鸭子品种,派穿针引线,积极推广,农民自主进行试验,政府并没有直接介入。农民生产出来的稻鸭米由广州市科誉有机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收购,收购价为130元/担,远远高于市场价20元/担。该公司以收购回来的优质稻鸭米为原材料,稍作加工,向市场推出“科誉鸭稻丝苗米”,每公斤14元,价格虽高,但“无公害大米”的招牌仍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来购买。

“鸭稻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试验成功,引起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为更好地在中山推广该项目,中山民进在2005年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逐步推广安全稻鸭生态种养方式的建议》,该提案引起了中山市农业局的高度关注。中山市农业局随即采取了四项措施来推广及应用“鸭稻共生”技术:一是加大政府投入;二是利用中山日报、中山电视台等宣传媒体,积极向农户推广,并在中山市农学会主办的《中山农业科技》2005年第二期刊登“稻鸭共生”的技术要点;三是组织各镇区有关人员和水稻种植大户(21户),参与在大涌镇举行的专题讲座,旨在“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提高米质,提高稻田产值和效益, 推广生态种养技术,推动和发展生态农业”;四是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稻鸭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创立中山市的品牌。经过多方努力,截止2005年秋收,中山市“鸭稻共生”面积由最初的10亩试验田,推广到1000亩,饲养“稻田鸭”25000只,总产值140多万元,增收27.5万元。此外,崖口村还在2006年初开始向有关单位申请有机大米示范基地的认证[12] 。现阶段,在崖口村的9个生产小组中,每个小组拥有25―30亩的稻田,这些稻田都归集体所有。每年崖口村会安排四个生产小组在其上进行稻鸭共作。其中,稻米品种为胜巴丝苗米,鸭子品种为三水白鸭。一般情况下,村民会在插秧前施用有机肥,插秧10天后放鸭下水, 每亩约25―30只,鸭群全体后在稻田觅食,直到禾苗抽穗灌浆时才赶鸭上田。据当地反映,经济效益不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除了崖口村外,大涌镇农业服务中心也在2005年5月应用“稻鸭共生”技术,并在大涌镇青岗社区白蕉围设有40亩的试验田。在试验之初,选用的水稻品种为粤丝占,鸭子品种为麻鸭,每亩约放鸭20只,共800只。2008年下半年,当地“稻鸭共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试验田的面积增至60亩,放鸭数也增加到1200只,其中包括水鸭和麻鸭两个鸭子品种。到2009年年初,大涌镇青岗社区白蕉围已有“稻鸭共生”试验田800多亩,田中放养鸭子10000多只,生产了经过国家测定的优质大米80多万斤,总产值达70多万元,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近年来,中山港口还有地产商打算引进“稻鸭共生”技术,在楼盘四周种上600亩左右的稻田,打造生态楼盘,以吸引买家。由此可见,“稻鸭共生”技术不仅能给农民带来利益,实现增收,还能为商家创造获利空间,将“生态”这一概念从农业延伸至商业。

中山市“稻鸭共生”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与派服务社会、帮农致富的活动紧密结合,并联合高校,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队伍,共同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还将派的社会服务提高到参政议政的层面上,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4 清远市

清远市位于北江中游、南岭南侧和珠三角州的结合地带,山清水秀,被人美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近年来,清远的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型,以山地农业为突破口,致力发展“三高农业”,现已建立反季节蔬菜、北江水产养殖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其中,连山县太保镇于2003年引入“稻鸭共生”技术,大力发展有机水稻的种植,已初见成效。连山县是壮族瑶族自治县,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几乎没有受到工业污染,而农田的灌溉用水均来自山泉水自然降雨,十分适合种植有机水稻,是实施“稻鸭共生”技术的理想之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让连山县民族食品有限公司和珠海市农丰进口公司一起开展有机稻的种植项目,并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病虫害研究室合作,在连山的高山耕地带建立了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该基地还承担了国家“973”重大项目、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科技专项――“优质有机稻米生产全程监控技术”研究。基地积极与当地农民合作,签订协议,农户种1亩有机稻,就能得到170元的种子和肥料补助,收成后由公司以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目前,连山县的有机大米13元一斤,价格较高,但仍热销于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大中城市。有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连山县的有机稻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500亩发展到2007年的1万多亩,2009年估计可达2万亩。

连山县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以种植有机稻为主,“稻鸭共生”技术重点运用于天敌防治和消灭病虫害方面,并没有发挥其最大效应。具体做法是:“当稻苗长到三叶期时,农民就把一批出生不久的鸭子赶进稻田。从此,鸭子就留在稻田里自由生长。草和虫是鸭子的饲料,鸭子的排泄物是稻田的天然肥料。鸭子还可控制无效分蘖。加上诱虫灯,不需要喷化学农药,稻田的病虫害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等到水稻齐穗而且灌浆下垂时,再把长足个体的鸭子从稻间赶出来”[13]。

清远市连山县的“稻鸭共生”技术由企业牵头引进,与有机农业的产销紧密结合,但却没有作足够的推广与应用。“稻鸭共生”技术的各项生态效应和“稻鸭兼收”的经济效应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5 湛江市

湛江市盛产雷州大米,其中位于雷州的222亩东西洋田更有“粮仓”之称。但该地区的稻米生产因缺乏组织推广和科学指导,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农民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较低。直到2003年,雷州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引进雷穗粮食发展有限公司,着手打造雷州大米的市场品牌。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通过推行统一品种、技术、管理、质量、收购、加工和销售的“七统一”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和科研开发,建立了杨家镇北坡油菜基地、前塘优质水稻基地以及白沙镇白皖棉花试验基地;另一方面与农户签订种粮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收成后直接收购,订单收购价在市场的基础上上浮25%―30%。如此三方合作使雷穗公司成为广东省首家“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企业。雷穗公司作为湛江市粮食产销的龙头企业,依托雷州市72万亩大面积优质水稻主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与加工,建立了1000亩绿色优质水稻科研基地和3万多亩订单水稻基地。

2004年,雷穗公司总经理李华春在报纸上看到“稻鸭共生”技术的相关报道,决定试种。同年5月正式引进“稻鸭共生”技术,在雷州白沙镇北坡基地种植20多亩的试验田,效果甚佳。该公司的“稻鸭共生”模式以水稻种植为主,鸭子养殖为辅,鸭子下田主要起着“缓施肥”和防治福寿螺等有害生物的作用。收成时水稻产量一般与常规同类水稻产量持平,甚至超过。因整个过程都不施化肥,稻鸭均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两者收益加起来,可增收50%左右。

经过努力与协作,雷州的稻米品牌“雷穗”先后获国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公司生产的家泰香米等8个产品荣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被评为广东农业类名牌产品,是粤西地区第一家拥有绿色食品大米认证的厂家。现在,“雷穗”牌优质大米系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

湛江市的“稻鸭共生”技术由当地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引入,并组织试验,评估经济效益。虽然因为产业化生产的欠缺和政策性扶持的空缺,“稻鸭共生”技术在湛江并没有被大范围地使用,但无论如何,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其“公司+基地+农户”的链式化生产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推广“稻鸭共生”技术,开拓生态农业的市场份额均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1.6 肇庆市

肇庆市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岭南历史名城肇庆的北部,具有丰富的林业、矿产和水力资源。怀集虽然山地面积居多,但耕地面积也有41万亩,连片耕地也将近20万亩,是发展“三高”农业的好地方。近年来,怀集县致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以镇为单位,全县向省农业厅申请统一认定19万亩无公害产地,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各生产单位开展多种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项目。响应政府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项目的呼吁,怀集县于2006年引入“稻鸭共生”技术,并在诗洞镇琴模村建立连片200亩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与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基地”。该基地由原香港大地基金会郑一石主席、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和香港商人陈海明三人联合创办,采取与村民直接合作的方式,统一技术指导,进行实践生产。一方面,基地提供优质稻“丝苗选”种子,在稻区建立数十个鸭棚,投放3000只鸭苗;另一方面,村民以土地入股,负责整造的劳务。整个过程不施任何化肥和农药,只利用鸭子进行补肥、中耕和除虫,到2006年年底,200亩的稻区金黄连片,穗香满野,出产的稻米被称为“鸭造米”。收成后,基地按每担干谷220元的保护价回收,亩产值低于600元的则由基地补足,高出的部分留作琴模村农业的发展基金。据统计,基地的“稻鸭共生”水稻生产模式比传统的水稻栽种模式要高效3―5倍。

诗洞镇琴模村不仅是“稻鸭共生”技术的示范基地,还是肇庆市有机农业的主要推广场所之一。2006年10月,香港大地基金会、香港嘉诺撒圣心书院、怀集县教育局和诗洞镇委联合举办“广东怀集活力有机农业培训营活动”,活动的主要行程是到琴模村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与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培训和实践。目前,基地已举办了多期的培训营实践活动,对传播环保意识,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

肇庆市怀集县“稻鸭共生”技术的引进主要由基金会组织牵头,与高校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合作,并寻求商业的资金支持,形成产销统一的运作模式。技术引进之后,更与当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业的策略紧密结合,将相关的概念和理念推向整个社会,更重要的是作出了让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创新性尝试,并让非营利性的社会第三部门参与其中,这对于转换概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1.7 深圳市

深圳市早在1995年就在龙岗区创办了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它集生态农业、环境科学教育、农业技术科研培训试验功能于一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新型农业示范基地,面积由当初的1025亩增至4675亩,各方面的运作都日趋成熟。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和龙岗区政府合作,在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组建成立了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并开辟了48亩“袁隆平超级杂交稻” 试验田。2008年,试验田引入“稻鸭共生”技术[14],水稻品种为超级杂交稻,鸭子品种为“金定鸭”和“四川麻鸭”,情况良好,鸭子和水稻全天候同生共长,相互促进。

碧岭农科园引进“稻鸭共生”技术意在试验和科研,并令其成为展示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的对外窗口,而并不在于当地的推广和普及。它为当代城市,特别是农业比重极低地区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1.8 其他

广东省的江门新会、阳江、东莞等地也在近年引入“稻鸭共生”技术,把它作为科技支农,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这些地方也开展试验田活动,并尝试与市场结合,寻求生产和销售的最佳途径。但因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生产规模、市场定位等问题,这些地方的试验活动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果。

2 广东“稻鸭共生”技术的特点

民国时期,广东的“稻田养鸭”技术进入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的阶段,但直至建国初年,广东的“稻田养鸭”技术还是以传统的放鸭下田为主,不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还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种养面积越来越小,日渐式微,当年“鸭埠之制”的盛况早已不再。很显然,传统“稻田养鸭”的粗放型种养技术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广东“稻田养鸭”技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高校研发的智力支持,正式完成技术转型,进入“稻田养鸭”技术的现代阶段:稻鸭共生。响应生态农业和科技支农的号召,“稻鸭共生”技术在全国得到大力的推广,而广东对这一技术的推进与运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2.1 “鸭―稻―田”的生态系统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已从区域巡牧发展到全天候放鸭,形成了鸭―稻―田的内部生态系统。区域巡牧以圈养结合为特点,白天时把鸭子赶到指定范围的稻田里放牧,夜里则把鸭子赶回棚里圈养。这种放养方式适合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鸭子为辅的生产模式,可以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却缺乏稻鸭兼收的双赢。而“稻鸭共生”技术为全天候放鸭,要求雏鸭在下田后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直到水稻抽穗为止。这样,鸭、稻、田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系统,三者互利互助,共同促进物质能量的科学流动,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

“稻鸭共生”技术属于地方农业科技范畴,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成本比传统模式高,需要搭建鸭棚、拉开围网,需要保持稻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水稻和鸭子的品种选择有特定的标准,还要开拓销售渠道、占据市场份额,这一系列的软、硬件设备和要求都不能由地方政府或农户本身独立承担。于是,广东各地更多地是选择“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即由企业牵头,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高校进行研发和技术指导,通过与农户下订单或签约的方式,实现产销一条龙的运作机制。这既增加了稻鸭生产的灵活性,又保障了产销双方的经济效益。为“稻田养鸭”的现展提供新的思路。

2.3 “有机食品+生态农业”的双赢局面

“稻鸭共生”技术的推行与运用,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有机食品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经“稻鸭共生”技术生产出来的有机大米和无公害鸭肉品质优良,虽然价格较高,仍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同时,“稻鸭共生”技术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推广项目之一,将相关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阶层。促进了有机食物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与普及。有的地区还将运用“稻鸭共生”技术的田区定位为观光农业园和农业科技的研发基地,这对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起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3 结语

广东“稻田养鸭”的现代技术阶段,充分利用了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并以“稻鸭共生”为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试验和实践。“稻鸭共生”的技术要求严格的量化标准,深化理论研究,将单一的技术追求上升到系统协作的层面上,初步形成了规范的、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种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蒋祖缘. 明代广东农业的飞跃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1985,(4).

[2] 陈启汉. 清代广东农业的恢复和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1987,(1).

[3] 烈.明清广东养鸭业略说[C]//倪根金.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台北:万人出版社,2005.

[4] 吴建新、赵艳芝.明清以来广东的生态农业类型[J].中国农史,2005,(4).

[5] 吴建新.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6] 沈晓昆.“稻鸭共作”古今中外[J]. 中国禽业导刊,2004,(8).

[7] 张建华. 稻鸭共作技术链接亚洲[J]. 中国禽业导刊, 2004,(15).

[8] 沈晓昆,王志强,戴网成,等. 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重要进展[J]. 中国稻米,2007,(1).

[9] 张孝安. 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普及现状[J]. 世界农业,2007,(4).

[10]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J]. 生态科学,2002,(1).

[11]徐靖. 罗定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N].南方农村报,2008-10-30.

[12]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委员会.科技支农、生态富农――民进广东省委在中山市崖口村推广“稻鸭共作”小结.民进广东省委社会服务工作交流暨表彰会,2006.

[13]胡家勤、黎莉.连山太保“稻鸭共作”种植有机稻[N].清远日报,2008-11-05.

[14]刘启达. 袁隆平超级稻田推行“稻鸭共生”[N]. 广州日报,2008-04-16.

A Research on Ado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growth of Rice and Duck" Technique in Guangdong

ZHANG Bo1,QIU Junchao2,LUO Chengcheng3,WANG Yufeng1,XIANG Anqiang1

篇8

我市按照生态经济学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市域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找准产业定位,不断壮大“农”字号工业产业集群,使工厂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终端市场,一举扭转了农民“提篮小卖”和农产品贱卖的被动局面。

按照农业区划,集聚工业板块。我市西南、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东部和中部为平原湖区,按照这个地势,我们将全市化为西南、西北水果生产区和东中部粮棉油生产区。相应建立了果蔬食品工业和粮棉油加工产业区,通过政策激励,引导项目向产业区集中。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已容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家,形成了酿造、食品、纺织等大规模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00多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业板块的形成,农产品的价值迅速提升。“农”字号工业不仅使本市农产品不愁销,还“吃掉”全国各地运来的大量油料、棉花和水果等。

依托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带。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就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通过宏观引导,将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开发更高层次的产品。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枝江酒业的技术、市场、品牌和资金优势,拓展围绕白酒生产的下游企业,形成了拥有2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和多元化产业格局。2007年,枝江酒业集团收入25亿元,其中由延伸产业链创造的收入就达到10亿元,占40%。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加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坐在家里,就有企业上门收购农产品,甚至出现未种先销和未产先销的“抢购”局面。

对接国际市场,放大规模效应。我们瞄准国际市场,批量、重点兴办外向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农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近年来,共兴办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0余家,年出口额达3000多万美元。棉花是我市传统农业主打产品之一,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引进香港等地一批大型棉花深加工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医用卫生材料等120多个品种,出口到北美和西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阔的市场吸引棉纺企业顺势扩规,形成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规模效应。目前,仅纺织行业规模企业就有26家,配套企业60多家,棉花加工规模达到50万锭,2007年实现产值15亿元。

按照企业需要调整农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原料大车间

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依托工业带动农业发展,把农产品基地建设视为工业生产流程的第一个循环点,有目的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企业的巨型原料车间。

围绕支柱企业,实施区域化种植。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食品酿造、纺织等四大支柱工业。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趋紧问题日渐突出。我们按照“市场引导企业,政府服务企业,农民跟紧企业”的思路,规划和布局农产品生产,以支柱企业为圆心,就近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根据测算的支柱企业加工原料需要量,确定种植面积,组织专业化生产,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目前,我市已建成基本满足企业需要的农副产品基地70多万亩,不仅缓解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吃不饱”问题,还为广州、长沙和重庆等大中城市输送了大量的鲜活农产品。

服务品牌打造,组织标准化生产。在创工业产品名牌中,我们首先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对农产品基地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制度规范等管理制度;健全基地管理档案,与种植户签订质量合同书,强化基地农产品质量管理。目前,全市无公害粮食、油料、水果和优质棉花基地面积达到160多万亩,确保了供应给企业的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还积极引导基地搞好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共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3个,培育20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增无公害品种16个,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

依靠龙头驱动,粘牢利益化接点。经过几年摸索,我市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多种农企利益粘合模式,用“龙头”企业来内联种植基地,外联消费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预付定金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进行适度规模生产,达到了企业发展、基地壮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以鸿新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果蔬食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市30多万亩柑橘和蔬菜基地发展,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农民收入连年以两位数速度增加,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3元,位居湖北省县(市)区前列。

着眼于城乡一体化经济格局,让城镇成为区域经济领头雁

近年来,我们突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空间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吸引大批客商投资和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洗脚进城”,使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雁。2003年以来,我市9个乡镇共引进客商项目投资70多亿元,吸纳农村人口6万多人,大大提高了城市化率。

一是傍道兴镇,发展道口经济圈。汉宜高速公路纵贯我市东西,在我市留有两个道口。我们主动接受沿线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加大道口附近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完善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努力构建具有竞争活力的优势平台,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以“放水养鱼”的方针放手吸引埠外资金进场开发,使汉宜高速公路俩道口所在地仙女镇和安福寺镇成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两大看点,这两个镇出现了大量上班在工厂当工人、下班在田间理农活的“双栖农民”。

二是沿江兴镇,激活港口经济圈。我市沿长江港口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沿江日新月异的城镇逐渐形成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长

江北岸的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和白洋等镇,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推动城镇建设与乡村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吸引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辖区落户,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亿元。纺织卫材和食品饮料等工业柱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我市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三年沿江城镇吸纳390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和兴办二三产业。

三是临站兴镇,壮大站口经济圈。全国第二条南北大动脉焦枝铁路横贯我市,境内设有2个客货车站和1个铁路二级编组站,货物年吞吐量达2000万吨。我市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车站带来的物流、商机流和信息流,大力发展站口经济,形成了以三个车站为轴心,短轴5公里,长轴15公里的椭圆形站口经济圈。近年来,铁路站附近的三个镇充分利用铁路优势,大刀阔斧发展镇域经济,吸引韩国等地30多家企业落户兴业,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果蔬食品加工特色,在湖北省乃至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

不断拓展现代农业新视野,将乡村建成都市的后花园

在发展市域经济中,我市确保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弥补人文景观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陷,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观光、体育休闲和循环等现代农业,使乡村田园不仅是工业的原料车间,更是整个市域经济生态系统的“氧吧”和都市“后花园”。

一是启动观光型农业。我市以农村丰富的果林、田园等自然风景资源为依托,启动以农村周边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观赏农村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型农业。三峡桃花艺术节已成为我市一年一度开春旅游的传统盛会,已连续举办了7届,除万亩桃花笑迎八方宾客外,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入园观光,增加门票和农家接待收入,还提升了当地白桃的知名度。我们还鼓励农村开发荒山荒坡种植景观林木,既可为城镇建设提供苗木花卉,也为游客提供旅游去处。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沿江汉大道和318国道宽1公里长20多公里的园林观赏带。

篇9

在农业发展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帮助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够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动农村人口更好地就业,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内涵分析

1.生态农业具有循环的内涵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其中心便是生物组分,这本身便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含了生物、社会以及经济三个方面。在进行农业实践的时候,将生态经济系理论应用进来,最后形成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协调、整体、循环、再生、非常重视各个农业结构之间的调整和完善,并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接口的建立,从而形成良性产业链。此外,还要求不同的专业、产业和层次部门更好地协作,提高管理的综合性。比如形成桑基鱼塘、稻田养鱼、农林复合经营系统,都能够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很好地体现出来。

2.生态农业具有绿色的内涵生态农业的本质便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非常关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传统农业中也存在很多进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合和调整的系统,不但切实提高了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率,还能够抑制有害物质,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随着生态农业理念的落实,更需要将绿色农产品生产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将农产品安全优质、食品健康作为核心,通过产品标准化生产手段来进行农业的整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生态农业具有低碳的内涵通过分析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不同工艺流程可以发现,生态农业能够更好地共享资源,切实提高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能够排放更少的污染物,从而真正做到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将水稻种植作为案例,在种植水稻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多的温室气体,进行稻鱼共生系统的建立,能够通过鱼类活动来搅动土壤,从而很好地降低甲烷的实际排放量。

4.生态农业具有高效的内涵高效主要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分别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比较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以及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方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为了做到回归自然,可以将农业生产力牺牲,但是我国不同,我国人均耕地占有率非常少,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通过系统结构改善、系统管理加强和增加系统养分循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投入的更多。所以,我们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切实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效益。并且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的稳定性更高,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二者协调发展,便必须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问题解决措施。

1.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首先,政府行政部门没有进行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分析。生态环境发展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还是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及监督制度,我国目前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干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和系统。其次,农业生态化发展程度较低,无法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协调的作用。随着经济转型改革的进行,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更加重要,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发展并没有真正实现,独立发展模式也给跨区域的资源协调和配置以及联动发展造成了阻碍,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时候市场竞争力提高缓慢。最后,政府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存在一定限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旅游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给农村产业链的拓展提供了思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主体往往是农村的家庭,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化产品等概念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融入。

2.技术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我国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生态农产品加工时,技术水平落后,相关的设备资源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生产规模也有了明显的扩大,产品多样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销售的时候依然通过传统的方式来销售,加工也不够精致,没有能够将产品所具备的附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专业人才的数量比较少,人才体制支撑也不够完善,人才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在产品加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完善人才体系。首先,当前无论是农业经济发展还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都非常有限,优势人才以及技术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向农业经济发展倾斜;其次,没有给相关技术人才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体系内部和人才技术创新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这也给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生态经济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笔者上面分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1.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1)建设干部考核制度,协调农村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虽然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承载力依然很差。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不但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让经济发展和资源发展更加协调,在考核的时候,把生态环境指标看成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的效果才可能真正提高。其次,需要根据政府生态功能区域来做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规划,进行都市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生态经济区的建立,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资源情况来对农业生态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进行都市内经济发达区域建设指的是建设产业开发区和促进示范区,进行观光型和生态化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的功能从以往的单项功能转变成为多项功能。进行示范区的建设,能够进行优质品牌的培养,做好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行经济走廊建设指的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完善来进行优质果蔬、粮油和肉类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展区域发展模式。在进行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发展那些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行业,推动生态农业产区的发展。再次,需要做好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重视农业问题的研究,提高农业发展的品质,切实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最后,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将信息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做好市场环境的研究和生产规模的调查,从政策和资金出发来推动农业生态功能区更好的发展,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帮助农村更好地发展。(2)做好市场调研,完善评估制度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便必须对乡村旅游和乡村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布局前,必须充分调查市场情况,准确定位旅游产品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交通、资源以及市场进行合理评估,让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能够发展得更加和谐。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完善乡村旅游环保制度,从而给乡村旅游更好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乡村旅游进行引导和扶持,完善健全环境评估和审批制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进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育的力度,重视节能环保及时的引入。需要给排污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确保环境和乡村旅游二者能够发展得更加协调。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帮助其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发展规划出发合理地使用新资源和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更好的进行。对于游客的行为也应该进行监督和引导,帮助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设施设备上可以进行标语的张贴,提醒游客的相关行为。

篇10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资本一起下乡农村的还有互联网。互联网进入农村产生两件事: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即大批日用商品进入农村,而农村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而在这一进一出中,催生了价值万亿元的大市场。

盈利方式:特色农产品互联网电商

扶持力度:中央2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电商

人口逆流,引爆休闲、生态农业

拥有全国70%休闲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市场却处于不饱和状态。因此,休闲创意农业去年迎来“井喷式”发展,这为工商资本在农业掘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大力提倡循环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而生态农业注重环保、绿色、循环、有机,既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也可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优越条件,从而吸引更多高消费城市人口进入农村,拉动农村消费水平。

盈利方式:休闲创意农业、生态示范园

扶持力度:国家对休闲农业扶持力度很大,包括从资金、土地等各方面均有政策;而生态农业更是国家重点发展项目,补贴金额十分大,动辄数以百万元、千万元计。

农村升级小农镇,农业地产成为新一轮

篇11

自1924年德国农学家鲁道夫•斯蒂纳最先提出“生态农业”概念以来,国外学者和生产者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认识不断改进和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国外生态农业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保护,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不高的负面影响。如Postel(2001)指出生态农业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主要依靠豆科作物为土壤提供氮素营养成分,容易造成钾、磷养分缺乏,并且由于钾、磷养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往往导致生态农产品产量减少,减产幅度在20%~30%。[1]另外,JelleBruinsma(2003)认为生态农业由于过度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轮作中常常种植产量较低的牧草和豆科作物,同时为了减轻对土层的破坏,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增加了人畜劳力的用量,减少了机械设备的使用,降低了劳动生产力,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生态农产品生产范式虽然成本低、售价高,但是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并不高。并且由于生态农产品数量少和农户所在地区分散,增加了产品的销售费用和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了经济效益。可见,国外生态农业建设重视生态利益,宁可牺牲经济利益来保证生态利益。

(二)在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上,国内生态农业建设强调综合效益

自20世纪80年代初叶谦吉教授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研究等。[3]近年来,在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益上,一些学者如韩东娥和李先萍(2001)认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农户追求的是产量产值和经济利益。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由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相对过剩,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农产品的生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户在开发资源、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资源保护和生态社会效益,这种农业属于现代生态农业的阶段。这种现代生态农业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内涵,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4]李文东、杨立刚和鲁明中(2005)提出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利益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利益,生态农业不会被农户所接受。[5]杨新荣(2014)指出建立生态经济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从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农业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大部分学者偏重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但是在生态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利益的互动协调关系中,对于经济利益激励诱导的机制和作用研究较少。

二、生态农业的投入产出特性

农业的生产过程是从投入生产要素到产出农产品的过程。相对于一般普通农产品,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有其特殊性。影响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众多,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信息。产出即生态农产品的特质也与一般农产品不同。概括起来其投入产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生态农业的投入特性

1.劳动投入特性。

劳动力投入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的主要生产要素,通常,生产生态农产品需要花费更多的劳动力来部分地替代农药化肥的使用,因此,生态农产品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生态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密切相关,其中劳动力的质量更为重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其他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组织生态农业生产,保证了产出。

2.技术投入特性。

生态农业倡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为了能够维持和获取一个相当高的产量,因此,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与推广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生态农业的技术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轮作和间作、复种、套种等传统技术,也包括现代生物学和低能耗等生产技术,在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不是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可见,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

3.土地投入特性。

土地是稀缺资源,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借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决定着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格局和水平。土地有其自然的属性和特性,其边际贡献是有限的,土地的边际报酬率是递减的。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农户在耕种有限土地时,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4.信息投入特性。

信息是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信息对于面广而分散的生态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才能减少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

(二)生态农业的产出特性

1.生态农产品的信用产品特性。

生态农产品的质量特征具有信用产品的特性,[7-8]不同于搜寻产品和体验产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既不能通过搜寻也不能通过体验来确定产品中涉及食品安全的农药残留量、抗生素、有害致病菌以及涉及营养与健康的营养成分含量和配方比例。也就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态农产品的生态特性不直接表现在农产品的外观上,在交易时不能为消费者所识别,在消费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能很快显示,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会为消费者所发觉,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生态特性的不易识别性和消费效果的滞后性将导致市场上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和生产者生产假冒产品的机会主义行为。

2.生态农产品的价格特性。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产品价格的基础与决定因素。生态农产品的价值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成本、技术、信息及合理的利润。由于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未来社会清洁环境的成本,提高了生态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因此,从价值上看,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比一般农产品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价格和经济利益高于一般农产品。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投入产出现状分析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投入现状分析

1.高素质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就业人数总量递减,然而,就业人数的学历层次却呈现出了提升的趋势。例如浙江省安吉县是2000年农业部等七部委批准的50个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近年来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通过调整教育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撤扩并174所中小学,新建职业高中、职业学院等一批现代化学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出现了8个教育强乡镇,全县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县总人口的56%。我国农业高素质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高素质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使生态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大提高。因为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不但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数量,而且可以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农业新物种塑造、新的生物农药的开发、新的生物固氮技术的应用、新的微生物加工技术、太空育种和海洋农场等方面的生物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优化,并促进了农产品经济、生态和社会利益的目标一致化。

3.政府确保耕地面积红线取得成效。

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多公顷,之后出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至2008年达到1.2亿多公顷,由此我国耕地面积维持这个稳定状态,至2012年我国生态农业耕地面积达到1万多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约0.01%,这是政府部门积极保障耕地面积红线的结果,由此保证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的供给。

4.信息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推动。

耗电量是衡量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据调查,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产品总耗电量300亿千瓦时~500亿千瓦时,大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能耗产业。201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能比2007年耗能增加1倍,按此发展速度,20年内耗能将增加100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为农户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指导,有利于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减少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增加生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为消费者甄别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增加有效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从供求两方面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产出现状分析

截至2012年底,我国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产量与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从产地面积看,全国共有7.6686万个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其中,有效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的产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9%。其次,从产量来看,全国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总量2.8亿吨,约占全部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35%。再次,从抽检合格率来看,在全国累计公告1047个颁证农产品地理标志中,连续4年抽检合格率达到了100%;另外,连续5年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于98%。最后,从规模和价格来看,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平均产品生产规模超过300公顷;相对于一般普通农产品,贴标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普遍提高了5%~10%,超过50%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价格比当地一般普通农产品价格提高了20%以上。[9]

(三)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经济,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土地分散经营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规避农户分散经营的劣势,充分发挥生态农业规模经济的优势,是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保证农户收入增加和经济利益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充分考虑农户在不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激励来实现生态农业的规模经济发展。[10-11]

2.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投入不够。

科学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但是,由于农户的积累有限和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和积极性增加投入来进行生态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教学与农业生产的需求脱节,以至于我国的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尚不成熟,急需要挖掘传统技术和普及易推广、效益好的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如病虫害防治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通过完善乡镇农技综合技术服务,以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投入不够与生态农业建设需要生态技术支撑之间的矛盾。

3.生产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较高,妨碍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由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需求与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资本存量较少的供给之间存在矛盾,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投入的机会成本较高,阻碍了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导致了生态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和资本的缺口是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总之,虽然我国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两方面的相对不足,以至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构建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利益诱导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在产品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当农户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等于消费者愿意能够购买的数量时,生态农产品市场达到市场均衡状态。D1表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S1表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E表示市场均衡点,Qe和Pe分别为生态农产品的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D2表示一般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S2表示一般农产品的供给曲线。由于生态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生态特性,市场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较为敏感,在价格变动相同的条件下,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一般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因此,降低价格能有效扩大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经济利益。生态农产品的供给曲线S1是一条折弯的市场供给曲线。当市场供给量较小时,生态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原因在于生态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较高,市场上生态农产品成为稀缺产品,价格上升造成生态农产品的收益高于一般普通农产品的收益,农户会大幅度增加产品供给量。当市场供给量较大和市场规模扩大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生态农产品会逐渐取代一般普通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市场上的主流,生态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会随之降低,趋向于一般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弹性。在我国,由于生态农产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供给弹性较大。但是,从目前我国生态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来看,在需求方面,由于生态农产品的信用产品特性,消费具有滞后性和累加性,并且价格高于一般农产品,造成需求相对不足;在供给方面,由于劳动、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特殊的投入特性,造成较高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态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市场的供求的相对不足,实际市场规模Q要小于均衡时的数量Qe,需求价格P1则高于均衡价格Pe,生态农产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下文将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视角对生态农产品利益诱导机制构建进行经济学分析。生产者剩余是指市场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差。市场价格为P1,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在供给曲线S1上的P2,生产者剩余为b、d和f表示的面积之和。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市场价格为P1,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在需求曲线D1上,在市场规模Q的范围内,消费者剩余为a所表示的面积。相对于市场均衡价格Pe,在全部的生产者剩余中b所表示的面积为消费者由于承担了较高的价格,而转移给生产者的部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c和e表示的面积,是一种经济福利损失,是生态农产品供给和需求都相对不足造成的结果。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经济利益作为诱导力促进投入产出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理或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中,生态农业企业或农户是独立的经济主体。“经济人”有限理性的特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生态农业企业或农户的合理目标。正如上所述,生态农业有特殊的投入产出特性,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逆向选择。通过经济利益诱导,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剩余,降低或消除经济福利损失。利益诱导就是通过经济激励激发企业或农户的动机,诱导企业或农户的行为,从而发挥企业或农户的内在潜力,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图1中,通过投入和产出激励诱导,农户行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利益诱导产生动力,从而激发潜能,诱发企业或农户的行为朝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努力,通过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减低价格,扩大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使短缺或不足的生态农产品市场规模或供给量Q增加到Qe,从而减少生产者福利损失,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构建框架

本文将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功能模块分为投入利益诱导和产出利益诱导,其中,投入利益诱导分为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和信息诱导,产出利益诱导分为价格利益、规模经济和高额利润诱导。

1.生态农业投入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

本文从资金、劳动、技术和信息等投入要素的视角分析投入层面下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

(1)资金投入的诱导机制。

资金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基础。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是实现利益诱导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金融方面降低生态农业的融资成本,包括获取资金的交易费用等。农业金融体系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门槛,扩大融资范围等行为都有利于减少生态农业的资本使用成本,扩大利润。另一方面,资金使用成本的减少有利于引导其他行业资金向生态农业的流入,从而产生资金集聚效应,诱导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2)劳动投入的诱导机制。

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包括要素流动和要素集聚两个方面,前者与要素价格有关,后者与要素溢出效应有关。在要素流动方面,生态农业劳动力价格的提升有利于吸引相关高素质人才向本行业流入,进而利于诱导本行业高素质劳动力的集聚。在要素集聚方面,劳动力要素在生态农业的集聚,使得本行业内部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进而推动本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3)技术投入的诱导机制。

技术投入的利益诱导主要涵盖了两方面,一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生态效益提升,生产成本下降,推动了经济利益目标和生态利益目标的趋同。技术进步实现了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循环优化,进而使得技术进步在利益诱导机制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4)信息投入的诱导机制。

供需双方信息平台的搭建,不仅降低了生态农业获取市场渠道的交易费用,同时优化了市场机制,使得生产方更加易于获取需求信息,供需实现均衡。另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得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实现了更加充分的了解,有利于生态农业拓宽消费市场。

2.生态农业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

本文试图从价格利益、规模经济和超额利润三个方面分析产出视角层面下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

(1)价格利益诱导。

该项机制的实现,需要充分应用政府在价格调控上的宏观职能。对于生态农业,应当制定高于一般农产品的均衡价格水平的最低价格。以此,推进和支持生态农业的获益和发展,并保护生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领域农业从业人员的利益。图3显示出了政府支持价格策略对生态农产品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影响。横轴为产量,纵轴为价格。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和一般农产品的差异不能充分了解。因此,在政府实施价格支持前,市场机制会使得生态农产品市场处于供求失衡状态。生态农产品的供需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是Pe和Qe。市场价格P1高于均衡价格Pe,市场规模有限、供给不足,实际供给量为Q,小于均衡产量Qe。政府实施支持价格后,政府在宣传生态农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将生态农产品价格提升到高于均衡价格的P1。在此价格水平下,生态农业生产者利用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较高价格,该行业发展的利润空间提升。由此引致该行业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生态农产品的产量提升到了Q1,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下降到了Q,生态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产生了供给剩余,即QQ1。此时,政府采购就发生了重大的作用,政府利用政府采购手段,弥补供给剩余缺口,进而维护该生态农业价格机制的优化,推动利益诱导循环机制的优化。

(2)规模经济诱导。

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反之则称为规模不经济。即在通常情况下,当生产规模很小时,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极高,以后随着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逐步下降。当达到最低点时,再扩大生产规模,伴随着管理等费用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形成规模不经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态农业生产的成本相对较高,农业资源不能实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在我国生态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生态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亦由此产生,并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一方面,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农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和具体化,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生产成本降低,利润扩大,生态农业获得了积极发展。另一方面,经济规模降低了每一个生态农产品所分担的成本,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的规模经济,有利于调整生态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增加该行业生产者(农户)收入的同时,规模经济使得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另外,不同区域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了地方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技术效应也推动了生态环保的升级和优化,使得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一致化。根据规模经济相关理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保持适度的规模,避免超越适度规模下形成的规模不经济现象。

(3)超额利润诱导。

超额利润又称为经济利润,是指生产者在其他条件保持社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获得的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不同的市场结构,超额利润不同。在垄断性行业中,在短期内和长期内它都可能存在;在竞争性行业中,超额利润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由于生态农产品良好的生态特性,以及土地距离市场的远近、不同肥沃程度等原因形成的级差地租,使得生态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诱导机制可以引导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向生态农业的集聚,生产要素的集聚有利于实现生态农业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在良性循环下推动生态农业的积极发展。六、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有效运行的建议为了保证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有效运行,激励农户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笔者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提出保证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

1.在劳动力投入上,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

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首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福利制度,加快解决其配置不合理和转移滞后问题,降低农村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最后,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利用生态科技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2.在资本和技术投入上,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实用生物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首先要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态农业投资项目相关的优惠和补贴。其次要积极吸引外商在我国投资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和推广农业实用生物技术。最后政府应该扩大农业的投融资规模,建立生态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3.在土地投入上,确保耕地红线,结合市场供需状况,积极调整和优化生态农业内部结构,实现生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考虑消费者需求和要素供给现状的同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水源、气候、地质、土壤等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科学区划,明确各地区内部生态农业发展重点,科学探讨并制定有利于优化生态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策略。以适度规模经济为理论指导,改进耕作制度,通过多业结合,实现生态农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生产力。

4.在生态农产品质量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保障市场信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当前,我国生态农产品市场中不讲信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现象还相当严重,对农产品市场有效运行构成了严重冲击。守信用、讲信誉、尊重消费者权益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教育、社会舆论,来弘扬和培育农户的行为习惯和诚信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保障生态农产品市场信用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