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化管理知识

现代化管理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化管理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化管理知识

篇1

0 引言

高校人事档案是高校管理的信息支撑之一,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信息库。同时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因此档案主管部门、档案工作人员都应该提高认识,立足于为人事工作服务、为人事决策服务、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服务。笔者结合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实践,谈谈认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见解。

1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上,人事档案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较为神秘。档案资料重历史、重政审,轻显示、轻成绩。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势力的影响,档案材料中的个人经历、资历的记载,偏重于政治,且历史结论多,内容多是套话、官话,言之无物,大同小异;而对个人能力及业绩的现实材料却不能及时收集归档。从整体而言,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干部及教师队伍的最新素质,所以,可利用的价值不大。

1.2 管理方式上,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一直沿袭了传统的管理办法。由于各项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大多是兼职管理,对档案材料收集重视不够,产生了有失真材料的出现。同时过去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未能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收集审核归档制度,加之人员队伍不稳定,只是人事档案长时间没有收集整理也无人问津。在材料方面,有的认识部门也没有审查、核实、严格把关,对送来的材料塞入档案袋了事,使部分材料出现了失实甚至虚假的内容,给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不仅破坏了人事档案的有机整体,也大大降低了他的使用价值。

2 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档案事业的要求,采用计算机等当代现代的科学技术及成熟的人事管理软件,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才能使人事档案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1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干部队伍的不断壮大,人才流动的增加,信息复杂性逐步提高。传统的手工检索和统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时展的要求,如反映干部个人行政能力的业绩、教师从事教学及科研的成果,业务能力进展、专业特长等收集不全、不及时,使档案材料不能体现本人个性化发展和实际水平的真实记录,成为陈旧的、静态的历史材料;然而电子计算机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能以极快的速度输入、存储和输出数据,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人事档案的统计、编目、检索等方面的现代化,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2.2 实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实际工作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动力,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也有赖于科学技术。人事档案工作现代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事档案工作面临着从手工管理向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半自动化、自动化方向转变。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将人事档案的管理重心从实体管理转移到信息化管理上来。利用计算机建立人事档案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实现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

3 实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虽然近几年来高校人事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有较快的发展,大都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但基本停留在打字及简单的数据资料处理上,造成了设备的严重浪费。目前存在着手工处理方式多,电子方式少;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少;孤立分散的多,可共享的少;部门自我服务的多,可向社会提供的少等弊端。使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就可逐步改变这种状况,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基础建设工作,并逐步把此项工作向更深一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3.1 培养教职工的档案意识。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也是对档案的性质、构成和价值的认识。高校人事档案是广大干部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和聘用的依据。依一般的道理,在具备高深学问、追求民主与法制的广大高校教职工中,档案意识理应十分浓厚,然而实事并非如此,许多人认为人事档案不过是人事部门记录自己永远看不到的材料而已,个人往往持“归不归档无所谓”的态度,归档意识淡薄。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加强干部档案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关心与参与档案工作"自觉地收集材料,及时归档,促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发展。

3.2 加大投入,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体系。针对高校档案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的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以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装备。由于高校档案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首先,信息化建设要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把人事档案原始材料通过电子设备转换成数字模式存储到磁盘等存储设备上,通过相应管理软件或网络对其进行管理、使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人事档案信息价值,为高校决策层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其次,要建立并完善高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高效地利用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才能将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三是建设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建立起以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为核心,以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服务手段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站将档案信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形成用户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者之间良好的互动。

3.3 开放性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接受群众监督。过去,人事档案神秘莫测,只有少数人看,供组织查证使用,老百姓是不能涉足的。其实,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可以发现其大部分内容是可以公开的,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供社会共享,没有保密的必要。人事档案内容分十大类排序,分别是:履历、自传、考核、专业、证明、党团、错误、奖励、工资和其他类,其实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分别管理,把专业部分抽出另装袋,叫业务档案,其余叫人事档案。业务档案中的内容是可以公开的,经整理加工后,就可以作为人事资源信息。人事档案中的年度考核、党团、奖励等也可以公开。这样,人事档案就可以在作为资源共享的同时,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了。

3.4 强化业务,提高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档案工作,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宽知识面,学习技术,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技能,以提高工作能力。在档案员业务培训方面要继续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转岗的原则,把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档案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上;要把岗位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要积极开展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是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在加强档案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面,要求档案员必须真正做到“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选配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员来充实学校档案工作岗位;增加智力投资,定期开展培训,加强档案工作人员自身业务建设。一方面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档案工作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使档案工作人员能一心扑在档案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档案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因此,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

总之,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为档案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为更好地服务于党的组织人事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切实重视思想政治建设、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前言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质岩矿,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通过勘察和检测,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开发,但是在开发后,开发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恶化,尤其是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我国的生态发展建设,提升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水平,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中,必须有效研究其现代化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措施。

1当前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现代化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现代化质量管理过程中针对地质岩矿测试工作,本身体系有待健全

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中,由于本身的体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导致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不断开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其中针对现代化质量管理,与传统有一定的区别,当前发展过程中对现代化质量管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且意识到了当前时展中现代化去质量管理本身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点,我国针对其质量管理增加了投入,并且一直为有效实现现代化质量管理而进行不懈的努力,但是其水平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小。[1]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当前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发展关于过于迅速,并且过度开发较为严重,所以导致其中的问题过早被暴露出来,我国政府在各项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不同,在建设过程中针对这样的问题建设速度较慢,现有规定并不能形成完备的体系,导致其现代化质量管理内容较为松散。②地质岩矿存在的区域地形相对复杂并且相对偏僻,管理意识不足,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淡薄。

1.2实际情况和理论上的实践内容有一定的差距

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中,其行业中的测试中心本身并没有样的规范以及相关的质量认证,测试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岩矿测试工作本身的科学性。另外,在地质岩矿测试中,主要依靠的世实验室,也就是说需要到开采地进行取样,在实验室中对样品进行相关的检测,并制定实际的操作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实验室检验过程中没有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导致其实际工作过程中问题频出,严重影响其测试工作的质量管理水平。

2为了有效提升其质量管理水平,对质量管理本身的内涵及重要性的研究

现代化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广义上的因素明确工作过程中的目标以及应尽的责任,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将质量元素充分的融入其中,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中上述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测试工作本身的质量通过检测、控制以及升级,从而促使其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为质量管理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2]另外,现代化质量管理过程中完成对质量的控制、提升等目标主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科学理念,并且根据市场的需要,完成对员工的管理,从而促使员工本身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使其能够有效达到当前市场上规定的标准,保证地质岩矿测试工作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保证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当前区域中的生态环境进行高效保护。通过现代化质量管理,有效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质量管理作为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本身对企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工作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地质岩矿测试工作过程中,明确现代化质量管理本身的内涵以及重要性,重视现代化质量管理,在测试工作的各个过程中有效实现对质量管理的应用,促使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有效促进地质岩矿测试工作本身的质量和测试水平以及其中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够实现与时俱进,保证开发、开采过程中实现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保证当前地域的生态稳定和生态平衡,为区域健康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3关于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现代化质量管理提出科学化的建议

3.1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中,需要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的质量管理队伍

实现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的现代质量管理水平提升,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现代化的质量管理队伍。[3]①要从专业化的角度着手,对测试人员进行培训。对于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我国地产行业与国家储委贯彻的GB/T10300规范,结合MA与TQC指定专业的质量安全管理知识与管理知识。②从现代化的角度着手,培训的内容应该结合QA、QM、TQC、MA等标准,指定现代化的审核、管理办法。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除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还应该重点关注其内部合作意识,对于不同的工作北方,应该优化分工,合作完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力量。

3.2综合性考察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的各方面因素

现代化质量管理的内涵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对当前的工作方案进行科学化的设计,这样的规定就要求着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其多方面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例如,环境的保护问题。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对此,在进行地质岩矿测试的过程中,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对传统中考虑短期效果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方案予以摒弃。[4]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通过对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研究,对工作中产生的缺点和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在其测试工作过程中,应该对现场环境以及各项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保证其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解决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现代化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制定科学化的方案奠定基础,从而有效促进其实现进步。

3.3对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情况完善测试工作内容

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相对室内检测,更注重实践性,针对实践能力较弱这样的问题:①应该对质量管理的理念进行有效的创新。结合GB/T10300、GB6583、GB/T10300-1等质量标准,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开展测试活动。[5]②注重对综合性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工作人员在进行基础性测试工作中,应运用先进的技术,例如:大数据处理技术、3D虚拟建模技术、云计算等,保证测试的各项数据正确性和可靠性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为数据的准确性做出保证。③在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中,应该主动落实和完善相关的责任制度,保证其能够认真做好自身的工作,并且设立相关的鼓励手段,促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保证地质岩矿测试工作效率提升。

4结语

总之,传统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中,由于其本身的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地质岩矿测试工作不能有效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其本身发展过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水平,在进行开发和开采的过程中,必须对现代化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促进发展的同时,为其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以此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涛.新形势下的地质岩矿测试工作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9:84.

[2]马林.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现代化质量管理问题探讨[J].化工设计通讯,2016,05:234~235.

[3]伏辉越,邝冠群,杨作明.地质岩矿测试工作现代化质量管理问题探讨[J].化工地质,1991,03:48~54.

篇3

随着项目的增多,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变的越来越重要,而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就行施工管理至关重要,下面就简单进行一下论述。

1坚持科学的项目施工管理体制

1.1 坚持科学的项目组织结构,建设一流的项目施工管理团队。项目组织结构应按照项目的所在地域、规模、结构、技术复杂程度组建,项目经理应有弹性的、可变的、动态的,其人员随项目管理的需要而有序流动,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特点、工期的长短、企业应对该工程的期望目标成立项目组织机构,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整个实施过程的管理核心,一定要懂技术、善管理、敢创新、精算帐、会经营。其他各生产组、材料动力组、技术质量组、安装组、财务劳资组、经营预算组、行政后勤组的人员从年龄、知识结构、施工经验、数量上配备合理。实现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的优化。

1.2 坚持优化和动态地组建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应本着“目标统一、管理跨度和层次简单、精干高效、具有弹性”的原则组建。项目团队应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即:项目团队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项目完工后项目团队解体。项目团队成员在接受项目经理领导的同时还应接受项目管理公司职能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项目团队内部不提倡搞项目股份合作制,以免造成公司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等经济损失;目前在推进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中个别工程项目把项目管理搞成个人承包,使项目团队严重错位,出现了项目团队留利,购置生产资料,造成项目经理部固化,严重弱化了项目管理公司法人层次的宏观调控和项目管理公司的总体经济实力。

1.3 坚持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要以领导项目全体成员实现项目目标为已任,保证项目在预算范围内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从而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项目经理有权决定项目内部具体的分配方案和分配形式,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但工程主要材料采购、资金回收与使用等权力应集中于项目管理公司。

1.4 建立和健全项目部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根据管理体系对所确定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班组、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自己是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使整个项目施工团队做到人人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1.5 坚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这是项目管理公司的能量和竞争实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建筑改革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眼点。

1.6 收入分配要与每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制订目标责任约束措施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在项目实施前由项目经理牵头,对工程项目各主要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制订分阶段岗位目标责任的奖惩措施,并落实到具体人员和班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员工或班组岗位责任目标,逐周进行一次检查,逐月分阶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其完成工作目标情况、质量达标情况、与其他班组配合情况、为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和创新建言献策情况、为实现成本控制所做的贡献情况、业主单位和监理公司的反映情况,兑现岗位目标责任绩效奖惩条例,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奖优罚懒。

2现代化施工管理技术

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要求狠抓细部,创建过程精品,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要始终注重“过程”、“细节”和“抓落实”。要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确定质量目标,进行目标量化分解,形成全员质量管理体系,要让全体员工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明确质量终身责任制的义务,使干好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过程奖罚措施,还要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做到策划先行,使每道工序都要做到有方案、有措施、有交底,明确标准,明确要求,项目部技术质量组还要根据工程总的质量目标和项目管理策划纪要,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施工工长要对工人进行详细的操作技术交底,对一线施工班组工人要进行施工前培训。在现代化施工管理中还要把好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关,材料组应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把关和材料分供方的调查评价,所有大宗材料都必须招标采购,材料供应商必须是本企业合格材料分供方,技术质量组对所采购的材料,要检查其外观、品质,检查厂家企业资质、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按规定做好材料的检验和试验工作,并对进场材料做好标识,防止不合格的材料混入工程实体施工中。要把质量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同时针对施工中存在的施工难点、技术难题、质量控制难题等成立QC小组进行攻关,创建优秀QC成果。

在施工成本进度控制方面,现代化施工管理要求坚持“项目管理公司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正确处理项目管理公司与项目的经济利益关系,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项目施工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首先,项目经理应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项目经理部的各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职尽责,其次,应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最后还要加强和改善施工现场人员组织、节约并合理使用材料、正确调配机械设备、精减管理机构。

在安全管理控制方面,要求安全管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思想。安全管理要从组织上加强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建立企业的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各系统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采取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消除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各类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处理。另外,施工项目的安全控制,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性质、施工的条件来制定安全控制措施,可采取政策规范的控制、安全生产权力的控制、团体压力作用等。项目部必须制定适合于本项目的安全计划,依法加强对项目安全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现代化管理办法应用到工程施工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通过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提高,本文只是简单谈论了一些这方面知识,要想做好做精,我们还需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究。

篇4

当前,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中。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学习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内容,造成很多个领域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在没有较高程度本土化的前提下,制度化管理在我国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所以本文力图通过韩非子制度化管理智慧的分析,为我国制度化管理的应用提供一定建议,并最终促进中国式管理的进步发展。

一、韩非子制度化管理中制度常变关系的分析

在我国制度化管理中应用中,经常发生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而越来越僵化问题,并造成管理效果的降低,更影响了制度化管理的稳定性。尤其是一些部门在应用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朝令夕改,随意更改制度,导致制度经常发生变化,导致内部人员无所依从,进而造成了内部管理的混乱。结合韩非子有关制度化管理的思想来看,所谓“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误变,务变之谓变业。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管理制度必须明确稳定,而且切实可行,制度一旦颁布,除非特殊情况必须坚定不移的落实,只有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制度化管理才能稳定内部的秩序。但是另一方面,制度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调整改变,只有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制度化管理才能与实践和时代相符合,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综上而言,管理制度中的常变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关系,制度化管理的变与不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如韩非子在《有度》中所言,“法与时专则治”、“法与时宜则有功”,因此韩非子对于制度化中常变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其论证体现着哲学辩证的智慧。

二、韩非子制度化管理中管理和人性关系的分析

在制度化管理中,处理好管理和人性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社会提倡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结合韩非子有关制度化管理的思想,“人皆挟自为之心”、“人与人间皆是利害关系”等内容体现了人性的本质,也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或者说人都是利己为先的。所以在除了管理和人性的关系中,不仅要“因循而不当化”,使制度化管理顺应人性,不和人性相冲突。而且制度化管理要通过具体可行的奖惩制度来引导人性,但是在奖惩制度上,韩非子有着重罚的思想,这也与当时各国争霸的状况有关。但是在我国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中,不应当全盘接受韩非子的重罚思想,应当在制度化管理中贯彻赏罚分明的理念,尤其是通过激励机制来提升内部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制度化管理的应用效果。

三、韩非子制度化管理中组织控制管理的分析

在韩非子制度换管理中,术治系统虽然原先是君主统治群臣的方法和手段,比如《难三》中所言“术者,藏之于胸中,于偶众端,而潜御群臣也”,但是在我国现代制度化管理中,批判接受韩非子的术治理念,尤其是吸取术治理念中丰富的管理学智慧,并结合实践加以利用,也会对我国的制度化管理中组织控制管理有所裨益。此外,韩非子术治也有注重通过实践来考核官吏的理念,比如“相马不如赛马”、“因任而受官”等思想理念,将这些韩非子的术治理念运用组织管理中,有助于组织内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并控制组织内部成员的言行举止,比如《说疑》中“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所以韩非子的术治部分也体现出了高超的管理智慧。因此在组织控制管理中,可以应用韩非子术治制度中强化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方法,以此达到强化组织控制、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而且韩非子主张术治系统要和刑德赏罚理念结合运用,这说明其相对于近代西方管理学思想,很早就认识到激励手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韩非子制度化管理中势治系统的分析

在韩非子思想,术与势是紧密联系的,其中势主要包括威势、位势和权势。在我国现代化制度化管理中,管理中要想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必须完整结合威势、位势和权势这三势。具体而言,权势和位势是管理者权力的表现,而威势则是指管理者的威望和威信,也就是管理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韩非子制度化管理中,管理者不仅要增强位势和权势,还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威势。因为管理者如果只具有权势和位势,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威望和威信,必定不能是内部管理人员信服,即便摄于管理者的权力而服从,也只是口服心不服,这会导致管理者不能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因此管理必须注重树立自己的威信、威望,做到公正无私、赏罚分明、用人为贤,使自身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紧密结合,从而为成为一个成功管理者奠定基础。

五、韩非子制度化管理智慧的应用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管理思想对我国制度化管理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商场管理为例,为了提高制度化管理的应用水平和效果。管理者首先要处理好制度化管理中的常变关系,使商场管理制度符合实际需要,比如商场旺季和淡季的管理制度要有所变化,旺季的商场管理要以稳定秩序为重;然后,商场管理制度要正确处理管理与人性的关系,通过健全完善的奖罚制度,一方面防止内部员工出现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激励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达到更高的销售指标,促使商场效益和员工效益共同提高;此外商场管理者要积极利用韩非子制度化管理中的术治和势治,吸取其中的精华,通过对内部员工言行必要的控制,来达到增强组织控制的效果,并且商场管理者要做到公正无私、赏罚分明、用人为贤,使自身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紧密结合,实现商场的有效管理。

总而言之,韩非子制度化管理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将韩非子思想积极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可以消除西方制度化管理与本土实践不符合的问题,并且辩证实现中西方制度化管理思想的融合,促进中国式管理的进步发展。

篇5

0.前言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是根据园林绿化工程的现场施工情况,结合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标准、预算、工期等要求,以先进、科学、管理、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施工方法,把施工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诸多因素进行科学化、合理化搭配,达到最佳组合与优化,进而促进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进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对策措施。

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提供高质量、合理低价、工期短,工艺新的园林绿化产品。但是,要生产一个品质优良的园林绿化产品,除合理的设计、工艺、施工技术水平、材料供应等外,还要靠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前提。我们知道,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好坏取决于随机应变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科学的人财物配置、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实际上,园林绿化工程在开始建设以前,就已经审查了建设企业的资质与条件。同时,还对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进行了考察对比。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看企业能否保证园林绿化的施工质量和履约能力如何。现场施工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中对上述各投入要素的综合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所以,控制管理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要想扩大市场竞争能力,必须首先要着力抓好施工现场管理。只有搞好了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

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控制管理

2.1准备阶段

工程的准备阶段就是有关人员到现场搜集信息资料,了解掌握施工现场的各种情况等。一般主要搜集环境、水源、电源、土地、交通、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人力资源、对工程施工有利和不利条件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并及时与市政建设等有关部门进行联系、沟通与交流。只有详细了解和掌握这些数据资料,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分析各种可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因素,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当地的优势,通过分析、计算、比较,进行积极研究解决,才能避免在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管理误区,避免出现影响工程质量和耽误工期的现象。

2.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的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就是做好土建和绿化种植管理。在上述准备工作的前提下,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做好各方面施工和投入。

(1)在技术方面,特别是绿化部分,苗木的采购和种植,是园林工程绿化部分占的比重较大、技术风险较高的部分。苗木从采购到种植,要经过选苗、起苗、运输、种植、养护几个主要阶段,并对于苗木的品种、树冠、形态、高度、根系、等必须严格进行把关。在选苗阶段,选择符合设计标准和要求的、生长健壮的优良苗木,并做到就近原则,因当地的苗木,更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减少运输途中的损伤、风干、运输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活:在起苗和运输中,对大树、难移植的苗木,除加大加厚土球规格外,起苗上车前,除常规的土球包扎外,对树干进行草绳包扎、并浇水后外加薄膜保水,效果更佳,能更好地提高苗木成活率;在种植阶段中,栽钟前应对苗木树冠、根系进行一定修剪整理,对树干的草绳包扎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强,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等,填土时要分层压实,不留空隙,栽种后24h内必须浇定根水,且一定要浇透,使土球与树穴周边的种植土充分粘实,这样可提高种植成活率。

(2)在人力方面,通过施工操作技术、施工规范、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的培训,季节性用工,普工、可选用当地工人,可节约工人的长途调运、返乡等费用。

(3)在材料方面,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寻找价廉物美的材料,土建用的砂石料、回填土、建材,及绿化用的种植土等,在附近基建工地需外运的低价即可买入,或联系就近料场买入,降低了购买成本和运输成本。

(4)通过技术措旗改善后进行合理利用,对材料紧的,如种植土,在盐碱地、大城市都是紧缺的,土壤作为园林绿化施工的基础,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苗木的成活率和今后的长势。土壤处理得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植物的生长好与否。因此,要对土壤进行理化分析与检测,从酸碱度、透水透气性等方面认真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对策措施来改良:在土壤条件差的,外购种植土成本高的工程,可通过增加泥炭土、草纤维、农家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通过在土壤中在相关部位添加碎石、砂砾、砂子可增加其透气性等措施,既做到合理利用,也节约了成本。

3.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的探讨

3.1提高施工中的劳动效率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的劳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的进度、材料的损耗以及工程质量的优劣。因此,提高施工中的劳动效率,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施工人员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并懂得具体的操作要求和实际技术要领,才能确保所有施工操作人员共同参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在工作中时刻进行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达到节约材料的目标。

3.2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是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的关键。工程开工后,一般都要召开工程建设会议,企业会及时将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详细情况告知每位管理人员,共同讨论工程控制管理以及成本费用方面的有关对策措施,以确定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达到企业预定的生产效益。并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奖励制度,不断调动每位管理人员在各自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并使大家感到施工项目的完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管理与控制,并非是一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只有这样,项目管理人员才能以主人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施工管理工作中去,为降低项目施工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做出贡献。

4.结语

通过以上在施工阶段的材料成本节约、提高绿化苗木的成活率来做到节约苗木种植和补植成本,以及人工、机械成本的节约,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控制,实现对项目成本全过程的控制,确保工程预期的合理利润、并尽可能地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效益。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控制管理也尤为关键。因此,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关键。

篇6

1 城市管理的“得”与“失”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活动,它是为了实施城市规划,通过法制的、经济的、行政的、社会的管理手段,对城市各项建设和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将其纳入有序的轨道。由此可见,城市的规划与城市的管理是城市政府应有的责任,但城市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哪些方面和环节上进行管理以及管理到什么程度,都可能对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实施产生不同的效果。现行城市规划管理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方法简单、不规范、随意性大,且经常以行政性指令手段为主。

1. 1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的错位

城市规划管理从宏观上讲,在于贯彻实施城市规划,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效益,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微观上讲,就是依照城市规划的有关规定,正确指导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通过综合平衡、协调、控制,使城市各种资源得以发挥其最佳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利用。然而,现实的规划管理并非如此,且不说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利性,实际上,城市规划部门自身在维持实施中同样存在时重时轻,急功近利,重宏观规划,轻微观管理的“误区”。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失灵”。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由于热衷于搞一些所谓的“实效”“实惠”的城市建设项目和城市“形象”项目的审批管理,致使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失去作用,造成城市规划的宏观方向失灵,其本质是违背了最初所制订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这种城市管理规划的错位其结果无非是宏观的,本该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职责的城市规划宏伟蓝图、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整体空间资源配置等诸类大计、大略,却在我们政府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被渐渐削弱,有的管理职能甚至于在逐步消失,这种只管抓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如果不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加以调整和修改,就有可能给城市远期规划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在短时期内必须加以调整和规范,尽快从这种误区中解脱出来,要加快管理职能的转换,以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失败”。城市规划管理“失败”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介入,干预城市建设部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规划行政职能本身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现实的城市建设活动中人们期望规划部门能够办好事,结果却发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的公共效益和规划管理部门的信誉,这种源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规划失败”,主要表现是规划政策的偏差、规划政策效率低下和规划管理机构工作效率等多种原因。这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改变管理模式,才能得到纠正,提高效率,规范管理信誉,逐步转换政策偏差,扭转“规划失败”的现象。

1. 2“规划万能”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上存在“规划万能”的误区,有很多规划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从众性、临时性以及“”式的心态,城市规划脱离实际,仅限于某些理想模式的探讨,没有注意到各自城市的自身条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城市资源的大量浪费。城市规划被赋予或自诩为“万能角色”似乎又是城市规划管理名不符实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在复杂的城市系统中其干预活动超过其作用就会出现“失败”。如果我们在制订城市规划时不清楚这一点,就会造成规划的先天性误区。“规划万能”的误区具体表现为规划一方面似乎可以超越政治、经济和行政权力,但其实往往相反,城市的规划实质上是由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域、资源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是上述诸因素的产物,城市规划只有在符合上述各方因素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应有作用及功能。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管理似乎是权大无比,城市功能愈多、愈细越好、无所不及。否则,规划管理就没有到位,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管理理念,其结果是忙中出错、陷入误区,给以后的城市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在新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规范万能”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让规划管理部门退到资源配置的辅助地位,这自然也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城市规划管理只能充当“有限规划”的角色。因为原先那种什么都要靠规划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做、无所不管的“万能规划”的基础根本正在发生改变,那种常常忙于应付的状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所以这种“规划万能”终将自然退出其规划管理模式之外。

2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方向

2. 1城市规划思想的创新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应改变城市规划管理理念,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城市政府中的行政地位,将城市规划管理放在实施城市规划目标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调控中去考量,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现在的主动管理或超前管理,变原来的感性管理为现性的法制管理,变原先的注重微观项目审批管理为宏观长效的调控管理。促使城市规划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使管理者真正成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领导者和调控者。

2. 2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的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是城市规划活动有序化的支撑者,没有一个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成果。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无法满足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需求,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和调整的力度,以便尽早适应其发展要求。首先,要健全规划管理机构,建立能够覆盖整个规划区域并与其行政建制平行的设置规划管理机构网络。其次,要合理规划管理权限,落实管理目标负责人制度。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逐步剥离一些管理职能,集中精力抓大项目、抓大方向,真正发挥政府的参谋作用。再次,要建立合法、合理、合情高效的规划运行体制,采取科学的规划管理模式,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规划运转效率。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43 ― 02

关于“法制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国内学者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从学理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周永坤从质的阶段性变化,将法制现代化是传统农业社会法向现代工业社会法的转变的过程。〔1〕其二,从过程与目的的角度进行概括。比如,李立秋等人指出,法制现代化是以和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法制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从我国实际出发,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是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全部过程。〔2〕其三,从主体角度进行法制现代化的本质论述。比如,李其瑞认为法制现代化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他指出,法制现代化不仅应当以人的尊严、自由、平等、民利为基础,同时,还应以权力制约、政府守法、司法独立、国家民主、普遍正义、人民自由为整个社会的法制目的。〔3〕其四,从核心本质进行界定。比如李林等人指出,法制现代化也就是法律发展,是历史性的跃进带来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法制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包含人类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过程。〔4〕该观点是笔者这里较为赞同的观点。除此之外,笔者将从现阶段社会转型的特殊角度,把握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在新时期呈现的发展特征,结合中国发展国情,试图对如何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的理念、主体层面、推动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理念指导

研究生教育管理法制现代化的构建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念指导。笔者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动态特征,包括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位授权点动态考核机制的建立、招生计划的动态分配、培养类型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国际培养途径不断拓展等,这些均进一步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实现法制现代化的转型,其自由、公正、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和特征更加强烈的要求法制现代化的自由理念、秩序理念和终极价值理念的形成。

1.自由理念。

法律与自由存在一种特别的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以法律的形式存在。〔5〕可见,法律并不是束缚人,剥削自由的手段。相反,应当认识到法律是自由实现的保障,法律的规定赋予人应然和实然状态的自由。具体而言,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须树立自由理念。首先,应当认识到法律上的自由并非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由国家来制定和保障实施的民利;其次,法律上的自由是普遍性的自由。法律规定的不单单指的是某种个别现象,或者某名研究生、教师或管理者的具体权力,而是一种普遍规则,是国家明确赋予所有研究生、教师或管理者等主体的权利;最后,法律上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有限的,法律上的自由亦不例外。完全绝对的自由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无序状态,导致主体之间的激烈斗争,最终会剥夺所有人的自由。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构建过程中,必须在厘清自由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赋予人们自由的实质意义。

2.秩序理念。

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就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转而言,还须在推进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遵循秩序理念。首先,法律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和把握。法律是人类在认知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国家制定的对人的行为(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种规范。由此可知,法律的制定是以社会中的一般规律为制定前提,这里体现着法律制定上的规律性特征,亦可称之为秩序性特征。其次,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秩序进行。法律并不以制定完成而终结,而应在社会中贯彻实施,维护整个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转,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秩序理念。法律的实施正是在预测、教育、指导、惩戒等各种功能的发挥过程中规范系统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如此这般,这样才能在构建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提高各个主体遵守法律的自觉性,维护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秩序。

3.价值理念。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治走向法制的变革过程。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不应当是使得研究生、教师或管理者处于一种被动的适应法律的状态,而是应当一方面遵守法律的规范,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秩序与正义,为人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相互推动发展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人是法制现代化的推行者,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的最终指向是人。人自身的主体性的实现影响着法制现代化的最终意义。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主体层面分析

李东清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与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法制现代化。否则,即使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多么的健全、完善和现代化,但如果操作这些制度的人并没有完成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那这个国家的法治现代化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所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法制现代化并使之长期发展的基本先决条件,也是法制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不是法制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6〕只有真正处理好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法制现代化的构建。因而,必须明晰法制现代化的主体。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的构建应当以研究生教育发展为基础,保障自由、秩序、正义、发展等各方面的实现,最终实现各主体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全面自由发展。然而法制现代化的所有进程均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无论是法制现代化的操作者还是最终归宿都是人。具体而言,法制现代化的主体首先应当包括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研究生管理对象。立法者应当首先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法制现代化构建理念的指导下,扩展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提高时代意识,制定或完善适应现阶段社会转型需求的法律体系;执法者同样应当在法律现代化构建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社会转型需求调整或变革执法模式,在创新中贯彻执行各项法律规则;司法者应当顺应历史潮流,转变司法模式,保障法制现代化理念的最终实现;最后,法制现代化的主体还应当包括研究生管理对象――研究生,只有在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构建中转变传统的法观念,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被动接受法律的制约到主动处理好与法律的关系,在良性互动发展中更好的维护和保障自身的权益,推动法制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现路径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构建进程中,应当处理好三对矛盾。其一,处理好中国法律制度体系与西方法律制度体系的矛盾。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应当依据中国发展国情进行具体界定,应当在中国既有传统积淀的基础之上进行法制现代化构建,切实反映中国社会内部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呼唤,在中国法律制度体系本体上合理引用西方法治成就。而不是将中国固有的法律制度体系全盘否定,无视中国语境,完全采用西方法律制度体系;亦不是将西方法律制度体系全盘否定,封闭发展。其二,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研究生教育管理法制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应当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步深化。因而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不应一律否定传统习惯法,应当承认传统习惯法的合理存在性,否则就会出现传统与现代的断层现象。其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国近30年的法制现代化构建的过程中,相关理论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在理论层面和应然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但在实然层面并没有在整体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因而在进一步法制现代化构建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反思应然和实然层面之间的差异,探索理论向实践层面转化的内在机理,实现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统一运动方向。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构建,应当在自由、秩序和终极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在政府推动的过程中,将各相关主体纳入现代法律体系,处理好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以及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关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首先应当完善法律制度,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有法可依,才能从形式上保证研究生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保障各主体、各项权益的真正实现;其次应当是充分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不仅要以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为实现法制现代化的手段,还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法制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人的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最后应当升华为实现社会精神内核的再塑造,实现整个系统依法有序运转,实现法律精神和价值,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法制现代化的构建,就是塑造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精神内核,从传统走向现代,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社会地位,法律只有成为一个社会的最高权威和调控手段,才能理性并切实的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才能使得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按照法律的规定有秩序的运转,使得法律成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主体性,解放思想,实现自由、公正、主体性、社会秩序、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周永坤.超越自我――法律文化现代化与法文化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1995,(03).

〔2〕李立秋,张维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我国法制现代化〔J〕.现代法学,1988,(02).

〔3〕李其瑞.法制现代化刍议〔J〕.法律科学,1989(03).

篇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企业是否具有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正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国内有不少企业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积极应用知识管理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文化形态、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精神风尚、企业形象等的总和,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自己。Delphi Consulting Group研究人员Hadley Reynolds 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是企业文化。可见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不良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障碍。所以,构建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构建适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现代企业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及优势。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企业知识为管理对象,是对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企业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 使用和存储。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资金与劳动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看作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把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协调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创造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增强企业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等重要措施。从本质上来看,它涵盖了企业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企业知识管理是个人和企业要适应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真正向导。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竞争力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技能、高速运转的效率。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企业达到以上目标。首先,知识管理是企业培养竞争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综合能力被看作是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其次,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的基础。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知识管理获得所需的知识,以便做出最佳决策。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培养企业灵活应变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无常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不可能在某一领域永远占据霸主地位。为了使企业能在竞争中维持其市场地位,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而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和提高这种快速应对能力。

3.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共享有用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和减少重复劳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4.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拥有高素质和技能的企业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条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促进现有员工和新雇员工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最终提高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知识管理不仅会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会改变人们的工作、思维方式。企业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环境。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同步发展。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更适应竞争要求的企业文化。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往往是经济与知识文化的一体化运作。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知识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其影响是不可被忽视的,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而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识和态度。比如,影响决定哪些知识是有用的、重要的,哪些知识是必须保留在企业,从而获取核心竞争力,哪些知识可以向外界传递或与外界分享以获取战略优势。

2.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集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所有不可言传的关于组织与其员工之间如何传递知识的规则,它界定哪些知识属于组织,哪些知识属于员工个人;它决定在公司中谁应有什么知识,谁必须分享这些知识,谁有权保存这种知识。企业领导层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企业现有的知识传播机制,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改变这种机制,那么想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将会十分困难。如果企业很明显地认为某些部门比另一些部门重要,那么毫无疑问会挫伤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导致各业务单位尽力保卫自己的知识库。

3.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传递和使用的行为决策。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和共享。企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同样也决定着一系列能够影响知识生产、共享与利用的行为,即会影响交流质量的行为。如果一种企业文化相对于知识而言更重视知识共享,它就会创造一种更便于利用知识的交流环境。因此,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对新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如何对待、获取和传播新知识的行为。对于今天那些面临剧烈的、甚至威胁其生存的技术与竞争形势变化的企业来说,这个过程的动力机制反映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即如果它们希望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验证和传播新知识,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必须构建一种知识型的企业文化。 知识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所形成的,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知识型的企业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 如果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就会对员工起到价值导向、角色规范和引导员工实现知识创新的作用,他们就会在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2.沟通作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化解文化理念上的认识差距,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的融洽气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激励作用。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的管理,尊重人性、尊重员工的需求,并能使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实地需求取得较好的统一,有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的产生。

4.凝聚作用。企业员工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人格的尊重,从而热爱他们的企业,敬职敬业,有利于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

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企业知识管理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探索知识资源在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它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通过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构建与企业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学习型、共享型、创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

(一)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未来成功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远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是学习型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下,人们追求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开发能力与智慧。尤其团队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员工在工作情境中不断地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提高各类人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决策层,他们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因而更需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如计划、执行、控制等环节;四是强调“团体学习”,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而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学习型文化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也是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协同共享型企业文化

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企业文化,以消除传统的对抗,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协同共享型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拥有鼓励知识共享的核心理念,积极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知识的氛围;二是要求企业有完善的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求每一位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客观评价标准;三是要求企业文化的参与各方摈弃传统的竞争观念,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四是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积极倡导共享与交流在拥有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构建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成为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参与者。企业管理层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企业员工的重要因素,而且决定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成败。要推进知识管理,管理层应该发挥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增加和方便员工沟通、交流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员工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其次,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强化知识共享意识。

(三)创新型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创新的确定性才能来对付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创新能力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随着企业的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 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即开创新市场和取代旧市场的能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赢得竞争,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胜人一筹。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奉行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甩开竞争对手的主要途径。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为此,需要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环境。良好的机制与环境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激发创新热情与创新思想的必备条件,企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是企业知识创新不断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知识创新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宏观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是企业文化创新形成的基石;微观环境,指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创新阶段、不同创新项目等所处的特定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环境,对企业来说主要是营造知识创新的微观环境。微观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环境的营造,即营造用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的营造,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为员工营造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旧框框的环境。当然,管理层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带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形成上上下下热衷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翟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年年增多,教务管理的工作如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安排、排课与监督的任务不断加重。教学改革,实行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从班级批量管理到对学生个体的管理,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学分制使得教学常规管理的工作量增加数十倍,甚至更多,这些要求仅仅依靠以往的人工操作无论如何也难以适应。面对这些需求,使得我们意识到必须使用现代化手段来组织教务工作。

一、系统设计

经过不同系统模式的比对,系统采用一个集Client/Server和Browser/Web Server技术于一体、涉及教务管理各环节、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原始的教务管理相比,它采用了当前流行的C/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突破了原先教务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乃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教务系统,而在录入成绩的紧要时期可以控制放问,只能是录入成绩的计算机能够访问系统。

考虑到安全性,数据传递时效性和开发的复杂度,我们对两种模式开发进行了划分,C/S模式用于整体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使用者为各级管理员。B/S模式用于局部对数据进行修改和统计,使用者为任课教师和学生。

服务器可根据应用的规模选定,可采用各种专用的服务器系统如;SUN服务器,IBM,富士通等,也可使用操作系统为Win NT的服务器的小型服务器。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另外配Web应用服务器。客户机分为两类,采用C/S结构的子系统的运行于Win XP以上操作系统,硬件要求为Pentium 4/512M以上配置。采用B/S结构的子系统运行于Win XP的浏览器之上,硬件要求为Pentium Ш/64M以上配置。用户端应用程序开发工具为PowerBuilder,Delphi,而WEB应用程序用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开发。

二、安全策略

系统处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正是这种开放性导致了其潜在的不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用户应为金子塔型,而管理应为倒金字塔型。位于不同层次上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位于最上层的用户享有最大的权限,此层人员对整个系统是不透明的,能够修改所有内容,并监控下层用户。下层用户享有上层用户所赋予的权限,可对被赋予权限的模块进行操作,他们对此模块是不透明的,可修改的,而不必操心其他模块的操作。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管理员平台分为三层,教务处管理员、院系管理员、教师。教务处管理员位于金字塔顶部,院系教学秘书位于金字塔中部、教师和学生位于金字塔底层。

三、系统实现

1.排课设计

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排课,首先将基础数据准备完整。包括公共信息维护中的班级、专业、系所、教师库,课程信息中的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学籍中的学籍管理信息,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课程组。这些模块的数据必须维护正确,才能进行排课。接着这些基础数据会被系统整理而输出到开课任务书录入模块。然后进行上课的时间、地点的维护。上课的时间,每一个时间模式都要有具体的上课节次与之对应,地点信息采用树型结构存储校区、教学楼、教室信息。用计算机来对开课任务书、时间、地点进行匹配,以实现自动排课。

2.选课设计

选课模块式是系统中数据复杂,牵扯面广,关联性最强的一个模块。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采用了Oracle数据库,降级数据冗余,保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选课系统读取每学期教学计划,读至选课表;选课课程安排表、选课开课班机表、选课上课地点表则读取排课结果。选课日志表记录学生的选课所用计算机的IP地址,登陆和退出时间。选课人数统计表统计并记载每个课堂选人数,选课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进行统计并显示课堂空余量,以供学生参考。重修、重考表会与选课表交换数据,在学生办理重修报名时,将重修人员的信息加到选课表中。

学分制依托于学生选课,依托系统,让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通过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通过预选、正选和选课确定三个阶段选定个人下学期的所学的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地点和事件。预选、正选和选课确定三个阶段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选课的阶段由教务人员在选课系统管理平台控制。在非选课时期,学生仍然可以通过选课系统查询自己本学期的选课情况和课程信息。

3.成绩管理

成绩模块应做到录入方便、分层管理、监控详细、查询自由。任课教师能够从教师平台登陆来录入本课堂学生成绩,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总成绩,还能生成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而学生可以从WWW网上查询自己的各科成绩并知道成绩排名。成绩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录入成绩,系部管理员统计查询学生成绩和教师录入进度,教务处管理员监控并维护成绩录入的顺利进行,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上报给主管领导。

四、问题分析与展望

系统应用之后,促进了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务数据集中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系统的衔接。比如,人事处有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学生处有专门的招生系统,有些系统是教育厅指定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应是一个覆盖校内所有教学单位,以开放教育和学分制管理的需要为中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的全校认证统一的数字化校园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22-02[作者简介]黄照端,大专,桂林市第十七中学助理馆员。

图书馆是中学的书刊资料信息部门,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机构。目前,受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学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G”类图书超过了50%。很多图书都是为了配合高考而购买的各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材的更新,一些图书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多数学校为了让本校的生均图书册数达标,应付上级的检查,仓促购买图书用于凑数。文学类的图书占馆藏比例过高,复本率高,学生阅读时间短。纸质图书、报纸杂志较多,二三次文献开发很少。传统的中学图书馆管理及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科研课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中学图书馆如何真正成为中学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这是我们每位图书管理者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图书馆现代管理及建设关键在于改变观念

长期以来,上级各个部门、学生和家长,甚至全社会,大家所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教学中多用题海战术来指导学生学习,严重忽视了如何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多种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事实上,图书馆是每个学校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师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来源。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和学生同时提出了要求,即越来越强调强化阅读的功效,越来越强调对中学图书馆进行现代管理和建设。如何使中学图书馆能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其关键是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和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改变观念,创新思路,重视中学图书馆的现代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报刊资料、电子信息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之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之中。建议用新型思维、现代管理理念去规范图书馆管理,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图书馆。

二、强化中学图书馆智能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方向

什么叫中学图书馆智能信息化?简而言之,就是图书馆的管理必须数字化,能够达到信息网络化的基本要求。要做好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就必须做好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推荐和宣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学生(含初中和高中)没有养成走进图书馆阅读的习惯,没有掌握利用图书馆来获得学习资料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一次图书馆知识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切实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来帮助自己的学习,以及到图书馆正确、有效地借阅图书。每位教师都有指引学生走进图书馆的责任,学校应该积极倡导,使学校有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

此外,强化中学图书馆智能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图书馆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立电子阅览室,配备用于信息资源浏览的设备,配备专用于教师备课的网络信息设备,还要配备完善的多媒体信息系统。而且还可将各地区各学校的资源共享,甚至扩大至所有中学图书馆,进行联网共享,真正使图书馆成为新课改的重要信息平台,让学生在图书馆能查阅到有用的学习资料,让教师能不出图书就可以检索到最有效的教学资料,备好学生喜欢的课堂讲稿。

三、中学教学要安排图书阅览课程,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中学学习阶段,要适时开设图书阅览课程。这是新型科研课改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要想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需要开设图书阅览课程,这也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笔者认为,图书阅览课程应根据初中和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来安排。一般情况下,每两周应安排一节课程。阅览课应由图书馆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的年级段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阅读书刊和复习资料,如何在现代智能信息化时代领悟重要的学习知识。图书馆管理人员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工作需要做好电子版的学习笔记和分类,让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是拓宽知识面和增大信息量的最佳手段。总之,图书阅览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健全图书馆借阅制度是现代管理体制中的重要措施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图书馆由于怕外借书刊会被遗失或损坏,往往不把珍贵的图书外借,把它们变为图书馆的内藏。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旧观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外时间必然有限,馆藏图书资料只有通过外借阅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图书资料,那么这些图书资料也就仅仅是摆设而已。

现代管理理念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创新思路,以便有效地开发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要改革图书馆的借阅制度,放宽图书资料的外借限制。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各类馆藏图书资料。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阅览室的图文影视信息资源;要根据初、高中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立“年级借阅专柜”,只要是学生喜爱的图书、期刊就应该借给学生阅读。开放图书馆,让学生和教师有选择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来获取有效的知识。还可以经常邀请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各样阅读活动,评议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只要是对教育科研教改有利,对学生的管理有帮助的管理就要及时跟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图书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育人的平台。

五、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培训,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是现代智能信息化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新时代的图书馆理员,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智能化信息资源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其次,要懂得用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电子图书资料分类和管理。再次,要做到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料勤整理、勤检查、勤过目。最后,还要本着一颗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为教师所想,为学生而做,要有一颗做好图书管理员的事业心。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做好图书管理员的绩效考核工作,让图书管理员有一种荣誉感,认为这是有前途的光荣事业。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380-02

一、实施背景

山西义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凯嘉能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山西省、晋中市政府确定的煤矿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企业。

在近年两化融合建设过程中逐渐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大量的自动化、高效率综合自控与监测系统建设的同时,尤其是地面风井广场各种设施的建立,逐渐涌现出新的管理难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由于地域限制的问题(离调度中心15KM),但广场所属大型设备关乎矿井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各个系统分散在不同的场所,对于系统设备的统一操作造成不便。

(二)矿井生产系统庞大复杂,调度中心难以直观有效调度、下达指令、统一协调管理。调度中心对于各个系统运行状况及其突发的问题难以及时知晓,造成生产信息脱节滞后,甚至影响生产。

(三)灾害应急状态下的继续掌控、了解单纯依靠电话,不能直观全面的进行监控实时信息,了解系统存在问题的实时动态,效率低下,决策难以及时进行。

二、内涵

基于以上要求,迫切需求尽快整合广场区域各个系统,为企业生产安全生产提供日常管理和决策依据。因此公司建立了基于现代化管理的矿井指挥控制系统,集中设置系统集控室,并在调度中心可实时显示。通过对各系统的统一规划,实现其异构条件下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通过将现有的地面变电站、通风机、瓦斯抽放、热风炉、强排水、主副井提升系统、压风、水处理、黄泥灌浆等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综合集成到一起。通过集控中心的建设,将几个生产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信息的集成和集中控制。

系统建成后,使各子系y数据在异构条件下可进行有效集成和有机整合,实现相关联业务数据的综合分析。集控中心人员或相关专业部门人员通过相应的权限对安全和生产的主要环节设备实时监测和进行必要的控制,实现全矿井的数据采集、生产调度、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为矿井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提供有效手段。

三、主要做法

(一)构建作业环境,搭建网络平台

各个作业关键点配置摄像头,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掌握动态情况;部署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千兆工业以太网,将各控制系统、视频监控能够通过此传输平台汇聚到集控中心;集控室配备工程师站,其中有软件操作台(安装IFIX监控组态软件)和编程工作站(用于编制或修改控制程序,修改配置系统组态)。另一台用作画面显示和信息管理。

各种工程师站一主一备,同时配备UPS电源,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管理终端可以通过局域网或网络远程访问。

(二)构建综合化系统硬件平台

子系统通过现场控制器PLC接入,子系统本身的控制逻辑由现场PLC完成,上位机采用组态软件或者专业的后台软件。集控中心在接入子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子系统类别,配置相应的组态软件或者专业后台,完成对子系统的流程控制和协调。

具体接入子系统如下:

1、 主通风机系统(PLC200)

2、 变电所系统(专用电力系统)

3、 瓦抽、压风、强排、副立井提升、热风炉等统(西门子PLC300,具备网

络接口)。

系统预留以太网接入接口和485等通讯形式,所有子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进行传输,不自成体系,避免重复布线和盲目建设。子系统的接入,在已经完成的系统中,需具备原有系统的基本监测监控功能,在矿方协调、厂家配合、提供通讯协议的情况下,进行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并实现数据共享。

各系统接入方式:

* 地面变电子系统

地面变电系统包括35KV变电所与6KV变电所采用珠海万力达电气公司的MGLJ-300L通讯管理机,该管理机可与附近的交换机进行物理上的网络联接。瓦斯抽放子系统

瓦斯抽放系统包括2部分:井上瓦斯抽放站和井下瓦斯抽放站。

地面瓦斯抽放站采用重庆煤科院的KJ90型煤矿安全远程联网集中监管系统,该系统的上位机可与附近的交换机进行物理上的网络联接。软件接入方式使用S7A驱动通过西门子300PLC进行通讯;井下瓦斯抽放系统KJ95N型煤矿综合监控采用上位机接入环网,并从其上位机软件通过相应方式将各个测点的信息取到管控服务器,以实现在调度室对瓦斯抽排信息的监测。

* 风机系统

采用以太网转换模块,对西门子200PLC模块和研华4017采集模块分别采集转换后,送入专用的网络,经集控中心上位机接收,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控制,实现风机的远程在线监测。

* 压风系统:

采用以太网转换模块,对西门子200PLC模块和研华4017采集模块分别采集转换后,送入专用的网络,经集控中心上位机接收,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控制,实现压风系统的数据实时显示、远程在线监测。

* 水处理系统:

接入设计:原系统采用西门子200PLC通讯模块,通过Kepserver软件对水处理系统数据进行读取。

(三)构建综合化系统软件平台

系统采用GE公司的IFIX组态监控软件,利用IFIX软件开放的程序接口,可以自由地存取数据。IFIX可以实时收集数据并且将重要的信息传输到整个组织中的操作员及各级决策者。

1.综合显示模块

系统是基于网络的集中监控系统,在网络数据中心可实现对网络中各个子系统的集中监控。各工作站功能相同,可用于对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监测监控。

能实时显示区域各子系统相关设施及所有信息状况;当被测参数超限、保护动作及设备运行状态改变后实现语音、文字告警提示。可把生产工况主要信息显示在一个界面上,相关人员通过查看界面,可实时了解生产情况,主要设备故障情况。

2.安全认证模块

系统健壮、抗干扰能力强、容错性好,具有优良的安全验证体系,支持系统的安全性恢复,支持数据备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网页的访问必须通过口令,没有授权的用户不能查看网页。

3.数据分级管理模块

设定不同权限,实现安全监测信息、设备运行信息及其他安全信息的分类显示。在不同的工作站,不同的操作人员,进入不同的系统需要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4.事件记录模块

对所有涉及系统配置操作,对子系统实施控制的操作及一些重要的操作,系统都进行完整的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者、操作码及描述、节点名等。为系统的事故追查及重演提供重要的信息。

5.报警故障记录模块

为用户提供各类监测系统的实时报警信息包括超限报警、开关报警、系统在线设备的故障记录,并实时显示报警信息,提供语音报警,对于关键报警信息,在操作人员未进行报警处理之前,保持持续报警,操作人员完成报警处理操作后,将报警处理过程记录到数据库,同时将报警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供相关人员查询。

6.报表打印模块

能实时或按时间段打印变电所、抽风泵等相关设备的运行参数(如运行时间、电机电流、电压等)和运行状态(如开停状态、故障类型、故障发生时间等)的报表信息。

四、实施效果

基于现代化管理的矿井指挥控制系统目前构建完成,并已经投入使用,运行效果良好。

(一)综合效益

第一方面是管理功能:生成全矿井工艺流程,提供清晰、人性化的人机界面,全中文显示,适应操作人员习惯;图形直观生动形象的地反映工艺流程的实时数据。完成报警、历史数据、历史曲线的存储、显示和查询。打印各类生产管理运行报表。

第二方面是设备的监控功能:以图形和菜单的形式,操作人员在集控室监视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部分设备进行控制。

第三方面调度中心能够对统实时数据集中体现,采用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编码,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形成集控综合平台,让调度管理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

(二)经济社会效益

1、减员提效,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系统使用后,人员的岗位设置由原来的27人精简到15人,达到“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实现了“减员提效”。系统使用后人员配置节约12人,每年可以楣司节约工资投入60余万元,同时可以杜绝生产管理上工序繁多、人员操作流程繁琐,减少故障处理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2、降低成本重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