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篇1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篇2

引言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同,但是双方的发展目标、动机等却十分相似。在未来只有积极的协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才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一、针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含义的分析

1.循环经济含义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专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后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有限的资源和无限需求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大矛盾,发展到当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表征低消耗、低污染、多劳动就业、高效益回报的经济模式。[1]

2.低碳经济含义

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随之而来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实际上低碳经济本质上将属于一种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的新模式,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入手点,然后设计、落实各种低碳政策等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二、中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1.坚持由政府主导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所以,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制定、落实积极的政策。由于过往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无法吸引商业决策者,所以只有为其提供一定的利益,才能让企业主动推行政府制定的政策、顺应政府意愿、帮助政府顺利跨过经济转型阵痛期。不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与企业依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原则。政府要参照取得低碳及循环经济良好成果国家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科学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比如,政府应构建有关的监督部门,监督各行业企业低碳及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在监督中若发现企业出现污染排放超标等问题,除了要责令整顿外,还应进行适当处罚。同时,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低碳绿色产业提供助力。为了保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应为高校提供实验设备、技术、资金等支持,协助高校培养优质人才,为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最后,要积极宣传低碳及循环经济的意义,提高全民关注度。

2.引导企业主动配合

一是,企业应主动引入、学习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概念,要在经济链中发挥自身微观主体的重要作用。虽然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但依旧要重视自身带来的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要坚持“再循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等原则健康发展。同时,企业除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外,还要积极回收、处理、运用销售后的产品包装等资源。[2]比如,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德国企业,买塑料饮品时可向顾客收取押金,当顾客喝完后可凭空瓶子退回押金,实现回收塑料瓶子的目的。然后集中回收、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有助于推动循环及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3.转变个人的消费观念

所有产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卖给消费者,而在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中制作的产品也是要销售给消费者的。所以,消费者能否理解低碳和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推进传统经济朝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的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若缺少消费者支持,必将影响低碳与循环经济发展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是保护资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二是,积极参与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氛围。但是,当前市场中存在的行为基本都和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相违背。所以,要积极引导、支持消费者挑选、购买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产品,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循环及低碳经济”消费观念。因此,在消费观念引导中,政府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宣传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普及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意义,引导大众、企业共建循环与低碳经济环境,实现营造循环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良好氛围的目标,为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为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诞生的,但同时又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的优秀遗产;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新型工业化模式,可以少走弯路,减少生态代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危及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一方面,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山区占国土面积的2/3,海岸线漫长,人均占有资源量低,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是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和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应对以下挑战:一是确保能源安全。化石能源终将被人类开采耗尽,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成为确保能源安全,逐步减小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途径。二是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低,亟需发展先进资源勘探与利用技术,发展可替代资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广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2%,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少、利用率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却达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短缺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及时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替代、动态优化和安全保障体系,而这些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前提。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之下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规模开发利用,由于纯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解决大气圈层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容量所造成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导致资源和环境的配置利用出现重大扭曲,由此导致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公地的悲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邓梁春等,2008)。低碳发展模式是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保持高度统一,在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环境方面相互结合的战略性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于存在自我净化机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是只要排放温室气体就会产生,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破坏大气自我净化机制的排放量就是临界点,一旦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量超过此临界值,气候变暖就会发生。这种后果产生后,升温的气候就会就会成为强制各国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问题,容易导致解决气候变暖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和治理成果的“免费搭车”,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缓气候变暖。世界能源绝大多数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正是它们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没有规模化的低碳能源取代它们,减排行动必然危及能源系统,不采取行动又会损害气候。低碳经济战略为在节约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和增加就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诸多益处,其既是抉择,也是机遇。

(二)循环经济与资源优化配置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中国资源相对不足,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流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3R原则中的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端的物质量;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周期;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资源化,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上,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一)二者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既要循环又要经济,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要解决废物变资源的产业对接、技术应用、空间布局、市场效益;低碳经济是既要低碳又要经济,其核心是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要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循环经济发展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建设统一规划;低碳经济要与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统筹规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两者均可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1.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结构低碳化。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未来能源的高效利用 以及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在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到2030年能源相关的CO2 排放量低于目前的水平存在巨大困难。中国能源需求的70%来自煤炭(美国只有24%,欧洲为16%)。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仅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控制能源消费和构建低碳能源是关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低碳化的能源体系不仅可以显著削减碳排放,还具有增强能源安全、改善环境问题的多重效益。

2.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现实,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改造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更应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包括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重视传统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轻我国的碳排放强度。

3.国际技术合作的潜在优势。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减排空间大。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金乐琴、刘瑞,2009),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同时,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技术合作潜在巨大。

4.统筹低碳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其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排放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减缓气候变化可以配合其他范畴内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冲突。同样,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提高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立法上,在中国都是较早的。至今甚至有很多循环经济领域的专家将低碳经济归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这是十分不科学的。

不断完善与探索性的有机结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有必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地、不间断地向它靠近。

循环与非循环的有机结合。完全得到循环利用的物质材料十分有限,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循环利用也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3个环节中,大体有5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节约、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这仅仅是5类环境保护技术中的一种,在这5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它必须和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配合起来实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吻合的。尽管目前在我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还存在一些掣肘,但是,实现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向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转变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4

一、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区别

1.研究角度不同

所谓生态环境的研究角度,其主要是针对于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二是经济,其更倾向于宏观经济发展的转变,其对生产、消费、废弃有着严格的要求,即密闭循环;而循环经济则与之不同,其更加注重于循环、生态效率,其能够使同一项资源得到反复使用,达到资源节约的目的;绿色经济更注重以人为本,其在各个领域中均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环保等为主要目的,其可以使人们实现精神、物质的双向满足;低碳经济的研究角度与目前的环境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如能源匮乏、全球变暖等,其提倡实现低碳生活[1]。

2.实施控制环节不同

在对其进行控制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自然系统;二是经济系统,两种系统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均是资源,一个是资源的输入端,而另一个则是废弃物的输出端,同时循环经济更侧重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绿色经济则主要注重环境保护,其也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在为改善或保护环境做着不同的努力,但两者之间不同是,后者属于经济活动输入端。

3.核心内容不同

对于生态经济而言,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最为关键的,而循环经济重点在于物质,其需要将所有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进行反复使用,显著提升资源效率;再观绿色经济,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希望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其核心内容在于实现以人为本;低碳经济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理念相符,其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来改善或改造消费观念,该方面创新主要表现在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方面[2]。

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

1.理论基础相同

目前来看以上四种经济均立足于两大理论系统,一是生态经济理论,二是系统理论,且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有机统一,使经济、社会、生态三种系统协调发展,其所要研究的系统囊括的范围一致,即整个生态大系统,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质、能量等进行转换,将资源与环境能够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其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探索人力经济活动、自然生态两者的关系,以上几种经济在发展中均布倾向于个体研究,而是将多种元素融合一处[3]。

2.技术手段相同

生态技术是其主要的手段之一,其中囊括了社会作用、科学技术功能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会对科技伦理、科技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所谓生态技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生态经济规律为辅,最终实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节约能源的目的,能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均可以归纳其中,并且该技术也使得整个社会趋于较为完整的有机体。在此种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势必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优化、经济实力提升的双重目标[4]。

篇5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84-1

1 梨树县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梨树县昭苏太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有所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污染物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1年分别削减1.03%、1.22%、0.36%,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梨树县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和提标改造,梨树县天成油脂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吉林曙光农牧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现代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中水回用及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和红嘴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的污水达标排放,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五大工程全部启动建设。小城子镇亲仁村被授予吉林省第一批“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蔡家镇敬友、万发镇关家岗子、十家堡镇靠山屯、梨树镇高家和刘家馆镇东五家5个村的生态村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市有关部门的验收,获得市级生态村称号。今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项目全县共上报8个乡镇42个行政村,省环保厅将梨树镇北老壕村、高家村、胡家村、马地方村、苗圃村、中安堡村;蔡家镇敬友村;十家堡镇何家村、铁岭窝堡村;喇嘛甸镇柳树营村、六家子村、牛家村、王家园子村;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小郑屯村等15个村列入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并投入了环保治理专项资金。目前十家堡镇、郭家店镇、梨树镇、白山乡、四棵树镇、喇嘛甸镇6个畜禽粪便堆肥处理厂建设和昭苏太河流域农业灌排分离工程生态沟渠建设已经完成,开始投入使用。尽管如此,梨树县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2 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梨树小康社会、构建梨树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梨树县作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正在运行的“50万吨马铃薯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和“曙光工业园区项目”都是集原料收储、产品加工、制造、科技研发等于一身的产业链循环体,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和保护环境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才能顺利完成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才能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 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一是把好涉水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上项目对昭苏太河水体的影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建设项目的审批、验收工作。对不合符法律法规要求的涉水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健全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排污强度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造纸、酿造、化工等企业和落后产能实行强制淘汰,依法关闭。

二是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将水泥、化工、糠醛等企业列入县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大力推广余热回收、废水回收等清洁生产技术,帮助企业制定试点方案,加快试点工作进度,尽快取得成效,为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单位、企业加入到发展循环经济行列中来。

三是全面实施《梨树县昭苏太河控制单元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紧办理项目前期手续,立即开展环评、用地、规划等工作,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力争尽早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在建设期内顺利完成。

四是加强污染源监管。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以清洁生产和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围绕污染减排,继续开展打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污染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和不法排污企业,确保企业全部稳定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加大酒精、淀粉、糠醛、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等企业的废水治理和改造力度。

五是加快生态乡镇建设。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厕,修建小型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努力消除生活污染对昭苏太河水质的影响;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殖、秸秆气化等农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发展沼气清洁能源,美化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

篇6

1.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这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此,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传递与转化率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训基地能改变这一状况,将更多的学习、操作机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结合理论,提高技能的运用能力。

1.2 实训基地是学生创新发展的温床

实践是创新的活水源泉。学生只有将理论学习充分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这样才有创新而言。

1.3 有助于提高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水平

运用型大学强调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地弥合专业学习与岗位技能的鸿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与东莞大师构建科学实训体系

2.1 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高水平的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为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地建设应充分结合美术设计系师生实训实际情况需求,与东莞大师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创新课程开发,满足师生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实际的设计能力。其基地建设可以采取工作室形式,改造升级教学相关设备以及多媒体技术。同时,要完善对工作室的设备、教学辅助工具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实训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

2.2 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

美术设计系与东莞大师根据学生实践教育需要,在企业建立共享专业实验室,这些共享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可解决实践教育过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真正为产学研的转换机制提供保障。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改造,使其能够用于学生实践训练,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通过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图1)

2.3 东莞大师生活设施建设

企业生活设施的完善度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动力之一。企业理应对现有不能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要的部分生活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投入合理的资金进行包括中心和合作企业现场教室、学生宿舍的建设和改造,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图2)

3 美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东莞大师实训基地具体实施要点

3.1 以实训基地平台搭载“双证书”

“双证书”是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内高职专业所有学生的必备需求。“双证书”能给学生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是现在现代职场科学规范发展必然的要求。所以我们理应将“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纳入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工作中,学生也能凭借动手能力、设计创作能力强为其赢得更广大的发展空间。这对应用型大学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杀手锏。

3.2 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和导师。因此我们在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也要努力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实训教师除了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更要具备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操作实践的业务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应该积极进修,不断学习。同时,还应自觉深入企业,提升自我。

3.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

篇7

2我国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发展阶段约束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一定会受制于这样的发展规律,既其工业体系要经过轻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后工业化等若干阶段。从我国发展的现实和前景来看,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以机械、钢铁、石化为主体的高耗能产业群仍是进一步推进增长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与此相适应,城市化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因之也带来了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这对全球资源和能源提出了空前的需求,对环境和气候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型面临的阶段性特征(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及国际减排责任等)成为未来制约中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好能源及其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创造高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奠定最为重要的工业基础。

2.2基本国情的不利因素

与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相对应的是基本国情中存在着不利因素,为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首先是人口众多。据估计,我国人口高峰将在2030~2040年达到高峰近15亿,适龄劳动力的人口增长仍将持续10年;更严峻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依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难以短期改观,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主要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将刚性增长,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下降。其次是能源禀赋矛盾突出。表现为:品种上以煤为主,比重超过70%,区域上分布极不均衡,品质不良和资源缺乏并存。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21世纪将达到50亿~60亿吨标准煤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只能依靠国产煤炭解决。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严重影响着生产和技术的选择与效率,而且在消费数量倍增的同时,结构改变越来越困难,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代价也越来越高。

2.3多重发展目标的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现实,使得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满足多重政策目标,既要实现快速增长又要突破资源的瓶颈,既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要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还要考虑就业、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国际责任等等。因此在现阶段,不管是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世界工厂”地位,还是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先进技术的缺失,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的艰巨任务,都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我们必须要做出战略取舍和选择,明确发展任务的主次顺序,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寻找出一条协调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权衡各类发展目标的路径。我们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不应以单纯的循环或碳减排为核心,而应在绿色经济框架下,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为手段,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打好基础,避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

3我国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3.1制定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社会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因而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二者共同协调发展才是我国应对我国能源人均不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具体实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目标,从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个方面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碳排放减少的目标,以此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是一个长期要实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但其效果也是随着其实施的深入而日益显现的,在具体的实施中,国家应该制定分阶段目标,实行逐步推进的政策,循序渐进的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要动员各种力量积极投入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建设之中。各个部门主体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要加强合作,通过彼此的政策支持、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共同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有关能源与环境保护的谈判与规则制定事务之中,尽量为国内经济转型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3.2建立健全循环–低碳经济政策

我国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的推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各个行业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持科技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成效上来看,我国的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各个主体也并没有十分积极去参与到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之中,这主要是国家虽然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做出政策支持,但并没有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去建立一套激励和约束政策,因此造成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循环-低碳经济政策的建立也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去看,从纵向来看,国家应该尽快制定从上到下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的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国家制定的宏观引导政策和地方政府为相应国家号召和促进经济方式转型制定的一些中观支持政策,但贯彻到实际应用之中的微观政策还较少,这就使得政策的实际指导力并不强,一些有利于经济转型的技术和想法并不能实际上得到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而一些粗放型的经济生产也得不到相应约束,这就降低了人们参与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国家要完成微观领域的政策支持,使整个循环–低碳经济建设能够形成宏观指导、中观协调和微观可操作的一套完整政策体系。而在横向方面,一是要注重各个地区循环–低碳政策的相互协调性,使之能够实现区域通用和跨区域发展,这有利于循环–低碳政策实施的统一性,促进不同地域的技术、产业能够实现对接,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组织社会非正式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中。

3.3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执行机制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定义 内涵

低碳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等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2009)强调低碳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经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金乐琴(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一致,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密切联系。

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定义的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各个定义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定义可概括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地表将变热,由此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高碳型黑色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4.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控制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四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目前,这四条途径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瓶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想”。

5.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使用的能源全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称为高碳经济。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不断认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摒弃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与高碳经济的比较见表1。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辨析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般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作为操作准则,简称为“3R”原则。减量化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即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

2.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目前也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从这个定义上引申,绿色经济有两种涵义。

第一种涵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钢铁、造纸等行业,用落后的方式生产是高排放的,因而不是绿色经济;而用清洁技术生产,就属于绿色经济。第二种涵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例如,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活动,可以带来新的利润。

以上两种涵义分别强调了绿色和经济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经济。关于生态经济目前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二是生态经济强调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生态系统一样是密闭循环的,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来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各国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仅是一种趋势。

(二)低碳经济等概念的异同

1.低碳经济等概念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根源相同。现代工业社会既是一个技术发达、经济腾飞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现代工业发展引发出严重的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和枯竭、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事实,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都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理论基础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并不单纯地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交叉边缘性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外部不经济理论、生态大系统理论、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手段相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宏观技术手段和微观技术手段。宏观技术手段是构建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产业链和产业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微观技术手段是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最终目标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低碳经济等概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视角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要求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所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所有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其中包括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绿色经济强调关爱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注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操作性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可操作性存在很大差别。低碳经济的涵义最为具体―降低碳排放量,最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提出了“3R”原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涵义较为宽泛,没有说明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仅根据涵义不能确定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所属的层次不同。根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各自研究的视角和可操作性,可以将这四个概念进行如下结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最不具体,研究的范围最大,为最高层次的概念,包含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次之,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并列并有一定的交叉,为低层次的概念(见图1)。

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减碳、碳交易市场、碳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政策等。循环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等。绿色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绿色GDP、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等。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研究的领域与其他三个概念研究的领域差别较大。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3)

2.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篇9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85-04

一、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辽宁省是我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地方申报的情况,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在成为试点地区后,先后采取了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不论从辽宁省人均碳排放指标看,还是从碳生产率水平和其他方面看,辽宁省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人均碳排放量是用来反映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的指标,碳生产率=GDP/碳排放总量。刘宏、孙倩和王海采用以上两个指标比较了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现辽宁省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碳生产率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辽宁省在生产和生活上过于依赖碳高排放的能源消耗,而且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

以上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部分省市相比,在单位产值耗费的能源数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等方面都比较高,因而碳排放量较高。这也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还不高,需要加强研发,增加投入。

二、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继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辽宁省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具体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初步确立等方面。根据这个要求,笔者认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

1.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通过节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节能,就是要在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同样的产出;或者是以同样的能源消耗取得比原来更多的经济产出。换言之,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要有相应的技术。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废弃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仍是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由于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也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辽宁省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早、效果突出的地区。早在2002年,辽宁省就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了“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被国家发改委等六大部门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循环经济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但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仍然是紧迫任务。

2. 重点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辽宁省实现低碳发展的产业基础。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大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辽宁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篇10

关键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就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在总量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经历着一次历史性蜕变——转型升级问题,究其原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全面凸显:粗放式增长、产能过剩、创新能力欠缺,在传统工业化道路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双重制约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似乎已经陷入某种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中,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确实令人担忧。

十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然成为绿色经济的向导,开始融入我国经济大潮。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利用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促进其转型、加快其升级,自然是不容回避且刻不容缓的议题。

二、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Entity Economy)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简单来讲,实体经济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从实体经济的特征看,实体经济兼具物质与精神,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绝大部分;如农业是实体经济的保障,制造业是实体产业的典型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服务业是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同时,作为虚拟经济的相对概念,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虚拟经济良性发展的支持。

2、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代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因为实体经济本身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民经济中的实体经济成分就是以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业,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可以代表我国经济的总体情况。

经济转型升级(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是指从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或升级至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是经济体制的变更、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可以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柱产业的调整,总之,经济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包括四个关键要素:转型升级目标、转型升级条件、转型升级方式或过程、转型升级结果。当然,经济转型升级并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更高的经济目标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升级问题。据此,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指的就是实体经济成分的转型升级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质量与开放。首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高经济质量,宏观上是国民经济质量,微观上则是企业质量。注重微观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才能够从全局提升总体经济质量,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是开放。要用开放的办法解决企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不开放就无法实现国际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在这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提供的是增强经济发展质量的途径,解决的是开放、自主、市场发挥主体调节作用条件下经济行为选择问题,恰恰可以作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工具。

三、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路径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现实和未来的必然选择。所谓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为目标,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自二十世纪末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试点示范,现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话题。这种景象,既反映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显示出发展过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把传统的线形经济增长转变为闭环式经济增长,实现增长的低消耗、高效率、少排放。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实施展开。

系统论原理指出,任何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都必须首先获得足够的动力,经济系统自然也不例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切实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

动力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力量,在这里即是借助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促成实体经济在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从动力作用方式出发,可分为:市场动力、技术动力、制度动力以及竞争动力。

1、市场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都是具体的经济形态,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培育健全的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市场体系,建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产权和价格体系,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标。

2、技术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自然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公众追求的是生活质量目标,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目标,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工艺才得以改进,流程才能够再造,产业方可以合理布局,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3、制度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涉及面广,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3],都需要制度支持的促进机制,推动其快速发展。法制保障、政策支持、舆论监督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外在推动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支持和保障。

4、竞争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3]。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碳化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3CJT07)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十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11

二、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就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相继出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形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绿色经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着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的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人们深刻反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后的产物,都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次,最终目标一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虽然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三者又有所区别。首先,研究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则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低碳经济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研究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和采用新能源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 研究方法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对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实现减少开采和消耗的目的;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与资源;低碳经济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的,都是通过科学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沿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的轨迹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一)子系统划分及子系统权重确定

根据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始终,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核心。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因此,我们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环境、社会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的,而科技和节能节减排是低碳经济特别关注的。

子系统权重运用AHP方法,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通过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比例判断矩阵A,根据A矩阵求解方程AW=λmaxW并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得到各子系统权值Wi。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建立一整套设计合理、内容全面、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通过对众多文献中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从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出发,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根据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查找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可以构建有n个单位的P项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P (i=1,2,...n;j=1,2,...,P),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 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Mj=max{xij}; mj=min{xij}。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矩阵X*ij,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计算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对应的P个根,记为λ1、λ2、...λP,每一个特征根对应于一个单位特征向量。根据评价要求,选择前K(K<P)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常是采用“累计贡献率原则”(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然后,用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系数作归一化后得到指标权重。

(四)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四、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通过从北京统计年鉴、环境年鉴、人口年鉴以及相关文献中收集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2001—2010年2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如表1所示。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以社会子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相关系统矩阵R,并求出R 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图1所示。

根据SPSS的输出结果,前两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8.619%,即前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的78.619%的信息,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系统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来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利用公式F=0.448x5+0.357x6+0.427x7-0.043x8和F''''=-0.248x5+0.383x6+0.020x7+0.793x8可以计算出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78、0.274、0.203、0.245,再乘上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所示。其它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与社会子系统相同。运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得分数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节能减排5个子系统、20个指标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通过采集北京2001—2010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①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43

②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