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0: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管理的经典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于1988年开始试点,5年后逐步推广,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电力工程监理作为建设工程中的电力工程专业化监理的一种形式,具有建设工程监理的共同点与电力工程专业化的特点。
、现阶段工程监理所面临的共同点。
1、工程监理企业是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后,在业主方的授权下开展项目监理工作。
2、监理企业实行的是项目管理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总监理工程师为项目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
3、监理企业的项目管理与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存在交叉点,“小业主、大监理”的项目管理模式难以实施,监理工作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难以全部体现,导致监理方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地位尴尬。
4、监理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结构性缺乏,无法满足高技术要求下的项目管理需要。
(二)、电力工程监理的专业化的特点。
1、与建设工程监理多对施工阶段进行监理所不同,电力工程监理增加了电力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调试阶段的监理和职业健康与环境监理的内容。
2、电力工程监理服务的各方主体有其专业化的特点。电力工程建设市场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一般都有其电力工程专业化的特点,各方责任主体相对稳定,监理工作中协调作用相对容易。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电力工程监理企业逐步推进项目管理一体化。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确保其目标的实现。
1、我国政策要求,监理企业推进项目管理是必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建筑企业经营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快速变化。为此,我们监理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搞工程监理工作,还要积极涉足其他领域,必须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建设部在2003年2月以建令【2003】30号文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组织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以及规范市场管理的需要;有关企业调整经营结构,迎接入世,加快和国际接轨的需要;贯彻中央“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
2、我国工程监理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敢于面对问题,走出困境。
我国建设监理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前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建立建设监理制度以来,我国建设监理的发展仍主要停留在施工阶段,有的甚至只做了施工阶段的某一方面的控制工作,而没有进入推行之初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控制工作。
目前我国监理行业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内容单一,只能进行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只有极少部分监理公司兼做工程管理的咨询工作,提供全过程服务的专业化咨询公司几乎没有。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职业道德差、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严重影响了监理企业的服务质量,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监理行业取费低、行业内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监理公司人才流失、服务质量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摆脱监理行业目前的困境,应拓宽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向建设项目管理公司转变。
3、我国加入WTO后,迫使我国监理企业尽快转型。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将逐渐趋于国际化。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我国的投资企业已越来越多,我国的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BOT方式运作。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大承包商必定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国内的工程建设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营模式,增强应变能力,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另一方面,入世后根据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机会,能更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
因而从行业发展和“走出去”的角度来看,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尤为迫切。首先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其次要按照国际工程公司的做法健全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体系,组建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公司,要强化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推进总监理工程师的国际化。
4、业主需求的变化,致使工程监理企业只有适应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投资主体呈现出外资、私营投资、股份制投资和国有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格局。业主将对工程投资效益愈加重视,工程前期的决策阶段监理工作将大量增加。监理企业应始终以业主关注为焦点,具备提供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交验、后评估、运营等全过程、全方位优质服务的能力,以尽量满足业主的不同需要。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国内的监理企业,尤其是有实力的监理企业必然要对自身进行多方面的调整。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获得向国际化企业发展的机会。其次还要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体系,要创出有特色的名牌产品,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现代化管理体系,使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都基于自身明确的发展目标上,通过系统管理得以顺利实施。要实现企业服务标准化战略,企业的品牌体现在项目管理服务上,必须对监理服务的内容、深度、原则等各方面实施标准化。
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管理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监理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采取对策,发展成为大型的建设项目管理公司。
三、应用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一体化的几点建议。
1、对于业主来说,要选对实施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一体化模式的监理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因为选择公司决定着项目的成败,要从资质、业绩、人员配备、声誉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筛选。
2、业主要预先建立完善的项目控制制度,加强项目控制能力,避免失控状态。
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它通过一种系统对企业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共享资源,使企业更好地运营。ERP是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理和传递,使企业资源在科学的计划下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ERP系统处理了大量的信息,是一种对企业管理非常有效的实用工具,通过收集广泛的管理理念,增强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能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二、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一)创新资金管理
现如今全球经济文化稳定发展,我国供电企业应适应发展潮流,在管理方面进行改进创新,供电企业在财务方面首先要对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因为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所以在更新升级电力企业的设备资源时将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随着企业改革工作的展开,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企业管理标准,为实现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创造条件。对企业资金的管理要不断创新,首先供电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形,综合得出整个供电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使企业工作执行的紧密有序。然后筹备企业资金,规划资金的安排用处,根据预算资金来设计企业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得到收益,偿还筹借来的企业资金。最后对企业的两大部分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别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这两部分资产有本质上的区别,应该结合各自不同的特征,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降低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使它持久稳定发展。
(二)改革成本管理
如果说创新资金管理是供电企业的首要任务,那么成本管理则是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成本管理包括整个企业的很多部分,企业通过成本的波动而改革发展方向,对总体有着决定性作用,供电企业要不断完善成本管理体系,使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使成本管理更加符合供电企业的财务标准。
(三)收益管理
供电企业的收益是从所有用电的国民中收取的,包括个人用电和工商业用电,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供电企业为顺应新时展的需求,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供电企业收入利润实行新型的管理方式。在满足国家对电力企业的管理准则下,控制企业的收益效果,使收入与成本统一,有助于供电企业的全面发展,实行收益管理使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三、ERP在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近年来,供电企业基础建设投资量庞大,所以供电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应该做出一种新型的改革,将ERP系统应用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是必然的,并符合企业持久发展战略。供电企业应用ERP来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到的巨大资产,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主要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企业成本的核算
企业成本要想达到精细化管理,要先将企业工作进行总体概括,大致上制定一个项目标准,涵盖企业各部门的开展项目,为接下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造条件。然后将制定的项目大纲逐一的精细划分,将项目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做精细的分析,使项目结构更加符合标准。ERP系统可以使供电企业在成本核算时更加精准,保障企业的资金成本。
(二)增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力
ERP系统在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排除财务报表与实际资产不统一的难点,利用科学的技术设备管理资产。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监控,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各部门提供资金保证,同时ERP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并节省了人力资源。固定资产与供电企业的各项工作通过系统配合相关信息,使企业工作任务与企业资产协调发展。
四、在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ERP的改进
(一)提高ERP系统的实际应用水平
虽然将ERP应用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是必然趋势,但如何应用也是一大难题,为保证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实行,将ERP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完善优化到最大限度,使系统本身不存在漏洞,再加强工作人员对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通过职工培训,在短时间内掌握ERP系统的操作过程。提高工作人员对ERP系统的适应性,从而加大ERP系统的使用效率,也使工作人员掌握学到了一门现代化技术,实现个人价值。
(二)加强供电企业业务交流
无论何时交流沟通都是人类世界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在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与供电企业进行业务交流,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秀经验,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注重合作的优势,扩大员工的知识面,相互协助实现共同发展,取长补短,培养出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
(三)逐步完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将ERP系统运用于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帮助供电企业共同完善电力企业管理机制,利用先进的科技产品,建立精细化管理结构,使实际工作完成的过程更加顺畅。将ERP系统对数据的处理进行合理化的整理,收集出来重要的信息,为企业工作分析提供条件。将信息经由互联网传播到使用处,而且在整理财务信息时,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加现实立体的掌控财务现状,降低企业财产风险,提高企业资产利用率,逐步完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深化ERP系统的应用。
五、结语
0.引言
供电企业能够有效的运行,其经济效益是供电企业存在的基本保障。供电企业是一个大型的企业,其操作的有效性与运行的有序性,是居民正常用电的保证。电费是供电企业操作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电费的管理与电费的核算,是供电企业工作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电费能否准确的收回、电费财务的管理是否清晰以及电费是否准时的计算,是判断电费管理与核算工作质量的标杆[1]。电费的管理与核算需要供电企业多部门的综合操作,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供电企业在电费这一方面,应当要互相的配合管理,如此有助于供电企业对电费能够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与核算。供电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1.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合算的现状
供电企业在供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用户用电情况与供电企业之间的电费管理和核算之间就存在极大的问题。现如今,供电企业认为用户在用电过程中,存在极多恶意欠费的现象,而用户则认为供电企业在对电费管理与核算时存在不规范的情形[2]。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存在的不和谐关系,给供电企业在电费管理与核算工作顺利的进行带来极大的阻碍。为改善这种局面,供电企业在其中应寻找新的途径进行操作。
2.电费管理模式的新途径
供电企业对电费进行管理,向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管理,即抄核的模式,以抄核的信息作为用户用电的基本情况,对电费进行管理。为更好地规范供电企业对电费进行管理,供电公司应当创新对电费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的质量。
2.1管理观念的创新
在电费管理的观念上,用户与供电企业都应转变相应的观念。首先,供电企业员工应当在电费管理上转变观念。对电费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3]。供电企业的员工不应以高姿态的方式对待用户。用户用电是用户的基本权利,其在对用户的电费管理时,应当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不侵犯用户的基本权益。其次是转变用户的观念。当前,用户恶意欠费的现象不少,这给供电企业在电费管理方面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用户用电期间,供电企业可以对用户加强相关的教育宣传,并为用户建立相关的用电信誉书。若用户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鼓励用户与供电企业进行良性的沟通,避免出现用户恶意欠费的情况发生。
2.2对电费管理方式进行优化
在供电企业对电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对管理的模式进行优化,改善电费管理中不足之处。首先,供电企业可以适当的改革用电机制。用电机制的改革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判断。同时还能不断的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改革用电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各种的相关制度,例如,可以建立《客户动态制度表》,可以对用户实行分期付电费的机制,提升用户对用电机制的满意度[4]。其次,提升电费管理服务。在对用户的电费管理中,应当要求工作人员对待用户就如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在电费管理中,真诚的对待每一个用户,与每一个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为用户解决用电困难问题。最后,供电企业还应对用户的用电情况实行用电跟踪。笔者所言用电跟踪不是对用户用电度数进行跟踪,而是对用户在用电期间的用电服务进行跟踪,对用户的用电情形及时的了解,确保用户在用电期间不会发生任何的意外情形影响用电[5]。
3.电费核算的规范化途径
供电企业对电费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善,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对电费进行很好的核算。电费的核算时电费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言,电费是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保证,对电费进行规范化的核算,对供电企业的供电管理有所帮助。
3.1电费核算根据用电账本
用户的用电情况,用户是根据自家的电表。供电企业则是根据用电的账本。供电企业对账本应当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在对用户用电账本的管理中,核算账本与账本分开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账本的安全性,避免在对电费核算期间出现账本混乱的情况[6]。当然,供电企业应当增设相关的账本管理办公室。对用户的用电账本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不仅可以保障用户资料的安全性,还能够确保核算过程中的准确率。
3.2新用户上户规范化的确定
在对新用户上户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用户上户的要求进行操作。对用户的资料进行审核,确保用户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同时还应告知新上户的用户在用电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对新上户的电费核算,供电企业依据上户的信息进行核实,若是新上户的信息不够准确,将会影响对电费核算的准确度。因此,新用户上户的规范化对电费的核算有重要的作用。
3.3确保用户电费使用的规范
在对用户电费的退补过程中,应当将用户的信息正式编录进用户的使用信息中。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供电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电费的核算,用户的退补信息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户用电的情况在信息的登记中存有准确的信息。对用户电费的使用情况规范的管理,有助于电费核算程序的审查。
4.规范农电电费的核算途径
农电电费的核算,是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中心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农电的核算工作还是依据抄核的方式进行。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失误,使得抄核的信息出现错误。因此,农电的电费核算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加强对农电电费核算工作的质量,有助于提高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中心工作的质量。建立一个农电电费核算管理部门是改善农电电费核算情况的有效措施。将农电的电费核算工作进行统一的分析、统一审核、统一的管理[7]。
5.结语
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该工作进行的有序性和准确性,能够保证用电企业正常的运行,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在运用相关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制度的管理。电费的管理与核算工作对供电企业而言,是一种经济保障。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运行,电费的管理与核算应当找到新的途径。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使得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与核算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敬云.远程抄表系统在电费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5):10-12.
[2]倪鹏霞.发电企业应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与建议[J].电力与电源,2012,5(10):11-12.
[3]李红梅.加强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的途径[J].中国西部科技,2010,10(36):7-8.
[4]赵明亚,秦建新.供电企业电费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企业导报,2011,8(17):5-6.
[关键词]
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04-03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建立起了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集电子文献、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是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迈进的第一步。借助新的阅览方式和技术手段,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广大读者开展了许多新的服务项目,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但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推行,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管理和服务上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电子阅览室功能的发挥,亟待研究解决。
1 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的内容和种类,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范围,在知识导航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网上信息阅览检索、数据库资料查阅、文化休闲娱乐、读者培训及光盘刻录、资料下载、打印等。[1]随着电子阅览室的发展,还将有更多的服务功能得到开发,读者将从中得到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
2 免费环境下电子阅览室的现状审视
21 读者量急剧上升,计算机数量不足
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由以前的按上机时间收费,到目前的零收费,读者得到的实惠十分明显,加之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更是吸引了许多读者。从免费开放实行较早的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2011年相继推行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来看,读者量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有的甚至是几倍、十几倍的增长。读者量的激增,势必造成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有限性与读者需求突然增大之间的矛盾,很多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算机机位供不应求的情况。笔者所在的柳州市图书馆从2011年5月1日起实行免费开放以来,截至2011年12月,电子阅览室平均月接待读者量为1 100多人次,同比上升了200%以上。节假日高峰期,计算机数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现象更为严重。
22 设施设备陈旧,网络传输速度慢
因经费不足,许多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建成使用后再无后续资金投入,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电子阅览室机器设备陈旧、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免费开放后上网人数增加,原来接入的带宽不够,使得本来配置就低的计算机上网速度更慢了。因此,计算机等技术设备陈旧、软硬件配套设施滞后、网络传输速度慢等问题成为制约电子阅览室功能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图书馆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消遣娱乐类读者居多,数据库资源利用率较低
虽然电子阅览室有着诸多功能和用途,但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不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料,而是影视资料、QQ聊天和各种网络游戏等。柳州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2011年所做的“读者上网情况调查”显示,到电子阅览室的读者中50%是玩游戏的(以中小学生为主),看视频、听音乐的近25%,20%左右是上网聊天的,查阅数据库及其他学习资料的不足5%,其他各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情况也大抵如此[2]。虽然一直以来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都致力于数字资源建设,但由于电子阅览室消遣娱乐的读者居多,致使大量的数字资源闲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免费开放并没有改善这种状况,反而让原本受经济能力所限的中小学生乘着免费开放的“东风”大量涌入电子阅览室,沉溺于网络游戏、QQ聊天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电子阅览室这种“网吧化”现象有悖于电子阅览室建立的初衷,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阅览室相去甚远,是当前困扰公共图书馆的又一严重问题。[3]
24 读者素质有待提高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文化水平、文明素质参差不齐。免费开放后,随着读者数量的急剧增加,其中难免一些素质相对不高的读者进入到电子阅览室,给管理和服务带来一定的问题。一是表现在文明素质方面。如,在阅览室内大声喧哗、接打电话;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长时间占用电脑,致使别人无法使用等。二是表现在信息素养方面。由于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及阅读习惯所限,一些读者对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不是很了解,有些读者甚至连基本的开、关机,汉字输入方法都不会,更谈不上使用检索工具了;部分读者虽然了解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信息检索、整合能力较差,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茫然不知所措,这极大限制了他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3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电子阅览室持续健康发展
3.1 完善规章制度,提升服务效能
智能化电气技术的发展将整个电气工程行业的地位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由于其飞速的发展使得电气工程的作用日益凸显。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影响着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项目建设完成后其运的安全可靠性,就建筑电气工程来说,项目质量的全方位管理意义十分重大。探讨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关乎整个工程实施进度,其质量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建筑施工功能的好坏,决定着用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水平。
1 加强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不管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电气工程都是建筑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建筑的电气系统仅仅是为了给室内提供简单的照明,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建筑电气系统的功能有了极大的丰富,尤其是智能化控制电力系统的出现,不仅仅为建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照明功能,也支持建筑内各种设备的运转,从工作设备到供暖排气设备,从网络交流到自动报警与联动功能,电气系统已经是建筑的血液和经脉,是建筑体的生命保障之一。
在实际建筑施工中,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员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特别是建筑的安全,它涉及到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电器线路是否存在漏电或火灾隐患,电气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功能是否完善、运行正常,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的供电是否可靠,保安监控系统是否完备等等。电气系统总的来说是管线工程,大部分铺设在混凝土内部,具有一次安装、不便修理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的施工阶段一定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为未来的电气系统升级做好准备。
2 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对电气工程师的要求
建筑电气工程师是管理电气安装的主要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素质:
2.1 电气工程师要有较高的责任心与工作能力
电气工程师应有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签证、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一个好的电气工程师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强电各系统的内容及施工规范,还要有丰富的弱电各系统的知识和经验。要有积极地心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因为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更新很快,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进一步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
2.2 电气工程师要有较强的制图与审图能力
电气工程师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提高。要审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或有关技术质量标准,设计是否合理和优化。特别是对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要防止盲目求大、求全,应以适用为主,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取得的回报。同时要为电气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和换代留下余地,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做好应急准备。
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提供意见和建议与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难于施工,剔凿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尤其对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设计,因系统综合性强、产品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大,应慎重考虑实施。综合考虑工程的经济性能与便利性能,既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负责又要时刻为业主着想,采取措施减轻业主的负担。
2.3 电气工程师要有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应符合经会审的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对工程中所有的材料、设备进行考查和确认,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条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程序。每道工序未经有关人员在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记录好工作目志,防止监督流于形式。
3 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现代建筑的电气部分已不只是埋管穿线,电通灯亮的简单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现代化电气设备和装置的安装使用,已是建筑物现代化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3.1 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
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指导方针,编排好施工安全手册,对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且设立安全巡查制度,时刻监督工作人员规范施工。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及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施工方要为施工人员提供一定的安全防护用具,还要考虑到地域与季节的变换,采取防暑和防寒措施。
3.2 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的进行必须按照相关的图纸开展工作,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技术文件,不经过审批的施工方案不得开工。要有积极地意识去主动处理施工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及时的与上级领导和技术人员反馈,严禁随意的的更改施工方案,对于图纸出现的问题要经过施工设计方集体讨论修改后才能实施,不能自己随意的变更。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捉住重点,捉住细节,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多留心,反复的核实检验,确保工程质量。每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都要有施工记录,要落实责任到人,以激发工作人员对于工作内容的严谨态度。采取适当的激励与惩罚措施,坚决清除的害群之马。
3.3 电气工程的检测验收措施
要有独立的部门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检测验收,一切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图纸为依据,检测电气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达到施工目标,是否有偷工减料的现象。某些重要的设备,例如防火报警装置,火灾照明指示装置,电源短路保护装置等能否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施工方配合验收单位的验收工作,提供足够的资料,不能有瞒报漏报的行为。
4 结语
论文简述了电气工程在建筑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强建筑电气施工项目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文章建议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建筑电气施工项目管理,即:加强电气工程师的培养和管理;加强施工组织规范,严格遵守施工章程施工;安全施工;建立有效的工地监督与建后验收机制。未来的建筑电气工程还将会越来越复杂,对于施工方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谨。对此,我们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观念,以紧迫的意识来做好建筑电气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一)管理系统化
财务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配合,注重的是精细化管理的系统化,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化管理。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将企业的投资、筹资、成本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将增加收入和控制成本有效的结合。
(二)管理流程化
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项流程导向较强的管理,是典型的由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的管理,它有明确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强调的是分工合作。
(三)管理人文化
财务精细化管理最终是要依靠人来完成的,因此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监督人的机制,是一项人文化管理。
(四)管理制度化
财务精细化管理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其顺利进行,这样才能将岗位职责具体化,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电网基建工程财务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概算方式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
由于受到工程短、投资任务繁重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电网基建工程是按照工程概算进行包干,这样工程的财务人员就可以按照合同和监理部门、工程部门核定的进度表进行拨款。但是由于工程概算中的精细化程度较低,导致了工程实际施工与工程概算的设计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同时,电网基建工程概算细项标准和流程不够完善,就会导致在概算外或者超概算的情况下,工程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发生争议,影响电网基建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二)权、责、利关系不明确,缺乏财务部门的参与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网基建企业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工程岗位职责和流程制度,各个部门之间也缺乏很好的沟通,导致了电网基建工作中脱节和重复的现象发生。正是由于没有明确岗位职责,加上电网基建企业仍然保持着技术论的观念,影响了财务部门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财务部门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缺乏动力,不能对电网基建工程的成本费用进行全程的控制。
(三)基建工程资金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网基建工程企业在资金筹集、使用和回收的水平是较低的,并没有建立起精细化的资金预算管理体制,一方面表现为资金与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工程形象管理等方面严重脱节,影响到了基建工程的效益;另一方面电网基建工程中存在着大量资金闲置的问题,不利于资金集约化管理,降低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
三、加强电网基建工程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为了加强电网基建工程的资源配置,确保电力工程资金的科学合理利用,电网基建工程部门就要积极的采用一定的策略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其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提高工程概算精细化程度
电网基建工程概算是一项不断调整、重要复杂、多重反馈、不断优化的工作,因此工程部门要和财务部门协作,根据合同的条款、进度、以前年度的支出情况来做好工程的概算工作,提高工程概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日后监控、分析、考核基建工程的成本费用打好基础。同时电网基建工程单位也要不断完善工程概算细项的标准和流程,确定该由哪个层级来控制和审核,保证电网基建工程的顺利开展。
(二)不断健全基建财务制度体系
健全的基建财务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电网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首先要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对各细项的控制标准予以明确,调动各个部门参与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财务部门的参与程度;其次要建立起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工程资金的拨付制度、工程竣工决算制度、工程投运移交制度等,制度的制定要涵盖整个基建工程的全过程,细化财务工作的流程。
(三)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
一方面要科学的编制年度基建工程资金预算,保证筹集资金的合理性,要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工程形象管理等资料进行集成,更好的实现基建工程资金的集中拨付,为了保证工程基金的按时到位,要按照工程概算和预算管理进行控制投资,建立起资金往来定期的核对机制。
另一方面要对资金的拨付进行严格的控制,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拨付工程款,当涉及到拆迁补偿费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来支付。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增加了工业领域与居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量,导致电力工程发展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然而电力工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质量问题。质量是有效实施各项电力工程的重要基础,若缺乏质量保障,则难以发挥电力工程的功能,甚至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不利于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
1质量管理对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提升电力工程质量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最重视的问题,在实际中,部分管理人员为寻求一时的利益,以损害工程质量为代价,选择的材料规格较低,通过实践可知,该做法只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唯有提升工程的质量,才能充分保证有效使用电力工程,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可以为施工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保证,从而为企业带来利益。施工中,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合理选择材料不仅带来了高质量的工程,还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同时,工程质量必须以高素质的施工人员为保证,因此企业在前期必须为员工提供培训,员工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错误发生率,也提高了企业效益。其次,企业产品的质量也是影响企业业务的重要因素,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吸引客户,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企业信用度虽然不是有形资产,但它却能为企业带来客观的利益,企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信誉才能在竞争中立足。现在电力行业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都涌入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就要看产品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也才能赢得长远发展的机会。
2质量管理对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优化措施
2.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观念问题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员工若未能树立正确的观念,施工不符合标准要求,则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显然,质量观念不但要注重较高的质量,还必须对成本意识给予重视。若施工人员素质较高,有较强的质量观念,则在施工期间能将各个细节落实到位,进而充分保证良好的工程质量。对于企业而言,若要促使职工树立良好的质量观念则应当采取相应的手段,比如培训,针对职业技能与思想观念展开,唯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增强员工素|,提升其质量观念。提高施工技巧有利于减少施工人员施工期间产生的错误,提升效率,转变员工思想观念,促使其更加重视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自身发展。
2.2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
电力工程的建设和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亟待将电力工程建设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必须在内部构建科学的组织机构,明确这些组织机构中各个人员的职责。如果企业的制度规范能充分保证科学合理开展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则必须以制度规范为基础。有效实施一项工程或者开展一项工作的基础即为构建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组织机构有利于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特别像这种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工程的建设,更加必须要有好的组织机构来分配所有的事情。在电力工程建设有限的范围之内,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这对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电力工程项目中组织机构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组织机构在对人员的管理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一个企业建设的根本就是完善的组织机构,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以让很多事情的进展变的非常的顺利,这些机构会对当前的人员配置和材料配置以及怎样的优化结合都会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让所有的人员和材料都会以最优的组合的形式出现。
2.3明确的质量目标
一项施工任务完成必须使得工程质量合格,若缺乏质量保证,则工程效益将为零,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所以,在施工开始时必须树立和整体工程质量标准相关的目标,订立明确的目标才能促使企业实现良好的工程质量。例如,可在合同条款中确定工程的质量标准,唯有符合标准之后才能验收工程,进而有效增强施工企业对施工质量的重视。具体到施工过程中,企业又要为施工各阶段制定每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而且还要把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分配给各个部门和负责人,这样才能做好每个细节,确保每个问题不会被遗漏。
2.4加强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
对施工质量来说,材料时重要的基础,若材料缺乏良好的质量,则难以建造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主要涉及成本与质量两方面。首先,采购人员必须对材料市场进行有效把握,确定在市场价范围内的购买价格,并且要联系生产厂家,得到更低价。其次,在购买材料过程中要仔细检验材料的质量,安检证明以及型号规格等等,以确保材料的可使用性和安全性,同时购买材料要根据施工需要购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符合成本要求和质量要求;对暂时不用的材料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储存,不能全部堆在一起,有些材料容易氧化,有些材料不能受潮,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储存,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合格的。
2.5强化质量管理手段
对于工程而言,施工过程是一个重要部分全部前期工作都为施工奠定基础,应当对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进行强化,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进行施工时先要监督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人与事进行调控。监督即为为保证现场的工作制度,落实程序,并对现场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把握。尤其是要监督那些具有较强隐蔽性的工作,防患于未然,对现场的各个环节给予重视,强化监督并及时找出和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其次,对已经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有必要进行修正,要经过严密论证,并报管理人员审批,然后提请委托施工方审阅,确保客户的满意度,但同时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再次,要发挥合同对施工方的约束作用,合同中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规格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施工方不按照合同条款施工,会被视为违约,将承担法律责任,特别要注意监督施工方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以及技术人员配备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又不给企业造成浪费,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2.6提高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获得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其发展也需要配套建设作为支撑,因而必须大力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的电力工程。部分电力施工单位对施工的进度过于重视,而忽视了施工质量及其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为产生这些情况会带来一些事故。若要避免电力工作企业产生事故,或者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则应当构建完善的施工监管制度。在一些管理部门内,增加一个监管部门,这个部门就是对所有的在建工程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他们对工程的质量和自己热人身安全放松警惕。施工单位人员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保护好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就要求所有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加大监控的力度。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健全施工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的建立对施工过程提高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监管制度要求所有在施工单位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否则一律不准出现在施工的现场。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施工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没有过大的影响,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企业若不能充分保证良好的工程质量,不但会使企业成本增多,而且对其信誉也有影响,最终不利于企业在行业中良好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对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进行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矿山开采过程是个危险性较高的过程,为确保矿山开采的顺利实施,完成高效优质的产品,并保障井工的人身安全,加强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矿上机电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矿山员工的生命安全,并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井工开采矿山的机电管理当中,合理应用安全控制理论,能有效达到安全目标,提高机电管理水平,实现矿山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1.矿山机电的安全管理控制
在井工开采矿山中,井下机电设备工作条件恶劣,防爆、防尘要求高。一旦发生过热、短路,就会引发井下火灾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目的是为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施计划安排与指挥协调活动,让矿山机械设备及所有人员免受安全事故影响,确保矿山生产效率稳定提升,并顺利完成生产任务。要加强矿山机电中的安全管理,依照系统安全控制理论,可从下列方面开展。
1.1安全法制与目标落实
在井工开采矿山工作中,要具有有关安全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的参考规范,矿山机电管理应依据相关法规来执行,和矿山本身安全管理的体系相结合,构建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如劳动纪律、安全职责分工与操作规范等,充分运用经济及行政方法,保证安全法制的执行力。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可让矿山管理者与井工从业人员做到心中有数,知晓该如何落实安全管理,并朝着安全目标方向进行努力。安全管理目标构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依据安全管理总目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每个环节均实施安全管理,各组织也要为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制定相关可行措施,在目标执行中,要严格依照目标对各项活动给予控制与激励,保证矿山生产的安全目标得以实现。
1.2加强机电管理中的安全教育培训
在矿山生产当中,生产系统作为大集合,主要包含人、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而人是最关键的能动因素,在矿山机电管理当中,应该对全部员工实施安全教育,尤其是井工开采矿山,可采取培训、讲座与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员工的作业安全意识,以增强矿山作业安全保障性,同时,经过教育培训之后,员工有关安全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掌握更好,防止安全事故出现,以做好安全管理当中的基础准备工作。
2.人力与物力方面的安全控制
2.1人力方面的安全控制
在矿山机电管理工作当中,矿山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井工开采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在作业当中,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物体存放不恰当等,一旦人员进入不安全场所,这些不安全行为就会给矿山机电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加强矿山人力方面的因素管理是重要的,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可有效制止一些异常行为,对安全事故发生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这是基本的前提条件。
2.1.1安全意识提高与作业流程的标准化
在矿山开采当中,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是很重要的,应对人员的心理素质与安全技能给予教育培训,顺利实现安全目标,实施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安全目标实现,要让安全管理目标实现,要着重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做好员工工作岗位的合理调整,实施有关安全教育。井工开采当中,有关安全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是重要的,可保证安全规章约束力的有效发展,在机电安全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依照有关规范来作业,这就需要作业流程应标准化规范化,为安全管理奠定良好基础,以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2.1.2安全作业环境的构建
在安全系统当中,所涉及的因素主要有人因、环境、机械设备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环境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作业环境若不安全,直接会导致安全事故,并加速安全事故发生,构建安全作业环境,能为员工提高良好的作业平台。作业环境主要包含物理、时间、化学与空间等环境要素,运用科学技术对物理与化学环境给予治理,并让作业现场压力、温度适度与照明等指标,均符合国家与行业中的相关标准规定,对于矿山作业时间与物理环境要给予定置管理,对作业现场当中的各类物品,要给予科学设计分析、调整与实施等,并对放置区域进行合理定位。
2.2物力方面的安全控制
在矿山生产管理中,机电设备非常多,大部分机电设备因长期运作,显现了不同程度老化,对机电设备安全进行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2.2.1机电设备安全隐患辨别与整治
在机电设备生产中,设备因长期运转会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并且机电设备本身就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为确保机电设备正常运转,保证井工的生命安全,实时依据矿山机电设备自身特点,定期检查其潜在危险,并辨别设备危险源与机械故障,及时排除故障,避免潜在安全事故出现。如机电设备中的旋转部件,在旋转当中,有可能伤及操作人员;又如电机的外壳漏电,可能会带来触电危险。一旦检查出机电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采取合理恰当措施给予整治,将潜在机电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做好有效防护措施,危险源也可采取防护及隔离装置,若遇到无法解决问题,应采取科学应急措施。
2.2.2强化监查工作,增强机电故障维修水平
在矿山机电管理中,大型设备或故障率较高设备,会给矿产生产及安全造成较大影响的,应安装有关监控仪器,并制定合理检验及监测计划安排,落实到位。在科技发展下,矿山更应注重维修人员的故障诊断维修上的教育培训,增强机电维修人员技能水准,让其掌握故障时间分布,做好有关工作环节设备的保养维修,并加强监测数据科学分析,条件允许,能有效预测其潜在故障,以确保机电设备良好运转,为矿山开采生产提高可靠的机械保障。
3.作业环境方面的安全控制
作业环境主要是指的整个工作系统当中,设备性能、人员安全与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在矿山开采中,营造安全作业环境,能有效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顺利开展。
3.1颜色与照明环境
根据有关理论可知,颜色能给人带来心理与生理方面影响,生理方面影响,主要有生理机能与眼睛敏感性影响,心理方面主要是人们兴奋感、冷暖感与压抑感等方面影响,在工作环境中,选择恰当颜色为其构造合理工作环境,并恰当增强颜色透明感,照明设备可发挥出良好效果。
而工作场所人员在生心理方面效果,可根据恰当颜色选择,让其注意力更为集中,避免差错发生,或者降低差错出现,以增强工作效率与质量,减轻人们疲劳感,并让人更为精神。照明条件不好,会引发员工的视觉疲劳,对人员工作效率与情绪均会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安全问题,工作位置照明设置时,应采用自然光线,让光线更为柔和,让照明度与范围更为均匀恰当。
3.2噪音与微气候环境
在矿山生产管理中,噪音环境也是需要注意的,噪音会对人们的听力产生严重影响,应加强噪音来源控制,同时注意气体环境治理,避免有毒气体流入。温度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温度过高会让人们的血压抬高,引发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给人们的神经系统造成抑制,温度过低则会让人们肢体冻伤,出现麻木感,而干燥空气则会给人们的鼻腔带来损伤,加强工作微气候恰当干预是必要的,防止作业环境中的安全事故出现,确保矿山生产顺利实施。
4.结束语
在矿山机电管理当中,安全管理是其重要组成,是矿山员工与生产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树立员工安全意识,尤其是矿山开采井工的安全意识,并提高相关技能培训,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监测,减少机电设备故障率发生,为员工工作提供安全环境,有效发挥安全控制理论的作用,能有效确保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科]
【参考文献】
二、研究设计
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成熟,教材是其集中反映,而教材的章节正是这一学科研究内容的典型概括。因此,以经典教材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窥探这一学科的研究主题概貌。本研究选取中西经典教材为样本,并佐以中西比较。西方经典教材主要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教材系列中挑选,辅之“公共管理学科系列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公共管理译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等译介国外学术成果的窗口,结合北大、清华、复旦、中大、厦大等高校的博士参考书目,最终筛选出10本出现频率较高的教材。样本分布为其中5本来自美国,余下5本分别来自英、法、澳、和日本④。国内教材的来源有三:一是在公共管理学界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或其著述入选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国内学人文库的学者所编著的最新教材,力求每个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985高校各挑一到两本教材,以反映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研究传统和状况;二是黄达强、夏书章等前辈早年编著的教材;三是台湾学者的5本教材。这三类教材(共24本⑤)的选取有利于作纵向和横向比较。基于评估需要,笔者从教材中提取以下指标制成统计量表,编码录入,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出版年度。是指教材是哪一年出版的,若是国外的教材,则以版权页的时间为主。设计这一指标可以了解教材的新旧程度。(2)版本。是指教材出版到第几版,据此可以判断教材的受欢迎程度。版本越高,说明该教材越是被广泛使用。(3)国家。指教材在哪个国家出版,只要用于衡量国外教材选取的代表性。(4)写作情况。指该教材是专著、合著、编著还是主编,共四类。(5)章数。指该教材共有几章,把导论计算在内。(6)逻辑体系。指该教材的内容章节编排是否成逻辑体系,分别赋值1为是,0为否。可从教材的目录判断,或者作者的序言、译者序中寻找,次之则根据教材的内容来判定。(7)特色。指该教材的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一书是经典理论和案例的汇编,通过案例阐释概念理论;再如《行政科学》一书的行政法和比较行政的色彩浓厚等。(8)研究主题及其频数。研究主题大体与教材的章节名重合,有些章节名出于统计的需要笔者做些改动,以便归类。在所有样本中加总各类研究主题的出现频率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9)页数。指该章节在教材中所占的页数,为了消减误差,由下一章的起始页减去本章的起始页得出。页数越多,表明该章节在教材中的分量越重。(10)重要程度。指该研究主题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分为三个等级(1为不重要、2为一般重要、3为比较重要)。通过计算该教材中所有研究主题的页数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据此来判断。(11)变动情况。指该研究主题是否是新版教材中的新增加章节,或者是指该研究主题在修订版教材中大幅度改动,分别赋值1为是,0为否。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版教材的对比,或者作者的再版序言中得知。
三、结果分析与比较
(一)教材命名与范式转变所选样本中从书名来看,国外没有一本教材命名为“公共管理学”的⑥,与国内的教材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另外一项研究[5]所发现的,国外仍以传统公共行政为主流,其他新兴范式亦有反映。除老教材和该领域的前辈夏书章、黄达强、竺乾威等人,台湾学者也偏好取名为“行政(管理)学”或者“公共行政学”外,国内的新版教材都命名为“公共管理学”。这一教材取名的不同,是否反映西方和国内学者关于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不同看法?有学者为此通过210本行政学教科书的内容研究,发现从传统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虽然在内容安排上有差异,但只是在相同的“管理主义”价值观取向下进行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行政学范式没有发生转换[4]。国外学者似乎对在公共管理中应用“范式变迁”不太感兴趣,只有欧文•休斯主张新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但他同时指出范式变迁是一个渐进过程,“管理主义改革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6]笔者也试图在国内教材中寻找编著者命名的初衷,发现公共管理学作为当代政府管理的研究新潮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和大量批评,它并未形成统一的成熟的理论框架及范式;“公共管理”话语的生成与流行大概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立公共管理学为管理学门类一级学科有关,只能以此来解释教材易名的原委。
(二)版本、编著与经典国外教材版本的均值为3.7,其中《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已是第八版,其次《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是第七版,均是经典之作。相反,国内的教材82.6%都是第一版,虽教材名目众多,且是新近出版,然多是相互抄袭,鲜有新意。只有夏老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已出版四次,其它影响较大的教材如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已出版三次),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已出版三次),陈德禹编著的《行政管理》(修订2版)等。版本越高,表明该教材越是受到读者欢迎;出版越早,多被誉为经典。究其原因,国内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八十年代才起步,虽处于快速发展中,但知识体系的积累缓慢,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更是任重道远;与美国将近一百年的公共行政学科发展史相比,仍属年轻后辈的学习阶段。经典教材是多方面的因素铸就,更需学科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新”是建立在“旧”的基础上。教材的编著情况也印证这一点,所选样本中国外的教材60%是专著,30%是合著,只有一本《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是主编。而国内的71%为主编,2本为编著,只有5本为著⑦,而这5本中只有一本是大陆的,另外4本是台湾的。一般来说,主编的教材很难保证教材整体的质量,因编写者的素质而良莠不齐,很难引为经典之作(除非是学科的开山之作,譬如夏书章、黄达强主编的教材,即使这样,也只能堪称国内经典)。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即几个人、十几个人写一本教材,东拼西凑,“洋为中用”,内容充斥着相互“借鉴”、相互克隆的东西,结果只能停留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这也可解释为什么国内教材短短几年间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经典甚少,主编的教材往往写作周期较短,有如饮食中的快餐,而经典教材则如炖品,需文火慢慢烹制。
(三)章数、页数与逻辑体系国外教材的章数均值为14,众数为13和14,最大值20(西尾胜的《行政学》)和最小值8(德巴什的《行政科学》);国内教材的章数均值为13.47,众数为13,最小值8(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最大值24(江明修著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从以上统计值来看,结论比较一致,教材一般13到14章为宜(包括导论),而每章的篇幅多大呢?以国外教材为例,总页数均值为480.4,如按14章来算,则每章占34.31页,和每本教材章节的页数均值36.92大体相当。而教材的章节编排是否成逻辑体系?分析结果表明,国外教材70%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系,而国内教材章节的前后逻辑关系不明显,对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改革与发展以及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等传统模块内容进行任意取舍编排,似乎谁先谁后无关大碍,走近了所谓的“教材丛林”。恰如某学者所言,“教材篇章安排依旧延续了过去模式的做法,至于这些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什么,语焉不详,结果给人一种零乱的感觉,现有研究更没有自觉去寻找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缺乏一条红线,一个核心把来自各方面的知识串联起来”。[3]虽然国内教材章节的逻辑体系不明晰,但其编排套路仍可归为三种:其一,多数教科书(54.17%)因循以往行政学模块式做法,在教材编写体系上主要是以政府管理过程为主线,篇章安排沿袭怀特《行政学概论》(1930年)的基本套路,杰出代表者为夏书章、王乐夫编著的《行政管理学》,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其二,受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影响,按照当前流行的西方公共管理范式进行编著,注重将工商管理的技术、方法与工具如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引入到公共部门管理中来。这类教材(占到33.33%)近年陆续出版,典型代表为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其三,将传统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模式相结合进行编著,试图在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融入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这类教材居少数,只有12.5%,以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为代表。
(四)特色从编写方法、行文风格、取材构思、理论视角等方面来评价国内外的经典教材,笔者发现国外10本教材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生动活泼,可读性强。除了前述两本外⑧,比如罗森布鲁姆的《公共行政学》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描述、阐述和分析公共行政。又如《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用大量现实资料及案例对公共行政学的原理进行深刻的阐述和剖析,突出新公共行政学的政治视角。再如西尾胜的《行政学》以制度论、管理论和政策论构建全书的体系,以一般的理论为前提演绎分析日本的行政,日本的本土化色彩浓厚。还有《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梳理了美国公共行政的百年发展与困境。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相比之下,国内的教材则体裁单调,内容趋同,结构呈板块式或要素排列式,许多版本没有明显的特色。正如薄贵利所言,“行政学的一些著作和教科书,相互模仿和抄袭的比较多,在理论体系上和逻辑结构上鲜有突破和创新。读了这本书,再读另一本书,许多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7]从教材的编著取向看,台湾的教材则反映公共行政作为一种公共部门管理方式、方法和工具的特性,呈现出浓厚的管理主义取向,样本中陈德禹的《行政管理》最为明显,内含了管理学中的组织、计划、决策、授权与分权、领导、人事等主题。大陆早期如黄达强、夏书章等编著的教材,也是一种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的管理主义取向。从内容写作看,多数教科书停留于泛泛而谈的水平,对于中国行政管理原则、特点的概括分析大多局限于学理和法律文本,没有直面现实的问题和差距,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没有充分体现。具体说来,教材每一“板块”或“要素”的内容,大致都是含义、特征、分类、地位、作用等几个方面,各篇章基本如此,无大差别。这种“标准化”现象缘于多数教材编写者缺少从事公共管理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简单归纳概括、理论演绎的情形比较多,无法为公共管理实务者提供切实的指导。从叙述论证看,过于宏大叙述,缺乏事实资料支撑。翻阅国内样本教材,几乎很少看到来自行政管理实践的调查、统计、案例、数据。比如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容,大多停留于理论演绎,大多阐述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和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而中央、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到底在干什么?职权到底是怎样划分的?这些问题却得不到解答。再如行政决策,现行教材中所介绍的决策程序都是四个步骤或三个步骤,内容比较空洞,反映不了党委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五)研究主题通过对各研究主题的频数统计,国外教材排名靠前的研究主题如表1所示。再根据该研究主题的页数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据此来识别该主题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这十大主题,我们不能只看其频数的高低,更要结合其重要程度,比如“导论”这一节,虽然是90%出现率,在教材中却属于一般重要的位置;而“公共组织理论”虽然频次略低,从所占篇幅来看在教材中却属于百分之百重要的位置,这也反映了公共组织理论作为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石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绩效管理”作为新兴的政府管理工具受到热捧,出现频率高于其他的政府工具,这反映了西方教材的与时俱进、贴近政府改革实践。国内教材的研究主题按其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如下: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行政领导、法制行政、政府职能、绩效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伦理与责任、公共财政等等。两相比较,国内外教材的研究主题大体相近,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组织理论、责任与伦理、绩效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等主题受到学者的共同关注。此外,国内教材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行政学研究主题,如行政领导、机关管理、行政沟通与协调、行政权力等,还根据政府管理的变革突出一些新主题,如政府职能转变、危机管理。但是“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这门“显学”还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同样地,对于政府间关系、战略管理等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题仍显研究不足。
笔者认为,好的教材要能指导学者的研究和研究生学位的教育,因此笔者通过以下的两个比较分析来检验现有的经典教材是否能很好的指导学术研究和学位教育。一是与中美两国的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比较。因为博士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成果的集中反映,亦是其所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水平的直接体现。据学者的研究成果[8],中美博士论文的核心议题如下(其排列次序随着国别、年度浮动):行政理论、比较公共行政、雇员行为及发展、财政及预算、政府间关系、管理科学、组织理论及行为、人事管理、政策分析和其他。两相比较发现,国内的博士论文聚集于行政理论、管理科学和政策分析,较大部分论文集中在对策性的管理方法研究,较少涉及理论探索、检验和论证等基础性研究,而对美国90年代博士论文新近出现的雇员行为及发展、财政及预算、组织理论及行为等核心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足。这印证了以上教材分析的结论,国内的教材不能很好的指导研究生学位的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博士论文的写作脱节为“两张皮”。而组织行为的研究,笔者认为将是公共行政学迈向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助推我国博士论文从类似工作报告的对策研究走向强调理论验证或推导,更为强调定量技术的科学研究。二是与学术界的研究主题比较。
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形式是期刊论文,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公共行政代表性期刊近10年的论文,大体可以获知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领域。何艳玲[9]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行政科学的研究主题依次如下:行政改革(28.5%)、行政哲学(包括行政伦理、行政文化)(13.2%)、公共财政(9.8%)、行政组织职能(8.8%)、公共政策(8.6%),其余有行政决策、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绩效评估(行政效率)、政府间关系等领域。两相对照发现,学界的研究主题大体与国内教材的重合,但期刊论文更注重实效性,紧跟“行政改革”,探讨“政府间关系”,研究NGO回应社会问题,同时兼顾传统的研究领域如政府伦理与责任、行政文化等。统计分析也有力所不逮的软肋。数据资料的定量分析只能说明过去,解释现在,或能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却难以前瞻性的规划未来。正如登哈特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家们之所以无法产生恰当、适用的知识,是因为他们对实证主义的信奉,是他们把自己的学术活动局限在资料收集和统计处理上,从而只能得出经验主义取向的理论”。[10]119基于研究主题频数统计分析的结论也只是说明了学界过去和现在在做哪些领域的研究,却不能指出我国行政学者在未来应该做哪些研究。根据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公共企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行政、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司法行政等这些出现频率较低的研究主题恰好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公共管理视阈下的国有企业研究几近空白,这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主题。
二、公共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1.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是沉浸式双语教学的变种。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起源于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双语或三语言国家,用来使母语不同的学生获得相同的学习能力,后来一些单语制国家学习并改造了这一模式,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在学习初期仍然使用母语,但在学习过程中外语的比重逐渐增加,也就实现了从母语导入,而逐渐使学生沉浸在外语学习环境中的过渡。如果把公共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看成一个长期的专业教育过程,而不仅仅是4年本科教育,那么这种导入型双语教学应该贯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始终:在本科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双语课程,使学生从母语逐渐适应本专业的外语书籍和资料;在研究生阶段增加外语教学的比重,从母语教学导入,慢慢过渡到浸入式双语教学,到研究生的最后阶段才有可能实现完全浸入式教学,与国际专业教育接轨。除大学英语课程外,专业教育首先应该开设专业英语课。不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双语教学实践模式,都离不开基本专业英语技能的学习———公共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育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所承载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核心词汇,掌握专业的主要议题,并让学生接触一些本专业经典外文读物的节选。专业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个语言氛围,给学生更多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概念英语表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提升外语技能的同时,锻炼非母语文化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以外语为应用语言传授公共管理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核心议题等,为其获取外文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2.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公共管理专业虽然有很多外来理论和知识,但是其运用背景可以立足于国内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在大学教育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其能够运用舶来的理论和方法思考、研究、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这是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目的。所以,如果沉浸式外语教学并不完全适合专业教学的需求,可以选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过渡型与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不是沉浸,而是把专业外语课程扩展到各门专业课程。在这一模式的实践中,可以先设置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课程,首先让学生熟悉公共管理专业词汇、句式、常用行文结构等,再把这种专业英语教育扩展至其他专业课程,将不同课程的内容双语化,在推进课程双语化的同时深化和扩充专业英语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在其他课程中穿插双语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英语技能。公共管理专业的案例来源很广,由于公共管理的基础学科包括了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所以管理学案例、社会学案例和法学案例都能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所用。管理学和法学案例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时事英文案例也容易获得。案例不仅能够说明理论问题,而且能使教材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体现和运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实践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进行讨论,既能拓展与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增加专业词汇量,锻炼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公共管理学的时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英语就专业问题作专题演讲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其效果更突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另一种方法则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教师组织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辨析,将学生分组就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进行辩论。这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争论热情,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考强度,强化其专业知识记忆,提高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如果能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那么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专业词汇量和相对较高的英语口语水平。
3.研究性双语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并不一定要像英语专业那样拓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平衡地发展听说读写等各项外语技能并不是必须的,而通过外语技能来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才是主要目标。特别是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外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是双语教学的重心。研究性双语教学模式就是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以便大学生能更快、更直接地获取外文资料中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扩大学术视野。我们不仅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本科生阶段也必须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所以,研究性双语教学模式也是公共管理双语教育模式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说在专业课程中穿插双语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那么学科前沿的双语讲座则更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开设国外公共管理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讲座,探讨国外公共管理实践产生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以及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有哪些借鉴,这对研究生教育十分有利。这样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可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外文文献研究能力。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问题和新的实践创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借用了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方法上需要使用很多舶来科学知识和分析技术。比如: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学中就十分流行;高层次的统计学软件和仿真学软件很少有中文版,如果要使用这些软件为研究服务就必须使用英文原版。如果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软件和分析方法,就应该用英文来进行教学。在研究方法的英语教学中,至少要讲授软件菜单词汇和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英文表述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正在形成。其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学术地位日益重要,要达到国际水平就必须在研究方法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在研究方法课上应当采用研究性双语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从国家到学校都大力提倡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国家和各大高校对教师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培训,旨在使教师探索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经常被提及和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们对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培训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高达90%,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行政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知识,培养管理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讲述、案例教学等方法的不足,使授课对象深入理解知识要点,使学生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现实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定位与行政案例教学的引入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体系。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单纯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就会导致这门课显得空洞乏味,无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公共管理学的教学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当下中国高校的授课过程中,公共管理学多采取课堂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多以概论性、原理}生和原则性等为主。这种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获得定性、定量等专业的分析工具和具备更高级的专业素养,也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能满足公共管理需要、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品质、能力和技能。但是,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脱离课堂,完全深入到公共管理工作中去。
从动态过程看,教学活动其实是师生之间建构一种互动关系的过程,除了教师的讲授之外,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性。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专业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案例的讲授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课程特点而言,公共管理学也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行政案例,是把行政过程中已经发生过的成功或失误的典型事例编写成的案例。它对行政机关的组织、人员以及行为的过程加以描述,再现当事人的主要观点、行为经过和导致的结果,作为辅助材料配合理论学习,以提高学习者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公共管理学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理论讲述、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要点和理论精髓,使学生能把书面的概念、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从实际中理解概念要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行政案例教学将学习者置身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使其体验到政府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复杂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以及在分析复杂问题时的能力,使得学习者通过对行政现实素材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理论,使得学习者更积极地介入或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
二、行政案例教学:从概念理论到现实实践
在公共管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行政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展示公共管理的经验或教训,使学生对分析方法、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有所体验,从而达到掌握公共管理知识、理解公共管理真谛的目的。因此,在公共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的案例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为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在结果预测和比较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
从教学要求结合授课特点,可将行政案例具体划分为四种类型:
1.应用型案例:选择案例的案情与学习中的某一知识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节比较简单,围绕主题展开表述,没有冗余或干扰性信息,有明确的和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类型的案例多用于教师对知识点检验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对策型案例:案例围绕主题展开表述,提供信息比较充分,虽有基本的解决问题思路,但答案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最佳的标准答案,多用于教师对相应知识点的例证或检验与训练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常见于讲课、作业、课堂讨论及开卷考试。
3.开放型案例:这种案例描述的往往是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提供的信息是全面的,包括大量冗余的甚至干扰性信息,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综合性的、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学生要首先搞清问题所在,分清主次,然后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进行抉择。
4.理论创新型案例:这种案例描述的往往是现有管理知识与工具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探索和尝试,理出思路,给出概念,提出方法,进行理论创新。这类案例的选取和应用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并收集大量相关资料。
三、行政案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行政案例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本土化的案例
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选择案例要紧扣已经讲过和将要讲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分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选择本土案例,贴近中国现实。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有关教材大多是在国外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编写,国外的一些经典案例是对历史上管理经验与方法的总结与回顾,但与行政管理的现实已有了距离,如果机械照搬,对于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欠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不易于使他们领悟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通过案例的本土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又能联系中国实际。选择国内行政案例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案例所蕴含的原理,深入了解中国公共管理的现状。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必然要求熟悉我们国家的制度,而行政案例教学恰恰可以把一些全国性的、在社会中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引入中国的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了解中国公共管理的特点,发现公共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加深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和中国的实践、中国国情之间的关系。
(二)行政案例教学的技巧:关注启发式教学,注重组织环节。鼓励学生参与
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本科生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注意营造轻松热烈的气氛,通过互动方式提高参与度,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要及时对讨论的中心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示、明确,对已经讨论充分的问题及时总结、终止、转移,对尚未讨论或讨论不充分、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引导、提示,对游离主题之外的问题及时制止、转移,对开放性的问题及时诱导、暗示,讨论结束时要及时点评等。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录的教学模式,不习惯参与讨论,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教师要用亲切、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感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善于营造平等、宽容、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要鼓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为什么”,大胆质疑,勇于争辩;要给予积极参与者正面评价,提高学生的信心;当案例讨论产生交锋,教师应当及时疏导、鼓励讨论深入。
(三)教师在行政案例教学中的定位:扮演多重角色